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水晶石」褪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695

盧正剛是很講「政治」的,否則斷不會到「兩會」結束才向自己的員工宣佈壞消息——他用十八年打造而成的「亞洲最大數字視覺展示企業」——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行至水窮處。

就像被無數次印證過的摩天大樓效應——封頂時往往便是經濟衰退的開始,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以三級贊助商身份加盟倫敦奧運會,聲譽日隆之時,危機已漸漸顯露。

2013年,因訂單銳減、應收賬款激增,號稱擁有三千員工的水晶石已裁撤了三分之一,僅北京本部就縮水五百餘人。而至馬年春節前夕,按創始人兼公司董事長盧正剛的話說,「資金周轉出現嚴重問題,資金已基本斷流」。

盧氏每年初始都有向全體員工致信的習慣,這次的電子函早已明稱「有因就有果,該經受的就要經受,該償還的就要償還」。可惜,那些干著技術活操著文藝心的部下們就像公司的名謂,果真質樸,以為只是這位名冠同業的大老闆為不愉快的過往一年畫上句號,而今邁步從頭越。哪曾想,這僅僅是開始。

看看通知中的條款吧——員工可以選擇調轉其他部門,但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須服從統一安排;成立承包工作室自負盈虧;成為外包商自負盈虧;如若處待崗階段,則工資全額發放至4月25日,之後按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即1092元發放,若接受調崗,合同轉至一家新成立公司。有趣的是,近十年來水晶石系繁衍出不下十家同門企業,而這個突然冒出的承接平台卻連老員工都聞所未聞。

其實,梳理水晶石公司的發展軌跡不難知曉,這家公司的崛起,既有先知先覺搭上順風車的必然,也有不斷從政府處獲得大型活動訂單的助力,這恰是民間一直猜度盧氏家世背景的原因。至於利用計算機CG技術為大型影視劇、紀錄片提供虛擬視覺呈效——諸如故宮、大明宮、大國崛起、新絲綢之路等,只是薄利賺吆喝的順手活兒,而正是這一點使其與歐美服務於娛樂產業的同行有著迥然差別,也造就了其一度近乎五十倍至百倍於外國同業的體量。

毫無疑問,建築系畢業的盧正剛敏銳地捕捉到房地產業在中國迅猛崛起的商機,電腦技術用於建築外立面呈現也確實是眼見為實的好手段。但是在遍地山寨的土地上,更多屬於人機簡單整合工作的生意並沒有太寬的護城河。

真正令水晶石曝得大名的當然是其成為北京奧申委的三維圖形贊助商,而2008年8月8日鳥巢壯觀的光影地毯和李寧升空點火背後的全球接力視像,則是千金難買的實力宣言。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128米長6.5米寬的清明上河圖動態呈現,不僅拿獎到手軟,也直接營收2個億,名利雙收。

如果此時此刻再翻看水晶石員工披露的盧氏2011年末的講話,可以發現其極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告誡「水晶石不應該是亢奮的、得瑟的,不能是那種得志忘了本」,並清醒地判斷「有人在玩政治,社會的風氣已經在侵蝕水晶石」;可另一方面,當掌管文化宣傳的官員提出水晶石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期望時,他也頗為得意。

「這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的榮譽和責任,但是,我認為,出於各種原因,他們喜歡我們」,請注意盧氏這句話的前後順序。而結果則是水晶石以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代表身份走向倫敦奧運,盧本人亦在英國一待就是一整年。或許,在盧看來,水晶石不像後來小馬奔騰3000萬低價收購的破產的好萊塢特效公司,因為潮汐式規律往往有了上頓沒下頓。代國出征,就算500萬英鎊贊助費著實不菲,但有了國內各級政府大筆訂單,何足道哉?

就像風光一時的高端餐飲和園林企業,但凡在2011和2012年大肆擴張,以公務消費和政府訂單為憑據跑馬圈地者,無一例外在2013年急轉而變的形勢下陷入僵局,大筆的固定資產投入、大批新招入的人馬,面臨的卻是臨時取消的訂單或難以追討的應收款項。昔日氣粗的埋單者此時不能也沒能力襄助你了。哪怕爾等貴為「第一」。

不能說就此打回原形,但說一句「元氣大傷」倒也不過。對水晶石而言,保存實力、化整為零以圖東山再起或許是條出路,但遊戲規則改變時,名聲很難當飯吃。七年前投資水晶石的聯想系君聯投資私下透露「沒有放棄」,可君聯共投資兩百餘家企業,面對一家2013年已撤銷了上市申請的公司,信心還能維繫多久?新政策倒是盼來了,高新技術文化創意企業所得稅下調至15%,可對於一個急待解決開鍋問題的企業,所謂餐後甜點又有多大幫襯?

整整20年前,《阿甘正傳》上式上映,片中羽毛徐徐然飄落的婉約鏡頭正是CG技術的傑作,次年,該片榮登奧斯卡。也是在這一年,水晶石公司成立。還記得片中那句著名台詞嗎: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接下來將得到哪一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45

【麻煩大了】雙匯敗走港島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317

兩月前,當港交所與阿里巴巴就赴港上市的談判最終破裂後,一干維港金融投行界人士便小聲嘀咕:還好有雙匯備手,「冇咩咁大件事」。儘管以豐沛的情資管道,他們早知這家中國最大的肉聯集團背後,同樣有著「同股不同權」的隱疾,而且論到讓資本結構云山霧罩疊床架屋的手段,那位龍年出身的萬隆萬老闆,恐較比他整整小出兩輪的馬云更加精明老辣。

說是雙匯,並不準確,早在放出上市口風的1月份,人家已更名為萬洲國際,所謂取「永恆」「大洲」之意。就像把原本一清二楚的豬肉製品行業改頭換面稱之「動物蛋白」,多少存著投資本市場所好之嫌。IPO前,張三硬生生叫了李四,其中蹊蹺,恐怕斷不是萬隆本人口中「新名稱有助將公司企業品牌與旗下眾多產品品牌進行區分」那麼簡單。畢竟,年五百億人民幣銷售額,特別是2013年9月23日71億美元拿下美國同業老大史密斯菲爾德百分百股權,被一眾銀行家、媒體人捧作「完美傑作」,誰不知曉雙匯大名?

2010年後港埠最大體量IPO,繼2001卡夫食品87億美元上市後同業中排名第二的融資行動,僅這兩頂冠冕外加太平洋東西兩岸豬肉全產業鏈王者的黃袍,一副「土豪」模樣。同時,多達28家投行護駕,特別是中行和大摩——這亦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一案中出力最多的角色——領銜,中外精英群賢必至,想來完成292億港元至411億港元的募資目標並非難事。2014年4月22日定價,30日上市,36.55億股若不夠,舊股東另設15%共7.3億股超配權再任爾選。貌似手拿把攥。

然而,現實如此慘烈。由於市場反應冷淡,萬隆又不願下調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的原定發行價,結果只能將新股發行數目校正於12.99億股,融資額降65%於101.4億港元至148.2億港元區間。超配?想都別想,老股東原本20%的涉股套現也放低一半身段。原來寄望於用融資的近53億美元中的40億美元償還去年併購時的借債,現在總共才落袋18.3億美元,還是延後一週的5月6日方能得到。

這成了3年前被央視曝光瘦肉精事件後,萬隆最大一次挫敗。

萬洲國際或者說雙匯緣何落到此種境地,昔日的「最大」、「最多」怎就幻化成火腿變排骨的笑料?

有人云時勢比人強,不錯。你不是總拿中美兩地市場佔有率第一說事嗎?好吧,美國正流行仔豬流行性腹瀉,27個州600萬頭豬仔就此報銷,活豬總量下降3%,豬肉產量同比不見了7%,乃三十年來最大跌幅,生豬養殖構架產業閉合的史密斯菲爾德自然受重創。至於中國,豬糧比連續10個月跌破6︰1平衡線最低至4.9︰1的深度虧損區,整風運動在橫掃白酒業的當口捎帶令肉價也呈萎靡。

有人曰貪多嚼不爛,也對。28家投行上陣不過是萬隆彼此制衡皆為我用的老法子了,卻也可能導致各家客戶相撞。此外,不少可能賞光護盤的大佬,諸如高盛、鼎暉、新天域、淡馬錫,早早已是雙匯的基礎投資客——過去投1塊變170塊且年年30%的分紅的美事,令他們早早盆滿缽滿,既然史密斯菲爾德的原股東央字號中糧亦沒完成兩國在養殖和物流極大差異背景下的業務整合,雙匯的勝算確實也難料。每噸豬肉價相差3000元不假,商務部會輕易令美肉洶湧入關衝擊中國農民嗎?算了,還是舊股變現要緊。而那些多年來既示好北京又悶聲發財的香港本土大亨呢,看看李超人近期舉動,也能猜出一二,氣候變了!

還有,5月敲定,9月簽字,中行大摩合計75億美元三至五年貸款——僅法務費用即超1.23億美元,僅半年就要股民們注血還上,心是否急了點,心氣是否怯了些?另有西班牙肉聯公司18%股權等著收購,不知「歐豬」現在仍是病豬經濟嗎?

冷場,成了各路投資者權衡後的必然結果。

然而,此種種條陳萬不會影響大型機構的判斷,萬洲國際此次發股中95%屬於國際配售,高盛諸君若真想漂亮一擊想必覓來接棒客不是難事。有一種推斷可能成立,即它們此刻並不情願揮手。

自1994年萬隆引來香港龔如心投資1.27億港元入股,雙匯始終在國際財務投資者中周旋。不放任一家做大,這是萬老闆一貫的堅持,哪怕「小甜甜」幫襯他首進全國前三,膜拜到在廠區挖出直徑3米深達9米的大坑埋下法器,甚至為參股50%對拍桌案,也沒令萬老闆鬆口。沒有有關雙匯管理層是否與資本投入方對賭的報導出街,但通過不斷飆升的業績,相信投資者一直滿意萬的表現。

不過,從國企改制的2002年後,以萬隆為領袖的管理層通過離岸公司設置,一直孜孜謀求自己與資本的雙重絕對控制,乃至不惜通過同股不同權,讓持有原母公司雙匯國際33.7%第一大股權的鼎暉擔了個虛名。但是,基於雙匯不斷壯大的體量和走向全球的決心,萬隆等顯然需要更多的錢來換取自由。每年不菲的分紅除了滿足投資者的胃口,自然也在為其儲備彈藥,而此輪以萬洲國際名義赴港上市前,萬與多年助手楊摯君獲贈79億港元股票一舉,多半亦是這種考量,哪怕它會引來多方質疑。雖說萬本人8.8%的持股量已較馬云之於阿里的7.4%為高,可多多總是善哉。

問題是,資本界高手未必願意就此讓這隻鳥兒苦熬二十年後飛出籠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42

$聚美優品(JMEI)$ 這個搞大了呼叫citron手機轉發的 有標點符號的都不是我寫的 Pune的碎片哥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9334279
利益相關:空方

涉及大量數據,匿了。雖然我說的根本不是market rumor,而是fact。

既然你關心正品,我默認你關心的是一線和二線品牌,如雅詩蘭黛、伊麗莎白雅頓、蘭蔻、歐萊雅、歐珀萊等,所以我就不說那些三四線品牌了(佰草集、相宜本草等等)。

如果按照一二線化妝品品牌銷售的定義來說,所有非官方認證渠道銷售的化妝品,都是「假貨」。即,只要渠道假就是假。如果以此為定義,所有垂直化妝品電商渠道(包括聚美、樂峰),95%以上是假貨。其中,一線化妝品全部都是假貨(一線化妝品指:國際大牌,百度指數上2,000,正常銷售渠道常常破千的)。

為什麼?因為這些國際大牌為了維持自己的價格策略和品牌形象,絕對不會把貨拉到聚美這種折扣平台上去賣的,媽的動不動砍我30%的價,你玩我呢?有些稍微低檔一些的一線品牌(如SK-II)去天貓開旗艦店,更多是從品牌宣傳角度考慮的,那上面的價格也不便宜。

(解釋個沒說清楚的地方,上面說了一串品牌,有一線有二線,下面說的SK-II雖然說他「低檔一些」但他還是個一線品牌,不是說比上面所有都低端。答主不是化妝品白痴謝謝)

那聚美上的一線大牌化妝品怎麼來的呢?兩類:1. 大型百貨商場大規模團購或積分卡兌換的,佔3成,這部分產品本身是正品無疑;2. 來路不明(走私、假貨等),佔7成,這部分中,走私/代購的可能為正品。

聚美面對的法律風險,主要來自於2。對於1來說,你從線下渠道採購的,法律管不著,頂多是品牌商做渠道調查的時候,發現某百貨公司總走大單竄貨,一氣之下把這渠道封了,那聚美沒法從這兒進貨,只能開發別的渠道了。

那對於2來說,法律風險兩重:1. 劣質假貨,不多說;2. 海關/工商嚴查,聚美和相關渠道商都將面臨制裁。對於2來說,還有商業風險,即假貨毀掉平台信譽。

那你說,劣質假貨有多少?土豪小夥伴為了支持本報告撰寫,特意去聚美買了50個一線品牌化妝品(果然便宜,至少是專櫃價7折),並拿到百貨專櫃找專業銷售鑑定。從這50個中,通過包裝、色澤、氣味和手感,從50個中挑出了10款明顯可疑的產品,又買了這10個的同款正品,送到實驗室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做對比。這10款的色譜圖中,每款都出現了2-3處不同(不包含色譜圖的前5分鐘)。色譜圖見結尾。

為了測試這個方式的準確性,土豪小夥伴又去其他百貨商場買了10款同樣的正品,一測,正品和正品之間的色譜圖果然一模一樣。一線品牌品控能力可見一斑。

什麼意思呀?就是這50個產品中,至少有10個是劣質假貨,剩下的40個沒有做測試,所以沒看出來,但不保證不是劣質假貨。

天啊嚕(過去做DD的方式弱爆了,不敢花錢,誰做投資啊)

那你說,都是什麼人在買這些東西呢?

圖便宜的。

我是男的,我聽到的最觸目驚心的訪談結果是一個男性同胞說的:「我從聚美上買一線化妝品,是為了送人,送給女孩子他們開心。我不在乎真假,反正不抹我臉上。」真他媽無恥。(有看出來我在含沙射影嗎?)

而做過這個訪談的女性消費者(相對高端組),一個也沒有在聚美上買化妝品的。畢竟是自己的臉,誰用誰知道啊。

色譜圖:Estee Lauder Vita-Mineral Moisture Crème
大家來找茬:上面是假的,下面是真的。

補:
一開始說了是空方,就是提醒大家注意我的立場,如果有條件要自己去判斷信息的真實性。還是那句話,「人在做天在看」,別人說什麼他自己心裡清楚,但你信不信你要自己去查證。我就是在查證聚美,而我說的東西你們也可以查證。這裡面除了採購渠道37開不太容易查證之外,其他的東西都屬於普通人(土豪)可以驗證的事實。

至於為什麼不上實驗報告全文、不上批次、不上聚美購買票據,連色譜圖也只摳門地給了一組……我要是這些都敢上我匿名幹什麼?真的做空報告絕對不會像這個一樣,再說誰又會在知乎上做空一個股票呢?我寫這個,已經是最大限度,能起到給各位知友提個醒的作用,就行了。

另外就是,希望陳歐融到錢後能積極洗白,重新做人。另外,貴司洗地的姿勢太難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35

【麻煩大了】摩根大通深陷「紅色調查門」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0

2014年3月29日,財新網爆出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方方被調查的消息。

為什麼是方方?或者說,為什麼從方方開始?

從北京的CBD、金融街,再到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過去兩個月裡,在漿洗至不見一絲褶皺的襯衫領子之上,那些每年至少標價幾百萬美元的大腦,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上週末,曾經糾結的漣漪終於演變成巨浪。因為,有傳聞稱,方方已然開口,而且是「和盤托出」。

方方,中國安徽蕪湖人氏,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資訊系統管理工程專業,赴美深造後,從美林公司起步介入中國國企的資本國際化進程。2001年方氏進入摩根大通公司,至2009年正式出任這家著名老牌投行的中國投資銀行部首席執行官,並掛銜公司亞洲投行業務副主席。而那時在職務二選一角力中落敗的李小加,則因此成為港交所二十年來首位內地籍執行總裁。

以實力計,摩根大通或稍遜於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但在和花旗、瑞銀、瑞信、美銀美林及德意志銀行等「老八家」其餘兄弟們的競逐中,卻從不落下風。作為小摩在華拿生意的領軍者,方方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做派儒雅」、「酷愛讀書」。

轉折點出現在美國東部時間2013年8月17日。據這一天的《紐約時報》披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執行部正式對該公司展開調查,以查明其有否通過僱用「官二代」繼而獲得在華相關業務。很顯然,《紐約時報》得到了來自SEC的明確線報,所以,它點出了兩位小摩中國僱員的名字——唐曉寧和張曦曦,而他們的父親均為中國政商界知名人士。至此,作為中國區的一把手,方再難辯白。

來自大摩和高盛的持續報復?這是華爾街的第一反應!要知道傑米·戴蒙,昔日跟隨桑迪·威爾的花旗小子,今朝已貴為奧巴馬口中「美國最傑出的銀行家」。正是此兄的堅持,其執掌的摩根大通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規避了次級債券的有毒糕點,成為唯一未受衝擊的美資銀行。2011年,當同行們還掙扎於扭虧的泥淖並咬牙砍掉以億元計的年終花紅時,小摩的淨利還同比上升9%至190億美元。不過,對於這個一度風傳有望接班財政部長的要角,還有一個耐人琢磨的故事值得一說——危機期間,某位人士找到高盛最高領導人要求限時兌現一張1500萬美元支票,後者立刻簽字,因為稍有遲疑和轉圜託辭,只消15分鐘投資者將會擠爆高盛大門。據稱,有關高盛和大摩沒錢的訊息,正是傑米·戴蒙放出的口風。

雷曼兄弟為何會倒閉?華爾街的解釋與眾不同——因為他不合群不合作,所以沒人願意施救。在講究叢林法則的投資銀行業,道德從來不是魔鬼為之退縮的那杯聖水,贏並且大贏的信條,才是催動金錢永動機運轉的潤滑劑。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並不只是香港黑幫才會面對的殘酷現實。2012年,摩根大通便因倫敦鯨事件付出了巨大代價。除了風險敞口上顯見的60億美元損失,還有來自SEC高達10億美元的罰款。但一般相信,SEC執行部力推的「告密者」制度才是關鍵,而彈藥的輸送者只能是等量級又虎視眈眈隨時等待反擊的兄弟玩家。

還記得僅僅十年前的「任克英事件」嗎,一度幫助花旗一連拿下中國人壽、中國網通、建行和民生銀行四筆IPO大單的金融女王,只是因為優先分派人壽股份予指定用戶,被主要競爭對手舉報至SEC而被迫去職,此後花旗中國業務迅即掉出前十名位列。而任的「官二代背景」在業內從來不是秘密,甚至,連對手亦贊其「在政治智慧方面有極高天才」。事實上,能否延攬特殊背景又有海外留學經歷人士加盟,往往也是考核國際投行亞太區主管的工作職責之一,任誰手中都有一兩個大小王。隨著中國金融、能源、通訊企業十年來紛紛開拔國際資本市場,數百億美元融資行為背後,這些英文抬頭的紅色背影決定了誰才能多賺到那8%的手續費。

不存在丈八燭台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景象,和光同塵共同發財才是政商旋轉門內歡喜的妙事,雖然搶單之時冷箭暗槍一刻也未消停,但那只是「重量級業務」才會引發的戰爭,桌面上外人嗅不到一絲硝煙。就像一位國際投行人士去年對小摩被曝光後的點評:「為啥是他,可能是倒霉吧,比他厲害的有的是。」

隨著摩根大通2013年末退出光大銀行涉資30億美元的H股上市保薦工作,外界認為事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可在2014年3月24日晚,一切幻想被打破。方方宣佈退休,只是48歲即需陪伴家人的外交辭令怎會讓人信服?適逢成立40年大慶的ICAC——香港廉政總署介入,位於中環30層渣打大廈的20萬平方英呎最大業主,迎來了查抄資料的主兒。再至5月下旬,方方說,他願意成為「污點證人」。

從2002年開始的招募紅色子女計劃,方方心知肚明,更何況,他還留下了電郵,「你們都知道我一直是『子女計劃』的擁護者,這幾乎與能否贏得中國企業顧問合約直接有關」,學習資訊管理工程的方方幾乎為自己挖下了一個難以洗白的大坑。

與此期間,從瑞銀到德銀,曾經取得大單的敲門磚現在都成了麥格芬炸彈。雖說現在動輒一次IPO都會用十數家乃至三十家主輔承銷商以避嫌,但關鍵風口上,誰能說連前香港特首曾蔭權都不敢碰的ICAC,不會從中捉到更大的貓膩?更何況,身後還有與其簽過《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美利堅合眾國)令》的美國證監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8

【麻煩大了】青島港的「深水炸彈」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440

誰幹的?這是誰幹的?

在膠州灣,一宗由氧化鋁以及電解銅引發的騙貸風暴,令才赴香港上市一週的青島港(06198.hk)抓狂不已。

2014年6月6日,青島港上市首日就發佈了一則澄清公告,「5月31日,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接獲相關公安機關的函件,指出其正在調查一宗指稱欺詐案件,涉及一名貨主以第三方貨運代理的名義儲存於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鋁及銅產品。公安機關要求大港分公司協助調查,特別是協助盤點涉及的金屬產品。」

儘管一直自詡為全球第七大港和中國第三大外貿口岸,但有著122年歷史的青島港,此前的上市之旅並不暢順。2013年6月啟動的改制,經一路保送五個月內倒是大功告成,振華重工等6家基石投資者乃至招商局、馬士基等錨定投資者,基於多年合作關係也算送了順水人情。不過,雖然只有24.93億港元的集資淨額,但公開發售認購股數隻接到15%的訂單,這讓青島港著實臉面無光。

還好,6月6日流血上市總算是功德圓滿。誰曾想,IPO前一週離奇的報案和隨之而來有關港口方面查封倉庫禁止大宗商品出港的傳言,還是掀開了原本隱秘的創可貼。上市首日破發很可能是未來若干出血點的集結號。

在青島港眼中,這種拿捏時機的渾水式攻擊,顯然是做空者蓄謀良久的伏擊戰。理由大致兩點:其一,倉單做假多次貸款絕非青島港獨有,兩年前發酵的鋼貿危機中,長三角地區方是重災區;其二,鋁、銅之類大宗商品進出口亦非青島港強項,特別是享有「洋山溢價」的上海港,才是融資銅的重鎮——其洋山保稅倉內一半庫存皆與此有關,為何反在青島港上市敏感時刻視線轉移?

頓覺六月飛霜的竇娥一心想懲處萬惡的張驢兒,然而且慢,事發半個月,愈來愈多的疑點正浮出水面,一些試圖被掩蓋的真相也露出端倪。這起由青島本地「不出名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牽出的「幾個億」的騙貸案,其波及範圍和震級烈度很可能已遠遠超出青島港所能把控的範圍了。

首先捅破窗戶紙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英國《金屬導報》,該報於6月3日率先披露了這宗利用大宗商品的融資詐騙,並指出「消失」的金屬總價接近3億美元。果然薑是老的辣,這家以刊載全球金屬價格並能間接影響金屬價格走勢著稱的老牌媒體,無疑得到了準確線報。

青島港是如何回應的?只是裝卸與倉儲服務提供者——與我無關;配合警方調查——與我無關;港口仍在正常運轉——與我無關。甚至被媒體曝出利用信息不對稱以一張倉單從四家不同銀行成功貸款的青島德誠礦業,也被有意無意描述成一個小角色。

一個遠在歐洲的媒體,一個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公司,比起達到千億級規模的鋼貿信貸鏈條斷裂導致的全媒體圍觀,似乎只是小浪花而已。

偏偏事不遂人願,南非標準銀行跳將出來,迅速聲稱針對青島港方面可能存在的「違規行為」展開調查。緊接著,曾經作為該銀行大股東的渣打銀行宣佈緊急暫停對大宗商品融資新客戶的貸款,並在老客戶貸款到期後不再展期。最後,身為全球第七大銀行的巴克萊也展開類似自查。有意味的是,三家銀行均未透露風險敞口的實際數目,更有趣的,三家銀行總部均設在倫敦。青島港發生的一切,讓萬里之遙的倫敦金融城坐立不安了。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南非標準銀行6年前已將20%股權出售予中國工商銀行,此後這家非洲第一大銀行利用大股東的關係大肆擴展亞洲特別是中國區業務,不僅獲得來自中國銀團10億美元貸款,更於2013年與工商銀行談判以7.7億美元出售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全球業務予後者。在談判即將成功之際,青島港事件很可能導致這筆交易前功盡棄。而這種自曝家醜的動因令外界不得不猜疑:至少該家銀行的損失度已不能用「幾個億」論之。

與鋼貿的重複質押更多涉及內資銀行且只是單邊套現轉投不同,鋼、鋁包括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融資行為往往是涉及跨境的套利套匯套息,不只存在對沖,更易牽連重量級國際銀行,而且由於槓桿率和資金用途不同——比如參與反向期市對賭,所以其結局並不像前者那樣更多受宏觀面行業面影響,但一有閃失,慘烈度亦不可同日而語。十年前中航油陳久霖就因「睇錯」或「被設局」虧損5.5億美元,入獄1035天。

惹下此等麻煩(青島方面稱是10萬噸氧化鋁和3000噸電解銅)的德誠礦業真就只是不自量力膽大包天嗎?

錯!此君絕非等閒。註冊資本達8.5億元人民幣的德誠礦業老闆陳基隆,雖未得大名,但其兄弟陳基鴻及其控制的德正資源公司,卻是不可小覷的民營礦業大鱷。而德誠正是德正的控股子公司。

陳基鴻為外界所注意,僅僅是因為其在2010年入選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入榜。332名的排次和33.5億人民幣的資產自然未夠鮮亮,但若說下述諸事,或能得出不同結論。

還記得今年4月中旬令青海西寧市委書記毛小兵落馬的西部礦業嗎?早在2003年,毛氏時任董事長的西部礦業違規評估增發,其中湖北鴻駿投資公司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數甚至高於作為高盛影子公司的東風實業公司,而鴻駿的幕後操盤手即是陳基鴻。數年後西部礦業入股青海銀行,鴻駿公司同樣如法炮製如影隨形。

2004年,吉林省國有大型一檔企業吉林鋁業宣佈破產,隨後該企業員工不斷上告,認為企業6億固定資產和27萬平米土地使用權被以招商引資名義3000萬低價售予青島鴻駿公司,兩年後青島鴻駿又將原吉林鋁業的動產和不動產出售賣現至少3億元。青島鴻駿老闆,依然是陳基鴻。

以鴻駿或德正的名義,陳基鴻場面越做越大。在廣東,由其持股49%的德潤投資的合作夥伴,是山西唯一擁有出口內銷雙通道的大型國企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持股51%);在甘肅白銀市,其投資的煤鋁電一體化項目涉及資金即達百億;在內蒙,鄂爾多斯鴻駿不僅搭上中電投這般實力派央企,又以各一半股權聯手當地最著名的鄂爾多斯集團,兩家公司四年前即共同宣佈投資30億美元予柬埔寨的電力和礦業勘探項目。

這才是青島港騙貸事件主角之一,那家不出名中小型公司的真實面目。那麼到底又是誰報案並請警方封的庫,也就是那10萬噸鋁、3000噸銅真正的東家?

6月10日,中信集團旗下同樣在香港上市的中信資源終於承認自己就是報案者,而報案時間是5月30日。消息一出,中信資源股價迅跌4.5%。至此,所謂躺槍事件的若干主演總算湊齊。

現在的問題是,從事發開始,青島港究竟知道多少?被控制的涉事人是陳基鴻嗎?最重要的是,基於各界外鬆內緊的真實反應,還有誰牽涉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0

【麻煩大了】張瑞敏深陷「烤鵝困境」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95

又一次站上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又一次以中國管理學大師的名義。2014年6月17日這天,65歲的張瑞敏發表了題為「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探索」的演講。演講中,他突然發表了「企業中間層就是一群烤熟的鵝」的觀點,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一般情況下,老成持重的張瑞敏並不願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同於同輩柳傳志,或者後生馬云,作為三十年前從國營青島電冰箱廠走出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嚴格控制著自己的言論邊界。畢竟,他已是連續三屆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對一家非國家戰略性行業的公司領導人來說,這無疑是最高的政治榮譽。

當然,如果講授管理學,張瑞敏會滔滔如不絕江水。在百度有關詞條中,主要成就一欄寫得滿滿的:創建全球白電的第一品牌、首位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創造了OEC管理模式和市場鏈管理以及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中國的傑克·韋爾奇或稻盛和夫,呼之慾出。

於是,在沃頓,大師不改本色。不僅貢獻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般金句,也有對西方舶來品的360度考評水土不服的反思,更不乏援引「傾否,先否後喜」等易經原文進行哲學點睛。從亞當·斯密、泰勒到馬克思·韋伯、法約爾,從大名鼎鼎的德魯克到美國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縱橫捭闔指點江山,果然宗師風範。

原本順風順水的又一篇錦繡文章,偏在言及組織體系的扁平化革新,重複了「外去中間商,內去隔熱牆」觀點後,張瑞敏平地起風雷,稱「企業裡面的中間層就是一群烤熟的鵝,他們沒有什麼神經,他們不會把市場的情況反映進來」,進而,張宣佈,海爾方面2013年擁有員工8.6萬人,一年內已裁撤1.6萬,而今年准備再削減1萬人。

這個關於烤鵝的比喻並非其獨創,而是查爾斯·漢迪的出典,這個82歲的愛爾蘭神父後裔,素以「組織與個人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的研究享有盛名。也就是說,張瑞敏不過是為印證自己欲將海爾分拆成兩千餘個微型組織體的前瞻性和合理性,吊了一次書袋。

問題是,管理學大師兩年內裁減2.6萬員工——這幾乎佔到海爾員工總數的30.3%,都是如此不堪的公司中間層嗎?對於一家大型家電製造企業,真的會擁有如此龐大的中間層?如果這個中間層確實存在,他們又是如何形成的?更重要的,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採取如此激進的動作,僅僅是因為張瑞敏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的衝擊和威脅嗎?

裁員之於家電製造企業,近五六年內早已不是新聞。從2009年開始的3年內,索尼鑑於在全球電視市場上的份額持續下挫和連續赤字,便削減過2.6萬員工;同病相憐的松下,至2013年共砍去了4.6萬員工。今年7月前,松下更將內部信息系統開發部門斬去2/3規模。日系企業關廠裁人的理由如出一轍:節減開支。

中國的同行也在以同樣的行動相呼應,理由卻稍有不同:應對「新勞動法」後急劇攀升的人工成本,為即將消失的人口紅利提前鋪陳,同時,也希望在快速崛起的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背景板下分享最大的技術紅利。

事實上,就在張瑞敏發言的當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佈了市場統計數據,稱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同時,基於國產工業機器人價格年均4%的降價幅度和原本既有的低價優勢,201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售出9500台,同比大漲65.6%。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大會上,也專門提出「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口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明確表示,將機器人應用於生產線的直接原因是工人工資至2015年將提升15%至20%,而格力女掌門董明珠更直白:以機器人上崗為契機,該公司員工未來將控制在6萬人以下,而之前近十萬人。

明白了吧,取消的家電下鄉政策刺激伴隨上升的人工成本,令白電三巨頭中的兩家早已向富士康的郭台銘學習了,格力所在的珠海更有意由此成為機器人製造重鎮。對互聯網都如此敏感的張大師會如此不解風情嗎?

更接近於真相的裁員解釋,便是那消失或即將蒸發的海爾員工中的相當部分,並非是沒有市場感覺的中間層,他們更多是敗給了只消三年即可收回投資的鋼鐵之軀。其實,海爾的變相裁員工作早已開始,由於相當部分海爾人已在企業工作十年之上,受到律條中「無期限合同」的保護,將員工由海爾本部的「在冊身份」轉為勞務派遣公司的「別冊身份」一直在行進中,並引發了部分員工「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的情緒反彈——海爾文化熏陶下,基層員工也像他們的大佬一般喜歡引經據典,要知道同樣被炒魷,美的員工吐槽的卻是「離開美的,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這種改編自原東家廣告的小清新句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早在2004年海爾已跨越千億營收大關。而格力和美的要花八年才趕上這一目標,但是由於作為海爾長項的冰洗業務增長日漸乏力,而後兩家專攻的空調業務卻有著更大的上升空間,海爾的壓力不斷加大。至今年第一財季,其主力上市公司青島海爾營收同比增長8.97%至223.9億、淨利同比增長20.28%至8.67億,相較於同期格力同比增11.62%至246.6億的營收和同比增68.8%至22.54億的淨利,以及美的同比增21.5%至383.5億營收和同比增148.5%至25.39億的淨利,差距一目瞭然!要提升淨利率,裁員不失為一個立竿見影的財務技巧。

張瑞敏一直是一個充滿危機感的人物,從當年他寧願砸掉76台有缺陷的冰箱也不肯送順水人情當作福利處理給本廠員工可見一斑。互聯網時代以來,從他多次在管理論壇上的發言中,就能感到那種焦灼和不安。然而,無論是人單合一、倒三角,還是零庫存、利益共同體,再到抽離中間層、人人皆企業,海爾頻繁的管理變革因口號化、運動化而產生了負作用:員工心領神不會或不變應萬變;業績倒逼機制下,「頭兒們」或主動離職或更換如走馬燈。

就像一家為海爾提供服務的國際諮詢公司感知的那樣,張的戰略思想在日益國企化官僚化的中間層被扭曲和鈍化了,而企業文化也同樣在一輪又一輪的新思想面前蛻變為表面功夫。這一點上,「烤鵝論」倒也成立了。

只是,這一切恐不能以又一輪的管理革命面目一新,哪怕以互聯網的名義,這大概就是大師的困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12

【麻煩大了】當美國探員盯上澳門博彩業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990

亞當來過了,這一次他恐怕不會再受蛇的誘惑,或者說他根本就是一位捕蛇者。當亞當·史丹納(Adam Steiner),一位低調的美國國稅局(IRS)刑事調查督導特別探員公開承認此次神秘拜訪後,僅32.8平方公里的澳門,一座空氣中都飄蕩著骰子聲的城市,開始心跳加速。

史丹納透露自己的活動,是在2014年6月12日於拉斯維加斯召開的反洗錢研討會上。作為一次對媒介封鎖的閉門會議,這大概已是外界能得到的唯一信息。然而一鱗半爪足矣,畢竟有關美國當局加緊審查澳門賭場資金的來龍去脈,以確保不會有那些沐浴更衣後的「乾淨錢」流入美國金融體系的傳言,流傳甚廣。美國國務院更在最新版年度洗錢報告中,在澳門名字下重重劃下了紅線。

十二年前,澳門方面改變一家獨大政策增發賭牌,包括金沙集團、永利度假村和美高梅公司等三家美資以過江龍身份成為大玩家,其總部所在內華達等州原來就有法律賦予的海外業務監察權。包括Facebook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在內的上千美國富人近一年間為此放棄了國籍。而每年踏入澳門的2900萬人中近1800萬來自中國內地,那些出入貴賓廳錢如雨下的豪客中不少持有美國綠卡。

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隨著IRS針對美國公民海外資產和海外賬戶兩度公佈自願申報方案並匹配嚴厲的處罰手段,不少自由女神的新裙下之臣早已是寢食難安。而本週,頗有爭議的《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又將正式生效。再加上之前美方還與包括中國在內的86個國家地區達成了雙邊個人金融資訊情報相互通報協定,果真山雨欲來風滿樓。

若說昔日的「美帝」已儼然變身「罰款帝」,一點不為過。最新的「受害者」便是以資本市值位列歐元區第二、淨收入高居本國第一的法國巴黎銀行,因被確認與受美國製裁的伊朗、蘇丹、古巴等國有金融往來,遭美方裁定須繳納高達89億美元的罰金——要知道其2013年稅收前入不過112億美元,同時還要解僱三十多名與之相關員工。素來高傲的高盧雄雞怎堪此等胯下之辱,其央行行長諾亞甚而揚言,要讓法國企業停止使用美元結算,轉而改用歐元和人民幣。可奧朗德政府只是虛張聲勢,據《紐約時報》報導,法國巴黎銀行已經同意支付89億美元天價罰金。

法國巴黎銀行不是第一個也絕非最後一個刀下鬼。2013年的英國石油公司和2012年的匯豐銀行,泣血開出的和解支票上分別寫著40億美元和19.2億美元。但最難堪的則是被山姆大叔破了百年金身的瑞士銀行業。

瑞士銀行業,管理著佔全球四分之一共770萬億美元的私人離岸資產,一年所獲的600億瑞士法郎利潤不僅佔到本國GDP的11%,更是美國美孚、微軟、沃爾瑪和寶潔四家效益最好的大公司的總和。當年伏爾泰就評價過——如果看見瑞士的銀行家跳窗戶,切記跟著跳,一定會有好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視保護私人財產不受國家侵犯為天條、且在1934年正式寫入法律的國家,一個在當今歐洲大陸以高度獨立性的「城邦體系」性格異於眾人的地方,也難以抵禦美國人的攻勢。從6年前向美國財政部一次性提供4450位客戶名單並因與伊朗交易而由瑞信集團認罰5.36億美元,到月前正式同意加入共享稅務信息名單國家,丟車保帥的結果是車沒了帥也被掠去。從此,銀行家們得意的所謂「分不清避稅和逃稅之間的區別」只能成為風中的傳說了。

美國版反腐的做法是先拿老虎祭旗,蒼蠅也絕不放過,所以那位亞當探員來到了澳門。

事實上,澳門博彩業這些年來確實霸氣側漏到「妖孽」級別,從2011年的年入336億美元到2012年的380億美元,再到2013年的443億美元,而至2018年據測算還要翻倍。看看新晉賭王呂志和旗下的銀河娛樂的股價吧,5年內漲幅超過640%,一舉將這個85歲的江門籍人士送上香港富豪榜的次席,連李嘉誠一度都沉不住氣面對媒體罕見地表示自己在英國的身家被少算云云。

當然,世上從來沒有事事皆順的。去年底,北京方面派員赴澳門調查摸底疊碼仔(以壟斷貴賓廳客源或為貴賓廳賭客提供賭資拆借為生計),就引起一陣小驚慌,雖說澳門賭場經營額一直上升,但北望中原四風八規的威力還是知輕重的。隨後,曾捲入黃光裕案並涉及鄭少東、項懷珠、王華元、陳紹基一干要員落馬的事件,也產生不少漣漪。

但真正令澳門博彩業人士心悸的是,今年3月後內地方面似乎明顯加大了打擊非法資金流動的力度,先是銀聯公司停止在賭場內部珠寶手錶店的POS機擴張。顯然銀聯在澳門年均2000億港元的交易額中20%的可疑部分已讓當局無法再等閒視之。緊接著赴澳門過境簽證有效期從7天減為5天,這更是一個明確無誤的信號了。受此影響,包括大摩在內的投行紛紛調低博彩股的股價估值,而幾個月內,銀河娛樂在內多家博彩上市公司共蒸發了4000億港元市值。真是盛極而衰一片哀鴻。

而現在,窺伺錢袋已久的美國人也來了。看過《變形金剛4》吧,當擎天柱和威震天一起蒞臨,那是怎樣的場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01

【麻煩大了】快播之死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95

馬年春節,深圳快播科技創始人、80後的王欣不顧旁人反對,從4700米高空傘降。他說,「要離天堂近一些」。

可惜事與願違,快播倒是離「地獄」更近了。2014年4月22日,深圳警方突然審查快播公司;5月10日,快播被吊銷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15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正式通報,該公司存在傳播淫穢色情內容信息行為且「情節嚴重」;6天後,那張震驚全中國網友的2.6億罰單開出,而公司員工拒接罰單的行為更被認定是「拒不悔改」。

快播永訣江湖,儘管它的用戶數量和日均流量已在三年前就超過迅雷和暴風影音兩位前輩。

經媒體調查後,騰訊百度公開承認是自己舉報。有關2.6億的來源,是基於快播盜播騰訊公司自有版權影視節目所產生8671.6萬元「非法所得」的三倍罰款數。

其實,自2005年中國引入在線視頻行業後,盜版官司就屢見報端,但拳頭高高舉起總是輕輕落下。

想當年,張朝陽聯絡樂視、優酷等狀告百度的開價還高達3個億。當然,這更多屬於雷大雨小敲打對手的虛張聲勢,事實上,更多的罰款數額不過是6位數。比如2013年12月,以共犯一起走上國家版權局被告席的百度和快播,只分別繳納了25萬元的認錯費。而2014年6月末,由互聯網電視盒子引發的樂視訴小米一案,北京海淀法院的判決書上更只寫著區區15萬。要知道,這可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點名要求多家知名盒子商整改的風口浪尖,可這般結果對於雷軍而言恐怕只能形容是被蚊子咬個小包,涂點六神水而已。

如果不是傳說中的看片神器觸動了國家掃黃打非辦的逆鱗,在歷經東莞掃黃、全國反腐風暴各級機關力求「政治正確」下的從快從嚴,僅憑盜版一條罪責,快播並不至於棄市腰斬。而同處深圳科技園辦公的騰訊公司恰是拿捏住了這一契機,不顧業內大哥身份毅然對這個尚未謀求上市的小弟痛下了殺手。昔日同背原罪的百度此次出手舉報快播倒頗令人意外,此前,每當受到同業指責盜版時,百度最好的金絲軟甲就是快播。

有分析稱,騰訊百度此回聯手,還有一個原因是針對快播的天使投資人周鴻禕。作為一個攪局「慣犯」,周不以常理出牌的愣勁兒,確實讓互聯網諸多大佬如鯁在喉。但周氏不過78萬元的出資額顯見其未對快播懷有多大抱負,哪怕後者已經漸成氣候。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周鴻禕很清楚快播自面世便有著與生俱來的「胎毒」,為了擴大影響力大打擦邊球無疑有著相當風險。當快播面臨滅頂之際,素以大嘴著稱的周鴻禕罕見失聲,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

快播的死亡,某種程度真的是緣於天人合力。騰訊百度雷霆出擊,既打擊了對手,也迎合了「上意」。

目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聚焦點,還是盒子發起客廳大戰後,對各路牌照商及其合作夥伴的掌控力。雖說無論是集成播控平台,還是內容牌照商,大多具有省以上衛視的資質,說來都是老部下了,但隨著小米、樂視等新晉的崛起,未來甚至不能排除阿里、萬達介入,失控的危機感產生不難想像。

「一些不良內容大量進入為互聯網電視機提供技術支持的通道」,這已不只是防患於未然的口頭教訓。廣電總局必須殺一儆百,在資本不可遏制的衝擊前先立下規矩。

快播這個敬陪末座的公司就此成為了最佳靶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2

【麻煩大了】山河智能竊聽風雲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60

4份總共長達7小時的秘密錄音資料,讓山河智能這家湖南上市公司走到台前。

此宗被形容為「竊聽風雲4」的錄音門事件充滿詭譎。身為舉報人的陳佩儀是一名法務代理,本與山河智能公司無直接關聯,卻因其代理企業與湖南和昌機械製造公司存有勞動糾紛,便一路順藤摸瓜,最後放料舉報山河智能隱瞞其與和昌機械之間存在長期重大關聯交易。

為此,山河智能選擇了停牌以待中國證監會的下一步指令。

在此之前,山河智能包括它的創始人何清華在湖湘之地更像一個「異類」。

以實力計,山河智能自然不能與同行業的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相較。在2014年7月14日財富中文網公佈的中國企業500強中(最低門檻為年營收82.3億元),工程機械領域共有五家入圍,分別是排名138位和141位的中聯與三一,老牌的徐工集團躋身200強,而柳工與山推則分別以357名和430名相對靠後。

由於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大幅縮水且房地產業終結十年黃金期,挖掘、攪拌機械陷入了週期性陷阱,就像中聯重科半年業績預公告的,淨利同比銳挫60%至70%至8.71億到11.6億區間。而山河智能,同頻的衰退步伐,利潤卻只及前者至多七分之一。

然而,這家企業,卻持續引來從省級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青睞。據公開資料披露,多位高層都曾視察該公司。山河智能已是《新聞聯播》的常客。

這當然與何清華有關。這位68歲的民盟湖南省副主委,不僅是教授、博導,也是長沙市企業信息化專家組組長、中南大學智能機械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機器人委員會常務理事。何實際控制的山河科技更是進軍無人機製造領域,並因疊加了智能機器人概念在年初一度讓山河智能封過漲停板——按照流行語,果然心中有山河。

諸多接獲爆料並給予報導的財經媒體發佈的資訊稱,山河智能這家2006年末上市的企業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嚴重瑕疵,這中間不僅包括其與和昌機械(2012年11月山河智能以5918萬收購其部分資產)之間,也有與同為山河系的山河科技及山河遊艇之間,存在長期的關聯交易。同時,更可能直接涉及利益輸送。

難怪一部分山河股民要鼓噪了:七年間你收入從6.37億增加至21.13億元,翻了2.3倍,淨利卻從8093萬滑著扶梯溜到了2713萬,而與你發生了22億採購關係的和昌機械以不包括不動產計的市值卻漲了3.2倍,後者的操盤人還是何博導的近親,關鍵是你啥也未通告。

「丟錢的滋味不好受,被騙錢的滋味也不好受,但是兩者卻不同,自己丟錢只能怨自己,被人偷的還可以罵別人。」這是來自5月上映電影《竊聽風雲3》的台詞,投資者們現在感同身受了。

可問題並不僅限於此,如同全世界都已知曉是某枚山毛櫸導彈擊落了馬航MH17,但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誤射造成的悲劇,至今仍難以定論。山河智能被舉報事件同樣迷霧重重。那位錄音帶中滔滔不絕的發聲者,被認為高度疑似山河智能公司董秘蔡光云——但此君以「我不承認」回應媒體。錄音中的聲音究竟是不是他?如果是的話,作為已擔任過四家上市公司董秘的老資格專職人士,蔡氏是在何種狀態下吐槽?多次被錄音,其本人是否知曉?錄音資料又是怎樣一種情形下轉交至舉報人手中?而陳姓舉報人在明知該公司深獲各級政府重視的情況下依然舉報並聯絡多家媒體介入,難道僅僅是為了一樁並不直接相關的勞動糾紛?幕後是否還有其他紛爭?

身在日本的何清華在沉默,當事人蔡光云在沉默,收到舉報材料的證監會截至目前也在沉默。

2014年正是中國引入董秘機制整整20年,偏在這一時間點由一位董秘牽出事關本土上市企業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的案件,確實意味深長。

更有意味的是,事發至今,山河智能的小股東們對未來的演變也有著南轅北轍的看法。其中一方認定公司可能面臨巨大危機,可另一方則不以為然——只因此前包括長城集團、科倫藥業、上海家化等多家有過違規情況的公司,以及甚至被市場廣泛認定性質惡劣的南紡股份、漢王科技,同是違規利益輸送或嚴重信披不實,得到的處罰卻相當「溫柔」,還有些企業復牌後更因「利空出盡」股價節節攀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69

【麻煩大了】聚美優品,被假貨抹掉的傳奇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970

上市僅僅兩個月,聚美優品就被質疑了。一時間,「聚美還是聚偽?」「我為假貨代言!」各種揶揄或譏諷在2014年7月28日的幾個小時之內撲面而來。

而質疑,恰是其創始人陳歐宣稱的拿手好戲。

「質疑,我太在行了……」6月1日,福布斯中國第二期云集論壇,31歲的主講人陳歐再次提出stay doubtful(保持自我質疑)哲學。這位16歲即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四川神童,將「吾日三省吾身」這句儒家古訓,巧妙切換為企業管理思維。

聽客們只能激賞。畢竟16天前,眼前的侃侃而談者才將自己創辦四年的聚美優品——中國垂直美妝B2C第一電商平台送上紐交所,不僅公司市值接近40億美元,其個人身家也飆升至13億至15億美元之間。現在他已不是那個「我為自己代言」的花樣水瓶男,而是所謂全球十大80後10億美元富豪榜單中唯一出身大陸的入選翹楚。

一般而言,一家企業IPO前靜默期時,才是隱私、醜聞集中爆發的「最佳節點」——要麼是競爭對手,要麼是投行專家,要麼揣著各種心思的前同事同學爆料。不過,一旦成功登陸股市,總還是能享受一番「蜜月」,直至曾大肆宣揚的業績高成長被現實粉碎,才會有「渾水」式的沽空機構來蕁麻煩。

聚美優品的遭遇,則有些奇特。

首先,其在資本市場講過的故事顯然還是令投資者激動的,無論是連續八個財季的贏利,還是美妝電商領域22%的份額,包括化妝品特有的易配送、退換貨率低、客戶黏度和重複購買率高等特質,與獨立第三方給出的結論大都八九不離十。特別是陳歐本人掀起的「CEO營銷」潮流,偷師學藝者眾。而連續三年10.1%、11%和6.3%的市場費用佔比也著實是異類,這一數據雖比不得唯品會近乎4%這般妖孽,但看看58同城的58%和藝龍的64%,高下立判。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7月28日禕鵬恆業被騰訊科技團隊曝光。

在京津冀交界的三河——中國佔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縣域飛地,當然換句話說很可能是最大的「三懶管、三難管」地區的某間民房,一位叫高鵬的老兄,把自己想像成了LVMH集團的貝爾納·阿爾諾,或者開云集團(PPR)的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將原本業務範圍從園林綠化、化工產品等多達31項卻獨獨與奢侈品進出口及代理無關的小不點公司,做成了從箱包皮具、珠寶眼鏡再到化妝品紅酒無所不包的超級奢侈品經手商。而他的銷售平台正是搭建在聚美優品、京東、一號店、國美、亞馬遜——但凡中國「小時代」擁躉聽說過的電商平台無一落下。

這家供應商說是「小不點」有點冤,因其單月流水就在千萬以上(據稱還是緣於「新消法」出台七天內無條件退貨「後悔權」後收著賣的結果)。而且,英鵬偉業、冠辰恆業……影子公司一堆——有一點實是有趣,高鵬顯然是個自戀又志存高遠的主兒,總想著在林林總總公司名字上嵌入自己的名號。

更讓人擔心的是,聚美優品的網站上還有多少「祥鵬恆業」?

對於聚美優品來說,股價受累連挫兩天只是開始,一旦建立在「100%正品,100%信賴」承諾上的千萬級客戶受到動搖乃至塌陷,那麼像福喜這種百年品牌被肯德基麥當勞全球捨棄合作的危機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雖然聚美優品在事發後數小時已將第三方平台店家悉數下架,但問題是,這並非是聚美優品假貨充斥的首次揭底,在公司順利上市後,面對更為嚴苛的監管,為何翩翩陳公子仍然沒能搭建起防火牆?

至此不得不說說在聚美優品傳奇背後的業務構架。雖號稱是美妝電商老大,但聚美獨家代理品牌只佔15%,剩下的當然就是代銷。誰都知道,「獨家」本是高毛利代名詞,但問題是,全球著名化妝品牌大多控於八大集團之手,人家可不願讓中國的互聯網大水沖了自己線下的龍王廟。奢侈品更是如此,追求的是高毛利和稀缺性,不願變成電商網站上的大白菜。要知道,當年天貓出動前後多位高管花費經年時間才讓一歐洲奢侈品牌首肯上線,而價格也並不較線下門店有多大折讓。

好了,一線品牌變成了天邊火燒云,想做老大除了多多掃取二線產品之外,便只能依靠第三方代理。毛利雖然大大遜色,但每家1萬-5萬元的平台加盟費以及貢獻的總交易量非常可觀。

從2011年至2013年,聚美優品的交易額分別是9200萬美元、3.27億美元和8.16億美元,相較而言,代銷收入對應的是8900萬美元、1.18億美元和4.03億美元,自營端明顯放大但代銷產生現金流仍佔到一半,而後一塊代銷業務,無事時蜜糖,有難時砒霜。

豈止是聚美優品,但凡涉獵這一領域,均難脫嫌責,只是京東等其他平台還有自己的主打,風緊時大不了扯乎。聚美曾經最大的對手樂蜂,更是強調自主品牌營銷而減了賬面顏色。可聚美優品則應了那句老話,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或許在渾水公司摸上門前,陳歐還得拾起自己另一句名言:「再不……我們就快死了。」中間空格,自己填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