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子倡小孩學繁體字
1 :
GS(14)@2016-03-05 01:24:18正當香港政府力推學生要學簡體字,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兒子、全國政協委員梅葆玖(圖)在兩會期間就倡議,小孩應該要學習繁體字,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青少年的心中,提升他們的文化質素。梅葆玖今年81歲,他已是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每年的提案都是與傳統文化相關。前日他在政協會議開幕前夕先到北京會議中心報到,本身都是京劇藝術大師的梅葆玖稱,今年在會議上的提案依舊與保護傳統文化、民族戲曲有關。梅希望讓孩子透過練習毛筆字、學習繁體字、多聽多唱京劇等方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質素。早於2009年梅葆玖就曾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要恢復繁體字,指繁體字非常美,中國文化不能丟失。另一名政協、知名導演馮小剛亦於去年提出,中國應該要逐漸恢復使用部份繁體字,避免漢字失傳,他以「親」字及「愛」字為例,指簡體字的「親」沒有右邊的「見」,「愛」卻沒有中間的「心」,簡化後變成「親不見、愛無心」,造字的涵意都失去。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4/19515836
【圖解新聞】敍利亞小孩的悲慘命運 你知道多少?
1 :
GS(14)@2016-09-09 05:08:23奧姆蘭獲救後,一臉茫然,他的哥哥阿里在同一空襲中傷重死亡。
敍利亞男童奧姆蘭(Omran Daqneesh)上月底在當地最大城市阿勒頗(Aleppo)遇上空襲,獲救後一臉茫然、血流披臉的畫面,令全球再次關注當地內戰情況。雖然奧姆蘭只受輕傷,但當地有更多兒童,與他的哥哥有同一樣的遭遇,在戰爭中死亡。活在戰火中的敍利亞兒童,到底面對著怎樣的命運?
去年敍利亞三歲男童艾蘭逃難期間溺斃,伏屍沙灘。
敍利亞內戰持續超過五年,估計死亡人數超過45萬,其中約5萬人不足18歲。失去生命令人悲痛,然而活在敍利亞,命途同樣坎坷。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報告,截至去年年底,內戰令1,170萬敍利亞人流離失所,當中近500萬人已逃離該國,近一半(約240萬人)是兒童。約六成人仍留在敍利亞。
吃樹葉飼料充飢
最少有25萬名小童仍活在當地被封鎖的地區。據聯合國統計,居於被封鎖地區的民眾,逾99%未能獲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要吃樹葉、草及動物飼料充飢。不少兒童因吃了過期的食物而中毒,一些地區更有四成小童營養不良,超過三分二兒童沒有乾淨食水飲用。而在奧姆蘭居住的阿勒頗,有約14萬小童,卻只得10個兒科醫生,醫護人員及設備嚴重不足。日復日空襲及轟炸,敍利亞兒童見證生靈塗炭,亦為他們留下看不見的傷口。紐約大學一項調查指,超過四成小孩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比例較其他地區的兒童高十倍。救助兒童會曾訪問當地百多名父母,不少人表示,孩子變得暴躁,不願與人溝通。
7歲童上戰場殺敵
聯合國年初發表的報告指,超過6,000間學校被摧毀或用作軍事用途,不少教師在戰爭中死亡,一半小孩沒法接受教育。武裝部隊更乘虛而入,甚至以月薪四百美元,利誘小孩做童兵。2014年,150名阿勒頗小童回校考試期間,被武裝分子拐走,獲釋後表示曾遭毆打,以及被迫施行暴力,小童成「洗腦」目標。以往武裝分子多招攬15至17歲的男孩參戰,2014年後,童兵有更年輕化的趨勢,有年僅7歲的男童已在前線殺敵,部分小孩更充當狙擊手及劊子手。據聯合國統計,去年有超過100名兒童因參戰而死亡或受傷。
每日兩童渡地中海溺斃
敍利亞女童是更脆弱的一群。不少家庭為了減輕負擔,安排女兒盡早結婚。聯合國報告指,有三成在約旦難民營中成婚的敍利亞女生不足18歲,部分甚至12、13歲時已成為母親。早婚剝奪她們受教育的機會,過早生育亦有損健康,更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就算逃離敍利亞,小孩亦未必能看到光明。聯合國難民署表示,去年九月以來,平均每日有兩名小童,隨家人橫渡地中海逃難時浸死。即使成功捱過風浪,亦有不少失去雙親的孤兒抵達歐洲後被拐走。歐洲刑警組織今年初表示,過去兩年難民潮中,有超過一萬名兒童在各國政府登記後下落不明,可能落入犯罪集團手中,遭受性剝削和奴役。小朋友還未認識世界,便落入困苦之中。我們還需要多少張可怕的照片,讓世人知道戰爭的殘酷,才能得到和平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8/19764415
也說亮話:鄰家小孩學中文
1 :
GS(14)@2016-09-13 00:17:35筆者讀報發現,加拿大有一位穆斯林父親因為不滿音樂課是必修課,而把學校告上法庭,指責歧視。他認為「靡靡之音」不合其宗教所規,學校則辯稱音樂對兒童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乃所有公立學校的必修課,不可或缺。此案尚在審理中,未知結果,但起碼雙方相信法律,家長也沒有對孩子學英語有所抗拒。加拿大法定語言是英語,但魁北克省和香港一樣有兩種法定語言,入讀公立學校的小孩都要學英文及法文,多年來縱使有所不便,但他們還是堅持保留法語文化。香港公立學校同樣要學中文和英文,但對不少母語並非華語的孩子而言,作為第二語言以掌握中文仍是一道洪溝。據筆者巴基斯坦裔同事說,他有個同籍朋友,幾年前把兒子送到中文小學讀小一,希望兒子能學好中文,融入主流社會。但一年下來,小朋友非常難受,除英文課外,其他則不知所云。原來小孩之前入讀的幼稚園是以全英語授課,家人亦只會烏爾都語和英語,從來沒有正規地學習過中文,轉到小學後,完全無法理解用中文授課的內容。第二年,小孩唯有轉到一所英文小學,由零開始。同事慨嘆,幼稚園本是打好中文基礎的最佳時機,卻非人人有機會讀上華語幼稚園。
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出,一些幼稚園只以廣東話進行面試及只提供中文資料,非華語學生因而被拒諸門外。在上學年,有44%幼稚園沒有取錄任何非華語學生。部份較幸運的能報讀雙語教授的幼稚園,如筆者的同事般打下中文根基。有更多的學生惟有擠在數家專門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只能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他們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課外中文補習,因此往後在小學、中學就更難跟上整體中文水平,對日後升學、工作發展及融入主流社會亦有所阻礙。對此現象,我們除了同情,也要銳意用科技和創意來幫忙解決問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授方法全球通行,中文呢?可以發展出一套方便易用的教材嗎?幼稚園老師缺乏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嗎?家庭父母不懂中文,很難參與教育,可以用科技讓小孩反過來將在學校學到的中文教導父母嗎?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可以更包容嗎?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2/19767680
【電視危害健康】小孩每日睇15分鐘電視 研究指將減低創意發揮
1 :
GS(14)@2016-10-12 07:53:22美國兒科學會曾經建議,2歲以下的小朋友不應觀看電視,但如果小朋友已經長大至3歲,家長又應該如何控制小朋友觀看電視的時間呢?最近有一份研究報告的結果,就對3歲觀看電視的影響有「驚人」的發現。
根據英國史丹福郡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最新的一項研究指,每日觀看15分鐘電視會對小朋友的創意有損害。研究調查了60個3歲的小朋友,首先將他們分收成兩組,一組小朋友會被安排觀看一套英國卡通《郵差叔叔派特》(Postman Pat),而另外一組則會被安排閱讀或者玩拼圖。結果發現,相比睇書或者玩拼圖的小朋友,每日觀看多於15分鐘卡通的小朋友創意較低。研究人員表示,觀看完電視之後的小朋友能夠構想到較少的新主意,但影響只會持續一段時間。研究人員亦相信,如果小朋友不能在遊戲中發揮創意,長遠必定帶來影響。不同研究對小朋友觀看電視的影響,一直都持有不同的觀點,部分認為影響不大,部分就如上述的研究,認為存在影響。作為家長,安排小朋友有適量觀看電視的時間是必須的,但今時今日香港的小朋友功課多不勝數,根本沒有觀看電視的時間可言,故這份研究報告的結果,在香港可能只不過是一個偽命題。資料來源:Healthnewsline.net記者:盧逸文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2/19797788
老虎發狂咬實訓練員小孩全程目擊嚇到傻
1 :
GS(14)@2016-10-29 13:20:24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露天遊樂場的老虎表演發生驚心動魂意外,一名女訓練員被老虎咬腳拖行,受傷送院。佩奇斯(Vicenta Pages)周二與孟加拉虎「Gandhi」在籠內表演,不少兒童在籠外觀看,佩奇斯拖着老虎時,老虎突然咬着佩奇斯的腳,原本站着的她,整個坐在地上。她拾起棍棒向老虎猛擊,老虎不但沒有放口,見佩奇斯的拍檔趕至,更咬着佩奇斯拖行。佩奇斯的拍檔拿棍棒追打老虎,打了多棍老虎才肯鬆口。佩奇斯腳部被抓傷,送院接受治療。遊樂場宣佈暫停老虎表演。佩奇斯有16年馴虎經驗。她的未婚夫兼老虎表演搞手唐納特(David Donnert)表示,他們面對着野生動物,難免有風險,雖然事事小心,但意外難免。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6118
無視禁愛令美國華裔小姐冠軍喊:好想生小孩!
1 :
GS(14)@2016-12-21 23:41:56「我一奪冠以後經紀公司就下令不讓我談戀愛了!」說到感情問題,新科美國華裔小姐冠軍余思霆一臉嬌羞。日前,她接受《蘋果》專訪,大揭模特兒圈內幕,22歲的她坦言:「好想生小孩啊!」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來自台灣花蓮的余思霆,移民美國十年,今年她參加「2016美國華裔小姐」選美比賽(Miss Chinese Pageant)一舉摘下后冠,想不到封后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被禁止戀愛!她自稱「孩子王」,非常喜歡小孩,笑說:「別人家的小朋友哭鬧都會交給我,我很會哄小孩,我自己以後至少要生兩個!」不過她說目前年紀尚輕、沒有男友,生活的重心想要放在事業上。余思霆為了奪冠準備超過四年,早在四年前,年僅18歲的她就參加過美國華裔小姐的選拔,但遺憾落選,她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壓力:「很多人都會指指點點,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例如『以前都比過了怎麼還來比』、『自以為很厲害』之類的話,我後來才漸漸學會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比賽時必須很投入,把這些都拋到腦後。」她目前還在大學讀書,一邊開始擔任兼職模特兒,接代言、拍廣告,她說自己是個很專業稱職的模特兒,就算為了工作需要,穿著清涼養眼的服裝也不會覺得害羞:「其實我們在後台常常很混亂,男生女生都在一起,往往因為趕着換衣服,就不會在意要遮哪裏,穿比基尼也非常習慣了!」而擁有玲瓏好身材的她也透露了保持身材的小秘訣,除了一有空就去健身房運動,她也說:「女孩子不用瘦的像排骨一樣,勻稱最好看,我不會忌口吃任何東西,但吃甜點時,記得與好友分享!盡量不要一整份自己吃完,大家互相share又能解饞又不怕胖!」本周,余思霆將代表紐約赴香港參加「國際中華小姐」的比賽,人氣不斷攀升的她最近生活也有微妙的變化,她表示:「以前心情不好時都可以在臉書發文,現在為了注意形象只能發表一些正能量的言論,不開心的事只能私下與好朋友分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1/19872600
【今日笑一笑】小孩與狗 食玩瞓天下絶拍
1 :
GS(14)@2016-12-24 10:55:26小孩天真單純無惡念,狗狗思想簡單只愛玩、吃和睡,兩者走在一起,堪稱是最純潔和真摯的友誼。片中的狗狗與小主人無論遊戲或作息,都形影不離,遊戲中狗狗會逗得小主人開心嬉笑,而當有零食時小主人亦會與狗狗分甘同味,彼此和平共處,不會傷害對方。現今不少家庭因為家中要增添孩子,而寧願放棄飼養多時的狗或貓。對貓狗來說當然不幸,但更不幸的相信是主人一家,因為這自私的決定將會令他們的寶寶,失去與貓狗一同成長的珍貴歷程。
The Dodo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4/19875844
華人「空降小孩」暴增學童獨自出國有咩要留意?
1 :
GS(14)@2016-12-31 10:17:43華人赴美留學早就已經是主流,而近年來留學生的年齡層更是越來越低。許多華人父母都在孩子幼齡時就將他們送出國,希望小孩能在美國開放自由的教育體系下成長。不同於成人留學生多半有生活自理能力,又是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出國留學,許多小留學生在年幼時就被迫與父母分開,自己來到國外。這種父母還留在國內,自己獨立生活在國外的小留學生,又被專家稱為「空降小孩」(Parachute Kids)。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這些「空降小孩」除了同樣面臨文化衝突、語言隔閡、以及學業壓力等因素之外,由於正值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往往又比成人留學生更加無助。一年下來可能只有寒暑假期間可以好好的與家人相聚。有近20年輔導留學生經驗的心理咨詢博士張馨方,也在洛杉磯接受《蘋果》記者專訪,談談降落傘孩子所可能面臨的負面情緒,以及解決方法。張馨方說,早期的「空降小孩」多半來自台灣以及香港,但是近年來已經逐漸被中國留學生給取代,而且人數相當龐大。從表面上看,來美國留學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決定,「開放的環境、學習英語的優勢、以及看似壓力較小的學習環境,都讓在國內父母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儘管低齡留學看似很好,張馨方強調背後有許多隱憂,是父母跟孩子都應該要考量清楚的。她除了用自身輔導經驗點出這些問題,也提供一些方法,希望父母與「空降小孩」們都能夠快速適應留學生活。讓孩子參與留學決策:張馨方強調孩子的個性是否獨立、能不能快速適應這樣的情況,都要納入考慮之中,「如果突然被送出國,有些孩子可能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因此在留學前,父母最好與孩子先有長期的溝通,確定留學也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她表示,如果孩子本身沒有參與決策的過程,日後如果留學的成效不如預期,他們很可能會責怪父母。幫助孩子融入寄宿家庭:除了與父母相隔兩地,「空降小孩」還得學習如何與寄宿家庭相處。張馨方透露,她輔導過的案例中,不乏小留學生因寄宿家庭的因素,而產生負面情緒,「孩子來到美國,甚麼事都要聽寄宿父母的。如果合得來就算了,如果不合的話孩子會很痛苦。尤其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會很明顯,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張馨方強調,「父母有機會也要陪同孩子一起多了解寄宿家庭的環境以及價值觀」,才能夠幫助小留學生加速融入新生活。給孩子發言權、別當個專制父母:許多家長讓孩子來美國,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學習如何獨立思考,並且勇於發言。但弔詭的是,多半華人家長又無法接受孩子們挑戰他們的權威。張馨方說,「美國的教育環境就是訓練小孩獨立,當這些華人小留學生學習了美國的作法以及價值觀後,很難接受『父母說了就算』這樣的觀念,此時就容易與父母造成衝突」。她認為,華人父母要學習多接受孩子的想法,「雙向溝通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捨得:許多父母把孩子往美國送,卻又放不下心,常常造成自己與孩子都十分焦慮。張馨方說,「以父母的角度來說,心裏要能夠捨得」,「孩子這麼小就出來,父母當然會焦慮,你自己要能夠化解這樣的憂心」。她建議,如果無法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還是等孩子大了再送出國會比較好。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排時間:張馨方說,美國的學生往往有許多的自由時間,如果孩子本身能夠有效安排這些時間,那的確可以學到許多東西。然而,很多小留學生終日沈溺在電玩、網路之中,時間就這麼流逝走,對學業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要訓練孩子能夠有自身時間管理的能力,如何有意義的安排這些時間,拿來參加社團或是活動,對他們來是說非常重要的」。張馨方強調,許多華人家長都希望子女成為人中龍鳳,但是她也呼籲,「在追求成功的同時,別忘了孩子快樂才是首要的目標,千萬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31/1988260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