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個月前電台拍檔劉少坤在節目介紹一篇文章,文章部分內容震撼至令我墮入其中,一直思考着,我把所想的整理後介紹給讀者。這篇文章是麥堅時企管顧問 Gordon Orr 在《麥堅時季刊》撰寫的《Seven Ways China Might Surprise in 2009》,其中一個預言是中國政府宣布2020年全國一半車輛用電池發動,並立即投放數以百億元做電動車科研。這個預言大膽至極,不要說全國一半車輛, 即使只是一成也有機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政治、經濟、環保等領域。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烏托邦,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研究,但成果一直欠奉,至 今仍未有汽車生產商能推出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大家可想像到,製造汽車是複雜和需要龐大投資的工業,由外行人去推動電動車發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由汽車 業自行推動卻出現矛盾︰假如電動車真的普及起來,現有燃油車相關資產可能一文不值,即「倒自己米」,因此汽車業界對電動車發展一直以來的態度是愛理不理, 一方面做些少功夫應酬環保分子,另一方面確保電動車停留於實驗階段。 全球汽車業現陷於危機,主因除了經濟不景和油價波動,最重要是生產商態度傲慢,漠視消費者對汽車要求的轉變,只顧製造耗油量大的車輛,碰上油價急升和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出來的汽車跟市場脫節。面對危機,汽車生產商醒覺到發展電動車是刻不容緩。 汽 車業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所背負的燃油車包袱較輕,繞過發達國家燃油車發展路途,把資源專注於發展電動車,既合理又配合時勢。有一個科技詞語形容這 類跳級式發展,叫Leapfrogging,意思是後進參與者繞過現有較落後、較昂貴、效率偏低技術,直接跳向最新技術。最明顯例子是發展中國家電訊市場 沒走過固網電話之路,一步就跳進流動電話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業,論規模,中國最龐大,她的燃油車包袱其實不輕。可 是細看之下,這個包袱不只單由中國背負。中國汽車業已有二十多年歷史,行業由中外合資企業壟斷,所說的中外合資,一直以來生產技術由外方提供,中方只配合 技術以外範疇。這些年來外方一直不願意轉移核心技術到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業實在由外資汽車企業控制着。近年中資企業頻頻走出去收購外國破產車廠,目的就是 希望得到生產技術。因此,中國汽車業所受到的打擊,短期經濟損失有外資企業分擔,長期經濟果實卻可獨自享用。 中國是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之 一,對石油需求將不斷上升。近年中國不惜老遠跑到非洲、中亞等地開拓石油資源,無非是不想過於依賴傳統石油出產國。可是,在蘇丹、尼日利亞等政權不穩國家 進行石油工程,中國一直負上間接幫助暴政罪名,不停受發達國家道德衞士批評;一心只想開拓石油來源,卻惹來滿城風雨,中國有苦自己知。石油政治已成為所有 國家領導層最煩惱課題。假如發展電動車可大幅減低對石油入口的依賴,又可避免犯上政冶不正確罪名,對國家領導人來說是美妙音樂。 香 港政府推行政策面對最大的阻力來自財閥,由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經過幾十年千錘百煉,已成為一頭猛獸。由港英到特區政府,施政單位或是默許、或是出手一起 幹、或是委屈至「眼淚在心裡流」,跟財閥關係已到了難捨難分境界。相反中國政府推行政策,特別是環保這類牽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策,不時顯出無後顧之憂的決 心,出手乾淨利落。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環保道德霸主。 麥堅時的預言是2020年中國一半車輛是電動車。從零開始,這目 標看似遙遠,但有誰敢質疑中國下定決心後的一股力量?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政治上,中國可減低對石油依賴,提高國家穩定性;經濟上,損失有數得 計,受重創的大都是中外合資車廠,現在鼓勵企業提早轉型,長遠未必是壞事;環保上,推動電動車是無可置疑的趨勢。當其他國家左顧右盼,得個講字的時候,今 年中國率先向全球宣布,將不惜代價Do The Right Thing,全國支持電動車工業。我期待這一天來臨,這真正是中國人的光榮。 究竟電動車的目標數量是一半或一成已不重要,這宣布將影響全世界。有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身處這驚天動地轉變中,下星期介紹。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 |||||||||||||
就在中國第二富豪杜雙華入主開元控股一個月後,1月初,開源控股(01215,HK)頻頻發佈停牌公告,稱公司將公佈非常重大的收購事宜。 1月16日,開源控股再次複牌時,杜雙華已將把日照鋼鐵(簡稱“日鋼”)部分資產注入到開源控股。 由於目前日鋼與山東鋼鐵集團(簡稱“山鋼”)正在就重組開展前期盡職調查,究竟注入的是否為日鋼旗下資產,杜雙華此舉到底意欲何為?一直專注于實業經營、從未涉足資本市場的杜雙華再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資本圖謀 2009年1月6日,開源控股(01215,HK)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公佈非常重大收購事宜,同時公司股票于當日暫時停止買賣。 1月2日,開源控股曾對這項重大收購描述道,“本集團現正與一名非本集團關聯人士就一項收購進行磋商。”“該收購項目一旦落實,可能構成本公司非常重大的收購。” 恰恰一個月前,2008年12月2日,開源控股對外公告,經過第二次增持後日照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杜雙華以9.83%的持股比例,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頻頻波動的股價和接連發出的公告,都預示著開源控股即將迎來一場大的變動。諸多變動紛紛指向隱藏在幕後位居胡潤百富榜第二的大富豪——杜雙華。 1月16日,停牌8天、一度引起業界諸多猜疑的開源控股(01215,HK)終於複牌,並將收購的真相公佈——公司以52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從事鋼鐵業務的香港譽進發展全部權益。 開源控股之所以斥巨資收購,是因為香港譽進發展間接擁有日照型鋼30%、日照鋼鐵30%及日照鋼鐵軋鋼25%權益。這些合營企業均為日照鋼鐵集團旗下主要營運公司。根據公告,2007年,上述三家公司的利潤總額超過50億元。 由於2008年杜雙華通過兩次增持已購進了開源控股9.83%的股權,此舉被業界理解為杜雙華欲借重組實現實體資產的資本化。同時,開源控股表示,將以增發新股的形式支付收購代價,公司將以每股2.6港元的發行價定向增發20億股。 開源控股是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投資控股公司,主要從事熱能供應及物業投資,前稱為國新集團。2008年6月,開源控股收購了國內最大的城市供熱企業——天津市供熱發展有限公司49%股權,並托管5%股權,開始進軍國內熱能供應行業。 由於山鋼重組日鋼已經進入盡職調查階段,失去日鋼的控股權對於杜雙華來說只是早晚的事情。杜雙華也需要重新定位,另辟財源。而開源控股近一個月內眼花繚亂般的變動讓業界似乎看到了這位富豪未來的出路。 短短一個月內兩次增持,杜雙華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杜雙華剛剛涉足資本市場便有了不俗的表現——受到接連而至的利好影響,開源控股股票大漲。截至2009年1月6日,杜雙華所持7億股已經賬面盈利85.6%,約7490萬港元。 然而,山鋼重組日鋼的開始,引起了業界人士的猜疑——如果日鋼的核心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山鋼的重組只恐將會受阻。 山 鋼董事長鄒仲琛表示,對於日鋼的盡職調查已近尾聲,正式的重組談判尚未開始。杜雙華的資產注入與重組日鋼無關。而日鋼派駐開源控股的董事薛健也告訴本報記 者,此次開源控股只是收購了公司股東的股權,日鋼與山鋼的重組肯定會進行下去。但他也表示,上述三家公司是日鋼集團最為核心的三個生產企業,將來與山鋼具 體重組的對象究竟是哪些資產,現在還暫未涉及。 東山再起的契機 日照鋼鐵董事長杜雙華在1月16日的聲明中表示,“本人深信此 次合作一方面將日照鋼鐵推進國際的資本市場舞台,使國際投資者對日照鋼鐵關注,對日照鋼鐵進一步擴展海外資源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與胡翼時先生合作,在鋼 鐵業的基礎上,可在其他領域共同發展,尤其是開源控股已涉足的熱能公用事業。” 杜雙華旗下有著衆多鋼鐵企業,雖然日照鋼鐵集團盈利能力最高,在業界有著“印鈔機”之稱,但杜雙華卻是依靠著鋼管的生產攫取了第一桶金。開源控股作為一家以城市供熱為主的公司正是以鋼管為主要原料。 衡水京華制管公司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焊管大多數銷售給了城市供暖、供水和煤氣企業。 開 源控股方面則表示,在2008年6月底之前,公司主要從事物業投資業務,過去幾年一直虧損,至2008年上半年,公司虧損達到7935萬港元。為改善經營 業績,公司一直在內地物色合適的投資目標。在去年上半年進軍天津供暖市場之後,公司進一步認定未來發展工業的策略方向。 蘭格鋼鐵網經濟分析師房榮榮認為,杜雙華此前與開源控股公司主席胡翼時相識很可能是基於鋼管業務。作為雙方為數不多的共同點之一,杜雙華很有可能把鋼管生產業務注入到這家香港的上市公司,在融資的同時也為所剩的鋼管製造產業搭建一個資本平台。 這恰巧正與此前媒體報道相吻合,“知情人士稱,如果洽談成功,日鋼與開源控股也是資產的合作,還不能談及對開源控股主業的改變。” 早 在1993年,杜雙華創辦了京華焊管總廠,此後杜雙華整合了旗下衡水京華制管有限公司、唐山華岐制管有限公司、山東萊蕪京華焊管有限公司等6家制管企業成 立了京華創新集團,一度達到了年產300萬噸焊管、150萬噸熱鍍鋅管的規模,居亞洲同行之首,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25%以上。 蘭格鋼鐵網經濟分析師房榮榮認為,鋼管產業作為杜雙華的第二大產業,在日鋼被山鋼重組後,杜雙華急需重新整合、構建。雖然鋼管與日鋼的鋼板利潤相比較低,但在經濟危機中卻是最為穩健的一塊業務。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焊管市場跌幅僅有37%,為鋼材跌幅最小的品種。 實業家收購上市公司通常是為了借殼、資產置換,進而將其作為融資平台。無論杜雙華將來要涉足任何領域,充足的資金都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條件。 山東省政府一位高層官員對記者表示,“未來雙方將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以山鋼為主,將日鋼納入到國有體系內。”這也意味著,杜雙華或許無法從重組中獲得現金流,通過入主開源控股、利用資本市場融資以圖東山再起,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9-01-19 AppleDaily
|
国企谋求上市
“传动”的历史可追溯至40年前。1969年,南京第二机床厂与南京技工学校合并成立了国有企业南京机床修理厂,该厂于1975年更名为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下称“NGID”),由国家通过南京机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京机电”)持有。
2001年8月,老国企NGID和其他21名发起人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传动”的前身南京高精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NGC”),注册资本 6000万元,折股6000万股,发起人包括NGID、江苏投资、苏州投资等7家企业法人以及14名管理层和1名独立人士。NGID向NGC转让所有与机 械传动设备制造有关的资产作为出资,其他发起人则以现金出资。而通过此次股份制改造,NGID经营性资产置入了NGC当中,“传动”的14名管理层也正式 在NGC当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股权(图1),不过,他们和独立人士陈国祥仅拥有NGC3.04%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发起人当中,江苏投资、苏州投资等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赫然在列,并且从“传动”在诞生之初就急于将公司组织形式设计成股份制等迹象表明,“传动”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上市。
2002年以后,南京市政府为改革及私有化南京的国有企业颁布了多份指导文件,这就使得NGC私有化成为可能。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股份公司发起人的股 份3年内即不能出售也不能转让,管理层要实现MBO,只剩下不断增加注册资本这条道路,而增加注册资本,又不能使公司的主要股东结构发生改变,否则将因为 业绩不能连续计算而导致上市无望。
管理层曲线私有化上市主体
但NGC控股股东NGID的私有 化并没有由此止步。2003年7月,南京机械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下称“NMED”)及东大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大”)通过NGID的唯一股东南京 机电以转让资产的方式成为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股东,同时,南京机电、NMED与东大进一步注资,将NGID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东大、南京机电及 NMED分别拥有NGID42%、20%及38%的股权。NMED也是国有企业,由南京机电连同由刘学忠、李月兰夫妇(下称“刘氏夫妇”)控制的上海宏运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宏运”)以及由潘金宏牵头的47名自然人拥有,而东大也是由刘氏夫妇控制(图2)。2004年2月26日,南京机电继续将 NMED32.78%的股权转让给了宏运以及47名自然人,其中宏运获转让6.67%的股权,47名自然人获转让26.11%的股权。
在这一轮私有化过程当中,刘氏夫妇以约42%的实际持股比例,最终成为NGC的实际控制人,NGC也由一家国有企业成为了一家私营公司。
在此期间,“传动”管理层还逐步取得了集团主要子公司的股权。2003年7月8日,NGC最主要的子公司南京高速注册成立,股东为NGC、NGID以及 9名自然人,9名自然人占到了29.18%的股权,而其中就有7位来自NGC的管理层;另外两间主要子公司宁江和南京宁嘉,管理层也取得了相当比例的股 权,对NGC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刘氏夫妇、潘金宏代表的47名自然人与管理层股东之间达成了协议。2004年1月1日,三者在“传动 系”的主要投票或财务经营决策方面达成共识。根据相关安排,刘氏夫妇、潘金宏委托管理层股东管理公司,并且三者达成了在NGC股东大会上投票权取向一致的 协议。通过这样的安排,管理层股东与刘氏夫妇、潘金宏共同形成了对“传动”实施控制的利益共同体。
管理层通过全资公司双线增持,
彻底完成MBO
就在刘氏夫妇私人公司宏运取得 NMED6.67%股权的第二天,2004年2月27日,宏运就将其持有的NMED所有40%的股权转让给了NGC最主要的子公司南京高速。值得注意的 是,“传动”的管理层以及另外两名自然人持有29.18%的股权。在这样的安排下,管理层实际上间接增加了对NGC的持股。
2004年7 月,NGC成立3年后,“传动”管理层开始兵分两路增加对NGC的持股。其一就是直接增加NGC的持股,其二就是间接增加对NGC的控股股东NGID的持 股。为此,“传动”管理层注册成立了南京联欣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联欣”)以及南京市宏欣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宏欣”)两家公司。由于此时NGC 已经由国有权属变更成了刘氏夫妇控制的的私人公司,管理层的MBO策略进展得颇为顺利。
2004年7月,联欣以3360万元参与增发新股取得 了NGC25%的股权;2004年12月,联欣继续以595万元的价格收购了NGC另一股东大贺所持有的2.13%股权;2005年10月,NGC的注册 资本由8000万元增至约1.02亿元,其中联欣投入1387.6万元,联欣直接持有NGC的股权比例上升到35.04%。
在间接收购这一条 战线上,2004年10月14日,宏欣受让了南京高速所持有的NMED40%的股权;2004年12月6日,联欣、NMED以及东大受让了南京机电所持有 的NGID20%的股权;2004年12月30日,联欣受让南京机电所持有的NMED20%的股权。
至此,联欣对NGC的实际持股比例达到约40%,超过刘氏夫妇23.5%的实际持股比例,“传动”管理层成为NGC的实际控制人。
直接融资需求日趋迫切
“传动”管理层在改制3年后终于完成了MBO,但国内的资本市场此时已经处在股改前夕,上市融资难以成行。为了抓住风力发电市场蓬勃兴起所带来的市场机遇,MBO后的“传动”对资本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
“传动”自2004年以来向GE出售产品,2005年获选成为GE全球风电供应链的合资格供应商,特别是中国政府2005年颁布并自2006年1月1日 起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针对开发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定多项政策支持措施,给“传动”的风力传动设备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根据可再生能源独立顾问 公司BTM Consult Aps资料,中国风力发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将由2006年的2588兆瓦增至2011年的17388兆瓦,增幅达3倍,而且2007-2009年间风力传动 设备供应将出现短缺。
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传动”近年来加快了风电传动设备方面的研发,包括与GE共同开发1.5兆瓦风力发电机的风力齿轮传 动设备等,而研发上的投入也由2004年的420万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2520万元,同时也加大了在风电领域的资本开支,资本开支由2004年的 8240万元上升到2006年4.16亿元。
为了应付庞大的资本支出,2004-2006年间,“传动”的银行贷款由3.79亿元迅速上升至 8.97亿元,而为了节省利息费用,“传动”以利息较低的短期银行贷款为资本开支提供资金,一年内到期的短期银行借款占银行借款总额的绝大比例(表1)。 这样一来,“传动”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尽管“传动”采取了以短期借款来降低融资成本的策略,但大量的银行借款导致公司的融资成本仍然高昂,2006年 “传动”的融资成本占到了税前利润的44.3%,吞噬了大量利润,导致“传动”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较2005年增长了25%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下滑 了约10%,如何争取低成本的融资途径成了提升股东价值的关键。
股权重组,红筹上市
既然国内上市无门,而银行贷款又成本过高,为了后续融资,在摩根士丹利的辅导下,“传动”开始引入境外投资者以及通过境外上市。
2005年9月,NGC由股份公司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而股权结构保持不变。同时2005年8月,联欣也相继收购了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位自然人所持的 NGC主要子公司的股权,2005年10月24日,联欣受让了宏欣所持NMED40%的股权。2005年11月,联欣以258万元的代价再次收购了14名 管理层以及1名独立人士所持有的NGC1.79%的股权,“传动”管理层对NGC的持股完全通过全资子公司联欣实现,原本由“传动”管理层和联欣、宏欣共 同对NGC分散持股的复杂结构变得清晰起来(图3)。
2005年12月,联欣将NGC6.54%的股权以500万美金的代价转让给了光大控股旗 下的光大海基中国特别机会基金,管理层实现了部分套现。值得注意的是,联欣直接取得NGC35.04%股权的代价不过约5370万元,而此次转让NGC仅 6.54%的股权就套现500万美金,获利十分丰厚。NGC也由此变更成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与“传动”在国内股权重组同步展开的是在海外的 造壳行动,2005年3月22日,其后最终的上市主体“传动”在开曼注册成立,由Fortune Apex、Golden Step、Maxjoy、Wiaearn、Luckever等一系列BVI公司及一名代名人萧圣宽拥有,同时萧圣宽全资拥有这些BVI公司。2005年 12月1日,萧圣宽以象征性代价将各BVI公司转让给NGC各股东,而NGC各股东通过BVI公司对“传动”的持股比例完全复制了其于NGC的持股比例 (图4)。
2006年1月,“传动”完成了一轮私募,向境外投资者DPF、邓普顿及惠理基金等国外著名投资机构发行了2800万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同时“传动”将发行可换股债券的部分所得款项用以支付收购NGC股权的应付代价,从而解决了返程收购的资金问题。
2006年12月22日,境外投资者DPF、邓普顿及惠理基金决定立即将其可转债转换成“传动”股票。2007年2月8日,“传动”又与GE签订认购协 议,GE Capital以850万美元认购7648股股份,占扩大后发行总股本的5%。GE的入股使“传动”与之的业务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也暗示出GE对“传动” 未来发展的信心,对提升招股价十分有利。
2007年7月4日,“传动”在香港上市。DPF、邓普顿及惠理基金等境外投资者以2800万美元获得的股权,以当日14港元的收盘价计算,市值约28.4亿元,增值高达14倍。而“传动”管理层持有的约3.3亿股,当日市值更高达46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