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analyst is someone who can figure out that markets are going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A good trader is someone who can navigate the path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A good investor is someone who can weather the path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Good analysts often are not good traders. Good traders often are not good investors. Good investors often are not good traders. Good traders and investors often need to hire good analysts. So much of success boils down to knowing who you are and accepting that. |
日期:2006年11月06日
玉石傳說:
從前有一條村,村民都很有熱情地工作。雖然工作辛苦,但他們還是享受著工作的樂趣,體悟到生活的意義,十分幸福。村中的物資品種有限,所以有時會到市集換錢買物資。剩下的錢,村民都會儲在家裏,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天,年輕的村民甲帶著很多物資,從市集回來。他說市場發展出一個玉石市場,他買了一顆玉石,一星期後賣出,賺倒的錢便相等於他工作一個月的購買力。村民聽見都對這玉石市場十分有興趣,於是都去了解玉石市場的炒買方法。
村 民甲不停來往市集炒賣玉石,很快便成了村中最富有的人。雖然他沒有工作,但家中的物資很豐富,但其實最多還是他買回來的玉石。村中很多人都仿效村民甲,但 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所以他們都節儉起來,村中兒女每月買禮物給父母的習俗也慢慢被淡忘。大家的錢都用來購買用不著的玉石,而不購買他們需要的物資了。
突 然,村中傳來消息。玉石的價格大幅下降,大家都十分恐慌。因為村中不少家庭也把自己的財產購買玉石,而很多時村民為炒賣玉石,連自己的田也荒廢了,所以他 們都慌忙地想把玉石賣出套現。可惜,玉石的買家寥寥無幾。玉石換來的錢十分之少。不少村民十分害怕,更說玉石可能有邪靈附身,勸阻自己的子兒以後要遠離玉 石。
玉石沒有買家,也沒有人經營玉石開採了。大量玉石十分便宜,使不少人用玉石製作美麗的手飾。因為玉石開採需時,而玉石的需求不斷上升,慢慢玉石價格也止跌回穩了。
玉石之王村民乙:
村 民乙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年經人。雖然父母及身邊的人都視玉石為邪物,他卻相信自己,他要把玉石市場的事件研究得清楚。他研究過村民甲的事跡,也研究過玉石 的供應過程及各方面的需求。他認為玉石的價格必定上升。他把自己家人的物資變賣,並把換來的錢全用來購買玉石。結果,一如所料,玉石價格上升了。他研究過 村民甲的方法,那時村民甲一星期每買賣一次,結果有時錯過了很大的升幅。村民乙最後決定不賣出任何玉石,他認為雖然玉石現在的升幅已反映現在的供需情況, 但玉石供應不能一時上升,需求卻不斷上升,加上如果有更多人參與玉石炒賣活動,玉石的價格定必遠超現在的交易價格。結果,一如所料,玉石價格不斷升了。
歷 史重演了,村民乙很快地變得十分富有,而同時也有很多人仿效他。村民甲在村中成立了玉石管理公司,替村中的朋友管理玉石買賣。村民甲這次除了讓自己富起 來,還把財富帶給了很多人。因為村民乙十分名聲,吸引了大批人把財產讓他管理,而村民乙會從財產中抽取盈利的一部份作為獎金,其金額之巨大讓村民乙富上加 富,而信任他的人十分樂意,因為他們也變得富有起來。
村民乙的事跡在村中廣泛流傳。村中有很多人都仿效村民乙,並研究村民乙選擇玉石的方法,有些甚至自稱自己是用村民乙的方法。因為玉石管理的收益很大,所以吸引了十分聰明及自稱聰明的人參與。
因為玉石的品種十分複雜,加上其供應及需求也涉吸十分廣泛的知識,所以成為了一個謎的事業。一般人對玉石一知半解,加上過去邪靈之說還十分有印象,所以村民都把財產交及玉石管理人去選擇玉石。
村 民乙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他認為當初的成功要幸運之神的眷顧所致,實際上玉石並不如他最初認為那樣容易掌握。後來,村民乙發覺研究玉石最重要的是其方法論 及如何讓自己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決策。他不斷加強自己對玉石之餘,又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並耐心地等待明顯的機會才出擊,所以往往羸多輸少。然而,群眾對村 民乙的認識只停留在其行為方面,但對其哲學還是一知半解,不得通透,結果往往單純地模仿村民乙的行為,下場適得其反。失敗而不憤的人將矛頭直指村民乙,有 人甚至建立反村民乙的聯盟。一時,村民乙被認為是玉石之神,能通天下,受人追捧。一時,他又被指是神所眷顧的人吧了,絶非技術所致,不能模仿。村民乙置之 不理,只做自己的事,過著自己的生活,樂在其中~凡塵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玉石管理行業:
玉 石管理有利可圖,玉石管理人的數目日增。他們都認為自己了解玉石市場,但其實有大部份人也是混水摸魚或自以為知,希望把別人的財產抱起來,跟隨別人的行動 去買賣而獲利,希望賺取短期的利潤,變得富有了再打算未來如何發展。村民蒙在鼓裡,不懂如何選擇玉石管理人,很多時被他們的宣傳騙了。他們把自己一生的財 富交給玉石管理人,但卻對玉石管理人的方法一竅不通。
其 實玉石市場是十分複雜的,因為它涉了不同的學科及資訊,而它們又互相影響而變化,基本上不同種類玉石的供需是不停變化,只有少數勤力及有深入研究的人才能 大概掌握,而且要在大概嘗握的情況下獲利,更需要有哲學指導的策略。他們有時對,有時錯,但他們廣泛的認識讓他們能洞察先機,總體而言還是能夠獲利的。然 而,大量混水摸魚的玉石管理人,為了加強自己的說服力,便制定出一些難懂的行內術語及複雜的理論方法,讓行外的人完全不懂,同時也方便自己自圓其說。在這 情況之下,除了讓更多人依賴玉石管理人,這更可讓他們宣傳時顯得十分有說服力。
玉石學的廣泛流傳:
行 內術語及理論方法發展起來,變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玉石學。玉石學的名稱改得十分好,讓人覺得只要懂得玉石學,便懂得玉石,縱使其實兩者是大相逕庭 的。實際上,玉石變化涉及很多不同的學科,並非獨立而成的專科。玉石學的理論自成一角,把玉石真正的變化條件都排除了,並且自圓其說。然而,這不重要,反 正玉石學的原意並非用作研究用途,而簡易的邏輯易容上手,讓它受人歡迎。很快,玉石學成為了市場溝通的主流。
另 外,因為那些術語及理論有著很大的權威性,有人甚至聲稱要懂得玉石學才是懂得玉石。這讓大眾也相信那就是玉石的知識,而玉石管理人為了迎合村民的需求,所 以他們都跟隨著玉石學的法則進行玉石管理。玉石學影著大量的村民及玉石管理者,大家都跟隨著玉石學分析玉石市場。隨著越來越多人運用玉石學,玉石的價格行 情也受到了大量跟隨著玉石學法則的人而大受影響。然而,玉石學始終只是一套簡陋的方法,十分呆闆,所以玉石實際的變化都跟玉石學的預測有很大誤差,讓運用 玉石學的人十分震驚。玉石學權威為了維護玉石學,所以制定出更多複雜的理論。有些人甚至提倡玉石市場是受到神的心情影響,是隨機的,所以人的智慧是不可能 了解倒它的。
玉 石管理人十分聰明,他們說玉石是變幻無窮的,即使是傳奇的村民甲及村民乙也不能完全掌握,所以他們的失敗也是值得原諒的。然而,他們卻隱藏著自己對玉石的 愚昧。玉石學的權威讓他們即使不懂玉石,也能自看似玉石專家。在玉石學廣泛流傳之時,村民又信以為真,所以也接受了不良的服務也覺得理所當然,最少好過自 己去參與這個危險工作吧~村民其實只想幸福安穩的生活,玉石市場把他們的財富吸引去了,為何富足的生活遙遙無期呢?
揣摩人心的村民丙:
村民丙從小便在玉石市場工作,但對玉石本身一無所知。他慢慢對玉石的價格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目睹玉石交易員把玉石不停買賣,其實只是人的行為,與其不停研究玉石,不如研究人的行為。
村 民丙不停觀察玉石的交易行為,他發現玉石的實際需求一時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玉石的價格行為經常受交易員的情緒影響,導致十分波動。村民丙也研究玉石學,發 覺內容十分無稽,但卻很有研究價值。雖然玉石學不合常理,但因為太多人都在運用它,所以玉石學成為了影響人的行為的重要根據之一。村民丙開始想到,既然已 經得知別人的根據,只要能了解他們的部署,便可以獲取先機了。
村民丙結識了玉石市場中很多老練的交易員,也有拜訪過傳奇的村民乙。雖然村民丙自知不可能有村民乙的洞察力,也不能跟著群眾運用玉石學去獲利,但他沒有放棄。相反,他認為最重要是做沒有人做的事,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他 足足花了三年去觀察別人的買賣行為,他也參與其中,看看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的反應。他慢慢建立了一些揣摩市場的理論,形成了一種直覺。他在村民乙中學 到了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決策並保護自己,所以得以久存。很快,村民丙也變得十分富有了。歷史再度重演,一時之間,有很多人都在模仿村民丙的行為。市場上,突 然形成村民乙、村民丙及玉石學三個主流方法論,支持者互相排拆。群眾都祟拜他們的各自偶像,自稱運用其偶像的方法,並把心靈封閉起來。其實,有幾多人可以 明白到傳奇人物的哲學及直覺思維呢?人總是喜歡活在自己的夢幻之中。
和諧的瓦解:
玉 石市場發展了二十年了。歷史、理論及傳奇等資料越來越多,但玉石的變化依然難以掌握。有一些紀錄資訊的人,把資訊結集成書,誰料竟然大受歡迎。原來枯燥乏 味的玉石,跟村民的農業生活毫不相關,跟如何建立快樂的家庭及如何結交朋友毫不相關,也跟村中追求心靈自由的文化毫不相關,但卻吸引了大批村民醉心研究。 村民都在想,如果可以在玉石市場中獲利,他們便可以不用工作,享受自由。然而,往往這個追求不用工作的過程,使村民的心靈都變質了。農田被荒廢,家庭的感 情淡化,在玉石市場成功的人被封為偶象,默默耕耘的人被視為沒有前途,不思長進。村中一視同仁,互相愛護的文化開始瓦解,慢慢形成了階級,產生了不少歧視 及糾紛,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更加加強了村民力爭財富的慾望,慾望又加強了壓力的形成,循環不息,不停惡化。
過 往,村民都享受著與人同樂的樂趣,村民往往會把剩下的物資分別有需要的朋友及鄰居。他們認為互助能增進感情,而他們都享受著充滿情感的生活。然而,玉石市 場的出現,使大家都把物資換成玉石了,而玉石代表著財富,代表著地位,所以他們互助的美德不再出現了。有些人甚至運用感情去騙取別人的財富。村中的安全感 及同在感日漸冷卻。家庭的關係也淡化,甚至連夫妻間也開始建立起比較及自我保護的圍牆。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和諧難以復現,內心空虛的感覺難以補償。不少人 借助一擲千金去滿足自己的私慾,但獨自的滿足感總是難以維持。個人不斷膨脹的慾望難以用金錢滿足,不少人因此而成為村中悲劇的主角。
有一些村民看見不少人為了玉石而失去常性,所以他們認為玉石是邪惡的,從事玉石活動的人都是一些奸詐的人。有一些人則視玉石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寶物。不同的村民都建立了自己的觀點。爭論,從未止息...
究竟如何可以重建和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