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40918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一)麥吉與費里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18/%E8%AA%AA%E5%8F%B2140918%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5%9B%9B%E5%8D%81%E4%B8%80%E9%BA%A5%E5%90%89%E8%88%87%E8%B2%BB%E9%87%8C%E6%9B%BC/

說史140909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一)麥吉 與 費里曼
蕭律師執筆

麥吉Paul Megee中尉參加了第二十三團在「雙聯隧道」營救山脊上法國營的一役。 韓戰爆發時,麥吉還在美國就讀候補軍官學校。他等不及完成學業,就申請到韓國作戰。 他和哥哥 湯姆的感情甚篤,而兄長所在的第七師當時正被圍困在長津湖。 由於前線急需排級指揮官,他被分配到第二師。 之後他設法混進了第二十三團,因為該團與湯姆的第二師第十七團最接近,而且同屬第十軍。 他請求擔任G連的步兵排排長,因為這個排的陣地最接近兄長的團。最終,他當上了第三排的排長,負責防禦砥平里約五百碼長的一段陣地。

麥吉在陣地裡等待。 他知道中國人即將進攻;他也聽到傳言,任何部隊不得撤離砥平里,要堅守陣地,作戰到底。
G連的陣地很不理想,比其他防禦陣地突出很多,而且地勢更低,正對著397號高地,中國人就在這座山上。 397號高地實際上延伸出一座山脊,就像一隻手指,直插到G連的陣地,把陣地和這座山連在一起,中國人可以直接從山頂衝進來。 在等待開戰的那段時間裡,麥吉根本沒想到,戰役中最激烈的場景就出現在他鎮守的地段。 他也沒想到,營長在戰後的報告中竟然把防禦圈的這部分稱為「麥吉山」

麥吉領導的第三排共有四十六人,乃是精兵。 他檢查過四個散兵坑,非常滿意,有四呎寬、六呎長、約六尺深,而且還挖出一個射擊臺。 令他遺憾的是,整座山很禿,沒有任何樹木和殘枝,因此無法進行偽裝,遮蔽散兵坑。 如此一來,敵方可能會直接把手榴彈扔進坑。 更糟的是,儘管其他同團陣地的防禦圈已設置了鐵絲網,但G連的陣地卻沒有。 當時,無論是防空力量還是鐵絲網,只要用得著的都全都優先補給原州守軍。

果然,十三日晚上十時,軍號響起,中國軍隊首先進攻。 他們開始迫近,一浪接一浪。 最初只是很小的波浪,隨後越來越大。 第一輪進攻可能只是一個班,隨後就變成一個連。很明顯,他們為了找出每一個美軍陣地,不惜任何代價,即使是犧牲生命。 麥吉為了節省彈藥,命令手下不要聽到聲音就開火,必須看到敵人才能開火。 清晨,陣地周圍遍地堆積著中國士兵的屍體,可是無人能突破美軍陣地。 麥吉未損一兵一卒。

然而,中國軍隊在他的陣地中央找到一個盲點。 那是一段乾涸的河床,大約有四呎深,就像一個巨大的溝渠,由397號高地延伸出來,而且恰好到達G連的陣地上方,為中國人的攻勢提供了絕佳的火力掩護。 十四日的黎明漸漸來臨,麥吉註意到一些中國士兵正接近河床入口,於是命令用火箭彈朝那裡射擊。 火箭彈擊中了一棵樹,藉著炮彈爆炸的火光,他看到大約四十個中國士兵從掩護樹叢中站起來往回跑。 美國人用機關槍掃射他們,擊中了大多數敵兵。

費里曼Paul Freeman認為第一天晚上之戰還算順利,所有陣地都沒有淪陷,人員傷亡也少得出奇。 他最擔心的是彈藥補給。敵方的兵力太強大了,不管他手下有多少人似乎都難以抗衡。 空軍一直試圖多投擲炸彈,可是大多數都偏離目標。聯合國軍隊的士氣還不錯— 他們似乎很渴望這場戰役,急於找到軍隅里之役復仇的機會。

費里曼整夜輾轉於各個陣地之間督導下級。 如果還有什麼弱點的話,那就是南側和西南側陣地。在這裡,G連和法國營很可能成為敵人的主要攻擊目標。他告訴第二營(G連所在營)的營長,他會馬上派遣預備隊前來增援。

十四日清晨,一枚120毫米迫擊砲彈擊中第二十三團團部,情報科長身受重傷,幾小時後死亡。 費里曼和幾名軍官也受了輕傷。 一塊小彈片畫傷了費里曼的左小腿— 那時刻這根本不算受傷。他拄著拐杖,繼續視察前線沿陣地。

但 阿爾蒙德Ned Almond顯然不能忍受負傷, 並以此為藉口解除費里曼的指揮權,轉派作戰處長 切爾斯John Chiles中校取代。 一直以來,他就想讓自己的親信指揮第二十三團。 聽說阿爾蒙德以無足輕重的傷勢為藉口臨陣換將,第二十三團的高級軍官都很憤怒,部隊的緊張情緒因此漸增。 他們認為用一個陌生人替換一位備受敬重的指揮官,很可能是權力洗牌的一步棋。***

費里曼受傷的消息剛傳到師部,第二十三團的軍醫 霍爾便接到師參謀長 艾普利的電話,詢問費里曼的傷勢。 霍爾回答:「一點也不嚴重。」並繼續說:「這裡正進行一場非常艱苦的戰鬥,只有他才能把第二十三團團結起來。 士兵絕對相信費里曼能帶領大家殺出去,因為他曾成功率領大家突圍。 我相信,如果沒有他,第二十三團不會是現在這個團。 讓他離開陣地不僅毫無必要,也不是將士們想看到的事。」
霍爾馬上意識到自己說得太率直了。艾普利光火了:「你竟敢教我戰術問題!我不需要你的意見,我只想知道他的傷口到底有多深。」

然而霍爾並不這麼想,覺得自己應再放一炮。他是一名戰地醫生,參加過二戰的阿登之戰。 韓戰爆發,自動請纓入伍,加入第二師,在軍隅里遭到伏擊。他所做的一切,都出自忠誠。他認為現在要同樣忠誠,直言不諱。 再說,還有誰能比軍醫更了解一個部隊的感情? 他繼續勸說艾利普,這個團的將士比其他將士更信任自己的團長— 只有他的存在領導,才能為他們帶來力量和尊嚴。
艾利普很氣憤地掛斷電話。霍爾知道,他們肯定會想辦法撤換費里曼的職務。

費里曼得到撤他的消息後憤怒無此。這是他的戰鬥,他的團,不想離開。臨陣換將,最不可取。 他不想放棄指揮權;撤職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但他也知道,軍令如山,絕不可抗拒。

第二天,切爾斯乘飛機抵達砥平里的小飛機場。 飛機著陸時,中國人的迫擊砲彈正好落在跑道上,因此飛機必須馬上離開。 此時,第二十三團有兩個團長。多年後,費里曼回憶說:「我告訴切爾斯,在我離開之前,你最好找個地方躲起來,不要影響我的指揮。」於是,膽小如鼠的切爾斯躲到陣地後方,讓費里曼在十四號晚上和十五日的大半個上午,繼續執行團長的指揮權。 十五日中午,切爾斯終於正式接手第二十三團。

EPSON MFP image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85

說史140918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一)麥吉與費里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18/%E8%AA%AA%E5%8F%B2140918%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5%9B%9B%E5%8D%81%E4%B8%80%E9%BA%A5%E5%90%89%E8%88%87%E8%B2%BB%E9%87%8C%E6%9B%BC/

說史140909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一)麥吉 與 費里曼
蕭律師執筆

麥吉Paul Megee中尉參加了第二十三團在「雙聯隧道」營救山脊上法國營的一役。 韓戰爆發時,麥吉還在美國就讀候補軍官學校。他等不及完成學業,就申請到韓國作戰。 他和哥哥 湯姆的感情甚篤,而兄長所在的第七師當時正被圍困在長津湖。 由於前線急需排級指揮官,他被分配到第二師。 之後他設法混進了第二十三團,因為該團與湯姆的第二師第十七團最接近,而且同屬第十軍。 他請求擔任G連的步兵排排長,因為這個排的陣地最接近兄長的團。最終,他當上了第三排的排長,負責防禦砥平里約五百碼長的一段陣地。

麥吉在陣地裡等待。 他知道中國人即將進攻;他也聽到傳言,任何部隊不得撤離砥平里,要堅守陣地,作戰到底。

G連的陣地很不理想,比其他防禦陣地突出很多,而且地勢更低,正對著397號高地,中國人就在這座山上。 397號高地實際上延伸出一座山脊,就像一隻手指,直插到G連的陣地,把陣地和這座山連在一起,中國人可以直接從山頂衝進來。 在等待開戰的那段時間裡,麥吉根本沒想到,戰役中最激烈的場景就出現在他鎮守的地段。 他也沒想到,營長在戰後的報告中竟然把防禦圈的這部分稱為「麥吉山」

麥吉領導的第三排共有四十六人,乃是精兵。 他檢查過四個散兵坑,非常滿意,有四呎寬、六呎長、約六尺深,而且還挖出一個射擊臺。 令他遺憾的是,整座山很禿,沒有任何樹木和殘枝,因此無法進行偽裝,遮蔽散兵坑。 如此一來,敵方可能會直接把手榴彈扔進坑。 更糟的是,儘管其他同團陣地的防禦圈已設置了鐵絲網,但G連的陣地卻沒有。 當時,無論是防空力量還是鐵絲網,只要用得著的都全都優先補給原州守軍。

果然,十三日晚上十時,軍號響起,中國軍隊首先進攻。 他們開始迫近,一浪接一浪。 最初只是很小的波浪,隨後越來越大。 第一輪進攻可能只是一個班,隨後就變成一個連。很明顯,他們為了找出每一個美軍陣地,不惜任何代價,即使是犧牲生命。 麥吉為了節省彈藥,命令手下不要聽到聲音就開火,必須看到敵人才能開火。 清晨,陣地周圍遍地堆積著中國士兵的屍體,可是無人能突破美軍陣地。 麥吉未損一兵一卒。

然而,中國軍隊在他的陣地中央找到一個盲點。 那是一段乾涸的河床,大約有四呎深,就像一個巨大的溝渠,由397號高地延伸出來,而且恰好到達G連的陣地上方,為中國人的攻勢提供了絕佳的火力掩護。 十四日的黎明漸漸來臨,麥吉註意到一些中國士兵正接近河床入口,於是命令用火箭彈朝那裡射擊。 火箭彈擊中了一棵樹,藉著炮彈爆炸的火光,他看到大約四十個中國士兵從掩護樹叢中站起來往回跑。 美國人用機關槍掃射他們,擊中了大多數敵兵。

費里曼Paul Freeman認為第一天晚上之戰還算順利,所有陣地都沒有淪陷,人員傷亡也少得出奇。 他最擔心的是彈藥補給。敵方的兵力太強大了,不管他手下有多少人似乎都難以抗衡。 空軍一直試圖多投擲炸彈,可是大多數都偏離目標。聯合國軍隊的士氣還不錯— 他們似乎很渴望這場戰役,急於找到軍隅里之役復仇的機會。

費里曼整夜輾轉於各個陣地之間督導下級。 如果還有什麼弱點的話,那就是南側和西南側陣地。在這裡,G連和法國營很可能成為敵人的主要攻擊目標。他告訴第二營(G連所在營)的營長,他會馬上派遣預備隊前來增援。

十四日清晨,一枚120毫米迫擊砲彈擊中第二十三團團部,情報科長身受重傷,幾小時後死亡。 費里曼和幾名軍官也受了輕傷。 一塊小彈片畫傷了費里曼的左小腿— 那時刻這根本不算受傷。他拄著拐杖,繼續視察前線沿陣地。

但阿爾蒙德Ned Almond顯然不能忍受負傷, 並以此為藉口解除費里曼的指揮權,轉派作戰處長 切爾斯John Chiles中校取代。 一直以來,他就想讓自己的親信指揮第二十三團。 聽說阿爾蒙德以無足輕重的傷勢為藉口臨陣換將,第二十三團的高級軍官都很憤怒,部隊的緊張情緒因此漸增。 他們認為用一個陌生人替換一位備受敬重的指揮官,很可能是權力洗牌的一步棋。***

費里曼受傷的消息剛傳到師部,第二十三團的軍醫霍爾便接到師參謀長艾普利的電話,詢問費里曼的傷勢。 霍爾回答:「一點也不嚴重。」並繼續說:「這裡正進行一場非常艱苦的戰鬥,只有他才能把第二十三團團結起來。 士兵絕對相信費里曼能帶領大家殺出去,因為他曾成功率領大家突圍。 我相信,如果沒有他,第二十三團不會是現在這個團。 讓他離開陣地不僅毫無必要,也不是將士們想看到的事。」霍爾馬上意識到自己說得太率直了。艾普利光火了:「你竟敢教我戰術問題!我不需要你的意見,我只想知道他的傷口到底有多深。」

然而霍爾並不這麼想,覺得自己應再放一炮。他是一名戰地醫生,參加過二戰的阿登之戰。 韓戰爆發,自動請纓入伍,加入第二師,在軍隅里遭到伏擊。他所做的一切,都出自忠誠。他認為現在要同樣忠誠,直言不諱。 再說,還有誰能比軍醫更了解一個部隊的感情? 他繼續勸說艾利普,這個團的將士比其他將士更信任自己的團長— 只有他的存在領導,才能為他們帶來力量和尊嚴。

艾利普很氣憤地掛斷電話。霍爾知道,他們肯定會想辦法撤換費里曼的職務。

費里曼得到撤他的消息後憤怒無此。這是他的戰鬥,他的團,不想離開。臨陣換將,最不可取。 他不想放棄指揮權;撤職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但他也知道,軍令如山,絕不可抗拒。

第二天,切爾斯乘飛機抵達砥平里的小飛機場。 飛機著陸時,中國人的迫擊砲彈正好落在跑道上,因此飛機必須馬上離開。 此時,第二十三團有兩個團長。多年後,費里曼回憶說:「我告訴切爾斯,在我離開之前,你最好找個地方躲起來,不要影響我的指揮。」於是,膽小如鼠的切爾斯躲到陣地後方,讓費里曼在十四號晚上和十五日的大半個上午,繼續執行團長的指揮權。 十五日中午,切爾斯終於正式接手第二十三團。

EPSON MFP image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615

信貸緊縮 越南經濟表現創四十年最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74

彭博社報道,因銀行業壞賬激增導致銀行不願貸款,越南已經有數千家工廠因貸不到款而被迫減產,甚至關門。而政府清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行動也未能重振國內企業依賴的信貸增長,威脅到他們給日本和中國制造商的供貨能力。

越南最大的對沖基金VinaCapital Group首席經濟學家Alan Pham表示,越南的經濟增長依賴銀行借貸。因企業資本吸收能力降低,且銀行由於擔心壞賬不願發放新貸款,越南信貸增長放緩。

彭博預期,越南今年前9個月的GDP增速為5.4%,而越南政府全年的GDP增長目標是5.8%,連續七年低於7%,為上世紀80年代IMF有記錄以來最長。

近幾年,包括三星電子、LG電子、諾基亞和英特爾公司在內的制造企業都逐步放棄中國,選擇在越南開廠。越南今年前9個月海外投資增長3.2%,以韓國、香港和日本的投資為主。

海外投資攀升的同時,越南的信貸增長卻乏力,截至8月底,越南信貸增速為5.82%,去年同期為6.44%。而政府今年設定的目標是12%至14%。越南總理阮晉勇一再要求越南央行鼓勵銀行借貸,並降低利率。

據越南《青年報》,越南央行行長阮文平認為,企業與銀行間缺乏信任也是信貸增速放緩的原因。央行計劃在一些企業引入無擔保貸款試點,以提振借貸。

澳新銀行經濟學家Eugenia Fabon Victorino表示,即使采取了這些措施,銀行貸款依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這剝奪了中小型企業所需的資本。

Tran Vuong在河內附近的北寧擁有一家塑料模具廠。他稱:“依然很難獲得貸款。改善我們的產品質量並銷售給海外公司是唯一的增長途徑,我們需要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幫助我們獲得貸款。”

2007年越南的貸款利率達到驚人的51%,加劇該國2008年通脹率一度升至28%。隨後越南央行采取行動限制信貸增長,以遏制飆漲的物價,即使經濟增速放緩也如此。

越南政府建立了資產管理公司來清理壞賬,而今年越南央行則通過降息、打壓越南盾來幫助企業,提振經濟增長。同時,越南也下調了部分公司的企業稅,並擴大對海外制造企業的激勵。

即便如此,政府數據還是顯示今年前8個月倒閉的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3%,而新註冊的企業數量同比下降10%。

據越南央行,截至6月底越南銀行業壞賬率升至4.17%。但標普在7月份的報告中表示,因為越南銀行業缺乏一貫的分類和報告標準,真是的壞賬率可能“遠遠更高”。穆迪預計今年越南的銀行業壞賬率至少在15%。

據越南資產管理公司主席 Nguyen Quoc Hung,截至8月底其購買了超過58萬億越南盾(約合27億美元)的不良債務。

“若銀行借貸增速能安穩地達到10%-12%,這足以為企業融得資金,也不會導致通脹。而低於該水平的信貸增長將遏制經濟活動和GDP增長。”

亞開行今天將越南今年GDP增長預期從5.6%調降至5.5%,將明年預期從5.8%調降至5.7%。(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98

說史140929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二)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9/%E8%AA%AA%E5%8F%B2140929%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A%8C%EF%BC%89%E6%9F%AF%E7%BE%85%E5%A7%86%E8%B2%9D%E8%8C%A8%E6%95%91%E6%8F%B4%E9%9A%8A/

說史140929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二)柯羅姆貝茨救援隊(上)

蕭律師執筆

 

李奇微Matt Ridgway曾向費里曼Paul Freeman承諾,如果中國人發動全面進攻,他就會派出援兵,他說到做到,準備派英國旅和 柯羅姆貝茨Marcel Crombez上校指揮的第一騎兵師第五團。 但英國旅在前往砥平里途中遭到大批中國人的阻擊,很快便被包圍,困在陣地裡寸步不前,成為另一支需要救援的部隊。於是臨近的第九軍軍長 莫爾Bryant Moore少將在十四日下午四點,命令柯羅姆貝茨立刻趕往砥平里。

 

不要被部隊的名稱搞亂:騎兵師不是騎馬行軍的,而是陸軍的飛行軍,是正規的步兵師。

柯羅姆貝茨上校的部隊有二十二輛坦克、三個步兵營、兩個野戰砲兵營和一個工兵連,是一支不可少覷的部隊,遇到緊急時更有空中力量支援。 但柯羅姆貝茨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太過想得到一顆星(升為準將)、很少關心部下。「他很勇敢,但不專業」,一名西點軍校畢業生如是說。

 

柯羅姆貝茨做完出發準備已是十四日很晚的時候了。天色已黑,顯然不是行軍的理想時間,中國人很可能已經在路邊埋伏好了。 第一天夜裡,柯羅姆貝茨率眾順利抵達砥平里以南十哩的原州。 由於漢江大橋前已遭炸毀,部隊只能就地休息。工兵花了整個晚上在炸毀的大橋旁搭建了一條臨時浮橋,以恢復漢江的通行,坦克在曲水里(距砥平里約五哩)附近緩慢過江。十五日淩晨,該團重新啓程。費里曼一直透過無線電關註著柯羅姆貝茨的行程。他清楚意識到,任何救援隊都不可能在十四日抵達目的地。同時,從十四日夜裡到十五日淩晨,砥平里最激烈的交戰還在進行。由於增援部隊推進的速度遠比預計緩慢,於是費里曼請求空中火力支援,但未能如願— 因為此時空軍正忙於支援原州戰場,無暇顧及砥平里。他知道,在增援部隊抵達前,他的部隊還要再堅守一夜。

 

在有關韓戰的記載中,很少有那件事像 柯羅姆貝茨的砥平里救援行動一樣引人爭議。 他的確準時到達砥平里,而且是按照李奇微的指示去做。 但很多參戰人員認為,他不必那麼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任務。 他的魯莽簡直是視手下士兵的生命如同草芥,為部下帶來大量不必要的損失。 他擅自擴大救援的範圍,對部下缺乏最起碼的關心和應有的尊重。 這不僅激怒了許多倖存者,而且很多史學家都持極為批評的態度。 他們認為柯羅姆貝茨完全可以用更少的人員傷亡換回同樣的結果。他們也對這位增援部隊指揮官的個人英雄主義提出質疑。

 

十五日早晨,柯羅姆貝茨的救援隊在曲水里遭到中國部隊的猛烈阻擊。他命令部下在道路兩側行進,部隊和坦克的前進速度明顯減慢。 中午,他收到第二十三團(已改由 切爾John Chiles指揮)發來的訊息:「盡速抵達,無論如何都要抵達。」

 

他的上司從一開始就反覆強調這次增援的重要性。 第九軍軍長 莫爾將軍親自下令,要柯羅姆貝茨必須在傍晚之前抵達砥平里;脾氣暴燥的 帕爾默Charles Palmer將軍和受困部隊所在師的師長也對他殷殷叮囑。 這三個人幾乎是在懇求他盡快出發、盡快到達。 帕爾默將軍甚至乘搭直升機親自約見柯羅姆貝茨,檢查部隊行進情況。 之後,他們再一起乘搭直升機,檢查這個地區的情況。他們看到所有的道路都暢通無阻,但山上到處都是中國人。 堅守砥平里是李奇微的決定,因為這對他的整體戰略至為重要。 因此,柯羅姆貝茨壓力極大,必須突破阻礙,盡快趕到砥平里。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從戰鬥開始的那一刻起,李奇微就認為,整場戰爭的趨勢端視乎這場戰爭的結果—- 美軍和聯合國軍隊越早顯示出壓制中國軍隊人數優勢的能力,就會越早迎來其他戰鬥的勝利。 當前最關鍵的並不是某個具體地區,而是全軍的心態。 如果費里曼和切爾斯能守住砥平里,那麼這將成為一個標誌,可以告訴每個作戰人員:這場戰爭的新階段來臨了,還能以此重拾軍隅里一役所喪失的心理優勢。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李奇微決定重整部署,改善作戰條件—- 為官兵提供更可口的食品、更暖的衣服、更好的武器、更出色的指揮官;同時,他決定進一步加強火砲和空擊的力度,將中國士兵的生命陷於危難之中。 但當前最重要、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改變部隊的思維模式。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25

說史141009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三)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09/%E8%AA%AA%E5%8F%B2141007-%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8%89%EF%BC%89%E6%9F%AF%E7%BE%85%E5%A7%86%E8%B2%9D%E8%8C%A8%E6%95%91%E6%8F%B4%E9%9A%8A/

說史141009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三)柯羅姆貝茨救援隊(下)

蕭律師執筆

 

在前往砥平里的路上,柯羅姆貝茨Marcel Crombez致電 切爾斯John Chiles說,他無法率領全部人員、卡車和急救物資及時抵達。 切爾斯回答:「來吧,沒有車隊都行。」 於是柯羅姆貝茨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一個讓他後來備受批評的決定,他把前往砥平里的增援變成一場裝甲突襲。

柯羅姆貝茨把非裝甲部隊剔除,把三個營縮編為一支規模更小的隊伍。 他只帶了坦克和工兵—- 他需要工兵協助清除地雷。 此外,他還要求一個連的步兵扔掉全部負重,站在坦克上,擺出一副置生死於不顧的戰鬥姿態—- 讓其他官兵乃至後來的歷史學家備感困惑的,正是這個讓步兵站在坦克砲塔上的決定。

 

他讓L連登上坦克車— 該連共有160人,連長是 巴萊特John Barrett上尉。 聽到這個決定後,擔任此次增援部隊步兵營營長的 特雷西Edgar Treacy中校非常震驚,因為這違反了陸軍作戰的基本原則—- 如果中國人持續朝車隊開火,那麼坦克塔上的步兵只有蹲坐下來才有可能避開對方的機槍和迫擊砲射擊。

 

無論是特雷西還是巴萊特都反對這項命令。 他們認為那樣做,傷亡將極為慘重。不僅坐在坦克上的士兵極易被敵人擊中,而且一旦坦克砲臺的溫度升高,很可能就會點燃士兵的衣服;此外,炮塔旋轉也會把人撞下。 多數史學家認為,應該讓坦克在前面開路,步兵和工兵坐在後面的車裡。 這樣,他們在適當時候可以加大油門,快速衝過封鎖線。 退一步講,即使步兵下車,他們的指揮官還可以和坦克部隊指揮官保持聯絡;坦克車在護送其他車輛衝出重圍後,還可以回頭掩護步兵。

 

柯羅姆貝茨和特雷西之間由來已久的恩怨,讓這次衝突異常尖銳,也導致隨後發生的事備受指責,甚至引發眾怒。 二人的恩怨,說來話長,不在這裡細表。 總之,兩人同樣畢業於西點軍校。柯羅姆貝茨比特雷西早十年畢業,但二人職位相同。 前者是「老餅」,後者是年輕人,與軍裡的各級軍官關係良好。 特雷西憑藉個人魅力和上司的賞識而平步青雲。

 

現在,在通往砥平里的路上,特雷西發現自己深陷險境,懇求一直與他為敵的上司不要讓自己的部下站在坦克上當肉靶子。 他的抗議毫無作用,柯羅姆貝茨只做了一點讓步:如果中國人的火力太猛,他可以停下坦克,讓塔上步兵跳下。 然後,他會用坦克的強大火力壓制敵人;在繼續前進之前,他會發出信號,讓步兵再爬上坦克。 特雷西希望和自己的士兵在一起,他不想讓手下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 柯羅姆貝茨拒絕,命令特雷西指揮其餘部隊。於是L連160名戰士爬上了坦克。

 

最後,增援縱隊出發了,每輛坦克之間保持五十碼左右的間距,依次出發,成一線前進。 柯羅姆貝茨坐在第五輛坦克裡,關上艙蓋。 工兵坐在前面四輛坦克上,L連的步兵坐在其他坦克上,每輛坐十個人。 特雷西帶一輛卡車在最後,用來載搭傷患。

 

途中,坦克車隊第一次停下,全體步兵都跳下砲塔,作戰開始進行得還算順利,雙方的交火並不是很激烈。 柯羅姆貝茨開始洋洋得意,他指揮的坦克打完幾砲後沒有向步兵發出任何信號便開始繼續前進,大約三十名士兵,其中包括一些傷者,被拋在後面。

 

坦克發動了,差點被扔下的連長 巴萊特蹲在砲塔上,大聲向其他人喊話:「待在路邊,別動!我們會回救你們。」 這是特雷西最擔心的事,因為中國人的火力越來越猛烈。 隨後,局面變得越來越糟。 離開 曲古里一哩左右,敵人的火力更加猛烈。 他們占據道路兩側的山脊,居高臨下朝他們開火。有些步兵跳下坦克,跑到坦克兩側五十碼開外。 然而坦克突然毫無預警再度向前開去。 這次被丟下的傷患包括 特雷西上校和中士埃弗雷斯特。 埃弗雷傷勢嚴重,子彈打中他的膝蓋。很快,中國士兵追上來,俘虜了他們七人。

 

對那些毫無掩護的步兵來說,這場規模不大的作戰稱不上災難。 但坦克每次停下來向敵人開砲後,都會扔下更多的步兵。 在匆忙趕往砥平里的路上,到底有多少步兵脫隊,始終是未解之謎— 至少有七十人,甚或一百人。

 

當中國人俘虜他們後,埃弗雷斯特因傷勢嚴重而無法行走。 特雷西背著他走了幾哩。 中國人嫌埃弗雷斯特拖延了他們行軍速度,乾脆丟他在路上。 埃弗雷斯特一路連滾帶爬回到營地。  特雷西被帶到北韓戰俘營,被囚三個月後死於營中。 據戰俘報告,特雷西的健康情況不斷惡化,卻還經常把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其他人。 有戰友為他申請『國會榮譽勳章』,但被柯羅姆貝茨否決了。 柯羅姆貝茨還在特雷西的檔案裡塞進一個批註,說特雷西違抗上級命令!

 

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4

楊崑山一做四十年 當上SGS百年首位華人總裁 從公共工程至食安 讓全民安心的印記

2014-10-13 TWM
 
 

 

在食安爆不停的年代,小吃攤、大賣場,甚至食品廠商澄清記者會上,都會貼著印有SGS的檢驗報告。SGS戳章不僅見證了台灣的經濟繁榮,也凸顯了民眾的生活恐懼。

撰文‧許瓊文

食安問題幾乎是一年一爆!餿水油事件重創台灣食品業,其中關鍵生產商強冠,打著GMP認證以及ISO 22000的合格招牌,獲得許多大廠及糕餅業者信賴,其中ISO認證就是SGS(台灣檢驗科技)發出的。

SGS總裁楊崑山無奈說:「我們去年十二月對強冠做了年度稽核,卻在今年發生這樣嚴重的餿水油事件,第一時間,我們主動撤照,因為這已經不符合ISO 22000食品安全系統的標準了。」

台灣因食安問題暴紅

發了認證,卻不保證食品安全?楊崑山解釋:「ISO 22000是食品生產流程認證及品管制度認證,一年到廠稽查一次,大部分都是文件審核,因為配方涉及機密,檢查內容不包括分析食品成分,很難完全防堵不肖業者添加,要靠廠商誠信。」每次食安爆發問題時,SGS幾乎成為檢驗的代名詞,廠商也視SGS檢驗報告書為門神,各大廠、通路甚至是小吃攤,都貼著SGS證明。台灣從美食王國變成﹁食安亡國﹂,楊崑山苦笑說:「在全球一千六百多個辦事處中,台灣SGS知名度真的是暴紅!」SGS是楊崑山第一份工作,一做四十年,他更是SGS百年來第一位華人總裁。

來自台南的楊崑山,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後,曾到美國實習半年跑船,回台灣退役後,一九七五年楊崑山在報紙廣告上看到瑞士商遠東公證(SGS其中一個註冊名稱)應徵海事檢驗員,楊崑山笑說:「我看到公證,還以為是幫人家公證結婚的公司。」當時中鋼才剛成立,國內沒有鐵礦砂檢驗專家,楊崑山受命協助中鋼成立鐵礦砂檢驗流程、標準。楊崑山記得第一艘從澳洲運鐵礦砂來台灣的「惠利輪」,為了檢驗流程一路忙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家,而隔天是他的結婚典禮,第三天就返回工作崗位。「在南部當檢驗員的日子,每天都是早上六點鐘出門,小孩睡著才回家,小孩大概五、六年都很少看到我。」帶著拚勁投入,讓楊崑山從小小的海事檢驗員,一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在職場上攀升。尤其是貿易出口鼎盛的一九九○年代。當時SGS總公司與印尼、菲律賓兩國政府簽約,例如機械工業、紡織原料等出口到東南亞的貨物都必須經由SGS檢驗,甚至還要幫海關執行核稅、核價,SGS副總陳東明回憶,「幾乎廠商會主動找上門,不用跑業務。」但九二年,楊崑山發現台灣SGS承攬的國外政府合約業務量,慢慢地減少。楊崑山當時還只是台灣區副總,他寫了一封建言書給當時的比利時籍總裁夏寧海。「我信上寫,SGS不能只靠政府合約,它不能成為長期發展的項目,我建議要發展ISO認證、成立材料實驗室等。」搶單優勢:速度快、設備新楊崑山主動帶領業務,親自拜訪當時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東和鋼鐵」,「他們原本找金屬工業發展中心,或是大學實驗室,可能價格比較低,但速度慢,儀器設備也不是最新、最精準。」在企業考量時間就是金錢的衡量下,SGS靠著速度快與設備新,搶下不少「工業服務」的訂單,與消費品並列營收兩大貢獻,各占三成以上。

楊崑山驕傲地說:「因為成立材料實驗室,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重大工程,包括國道三號、台灣高鐵、北高兩地的捷運、一○一大樓等,我們都成功拿到檢驗訂單。」靠著在台灣精準的判斷,○二年楊崑山接下東亞區營運長一職後,負責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市場,但卻也踢到鐵板。

當初看準智慧型手機崛起,他在日本投入手機檢測實驗室,「後來日本手機外銷不多,國內法規也沒有驗證的需求,只好做裁減。」這讓SGS日本損失了約三億元新台幣的投資。「總公司也可以接受,至少我提五次有四次是準的。」楊崑山認為「也不算完全失敗,取得日本經驗,成為未來風險分析。」身為第一位華人總裁,楊崑山不斷找尋折衝點,「外商常常因為天高皇帝遠,全部從報表上看數字,但是我還要到現場看。」他堅持走動式管理。例如同仁在材料實驗室裡清洗準備送檢的建材用沙石,「兩小時,他盯著水柱沖沙石,難道不能用機器做嗎?」楊崑山告訴這位同仁,「給你五十萬元,開發出自動化流程,省掉一個人力,可以做更多事情。」在做人方面,楊崑山非常重感情。同為海洋大學畢業的校友,現任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是楊崑山的學弟,「他有南部人重情誼特質,不斷提攜後進,在母系成立SGS講座。」

投注五億設備檢驗食品

食安問題爆不停,也讓SGS 這幾年意外在台灣找到新的市場。楊崑山回憶, ○八年中國出現毒奶粉事件時,「我們不知道會掀起這麼大的風暴,當時政府規定,所有的食品原料必須送政府認證實驗室檢驗,符合標準才能生產。」後來又發生塑化劑事件,不只企業送件,民眾、小吃店也排隊等候檢驗,SGS食品部門幾乎全天候運轉,「原本一周交的報告變成兩周,還有廠商通宵等候說﹃老闆交代,報告拿不到,不要回去了!﹄」楊崑山乾脆自己坐鎮食品部門,﹁他每天都到半夜三點才回家!﹂SGS執行副總裁竹正高說。

這也讓楊崑山嗅出了台灣的食安檢驗商機。將原本兩個實驗室「食品衛生」以及「食品安全」實驗室合併,前後投資超過五億元的經費增購儀器,光是食品部門從原本五十人不到的團隊,增加到兩百人。

四十年前,楊崑山進入SGS時只有三百名員工,如今超過二七○○人,六○年代他們見證了貿易出口的榮景,七○年代也參與重大工程興建,九○年代高科技產業導向,SGS也跟著成立電子通訊實驗室,一路隨著台灣產業腳步成長。

蓋上SGS的戳章,代表了台灣產品的品質保證。這幾年來,讓他們大發利市的,卻是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安風暴。SGS來台一甲子,也算是台灣人生活的另一種印記。

楊崑山

出生:1949年

現職:SGS台灣檢驗科技東亞區營運長暨台灣區總裁經歷:SGS東亞區營運長、SGS台灣區總經理、SGS海事檢驗員學歷: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中山大學EMBA 百年企業SGS 無所不驗瑞士通用驗證集團SGS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專門提供檢驗、鑑定、測試及認證的全球企業。成立於1878年,全球超過8萬名員工,分布1萬5000處辦公室和實驗室。去年營收約5.83億瑞士法郎(折合新台幣約1892億元),也被《富比世》評為全球第1010大企業。SGS與法國的必維國際(Bureau Veritas)及英國的全國公證(Intertek)被認為全球前三大檢驗認證集團;若以市場、營收規模而言,SGS是全球最大。

SGS在台灣成立於1952年,初期提供台灣國際貿易流程中扮演檢驗角色,近年食品安全議題上,SGS成為檢驗的第一品牌;檢驗涵蓋消費品檢測、工業、國際驗證、環境、生命科學、自然資源、公共事業等範疇。

看懂SGS報告

六大魔鬼細節

1. 日期要最新:報告日期與現在時間點愈接近,參考性愈高;此外,也要注意產品的保存期限,與報告日期是否相符。

2. 頁碼要完整:透過頁碼可以判斷這是不是一份完整報告,例如一項產品有好幾種測項,完整報告共有四頁,有些廠商可能只挑合格的部分提供。

3. 法規列標準:檢驗結果最好附上法規標準值,消費者應要求廠商主動揭露,除非該測項沒有法規標準。

4. 副本要戳章:SGS會提供廠商一份正本、兩份副本,副本上會蓋上SGS原戳章,才不會被竄改。

5. 批號要完整:報告中最好一定要提供製造日期與批號,產品資訊愈完整,可信度愈高。

6. 樣本要照片:報告最後SGS都會附上檢測樣本的照片,消費者應該要求廠商出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74

說史141021最寒冷的冬天(四十四) 魂斷麥吉山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1/%E8%AA%AA%E5%8F%B2141021%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5%9B%9B%E5%8D%81%E5%9B%9B-%E9%AD%82%E6%96%B7%E9%BA%A5%E5%90%89%E5%B1%B1/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勳
說史141021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四)魂斷麥吉山
蕭律師執筆

再回頭來看 砥平里南側的防禦圈。 第一排在 麥吉Megee領導下,第二晚作戰異常艱苦。 中國人約一個團的兵力沿著那條伸向美軍陣地的通道,朝著G連的陣地猛攻,令人膽寒的軍號再度吹響。 他們很快就佔領了兩個在麥吉右側,臨近第一排的散兵坑,以機槍朝向第一排射擊。 這股火力正好從中切斷了麥吉的陣地。

中國戰士手持前端綁著炸藥包的木棍,匍匐前進。 第一個人被打倒後,馬上又有第二個人接上,繼續迫近,直衝到美軍陣地散兵坑的上方引爆炸藥,勇敢得令人敬佩。 麥吉和他的部下一直在開火,打死了一個又一個爆破兵。 然而,麥吉的防線越來越脆弱。
守住陣地的關鍵是擺在中間位置的一挺機關槍,負責這梃機槍的是 奧特森Ottesen上士及其部下。 中國人要衝到他們的陣地前必須經過一座小山,而這座小山恰好在這梃機槍的射程之內,發揮了巨大的壓制作用,因此中國人從一開始就盯上了這梃機槍。 夜裡,中國人打死了機槍手,奧特森自己拿起了機關槍。只要他還能開火,麥吉的陣地就有保障。 中國人像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向他的陣地衝鋒。 奧特森一點也不驚慌。他知道自己已成了敵人的目標。他一直在開火,每次打出幾發子彈都會有中國人倒下。 毫無疑問,他和麥吉一樣相信自己必死於此。

淩晨二時,中國人一個手榴彈扔進奧特森的散兵坑,機槍停火,中國人攻佔了他所在的散兵坑。(戰後人們沒有找到他的屍體,把他當作失蹤人員。)麥吉的左翼門戶洞開,中國人從這個方向朝他衝過來。 麥吉命令班長 貝內特下士率部眾奪回奧特森的陣地。貝內特很快就中彈,他的部下還在繼續挖臨時戰壕,以堵住奧特森陣地失守所形成的缺口。

現在麥吉的整個陣地岌岌可危。 這裡的防線漏洞百出,而且防守的人員極少,很多士兵受傷,彈藥也不夠,無法保持射擊頻率。 空軍用降落傘扔下了一箱又一箱彈藥。 由於防禦圈非常狹小,加上不想把彈藥箱扔到敵人的陣地,空投數量開始不斷縮減。 寒冬的地面異常堅硬,而且到處都是巖石,很多彈藥箱摔在硬地上變了形,損壞的子彈會卡著彈匣。

中國人佔領了麥吉右側的陣地,第一排已被消滅。 左翼第二排沒有通知就撤退了。 這表示麥吉的第三排現在完全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被徹底包圍了。 拂曉時分,麥吉突然有一種醒覺:只要自己的第三排還有人在,他們就能為整個第二十三團的生存留下一線希望;堅守的時間越長,第二十三團倖存的希望就越大。一旦中國人突破他們的防線,占領整個陣地,就可以長驅直入,攻擊防線中的其他薄弱環節。 這個想法(他的上司也表同意)不僅有賴於他對火力密集程度的觀察及從其他陣地傳來的消息,而且還有賴於他正確地感覺到G連是第二十三團防線中最薄弱的一環。 一旦中國人攻克他的陣地,他們就像一把尖刃,直插第二十三團的心臟。

像這樣的作戰,即使是小部隊參戰,也不可能是靜態的。*** 「麥吉山」上展開的戰鬥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軍每丟失一個散兵坑,馬上就變成中國人的散兵坑,就會有更多中國士兵衝上山,這又會危及其他散兵坑,美國人的防守就變得越來越吃力,中國人的進攻則越來越輕鬆。 麥吉的通訊員 因蒙Inmon認為,他從來沒有像那天晚上看到那麼多的中國士兵,即使在夜裡也看得非常清楚,因為雙方距離實在太近了。

那晚,因蒙一直拿著白朗寧自動步槍。突然,「颼」一聲,他的左眼被擊中,臉上鮮血湧出。軍醫為他簡單處理。麥吉派另一通訊員 馬丁Martin去告訴連長 希斯Hiss中尉,他們撐不住了,而且什麼都缺,尤其是人員和彈藥。 希斯馬上從砲兵部隊臨時抽調十五人,親率前往支援。 馬丁領著他們上山。 將到山頂,中國人一枚迫擊砲彈落在他們之間,一名士兵當即被炸死,還有一人受傷,餘下的繼續衝。 但當他們抵達山脊時,中國人已經占領了陣地。他們四散而逃。希斯連長憤怒地向他們大喊:「媽的!滾回山上!既然在那裡都得死,還不如死在山上!」馬丁帶了幾個人,檢起一些彈藥,回到山頂。

山上的麥吉知道一切就快完了,他一定死於斯。 但他和附近的幾名士兵還在堅持作戰。 他和 克盧茨Kluttz在同一散兵坑裡,手拿著一支白朗寧自動步槍。 克盧茨從一個傷患同胞手裡接來一梃機槍。 麥吉對克盧茨大聲喊道:「克盧茨,我們肯定沒命了。」「來吧,那我們就多找幾個墊底。」克盧茨回答。於是,他們一起開火。

二月十五日,大約淩晨三時,他們的子彈全部用完了。 麥吉和克盧茨和其他兩名士兵逃出陣地。 全排四十六人只有四人活著回來,其他人全部陣亡、受傷或失蹤。 麥吉憑著英勇作戰和出色指揮而獲授一枚「銀星勳章」。

EPSON MFP image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64

說史141104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五)砥平里解圍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4/%E8%AA%AA%E5%8F%B2141104%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A%94%EF%BC%89%E7%A0%A5%E5%B9%B3%E9%87%8C%E8%A7%A3%E5%9C%8D/

說史141104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五)砥平里解圍

蕭律師執筆

 

一大清早,費里曼Paul Freeman就下達了臨走前的最後一道命令,派出部分預備隊去增援G連陣地。 即使不能把中國人趕下山,也要消耗他們的戰力。黎明來臨,中國人在美軍陣地前偷襲的機會變少了。 十五日中午,費里曼的同僚勸告他,他得遵從 阿爾蒙德Ned Almond的命令離開,否則事情會對他很不利。 不管命令對與錯,服從命令畢竟是軍人的天職。 費里曼的同僚還告訴他,柯羅姆貝茨Marcel Crombez已突破中國人最後一道防線,天黑前肯定會趕到砥平里。

 

第二營營長 愛德華茲中尉Jim Edwards還告訴費里曼,中國人被擊退了。但事實上,他的部隊仍在「麥吉山」鏖戰。 愛德華茲後來說,那是善意的謊言,否則費里曼可能會再度拒絕離開。 如此一來,阿爾蒙德多半會把他送上軍事法庭。聽了這些,費里曼才搭飛機往全州,到那裡的陸軍野戰醫院接受治療。 他在這裡見到了李奇微。 李奇微首先祝賀他,讚揚他的英勇表現,並授他一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 他後來晉升為四星上將,但不知事否因阿爾蒙德,他再沒有回到韓國戰場。

 

中國人最後雖然攻克了「麥吉山」,但卻有八百多人被殲,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在天亮前的幾小時,中國人已攻陷美軍陣地,卻沒有得到最後的勝利。 美國人用無窮無盡的砲彈猛轟他們。 此時美國人又多了一種新武器,叫凝固汽油彈。飛機把它從天上扔下來,對中國部隊造成大殺傷力。

 

中國軍隊抵達制高點後未能充分利用這次突破。 他們在山頂幾度擊退美軍試圖奪回高地的反撲。 那天早上,他們要是做好準備的話,就能迎接一場更大的勝利。 他們可以把暴雨般的子彈傾瀉到山下的美國人頭頂。 原本可以拿下美國人性命的時刻,他們卻只待在「麥吉山」上。 他們在那裡有足夠的兵力,可以把東、西兩側的部隊調過來,卻沒有這樣做,沒有做好殲滅敵人的意識。 這反映出,中國軍隊的通訊能力嚴重不足,也可能是缺乏想像力的緣故。

 

戰事進行到這階段,中國人最大的弱點逐漸顯露。*** 美軍經由審訊戰俘發現,中國軍隊的指揮結構極為僵硬,命令自上而下傳達,基本上沒有彈性,下級軍官缺乏自主決策的空間。 這樣的結構可以造就出勇敢頑強、不屈不撓,高度負責的戰士。 然而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中下級指揮官無權擅自決策,或請示上級調整戰術。 他們與美國陸軍的決策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美軍強調前線指揮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情勢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美國人還發現,這個勇猛的新對手身上還隱含著其他的局限。 中國人可以非常積極地連續作戰兩天,但有限的彈藥、食物、醫藥補給乃至於體力,加上美國空軍的強大火力,肯定會影響到們的持久作戰能力。 每一場交戰,只要打到第三天,他們就耗盡一切,不管局面是否占上風,他們都會就此撤退。*** 砥平里和原州之役就說明一切,如果沒有這些局限,這兩場戰爭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李奇微不僅如他所願打了砥平里一戰,更重要的是,他從交戰中了解了中國人、掌握了對方的弱點。

 

柯羅姆貝茨的增援坦克縱隊接近戰場時的聲音很大,被圍困在砥平里的大多數人都聽到。 中國人最後還在絕望地阻擊坦克部隊。在砥平里以南約一哩處,在群山間有一個缺口,道路極為狹窄,兩側都是高地。中國人在高地用迫擊砲和火箭筒襲擊這支坦克縱隊。 前面四輛都被擊中。一枚火箭彈穿透了第四輛的裝甲,點燃了裡面的彈藥,坦克內幾名人員當場身死,駕駛員被嚴重燒傷。但他憑一股勇氣再次發動坦克,硬衝過了山口,為整個蹤隊的其他坦克開了路。

 

下午五時,柯羅姆貝茨終於趕到砥平里。 一進入防禦圈,三輛美國坦克便回頭向後面的中國人開火。 幾乎就在同時,空軍開始向砥平里周圍的山上投下凝固汽油彈。一瞬間,中國人放棄先前占領的陣地,四處奔逃。幾千名中國士兵湧入開闊地帶,形成一個自由射擊區。美國人的大砲、坦克砲和汽油彈像暴雨般傾瀉在他們的頭上。很快的,整個砥平里再度恢復平靜,槍砲聲消失了。站在砥平里周圍山上的美國人才看到,竟然有這麼多中國人圍困自己!

 

當天早上,柯羅姆貝茨問L連的戰士,有沒有人願意搭載他的坦克回去。 沒有一個人人答應。很多在突圍時被柯羅姆貝茨扔在後面的L連戰士,最後都是步行返回。整個L連損失慘重,損失三十二人,還有五十多人受傷。 柯羅姆貝茨在戰後的報告中,說只有十人陣亡,還說 特雷西Treacy違抗命令。這說法令人震驚,好像在申斥一名失蹤而且很可能身亡的軍官。 柯羅姆貝茨還向陸軍自薦頒給自己一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但被第八集團軍參謀長 霍德斯拒絕:「一個讓步兵爬上坦克砲塔上的渾蛋,怎配得到勳章?」心有不甘的他後來當面向李奇微提出這項請求。儘管有點不情不願,李奇微還是給了他。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91

四十年原油出口禁令落幕在即?媒體爆美國從去年起放寬審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91

石油,出口,出口禁令,原油,頁巖油

由路透首次曝光的官方文件內容顯示,去年9月,美國政府就已低調地允許國內一家小企業出口凝析油這種粗加工的石油。能源企業將更有希望說服美國政府取消將近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此前曝光的消息使外界認為,美國政府從今年年初開始放寬了石油出口的限制。

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造成油價上漲,引發西方國家經濟衰退。為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美國分別於1975年和1979年出臺了《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和《出口管理法案》,開始嚴格限制本國原油出口。隨著頁巖油產量大力推動美國國內產油量增長,取締石油禁令也成為業界迫切的呼聲。

路透得到的美國監管機構許可副本顯示,上述許可於2013年9月11日發放給休斯敦能源公司Peaker Energy。這意味著美國商務部已在三宗案例中明確決定,國內企業可以出口最低限度加工的凝析油。

路透報道指出,此消息影響重大。因為凝析油在美國頁巖油產量中漸漸占據很大比重,推動美國日產油量增至近900萬桶,登上25年來的巔峰。分析師認為,此消息可能促使更多企業斷定,已有足夠多的先例,所以今後出口凝析油無需獲得正式批準。

今年6月外媒爆出,美國政府將取消原油出口禁令,最早8月開始出口非精煉油。但這一消息遭到美國商務部否認,商務部當時澄清:“原油出口政策沒有改變。”此後觀察人士指出,這種否認頗有外交技巧。多家國際投行預計,美國政府仍很有可能取消禁令,只是現在仍處於利益博弈階段,政策尚未最後明朗。

同在6月也有媒體曝光美國政府於今年年初批準類似出口原油的消息,當時是外界普遍認為是首批出口許可。上周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表示,將推進凝析油出口。參照獲批可出口的凝析油,必和必拓確信該司的加工方式已達到同類出口凝析油的標準。

今年10月20日,美國聯邦機構政府問責局發布報告稱,解除美國原油出口禁令將增加美國原油產量,降低全球油價,降低美國民眾燃油支出。該機構建議政府,根據最新及未來石油市場形勢調整美國戰略石油儲備。

石油,出口,出口禁令,原油,頁巖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27

美國遭遇四十年不遇極寒 四季度經濟再演衰退慘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28

New York Blizzard 2010 033

威力強大的北極冷空氣橫掃美國大部分地區,多地氣溫出現急劇下降,一些地區的最低氣溫將突破歷史同期紀錄。又一個寒冷冬天的到來或使美國經濟再次上演一季度衰退慘狀。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消息,至當地時間18日上午,美國已有50.2%的地區被積雪覆蓋。今年入秋以來第二輪暴風雪天氣已至少造成17人死亡。

美國從15日開始,接連遭受北極強冷空氣突襲。18日早上錄得攝氏-1度的全國平均氣溫,是1976年以來最冷的11月天,或因受北極圈冷峰影響。氣象部門預計,紐約州部分地區的降雪可能將達5英尺。

紐約州艾瑞縣(Erie County)地方官員稱,當地未來3天內的降雪量將能夠達到以往一年的降雪量。官員還稱,目前,當地已有4人因這場降雪死亡。其中3人在鏟雪時心臟病發,另一人在推被困在積雪中的汽車時心臟病發。

面對如此糟糕的氣候條件,華爾街再度開始擔心,惡劣天氣是否會影響美國經濟複蘇的步伐。

回顧2013年底至2014年初的那段時間,美國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許多經濟指標都出現明顯下滑,不僅2013年12月的非農就業大幅降,美國GDP增長也由正轉負,一季度GDP大幅萎縮2.9%創下2009年來最低值,零售銷售全面下跌,一季度個人消費開支增速僅增1%。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一旦極端嚴寒天氣持續並大範圍地影響美國本土,美國經濟複蘇的步伐或將受到影響。冬季嚴寒天氣導致商戶暫停營業、交通系統和供應鏈中斷、人們難以出門購物。

同期天然氣,原油等能源價格大漲。消費者取暖成本增加是拖累經濟增長的另一因素,家庭取暖費用激增相當於稅收臨時增加,將導致消費者春季支出有所放緩。

有分析指出,去年冬天的嚴寒給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5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