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三中院近日就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情況召開了新聞通報會,對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審理的該類案件的基本情況及典型案例進行通報。
據了解,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具體有三個類型,冒用他人身份騙取貸款型,包括冒用前員工身份、前夫妻關系、鄰居朋友關系、陌生人身份等情形;汽車經銷商內部工作人員涉嫌惡意騙貸型;騙貸行為人構成刑事犯罪型。據了解,近兩年三中院審結涉汽車消費虛假騙貸再審案件共計27件,其中有14件均被提起再審,占全部提審案件的一成多,上述案件進入再審程序後,均被裁定撤銷生效判決。
三中院副院長張美欣表示,汽車消費貸款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方式越來越被社會民眾所接受,但隨之產生的糾紛也大量進入司法程序,其中冒用他人名義、偽造他人簽字、提供虛假材料、虛構個人身份、作出虛假陳述等騙貸情況尤為突出。
張美欣副院長介紹到,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再審申請的主體和訴求基本相同,再審申請人多主張不認識購車人,對於貸款合同及原審訴訟過程均不知悉,及至執行階段才得知涉訴情況;二是因惡意騙貸人提供信息不真實,導致原審法院無法進行有效送達而缺席審判,再審申請人在原審程序中失去陳述和申辯權利。三是案件事實還原存在困難,此類案件中汽車金融公司的應訴人員和再審申請人對涉案貸款合同的實際簽訂過程基本不知情,導致法院在查明事實時存在一定難度。
三中院審監庭庭長饒亞東就積極完善針對此類案件的應對機制予以介紹,一是從法院司法裁判層面,嚴格審理尺度,窮盡送達方式,全面查明事實,警惕虛假騙貸。二是從汽車銷售行政管理層面,及時發出司法建議,建議汽車經銷商及相關單位恪守誠信經營宗旨,做到有序經營。三是從金融機構監管層面,及時作出風險提示,提示汽車金融公司及相關行政主管單位強化風控管理,對市場中出現的類似問題及時加以制止。四是通過法制宣傳、以案釋法等方式,強化正面引導和社會輿論宣傳,增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
實打實的舉措和表態,收獲了現場的掌聲和輿論的贊譽。然而,在中美貿易摩擦激烈的背景下,也有人疑慮:中國擴大開放的新舉措是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甚至還有人別有用心的拋出“美國施壓成功了”的論調。
事實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1.從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到主動擴大進口,中國早有安排
在一些人眼中,“中美貿易摩擦——美方施壓——中方妥協——中方推出擴大開放新舉措”相當自圓其說,甚至還有人能據此推出“美國贏了”的結論。
這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對於當今世界,中國一直堅持自己的判斷: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基於這一判斷,中國這些年開放力度越來越大,具體舉措不斷出臺。而這些都完全是在我們一貫政策主張基礎上推出的,都是立足自身發展、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的。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過去40年,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根據自身情況,中國一直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循序漸進。十八大以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新舉措不斷出臺,開放步伐越來越快。十九大報告同樣強調,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具體到今年進一步擴大開放,同樣“有章可循”。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開放,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甚至連特朗普近日頻頻亮出的知識產權問題,這份報告也早已提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實行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
上述文件和報告白紙黑字,早已公布。中國立足自身發展需要,自行推出擴大開放新舉措,但有些人非要把中國的戰略抉擇和當下的中美貿易摩擦背景掛鉤解讀,這種罔顧事實的自行腦補,可以休矣!
2.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但別指望中國會在外部壓力下門洞大開
“我要明確告訴大家,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在論壇上明確表態,再一次宣示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他還同時點明: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
這份真誠,人們足以感受到。
目前,我國已與2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6個自由貿易協定,已生效實施15個,涵蓋8000余種零關稅進口產品。
自貿區協定之外,從2017年12月1日起,我國調降187項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
據世貿組織統計,我國進口增速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和美、德、日等國。而且,未來5年,中國將預計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不過,對於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外國政府加強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希望發達國家對正常合理的高技術產品貿易不再人為設限。
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更有自己的堅守,那就是,中國的對外開放步伐有自己的主張、訴求和節奏,擴大對外開放絕不會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代價。誰也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國會在外部施壓下無節制、無原則地門洞大開。
3.世界將更清楚地看到,誰在擁抱開放,誰在開歷史倒車
“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著新的重大抉擇。”習近平演講中的這一最新判斷說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這幾天,國際輿論關註的焦點,一個是以“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另一個則是揮舞著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的美國。在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滾滾潮流中,誰在順應時代、契合世界各國人民期待?誰在逆潮流而動、做國際貿易規則的破壞者?不言自明!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會前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不無憂慮的指出,(美國等)一些國家的政治氛圍正轉向排斥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挪威首相索爾貝格近日更是忍不住批評:“美國似乎成了自由貿易的主要威脅,與此同時,中國卻成為自由貿易的主要捍衛國家。”
明眼人不難看出,中美貿易摩擦背後,正是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的矛盾,是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矛盾。美國的頤指氣使、一意孤行已經讓不少國家“看不慣”了。
韓國稱將中止對美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作為對美國向從韓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回應。歐盟、澳大利亞等國也警告美國,設置貿易壁壘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構成威脅。
“中國是多邊主義的最重要支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對中國作出高度評價。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在博鰲論壇年會期間撰文指出,中國的不斷發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大量發展機遇。這種論斷完全正確,但需要補充一點:中國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將惠及不少貿易夥伴,但不適用於那些違反世貿規則、動輒對別國發動貿易戰的國家!
4月15日,重慶百貨發布澄清公告,公司關註到2018年4月14日,有媒體報道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啟動混改掛牌轉讓在即,阿里系或入局。公司針對上述媒體報道進行了核查,該報道內容與事實不符。
在澄清公告中,重慶百貨表示,商社集團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征集到戰略投資者以及征集何人為戰略投資者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目前尚未與阿里或其旗下公司就本次混改事宜進行商談。
4月10日,重慶百貨發布了《關於公司股票複牌的提示性公告》,控股股東商社集團擬以公開征集方式引進兩名戰略投資者、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後,商社集團的股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
化,由重慶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轉變為重慶市國資委和戰略投資者共同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其中:重慶市國資委持股45%,一名戰略投資者持股45%,另一名戰略投資者持股 10%。無任何一個股東能夠單獨實現對商社集團和公司的實際控制,公司控制權可能發生變更。
稍早之前,重慶百貨披露了2017年度報告,2017年其營業收入為329.15億元,同比下降了2.75%;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為5.8億元,較前一年度增長了71%。
“內蒙古檢察”微信公號4月16日消息,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辦理的“譚秦東損害鴻茅藥酒商品聲譽案”,引起社會和媒體廣泛關註。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指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聽取了涼城縣人民檢察院案件承辦人的匯報,查閱了案卷材料。
經研究認為,目前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
針對美國眾議院提案建議禁止聯邦政府采購中企視頻監控設備一事,海康威視發表聲明稱,相關提案沒有事實依據和證據,提案人的指控帶有明顯的主觀臆測和偏見,將堅決捍衛公司的聲譽和合法利益。
5月24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議案,其中包括一項增補提案。該增補提案建議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美國聯邦政府采購某些中國制造商供應的視頻監控設備,海康威視被列入其中。目前,該議案處於美國國會立法程序中,尚未最終通過並生效成為法律。
對此,海康威視發表聲明,內容如下:
關於禁止美國聯邦政府向海康威視等中資企業采購視頻監控設備的提案是沒有事實依據和證據的,提案人的指控帶有明顯的主觀臆測和偏見。
海康威視是一家商業公司,恪守商業倫理,嚴格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開展全球範圍的業務經營,致力於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安全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我們對美國眾議院通過此項議案表示遺憾。我們將對議案進程保持密切關註,堅決捍衛公司的聲譽和合法利益。
6月13日晚,華誼兄弟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一直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經核實,所謂“華誼兄弟涉嫌偷逃稅款”、“稅務部門進駐華誼進行稅務稽查”、“洗黑錢”的傳聞與事實不符,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業務進展順利。
華誼兄弟公告稱,關於“公司運轉不正常”等傳聞並不屬實。關於實際控制人“跑路”、“瘋狂套現”等傳聞,經核實,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忠軍、王忠磊先生自2014年至今未減持過公司股份,不存在拋售所持公司股份套現的行為。2015年11月24日至今,王忠軍、王忠磊先生累計增持金額合計約6.4億元。該傳聞並不屬實。
華誼兄弟稱,目前,實際控制人、公司董事長王忠軍先生和實際控制人、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忠磊先生在公司正常履職,“跑路”一說純屬主觀猜測,無事實依據。
美年健康7月30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媒體文章為了達到抹黑目的,將其因果關系明顯的所謂“漏診”案例強加於公司,更是用“人死了”這樣的誇大標題誤導公眾,扭曲事實。
此外,關於部分媒體轉載的“死亡醫生”簽發體檢報告的問題。公司指出,該名醫生陳飛雪目前仍健在,且工作在公司第一線。文章刻意歪曲事實,標題聳人聽聞,毫無事實依據。
公司還表示,公司采購的高端CT均為低於國家標準輻射劑量的低劑量螺旋CT,率先在體檢行業首創了低劑量監測,確保質量和安全。而無證操作問題經查實也為捏造,並不屬實。
昨日,微信號觀點發布了《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掙一次錢了!》,文章矛頭直指A股上市公司美年健康——體檢醫生無證上崗、冒用已故醫生姓名等等。
受此影響,今日美年健康以跌停開盤,截至收盤,股價仍封於跌停,報收19.53元,市值一日蒸發近68億元。
對此,美年大健康也曾回應稱,相關報道嚴重失實,已就此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將配合司法機關依法打擊。
今日稍早前,深交所向美年健康發出關註函,要求自查公司員工的執業資格證照獲取及有效狀況,是否存在無證上崗、持錯證上崗或持過期證照上崗的情形;自查公司經營開展的合法合規性,是否存在未取得執業許可即開展相關醫療服務的情況,是否存在因前述事項被行政處罰的情形;說明媒體質疑的“誤檢漏檢”事項是否屬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