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消費應用》多方諮詢 找出對的檢測機構基因檢測 你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2013-07-01  TWM  
 

 

一份投書、一位母親的勇敢決定,震撼全球,這兩個月來,「裘莉效應」就像蝴蝶傳播花粉一樣,迅速擴散到全世界每個角落。於是,一個念頭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發酵:「如果我想做基因檢測……」

撰文‧賴筱凡

﹁你好,我想了解安潔莉娜.裘莉做的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過去一個月來,同樣的電話內容,從四面八方湧入各個醫療院所,再從醫院、診所轉進基因實驗室,詢問量幾乎是過去的兩、三倍。

確實,裘莉效應激起了漣漪,但試著從網路搜尋「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卻理不出頭緒;從「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到「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一連串名詞就夠讓人頭昏腦脹。

因此,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前主治醫師、現任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給了最直接的建議:「先找醫師諮詢。」蘇怡寧的建議聽起來有些空泛,但卻是最實際的答案。打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網頁,洋洋灑灑陳列各式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資訊,從「認識癌症基因檢測」、「癌症基因風險評估與諮詢」到「尋找癌症基因專業醫師」等,鉅細靡遺地介紹這個發展中的醫學新科技──癌症基因檢測。

但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做基因檢測前,依舊要先找專業醫師諮詢;因為你得先弄清楚,到底該做的是哪一項?才能在基因檢測之後,得到想要的答案。以裘莉做的乳癌、卵巢癌基因檢測為例,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裘莉做的基因檢測屬於「家族遺傳性癌症」,「家族遺傳性乳癌占所有乳癌患者約一五%,所以,不是每位乳癌患者的家人都要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

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做基因檢測?「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角度來看,基因檢測提供了更深入的身體健康資訊。」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說,正確的基因檢測,每個人一輩子只需要做一次;但不應該只是抽血、採口腔黏膜細胞檢驗後,拿一份檢測報告就了事。

台灣剛起步

產前罕見疾病篩檢做得較好儘管全球投入基因檢測技術已有二十年之久,但台灣的基因檢測仍處於緩步爬行的階段。「如果真的要說,大概就是產前的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台灣做得比較好。」蘇怡寧指的,就是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都會做的羊膜穿刺等檢測,最有名的莫過於同樣出身台大的婦產科權威醫師柯滄銘。

打電話到各醫院詢問,幾乎與癌症相關基因檢測的服務,都以臨床為主。「因為現行健保制度是,病人有診斷、治療,醫師才有健保費可領;癌症基因檢測這種服務,在台灣幾乎沒有。」謝政毅話說得直接,卻是台灣醫療環境最血淋淋的現狀。

蘇怡寧投入基因檢測十多年來,也有相同感受。「由於台灣在預防醫學上做得很有限,所以十年來,進行癌症基因檢測的病例,幾乎都是癌症中心轉診過來,能達到『預防』目標的很少。」蘇怡寧指出,在台灣醫院分科裡,癌症病患多被分類到癌症中心,但基因檢測等技術,卻多隸屬婦產科。

因此,多數能接受癌症基因檢測的病患,「通常是腫瘤科醫師發現,家族裡有多人罹患癌症,才會建議他們做基因檢測。」蘇怡寧說,在基因檢測逐漸發展下,發現有諸多疾病的病發原因來自基因變異,但醫院分科還停留在用「器官」方式分類,「國外已經開始提倡醫院分科制度重新定義,基因醫學的崛起,開始衝擊全球醫學界。」

投入資源多

找出病變基因 讓標靶治療更有效若細究台灣目前三大類相關的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會發現基因檢測的範疇相當廣泛。以肺癌為例,最有名的就是EFGR基因檢測,「肺癌一直名列台灣前三大癌症,其中四○%又為肺腺癌;超過半數肺腺癌的病人發病原因都不是抽菸,是因為EFGR基因變異。」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在○八年的一份論文研究直接點名,EFGR基因病變是造成肺腺癌的最大禍首。

可惜許多肺腺癌病患發現罹癌時,都已進入三、四期,「如果能越早治療,治癒率一定較高。」王桂良說,安法過去十年做的癌症基因檢測超過一萬例,成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不在少數。尤其,台灣對於癌症診斷與治療技術投入的資源龐大,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與基因體中心,不斷找尋癌症病變基因,讓癌症標靶治療更有效。

但癌症基因檢測範疇可不僅於此,「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癌症病患在切除腫瘤後都會有相同的疑問:要不要做化療。其實透過癌症基因檢測,如果數據顯示你是該基因病變的高風險群,當然要繼續做化療。」王桂良說,比起不了解狀況就做化療,基因檢測的數據更有科學可信度。

另一方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八年推出癌症基因分子標記(mRNA)後,也讓癌症早期發現有了更前瞻的技術。「一般癌症檢測,不論是MRI、正子顯影等,都要在腫瘤大到○.五公分,才能檢測出來。可是當腫瘤形成後,大到○.二公分時,血管就會增生進腫瘤,提供養分給腫瘤,癌症分子也會流竄到血液裡。」王桂良進一步解釋,癌症基因分子標記的最大用途,就是檢測血液裡是否有癌症分子。

「可是當你得知結果時,代表你已經得了癌症。」蘇怡寧說。但這並不能完全否定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技術的效用,「很簡單,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你能在早期發現癌症,治癒率有四到五成。」王桂良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做得比其他國家都早,廣義來說,也可算是癌症基因檢測的一環。

從各大院所近期接到基因檢測的詢問電話量看來,台灣消費者有其需求,目前也有私人診所提供服務,「但我們不建議消費者做,理由很簡單,國外完整的基因檢測團隊,從基因醫師、基因諮詢師、社工、護理師等,一應俱全;診斷、治療的工作由醫師來做,資訊的傳達與教育則由諮詢師來做。」謝政毅不諱言,台灣私人診所為求診者做完基因檢測後,多用一份報告了事,「萬一結果有問題,就叫他們到醫院找醫師,這樣是不對的。」站在王桂良的角度,他也不認同,「坊間有許多診所標榜替消費者做基因檢測,拿著自國外引進的『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就幫消費者做;但正規的基因檢測前後都要諮詢,絕對不是抽完血、取唾液後,換一張報告這麼簡單。」

配套不完整

相關生技廠商有限 人才招募亦難而且,針對基因檢測可能引起的爭端,美國在○八年也已訂出法案,包含基因檢測的隱密性、後續歧視問題等,都用法條來規範。「最直接的衝擊,就來自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取得你的基因檢測報告,發現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因而收取更高的保費,這就叫『基因歧視』。」謝政毅說。

對照美國從研究計畫推動、技術發展,到法規訂定,一個龐大的基因檢測產業鏈已然成形;台灣連最基本的服務提供都很有限。「台灣從○二年推行基因庫計畫,可是大家只是拿了預算做做樣子,沒有明顯的成果。」一位曾參與計畫的醫師感嘆說。

而且就連與基因技術相關的生技廠商,也非常有限。只是,隨著基因醫學崛起,成為新一代顯學的機會大增,不少人也開始摩拳霍霍,「鴻海旗下的康聯生醫,計畫要在台大蓋的『未來醫院』,就是希望提前在基因醫學卡位。」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只是台灣相關基因人才招募不易,進展很有限。

站在病患角度,科技的演進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絕對是好消息;但台灣健保制度的扭曲,造成預防醫學發展緩慢,資源投入不均,相關配套缺乏,在基因檢測這一環,台灣人無疑的將會是二等公民。

基因檢測非懂不可的

5個問題!

Q1: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A:想做基因檢測的人,應先到醫療院所諮詢,想要對自我健康更了解的人,可在醫師協助下,透過基因檢測,更了解各項疾病的罹患風險等資訊。有家族病史者,也可在醫師諮詢下,了解是否為基因問題。

Q2:我想做基因檢測,但該做哪一種?

A:透過醫師建議,再進行選擇。一般基因變異可透過檢測,解析每個人基因變異情形,了解潛在發病機率;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則得依家族病史視之。

Q3:基因檢測採樣會很麻煩嗎?檢測結果要等很久嗎?

A:目前檢測採樣以抽血與口腔黏膜細胞為主,檢測方式很簡易;至於檢測結果的等候時間,依各項目與各實驗室作業而異。

Q4:如果想做基因檢測,哪些醫院可以做?

A:目前台灣教學醫院的基因檢測主要運用於臨床,多半為確診、標靶用藥與治療等用途,才提供相關服務。一般人要做預防性基因檢測,僅少數私人診所與健檢中心提供服務,費用不等;但基因檢測除醫師外,還須在遺傳諮詢師、營養師、社工等協助下,再進行較好。不建議上網購買「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因自行測試,後續衍生問題多。

Q5:基因檢測需要多久做一次?

A:原則上,基因檢測是從染色體分析變異情況,因此,基因檢測一生只須做一次。

4 步驟

透視基因密碼

步驟1 抽血、口腔黏膜細胞採樣,萃取DNA。

步驟2 找到染色體上的目標基因段。

步驟3 核酸定序,解碼基因排序。

步驟4 判讀基因變異情形。

一次搞懂3名詞!目前癌症基因檢測服務主要有三大項目,內容各異,檢測結果也不同。

癌症基因變異檢測 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 mRNA癌症分子標記篩檢用途 透過基因定序,找出基因變異點,進而了解各項癌症發病的潛在風險諮詢家族病史後,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帶因者 從血液中檢測癌細胞是否存在,可在腫瘤0.2公分時,及早發現可篩檢疾病肺癌、肝癌、胃癌、攝護腺癌等,應用廣泛,並延伸至癌症確診後續治療 以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為主 各式癌症方式抽血或口腔黏膜細胞採樣 抽血 抽血頻率 一生一次 一生一次 須定期篩檢費用 3萬至7萬元 約3萬元 2萬至6萬元提供服務院所臨床/病理切片:台大、奇美、台北馬偕、高醫大附設醫院等預防檢測:奇美健康管理中心、安法診所、榮新診所、聯安診所等禾馨婦產科、彰濱秀傳、奇美健康管理中心等 長庚、新光、國泰、北醫大附設醫院、彰濱秀傳、台中榮總、高雄榮總、高醫大附設醫院等

資料來源:各醫療院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7

葛蘭素史克案再發酵:兩家外資藥企在華機構被調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666

繼葛蘭素史克高管涉嫌行賄受調查後,據路透社7月22日下午報導,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也被捲入到此次調查中。該公司發言人稱,中國警方上週五(7月19日)訪問了該公司位於上海的辦事處,並從公司帶走了一名職員進行問話。

路透社7月18日報導,比利時製藥商優時比(UCB)在華機構也接受了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員的調查。對於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此次突然造訪,媒體普遍猜測是此前葛蘭素史克案的進一步發酵。

該報導稱,UCB發言人7月18日稱,中國官員還在調查其他幾家製藥商,但沒有提及企業名稱。「他們對幾家製藥商進行了調查,包括中國和外國企業,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中國官員在過去48小時裡調查了我們在上海的辦公室。」該發言人表示。

相關資料

UCB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優時比公司專注於開發治療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重症疾病的藥物和療法,2012年銷售收入達34億歐元(約合274億元人民幣)。UCB在華機構包括優時比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珠海許瓦茲製藥有限公司,業務遍及全國。

另據《南華早報》7月20日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輝瑞製藥和羅氏製藥公司武漢辦事處也受到調查。

對此,輝瑞製藥武漢辦事處相關負責人7月22日上午對南方週末網記者表示,政府部門並未造訪該辦事處,「這條消息是謠傳」。而羅氏製藥武漢辦事處則表示「不清楚」。

前述《南華早報》的報導還稱,消息人士透露,美國默沙東公司、百特國際、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均在中國官方調查範圍內,然而,上述三家製藥公司對此都矢口否認。

葛蘭素史克案引發行業動盪

南方週末網報導,國家公安部7月11日發佈消息,稱大型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近年來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採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

消息一出,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據南方週末網7月15日的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醫藥行業,打通醫院相關科室和有處方權的醫生,把自己的藥推向大醫院,是銷售潛規則,幾乎各家製藥公司都會去做,無論外資還是國內藥企。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消息人士透露,賄賂幾乎是製藥行業人所共知的秘密,只不過跨國公司在保證財務上「合規」上面想盡了辦法,各地開會、培訓、講課費等都成了賄賂的方式,誰是「下一個」都不意外。

業內人士稱,實際上,目前整個醫藥行業都比較緊張,不僅僅是製藥企業,包括醫院、基金會等都比較緊張,不少企業已經通知暫停邀請醫生參加的學術活動,而有醫院對於醫生的對外活動已經要求嚴格備案,「據我所知不少單位都專門開會處理這個事情」。

一位總部在上海的跨國藥企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歷這件事情後,行業內很多公司都會進一步加強對日常經營活動的合規管理和監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06

美情報機構又立功 披露「最具體可信的」情報內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46

上週末,美國國務院突然發佈美國全球旅行警報,稱中東和北非基地組織及其分支機構已經構成潛在的恐怖襲擊。美國更宣佈關閉阿拉伯半島上多國的領事館。

究竟美國國家安全局截獲了什麼情報?據CBS報導:

CBS新聞高級記者Miller在報導中寫道,情報機構官員已經從一個可靠消息源獲得情報,一個重大(恐怖襲擊)陰謀正在進行,實施陰謀的團隊已經選好並且已經就位。具體的內容只有這麼多。
Miller寫道,情報當局無法得知的信息包括日期、時間和攻擊目標,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美國政府)採取了這樣的措施,警告了所有潛在的目標。

...
白宮表示,總統奧巴馬的首席國家安全顧問在週六召開了會議,討論了「一個發生在或來自於阿拉伯半島的潛在威脅」。
「今天下午,國家安全顧問Rice主持了主管委員會會議,進一步複查了形勢和接下來採取的行動。」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中提及了顧問團隊。
聲明中寫道:「在上週,總統已經收到了頻繁的簡報,其中包括了潛在威脅和我們採取預防措施的所有方面。」
白宮表示,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Chuck也參與了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7

曹中銘:三高發行是毒瘤 別忽視中介機構信息披露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54144.html
IPO重啟時點受到業界和輿論的廣泛關注,有傳聞稱將在7月中下旬開閘。證監會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已有83家擬上市企業通過發審委審核。毫無疑問,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徵求意見截止後,IPO重啟其實離市場越來越近。儘管監管部門還沒有公佈重啟的「時間表」,但在IPO暫停已達9個月之後,市場不可能一直對新股發行說「不」。

無論如何,市場都必須面對IPO重啟這道檻,即使再次引起股市下跌亦是如此。而對於新股發行而言,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準確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事實上,2009年以來的前三次IPO制度改革,雖然監管部門一直在大力推進新股發行的市場化,但信息披露卻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真實、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為基礎,所謂的市場化發行不過是空中樓閣。

與內幕交易一樣,新股「三高」發行也是A股市場的一顆毒瘤。然而,這顆毒瘤已在市場身上「寄生」多年,至今仍然沒有被摘除。正因如此,去年4月1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監管部門提出「要進一步推進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發行制度建設,逐步淡化監管機構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其針對對象主要是強化發行人的信息披露。然而事實證明,雖然近年來「三高」發行愈演愈烈的現象有所收斂,但新股「三高」發行仍然大行其道,像去年浙江世寶以2.58元的價格、7.17倍的市盈率發行新股的例子僅僅只具有特殊性,而不具備普遍性特質。

強化發行人的信息披露,提升其信息披露質量顯然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然而,新股發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他參與者如中介機構等的信息披露質量同樣不應被忽視。新股高價發行,離不開發行人的包裝粉飾,離不開詢價機構的競相亂報高價,當然更離不開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大肆吹捧。而且,由於保薦人等中介機構與發行人形成了 「利益共同體」與「一致行動人」,同穿一條「褲子」,其在鼓吹時當然會更賣力。實際上,在海普瑞、華銳風電、沃森生物等超高價發行背後,哪一家沒有閃現著保薦人等中介機構忙碌的身影?哪一家的成長性、競爭能力等沒有被保薦人鼓吹過?如今再回頭看看這些上市公司股價的表現,又有哪一家沒有坑害其投資者?

無論是承銷商發佈的所謂《價值投資分析報告》,還是在路演、推介等過程中,對發行人進行的鼓吹,其唯一目的就是吹高發行價格。因此,保薦人的相關信息披露,帶給市場的往往不是什麼正能量,相反卻是極大的負面效應。其不斷累積的結果,就是嚴重打擊投資者對於股市的信心。

因此,IPO重啟後在強化發行人信息披露的同時,不能忽視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就像一個人,只有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更穩當,也才能走得更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48

順豐20年來首次募資近80億 三大機構入股不超25%

http://big5.chinanews.com:89/it/2013/08-20/5182452.shtml
20年不鳴,一鳴則驚人——神秘且低調的王衛,終於在他創立順豐的第20個年頭,迎來了首批外部投資者。

  本報記者從權威信源處獲悉,順豐即將獲得來自蘇州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的聯合投資,三大投資機構將成為順豐新股東,持有不高於25%的股份。

  上述三個投資方將總共向順豐投資近80億元,支援順豐進一步拓展核心業務。

  “在三方入股順豐之前,元禾等機構的高管已經與王衛有過多年的深入交流,”上述人士透露,“他們為順豐帶來了非常契合其業務發展的建議,王衛才願意在此基礎上,接受他們的入股。”

  歲月輪轉,1993年,順豐、申通和宅急送相繼成立,開啟了國內快遞業的戰國時代。20年後,繼馬雲號稱斥資3000億打造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菜鳥”後,順豐終於聯手外部投資者,他顯然是感受到了時不我待的格局變化。

  人們當拭目以待,插上網際網路與資本這一對翅膀的中國物流業可以飛多遠?

  王衛如何選擇新夥伴

  相比于“四通一達”等國內其他快遞企業,順豐的業務規模、市場佔有率等核心指標,均讓資本圈早已對順豐頻拋橄欖枝。

  數據顯示,2010年順豐銷售額已達到130億元,僅次於EMS,佔全國約20%的市場份額,遠超“四通一達”;而至2012年,順豐的銷售額已突破了200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此外,目前順豐已擁有30架全貨運包機、逾5000多個營業網點、150余個各級轉机場以及1萬多臺營運車輛。

  這顯然給了此次攜手投資順豐的三大投資機構足夠的理由。但王衛為什麼選擇這三家投資機構入股順豐?

  相比于其他兩大企業的聲望,元禾的名字多少讓人有些陌生。事實上,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蘇州創業投資集團,2012年11月,蘇州創投正式更名為蘇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

  元禾的官網顯示,公司註冊資本達30億元,目前管理約210億元的資金。其中包括國內第一隻國家級股權投資母基金,資本規模達150億。

  而中信資本及招商局的實力則自不待言。

  正是因這三家投資機構的強大實力及共同的國資背景,也引發了市場上關於“國進民退”的爭論。

  但知情人士透露,王衛的選擇並不著眼於此,而是多方因素的綜合決策。

  “他只願意選擇非常熟悉的機構和人合作。”知情人士透露,“在三方入股順豐之前,元禾等機構的高管已經與王衛有過多年的深入交流,”上述人士透露,“不僅是資金,他們為順豐帶來了非常契合其業務發展的戰略資源,王衛才願意此基礎上,接受他們的入股。”

  另一位權威人士對本報分析稱,順豐敲定與上述投資方合作之前,肯定已理順了引入新投資後,順豐和投資者資金的使用方向,以及順豐原管理層對公司發展的主導權等關係。

  “王衛相當低調務實,但具有極大的控制力和主導意識。”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所以,即便有新的投資者加入順豐,也不太可能改變王衛領銜的原團隊為順豐設計的發展規劃。”

  正因為王衛對順豐事業的獨立性非常堅持,這決定了他排斥競爭型的產業類本。而全部選擇了沒有衝突性的投資性機構。

  至於為什麼都是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入圍,該權威人士分析了兩個要素。

  “第一,法律原因決定了順豐不能接受外資。”該人士指出,由於2009年開始實施的《郵政法》明令禁止外商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而相關業務正是順豐的核心業務,使得順豐不可能考慮接受外資的產業或金融資本。

  “第二,順豐龐大的規模使得大部分民資PE望而卻步”。該人士披露,此次順豐不到25%的股份,融資額達到80億左右,“一般市場化運作的PE的行規是,單筆投資額不能超過資金額的20%,也就是說投資順豐的機構,自身資金規模應該在百億以上。一般的民資誰投得起呢?”

  他介紹,正因如此,此次即便是三家國資背景的超大機構,也必須聯合投資,才能吃得下順豐近25%的股份。

  順豐的下一步

  業界早已傳聞,早在2004,聯邦快遞(FedEx)在佈局中國業務時即已接觸王衛,試圖以50億元左右收購順豐,被王衛拒絕。此後,試圖接觸王衛投資順豐的PE和VC逐漸增多,但王衛從未應允。

  而王衛的神秘、低調以及勤奮,在快遞業界人所共知。即便本次順豐在成立20年來首次引入外部投資者,王衛和他的順豐,也始終未向外界事先透露任何風聲。

  但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業界已普遍認為,順豐引入外部投資者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與順豐構成直接競爭的EMS、“四通一達”等,都在資本市場有了不小的動作。

  去年4月,EMS宣佈將通過IPO募集資金99.7億;4個月後,申通斥資1.6億從海航購得天天快遞60%的股權;今年5月,中通速遞董事長賴梅松也公開表示,紅杉資本購買了中通一位股東的股權。

  除了競爭者的動作頻頻,順豐也在近年開拓了不少新的業務,如順豐E商圈、試水網點便利店以及在去年年中推出的順豐優選等。

  順豐優選是目前為止,順豐涉足電商領域最大的手筆,但其發展速度和規模並未在電商界引發震撼——順豐優選的SKU規模遠低於京東等國內B2C巨頭,而且順豐優選的運費並不便宜。

  據其官網公佈的最新運費規則,不足99元的訂單將按照20元/單收取運費,與順豐優選品類相近的1號店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因此,外界在此前認為,如果順豐接受外部投資,新資金將可能大部分被開拓順豐優選等電商業務。

  然而,本報記者則從權威人士處獲悉,三家機構與順豐就未來發展戰略已經達成一致,“這些在決定募資投向之前已形成共識。新融資金主要將被用來繼續鞏固並拓展順豐現有的核心業務,電商業務不是未來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9

全球監管機構將限制影子銀行證券借貸行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779

週四,全球的監管者在金融穩定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一份建議,這將使銀行、投資管理公司和經紀商通過證券交易換取現金的能力面臨新的嚴厲限制。

這份建議是監管機構控制「影子銀行」風險措施的一部分。影子銀行開展類似銀行的業務,並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

FT稱,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目標正放在證券借貸(賣空投資向經紀商借入證券)和回購市場上。在回購市場,銀行和其它金融投資者每天抵押資產獲取幾十億美元的短期資金。

在該建議提出之際,銀行業已表達了對其它監管計劃的抗議,稱它們將降低回購市場的規模,並會降低流動性。

監管者認為,重複貸出證券能夠引發信貸泡沫和擴大不穩定性。金融穩定委員會這份55頁的建議包括幾個不同的方法,包括強制性削減(限制一個抵押品貸出資金的規模)和設定價值標準。

英國央行行長兼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卡尼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影子銀行能夠提供市場化融資,這份建議讓我們朝這個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反過來又將以可持續的方式分散我們融資的來源。

金融穩定委員會也希望新規則能夠防止金融集團重複使用客戶的抵押品為自己融資,並對提供證券借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監管。

目前,金融穩定委員會希望將公司債務證券(1年內到期)貸出資金的規模削減0.5%,即價值100美元的證券可融資99.5美元。股票和由債務組成的證券化抵押品(久期5年以上)融資規模將面臨4%的削減。但是,金融穩定委員會仍在繼續考慮抵押品融資規模削減的具體數值。在今年稍晚完成一份重要的研究後,這個數值可能會改變。

Shearman & Sterlin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Barnabas Reynolds稱:「這個限制比我們預期的要更加嚴格。這可能改變機構經紀的經濟性。」

Allen & Overy的合夥人Bob Penn稱:「這項建議將不受監管的回購市場和證券借貸市場納入以流動性為目的的監管網絡之中,這需要大部分國家大規模改變監管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3

美銀美林:三大評級機構如何對待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36

美國政府已經關門,同時美國信用違約互換(CDS)市場也急劇走強。在此之際,美國促進債務上限的期限日益臨近。美國觸及債務上限就意味著美國國債可能會發生技術性違約

隨著美國觸及債務上限的日期臨近,市場的焦點將轉移至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問題上。

根據美國在到期日前提高債務上限和技術性違約兩種情況,美銀美林對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可能做出的調整進行了預測:

基本假設是,美國在最後時刻提高債務上限,沒有發生任何技術性違約。

在這種假設下,穆迪和標普將很可能維持其對美國的信用評級不變:穆迪對美國的評級是Aaa,評級展望為穩定;標普對美國的評級是AA+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隨著美國債務違約期限的臨近,惠譽有可能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從AAA級下調至AA級,評級展望調至負面,但這取決於美國國會針對債務上限鬥爭的程度。

另一種假設是,美國不能按期償還國債的本金或利息,發生技術性違約。

在這種假設下,穆迪將把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Aa1級或Aa2級

標普很可能迅速將美國信用評級調降至「選擇性違約」級別。在美國債務違約過後,標普會將美國主權評級調整至AA級。

如果美國債務持續違約,並使幾種債券受到影響,那麼惠譽可能將美國信用評級調至「限制性違約」級

美銀美林稱,不管這三大評級機構對美國主權評級如何,包括國庫券在內的美銀美林美國總體市場指數(BofA Merrill Lynch US Broad Market index)將不會受到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42

【每日一黑馬】尚德機構:「黑暗森林」的隱藏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631.html

「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就是黑暗森林法則。黑暗森林法提到在你特別強大之前不要走出來,一旦走出來會被很多人看到,你將被PK、被模仿,然後你就失去了優勢,所以我們的一個經營策略就是,無限隱藏自己。」在被問及自己企業2012年的營收時,黑馬成長營學員、尚德機構創始人歐蓬突然顯得緊張起來,他拒絕透露任何數字。

尚德機構自2001年成立以來,他幾乎不在媒體前露面,尚德的地鐵廣告投放兇猛,人人都看到「學習是一種信仰」,但沒人知道歐蓬是誰。遵循「黑暗森林法則」,歐蓬規定公司的所有人都不能接受採訪。

「我是玩命相信《三體》的,三體已經變成了我價值觀的一部分。」歐蓬一直依靠閱讀來保持自己的信息優勢。大學時因為不認同中國傳統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論調,他開始大量接觸西方文化,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日常交談中動輒就會出現索羅斯、新教國家之類的詞語。一面是西方的歷史、經濟、哲學、一面是國內的假科學,機場大師管理學,明星血淚史。夾縫中的歐蓬很快完成了思想啟蒙和自我覺醒,他說:「我要和這個世界對抗,我不能同流合污。」

大學畢業後歐蓬進入中國移動工作,某天他看見自己的處長很委屈又很窩囊地坐在那,「他才大我十幾歲而已,卻是滿頭白髮,我忽然覺得,如果十年之後變成他是件很悲劇的事情。」歐蓬辭職了,也可以說他與世界的第一次對抗提前開始了。他買了張機票到重慶,再坐船到三峽。在三峽的那一晚,我們的主人公和電影裡所有鬱鬱不得志的男青年一樣,他抽掉兩包煙,喝光無數瓶酒,在觀景台上吹了一夜的風。

回京後,歐蓬在人大西門租了一間賓館開始做培訓生意。當時正值非典戒嚴,門庭冷清。「沒有收入又要繳房租,每天睜開眼就賠200塊。」歐蓬回憶起當時的心情像極了那一年春夏之交的北京—絕望。「我絕望到開始寫小說,業餘時間還幫人做校對。」就這樣一直耗到七月的某天,賬上只剩下兩千塊。歐蓬沒有解散公司,而是用殘存的兩千塊在報紙上打了廣告。緊接著,故事情節發生了逆轉:「豆腐塊」廣告為歐蓬帶來100多人的招生和當年四五十萬的收入。那是2003年,非典結束,歐蓬的公司活了下來。

即便尚德很早就開始盈利,他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財富積累,但歐蓬對於金錢的態度仍然值得玩味。一個細節是,2002年前後,月薪已經過萬的他因為女友買了二百塊錢的包而發火,直至今天憶起此事也並無愧疚,他依然強調自己的金錢主張。「我深知錢是越早越最值錢,到後面就不值錢了。所以早期我瘋狂存錢,每一分錢都很重要。後期,錢只是資本、是數字,它的存在只是為了產生更多的錢。」

尚德機構的另一位負責人曾在2012年公開演講中透露,2010年尚德營收突破1.2億。(這是在「黑暗森林法則」約束下,公開資料中唯一能獲得的尚德營收數據。)但直到2010年,歐蓬還住著自己人生買的第一套房,建築面積60平方米。從這再往後,他才穿起Burberry的外套。

在常人眼裡,這種行為似乎拮据過了頭,但2003年前後,憑藉這種苛刻歐蓬積累了一些資金,這為第二年尚德開拓人力資源市場打下了基礎。歐蓬認為,真正的資產階級,是那部分有克制力和自制力的人,他們依靠自己的品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劉慈欣《三體》

2005年,歐蓬意識到成人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市場分散,並受不同城市和不同證書制約。早年間北京的培訓市場,一家公司通常只做單一證書培訓,且大都是夫妻店,當時歐便斷定夫妻店模式難以做大,是教育行業死穴。

而培訓機構若想做大規模,必須不斷拓展市場份額、增加品類、走出北京,這是2005年到2010年尚德解決的核心問題。這期間尚德的培訓種類也逐漸由物業管理、人力資源,拓展到會計、心理等不同課程。2007年,尚德開始進入天津、瀋陽、青島等北方城市,基本實現了培訓領域跨城市、跨SKU的過渡。

歐蓬將尚德的成長過程描繪為一部兇殘的「屠殺」史。在不斷「屠殺」競爭對手的過程中壯大,一面「屠殺」,一面無限隱藏自己。

「如果有人跟我同質化,我們一定會在早期就打擊他,消滅它,不讓它有進化的機會。」歐蓬說整個尚德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地去研究各種各樣的對手,看它們處於進化鏈的哪個階段,如果進化鏈危險,對方有長大的趨勢,那麼也可能發動有意的進攻。

「我們從來不去看新東方,因為新東方的英語培訓已經太強大了,強大到壁壘很高,根本打不過去。」尚德的英語培訓至今只佔公司業務中極小的份額,歐蓬故意避開巨頭,選擇各個擊破。

2006年前後,北京市勞動局曾尋找機構為員工做培訓,機構可以從中獲得每人700元的補貼。當時公司有能力接單,但最終放棄了。為政府做培訓顯然比考證培訓更容易,但這是歐蓬口中的「輕鬆錢」。輕鬆錢掙多了,企業的組織基因將被催毀,而安逸的基因一旦形成,企業和環境都很難扭轉。歐蓬一直要求自己的兄弟們做「苦逼的業務」。「只有苦逼業務才能鍛鍊身體,才能養成強大的軍隊。」他說。

尚德官網顯示,其教育網絡遍及全國,是同領域第二名的近7倍,市場佔有率50%以上。到今天,尚德的市場份額已有絕對優勢,但歐蓬的不安全感依然強烈。一方面,他避談戰略、營收等敏感問題。歐蓬極少參加業內論壇,唯一的一次,他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不認為安博是做教育的。如果說有一些教育公司,那真正做教育的也只有6家。」事後他為此懊惱不已。如你所見,另一方面,他又難以將自己的言論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儘管歐蓬一直在強調自己去中國化的過程,但尚德所有的業務種類一直沒離開「中國式」培訓。

歐蓬當年也為此疑惑過,後來他想通了。理想主義一定要靠現實主義支撐,你的現實主義基礎多強大,才能支撐你有多大的夢想。「何況我絕對不是一個純粹唱高調的理想主義者,我其實是典型的資產階級。」

但他仍和現實保持著某種距離。手下為他的安排飯局、應酬,他從不參加。「兄弟們經常會說,你一定要去跟哪個區長見一面,你一定要和哪個局長吃頓飯。我說去死吧,這個事我幹不了。」在某種程度上,他與這個世界的對抗仍在持續。

歐蓬很喜歡電影《盜夢空間》,因為人的思想確實是分層級的,你在第一層思維看到的世界和第三層很像,但截然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人提同一個觀點,有些人看起來很傻、很無辜,有些人則確實深不可測。但壞處是,想得越深,越孤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75

網秦遭做空機構渾水獵殺,市值重挫約5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127

以做空中概股出名的美國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週四發佈報告稱,中國的移動安全服務提供商網秦(上市代碼:NQ)存在「重大欺詐」行為。

報告一出,網秦股價立刻跳水,數小時內約重挫50%。紐約時報消息,網秦今日開盤價位23美元;盤間最低跌至8.46美元,跌幅高達63%;收盤於12.09美元,跌幅為47.16%,市值蒸發逾5億美元。由於拋售太過迅猛,股票先後6次觸發了熔斷機制。

 

以下為渾水做空網秦報告摘要:

- 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到目前為止,網秦最大的客戶其實就是網秦自己。我們預計,網秦在中國市場上所佔據的 份額僅為1.5%左右,而不是該公司自己聲稱的大約55%。我們還預計,網秦的中國付費用戶基礎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該公司所聲稱的600萬人。

- 網秦向消費者出售的「網秦安全7.0」殺毒軟件並不安全,我們認為它就是一種後門程序,會令用戶的手機容易受到網絡攻擊。網秦在保護用戶私人數據的問題上所作出的嘗試很無力,因為數據是通過中國政府的防火牆上傳到網秦服務器的。用戶手機容易受 到所謂「中間人攻擊」(MTIM)的攻擊,原因在於網秦並未遵循基本安全協議。渾水委託一流的安全軟件工程師對這種產品進行了分析。

- 網秦所聲稱的3650萬美元國外營收比其在本國的營收還要虛假。網秦聲稱的外國市場含糊不清,其所聲稱的神秘的對手方則幾乎沒有支付記錄。

- 網秦的未來前景跟過去一樣黯淡。最近,網秦以廣告和遊戲為中心而開展了一些活動,但這只不過是其試圖改用一種不那麼明顯的欺詐方式。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帶來利潤。

- 網秦的併購交易很有可能是貪腐行為。

- 網秦的現金餘額很有可能是虛假的。在網秦提交的2012年20-F文件中,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將其所有現金和定期存款都分類為「二級資產」(Level 2 assets)(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值的難度略高),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網秦所聲稱的來自於IPO(首次公開招股)交易的現金運動幾乎肯定不會發 生,其原因在於中國當局實施了外匯控制措施。因此我們認為,網秦的定期存款很可能是偽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6

摩根大通與機構投資者達成45億美元MBS不當銷售和解協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852

摩根大通與機構投資者達成和解協議,同意以45億美元解決金融危機前的MBS不當銷售問題。

其中,機構投資者包括貝萊德(BlackRock)、PIMCO等巨頭公司,此前,這些機構還獲得了85億美元來自美國銀行的MBS和解款項。

本次與摩根大通的和解過程中,最初機構投資者要求57.5億美元的賠償金,但最終的和解金額為45億美元。

此前,機構投資者稱,摩根大通、貝爾斯登以及華盛頓互惠銀行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所發行的債券具有不當銷售操作。摩根大通於2008年收購了貝爾斯登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銀行運營業務。

但這一次協議中得到和解的部分並不包括華盛頓互惠銀行當時所發行的債券。

此次新達成的協議意味著,摩根大通在最近MBS相關的一系列指控中面臨總額近200億美元的和解費用。

今年10月,摩根大通同意與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和解,這需要支付51億美元的費用,而在與美國司法部門的和解協議中,摩根大通可能需要支付90億美元的新增罰款。

目前,這份週五達成的協議還需要經過一些監管上述債券的信託機構以及法院的批准,這裡說的機構包括紐約梅隆銀行,負責在明年1月15日之前審查相關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