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交所內地餐飲上市潮將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6/3NNDA2XzQ2MDg3NQ.html

昨日,上海小南國和北京俏江南再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有消息披露,去年9月取消香港公開募股交易的小南國計劃重回香港開始招股;與此同時,一直向外界透露有望今年二季度在香港上市的俏江南也在同一天在港交所接受上市聆訊。

小南國此次重啟赴港募股事宜,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有些「食言」。回顧小南國的上市之路,並不比俏江南平坦。

去 年9月,已經發佈招股書的小南國宣佈取消在港IPO,理由是:鑑於近期市場過度波動。據悉,當時小南國擬全球發售3.35億股股份,招股價在 1.65-2.2港元,擬集資5.53億-7.37億港元,集資淨額約5.81億港元(以中間價1.93港元計)。此次,小南國招股書顯示招股價1.5港 元,本次招股每手為2000股,暫定7月4日掛牌。

公開消息稱,本次募資,小南國預計集資約7000萬美元(約5.46億港元),較原先最高募資額的1億美元(7.37億港元)規模縮減30%。

根據小南國招股書顯示,該公司預期今年上半年純利將不少於5550萬元人民幣。

小南國招股當日,市場傳出內地另一家餐飲連鎖企業俏江南正在接受港交所聆訊,但俏江南方面並未回應。

不 過,記者在俏江南官方網站發現,網站新增了與上市信息有關的「投資者關係」等欄目,並向著上市公司官網的形象做著「悄悄的改變」。由於受到小南國招股價格 低於前次招股價格的影響,有分析認為,餐飲企業未獲得資本市場的完全認可,因此,俏江南的融資情況也不容樂觀。俏江南原計劃集資3億-4億美元(約 18.9億-25.2億元人民幣),暫定於今年二季度在香港掛牌上市。

俏江南方面此前曾多次對外界表示,公司希望在3-5年內開 300-500家俏江南餐廳。按照這一設想,俏江南應該每年開出新店100家左右。對此,餐飲行業專家認為,按照俏江南目前的店面模式,要開100家店, 資金投入應該不低於10億元。巨大的開店投入考驗著企業的資金鏈。不久前,俏江南將旗下蘭會所出售。不過,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靠上市融資途徑實 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7

港交所配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港交所要收購LME, 選擇了配股的方法, 而不是選擇向現有股東提出供股, 這對小股東好像有點不公平。

配股就好像印銀紙一樣印多一點股票出來, 而以折讓價配售給大型投資者, 好像基金及香港政府, 而小股東就沒有一份。跟供股不同, 供股的話, 小股東可以選擇不供股而出售供股權, 但手持股份就會被攤薄, 又或者選擇接受供股, 拿錢出來供股, 令手持股份不被攤薄。

可是, 港交所的集資選擇就是不給予小股東選擇權利, 而令小股東注定被攤薄, 這動作一定影響小股東利益, 為何街貨在賣$124, 你就用$118賣給大戶, 同時又分薄我的權益呢?


止凡經常在這裡說, 投資一間公司, 要瞭解一家公司的管理層, 管理層心地不好的話, 就算是年年賺大錢的公司都不要投資, 因為管理層總有方法令錢落不到你袋的。單看年報及留意公司新聞可能只可以看出一點點公司的取態, 因為平日沒事沒幹, 很難看出管理層的取態, 但每當有大事大非之時, 機會就來了, 大家就可以從管理層對事件所作出的決定看出公司的立場。

如果港交所決定供股, 今天的市況, 供股的反應會很差嗎? 集資額很大嗎? 小股東多數選擇不會供股嗎? 其實一百幾十億, 對港交所來說不是太大問題, 一年盈利都幾十億, 只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看管理層的做法。

不過, 最後想講, 到底買LME是否值得買呢? 實在要放長雙眼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28

港交所派錢無人拎

2013-02-28  NM
 
 

 

踏入業績期,本週三輪到港交所(388)派成績表。股民最關心的除了盈利,就是派息。近年,港交所每年的股息,每股達一至兩元,但原來有不少股民「有錢都唔拎」。港交所每六年就沒收股息一次,自二千年上市至今,總額達四千萬元。

好多人買藍籌股,無非貪有高息收,但原來不少散戶一直「有息唔拎」,明益上市公司。當中,散戶愛股之一的港交所,去年九月沒收○六年未領取的中期股息,竟然有四百六十多萬港元(下同)。以當時每股派息0.94元推算,所涉股數近五百萬股,佔總股數的百分之零點四。翻查記錄,港交所於二千年上市時更誇張,未領取股息的股數高達八百五十萬股,之後逐步減少,現在仍有約四百多萬股。早已留意此現象的宏高證券職員梁杰文表示,港交所上市時,前四大交易所股東獲分發合併後的港交所實物股票,「當年未電腦化,股息會郵寄俾股東,極可能因搬屋,或去世而收唔到。」事實上,港交所的股息頗「和味」,去年上半年每股達1.85元。

兩年內免費補領

梁杰文「唔想股民走寶」,親自去查閱港交所股東名冊,甚至請假「拍門」,尋找「隱世」股民﹕「揀鱓上市時已登記﹑又冇去過股東會鮋老股民,但無人應門。」本刊記者花了數日拍門,可惜亦無斬獲。由於是否公布沒收股息數目,由上市公司自己話事,所以好多公司都「懶理」,不公布。某些有「良心」的上市公司,會在損益賬中列明「已沒收股息」金額,但不包括港交所。想股息「袋袋平安」其實好簡單。到過戶處申請自動轉賬,以後就「唔使煩」。以前「錯過鰦」?不用怕,有得追。可致電該公司的股份註冊處,申請補領。過去兩年內寄出的支票,可獲免費補領,超過此年期,就要收手續費。本刊在此呼籲各位隱世股民﹕「有錢唔要就笨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33

阿里巴巴與港交所商談所有權結構事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416

WSJ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正與香港股票交易所談判,希望找出一種所有權結構,能夠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的同時,維持馬云及其管理團隊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目前仍未決定是在香港還是紐約IPO。對於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面臨的所有權問題,上週《南華早報》已有報導:

知情人士稱,由於馬云希望保持對公司的明確控制,而香港又禁止出售具有不同投票權的股票,導致該公司到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存疑。

知情人士稱,馬云去年8月起就一直在規劃阿里巴巴上市事宜,當時他已完成阿里巴巴B2B公司在香港的退市工作。但投行消息人士告訴《南華早報》,如果不能保持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馬云就不會帶領公司上市。

知情人士稱,在香港上市一直是阿里巴巴的一個選項。但香港目前的上市規則不允許所謂的「雙軌制」投票結構,而這一結構在美國卻經常被使用,它允許創始人及其他重要股東在公司上市後繼續保持足夠的投票決定權。

兩名知情人士向WSJ表示,為找到替代方案,阿里巴巴和港交所正在討論其他「創新性途徑」。但他們並未透露可能的方案。

港交所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置評。

但在上週四的一個媒體發佈會上,港交所首席執行官李小加說,港交所「目前無計劃」更改規則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存在。他還說,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仍是保證市場健康的最重要原則之一。

兩年之前,港交所曾因雙重股權結構問題拒絕了英國足球俱樂部曼聯的上市。最終,曼聯老闆格Glazer家族決定在美國上市。

馬云持有阿里巴巴集團約7%的股權,軟銀和雅虎分別持有阿里巴巴36.7%和24%的股權。

阿里巴巴集團發言人稱,該公司還未決定上市地點,也未正式任命IPO承銷商。而據知情人士,瑞信和摩根士丹利可能成為阿里巴巴IPO的主要承銷商。

若阿里巴巴上市後市值達到1000億美元,就將成為僅次於谷歌(2900億美元)和亞馬遜(1330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1

馬云主動披露阿里巴巴現有合夥人制度 港交所勢成騎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068

2013-09-10 14:25原文【馬云內部郵件披露阿里巴巴已試營3年合夥人制度】 更新路透分析


本月初外傳因港交所否決公司合夥人制度,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可能失去控制權。9月10日,馬云發佈內部郵件披露了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稱4年前18位「創始人」就已放棄這一身份,如今合夥人制試運營3年,這期間產生了28位合夥人。

郵件中,馬云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有別於大多數現行合夥人制,

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更不是為了更好控制這家公司的權力機構,而是企業內在動力機制。

他明確指出

我們不一定會關心誰去控制這家公司,但我們關心控制這家公司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夥人。我們不在乎在哪裡上市,但我們在乎我們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種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

 

此前阿里巴巴集資逾千億港元希望在港上市。為確保自己上市後的控股權,馬云提出雙軌制及合夥人方案,但該方案違反了香港特區政府現有的上市規定。

 

本月初,香港媒體報導,證監會已召開董事局會議,對任何會被視為對阿里巴巴作出豁免、使其不需遵守現行上市規定的改變都予以否決,其中包括允許阿里巴巴採取合夥人架構上市的建議。

 

路透分析認為,馬云此舉是強推自己的合夥人制度,倚仗阿里巴巴150億美元的高估值IPO和千億美元的市值,公開施壓港交所,迫使港交所決定是要為阿里巴巴打破上市公司同股同權的先例,還是將這個可以明顯提升港股市值和成交量的「香餑餑」拱手讓給美國市場。

如果港交所讓步,允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掌控公司董事會的多數席位,那麼今後投資阿里巴巴股票的散戶及機構投資者都必須無條件信任以馬云為首的現公司管理層。即使不信任,投資者也無法以改選董事會等方式參與管理,只有拋售股票一種選擇。

而如果港交所堅持規定,阿里巴巴可以選擇赴美上市。因為美國等西方成熟證券市場已有類似合夥人制的雙層股權結構制度。問題是美國監管嚴格,小股東也可能因不滿公司管理層集體投訴。對作風獨立的阿里巴巴而言,未必是理想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18

看不見的手:騰訊或阻擊阿里登陸港交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158.html

原因很簡單,對於香港聯交所而言,騰訊現在是唯一bench mark(桿竿),對於香港投資者而言,騰訊現在是唯一的darling(寵兒)。阿里集團登陸香港,騰訊不唯一了,唯二了。

作為「唯一」的好處很多,明顯的好處是能吸引更多投資者,隱性的好處則是可以時時傲驕,獲得更多資源傾斜,「唯二」的效果則差了很多。

「我的地盤我做主」有點誇張,騰訊還沒有那麼牛逼,必竟是香港,「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態則一定有。

「唯二」都不見得保得住:阿里集團上市之後,短期內市場一定會超過騰訊,吸金效應更是超過騰訊。

正常情況下,騰訊對於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也無可奈何。但這次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無異於一個話柄,豈不正中騰訊下懷。騰訊一定會以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為把柄,暗地鼓動各方力量,阻擊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

基於上述理由,騰訊一定會全力阻擊阿里集團在香港上市。當然這只是基於形勢的揣度,具體情況外人不得而知。

騰訊的阻擊不是唯一的原因,第二原因則是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在當下形勢下,港交所已經被架上去了,如批准阿里集團,則意味著屈服阿里集團強權。

龍應台先生在分析兩岸三地的人民時,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三個不同物種,中國台灣人民成天為選舉噴口水,唯憲政,唯民主,有點窮得瑟;中國大陸人民一切向錢看;香港人民則介乎於中間。中間的意思,兩者都要佔,這一環境下形成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誰敢屈服於「強權」。

這樣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已經讓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十分焦慮,甚至夜裡都睡不踏實。他於9月24日在港交所網站發佈日誌,稱某天晚上他做了一個關於是否改變香港市場體制現狀討論的夢。

夢中出現了十個人物:傳統先生、創新先生、披露先生、務實女士、道德先生、未來小姐、程序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戶女士和答案先生。他們都給出了自認為最好的方向。

李小加此前還提到,會將阿里合夥人制度提交公眾討論。

無論是關於夢境中的討論,還是關於提交公眾討論,作為馬云的圈中朋友,不過是李小加給自己找的台階:通過還是不通過,都不關我的事了,一是我盡力了,做夢都在想這事;二是通過或不通過,都是公眾的意志,與我無關。

以小人之心度下君子之腹:作為職業經理人,而且是大陸去香港的職業經理人,他終究會離開港交所,卻離不開圈子。

阻擊阿里上市的還有第三股力量,即投資,他們會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對於投資者利益則應該分開來看,利益分為兩塊,一是投資收益,二是投資收益之外的其他權益,比如重大事項的投票權。有奶就是娘,投資者更看中投資收益。但投資者仍然可能會反對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一是投資者容易將各種權益混為一談,二是各種權益相互影響。

投資者對於利益權衡與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糾結在一起,誰不也不知道還會出什麼妖蛾子。

三股力量決定阿里集團是否獲港交所通過,一是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是天時;二是另一港交所上市公司騰訊的全力阻擊,是人和;三是公眾投資者,是地利。

此前互聯網雙馬(馬云、馬化騰)之間曾暴發多次戰爭,馬云勝多敗少,此次馬云獲勝機率很小,天時地利人和全無。

以目前的形勢看,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越來越渺茫。有關阿里集團合夥人制度的提案已經提交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會於26日召開例會討論,當日沒有公佈討論結果。

就在當日晚,蔡崇信發表署名日誌《阿里巴巴為什麼推出合夥人制度》,文章為合夥人的公司治理機制辯白,稱這個機制可以使阿里的合夥人—即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者,擁有較大的戰略決策權,減少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從而確保客戶、公司以及所有股東的長期利益。這個制度不會威脅到香港監管機構所倡導的「一股一票」原則。

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情勢很明顯,當日並沒有通過阿里集團合夥人制度的提案。

阿里集團總參謀長曾鳴接受「媒體訓練營」採訪時表示,合夥人制度是保證公司保持遠見、創業精神而設立的制度,是制度上的創新,已經運行三年,不會放棄。

對於港交所,「一股一票」才能保證公平,才是對所有股東一視同仁。

無論對於阿里集團,還是對於港交,都是原則與底線,是大是大非,堅決不能動搖。雙方幾無騰挪空間,無繼續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70

港媒稱港交所曾有條件批准阿里上市 馬云拒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66.html

10月7日消息,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及集團管理層上週秘密來港,市傳曾與投行及基金界會晤,再度闡釋「合夥人」制度。有投行及基金經理引述阿里管理層消息透露,阿里最大單一股東軟銀曾作出重大妥協,放棄其持有逾三成股份的投票權,目的是讓阿里巴巴集團可採用「合夥人」制度方式上市。

U9928P31DT20131007071048

成就「合夥人」持股合規

消息透露,阿里巴巴提出的「合夥人」制度在香港沒有先例,因此也就沒有相關定義,但是監管機構根據《收購及合併守則》中,持有三成股權為主要股東定義作為標準,要求阿里巴巴集團上市時,最大股東須持股逾30%。

目前,阿里巴巴的股權架構是雅虎(34.89, 1.02, 3.00%)、軟銀、阿里合夥人分別持有約22.8%、34.7%、10%(其中馬云持股7%)。據透露,軟銀為了讓阿里巴巴順利上市,破天荒承諾將其持有逾三成股份的投票權,悉數「委託授權」予阿里合夥人,即阿里合夥人將持有逾四成投票權,合乎監管機構規定。

馬云拒「減持限制」陷僵局

消息人士透露,軟銀放棄投票權,最終換來港交所向阿里合夥人提出「減持限制」的有條件批准。

不過,港交所也提出了另外的一些限制,其中包括:降低股東大會提名董事的重選次數至一到兩次,同時「合夥人」制度設有三年有效期,期間馬云及管理層最多可減持其持股的25%。上述政策意味著,持有7%股權的馬云,最多只能減持1.75%的股權。港交所提出的所有減持限制,均集中於阿里合夥人及馬云身上。

實際上,只要馬云接納港交所有關建議,阿里巴巴集團便可以在九月底遞交正式上市申請,今年底前上市。可惜馬云最終不願妥協,令上市計劃再陷僵局。

上海上市難度高

市場聚焦阿里巴巴集團何時啟動美國上市之際,突然有消息指出,阿里巴巴集團有可能在國內上市。據瞭解,阿里2012年5月向雅虎回購其中約兩成持股時,雙方已就阿里2015年前上市,開列四項條件,包括在特定情況下,內地可作為上市地點。

《華爾街日報》旗下財經網站MarketWatch中有專欄日前報導,阿里上市計劃或延至明年進行,最終上市地點包括紐約或上海。

不過,A股尚未重啟新股發行,加上阿里巴巴集團作為境外註冊民營企業可能涉及的複雜情況,內地上市對阿里而言,目前只能視為後備方案。

此外,阿里巴巴與雅虎的股份回購協議規定,阿里上市時其中一個上市協調人,必須由雅虎選任,因此在阿里沒有最終上市定案前,不可能要求雅虎選定上市協調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54

馬雲合夥人制被港交所拒絕 轉向美國市場 阿里巴巴上市之路 還有三大難關

2013-10-07  TWM
 
 

 

為了上市後能確保控制權,持有阿里巴巴僅一○.四%股權的馬雲專業經理人團隊,拋出了有權提名過半數董事人選的「合夥人制」,挑戰香港現行證交法令的極限。

港交所在「蟬聯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冠軍」與「維護投資大眾權益」兩者之間做出了艱難選擇——拒絕了阿里巴巴上市申請。使得阿里巴巴這塊今年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肥肉」,可能被美國的紐約證交所或那斯達克市場趁機叼走。

不過,阿里巴巴未來能否在美國順利上市,還是個大問號,理由是,導致阿里巴巴與港交所雙方堅持不下的「馬雲式合夥人制」——由持股少數的合夥人擁有過半數的董事提名權,在美國股市迄今也沒有先例可循。

難關一:集體訴訟風險

然而,美國股市倒是允許雙層股權制,即俗稱的A、B股制。如果按Google與臉書(Facebook)採用的A、B股股權制上市,即使馬雲與其專業經理人團隊僅擁有公司一○.四%股權。透過A、B股權設計,B股的投票權通常可達A股的十倍,馬雲仍可牢牢地掌握阿里巴巴經營大權。

棄香港,就美國,或許是阿里巴巴目前最可行的上市之路。然而,不管是採「A、B股制」抑或「合夥人制」,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後,未來將面對一個不可輕忽的風險——集體訴訟。

誠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微博發表的公開信所言,美國之所以允許「A、B股制」與「合夥人制」,主要有其配套措施的環境背景。李小加指出,美國投資界盛行的集體訴訟風氣,讓公司治理較不透明或較難監管的特殊股權制上市企業經營者萌生戒心,多少會產生嚇阻效果。反之,香港則尚未有這種條件。

事實上,在美國實施A、B股制或合夥人制的上市公司最好要自律甚嚴,甚至要比普通公司嚴格數倍,否則極可能動輒挨告。

上個月,採有限合夥人制上市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 Stone Group)因○七年上市之前,沒有充分揭露其在房地產與一家高科技公司及債券發行商的投資損失,導致黑石上市後股價跌跌不休,讓投資人蒙受損失而挨告。黑石最後答應賠償投資人新台幣二十五.五億元和解了事。

採A、B股上市的臉書,同樣也被投資人「抓包」,因重大訊息揭露有瑕疵,加上上市後股價一度近乎腰斬,招致多達四十幾件的集體訴訟求償案上門。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投資人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提告似乎「情有獨鍾」,一來是股價大多跌得太慘,二來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的確有頗多可議之處,包括網易、中國人壽、新浪、新華財經、UT斯達康等十幾家赴美中國企業皆被告過。一旦被告,不僅要花大筆金錢和解賠償,還往往導致公司股價暴跌。

因此,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馬雲最好祈禱股價能一路發發。難就難在,阿里巴巴目前已喊到五十倍本益比的上市價,如果股價未來不幸因泡沫化暴跌,難保「好訟成性」美國投資人,不會又如雪片般一狀告上衙門。

難關二:中國政府的阻力

阿里巴巴想去美國上市,讓兩大外資股東:日本軟體銀行(持股三六.七%)與美國雅虎(持股二四%)額手稱慶,舉雙手力表支持同意,甚至對馬雲所主張的「合夥人制」首肯默許。那麼為何馬雲不早早提出美國上市的建議,讓大股東們皆大歡喜,而要硬頂香港證交法令的「罩門」?最大的原因就是出在中國政府的態度。

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擁有五億名用戶,支付寶則擁八億名客戶,中國政府近來又放行支付寶跨入金融業務,可以進行存款及投資。至於阿里巴巴的本業—B2B則擁有全球數千萬名商家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不管是單一,或彙整成海量資料形式,均可對中國民眾個人以及總體的實際狀況「看光光」。

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自然極不樂見像阿里巴巴這種握有比官方更多、更詳實「海量資料」的企業到美國上市,接受美國政府的監管。

因此,美國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學系教授William Kirby就表示:「阿里巴巴不是一般私人公司,它對中國的影響力比國有企業還大得多!」而投資銀行界也擔心,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最大的變數不在美國政府,而是中國政府。

難關三:合夥人制無前例

至於第三個赴美上市難關則是馬雲所主張,阿里巴巴二十八名合夥人制擁有過半董事提名權,迄今在美國無前例可循。

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使是以有限合夥人制上市的黑石公司,董事會席次仍有高達四成以上是由獨立董事構成,在這個制度設計下,對黑石的合夥人制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與監理效果,讓合夥人無法百分之百地獨斷擅權。

所以,除非馬雲合夥人團隊,未來能夠大幅增加獨立董事席次比重,否則將造成無人可以制衡合夥人的情況,導致公司走向萬年獨裁,這恐怕也難以見容於美國資本市場。對此,馬雲勢必得對其獨創的合夥人制做一些讓步。

阿里巴巴上市,不僅攸關這家中國網路公司指標的未來發展,也考驗著董事長馬雲的智慧與良知。如果處理不慎,受傷的不僅是阿里巴巴,甚至被中國年輕人視為偶像的馬雲,一世英名也可能毀於一旦。

阿里巴巴股權結構

——馬雲的上市難題

股權比重 上市態度

馬雲與28位合夥人 10.4% 不在乎在哪上市,只在乎能否掌握經營權日本軟體銀行 36.7%最樂意在美國上市,對掌握經營權態度曖昧不明美國雅虎公司 24.0% 其他(中國主權基金、兩家中國私幕基金、阿里巴巴員工、俄羅斯私募基金)28.9% 中國官方資本反對赴美上市,對經營權不感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7

阿里巴巴上市:港交所才是其圓夢地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77976.html
管阿里巴巴如今牛氣衝天,可以將IPO放眼全球任意挑選市場,似乎主動權盡在手中,但實際上其選項相當有限,錯過香港,阿里巴巴損失會很大。

從估值上看,中國內地當然是一個更優選項,中國大陸投資者一向有「土豪」風範,打新股之風會幫助阿里巴巴募集更多資金,投資者會參照騰訊,甚至一開始就給阿里巴巴更高估值。另外,在中國內地經營企業官權力是不得不考慮的對象,以往經驗表明,一旦企業遇到問題,企業所在地政府就跟自己遇到問題一樣積極主動予以幫助。在海外上市,地方政府即使有心也鞭長莫及。可是中國內地IPO停擺,囤積了一眼看不到頭的擬上市隊伍,即使開閘也不可能讓阿里巴巴插隊,輪到阿里巴巴也不知會到猴年馬月,而阿里巴巴與雅虎對賭2015年上市。另外,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為海外上市打造的股權結構也要改造,這也需要時間,在中國內地上市,發審委考核的關鍵點之一,是大股東的股權是否確定,以確定經營是否持續穩健,阿里巴巴佔少數權益的管理層通過合夥人控制上市公司做法,在中國內地還是新鮮事,這一關也不容易過。

所以,一開始阿里巴巴就沒有選擇內地,不僅僅是IPO停擺,關於上市的繁文縟節讓這些IT、互聯網有關的企業優先選擇海外。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集中地是美國和香港,兩個地方上市速度都快,但是在估值上,美國市場遠沒有香港理想,這其中原因眾多,當初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時,也給予高估值,因為有龐大中國市場這個想像空間,但後來因為不斷有造假出現,美國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近年來不少IT企業選擇從美國退市 .

香港市場有不少中國內地投資者,他們對內地企業熟悉,相同文化背景讓他們更傾向於認同, 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溝通容易。而在美國,中國投資者數量還相對較少。

根據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反應,美國人不在乎阿里巴巴是否合夥人制,他們認為市場自會調整,面對美國歡迎態度,阿里巴巴態度模棱兩可。阿里巴巴態度模糊,是因為在阿里巴巴心目中,香港仍是最理想的上市地。

阿里巴巴一開始就希望在香港上市,他們與港交所進行溝通,但合夥人制沒有得到支持。隨後馬云宣佈不在港交所上市,現在看來有點在賭氣,不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首席執行官陸兆禧等高層,也不會在10月25日、26日兩天,在杭州舉行媒體溝通會,就阿里巴巴香港IPO事宜,與香港媒體對話。

阿里巴巴通過合夥人方式,破除如今世界通行的同股同權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決定經營層對股東負責),將管理層凌駕在股東之上,來自管理層的合夥人以類似元老院的方式,來決定阿里巴巴如何運營。多數股權不掌握在管理層手中,始終是馬云要考慮的問題,合夥人制則可防患於未然。但對監管者和中小股東而言,這實在是一個挑戰。

峰迴路轉的是,港交所高層最近主動釋放出緩和意向,建議市場探討引入「非常規」股份架構,以吸引阿里巴巴等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稱對修改上市規則持開放態度。港交所發言人稱有關問題將交由上市委員會及證監會決定。

港交所橄欖枝已經伸出,阿里巴巴將如何反應?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82

港交所或考慮放寬上市規定 阿里巴巴赴港IPO再現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18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將在未來幾周就放寬首次公開募股(IPO)股權結構的範圍展開公眾咨詢。 此前,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希望以合夥人架構赴港上市,即少數高管可提名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但香港方面表示無意為其改變上市規則。此後便傳出阿里巴巴擬轉向倫敦、美國、新加坡上市等各種傳聞。 據預計,阿里巴巴IPO的融資規模可能會超過100億美元。該公司希望,即便在公司上市後,包括創始人馬雲和一些高管在內的合夥人仍擁有董事會內多數董事的提名權。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只持有10%多一點的公司股票,但是他們仍然想通過雙重投票權的股份方式控制董事會的組成,以掌控阿里巴巴的戰略方向、捍衛公司文化,這種方式和科技巨頭Google類似。 但香港證監會此前均以違反香港“一股一票”的原則為由拒絕了阿里巴巴的這一要求。 此前港交所的態度一直較為糾結,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發文提出港交所“需要作出最適合香港、最有利於香港的決定”,並呼籲就該交易所能夠允許的股權結構類型展開討論。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分析師的評論稱, 這一策略明顯是想確保阿里巴巴最終在香港上市。 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表示,將考慮進行公眾咨詢,但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知情人士稱,一份咨詢文件草案已在近幾周完成,並已在正式發布前提交給香港證監會。預計正式的公眾咨詢將於未來幾周啟動,咨詢過程可能會持續數月,之後監管機構將對公眾提交的意見進行評估。 雖然擬定的公眾咨詢不一定會為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掃清道路,但分析師認為,這顯然會促使香港交易所放寬上市規定,從而使雙方最終達成妥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