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奢侈品銷售增速將創十三年來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634
據貝恩咨詢,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到海外購物和政府反腐敗力度加強,預計中國今年奢侈品消費增長僅2%,為2000年以來最低水平。奢侈品新開店鋪數量也同比下降三分之一。
貝恩昨天發布報告稱,預計2013年全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額同比增長2%,遠低於去年的7%。貝恩預期2014年增長將與今年持平。
報告稱,由於中國政府加強反腐打擊了大量的送禮需求,瑞士手表、昂貴酒類和男士穿戴類奢侈品消費暴跌。據貝恩預計,奢侈手表的消費同比下降11%。
瑞士手表行業協會數據也顯示,歷峰集團和瑞表集團今年前10個月出口至中國的手表同比下降了14%。
開雲集團旗下的Gucci三季度銷售額下降,路易威登酩軒集團旗下的香水、化妝品銷售也放緩。
消費者轉向海外采購也是銷售下降的重要原因。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目前三分之二的奢侈品消費都來自國外。
中國從去年開始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購買國,奢侈品購買總額占全球的29%。
女性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購買力越來越強,今年女性用品和鞋類奢侈品的增長將達到8%至10%。
貝恩追蹤的20個奢侈品牌今年在中國設立新店100家,這一數字也較去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反貪之下 中國奢侈品銷量明降暗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462
中國去年出臺了一系列反貪措施以來,餐飲和白酒業受到重創,然而並不是所有奢侈品都受到了反腐運動的影響。
2012年9月,一位官員因佩戴勞力士手表而在網絡走紅,被網友戲稱為“表哥”。他因此失去了本來令人羨慕的工作。在這之後,中國的豪華手表銷量下降了11%。
但是根據貝恩的統計,2013年,中國奢侈品服裝和化妝品的銷售額上漲超過10%。
根據鳳凰網舉辦的“奢侈品購買力”調查,去年巴寶莉是最受大陸消費者歡迎的奢侈品牌。第二到第六名分別是香奈兒、古馳、路易威登、普拉達和迪奧。
去年中國大陸整體奢侈品消費僅增長2%,低於2012年的7%。然而,根據貝恩的調查,大陸地區銷售放緩並不意味著中國人不再購買奢侈品。他們只是轉戰至海外購買。
15%的受訪者向鳳凰網表示,他們通過網絡代購的形式購買奢侈品。而在實體店購買奢侈品的人群中,43%的消費者在國外旅行時購買了奢侈品,32%的消費者選擇在中國大陸購買,而剩下25%的消費者則在香港購物遊時購買奢侈品。
作為一家專註於中國奢侈品消費趨勢的網站,精日傳媒近日總結了消費者在海外購物的幾大原因:
首先中國奢侈品進口關稅高,關稅可以將價格擡高30%-80%以上。
其次是消費者擔心購買到假貨。目前,在中國假冒商品依然猖獗。
最後是消費者對奢侈品店購物體驗越來越重視。在羅德公關進行的2013年中國奢侈品預測調查中,92%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內地的奢侈品店服務令人失望,服務人員怠慢且缺乏專業知識。
奢侈品賺錢法則揭密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h1t.html
締造一個可以百年承傳的奢侈品牌,到底需要什麼制勝要素?通過數年深入研究,我們為你總結出在國際奢侈品行業中百試百贏的原則。
1.品牌定位法
每一個行業成功的準則中唯一相同的就是擁有獨特的定位,並且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你的定位可以是一群人或一個你最為鍾愛的人,但是絕不應該是所有人。大眾的品位,在這個行業裡絕對行不通,相反,他們只會被極小眾人的品位所操縱。你必須相信品牌的定位猶如長期發展國策般重要,以此為中心,從商場選擇、市場營銷到設計製作團隊,必須絕對統一思想,決不退而求其次。
2.簽名式標誌識別
榮譽感,首先是設計師和品牌強烈的榮譽感,才能為穿著你衣服的客人帶來真正的榮譽感。即便是大師逝去後,KarlLagerfiled永遠延續著Chanel的黑白雙色和圓領小沿邊,Dior男裝前設計師HediSlimane,也別出心裁地為每一件衣服繡上代表自己印記的小蜜蜂,Tiffany設計師珠寶上都雋永地刻上設計師的大名。這決不是設計師的炫耀或品牌的炒作點,更多是每一個購買者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穿著佩帶衣飾也是與一個才華橫溢人的親身交流。這是奢侈品的情感價值加分。
3.設計師明星化
為了你所創造的品牌,為了你的設計更容易為人熱愛,你可以像設計界的泰斗KarlLagerfield和GiorgioArmani一樣,大師風範不斷登場作秀,他們的銀發和持久常青的創作力贏得無限尊重,更可以向Dior的JohnGalliano學習,成為一個品牌絕對的靈魂和絕對的明星。其實,一個活生生的人展示在消費者面前,更能夠使之得到感性的認識:你購買的不只是產品,而是靈魂的體現。他的精神將展示你的品位,穿Dior意味著大膽風華,穿Prada表示含蓄趣致。所以,將你的設計師捧成個性張揚的明星吧,他們其實也名至實歸。
4.神話式口碑營銷
奢侈品牌最大的本領就是拿著放大鏡發現所有珍貴的故事片段,再拿著傳聲筒數以經年大聲傳播。我參加過幾十次Chanel活動,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講述著香奈兒女士的故事。奢侈品要學會講故事,不斷地講述,哪怕只是重複,講述那些你獨有的東西,你所驕傲的細節,這些在數十年後,必將會締造屬於你的傳奇!
5.限出來的高質銷量
限量,你決不能因為東西好賣就不斷生產它,相反,克制製造尊貴感覺,「真正的奢侈永遠是一物難求的珍貴。」愛馬仕多年來深諳此道,它的永恆名品Kelly和Birkin包,永遠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身份象徵,面對一個手挽Birkin鱷魚皮包的女士,你會絕對認同她的財富、地位和品位。所以,儘量突出你的珍貴,賣不掉的貨品狠心下架也不降價。LouisVuitton就是極少數決不打折的品牌,它的產品每一季都像鑽石一樣不斷升值。
6.獨一無二地強調手工
奢侈品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是因為它永遠只追求最好,最好的設計、最好的質料、最好的手工,集合成最好的作品,為每一個擁有它的人帶來人生的享受。通常品牌為追求不同於他人的做工工藝,會高薪留下資深工匠,像Tiffany和Hermes這樣都擁有幾代為之工作的老工匠。Chanel更斥巨資收購羽毛、紐扣、帽子等手工工坊作為奢華手工的保證。
7.品牌的設計指向性
當市場長期熱銷時,你保有品牌核心特色80%,只在20%基礎上加入新元素,如同LV每季只需變化Monograme花紋,Chloe變變袍式裙的面料刺繡即可,而對於正在走下坡路或面臨老化的品牌,卻需要顛覆性創新設計,進行革命性改變。每年幾季的國際時裝周FashionShow,必須竭盡全力精彩表現,因為全球媒體評論對於品牌至關重要,一旦不參加會被質疑財務危機,幾季滑落之後甚至會淡出。
8.廣告是制勝的法寶
最為重要的秘密,其實正如你所看到的,翻開時尚雜誌你立刻發現,原來怎樣分辨你是否是真正的大牌,就是你的廣告到底在哪裡、有多大、在多前面,它是否是大牌明星、超模加大牌攝影師匪夷所思的創意,往往廣告中推薦的衣服、包包就是最熱賣最搶鏡的產品,放心買準沒錯。大品牌會為特殊廣告位置爭搶不惜一置百萬,重要的是這代表著品牌的江湖地位和愛用者的尊嚴。
9.明星產品你有嗎
每一個品牌都應該長期打造自己的明星產品,就是意味著LV的箱包、Fendi的皮草、Dior的高級時裝、Chanel經典外套,讓它們經久不衰,成為每個女人夢想中的MustH**es之後,她們才會有機會成為你的忠實愛用者,繼而買下你的鞋子、珠寶、手錶。事實上,品牌的經典明星產品即是入門產品,也是常銷品,更是你的錢櫃產品,決不能因為多元化發展而忽視它。
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張旭婧
奢侈品驅動美國消費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719
美國消費者支出在2013年坐上了增長的「飛機」,實際消費支出去年加速上漲,增長2.5%,高於2012年2.2%的增速。
美國家庭把錢都花在了哪裡?摩根士丹利對超過100個類別的消費者支出進行了深度研究,發現耐用消費品(設計壽命三年以上的消費品)的增長最為強勁,尤其是奢侈品。
經濟學家Ellen Zentner寫道:
對私人飛機、休閒船支和其他休閒車輛的支出自去年4月來不斷升高。2013年8.5%的增速翻番了2012年(4.0%)的增速。
電視、行李箱和個人電腦也是去年的大贏家。Zentner發現,珠寶和手錶的支出也創下2004年以來最快增速。
在非耐用品中,與住房相關的產品支出增長最快。而服務板塊,投資組合管理、投資建議以及飛機旅行上的支出名列前茅。
研究結果反映了美國經濟復甦的兩條軌道:由於去年股市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有錢人非常願意並且有能力消費。而工薪家庭則由於年初更高稅收的打擊,減少了支出。
Zentner說:
我們預計2014年工資將會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復甦而增長,這種一邊倒的消費情況將會慢慢改善。
下圖為2013年美國各類產品消費的增長率列表:

【案例】高仿奢侈品產業鏈揭秘:暴利生意是怎麼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269也許,這其中大部分正是你知情或者不知情的高仿奢侈品,它們如今是以怎樣的一種模式襲擊著我們的生活?這條地下鏈條有多龐大?如何運作?
秀恩愛,曬旅行,曬美食,甚至是轉發各種心靈雞湯一直是微信朋友圈的主要話題。直到有一天不經意間,你突然發現身邊一些朋友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中賣鞋、賣包、賣表、賣玉石……並且這類的微信號也越來越多。
仔細觀察這些朋友圈的店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幾乎每天都會發佈各式各樣的奢侈品商品,多時一天達十幾條。大多數在朋友圈展示出來的商品被店主描述為「原單」或是「工廠貨」,用較為通俗的話來說也就是較為高端的仿製品,做工精細的假貨。
而提到貨品的來源,店主介紹,有些是在國外工廠出產後被專櫃淘汰的,「也有些是按照原版一點點復刻的,皮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完全看不出與原版不同」。而這些高仿的奢侈品,來源很多都指向廣東的工廠。
朋友圈裡的「陳生」們
店主Z小姐和每一位朋友圈的賣家一樣,每天醒來郵箱裡都會收到上家發來的各種商品照片和簡短的推廣介紹,Z小姐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商品的信息搬到朋友圈中。而對這些商品,Z小姐有時候也會進行篩選,保證商品在朋友圈中的受歡迎程度。
Z小姐朋友圈的貨源基本上都來自廣州、深圳一帶。一般情況下貨源工廠只會與相熟並且有信譽的一級代理直接溝通,並且向一級代理供貨收款,這些一級代理基本上都是貨源工廠主的親戚或是好友。
「我的上家跟我說他自己是一級代理,不過按照這個人給我的價格來看,我覺得到我手上至少已經經過了兩道。」Z小姐在談到拿貨的價格時表示,「不過這種貨再加個幾百塊錢還是很容易賣出去的,我也沒什麼成本,所以對於拿貨價格我基本上不用擔心。」
不久之前,為了探究這條產業鏈,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通過一個在微信朋友圈做高仿奢侈品手錶的朋友試圖聯繫上他的上家——一個自稱是「陳生」的老闆。在粵語中,「先生」 可以代表對一般男性的稱呼。口語習慣省略「先」字,用姓+「生」稱呼成年男子,如「黃生」、「李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後來在採訪中發現, 「黃生」、「李生」等也成為了這些上下家之間聯繫的一種代號。
其實在微信朋友圈做類似生意的,最忌諱的就是大家通過同一個上家進貨銷售。如果兩個人朋友圈資源高度重合,加之這又是一個輕資本低門檻的活,下家對於自己的上家資源一般都較為保密。
以一個希望進入這一行當「後輩」的身份,記者和「陳生」搭上了線。
「陳生」在微信朋友圈裡專注售賣高仿奢侈品手錶,在他的產品單上按照石英錶、機械表、帶鑽機械表等幾個樣式和不同的做工,手錶基本售價在幾百塊至幾千塊不等。
不僅僅如此,「陳生」還能夠按照一些特殊癖好,比如沒有鑽的手錶要鑲滿鑽等類似的要求進行私人定製,所以「陳生」的生意一向不錯。
「你不需要囤貨,我這邊每天都會有一些產品的圖片和介紹發給你,你直接發在自己的朋友圈就行了。如果有人看上了,我這邊會給你細節圖,打錢過來之後我會直接從廣州發貨。」「陳生」向記者傳授著微信朋友圈最基礎的銷售手段,「我給你的價格就是你的底價,至於你能賣到多少就看你自己了,不過建議控制在幾百塊錢之內。」
水很深的「海淘」
和「陳生」一樣,在國企工作的L先生閒暇之餘也在進行著類似的生意,而他的上家就是工廠直接出貨。
因為和上家都是好朋友,所以L先生知道這些貨物的銷售渠道不僅僅在微信上。「微信也是近一兩年才興起的銷售渠道,在此之前淘寶等線上平台上也有不少渠道。」
目前,最火的渠道除了微信圈,還有很多所謂的「海淘」或是「海外代購」,有相當部分的貨都是高仿品。
「如果有朋友在法國或是意大利的就十分好操作,先將高仿品和高仿小票等包裝整齊寄到海外,再讓海外的朋友按照收貨的地址直接發貨便完成整個交易。」 L先生說。
還有一種方式更加方便,就是直接高仿一套海外商場消費的小票,連同包裝好的高仿貨物發給買家,對於不少沒有海外購物經驗的買家來說,這些小票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有曾經接觸過「海淘」的買家也許會問,這些買手都信誓旦旦可以「專櫃驗貨」。但在L先生看來這個所謂的「專櫃驗貨」其實是無稽之談。
熟知其中奧秘的L先生笑稱,目前國內的奢侈品專櫃基本上都不支持所謂的「專櫃驗貨」。而有驗貨服務的愛馬仕,則在確認有驗貨需求後會將需要驗貨的包寄往總部,這其中高額的郵費是需要由提出驗貨方負責的。如果愛馬仕總部發現包是假的,高仿產品會被當場銷毀。
最近幾年類似唯品會、走秀網等奢侈品折扣電商的崛起,再次點燃了國人購買奢侈品的慾望,與此同時, 「假貨」「高仿」的質疑也一直不絕於耳。L先生透露,曾經有類似網站的高管對他這樣表示:「如果要買奢侈品,不要去我們網站買。」
記者試圖證實這些電商產品的真假性,但一直沒有得到準確的信息。
這些高仿奢侈品最為神秘的渠道就是正規專賣店了,曾經有消息流傳在正規專賣店買到假貨。但是記者走訪下來發現,如果高仿品出現在正規專賣店,必須是店員和貨源單對單交易,並且保證知曉真相的人越少越好。但是至今也同樣沒有準確的消息可以證實。
直擊高仿貨源地
一般情況下,做銷售的生意都是需要對貨源有一定的瞭解,才能進行銷售。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以不看到貨不放心和將投入大資金運作等為理由最終說服了「陳生」,在說定了時間之後記者開始了南下的旅程,沒想到迎接記者的竟然是一個產業鏈健全、分工完善的高仿奢侈品製作、售賣圈子。
出了機場第一件事情就是聯繫「陳生」,在電話另一頭的「陳生」也顯得非常好客,在確定見面的地點和時間之後,「陳生」又將「你們完全不需要親自來」的話語重複了一遍,在記者再三執意要來看看時,「陳生」表示到時候見。
記者按照陳生發來的地址來到了位於廣州市火車站附近的南方鐘錶交易中心。
但是此時「陳生」顯然對記者此行的目的抱著更加謹慎的態度,到達指定的地方「陳生」並沒有和記者相見,在來來回回的交涉未果後,「陳生」以「最近查得緊不方便見面為由」委婉的拒絕了記者的來訪,電話那頭最後傳來的是「嘩嘩嘩」的麻將洗牌聲。
然而,掛掉「陳生」的電話,記者發現原來和「陳生」相約的地方竟然都是做鐘錶生意的。會不會這裡也有做高仿手錶的?帶著疑問和滿心的期望,記者開始在這個鐘錶交易中心尋找高仿奢侈品手錶。
進入樓內,映入眼簾的是類似電腦大賣場一樣的手錶銷售集散地,作為賣家的黃種人和前來掃貨的白人黑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鑑於記者在名表方面的儲備知識有限,同時也為了能和場內的賣家套出更多有用的內容,記者在稍微觀察一陣之後便以一個高仿中間商的身份開始搭訕。
「有歐米茄或是浪琴的手錶麼(注,這裡所指的品牌皆為高仿)?」此前這片地區剛剛被白雲區打假辦進行過嚴打,不少帶有名表LOGO的手錶在櫃檯的顯眼位置都很難找到。為了不讓店主對記者的身份有所懷疑,記者翻看著每家店舖都會放著的名表年鑑,將話題丟給店主。
「有啊!」一位女店主隨口答道,「你要多少?」在幾番價格和款式上的對話過後,女店主的謹慎讓她很快認定記者並不是前來進貨的,便低頭玩起手機遊戲。
事實上,在這個鐘錶市場,國外買家佔到了大多數,其中又以非洲和中東的買家為多。在一個國外買家剛剛結束交易的櫃檯,記者靠了上去。
還是同樣的對話開頭,不同的是這家店主二話不說便從身下的椅子底下拉出一個黑色塑料袋,塑料帶一打開引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個包裝較為完整的高仿手錶。
店主隨手拿起一個印有浪琴LOGO的高仿手錶介紹道:「石英機芯的190元,要背透機械機芯的360元,如果加鑽的話再貴上60元。」
「像你這樣做微信朋友圈生意,還特意來一趟廣州的人還真不多,很多人就是直接從我這邊拿圖開始做的。」得知記者有意做微信朋友圈的生意時,店主忙把手機拿出來熟練的點開二維碼,「你加我微信吧,我這每天都會有產品的更新,你到時候直接發到你朋友圈就行,如果每個月從你這邊走的量多,每塊表還有一定的折扣。」
隨後,記者在市場中發現不少商戶都在朋友圈進行著線上的銷售,這個鐘錶交易中心周圍還有幾個鐘錶的集散地。太陽西下,包括順豐等多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都在這裡收貨,他們從下午4點要忙到晚上11點,貨物再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
但這些人絕對不是這條產業鏈的頂端。
神秘的上游工廠
在附近的鐘錶交易中心的多家攤位詢問下來,想去看貨源的要求基本上都被店家婉拒。鐘錶銷售不能進行溯源,記者將目光放到了朋友圈中另外一項銷售主力——奢侈品皮具。
高仿皮具的集中銷售點也位於廣州火車站的附近,其中以三元裡的幾家皮具中心為主。和手錶的銷售中心一樣,因為這段時間查得嚴,不少商家都沒有在顯眼的地方擺放高仿奢侈品的皮具,只是在記者問及時才從角落或是不顯眼的口袋中拿出。
沒聊幾句記者便直入主題,希望可以在正式合作時先看看最主要的生產環節。
「我們直接從廠家拿貨,這個廠子就是我表哥開的。如果你真的想去工廠看的話,等以後我們的合作上正軌了,我可以和表哥商量下帶你去參觀。」一位王姓店主坦言,「希望你能理解,之前曾經有帶生人去工廠參觀過,但是隨後打假辦等部門就把工廠查了,所以現在對這種事情我們特別謹慎,就連我自己都不怎麼會去工廠。」
於是,記者決定自己直接尋找這些高仿產品的原料從哪裡來。
離開三元裡的幾個皮具交易中心,往三元裡地鐵站方向走過去,便是專門出售五金件和皮料的市場。這和皮具交易中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高仿皮具奢侈品產業鏈。
一位個人手工皮具老闆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一般入門級奢侈品皮具所用到的皮料,在附近的這些皮料市場中都可以找到。」
把這些皮料採購回去,根據包等皮具的款式進行打磨、上色之後,出來的效果和真品至少在外觀上相差無幾。
「一個皮包除了皮料、做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金件。一般的製作工廠在生產流程中的五金件環節都是需要外采。」上述王姓店主介紹道。一般能夠製作高仿奢侈品五金件,並且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廠並不像一般的企業對外進行廣告宣傳,其銷售對象基本上都是業內熟悉的幾家高仿奢侈品製作工廠。
如果有新的訂單來找,那也一定是通過熟人擔保介紹。
這就導致除了高仿奢侈品成品的製作環節,五金採購也成為高仿奢侈品生產中最為神秘的環節之一。
M小姐是另一個在微信朋友圈中銷售高仿奢侈品的賣家,在一次機緣巧合下,M小姐和做高仿奢侈品的遠房親戚搭上了線,和親戚做了深度交流並且親赴廣州,在瞭解了相關流程和生產情況後,M小姐決定將這個當成一個重要的副業來做。
值得注意的是,M小姐雖然親赴廣州進行過考察,但是也沒能在製作高仿奢侈品的現場一探究竟。「基本不會讓你看到的。」她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中國領跑奢侈品銷售時代已去 路易威登銷售增速大降75%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430
在強勢的歐元以及中國需求大幅下降的打擊下,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二季度表現應驗了市場的擔憂,增長速度再次減慢,顯示全球奢侈品行業前景黯淡。
中國很長時間來都被視作奢侈品行業的主要增長引擎,彌補了歐洲和日本市場的低迷需求,尤其是日本今年4月1日開始消費稅提升3個百分點,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意欲受到嚴重影響。
但是這個周五,LVMH集團的財報確定了這樣一個市場判斷,那就是中國的需求局面已經不會再回到之前的旺盛狀況,全球奢侈品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長期的溫和增長局面。
本周五奢侈品行業的風向標LVMH(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公布二季度財報,集團二季度銷售僅錄得1.3%的實際增長,從去年同期的67.19億歐元增加至68.03億歐元,有機增長率為3%,比一季度的6%有所回落。整個上半年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19.8%萎縮至18%。凈利潤為15.09億歐元。
其中旗艦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所屬的時尚皮具部門銷售同比上漲2.7%至23.91億歐元,增速對比一季度的10.7%下降75%。
LVMH股價周五盤中也大跌7.2%,創下2009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被它拖累的還有Cartier的擁有者瑞士Richemont集團和Gucci的擁有者法國Kering集團,兩家公司股價在周五分別跌3%和3.7%。
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Luca Solca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盡管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大力創新產品,但消費者(特別是中國消費者)仍然未能完全接受其轉型。
金融危機之後,奢侈品行業的銷售增速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曾有一次反彈,而這個增長趨勢在過去兩年再度放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對腐敗和鋪張浪費的打擊。
受此影響,LVMH集團的葡萄酒和烈酒部門銷售出現了7%的跌幅,持續經營利潤萎縮14.5%至4.61億歐元。洋酒品牌在中國的日子從去年開始就變的艱難,此前,Remy Cointreau(人頭馬君度集團)去年3、4季度的同比銷量分別大跌30%、32%。
LVMH集團財報給出的2014年上半年銷售和利潤指標都沒有達到市場預期。該公司稱,在香港購物的旅客數量減少,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數量下降了。
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很多奢侈品行業領頭品牌的全球銷售收入中通常都有超過10%的比重——這個比例在Richemont集團是16%,在瑞士鐘表業巨頭Swatch的銷售收入中有12%的占比。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三個市場在絕大多數頂級奢侈品牌的新全球銷售收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比重。
由於銷售受到影響,各大奢侈品集團開始調整在中國國內的拓展策略,收縮店面數量,並大幅減少開新店計劃將成為接下來的主流趨勢。
有報道甚至顯示,自2013年起,喬治·阿瑪尼、百達翡麗、杜嘉班納離開了上海外灘;路易威登也停止了在中國開新店的計劃,把資金用於裝飾歐洲旗艦店;東北第一家路易威登店隨著合同期滿,將解除合作合同;國內多家奢侈品集中的商場目前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華南甚至已經有奢侈品購物商場暗地放盤尋找接手方。
著急去庫存 奢侈品在中國低下“高貴”頭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08

奢侈品公司很早就開始重視中國消費者,不僅僅因為中國市場對古馳包包和卡地亞(Cartier)手表有強大需求,還因為中國人比西方更願意花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但7月份以來,奢侈品公司在中國的生意不再那麽好做了。購物網站xiu.com上,一雙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的淺棕色皮鞋六折甩賣,價格甚至低於歐洲的零售價。而在上海市中心的古馳(Gucci)門店,一只淺粉色皮包打七折出售,售價僅高於12000元人民幣,幾乎和美國同價。
彭博社報道,多種因素促成奢侈品在中國的售價下滑。其一是中國政府的反腐行動。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提到,頂級的一克拉鉆石平均價格自2011年7月以來已下跌30%。衡量紅酒價格的英國Live-ex 100紅酒指數也下跌31%。
此外,奢侈品進口中國的高消費稅也令富豪們轉戰海外“血拼”。
這導致奢侈品公司在中國的零售店里,堆積著大量賣不出的庫存,高端品牌罕見打折了。
精品店咨詢公司SmithStreet中國合夥人Franklin Yao表示,即使在金融危機時期,我也沒看到奢侈品店出現這麽大規模打折。去庫存已經成為這些奢侈品牌的大問題。
奢侈品業全面低迷 歷峰集團銷售跌回金融危機水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5

由於以亞洲為主的消費者減少奢侈品購買,全球最大的珠寶商歷峰集團(Richemont)銷售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歷峰在昨天的聲明中表示,在包括8月的過去五個月中,公司的銷售增長僅4%(未計入匯率變動),為2009年以來最慢同期增長。過去一年中,歷峰的股票下跌了4.3%。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是銷售下滑的重災區,日本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也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這些地區的低迷銷售令亞太區業績慘淡。去年,亞太區市場的銷售占歷峰集團的40%。在中國政府的強力反腐下,另一家奢侈品巨頭路易威登銘軒也表示亞洲的銷售額開始走低。
據彭博,法國巴黎銀行奢侈品行業分析師Luca Solca稱:“(奢侈品行業)要做好全年銷售低迷的準備。”
不過卡地亞集團全球執行總裁兼CEO Bernard Fornas表示,中國消費的下滑之勢短暫的,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旅遊的增加,中國的消費會重新回升。他指出,目前中國的遊客正在推動澳大利亞市場的銷售。
歷峰表示,公司在中國的直營店銷售額有所增長,但經銷商渠道的銷量回落比較嚴重。
歷峰集團是瑞士奢侈品公司,它由南非億萬富翁安頓·魯伯特於1988年建立。公司涉及珠寶、手表、附件以及時裝等四個領域。旗下有江詩丹頓、積家、卡地亞、登喜路、萬寶龍、Giampiero Bodino等知名品牌。
擁有歐米茄、浪琴等品牌的瑞表集團CEO Nick Hayek昨天也表示,公司今年的銷售增長可能會跌至2%至6%。
分析師預計,蘋果新近推出的Apple Watch也將對奢侈品巨頭的傳統業務——手表,尤其是中低端表業造成沖擊。花旗預計到2018年將有50億美元的手表市場被智能手表搶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首家奢侈品鞋類公司Jimmy Choo上市,「她經濟」能否支撐股價?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95055
2000年,美劇《欲望都市》持續熱播。第三季第一集中,在黑夜中丟失了鑲嵌著羽毛的心愛高跟鞋後,女主人公Carrie如同灰姑娘逃離舞會一般奔跑在紐約街頭,大喊“我丟了我的Choo!”這一經典鏡頭也讓1996年才創立的鞋履品牌Jimmy Choo名聲大噪。

《欲望都市》S3E1中Jimmy Choo劇照
這些尖頭、匕首跟、四英寸的高跟鞋讓無數女人著迷,但卻不是每個女人都有幸擁有,“從穿上Jimmy Choo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出賣了你的靈魂。”最貴的一雙Jimmy Choo售價接近8萬人民幣,即便是普通款也要數千元。如果你買不起它的鞋子,那麽做它的股東如何?上周,這家奢侈品鞋履品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1.40英鎊(2.24美元),就算不是上層名流也可以買得起它的股票。

Jimmy Choo未發行新股,此次IPO中出售的25%股份主要來自控股股東、德國投資集團JABLuxury。上市後,JAB Luxury仍持有公司70.2%的股份,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公司幾經易主換帥,掌門人早已非最初的創始人、華裔鞋履設計師Jimmy Choo(周仰傑)。
小作坊起家的奢侈品品牌 1961年,周仰傑生於馬來西亞一個鞋匠世家,9歲時比照圖紙做出了人生第一雙鞋。從倫敦著名皮革貿易學校科威勒斯畢業後,周仰傑在倫敦東區的一條老街上開設了一間小作坊,憑借精湛的制鞋手藝引發了時尚編輯的關註,陸續在各大時尚雜誌版面上曝光的作品為其招來了大批慕名求定制的上流顧客,其中最著名的莫屬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

作為戴安娜的禦用鞋匠,周仰傑共為她量身制作了100多雙鞋子,直至她去世。隨著名聲越來越響,周仰傑不再滿足於只給少數顧客做訂制,他也想讓自己做的鞋子擺上那些精品百貨的貨架上。

1996年他遇到了Tamara Mellon(塔瑪拉·梅隆)。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這位社交名媛、前Vogue時尚助理把 Jimmy Choo從東倫敦那家小作坊打造成今天年銷售近3億英鎊的奢侈品鞋履品牌。

從無到有,憑借著性感剪裁、時尚設計與精雕細琢的工藝,Jimmy Choo贏得一眾高端顧客的歡心。塔瑪拉非常善於抓住時機吸引人們的眼球,她利用自己在上流社會的社交關系讓奧斯卡紅毯上的女星把Jimmy Choo穿在腳上。安吉麗娜·茱莉、凱特·布蘭切特、朱利安·摩爾、希拉里·斯萬克、詹妮弗·洛佩茲,這些顧客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曝光率保證,讓Jimmy Choo風頭一時無兩。
除了借鞋給那些參加頒獎典禮的明星外,塔瑪拉也很樂意將鞋子免費借給電影制片方,比如電影《律政俏佳人》中的女主角就擁有60雙Jimmy Choo的鞋子。如周仰傑所願,Jimmy Choo的鞋子不斷走進Harvey Nichols、Saks、Barnes、Bergdorf,出現在倫敦、洛杉磯、紐約等世界各地最高端的百貨商店里的貨架上。
“21世紀真正的奢侈品品牌” 只用了十年就成為奢侈品領域的領軍品牌,Jimmy Choo堪稱一個奇跡。在Jimmy Choo之前,頂級奢侈品品牌的成長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如1837年創立的Hermès、1854年的LouisVuitton、1956年的Burberry,還有20世紀初的Chanel等,時尚專欄作者洛朗·克羅在《高跟鞋帝國》一書中將Jimmy Choo稱為“21世紀真正的奢侈品品牌”。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Jimmy Choo的快速崛起是和21世紀初奢侈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分不開的,2008-2012年間,奢侈品市場整體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為5%。而鞋履又是奢侈品市場中增長最快的一個類別,同期奢侈品鞋履市場CAGR為10%,Jimmy Choo銷售額CAGR則更是高達22%。

即便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中,奢侈品鞋履銷售額同比減少4%、奢侈品整體銷售減少8%的情況下,Jimmy Choo依然能實現1.9%的銷售增長,可知Jimmy Choo有多受女人寵愛。
周仰傑和塔瑪拉之間的矛盾一路伴隨了Jimmy Choo的成長。2001年,在全球奢侈品巨頭的瘋狂並購潮中,周仰傑將自己50%的股份出售,離開這個以自己命名的公司,塔瑪拉則保留了15%的股份。
Jimmy Choo的“後周仰傑時代” 2011年Jimmy Choo曾計劃赴香港上市,但隨後被隸屬於JAB的瑞士奢侈品集團Labelux以5.25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當時的控股方、私募基金Towerbrook所持有的85%股份和塔瑪15%的股份,在這位聯合創始人兼創意總監離開後,留下的就只有在品牌成立時就任設計總監的周仰傑的侄女Sandra Choi(蔡卓珊)。
時隔三年,Jimmy Choo再度醞釀上市,此次選在了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周五,Jimmy Choo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奢侈品鞋履品牌,它也是繼96年的Mulberry和02年Burberry後在倫敦上市的第3家奢侈品牌。 現在的Jimmy Choo由經驗豐富的奢侈品高管Pierre Denis經營,他曾在行業領袖 LVMH集團有超過10年的豐富經驗,經營過LVMH旗下時尚品牌John Galliano。
從2011年到2013年的短短兩年間,Jimmy Choo的年營收從2.11億英鎊增長至2.82億英鎊,同期調整後的EBITDA利潤由4300萬英鎊增長至4690萬英鎊。
Jimmy Choo的產品也不再只有四英寸的高跟鞋,而開始向手袋、太陽鏡、香水等其他品類拓展,並推出了男士鞋履系列,步伐越來越像一個大型的奢侈品集團。2011、2012、2013年,鞋類在JimmyChoo總銷售額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2%、73%和75%,以手袋為主的飾品在總銷售額中分別占27%、25%和23%。

截至2014年6月30日,Jimmy Choo在全球範圍內擁有120家直營店,其中美洲34家、EMEA(歐洲、中東、非洲)43家、日本27家、亞洲(不含日本)16家。公司計劃在未來的兩年內,每年新開10-15家直營店。

截至2014年6月30日Jimmy Choo直營店分布
電商也是零售中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招股書中Jimmy Choo將自己的電商平臺稱作是公司最大的一家直營店,並預計在線銷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增長到零售收入的10%。Jimmy Choo來自包括直營門店、電商平臺和合資企業在內的零售渠道銷售額已經有約1.77億英鎊,占總銷售額的63%。
Jimmy Choo的死忠粉可不只在西方,2014年,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亮相也讓這個英國的品牌在亞洲地區爆火。Jimmy Choo非常重視亞洲市場的發展,繼2011年3月將日本業務轉為獨資後,2012年又將中國大陸的零售業務正式收歸直營,目前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分別有10家和6家門店。公司表示到2016年,中國大陸的門店總數將達到30~50家。CEO表示Jimmy Choo在中國的銷售目前以高雙位數的速度增長,未來亦會繼續擴張。

但奢侈品行業卻悲觀情緒彌漫,10月15日,美國咨詢公司貝恩聯合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發布最新的《全球奢侈品市場監控》報告稱,2014年全球個人奢侈品消費增速將僅有2%,創下2009年以來最低,而中國市場則將出現奢侈品入華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受此影響,2014年上半年Jimmy Choo銷售額為1.502億英鎊,可比基礎下增幅已放緩至2.2%。
上周五Jimmy Choo在歐洲股市一篇低迷中登陸倫敦證券交易所,當日收報1.44英鎊,漲2.9%。可見在對待奢侈品方面,資本市場要比女人理性多了。同樣在倫敦上市的奢侈品品牌Mulberry股價自2012年高點以來跌掉了70%多,Burberry股價也一直徘徊在2012年的水平。也許想要征服投資者,Jimmy Choo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Mulberry上市以來股價表現

Burberry上市以來股價表現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點擊目錄鏈接:阿里巴巴,Lendingclub,神州租車,聚美優品等等一網打盡!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關於奢侈品手袋市場迄今最好的深度分析 by《華麗誌》撰稿:範卉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449716
《華麗誌》特約撰稿人簡介:範卉,奢侈品行業和股票分析師,任職於法國巴黎銀行股權投資總部-在2013年全球機構投資者排名中,法國巴黎銀行奢侈品行業分析組名列第一。範卉畢業於歐洲排名第一的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擁有國際金融和國際風險管理雙碩士學位,精通中英法三國語言。
-------------------
在過去十年里,以手袋為主的皮革制品以 11%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遙遙領先於奢侈品行業整體 5%的增長。與此同時,其在全球奢侈品總銷售額的占比也從 2003年的 10%上升到了 2013年的 17%。相較於其他奢侈品類別而言, 我認為手袋市場未來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手袋市場變得越來越擁擠,競爭越來越激烈!
手袋品牌的細分市場

手袋市場變的越來越擁擠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可以說 Louis Vuitton 和 Gucci兩大品牌共同主導著奢侈品牌手袋市場。而 Hermès 和 Coach 則分別壟斷著上圖中“高端”和“大眾”兩個細分市場。
隨著 Prada 和 Burberry的快速崛起,Louis Vuitton 和 Gucci開始喪失市場份額,從2003年的三分之一下降到 2013年的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其他高端品牌(如Bottega Veneta,Céline),和高級時裝品牌(如,Chanel,Dior,Valentino和Saint Laurent)也先後加入手袋市場的競爭,與Hermès搶占高端客戶。
同樣,很多輕奢品牌的出現 (比如,Michael Kors, Tory Burch,Kate Spade, Longchamp, Furla等等) 也威脅到 Coach多年來在大眾市場的壟斷地位。
皮具市場份額 – 2004 (里圈)與2013(外圈)對比

手袋行業的競爭態勢正在發生變化
更快更新!
過去,“經典款”是品牌一季又一季主要的銷售和利潤來源。而現在各個公司都加快了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因為消費者的衣櫃越來越滿而且他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奢侈品牌 – 經典款手袋

Louis Vuitton – 2013年四月到2014年五月推出的新款手袋

在時尚雜誌投放廣告的的手袋品牌和款式數量過去十年大幅增長:

同店銷售增長更重要!
大的奢侈品品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過分依靠開新店來支持銷售增長。過快過多地增加新銷售點使得投資回報率下降,更嚴重的是,品牌過度的曝光使得其產品喪失了奢侈品應有“獨特性”。自從2013年開始,很多品牌就已經開始減少甚至停止開設新店。
奢侈品零售店數量及同比增長(%)

(品牌包含:Prada, Miu Miu, Burberry, Hermes, Gucci, Bottega Veneta, Saint Laurent, Louis Vuitton, Coach)
前幾年消費者過度的追捧使得如今 Louis Vuitton 和 Gucci 陷入僵局。 盡管他們試圖通過減少 logo產品的數量和提高價格來提升品牌形象,但卻一直未見明顯成效。不斷提價,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部分中產階級消費者,以此來減少低價位產品的銷售。
Gucci 手袋銷售按價格劃分(%)

然而,奢侈品牌的些舉措導致中等價格區間出現了巨大的空白,使得大批的輕奢品牌進入手袋市場。比如 Coach和 Michael Kors就是在這段時期迅速成長起來的。美國輕奢品牌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利潤最大化。於是我們隨處可見這些品牌的店面,而且在幾乎所有的打折村都可以找到他們!
比較而言,歐洲的品牌有更長遠的發展目標且更謹慎。因為他們的 CEO或董事長大多是品牌的直接擁有者,而不像美國公司那樣從外面雇用的更看重短期目標的管理者。
其實,像 Coach這種經營戰略最終產生的負面影響(Michael Kors在未來也很有可能遇到同樣的風險)不僅影響了自身,甚至可能會損害整個手袋行業的發展。消費者會認為手袋並非是什麽奢侈品,盡管有一些品牌是比其他的貴。
Michael Kors – 同店銷售增長率 (%)

近兩年來,輕奢是大家熱議的話題:
有人覺得與真正的奢侈品品牌相比,他們的性價比高,一樣款式的手袋可以只花五分之一的價格買到, 為什麽不呢?
同時也有很多人說,輕奢只是在抄襲大牌,中國制造,質量不好等等。
事實上,歐洲的奢侈品品牌也是在互相模仿,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在不同的品牌找到同樣的包款!(下圖就是在各大品牌間被廣為傳抄的八款經典手袋)



至於真正的生產地和質量,這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到底是在意大利的中國人生產的還是在中國的中國人生產的呢?
寬松的法律約束,讓制造商貼上意大利生產的標簽也並非什麽難事。
況且,必須指出的是:有些歐洲的輕奢品牌在設計上更有富有創意,比如 Lancel(水桶包),Longchamp (折疊包),Furla(糖果包),Gerard Darel (24小時包)。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輕奢”是個成功的廣告噱頭,並且很好地被美國的幾個品牌利用。他們的出現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需求,當然同時也對一些歐洲奢侈品牌產生威脅。使得後者不得不調整戰略,比如加快產品的創新和發布,來加強品牌形象和確保自己的市場份額。
輕奢品牌能否長久的生存下去,這要看他們未來想要怎麽樣發展。快速的擴張和過度的出現於打折村肯定會有負面影響。市場上有這麽多成衣品牌,快時尚顛覆者Zara還是很好的存活和發展起來了,所以機會是有的。
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間更激烈的競爭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當然是好事一樁。消費能力不同、品味不同、需求不同、選擇不同,這是我們無法妄加品評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