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表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你就能每天保持飽滿的心情。精神打起來,好運自然來。記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要學會調整心態,有良好的心態工作就會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
心態的好壞,在於平常的及時調整和修煉並形成習慣。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開點,看遠點,看淡點,心胸要豁達些、大度些,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利於我、」且「辦法總比困難多」,也就沒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動的山,更沒有鑽不出的窟窿及結不成的緣。
人活的快樂,就必須要有一個好心態。有位哲人說得好,「既然現實無法改變,那麼只有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一、是慾望不要太高。慾望無止境,慾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滿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態就越容易失衡。
二、是攀比思想不能太重。如果盲目攀比,就會「人比人,氣死人。」如果跟下崗工人比待遇,跟農民兄弟比收入,跟先進人物比貢獻,心態就能平衡,怨氣就自然消了。
三、是要學會忘記。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過去了的事就讓它過去,這樣才會少去許多煩惱,心情才能舒暢。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我的生活理念,有的人生活的很快樂,有的人卻對生活出奇的失望,歸根結底是心態的問題。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會讓人突然陷入一種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緒之中,更有甚者對生命的絕望。
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激烈,讓人們的各種壓力增大,如果當這種壓力超過了某種負荷能力的時候,就會讓人出現偏激情緒,這樣帶來的後果是無法想像的,如果人能在適當的階段給自己找一個出口,會逐漸排除這樣的精神壓力,讓你走向更輝煌的道路。
【我們應該怎麼減輕這樣的負面情緒呢?】
第一: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慾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對事物的慾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二: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就要儘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到的就是幾份快樂,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第三:遇到心情煩躁的情況的時候,你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味身邊的人與事,對新的未來可以慢慢的輸理,即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冷靜的前進思考。
第四:多和自己競爭,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羨慕別人。很多人都是由於羨慕別人,而始終把自己當成旁觀者,越是這樣,越是會把自己掉進一個深淵。你要相信,只要你去做,你也可以的。為自己的每一次進步而開心(事是不分大與小的,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覆做,爭取做到最好)
第五:廣泛閱讀。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現代人面臨激烈的競爭,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某些場合尷尬,可以進行廣泛的閱讀,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人有時候是這樣的,肚子裡空空的時候會自然的焦急,這就對了,正是你的求知慾在呼喊你,要活著就需要這樣的養分。
第六:不論在任何條件下,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很多人為什麼沒實現,就是沒毅力)
第七:學會調整情緒,儘量往好處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情緒的把握不好,讓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複雜的事情更難.其實只要把握好事情的關鍵,把每個細節處理的得貼就會遊刃有餘.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後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心就越開,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第八:珍惜身邊的人。用語方面儘量不傷害,哪怕遇到你不喜歡的人,你儘量迂迴,找理由離開也不要肆意傷害,這樣不僅讓自己心情太壞,也讓場面更尷尬.珍惜現在身邊的一切。
第九: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多學會換位思考,儘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
第十:只有用真心,用愛,用人格去面對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每天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如果遇到煩心事,要學會哄自己開心,讓自己堅強自信,所以你想保持良好的心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懷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用心去看世界,不計較得失,學會發現身邊所有令人感動的事情。
對頂級富豪家族進行的調查發現,約70%的富豪家族財富來自於擁有企業,而只有大約5%來自於繼承。家族資產被後代成員分割是對家族財富構成的破壞最大。父母的管理技能和財務紀律並不是遺傳的。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只有不到10%的家族企業傳到孫子女一代。
對頂級富豪家族進行的一些調查發現,大約70%的富豪家族的財富來自於企業所有權,而只有大約5%來自於遺產繼承。
一位向富豪家族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提到,家族資產在後代成員中分割是家族財富的最大破壞者。資產的分割會使家族資產無法得到專業管理,錯失規模較大的資金池可得到的某些投資機會,並且在後代成員中產生一種優越感——而不是管理財產的責任感。我們現在談論專業管理這個話題。
身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托馬斯·潘恩(ThomasPaine)在他備受推崇的著作《常識》(CommonSense)中寫道:「當我們為後代作打算時,我們應該記住,美德是不會遺傳的。」同樣,當我們為自己家族的後代作打算時,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管理技能和財務紀律並不是遺傳的。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發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家族企業傳到孫子女一代。
話雖這麼說,但一個家族可以把家族企業的經營管理交給專業管理人員來負責。無論這個家族企業是一家運營中的公司還是多個投資資產的集合體,都可以這樣。
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家族企業做得不錯。這個家族企業是一家運營公司——向一些知名的快餐連鎖店供應烘焙食品。隨著這個家族企業發展壯大,家族領袖把公司領導權轉交給專業管理人員。最終,其客戶群——那些知名的快餐連鎖店——開始在公司管理方面對這個家族企業加以約束。畢竟,如果沒有準備或者時間不合適的話,更換一家主要供應商可能會讓一家主要零售商處於競爭劣勢。
那些零售商在管理方面加以約束是明智的。如果該家族按照公司章程任命專業管理人員的話,那麼是否可以允許一位具有專業管理經驗的家族成員負責運營該家族企業,或者在這家企業中擔任其他職務?如果允許的話,那麼如何對這個家庭成員的工作業績加以評估,而且如有必要的話,如何免除他的職務?
從本質上說,公司的客戶正在強行要求該家族對財富保值。在一次歷時多日的會議中,我曾與在這個公司的家族辦公室工作的一位家族成員談話,很明顯,該公司不允許存在任何家族相互影響因素(familydynamics,指家族成員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家族內部可能存在的各種關係);關鍵在於運營一家企業。這位家族成員所具有的管理意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另一個情況下,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一個家族已經積累了大約8,500萬美元資產。父親曾經是一位成功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在前幾年退休後賣掉了企業。目前,該家族的資產仍然集中在一起,但投放在一系列投資項目上。該家族有四個成年子女,他們的年齡都介於三十七八歲至四十二三歲之間。
其中三個子女都選擇了不在房地產領域的職業發展道路。第四個子女不知幹什麼好。他想參與家族投資業務,但是,或許父親認識到,某些特質並不是遺傳的。因此,父親做了也許是最糟糕的事情:父親沒有聘請專業管理人員,而是創建一個家族辦公室,並且任命第四個子女擔任「經理」。在與這第四名子女多次談話的過程中,我聽到他隨口說出家族辦公室的各種術語和口頭禪,但在我看來,他明顯缺乏家族辦公室經理所需要具備的實際洞察力和才智。
我的感覺是,一旦父母過世之後,這第四名子女的兄弟姐妹很可能會說「別管理我的錢」,該家族的資產將會被分割,而家族財富螺旋式下滑的趨勢將會開始(至少對於該家族的部分分支而言會如此)。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首席投資官戴維·史文森(DavidSwensen)創建了捐贈基金的多元化投資模式。2009年9月份,《紐約時報》採訪了他。如果你還記得的話,那時剛好在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之後。當被問及他去年的投資業績時,他回答說非常糟糕。
當採訪者問他將會做些什麼改變時,史文森說,他不打算做出任何改變。實質上,如果他連續24年獲得良好業績的話,那麼他願意接受一年業績糟糕的現實。雖然明顯與投資管理有關,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史文森的立場顯示出始終如一而且嚴守紀律的管理風格……正是這樣東西讓父母一代創造出財富。
Dalbar是一家研究機構,該公司並不研究投資,而是研究投資者行為。過去二十多年以來,Dalbar反覆進行了研究,剖析投資者在市場表現良好和不良的時期會做什麼。該公司發現,大多數投資者被捲入到市場情緒之中,他們往往會偏離一個始終如一的投資計劃。當某個資產類別的價格上漲時,他們便追逐投資回報,買入這個資產類別。相反,當某個資產類別的價格下跌時,他們則擔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於是拋售這個資產類別。
如果對此加以思考的話,那麼普通投資者正在買入的都是價格已經變得更加昂貴的資產,而正在拋售的又是價格已經變得不那麼昂貴的資產。總之,普通投資者是在高買低賣。這與沃倫·巴菲特提出的在價格有打折(低企)時買入資產而在價格有溢價(高企)時拋售資產的理念背道而馳。
與嚴守紀律而且有條不紊地堅持一個投資計劃的投資者相比,普通投資者顯示出來的這種行為使個人每年的投資回報率損失幾個百分點。雖然這項研究也顯然與投資管理有關,但它效仿了史文森(以及巴菲特)始終如一而且嚴守紀律的管理風格。
雖然父輩們擁有建立企業所需要具備的商業頭腦和財務訓練,但這些特質不見得是遺傳的。成功的家族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默認以專業管理來組織其財富。(福布斯中文網)
聰明女人知道男人說的話只能相信一半;
智慧女人知道男人的話能相信哪一半。
聰明女人不屑於男人的一切花言巧語,認為那是虛偽造作;
智慧女人把男人的一切花言巧語當作真的,照單全收。
聰明女人反感男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好,看穿了他不帶任何感情,只是一種習慣,讓人心生厭惡;
智慧女人泰然接受男人對自己的好,即使知道這只是他的一種不帶任何感情的習慣,同時更清楚他願意為自己保持這一習慣,已經難得。
聰明女人總是作哀怨狀,抱怨好男人都有主了;
智慧女人則默不作聲,仔細尋找,盡力使自己成為好男人的「主兒」。
聰明女人會反覆考慮最近向自己表白的花花公子是否會為自己而停留,並且對他以前的種種「劣跡」耿耿於懷;
智慧女人一向清楚「問世間情為何物,乃是一物降一物」,所以,願意相信花花公子的真情表白,只要自己現在能「降」得住他,之前及以後的一切都不那麼重要。
聰明女人總是能記住男朋友曾經的話或曾經許下的諾言,不時責問男朋友,理直氣壯;
智慧女人即使記住男朋友曾經的話語和諾言,也會在需要的時候才說一次,讓男友乖乖去做,氣定神閒。
聰明女人尋尋覓覓,發誓不找到一個自己欣賞的男人就不結婚;
智慧女人一步一個腳印,找到欣賞自己,愛護自己的男人就結婚。
聰明女人知道經濟獨立的重要性,於是努力工作,自強獨立,不花老公一分錢;
智慧女人亦明白經濟獨立的重要性,她們努力工作,同時也不動聲色地讓老公逐漸認為自己的錢就是老婆的錢。
聰明女人能很快從丈夫易於平常的言談舉止中發現他的不忠;
智慧女人即使從丈夫的言談舉止中發現他有二心,也裝作全然不知,然後暗中為將來打算。
聰明女人從不強求,當緣分盡時,儘管痛徹心肺仍會爽快離婚,並且不屑要丈夫所謂的補償;智
慧女人也不強求,當緣分盡時,她們從不痛徹心肺,離婚時亦會爭取自己的權益,並且不同意丈夫把這些說成是「補償」。
聰明女人離婚後即使沒有孩子,仍提不起生活的興致,鬱鬱寡歡;
智慧女人離婚後即使帶著孩子,仍會讓自己活得豐富多彩,神采奕奕。
聰明女人覺得智慧女人活得太清醒,沒意思。其實,她們都不容易。
智慧女人覺得聰明女人活得太累,不值得。(智慧場)
1、有個小孩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問:「為什麼?」小孩說:「因為媽媽今天沒有生氣。」
原來擁有漂亮很簡單,只要不生氣就行了。
2、有一個人去應徵工作,隨手將走廊上的紙片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被路過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這份工作。
原來獲得賞識很簡單,養成好習慣就行了。
3、有個小弟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部壞了的腳踏車,小弟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車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原來出人頭地很簡單,勤快點就行。
4、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辛勤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就行了。
5、有一個網球教練對學生說:「如果一個網球掉進草堆,應該如何找?」有人說:「從草堆中心線開始找。」有人說:「從草堆的最凹處開始找。」教練說:「按部就班地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
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一數到十,不要試圖尋找捷徑就行了。
6、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的店裡用的什麼燈管,那麼耐用?」店主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只要常常更換就行了。」
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常常更新就行了。
7、住在田裡的青蛙:「你這裡太危險了,搬來和我住吧。」路邊的青蛙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了。」幾天後,田裡的青蛙去探望路邊的青蛙,卻發現他已經被車子軋死,暴屍在路邊。
原來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行了。
8、一隻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一隻烏龜經過,從此以後小雞就背著蛋殼過了一生!
其實脫離沉重的負荷很簡單,不要簡單地模仿,放棄固執和成見就行了。
9、有一支淘金的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個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原來快樂很簡單,擁有少一點就行了。
10、人生的光彩在哪裡?
早上醒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地迎接未來;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活在當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腳下,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
原來生活也很簡單,只要懂得珍惜、自然你就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世上多數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努力去作一個成功的家長。但什麼是成功的家長?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是什麼?是子女考入最高學府?是他們畢業後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還是他們的功成名就?
我認為,上面列舉的那些可以是某種檢驗,但都不是最終的檢驗。那麼最終的檢驗是什麼?我說,最終的檢驗是子女的婚姻質量;是他們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在精神層面共同成長;是他們的親密關係能否帶給他們身心的滿足。
顯然,我把婚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我想,我不是持這種觀點的唯一的人。據說當比爾蓋茨被問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他的答案不是微軟,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他的妻子Melinda。
有的家長聽了這話該不干了。啊?我們負責他們學習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還不行啊?還要負責他們婚姻的質量?現在的婚姻又不像舊社會那樣包辦,都是自由戀愛,怎麼負這個責啊?其實,這個責任不用家長有意識地來負,它是一個家庭教育質量自然而然的反映。孩子成年後吸引異性的能力,吸引什麼樣的異性,擇偶的品味,還有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歷程,自然而然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是嗎?
在孩子成人之後,需要相對獨立作出的選擇主要就是兩項:就業和婚姻。就業固然有難度,但是和婚姻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給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選擇和機會。即便是最初的一些工作機會不夠理想,又怎麼樣?權當它們為學習機會好了。
但婚姻對大家的要求則要高得多。大家都知道,如果一次不成功,要重新選擇配偶談何容易?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尤其是我們華人,作為整個族群,全世界的華人都有一種「為了孩子保全婚姻」的聲譽。多少名存實亡的婚姻,為了孩子,將就著;也為了在眾人面前的面子,接著在一個屋簷下將就著。離婚,對很多華人來說,不是一種選擇,因為他們認為離婚是一種恥辱,意味著公開承認一種人生失敗。
我當然不同意離婚意味著人生失敗這樣一種看法。雖說我認為婚姻是對原生家庭教育的檢驗,不等於我認為離婚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完全失敗。婚姻像世間很多困難的事情一樣,怎麼能要求它一次成功呢?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一種成長過程。
但是我覺得婚姻對大家確實很重要,乃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承諾,不僅關係到自己每日的生活質量,還關係到子女的傳承,是一個涉及子孫後代的百年大計。所以,雖然困難,還是要努力爭取一次成功。一次不行,再找機會……如果遇不到合適的人,則應該寧缺毋濫。今天的多元化社會絕對可以也應該容納各種形態的生存方式。無論結婚還是不結婚,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夢想的權利和努力方式。而這份努力,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不依賴於任何別人。
但是,畢竟一個和諧的家庭是人類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夢想和第一選擇,你懂的。可能有的網友要問了,那你作為一個家長,到底想怎麼為孩子負責呢?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兒子,我準備怎麼去讓他為未來的家庭幸福做準備呢?
這個答案我確實可以和網友們分享一下。首先,我們一定要記住保有孩子與生俱來的上進心,提醒他去努力追求事業的成功。有人可能又要挑戰我了,事業成功有定義嗎?
這裡先給大家講個案例吧。有位朋友,他的兒子不思進取,挺聰明一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學習。現在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但是這個問題十幾年來還是沒有解決,他能考上的大學和他的智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即便是在這樣的大學裡他也不努力學習。所以朋友想讓我幫助他教育孩子。
我對他說:「幫助可以,但是你能先告訴我事業成功的定義嗎?」家長堅決地說:「事業成功哪裡有定義,生活本身就是隨遇而安。」我說:「好了,你的孩子我管不了,因為我們對事業成功、隨遇而安的理解不一樣。」如果家長都不認為事業成功有定義,我們拿什麼給孩子定目標?連目標都沒有,可不就是走到哪兒算哪兒嗎?
學習是一種快樂,但它是一種高門檻的快樂。而我們人都有惰性,吃喝玩樂多輕鬆啊,這種快樂的門檻多低啊,他怎麼可能會想努力學習呢?他怎麼可能坐得住、學得進去呢?事業成功當然是有定義的啊,這個定義不是最多的名利或者最輕鬆的工作,而是盡最大努力發揮了你的聰明才智,讓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不同。
家長又說,我真希望他能找到一個很棒的女孩子,激發他進步,帶著他進步。哈,優秀的女孩子看上這個不思進取的男孩子的概率有多高呢?可能有的網友會說,韓博士不是有篇博文叫作《愛是掙來的麼》?男女相愛,不該是無條件的嗎?不該是只看上人、看上他們的心嗎?我的那篇博文主要是談父母之愛的。我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同時相關地提了一句男女之愛的「最高境界」也應該是無條件的。
但所謂的最高境界,是兩人通過一生的努力所達到的親情的境界,可不是他們最初互相吸引時的境界。男女之間最初的選擇當然是有條件的了。不要籠統地說這個人怎麼樣,他的心怎麼樣。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放到一起都能彼此相愛嗎?彼此相愛需要兩人都在大眾中脫穎而出,讓彼此看到對方的突出優點。一個努力進取的女孩子怎麼能夠輕易看上一個不求上進的男孩子?他靠什麼在善良的大眾中脫穎而出?
反過來,難道男孩子對女孩子就沒有要求沒有條件嗎?當然有。首先,外貌上就有。過去大家說「美貌」,現在大家講「性感」。無論是「美貌」,還是「性感」,都是特別綜合的一個詞,也是特別有難度的一個詞,因為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完全一樣。其實這個標準所體現的就是男孩子的品味。有的男孩子看到一張比例合適的臉,或者一雙修長的腿,就能從最初的心動很快發展到墜入愛河,最後甚至不可自拔。
可是有的男孩子就不同,他們不是不識好歹,他們也看得到漂亮的臉和腿,也會因此而心動,但是他們不會僅僅因此而墜入愛河,因為他們的標準裡有很多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很多很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氣質、談吐、思想。這個標準,這個品味,豈是在見到某個女孩子時突然形成的?當然不是,這是他們在那之前至少十幾年來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他們從小讀的書,接觸的大自然,欣賞的音樂、文學、舞蹈、電影還有藝術品等等長期熏陶的結果。你能說這個品味和家庭教育沒有多少關係?當然有很大關係。
所以,如果我和瑞爸爸要對瑞負責,其中一個要求就是我們的審美標準要儘量高,因為我們每日都在無意識當中傳達著我們的品味,影響著瑞的品味的建立。換句話說,如果瑞未來擇偶時審美標準低下,我們作為父母就要負主要的責任,我們不會把責任推到他個人身上,更不會推到社會,推到老師和小夥伴身上。每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重要的老師,義不容辭。
我們家和培訓營的教育體系十分強調經典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幫助孩子立下高遠的志向,也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味。品味不僅體現在他們未來對配偶的選擇標準上,也體現在他們對專一愛情的追求,體現在他們對這種愛情的審美欣賞。這樣不管他未來事業上多麼成功,擁有多少錢財,他都會堅信「真愛」美就美在只有一個,也只需要一個。「富貴不能淫」這樣的信條,不是一個條條框框,而是切切實實帶給心靈滿足的信仰和途徑。
未來的婚姻幸福,除了上進和品味,還需別的要素嗎?且聽我再講一個故事。
去年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向我吐槽,說是結婚快二十年了,可是她還是深深地愛著她二十幾年前初戀的對象。當初的那個男孩子,儘管他是她媽媽的第一選擇,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走到一起。我們過來人會知道,但凡還在深深愛著一個已經幾十年不在生活現實中的人,主要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她把那個男人過於理想化了,所以現實中的男人都很難超越那個男人;另一種情況,則是她現實中的伴侶不如初戀的男人理想,沒有辦法「蓋過」那個男人。
我的朋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聽了她的吐槽,我首先好奇地問她:「那當初你是怎麼愛上你丈夫的呢?」她回答:「你知道,他也是很帥的,個子高高的,雖然比不上第一個……」然後,她帶著有些自豪的表情說:「當初他可是很多女孩子追求的對象喲,所以他找了我,不知多少人還都因此羨慕我嫉妒我呢。」
好,我接著聽,她接著說:「帶回家裡,家裡都喜歡這個男孩子,都和他關係很好。可是不知為什麼,和他戀愛幾年,我們都老大不小了,大家都覺得我們該結婚了,我卻很不想結婚,心裡還是想著原來那個男孩子。猶猶豫豫的,不停地問家裡人。父母都很堅定,催著我們趕緊結婚,他們怕我還陷在一場無望的感情之中。你知道我媽媽身體很不好,我是個乖乖女,為了媽媽高興,還是決定結婚了。我相信我媽媽的眼光。再說,那時反正第一個男孩子也已經結婚了。」
我理解,可是然後呢?她接著說:「我們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好,只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好,只是我心裡一直都還在愛著第一個,我的靈魂屬於他。」
我雖然不是婚戀專家,但是我知道,配偶之間是最親密的關係,如果沒有感覺特別的好,就是不好!我心中的想法是如此的強烈和清晰,但是我卻沒有辦法說出來,我封住了自己的嘴。
「那麼你努力改善過你的婚姻關係嗎?」我問。「努力過很多年了,沒有用,因為我改變不了他粗獷的風格,他進不到我的心裡來。」我點頭表示理解:「你有那麼一顆細膩而纏綿的心……」她也點點頭:「他粗獷到連我心裡一直愛著別人都不知道……現在我只是想聚焦在孩子的幸福上算了,忘掉我自己的需要,畢竟他是孩子的父親。」
這位朋友,在她描述自己的丈夫時,除了說到他的外表,哪裡有一點點自己的觀點?先是別人怎麼因為他而羨慕嫉妒,然後是父母喜歡他,再後來是因為孩子,因為他是孩子的父親。那麼她的心呢?心是怎麼選擇的?心的選擇其實是顯而易見的,當初的不想結婚就是心的選擇!到今天一直愛著別人也是心的選擇!可是,她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她的內心,她沒有這樣的意識和訓練,所以她讓自己內心的聲音淹沒在家人的美好願望以及對他們的責任中。她也不知道忘不了第一個人其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是她和丈夫不和諧的結果!
她其實是一個有品味的女人,因為品味之高,不是所有的帥男人都能進入她的心,都能和她達成靈魂上的默契,都能輕而易舉地「蓋過」那第一個男人。而她的心始終執著於第一個男人,不是因為她沒有努力地去忘記他,而是她半生努力的徒勞結果。一紙文書可以限制或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卻不能拴住一個人的心。儘管她的心是分裂的,在親情和愛情之間分裂,但是她絕對不是一個輕浮的女人。恰恰相反,她是一個對愛情非常執著而認真的女人。她也曾為了改善婚姻努力過,儘管失敗了。
她的故事讓我想了好久好久。在後來的交流中,我鼓足勇氣說出了我的看法。她恍然大悟,很感激。我也徵得她的同意,希望寫出這個故事。她說:「沒有隱私問題,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家庭裡恐怕太普遍了,沒有人能對號入座。如果能啟發和幫助別人教育孩子,幫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很高興。」真是一位善良的朋友。儘管大半生已經過去,我們總要學著選擇,學著長大。因為如果我們沒有長大,就不能幫助孩子去學習選擇,那悲劇就可能在下一代身上重現。希望她學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選擇,不管她是否決定留在這個婚姻裡,祝福她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說到選擇,我想起我的題為《「有為」還是「無為」》的博文中提到的一個男孩子。那時我問他喜歡什麼書,他答非所問地告訴我老師佈置的作業。我再問,他現出一副迷茫的樣子。這些沒有被給予選擇機會的孩子們啊,從小被填鴨的孩子們啊,選擇對於他們,到底是個啥滋味啊?!
所以,每當瑞來問我問題,我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我要引導他學會獨立思考,並且聆聽內心的聲音,學會選擇。雖然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和人,但是至少他未來的終身大事,將應該是他的心的選擇。他可以問別人的意見,但是最後,沒有人能夠代替他去選擇他的新娘,也不應該代替他選擇,哪怕是最瞭解他的夥伴,哪怕是最疼他的父母。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選錯了方向,跑得越快則越遠離幸福。沒有學會選擇的人,哪怕他各方面看起來很順利,只是僥倖罷了。本質上他也還是一個孩子,不是真正的成人。
幸福婚姻的學問真是太高深了。雖然我擁有科學博士的學位,但是在這方面,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有太多太多的功課要做。學著觀察,學著思考,爭取進步。今天我鼓起勇氣,把自己最近的一點點學習體會分享給大家,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大概是在兒子三歲的時候,我聽說了這個育兒觀念。是的,和所有初聽此話的父母一樣,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窮養兒子,就是要讓他體會生活的艱辛,多吃苦,讓他有奮鬥意識;富養女兒,就要為她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培養溫柔、高貴的品質,這樣長大以後,才能創造有品位有情調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按此方法,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影響,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來若干年後,當自己窮養的兒子遇到一個富養的女孩,會產生怎樣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先說我家的基本情況吧。
我家屬於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先生經營一家模具公司,我全職帶兒子,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沒為錢犯過愁。但我堅決奉行「男孩要窮養」的理念,幾乎沒給兒子買過昂貴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歲生日時破過一次例,給他買了一輛遙控小汽車。穿著上都是小店淘來的外貿品。上了小學,我告訴他,我們家不缺錢,但這些錢是爸爸掙的,所以給你的零花錢不能亂花。如果要買課外書或是給同學買禮物,必須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就是洗個碗五毛錢,掃次地一塊錢,等等。
應該說,我的教育還算是成功的。兒子不貪慕虛榮,接人待物相當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強,學習幾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話說就是:姐,你這一輩子不上班,不掙錢,但你培養的這個兒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於春節期間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女友的女兒比我兒子小兩歲,當時開玩笑說兩家是要做親家的。但計劃不如變化快,在她女兒兩歲時,她先生因為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深圳。但我們經常通電話,聊育兒經,偶爾她也借出差杭州的機會,來看望我。當我把「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的話告訴她時,深得她贊同。
事實上,後來的電話聊天中,她經常告訴我,她又帶女兒去香港了,給女兒買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買了gucci的童裝……她女兒也時常在電話裡甜甜地叫我阿姨,聽得出是個見過世面、不怯生的小丫頭。
去年12月份,她興奮地打電話給我,約我春節去三亞度假,笑說兩個孩子有些年沒見了,趁機讓他們培養培養感情。
哈,當時我想,培養感情只是玩笑話,兩家找個機會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說服了先生後,我們兩家決定去三亞過春節。
因我空閒時間多,女友說由我來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說實話,三亞的好酒店確實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須住五星級嗎?我徵求兒子意見,兒子說干淨舒服就行。於是,我決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館,住兩晚豪華酒店。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們在亞龍灣的家庭旅館迎來女友一家。寒暄過後,小公主非常冷靜地環視了一下房間,說:「我們怎麼住這裡呀?」
我笑著跟她解釋說,這裡非常乾淨,且離椰夢長廊很近,去沙灘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滿地說:「這裡沒有waiter(服務生),沒有游泳池,也沒有早餐……」害得女友連忙打圓場。
其實我也沒在意,心想家境優越、嬌生慣養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點的。可兒子替老媽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說,要不是初次見面,他早就讓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這才是開始,後面幾天的情形幾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兩個不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著太多的分歧:每去一個地方,兒子都想坐公交車,可女孩就是打的;兒子想去吃海鮮大排檔,可女孩就是覺得不衛生……就算是一處海景,女孩子會發出「想要蓋幢房子」的感嘆,兒子卻在一旁笑她太矯情。
幸好兩家大人心態還好,認為孩子之間慪慪氣是正常的。後來我跟兒子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儘量聽從她的意見。兒子還算聽話,儘管心裡有意見,但行為上還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後一天,兩個孩子發生了口角。
那天,我們逛的景點叫天涯海角,附近有個超大的土特產專營店。我們想順便買一點特產帶回杭州。已經逛累的女孩子明顯不想去,她說:「拎著這麼些東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機場買更方便啊!」這話明顯是針對我們說的,兒子有些不服氣,說買不買是我們的事情,你有錢就去機場買!
無趣之下,女孩子認真又天真地說:你這樣吝嗇錢,小心以後找不到老婆哦!
兒子想也沒想,回了她一句:你這樣的嬌氣鬼,才沒男人會娶你!
機場告別時,我跟兒子說,這一路過來,媽媽發現你有時候有失男子漢的風度,是不是應該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說:「口頭的道歉太沒誠意啦!你得買件禮物哄我開心才行!」
兩家的旅行就在兩個小孩之間的拌嘴加玩笑中結束了。
我想起錢鍾書先生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跟一個人結婚,就先跟他去旅行。我跟兒子說起曾經的娃娃親,兒子正兒八經地說:媽,你可別害我,這樣的女孩我可HOLD不住!
這次兩家的家庭旅行中兩個孩子的表現,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弊端。拿我兒子來說,現在看來,他是一個勤儉、自律的男孩,但也隨之附帶了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養的女孩子,雖然有眼界懂潮流,將來不會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矇騙,但她同時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養成的驕嬌二氣,否則將來即使遇到心儀的男孩,其性格也會成為相處的障礙。
所以「窮養男孩、富養女孩」現在看來也許是沒錯的,但等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時,家長才會發現自己錯了。(人脈網)
「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大概是在兒子三歲的時候,我聽說了這個育兒觀念。是的,和所有初聽此話的父母一樣,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窮養兒子,就是要讓他體會生活的艱辛,多吃苦,讓他有奮鬥意識;富養女兒,就要為她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培養溫柔、高貴的品質,這樣長大以後,才能創造有品位有情調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按此方法,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影響,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來若干年後,當自己窮養的兒子遇到一個富養的女孩,會產生怎樣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先說我家的基本情況吧。
我家屬於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先生經營一家模具公司,我全職帶兒子,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沒為錢犯過愁。但我堅決奉行「男孩要窮養」的理念,幾乎沒給兒子買過昂貴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歲生日時破過一次例,給他買了一輛遙控小汽車。穿著上都是小店淘來的外貿品。上了小學,我告訴他,我們家不缺錢,但這些錢是爸爸掙的,所以給你的零花錢不能亂花。如果要買課外書或是給同學買禮物,必須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就是洗個碗五毛錢,掃次地一塊錢,等等。
應該說,我的教育還算是成功的。兒子不貪慕虛榮,接人待物相當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強,學習幾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話說就是:姐,你這一輩子不上班,不掙錢,但你培養的這個兒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於春節期間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女友的女兒比我兒子小兩歲,當時開玩笑說兩家是要做親家的。但計劃不如變化快,在她女兒兩歲時,她先生因為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深圳。但我們經常通電話,聊育兒經,偶爾她也借出差杭州的機會,來看望我。當我把「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的話告訴她時,深得她贊同。
事實上,後來的電話聊天中,她經常告訴我,她又帶女兒去香港了,給女兒買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買了gucci的童裝……她女兒也時常在電話裡甜甜地叫我阿姨,聽得出是個見過世面、不怯生的小丫頭。
去年12月份,她興奮地打電話給我,約我春節去三亞度假,笑說兩個孩子有些年沒見了,趁機讓他們培養培養感情。
哈,當時我想,培養感情只是玩笑話,兩家找個機會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說服了先生後,我們兩家決定去三亞過春節。
因我空閒時間多,女友說由我來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說實話,三亞的好酒店確實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須住五星級嗎?我徵求兒子意見,兒子說干淨舒服就行。於是,我決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館,住兩晚豪華酒店。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們在亞龍灣的家庭旅館迎來女友一家。寒暄過後,小公主非常冷靜地環視了一下房間,說:「我們怎麼住這裡呀?」
我笑著跟她解釋說,這裡非常乾淨,且離椰夢長廊很近,去沙灘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滿地說:「這裡沒有waiter(服務生),沒有游泳池,也沒有早餐……」害得女友連忙打圓場。
其實我也沒在意,心想家境優越、嬌生慣養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點的。可兒子替老媽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說,要不是初次見面,他早就讓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這才是開始,後面幾天的情形幾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兩個不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著太多的分歧:每去一個地方,兒子都想坐公交車,可女孩就是打的;兒子想去吃海鮮大排檔,可女孩就是覺得不衛生……就算是一處海景,女孩子會發出「想要蓋幢房子」的感嘆,兒子卻在一旁笑她太矯情。
幸好兩家大人心態還好,認為孩子之間慪慪氣是正常的。後來我跟兒子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儘量聽從她的意見。兒子還算聽話,儘管心裡有意見,但行為上還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後一天,兩個孩子發生了口角。
那天,我們逛的景點叫天涯海角,附近有個超大的土特產專營店。我們想順便買一點特產帶回杭州。已經逛累的女孩子明顯不想去,她說:「拎著這麼些東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機場買更方便啊!」這話明顯是針對我們說的,兒子有些不服氣,說買不買是我們的事情,你有錢就去機場買!
無趣之下,女孩子認真又天真地說:你這樣吝嗇錢,小心以後找不到老婆哦!
兒子想也沒想,回了她一句:你這樣的嬌氣鬼,才沒男人會娶你!
機場告別時,我跟兒子說,這一路過來,媽媽發現你有時候有失男子漢的風度,是不是應該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說:「口頭的道歉太沒誠意啦!你得買件禮物哄我開心才行!」
兩家的旅行就在兩個小孩之間的拌嘴加玩笑中結束了。
我想起錢鍾書先生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跟一個人結婚,就先跟他去旅行。我跟兒子說起曾經的娃娃親,兒子正兒八經地說:媽,你可別害我,這樣的女孩我可HOLD不住!
這次兩家的家庭旅行中兩個孩子的表現,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弊端。拿我兒子來說,現在看來,他是一個勤儉、自律的男孩,但也隨之附帶了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養的女孩子,雖然有眼界懂潮流,將來不會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矇騙,但她同時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養成的驕嬌二氣,否則將來即使遇到心儀的男孩,其性格也會成為相處的障礙。
所以「窮養男孩、富養女孩」現在看來也許是沒錯的,但等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時,家長才會發現自己錯了。(人脈網)
1.餐廳定員=座位數×餐次×計劃期天數
2.職工人數=(期初人數+期末人數)/2
3.季節指數=月(季)完成數/全年完成數×100%
4.座位利用率=日就餐人次/餐廳座位數×100%
5.餐廳上座率=計劃期接待人次/同期餐廳定員×100%
6.食品人均消費=食品銷售收入/接待人次
7.飲料比率=飲料銷售額/食品銷售額×100%
8.飲料計劃收入=食物收入×飲料比率+服務費
9.餐飲計劃收入=接待人次×食物人均消費+飲料收入+服務費
含義:反映餐廳營業水平
10.日均營業額=計劃期銷售收入/營業天數
11.座位日均銷售額=計劃期銷售收入/(餐廳座位數×營業天)
含義:餐廳座位日營業水平
12.月度分解指標=全年計劃數×季節指數
13.餐飲毛利率=(營業收入-原材料成本)/營業收入×100%
含義:反映價格水平
14.餐飲成本率=原材料成本額/營業收入×100%
15.喜愛程度=某種菜餚銷售份數/就餐客人人次×100%
16.餐廳銷售份額=某餐廳銷售額/各餐廳銷售總額×100%
17.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額/銷售收入×100%
18.餐飲流通費用=Σ各項費用額
19.餐飲費用率=計劃期流通費用額/營業收入×100%
20.餐飲利潤額=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營業稅金含義:反映營業利潤大小
=營業收入×(1-成本率-費用率-營業稅率)
21.餐飲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營業收入×100%
22.職工接客量=客人就餐人次/餐廳(廚房)職工人數
23.職工勞效=計劃期收入(創匯、利潤)/職工平均人數
24.職工出勤率=出勤工時數/定額工時數×100%
25.工資總額=平均工資×職工人數
26.計劃期庫存量=期初庫存+本期進貨-本期出庫含義:反映庫存水平
27.平均庫存=(期初庫存+期末庫存)/2
28.期初庫存=年預計銷售額/資金周轉次數×0.5×(1+月度銷售額/各月平均銷售額)
含義:計劃期初庫存安排
29.期末庫存=平均庫存×2-期初庫存含義:年末預計庫存額
30.月度流動資金平均佔用=(期初佔用+期末佔用)/2季度流動資金平均佔用=Σ季度各月佔用/3
31.流動資金周轉天數=計劃期營業收入/同期流動資金平均佔用
含義:流動資金管理效果
32.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流動資金平均佔用×計劃天數)/營業收入
=流動資金平均佔用/日均營業收入
33.餐飲成本額=營業收入×(1-毛利率)
34.邊際利潤率=毛利率-變動費用率
=(營業收入-變動費用)/營業收入×100%
=(銷售份額-變動費用)/銷售份額×100%
35.餐飲保本收入=固定費用/邊際利潤率含義:反映餐飲盈利點高低
36.目標營業額=(固定費用+目標利潤)/邊際利潤率
37.餐飲利潤額=計劃收入×邊際利潤率-固定費用
38.成本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營業成本×100%
39.資金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平均資金佔用×100%
40.流動資金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流動資金平均佔用×100%
41.門面價值計算公式:保本點=每天固定開支(房租+水電+稅收+人工工資+雜項)
保本點X(1÷預定毛利率)=保本營業額
保本營業額÷平均每客消費÷平均每桌餐位數=每天的保本上座率
42.投資償還期=(總投資+利息)/(年利潤+年折舊)+建造週期含義:反映投資回收效果
43.庫存周轉率=出庫貨物總額/平均庫存×100%
44.客單平均消費=餐廳銷售收入/客單總數
45.餐廳服務費=餐廳銷售收入×服務費比率
46.食品原材料淨料率=淨料重量/毛料重量×100%
47.淨料價格=毛料價/(1-損耗率)
48.某種菜生產份數=就餐總人次×喜愛程度
49.附加價值=人事成本+利潤+稅金
50.附加價值率=附加價值/總收入×100%
(文/責任編輯:顧小龍)
第一部分:確定一家公司的「質地」---
描述一家公司的總體印象
一、天花板
天花板是指企業或行業的產品(或服務)趨於飽和、達到或接近供大於求的狀態。在進行投資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企業屬於下列哪一種情況,並針對不同情況給出相應的投資策略。在判斷上,既要重視行業前景,也必須關注企業素質。
1、已經達到天花板的行業——極度飽和的行業(如鋼鐵行業)。投資機會來自於具有壟斷經營能力的企業低成本兼併劣勢企業,擴大市場份額,降低產品生產和銷售的邊際成本,從而進一步構築市場壁壘,獲得產品的定價權。
如果兼併不能做到邊際成本下降就不能算是好的投資標的。比如,國企在行政推動下的兼併做大,並非按照市場定價原則進行,因此其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此類國企不具備投資價值。
那些在行業蕭條期末端仍有良好現金流,極具競爭能力的企業在大量同類企業紛紛陷入困境之時極具潛在的投資價值。判斷行業拐點或需求拐點是關鍵,重點關注那些大型企業的併購機會,如國內四大鋼鐵公司。
2、產業升級創造新的需求,舊的天花板被解構,新的天花板尚未或正在形成。如汽車行業和通訊行業。這些行業通常已經比較成熟,其投資機會在於技術創新帶來新需求。「創新」——會打破原有的行業平衡,創造出新的需求。關注新舊勢力的平衡關係,代表新技術、新生產力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其產品和服務將逐步取代甚至完全取代舊的產品,如$特斯拉電動車(TSLA)$和$蘋果(AAPL)$的創新對各自行業的衝擊。
3、行業的天花板尚不明確的行業。這些行業要麼處在新興行業領域,需求正在形成,並且未來的市場容量難以估計,如新型節能材料;要麼屬於「快速消費」產品,如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壽命的醫藥產品和服務。這類行業歷來都是偉大企業的搖籃,牛股層出不窮,要重點挖掘那些細分行業裡具備領軍地位的優秀企業——即:小行業裡的大公司。
我們完全可以從公司和行業報導中,通過以上3點探討深刻瞭解一家公司的行業地位和未來想像空間。重點是明確:1.有沒有天花板?;2.面對天花板,企業都做了些什麼?
二、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指企業提供哪些產品或服務,企業用什麼途徑或手段向誰收費來賺取商業利潤。比如,製造業通過為客戶提供實用功能的產品獲取利潤。銷售企業通過各種銷售方式(直銷,批發,網購等等商業模式)獲取利潤等等。
研究商業模式的意義在於:
◆是不是個好生意?
◆這樣的生意能夠持續多久?
◆如何阻止其他進入者?
這三個問題分別對應: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和商業壁壘。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和壁壘三位一體構成公司未來投資價值:前者指企業的盈利模式,核心競爭力是指實現前者的能力。壁壘是通過努力構築的阻止其他公司進入的代價。
舉例來說:戴爾和聯想銷售的產品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戴爾的電腦直銷盈利模式不同於傳統電腦銷售,相應的核心競爭力是它的全球直銷網上管理系統。聯想若想重新搭建此平台代價太高,且有可能遠高於戴爾構築的成本,因此這套直銷網絡成為戴爾的壁壘。但是,PC飽和是戴爾的天花板,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
$百度(BIDU)$的盈利模式是搜索流量變現。搜索技術的不斷進步是其核心競爭力,先發優勢構築的巨大數據庫和大量的應用軟件是其壁壘;通過免費殺毒為入口,獲取流量變現是$奇虎360(QIHU)$的商業模式。強大的研發能力,快速的服務響應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快速累積巨大的用戶群構成競爭壁壘。360利用巨大的用戶量努力進入搜索領域,但是一直沒有看到突破性的技術進展可以挑戰百度累積的巨大數據和應用壁壘,所以相形之下,360尚未具備顛覆百度的能力。
另外,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是息差,競爭力要點是低成本攬儲能力、放貸能力和高度的信用。壁壘是用戶基礎。中國的銀行有政府信用作為擔保加上勞動成本低廉,所以進入國內的外資銀行很難與之競爭。一旦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中小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將受到質疑,所以外資投資首選四大行,降低內地股份制銀行的投資比重。
簡要的商業模式情景分析:
靠什麼掙錢?產品還是服務?掙誰的錢?是從現有的銷售中挖掘、爭奪,還是創造新的需求?如何銷售?從產品生產到終端消費,中間有幾個環節?有什麼辦法能夠將中間環節減到最少?企業有沒有做這方面的努力?隨著銷售量的擴大,邊際成本會不會下降?等等。
通常來說,我們儘可能投資那些用一句話就能說明白商業模式的企業。商業模式進一步分析涉及企業所處的產業鏈的地位如何?處在產業鏈的上游、中游還是下游?整個產業鏈中有哪些不同的商業模式?關鍵的區別是什麼?那些是最有定價權的企業?為什麼?企業與客戶的關係是否具備很強的粘性?等等,這些決定該商業模式能否成功。
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商業模式誰都可以模仿。但是,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優秀的企業關鍵是具備構築商業模式相應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內容包含:股東結構,領軍人物,團隊,研發,專業性,業務管理模式,信息技術應用,財務策略,發展歷史等等。
1、專一性
專一並不等同於「單一」,而是指企業在某一領域具有深度挖掘和擴展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例如雙匯,在肉製品上做到絕對專一,除肉製品之外的行業均不涉及。其產品線豐富,在熱鮮肉、冷鮮肉、凍肉、肉腸和其他肉類加工產品方面有深入挖掘和拓展的能力。相比之下,同樣是肉製品龍頭企業的雨潤食品卻涉足房地產、旅遊等非主業,管理層精力分散,多年來業績不佳。因此,專一性決定了企業的主攻方向和發展戰略,堅持不懈必有成就。
2、創新能力
優秀的研發團隊,已經獲得的能夠提供高標準產品和服務的先進的工藝、流程,或是發明專利,等等。純粹的技術並不構成永久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某一領域的技術壁壘(如專利技術)卻能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企業的領先優勢。此外,技術優勢會帶來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成本的優勢,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就能夠獲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回報。可以通過企業的研發費用與收入的比值關係獲得量化結果做出邏輯判斷。
3、管理者優勢
企業的發展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企業的領導者及其管理團隊的素質關係到企業的素質,關係到企業能走多遠、能做多大,「投資要投人」正是這個含義。在這一部分,重點要考察領導者和管理團隊成員的背景,通過跟蹤他們的言行(通過新聞、招股說明書或董事會報告)中獲取企業的發展方向、行業戰略、用人機制、激勵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我們需要判斷他們的人品、格局和價值觀,這些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企業的前途,也間接地影響到投資者的回報率。實踐證明,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很可能把一流做成不入流。很多第一代創業者締造的成功企業卻有可能毀在繼任者手中,微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企業核心競爭力諸多條件中,對人的因素的考察極其重要。
四、經濟護城河(市場壁壘)
護城河是一種比喻,通常用它來形容企業抵禦競爭者的諸多保障措施。上面所述的核心競爭力是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還可以通過如下幾個條件來確認企業護城河的真假和深淺:
1、回報率
從歷史上看,企業是否擁有可觀的回報率?回報率主要指毛利潤、ROE(股東權益回報率)、ROA(總資產回報率)和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這幾種回報率指標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商業模式。重點是要從商業邏輯上判斷,企業的高回報率是由哪些方面構成?決定因素是那些?能否持續?企業採取了何種措施以保障高回報率的持續性?主要的量化分析方法有杜邦法、波特五力法和SWOT法。
2、轉化成本
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具備較高的轉化成本?轉化成本是指:用戶棄用本公司產品而使用其他企業相類似產品時所產生的成本(含時間成本)與仍舊使用本公司產品所產生的成本差值。較高的轉化成本構成排他性,如微信和易信,易信在本質上與微信差別不大,但對於用戶來說棄用微信而用易信存在諸多不便,存在較高的轉化(重塑)成本,微信因為先發優勢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商業價值。
如果能讓用戶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產品,說明企業的產品對用戶來說有粘性和依賴性,那麼這家企業就擁有比較高的轉化成本和排他性。瞭解企業的轉化成本必須要從消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從常識、使用習慣和商業邏輯來判斷。轉化成本不具備永久性,須結合實際情況綜合研判。
3、網絡效應
企業通過哪些手段銷售產品?具體地說,是通過人力推銷、專門店銷售、連鎖加盟還是網店銷售?各種銷售手段分別為企業帶來多少銷售額?傳統企業如何應對電商?企業的網絡規模效應如何?網絡效應通常是指企業的銷售或服務網絡,這些網絡的存在為用戶提供了便利,以用戶為中心的便捷性就能產生粘性。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企業的價值也逐漸由於網絡和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放大。比如,就全國範圍來說,工商銀行的營業網點遍佈全國大街小巷,甚至在國外主要城市也有網絡分佈。相比而言,它比地區性銀行具有更大更廣的網絡效應,因此,工商銀行的用戶更多,其企業價值也相對更高。
4、成本與邊際成本
企業的成本構成是怎樣的?成本的決定因素有哪些?企業的成本能否做到行業最低?如何做到?單位成本能不能隨著銷售規模擴大而下降?企業要想長久地保持成本優勢並不容易,它需要有優於對手的資源渠道(原材料優勢)以及更優越的生產工藝(流程優勢),更優越的地理位置(物流優勢),更強大的市場規模(規模優勢),甚至是更低的人力成本。低成本的另一面就是高毛利,高毛利就是一種強勢競爭力的體現,高毛利的企業通常具有定價權。
5、品牌效應。
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品牌效應?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他們對於品牌的敏感度遠不如對價格的敏感度那麼高,價格是指導購買行為的第一要素。品牌的意義在於它能夠反映出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質量、品位和口碑。品牌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為企業帶來高於平均水平的附加值。因此,具有品牌效應的產品或服務應該具有如下特徵:
◆具有很強的辨識度。
◆是信任、依賴和滿足感。
◆高於一般水平的售價。
◆是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
◆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優先購買的選擇。
6、企業採取了那些措施來保持以上這些優勢(護城河)不被侵蝕?
五、成長性
成長性側重未來的成長,而不是過去,要從天花板理論著眼看遠景。成長性需要定性、而無法精確地定量分析。對於新興行業來說,歷史數據的參考意義不大。而對於成熟行業來說,較長時間的歷史數據(最好涵蓋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能夠提供一些線索,作為參考還是很有必要的。
收入是利潤的先行指標。
◆收入增長情況
◆主營業務的變化
◆主要客戶銷售額分析
◆主要競爭對手比較
毛利率水平體現了企業的競爭力。
◆毛利率水平
◆成本構成
淨利潤的水份
◆經營性利潤(剔除投資收益、公允值變動收益以及營業外收益後的利潤)
◆真實的淨利潤(經營性利潤-所得稅)
收入與利潤的含金量
◆現金收入率(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收入)
◆經營現金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收入)
◆自由現金Free Cash Flow(自由現金=運營現金流-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企業價值(FCF/EV,企業價值=市值+有息債務)
註:自由現金和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可參考智庫百科。
六、回報率水平
1、ROE(股東權益回報率,或淨資產收益率)
2、ROA(總資產回報率)
3、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
註:以上三個回報率指標的計算方法參考智庫百科或相關教科書。需要注意的是,在計算過程中須對涉及淨利潤和淨資產的項目進行拆解,獲取屬於經營活動的真實數值。淨利潤的拆解見上一節「真實的淨利潤」,淨資產的拆解分析中必須剔除資產項中與企業經營活動無關的內容。
4、杜邦法
5、波特五力法
6、SWOT法
七、安全性:關鍵是現金流與現金儲備
資產結構
◆現金資產,資產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比重,代表了企業的現金儲備。
◆可轉換現金資產,包括金融資產、交易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等等。
◆經營性資產
負債結構
◆有息負債
◆無息負債
運營資本與資本流轉
◆應收賬款與主要欠款方
◆存貨構成
◆資本流轉情況,即:本期運營資本變動與上一期運營資本變動的差值。
運營資本變動=(預收+應付)-(應收+預付+存貨)
◆用別人的錢賺錢。具體來說就是企業的運營資本變動為正值,即:(預收+應付)>(應收+預付+存貨),上遊客戶的應付款與下遊客戶的預收款相當於一筆無息貸款,滿足了企業正常運作所需的流動資本。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商業模式,如: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這種商業模式顯示出企業在市場中的強勢地位。
◆信用。這裡的信用是指票據信用。票據是一種信用融資,企業的應收票據是對下遊客戶的信用,應付票據體現了上遊客戶給予企業的信用。票據信用反映了企業與上下游合作方之間的關係和地位,也是一種商業模式。
現金流是評估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因為利潤可以被粉飾,其結果的水分較多。經營現金流持續為正的企業具備研發和投資實力。大致可分為幾種情況:
◆現金增加值和經營現金流都是正值----企業很安全。
◆現金增加值為正或者相抵,經營現金流為負值。表明籌資、發債或者銀行借款的現金流入抵消經營現金支出。企業還算穩健。須結合利率水平評估企業有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
◆現金增加值和經營現金流為都為負值,表明公司存在財務問題。當然對於家公司的判斷要看其發展趨勢,要看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壁壘。比如Facebook。如果是傳統型企業還是規避為好。
◆現金增加值為負值,但經營現金流為正值。說明企業有投資、研發或者還債支出。這種情況須具體分析。重點要判斷消耗現金的主因是哪一部分(投資還是籌資)。最不理想的狀況是現金僅僅用於還債,投資價值不大。
第二部分:估值
1.企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估值模式
1)重資產型企業(如傳統製造業),以淨資產估值方式為主,盈利估值方式為輔。
2)輕資產型企業(如服務業),以盈利估值方式為主,淨資產估值方式為輔。
3)互聯網企業,以用戶數、點擊數和市場份額為遠景考量,以市銷率為主。
4)新興行業和高科技企業,以市場份額為遠景考量,以市銷率為主。
2.市值與企業價值
1)無論使用哪一種估值方法,市值都是一種最有效的參照物。
2)市值=股價*總股份數,市值的意義不等同於股價的含義。
市值被看做是市場投資者對企業價值的認可,側重於相對的「量級」而非絕對值的高低。國際市場上通常以100億美元市值作為優秀的成熟大型企業的量級標準,500億美元市值則是一個國際化超大型企業的量級標準,而千億市值則象徵著企業至高無上的地位。市值的意義在於量級比較,而非絕對值。
3)市值比較。
A.既然市值體現的是企業的量級,那麼同類企業的量級對比就非常具有市場意義。例如:同樣是影視製作與發行企業,國內華誼兄弟市值419億人民幣,折合約68億美元,而美國夢工廠(DWA)市值25億美元。另外,華誼兄弟2012年收入為13億人民幣(2.12億美元),同期夢工廠收入為2.13億美元。這兩家公司的收入在一個量級上,而市值量級卻不在一個水平上。由此推測,華誼兄弟可能被嚴重高估。當然,高估值體現了市場預期定價,高估低估不構成買賣依據,但這是一個警示信號。精明的投資者可以採取對沖套利策略。
B. 常見的市值比較參照物:
a)同股同權的跨市場比價,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場上的市值比較。如:AH股比價。
b)同類企業市值比價,主營業務基本相同的企業比較。如三一重工與中聯重科比較。
c)相似業務企業市值比價,主營業務有部分相同,須將業務拆分後做同類比較。如上海家化與聯合利華比較。
4)企業價值(EV,Enterprise Value)。
企業價值=市值+淨負債。EV的絕對值參考意義不大,它通常與盈利指標組合,用來反映企業盈利、淨負債與市值之間的關係。如:EBITDA/EV指標用來比較相近企業價值的企業的獲利能力。
3.估值方法
1)市值/淨資產(P/B),市淨率。
A. 考察淨資產必須明確有無重大進出報表的項目
B. 淨資產要做剔除處理,以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性資產結構。市淨率要在比較中才有意義,絕對值無意義。
C.找出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的歷史最低、最高和平均三檔市淨率區間。考察週期至少5年或一個完整經濟週期。若是新上市企業,必須有至少3年的交易歷史。
D. 找出同行業具有較長交易歷史的企業做對比,明確三檔市淨率區間。
2)市值/淨利潤(P/E),市盈率。
A. 考察淨利潤必須明確有無重大進出報表的項目
B. 淨利潤要做剔除處理,以反映企業真實的淨利潤。市盈率要在比較中才有意義,絕對值無意義
C.找出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的歷史最低最高和平均三檔市盈率區間。考察週期至少5年或一個完整經濟週期。若是新上市企業,必須有至少3年的交易歷史。
D. 找出同行業具有較長交易歷史的企業做對比,明確三檔市盈率區間。
3)市值/銷售額(P/S),市銷率。
A. 銷售額須明確其主營構成,有無重大進出報表的項目。
B.找出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的歷史最低最高和平均三檔市銷率區間。考察週期至少5年或一個完整經濟週期。若是新上市企業,必須有至少3年的交易歷史。
C. 找出同行業具有較長交易歷史的企業做對比,明確三檔市銷率區間。
4)PEG,反映市盈率與淨利潤增長率之間的比值關係。PEG=市盈率/淨利潤增長率。通常認為,該比值=1表示估值合理,比值>1則說明高估,比值<1說明低估。這種方法在投資實踐中僅作為市盈率的輔助指標,實戰意義不大。
5)本傑明.格雷厄姆成長股估值公式。
價值=年收益*(8.5+預期年增長率*2),公式中的年收益為最近一年的收益,可以用每股收益TTM(最近十二個月的收益)代替,預期年增長率為未來3年的增長率。假設,某企業每股收益TTM為0.3,預期未來三年的增長率為15%,則公司股價=0.3*(8.5+15*2)=11.55元。該公式具有比較強的實戰價值,計算結果須與其他估值指標結合,不可單獨使用。
6)還有一種常用的估值方法——利率估值法,見下文。
7)以上方式均不可單獨使用,至少應配合兩種聯合研判,其絕對值亦沒有實戰意義。估值的重點是比較,尤其是相似企業的比較,跨行業亦沒有意義。
第三部分:安全邊際
3.1 市場利率。
1)利率水平體現了市場融資成本,也是衡量市場資金面的有效指標。
2)利率雙軌制。由於制度原因,我國的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因此存在官方利率和民間利率的並行存在的狀況。官方利率(銀行利率)並不能完全反應市場的真實融資成本和資金供需關係。
3)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當前為3%),被認為是中短期無風險收益的參考標準,其倒數代表了當前市場靜態市盈率,即:1/0.03=33.33。當股票市場綜合市盈率低於此數值則表示投資於股票市場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
4)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Rate,簡稱Shibor)與國債回購利率(Repurchaserate)
這兩個利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市場資金面的波動,具有較強的實戰參考意義。因此這兩個利率指標通常被視作短期無風險收益率的參考標準。他們的倒數反映了市場的動態市盈率範圍。
5)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參考標準。
6)上述各種市場利率的綜合值,體現了市場整體資金的安全邊際,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投資人的風險偏好。
3.2 利率估值法
1)利率估值法,市場的安全邊際。
「買入價格決定收益率」。收益率=收益/買入價格,把計算公式轉換一下,買入價格=收益/收益率。這個方程式告訴投資人這樣一個事實:假設一家公司的收益是每股0.3元,要獲得相當於市場無風險收益的水平(假設為4%),那麼,買入股票的價格必須低於7.5元(買入價格=0.3/0.04=7.5)。換而言之,當股價低於7.5元時,投資者就能夠獲得高於市場利率的收益。7.5元這個計算結果可以被認為是該股票的安全邊際值。
2)多重利率估值法。
把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長期Shibor利率、國債回購利率、銀行理財利率分別代入公式,便可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無風險收益率區間。這個區間代表了市場的安全邊際範圍,數值的高低直接影響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也間接地影響了市場整體資金的去向。
3.3 折扣與溢價。
估值鬚根據具體的行業和企業特性來確定,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還是格雷厄姆估值法或利率估值法,無論哪一種估值方法,根據「買入價格決定收益率」原理,買入價格越低,則未來收益率就越高。
1)分檔進出原則——不要企圖做神仙。
沒有人能夠精確計算股票的價值,也沒有人能買在絕對的低點,賣在絕對的高點。因此,適當放大安全邊際和分檔進出的原則是最有效的操作策略,可以做到既不錯失機會,也不易深套。
2)根據估值的分檔進出策略(適合具有長期穩健財務特徵的企業)。
舉例來說,某企業長期最低市淨率區間為1.2倍左右,激進者可以在1.5倍市淨率時做分檔買入計劃,如:1.5倍、1.3倍、1.1倍、1倍、0.9倍……。分檔放大安全邊際的目的是「不錯失,不深套」,具體的分檔情況視情況而定。
與買入策略相反,假設某企業長期最高市盈率區間為20倍,可以從18倍市盈率(0.9倍溢價)開始設置分檔賣出計劃,如:0.9倍溢價、1.0倍溢價、1.1倍……
3)根據「圖形分析四項基本原則」進出策略。
4)簡單的資金管理策略。
分檔進出可以是等量進出,也可以是金字塔式買入、倒金字塔型賣出。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上說,單一股票的持倉不應超過賬戶總資產的30%。
第四部分:底部與頂部
4.1 雙擊與雙殺。
每股收益EPS體現了企業的盈利情況,市盈率P/E反映出投資人對企業盈利狀況的預期,一個是現實,一個是願景。戴維斯雙擊是指在市場低迷之時,在EPS和P/E相對低位並預計企業將出現盈利拐點之前買入股票,待其盈利好轉。當商業景氣回暖、企業EPS回升,並且伴隨著市場預期好轉P/E逐步走高。現實和願景同步上升,能夠為投資者享帶來股價的倍乘效應,獲得巨大的投資回報。
將上述情況反過來就是戴維斯雙殺。戴維斯雙擊、雙殺很難量化,往往在數據上體現出來之時,股價已經面目全非。因此,需要結合信息分析提前做出判斷,這是難點,也最能檢驗投資者功力的部分。當然其中必然有跡可循。
4.2 好股不怕等三年。
對於一個優質的企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持續關注和等待,等待市場錯配的機會。這種機會需要完美的、多方面的因素共振配合,包括市場綜合因素、行業景氣度和黑天鵝事件等等。對於穩健的投資者而言,戴維斯雙擊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至少是數年才有一次。一旦雙擊成功,股價將會上漲至少1倍以上,優質的領頭羊企業有可能上漲數倍或數十倍!一旦錯過雙擊買入的機會,股價也許就再也沒有可能回到雙擊前的水平。做投資的樂趣就在於尋找這樣的股票,享受複利!
4.3 主流偏見。
輿論是市場情緒的放大器,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市場地位的大機構觀點具有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其影響甚至是災難性的。這部分具有巨大市場影響力的輿論也被稱之為「主流偏見」。主流偏見會引導市場共識,對主流偏見的方向性解讀能力是成熟投資者的基本功。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認為:主導價格趨勢的主要力量是主流偏見。主流偏見的根源是對基本面(事實)過於樂觀或過於悲觀的預期所致,其根基還是基本面。研究基本面是尋找價值的平衡點,只不過市場的鐘擺從來不會在平衡點停下來,總是在其左右晃動——正是因為市場的鐘擺效應,才為有準備的投資者提供了機會。
股票價值的根基是企業基本面,當主流偏見與基本面出現嚴重背離,市場的鐘擺開始修正轉向時,價格回歸的強烈作用力會導致股價的極端形態。主流偏見既是市場鐘擺的加速器,也會對其產生阻尼作用,最終導致轉向。對於投資者而言,敏銳的方向感極其重要——鐘擺與偏見的方向是否一致?
4.4 轉向的跡象。
1)有價值的信息:
A. 新聞輿論開始出現反向口吻;
B. 有沒有更極端的情況出現;
C. 宏觀環境和市場資金面發生變化;
D. 主流偏見的口氣不再那麼堅定,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
2)企業管理層開始行動:
A. 回購或拋售本公司股票;
B. 企業發展目標發生變更;
C. 領導者有利或不利的言論和舉動;
3) 財務數據驗證:
A. 收入是利潤的先行指標;
B. 收入的含金量變化;
C. 運營資本的變化;
4) 市場數據驗證:
A. 股價到達歷史最低(高)估值區間;
B. 圖形出現極端走勢;
C. 成交量出現劇烈變化;
D. 融資融券出現劇烈變化;
美國成長股主要分佈在IT,消費性服務業和醫療行業三個行業,每隻成長股都只有一個明顯持續的快速增長階段,經過成長期後,營業收入很難再保持大於20%增速。成長股的利潤拐點和營業收入拐點存在明顯相關性。
滲透率是尋找成長性行業的關鍵指標。某種產品的社會潛在使用群體是該行業的成長空間,但只有當其滲透率接近10%的時候才能確定該產品(或服務)是否能成為主流。成長性行業的最佳投資階段是其滲透率從10%向50%發展的階段。
成長的方向。美國的新科技趨勢日趨明朗,3D打印和工業機器人正在改變製造業傳統,消費電子正在朝著可穿戴方向發展,特斯拉正在開啟電力動力新時代。
(一)泡沫和破滅:新興股票的大浪淘沙之旅
新興股票泡沫是新科技從成長走向成熟階段的典型特徵,汽車和電腦是過去100年裡最讓社會心動的技術進步,它們造就的泡沫也大致相似。
20世紀20年代的新技術泡沫是汽車產業和大規模製造業的泡沫,汽車是這次新技術革命的中心。在1914-1928年間,汽車在城鎮中的市場滲透率從10%上升到90%,支持它的就是大規模製造業中的裝配流水線革命。
在新科技成長和走向成熟的歷程中,龍頭公司的成長速度往往快於行業,投資新興科技公司時應選擇該行業的龍頭公司。很多新興公司在行業整合的大浪淘沙中消失,特別是在技術路線上走偏的中小型新興公司。
1980年代以來的長期大牛市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歷時最久的。首先,西方國家以跨國公司的形式,為其走過成熟期的半導體產品(家電)找到了新的市場;其次,緊接著,大型計算機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世界市場的不斷開拓為極大豐富工業產能提供了基礎;再次,是個人電腦普及將這一輪牛市推到2000年頂點。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無疑是這一輪大牛市中典型的「新興泡沫」,也是計算機牛市的頂點。2000年之後,個人電腦的生產國從歐美最終轉向了中國。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場,完成全球大部分電腦出貨量的時候,計算機牛市與2007年正式宣告結束。
(二)美國百年股市總市值結構變遷
1932年之前美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邁過50%的分水嶺,紐交所十大行業包括公用事業、石油、通信、運輸、食品、化工、煙草、零售、汽車和鋼鐵,與當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基本一致。
1949年,美國的重化工業全球領先。新的十大行業依次是:石油、化工、零售、汽車、公用事業、鋼鐵、通信、食品、運輸和電氣設備,體現了當時主導工業和生活方式。
1970年代的滯脹迫使美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開發國內消費市場。
1982年,經濟增長的轉型在股市中得到體現。前10大行業變化依次為:石油、金融、營業設備、公用事業、健康、零售、通信、家庭、化工和汽車,運輸、鋼鐵、電氣設備這三個行業大大落後。
(三)近30年美國成長股的篩選條件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已打破國界藩籬。從 1980 年至今的 30年間,美國股市主要指數表現平凡,但部分成長股表現卻遠超市場基準。美國市場成長股的故事可以為我們尋找中國成長股提供了線索。
根據成長股的特徵,我們整理了市值排名前3000的美股在1980年至2011年間的營業收入增速,構造正增長年數,增長20%以上年數以及連續增長20%以上年數等評價指標,再按照這三個指標對美國進行評價和排序,最後剔除市值低於30億美元的股票,得到美國股市在1980-2011年時間區間內的30只成長股。(見表)30 只美國成長股
簡稱中文簡稱正增長年數財報年數正增長比例增長20%以上年數連續增長20%以上年數
HOME DEPOTINC 家得寶 273187.1019
STARBUCKS CORP 星巴克 192095.0016
DELL INC 戴爾 222588.0014
BED BATH&BEYOND 萬能衛浴 2121100.0013
MICROSOFT CORP 微軟 242596.0012
CISCO SYSTEMS 思科 212487.5012
COGNIZANT TECH-A 高知特 1515100.0012
INTUITIVE SURGIC 直覺外科手術公司 1212100.0012
WAL-MART STORES 沃爾瑪 3232100.0011
EXPRESS TS 快捷藥方 2020100.0011
US CELLULAR CORP USCellular公司 202290.9111
RESMED INC 瑞思邁 1717100.0011
APOL LO GROUP-A 阿波羅 161794.1211
EBAY INC 電子灣 1515100.0011
EQUINIX INC Equinix公司 1111100.0011
STAPLES INC Staples公司 2222100.0010
BIOGEN IDEC INC 生物基因 182185.7110
CAPITAL ONE FINA 第一資本 172085.0010
AMAZON.COM INC 亞馬遜 1616100.0010
FASTENAL CO快扣公司232495.839
APARTMENT INVEST 公寓投資與管理 141973.68�
NETFLIX INC 奈飛公司 1313100.009
L-3 COMM HLDGS L-3通訊控股 131492.86�
ILLUMINA INC Illumina公司 1212100.009
GOOGLEINC-CL A 谷歌公司 1212100.009
DIGITAL REALTY 數字房地產信託 99100.00�
SALESFORCE.COM Salesforce公司 99100.00�
INTEL CORP 英特爾 212584.008
KOHLS CORPKohl"s公司 202195.24�
GILEAD SCIENCESGilead科學 182090.008
(四)成長股共性特徵
1、成長期的特徵
(1)每隻成長股都只有一個明顯持續的快速增長階段,即只有一個成長期。經過成長期後,營業收入很難再保持大於20%的增長速度。30只成長股中在成長期後營業收入增速大於20%的情形最多只保持了兩年,且這種情形只出現了兩次。成長期過後,營業收入增速更多的是表現為低速持續增長,或正負增長交替的情形。
(2)成長股一般在上市後就開始進入成長期(營業收入增速持續大於20%),本報告所篩選的30只美國成長股中有26只在上市第一年進入成長期(餘下4 只股票進入成長期的時間分別為:CAPITALONE FINA在第二年;KOHLS在第三年;BIOGEN,GILEAD在第五年)。
2、行業特徵
本報告所篩選的 30 只美國成長股主要分佈在 IT、消費性服務業和醫療行業三個行業。
(1)IT 行業:IT股的成長期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90年到2000年,這一階段個人計算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消費品,個人計算機的迅速普及催生了從計算機硬件到軟件、從單機到網絡的巨大市場需求,成就了一批以提供計算機及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成長股,如思科、戴爾、微軟及英特爾等。
由於新興產業前期的高利潤率,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後其他國家投資風險增大,美國的IT產業無可避免地成為其他行業和其他國家剩餘資本投資的對象。借助低廉的資金成本和市場的樂觀預期,IT股集體上揚並在2000年前後達到峰值。其中,個股成長期漲幅驚人,思科12年成就了1059倍增長,戴爾、微軟和英特爾分別成長了593倍、156倍及62倍。第一階段成長期的結束表面上由於網絡泡沫破滅導致的IT股集體跳水造成的,但其內在原因是產業發展得必然結果。新興產業後期,由於市場需求趨於飽和以及行業內競爭對手林立造成營業收入增速和淨利潤率的同時下滑,從而結束快速增長的成長期。
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後,市場歸於理性。2000年至2011年迎來了IT股的第二個成長期。這一階段由於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和Web2.0技術的成熟,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通過網絡獲取或是傳送信息,並逐漸將網絡應用作為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企業和個人對網絡應用的個性化需求成就了新一批IT成長股:如提供企業解決方案的高特公司,提供客戶關係管理軟件的Salesforce公司,提供互聯網綜合服務的谷歌和提供企業數據中心服務的Equinix 公司和 Digital Realty Trust 公司。
這五家 IT公司的成長期持續至今,營業收入從上市至今一直保持正增長的態勢。提供個性化軟件服務的高知特公司和Salesforce公司之所以得以持續成長可能得益於個性化服務和差別定價所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勢力,從而延長了產業發展的進程。谷歌、Equinix公司和DigitalRealtyTrust公司則得益於其植根於網絡規模的商業模式,網絡的存量規模越大,它們所提供服務的市場需求就越大。因此,除非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的「創造性毀滅」,否則這些公司將會繼續成長。
(2)消費性服務業:得益於美國的消費文化和高收入水平,共有9只消費類股票入選本報告的美國成長股。這9只消費類股票的成長期沒有統一的規律,所在階段、跨度不盡相同,但不同業態的連鎖商城的成長期存在明顯的演進過程。
消費類成長股主要集中在連鎖商城行業,包括家得寶、沃爾瑪、史泰博、柯爾百貨和萬能衛浴寢具等五家傳統商城,以及亞馬遜、eBay和奈飛公司等三家網絡商城。連鎖商城業態的遞進演化十分明顯:新興商業模型的成長期穩定的滯後於先前商業模式的成長期,並且有著共同的成長期區間。例如,主題商城成長期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滯後於綜合百貨,而網絡商城成長期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滯後於主題商城。
(3)醫藥行業:美國對醫療部門的巨額投資和開支是美國醫藥行業成長股的重要推動因素。美國政府對醫療部門的經費投入不管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重上都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美國的軍費開支比起其醫療開支來更是「小巫見大巫」。以2007年為例,美國當年的醫療衛生開支高達22412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2%,人均支出達到7421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醫藥行業成長股的成長期沒有明顯的規律,但成長股的普遍特徵是科技含量高,特別具有高度商業價值的專利技術。
快捷藥方是醫療福利管理公司,北美最大的藥房福利管理公司之一。通過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設施,公司服務數以萬計的客戶集團,包括管理護理機構、保險運營商、第三方管理者、僱主和工會主辦的福利計劃。公司主要提供保健管理和經營服務。其服務主要包括健身組織、健康保險、第三方管理者、僱員和由協會資助的福利計劃。
(五)成長股拐點特徵
整體而言,美國成長股的利潤拐點和營業收入拐點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如果出現其中一個拐點,則另一個拐點一般會在兩年內出現,而兩者具體的先後關係依行業,公司的不同有不同的體現。IT行業利潤拐點和營業收入拐點的先後次序並不明顯,不過利潤拐點先到的情形較為常見;消費類服務業的利潤拐點則明顯要早於營業收入拐點到來;而醫藥行業則恰恰相反,營業收入拐點先到的情形相當普遍。其他行業中利潤拐點明顯滯後於營業收入拐點。但是其他行業成長股較少,不能形成一般判斷。
相對於利潤拐點,股價拐點與營業收入拐點較為相關,並且大多數成長股的股價拐點滯後於營業收入拐點。股價拐點同時也受大盤週期影響,其中IT股尤為明顯。IT行業的第一批成長股均在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前後達到股價拐點,第二批成長股中的谷歌和Equinix公司則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達到峰值。
(六)成長股的大浪淘沙:納斯達克市場僅3%能成長為新藍籌
從納斯達克市場(不含跨市場)的市值分佈來看,34%的公司市值小於1億美元;68%的公司市值小於5億美元;80%的公司總市值小於10億美元;市值大於100億美元的大藍籌僅佔3%的比重。
如果考慮跨市場的股票,納斯達克當前的市值構成稍有變化,跨市場股票的加入使得大市值個股的比重較大。即便如此,大多數公司市值處於1億美元至5億美元之間,佔比約為26.3%;其次是10億美元至50億美元之間的,佔比約為19.9%。在這些比例中,不包括退市的公司。
如果考察納斯達克的估值分佈可以看出,接近50%的公司盈利能力很差。從靜態市盈率來看,僅12%的公司市盈率超過30倍;僅8%的公司市盈率估值超過40倍;超過50倍市盈率的公司僅佔6%。相比之下,中國的中小型公司當前的靜態估值偏高。如果盈利增長預期下滑,則向下調整的空間較大。
新興公司還是小公司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他的產業是否能夠成為未來的主流,也不知道該公司能否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這些公司的未來大概有四種情況:(1)成長為新藍籌;(2)並未體現出高成長性,與大盤指數變化相當;(3)業務在發展中被淘汰,規模難以變大乃至越來越小;(4)消失。
中國成長股投資邏輯
經濟轉型趨勢下,中國成長股的發展空間巨大,投資邏輯也應突破傳統。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既需供給角度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也要需求角度的消費貢獻增加,這是驅動國內成長股投資的兩個重要因素。根據驅動因素不同,可將成長股分為兩類,技術創新型成長股在成長初期可能並無穩定的盈利,價值全部體現在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因此傳統估值體系失效,需要找尋新的估值方法。需求升級型成長股通常具有相對穩定的盈利能力和有效的估值指標,相對估值可以作為衡量標準,需要探尋相對估值的合理區間。
技術創新型成長股的估值方法探討。美國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導者,而中國與日韓更為相似,是技術創新的追隨和發展者。通過對美國、日本和韓國技術創新型成長股共性和特性的分析,總結出中國技術創新型成長股的估值方法:1)在企業生命週期的萌芽和擴張階段,投資的主要參考指標是營收增長以及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創新型技術發展趨勢和尖端公司的股價表現,更為精準的方法是採用情景假設方式按DCF折現法對個股估值;2)在生命週期的高速發展階段,公司利潤轉正並增長較快,估值指標中應能體現高增長,因此投資的主要參考指標是PEG。
需求升級型成長股的合理估值探尋。在美國、日本和韓國消費率快速提升的階段,需求升級型行業由於其較高的行業景氣度,在股市表現中排名居前,相對大盤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但也存在一定的溢價上限。美國在1981~2003年間,需求升級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的高位基本處於2 倍左右的水平;日本在70、80年代時期有2~3 倍;韓國在80年代中後期有3~6倍。目前中國經濟轉型階段與當時的日韓比較接近,需求升級型行業市值佔比位於日韓之間,因此日韓經驗的借鑑意義更大。
中國成長股仍具投資價值。創業板的高估值讓人卻步,但是創業板不等於成長股,而且評估的時候應從技術創新和需求升級兩個角度區別對待。1)對於技術創新型成長股,我們將前文總結的投資邏輯應用於該類股票比較集中的創業板,篩選出生命週期中萌芽擴張期和高速成長期兩個組合,作為找尋中國超級成長明星股的起步。對於處於萌芽和擴張期的個股,估值高是個偽命題,投資重點應放在新產品動態上,應關注近期新能源汽車、3D打印、大數據等技術前沿領域的動向以及超級電視等創新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對於處於成長期的個股,以篩選結果為例,PEG均值還不到1,仍在合理的估值區間。2)對於需求升級型成長股,中國相關行業的市盈率溢價跟海外參考上限相比,仍有很大的估值提升空間,包括醫藥、餐飲旅遊、日化、食品飲料、家電汽車等。中金行業組提出的MEETChina 中長期主題,基本涵蓋了中國成長股的投資領域,與我們提出的投資邏輯共同構成了中國成長股的投資框架。
經濟轉型步入深水區是市場關注成長股的內在驅動因素
從供給角度而言,可以把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解構為三個基本部分:勞動力的增長、資本的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歷史上中國經濟三次明顯加速的主要貢獻因素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圖表1)。總的來說,投資增速較難維持過去高增長的狀態;勞動力增速會隨著人口老齡化而逐漸降低;但是科技創新可以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起正面作用,從而有望對經濟增長形成支持。
從需求角度來看,拉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包括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以及最終消費支出,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通過分析歷史上這三大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圖表2),顯示出口和投資是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兩架馬車,而消費貢獻持續下降,這也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居民消費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驅動中國成長股的內在邏輯也隱含在以上兩方面:
技術創新創造差異化,從供給端創造新的需求,提升公司的定價能力和利潤率;歷史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加速增長動力均來自於供給端的革命性突破,而絕非現有經濟結構下的總需求管理。200年前人們對一匹更快的馬的需求或許是有限的,殊不知汽車的誕生又能夠創造多少交通運輸的新需求。在喬布斯創造了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之前,這個世界對此類電子產品的需求原本是不存在的。技術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產品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主要的應用包括1)引領產業的未來發展,從而獲得不可動搖的先發市場優勢與技術創新壁壘(如蘋果);2)創新商業模式,即通過產品技術創新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支撐(如樂視網、QQ、淘寶);3)打造完整產業鏈,全產業鏈佈局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持(如動車產業鏈);4)突破核心技術(如格力)。
需求升級則從需求端創造增量需求,拉動公司收入快速增長。
在中國,勞動者收入偏低、佔比下降一直是遏制消費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拐點正在發生,隨著勞動力供應的逐漸緊張,勞動者報酬也有望改善,有助於需求的轉型升級。需求轉型升級使得增長點由投資轉向消費,由低端轉向高端,由產品轉向服務,醫療保健、消費服務、文化教育娛樂板塊則有望受益,需求轉型升級將從收入端拉動這些行業內的優質公司快速成長。
成長股估值需考慮結構性特徵
驅動邏輯決定市場的投資邏輯:技術創新型和需求升級型成長股應區別對待每一個成長股背後都有一個令人期待的高成長故事,但考慮到成長階段的公司具有諸多不確定性,簡單用相對估值方法或傳統的現金流折現方法來評估成長股,顯然是不合適的。理論上較為通行和可靠的估值方式是採用情景假設方式按DCF折現法對個股估值,也就是說對不同的成長情景一個概率化的權重,該權重必須符合公司或所在行業的長期成長的歷史證據。但這種方法是個性化的,需要用到很多的假設前提。因此,我們想通過分析美國、日本以及韓國等海外市場成熟經驗,結合中國的特性,總結出適合中國成長股的投資邏輯。從驅動因素上,技術創新是全球化的,其估值會受到經濟週期的影響,但成長性應該是穿越週期的。需求升級是市場化的,其成長性是跟當地經濟週期,人口結構、財富水平、消費習慣密切相關的。驅動因素不同決定了這兩種類型成長股的投資邏輯差異:
1)技術創新型成長股在成長初期可能並無穩定的盈利,價值全部體現在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因此傳統估值體系失效,需要找尋新的估值方法。技術創新型企業沒有利潤、沒有可測度的資產、沒有財務歷史數據、缺乏可比較的公司,原因是由於這些公司處於生命週期的初級階段,距離它們形成市場、通過產品有效貢獻利潤還有較長的一段時間。這些企業往往具有一個有趣的並且似乎能夠商業化的發展道路,但尚未經過時間的驗證,很多只是概念上的描述,價值在於未來的成長性。
2)需求升級型成長股通常具有相對穩定的盈利能力和有效的估值指標,相對估值可以作為衡量標準,需要探尋相對估值的合理區間。由於需求升級型公司的業務順應了消費者需求轉型升級的趨勢,隨著需求的釋放,收入快速增長。由於其相對穩定的盈利能力,具有可比的公司和有效的財務指標,對於這種類型的成長股,我們認為可直接使用相對於大盤估值的溢價來作為衡量其估值是否合理的評判標準。
技術創新型成長股的估值方法探討
我們分別從美國和日韓市場探討技術創新型成長股的合理估值方法。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導者。
開放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資本市場使得美國成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主戰場。無論是20 世紀40年代開始的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及航天空間技術;70 年代興起的微電子、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技術;還是目前市場熱議的新能源、3D打印、大數據以及量子計算等概念。美國均以一個技術創新領導者的身份引領市場。因此從研究技術創新型企業生命週期的角度,美國擁有眾多具備比較完整生命週期的技術型公司。可以從中歸納出技術創新型企業的財務特徵並用其指導估值。
(一)萌芽及擴張期技術創新型企業萌芽及擴張期技術創新型企業普遍具有的財務和市場特徵包括:
1)爆髮式的營收增速;
2)並不穩定的利潤增速;
3)較高但無意義的相對估值。公司價值取決於未來業績的回報預期。
我們以目前市場上的熱點公司Tesla(新能源汽車)、Splunk(大數據)以及時間軸稍遠的Google(網絡搜索)和亞馬遜(網絡購物)為例來闡述其階段的共性。Tesla創立於2003 年,是一家以美國硅谷為基地,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電動車生產及設計公司;Splunk 同樣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領先的提供大數據監測和分析服務的軟件提供商,也是大數據行業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Google和亞馬遜目前已為人熟知,Google成立於1998 年,以設計和管理互聯網搜索引擎為主業;亞馬遜則成立於1995年,是網絡上最早開始經營電子商務的公司之一。
我以這些公司的成立時間及上市時間為標準來篩選所需要的財務年份數據,Tesla(2008-2012)、Splunk(2008-2012)、Google(2000-2004)、亞馬遜(1996-2000)。可以看到這些技術創新型公司雖然在經營領域和核心產品上都有巨大的差異,但在最初的萌芽和擴張期卻都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徵:
1)爆髮式的營收增速,這是投資初始階段的技術創新型成長股最重要的參考指標。受益於融資帶來的充裕資金,這四家公司初期的營業收入均有爆髮式的增長,如Google在前五年的營收增速均超過100%,5年營收增速均值最低的Splunk能達到85.8%。我們認為營業收入的高增長既是技術創新型公司的特徵,也是一個重要的投資依據,因為其隱含了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隱含了公司成立初期市場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持續投資熱情。技術創新型公司在成立初期絕對是一個新興事物,很難有現成的參照物存在,投資者的參與全部基於對其未來業績的預期,初期的融資規模和資金追捧程度越高,參與時間越長,也就意味著該公司越具備投資潛力。這在財務數據匱乏時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標準。即使這其中可能有一定的羊群效應和非理性投機因素的存在。二是能夠體現公司將投資資金轉變為發展速度的能力,也就是「燒錢」的能力。最初的資金可能會用於拓展市場渠道(如亞馬遜)、用於升級技術(如Tesla)。這個打破傳統的過程可能不會反映到利潤中,但是會反映到產品的銷售上。雖然由於基數或初期資金逐步使用的原因,其營收增速會出現較明顯的下降,不過仍須看到有一個較高的絕對水平。Tesla在2010 年度的營收增速只有4.3%,其股價在2011全年僅微漲了7.25%,遠小於上市以來110%的年平均漲幅,充分反映了投資者對其「燒錢」能力的擔憂。
2)並不穩定的利潤增速,這表明業績不能成為評判初期階段技術創新型公司優劣的標準。這4家公司在萌芽和擴張期時的盈利十分不穩定,除了Google 的盈利增速稍好之外,另外3 家的5年盈利增速均值都為負值,尤以亞馬遜為例,1996-2000年期間亞馬遜的業績增速全部為負。但這些事實上並不妨礙這些公司在此期間的股價表現,4家公司的股價年化收益率均超過了100%,漲幅最低的Splunk上市以來的年化收益也有146.1%。這說明在技術創新型公司的初期階段,業績增長不能成為其考量標準,因為在此階段,公司的創新型產品或銷售模式為了打破傳統規則,往往需要付出巨額的成本。長期市場份額的重要性高於短期利潤,既是這一階段公司管理層的信念,也是投資者追捧的原因。以亞馬遜為例,為同巴諾和博德斯為首的傳統書店競爭,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從1995年淨流出18萬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淨流出691 萬美元,1999 年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
淨流出規模高達3.78 億美元,僅固定資本支出一項就高達2.87億美元。而這些都要反映在成本之中,因此技術創新型企業在初期業績不佳是正常的現象,如果以此來評判該階段公司的優劣可能會錯過一些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公司。
3)技術創新型公司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均有較高的相對估值,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缺乏真正參照物。PE、PS 以及PB這些指標在此階段均不適用。PE 和PB是市場投資者最看重的兩個估值指標,但如果以此來衡量初級階段的技術創新型公司,結果可能慘不忍睹。由於創新技術型企業在發展初期其資本主要為難以估量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科技創新型公司的萌芽期和擴張期,最有意義的財務指標是營收增速,而且是營收增速的值而非趨勢(因為趨勢一般都是下降的)。在此階段公司的投資價值等於投資者對於未來的回報預期的折現。
(二)高速發展期技術創新型企業
高速發展期技術創新型企業普遍具有的財務和市場特徵包括:1)較高且持續的營收增速;2)利潤轉正並維持穩定的業績增速。此時PEG指標較為適用。在此階段我們繼續觀Google(2005-2012)和亞馬遜(2003-2010)的財務和市場情況,並加入時間軸稍遠的微軟(1988-1998)思科(1992-2000)為例來闡述其階段共性。在高速發展期,我們看到這些公司具備以下一些特性:
1)較高且持續的營收增速。技術創新型公司在經歷初期發展後,核心產品的價值逐漸體現,市場逐步放開,需求穩步增長,體現在收入上可以看到逐年穩定的增長。如圖表7所示,在高速發展期這4 家公司的年均營收增速均在30%以上,其中思科在1992 至2000的9 年間營收增速高達68.8%。
2)利潤轉正並維持穩定的業績增速。到了發展期,產品帶來的收入穩步增長,同時邊際成本也有明顯的下降,利潤開始轉正並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保持穩定的盈利增速。如圖表8所示,4 家公司在高速發展期均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利潤增速(亞馬遜的情況稍特殊,其在2005 年和2006年的淨利潤增速為負主因是2004 年的高基數原因導致的)。
由於技術創新型公司在高成長期已經具有較高的盈利增速和同行業中具備吸引力的利潤率,因此這一階段已經可以用相對估值指標來衡量公司的投資價值。由於投資者更為關注成長性公司的未來增速,因此用PEG來衡量此階段的技術創新型公司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日韓:技術創新的追隨和發展者從日韓經驗來看,受市場差異及技術追隨因素的影響,同類型技術創新型企業在發展初期的營收增速一般低於美國的龍頭企業,但有利的一面是核心產品具有了海外參照物,降低了發展的不確定性。以韓國的NHN公司為例,NHN 擁有韓國排名第一的檢索門戶網站Naver 和最大網絡遊戲門戶網站Hangame,在韓國IT行業排名調查中穩居第一位。Naver是韓國使用率最高的搜索引擎,在韓國的地位相當於國內的百度和美國的Google。由於在互聯網搜索技術上,NHN屬於技術創新的追隨者,同時無論從所處的資本市場環境和實體經濟環境來說,韓國市場與美國市場均具有較大的差距。因此無論從收入的絕對規模還是收入增速上,NHN與Google 的發展趨勢雖保持一致,但絕對值與相對值均明顯弱於Google。
國內技術創新型成長股投資的啟示
由於中國的發展與日韓十分相似,同屬東亞發展模式。在技術創新中,也與日韓一樣同屬於技術追隨型國家。因此日韓經驗對中國更具指導意義。我們認為中國的技術創新類股票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在企業生命週期的萌芽和擴張階段,投資的主要參考目標是營收增長以及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創新型技術發展趨勢和技術尖端公司的股價表現。
在企業生命週期的高速發展階段,業績增速將逐漸穩定,這時主要參考的估值指標是PEG。
需求升級型成長股的合理估值探尋
經濟轉型期間,社會形態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變化,啟發了多元化的消費模式。受益於需求升級的行業隨著行業景氣度的上升,在股市表現中排名居前,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但也存在一定的溢價上限。下面我們將重點分析美國、日本和韓國在經濟轉型期間,受益於需求轉型升級趨勢的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從而探尋中國需求升級型成長股估值溢價的參考上限。
美國經濟轉型通常帶來消費率的大幅提升。美國歷史上消費率(居民消費/GDP)大幅提升主要有三次(圖表13),第一次是1920~1932年;第二次是1944~1949年,消費率從49.4%提升至66.8%;第三次是從1981~2003年,消費率從62%提升至70%。而居民儲蓄率也在上述三個時間段出現了大幅的下行。由於數據限制,本文將重點研究第三階段。服務類消費和耐用消費品增速較快)。從個人消費支出細分行業數據來看,在美國消費率快速提升的第三階段,服務類消費和耐用消費品增速較快,包括娛樂設備及服務、通訊設備及服務、醫藥及醫療器械、汽車、家具家電等,而非耐用消費品增速較慢,包括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以及家庭經營相關的消費。經濟轉型對股市中的行業表現和估值變動也有明顯的作用,受益於經濟轉型的行業股價表現較好,也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從美國股票市場行業市值佔比、指數表現、估值變動以及盈利能力比較來看:
在 1981~1990期間,需求升級驅動型行業表現較好。期初市值排名第一的能源行業市值佔比從23%降至9%,而醫療行業佔比從10%大幅提升至21%,成為新的市值排名第一的行業。在這一階段中,醫療、食品飲料,以及個人和家庭用品行業ROE上行,行業景氣度上升,指數表現好於大盤;而傳統的能源、化工、基本資源、建築材料、工業品等行業ROE下行,行業景氣度下降,股價跑輸大盤。
在 1991~2000期間,科技板塊大幅跑贏。市值排名第一的醫療行業市值佔比從21%降至14%,科技行業一躍成為市值佔比最大的行業,佔比從6%大幅提升至27%。在這一階段中,科技、金融服務、媒體、零售等行業跑贏大盤,其中科技和金融服務行業ROE提升幅度較大。美國需求升級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並不高,高位基本在2倍左右,從美國經濟轉型的第三階段來看,需求升級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並不高,我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早在1950年之時就已經發展成為消費主導的經濟體,因此第三階段的經濟轉型主要是科技創新驅動的,從而激發了居民新的需求,因此科技創新型成長股享有較高的估值溢價,但是受此驅動的需求升級型行業的估值溢價則相對較低。
日本
日本在1970 年代也經歷了一段轉型期,消費率同樣大幅提升(圖表18)。從1970 年至1983 年,日本家庭消費佔GDP的比率從50%上升至近60%。相比美國,日本70年代經濟轉型時期的經濟結構與居民消費水平與目前的中國比較相似,例如服務業佔比約40%~50%,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恩格爾係數)在40%左右,因此日本70年代的轉型經驗對中國的借鑑意義更大。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教育以及教養娛樂方面的支出增長最快(圖表19)。在日本70年代經濟轉型,消費率大幅提升的時期,居民消費在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教育以及教養娛樂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長,而衣著、食品以及家具和家事用品方面的支出增長較慢。到80年代初期日本逐步走向了「大眾消費社會」。日本經濟轉型期間,在盈利和估值共同推動下,消費服務類板塊漲幅居前。從日本股票市場行業市值佔比、指數表現、估值變動以及盈利能力比較來看:
在 1973~1980 期間,能源行業表現較好,消費服務和科技板塊表現次之。而能源行業表現最好主要是受到20 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能源恐慌影響。
在 1981~1983期間,科技板塊大幅跑贏,消費服務類行業漲幅居前。在這一階段中,在盈利和估值共同推動下,與消費轉型升級相關的旅遊娛樂、個人及家庭用品、醫療保健、汽車等行業漲幅居前。這段時期金融行業的收入增速也相對較快,但由於其估值中樞的不斷下行,因此行業表現則相對較差。消費服務類行業享受的估值溢價水平較高,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的高位基本處於2~3倍之間。我們分析了70年代日本經濟轉型期間各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消費相關行業整體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並不高,甚至很多時候都處於折價(圖表22)。但從細分行業來看,消費服務類行業享受的估值溢價水平較高,例如新型的零售商(藥妝店),旅遊及娛樂,醫療設備及服務等行業,這些行業估值溢價的高點基本在2~3倍,而消費產品類行業估值溢價水平較低,例如食品生產,飲料,汽車等行業估值溢價的高點基本在1~2 倍。
韓國
韓國從80 年代中後期開始消費率出現明顯提升(圖表24)。從1988 年至2002年,韓國消費率從48%提升至56%。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其經濟轉型的過程與日本和目前的中國都是較為近似的。第三產業佔比不到50%,食品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40%,食品飲料是個人消費支出的第一拉動力。交通通信、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長較快。從韓國家庭消費支出的細項來看,傳統的服裝、食品飲料以及家具和家事用品方面的支出增長較慢,而在交通通訊、教育以及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則增長較快。這與日本70年代經濟轉型時期,居民消費轉型升級的趨勢是一致的。保險和消費服務行業漲幅居前(圖表26)。在韓國經濟轉型期間,保險以及消費服務類行業,包括醫療保健、零售等行業漲幅居前。保險行業主要是受益於當時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消費服務類行業則是受益於當時居民需求的轉型升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日本類似,韓國在經濟轉型期間,工業產品和服務行業表現也相對較好,這與當時韓國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政策是分不開的。需求升級驅動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的高位基本處於3~6倍之間。與美國、日本不同,在韓國經濟轉型、消費率大幅提升時期,韓國的需求升級型行業相對於大盤的估值溢價水平較高,高位基本處於3~6倍之間。其中一個原因是韓國需求升級型行業在整個股市中的市值佔比較小,在2002年消費率達到階段性高點時,佔比也只有12%,而美國和日本的市值佔比超過30%,因為可投資標的少,估值溢價也相對較高。
對國內需求升級型成長股投資的啟示
通過分析美國、日本和韓國需求升級階段的行業特徵,相關行業的市場表現和財務指標,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在經濟轉型,消費率大幅提升階段,居民消費呈現出從低端到高端,從產品到服務轉型升級的趨勢。消費服務類行業和耐用消費品行業增速較快,包括娛樂設備及服務、通訊設備及服務、醫藥及醫療器械、汽車、家具家電等;
在經濟轉型期間,受益於消費轉型升級的行業在盈利和估值的雙核驅動下,在股市中表現相對較好;美國需求升級型行業相對於大盤整體的估值溢價的高點基本在2倍左右,日本的高點在2~3 倍之間,韓國相對較高,在3~6倍之間。目前中國經濟轉型階段與當時的日韓比較接近,需求升級型行業市值佔比位於日韓之間,因此日韓經驗借鑑意義更大。
中國成長股仍具投資價值
結論一:1)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的技術創新型成長股來說,估值高是個偽命題,投資重點應放在新產品動態上。需要關注近期新能源汽車、3D打印、大數據等技術前沿領域的動向以及超級電視等創新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國內的技術創新型公司幾乎均處於生命週期中的萌芽和擴張階段。
結論二:對於需求升級型成長股,中國相關行業的相對估值溢價跟海外參考上限相比,仍有很大的估值提升空間A股消費類行業中,受益於消費規模擴大的行業,包括家電、食品飲料和汽車,估值溢價不到1.5倍,受益於消費升級的醫藥和餐飲旅遊行業估值溢價相對較高,分別是2.2倍和2.7倍,但與海外參考上限相比仍有很大的估值提升空間。(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