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西環集中營:勸退曾俊華 西環圖令習冇得揀

1 : GS(14)@2017-01-17 01:49:00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辭職宣佈參選特首後,建制陣營開始為林鄭造勢。有政界中人更指西環近日不斷向建制派發出訊息,聲稱建制派只會支持林鄭、甚至說會軟硬兼施勸退有意參選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但該政界人士稱,西環及建制派始終不答一個最重要問題,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已決定支持林鄭做下屆特首?「抑或只要勸退曾同葉劉,等習冇得揀、只能揀林鄭?」


港澳系統力撐林鄭


該政界中人稱從不同內地線人了解,收到訊息也是中央最高層未對下屆特首人選有決定,「只可以話,港澳系統支持林鄭,但好多個內地收風人話冇聽過習核心已經拍板,撐林鄭做下屆特首」,當然在西環及建制全力支持下,林鄭較曾有更大優勢,「淨係講拎選委提名,曾俊華一定頭痕過林鄭,咁嘅情況下,曾要拎150個建制選委提名難度非常之大」。有民主派選委分析,西環今次最聰明的是一方面向中央稱,太多建制候選人,會分散建制選委票,有可能流選,這是中央最不願見,「咁就大條道理動員建制派保林鄭、勸退曾俊華同葉劉」,最重要是勸退其他人後只剩胡國興,「就算泛民再派人選都好,已經令習近平冇得揀,只可以支持林鄭做下屆特首」。但政界人士質疑西環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相信習近平仍然希望在下屆特首人選上「有得揀」,「習唔會咁快做決定,喺提名階段已令佢冇得揀、只可以揀一個,唔係佢風格」。而習一向用人,都要是他認同有能力,「唔係你港澳系統、左派支持佢就一定接受,所以林鄭嘅能力係咪得到習近平認同,先係最重要」。季陶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6/198985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31

中央同時批准兩司長辭職林鄭搶閘參選 曾俊華日內宣佈決定

1 : GS(14)@2017-01-18 07:57:15

■林鄭昨搶閘宣佈參選特首,聲稱無尋求中央欽點或支持。許頌明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特首選戰正式開打!國務院昨同步免去林鄭月娥和曾俊華的司長職務,林鄭隨即搶閘宣佈參選特首,表明若當初梁振英競逐連任,她不會參選,聲稱並無尋求中央欽點或支持。曾俊華則發聲明多謝中央批准辭職,會於日內交代是否參選;而另一名參選人葉劉淑儀揚言,寧「戰死沙場」也不棄選。有學者認為,中央同時批准兩司長辭職,意味支持兩人同時起跑;有正在深圳出席會議的港區人大代表指,京官未有表示會支持哪位候選人。記者:姚國雄 陳雪玲



在林鄭辭職後第4天、也是曾俊華辭職後第35天,中央終批出二人請辭。新華社昨午2時許發稿,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有關規定,根據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提名和建議,國務院決定任命張建宗為政務司司長,陳茂波為財政司司長;同時免去林鄭月娥的政務司司長與及曾俊華的財政司司長職務。在中央批出辭職3小時後,競選總部設於會展廣場辦公大樓的林鄭月娥,於昨午5時在競選辦主任陳智思陪同下,於會展搶閘宣佈參選特首:「我現在正式宣佈參選下一任行政長官。」她稱參選是因為「熱愛這個城市、關心700多萬人的福祉、願意繼續帶領17萬公務員服務市民」。



■曾俊華昨發聲明感謝中央批准請辭,其後落區到訪洪水橋。張家豪攝

葉劉拒棄選 寧「戰死沙場」

多次表明不選特首的林鄭昨解釋,參選始於梁振英宣佈放棄競逐連任:「如果現任行政長官係會競選連任,我係一定唔會考慮參選。」又指如梁連任,自己不會再做政務司長:「當佢決定以家庭理由唔去爭取連任時,我就覺得不得不重新考慮,因為良好嘅政策係需要延續下去。」林鄭昨沒有再重複提到是受到上主感召才決定參選:「喺呢個時候(參選)可以話係一份使命感。」她承認自己在去年12月10日至今,曾經接觸中央官員交代她參選特首的決定,「但並唔係尋求乜嘢欽點或者支持」。而林鄭的勁敵曾俊華於中央批准辭職後向傳媒發聲明,感謝中央政府批准他的請辭:「我亦衷心多謝中央政府歷來對我嘅信任、鼓勵和支持,讓我有機會喺不同崗位服務香港社會、服務香港市民,亦可以為香港和國家嘅長遠發展出一分力。」曾俊華又稱在休假期間,認真和詳細考慮是否參選特首,他將在日內舉行記者招待會公佈決定。曾俊華其後在facebook發文,他昨落區到洪水橋洪福邨,稱近日網上一篇訴說新界西居民上班下班路途遙遠,早出晚歸,影響就業和社交的文章,所以到訪該區了解,有居民對他說,早上區內未有足夠交通工具疏導上班、上學人潮。但曾在文中未有提到如何解決問題。另一位宣佈參選特首的葉劉淑儀昨接受網台訪問,表明不被勸退、不會棄選,指政治一日也嫌長,形勢或會改變,會力爭到底,「至多戰死沙場」。對於有報道指林鄭擬取得700個提名,葉劉不點名反駁:「如果有人咁保你,你聽晒保你嗰個」,屆時候選人不用再面對市民及選委,質疑如何做好管治。


學者:意味支持同時起跑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中央同時批准兩司長辭職,有支持同時起跑意味,相信中央仍未決定支持哪個參選人。昨到深圳出席兩會預備會議的港區人大代表馬逢國稱,出席會議的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無表示支持哪位特首人選及容許入閘人數,只是再引述早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提出下任特首4個條件,包括愛國愛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及港人擁護,他認為中央並無傾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7/198997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47

傳十召曾俊華「照肺」勸退無果西環干預 曾營主力變節

1 : GS(14)@2017-01-18 07:57:17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特首選戰隨林鄭月娥宣佈參選變得熾熱,盛傳遭中央整頓的中聯辦,近日動作頻頻,「吹大雞」迫使建制派及眾多「梁粉」選委歸邊支持林鄭,向另一有意參選的曾俊華大吹淡風。出任林鄭競選辦主任的行會成員陳智思及被指是競辦成員之一的金發局成員李律仁,原答應為曾助選,惟在西環指示下「變節」改投林鄭陣營。《蘋果》記者據了解,中聯辦屬意林鄭月娥出任下屆特首,為助她掃除強敵,近日不下十次親自召見曾俊華「照肺」,嘗試將其勸退不果,於是改向其班底及一眾選委埋手。


傳董建華游說陳智思變節

其中陳智思在去年10月起已多次高調「撐曾」,大讚「曾俊華是非常有資格的理想特首人選」,私下亦答應協助曾俊華競選,在曾的競選辦名單上預留一重要席位,惟近日在西環令下「變節」。《明報》專欄日前引述政圈消息,指陳是受到前特首董建華等人士的游說;陳昨日亦自爆,指自己在今年1月4日才獲邀成為林鄭的競選辦主任。另一被指「變節」的李律仁,本身非喇沙校友,早年主動要求擔任喇沙書院的劍擊教練,與曾一起教劍,爭取雙方接觸機會;早前獲悉曾有意參選,更主動提供協助,惟最終亦轉投林鄭團隊。至於屬西環系統的多名梁粉,近日亦已響應號召歸邊,高調支持林鄭。身兼科技園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日前接受傳媒訪問,公開批評曾俊華任內不熱心創科發展,導致香港創科9年停滯不前;又反稱讚林鄭「辦事上心、有承擔」。曾公開指「梁振英連任的機會很大」的廠商會會長李秀恒,近日亦組成「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聯盟」為林鄭護航。而工聯會黃國健、民建聯梁志祥及測量界吳永順等選委,亦已公開表態支持林鄭。


議員:未必代表中央立場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估計,現時只是中聯辦等港澳系統屬意林鄭,不代表中央立場,「上年10月佢哋先吹緊CY(梁振英)連任,最後CY都係俾人勸退」。他又指,最終能左右特首選舉結果的只有「1票」(習近平),「可能最後佢會認為曾俊華民意高啲、想行和諧路線呢?」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中聯辦早在上屆選舉特首選舉已公開介入,宣傳文體部前部長郝鐵川更親自致電傳媒高層,阻止刊登不利梁振英的報道。蔡指,如資料屬實,反映西環再三干預一國兩制,無助平息市民對現屆政府的憂慮及不信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7/19899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56

曾俊華晤高教界談院校自主

1 : GS(14)@2017-01-18 08:09:24

■曾俊華昨穿招牌牛仔褸出席高教界閉門飯局。易仰民攝



【本報訊】盛傳明天將會宣佈參選行政長官的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昨日傍晚與高教界選委舉行閉門飯局。與會的高教界選委王凱峰強調,今次會面並非以「高教民主行動」的名義約見曾俊華,亦有其他工會代表在場。曾俊華離開時被問到是否明日宣佈參選特首,以及是否曾經被中央勸退,均拒絕回應,王凱峰則表示,曾俊華十分重視高教界意見,他認為曾俊華是合適下屆特首人選。


拒回應被中央勸退


曾俊華昨晚6時身穿招牌牛仔褸、手持手提袋,由食物及衞生局前常任秘書長李淑儀、助手梁永樂陪同下現身。曾俊華向在場的傳媒微笑後,快步直入港大宴會廳,並與多名高教界選委握手,舉行閉門飯局。曾俊華於大約兩小時後離開飯局,被在場傳媒問到是否將於明日宣佈參選特首,他只笑着說:「唔談論呢樣嘢。」而被問到是否曾經被中央勸退時,曾俊華亦只表示:「我唔談論呢樣嘢,我今日同啲朋友一齊食飯。」王凱峰於會面後表示,會上圍繞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和高教界誠信問題與曾俊華討論,包括本報早前報道涉嫌造假的教授仍然獲學校撥款一事,指出高教界對於事件非常憤怒。王凱峰又表示,會上眾人亦有討論特首應否有校監實權,以及增加民選校監比例問題,但稱不方便引述曾俊華回覆。王凱峰續指,覺得整晚與曾俊華的交談非常愉快,又指曾俊華於飯局未有拉票,雙方只是友好交流意見,並不涉及任何選舉問題。王表示,今次邀約曾俊華舉行飯局在48小時內即得到回覆答應,令他感到曾俊華十分重視高教界,亦希望其他疑似特首人選都重視高教界。而被問到是否支持曾俊華出任特首時,王凱峰指,他個人認為曾俊華是合適下屆特首人選。■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8/199008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984

忽然翻舊賬批亂派$6,000689踩曾俊華

1 : GS(14)@2017-01-19 08:03:51

梁振英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特首選戰烽火已起,離開政府逾一個月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預料今日正式宣佈參選。曾俊華任內屢傳與特首梁振英不和,前日公開撐林鄭月娥的梁特,昨宣讀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連番暗插曾俊華阻路,在記者會上又忽然翻舊賬,暗批曾俊華2011年亂派$6,000。有學者指出,梁特雖聲稱不評論下屆特首候選人,但其明捧林鄭月娥、暗踩曾俊華的舉動已相當清楚。記者:鄭啟源



今屆特首選舉重頭戲料是「雙司戰」。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周一搶閘宣佈參選後,據了解,等了逾一個月才獲中央批准辭職的前財爺曾俊華,將於今天下午3時在中環召開記招,開腔闡述治港理念。本報昨致電曾俊華競選團隊,發言人稱記招的採訪通知今天才會發出。據指,曾俊華的競選班底將以前高官為主,包括公務員事務局前常任秘書長黎高穎怡、食物及衞生局前常任秘書長李淑儀、前申訴專員戴婉瑩,以及隨曾一同辭職的前財政司司長政治助理羅永聰等。



曾俊華。路透社

當年帶頭捐錢 今稱未攞


特首選戰的暗戰亦白熱化,特首梁振英昨於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就產業發展策略提出新思維期間,疑似藉機暗插曾俊華阻路。梁特提議在金融服務及創新科技兩大產業上,建議以新舉措,如以財政、稅務、政策支持產業發展,並形容香港過去「綁住隻手同人競爭」,疑似暗插過去財政司未能配合。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梁特提出的「新思維」,過去在政府內部討論期間,的確有聲音表明有保留。雖然梁餘下任期不足半年,但消息指,現時仍希望相關扶持產業發展的新措施,可趕及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推出,特首並就問題與新任財爺陳茂波接觸,期望在下月公佈的預算案內能落實相關措施。意味相關政策在曾俊華在任期間,似乎未獲支持放行。昨日施政報告記者會上,梁振英亦不忘向曾俊華翻舊賬。梁昨被傳媒問及退保問題時,忽然重提2011年預算案向市民派發6,000元舊事,暗指曾俊華當年亂派錢。梁重複稱「當年派嗰6,000蚊人人有份,但(我)嗰6,000蚊到今日冇攞,仲喺庫房度」,他批評派錢措施不足,認為政府應用有限資源,照顧社會最有需要的長者,更反問「我點解要去分薄啲執紙皮、執鐵罐嘅老人家啲錢?」派錢計劃正是曾俊華的公職生涯「污點」,不過《蘋果》翻查資料,梁振英亦前言不對後語,當年《文匯報》及《大公報》等曾以大篇幅報道,時任行會召集人梁振英,於公開活動表明,會將政府派的6,000元捐予「寸心行動」基金,協助受沙漠化影響的內地人,他「冇攞」之說法存疑。


學者:捧林鄭已相當明顯

梁振英昨雖聲稱不評論下屆候選人,但在回應其他問題時已表明,期望他的社福、扶貧、房屋及環保政策,可在下屆政府延續,並稱已向朋友作呼籲,若希望政策延續就要「同全社會講」,而林鄭月娥早已表明要延續現屆政府民生政策。梁振英又語帶雙關的暗插被形容「Hea做」的曾俊華,「要唔做一樣嘢係好容易,要做事先係艱難」。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出,曾俊華與梁振英在理財哲學與發展方向不同,早已不是秘密。梁振英推薦陳茂波接任財政司司長,而非順位的陳家強,已有明顯目的,希望預算案能與他的方向配合。他認為,梁振英對特首接任人選取態已相當明顯,「捧林鄭都已經捧得好明,暗批曾俊華舉動,亦同佢與曾俊華理財哲學不同,方向好一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9/199018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24

回應守財奴曾俊華:唔係我啲錢

1 : GS(14)@2017-01-19 08:03:51

【本報訊】曾俊華前晚到香港大學與高教界選委及教職員會面後,出席港大舍堂馬禮遜堂的講座與學生交流,網媒眾新聞報道曾俊華交流期間被問及被指「守財奴」時回應稱不怕批評,「都唔係我啲錢嚟嘅,點解要咁慳啫?咁慳因為香港未來確實需要資源,先做到宜居嘅生活」。曾俊華表示,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政府開支增加差不多一倍,即平均每年有雙位數字增長,笑稱過去出席國際會議時,不少外國財長得悉香港「呻」每年支出僅10%左右,「佢哋個個想打我咁滯,尤其歐洲來的部長」。他指面對人口老化、就業人數會減少,擔心結構性財赤會令儲備很快用完,故數年前開始減少支出及擴闊政府收入,以免陷入歐洲多國出現的財困。而曾俊華昨亦在facebook上載出席講座的照片,稱分享了對青年向上流等的意見,又指其後到訪有港大消夜飯堂之稱的可可店食甜品,感受青春的美好。■記者許偉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9/199018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25

暗示遭勸退「我一票都冇」曾俊華打硬仗

1 : GS(14)@2017-01-21 03:32:51

■曾俊華昨正式宣佈參選,並指現在一票也沒有,稱會積極拉票。易仰民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盛傳遭中聯辦力阻參選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正式宣佈參選,以「信任 希望 團結」為選舉口號,他拒絕回應中央是否勸退他,只稱決定去馬是個人決定,現時一票都沒有,昨天起積極拉票,迎戰硬仗,會爭取包括民主派選委的支持,同時自詡較另一勁敵、前政司司長林鄭月娥較願意聽意見。有學者認為,曾俊華的入閘選情雖被吹淡風,但認為民望或有助扭轉敗局。 記者:姚國雄



苦等逾月、本周一始獲中央批准請辭的曾俊華,昨於中環冠君大廈一會議廳宣佈參選,針對梁振英治下掀起的再移民潮出擊,「我真係唔希望再聽到有人話要移民。移民嘅辛酸,我早就領會過」。14歲舉家移民美國、自稱「幾打得」的曾俊華憶述當年在美國受辱:「我曾經因為有人喺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同人打架。」他稱猶記得1982年中英就前途問題談判,人心惶惶,有人考慮移民,但他於同年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出生的香港,「30多年後嘅今天,移民又成為咗香港嘅話題。唔只係一啲年輕朋友,甚至有啲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呢啲故事,我非常難過」。



提及習強調的民族復興夢

長達20分鐘的演詞,除了動之以情的感性說話,亦觸及社會刻下問題,並大賣本土情懷,接連指:「我懂得香港」、「一些非友即敵嘅心態,一些非黑即白嘅主張,深深地割裂咗我們嘅社會」、又讚揚「香港人係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嘅人,懂得其他人嘅難處,看到其他人嘅痛苦」。曾又解說選舉口號,指現時香港最急切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若社會無信任,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如何努力,亦不可能看見更好的香港。曾經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的他更在演詞中段,特別提及習近平經常強調的「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嘅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嘅國家。冇英國,就唔會有倫敦;冇美國,就唔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哋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嘅祖國」。被問到是否想透過這句話表達與習同一路線、是習辦的人,曾強調,「偉大民族復興」是「好適合?家喺香港用」。


稱盼提名票來自不同光譜

曾指辭職後有朋友支持及鼓勵他,亦有朋友講其他意見,暗示遭勸退但拒透露「朋友」是否包括中央官員,稱現在一張提名票都未有。有傳港澳辦、中聯辦三申五令建制派選委勿提名他,但他一旦入閘,在暗票下部份選委會投票支持,讓他當選,曾聽罷只以「咁刺激?」回應,未有說明有否可能出現此情況。而商界選委、自由黨田北俊昨率先表明提名曾俊華,但相信曾俊華不能在建制派獲得150票,要泛民支持才能入閘。曾俊華昨坦言,希望提名票來自不同光譜及階層:「所以我唔單(止)係要尋求民主派支持,我要尋求建制派支持,甚至係全個政治光譜裏面嘅人支持」。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曾俊華的競選宣言寫得好,分析內容指演說把曾俊華被攻擊為「美國仔」的弱點,變成其從政初衷,有報效國家、民族的心志,及希望國家強大;他又指公眾雖然非選委、未能投票,但歷屆特首選舉,最終也由高民望的候選人勝出,故認為對曾俊華能否勝出選舉,毋須過於悲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1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14

曾俊華參選演講全文

1 : GS(14)@2017-01-21 03:32:51

各位香港市民:1982年,即是三十四年前,國家和英方正就香港的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我相信在座一些朋友,都會記得當時的情況: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看不懂香港的未來,大家感到疑惑、擔憂,有人甚至考慮移民。當年香港社會的情況,我記得十分清楚,因為我就是在1982年的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這個我出生的地方。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移民又成為了香港的話題。不只是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有些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這些故事,我非常難過,亦令我不斷問,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們這樣想?我又可以做些甚麼?經過漫長的思索,在香港面對另一個重要歷史關口的時刻,我懷着最嚴肅、最謙卑的心情,帶着比我卅四年前回港更加大的決心向大家宣布,我決定競逐下屆行政長官。因為,我真是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移民的辛酸,我早就領會過。我十四歲就跟父母移民到美國紐約,六十年代「大蘋果」的生活,我會用「風起雲湧」四個字去形容,就好似荷里活電影裏面的情節,華人和少數族裔,尤其是年輕的移民,實在過得不容易,亦令我理解,為甚麼海外華僑更加體會團結的重要,更加重視中國人的身份。大家可能知道,我自小習武,都「幾打得」,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當年在美國,我曾經因為有人在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跟人打架。如果我們不想被人歧視,我們就必須自強,但民族不強大,國家不發達,就連海外遊子都不容易抬起頭做人。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席捲全球,美國的華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尤如被當頭棒喝。我和我一班朋友當年都參與了保釣,有過這個經歷,大家都開始思考,做了多年過客,是否應該回國。在美國的經歷令我明白到,社會問題不可能一天解決,更加不可能以少數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社會。要達成這個夢想,必須有好多站在不同崗位、抱着不同信念的人,以及整個政府,一起以最大的善意,以最寬容的態度,一步一步處理社會上不同的問題。過程之中,當然有看得大家熱血沸騰的抗爭,亦有更多大家注意不到,卻又非常關鍵的妥協。這就是我後來走進建制,加入政府服務的背景。我在哈佛大學進修的時候遇到了曾蔭權先生,認識了香港政府的工作。當時的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慮自己的前途,有人邀請我返香港創辦一家學校,政府亦都聘請我做政務官,最後,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貢獻自己,服務同胞,報效祖國,一直是我作為公僕的信念。我很感恩自己在政府曾經擔任過很多不同的崗位,從參與地方行政到駐外代表,從參加貿易談判、發展區域關係,到負責規劃地政,推動工商科技。董建華先生提名我出任海關關長,是我第一個主要官員的職位,後來更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在兩屆政府裏面獲任命為財政司司長。這三十四年的經歷,讓我有機會從不同上司和同事身上觀察不同的領導風格,從每一個方面去掌握整個政府機器的運作,更重要的是有幸接觸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市民,和大家一起工作,了解不同的想法。在這三十四年當中,我看見我們的城市如何打破種種灰暗的預言,一步步變成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我和全香港的人一同走過路直路彎,這些珍貴的經歷,令我今天可以大膽說︰「我懂得香港」。一直以來,香港被形容為彈丸之地,我們在地理上的局限,令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發展和機會有限。但我一向都認為,香港的意義、力量以及潛能,比肉眼所見的大很多。香港從1950年開始不斷接收大陸移民,令我們的人口在1980年前以每十年增加一百萬人的速度不斷增長。那些人裏頭有人講上海話,有人講潮州話,有人講閩南話,我一家人就講台山話,每一個人幾乎都帶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香港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接納了這麼多人,磨擦自然在所難免,但我們有足夠的度量,令大家能夠在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為理想奮鬥。我們常常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而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造就了我們今日的榮景。沒錯,這個是事實。但是毋須諱言,祖國的道路也不完全是一帆風順,她也有她的起伏,而跟祖國一起走過「改革開放」這段不平凡的路的,就是我們幾代的香港人。例如,霍英東先生當年歷盡艱苦,透過體育使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重返國際舞台﹔邵逸夫先生高瞻遠矚,在祖國教育資源貧乏的年代,於全國捐建教育項目,至今已經超過六千個。從華東水災到汶川地震,我們全體香港人無役不與,從不缺席。我們愛國,不只是因為國家現在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強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能夠讓香港穩坐快車,邁向更好的未來。真正的感情是要休戚與共,不論貧富,不計回報。「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早在九七回歸之前,在國家遇上困難的時候,我們全港上下就已經證明了我們對國家的感情。今天那些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的人,我想知道他們憑甚麼去否定我們的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其實他們根本不曉得香港是甚麼,因為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故步自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是真正偉大的香港,一個更好的香港。我相信香港可以更好,正是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思。過去幾年,我參加過不少國際會議,深切體會到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動,和國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在「APEC」、「G20」以及未來「亞太自貿區倡議」的框架底下,香港都可以趁着國家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將自己的長處轉為國家所需,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與我們過去跟國家的互動其實是一脈相承。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英國,就不會有倫敦;沒有美國,就不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們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祖國。香港可以更好,可惜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例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一些非黑即白的主張,深深地割裂了我們的社會。這種局面不單止阻礙政府施政,使到一些有益民生的政策不能夠落實,更加使到整個社會彌漫着一股怨氣和怒火。我要非常清晰地向各位指出,今天應該是我們放下固執偏見的時候,畢竟香港從來不只是說一種語言,亦都從不盲目地追隨某一種教條;香港既不只是工商界的,也不只是勞工界的;香港既不只是五十後的,也不只是八十後的;香港既不只是我的,也不只是你的;香港屬於我們每一個真正的香港人。中國功夫講究的不是以力制勝,而是武德,是節制,是「能容人處且容人」。同樣地,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胸懷,審時度勢,慎思明辨,用理性和溫和的態度去尋回香港多元開放的本來面目。我身後的背景,上面寫上三個關鍵詞:「信任」、「團結」、「希望」,它們就是我參選的三大信念。我深信今天的香港,最急切的就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如果社會無信任,香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我們如何努力,我們都不可能一起看見一個更好的香港。在香港這個開放並且多元的社會之中,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至少我們有一套大家都會認同,讓每一個香港人能夠成為香港人的基礎;那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法治、公平、廉潔、自由、民主、多元、包容和關愛。我深信,守護這套核心價值,正是香港特區政府當仁不讓的重任。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有一套寶貴的核心價值。配合優質的教育,我們能夠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讓他們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環境裏頭各盡其責,各展所長,實踐人生的夢想。只要政府做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我們守護住我們原有的優勢,明智地在最恰當的時機去為不同產業創造條件,我們當然可以讓我們的經濟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均衡,使「香港創造」變成國際上響亮的名字。近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問題,大家有目共睹,資本主義這個大實驗,遇到新時代帶來的種種問題;貧富差距導致的不滿情緒,不能夠視而不見。我們的任務不是推翻市場,而是要合適地修補它的毛病和不足。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香港人是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懂得其他人的難處,看到其他人的痛苦。大家都會認同,政府有責任把所有不幸地被遺漏的人,帶回到公平的起點,盡力讓所有願意為香港付出的人,生活都可以安樂無憂。環球經濟近年的情況,出現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過去幾十年帶動香港發展的全球化開始退潮,取而代之的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在新的環境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沿用多年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透過宏觀和前瞻的規劃,讓香港在新的環球格局站穩陣腳,提升優勢。經濟以外,在一個更好的香港裏面,市民理應享有更快樂,更健康,更體面的生活。「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只是詩聖杜甫的胸襟,也是我真誠的心願。我認為特首梁振英先生在房屋問題的斷症,以及相關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裡我可以向大家講得好清楚,我會繼續造地,繼續起樓。房子有投資價值,但主要是用來住的。房屋短缺、樓宇老化、樓價過高,全部都是香港面對的重大問題,它們不只是眾多市民身上的重擔,而且還限制了許多行業的前景。政府當然有責任替市民紓困,替未來的發展鬆綁。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顧及可貴的自然環境,以及身邊那些活生生的歷史風物。如果沒有了郊野,沒有了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我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完整。如果沒有了支撐我們的社區,沒有了承載記憶的舊建築,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重心。因此,我將會在通盤權衡過所有條件和局限之後,探討填海造地和社區重建的各種方案,去提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條件。香港人均壽命之高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我們出色的公共醫療系統功不可沒,政府當然要繼續令它更加完善。但只是長壽是不夠的,怎樣能夠讓全體市民,特別是長者都活得幸福,才是關鍵所在。根據一些調查,香港人活得不快樂,或者就因為此,又有些人開始談論移民。我的心願就是讓「香港地」不單止繁榮,並且要讓所有人能夠享受更優質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單止沒有人想移民,還要讓其他地方的人嚮往,那才是一個更好的香港。沒錯,一個更加好的香港是應該要讓人艷羡的,它應該充滿活力,充滿生氣。我們要推動社會向上流動,讓青年人看得見將來,讓他們相信這個地方,願意在這裏安家立業。我們應該聆聽年輕人的心聲,與他們一同描繪出未來的藍圖。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創造出我們今天想像不到的事業;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為自己的社區開拓一處讓人休養生息的空間。無論他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香港至少都應該是個能夠承載不同機會,孕育不同夢想的地方,畢竟這座城市的未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未必看得到他們注定要實現的奇蹟,但是我決心要為他們的第一步打下基礎。我的願景宏大,但是我不能夠獨力實現。我的同事常常都希望我可以變得更加口齒伶俐,想我今日用更動聽的方法,去介紹我心目中的美麗遠景。我未必可以做得這麼好,但慶幸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我願意聽,我願意用心去聽、去記、思考和感受其他人的說話,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和智慧。所以這麼多年來,和我共事過的人都覺得我至少是個易於合作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歷練和專長,但由於我願意聆聽,他們都願意與我交流,給我一個機會,去共同實現那份願景。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七百三十五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各位朋友,大半生回首,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大的感悟。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過,親眼目睹社會可以如何對立;偏見可以如何蔓延;矛盾和衝突可以如何無日無之。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的常態,甚至是結局。但後來,我們都看到,憑着信任、團結和希望,我們最終都可以達成和解,改革得以推行,歷史向前邁出一大步。要讓香港變得更好,這個目標難不難?當然難!但是不難實現的願景,根本就算不上是願景。我相信這個願景,因為我這大半生的經驗令我明白,你可能不相信我一個人的力量,但是我相信你們,我相信香港。多謝大家。
My Dear Friends,
It was during a time of great uncertainty some thirty four years ago, when China and Britain started negotiations on Hong Kong’s future, that I returned with my young family to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oined the civil service in this great city of ours.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held in my34 years of public service a good number of positions in a wide range of policy areas that impact on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So much so that I dare to say: I know Hong Kong.
I have big dreams for this city of ours, and together, I know we can overcome the many challenges that stand in our way.
Hong Kong is a great city operating under the concept of‘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is is a unique framework that best suits our development. I have witnessed the tremendous clout that our nation now wields on the world stage, and I have no doubt that Hong Kong will become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on the back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China, and visionary initiatives, such as‘One Belt One Road’ and FTAAP, that are at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implementation.
But we do need to check the disruptive elements that are threatening to curb our growth– the anger, the polarization, the occasional irrational talks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confrontation that has torn our society apart. Hong Kong never speaks with only one tongue, and has not followed only one dictum;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e business sector or the labour sector; Hong Kong does not just serve those born in the50’s or those in the80’s. Hong Kong is all of that.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today cannot be resolved by mere force and aggression; it requires restraint and modera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one. We must pay tribute to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rationality in our society, the core values that provide a common ground for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which the Government is duty-bound to preserv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of our core values which include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integrity, freedom, democracy,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caring for others. As the custodian of these values and strengths, the Government must refrain from undue interference, and provide at the appropriate junctu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our economy to become even more balanced and more diverse.
We became a great city because we have the flexibility to adjust. We believe that market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create wealth and allocate resources, but markets can fail.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market to serve society.
We cannot be blinded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 and wealth disparity that we face today. Instead of acting against market forces, our mission is to remedy its pitfalls and improve its implementation, helping those who have fallen through the safety net, and ensuring a decent livelihood for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Hong Kong.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its people lead a healthy and respectable life. The present government’s diagnosis of the housing problem is largely correct, and I wish to state clearly my intention to keep producing more land and more housing to tackle the problems of housing shortage, ageing buildings and high property prices. These issues place a huge burden on our people. They are also stunting the growth of business in Hong Kong.
As we develop, we need also to keep in mind the necessity to preserve the priceless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 and the heritage buildings that embody our collective memories. I shall consider all possible means, including large scale reclamation and urban renewal, to produce more land and to enable Hong Kong citizens to enjoy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A great Hong Kong also means that the people here should be able to lead happy lives, and see Hong Kong as their hom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We are one of the longest living people in the world, but mere longevity is not good enough. We are told by various surveys t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re not happy, and that may explain some people’s wish to emigrate. It is my sincere wish to change these attitudes, and ensure that a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can lead fulfilled and happy lives.
A great Hong Kong would be a place brimming with vigour and vibrancy. It would be a place where young people are able to see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a place where they wish to raise a family and a place where their hard work would be duly rewarded.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their ambitions, whatever they are– starting a world-class business; pursuing further studies; or even dabbling in farming. And I wish to help them map out a blueprint for their future. I may not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it all, but I can help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not an eloquent speaker like many of you out there. But I do have a gift of listening and pondering deeply what other people say to me. People who have known me all these years find me easy to work with, and I find myself always surrounded by people with diverse talents and experiences.
Today I am standing before you, the7.35 million people of Hong Kong, not as a single person, but as a team of committed Hong Kong citizens with a common vision: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our city an even greater place to live.
Looking back on my life, my greatest realization is that confrontation, pessimism and prejudice are not inevitable. What we need is to rebuild trust, reestablish unity and rekindle hope. These are the three keys which are set out on the backdrop behind me. With the right measure of good will, faith and hard work, we can find the solutions, and we can write the history that we want to see.
What I fear most is that the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s that we have seen in our society recently have eroded permanently our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seek solutions. But,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darkness always gives way to light- if only we could hold on to good will and hope.
Is it a difficult target to aim for? Of course it is. You may choose not to trust me to do it alone, but you must trust the collective faith and good will of all of us. Where others see a depressing situation, I see courage in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istory; where others see a society torn apart, I see dawn at the end of a long dark night. If I can see a future for Hong Kong, so can we all.
I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soul-searching of late, and I can genuinely tell you that I am more determined now than ever to serve this city of ours. In fact more determined than what had urged me to return to Hong Kong in1982.
Ladies and gentlemen, I declare I am running for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18

曾俊華:港獨侮辱港人感情對23條及8.31框架立場模糊

1 : GS(14)@2017-01-21 03:32:52

曾俊華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一直被傳不獲中央「開綠燈」參選特首的前財爺曾俊華,在參選記者會上主動談及港獨,直指妄言要搞港獨的人侮辱了港人感情,強調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有更好的香港。但被問到會否為《基本法》23條立法、放棄8.31框架等,他均無正面回應,指須視乎政治環境是否適合重啟政改。已經宣佈參選特首的退休法官胡國興狠批他政改立場軟弱,直指:「Hea夠喇,John!」記者:鍾雅宜曾俊華在20多分鐘的記者會開場白中主動談及中央極關注的港獨問題,他先指「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稱早在97回歸前,全港上下已經證明了對國家的感情,指「今日嗰啲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嘅人,我想知道佢哋憑乜嘢去否定我哋嘅歷史,侮辱香港人嘅感情?」但他未如現任特首般發炮狠批,指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故步自封,更稱「擁抱國家,面向世界,先係真正偉大嘅香港,一個更好嘅香港」,相信香港更好正因為一國兩制這偉大構思。


不滿非黑即白主張割裂社會

曾又提到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非黑即白的主張割裂了社會,不單阻礙政府施政,更令社會瀰漫一股怨氣和怒火,呼籲社會放下固執偏見,「香港既唔只係我嘅,亦唔只係你嘅;香港屬於我哋每個真正香港人」。曾其後多次被問及會否重啟政改、爭取撤回8.31決定,以爭取泛民選委支持,均未正面回應,只稱8.31不是港人立場,而是內地帶進來,香港需要處理,但政治環境相對2014年(人大拍板8.31之年)若無改變,貿然提出重啟政改,只會如同「撼頭埋牆」,令社會更不和,是不負責任,認為先要與社會各持份者正式對話,看看能否取捨,互相妥協。問及會否重推23條,曾強調政府就23條立法是憲制責任,但知道爭議相當大,政府須創造合適的社會氣氛,才能推動立法;又直言現時社會撕裂是源於市民不信任政府,若政府沒有市民信任,很難團結社會,所以下屆政府應該休養生息,但他指並非甚麼也不做,應做的政策仍要推行。



■胡國興昨狠批曾俊華未能回應社會對普選的訴求。胡國興fb圖片

胡官轟政改立場軟弱「Hea夠喇」

其政改等立場受到對手胡國興狠批。胡官在facebook上載片段直指:「Hea夠喇,John!」批評曾俊華政改立場太軟弱,有負市民所託,未能回應社會對普選的強烈訴求;又指後梁振英時代,下屆政府首要任務是要全面、準確反映港人意願,重啟政改修補社會撕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指曾俊華指出了現屆政府管治問題,亦令港人感到希望,坦言對曾俊華期望較林鄭月娥高,但對曾未有就8.31框架表態感失望,指每個候選人都應該就重啟政改的時間及普選方案提出建議,以解決香港管治問題。胡指現階段較難說支持誰成為特首,民主黨將會視乎政綱等再作考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0/199032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20

談政改 曾俊華改口風 林鄭褪軚 同怕失分 稱重啟須視乎情況

1 : GS(14)@2017-01-22 01:56:54

■林鄭昨到鴨脷洲探望街坊,並向長者噓寒問暖。莊建鑫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兩名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及曾俊華對重啟政改及人大8.31立場,一直受市民及民主派選委關注,曾俊華昨接受電台訪問時,就之前對8.31決定立場改口風,稱有關決定是推動政改基礎,盼先重建市民對政府信任,再向北京反映港人政改看法,不急於重啟政改;林鄭昨亦指重啟政改需「審時度勢,睇吓有冇足夠條件、環境、氣氛」,又指政改為社會帶來紛爭。民主派表明,任何參選人必須清楚交代8.31立場,才決定是否提名。記者:林俊謙



前日參選記招上,曾俊華指人大8.31決定「唔係我哋立場」,昨遭親中報章大字標題報道後,他接受港台訪問時,對政改立場明顯有變。


不急於下屆政府推動

曾俊華指出,人大8.31決定是推動政改的基礎,又表示不認為下屆政府一定要重啟政改,他否認自己說法有異,指推動政改需聽取不同政黨和市民意見,亦要向北京爭取,指「如果氛圍不改變,繼續推出(政改)只會帶出爭議,帶唔出結果」。曾俊華又澄清,前日稱下屆政府應該「休養生息」,並不等於「乜嘢都唔做」,他希望香港可以重建信任的環境,令大家能夠以同一個方向和妥協的態度推動政改,「咁先可以推行得到」。曾俊華又指出,推動政改最重要是正確向北京反映港人看法。至於去年7月曾經公開表明熱切希望下屆政府重啟政改的林鄭月娥,昨則指重啟政改「係需要審時度勢,睇吓我地有冇足夠條件、環境、氣氛去做,因為一場政改工作,係好消耗主事官員精力,亦無可避免為社會帶來紛爭」。至於其餘兩位特首參選人,葉劉淑儀表明8.31決定不能撤回,她願意就政改問題向中央反映香港真實情況;胡國興則不同意曾俊華稱要等適合社會氛圍才重啟政改,認為如果只是等待5年,情況不會有任何轉變,又指不試圖重啟政改,就一定不會成功,因此下屆政府應主動重啟。


泛民選委今討論提名

手握逾300票的民主派選委聯盟「民主300+」今日開會,討論提名問題。有參與協調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期望了解曾俊華指人大8.31決定是政改基礎的說法,才決定是否提名他。民主黨議員涂謹申呼籲各特首參選人不要畫地為牢,指人大8.31決定,是由於梁振英未如實向中央反映本港實際情況下而出現,認為在梁振英不尋求連任下,中央對港政策或已有新想法。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曾俊華前日言論惹《文匯報》等愛國陣營不滿後,昨日的政改言論「有少少補鑊性質」,相信民主派會等曾俊華推出具體政綱後,才決定是否給予提名。蔡子強又認為,林鄭月娥昨日回應重啟政改屬避重就輕,反映政改議題對建制派參選人「係失分多過得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1/199042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