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這是阿里巴巴第六個雙十一,但也是在紐交所上市後的第一個,因此格外受到各界矚目。為了迎接這次挑戰,馬雲早已做足準備,以二八八五億元的成交金額,再次刷新市場紀錄,也又一次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撰文‧簡育棋 「五、四、三、二、一!」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在阿里巴巴的中國杭州總部,從世界各地飛來的媒體多達四六○人,他們引頸企盼、高喊倒數;倒數結束的那刻,上頭掛著的黑色大螢幕開始跳動,一個又一個的數字湧了出來。是的,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 三十八分鐘過去,激情沒有退去,總部戰情室裡的情緒不斷高漲,因為雙十一購物節才剛開賣第三十八分鐘,交易總額就突破了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這個數字在去年是開賣了五個小時後才出現,今年卻不到一個小時就達到了。 這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舉辦雙十一購物節了,而是第六年,現在已經演變成全中國、甚至用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周年慶」來形容,都不為過。可是,今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對阿里巴巴來說,意義比前五年都重要。因為九月才在美國成功掛牌上市,寫下美國史上金額最高的募資案,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的壓力比誰都大,原因無他,因為阿里巴巴的所有股東們都在看,到底馬雲要如何再創雙十一購物節的奇蹟? 積極對外招商 BMW、亞馬遜都加入戰局「現在大家對我們期待特別高,壓力挺大的,因為阿里確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在雙十一結束前一個半小時,身穿綠色毛衣的馬雲忽然現身戰情室,他抬頭看了看大螢幕上的數字,微微地說了聲:「挺有趣的。」雖然他強調自己並不在意數字有多大,但和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一樣,都對中國的內需潛力感到震撼。 「今年的雙十一已經不是在比便宜,靠的是新產品和新服務。」馬雲說:「我們是用新奇方法把中國內需挖掘出來。」他相信等到雙十一十周年的時候,全世界都將會因為年輕人的創造力而感到驚豔。 一位電子商務業者就這麼形容,現在說到雙十一,就好像是百貨業的周年慶,或是糕餅業的中秋節一樣,雙十一購物節之於電子商務業者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去年成交金額一八一○億元超越美國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購物日後,雙十一購物節基本上已經穩坐全球最大購物節的地位。 但馬雲的野心可不僅於此,打從今年初起,馬雲就拍板定案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走出中國、向海外拓展。隨著阿里巴巴的規模日益壯大,雙十一購物節自然不能再停留在亞洲,阿里巴巴營運長張勇便直言:「這是第一年,我們想把雙十一從中國消費者的節日,變成全球消費的節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平台從年初就開始積極對外招商,找的都還是一線的國際級品牌,從國際精品等級的Gucci、Coach、BMW,到GAP、耐吉,就連美國最大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也入駐,賣起自家品牌的電子書Kindle。 根據阿里巴巴官方資料,光是今年新加入雙十一購物節促銷的國際品牌,就超過兩百家,總計今年光是天貓平台上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店家數,就超過二萬七千家。 用大數據預測 預估備貨、物流調度九成準有了國際品牌的加持,自然被雙十一購物節吸引的消費群,也會跟著打開。但是,阿里巴巴要想把產品賣到全球、賺全球消費者的錢,商家數、商品數、消費者數量都跟著爆炸性成長,後續配套如果沒有到位,只會砸掉阿里巴巴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而這次,他們拿出來的法寶叫做——大數據。 「創造這個節日,不是由阿里巴巴一家公司辦到的,要靠整個生態系。」張勇說的,正是造就這上千億元業績背後的龐大力量,除了阿里巴巴出動上萬人,同時間,還有一二五萬名快遞、近百萬名客服人員,在這二十四小時內,進行高張力的作戰。 為了在雙十一購物節再創高峰,阿里巴巴很清楚,他們引以為傲的大數據技術,將會是成功的關鍵。他們要用這個累積十五年電商經驗的大數據技術,幫助商家預測哪些商品會熱賣,幫他們做最精準的備貨量預估,就連各個區域的物流調度,阿里巴巴也用大數據來做預測,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做準備。 參加過雙十一購物節的商家都知道,備戰雙十一,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最慢從三個月前就得開跑。像是連續六年都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圓通速遞總裁相峰,就好整以暇地坐鎮在上海華東轉運中心,因為早從年初,他就在為雙十一購物節做準備。 圓通速遞運營總監吳建飛指出,今年六月,靠著大數據的預測,阿里巴巴就已經提供他們對雙十一的訂單預測數據,這些數字不只有總量預估,還精細到連各地區的數量都有,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安排。 你一定會懷疑,這個預測會準嗎?「從往年經驗來看,阿里巴巴的預測準確率可以超過九成。」吳建飛說。所以,圓通速遞今年新增了四十一個物流轉運中心,添購六一五輛車,近兩個月更是大量招募、培訓人力,找來三萬多人,都是為了雙十一。 商家戰線拉長 三個月前就備戰 全力衝刺「去年,圓通速遞雙十一的送貨量是一千兩百萬件,今年預估會成長到一千八百萬件。」吳建飛有信心在萬全準備下,今年絕不會發生「爆倉(指物流量太大,卡在轉運中心送不出去)」的窘境。 不只是物流業者做了十足準備,商家更是戰戰兢兢。場景拉到上海吳江的達芙妮電子商務倉庫,十一月十日下午兩點,超過兩萬坪的倉庫,除了滿滿的貨架,一條條新架設好的包裝流水線,同樣也是為了要迎接十個小時後將湧進的雙十一訂單。 「去年我們備了六十萬雙,今年要增加到一三五萬雙!」達芙妮首席運營官胡煥新為了雙十一購物節,早在三個月前就動了起來,整合系統、物流、商品組合和定價策略等各部門人員,甚至還成立雙十一準備小組,就是要抓住雙十一的商機。 胡煥新說,去年就是在包裝和出貨遇到瓶頸。所以他們一改過往用桌台檢裝產品的方式,首度採用流水線設計,還要求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採取兩班制輪班,二十四小時作業。 除了這些實體動作,商家為了衝高業績,連網站上的曝光度、廣告位置與金額,也要搶破頭。像是國內網購女裝大廠OB嚴選營運長張祐誠就說,他第一年參加雙十一購物節時,天真地以為只要在十一月十一日零點零分把廣告競標金額丟出去,就可以安心睡覺,沒想到隔天醒來才發現,竟然沒有半點廣告曝光,也帶不進購買流量。 一天抵三個月 商家不惜流血降價拚業績 原來,雙十一這天的廣告價位不比平常,每分每秒都在變動,「假設平常買一千人曝光量的成本是人民幣七元,但雙十一購物節可能要出到人民幣一百元!」有了那次教訓,這些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張祐誠都會提前幾天到上海辦公室現場,做沙盤推演,二十四小時緊盯廣告價位,由他親自來做即時競價。否則一不小心,比平常準備更多的貨量,恐怕就要在貨倉等著發霉了。 今年首度參加雙十一購物節的台灣美妝通路業者八六小舖總經理王閔麒就說,「第一年參加本來比較保守,但和天貓溝通完,還是決定打出流血價。」不過犧牲是有代價的,他預期單單雙十一這天的業績,就可抵得過三個月的銷售量。 隨著銷售金額一直向上跳,投資人已經率先在阿里巴巴的股價上表態,雙十一購物節才進行不到一半,阿里巴巴的股價就已經大漲四%,看來是相當滿意雙十一購物節的成績。確實,在時序走到十一日深夜十二點,雙十一購物節的金額來到人民幣五七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八八五億元),較去年成長近六○%。這一仗,馬雲打得漂亮! 屢創全球網購銷售紀錄! 近6年淘寶「雙11」交易金額 單位:新台幣,億元阿里巴巴從2009年開創雙11購物節起,已邁入第6年,今年交易金額再創新高(左上圖),就連鮮少公開露面的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左下圖),也親自接受台港逾50家媒體聯訪。 2009 2.5 2010 45.4 2011 252 2012 926 2013 1810 2014 2885 今年11.11刷新的紀錄 100億元 活動開始 38分28秒,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12家 開賣12小時,商家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有12家小米機賣最好 單店銷售前5名:小米(連兩年奪冠)、海爾、華為、優衣庫、林氏木業(截至11/11 20:30) 香港人 最瘋 海外市場 成交金額前5名: 香港、俄羅斯、美國、台灣、澳洲(截至11/11 20:30)註:截至11月11日晚間8點為止,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國家╱區域數達到214個。 資料來源:阿里巴巴 台灣電商跨海取經 提前觀摩「雙11」 就在全球繃緊神經備戰雙11購物節時,十多家來自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悄悄地提前飛抵阿里巴巴杭州總部。這不是一般的觀光團體,因為在四天三夜行程裡,他們以朝聖心情,直擊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的總部,聽阿里巴巴高階主管分析趨勢,成了台灣商家的尋夢之旅。 其中,他們賣的產品可不是一般的消費性產品,甚至好幾個都是出身傳統產業,卻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走出世界。像是賣舞台燈的商家萬晉,老闆戴經洲投入專業舞台燈具市場已經超過20年,早年台灣藝文中心、展館、攝影棚等舞台燈光,都可以看到萬晉的舞台燈。 白手起家的他,公司全盛時期員工多達30名,卻因價格競爭,國內市場萎縮,最後戴經洲竟只剩下日本市場,員工數更縮減到只剩兩人。戴經洲很清楚,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了走出去,他找到了阿里巴巴,從網頁設計、產品介紹開始學起,最後居然成功讓萬晉的舞台燈賣到法國、美國與阿根廷,營收也從只有200萬元衝到1100萬元。 萬晉不是特例,台灣美妝品牌萊慕思(LA FAON)負責人沈一傑,也從一人公司變美妝品牌,成功把產品賣進加拿大、越南、荷蘭、捷克。看到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壯大,更讓他們明白,為何中國電商們會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
世界各國和伊朗周六核談判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距離談判的最終期限只剩下1天,談判或將延期。
美國國務卿克里昨日表示,伊朗與各方之間仍存在分歧,而目前距離11月24日的談判最後期限只剩下不到2天。
歐洲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周一達成最終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伊朗官員表示,在11月24日前達成協議不可能。
外交官員表示,達成一個框架協議仍然是可能的,但這之後將需要數周甚至數月來就細節達成一致。
他們明確表示,寧可繼續已經持續了一年的談判,也不會冒著局勢再次緊張的風險退出談判。不過,外交官們警告說,延期可能使談判陷入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影響最終協議的前景。
在維也納舉行的談判目的是解決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在核問題上的長期爭議。
歐洲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在48個小時內達成協議的機會非常小。我們的感覺是,他們(伊朗談判代表)沒有很大的靈活性。
華爾街見聞網站於本月初提到,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伊朗外長Javad Zarif在波斯灣國家阿曼舉行的長達兩天的會談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未就關閉伊朗核設施達成一致。
一位美國外交官表示,華盛頓和德黑蘭之間還存在真實的差距。
伊朗拒絕西方的指控,表示其進行核試驗完全出於和平目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果美聯儲開始加息,固定收益市場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出,為防止到時候流動性枯竭,美國的基金公司正在想方設法確保手中持有的債券能賣得出去。
據路透報道,在過去幾個月中,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模擬測試,為其持有的現金、短期債券和其他流動性證券構建緩沖帶。
他們擔心,如果美聯儲開始加息,投資者會因債券價值的走低而爭相拋售。
旗下擁有700億美元資產的Thornburg投資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經理Jason Brady對路透表示,當加息來臨的時候,想要賣掉持有的債券有多難?答案是這相當有挑戰性。
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首次加息的時間是在明年夏天。在10月的一項調查中,大多數的交易商預期首次加息是在6月,明年年底利率會升到1%。
還有基金經理提到,他們已經看到了債市流動性枯竭的跡象。
今年10月中旬,不少基金經理被債市閃崩嚇的不輕。當時十年期美債的收益率一度暴跌至1.865%,創2013年5月以來的新低。
“當流動性最好的市場一夜之間失去流動性,這事兒就有點麻煩。”Brady在上述報道中提到。
為緩沖風險,目前已經有不少基金開始增加現金配置,Thornburg旗下一只基金已經將現金的配置比例從去年的10%提高到13%,同時也增持了短期債券和高評級債券。還有公司選擇增持非美債券,例如澳元和加元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才過一天,常州市天寧區“14天寧債”就被當地財政局突然剝奪“政府債務”身份,成為“政府不承擔償還責任”的公司債。雖然地方政府債務甄別明年年初啟動,但在簿記建檔前日突遭上述重大變動的“14天寧債”已成為甄別行動最新的樣本。隨著城投債發行審批趨於嚴格,債務清理甄別的影響使地方政府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
本月11日,常州市天寧區財政局突然發布關於《關於將2014年常州天寧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債券納入政府債務的說明》的更正函,宣布該局本月10日出具的《關於將2014年常州天寧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債券納入政府債務的說明》聲明作廢,按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下稱43號文)規定,該項債券不屬於政府性債務,政府不承擔償還責任,應由常州天寧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天寧建設)自行承擔債務管理和償還責任。以下更正函截圖來自網絡。
上海某券商債券投資經理向中國證券網表示,該類債務認定函此前一般不公開,僅是在債券詢價時作為加分項告訴投資者。在該經理印象中,“14天寧債”還是第一只臨時變更發行人的債券。該人士預計,如此變更,融資成本肯定會面臨上升壓力。
今日午間,天寧建設發布公告稱,原定明日發行的“14天寧債”延期發行,具體時間發行時間另行確定。公告解釋,近期債券市場波動較大,延期是為了合理降低發行利率,控制公司融資成本。
天寧建設擬通過發行“14天寧債”募集12億元,債券期限七年,用於雕莊西北片區安置房項目和九洲市場及周邊片區舊城改造工程的建設。債券期限7年,固定利率形式,單利按年計息。票面年利率初定不超過基準利率加上2.51%的基本利差。債券存續期後五年,逐年按照債券總發行量20%償還本金。按發行安排,12月12日為薄記建檔日,12月15日為發行首日,12月19日最終繳款日。本次債券主承銷商為國信證券、東海證券,分銷商為恒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天風證券,余額包銷形式。
今年10月初國務院公布43號文,欲劃清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城投債歸屬,規定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上萬億可能不會被納入地方預算管理的存量城投債的違約風險將隨之增加,如何劃分這些存量債務自此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
43號文發布後,城投債審核的門檻進一步提高。本月初銀行間交易商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債務融資工具註冊發行工作的通知》,規定,後續無論是註冊還是發行,均需要最起碼三個部門出具文件:人民政府說明函、同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分別出負債率和債務情況說明。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援引中信建投分析師董輝預計,明年債券發行不會大幅減少,因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面臨的舊債償付壓力非常大。
而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預計,從11月的發行數據來看,11月城投債放量較前月微幅回落,企業債放量繼續收縮,中票、短融發行量也有所放緩。隨著城投債發行門檻日益提高,城投債的發行規模必將會繼續受影響。
在中國政府明年1月5日開始甄別地方政府債務以前,地方融資平臺正在上演最後的瘋狂。不僅公開的城投債市場十分火爆,不少商業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紛紛突擊為平臺放款,因為市場預期這些債務會被優先納入到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不存在違約的風險。
但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卻預示著明年上半年的融資困局可能很快到來。華爾街見聞上月援引萬德數據稱,2015年上半年將有3160.55億元城投債到期。在再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下,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平臺信用出現違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瑞士央行昨晚出乎市場意料宣布取消瑞士法郎掛鉤歐元的匯率下限,瑞士法郎對歐元匯率一度暴漲41%。花旗分析師估計,若以歐元兌瑞士法郎1.03、美元兌瑞士法郎0.88的匯率計算,瑞士央行的儲備貨幣損失了600億瑞士法郎(約合683億美元)。
瑞士的基礎貨幣自2011年以來持續大幅攀升。也是從2011年起,瑞士央行不斷增發貨幣,並以本幣買入歐元。獨立宏觀經濟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下圖展示了瑞士央行、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各自基礎貨幣與GDP之比。如圖所示,高高在上的那條線代表瑞士的基礎貨幣比例。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援引市場人士分析稱,瑞士央行預計歐洲央行將公布全面QE可能導致大量避險資金湧入瑞士,屆時瑞士方面無力吸納大量歐元維持本幣匯率穩定,與其被迫放棄瑞士法郎的匯率下限不如先發制人,所以決定主動放棄有關匯率下限的承諾。
花旗分析師則是指出,瑞士法郎對歐元的匯率下限需要瑞士央行每日消耗20億瑞士法郎,這種做法今後幾年無法持續,其成本高於眼下放棄下限產生的幾百億瑞士法郎損失。
去年瑞士法郎對美元匯率跌約14%,瑞士央行已表示,擔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分歧。本月因市場預計歐洲央行近期可能啟動包括購買主權債券的全面QE,歐元匯率大跌。瑞士央行成為市場上唯一的歐元對瑞士法郎匯率“多頭”。
花旗預計,瑞士央行今後可能增加恢複瑞士法郎與歐元匯率掛鉤的可能性,以此創造雙向市場交易。除非明確表示“永遠不”與歐元掛鉤,否則瑞士央行可能讓掛鉤的猜測始終成為一種可能出現的情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5-01-26 TWM | ||
A股融資融券規模暴增至一.一兆元人民幣,「瘋牛」狂飆,是這次中國證監會出面讓股市降溫的關鍵。但是經過大跌、短線炒作行情冷卻後,逢低布局中長線行情仍有機會。 撰文‧歐陽善玲 中國政府終於出手整頓A股這頭「瘋牛」了! 一月十九日,上證指數重挫七.七%,主要原因是中國證監會先前盤查券商融資業務,對嚴重違規的三家券商開罰,祭出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帳戶三個月處分。儘管證監會否認,但官方加強融資監管,形同為行情踩煞車。 中國股民借錢投資情況,近年急速增加,二○一四年下半年以來,A股融資融券規模,從三至四千億元人民幣水準,一路上升至一.一兆元人民幣,約當中國股市總市值的三.五%;另外,去年十二月底中國融資餘額,較十一月底亦大增逾二成,也是日前監管機關終於出面、讓市場降溫的關鍵。 股市過熱 消息好壞都能炒 瀕臨失控事實上,這波A股暴漲,早已讓外國媒體議論紛紛,指其怪象叢生;例如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中國降息對銀行股來說,因利潤壓縮關係,應以利空消息解讀,但金融股卻大漲;而十一月中國進口數字下降七%,固定資產投資及製造業活動雙雙回落,顯示原料需求不振,但上證指數卻不甩基本面,愈漲愈高,「當潮水退去,回流力道將會非常凶猛」,成了專業投資人最大隱憂。 禮正投顧副董事長毛仁傑即認為,這次證監會所採取的措施,本來就是行政規定,對中國政府來說,目的在適度降溫,不在打壓行情。「A股市場存在二八法則,前一陣子是八成的股票在漲,現在則是八成的股票在跌,另外還有二成股票仍在漲,這對個股來說,其實是滿好的機會,不是只有權值股能表現。」他表示,中國政府期待的A股是慢牛、穩牛,指數最好緩步上漲;但去年下半年,市場成了一頭瘋牛,特別是中國央行降息後,過去五年表現最差的金融、地產股,在過去兩個月表現最好。 「政府政策基本上作多,但不希望市場變成瘋牛、短牛,而是慢牛、長牛,在這種情況下,A股緩漲急跌將會是今年主軸。以陸股ETF為主要操作的投資人,可在上證指數三千點附近買進,指數上漲至三五○○點時,找機會出脫。利用短線波段操作方式,逢低承接,逢高獲利了結,將是相對安全的作法。」毛仁傑說。 投資名家劉俊杰也表示,短期中國股市有過熱疑慮,證監會出面,針對中小戶融資部分進行管控,此舉不是為了壓抑股市的「降溫」行動,而是讓股市激情稍微冷卻下來,用「回溫」來形容較恰當。若A股持續一頭熱,不適度調整,對市場來說,只會更危險,未來甚至可能出現社會問題。 劉俊杰認為,像○八年美國次貸風暴,最後演變成全球金融海嘯,主因就是美國政府過度放任金融業者,相關管制不夠,才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中國股市短期漲多,證監會加強管控的作法,應朝健全市場方向解讀,長期來看,投資A股反而更安全。」瑞銀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繼文指出,若去年陸股是急漲的快牛,那今年就是慢牛;「所謂『慢牛』,不是慢慢走的意思,而是波動明顯,震盪劇烈。去年下半年,中國政府丟出利多後,市場即一路驚驚漲,現在發現行情實在太過投機,醞釀了極大的拉回風險,甚至有泡沫化的可能,便開始踩煞車。」他直言,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樂見過度激情的股市,可長可久的牛市才是王道。 官方降溫 今年主調:啟動慢牛模式 「靠資金行情推動陸股,本質上很不健康,較好的作法,是讓指數先盤整一段時間,再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基本面;待經濟好轉後,股市慢慢往上才更安全。」張繼文認為,在中國政府出手調控股市下,上半年對A股看法將相對保守;已布局A股ETF的投資人,可先暫時獲利了結,待上證指數拉回至三千點以下、長線築底價位,再進場布局。 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陳冠升則認為,現階段上證指數季線在二八一四點,在這波政府整頓下,若上證指數回檔多一點,指數將有可能回測二八○○點至二八五○點附近。若人氣還在,短線就應該能撐在季線之上,就算市場急殺,頂多是假跌破,應該也是買點。 再者,目前中長期均線都往上,因此指數下跌後,預料還會再有一波反彈,或是回升再創指數新高。因為,即使上證行情要結束,在此之前可能還得先完成M頭形態。「除非,跟○九年一樣上證指數一路下彎,那背後引伸的意義,就不只中國經濟有問題,而是全球經濟、股市都有問題。」陳冠升分析。 總的來說,A股短線急漲,後續不排除仍有回檔機會。「接下來觀察指標,除證券股止跌外,政策面利多出台,如降準或降息,都將是陸股重新發動漲勢的契機。」摩根中國基金經理人沈松指出, 中國股市政策預期強勁,上漲結構仍未破壞,長線仍具吸引力。投資人無需隨市場起舞,而要以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國投資部位。 |
談到外資銀行,你對它的感覺可能是高大上,是神秘,亦或是為在中國紮根奮力掙紮。不管畫面多麽美麗,作為體制內的螺絲釘,哪怕是高級員工的職場生活也從來不會輕松。
V先生是上海某知名外資銀行對公部門的經理,任職5年。他在今年春節前毅然辭職,更是放棄了年終紅包,轉投香港的另一家大行。新春將至,站在新的職業起點上,V先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描述了他作為外資行前線員工的一天。
一封停貸郵件來了以後
早晨7點半,睡眼惺忪之際摸到了一步之遙外的手機,來自公司的一封催命郵件把V先生徹底喚醒,郵件內容是:No new assets allowed till 01 Jan.15(1月15日前停貸),發送時間是2014年12月22日,淩晨2:09。
先不說郵件的內容,就郵件發送的時間就已經值得研究了。不要以為加班到11、12點就是本事,淩晨還在工作的大有人在。不要懷疑他們是不是趁著晚上起來哄小孩睡覺的間隙順便發出來給老板看的,也不要懷疑他們是不是設了定時發送功能或是剛從豐富的夜生活歸來,只要你沒有這麽做,你就肯定不是銀行里“看似”最努力的那個人。
至於郵件的重要性,這大可以從發送的對象和抄送的對象中發現。V先生表示,其實大多時候抄送的對象更為重要,“如果抄送了你的line manager(直線經理),那你就得註意自己是不是攤上什麽大事了,一般這些郵件都是來提醒你有些報告沒回、文件沒交、培訓沒參加等,這些將成為你近期的重點處理事項,千萬不要等到第二封殺過來,那時候你的line manager可就要不高興了。如果抄送到了CEO層面甚至是海外總部的領導們,那就一定要多看幾遍。一般這些郵件都是宣布一些新的人事任命或者銀行大的方針政策。”
《半澤直樹》這部此前相當火爆的電視劇里也講到了“人事為王”的道理,在外資銀行里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只有被打入冷宮的份兒。V先生提到,雖然你並不一定會真正有機會見到郵件里說的那個新任英國籍“亞太區CFO”,但你若知道這位CFO是處女座、有潔癖、有過兩次婚姻的話,那在和高層的閑聊中你就有了亮點,和同輩的飯桌上就能引領話題了,大家都會對你投來敬仰的目光。
《半澤直樹》劇照
雖然是金融界人士,V先生對郵件的英語措辭也頗為講究。在外資行里,越是級別高的老板,英語掌握得就越是地道,主要因為外資行高層都是地道的英國或美國人。
“這些老板們會在新年伊始或結束之際發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文章,請把它們當做《經典美文300篇》來讀,稍加閱讀便能將當年的關鍵詞諳熟於胸,適時地在今後的郵件里使用出來就能潛移默化地為你博取認同感。外資銀行一直重視的文化認同就從你的遣詞造句開始。”V先生表示這並不是玩笑。
提到郵件的結尾和簽名,V先生的眼神似乎亮了一下,因為簽名檔是最能體現個性的地方了,這可能是郵件里唯一一處可以體現你對色彩的理解、抒發人生感悟的地方。
“你會看到大紅,深藍、黑、深灰、黃等顏色的簽名。特別是簽名後帶著各種金融認證光環的就更吸引眼球了,如CFA、CPA、ACCA、FRM等。一些人的簽名檔還會用上一句不常見的至理名言。”V先生說自己甚至還用百度搜索過相關名言,以期加深對發郵件人的了解。
順便提一句,V先生收到郵件的當天上午9點坐在電腦桌前,正是因為那封“停貸”郵件:V先生將要在上午通知到50多個客戶停止貸款的消息,可想而知的是他不停解釋和道歉。
同時,等著他的還有中午同信審部門同事吃飯、晚上5點的例行會議、籌劃本月的兩個新提案,以及,以及還沒想好如何回複的8封郵件。
永不消逝的電話鈴聲
除了發郵件解釋“停貸”事宜,V先生的一天被各種電話所占據,每天50個電話可能司空見慣。
“無論在郵件還是之後的電話中都不能出現‘停’二字,這就像玩猜詞語一樣,你只需描述這個詞,但永遠不能說出這個詞。盡量多地使用‘可能’、‘應該’這類朦朧詞匯。”V先生提到。
此後,V先生和客戶開始了幾乎永不停歇的對話。
V先生撥通了第一個電話,此刻是早晨9:15。
“餵,王總早上好!”
“早,怎麽說?”
“想做個小小的統計,您們公司到年底還會有提款需求嗎?”
“過兩天會有兩千萬。”
“是這樣的,不知道您有沒有察覺近期市場上資金面比較緊,很多銀行都開始停貸了。”
“好像有,你們難道也要停貸了?”
“那倒不是,我們這邊現在是走逐筆審批流程,雖然說能夠逐筆批,但我們覺得這個手續過長,可能會影響您年前的資金使用計劃,我的建議是您最好能夠另想辦法。同時我這邊也會盡量給您爭取,但希望不是很大。”
“我以為外資銀行會不一樣呢,原來你們也有這種事情?”
“大家都是國民待遇,沒有哪個銀行能搞特殊化。還請王總見諒啊。”
“行,知道了,你得幫我爭取啊。”
“那肯定,有消息第一時間通知您。”
V先生又撥通了第二個電話,此刻9:20。
“餵,張總,您好呀!”
“早,今天我有筆匯款幫我盯著點啊。我們會計說早上9點就提交指令了,你看看有沒有打出去,她說聯系你們後臺一直沒人接電話。”
“哦,好的張總,我回頭幫您催著。”
“你這個事情要幫我盯緊啊,800多萬如果今天到不了帳,我們貨就提不到了。”
“好的,我記著,這個肯定是要緊事。”
“還有,你們那里個人業務可以辦嗎?”
“您指的是個人來開戶?”
“就是我朋友在美國有美金要打過來,我在你們這里開個戶做個結匯。”
“開戶可以啊,多少金額?我幫您介紹我們個人部的同事。”
“2萬美金。”
“哦……這樣吧,我給你個熱線電話,你打去直接問問,我怕找同事一下找不到。”
到了9:40,暫時得空的V先生意識到股市已經開盤,立刻打開炒股軟件,在V先生看到一片綠色時心情也隨著墜落谷底。於是V先生繼續撥通下一個電話。
“餵,小徐,有個急事拜托你轉告李總,今天開始我們這兒的所有貸款都得走逐筆審批,你也知道現在銀根緊,不好做。”
“V經理,貴點沒關系,資金一定要到啊,我們都計劃好了,你們不能說變就變啊。”
“價格我怕你接受不了,你現在市場上問下來要多少?”
“現在8%左右還是可以借到的。”
“我們可能要到10%以上了,而且也不一定能拿到,所以還是請你另作準備吧,我是一早收到消息就來通知你了。”
“你們怎麽可以這樣,10%能拿到嗎?我去和老板請示一下。”
“10%也不一定能拿到哦,只能盡力試試,要不你問一下再說.”
V先生剛掛電話不久,李總就打來了電話。
“餵,V經理,你們貸款說停就停,我們都是小本生意,你這樣我要投訴!”
“說實話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投訴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我們的貸款合同里寫明了是非承諾性貸款,也就是銀行隨時有權收回或停止貸款,從法律方面你占不了上風,現在還是一起想想怎麽解決這次的資金問題吧。”
“你們銀行就是霸王條款。”
“這個倒是銀行的標準條款,您都是簽字確認的了。我這邊再幫您去申請看看,畢竟咱合作了那麽久,不過您也盡快想別的辦法,我們雙管齊下。”
此後,不少客戶紛紛聽聞了“停貸”的消息,於是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餵,V經理,聽李總說你們停貸了?”
“魏總啊,我們不是停貸,是要走逐筆審批……”
這時已是10:45,V先生已經口幹舌燥,看一眼郵箱10封未讀郵件。其中一封是信審部同事發來的,是針對上周的一篇提案提出的25個問題,V先生不得不標註重點後再關閉。此時電話鈴聲再度響起。
“餵,V經理,我是付會計,我們今天有一筆出賬金額是800萬。”
“付會計,剛才你們張總給我打過電話啦,我會幫你盯著的,等我回電。”
還沒等V先生開始查詢這筆出賬資金的情況,另一個電話又來了。
“餵,V經理,我是小陳。”
“陳經理您好。”
“是這樣的,我剛給你發去一份報表你看看可以了嗎?”
“我收到了,但還沒來得及看,一會我看後有什麽問題再給您回電吧。”
“好的。”
“對了,正好還有個事……”
緊接著一個電話響起,這回是個外國分行同事。
“Is it Van?”
“Yes, and you are?”
“This is Jonathan from Hongkong.”
“Oh hi Jonathan, how can I help you?”
“Yeah, I have a client here who need local expertise in China for its business expansion…”
通話中有3個未接來電,其中兩個是來自付會計的。
此刻已是12:20,處理完了付會計的付款,郵箱中新增了7封未讀郵件。
V先生也不忘再度打開炒股軟件來看一下上午行情,當一片鮮紅映入眼簾,V先生頓時神清氣爽地站了起來,踱步到鄰桌的同事旁說:“怎麽樣,中午吃什麽?”
“走,吃頓好的去!”V先生的同事也剛剛放下電話,兩人會心一笑。
走進電梯,V先生還想著下午一定能把剩下的46個電話打完,邊想邊轉動著自己的脖子。
順便提一句,V先生每天都會在這個電梯的廣告里看到一條運動品牌的廣告語:你的極限將遠遠超乎你的想象。還有一本熱門小說推薦:不要相信其他人。
2015-03-30 TWM | ||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十三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撰文‧楊雅馨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本次受訪者以五十至五十九歲居多,達三六‧五%,其次為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二六‧四%。按教育程度分析,以大學畢業三二‧三%占最多。癌症期別則集中在第二期(三○‧一%)及第三期(二三‧七%)。問到是否吃過保健食品,高達八成二的病友表示曾服用。其中,近半數病友吃了四種以上的保健食品,令人驚訝的是,有四位病友竟服用高達十三種的保健食品。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三二‧一%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三五‧一%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四○‧九%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三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三七.一%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六二.九%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六一.七%。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三一.九%,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二七.七%。「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二五.五%,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為了抗癌,每個月花大錢! 高達8成2癌友吃過保健食品Q 罹癌後是否吃過保健食品? 有‧82.1% 否‧17.9% 有3成7的主治醫師不知情Q 醫師知道你服用保健食品嗎? 知道‧62.9% 不知道‧37.1% 癌症越晚期,吃的保健食品也變多Q 每月購買幾種保健食品? 第一期 3.5種 第二期 3.95種 第三期 4.53種 第四期 5種 想靠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 Q 吃保健食品主要目的? 增強免疫力 35% 補充體力 31% 減緩治療副作用 20.4% 避免復發 4.9% 增進療效 2.4% 增加體重 1.2% 治療癌症 1.2% 其他 3.9% 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Q 每月花多少錢買保健食品? 有52.1%每月花5000元以下買保健食品,17.6%花5001~9999元,1萬元~1萬5000元有11%,4萬元以上則有1.7%。 估算下來,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 執行時間:2014年9月5日至10月24日。 收案方式:採立意取樣,以癌症希望基金會之癌友及其家人為主體,收案工具為半結構性自陳式問卷,題目共8題。 樣本描述:發出問卷449份,回收420份,扣除填答不完整者後,有效問卷數375份,問卷有效率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