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淺談搶錢財技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3/blog-post.html
這星期超多業績公佈。早前為文推介的公司, 包括智美集團(1661) 和中國民航訊息(696),業績對小股東有交代。科通芯城(400) 和擎天軟件(1297) 與整個科技板塊被熱炒,尤其是科通芯城已經貨源歸邊,值得投資者注意。我相信本欄的長期讀者都有賺少少錢吧~  上週一口氣寫了幾間公司的業績Review, 這星期繼續看業績、分析和計數,加上要出短trip,難以分神,所以今次點評選股,改為拆局。有讀者問可否詳細說明首都創投(2324)的財技動作和計數。首都創投是21章投資公司。若單純以財務角度觀之,穩健有餘。數月前市值僅約2.2億,持有現金1.5億。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半年業績每股盈利$0.133,估算全年市盈率僅1倍。截至2015年2月的每股資產淨值達$0.9642,而2月27日的收市價價~$0.22,每股資產淨值有大幅折讓77%。相比其它同業,股價有第二最高折讓。

以下為截至2月28日的股價和主板上市投資公司的每股資產值:

            股價       每股資產淨值     折讓
0080:$0.3              $0.78              -
0133:$13.9          $30.97           55%
0170:$4.05       US$2.54           80%
0204:$0.3            $0.022             -
0310:$0.177          $0.38           53%
0339:$1.05            $0.02             -
0356:$0.17          $0.081             -
0428:$3.87            $5.24           16%
0612:$0.42            $0.19             -
0666:$0.219        $0.341           15%
0721:$0.82            $0.18             -
0768:$0.238          $0.20             - 
0770:US$1.48  US$1.42             -
0810:-
0901:$0.67          $0.065             -
0905:$0.475        $0.462             -
0913:$0.203      $0.1061             -
1062:$0.395      $0.3828             -
1140:$0.87            $1.36           34%
1160:-
1217:$0.035        $0.042           17%
1226:$0.345          $0.58           41%
1227:$0.62          $0.181             -
2312:$0.67          $0.119             -
2324:$0.22        $0.9642            77%
2945:-


首都創投的股價折讓屬第二高,而半年業績顯示現金水平(~$1.48億)超過一半市值,財務角度理應穩健且風險有限。

管理層信得過嗎?過往曾有不少財技動作,而公司持有的投資不少是創業板。但既然業績扭虧為盈,又增加非上市投資項目,當中更有項目由蝕本變為帶來盈利,加上去年末換了投資經理,還有現金水平穩健...  單看成績表,管理層並非無心經營。只是有心經營是一件事,是否願意和小股東共享成果是另一件事!

讓股票反映公司價值嗎?股價升並非唯一途徑。另一途徑是:大股東向小股東搶錢!

3月13日公司公佈5月份將5股合1股,然後再每股供7股,每股作價$0.25,籌集3億元。而交易單位亦由5,000股提高至10,000股。我以「搶錢」形容,因為攤薄比例太高,而且每股的資產淨值更大幅下跌。

下表清楚列出現況,5股合1股,再1股供7股後的每股資產值和折讓。十分誇張 - 由合股後每股$4.82 大幅下降至$0.79,跌幅84%

                                      現況             5股合1股             1股供7股
已發行股數:         978,132,076      195,626,415       1,635,327,811
總資產淨值:       $943,114,948    $943,114,948     $1,298,414,948 
每股資產淨值:             $0.9642            $4.8210                 $0.7940
2月27日收市價:             $0.220                $1.10
股價兌資產值折讓:               77%                  77%                    (39%)
3月16日收市價:             $0.128                $0.64
股價兌資產值折讓:               87%                  87%                     19%

另外,若以2月27日的股價計算,5股合1股後每股股價~$1.10。但由於供股價是$0.25,而且1股供7股(即屆時大部分的股票買入價為$0.25),手持的5合1股票亦不太可能價值$1.05,而是貼近$0.25。

這個表怎麼看都對小股東不利。

那麼應該沽售部份股票套現供股嗎?其實,大股東以這種比例先合股、再供股,加上供股價格和每手成交單位由5000股變10000股(股價應該變細),現有股東不可能不蝕本。

我說大股東「搶錢」而不是真正為集資,因為籌集3億有很多方法,例如5股合1股後,再配售新股;或者不合股直接供股;又或合股之後供股,但股票數目少些,每股價格高些...  這些都不會大幅攤薄現有股東的股票資產值。偏偏大股東選擇先合股,再焗住小股東每股供7股。明刀明槍以不公平條款趕小股東離場。如果大部分股東不供股,就全部自己人玩晒。

遇著這些情況,小股東的最佳選擇是盡早離場,並且認著這批人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28

淺談風險管理和盛京銀行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22.html
昨日高天佑的專欄談到神級基金經理曾呼風喚雨,都有黯然神傷的時候。而工作性質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要贏人也要贏自己,所以要培養良好的心理質素。過去幾日市場訊息混亂,收緊兩融、重播《大時代》、夜期急跌、人行降準、金管局放水,週一開市先升後跌...  未知讀者有否感到無所適從? 

若要冷靜理智作投資決定,需要一套風險管理準則,以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幅落入預期區間。沒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就容易免受市場氣氛影響。風險管理關乎資金分配、入場時機和離場策略。過往股價創新高後回調接近10%,會考慮局部離場,但近日時勢有變,單日波幅大,投資者或需靈活修訂可接受的波幅程度。傳統價值投資的buy &hold 理念, 是以時間換取回報,面對短期的波動市況較能處之泰然。我認同基礎分析的重要性,但不贊成buy&hold。畢菲特可以,除了身處的年代不同,也因為他是大股東,對投資的公司有全盤了解,但一般投資者沒有這重優勢。

篇幅所限,我會將近日所見的例子(基礎因素很好也絕對需要離場策略的股票) 貼於網上加料版。讀者可參看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上週內銀股被炒起,週末人行降準。市場還有哪些具潛質的銀行股?



盛京銀行(2066) 上市不足半年,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商業銀行,前身是瀋陽市商業銀行。截至去年12月31日(以下為人民幣)

淨利息收入:            99.0億 (2013:78.4億,+26%)
手續費及佣金收入: 13.7億 (2013:  7.7億,+77%)
營業利潤:               70.6億 (2013: 62.9億,+12%)
淨利潤:                   54.2億 (2013:48.9億,+11%)

總資產約5,034億,貸款餘額1,586億,存款餘額3,159億,分別增長41.6%,18.9%和20.2%。而不良貸款率僅0.44%。這些數字顯示銀行業務增長快。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資金業務於2011至2013年的複合增長率達158%,資金業務包括貨幣市場交易、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投資,債券承銷,票據貼現等。而 資本率約12.65% 屬穩健。3月尾集團建議發行合共人民幣115億元的債券,未來獲中銀監批准發行後獲得資金,將有利擴充業務。

現時國內四大銀行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市賬率約1.15 - 1.28倍,而盛京銀行約1.04倍,我認為有潛質。

網上加料版:

傳統價值投資注重buy &hold,冷對短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波動。由於準備持貨10年以上,投資者不必理會市況。我估金融海嘯之後,大眾對buy & hold 心存懷疑。畢竟,年代不一樣。過往買賣股票需要透過經紀,再由身穿號碼背心的交易員在場中叫喊。現在則任何人在何時何地都能透過手機參與買賣。世界變動得快,很多傳統生意的營運模式,被近年興起的『破壞性創新企業』(disruptive innovation)衝擊。別說證券分析員,就是大企業的管理層都未必能準確地預測3年後的業務狀況。而各國量化寬鬆令市場有更多流動資金,投資市場的行為和價格未必時常理性合理。投資者與期buy & hold 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企業,不如自設一套風險管理準則和離場策略。

以下舉一些近期例子,說明離場策略的重要性。

(1)四環醫藥
去年醫藥股看俏。四環醫藥(460)去年公佈業績後1送1紅股,股價至今的52週高位是$6.68,早陣子停牌前是$4.43,與高位相差超過3成。股價從高位回落時,集團不斷有業務發展公告,包括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成功申報美國FDA 專利,與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 Asia 成立合營公司投資和收購醫院等,都是正面消息,顯示公司擴張業務。若果投資者只著眼未來,於股價高位回落後沒有離場,則今年3月27日集團停牌 (因為2014年的核數報告未能如期完成),會鎖死了投資者的資金,錯過了近日的熱鬧市況,影響投資組合的回報! 集團沒有預警突然停牌的做法,完全不顧及小股東。中國安芯(1149)以同一理由停牌,但預先發公告通知投資者可能停牌,以便他們有充足時間考慮是否放售離場。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2)金山軟件
金山軟件(3888)去年股價最高升至超過$33,其後反覆回落至約$15,近日股價再次升穿$30大關。集團與2013年曾發行可換股債劵,行使價約$16。可換股債劵持有人並未於去年初換股,以致由市況大好獲1倍利潤,後來變為以成本價入賬。日前集團公告指部份債券已轉換為股票。我相信債券持有人經過去年的股價大上大落,近日股價再次被炒高,當然不會錯過換股套現賺1倍利潤的機會。去年或今年換股,同樣是獲利1倍,但計及持貨的1年時間,IRR 相差很遠。而有否套現,亦影響資金與過去1年的運用。

以上例子顯示,即使公司的基礎因素好,投資人面對股價上落,若能制定合適的離場策略,或可提升投資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12

浅谈香港赌股的投资价值 秃鹫投资

http://xueqiu.com/7607677791/46320608

        这些赌博股今年基本上业绩都会下降50%左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就是业绩底,所以从盈利角度估值的话,可参考去年的盈利的一半进行毛估估。
        对于我来说,$金沙中国有限公司(01928)$ 15年利润保守按照12亿美金估计,买入价格是120亿美金,也就是924亿港币,对应的股价11.5元,现在的价格是28.8元,所以可能半年内没多大机会买入金沙。(给的估值低主要是老头子年龄大了)
         $银河娱乐(00027)$ 按照60亿港币的利润,给12倍左右的买入估值将是720亿港币,对应价格是17元,目前的价格是35.45元。
         $澳博控股(00880)$按照40亿港币利润估值,给10倍的PE是400亿港币,对应股价是7.07元,目前的价格是9.94元。
         $美高梅中国(02282)$  按照30亿港币利润,给12倍的PE是420亿港币,对应的股价是10.8元,目前的股价是13.58元。
          $永利澳门(01128)$ 按照30亿港币利润,给10倍PE是300亿港币,对应股价是6元左右,目前股价14元左右。
         最后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感谢党”[大笑][鼓鼓掌][赚大了]
          写的比较简单粗暴,欢迎大家拍砖。黄赌毒、烟酒茶这些攻击人性弱点的东东有机会买入就不要错过,黄毒是禁止的,研究茶是不限制供给的,唯有赌博是既合法又限量供给的,so,不要错过开赌场的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4

繼續淺談世界盃(體育世界)

平心而論﹐美國是應該出線的。兩場賽事兩個枉判﹐再反美的人也看不過眼。

說實話美國隊跟紐西蘭兩支球隊﹐在前兩場的表現為他們贏得了很多掌聲。場場都併命,節奏明快﹐打得很激烈。相比"墓氣"沉沉的歐洲列強﹐我就更喜歡這兩班"陽光少年" -- 跟那些大碗不同﹐美紐兩隊的球員﹐雖沒(大部份)朝鮮選手們的一窮二白﹐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都只是一班草根平民。技術或欠﹐但心意搭夠。所以雖然機會渺茫﹐我是挺想意大利失手﹐讓紐西蘭出線的。

另﹐順祝北韓隊好運﹐亦希望他們能擊倒科特迪瓦那班茅躉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60

淺談私有化財技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1/13/%E6%B7%BA%E8%AB%87%E7%A7%81%E6%9C%89%E5%8C%96%E8%B2%A1%E6%8A%80/

恆盛地產(845)於上週指出其控股股東美年國際仍在考慮提出私有化,惟現階段仍未向公司提呈正式要約。由於在私有化的過程中,要約人乃是大股東本人,因此所需動用資金也較多,一般也會尋求金融機構安排融資協議,以完成私有化。回顧公司過往的財技層面,筆者發現公司於過往兩年均提出過私有化,惟兩次均無功而回。按照相關條文規定,若然私有化要約失敗,在一年內不得重提私有化。如今公司距離上次私有化失敗已接近一年,所以在時間上,大股東有機會「舊事重提」。

一般而言,私有化可分為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方式是由大股東提出全面收購要約;第二種方式則是以協議安排方式進行。

就第一種方式而言,其實與全購的原理相近,由大股東向其他股東提出全購要約。然而,如果要以這種方式進行私有化,一般都有附帶條件,就是要獲得超過90%的獨立股東投贊成票通過,私有化才算成功有效通過。如果最終獲超過90%的多數股東接納要約,大股東亦有權強制收購其他拒絕要約股東的股票,原理就好像收購舊樓中的「強拍」制度。因此,雖然大致上與全購原理相近,但是亦有些微不同之處,就是在全購中,即使要約截止後,小股東仍然可以繼續持有股票;而在私有化的全購要約中,若然私有化獲得通過,小股東則需要以要約價將股票全數售予大股東,不得保留手上持股。

至於第二種方式,則相對較為複雜。按照程序,協議安排需要在股東大會上通過,再提呈法院進行審批。而在投票規定上,香港及大多數普通法國家的公司法,私有化要順利通過的話,需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 出席投票的股東中,以價值計算,75%贊成通過;
  2. 出席投票的股東中,以人頭計算,過半數贊成通過。

另外,根據《收購合併守則》,亦有以下的規定:

  1. 以價值計算,不得超過所有獨立股東的10%投票反對。

與全購方式無異,上述三個條件所計算的只是獨立股東,並不包括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股份。當上述三個條件均順利達成,兼且獲得公司成立所在地的法院批準協議安排後,該協議安排便算正式對所有股東生效,股東們便要以私有化價格把其持股出讓予大股東。

從以上條文可見,在投票規定的角度看,協議安排方式比全購方式更易獲得通過(75% vs 90%),因此在以前的私有化案例中,絕大部分公司也會採用協議安排方式進行私有化。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股領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295

SENSE隨筆160304陰謀論淺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04/sense%e9%9a%a8%e7%ad%86160304/

SENSE隨筆160304

陰謀論淺談

執筆人:蟬

 

根據2004年美國某大型民調機構的報告,有49%紐約巿民相信政府高層事前知悉911的攻擊,但當局卻故意不採取遏止行動。 另一個針對七個穆斯林國家的民調則顯示有78%受訪者不相信911事件是阿拉伯人所為。 在受訪者當中,最多人接受的說法是911事件是美國或以色列政府幹的。

2013年美國一項民調發現37%美國人相信氣候變異是場騙局;而22%的人則相信美國政府隱瞞外星人存在的證據。

 

這類言論為何會出現及流行?雖則「陰謀論Conspiracy」不必然是偽造的故事,但為何一些顯而易見,沒事實根據的陰謀論也能成功流傳並驅之不散呢?在此先看一下Sunstein給出的定義:

Def. 「陰謀論」試圖用 “有權勢者的密謀” 來解釋某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和進程,而在其中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成功地隱藏了他們扮演的角色。***

 

陰謀論通常會認定某些行為者擁有極大的權力,近乎無所不能。而愈相信行為者的權力,則愈不把拆穿陰謀論的說法看在眼內,他們寧可相信那些反對陰謀論的言論和證據正好是陰謀論的一部分。 故此政府即使想用簡單可靠的資訊消弭不實在的言論,也往往會徒勞無功。***

 

陰謀論者往往嚴重地誇大官員和官僚機構的能力和權限,但在開放社會中,政府的行動通常無法保密太久。 民主社會中的新聞自由、權力分立和制衡往往讓行動者難以隱藏自己的 “陰謀”。 然而在一個封閉社會中,要保守秘密則容易得多,加上人民不信任政府的說辭,可獲取的資訊又相當有限,也較難尋找證據否定陰謀論,故在這樣的社會中陰謀論更為盛行,而其內容也較有可能是真的。

 

波普Popper曾提出一種說法,認為陰謀論通常忽略了政治和社會行動中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從而假設所有結果一定是蓄意作成的。許多社會結果,例如經濟大趨勢,實情是由很多人的 “作為acts”和 “不作為omissions”交織而成的,*** 沒有任何人可以從背後操控。

人類普遍傾向認為任何效應一定是由有意圖的行動引發,而行動者則往往是獲得利益者。 陰謀論假定社會結果會反映出潛藏其中的「意圖性秩序intentional order」,卻忽略了結果也可能出於「自發性秩序spontaneous order」。

 

然而只要細心檢視,不難察覺陰謀論有其內在矛盾。部分人之所以相信陰謀論是出於對生產知識的體制存有某種普遍的不信任感,*** 以至於他們根本很難相信任何事。 例如相信911是政府高層摧毀了世貿大樓並在事後掩蓋真相,就必須將不信任擴大至911委員會、國會、FBI和各種媒體,如是者很多日常的信任基礎便會受到侵蝕。

 

美國作家Robert Anton Wilson針對拒絕承認 “納粹大屠殺”的人士所提出的陰謀論曾這樣指出:「如果一個陰謀可以騙得我們相信六百萬人的死亡,那它也可以騙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陰謀論支持者必須懷抱著像宗教信仰一般的信念,才能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實發生過。」 那為甚麼他們不相信生產知識體制所提供的主張和判斷,卻寧可相信荒誕的陰謀呢?

 

Sunstein對於陰謀論最具爭議性的論述在於如何處理對社會有害的陰謀論。他的主張有別於傳統的政府公關手法,認為一個可能的方法是對極端主義者團體進行「認知滲透cognitive infiltration」*** 。此處的 “滲透”是指透過政府的努力,有可能成功削弱、甚至瓦解這些網絡與團體得以形成的意識形態和客觀認識情景。

 

Sunstein認為極端主義者的網絡和團體,包括陰謀論的提供者在內,往往處身於一個封閉的知識環境,因而抱持殘缺的認識論。團體成員在網絡裡聽到的盡是有關政府行為的陰謀論說法,只會令他們愈來愈相信並且不斷複製這種陳述。 故此政府可以在合法的情況下讓情報人員加入這些網絡,透過引入認知多樣性,讓這些團體減少或停止產生日益極端的觀點。 官員甚至可以在顧及倫理問題的背景下,以匿名或虛假身份參與討論,提供如「意外的驗證者」的證據和景觀去嘗試緩和或改變組織對事件的偏獈觀點。

 

Sunstein的主張初次以學術文章發表的時候,正擔任 “白宮資訊及管制事務辦公室OIRA”主管。他當即被媒體大肆抨擊,被稱為 “法西斯主義者” “美國最危險的人”等等,甚至有一本名為《Cognitive Infiltration: An Obama Appointee’s Plan to Undermine the 9/11 Conspiracy Theory》的書因此出版,並在Amazon上獲得相當高評價。

 

 

參考:

《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Conspiracy Theories and Other Dangerous Ideas》 (2013) Cass Sunste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59

未來亮點:淺談Fintech

本欄早前提及看業績公告的經驗,並認同誠哥所指 - 經濟前景不佳,現時難以發掘具潛力和亮點的行業。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都鼓勵創新技術,期望可以製造新需求。這個月是本港IT Fest,當中不少活動和講座都與「金融創新」Fintech 有關。Fintech 是近兩年興起的字,泛指影響任何金融服務的(破壞性)創新技術。

為何科技創新多年後,Fintech 突然引人注目?  根據Business Insider 的報道,過去5年全球在Fintech 的投資達到497億美元,單是2014和2015年就已達到122億和200億。同期"Fintech" 作為搜尋字,在Google 的搜索率升了1300%。由投資活動大升,以及搜尋率可見Fintech 是近兩年才備受矚目。

科技創新對傳統中間人的衝擊也許最大。有見及此,大型金融機構也不甘後人。高盛已經成立自家的網上借貸部門,而JP Morgan 和 ING 則與新創公司OnDeck 和Kabbage 成為合作夥伴。 OnDeck 的軟件比銀行運用更多數據,為潛在貸款人(大多是中小型企業)計算"OnDeck Score",亦即信用度和可貸銀碼。而Kabbage 則運用數據分析,並實行100% 網上全自動借貸予小企業和客戶。這類的Fintech 公司都運用大量數據,除了快速分析,亦可作實時的借貸合約認證,而且營運成本較低,相比傳統的放貸營運成本約5-7% 有極大的優勢。


除了網上貸款,其它Fintech 服務有機械人理財顧問和保險銷售。雖然嬰兒潮和X 世代仍偏好與理財顧問有面對面的溝通接觸,但新生代已習慣凡事在網上和手機處理。Business Insider 的研究顯示,38% 的調查對象從不到銀行櫃位,26% 則每月到銀行少於1次,絕大多數千禧年後出世的年青人都不會到實體銀行。估計2020年後,機械人理財顧問服務將廣為人接受,並大幅提高銷售利潤。現時美國一年收取約一萬多億的保險費中,約3,640億是中介費用(~35%)。機械人顧問將跳過中介,大大降低銷售成本提升效益,加上大量的數據分析,服務將更貼心更個人化。2014年開始,全球的種子和A輪保險科技項目投資額都大幅上升。未來的保險銷售,將不再依賴經紀,而是以資訊為主,並且在都在網上和手機銷售。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Fintech 會是未來其中一個高增長行業,值得投資者關注其發展。至於是否投資,估計現時未是獨立投資者參與的最佳時機。

《網上加料版》

Fintech 的發展越來越受矚目,就連傳統的大型銀行都感受到其威脅,並透過投資和合作的方式參與其中,又發展Blockchains 架構等。但部分Fintech 公司的估值很高,卻未有長遠穩健的盈利模式。

Transferwise Ltd 是少數公開財務報告的Fintech 公司。其服務是P2P 手機或網上匯款,匯率勝過銀行,而手續費則大大低於銀行。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截至去年3月尾的,全年營運收入約1380萬美元,即估值是超過營運收入(不是盈利)72倍,而全年錄得虧損約1670萬美元(2014則錄得僅200萬美元虧損)。

另一間Powa Technologies 提供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購物和支付費用。前後三輪募資額達1.77億美元,至2014年收購MPayMe 和ZNAP 後,有指公司價值26億美元。可惜今年初申請破產。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見,Fintech 項目吸引不少投資者,但營運模式並未成熟。儘管現時未必是獨立投資者參與Fintech 的最佳時機,但Fintech 在未來必定佔一席位(每個行業都被科技衝擊,金融行業不可能一成不變),值得投資者多多關注。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13

淺談香港遊樂場的發展



香港迪士尼樂園最近宣布因為經營困難而裁員,顯示目前香港的主題公園因為遊客減少以及周邊國家的競爭,正面臨著甚爲嚴峻的經營環境.   我

DNA追蹤連環殺人兇手 淺談Y染色體檢測技術的應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508

 2016年8月26日,涉嫌於1988年到2002年在白銀等地作案9起,逍遙法外28年的連環殺人兇手高承勇終於落網。而偵破“白銀案”的關鍵,正是Y染色體檢測技術。兇手的遠房堂叔因行賄罪被監視居住,警方發現其Y染色體與“白銀案”兇案現場發現的兇手Y染色體同源,說明此人與案犯來自同一家族,據此確定了兇手的身份。

人體細胞核內含有23對染色體,包括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其中性染色體與性別有關,男性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女性為XX。Y染色體只從父親傳給兒子,同一父系內的男性通常有一致的或者非常接近的Y染色體。Y染色體檢測技術正是根據這個原理,檢測不同的男性個體是否來自同一個父系祖先。

Y染色體檢測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用於刑偵,還可用於親子鑒定,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研究等等。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因被懷疑與女僕有染並生下私生子,此事多年沒有定論。美國現代科學家利用Y染色體檢測技術,對女僕兒子的後代和傑弗遜家族的男性進行基因檢測,證明了傑弗遜總統確實有私生子。

不少科幻作品也肯定了基因檢測技術在刑偵中的應用。在日本科幻電影《白金數據》中,未來政府秘密建立基因數據庫,搜集了全國人民的DNA數據,通過對犯罪分子留在現場的DNA進行比對,警方可以快速、準確地確定真兇或者受害者的身份。

為了探討基因檢測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南方周末對目前正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從事博士後工作的王傳超進行了專訪。王傳超畢業於複旦大學,也曾在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領域包括利用Y染色體調查曹操世系,從Y染色體解析東亞人群歷史等,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過《反駁“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等論文。

南方周末:不少人對Y染色體檢測技術還相當陌生,你能不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技術?

王傳超:Y染色體僅存在於男性體內。男性體內的性染色體包括一條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和一條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也就是說男性的Y染色體只能來源於父親,所以人類性染色體的遺傳方式決定了Y染色體遵從嚴格的父系遺傳。

Y染色體在遺傳過程中,染色體主幹有95%以上的部分不會發生基因重組,保證了子代能完整地繼承父代的Y染色體主幹,所以Y染色體主幹是嚴格父系遺傳的。

人類染色體上有很多STR位點(DNA中的一種短串聯重複序列,不同個體的STR序列有很強的特異性),來自同一父系家族的男性,他們Y染色體的STR位點相似度也比較高。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比男性Y染色體主幹的STR位點,便可判斷這些男性是否來自同一個父系後代。

南方周末:傳說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曾和女僕生下私生子,美國現代科學家為了判斷流言的真偽,也是用這項技術,對女僕兒子的後代和傑弗遜家族的男性進行基因檢測,證實了兩者來自同一個父系家族。請問你認為就目前來說,這項技術足夠成熟,足夠可信了嗎?這項技術還能運用在什麽方面呢?

王傳超:1802年,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因被懷疑與女僕莎莉·海明斯生育孩子而遭到起訴。此後,人們一直對此事爭論不休,而科學家福斯特用Y染色體回答了這個問題。福斯特比較了傑弗遜的叔叔、莎莉的大兒子和最小兒子的男性後代的Y染色體,得出結論傑弗遜是莎莉的最小兒子的生父。

Y染色體鑒定父系親緣關系這項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足夠可信,但鑒定的結果解讀與檢測的位點數目有關,比如說A檢測了Y染色體上的5個STR位點,結果發現和B的一樣,但這並不能說A和B就一定有父系親緣關系,因為再多檢測幾個位點或許就能發現A和B不同。所以檢測的STR位點要足夠多,結果才會可信。

這項技術還能運用在群體遺傳學的比較分析、父系尋根溯源等。

南方周末:你讀博時的研究包括利用Y染色體調查曹操世系,還有從Y染色體解析東亞人群歷史等等。這算不算Y染色體檢測技術的另一個用途?這些研究有什麽意義?

王傳超:這是Y染色體檢測的另一用途。我們應用Y染色體遺傳標記,把遺傳結構分析與地方誌和族譜的研究結合起來,文理交叉,探明中華姓氏的源流,並更精細地構建出中華民族的父系遺傳結構圖譜,為徹底理清中華民族的起源、遷徙和融合歷史,提供最全面翔實的參考資料,提升人們對自身血脈、家族、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性。

南方周末:你在國內讀博的時候就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反駁“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現在又在國外做博後,對國外的技術也很了解。你認為中國的Y-DNA染色體檢測技術在世界處於什麽水平?

王傳超:目前中國的法醫Y-STR檢測還大多使用國外Applied Biosystems的儀器和試劑盒,國內也有機構自己研發試劑盒,但應用範圍不大。總體來說,這項技術對國外技術仍有依賴性。

南方周末:Y染色體檢測的方法只適用於男性,如果是女性的話,應該用什麽方法確定血緣關系呢?

王傳超:女性可以通過線粒體DNA。線粒體是細胞里面的一種細胞器,里面也含有少量DNA,跟細胞核里的DNA不一樣。線粒體僅存在於卵子中,精子里就不含線粒體,所以線粒體僅能從母親傳遞給兒女,可以根據線粒體中的DNA追溯你的母系祖先。

南方周末:一些殺人犯在犯案後為了不讓警方發現死者身份,會用極端方式毀屍滅跡。就生物學角度來看,你覺得這些行為能幹擾警方破案嗎?

王傳超:這並不能完全銷毀體內的DNA,仍可以通過DNA對比來一步步找尋死者親屬。

南方周末:在日本科幻電影《白金數據》里,政府秘密建立基因數據庫,搜集了全國人民的DNA數據,通過對犯罪分子留在現場的DNA進行比對,警方可以快速、準確地確定真兇或者受害者的身份。你認為將來我們政府有沒有可能建一個基因數據庫一類的東西,每個人都儲存一份基因數據在里面,方便破案?這個設想現實嗎?

王傳超:很多人認同建立法醫DNA數據庫,主要是針對犯罪分子,不擴大到全民。如果我們政府能建立一個涵蓋全民的基因數據庫,那當然會方便辦案,但如果這麽做了,同時又會引發遺傳資源如何使用等倫理學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6

淺談深港通

深港通下週通車。港人經歷過滬港通和大時代,這次似乎比較謹慎 - 至少媒體和股評人未有熱熾追捧,兼不認為深港通會帶來大量資金。週一恆指升107點,成交額超過700億 (港股已有好一段日子沒有700億成交額)。要了解市場對深港通反應,不應單靠閱報或聽取專家意見(畢竟沒有股市先知),而是看數字 - 恆指、交投量和個別股價。週一部份科技電子股被炒起,例如金蝶國際(268.HK)和通達集團(698.HK),股價單日升幅分別是8.7% 和 9.3%,而成交量較前5個交易日的平均數多了6.4倍和2.4倍。昨日媒體報導了,而相關股份似乎仍有支持(交投量高兼且股價微升),今日是否仍值得高追,木宰羊。筆者只是嘗試舉例,並以其它視角發掘於深港通前被吸納的對象。

投資者看港股走勢,很多時會參考美國市場而不是內地股市。這很合理 - 美國總統大選日,恆指在點票期間曾大幅下挫800點,顯然受美國影響。特朗普勝出後,道指回勇,傳統行業相對科技股反而更受追捧,香港的科技股亦走勢平平...  未知讀者有否看過深港通的股票名單?筆者嘗試作了一個簡單統計:



從上表可見,於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普遍錄得較高估值 - 約四成半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介乎30倍至80倍,另外更有四分一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超過80倍。反觀港股通,約70% 公司的市盈率介乎0倍至30倍,佔了絕大多數,而市盈率大於80倍的港股通公司僅有14間,只佔3.5%。

過去幾年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很多都錄得高增長率,例如騰訊(700)、科通芯城(400)、擎天軟件(1297) 和金蝶國際(268) 等,而它們的市盈率分別約53倍、39倍、24倍和74倍。憑此可見本地的科技股,相較在深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往往數十倍甚至過百倍的市盈率,絕對不算貴,甚至還可能被指價值被低估。
過去數星期科技股因為特朗普成為下任總統而大幅下挫,但現時卻是率先炒起迎接深港通的板塊,值得投資者注意。至於其它行業,筆者則會注意交投量突然活躍,近月不斷回購自家股份的公司。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