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份行“五萬億俱樂部”擴容

凈利潤增長步入低谷的商業銀行,在資產擴張的路子上並沒有回頭。

截至目前,所有上市銀行都將公布上半年的業績情況,以股份制銀行為例,一個明顯的特征正透過財務數據正透過財務數據顯示出來:

凈利潤增速收窄至個位數的同時,資產規模的增速並沒有降低下來。

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總資產為218萬億元,同比增長15,。66%,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4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5%,

梯隊陣型

興業、中信、招商、浦發、民生、光大、平安、華夏等8家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中,超過5萬億資產規模的已經過半數。上市股份制銀行整體跨入5萬億的時代。

其中,興業、中信、招商、浦發、民生均達到5萬億元以上。如果回過頭去看,早在國有大行上市之初,其資產規模亦在5至10萬億元之間。

興業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2016年末,資產總額達到5.7萬元,超過招行,位居股份制銀行首位。緊隨其後的是中信銀行,其資產規模達到5.6萬億元,曾長期守住股份制銀行“首位”的招行,資產規模為5.5萬億元,位居第三位。

此外,浦發銀行的5.37萬億元,民生銀行的5.25萬億元,分別位居第四、第五位。

若從總資產規模考量,股份制銀行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梯隊陣型。其中第一梯隊的前五家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均在5萬億以上,上半年各家利潤規模均超過250億元,其中,招行以352億元的利潤規模仍位居首位。

而第二梯隊的股份制銀行則與第一梯隊相差較為明顯,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利潤規模均只有前五家的一半左右。截至6月末,光大銀行資產規模3.7萬億,平安和華夏銀行資產規模分別為2.8萬億和2.2萬億元。這三家銀行上半年利潤分別為164億元、122億元和98億元。

四大行全年利潤料超萬億

盡管股份制銀行的資產規模快速增長,但國有大行作為亦在快速突進。股份制銀行與大行的距離並沒有縮小。

工農中建四大行的資產規模普遍在20萬億左右。其中工行資產規模在6月末達到了22.7萬億元,位居國內銀行業的首位。這意味著,興業、中信、浦發、招行,前4家股份制銀行的資產總額合計22.1萬億元,亦達不到工行一家22.7萬億元的規模。這4家股份行資產利潤合計1147億元,遠遠小於工行的1506億元。

6月末,建行資產總額19.76萬億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69%。

截至6月末,農業銀行總資產達到18.6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0%;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分別達到14.52萬億元和9.40萬億元,

中行上半年凈利潤930.37億元,同比增長2.52%。上半年工商銀行實現凈利潤1506.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8%。農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50.51億元,同比增長0.5%。建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339.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四大行上半年利潤規模大達到4826億元。

上半年四大行利潤規模達到4826億元。一般而言,銀行是上半年投放,下半年收益,這意味著不出現太大意外,四大行今年利潤規模料超1萬億元大關。

不良拐點判斷

不良貸款是經濟下行時期,各界最為關註的事項。從上半年的半年報看,情況似乎出現了一定的改善。

根據工行中報,上半年該行共處置不良貸款1132億元。截至6月底,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5%,較年初上升0.05個百分點,但較一季度末下降0.1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較一季度減少84億元。

今年二季度是工行13個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雙下降。這是否意味著不良貸款的拐點已經到來。

“資產質量到達“拐點”還為時尚早。”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現在全球整體經濟金融形勢不確定,外部環境沒有大的好轉跡象,中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一些受經濟波動跟結構調整影響比較大的行業跟地區,信貸風險還面臨考驗。

根據工行的判斷,上半年的不良貸款雙降,這是工行加強信貸管理、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成果。在不良貸款處置方面,上半年工行核呆資源是426億,超過去年同期水平;處置不良貸款總額1100多億,同比增長54%。中信銀行人士亦表示,如果僵屍企業都除除清了,可能銀行不良貸款就到底了,目前不好下拐點的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39

一家中國財團買了法甲尼斯俱樂部 又將買英超赫爾城

9月14日消息,據英國《天空體育》報道,一家中國財團非常有望收購英超的赫爾城俱樂部,雙方目前已經展開了談判,有人甚至拍到了他們談判的圖片。據悉,此次欲收購赫爾城的財團財力雄厚,此前已經收購了法甲的尼斯俱樂部。

《天空體育》稱赫爾城現任老板阿塞姆-阿拉姆正在積極的和這家中國財團談判,阿拉姆早就想把球隊賣出去了,但苦於一直沒有合適的買家,如今他竭力的想做成這筆交易。這家中國財團的談判負責人為Chien Lee,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就一直居住在美國,他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新城資本(NewCity Capital)的創始人兼CEO,他還是中國鉑濤集團的聯合創始人。

《天空體育》透露Chien Lee非常有信心成為赫爾城的新老板。當地有記者拍到了Chien Lee、阿拉姆、保羅-杜芬明(前俱樂部主席)一同觀看赫爾城U23球隊比賽的畫面。並且據悉,昨日,Chien Lee抵達赫爾城俱樂部的訓練基地,查看了球隊的基礎設施以及體育館。

過去的兩年時間里,阿塞姆-阿拉姆一直在兜售赫爾城,他在2010年買下了這支球隊,並隨後帶領赫爾城升入英超。但他堅持要改掉赫爾城的隊名,要將赫爾城(Hull City)改為赫爾老虎(Hull Tiger),遭到了球迷的激烈反對。2014年9月,阿拉姆宣布將球隊掛牌待售,但一直沒有找到買家。

上月英國媒體就已經透露了一家中國財團正在計劃收購赫爾城的消息,雙方正在談判,還未達成協議,但是後來由於不清楚的原因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據稱中國的這家大公司就是人和集團。

而不久之前Chien Lee和其財團剛剛收購了法甲的老牌勁旅尼斯。在6月10日,法甲尼斯俱樂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俱樂部80%的股份被中美商人聯合收購,收購價值達到2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47億元)。收購尼斯俱樂部的中方投資人為鉑濤集團,鉑濤集團的董事長、7天連鎖酒店創始人鄭南雁。其他3位新晉投資人分別是美國投資公司NewCity Capital的創始人Chien Lee、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Paul Conway以及紐約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所有人Elliot Hay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80

中國平安的“前行長俱樂部”再擴容 :朱玉辰、王開國領銜業務板塊細節曝光

隨著中國平安各項業務的高速增長,其對人才的渴求也越加急迫。

今年3月份,原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正式對外確認加入中國平安,這位銀行老將統領中國平安互聯網金融板塊中的“一哥”陸金所。

而時隔8個月之後,中國平安又來了一位前行長和一位前券商董事長:28日,本報記者從業內獲得確切消息,浦發銀行前行長朱玉辰和海通證券前董事長王開國也將加入中國平安。據了解,朱玉辰和王開國將分別牽頭負責平安的海外資產交易所及並購投資基金。

在證券業,王開國的名字家喻戶曉,自1995年2月,王開國加入海通證券擔任副總經理,1998年5月擔任董事長,王開國在海通證券任職長達24年之久,是券商行業真正的大佬級人物。今年7月份,王開國即將卸任海通證券董事長的消息傳出,業界感慨,證券業最後一批大佬退出了歷史前臺。

本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王開國加入平安後,會著手建立一個並購基金,該基金註冊在上海,首期規模超過百億,主要業務範圍在一、二級市場聯動及二級市場兼並、收購等。

早在去年4月份,就有媒體報道朱玉辰因身體原因提出辭呈,當時,浦發銀行回應稱,“信息不實,正常履職。”據了解,朱玉辰提交的辭呈被上海市政府駁回,希望其能繼續留任。

去年4月16日,浦發銀行正式發布公告稱,副董事長、行長朱玉辰提出申請,因身體原因不再擔任公司副董事長、董事、行長職務,以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風險管理與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委員的職務。同時,浦發銀行特別強調“朱玉辰先生與公司董事會之間無意見分歧”。

朱玉辰於2012年9月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2006年8月至2012年9月期間,任職中國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是我國期貨市場的創始人之一。

正是基於朱玉辰的期貨領域的高度專業性,其加盟平安後,將為平安籌備、管理一個註冊在海外的投資交易平臺,方向是大宗商品及貴金屬交易等,在這個海外交易平臺中,中國平安為其大股東。

目前,中國平安旗下已囊括多家資產交易所,包括陸金所、前金所、重金所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為主的平安交易所。

可以發現,無論是之前的李仁傑,抑或是朱玉辰和王開國,都是所在行業大佬級人物,各為一方霸主。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顯露了馬明哲的挖人策略:根據平安集團的業務布局,重點挖掘行業內的頭號領軍人物。

事實上,根據上述三人的履歷,其完全可以在原有平臺上繼續履職,但選擇來到平安從頭開始,顯然是想將畢生專業打造成新的產品。

另外,本報也了解到,近期亦會有一位業內很有影響力人士將加盟中國平安。

對於上述消息,中國平安表示不予置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64

34城加入“GDP5000億俱樂部” 江蘇最多

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大城市尤其是經濟大市對外來人口有著很大的吸附力。那麽這些經濟大市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10城過萬億

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生產總值超5000億的城市已達34個,全國超萬億的城市共有10個,其中上海、北京超過2萬億元,在1萬—2萬億之間的有8個,分別為廣州、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武漢、成都和杭州。

在這十大城市中,有七個位居沿海,其中長三角3個,為滬蘇杭;環渤海2個,即京津兩大直轄市;珠三角2個,即廣深兩個一線城市。此外,廣大中西部地區有三城入圍,其中重慶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成都和武漢則屬於傳統的十大城市、大區的中心,也是各自所在省份的單極核心城市,例如成都GDP占四川的36%,武漢占湖北的37%。

在杭州之後,下一個邁入萬億俱樂部大關的城市是誰?最接近的無疑是南京。2015年南京實現生產總值9720.77億元,經濟總量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11位。按照目前南京的經濟增長速度,2016年超過萬億大關已經指日可待。

同樣位居9000億到1萬億之間的還有青島,青島去年GDP為9300.7億元,離萬億大關也已不遠。

8000億—9000億元的有4個,分別為無錫、長沙、寧波和佛山,在8000億以下,7000億以上有3個,分別為大連、鄭州和沈陽;6000億—7000億元的有6個,分別為煙臺、東莞、南通、泉州、唐山和濟南;5000億—6000億元的有9個,分別為西安、哈爾濱、合肥、福州、長春、石家莊、徐州、常州和濰坊。

《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發現,這34個城市中,已經有30個城市獲準修造地鐵,僅有煙臺、泉州、唐山、濰坊未獲準修造城市軌道交通。當然,包括泉州、煙臺在內,目前也正在積極申請修建之中。這也說明,經濟越發達,人流量越大,對地鐵這種大運量的交通工具的需求就越大。

從行政級別上看,這34個城市有4個直轄市,18個為副省級或省會城市,12個地級市。可見行政地位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仍十分重要,行政地位高的城市,往往能聚集更多的資源,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入圍的城市全部都是省會城市。入圍的普通地級市則全部來自沿海,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山東等地。

江蘇入圍城市最多

從地域分布看,長三角最多,共有8個,為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常州、南通(此為狹義上的長三角,不包括合肥和徐州),可見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珠三角有4個,即廣深莞佛;京津冀也有4個,分別是北京、天津、唐山和石家莊。這三大城市群共有16個,占比近半。

以省份來看,除4個直轄市外,超過5000億的城市中,江蘇最多,共達6個,為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徐州和常州,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緊隨其後,有4個,為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

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入圍的城市為何能比廣東還多2個?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相比廣東,江蘇的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盡管前兩大城市蘇州和南京雖然不如廣深,但江蘇的中等城市比廣東更多,如無錫、常州、南通、徐州發展都比較均衡。

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作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GDP之和就達到了3.5萬億。再加上東莞和佛山兩座二線城市就更多。數據顯示,2015年廣深莞佛四城GDP之和達5萬億之多,占廣東省的比重接近七成。在這四大城市之外,是廣東其他城市發展不足的格局。無論是珠三角的中山、珠海,還是東西北的湛江、汕頭等城市,經濟總量都不大,離5000億尚有不小的距離。

與廣東一樣,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也有四個,青島、煙臺、濟南、濰坊。不過農業發達的山東以縣域經濟為主,這些城市的GDP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下面的縣域,中心城市的規模仍不算很大。

在這三個大省之後,浙江、福建、遼寧和河北這四個沿海省份各有2個城市入圍,其中,浙江是杭州+寧波,福建是泉州+福州,遼寧是大連+沈陽,河北是唐山+石家莊。

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陜西、吉林和黑龍江各1個,分別為鄭州、武漢、長沙、成都、合肥、西安、長春和哈爾濱。這些城市全部位於中西部和東北,都是省會城市,也是所在省份的單極核心城市。

區域大分化

從地理分布上看,沿海省份占據了大多數。不過從發展勢頭上看,這些5000億俱樂部成員目前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分野,在沿海城市中,杭州、深圳等城市與蘇州、佛山、無錫、東莞等城市出現了明顯分化。

以杭州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80.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至今年三季度,全市GDP持續6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杭州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得益於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信息經濟高速發展。

再如深圳,隨著近幾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的快速運轉,深圳的經濟增速也相當之快,今年前三季度名義增速達到了11.2%。

相比之下,蘇州、無錫、寧波和佛山、東莞均等外貿明星城市,在2008年以前,得益於外向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些城市經濟也實現了快速起飛,但近年來由於外貿出口受阻,加上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揚,這些城市也進入到艱難的轉型升級之中。近幾年,這些外貿明星城市經濟增速走低,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也不斷後退。

例如,在2008年以前,蘇州GDP總量還緊追深圳和廣州,位列第五,但這幾年已先後被天津和重慶超過,退居第七。無錫和佛山過去也一度進入前10名,但現如今均已退到10名開外。

在這些外貿明星城市經濟發展放緩的同時,中西部的重慶、武漢、成都、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卻突飛猛進。例如西部直轄市重慶不僅超過蘇州,升至第六,甚至大有超過天津,追趕廣深的態勢;武漢和成都這兩座大區中心城市均進入前10名;長沙得益於其裝備制造等產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經濟高速增長,在全國的排名也從2006年的第28位上升至目前的第14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73

房地產、體育俱樂部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監管部門密切關註

據新華社報道,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6日就當前對外投資形勢下中國相關部門將加強對外投資監管答記者問。

問:有消息稱,當前對外投資形勢下中國相關部門將加強對外投資監管。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國對外投資的方針政策和管理原則是明確的,我們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投資“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國際慣例、政府引導”的原則沒有變,推進對外投資管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方向也沒有變。

我們支持國內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參與“一帶一路”共同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

同時,監管部門也密切關註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對外投資管理機制是我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把完善中長期制度建設和短期相機調控結合起來,在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的同時防範對外投資風險,完善和規範市場秩序,促進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35

副省級城市大比拼:五城進萬億俱樂部,廣深領銜

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行政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體現形式也有多種,有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等。這其中,副省級市相當重要,是行政地位上僅次於直轄市的重點城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設立至今20多年來,這些副省級城市的發展如何?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盤點發現,有5個副省級城市GDP超過了萬億大關,廣州和深圳遙遙領先。

15個副省級城市

副省級市正式施行於1994年2月25日,前身為計劃單列市。1993年7月,中央明確除深圳、重慶、大連、青島、寧波、廈門這6個非省會城市仍保留計劃單列市外,其余省會城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994年,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濟南市、杭州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關行政級別被定為副省級,但仍為省轄市。重慶則於1997年成為直轄市,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

也就是說,目前現有的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了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這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廣州、杭州、南京、濟南、沈陽、長春、哈爾濱、武漢、成都、西安10個省會城市。

5個計劃單列市全部位居東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寧波、青島和大連對應的省會城市廣州、杭州、濟南和沈陽都是副省級城市,唯有廈門對應的省會福州是地級市。福建是唯一一個省內有城市比省會城市級別更高的省份,福州也是華東沿海省份中唯一沒有被確定為副省級的省會城市。

在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中,有6個城市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位列傳統的十大城市之中,分別是廣州、南京、沈陽、武漢、成都和西安,它們與四大直轄市一樣,集中了全國最多最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

從區域分布上,15個副省級市大部分位居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只有3個,即武漢、成都和西安這三個大區中心城市。東北地區則有4個,分別是沈陽、長春和哈爾濱3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這個計劃單列市。

廣深領銜萬億俱樂部

從這15個副省級市的經濟總量來看,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和杭州這5個城市排入前10名,它們的GDP都超過了萬億大關。在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前10名的城市中,即包括這5個副省級城市,4個直轄市以及普通地級市中經濟總量最大的蘇州。

其中廣東轄下的廣州和深圳在15座城中遙遙領先,去年兩城的GDP分別達到了1.81萬億和1.75萬億,與北京、上海一起構成了我國一線城市的格局。廣東省坐擁兩個一線城市,其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可見一斑。

廣州從1989年起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三的位置,一直保持至今,不過近年來的地位不斷受到同省兄弟深圳的挑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名義增速達到11.2%,比廣州高出3.1個百分點。

廣深之後,是武漢、成都和杭州,這三個城市分列8到10位。十年前,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省會GDP總量分列全國所有城市第14和15位,如今成都升至第9,武漢名列第8。究其原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沿海外貿明星城市發展放緩,而成都和武漢則憑借自身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各種優勢,吸引了大量的企業落戶,區域經濟也快速發展。

杭州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盡管2008年以後,杭州經濟增速也曾一度放緩,但近兩年得益於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經濟的增長,杭州經濟實現完美轉身。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80.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至今年三季度,全市GDP持續6個季度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這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繼續高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865.77億元,增長23.1%,高於GDP增速13.1個百分點,占GDP的24.0%,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2和1.1個百分點。

除了這5個城市,南京和青島也正在加速向萬億俱樂部靠近。尤其是南京,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9720.77億元,按照目前的增速,今年進入萬億俱樂部已經是板上釘釘。

廈門:經濟總量小房價卻不低

在這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14個城市GDP總量超過了5千億大關,它們全部位居我國GDP總量的前30名。從人口總量方面看,大多數城市人口總量都在700萬以上(大連逼近700萬),有4個城市超過了千萬大關,分別是成都、廣州、深圳和武漢。

這其中,廈門是個例外。從經濟總量上看,去年廈門僅為3466億元,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1位,僅略高於蘇州轄下的縣級市昆山,僅為榜首廣州的19%;人口總量上,盡管近幾年來廈門的人口高速增長,但2015年該市總人口也不過386萬,與其他城市差距遙遠,其總人口只有廣州的28.6%。

不過,盡管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方面遠不如一線城市廣州,但廈門的房價卻僅次於北上深,高居全國第四,遠高於廣州。可見經濟增長與人口流入並不是決定一個城市房價的關鍵,土地供應是否真正滿足市場需要更為關鍵。實際上廈門去年的樓市成交也僅為350萬平方米,相當於廣州、成都等大城市的一個零頭。但這幾年廈門土地供應十分有限,遠遠沒有滿足市場需求。

當然,在幾個主要指標方面,廈門並不都是敬陪末座的位置。在人均GDP方面,有8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了10萬大關,其中最高的是深圳,達到了157985元,武漢是其中唯一一個來自中西部的城市。經濟總量最小的廈門人均GDP為90378元,位居第9。

在榜尾,人均GDP低於8萬的有4個城市,分別是成都、長春、西安和哈爾濱,主要位於西部和東北。其中,哈爾濱的人均GDP最低,僅為59027元。

錢袋子:幾家歡樂幾家愁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一個城市財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多少錢才能辦多少事,城市公共預算收入的多寡,決定了其在城市建設、民生支出、契稅優惠等方面的投入。因此一般預算收入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GDP與財政收入有一定的正相關性,GDP高的城市,財力相應也要強些。在一般預算收入方面,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收入超過千億大關。

其中位居榜首的是深圳。數據顯示,2015年,來源於深圳的公共財政收入達到7240億元,比上年增長30.2%,中央級收入實現4512億元,增長29.7%;深圳市地方級收入實現2728億元,增長31%,為近8年以來新高。

深圳的一般預算收入高,一方面得益於自身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計劃單列體制下,在稅收方面直接與中央分成,不上繳所在省,留下來的部分自然也較高。

類似的還有廈門,雖然GDP和人口總量在15個城市中落後於其他城市,但廈門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也達到了606億元,超過了長春、哈爾濱、大連這些GDP和人口遠多於自己的兄弟城市,與濟南和沈陽相當。在福建省內,廈門經濟總量和人口也遠不如泉州和福州,但是廈門一般預算收入卻超出他們。主要原因與深圳計劃單列市的情況相同。

相比之下,有些城市的日子就要“捉襟見肘”多了。比如廣州,雖然在15個副省級市中經濟總量位居第一,但其一般預算收入僅為1349億元,不到深圳一半。

原因在於廣東地區發展差距懸殊,全省21個地級市,有12個地級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些甚至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廣東要平衡發展,需要加大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珠三角發達地區更要多作貢獻。

另一方面,廣東經濟發展失衡嚴重,資源聚集珠三角,尤其是廣深。但由於深圳稅收不上繳所在省,廣州、佛山、東莞要做的貢獻就更大了,廣州作為長子,責無旁貸。

這樣一來,廣州的財政收入雖不少,但由於上交中央和省里的比例高,自身留下的並不多。打個比方,廣州每產生1元財稅收入,大概有0. 75元貢獻給中央和省內,自己只留0.25元。比如,去年全年來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預算收入5116億元,相當於廣州一般預算收入的4倍。

與廣州同樣捉襟見肘的還有東北幾個城市,如大連、沈陽、哈爾濱和長春,它們的經濟總量和人口都遠多於廈門,但是財政收入卻與廈門相當,或遠低於廈門。比如長春僅為388.2億元,哈爾濱也僅為407.7億元,大連為579.9億元。

表1 2015年全國GDP前10名城市

城市

2015GDP

排位

上海

24964.99

1

北京

22968.6

2

廣州

18100

3

深圳

17503

4

天津

16538.19

5

重慶

15719.72

6

蘇州

14500

7

武漢

10905.6

8

成都

10801

9

杭州

10053.58

10

表2:15個副省級城市數據大比較

城市

GDP(億元)

全國位次

名義增速

常住人口(萬)

人均GDP(元)

一般預算收入

廣州

18100

3

8.34%

1350.11

134063

1349

深圳

17503

4

9.38%

1137.89

157985

2727.06

武漢

10955

8

8.80%

1060.77

103274

1245.63

成都

10801

9

7.40%

1465.8

74273

1157.6

杭州

10053

10

9.20%

901.8

112268

1233.88

南京

9721

11

10.20%

823.59

118171

1020.03

青島

9300

12

6.99%

909.7

102519

1006.3

寧波

8011

15

5.27%

782.5

102475

1006.4

大連

7732

17

0.99%

698.7

110673

579.9

沈陽

7280

19

2.55%

829.1

87833

606.2

濟南

6131

24

6.24%

713.2

85919

614.3

西安

5810

26

5.78%

870.56

66738

650.99

哈爾濱

5751

27

7.70%

961.4

59027

407.7

長春

5530

30

3.51%

772.9

71549

388.2

廈門

3466

51

5.88%

386

90378

606.06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制作,其中哈爾濱人口數據為戶籍人口,長春人口數據為2014年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57

恒生電子澄清: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增資擴股事宜與公司無關

恒生電子12月20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2016年12月20日,新浪網發表題為《曝國安擴股後最大股東已易主,未來話語權或旁落》的新聞,提到“中信國安、恒生電子(螞蟻金服)以及西藏的一家投資公司(IDG)代表出現在中國足協,主要目的就是咨詢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增資擴股方面的事宜。北京國安以及恒生電子各自占36%,IDG合夥的那家西藏投資公司占28%”。

文中另有描述稱:“可以從恒生電子的十大股東各自的投資關系進行查看,其第一大股東是杭州恒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該集團的大股東是浙江融信,浙江融信的股東是螞蟻金服。”

公司表示,經與公司各部門確認,以上所述國安相關事項與上市公司恒生電子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39

保利集團回應“保利俱樂部涉賣淫被查”:與本單位無關

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微博消息,保利集團對社會機構盜用“保利”商標發表重要聲明: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是馳名商標“保利”的商標持有人,北京保合利佳文化俱樂部有限公司盜用此馳名商標,以“保利俱樂部”名義向社會公眾進行服務宣傳與推介,其行為已構成對馳名商標專用權的侵犯,本單位保留追究侵權責任的權利。

12月25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布情況通報稱,23日晚,北京警方依法對涉嫌存在賣淫嫖娼違法犯罪活動的多個場所進行查處。從現場位於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的保利俱樂部、海澱區板井路的藍黛俱樂部、海澱區大鐘寺東路的麗海名媛俱樂部查獲涉案嫌疑人數百名。案件正在進一步審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56

南京躋身GDP萬億俱樂部 還有哪些城市將入列

盡管2016年的完整經濟數據還沒有披露,不過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已經提前發布了自己的2016“年報”。

這其中,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在1月召開的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披露,預計南京市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50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南京成為江蘇省第2個、中國第11個GDP突破萬億的城市。

(南京“十二五”期間GDP增速。數據來源:南京市統計局)

這一成績的取得,也意味著江蘇區域經濟格局的重要改變。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由於外向型城市較低,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

但這一格局在過去的10年來尤其是近5年來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發展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南京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地理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省會城市的科教文化資源雄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在省會城市的聚集度比較高。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省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也會比較高,具備了更強的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部地區的崛起,作為長江重要港口的南京比蘇錫常更貼近內地市場,與安徽、湖北等地的聯系也更為緊密,中心地位不斷凸顯。

在此消彼長中,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兩年南京更是再接再厲,在不斷擴大對無錫的領先優勢的同時,與蘇州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在南京之前,全國已有10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其中,2006年、2008年、2010年,上海、北京、廣州相繼“入萬億”,2011年,“萬億俱樂部”湧入四位成員:深圳、天津、蘇州、重慶。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則在2014年攜手進入。2015年杭州躋身其中。

從城市級別來看,目前的11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包括了4大直轄市、6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唯一的地級市蘇州。從區域來看,東部8個、中部1個,西部2個。具體而言,長三角4個,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可見長三角城市群不愧是我國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長三角之後,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各有2個。

從分布的省份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各有2個入列。不過,雖然各有2個,但廣東的兩座城市廣州和深圳2016年的GDP分別達到了1.95萬億和1.93萬億,正在向著2萬億大關邁進,把江蘇的兩個入圍城市蘇州和南京甩下了不小的距離。當然這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相比江蘇,廣東的區域發展十分懸殊,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相比之下,江蘇經濟發展更為均衡,GDP超過5000億的城市更多。

在南京之後,還有哪些城市也將邁入萬億行列?這其中,目前經濟總量位居各城市第12位的青島最為接近。盡管青島還沒有發布2016年的具體數據,但此前12月青島發改委表示,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增長7.7%,高於全國、全省1和0.2個百分點,全年總量有望突破萬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青島GDP達到了9300億元,若按照前三季度青島的8.5%的名義增速來看,則全年下來將達到10090億元。

除了青島,中部的長沙也正在向萬億靠近。長沙市兩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長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9250億元,增長9.4%。若按照近年來長沙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則2017年長沙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表1 :2015年部分城市GDP

城市

2015

排位

上海

24964.99

1

北京

22968.6

2

廣州

18100

3

深圳

17503

4

天津

16538.19

5

重慶

15719.72

6

蘇州

14500

7

武漢

10905.6

8

成都

10801

9

杭州

10053.58

10

南京

9720.77

11

青島

9300

12

無錫

8518.26

13

長沙

8510.13

14

 

 

 

   

表2 部分城市2016年前三季度GDP

城市

前三季度GDP(億元)

實際增速(%))

名義增速(%)

上海

19529.67

6.7

9.3

北京

17367.8

6.7

8.5

廣州

14037.78

8.1

8.1

深圳

13768.36

8.7

11.2

天津

13339.44

9.1

8.3

重慶

12505.05

10.7

11.1

蘇州

11090.93

7.8

6.3

成都

8598

7.5

10.0

杭州

7780.67

10

9.6

南京

7570.6

8.2

8.1

青島

7150.95

7.7

8.5

長沙

6720.32

9.1

9.3

無錫

6592.19

7.5

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50

南京躋身GDP萬億俱樂部 還有哪些城市將入列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19/1071567.html

盡管2016年的完整經濟數據還沒有披露,不過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已經提前發布了自己的2016“年報”。

這其中,南京市市長繆瑞林在1月召開的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披露,預計南京市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50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南京成為江蘇省第2個、中國第11個GDP突破萬億的城市。

這一成績的取得,也意味著江蘇區域經濟格局的重要改變。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由於外向型城市較低,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

但這一格局在過去的10年來尤其是近5年來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發展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南京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地理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省會城市的科教文化資源雄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在省會城市的聚集度比較高。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省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也會比較高,具備了更強的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部地區的崛起,作為長江重要港口的南京比蘇錫常更貼近內地市場,與安徽、湖北等地的聯系也更為緊密,中心地位不斷凸顯。

在此消彼長中,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兩年南京更是再接再厲,在不斷擴大對無錫的領先優勢的同時,與蘇州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在南京之前,全國已有10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其中,2006年、2008年、2010年,上海、北京、廣州相繼“入萬億”,2011年,“萬億俱樂部”湧入四位成員:深圳、天津、蘇州、重慶。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則在2014年攜手進入。2015年杭州躋身其中。

從城市級別來看,目前的11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包括了4大直轄市、6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唯一的地級市蘇州。從區域來看,東部8個、中部1個,西部2個。具體而言,長三角4個,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可見長三角城市群不愧是我國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長三角之後,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各有2個。

從分布的省份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各有2個入列。不過,雖然各有2個,但廣東的兩座城市廣州和深圳2016年的GDP分別達到了1.95萬億和1.93萬億,正在向著2萬億大關邁進,把江蘇的兩個入圍城市蘇州和南京甩下了不小的距離。當然這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相比江蘇,廣東的區域發展十分懸殊,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相比之下,江蘇經濟發展更為均衡,GDP超過5000億的城市更多。

在南京之後,還有哪些城市也將邁入萬億行列?這其中,目前經濟總量位居各城市第12位的青島最為接近。盡管青島還沒有發布2016年的具體數據,但此前12月青島發改委表示,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增長7.7%,高於全國、全省1和0.2個百分點,全年總量有望突破萬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青島GDP達到了9300億元,若按照前三季度青島的8.5%的名義增速來看,則全年下來將達到10090億元。

除了青島,中部的長沙也正在向萬億靠近。長沙市兩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長沙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9250億元,增長9.4%。若按照近年來長沙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則2017年長沙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