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期日檔案 搶救中文科

1 : GS(14)@2013-04-14 17:48:36

使乜擔心?
2 : stanly9988(17906)@2013-04-14 19:04:48

年輕人唔睇書先係主因,而且中文得出到黎做野都無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66

網絡新世代中文倒退 七成人不懂寫癩蛤蟆

1 : GS(14)@2013-08-06 23:59: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806/18365490

                  央視這個節目模仿美國「National Spelling Bee」(全國拼寫比賽),請來中國最權威的語言文字專家作裁判、發音最標準的央視主播讀題;參賽者由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組隊,另外香港、澳門和台灣隊則由在北京就讀的港澳台生組成,選手年齡都在14歲左右。節目第一期上周五開播後大受歡迎,觀眾讚稱堪可媲美「中國好聲音」。

聽寫比賽考起觀眾

                節目中,央視主播讀出詞組並解釋其語境,選手需在規定時間內準確寫出詞組。一個半小時「聽寫」時間,不但台上參賽者緊張,成千上萬觀眾也在跟着緊張,感慨平時「琅琅上口」的詞句竟「執筆忘字」。節目還在觀眾席特設「成人體驗團」與台上選手同時聽寫測試,結果更令人汗顏。
例如「癩蛤蟆」三個字,不但台上選手寫錯,成人體驗團也有七成人不會寫;「狙擊」、「甲冑」、「飽饗老拳」、「助紂為桀」、「猢猻」等詞,平時常用,但成人組居然有四成寫錯;生僻詞錯誤率更驚人。不少觀眾感慨稱,現在只會鍵盤敲字,都忘了漢字之美,「真是愧對列祖列宗啊」!
有參賽專家指,網絡時代平板電腦、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出現「執筆忘字」情況;如果使用拆字式的輸入法(如港澳台地區和內地五筆字型),情況可能稍好,用拼音輸入法則問題嚴重,用拼音輸入沒問題,但真要書寫很多人會執筆忘字。專家指,國人手寫漢字能力正明顯下降,但人們並不自知。
央視網/搜狐網

最易「會講不會寫」的字

                                      •清癯
•麒麟
•甲胄
•猢猻
•拾掇
•間歇
•熨帖
•狙擊
•黏稠
•沭河(地名)
•癩蛤蟆
•飽饗老拳
•三聚氰胺
•助紂為桀
•梟首示眾
•未雨綢繆
•暴殄天物
•參差不齊
•罄竹難書
•青春少艾
•惴惴不安
2 : GS(14)@2013-08-06 23:59:5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806/18365491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採取嚴格淘汰制,選手只要一次寫不出就出局。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的中二年級男生劉浥塵過關斬將,最終奪冠,被現場參賽同伴譽為「識字大師」;許多女生在微博變花癡,稱「大師,我好崇拜你呀」!
讀《神鵰俠侶》學僻字

劉浥塵的語文老師蘇雲生介紹稱,劉對語文課很執着,每次得不到最高分都要追着老師究根問柢;平時愛咬文嚼字,比如決賽中出了一個詞「清癯」,很多人會認不會寫,但他揮筆一蹴而就,「我是讀金庸《神鵰俠侶》時認識的。」他說。
蘇老師指小劉並非記憶力超強的那類學生,但有股蠻勁。學校組隊參賽後,蘇老師要求所有隊員把《現代漢語辭典》看一遍,惟有劉浥塵,不論會寫不會寫,把辭典1,700多頁所有詞條都手抄一遍。
劉浥塵被奉為「男神」,不僅是能把「惲代英」、「尥蹶子」、「神龕」、「梟首示眾」之類難寫或生僻詞都寫得精準無誤,別的選手聽寫時,他坐一旁也會在手心寫,然後俏皮一笑,意思是「我也會」,惹來女生花枝亂顫。
新浪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45

張化橋出左本新書中文版

1 : GS(14)@2013-09-08 23:48:25

講過下他呢幾年的經歷

他話他當年加入左民生國際做CEO,人工500萬,但最後做唔到野,認為要減薪一半,最後老細堅持,所以無減,但最後過多幾個月,多番勸說老闆下自行辭職了事

點解大頭蔡份人無他咁勇敢,前幾年蝕晒公司的錢點解唔辭職呢? 人工仲有加無減?

真是想他解釋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29

ETV 小學中文科六年級 - 考考新老師 (聆聽說話及討論) (2000) (杜大偉)

1 : GS(14)@2013-10-05 15:50:31

好後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24

大學畢業中文小學雞 港爸港媽重英語 為子女爭讀國際校

1 : GS(14)@2013-11-12 00:38:12

讀國際學校又未必好
http://www.skypost.com.hk/%E6%B8 ... %B8%E9%9B%9E/116504
港爸港媽對國際學校趨之若鶩。不過有僱主及臨床心理學家發現,不少自小讀國際學校、在家只說英語的大學畢業生,中文僅小學程度,致無法成功求職,更有人因中文欠佳,求職屢碰壁而患焦慮症。
據教育局資料顯示,近年就讀國際學校及私立獨立學校的港生持續增加,以中學計,國際學校取錄港生過去兩年累積急增百分之四十五,部分甚至出現「香港學生多於非本地生」的怪現象。
求職屢碰釘 常口吃現焦慮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近年有全英語教育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因求職碰釘,情緒受困。
Tommy(化名)自小就讀國際學校,海外大學畢業回港的他,以公務員為目標,但因中文程度差屢次失敗;「失敗經驗令他每次面試及對陌生人說中文時都出現口吃,更漸漸減少獨自外出,連用膳都只選擇有說英語侍應的餐廳。」
鄒凱詩指,除口吃外,Tommy同時出現焦慮症狀,須接受心理治療,情況好轉後,他亦只能找到以英語為主的兼職工作,但未有放棄入職政府部門的他,最後下決心重新修讀中文。
茶餐廳餐牌也看不懂
Tommy的情況並非罕見,一所資助機構的市場部主管周小姐接受訪問時稱,近年愈來愈多只懂英語的大學畢業生求職,曾聘請一名自小讀國際學校並於海外大學畢業的求職者,由於中文僅小學水平,連茶餐廳餐牌也看不懂,核對稿件的工作都做不來,最終要將中文工作轉交其他同事,增加別人工作量。
周小姐續指,曾有求職者在信中表明不懂中文,希望機構讓其先入職再學好中文,她坦言:「請人是來工作,不是來重新學中文的!」她提醒家長,若子女將來仍要以香港為發展基地,自小應讓他們同步學習中文。
父母責備英語反駁 損親子關係
鄒凱詩稱,現今家長不是對傳統教育沒信心,就是盲目認為「英語好就有好工作」,她建議,家長在為小孩選校時要先衡量家庭的生活圈子、家人的文化背景、子女長大後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好好規劃;忽略中文只會令子女將來更難面對現實生活及出現求職困難,就連與家人、親友相處和溝通都會出現問題。
鄒指,曾有個案,青年的英語程度,連父母也不及,每被母親責備,便以英語反駁,令母親難以駁斥,感到不受尊重,影響親子關係。
棄「英語便是好」母為混血兒選中文校
鮑太早年在一雙語雜誌社任中文編輯,認識剛入職、在港土生土長、但在國際學校畢業的同事。「他就是不敢說中文,怕被人笑。」鮑太很訝異他如何與父母溝通,對方指「他們用中文問,我用英文答。」
丈夫雖是英國人,但她想到兒子將來在香港長大甚或工作,加上自己又是文字工作者,喜歡中文,矢志要讓兒子做個「中文人」。
不過,丈夫不諳中文,為統一語言,兒子初生階段他們只用英語溝通,但兒子入讀中文教學的幼稚園後便適應不來,說話少,朋友不多,令鮑太明白他害怕說中文。她認為家長過分重視英語,問題核心是目前的教育制度,「像迫家長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個講英文、自由及較好的制度,另一個就是講中文,卻是填鴨的制度。」
最終,她摒棄一般家長「英語便是好」心態,讓兒子入讀將軍澳一所中文小學,兒子中文成績一度大大落後,但校內老師很正面地鼓勵,兒子意外地也因而愛上中文,成績不斷進步。
求職市場 重兩文三語
「只有英文好,中文差,一定不行。」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指,現時的求職市場,大學本科學位畢業生,中文程度起碼要高中水平,普通話亦要流利。「今時今日的商業環境,很多中港公司,不少時候也要服務內地市場,只做外國的市場是很窄的!」
周綺萍續指,目前僅不足兩成工作只要求應徵者懂英語,如英文科教師或英文傳媒記者。她建議,假若年輕人的中文能力弱,他們便要清晰自己的市場定位,「可考慮外資公司、或專門做外國市場的工作。但長遠來說,尤其年輕人,中文一定不可以缺乏,因此要進修中文及普通話。」
2 : 八旗子弟(15368)@2013-11-12 09:56:09

唔識中文(普通話),無可能生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90

「香港發生什麼事了?」香港中文大學老師從頭解釋給你聽

1 : GS(14)@2014-10-05 13:33:12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77826/

文:梁啟智(在香港中文大學上班。職責是透過推動公民與社會參與,促進學生的成長。這是一份好工作。)

問題1:香港發生什麼事了?

答:香港人現在正以和平方式爭取一個平等和開放的普選方案。《基本法》規定香港的行政長官最終由普選產生,而人大常委於2007年也決定了香港最早可於2017年實行普選,現在香港人對普選的期望正正是基於這些承諾。現時香港的行政長官由一個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候選人只要得到當中601人的支持便可以當選,整個過程和香港的民意沒有必然關係。

許多人認為這1200人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因此要求改變選舉制度。然而人大常委於2014年8月31日的決定卻列明日後就算實行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參選人也一定要先經由同樣是這1200人出任的提名委員會篩選,要得到當中的過半數支持才可以成為正式候選人。換言之,香港人爭取普選是因為覺得這1200人沒有代表性,現在改革的方案不單止沒有換走這1200人,反而給予他們更多的特權,香港人感到被忽悠了。

(推薦閱讀:香港人給台灣人的10個快問快答:中國都給香港「普選」了,為什麼學生還要罷課?

問題2:我不明白。這1200人的委員會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

答:這1200人的正式名稱是選舉委員會,而人大常委則決定要讓他們成為普選行政長官時的提名委員會。這1200人的代表性是現時爭議的其中一個核心。首先,香港現時有超過350萬選民可以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當中投票,但是可以直接參與產生選舉委員會的選民卻不足24萬。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已經有300多萬人是這個選舉委員會所代表不了的。

再細看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則發現它的代表性是極不平均的。舉個例,委員會當中有30人是教育界的代表,由中小學的教職員選出,而登記在教育界的選民共有81831人。委員會當中又有60人是漁農界的代表,香港是一個現代城市,漁農業只佔人口和經濟產量很少的部分,現在只有4千多人的工作是和漁農業相關的,但漁農界的代表卻竟然比教育界多一倍。更大問題的是這4千多名漁農業工作者其實是沒有資格投票選出那60個代表的,只有政府認可的158個「投票人」才有資格。為什麼選舉委員會的代表組成要這樣分配,誰才有資格成為「投票人」,基本上都是上屆政府說了算,這點就足以決定這個委員會的組成不可能是公平的。

選舉委員會當中有不少界別是以行業劃分的,例如飲食界、旅遊界和出版小組等等,但這並不代表從事這些行業的人都可以參與,而是只有這些行業的老闆可以參與。這種安排產生了兩個問題。首先,有意種票的人可以給錢開設很多間的空殻公司,便能夠增加在選舉委員會的影響力。第二,選舉委員會明顯地向商界傾斜了,參選行政長官必須要先討好商界而不是香港市民。

問題3: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選舉制度向商界傾斜也是應該的?

答:選舉制度向商界傾斜不利於香港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往往會拉闊貧富不均,而過度的貧富不均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需要政府適當的介入來維持。香港過去十多年機的貧富不均已經越來越嚴重,為社會增加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一個向商界傾斜的政治制度會訂出很多短視的政策,引發社會不穩定,最終其實同樣不利營商環境。資本主義的另一個條件就是公平的市場環境,而民主制度是掃除貪污腐敗的重要條件,所謂向商界傾斜很容易會變成向個別利益集團傾斜,市場也就變得不公平了。

其實環顧全球運行資本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和政治制度雖然有所差距,但公平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須的。香港現在已列全球裙帶資本主義的首位,這樣的制度只會於短時期內有利於一小撮人,對其餘所有人也是不利的。

▲ 撐香港!「關鍵評論網 香港」 Facebook 專頁面世了,由香港本土編輯精選「佔中」分析好文,現在就Like,一齊風雨中抱緊自由!

問題4:不要和我說外國怎麼樣。無論香港的選舉制度如何改變,也要顧及中國的國情,要按實際的情況,不可以照搬外國的一套啊!

答:中國政府答應了香港的政治發展要按國際標準。《基本法》規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適用,該公約例明公民參與政府管治的時候,不應該設有不合理的限制。甚麼叫作不合理的限制呢?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公約的進一步解釋,公民的參選權是不應基於一些不合理或帶有歧視性質的原因而被剝奪,例如參選者的政治聯繫,個人的政見亦不應成為剝奪任何人參選權的理由。

有關按實際情況這一點,香港現時的實際情況是沒有真普選的話政府將會難以運作,對真普選的追求是為了理順香港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詳見問題六)。事實上,沒有人要求把美國或英國的選舉模式照搬到香港,大家要求的是「確保市民在選舉中有真正的選擇」這一點能夠在選舉制度中得以落實,具體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案。

至於中國國情這一點,1944年2月2日《新華日報》的社論清晰地說明:「真正的普選制,不僅選舉權要『普通』、『平等』,而且被選舉權也要『普通』、『平等』;不僅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選舉權,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選舉權」。相信在承受政治改革這一方面,今天的中國各方面發展迅速,國情應該不會比解放前還要差。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5:民主要一步一步來,就算提名的過程有問題都好,但最終投票的人數從1200人變成350萬,這不是也算是走前一步嗎?

答:如果按現時的方案改革的話,民主進程將會是倒退了而不是進步了。香港有過五次的特首選舉(四屆特首和一次繼任補選),每一次也是由選舉委員會過半數支持產生,但成為正式候選人只需要八分之一的委員支持,過去兩屆也出現過不同政見的參選人,可以以正式候選人的身份在電視直播的競選論壇上同台辯論。

因為選舉委員會都是由既得利益所把握(詳見問題二),把成為正式候選人的門檻從八分之一上調到二分之一(如每名委員可從眾多參選者當中選擇兩到三名成為正式候選人),那麼篩選出來的正式候選人已不能提供真正選擇,350萬選民所參與的已不是一場真正的選舉,而是變相被迫一起當群眾演員,為已經內定的候選人當橡皮圖章。因此,不少香港人也表示:「寧願原地踏步,也不要行差踏錯」。

問題6:你們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的,香港怎麼發展?

答:無止境的政治爭拗確實令人煩厭!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爭拗呢?社會中總有不同利益,爭吵的出現本來很正常,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譴責那些爭吵的人,而是設計出一種大家都信服的制度來在爭吵過後做最終決定。這也是為什麼真普選是必要的。有了真普選,當權者大可以說自己是民意代表而堅持推行政策,不服氣的也大可以到下次選舉時捲土重來,雙方都不用無止境的糾纏下去。今天的香港政治亂局,就是沒有真普選所做成;而萬一繼續沒有真普選,爭拗只會變本加厲。現在爭取真普選的並不是要吵鬧,而是為解決無日無之的吵鬧而爭取。

有破壞沒建設當然不好,而真普選就是糾正這問題的終極方法。在香港的畸形選舉和議會制度之下,建制派永遠在朝,民主派永遠在野,這就是政治人才凋零的罪魁禍首。無論建制派支持任何後來被認定失敗的政策,例如地鐵和領匯上市,也不用受到懲罰;相反,民主派有什麼新的政策主張也不會得到實施的機會。如是者,建制派就沒有吸納政治人才的需要,而政治人才也沒有加入民主派的誘因,最終兩邊變成海軍鬥水兵,香港的管治水平越來越低。因此,如果為了糾正「只懂反對」的問題,才更有必要支持真普選。

問題7:但是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總不能自作主張吧?

答:中國政府答應過香港人可以自作主張。以立法會選舉為例,《基本法》例明立法會的產生方法如果需要修改,只要向人大常委報備就可以,不需要批准。回到1993年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也表明:「將來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權範圍內的事,中央政府不會干涉」,立法會的組成方法「不必要中央政府同意」。

回到行政長官選舉,香港有許多政黨和學者也提出過各種改革方案,當中不少都能完全合乎《基本法》的要求,完全沒有挑戰中央政府在香港的權力。舉個例,如果把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改為立法會議員,只要有若干比例的立法會議員支持便能夠正式參選行政長官,這樣的安排完全合乎《基本法》的要求,而立法會相對於現時的選舉委員會也明顯地更能廣泛代表民意。這些相對溫和的方案很不幸地也被人大常委的決定排除了,才是做成今天民怨的原因。

問題8:但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呢?許多外國勢力想借作香港來為中國製造混亂,參選不設關卡的話怎麼辦?

答:真普選和國家安全沒有矛盾,大多數香港人也接受中央政府在行政長官選舉當中的最終決定權。《基本法》規定香港行政長官的人選於選舉後要報中央政府任命,也就是說中央政府有權不任命,而這一點在之前的諮詢當中沒有多少爭議。



如果有什麼外國特務要參選行政長官,中央政府可以⽴即公開相關線報然後表明拒絕任命,事情有根有據也容易操作。 相反,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多不是什麼國際關係的專家,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按國家安全的需要為港人排除外國特務當特⾸候選⼈。除⾮提名委員會只由國際關係專家組成,又或參選提名委員會之前要考一個國際關係基準試,否則所謂要為國家安全把關只可能是一個借題發揮的差勁藉口。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9:萬一選出一個對抗中央政府的特首怎麼辦?

答:那麼我們就要相信制度。美國總統由美國選民選出,紐約市長由紐約市民選出,兩個人不用是同一個政黨,紐約市長有時候會罵美國總統,也不見得紐約市的發展因而受到影響。曾幾何時,英國保守黨控制國會,工黨則控制倫敦市議會,議長天天在市議會拉橫額批評就對岸的西敏寺國會,這些都是成熟政治制度的表現。就算時在華人社會,中華民國的總統和台北市的市長也不一定是同一套政治觀念的,一樣可以運作如常。如果我們對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有足夠的信心,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問題10:其實香港已經很自由了,為什麼香港人還不滿足,還要諸多要求?

答:自由民主和法治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不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就沒有壓力保持人民的自由。就算有公正的法院,如果法例本身不是按民主程序訂立的,法院還是要跟着來判案。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發現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正在不斷受損,而原因正正在於沒有民主的保障。《中英聯合聲明》要保障香港既有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但是沒有民主制度的支持,這個承諾又可以由誰來監管呢。

問題11:你們要民主是一件事,就算要爭取也不該訴諸暴力手段吧?

答:沒有任何一個爭取民主的團體提出要訴諸暴力。示威者現在是透過公眾集會向政府提出要求,他們唯一的行為就是在這些地方出現,沒有帶同任何攻擊性的武器。現在唯一使用暴力的人士,是強行把這些示威者趕走的警察。號召示威的團體也多番強調,當警察要清場的時候他們將不會作任何的抵抗。事實上每次警察和示威者衝突,示威者的第一個反應也是高舉雙手,表明自己手無寸鐵。

在示威集會之前,香港人其實試過很多不同方法,和平地表達意見。例如香港政府就政治改革所作的諮詢,市民提供了124,700份的書面意見,然而當中的許多意見卻被香港政府所曲解,沒有如實反映給中央政府。今天示威者選擇以直接行動的方式表達不滿,是因為其他的方式也得不到回應。

問題12:學生們不是衝擊政府總部了嗎?

答:學生沒有衝擊政府總部,學生是爬過圍欄進入政府總部外面的廣場靜坐。這個廣場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公共空間,也有負責的官員答應開放公眾使用,市民過去也是一直使用這個地方進行公眾集會,圍欄是最近才加上去的。及後的衝突都是因為警察不容許市民在政府總部外面聚集而來的,並不是因為直接衝擊政府總部。(本段原稱此處規劃上為公共空間,唯有報導此說法存疑,現予以修正。)

問題13:這些抗爭只是政客撈選票的表演吧?根本是教壞學生!

答:這次抗爭完全由學生主導,政客一直被批評未能跟上時勢的發展,實情和所謂的「學生受政客唆使」的說法完全相反。

宏觀來說,有時候一些人示威看起來很激進,後面的原因卻很理性。在今天的香港,就算你獲得多數的選票,也只會得到少數的議席,更完全沒有機會執政。不正常的議會政治,源於不公平的政治體制。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過去數年以來,特首以及眾多問責高官醜聞不斷,官商勾結指控不止,卻往往連立案調查也困難重重。常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香港官場卻是背道而馳,這才為我們的下一代豎立一個極壞的榜樣。

問題14:我覺得這次抗爭一定是外國人指示的吧!

答:如果你擔心外國勢力影響香港選舉,你最好去查一查選舉委員會那1200人當中有多少人有外國護照。除非政府把他們驅逐出選舉委員會之外,否則外國勢力這個說法還是不要提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15:這次抗爭只不過是香港人憎恨中國內地,看不起內地人的表現吧!

答:這個問題其實倒果為因,應該說是因為沒有真普選,香港人的不滿無路可訴,加速了香港人對中國認同的抗拒。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有很多個面向,有些時候香港人會刻意和中國人認同區分開,有時卻會表現出極大的愛國情懷。香港這個地方之所以存在,本來就是因為有很多害怕共產黨的人在從49年起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而他們的選擇使他們逃過了中國多次的政治動盪,故此對中國一方面會有情感上的聯繫,同時又充滿懷疑。

以九十年代為例,一方面有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移民外國,91年華東水災卻又於短短十天之內向內地捐出4.7億元賑災。這些都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那一個面向被反映出來,在乎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假設,如果香港能有真普選,現時刺熱的中港矛盾或能得到舒緩。

問題16:為什麼從前港英時代的總督不是香港人選舉產生的,卻又不見香港人爭取?

答:這問題很常見,但也錯得很離譜。首先,港英時代有大量針對港英政府管治的民間抗議活動。遠的不說,「爭取八八直選」運動就是這問題最好的反證。第二,港英政府其實一直有打算在香港推行更多的民主管治,但是因為中國政府表明反對而沒有推行。

早於1956年時,周恩來便向英國政府提出不容許港人治港的改革,當時英國政府為免給予借口讓中國政府提早收回香港,才沒有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近至90年代,港督彭定康提出加快香港民主化,卻被中方批為「千古罪人」。因此,如果你認為英國在九七前沒有給予香港充分民主的話,請向中國政府而不是香港市民投訴。

順帶一題。從前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中國如果要拿當年英國人的做法來把自己在香港的做法合理化,邏輯上說不過去,從人民立場上說也未免有失尊嚴。

問題17:既然人大常委已經決定了,你們還吵什麼?

答:人大常委提出的是香港普選的框架,還要變成具體立案,經過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行政長官許可,再交回人大常委確認或備案。換言之,人大常委提出的並非定局,香港人還可以否決。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梁啟智臉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80

唱魔雪《Let It Go》中文版姚貝娜乳癌病逝

1 : GS(14)@2015-01-19 01:02:19





■內地女歌手姚貝娜去年乳腺癌復發昨病逝,終年三十三歲。


曾唱過迪士尼電影《魔雪奇緣》(Frozen)中文版歌曲《隨它吧》(Let It Go)的內地女歌手姚貝娜,昨午因乳腺癌復發,導致器官衰竭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病逝,終年三十三歲。姚貝娜於二零一一年發現患上乳腺癌,當年接受了左乳全切手術後,一度康復,但去年身體變差,雖減工作量休養,但最終還是敵不過癌魔。



捐眼角膜遺愛


姚貝娜前年曾參加內地歌唱節目《中國好聲音2》,表現出眾大獲好評,歌途一片光明,她還演唱內地劇《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紅顏劫》,但去年底卻不幸癌症復發,病情惡化,癌細胞已經轉移入大腦和肺部,她並一度痛得跟父親說:「爸爸,我好痛。」姚貝娜昨因器官衰竭,喪失意識,處於昏迷狀態。昨有消息指姚貝娜危殆,其父曾想過為愛女拔喉,令她不必再受折磨。姚貝娜所屬華誼音樂昨證實她的死訊後悼念她說:「天堂沒有病痛的折磨,好好的歌唱,你走了,也帶走了我們的心。」並指經理人公司今日會公佈追悼會詳情,同時亦證實上周五她昏迷前已簽了眼角膜捐獻意願書。



■姚貝娜卧病在床,需要插喉治療。互聯網圖片

■姚貝娜前年參加《中國好聲音2》時,被分配到那英的一組。資料圖片



姚貝娜一直積極抗癌,去年十一月卧病在床時還發微博,向粉絲發放正能量。那英昨得悉死訊後,在微博留言悼念她:「最終我還是沒能見到你,也許這意味着你還在……」台灣天后張惠妹亦有發微博悼念:「貝娜,美麗而又堅強的歌手,一路走好。」而為《隨它吧》填詞的陳少琪昨在電話大讚她是新晉內地歌手中表現出色,他說:「佢唱歌有張力,有感情。」陳少琪難忘為她拍MV時,在零度下她穿單薄衣服,非常敬業樂業。採訪:皓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117/19005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23

奧巴馬弟行善中文歌考細路

1 : GS(14)@2015-03-27 08:41:45





慈善名媛趙曾學韞前晚在尖沙嘴文化中心舉行慈善音樂會,邀請了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同父異母的弟弟馬克.奧巴馬.狄善九(Mark Ndesandjo)前來表演,其他參與歌手包括韋綺姍及戴蘊慧等人。身穿白恤衫黑西褲的Mark一到場,即與趙太相擁,更有不少人上前向Mark集郵。Mark在內地定居14年,更娶了一名河南籍女子做老婆,故他中文水平不錯,在酒會上不時向賓客說:「謝謝大家。」,更希望與趙太再有合作機會,想幫助患有眼疾及兔唇嘅小朋友。



■演唱會賓客熱情向Mark「集郵」。

■Mark與搞手趙曾學韞及表演的小朋友來大合照。


■Mark曾出書大講他的人生,當中有提及兄長奧巴馬。  互聯網圖片

搞中美非文化交流

Mark在趙太陪同下接受傳媒訪問,他更主動叫記者以普通話問他,當中他回答時就以中文及英文夾雜,他自言為今次演出籌備了一段時間:「特別將香港、美國及內地著名歌曲旋律抽取出來串成一首歌,考考小朋友聽力,估中歌名就有獎。」Mark透露現擁有三個「血統」,分別是美國、中國同非洲,他表示:「好希望可以進行三地文化交流,計劃遠赴肯亞幫小朋友,教他們彈古箏,又想教內地小朋友彈琴。」Mark更大晒中文表示交流活動要集眾人之力:要上善若水、三人行必有我師,希望大家每周拎五分鐘出嚟做義工,人人都出少少力,世界就會更美好。」採訪、攝影:馬建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7/1909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11

《經濟學人》中文版面世

1 : GS(14)@2015-04-09 00:45:43

【記者黃翹恩報道】《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面世171年來,今起首有中文版,透過中英雙語手機App《全球商業評論》(下稱《商論》),方便欲非英語閱讀該刊的讀者。該刊稱新嘗試以中文為起點,日後將拓展至其他語言。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接受本報訪問時,明言經濟學人進軍中文市場較同業遲,但知道中文市場流傳「質素不令人滿意」的非官方翻譯本,意味市場需要中文版的經濟學人,加上智能電話扭轉出版業生態,因此籌備一年後推出《商論》,內容從紙本經濟學人擷取,市場研究指向以「保鮮期」較長的商業、金融及科技版,及追蹤全球趨勢的文章較受歡迎。



下載App 首兩月免費

中文繙譯由通曉中英文的編輯負責審稿,盡力保存原文風格,故不用大幅增加全球編採人手。每月初先上載10篇文章,周一至五每日多上載1篇,即每月共有30篇文章上架,分攤上載時間有助減輕翻譯壓力。他預期《商論》主要讀者是有意以中文閱讀經濟學人的商界人士,而雙語互換功能更連帶使英語能力較弱的讀者,由中文版入手,準確掌握文意及多學英語。《商論》純粹摘錄繙譯英文版,並無專屬於App而不見於紙本周刊的特別內容。Standage承認,對向來以英語閱讀經濟學人,同時能操中文的讀者,新程式未必吸引,「你或會想繼續(閱讀英文版)」,而首年訂閱目標不便公開。繼中文版頭炮後,經濟學人將推出一系列本土語言產品,他透露目前已在某「我們不太熟悉的市場」持續與大出版商接洽合作,惟不論以何種語言面世,編採都不會假手於人,「我們不希望在經濟學人招牌下,讓其他人往作品裏加添不屬我們的東西」。他續指,《商論》將貫徹經濟學人「訂閱為本」的營運模式,非為迎合中國市場,以接更多廣告。內地政府審查新聞,本身已非新聞,Standage知道內地新聞受審查,「對外國出版商而言,很具挑戰性」,強調不會遷就市場而在編採原則上妥協。《商論》今起將在蘋果App Store、Google Play及其他Android網店上架,介面支援繁簡中文及英文。推廣初期首兩個月讀者可免費試用,往後訂閱費每年75美元,或每月7.99美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408/191042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57

GENERATIONS惡補中文攻港

1 : GS(14)@2015-07-03 08:26:52

日本男子組合GENERATIONS成為香港觀光親善大使,由於上任大使正是同門師兄組合EXILE,故他們來港前有獲師兄們教路,當中EXILE成員KENCHI除推薦香港美食外,更稱香港人相當友善,令七位成員未出發先興奮。成軍3年的GENERATIONS今年衝出日本,問到組合還有甚麼地方需要改善?他們就希望在語言上再加努力,而今次又順道舉行香港及台灣演唱會。七子留港期間有到處觀光及取景,在台灣也有逛當地鬧市,能夠品嚐海參就最難忘。採訪:吳家偉攝影:陳俊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703/192064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