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東VS蘇寧 上篇 每天一個新發現

來源: http://xueqiu.com/4628637141/31271765

截止目前$京東(JD)$$蘇寧雲商(SZ002024)$ 的半年報已經披露完畢,一個是電商直銷平臺老大,一個是線下直銷老大但力爭突破線上業務,10年開始明爭暗鬥4年,究竟現狀如何,我們不妨從經營數據來一窺究竟。
京東就是電商界的360,將免費思維做到了極致,對於自營業務我想東哥今後也沒想過要掙錢,能達到盈虧平衡已經非常滿意了。通過自營免費模式獲取巨大的流量,平臺業務以及金融業務才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一、電商行業狀況
1、行業增長依然高達45%+

2、B2C比例持續擴大

3、雙寡頭壟斷


4、一家獨大




行業點評:
2014Q2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2萬億元,網絡購物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為10.1%,首次單季度滲透率突破10%。

與C2C平臺賣家相比,B2C平臺商家在整體實力、促銷力度、商品品質及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將日益凸顯,B2C平臺將逐漸成為網絡購物用戶的重要選擇。

京東和阿里的龍頭地位已經非常明顯,第二梯隊的電商企業生存壓力加大,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對市場及用戶的爭奪戰將持續演進。

二、電商直銷平臺老大——京東

1、主要業務:零售+開放平臺+金融業務

零售包括電子及家電產品、一般大眾化商品(包括母嬰、食品、圖書、視頻音樂等)

開放平臺包括第三方銷售傭金、增值服務收入(提供物流配送、倉儲等)、廣告費等

金融業務包括理財收入、電子支付傭金。

點評:零售市場競爭大,價格透明,只能通過優化產品品類提高毛利率。開發平臺收入來源於網絡效應產生的額外收益,基本不增加附加成本,毛利率應該能達到70%以上。金融業務來源於經營活動產生的正現金流理財收益,互聯網金融發展非常迅速,是未來主要收益來源。

2、主要營運數據:

07年開始物流中心建設,截止2014年6月底擁有97個倉庫合計面積180萬平米,1808個配送中心以及715個揀貨站,70%以上的貨物訂單當天或隔天送達。

倉儲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客服總部在宿遷(東哥老巢[大笑])。

10年開始向第三方開發平臺,目前擁有3.8萬家供應商,SKU超過4000萬,活躍會員超3800萬,24%的訂單通過移動端完成。

截止2014年3月底員工合計50122人,其中供應鏈(含采購、倉儲、配送)人員75.4%,客服11.6%,技術人員6.7%,管理營銷人員6.2%。驚人的數據快遞人員達到2.44萬,占總員工比例的48.7%,這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還是一家快遞公司[想一下]

3、主要交易數據

13年GMV達到1255億,這里的GMV是指訂單總額,按照產品分類電子及家電產品金額798億(13年增長率66.9%),一般大眾化商品457億(13年增長率79.2%)。按照交易分類零售金額937億(13年增長率65.3%),開發平臺銷售318億(13年增長率91.6%)。由此可見第三方平臺以及大眾化商品成長性更高,這正好符合互聯網的網絡效應。

4、季度經營績效

剔除非經營性支出,從2013年開始經營虧損已經有非常明顯的收窄,但離實現盈利仍有一段路程。

5、自營業務真實狀況

平臺業務毛利率從京東的年報披露中無法獲取,因此我是參考阿里暫估的,二季度物流費用提高一個百分點是因為拍拍網、QQ網購人員並入以及第三方物流費用增加。因此可見自營業務毛利率基本維持在7%-8%之間,而經營費用合計達10%+(剔除股權激勵以及合並攤銷),這已經是全行業最優的管理效率了,未來進一步壓縮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優化產品品類提高毛利率是唯一出路。

二季度平臺業務收入占比達到了5.6%,增長高達185.8%,顯然平臺業務將是未來的重要贏利點,正因為平臺業務的貢獻營業利潤率才得以維持在盈虧平衡點附近。

6、資本結構

14年無形資產資產增加70億,商譽增加25億,半年報披露不詳,不清楚具體情況。
從13年數據看長期資產占收入的比重為5%,資產使用效率非常高儼然是一個輕資產運營的公司。

7、現金流狀況


存貨周轉加快,供應鏈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應付占款天數不到兩個月,隨著規模進一步放大議價能力越來越強,自營業務會產生強大的現金流,也為京東的金融業務提供充足的資金儲備。

綜合評價:
京東目前基本處在盈虧平衡點邊緣,自營業務毛利率僅有7%-8%,未來提升空間巨大,綜合費用率10%+已經是行業最優水平,未來進一步壓縮空間不大。
平臺業務加速增長,參考阿里平臺業務營業利率有望達到50%+。
假設京東未來營收突破五千億,自營業務實現盈虧平衡,平臺及金融業務營收比重達到10%,也就是500億,凈利潤有望達到250億,目前市值425億美金,對應250億凈利潤預期PE10.5倍,應該說還有一倍的增長空間。
[鼓鼓掌]

針對我的預計,球友們貌似爭議很大,那說說我假設的由來吧。2013年社會零售總額23.8萬億,其中網絡購物達到1.89萬億,互聯網滲透率7.9%,假設未來零售總額達到50萬億,滲透率達到20%,網絡購物市場將達到10萬億,是2013年的5.3倍。根據艾瑞數據二季度京東的市場份額是9.3%,阿里市場份額超70%,假設京東未來市場份額20%,那就是2萬億。京東二季度平臺GMV收占自營GMV的60.7%,且平臺增長高於自營,假設未來比例達到80%,意味著平臺GMV能達到9000億,按照6%的傭金比例就是540億[大笑],我並沒有憑空想象吧,只是你們不敢想而已。還有廣告、供應鏈、金融這些業務空間巨大,我就不在這暢想了。我並沒有薦股,我寫文章的原則是基於理性分析判斷,是自我修養的過程,非常感謝你們的意見。[加油]

@不明真相的群眾 @方舟88 @李妍@港股那點事直播間 @蘭權資本 @投資禪院 @B座12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01

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 每天一個新發現

來源: http://xueqiu.com/4628637141/32201968

央廣網北京10月14日消息 (記者莊勝春)為提高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住房消費能力,支持繳存職工購買首套和改善型自住住房,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10月9號,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微博]聯合印發《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

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是提高繳存職工住房消費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繳存職工的基本權益。當前,各地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發展不平衡,部分城市對貸款條件要求過嚴,住房貸款發放率較低,影響了繳存職工的合法權益,也削弱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互助作用。為此,《通知》規定:職工連續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含)以上,可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對曾經在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在現繳存地繳存不滿6個月的,繳存時間可根據原繳存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合並計算。同時,按照支持基本住房消費原則,《通知》強調,住房公積金貸款對象為購買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繳存職工,不得向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繳存職工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

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是影響制度互助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按照支持基本住房消費、資金充分運用等原則,《通知》要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率低於85%的設區城市,要根據當地商品住房價格和人均住房面積等情況,適當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貸款額度,加大對購房繳存職工的支持力度。

當前,職工跨地區流動日益增強,在就業地繳存、回原籍購房需求增多。為適應職工流動性需要,《通知》要求,各地要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即職工可持就業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向戶籍所在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

按照《條例》規定,設區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應實行統一的規章制度、進行統一核算。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知》要求,未按照《條例》規定調整到位的分支機構,要盡快納入設區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統一制度、統一決策、統一管理、統一核算。設區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統籌使用分支機構的住房公積金。

針對部分城市貸款發放率較高,資金流動性緊張,職工貸款排隊輪候等現象,《通知》要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率在85%以上的城市,要主動采取措施,積極協調商業銀行發放住房公積金和商業銀行的組合貸款。

為切實維護繳存職工利益,降低貸款中間費用,減輕貸款職工負擔,《通知》規定: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擔保以所購住房抵押為主。取消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保險、公證、新房評估和強制性機構擔保等收費項目。

《通知》強調,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與房屋產權登記機構應盡快聯網,實現信息共享,簡化貸款辦理程序,縮短貸款辦理周期。健全貸款服務制度,完善服務手段,全面開通12329服務熱線和短信平臺,向繳存職工提供數據查詢、業務咨詢、還款提示、投訴舉報等服務。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加強對各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考核,定期進行現場專項檢查。各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要加強分類指導,加大對貸款發放率低的城市督促檢查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住房公積金有效使用和資金安全。
$世聯行(SZ0022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00

每天售股四百萬 累積一年就達課稅標準 大戶條款通殺投資人 奢談公平

2014-11-03  TWM
 

台股無量下挫,各界指出一大部分原因來自大戶的資金出逃,但在財政部長張盛和強調大戶條款將如期實行下,台股未來的動能是否還能延續?

撰文‧黃瑋瑜

十月台股成交量銳減,有多日僅剩六百億元左右,陷入交易無量隱憂。券商公會因此提出評估報告,疾呼取消「大戶條款」;面對質疑聲浪,財政部長張盛和二十七日再度重申大戶條款如期實施,指出現階段無法證明大戶條款與台股量縮的因果關係,一切僅是心理因素,將先上路再檢討。

二○一五年上路的「大戶條款」,是財政部舉著租稅正義的旗幟大力推動,指一年內股票出售金額十億元以上者,必須核實申報,或是就超過十億元部分,課徵千分之一證所稅。但以實際情況來看,投資人若以現股買賣、融資交易的方式進出股市,以明年交易日二百四十七天計算,只要每日平均賣出現股的金額超過四○五萬元,或是自備一六二萬元融資六成,每日全數售出、再買進,就可能在一年內達到十億元的課徵標準。

意思是投資者若積極以當沖方式進出股市,活絡市場促使交易量提高,反容易達到十億元課徵門檻,形成「大戶條款」不大戶的現象。

本土法人高層私下感嘆,不少大戶擔心的並非課稅多寡,而是一旦重點帳戶曝光,未來很可能被查稅,因此會加速轉移資金,縱使金管會推出第四支箭等各種鬆綁措施,短期內恐怕也難以化解大戶疑慮。

加速資金出逃 台股再探底真正大戶資金外移,其他投資人卻受限大戶條款,事實上,售出十億股票,就已經繳了三百萬交易稅,若再比較鄰近國家投資股市稅賦,香港僅課○.二%、中國僅課○.一%印花稅,台股除交易稅外,還有二代健保補充費二○%、股利所得併入所得課稅最高到四五%等多重稅賦下,資金將加速撤離,明年台股交易量可能繼續探底。

儘管張盛和重申,台股交易量萎縮主要受國際影響,但截至十月二十八日止,今年十月成交量僅一.五七兆元,不僅在最近十五年排行末段班,也遠低於平均值一.八六兆元,台股量能回到十年前,和證所稅有沒有關聯,答案呼之欲出。

一位證券分析師表示,倘若大戶條款如期實施,盤中點火的大戶、中實戶資金退場,長期而言勢必衝擊台股,例如十月二十日大盤跌深反彈,但在亞股表現最弱,十月二十七日,更在六百億元成交量下,出現一百七十檔個股跌停,顯示利空預期心理已經發酵。原先立意良善的改革,在交易量萎縮後,能收到多少證所稅已是問題,還會短收大筆證交稅,進而抑制證券業發展。為求租稅正義所做的改革,真如政府所言,利大於弊?

非大戶也被課稅的「大戶條款」賣出現股 全年交易247天,只要每日平均售股金額超過405萬元,即可能達到10億元課徵標準融資交易賣出 全年交易247天,只要自備162萬元並融資6成,每日進出405萬,即可能達10億元門檻

整理:黃瑋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90

大量閱讀背誦 謝金河掌握國際趨勢 每天抄關鍵5數字 數學中段班變財經大師(118-119)

2014-11-10  TWM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透過閱報、抄筆記,以及每天看五個關鍵數字的習慣,讓他從一個數學不好的學生,蛻變成能抓住國際市場脈動的財經趨勢大師。

撰文‧鄧麗萍

無論是寫文章、演講或主持節目,謝金河對於各種總體經濟、股市重大事件、企業營運等關鍵數據如數家珍,對「數字」有超強記憶力。

但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其實謝金河並非天生的數學高手。

「我數學從來沒有好過!」謝金河回想起在政大企管系修會計學時,從初會到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每個學期考試都僅六十五分,低空飛過。熱中於政治和社會批判的他,在《財訊》雜誌工作的初期,對股市也是興趣缺缺。

由於工作所需,謝金河必須接觸股票,加上當時正撰寫碩士論文,靈機一動,以「台灣證券發展史」為題,到圖書館把《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舊報紙翻出來,從台股一九六二年開市看起,讀完之後,不僅嫻熟台灣證券發展史,也打通投資的任督二脈。

寫出夠力文章

台股收盤就動筆,累積十多年功力「對數字精準,能讓你更有效率。」二十多年來,謝金河投資眼光精準,累積高額資產,靠的就是閱讀各種數據,培養出對數字的超強記憶力和詮釋力。

每天早上起床,謝金河會先花半小時看美國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新聞,再把彭博的資料看一遍,掌握所有重要的財經數據、做好筆記。其中必看五個關鍵數字,包括美元指數、道瓊指數、美國公債殖利率、油價、金價。

「有了這些背景資料,看新聞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謝金河舉例,最近看到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收在三一六七點,他覺得似曾相識,去查資料發現,二○一三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在三一六七.○八點,再看一二年最後一天收盤,竟也是同樣的數字,「三一六七是新加坡的魔術數字」,這意味著新加坡股市連續三年都停在原地。

謝金河表示,每天持續觀察,心中就會有個基準數字,當它出現變化時,就能注意到。他打個比方說,過去上海交易所每日成交量僅五百多億元人民幣,但七月起交易量卻驟增至二千多億元人民幣。

「從量的變化,可以看出很多趨勢。」謝金河當時判斷,中國股市因「滬港通」的政策利多而熱絡起來,成交量是先行指標。果不其然,陸股在三個月內上漲逾一六%,讓他抓住中國股市上漲的契機。

剪報蒐集資訊

挖掘股票飆漲線索,培養數字詮釋力由此可見,單靠數字的記憶力,還不是投資的致勝關鍵,更重要的是,詮釋數字的能力。

如今,謝金河能夠背誦的台股代號有一千家以上,港股至少三百多家,陸股也記得二百多家。他說,今天若要查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字,個股代號一輸入,資料就出來了。相反的,如果代號記不住,需要搜尋,就會增加一次在谷歌(Google)首頁上的時間。當資料數量很大時,浪費的時間就很可觀。

三十五歲那年,謝金河已是《財訊》月刊總編輯,同時在《財訊快報》撰寫主筆室專欄,每天寫約三千字。打從大學時代就和謝金河在社團並肩作戰的《今周刊》社長梁永煌形容,「到現在為止,台灣寫稿比老謝(謝金河)多的人,應該不多了。」謝金河勤於寫稿,中午沒吃飯,台股收盤就開始寫,一寫就十多年,在當年就已經是「喊水會結凍」的文章。

被問到三十五歲前,應該要養成哪些習慣時,謝金河認為,「起碼要喜歡閱讀。」為了做投資功課,他天天看雜誌、報紙,挖掘出哪些股票可能會漲的線索。此外,他還習慣剪報,蒐集重要資訊,坐在他辦公室旁的祕書林欣慧說,經常聽到剪報的「咔嚓」聲。

不僅如此,謝金河一邊看報,一邊在筆記本或A4紙,寫下滿滿的數字。他說,數字一定要常寫、常用,才會記得牢。「當我們把數字寫下來,透過腦袋組織解讀,數字就變得有意義。」對謝金河而言,投資的最大樂趣在於研究公司,因此,他不做金融操作如期貨或選擇權。他認為,「投資最忌卯足全力。」當槓桿控制得宜,股票下跌就下跌,只是多賺少賺,但如果連老本都押下去,風險會變得非常高。

謝金河表示,沒有人是天生的投資好手,能掌握股市脈動、趨吉避凶,祕訣在於反覆練習。他分享,以前他看到群眾都會兩腿發軟,現在演講成家常便飯。一路走來,靠的是日復一日的練習。「沒有人一開始就很棒的,都是慢慢養地成習慣。」

謝金河

出生:1957年

現職:《今周刊》發行人、財信傳媒董事長經歷:《財訊》月刊總編輯學歷:政大東亞所碩士、政大企管系

謝金河的習慣祕密檔案

好習慣:每天上班前閱讀半小時難關:經常被寫稿、開會等事務纏身養成祕訣:瀏覽關鍵數字,再手抄一遍,增強記憶力帶來最大效益:掌握市場脈動、投資眼光精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99

專送便當!每天13萬個不delay

2015-01-22  TCW
 
 

 

送便當,一件平凡不過的小事,如何一躍成為哈佛商學院教案?這項紀錄,不是來自年銷量上看七百萬盒的台鐵便當,也不是把便當兩字發揚光大的日本。關於「送」便當,印度才是名副其實的便當大國。

在印度第一大城孟買,每天有超過十三萬個熱騰騰的自製便當,從每家每戶的廚房出發,中午準時遞送到城市另一端辦公室的家人手上,下午再把便當盒回收送回家。一來一回,每天至少二十六萬次的任務,據稱出錯機率不到百萬分之一。

二○一五年,由信託機構建立的便當遞送網絡達巴瓦拉(Dabbawala),即將邁入一百二十五週年,過去不只吸引全球前三大物流聯邦快遞(FedEx)上門取經,在二○一三年還被拍成電影《美味情書》(The Lunchbox)。

「準時送達,每一次。」五千名幾乎不曾上過學的配送員,沒有手機聯繫,交通只靠火車加單車,如何使命必達?哈佛教授湯克(Stefan Thomke)分析,扁平的組織分工、簡明的編碼系統,加上文化中獨特的使命感,才造就了這個物流典範。

所有配送員分成兩百個團隊,一隊二十五人,由最資深的人自發管理。每位配送員都是自己的老闆,自行和顧客交涉運費下,一個月約五百盧比(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元)左右。依照固定的位置與顏色,每個便當都標上代號,代表火車起站、終站,以及辦公室大樓等資訊。只要瞄一眼,配送老手立刻知道便當該送到何處。

但真正畫龍點睛的關鍵,卻是配送員共享的文化信仰。背後的驅動力並非「顧客至上」,而是他們相信,讓上班族填飽肚子,好比為病患送上醫藥,是項神聖的服務。因此微軟(Microsoft)、印度聯合利華(Unilever)雖曾委託發送傳單,卻以失敗告終。畢竟,為辦公室送餐才是他們的核心能力。

現在,有百年經驗做為後盾,印度正全力進軍熟食外送市場,並且以辦公室為主要對象。例如SpoonJoy、iTiffin等餐點配送,從食材、烹煮、配送都自己來,除了訴求健康、營養,並聽取用戶「雲端點菜」增加菜色,都是在複製自家愛心便當的強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22

“暑期檔”為何能成為全球概念?因為中國每天新增9塊大熒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894.html

“暑期檔”為何能成為全球概念?因為中國每天新增9塊大熒幕

一財網 方向明 2015-06-14 16:13:00

好萊塢在歐洲和日本等市場飽和的情況下,瞄準了迅速崛起的中國電影市場,並預計中國市場的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北美

                                    《侏羅紀世界》在中國的上映日期比美國本土還早了兩天

隨著暑期的臨近,各大影院和電影公司開始摩拳擦掌,暑期檔大戰的帷幕即將拉開。《侏羅紀世界》等四部進口大片強勢來襲,鎖定了6月的票房。數據顯示,中國的院線以每天9塊大屏幕的速度迅猛發展。正因如此,《侏羅紀世界》在中國的上映日期比美國本土還早了兩天。

續集電影緣何風靡

暑期檔的概念最早源於上世紀70年代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處女作的《大白鯊》,泛指每年6到8月的院線排片檔期,並將4~24歲的年輕觀眾作為主要收視群體。

除了暑期檔,《大白鯊》也開啟了好萊塢大片的續篇模式,相繼推出的3部續集票房表現均可圈可點。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影制作和營銷產業,好萊塢充分挖掘了電影劇本和題材的可持續性。

稍晚於《大白鯊》,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也展開了漫長的續篇模式,創造出現象級的科幻經典,直到現在全世界都有大量“星戰迷”對於同該電影相關的道具及衍生品樂此不疲。本世紀開始,《指環王》、《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系列也貢獻了十幾部電影續篇,而且幾乎每一部都毫無意外地斬獲高額票房。不管觀眾是不是看膩了,拍攝續集已經成為好萊塢掙錢的經典模式。

大片的湧現也培養了挑剔的觀眾,總有人抱怨好萊塢大片里滿大街的超級英雄、動輒炸翻整條大街的電影特效和似乎永遠拍不完的續集。但盡管抱怨再多,總有人為大片埋單,好萊塢永遠以票房說明問題。

《教父》三部曲的制片人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稱:“制造票房熱門大片是20世紀最新的藝術形式。”

人們耳熟能詳的好萊塢經典續集電影還有《速度與激情》、《碟中諜》、《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蜘蛛俠》、《終結者》等系列。一方面,成熟的制作模式讓每個系列在開拍之前就詳細地預估了風險、成本和票房,另一方面,源源不斷的暢銷題材小說也給續集電影貢獻了符合市場口味的劇本。

討好中國市場?

拿《侏羅紀公園》來說,1993年在法國首映時,時任法國文化部長杜蓬(Jacques Toubon)不無擔心地說,這部電影是“對法國民族認同的一個威脅”,法國人應該看的是由描寫19世紀末礦工悲慘命運的著名小說《萌芽》改編而來的電視劇,以展現“愛國之心”。法國報紙甚至呼籲時任總理愛德華·巴拉迪爾(Édouard Balladur)與這些靠恐龍題材“入侵”法國的美國文化對峙。

盡管有很多水土不服,好萊塢大片依然在美國本土之外開疆拓土,勢如破竹。就在此後一年,好萊塢的海外票房超過了本土市場。2009年,《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的海外票房占總票房的一半以上。

觀眾是好萊塢電影最終掏錢的客戶。很快,好萊塢在歐洲和日本等市場飽和的情況下,瞄準了迅速崛起的中國電影市場,並預計中國市場的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北美。面對中國的院線每天增長9塊大熒幕的速度,好萊塢敏銳地在中國調整相應的電影營銷策略。

出於對中國票房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里出現了中國元素,甚至中國產品的植入。《變形金剛3》里來自中國的電腦、服飾、乳品和電視的四個品牌在片中植入廣告的時長超過了5分鐘;2013年的《鋼鐵俠3》里,範冰冰和王學圻兩位中國大腕5分鐘的露面竟只出現在“中國版”的拷貝中,不少觀眾紛紛吐槽質疑。但是,討好也好,牟利也罷,好萊塢和中國市場的相互滲透在不少制片人眼中已經是大勢所趨。

2001年,作為中國加入WTO條件,中國將引進電影的數量從10部增長到20部;2012年,中美達成協議將美國大片的配額提高到34部,美國電影業從中分賬的比例從原來的13%升至25%,中國電影行業紛紛稱“狼來了”。

少女撐起暑期檔

此外毋庸置疑的是,暑期檔的概念之所以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青少年這一龐大觀眾群體,他們能輕松將“漫威”漫畫所改編的任何一個超級英雄故事送上票房排行榜首位。基於這個原因,各大電影公司也樂此不疲地開發符合青少年趣味的劇本,知名導演邁克爾·貝甚至稱他是在為十幾歲的男孩們拍電影。

一般來講,漫畫和電玩對男生的吸引力遠遠超過女生。不過,這一現象從2008年的《暮光之城》系列後開始有了轉變,帥氣的吸血鬼男主角吸引了大批女粉絲,一些資深動漫宅男甚至抗議《暮光之城》和它帶來的女粉絲毀了“神聖”的動漫界。

今年,好萊塢推出了一系列女性主題大片,包括迪士尼出品的《灰姑娘》、改編自女性作家詹姆斯(EL James)同名小說的《五十度灰》、女主角帶領其他人穿越險境的《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和《饑餓遊戲》第3部的下篇等。類似的一些以女性為主角的題材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小女生進入電影院,撐起暑期檔。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80

別看他每天坐公交上班 人是兩家上市公司創始人 還單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122/152896.shtml

導讀 : 11月19日,傑克·多西迎來了創辦的第二家科技公司的上市。這位華爾街和矽谷的寵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i黑馬 蒲鴿 11月22日整理報道

全球首家IPO的移動支付公司誕生了。

Square,一家幫助移動設備用戶接受信用卡支付的公司,於北京時間11月19日,正式掛牌紐交所。雖然首次公開發行價格只有每股9美元,低於預期,但股價早盤一度飆升50%,給目前低迷的科技IPO市場註入了一針強心劑。

隨著Square的上市,最大的贏家也誕生了。傑克·多西(Jack Dorsey),Square的創始人兼CEO,一位特立獨行的科技怪才,再次被推上了鎂光燈舞臺。這位生於1976年11月19日狂人,在自己39生日之時,給自己送上了一份IPO大禮。

傑克·多西一直是華爾街和矽谷的寵兒,除了創辦Square,他還聯合創辦了一家更有名氣的公司——全球最風靡的社交網絡公司Twitter。

有人將傑克·多西比作喬布斯,因為他的經歷與喬布斯不謀而合。喬布斯早前創辦蘋果,後被掃地出門,創辦自己的電腦公司,最後又被“請”回來,帶領公司開發了iMac、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產品,最終蘋果締造為矽谷神話。而多西在2006年,也與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和比茲·斯通(Biz Stone)一同創辦了Twitter,並擔任CEO,但2008年遭到驅逐。7年後,這位狂人被邀請重新掌管Twitter,他被外界寄予了無數期望,背負著重振士氣,將Twitter這只藍色小鳥重新帶回“指數級增長”的黃金時代的重任。

尼克·比爾頓在其撰寫的《孵化Twitter》一書,曾經著力描繪了多西與喬布斯的相似之處:“多西開始按照史蒂夫·喬布斯的樣子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像喬布斯一樣自稱為‘編輯’,而且總是穿著單調的套裝:白色的迪奧襯衣、藍色牛仔褲和黑色西裝。”

也有人將傑克·多西比作埃隆·馬斯克(ElonMusk),因為他們都連續創辦了幾家明星科技公司,並身兼這些公司的CEO。馬斯克創辦了太空技術探索公司SpaceX,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以及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並同時出任三家公司CEO。而多西則同時兼任Twitter和SquareCEO。

多西曾經兩度輟學,從事過植物繪圖工作,做過有執照的男按摩師,還曾涉獵過時裝設計,還聲稱想成為紐約市市長。他的母親曾經感到絕望,擔心他永遠都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同時,他也是一個天才。15歲時多西已經開始了程序員生活,表現出超強的代碼編寫能力。90年代末,多西發現了紐約調度管理服務公司網站的安全漏洞,並提出修複建議。

傑克·多西,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奇人物?

流動的世界

每天早上7點06分,多西乘坐1號公交車,橫跨舊金山,最終在加利福利亞大街下車。這趟公交車要花費2美金,不過,多西買了月票,相當於每次只花1.75美金,能省一些錢。“我喜歡坐公交,喜歡公交車每過幾分鐘會停下來,再接著行駛的感覺。”多西說。

坐在公交車上,他總是一言不發,好奇地搜索著周圍的一切。“我會註意到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Instagram,Vine和Snapchat,也會註意到多少人在使用Facebook,多少人在使用Twitter。”他敏銳地抓取著身邊真實的信息。

除了觀察身邊,他的目光更多會放到公交車的窗外。城市讓他癡迷,讓城市流動起來的交通系統,更是讓他全神貫註其中,他在心里將這些系統進行有條理的歸類和分解。在他眼中,城市既是彈性的,又是穩定的,既是規律的,又是雜亂的。

從小,多西就愛上了這樣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他經常乘坐公車在城市遊走,眼睛里是整個世界的流動與變化。他仿佛能抽離出現實的一切,周遭的建築、設施、汽笛聲、人群的喧囂都變成了背景,映襯著整個系統。他曾照著紙質地圖在一臺老式的IBM 電腦上作標記,描繪紐約的都市風情。

他還喜歡研究蟻群和山楊樹。“我喜歡這種群居的結構,所有個體都對其中的網絡有著強依賴性。”他說。“山楊樹總是成群地生長,一棵死掉,所有的樹都遭殃。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只不過表現得沒有這麽明顯。”他還喜歡畫蕨類植物,“他們簡單的結構一直重複重複重複。”

他總是沈浸在自己奇奇怪怪的想法里,而正是這些思考誕生了Twitter,一個將他腦中構想出的強依賴網絡結構變成現實的載體。

在他的思考中,Twitter甚至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次嘗試,是他對世界的反饋,他在尋找更大的答案。整個世界就是一個他參與制造的巨型產品。

在他眼中,Twitter與其堪稱一家公司,不如看成一個特別的概念,一種技術的精髓。公司就像一個編輯部,而他也將自己視為“主編”。在他的設置中,公司的模式就是要讓擁有最多信息的人把信息傳播開來,讓公司高層隨時認識到當前的發展趨勢和“十字路口”。

透明度和信任感被貫穿到整個公司運營中。他要求每一名員工必須知道公司正在進行什麽樣的戰略和行動,以及為什麽要那樣做。這一套模式在他創辦Square時,也用上了。據稱,他在Square中制定了一項規則:凡是涉及兩人以上的會議,必須做筆記,筆記要發送給所有員工。無論是公司設備故障修複、新的合作關系,還是新產品發布、新的標準頒布,所以筆記一律共享。

多西曾說,傳播想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司結構;無論是200年前,還是100年後,內核是不變的。

在他的意識中,世界是以一種“流”的方式存在。既然是流,只有當下。Twitter是一種流,信息流,Square也是一種流,現金流。

他的座位是流動的。他從沒有固定的辦公位。

他也不看紙質書,紙質書是凝固的載體,他只看電子書。有人給他紙質書,他也不會接受,轉而從網上下載電子版,看完他也不會存儲,當即刪掉。他曾經想擁有一個大的圖書館,但後來這樣的想法被他自己否掉了。“知識和信息如果不能隨時查閱,又有何用?”

他不用萊卡相機,只用隨時隨地能拍照片的iPhone。

他擁有世界上最好工藝的寶馬汽車,每天卻只坐流動的公交。

流的生活方式貫穿他的一切。他追求精簡而非繁雜,創建Square,他就希望用這種用最小的最簡單的工具簡化交易,他說,早晚Square會把收銀機幹掉。

規則的世界

多西的飲食極有規則。

周一他會去Aziza餐廳,周二去Zuni餐廳,周三去Mint餐廳,周四去Tiburon餐廳,周五,他哪里也不去。這些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背後有他的理論。他說:“對於一件事,是越來越深入,還是越來越廣闊?這是兩種方式。於我而言,我總是在尋找最適合我的食物,越來越深入,而不是品嘗更多。”

在每天開始工作前,他都會晨跑3-5英里,而在周六,他最喜歡的休閑方式是遠足,他說“最好的思考時間就是行走”。他至今單身,而且對私人生活閉口不談。

多西確實從來不會間斷思考,不會放棄挖掘新想法的機會。

Square的創辦就來自他的一次偶然間的靈光乍現。他的手藝人朋友McKelvey曾經向他抱怨,有個顧客原本準備花2000美金買他的一個玻璃制品,可因為店里的機器讀取不了顧客的信用卡,整個生意只能作廢。這引起了多西的思考,他想,如果做一個方便小巧能讀取任何信用卡的小東西,不久能解決日常的支付麻煩了。這就是Square最初誕生的原型。

在Square發展起來後,他又開始勝任起管理者的角色。在公司事務上,他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周為單位進行管理:

周一,解決管理問題;

周二,解決產品工程和設計上的問題;

周三,關註營銷、通信以及增長問題;

周四,與外部合作夥伴和開發者召開會議;

周五,關註“公司和文化”以及員工招募問題;

周六,休息,遠足;

周日,考慮公司戰略問題,並進行面試工作。

而在一次大會上,他還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做與不做”清單。

做的事:

1.活在當前:不要把註意力浪費在過去或未來。

2.顯示你的軟弱,告訴人們你的錯誤和擔心,讓人惻隱

3.只喝檸檬水和紅酒

4.每天做20個下蹲和俯臥撐,跑步3英里,挺直站立

5.對每個人說“hello”

6.每天睡7小時

不做的事:

1.不要回避眼神交流

2.不要遲到

3.不要預設完不成的目標

4.不吃糖

5.周末不喝烈酒和啤酒

他說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保持專註,避免雜亂。

生活中的多西是內斂的,話很少,常常沈默,陷入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專門給自己列了一條“不回避眼神交流”,算是讓自己更多融入交流中。

藝術的世界

“我想成為Bruce Lee(李小龍),我想成為一個裁縫,我想親手制作工藝品與他人分享。”傑克·多西在一次大會上如是說到。字句之間,幾乎感受不到這出自一位科技狂人,願望竟然單純如此。

對於產品的設計,多西總是參與其中。有一次,他和設計師討論Square產品顏色。本來一切就緒,選定白色。他突然就否掉了,他說,蘋果正在朝這個方向走,我們必須就此打住。Square的用戶群偏手工藝人,顏色要帶有這個群體的色彩,而不是冷冰冰。他還親自把關Square新總部的設計風格。

他偏愛Prada的修身西裝,配以DiorHomme的翻領襯衫。他被視為科技界最時髦的男性之一。

他欣賞芭蕾。“我從芭蕾中學到了很多,”多西說,他與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舞蹈演員Sofiane Sylve關系密切,“我很欣賞這種協調和訓練。要讓事情簡單化非常困難。

他說喜歡的雜誌是《經濟學人》,“它以非常優美的形式展現在眼前……我認為它的封面棒極了。沒有副標題,沒有作者署名。它的設計令人驚嘆——黑色、紅色和白色,多麽美麗的文字設計啊。我從它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設計過鉛筆裙和不對稱半身裙。正當他打算設計褲子時,Twitter轉移了他的註意力。從此,也摘掉了自己戴了多年的鼻環。

他表示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會考慮追求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成為一名藝術家。

也許他原本就是一位藝術家,在他設計的產品中,藝術的語言無處不在。他說,藝術和工程最美妙的交融,就是感受不到它的交融。而最好的設計就是感覺不到細節的存在,一切回歸本真和純粹。Twitter只用140字符,就能立刻拉近你與世界任何角落的距離,卻根本不會註意到軟件是如此的簡潔易用,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態,隨心隨性。

流動、規則、藝術,三者的交織構成了多西,而他的產品也只是自然而然地詮釋了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如今,第二個產品也上市了,看來,他對世界的理解,還不賴。

“it just work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49

成功者每天最棒的2小時 告別瞎忙!聰明工作的祕密

2015-10-05  TWM

兩小時,對許多人來說, 可能只是一場電影、一頓飯、一段午休的時間; 但成功者透過聰明的工作方法, 為自己創造每天最棒的兩小時。 其實,只要學會五招,你就無須一直嗡嗡嗡瞎忙, 也不用被工作綁架, 妥善利用一百二十分鐘,創造出最好的工作績效!

以下的工作場景,你一定也很熟悉:每天早上九點,切入工作模式,我們就像小蜜蜂般,嗡嗡嗡……。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檢查手機或電腦裡如雪片般飛來的email,忙著回覆。待辦清單上每完成一項、槓掉一行,但是陸續填上的新工作,永遠比槓掉的多。

下午五、六點,轉眼已到下班時間,待辦清單卻還剩一大堆, 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只好留下來加班。更慘的是,工作大半天,忙的都是別人交辦的瑣事,自己最重要且最需要專注的計畫書卻完全還沒開動,人已經筋疲力盡。只 好繼續熬夜寫下去,但精神不濟之下,工作品質也很差。

兩小時發揮高效率,產出最好的工作成果這樣的生活一再重複:忙了一整天,卻因搞不定工作的先後順序,永遠被工作和會議追著跑,也沒時間進修、提升自己,苦無機會改變現狀,結果淪為窮忙族。

台灣的工時之長,排名全球第三,平均每名勞工全年的工作時數高達二一四○小時,僅次於新加坡與香港;但根據蓋洛普二○一三年的調查顯示,樂於工作的台灣上 班族只有百分之九,遠低於全球的百分之十三。對大部分人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但追根究柢,往往有太多瑣事占據我們的注意力,消耗了我們的心智狀態。

義大利學者帕雷托所提出的八○╱二○法則指出,如果利用最高效率的時間,只要二○%的投入就能產生八○%的效率。相對地,如果效率低,即使投入八○%的時間,也只能產生二○%效率。

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的喬許.戴維斯博士(Josh Davis)指出,其實上班的八至十個小時中,只要有兩小時能夠發揮高效率,就能產出最好的工作成果。

抓出工作重點,像爬樓梯般前進每天最棒的兩小時,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但只要把握一天中最高效率的兩小時,就能完成最重要的事。

對思科台灣區總經理吳增峰來說,一天中最棒的兩小時,要用來思考公司未來的營運計畫。

早上十點至十二點,當吳增峰處理公務告一段落,就會關上辦公室房門,靜靜思考,或拿出紙筆書寫構思中的計畫。若當天沒有進展,他會再設定下一個時段,持續地突破。

「今年要做什麼改變?」這是負責業務拓展的他,最常掛在嘴邊的問題。面對每年要成長的營運目標,他必須打敗競爭對手、爭取更大的地盤,因此總在規畫下一個業務計畫。而一個計畫須要醞釀一到兩季,才能開花結果。

每天花兩小時規畫,經過一季的修正和補強,最終形成決策。這也是吳增峰口中的「爬樓梯理論」:把目標切成細項,每天早上抓出幾個優先的工作重點,而且每天要有主題和方向,寫入行事曆反覆檢視,才能像爬樓梯一樣,逐步往前推進。

「時間管理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吳增峰認為,有些人喜歡冥想,有些人卻填滿每分每秒,讓行程滿檔。「孰優孰劣,很難有判斷標準。」吳增峰舉例說,蘋果前 執行長賈伯斯有每天沉思冥想的習慣,讓自己在冥想室裡沉澱情緒,專注於思考。而吳增峰的習慣是:「每天清晨起床,出門上班前,我會先檢視一遍當天的工作項 目。」面對總是填滿的行程表,他會擇重點聚焦在未來的經營策略,因此,每天排定的工作項目,必須有二、三件事是和經營目標有關。

給老闆deadline,提升團隊效率忙碌是現代人的通病,對伯爵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劉玉璇來說,規畫工作順序,才能避免「撞鐘」,老被事情推著跑。

早上九點,劉玉璇先向亞太區的主管匯報,接著處理內部事務;到了下午,瑞士日內瓦總部開始上班,加上門市的銷售狀況,常常忙到傍晚七點才告一段落。「一天 的時間有限。」在伯爵工作了十五年,從業務當到董事總經理,劉玉璇說,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先順序,才不會被一堆瑣事綁住。

劉玉璇舉了「大小石頭」的例子:假設時間像一個杯子,我們可以放進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如果先把小石頭、沙倒進去,最後大石頭就放不下了。相反的,先放大石頭,其他小石和沙卻可以慢慢滲入。

而早上十點至十二點,也是劉玉璇最重要的兩小時,她會利用這個時段執行計畫和追蹤進度。在這之前,同事們的起床氣、遲到的緊張感,已經過一小時的調整。這時與部門溝通,不僅能增加整體執行的效率,也節省了團隊的時間。

劉玉璇說,給別人deadline(截止日期)是管理時間的好習慣,即使對老闆也不例外。「很多員工的沒效率,是因為老闆的不準時造成的。」給老闆deadline,讓後續工作能夠順利完成,最後還是會反饋到老闆身上,為他省下時間和金錢。

除了在辦公室工作,劉玉璇也喜歡到咖啡館去待上一段時間,咖啡香、昏黃的光線、舒緩的音樂,讓人沉澱,也能刺激腦神經,激發出新的想法和創造力。心情放鬆的她會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很容易就能投入計畫構思之中。

管理時間方法,別被「緊急」綁架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罹癌後對於時間管理,有了更深的體悟。他說,「每個人都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有兩 小時是被浪費掉的。」「事情有分輕重緩急,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而是要做重要的事。」李開復認為, 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往往導致重要的事被荒廢。李開復說,大部分緊急的事情其實並不重要,而許多重要的事情並不緊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 去做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時間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他管理時間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立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這一 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近十年前開始在中國工作,面對必須花費長時間移動的工作環境,有時候一天只能完成一件事,他已經很習慣工作隨時被打斷,「也許現在 正在講越洋電話,下一刻必須要登機,我隨時可以暫停、啟動,保持工作的彈性。」「我的時間管理就像是中醫的抽屜櫃一樣,可以同時打開七至八個。」詹文嶽 說,這幾年在中國,面對超高速的工作環境,他得「一心多用」,祕訣是把每件專案當成一個個檔案夾放在腦中,一旦被打斷就先放回去,待須繼續處理時再拿出 來,「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在哪個環境工作。」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仰賴即時通訊軟體溝通,但過多的訊息往往是打斷專注力的殺手,不過,對詹文嶽來說,他 會先依訊息重要性,分成「優先處理」與「有空再處理」兩類,先跳過無用的訊息,點開有急迫性的訊息,例如人民幣匯率、台幣降息消息,先消化後累積,如果有 用的,就放進自己的思考抽屜裡,避免一直被訊息干擾。

思考抽屜分類,先做有價值的事詹文嶽說,他必須經常到中國各省開會,無法長時間在辦公室定點工作,所以他會依當時的精神狀態及環境,選擇對自己最有意義及最有價值的事,作為第一優先目標,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該目標為第一要務。

此外,詹文嶽還有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一定在每周一寫好工作清單,將必須完成的工作貼在辦公桌前,工作前先把桌面清理乾淨,就好像廚師做菜前,先把食 材和工具依序排好。同樣的,工作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因此他會把可能需要用到的資料或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從決定工作順序,到選擇最有價值的事來做,這些成功者找到聰明的方法進行時間管理,讓自己在兩小時內,把工作效率發揮到最大。在《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一書中,戴維斯博士提出了五種有效策略,能夠幫助上班族練就高效率的心智狀態,創造一天中最棒的兩小時。

五策略,讓你創造每天關鍵2小時策略一、善用五分鐘,先決定做事順序首先,你可以善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五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然後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往往是創造高效率兩小時的關鍵之一。

大多數人,當手上有很多事要做時,如果感覺到時間流逝而沒有進展,就會心生焦慮或內疚。就算有五分鐘的零碎時間,也會傾向於快速略過,快快去做另一件事,但很可能不是當時最需要做的事。

其實,你不必像陀螺般不停地運轉。戴維斯建議,「利用零碎的時間,做決定,而非做事。」當你完成一件事時,先別想著可以馬上做哪件事會比較容易,而是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決定點。」你可以站起來,離開電腦,去喝杯水或咖啡,再決定接下來利用時間做好哪件事。

策略二、減輕疲勞,不必完成所有待辦事項一般人在大腦已經筋疲力盡時,才開始做需要專注思考的工作。

相反的,成功者不會被待辦清單上的工作所牽絆,而是在心智疲勞之前,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

戴維斯建議,在從事必須處於最佳狀態的工作之前,別去做那些會明顯消耗你心智能量的事情,即使是花五分鐘回覆電子郵件,可能也會引發興奮、焦慮、生氣等情緒,讓大腦疲勞,消耗了做好最重要工作所需要的資源。

對於工作清單上的待辦事項,很多人都堅持要完成,戴維斯卻建議,「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不!」一天的心智能量有限,應在大腦不那麼疲憊時,把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好,而不是企圖做完所有事。

策略三、偶爾分心,才能激發創意現在的工作環境遠比以前更容易導致分心,一下子因電郵通知而查看信箱、接電話、瀏覽臉書、LINE等,往往很難專注。因此,想要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最好的戰術之一,就是移除所有不必要的分心事物。

戴維斯表示,我們應學會掌控現代科技,例如關掉通訊軟體的音效,在開放式辦公室戴上耳機等,減少噪音,才能專注工作。

不過,偶爾分心也不全然是壞事。戴維斯指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擅長分心,因此,讓思緒漫遊,遠比你強迫自己停止去想分心的事物還要快。而且科學證明,東想西想、做白日夢,有助提升創意。

策略四、聰明飲食和運動,提升專注力除了大腦和情緒之外,身體疲勞也會影響工作效率。一般人在運動或決定吃什麼時,多半只會考慮:「健康嗎」、「好不好吃」,其實也決定了大腦在之後的「幾小時」的狀態。

戴維斯指出,當我們身體狀況很好時,心智會更加敏銳。

但當我們生病或吃飽飯昏昏欲睡時,便會注意力當機。成功者懂得利用運動和飲食,維持高體能狀態,例如即將進行一項簡報、準備開一場重要會議、必須趕工之 際,只要二十分鐘的快走或慢跑,就能提振思考力與專注力;吃天然蔬果、多喝一點水,也比麵包、糕點、含糖飲料,更能讓人心智清晰。

策略五、減少噪音,打造高效率工作環境環境因素對工作效率看似沒關係,卻影響不小。戴維斯指出,我們身處的環境會明顯影響大腦運作,例如噪音導致絕大多數 人的工作效能變差。因此,有效管理環境因素,能使我們做起事來更有效率。雖然多數人無法選擇工作空間,但仍可以布置自己的環境,例如清理雜亂的辦公桌,或 者把常用的電話、水杯放遠一點,讓自己伸展手腳。

從科學研究和成功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其實只要懂得創造最棒的兩小時,在穩定且高效率的工作時段裡,把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能多留一點時間去品味生活,告別加班的苦日子!

撰文 / 鄧麗萍、梁任瑋、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55

「父後」150天,廖鎮漢感性告白父子情 每天照舊準備茶與報紙、問祕書一句「董事長今天好嗎?」

2015-10-26  TCW

微風信義將於11月5日正式開幕, 這個費時八年的新據點,對廖家父子意義非凡, 一路在父親廖偉志嚴厲要求下挺進的廖鎮漢,此刻心中悲喜交加, 歷經父後150天,這位將掌控240億元百貨版圖的新舵手心中有何感懷?

晚上八點鐘的台北信義區,燈火輝煌,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小資女、學生漫步信義計畫區香堤大道,就在華納威秀、ATT 4 FUN與新光三越A9、A11之間,這裡是全世界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一級戰場」。最晚進駐此區的微風集團,下個月將開幕第二個據點「微風信義」,這個百貨新地標籌畫八年過程中,充滿微風新當家廖鎮漢與父親廖偉志的心血及記憶。

八年來,廖鎮漢最常與父親廖偉志一起做的事,就是晚餐後一起散步在信義區這條香堤大道,父子倆聊聊一路以來的奮鬥心路,聊聊微風未來願景或是家族私事。

父子同步的協奏曲,在今年五月劃上休止符,廖偉志擋不住病魔,因肺腺癌過世。六月分父親的告別式上,廖鎮漢一句:「您說的,我都記得。您沒說的,我都懂了!」父親的遺願,早已經刻進腦海裡。

現在應該可以稱你為董事長了吧?「不用、不用,一切如常,還是叫我常董就好。」談起百貨產業,廖鎮漢說「變」是唯一不變的準則;而面對父親逝世,他則是守著「不變」,一切如常、一切沒變,彷彿父親不曾離開。

父親剛走時,廖鎮漢有長達一個多月時間都待在家裡辦公,他說,以前總是和父親兩人一起出門,乍然之間無法適應,就把同事找來家裡開會。月餘過去,他踏進辦公室的第一天,父親的祕書來問,她該做什麼?老董事長的辦公室怎麼辦?

他要祕書「一切照舊」,每天進辦公室照舊開電腦、泡茶、給董事長買報紙,然後照樣替董事長讀報、劃重點,就像父親仍在一般。每當廖鎮漢經過父親的辦公室,看到祕書,還會順口問:「董事長今天好嗎?」

盼父後一切照舊

職銜不願變成董事長

「我們連結度很深,所以沒有動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他的辦公室也跟以往一模一樣,我不準備要變!」廖鎮漢淡淡地說。

各界揣測,廖鎮漢也許會由常董變董事長,他搖搖頭表示,一切如昨,職銜不做任何變動。職稱不變、生活不改,就好像心中支柱永在,唯一差別在於心境。

廖鎮漢說,以前公事不論大小,決策都有父親一起商議,他只要對父親一個人負責;現在什麼事情都要想更多,得扛起對家人以及微風集團逾一萬名員工的責任。

即將開幕的微風信義,與才開一年的松高店,對廖偉志、廖鎮漢意義非凡。當年,廖鎮漢在SOGO獨霸忠孝商圈、大力抵制之下,各界一片看衰中,微風成功突圍;十四年後,微風再度挑戰強敵盤據的信義區,時移事遷,時空已然不同,微風也已非當日的吳下阿蒙。

如今,一年連開松高、信義兩店,商圈內的新光三越、BELLAVITA莫不嚴陣以待。尤其明年起,微風松高店、信義店擁有完整年度業績,兩個據點預計將貢 獻八十億元業績,集團整體業績也將一舉墊高到二四○億元,「明年微風將進入豐收年。」廖鎮漢這麼說,這是廖偉志生前期待看到的榮光。

新據點中,松高店主打年輕快時尚,而籌畫八年的信義店,有父親和他共同擘畫的夢想,「我們將把微風廣場的精品精髓搬過來。」其中,為了媽媽林美瑛引進的美 國家具家飾品牌Crate & Barrel,打造地下一樓五百坪銷售空間;為了喜愛水晶燈的妹妹廖曉喬,耗費三萬三千顆施華洛世奇水晶,製作全球獨家的水晶燈,將照亮微風信義一樓大 廳;為了老婆孫芸芸,引進她喜愛、出現於熱銷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中的英國內衣品牌Agent Provocateur。

在四十五樓將成立的「丸本陣」日式餐廳則象徵著父親的武士道精神,賣的是Shabu shabu(鍋物)與懷石料理,都是父親愛吃的日式料理,店內還將為父親留一個永遠的位子。

微風做餐飲一向很「專」,微風信義這一次號召了二十家餐廳齊聚一堂,「是前所未見。」廖鎮漢自信地說。

經營餐飲眼光精準

明年貢獻七十二億元營收

其中,首次登台的香港點心名店「點點心台灣」營銷總監錢文儀,是廖鎮漢的子弟兵,曾在微風擔任公關的她,回憶有次周末上班,遇到廖鎮漢,當廖得知錢文儀二 十九歲後,告訴她:「這是人生的轉捩點,你還有一次失敗的機會。」這句話給了她創業的勇氣,取得點點心代理權後,更回頭與老東家合作。

微風信義四樓規畫了一整層、十六家餐廳,第一個簽約的是犇鐵板燒。董事長楊欣選擇這裡,作為進軍百貨通路的第一個據點,「其他百貨公司也 有邀約,但都希望我們調降餐點價格,以平價進駐美食街,而微風信義可以維持我們的品牌定位。」餐飲,是微風集團僅次於精品的第二大業種,廖鎮漢眼光精準, 締造微風台北車站的改造奇蹟,自有品牌丸壽司、上海茶樓也多獲好評。他說,明年集團業績預估二四○億元中,餐飲占比近三成,將為集團帶入七十二億元營收。

原本廖鎮漢規劃將自有餐飲品牌獨立IPO,隨著實力成長,「目前沒有資金需求」,IPO計畫已暫緩執行。

認識廖鎮漢的人,不論是員工還是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說他「超認真」,時時刻刻關注著產業動態。妹妹廖曉喬更直言「哥哥是個工作狂」、「之前每天都跟父親聊到半夜兩三點,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珍惜員工激進建議

「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錢文儀任公關期間,常晚上收到廖鎮漢傳來國外的DM,期許微風DM能學習優點、不斷改進。有一次在美國看到肉片的油花、紋理也能布置櫃位,便分享給楊欣,因此犇鐵板燒本店與信義店都採此策略。

廖鎮漢不只樂於分享經驗,「他點子很多,且不會給人遙不可及的感覺。」錢文儀回想在微風工作期間,每周公關與藝人經紀團隊開會,總是從頭笑到尾,因為廖鎮 漢覺得,既然這是「點子大會」,就該輕輕鬆鬆暢所欲言。而廖鎮漢的手機裡有超過二十個LINE的群組,員工可隨時與他直接溝通。他說,每天員工LINE來 的這些小事情,很可能「會變成公司未來的動力」。

為了微風下一個十年,他大力聘用年輕的幹部,至少招募十五名高階儲備幹部,這群年輕人有時會提出比較激進的建議,「這些建議是我在資深員工中聽不到的」。比方說,儘管公司規定處理一件公文不能超過兩天,他們則揭露,規定是規定,「公文到我們手上,都過了好幾天,競爭力早就沒了。」聽到這些話,廖鎮漢說:「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現在換他們來提醒我了。」廖鎮漢正在儲備微風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戰力。

與父並肩散步這條路

成就微風信義布局

從微風信義步行到微風松高,不用五分鐘,但客層完全不同。微風松高附近有影城、夜店,客層年輕,所以讓H&M落腳於此;微風信義,則是承襲精品風格,將帶進本館的時尚精品元素,鎖定高端消費人口。

信義區住了快八年,這裡處處有廖鎮漢陪伴父親散步、父子並肩而行的記憶。

如今散步的理由消失了,廖鎮漢把屬於這條路的記憶定格,他想起在父親最後的那段日子,父子獨處時,兩人講了許多心裡話,父親不再那麼嚴厲,偶爾透露對人生的眷戀與感觸,一向強悍的強人父親,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告訴他:下輩子,還要與他再當父子。

言談至此,不捨的情緒迴盪空氣中,訪談悄然暫停三分鐘。

父後一百五十天,微風信義亮麗開幕之時,廖鎮漢當家的微風怎麼走下一步,格外令人期待。這位百貨的創新者要帶著這艘大船,航向老船長念念不忘的事業新大陸。

撰文 / 許秀惠、林惟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3

平均每天12起投資!一篇文章看懂2015年風投數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7/153998.shtml

導讀 : 只有1%的公司具有流動性,還有99%的公司未來是不是會成為借殼或者其他資本上面操作的行為還有待觀察。

在快法務的創業年會上,IT桔子創始人文飛翔從數據出發,告訴你2015年風投市場的風雲變幻,以及對2016年的行業預測。

資本裂變——來到新拐點

資本的裂變,也是一個時間+數量的關系。2015年平均每天有12起投資事件,這是一個新的拐點。這也使得集中度越來越高,融資越多,公司就越多,公司越多了,融資也就越多了。

輪次是有演變的,A輪以前的投資事件其實占到八成的比例,到B輪就只有10%了,C輪又少了1/3左右,最後只有2%能融到D輪,包括被並購的D輪的還有上市的公司。當然也會有其他情況,去年發生了300多起並購事件,披露的金額是超過2300億元。

包括獨立上新三板的上市公司,2015年有25家。新三板總的市值是2.46萬億,其實還是比較小。從節奏上面看,上半年大概平均每天20家,第三季度平均每天有30家,第四季度平均每天40家。

我估計這麽多公司里面只有1%的公司具有流動性,還有99%的公司未來是不是會成為借殼或者其他資本上面操作的行為還有待觀察。

投資機構洗牌——集中和合作

老牌和新銳的機構在不斷的出現變革和洗牌,我們在這里會分為三類。

第一類,活躍的VC。這些機構不管投的公司的數量還是在創業者當中的知名度都會集中在三家。排在前20家的活躍機構,他們可能會投出所有的當中的10%,可以看到投資是非常集中的。從策略方面來說,這些機構不斷地向前移,他們不斷在後項上面做非常多的延伸。

第二類,活躍的天使。因為在天使里面它比較分散,所以排在前20家的天使基金可能可以貢獻全行業的30%的投資。活躍天使的策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合投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就是找一些天使基金之間的結盟,比如說好幾家基金一起相互來投也是在成為一個趨勢。二是他們在與VC結盟,進入到這些天使基金里面的公司。

第三類,獨角獸俱樂部。從覆蓋的行業看,電商、金融和汽車領域占比超過52%。他們的融資能力非常厲害,也大多和BAT有關系,這意味著白手起家的公司想沖出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B2B的2016——兩個挑戰和兩種打法

B2B在2015年可能是少見的直線增長。不管具體到電商,還是具體到企業服務的範疇,B2B都是2015年非常大的一個“風口”。 2016年,B2B會有非常大的一個機會。

其實每條線上面估值很高的公司都出現了,比如鋼鐵、農業、生鮮電商、快消的配送、農業。

2016年他們可能會有兩方面的挑戰:第一,他們在業務的增速上面並沒有實現很大的增長,也就是資本和業務的增速曲線是不一樣的;第二,2B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解決宏觀經濟的變化,在很多領域它遇到了問題。如果B2B的公司真的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和傳統行業進行非常深的變革。如果這條線能夠走通暢,可能中國非常多的2B行業都會迎來一個春天。

我覺得新興的B2B公司一般有兩種打法。第一,拼補貼,拼低價;第二,從很小的環節切入進去,但是把服務鏈做深。但是現在出現的很多公司,其實還沒有把整個環節打的很通暢,包括信息對稱、配送環節對稱,以及一些供應鏈相關的環節。

總結下來就是B2B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業,因為它把握住了中國傳統行業的經濟面臨的很多問題。但是,難點在於很多的中國傳統行業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家要去做的時候會發現它的難度會超過在消費品電商上面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

2015創業總結——保持初心活下去

第一,我們覺得現在的行業格局可能是在一個波浪線的雛形當中,因為很多領域出現了新的消費升級的機會。其次,技術也在驅動它。

第二,好的公司和好的創業者是很難凸顯的,非常多優秀的公司都是經歷了經濟周期的挑戰,沒有一家公司是不經歷挑戰就成為領先者的。

最後我拿三個關鍵詞作為總結:活下去,初心,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7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