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從古巴到北韓(安裕)
1 :
GS(14)@2017-04-22 10:38:22事隔55年,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軌迹在今次北韓導彈危機清晰可見。美國以戰逼和與外交談判雙管齊下,不同的是當年甘迺迪政府一手包辦這兩樣,如今執大棒的是美國,紅蘿蔔則在中國手中。與甘迺迪下令海軍封鎖古巴的行動相比,特朗普政府不只一次警告北韓「不要測試美國的決心」。相對美國政府言行,北韓也多次聲言,若美軍來襲就要美國戰火焚城。特朗普與金正恩縱然言行出位,至少有一樣不敢做,那就是示人以弱。甘迺迪擺出不惜核戰架式,就是要向蘇聯領袖赫魯曉夫說「我不是孬種」;挑起危機的赫魯曉夫最後讓步拆彈,下場是被逐出蘇聯政治最高層,從此湮沒。新政府或新政權上台,遇上危機已成測試新當家能耐的慣例,甘迺迪的是古巴危機,小布殊是九一一恐襲,特朗普是北韓核危機,中共建政後翌年是韓戰;於金正恩來說,如何應對特朗普亦是他的國際事務試卷之一。甘迺迪演辭撰稿人索倫森(Ted Sorensen)的《顧問:歷史邊緣上的人生/ Counselor: A Life at the Edge of History》道出古巴危機的起點:赫魯曉夫在古巴危機前一年的維也納?會,認定年輕的甘迺迪是弱不禁風的孬種(weak),於是在古巴部署導彈,向華府示以蘇聯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強硬姿態,並向長篇累牘狠批他是修正主義的中共與蘇聯國內政敵還以顏色。2000年的美國電影《十三天/ Thirteen Days》講的是甘迺迪應對古巴危機最凶險的十三天。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戲劇色彩掩蓋了歷史真相。索倫森的書作補充了電影編劇的不足,特朗普會否依樣葫蘆繼續沿襲是他的自由,然而危機當中的百轉千迴,非常值得眼前這一代政客細讀。索倫森著作揭示,甘迺迪吃下政治老油條赫魯曉夫,靠的不是口舌之言或出海之後不知何去的軍艦如「卡爾文森號」,而是實牙實齒的準備開戰決心。1962年10月16日,甘迺迪與閣僚舉行緊急會議,所有方案都拿出來,從先發制人到完全不做都包括在內。書中其中一段,在今天時空之下重讀極有意義,特朗普、金正恩不妨用來參照當前局勢,再作計謀。索倫森說,軍方提出「外科手術式」攻擊:美軍轟炸古巴導彈設施,之後脫離地面炮火安全返回美國。甘迺迪對此提出問題:如何保證做到這樣的效果。空軍將領老實回答,表示只能摧毀六成導彈。索倫森寫到這裏說,那時沒有巡航導彈或聰明炸彈,可以保證轟炸的準確和成功。這書出版之時是2008年,從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大規模使用巡航導彈開始,積聚近二十年的使用及參數調整,巡航導彈理應比波斯灣戰爭時期可靠。索倫森這段說法,側面指出只要甘迺迪當時擁有精準攻擊武器例如巡航導彈,就會打了古巴再算;就是因為美國空軍不能做到百分百摧毀效果,甘迺迪才捨棄攻擊而傾向以戰逼和。換轉時空,特朗普會否因為如今有巡航導彈在手,便會搶先對北韓下手,那是另一重考慮。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打了幾場常規戰爭,包括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從未與擁核國家打過一場,古巴危機一役只是對峙而非對戰。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取消五星上將制度,過往擁有這一頭銜的絕非徒具匹夫之勇的武將而是有思考能力的儒將,甘迺迪到任後即上門拜會退役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討教用兵之道。甘迺迪其後寫下兩頁備忘,以總統身份執弟子禮去信感謝麥帥賜言,並稱「倘有需要,定當面聆教益」。這次談話備忘,麥帥第一句是「勿到寮國參戰」,二是美國要與日本台灣菲律賓聯成一線;之後一段是古巴暫不必理會,直至有此需要。
特朗普照搬甘迺迪策略
如今回看,甘迺迪沒有聽得進「不去寮國」這句,釀成越戰失利是後話;美日台菲聯成一線,組成第一島鏈至今仍在。至於對古巴的拿揑,甘迺迪別有看法,先是意圖推翻卡斯特羅的豬灣事件失利,之後是導彈危機別出心裁軟硬兼施對付赫魯曉夫。來到今天朝鮮半島形勢,特朗普明顯是照搬甘迺迪策略,打出「不怕戰爭」這隻牌迫使金正恩回到談判桌。這是鬥智鬥力,就如甘迺迪的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古巴危機後的名言:我們眼球盯着眼球,他們先眨了一下(We're eyeball to eyeball, and I think the other fellow just blinked)。歷史可否複製只有事後才知,但至少這是做法的一種。至於甘迺迪危機當中有沒有一秒鐘害怕核戰爆發,或者說,特朗普或金正恩有沒有這種恐懼,甘迺迪作古已半世紀,金正恩或特朗普的想法人們無以得知。不過,儘管被甘迺迪盛讚為「智力血庫」(intellectual blood bank)的索倫森在這一章節用了幾百字表述「以戰制戰」在古巴危機的概念彰顯,本章中段關於1962年10月16日總統會議有以下敍述,更值得為政者長留於心:「我記得會上一名鷹派人物說,『總統先生,這是你的機會,用這藉口把古巴從卡斯特羅手裏掙回來。』我其後得悉,原來參謀長聯席會議曾經討論把82空降師送到古巴,72小時內擺平古巴,代價大概是一萬美國軍人陣亡。告訴我這事的人還說,同一天,他用了一個鐘頭的午飯時間,趕着為家人購買疏散時用的背包和必需品。」安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449
東西南北:從古巴到北韓(安裕)
1 :
GS(14)@2017-04-22 10:39:33事隔55年,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軌迹在今次北韓導彈危機清晰可見。美國以戰逼和與外交談判雙管齊下,不同的是當年甘迺迪政府一手包辦這兩樣,如今執大棒的是美國,紅蘿蔔則在中國手中。與甘迺迪下令海軍封鎖古巴的行動相比,特朗普政府不只一次警告北韓「不要測試美國的決心」。相對美國政府言行,北韓也多次聲言,若美軍來襲就要美國戰火焚城。特朗普與金正恩縱然言行出位,至少有一樣不敢做,那就是示人以弱。甘迺迪擺出不惜核戰架式,就是要向蘇聯領袖赫魯曉夫說「我不是孬種」;挑起危機的赫魯曉夫最後讓步拆彈,下場是被逐出蘇聯政治最高層,從此湮沒。新政府或新政權上台,遇上危機已成測試新當家能耐的慣例,甘迺迪的是古巴危機,小布殊是九一一恐襲,特朗普是北韓核危機,中共建政後翌年是韓戰;於金正恩來說,如何應對特朗普亦是他的國際事務試卷之一。甘迺迪演辭撰稿人索倫森(Ted Sorensen)的《顧問:歷史邊緣上的人生/ Counselor: A Life at the Edge of History》道出古巴危機的起點:赫魯曉夫在古巴危機前一年的維也納?會,認定年輕的甘迺迪是弱不禁風的孬種(weak),於是在古巴部署導彈,向華府示以蘇聯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強硬姿態,並向長篇累牘狠批他是修正主義的中共與蘇聯國內政敵還以顏色。2000年的美國電影《十三天/ Thirteen Days》講的是甘迺迪應對古巴危機最凶險的十三天。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戲劇色彩掩蓋了歷史真相。索倫森的書作補充了電影編劇的不足,特朗普會否依樣葫蘆繼續沿襲是他的自由,然而危機當中的百轉千迴,非常值得眼前這一代政客細讀。索倫森著作揭示,甘迺迪吃下政治老油條赫魯曉夫,靠的不是口舌之言或出海之後不知何去的軍艦如「卡爾文森號」,而是實牙實齒的準備開戰決心。1962年10月16日,甘迺迪與閣僚舉行緊急會議,所有方案都拿出來,從先發制人到完全不做都包括在內。書中其中一段,在今天時空之下重讀極有意義,特朗普、金正恩不妨用來參照當前局勢,再作計謀。索倫森說,軍方提出「外科手術式」攻擊:美軍轟炸古巴導彈設施,之後脫離地面炮火安全返回美國。甘迺迪對此提出問題:如何保證做到這樣的效果。空軍將領老實回答,表示只能摧毀六成導彈。索倫森寫到這裏說,那時沒有巡航導彈或聰明炸彈,可以保證轟炸的準確和成功。這書出版之時是2008年,從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大規模使用巡航導彈開始,積聚近二十年的使用及參數調整,巡航導彈理應比波斯灣戰爭時期可靠。索倫森這段說法,側面指出只要甘迺迪當時擁有精準攻擊武器例如巡航導彈,就會打了古巴再算;就是因為美國空軍不能做到百分百摧毀效果,甘迺迪才捨棄攻擊而傾向以戰逼和。換轉時空,特朗普會否因為如今有巡航導彈在手,便會搶先對北韓下手,那是另一重考慮。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打了幾場常規戰爭,包括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從未與擁核國家打過一場,古巴危機一役只是對峙而非對戰。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取消五星上將制度,過往擁有這一頭銜的絕非徒具匹夫之勇的武將而是有思考能力的儒將,甘迺迪到任後即上門拜會退役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討教用兵之道。甘迺迪其後寫下兩頁備忘,以總統身份執弟子禮去信感謝麥帥賜言,並稱「倘有需要,定當面聆教益」。這次談話備忘,麥帥第一句是「勿到寮國參戰」,二是美國要與日本台灣菲律賓聯成一線;之後一段是古巴暫不必理會,直至有此需要。
特朗普照搬甘迺迪策略
如今回看,甘迺迪沒有聽得進「不去寮國」這句,釀成越戰失利是後話;美日台菲聯成一線,組成第一島鏈至今仍在。至於對古巴的拿揑,甘迺迪別有看法,先是意圖推翻卡斯特羅的豬灣事件失利,之後是導彈危機別出心裁軟硬兼施對付赫魯曉夫。來到今天朝鮮半島形勢,特朗普明顯是照搬甘迺迪策略,打出「不怕戰爭」這隻牌迫使金正恩回到談判桌。這是鬥智鬥力,就如甘迺迪的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古巴危機後的名言:我們眼球盯着眼球,他們先眨了一下(We're eyeball to eyeball, and I think the other fellow just blinked)。歷史可否複製只有事後才知,但至少這是做法的一種。至於甘迺迪危機當中有沒有一秒鐘害怕核戰爆發,或者說,特朗普或金正恩有沒有這種恐懼,甘迺迪作古已半世紀,金正恩或特朗普的想法人們無以得知。不過,儘管被甘迺迪盛讚為「智力血庫」(intellectual blood bank)的索倫森在這一章節用了幾百字表述「以戰制戰」在古巴危機的概念彰顯,本章中段關於1962年10月16日總統會議有以下敍述,更值得為政者長留於心:「我記得會上一名鷹派人物說,『總統先生,這是你的機會,用這藉口把古巴從卡斯特羅手裏掙回來。』我其後得悉,原來參謀長聯席會議曾經討論把82空降師送到古巴,72小時內擺平古巴,代價大概是一萬美國軍人陣亡。告訴我這事的人還說,同一天,他用了一個鐘頭的午飯時間,趕着為家人購買疏散時用的背包和必需品。」安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449
古巴轟特朗普言論敵對
1 :
GS(14)@2017-06-18 11:18:01美國收緊對古巴的商貿和旅遊限制後,夏灣拿批評特朗普政府發表「敵對言論」,但強調會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議題上,同華盛頓保持「有尊嚴的對話」。特朗普前日在邁阿密的小夏灣拿向反對古共鐵腕統治的古巴裔民眾宣佈,取消上任奧巴馬政府部份解禁措施,批評一些商貿來往只有利古巴軍方,獲得現場人士的喝采,他說:「美國已向古巴人民頭上的壓迫者說不!」然而,在商界壓力下,特朗普僅是擺出強硬姿態,履行選舉承諾。實際上,奧巴馬任內同古巴關係正常化的措施,大部份都保留下來,包括美國駐古巴大使館、美古航線和郵輪會繼續運作。
共和黨對開倒車有微言
不過,共和黨內部對白宮的古巴政策開倒車頗有微言,特別來自阿肯色州等農業為主的地方,批評特朗普誤導民眾,將古巴市場拱手讓人。去年,美國對古巴的農產品出口達2.21億美元(17.24億港元)。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59708
特朗普收緊古巴貿易旅遊政策
1 :
GS(14)@2017-06-18 22:07:0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香港時間今日凌晨宣佈新古巴政策,限制部份商業及旅遊活動(圖),旨在阻止美國資金流入古巴軍方,但保留了大部份奧巴馬為推動美古關係所頒佈的措施。消息指特朗普會在邁阿密宣佈,禁止美國商企跟獲古巴軍方支持的大企業GAESA做「金融交易」,但允許在航空和海運獲得豁免,且不會關閉美國駐夏灣拿大使館。GAESA在古巴營運多所酒店、旅遊巴和餐廳等,與多間海外公司有商業來往。新政策亦收緊美國人到古巴旅遊的規定,只在12種情況下允許個人到古巴旅遊,意味美國人無法再以人文交流名義赴古巴旅遊,須參與美國公司舉辦的旅行團。不過,由於古巴規定每個旅行團都須使用政府的導遊和旅遊巴,因此令行程集中在公營的設施或景點內。美國官員強調無意打斷雙方的商業來往,而是希望古巴推動民主改革舉行民主選舉等。批評者認為此舉損人不利己,傷害到古巴依賴旅遊業的私企之餘,美國估計有達1萬個與古巴有關的職位受影響,更迫使古巴經濟親近中國和俄羅斯。法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7/2005879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