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博最大挑戰:如何讓機器人持續熱銷?教Pepper讀心術的台灣保母團隊
2016-08-08 TCW
比中、美更早二.灣成為軟銀機器人Pepper、進軍海外首站,如何在台創造「機器人生活圈」,則是鴻海子公司下一步關鍵。
「要和我玩遊戲嗎?」機器人在我面前熱情吆喝。
有雙大眼睛,身高一百二十公分的機器人,正是由日本軟體銀行和鴻海集團聯手打造的「Pepper」,七月二十五日終於宣布在台販售。做為全球第一台有情厭的機器人,它能辦識人類表隋臉一聲音,去年六月在日本上市後,至今銷量已破萬台。
台灣開賣前。各大企業預購量就破一百台,鴻海總裁郭台銘都曾接到朋友電話,劈頭直說,「我要買台Pepper回家!」
二〇一四年由效銀創辦人孫正義宣布上市稜,去年六月,他找來郭台銘、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準備把Pepper銷到全世界,現在,台灣競早中、美兩國一步,成為其進軍海外的第一站。
其中關鍵角色,則是今年五月從鴻海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沛博科技。
「大家都在問怎麼等那麼久?」沛博總經理林義勛笑說。沛博是Pepper在台獨家代理商,包辦銷售、客服、維修與軟體開發等工作。不過,今年五月底華碩才宣布推出機器人「Zenbo」,與Pepper在台上市時間相近,也點燃台灣廠商進軍機器人產業前哨戰。
懂人心,是實用化的關鍵
「光有硬邦邦的技術還不夠,這牽涉到社會學、消費心理學各種知識,機器人才可能走人人類生活,使用起來不會有排斥感,」台大電機系數授博立成說。
「我們要衝第一波銷量很容易,重點是如何有第二、第三波……。」林義勛也說,台灣市場對機器人可以幫人類做什麼幾乎沒概念,若只因為衝動消費,時間一久卻變「棄之可惜」的裝飾品,反而易形成負評,不利產品長期銷售。
因此,沛博做為Pepper第一個外國「保母」,遇到的最大挑戰,正是如何讓其更懂人心,融入台灣消費者使用情境,才可能從前衛的科技產品變成實用商品。
原本,我們以為要讓Pepper 變聰明的關鍵,是提升它的軟硬體規格,最好學會講一口好中文,但這其實遠遠不夠。
沛博也經歷過這段探索過程。其商務暨應用開發總監林秀明坦承,原本工程團隊花最多心力在開發各種斬功能,如讓Pepper跟著人打太極,或投入研究語意分析,議它從只懂單字到能根據指令做出回覆。
但即便機器人中文說得再流利,「這樣它跟二口很會講中文的電視機有什麼差別?」於是沛博開始調整方向,試圖找出讓Pepper更人陸化的方法。
做客製,工程師上前線溝通
首先是和各大金控、零售業者合作,找出最適合使用機器人的情境。工程師也得走到第一線和客戶溝通,進行市場調查,不只坐在辦公室寫程式。
每接觸一位企業客戶,沛博會展開三個月到半年的田野調查。先透過訪談釐清客戶需求,若出現錯誤期待,有時還得把訂單往外推。
再來則是展開跨部門溝通。以第一銀行為例,為了在分行導入Pepper今年三月陸續匯集通路、業務、資訊等部門意見,再與沛博反覆討論,包括如何運用Pepper介紹、推薦理財商品,連它的活動範圍都得這過定位技術計算,避免影響原有服務動線。
「我們希望(沛博)可以開發更多客製化功能,例如用台語介紹產品,這樣中南部客戶在等待時也有對象可以聊天。」第一銀行營運業務處處長杜文達表示。
甚至,它還可以串接外部資料庫,同時幫消費者叫計程車、訂車票,即時查匯率,整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事項。
因為賈的不只是硬體,而是整套解決方案,Pepper正式上工前遺得經過一到兩個月現場測試,找出看不見的盲點。
例如,去年底Pepper在亞太電信三創門市當店員,每到整點便會報時、跳舞,希望藉此達到集客目的,功能正常運作,成果卻不如預期。
跑現場,依消費者反應調整
後來,工程師到現場才發現,因為商場太大,當消費者聽到機器人報時再走到門市看表演,表演都結束了。於是,沛博便在報時前三分鐘加上「吆喝」功能,讓Pepper先暖場吸引人氣,再開始表演,一個月內就吸引了超過萬名消費者上門。
林義勛也舉例,沛博曾想讓Pepper做即時天氣預報,但總有一、兩度誤差。後來換個角度思考,與其計較準確度,不如讓它關心消費者:「今天天氣很熱,記得帶雨傘遮陽喔!」更有人味。
不過,傅立成認為,未來Pepper若要普及,關鍵在於提供客製化服務同時,如何加陝軟體開發,跟上客戶需求。聯合外部力量打造生態圈,才能擴大影響力。
隨著九月第一批Pepper上工,沛博的挑戰才開始。但其經驗告訴我們,下管多先進的技術,如果不能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終究難以改變人類生活。這對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企業,也是最好的啟示。
沛博科技
持股子公司
主要業務:機器人Pepper在台銷售、維修、保固,開發中文版妝體、應用平台
成績單:第一家Pepper外代理商台灣正式上市前,預購量愈100台
文·康育萍
幽怨的臺積電,大尾巴狼三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37.shtml
幽怨的臺積電,大尾巴狼三星?
誇克點評
2017-03-22 10:21
今天的臺積電與三星,一個幽怨,另一個不但幽怨,還有點長尾巴狼呢!
本文由誇克點評(微信ID:Quark_media)授權i黑馬 發布,作者王如晨 姜帥 。
今天說說中國大陸科技界以外的兩件事。一個涉及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臺積電,一個涉及全球第一大IT巨頭三星。
它們一個幽怨,另一個不但幽怨,還有點長尾巴狼。
怎麽說臺積電幽怨呢?
事情是這樣的:由於對於臺灣地區的環評、缺電等問題心存焦慮,它通過第三方放風說,未來3-5納米的先進工廠,可能要跳脫臺灣,將美國列為落地投資選項。
幫它放風的是臺灣地區所謂“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工總秘書長蔡練生。
林說,加上“一例一休”遲遲不做修補,臺灣投資環境讓人擔心,不夠友善,而美國則正祭出獎勵措施;蔡說,半導體是臺灣唯一最重要的產業,24小時運作不能停,停電1秒鐘都不行,而且臺灣是個島,不能像德國一樣,若是缺電,可向鄰國購買,緊急供應,缺電風險實在經不起。
都是事實。當年臺灣地區地震,直接的損害還不如斷電導致的停擺損害大。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一度中斷。這也是後來臺企進一步布局大陸的原因。是啊,大陸的基礎設施起來後,能夠分散島內產業風險。
若是最後成行,那肯定是全球大事。工藝上,這肯定是最先進的一座工廠了;而投資金額,那可是新臺幣5000億元,等於1134億人民幣。
以臺積電的全球號召力,如此動向,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那不得火燒眉毛啊。
之前臺積電已讓蔡當局十分緊張:總投資30億美金的大陸南京工廠已經動工了。雖然2018年工藝不過16納米,但爭奪成熟產品仍綽綽有余。而且,臺積電松江廠當年可沒完全遵守對岸約束,工藝有逾越哦。
這個項目屬於規則內的,蔡英文們是不敢攔阻。但島內當局期望臺積電對等貨加大島內投資。
同樣是這個所謂3-5納米的先進項目。前段時間,臺積電創始人與臺灣地區當局曾鬧過矛盾,他甚至直接電話訓斥。
原來這樣的,當臺積電南京項目動工後,蔡英文急吼吼地想通過臺積電這個新項目裝點門面,顯得臺灣仍是最佳投資地。一個科技業的官員急著就公布了,說2020年投資5000億元,3至5納米制程,土地50到80公頃,地點在高雄路竹科學園區。
張忠謀快氣死了,直接電話到蔡那里,蔡掛不住,只好叫她的所謂副手陳建仁出來擦屁股,向張道歉。
要知道,張長期以來偏綠營,如此惱火一定是破壞了規則。我采訪過他一次,這人特別倔。常常是微笑著讓你無法不接受他的觀點。他惱火也是真實的,畢竟,臺積電不但在臺灣地區上市,也在美國掛牌ADR,這種官方放風,會導致臺積電遭受SEC拷問。而且,還會讓英特爾知悉一些具體節奏。
所以,這個關口,臺積電突然借口投資環境不好,一定是在博弈,獲取更好的投資條件。
這也是它的幽怨。除了曲折表達意見,其實它不太可能去美國投資。雖然張忠謀當年曾是TI的高管,不愁人脈,但新工廠跑那里去,招募人是個難題,人力成本也不低。一般來說,這類工廠的人力成本要占據總投資的10%。而且作為供應鏈的核心制造,它也遠離了市場,物流成本同樣不低。
所以,這種明明要條件又不好直說的幽怨,其實是臺灣地區產業做大之後的“店大欺客”行為。不過也好,蔡當局發展經濟沒本事,一直在搞政鬥,如此,它會被持續透支,最終一定會在產業界持續妥協,引發更大的矛盾。
而臺積電以及其他權重較大的企業,恐怕也會借助這種情境,要籌碼。
其實,另一重幽怨在於,臺積電比過去更重視大陸。因為,本地的IC設計企業已經不是10年前了,當年大陸眾多設計企業的產值總和,還不 如聯發科一家。更不用跟強大的美國高通比了。
為什麽今天說三星也幽怨,竟然還說它大尾巴狼?
主要是今天又看到它的Tizen新手機消息。說是3.0版本的機器要到印度去投放。
Tizen 手機炒了好幾年了。它是這個階段全球手機業複雜博弈的縮影。
你知道,這個行業,從操作系統來說,過去有好幾個陣營,黑莓、塞班、微軟、安卓、蘋果等。
如今基本上就是安卓與蘋果兩個死磕。這里面就有問題了。從開放陣營看,谷歌成就了智能手機業,但安卓到了成熟周期,無形中也限制著全球手機業的發展。
水至清則無魚,過度開放的安卓相對粗糙,體驗差,每次更新還都讓開發者產生很多成本。幾年前,谷歌推安卓3.0,有收攏的意思,甚至還傳出強化自用的消息。當然它不敢這麽做。但是至少讓手機巨頭感到不適應,畢竟系統源頭人家控制,你只能適應,如此,效率跟體驗都會受到影響。
三星早就圖謀系統自主。至少10年前就開始布局,2009年推出過BADA。不過BADA2.0之後,就無法支撐,只能投奔安卓。但三星的獨立運動一致沒有放棄。2014年第 3 屆 Tizen 開發者大會(舊金山)上,三星終於推出了第一款自有操作系統Tizen的手機Samsung Z,並打算在俄羅斯上市。
這個系統,李嘉誠都幫它站過臺。2012年9月,李嘉誠與李健熙會面,約定在通訊領域合作,當時三星剛發布Tizen,並宣稱2014年推出Tizen手機。?當年,Tizen背後還有巨頭英特爾的身影。你體會一下,這里面的複雜度。
後來,三星沒有先推Tizen智能機,而用兩款智能手表打了頭陣。這是試探與警告。當時谷歌與蘋果、微軟達成了平衡。之後,三星一致在暗中推進,但沒有大規模量產。
到了2017年,為什麽Tizen手機再度鼓噪呢?我覺得,這與手機產業成熟度有關。你在安卓陣營里,很難做出差異化。蘋果自身想做出差異化,同樣壓力很大。
與三星Tizen動向異曲同工的兩個話題是:
一個是華為,當初推mate8時,余承東話中有話,說華為也有獨立做系統的能力,但不會去做而已。而且,華為某些方面還在“等待”ARM的創新。這說明什麽呢?這是因為Aandroid+ARM的雙A模式,自身面臨著創新壓力,而華為們追求體驗的意誌與上遊創新不力,開始出現一些矛盾。至少它的效率、體驗會受到一定影響;
二是小米也搞手機芯片了。這說明什麽呢,它同樣想通過自控SOC來尋求差異化,提升效率。
為什麽說韓國三星也是一個幽怨者呢?那是因為它不可能徹底放棄安卓。Tizen更多是它自身的生態補充,一種差異化的產品體驗,一種供應鏈能完全自控的手機體系。
說它是條大尾巴狼,並不是矮化它,而是突出三星在全球IT與通訊領域,一直在尋求高度自主自控。這也是它的商業模式特征。三星依然是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巨頭之一。
何況,2016年,它的手機遭遇重大挫折,2017年,三星有強烈的動力去沖刺,一是品質,二是差異化,三是效率,四是性價比。而這四個方面,恰恰也是三星截至目前在全球手機業稱霸的關鍵要素。
兩大巨頭的幽怨不同,但是,無論是投資地選擇,還是尋求供應鏈自助,2017年,這個全球產業變換劇烈的關口,它們的任何舉動都不可能那麽輕松,它們都在借助自身的市場地位尋求表達更為自由的意誌。
[本文由誇克點評(微信ID:Quark_medi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如晨 姜帥。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臺積電
贊(...)
分享到:
孵化自己的臺積電 江蘇籌建集成電路工藝研究所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積電”)開創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專業積體電路制造服務公司。如今,江蘇省也想孵化出自己的“臺積電”。
“臺灣工研院當年孵化出了臺積電,我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模式來創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孵化出我們自己的臺積電。”8月24日,在江蘇南通舉行的2018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討會上,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胡義東介紹了目前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研究所(下稱“工藝技術研究所”)設立的緣起與初衷。
胡義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工藝技術研究所建設所需的幾個條件,包括資金、團隊、地點的初步遴選、運行機制、基本框架都已經擬訂。今年年內會確定工藝技術研究所在哪里落地。
今年3月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銷售總收入為1687.68億元,同比增長17.82%。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411.3億元。按此計算,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銷售額在全國占比為31.19%,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然而目前,江蘇省1700億的產值中有一半是封測產值,還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三業中,設計業占比18.65%、封測業占比66.59%,明顯偏重於封測業。
胡義東表示,江蘇省要發展集成電路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就需要更大力地發展前端的IC設計和制造產業,工藝技術研究所正是希望通過構建一個8英寸的中試線制造平臺,來帶動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目前,蘇州、南京、無錫、南通等地在遴選競爭中各有優勢。
無錫市是江蘇省甚至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城市,為國家微電子產業南方基地。2017年無錫集成電路三業總量占全國總量的12.39%,占全省總量的50.83%。
無錫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等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其中封測行業規模位列全國第二。
南京市是中國主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2016年江北新區被列為江蘇省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地。
2015年臺積電宣布將於南京江北新區浦口經濟開發區建設12寸晶圓廠,引來自世界各地百余家集成電路企業安家江北新區,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產業鏈上下遊全部環節。
蘇州市同樣屬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之一,曾引進過英飛淩、飛兆半導體、AMD、瑞薩等一系列國際大廠。2016年蘇州位列全國集成電路產值前十大城市之一。
“現在支持力度比較大的是蘇州,我們17個研究所有11個在蘇州,蘇州力量很強。”胡義東對記者表示。
在談到南通時,胡義東對記者表示,南通現在也是江蘇省集成電路的重鎮。“南通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南通現在有一條8寸的舊線,如果能把這條線用起來,非常好;另一方面南通現在的土地、人力和社會生活成本比較低。此外還要看政府的支持。”
如今,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口值已超過原油。根據海關總署數據,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從2015年起已連續三年超過原油,且二者進口差額每年都在950億美元以上。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占據全世界60%的份額。像英特爾、三星等都在中國市場紛紛布局。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也已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及以四川、重慶、陜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為核心的中西部地區。
“集成電路產業是現代工業里最複雜的產業。”胡義東對記者談道,這方面我國現在處於追趕狀態,要另辟蹊徑,走創新的路。
在參加2018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討會的嘉賓看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或許可以走一條“柔性低成本開放工藝研究所+示範晶圓廠”的創新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誌
首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 勇於轉彎 賈雯蘭屹立時尚聖殿
1 :
GS(14)@2010-09-08 22:52:02 2010-9-6 TWM
活了三十三個年頭,賈雯蘭才首次拿起針線,開始她的設計生涯。從社會主義跳槽到時尚圈,精準掌握顧客群的喜好,賈雯蘭的設計人生就如同自創品牌「Twinkle by Wenlan」,十年下來,一路Twinkle。
撰文‧林孟儀、黃筱雯
八月二十六日,由紡拓會主辦的台北時尚周熱鬧登場,作為精采序幕的二○一○國際設計師論壇,特別邀請了三宅一生首席設計師藤原大、賈雯蘭、法國Michel Klein,三位國際級大師出席,與新生代設計師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而現場唯一的台灣設計師,就是賈雯蘭。
比起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愛用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和去年在美國Gen Art大賽得獎、事業才剛要起步的古又文,在紐約自創服裝品牌「Twinkle by Wenlan」已有十個年頭的賈雯蘭,以個性化毛衣、針織服飾起家,是第一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也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時尚之光!
有好萊塢知名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卡麥蓉迪亞等貴客加持,「Twinkle by Wenlan」在全球共有五百個銷售據點,去年營業額估計近新台幣二億元。
從馬克思到拉格斐
並非服裝設計科班出身,而是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拿到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曾經滿腦子馬克思、孔德等社會學家的賈雯蘭,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紐約時尚圈,爭得一席之地?
︽紐約時報︾曾做過研究,十年前有幸在紐約時裝周主場地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展出的近百位設計師,現在只剩三人還存活在時尚圈。
「十年前紐約時裝周有九十七場秀,現在有三百場!」慧黠幹練的賈雯蘭坦言,「時尚」這個世界是很競爭的,十年前激發她勇敢邁向設計師之路的幾位紐約年輕女設計師們,現在也幾乎從時尚圈消失。賈雯蘭怎樣也沒料到,有一天能在這個圈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台灣知名設計師林國基,從賈雯蘭一開始出道就在觀察她的動態,「要知道,紐約時裝周是全球時尚圈的大事,一年有上千名設計師爭先恐後參加,但只有一百人可以進到最受矚目的布萊恩公園,而這些人當中,只會有二、三位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導,而賈雯蘭就是其中一位!」不過,十五年前,因為熱愛文創、藝術,前往紐約市立大學取得藝術行政碩士學位的賈雯蘭,在畫廊工作,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雖然我也喜歡這個工作,就算一直做下去我也不會痛苦,但這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想去試試看真正想做的事。」從小就喜歡畫畫、手做藝品的賈雯蘭表示,台灣早年的社會風氣,對於「設計師」這份工作缺乏認同與想像,腦袋裡只能聯想到「裁縫師」。「當時即使我想做時尚設計,但我也不知道有『時尚設計師』這條路。」她回憶。
但是,走在紐約第七大道上,擦身而過的路人,賈雯蘭估計,十個之中大概就有一個是設計師,「當你逛街、閱讀時尚雜誌、與朋友閒聊,生活上許多現實不斷告訴你:夢想是可以被實現的。」
從腦中夢想到拿起針線
紐約那種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氛圍和環境,給了賈雯蘭一個夢想的起點。
於是一九九六年開始,賈雯蘭白天工作,晚上到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從頭學習,從打版、裁衣到車縫訓練,這是她真正開始接觸服裝設計的起點,也為時尚設計師之路練就扎實的蹲馬步功夫。
修課之餘,每當賈雯蘭看到學校公告的設計比賽,都會將自己的作品寄出參賽,學習設計才短短幾年的她,竟然打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班學生,攻無不克,全都得了第一名!
對賈雯蘭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鼓舞,但促使她 下定決心跨入時尚界,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街頭素昧平生的路人。
「我那時常常穿著自己做的衣服,因為市面上找不到我所喜歡的。」賈雯蘭回憶,尤其是穿著自己編織的毛衣時,常常走不到下一個街口,就有多達四、五位路人上前詢問:妳身上的衣服是在哪裡買的?甚至還曾經有一位男士硬著頭皮來詢問,該品牌是否有做男裝,也想買來自己穿。
「這就像隱性的市場調查,讓我覺得:我的作品是有人喜歡的,我開始想找一個設計助理的工作。」賈雯蘭隱約嗅出自己設計的服裝,似乎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
賈雯蘭的母親形容她從小就十分有拚勁,想做什麼就會全力以赴。下決心要當設計助理,賈雯蘭立刻四處投履歷,包括Marc Jacobs、Henry Bendel等多家知名設計品牌,儘管秀出優異的參賽成績,但少了科班光環,沒有品牌願意給賈雯蘭機會。
從依附大師到自創品牌
這些面試官都很喜歡賈雯蘭的作品,可是他們卻只願意給她行銷或採購的工作。甚至有些人建議作品極富個性的賈雯蘭去歐洲發展,不適合留在美國。聽到的當下,﹁ 我立刻有兩種感想,一是我的設計很特別、很好,二是我非主流,或許前途茫茫,這也是一種欣賞,但對當時的我而言,不讓我做想做的設計工作,就是一大挫折。」賈雯蘭並沒有沮喪太久,念頭一轉,她決定仿效當時的幾位年輕女設計師,自行創業。「我知道其實有很多人喜歡我做的衣服,只是把衣服送到這些人手上的這段路,中間的協助者還不願給我機會,那我就全部自己來!」一九九九年下半年,拿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賈雯蘭成立了一人工作室,自己畫圖、打版、縫製,「Twinkle by Wenlan」第一季的系列作品出爐時,已是二○○○年的二月。因為剛起步,賈雯蘭拿起電話,主動打給自認適合販售自己作品的百貨商場、精品店如 Barneys New York、D'aurora等,一家一家地聯繫,向對方毛遂自薦。
在創業初期,賈雯蘭便清楚知道她的作品要在哪些通路販售、賣給哪些客戶。第一季電話打完,結果收到五份訂單,對新人而言,這是非常好的成績,但賈雯蘭不這麼認為。
「我那時不滿意這個成績,我認為應該大家都會喜歡我的作品,會搶著下單,結果有些只叫我繼續寄型錄給他。」尤其是Barneys New York,賈雯蘭絲毫不懈怠地寄了四季的型錄過去,足足等待了二年,才得到對方的青睞。
二○○○年,「Twinkle by Wenlan」一炮而紅,獨特美感的編織毛衣,成為賈雯蘭令人驚豔的品牌識別標誌,而被時尚媒體譽為「紐約針織女王」,大有和以針織服飾聞名世界的法國設計師Sonia Rykiel一別苗頭的意味。
曾任台灣︽哈潑︾時尚雜誌主編、︽費加洛︾雜誌副社長的陳宜表示,﹁二○○○年『Twinkle by Wenlan』推出毛線編織商品,正好遇上時尚圈的熱度。那段時間大家重視的是『手感訴求』,針織商品其實可以用機械做到很精細,但卻無法做出『手感編織』的美,賈雯蘭充滿手織感的毛衣,剛好迎合了當時的熱潮。」過去織毛衣有種迷思,越困難的圖案織法,似乎才能顯現厲害之處,但賈雯蘭的產品卻不依循這條路。「她用的是很平凡的織法,但會改變原料應用上的比例,加上賈雯蘭的配色跟西方人用的就不一樣,更是大大增添其獨特性。」
從創業至今始終如一
步入時尚圈之後,因為創業基金很少,賈雯蘭戰戰兢兢,非常在意市場獲利,儘管第一季就拿到訂單,但十年後她受訪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還是:每一件衣服都要有市場、每一季訂單都要成長。
賈雯蘭提到,許多知名設計師如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Gucci前設計總監湯姆.福特(Tom Ford),每天早上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世界各地傳過來的銷售報表,「他們必須從中吸收客戶的喜好,反映在下一季的衣服上。」每一年必須推出八檔系列服飾的賈雯蘭,每天上午十一點前就會進公司,常常忙到深夜;除了親手畫設計草圖,也經常要與行銷人員開會,了解店頭對上一檔作品的反應。「我們一年至少有超過六千個idea(指草圖),最後只有五百個會成為商品!」帶領十名員工,應付歐美日共五百家店頭通路,賈雯蘭不靠參加派對交際應酬來結識人脈,而是專注在設計本身,靠產品力決一勝負。
二十年好友朱培玲說,賈雯蘭是非常樂觀的人,很有行動力,「她曾說未來也可以設計家居用品,甚至還可以蓋房子!」而在○六年,賈雯蘭果真也跨足設計居家用品。
賈雯蘭自有品牌的設計商品,已經從服飾,延伸到飾品、甚至居家布置、生活用品,她將抱持對時尚的熱情,和不放棄的毅力,在時尚圈繼續twinkle(閃亮)下去!
賈雯蘭
出生:1966年
現職:Twinkle by Wenlan
創辦人兼設計師
學歷: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政治大學社會系
What we are reading:誠品書架上的台灣史
1 :
GS(14)@2012-08-10 14:04: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0/16591449
買《我們的台灣》這本書的日期和地點,我自信不會記錯:2004年3月20日,誠品敦南店(圖)。
記得確切,是因為那天對台灣而言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台灣當天在不安和激動交雜的詭異氣氛下,舉行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在之前一天遭遇槍擊,震撼台灣朝野,也再次挑起不少台灣人的抵抗情緒,因而戲劇性地扭轉了他與呂秀蓮原來處於劣勢的選情,在3月20日當天險勝連宋配。陳水扁連任總統,當時被視為創造出民進黨「永續執政」、最終帶領台灣實現獨立的契機。
那天晚上,站在誠品台灣歷史分類的書架面前,看見那些台獨專著,琳瑯滿目,大部份都不可能在香港書店——不論是大集團的連鎖店,抑或是獨立經營的小書店——找得到。我一口氣買了多本,包括姚嘉文的《我們的台灣》。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姚嘉文,很早就參與台灣黨外運動,70年代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被判刑12年,坐牢7年後獲釋,是民進黨中最早鼓吹台灣獨立建國的核心成員,屬於深綠的台獨基本教義派,1987至88年間擔任民進黨主席。
《我們的台灣》出版於2003年,姚嘉文為了論述台獨合情、合理和合法,由16世紀歷史說到當代的地緣政治,從《舊金山對日和約》講到國際法原則,再着墨於台灣政府逐步減退流亡性質,轉變為一個植根台灣本土的民主政府,結論是台灣人民已創造了一個有別於中國、「屬於台灣人民全體所有的新興國家」。
香港圖書館不容台獨書籍
《我們的台灣》是不容於中共的論述,它的歷史觀點卻得到不少台灣人認同,香港人要了解台灣這個近鄰,就不能對這些想法視而不見。但我利用康文署的網上服務,搜尋香港公共圖書館數以十萬計的藏書,我找不到這書。
除了找不到《我們的台灣》,「台獨教父」彭明敏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的《新興民族》、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及《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等台獨著作,統統不容於香港公共圖書館。
香港表面上仍然享有出版、言論和資訊自由,但在香港人不知不覺間,原來有人為我們篩選掉一類書籍,不讓我們讀到。
台灣誠品來港,它的副董事長吳旻潔接受媒體訪問,提及誠品2014年在內地蘇州開店,選書方面必然要依中國本子辦事,不能破禁。我讀到這訪問時,就不其然想起當年那一書架台灣史。香港誠品十萬書種,能否容得下那一書架台灣史?我心急想知道答案。
方博
【動畫‧有理就講】大陸作家眼中的台北「成熟少女的胸」
1 :
GS(14)@2016-11-06 15:48:57 內地《三聯生活周刊》文化記者、blogger、導演、作家,多重身份於一身的王小峰(真名王曉峰),日前首次到台北旅遊,返回大陸後於上月28日寫了一篇《台北散記》,文中提及台北和中國城市最大分別。他形容:「如果說台北城市細節是成熟少女的胸,那麼大陸的城市細節就是矽膠。」他曾寫過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但他遲遲沒來過台北。他當年想像着台北是座古樸、破舊的城市。想像了大半輩子,他終於造訪了台北。文章寫道,台北確實不大,和現在大陸的一個中等城市差不多,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其中的區別。他說,台北的巷子裏轉悠,仔細觀察這裏的細節,才發現,台北和大陸城市最大不同的是,「穿行於街頭巷尾,雖感覺城市有些破舊,甚至還有衰敗跡像,但它真實、可愛、自然,不那麼矯情。每個人看上去都那麼放鬆自然,不像這邊的人焦慮匆忙,言談話語之間充滿慾望。」文章提到在台北問路的感覺,不認識的陌生人細心為他指路,所以,他感覺到「一個在這邊老享受列兵待遇的人,突然被當成師長對待,真他X不適應。」,這害他後來在街上都不好意思問路了。「我常想,大陸這邊沒見過世面的人,整天在網上曬洗過的豬腦子,幹嘛不出去看看,看看人該怎麼活着。」王小峰寫道,他在離開台灣之前,特別去逛了酒店附近的巷子,他一邊走一邊想,台北是座不大的城市,「在今天大陸人看來,可能不及一座二線城市,為甚麼他們創造的流行文化影響大陸好幾代人,而大陸這邊,為甚麼在最近這幾十年給地球上製造了那麼多文化垃圾?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污染了世界還是世界污染了我們?」(簡介:王小峰網名為「帶三個表」,網民稱他為「三表哥」。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畢業的他,博客文風獨特,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趣味性。他著有音樂隨筆集《不是我點的火》、《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博客文集《不許聯想》、《文化@私生活》;小說《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中央社對《台北散記》有興趣的讀者,可到:
http://bit.ly/2fp7VDa 閱覽全文;本欄亦歡迎讀者投稿或撰文回應此文章,本欄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6/19824570
龍淵子:無處可去的台灣
1 :
GS(14)@2017-06-21 07:45:11 【明報專訊】上星期一長城汽車(2333)大屠殺空頭,股價漲了21%,成交了52億元,長城市值才300億元左右。作為汽車股大好友,龍淵子感覺很暢快,爽!朋友們,世界變了,以前在香港股市,只要老外不爽你個行業,不爽你個公司,你就算跪下也沒用。一班香蕉人就曉得逢迎……當時的日子真可悲!現在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不知道,那就更可悲了!長城現在還有5億多股沽空盤,龍淵子為他們祈禱!
最近龍淵子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答案是「謝謝民進黨的朋友們,你們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不可抹滅的巨大貢獻」。台灣在1990年代,真是富得流油,當時台灣的高科技、台灣的企業如台積電和聯電、台灣的文教事業多是世界級的,連軍事力量也是相當不錯的。20年過去,今時今日的台灣已經淪為一個完全不入流的地方,首先,台灣除了半導體,已經再無任何拿得出手的行業,當然台灣吃的還是價廉物美的,為何這麼廉,就是經濟太差,台灣大學畢業生月薪5000港幣不到。以前的聯電也沒了,老曹也變成新加坡人了,悲催。
第二,台灣在全球經濟體系內無比孤立,自我沉淪。台灣心儀美日,可惜台灣現在完全經濟孤立,基本重要經濟組織都沒份,包括亞投行,一帶一路。台灣企業外流嚴重,現在是加速流到美國,如鴻海、台塑,對美國,台灣是屁都不敢放,就等着不停出血。
向南走死路 經濟受孤立
台灣現在的南向政策是白癡,南向,你不外乎越南、印尼、菲律賓,可問題是大陸是這些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還是前幾名投資者,你說這些國家敢招惹你蔡英文?沒有國家的支撐,台商真是如砧板上的肉,台塑一家在越南就被罰了四五億美元,哼都不敢哼,民進黨根本就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你以為現在你乾爹日本能幹嘛?反正中日也已經全面攤牌,沒有美國,日本還不如擔心自己,還有空管你台灣和民進黨。
年輕人視野小 不願拚
最麻煩的是台灣年輕人變得視野很小,缺乏奮鬥心。台灣現在已經完全政治化,就是無日無之的藍綠對立和被壓迫幻想症,追求小確幸,完全不想拚,今天龍淵子看台灣三立電視台的政治評論節目,節目嘉賓一名大學教授在侃侃而談,也算頭頭是道,節目主持人和另一年輕嘉賓不停插嘴,當教授說大陸輸出高鐵外交,美女主持尖叫「大陸高鐵技術難道會比台灣好嗎?」當教授說大家手機廠商如華為,Oppo橫掃非洲……美女主持驚訝,這是什麼小公司?最後教授都無語了。台灣前幾年搞垮國民黨的「太陽花運動」,三個主要人物,一個大學無法畢業,一個被控性騷擾,一個淪為「私鐘妹」,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再過10年 經濟與大馬看齊
台灣這是無法破的局,民進黨是無能為力,背後一群如李登輝,辜寬敏之流的綁架,這群人根本不是台灣人,都是日本人,所以台灣死活他們根本不在乎。民進黨再執政10年,台灣經濟應該跟馬來西亞看齊了!作為中國人,謝謝民進黨朋友們的貢獻,你們辛苦了!
台灣的情况,香港人就看着吧!好在,香港還沒法完全自把自為!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21&issue=20170619
【有個台灣家】吃不消的台灣中古屋
1 :
GS(14)@2018-02-13 03:17:32 【文化籽:有個台灣家】可能香港人就是天生喜歡「睇樓」,我們在台灣晚上無聊時,總愛上網八卦看看附近社區的樓盤放賣,台灣人都稱二手樓為「中古屋」,有時候我們在台灣放樓網站平台上,看到不少在放售的中古屋圖片,常常令我們邊看邊罵!
「屋況一級棒,一個皮箱即可入住!」、「CP值超高屋況佳,買到賺到!」看到這些中古屋放售廣告的標題,通常都會吸引我們按入連結看看,不知道是香港和台灣的文化差異大,還是大家對住屋環境要求差天共地,很多時候光是看那些二手樓圖片,已經感覺看得快要吐血,那些所謂CP值高、屋況好、不用裝修、帶一個皮箱就可搬進去住的二手樓,對我們來說往往是地雷,屋況慘不忍睹!後來我們真的跟地產代理去看房,或許他們的好和我們的好本身就有差距,很多時候他們說「有裝修」的樓房,往往就是二、三十年前或更舊的裝修,曾經聽過地產代理介紹說「屋苑樓齡新、屋況也好」,我們追問屋苑樓齡有多久?「沒有很久啦,才20年!」地產經紀悠然地回答我們。當初我們移民台灣前,有一段日子努力看孩子學校附近的租盤,但每次我們找當地的地產代理查問租盤時,他們好像不想做我們的生意,常常推說沒有租盤。或許台灣的房租太便宜?租一棟四層別墅才月租兩萬元台幣,地產代理一般只能各收業主和租客半個月租金的佣金,在他們和公司拆分佣金之後,可能就只有幾千元台幣「落袋」,難怪他們對找租盤的客人毫不積極!加上普遍香港人對租樓或買樓的質素比較有要求,往往對在大街大巷40年樓齡的「透天厝」耍手擰頭,尤其在租樓時,看到那些30年前的「砌磚仔」廚房,用了20年的紅色浴缸,或是業主在10年前訂做的入牆紅木花紋衣櫃時,都睇到無言以對。曾經有一次我們去睇租盤時,業主親自引領我們參觀她的小天地,她對全屋度身訂做的木器裝修滿意至極,興奮地跟我們介紹她雕刻了花的木橫樑、花梨木大衣櫃、古色古香的屏風等,錯就錯在我們沒那份氣質,不懂得欣賞,睇樓時腦海中不停在想這間屋有甚麼要拆要改才可住下我們這些現代人?我們最後選擇租下一間甚麼也沒有提供的別墅,它「甚麼也沒有」的程度,是連窗簾、冷氣機、浴室抽氣扇、燈、門鎖也沒有!不緊要!我們不介意把自己喜愛的家品和電器搬來台灣的新居,自己的東西自己買好了!由於我們最後承租的別墅像吉屋一間,所以租金也特別便宜!這反而是雙贏局面,業主一分錢也不用花費,我們也不用大傷腦筋去研究怎樣翻新或拆除那些老古董!所以我們之後有機會再看房時,都直接了當跟地產代理說第一個要求便是「要看沒裝修的房子」!
廣告標題「一級棒」,但看到真實情況後,我們無言了。
看到這個主人房廁所,我們心裏只有兩個字「速逃」!
這間中古屋放售廣告寫「CP值超高」,但是香港人可以接受嗎?
撰文:Cass(King Kong媽媽)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著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facebook: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
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8/2029824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