📖 ZKIZ Archives


高盛:圖解大宗商品基本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554

以下是高盛精選的6張圖來解釋全球大宗商品的關鍵基本面,這其中包括:主要大宗商品的儲量、來源、成本、價格、使用等方面。

1. 主要商品的蘊藏可用量與年均增長量

2. 主要商品的用途結構

3. 主要商品的生產國結構

4. 主要商品的消費國結構

5. 主要商品的價格趨勢

6. 高盛的主要商品在2013年和2014年的價格變化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0

漫談「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solon8

http://xueqiu.com/6788319922/24579156
2013/07/26
傅峙峰

最近,「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句話火了。不但社交網絡上的投資圈一度盛傳這句話,《證券時報》等財經媒體也針對這句話發佈了報導和評論。作為這句話的主要傳播者之一,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句話所造成的影響發表點看法,以正視聽。

「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樣簡單一句話出現的背景並不簡單,除了有特定的市場環境和語境之外,它還有個前身─「談估值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句話,是在不久前一次圈內好友聚會上。上海混沌道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研究員鄧亞鋒在談及成長股投資時,認為投資成長股不能先看也不能過分看重估值,因為成長股業績的高增長一旦實現,會輕易地抹平估值壓力。成長股高估值是對其公司業績高成長的溢價。

因此,看成長股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看成長性,而不是企業的估值。投資成長股和投資價值股的邏輯不同。以價值投資的邏輯去看成長股,那就是在投資成長股佈局時先輸一招。

「談估值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句話就是在上述這樣的一個小環境中產生的。而中國股市的大環境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成長股成為了市場熱點,成長股的走勢和估值與週期股、價值股背道而馳。

基於業績高增長預期的成長股在受到資金持續追捧後,中國股市出現了主題炒作規模效應擴大和程度愈演愈烈的情況。原本基於業績高增長的成長股投資開始被異化成主題概念炒作,真正的成長股投資被淹沒了。

在上週筆者參加的一次聚會上,當時在座的各位都對現在主題概念的瘋狂炒作唏噓不已。有人對部分概念股的基本面提出質疑,又有人談及不同風格的機構收益率的差異,鄧亞鋒冷不丁地拋出了「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句話,意在解釋因看重基本面而不參與概念股炒作,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就會失去抓住牛股的機會,業績也會暫時居於人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談估值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演變成了「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要理解這兩句話的內容,首先要結合當下的中國股市大環境,其次就是要抓住「起跑線」這一點。就這半年的市場特徵和投資結果而言,確實是不考慮估值而投資成長股和不考慮基本面而投資概念股,在業績上遠超各類風格投資。這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所謂的基本面,可以不僅僅是公司的基本面,還可以延伸到市場的基本面。任何一個市場的運行特徵並不是沒來由的出現,而是宏觀環境、金融環境和投資者行為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如果投資一家公司要研究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那麼投資一個股市也應該研究透整個股市的基本面。只研究公司基本面而不研究股市基本面,是有所偏頗的。

當然,輸在起跑線上,未必意味著會輸在終點線上。如果是將投資看作是一次長跑,那麼輸在起跑線上並不重要,中段的發力和末段的衝刺遠能夠彌補起跑線上的落後。這時投資就要看重基本面,即便基本面研究不能幫助投資者在起跑時佔得先機,但對最終贏得勝利必然有莫大的益處。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把投資看作是長跑。長跑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投資價值觀,有人參與股市投資就是為了簡單的賺錢。如果將後者與長跑相比,人家或許就是為了盡快達到某個目的地,途中換乘公交、出租車和地鐵都可以,而且可以隨意在某處下車,甚至可以中途折返。

基於「談估值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和「談基本面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兩句話的形成背景和含義,筆者或許可以嘗試提出「談業績你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應該先明確靜態和動態這兩個概念。靜態是當下的狀況,是既成事實;動態是未來狀況,存在更多的風險。想必大部分投資者投資股票都是基於未來的股價預期,或者是基於未來的公司成長預期,很少有人是因為公司的過去而投資的,因為過去已經不能兌現為收益。即便是最純粹的價值投資者,因為某股的歷史股價表現和公司經營情況,其股價現在被低估,也是基於未來估值會得到修復。如果估值持續被低估,但基本面是確定看淡的,那麼低估值會被持續糟糕的業績被動抬升。最基本的例子,就是一家持續虧損並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繼續虧損的企業,市淨率低於一倍也不值得買入。

如果搞清楚靜態和動態,那麼就可以進一步理解,業績其實是用來驗證預期的。任何投資都是基於預期,業績出來後可以驗證原先的預期是高估還是低估。如果根據業績來糾正判斷,這就比有看得更透徹的投資者晚了一步。現在中國股市越來越有效,業績公佈後預期修正十分快速,等到業績公佈再進行投資決策,要取得超額收益存在難度。無論是價值投資還是成長投資,無論認為公司估值低估還是業績高增,最終落實到未來兌現收益的那一刻,都要以對未來業績作出預期判斷作為前提。

「談估值」、「談基本面」和「談業績」如果都輸在起跑線上了,那麼這些都不用談了嗎?這顯然是不對的。筆者希望投資者能夠結合市場現實環境,動態地作出投資判斷和決策,而不是機械地、一根筋地認死理。否則這就跟將上述幾句話斷章取義去理解,沒有什麼不同,在投資上也可能會產生頗多不順。

而且,如果將投資的大環境、小環境、靜態和動態都考慮完備,那麼即便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又有什麼關係呢?投資是條漫長的路,可以堅持也可以退出,但無論是哪種選擇,都該清晰地認識,某些路段適合自己衝刺,卻適合別人蓄力,有些路段自己落後並不要緊,因為在另一些路段,自己有更大的把握去趕超別人。如果只想玩票,也完全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段跑,不適合的,就暫且退出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275

證監會:IPO財務核查工作基本結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79

新華網消息,8月16日,證監會召開新聞發佈會,集中回應了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

對於IPO財務核查的最新進展,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自2012年底啟動IPO財務專項檢查以來,已歷經中介機構自查、對自查報告審核及抽查三個階段。其中,自查階段已於5月31日結束;審核部門對自查報告開展了全面審核,部分意見已反饋給發行人及中介機構落實;抽查工作的現場階段已全部結束, 抽查中發現的問題在歸類彙總後將及時予以反饋,發現嚴重執業質量問題的,將移交有關部門依法嚴肅處理。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根據對自查報告的審核及抽查工作,發現部分發行人存在財務會計處理不合規、內部控制薄弱、信息披露存在遺漏及描述不準確 等情況;同時,部分中介機構在執業中未嚴格遵守執業準則,流於形式,執業質量有待提高。對存在問題,審核部門將在反饋意見和日常審核監管中予以關注並進行 相應處理。相關情況證監會也將通報給證券業協會等自律組織,並通過培訓、座談等多種途徑通報給業內,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從根本上提高IPO信息披露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9

影視圈老闆講影視行業的基本認知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4950606
晚上飯局還有一位影視圈的一個比較牛的公司的老闆,他講了對影視行業的基本認知,對投資影視股的朋友可能比較有用,我把記得的寫下來

1,現在發行最牛,國內發行就是四大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樂視影業、$萬達院線(PRE191)$ 。製片公司現在的項目最好有這四家之一撐腰,發行方看到好片子都會用保底分成的方式,發行方越來越像買手,高額利潤主要來自分成。最近高群書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被《小時代》打趴了就是因為不得不自己做發行

2,院線因為重資產,以後日子未必那麼好過,但萬達院線除外,一連串收購後話語權越來越大,溢價能力會越來越強

3,$博納影業(BONA)$ 選錯了上市地,沒有太多機會了,只剩下被併購一條路

4,併購將成為行業主旋律,以前華誼兄弟被市場認為不務正業,未來會做同業併購。

4,光線傳媒很穩,但電視這塊增長越來越慢,長期成長有不確定性

5,$華錄百納(SZ300291)$ 上市後很難做,現在一個像樣的併購都是10億級別人民幣的交易,他們玩不起

6,$華策影視(SZ300133)$ 在電視劇行業的地位已經確立,併購後年產劇1000部以上,每年全國產劇在10000多部但真正上映的7000部

7,最近很熱的長城影視借殼$江蘇宏寶(SZ002071)$ 那麼多漲停,但公司並不好做

8,影視公司沒有100億市值以後沒法玩,這是玩併購的基本門檻。

9,大部分公司都很難做全產業鏈了,華誼兄弟是個例外

10,他是不會投影視股的,項目制業績成長是問題。

11,如果一個片子上映首日30%排期、3000萬票房、口碑50%叫好,那麼整體預測5億票房沒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28

投資基本功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9/57.html
李小龍創下截拳道,以快打慢。天下武功,無不能破,為快不破。似乎打功夫最高境界就是「快」,簡單直接。

跟同事討論投資理財的話題,他抱怨今時今日的香港今非惜比,沒有如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多機會,認為從前買樓收租加上樓價升值可以發達,買任何地產股或匯豐、恒生股票至今都會發達。

可是,香港好像已經沒有從前的高增長,2008年全球金融海潚後,大家對股票都失去信心,當年連匯控都差點倒下,如今整個社會都被大財團壟斷,要搞生意出位都比從前困難得多,總之現今的打工仔都是死路一條。

止凡也同意現今香港比七、八十年代已經改變了不少,但我深信投資理財的基本功及理論是仍然有效的,因為香港仍然是資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好像巴菲特也是在美國股市投資了四十年,都是單靠同樣的投資理念,只是因應不同的時期及市場作出反應。情況就好像打功夫一樣,學了基本功及鍛鍊好身體,其實萬變不離其中,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擊敗對方。

平日有很多財演在各個媒體說出投資分析及建議,但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花拳秀腿」的技巧,不能說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只是首要學會基礎理論,再從中作出變化,才能應用在不同的時代及市場。 

投資理財基本功不過是注意價值及注意現金流等,全球最暢銷的理財書籍系統「富爸爸、窮爸爸」並不會提供具體投資分析,書中不會教你如何分析股票、如何分析黃金走勢、如何分析世界各地樓市等,主要篇幅都是投資概念。不過,只要深深吸收書中的概念,你會發現一生受用,並且能應用到大部份市場上。

其實任何一個投資市場都只是一種工具,好像打功夫一樣,你可以學赤手空拳,又可以學劍、刀、棍、花槍等,唯一要點都只是擊敗對手。所以,在運用投資工具之前,應該要先有明確的投資概念,這才不會抱著「負債」還以為自己抱著「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69

吐槽理性投資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dkff.html

   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的狀況讓一些「價值投資」者驚呼看不懂。這引起a股市場是否適合做價值投資的疑慮。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眼中的「價值投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暫時擱置對概念的爭議,先看看一些「成功複製巴菲特」的酒粉茅粉們不遺餘力的表演吧。

 

   他們任何時候都在鼓吹茅台。任何時候都在幹這件事,以至於鬧出一夜八次郎這麼有喜感的笑話。又或者拿茅台市值來打賭「裸奔」。無論茅台的業績是好是壞,他們都能把牛糞解讀成鮮花。即使是虧損的數字經過大腦的特殊運算以後也能變成亮到眼瞎的靚麗業績。他們的分析還有一點參考意義麼?反正我是懶得看。

 

   這也太奇葩了。還能存一點點理性麼?不說價值投資如何、也不說您分析公司如何牛叉、行業把握如何精準,就吐槽一下理性投資吧。遠離了理性、脫離理性的投資,如何能夠不失敗呢?但資本市場經常拿人開涮,這次居然僥倖成功。下次可能又僥倖成功。不理性得以強化,然後。。。。。。

 

   要保持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過來人回想起火熱的文革年代,想起那個年代種種不堪入目的瘋狂舉動,腳著不可思議,理性哪裡去了?在資本市場有「一根陽線改變情緒,二根陽線改變預期,三根陽線改變理念」的說法,要保持理性甚至更困難。

 

   如何做到理性投資呢?如何保持儘量多的理性呢?

 

   俺看分析資料、動手寫一些文字時,最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理性麼?我是不是那個「手裡只有一把錘子,所以滿世界都是釘子」的人?是不是因為持有所以就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沒有買就一直專門心思挑刺兒?原來曾經寫過蘇寧、阿嬌、小湯的負面,就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它們?腳得格力空調天花板為之不遠是從數據得出的理性結論麼?股價的漲跌有沒有影響到對公司經營層面的分析,比如說300104這樣的?

 

   300104讓我想起更多。曾經仔細看過幾家創業板、中小板的公司,比如說樂視網這樣的。說實話,這些「高科技」、「新經濟」公司給我留下了非常糟糕的觀感。糟糕的原因就不細說了。以至於現在一看到別人討論小板公司,立馬繞著走。這也算一種不理性吧?記得看過一本神馬書裡說老美也犯這樣的錯誤:60、70年代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一個白人,他一定會讓你離黑人遠點,「因為他們很壞」。他們和黑人打交道時大概曾經吃過虧,或者聽朋友說和黑人打交道吃過虧,所以全部黑人就「很壞」。現在他們已沒這方面問題,我還有,不是麼?因為看過幾家糟糕的公司,所以把小板公司全否定了,這當然不夠理性。

 

   數學是個好東西,是保持理性的良藥。這裡說的數學指小學數學,加減乘除。前一段雪球上有個哥們說白酒的瀘州老窖還是五糧液會在一年內倒閉之類的。我相信他只是圖口舌之快,說說而已。因為這非常不理性。看看賬面的現金和債務、毛利率、成本結構之類的小學數學,你會發現這些公司業績下滑大有可能,虧損、倒閉之類的絕無可能。又一哥們在雪球上自言自語,說我看樂視的市值怎麼也得有500億。這結論連小學數學都不用就得出了,屬於向神靈的祈語。如此投資,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人投資時自信滿滿,自信到滿倉一兩隻股票。俺沒有那麼自信,經常持有5、6只股票。我這麼幹除不夠自信外,還因為觀察發現,過於集中的人非常容易喪失理性。想想也是,名譽、身家都在茅台身上,它要跌了,咋還能保持理性呢?無論何時何地、何情何景,閉著眼睛只管盡情搖旗吶喊吧。

 

   投資時保持儘量多的理性,我的招就這些,筒子們還有什麼高招嗎?

 

   p.s.俺是酒粉,趕腳白酒的生意模式非常不錯。目前有老窖。看不慣某些人的癲狂,故吐槽一下理性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7

美國政府關門背後的兩個基本事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672

美國政界從10月1日起就開始為政府關門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做準備。關注美國政治動向的投資者可能會注意到這兩個真相,但是它們絕非是構造的故事。美國大西洋月刊的James Fallows稱,這兩個真相最終會被當作新聞呈現在大多數公眾面前。這兩個基本事實是:

1.如果美國眾議院對「乾淨的」預算案投票,那麼這項法案就會得到通過,美國政府也將結束關門的局面。幾乎所有民主黨議員都會投票支持該法案,同時會有足夠多的共和黨議員會投票結束政府關門和相關損害。(當然,這項法案已經反覆獲得參議院通過,也將得到奧巴馬的簽字通過。)

2.截止目前,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拒絕眾議院為這項法案發起投票。博納的「茶黨」(Tea Party)等保守勢力知道這項投票可能出現的結果,因此他們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博納顧忌「茶黨」議員的想法,並擔心失去議長的職位,因此他不會讓這項投票發生。

Fallows稱,這兩點是華盛頓抱怨兩黨沒有達成妥協的原因。美國民主黨政府和許多共和黨議員都已經同意,並準備做好足夠的妥協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美國民主黨政府能夠正常運行,那麼這項人為製造的危機就會結束。現在美國政府已經關門,這種毫無意義的傷害仍然持續進行,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唯一原因就是,美國共和黨黨內的保守勢力相黨內成員施壓

一些背景資料如下:

華爾街見聞報導,目前至少有12名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表示,會投票支持「乾淨的」支出法案。

美國媒體披露,此前,共和黨私下已然承認奧巴馬醫改法案注定將會實施,因此本輪爭鬥伊始,眾院議長博納等黨魁對逼迫政府關門並不熱衷,無奈茶黨等黨內保守勢力一再施壓,才決定與民主黨展開對決

9月25日,茶黨「中堅」、參議員Ted Cruz連說21小時抨擊醫改法案,事後有消息指他其實是為反對而反對,目的是兌現去年競選時做出的承諾,給支持者一個交代而已

現在看來,美國政府關門可能持續幾週時間。果真如此,那麼國會議員就會引發一場更大的危機:聯邦政府借款權限到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93

是時候回歸基本面 艾薩Isaac Sofaer

2013-10-03  NM  
 

 

當聯儲局決定維持量化寬鬆政策後,金融市場有所回吐,或許投資者將焦點轉移至股票的價值及可靠性,希望將風險減到最低。

雖然聯儲局尚未肯減少買債,但肯定的是,這一天終會來臨,令到債息上升。由現在開始,市場或有些波動,所以投資者更應放棄投機,審慎兼有智慧地投資。我們不知道債息什麼時候會上升,但它會摧毀房地產市場及負債過高的企業。要緊記美國及歐洲經濟正在緩慢地復甦,而中國的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及不斷增加的債務,很有可能在可見的將來「夭折」;不過,另邊廂中國的製造業似乎穩定,而且服務及消費者開支將會在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所以情況還不至於太壞。

避開過度槓桿股票

故此,投資者應該增持一些優質的製造股及出口股,因它們會受惠於訂單增加及市場佔有率上升。投資者應該選擇那些製造和出售產品的公司,例如維他奶、大家樂(341)等,因它們不會太容易受到經濟周期影響。另外,避開一些負債過高的企業,債務是當今最大的國際公敵,中國已經有太多負債,投資者要選擇那些財政穩健、管理完善的企業。或者已不可能找到一間公司,可以兼備卓越的資產負債表及優秀的管理,但若然找到的話,不要吝嗇去買。若然可以少於$0.5,去買價值$1的優質資產,你輸的機會很低。

競爭有好處

不要太着眼於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及創新,競爭不但可以令成本降低,更可以提高服務質素,你追求傑出管理的公司,公司才會努力保持競爭優勢。最後,買一些經營門檻很高的企業,因為當它的毛利受到威脅時,可以隨時透過加價去抵銷。這是給你的一些投資考慮條件,若你想學一些金融分析,以便從過千隻上市公司中,選擇一些優質股,「天下第一倉」已經包含了很多高質素的企業。我很欣慰看見香港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賺錢,我們只要有小小的優勢,便較容易成功。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73

職場點滴(10):辦公室基本技術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2696

大家都做過辦公室新人,大家都有機會以舊人的身份看新人,辦公室需要的工作技術,甚至工作態度,待人處事之類,學校根本就無教,究竟一個人要在辦公室生存發展,需要一些甚麼基本技術呢?

電腦文儀

十幾年前筆者讀書時已經識用電腦及打中文字,點知第一日返工都被難倒,就是因為公司的電腦及軟件太舊。現在人人都用MS-Office,仲有無人記得WordStar、WordPerfect、Symphony、Lotus、dBase、國喬、倚天?筆者見過最經典的一部電腦,是在2000年時仲用緊英文Win98外掛Richwin轉中文,唔係話唔識用,而係好難用。

舊電腦同舊程式固然難用,都唔夠舊機器難用,例如筆者第一天上班便搞唔掂部全手動型打字機,即係仲有一條條鐵枝打粒字去中間果隻;Fax機未用過,好彩未至於好似某「大學生」笑話咁:有個大學生第一返工,佢老細叫佢Faxd野比客,跟住個客打比佢老細:你做乜野Fax左幾次比我?一問之下,大學生反問,點解Fax極份野仲嚮部機度?

當然,有一樣文儀到今日仍然唔識用的:打電報。以前做商品貿易一切以信件及電報作實,連Fax都不承認,看著同事用電報機,及上面的電報短語,完全不在行。當然,今時連e-mail都可以做呈堂證供,沒見過人用電報了!

公文應對

辦公室用的文字,與學校的形似而實質兩樣。格式尚在其次,原來很多人寫信用字有很多埋伏的,故意將內容寫得含混、迷糊,來達到某些效果。所以有時見到一些寫得很好的信,不妨影印記下。筆者多年來收到寫得最靚的信,是某大使館代表調職的告別信,居然可以用英文寫道:「我們的人生旅途相交,離別之後或再重逢」,可惜沒有留底。

同客戶講野固之然要小心翼翼,原來同同事也要留神。不單止講錯野會得罪人,有些人是最愛用言語來陰人,只要不小心地隨口應了「係」、「好」、「哦」,分分鐘比人過左一幢。聽電話也是,有些公司會在電話檯頭用紙寫著一些罐頭對白,諸如「XX公司,早晨/午安/晚安,有乜野可以幫到你」、「負責的同事傾緊電話/唔嚮位/行開左/做緊野/開緊會,方唔方便講底乜野事/留低電話」之類。但筆者發覺,很多接電話的小朋友是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居然可以答「未返」、「唔嚮度」、「去左廁所」。門面說話一定是經過修飾的,當然要作一個好的理由。

以上所講是極之皮毛,但偏偏學校無教,很多人打幾年工都唔知唔識唔做,看起來聽起來,便活像山寨廠文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03

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5880455
最近得人指點,加上自己的觀察,深有感觸: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但中短期幾乎關係不大。股票的漲不代表股民的猜想,期望,夢想就是真實的,吻合行業和公司的真實情況的。正如@茅台03 說的,一個股票在20-100之間波動是正常的。所以我覺得不鑽牛角尖,賺市場而不單是企業的錢沒啥不好,但這需要對市場的各種情緒和脈絡有很深的認識,這也是一種很牛逼的功夫,如果要想做到超越市場平均收益,這點我覺得應該學習和鑽研。
    因為以前的工作關係,我對實體公司的運營相對敏感些,對企業的財務特徵要求也高,所以我看中的有前途的好企業因為靜態財務不符合,錯失了很多大牛股。所謂看對了公司,但錯失了機會,這說明了自己不瞭解市場,要想卓越是很困難的。股票市場其實是包含了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公司,一個是市場,兩個的瞭解都是缺一不可。另外就是對長期價值和目前的不夠吻合也是無解。基本是市場對企業很悲觀,而我覺得我看法和他們不同,才敢進去,但也不會重倉(那就沒意義了),這就說明了沒有真正的把握股票市場和投資心法。
     市場其實並不在意企業的真實因果關係,大部分只看相關性(這剽竊了@醫藥商業  兄的詞哈,望見諒)。我想這中間可以下注的主要依據還是得自己判斷這個是什麼級別的增長,和這故事還會有多久的時間和空間(這也是一種長期價值),這其間需要這種高溢價(靜態財務上的)不可證偽,也需要企業業績確實在增長,甚至是超預期。這樣才能撲捉到大機會。直到市場明顯的錯誤的時候退出,比如上汽和某SUV 廠商市值/銷售額相差了10倍,某監控公司市值大於萬科,不一一舉例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肯定看不到這種極端的不合理出現的時候就出來了。這就是市場的特點,極端的樂觀和悲觀。
      這幾個月一直在看雪球上某科技公司下的熱烈討論,及對其在美國上市的同行的評論,除了一些潛水的高人,我相信雪球上比我瞭解的人不會多。但最熱門的一些討論中的內容,邏輯框架有,也對,業績也和框架吻合,股價也讓這些高手賺了錢,非常的high。但實際的生意訣竅和做法可以說和他們的說法有不少差距,很多的猜測最後居然和業績靠得上,這中間與其說是財務水平高,不如說他們幸運地遇上了厚道實際的公司管理層。所以我會知道他們會在哪裡跌倒。從另外一方面講,大概的正確就足夠了。但對照市場情緒,業績,公司每個階段的經營舉措來看股價走勢,非常有意思。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三全食品,原來我是看好的,研究了報表後,寄希望於周轉加快和新品,所以對其私廚進行了跟蹤,連續5個週末去固定的4個超市看冷櫃裡商品的出廠日期(可能那個呼喚1000億的分析員都沒有做過這功課),推斷出公司很難有20%以上增長,甚至拉動不很明顯。(關注的時點是2012年底到2013春節前,因為2013年就會因為2012的菌落問題導致的業績下滑這因素消失,可以玩個PEG的遊戲),所以沒有買進。當時 長城證券的@花樣小豆 張總是最先關注這公司的分析員,我覺得他還是很有眼光的,但我覺得增速和ROE 包括收入增長都不會很滿意。我猜對了業績,猜錯了股價,那之後股價漲了2倍,直到今天跌停。我對沒有參與這種業績在預期內但大漲的公司沒有任何遺憾,但對看好的公司業績比我預期還要好得多,股價反應很正面也沒有參與的是有點小失落,說明自己水平不行。
    市場資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難說是哪個原因,我想因為白酒不景氣,配置到普通食品飲料的資金就多了,導致了三全估值的溢出,其盈利能力和資本回報水平在現階段應該還是很低的。如果沒有這個因素,我想這類公司有不會有這估值,但我為何沒想到呢? 試想一下,這得需要多牛逼的功夫啊? 我不行。
      這也警醒了我兩件事情:
1. 我談的企業我真的瞭解嗎? 我敢保證,肯定我不知道很多細節。
2.我們需要知道多少內容,什麼類型的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點,我目前有感覺,但還無法有系統定論。也要向很多高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大氣和眼光,對行業和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對市場的精深把握。畢竟,絕大部分股票買來就是為了賣的(望大家不要和我討論巴菲特那個著名的觀點哈。)
    對市場和公司的瞭解都是同樣重要,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連牛頓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不敢奢望。但要卓越,必須要提高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