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到全面終止,霸王集團(01338.HK)的涼茶業務僅僅維持了不到4年時間。在最輝煌的2011年,霸王涼茶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佔霸王集團總收入的18.8%,成為集團第二大業務,並有望實現霸王集團「洗髮水+涼茶」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佈局。
但是,在霸王涼茶上市的同一年,霸王集團遭遇「二噁烷」事件,業績急轉直下,2010年營業額由2009年的17.56億元降至14.75億元。需要主業「輸血」的涼茶業務因此未能扛下來。3年時間,霸王集團虧損累計達13.8億元。
「2013年,霸王涼茶業務已經全面停掉。」霸王集團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後,集團將主業重新聚焦到洗髮水。
根據霸王集團官方的說法,從2013年7月1日起,全面終止霸王涼茶業務。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實從2013年上半年開始,霸王的涼茶業務基本上已經停了,「與涼茶相關的業務該收的基本上都收了。」
霸王方面的官方說法是,過去幾年不斷下降的銷售業績,經營狀況不理想,是終止霸王涼茶業務的根本原因。
多元化折戟
霸王集團官網顯示,其主要從事中草藥快速消費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09年,霸王集團登陸港交所,募資16.66億港元。2010年4月,霸王推出涼茶業務,同年6月,霸王涼茶開始在市面上銷售。起初,霸王涼茶主要在華南地區的四個省份銷售,到2010年年底,其銷售網絡覆蓋至全國。
用主業掙的錢,培育副業的做法,在快消品行業非常常見。比如,這些年,加多寶就是用賣涼茶的錢養著旗下的高端礦泉水品牌崑崙山。
「崑崙山上市的頭幾年,也是不斷投入,持續虧損。」某知名水企負責人表示,經過幾年的投入,如今的崑崙山逐漸在打開市場,有望實現扭虧為盈。「在飲料行業,推廣新產品的培育期較長,要從廣告營銷、渠道擴展、市場促銷等多方面驅動,就需要母公司大量的資金做後盾。」
但是,2010年7月份爆發的「二噁烷」事件對霸王集團的洗髮水業務產生了毀滅性打擊,其負面影響不僅程度嚴重,而且持續時間長。
「二噁烷」事件直接摧毀了霸王集團主業的「造血」功能,對尚在培育期的新業務霸王涼茶而言,資金鏈方面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記者整理霸王集團近年財務數據發現,從2010年到2013年上半年,霸王集團連續虧損額達13.8億元。
「霸王涼茶的多元化路子確實沒走通,但這麼大的虧損額度,不能全部算到涼茶多元化的頭上。」有業內人士認為。
「霸王涼茶板塊業務收入急劇萎縮跟霸王集團的策略有關係,剛上市那幾年,霸王集團對涼茶的投入力度大,後面幾年持續虧損,霸王集團在涼茶業務上開始無心戀戰。」國內某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霸王巔峰時期在終端投入了大量人力,現在萎縮得太厲害。
2010年上半年,霸王涼茶業務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佔霸王集團總收入的1%。縱觀霸王集團歷年財務數據,霸王涼茶業績最好的年份是在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佔到了霸王集團總業績的18.8%,成為霸王集團的第二大業務。但好兆頭並沒有持續,此後,霸王涼茶的業績一路直下。2012年,霸王涼茶銷售收入開始大幅下滑,實現營收0.18億元,同比下降89.5%。到2013年上半年,霸王涼茶的銷售收入僅79萬元,同比下滑幅度達95%。
霸王集團還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2012年度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霸王涼茶銷售額的大幅度下降,因為集團戰略重心轉向改良和鞏固核心產品的商業運營,導致集團大量減少對霸王涼茶業務的投入。而銷售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集團洗髮水和護膚品業績的下滑。
同樣是在霸王涼茶上市後,涼茶市場兩大品牌王老吉和加多寶因「商標權」糾紛不斷交戰。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個行業兩大巨頭的競爭,一般都會殺死一大批小品牌。
實際上,除了涼茶行業的大環境對霸王涼茶成長極為不利外,霸王集團在發展涼茶業務方面從一開始就存在硬傷。
霸王集團的主業是洗髮水,此前並無食品飲料行業的運營經驗,其本身的市場經驗不足。洗髮水跟涼茶雖然都屬於快速消費品行列,但從渠道跟經營管理方面看,兩者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做食品的經銷商和日化經銷商完全不一樣,霸王涼茶在誕生的時候,沒有借到任何洗髮水渠道的優勢,所有的渠道需要重新投入。」
霸王洗髮水的銷售渠道在沃爾瑪、好又多等商超渠道,而霸王涼茶的渠道基本主要是士多店、批發部、街頭夫妻店等流通渠道。因此,無論是各個終端渠道,還是經銷商渠道,霸王涼茶均借不到霸王集團原有的優勢,需要一一重新投入。
將涼茶業務同樣冠名為霸王的做法,也一直被外界詬病為霸王涼茶做不起來的先天原因。「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其日化企業的定位,霸王硬是要將產品線拓展至食品,無疑是行不通的。」食品飲料專家徐俊雄表示,這是霸王涼茶失敗的伏筆。
「飲料需要持續的廣告效應驅動,各方面的廣告宣傳投入,對我們來說,這幾年都在虧損,主業在虧損,還要養涼茶,又要繼續投入,肯定不行,不現實。」霸王集團方面表示,所以,霸王需要收掉其中一個行業,重新回到洗髮水主戰場,讓主業恢復元氣。
主業堪憂
2010年7月份,霸王身陷「二噁烷」事件的泥淖裡。當年,霸王集團的業績一落千丈,全年營業額同比下跌16%,毛利同比下跌21.8%,淨利潤同比下跌132.4%,每股同比下跌126.7%。在接下來的2011年、2012年,霸王集團的業績繼續虧損,到2013年上半年,霸王集團累計虧損額已經達到13.8億元。
2013年上半年,霸王集團持續經營業務的虧損約為833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5.4%,虧損幅度收窄,淨虧損降為8600萬元,與上年同期的3.27億元相比,虧損幅度大大降低。
交銀國際發佈的研報表示,預期霸王集團2013年下半年的虧損繼續收窄,估算期內的經營虧損約為3000萬元。從財務報表上看,低迷多年的霸王集團,業績正在逐漸好轉。
霸王集團在2013年半年報中表示,集團決定將資源集中在經營洗髮護髮產品及護膚品方面,並計劃沿用「中草藥洗髮護髮」這一核心概念來推廣霸王品牌。
「我們聚焦的核心依然是洗髮水。」霸王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表示,連續3年深陷財務虧損的霸王集團,上演一場商業版的「霸王別姬」後,重新進行業務聚焦,將重心回歸到洗髮水的主戰場。
從業務結構來看,霸王集團目前主要有護髮產品、護膚產品及其他家用個人護理產品,其中,護髮產品依然是公司的核心業務,2013年上半年共實現收入1.94億元。
目前,霸王集團的洗髮水主要有「霸王」和「追風」兩大核心品牌。其中,「霸王」品牌主要針對成熟消費者,而「追風」品牌則主打年輕消費者群體。
「我們接下來的核心主業還是以洗髮水為主,主要聚焦在防脫洗髮水領域。」霸王集團方面表示。
主業盈利之後,未來才有其他的商業機會。但是,回歸洗髮水業務,「臥薪嘗膽」的霸王集團,是否能如願以償還是個未知數。
2013年7月份,霸王集團通過流通渠道推出了一系列洗護產品,這些產品主要針對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
日化專家馮建軍曾指出,霸王想要扭轉格局,需要調整決策機制,放棄多元化,改變其在主流渠道的下滑趨勢。
如今,「霸王」已經不是那個「霸王」,而「市場」也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市場」。雖然霸王集團依舊在市場上舉著中藥護髮的大旗,但介入「中草藥概念」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多。
記者在走訪各大超市時發現,云南白藥、索芙特等一批快消企業,均相繼推出自己的中草藥洗護產品。
回歸主業後的霸王集團,不知該如何面對如此多的強勁競爭對手。
| ||||||
高雄市、新北市接連發生氣爆事件後,全台天然氣公司繃緊神經,許多公司也被地方政府要求全面進行管線安檢。 你可能早已知道,台灣各地的天然氣公司多屬國軍退輔會旗下「欣」字開頭的公司,也知道這種分區壟斷或寡占的好生意,能分得一杯羹的少數幾家民股業者,不是新光吳火獅家族(擁有大台北區瓦斯公司),就是高雄陳田錨家族,或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新北市長朱立倫岳父)這些早年黨政關係良好的大人物。 但很少人知道,如今掌握全台營收規模最大天然氣事業的民間人士,是現年八十二歲的朱坤塗,他是上櫃公司欣雄天然氣董事長,去年營收五十七億元,超越在台北市市占率六成五的大台北瓦斯。 朱坤塗也是欣彰、欣南天然氣的最大股東,旗下三家欣字輩公司年營收合計超過百億元,並且還入股了另三家瓦斯公司欣林、欣桃、裕苗。 在台灣政商關係史上少被著墨的朱坤塗,如何成為「天然氣大王」? 政商史對他少有著墨中年轉彎,從營造跨瓦斯業 朱坤塗出生在苗栗,父親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相當於現在的村里長)。在欣彰公司為他出版的傳記中,朱坤塗自述,成年後他先做果菜批發,後來投入營造業,在新竹設立義坤營造廠。由於營造廠八成的生意是跟中油做的,而中油又是所有民生、工業天然氣的供應上游,朱坤塗及早掌握到一九七○年代政府開放天然氣下游供銷事業民營化的消息。 說是開放民營,但退輔會與民間合資新設的幾家天然氣公司,除了讓國民黨黨營事業投資,也早已「訂親」給政壇人士,例如欣桃要給當時桃園縣議會議長簡欣哲、欣中是台中市議長劉火旺囊中物、欣欣(營業區域為新北市)要給當年台北縣政壇大老的省議員陳根塗。 經歷營造業的辛苦,朱坤塗看準天然氣事業獨占、穩定的優勢,決心在名花尚未有主的中、彰、投三個縣區,非搶下一家不可。當年四十歲的朱坤塗拿出磨功,「不管有沒有事,我每個禮拜一定北上,拜會輔導會(即退輔會)承辦人員,」他自述。後來他終於打動了主管該業務的海軍中將劉慶生,與退輔會合資成立欣彰天然氣,開啟了他的瓦斯王國。 作風低調卻帶狠勁拓規模,直接跟望族搶生意 當時地方政客與退輔會合作的天然氣公司(為符合「民營」名義,退輔會持股在五○%以下),多由政治人物掛名董事長,退輔會派總經理。朱坤塗想掌實際經營權,主動讓出董事長,自任總經理。但欣彰成立初期,他勇於挑戰退輔會安插的退役將官,向退輔會高層反映,換掉與他不合的董事長。 認識朱坤塗四十多年的律師溫欽彥,在朱與退輔會周旋時曾被朱諮詢,他對朱坤塗最大的印象就是「直爽,不怕得罪人」。一位不願具名的新竹商人也佩服朱坤塗「鄉下小孩,沒什麼背景,卻能打進退輔會系統做生意,」他認為朱最厲害的就是執著到底的意志力。 耐磨、堅持和敢搶,不但讓朱坤塗抓緊欣彰經營權,也讓他一路坐大。一九九○年代後期,國民黨黨營事業光華投資賣掉旗下幾家天然氣公司股份,朱坤塗買到了其中虧損累累的欣南、欣雄。他接手不久就讓兩家公司轉虧為盈。 一位在天然氣業界數十年的經理人分析,朱坤塗的成功是專業加霸氣。除了買股權擴張,他也曾跟高育仁在台南搶地盤經營權,鬧上台南市政府;跟南鎮天然氣的《民眾日報》創辦家族李哲朗,搶高雄工業用戶生意。天然氣除了賺獨占,也賺規模,規模越大,越能經由管線設備等共同採購來降低成本,尤其,工業用戶價格管制不如民生用戶,較好賺,而朱家旗下就以工業用戶占大宗。 嚴肅四十年從不鬆懈已屆高齡,每天巡各地事業 身材精瘦、表情嚴肅的朱坤塗,八十二歲仍然堅持每日晨跑,並固定巡視各地事業。 多年來朱坤塗父子拒絕受訪,幕僚表示他們希望保持低調。不過,除了天然氣,其他事業據點多在新竹的朱家,是當地政商聞人。朱坤塗曾申設新竹第一家證券公司大統證券,曾投資新竹商銀股票並任董監事,還曾與和信辜家在新竹合作設立竹和有線電視系統台。如今,家族在新竹的事業主要為營建。 此外,朱坤塗成立坤泰文教基金會,投入新竹的青少年公益活動;他也是國民黨的長期支持者,新竹市國民黨立委呂學樟說,「每次選舉他(朱)都出錢出力,是地方大老。」 【延伸閱讀】朱家天然氣王國,僅次於退輔會——台灣天然氣公司版圖 ●勢力1 退輔會 公司:欣欣、欣桃、欣泰、欣中??,共10家,擁有主導權 區域:基隆、台北市、新北、桃園、台中、雲林、嘉義、南投、屏東 經營者:6家董事長、4家總經理為退輔會指派退役將領 營收:10家總營收未公布 ●勢力2 朱坤塗家族 公司:欣彰、欣雄、欣南 區域:台中(舊縣區)、彰化、 高雄(舊縣區)、台南市 經營者:朱坤塗和兒子朱河村、朱文煌 營收:逾100億元 ●勢力3 新光吳家 公司:大台北、新海 經營者:王文一等新光集團人士 區域:台北市、新北市 營收:約81億元 ●勢力4 潘氏家族 公司:大台南 區域:台南(舊縣區) 經營者:高育仁、潘彥伶 營收:35億元 ●勢力5 陳田錨家族 公司:欣高 區域:高雄市 經營者:陳田錨、陳建東父子 營收:14億元 註1:「欣」字開頭及「大台南」皆有退輔會持股,其餘天然氣公司,南鎮、 陽明山、竹建、裕苗等6家,各由分散民股投資,有的含退輔會股份 註2:營收數字為2013年營收 資料來源:退輔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 整理:田習如 |
江蘇南通一家大型超市寶潔公司產品專櫃。 (東方ic/圖)
近日,全球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NYSE:PG)公布了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今年7-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40億美元,同比去年4120億美元下跌29%;凈利潤19.9億美元,同比下滑34%。針對業績持續不振的情況,寶潔在財報中解釋稱,不利的匯率對業績造成了影響,凈利的大幅下滑主要與出售部分電池業務所導致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有關。公司預計,美元升值將對四季度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部分下調全年預期。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形象老化、新品開發乏力”也是寶潔面臨的重要難題。“全球的商業生態環境都在急劇變化,這對老牌巨頭寶潔很不利。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新興品牌不斷蠶食市場份額、利潤也隨之上升,這些增量都勢必會對寶潔這些老牌公司進行分流。”本土日化行業專家馮建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今年8月,寶潔曾表示將全面瘦身,在未來兩年將出售旗下約100個品牌,這占其所有品牌的一半,以節省成本和聚焦更有價值的品牌。此次財報中,寶潔公布了首個被清除的品牌——金霸王。
馮建軍介紹,寶潔剝離一個品牌有“十億美元的品牌衡量標準”,品牌不達標那就要考慮清除,同時還要考量品牌的利潤是否可觀。
路透社稱,將把金霸王電池業務分拆為一獨立企業,以期把公司重心放在成長快速的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創建於1920年美國金霸王是目前為全球銷量最大的電池品牌,公司年銷售超過20億美元,它於1996年與吉列公司合並,又因吉列公司關系,於2005年與寶潔公司合並。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敬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寶潔此次出售資產更多是出於一種財務上的考慮,金霸王作為寶潔旗下的優質品牌資產,應該可以賣出好價錢。
值得註意的是,金霸王的出售也將本土另一家龍頭企業南孚電池的命運牽連了進去。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寶潔已決定將其所持有的,福建南平南孚電池公司全部股權出售給私有的資產基金管理機構鼎暉投資,徹底退出電池行業。
作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的堿性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官網顯示,其在國內電池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了56%,並出口產品行銷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過,一位行業人士透露,南孚的業績一直下滑。
日化行業人士白雲虎認為,其實今年上半年,正在轉型中希望集中於日化相關主業的寶潔已經對電池生意有所計劃,再加上南孚所在的堿性電池行業正由於電池技術的多樣化發展方向而走弱,出手南孚也在意料之中。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宣布將收購寶潔旗下的金霸王電池。
根據公告,寶潔將會得到Berkshire所擁有的價值47億美元的寶潔股票。當交易完成的時候,金霸王將會拿到約17億美元的現金。這筆交易預計在2015年下半年完成。
據彭博報道,這筆交易可以幫助Berkshire避免通過公開市場減持寶潔的股票,那樣會產生稅收成本。
巴菲特對此表示,
作為寶潔和吉列的消費者與長期投資者,我對金霸王印象很深。金霸王在業內是全球領先品牌,產品質量優良。這項業務將非常合適伯克希爾。
目前巴菲特是寶潔的第五大股東,擁有5280股股票,占比近2%。寶潔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成分股。
消息公布後,寶潔股票小幅下跌。今年以來,寶潔股票上漲了近1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進行瘦身計劃的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寶潔(Procter & Gamble)日前宣布旗下金霸王(Duracell)電池業務的歸屬,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將以47億美元收購該業務。(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伯克希爾公司並非以現金收購,其目前持有價值47億美元的寶潔股份,作為交換,寶潔公司將收回這部分股票,同時,在明年2季度交易完成前,寶潔將向金霸王註資18億美元,這意味著金霸王的價值為30億美元。
寶潔2005年收購吉列公司時,巴菲特是吉列最大的股東,擁有9600萬股吉列股票,約相當於9360萬股寶潔股票。截至今年6月底,伯克希爾公司持有寶潔5280萬股股票,占全部股份的近2%,價值約47億美元。
“雖然我們曾計劃剝離金霸王電池部門為獨立公司,但這項新的方案將能為股東帶來更大的利益。”寶潔大中華區內部人士表示,同時,寶潔仍會繼續自10月24日開始的剝離工作,以確保金霸王電池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被順利並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資產中。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席執行長巴菲特在一項聲明中表示,無論是作為消費者還是作為寶潔公司和吉列(Gillette)的長期投資者,他一直對金霸王印象深刻,認為金霸王是領先的全球性品牌,產品質量很好,與Berkshire Hathaway十分契合。
據悉,在這項交易2015年下半年完成前,寶潔仍會負責金霸王電池的日常運營,並在交易完成後將員工及生產設施移交至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寶潔公司稱,上述交易獲批後,將有助於為金霸王的股東帶來最大利益,並有助於寶潔和金霸王業務的長遠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該項交易對雙方都有利,在幫助寶潔完成“瘦身”計劃的同時,也幫助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脫手其持有的寶潔股票,且節省減持寶潔股票本可能產生的超過10億美元稅費。
來自投資機構的數據表明,金霸王電池業務占寶潔公司銷售總額的2.9%,年增長率為1%。這一增長率在寶潔眾多日用消費品業務中表現平平。
2005年,作為其570億美元收購的吉列(Gillette)資產一部分,寶潔收購了金霸王。這個1920年正式創立的品牌,在1996年與吉列公司正式合並。
今年8月,擁有約200個品牌的寶潔曾表示,將考慮出售逾半品牌,以聚焦70~80個核心品牌,並借此重振銷售增長及節省成本。10月24日,寶潔公司宣布將拆分旗下金霸王電池部門為獨立公司。
此後寶潔又決定將其所持有的中國福建南平南孚電池公司全部股權出售給私有的資產基金管理機構鼎暉投資,徹底退出電池行業。寶潔(中國)傳播與公關部公司事務總監梁雲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交易再次反映並強調了公司早些時候宣布的通過聚焦核心品牌和核心業務實現公司增長的承諾。”
(編輯:王藝)
|
||||||
上市十年的領匯,上月改名領展(0823)之後不夠十日,即大鑼大鼓宣布,有廿六年歷史、位於港島 東公屋的小西灣街市翻新後重開,旋即成為焦點,皆因新街市有不少話題之作,當中最有綽頭的攤檔叫i-Chicken視像買雞,飲食節目主持盧覓雪都去做 騷。翻新後的小西灣街市,無濕無臭又光猛,有貴價西班牙火腿賣,更可用八達通付款,負責替領展管理的外判商建華集團,近日成為街市界茶餘飯後的話題紅人。 建華集團這間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由身家高逾七億的豬肉大王文卓培、文景華兩父子,以及同樣做豬肉生意的「摩登街市佬」凌偉業持有。他們替領展管理街市,原 來手握揀選商戶進場及決定租金的生殺大權,翻新街市前就瘋狂加租踢走一眾小商戶。與此同時,建華集團不只做管理,在全港有超過五百個賣豬、牛、魚、雞的零 售點。本刊調查發現,建華董事持有的肉檔,原來都有進駐領展街市,換言之,相關人士「又做管理又做商販」,其一條龍模式卻被經濟學者及小商戶質疑,領展街 市的租金是否公平公正釐定,甚至有機會操控商販合謀定價。隨着領展陸續翻新更多街市,豬霸愈養愈肥,小商戶注定冇運行。 小西灣街市內必到「景點」i-Chicken,檔位有個大屏幕,直播五分鐘車程距離、由食環署管理的柴灣街市海記雞檔現場。客人在小西灣這邊可「隔mon 揀雞」,i-Chicken店員用對講機跟海記聯繫,海記那邊聽到,便拿起隻雞高舉在鏡頭前,客人要三百六十度環迴睇雞都無問題,「六十八蚊一斤,你落柯 打半個鐘之後,隻雞就會劏好晒洗乾淨送過嚟。」店員聲稱開業未夠一個月,每日賣出三、四十隻雞,「小西灣街市無活雞牌,有咗呢個就方便街坊。」不過有其他 雞販透露:「我哋一日都賣唔到幾十隻,佢講個數我唔知點嚟。鍾意買生雞嘅人,就係貪有得親眼見到隻雞又有得揀,睇電視根本唔係嗰樣嘢,小西灣的人都習慣去 柴灣買,領展就算叫我哋合作,我都唔想同人做騷。」i-Chicken曝光後,曾被質疑概念抄襲十年前一班中學生的防禽流感發明。 千元生果禮盒 除了i-Chicken,小西灣街市還有一對「I」字頭的果菜檔,但個I有幾高科技,喬布斯在生可能都未必答得出。首先,門口的I Fruit其實是個廿四小時生果自動販賣機,好哋哋的新鮮生果要放入密封機器,話要方便上班族深宵來買。旁邊有人睇檔的攤位,則賣八十八元兩個韓國黃金 桃、三百八十八元一個日本哈密瓜、過千元禮盒裝日本紅寶石提子之類的高檔貨。另一檔I Vege,賣的是比本地和大陸菜貴的墨西哥羅勒草、秘魯蘆筍、荷蘭黑番茄、以色列黃車厘茄等,但那個I字究竟代表乜卻無人知。翻新後的小西灣街市,牆身、 地板都鋪上五顏六色階磚,天花燈照得場內非常光猛。行入街市不覺有異味,地板不見有垃圾,就連賣魚範圍都通爽。六十個檔位設計統一,招牌是字款一樣的燈 箱、價錢牌一律電腦打印,再無手寫發泡膠牌。貨物都擺放整齊,場內檔位均可用八達通付款,有免費Wi-Fi及手機充電等服務,又有街市DJ定時嗌咪幫檔位 減價促銷,並有公正磅防呃秤等。街坊都話,街市煥然一新,價錢亦跟翻新前差唔多,「但遲啲會點,就真係要放長雙眼睇吓先知。」 五百個銷售點 領展用了二千五百萬元翻新小西灣街市,實際營運及租務安排,外判予建華集團負責,公司沒有網頁,但提起董事長文卓培,街市商販都會立即「啊」一聲,「佢係 豬肉大王,一日攞成五百隻豬喺多間鋪賣(現全港每日屠宰約四千六百隻豬),喺美孚、荃灣青山道、元朗有好多豬肉檔,佢花名叫黐線培,好躁底成日鬧人。」已 經一把年紀的文卓培,在豬肉商販圈中無人不識,近年將生意交予其長子文景華,並由年僅四十多歲的生意拍檔凌偉業,負責對外宣傳。凌偉業與大家樂主席陳裕光 是好朋友,上週他應陳的邀請,以建華集團總監身份替香港市務學會主講營運街市,講座單張提及,建華由一九九○年起,賣豬、牛、魚、家禽,現全港有超過五百 個銷售點,並代辦大型超市的鮮肉管理。建華二○一二年首次泊得領展碼頭,先後成為香港仔華貴邨和馬鞍山耀安邨街市的承辦商,最觸目是去年開始管理領展用一 千五百萬元翻新的天水圍天瑞街市,率先引入街市DJ嗌平價,又成立物價監察委員會,邀請建制派區議員郭強及周永勤加入,如商戶獅子開大口抬價,若多次口頭 警告無效,公司會出警告信,甚至律師信。 決定租金租客 建華聲言監察價格,但具體方式未有透露,本刊調查發現,其管理領展街市手法,有主導價格及租金之優勢。(一)經營多間肉店建華文卓培及凌偉業有個豬肉王 國,本刊翻查商業登記記錄,發現小西灣街市內五檔賣肉的,原來有四檔都由凌偉業以不同公司名義持有,雖然它們表面上各有不同招牌(包括:冠華鮮肉、利豐鮮 肉、新界佬、牛丸哥哥)。記者問凌偉業,i-Chicken可是他的,他答:「是。」當記者進一步查詢,建華在全港領展街市有幾多銷售點,他卻拒絕透露。 有商販稱,早就知道許多檔都屬建華集團:「新界佬、利豐、順乜順物,農夫豬又好,其實都係佢,佢自己做埋,無競爭,點定價都得,消費者都係要幫襯佢。」 (二)生意拍檔進場同屬建華管理的天瑞街市,魚檔名字琳瑯滿目,例如:天瑞鮮魚、海城鮮魚,但兩者原來都屬同一個老闆、由中匯農漁業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持 有,其中一名股東及董事梅俊豪,跟凌偉業是生意拍檔,一同開公司。(三)街市變連鎖店小西灣街市內的店名,大部分極之普通,但它們其實是連鎖式經營,例 如:賣元寶蠟燭香的廣同興香莊,全港有六間分店;I Fruit、生記水菓、細美水菓,都由富凌有限公司持有;百匯海鮮、朝聯海產、利邦海產、順豐海鮮,則同屬聯發海產公司。(四)主宰租務大權街市充斥連鎖 店,情況猶如領展商場近年大舉引入連鎖食肆、化妝品、時裝店的翻版,皆因財雄勢大的企業,才有能力承租美輪美奐的場地。今次領展引入建華管理街市,無晒臭 味又有得用八達通的方便消費背後,卻暗暗掀起大戶稱霸的爭議。 記者以商戶身份向領展查問租小西灣街市店鋪,職員指已交承辦商負責,着記者向建華查詢。建華職員則說:「是啊,租鋪都由我們負責。」更向記者報價,一個二 百多呎鋪位月租三萬五千元、四百呎則要近八萬元。有過渡到新街市的舊商戶指,目前百餘呎的鋪位,月租約四萬元,「以前個檔面積幾乎是現鋪的兩倍,月租才五 萬餘元。」她承認街市翻新後「靚咗」,人流亦有增加,所以希望「補得番」。 踢走街坊商販 建華一方面出任管理商,有權控制租金上落,但與此同時又引入關連零售店,租金制訂是否公平公正受到質疑。凌偉業回覆本刊時聲言,他有份經營的攤檔,進場並 無租金優惠:「做街市同做豬肉都唔同公司,係唔同人做,大家都要交數。你《壹週》同《蘋果》都同老細,但唔同部門,大家交條數都唔同。」記者質疑建華一條 龍有壟斷之嫌,他就反駁肉檔並不是自己做晒,「牛肉都唔係我哋做,有公開招租,都有租俾人做。」建華公關回應,會因應檔位位置、行業及檔戶營運能力,參照 市場水平訂租,但拒絕透露與領展合作條款。領展回覆本刊內容與建華相同,沒有回答如何監察建華。有街坊透露,小西灣街市翻新前,約有四十八檔,如今九成人 已離開,成功過渡的大約只有四、五檔。有前商販指:「當日話要入新街市,租金至少加三成,有的加一倍;入場要俾數萬元裝修費;之後每個月要俾一千元宣傳推 廣費;檔位規定要裝八達通機,管理公司會在交易抽佣1.5%。咁多錢要俾,我哋小商戶根本頂唔順,只能夠投降。」有街坊亦感嘆:「我識得啲商販,辛辛苦苦 捱咗廿幾年捱大啲細路,如今被踢走之後就出去幫人打工,或者被迫退休,佢哋有老中醫、有賣香燭。而家個街市變到賣貴嘢,擺到好靚咁樣,但超級市場都有啦, 有檔賣有機菜,好似仲貴過city'super,公屋街市唔應該係咁。」 豆腐霸權爭議 管理小西灣街市的建華集團,旗下零售網絡不單只賣豬、牛、雞、魚,近年還積極擴充其他食品零售,較為人熟悉的包括:豆腐主義、包點先生、 QunQunPan麵包店等,都有租用領展商場。其中最惹火的豆腐主義曾被網民大舉抨擊,因它在深水埗的分店,開正在老字號公和豆品旁邊,一度開大喇叭推 銷,以「鄉下人」來形容「唔識揀」的街坊,被炮轟衝着老店搞「豆腐霸權」,經傳媒廣泛報導之後才停止。此外,法庭記錄顯示,凌偉業持有的肉食公司,曾被指 控無牌經營。有業內人士指,「豬霸」會向食環署街市持牌人租肉枱營運,比開街鋪節省不少租金。 手持七億物業 建華集團董事長文卓培,由豬肉買手升呢變成摩登街市大王。拍住他的凌偉業原本做飲食業,婚後才跟賣豬肉的外父入行,後來認識到文卓培,「大家都係投機,可 以話一拍即合。」文卓培父子手頭的物業估值高達七億三千七百萬元,當中逾一億凌偉業有份投資。凌偉業主要負責建華對外宣傳,有商販形容他為人醒目,交際手 腕強,領展更視他為街市佬的「明日之星」。文氏父子與凌偉業的王國自一二年埋得領展堆之後愈做愈大,商販都認識這個「鐵三角」,但他們提起都意有所指: 「對任何事都好,唔好以本傷人,或者用其他手段奪取人哋嘅嘢。」凌偉業則指:「街市裡面,各行各業好多,我哋嘅主張係除非一啲好具競爭性嘅,譬如我哋做肉 食批發係市場最大,我哋會自己做,原因係希望用我哋嘅長處,賣得平啲,用佢吸引番啲人嚟(買餸)。」 翻新陸續有來 繼小西灣街市之後,建華即將接手管理領展大埔太和邨街市、東涌逸東街市及屯門良景街市,將進一步大展拳腳。凌偉業揚言:「第時港九新界都會有,(現時)未 做得切啫。」其中太和邨街市已圍封裝修,上演小西灣街市踢走小商戶翻版,原本賣豬肉的陳先生(化名)稱,建華完全無意讓他續租,「我哋做豬肉,佢個老細又 係做豬肉,所以佢都唔會同我哋傾話租俾我哋做,機會都唔俾。」他向其他舊檔戶了解過,得知租金至少加一倍,個別檔戶甚至加三倍。 領展街市改頭換面,也是街市連鎖勢力發圍之時。今年是領展上市十周年,旗下商場大部分已翻新,但九十個街市當中,只有百分之六完成,首個改裝後的樂富街 市,一三年翻新後人流增加兩成。領展早前宣布,今年起有十個街市陸續翻新,二○一四一五年度街市的租金收入增長為百分之十。除了建華,領展亦有和其他街市 管理商合作,但他們大多是房委會八八年起引入的舊夥伴,它們在管理上不及建華懂得大搞綽頭,難怪建華過去兩年成為領展新寵。 街市地產霸權 街市是草根階層自力更生的平台,在街邊養活了幾代香港人。但時移世易,由大財團營運的街市不過是生財工具,小市民難以跟財雄勢大的企業較勁創業。有商戶感 慨:「以前個年代,上、中、下,每個階層都有搵食嘅天地。回歸後,所有嘢都俾地產商擸晒,連街市都做埋。」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領展是私人公司, 外判給哪間公司管理都得,但如果管理商並非以價高者得方式揀選租戶,而是「造數」優待旗下公司,就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最終管理商控制多個街市檔,亦可 能做到合謀定價。本地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罪魁禍首是香港政府,「領展呢壇嘢演變成咁,係可以預見嘅,因為政府賣斷咗,佢一定係利益最大化。一定係俾啲有 能力嘅租戶入去,小商戶一定俾佢踢走。」在新世代撐小店的本土意識氛圍下,領展街市勢將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下一個「反霸權」的抗爭戰場。 後記 記者連日到建華集團管理的領展小西灣及天瑞街市採訪,在耳目一新的環境下,卻有另一番體會。每當攝記舉起相機,就有街市保安走來要求停止採訪,之後說: 「你們採訪的話要先聯絡我們職員。」好了,不舉相機,只拿筆記簿記錄,同樣引來保安問候。記者沒答話,保安就採人盯人戰術,尾隨記者觀察一舉一動。又好 了,不拿簿,只握紙仔一張,同樣有人來:「小姐,有乜可以幫到你?」在嚴密監視的環境下,商販都不敢多說話。以往街市三姑問候六婆、順嫂八卦陳師奶那最直 率的真性情與人際互動,幾近消失。一個外表近乎完美的街市,它內裡的靈魂和社會角色,其實更值得人深思。 撰文:吳婉英攝影、攝錄:李育明、高仲明資料:鄭詠欣[email protected] |
||||||
六年前因《壹周刊》報道深陷“致癌風波”的霸王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霸王”)近日應該開始寬心了。
中國香港高等法院5月23日宣判:於2010年7月14日出版的《壹周刊》,指霸王洗發水含有可致癌的二惡烷,被霸王控告誹謗,索償逾5.6億港元。案件經39天的審訊後,裁定被告壹周刊出版有限公司敗訴,須向霸王賠償300萬港元,並須向原告賠償八成訴訟費。
法官在判詞中指,被告嚴重破壞原告聲譽,令原告難以銷售宣傳其產品,造成長期影響,但法官又認為,賠償額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妨礙言論自由。
5月24日,霸王國際主席、執行董事陳啟源及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陳正鶴近年來首次面對媒體,講述過去六年的霸王狀況。對於法院的判決,陳啟源表示,感到沮喪和不平。打官司是一件耗時耗錢的事情,至於霸王是否會上訴再提索賠,將經董事會討論決定。
深陷致癌風波
很多人都還記得霸王當年的輝煌。電視里播放著代言人成龍給霸王拍的廣告,一提到治脫發的洗發水,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霸王。超市里,霸王經常擺在顯眼的位置,還有許多促銷人員熱情地讓你嘗試下霸王的新品。
霸王的光芒在2010年突然黯淡了下去。這一年,《壹周刊》以“霸王致癌”為標題,報道一位中國香港陳姓消費者向媒體投訴霸王洗發水含有二惡烷。報道刊出後,整個日化行業為之震動,當時風頭正勁的霸王洗發水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鑒於影響巨大,為查明真相,相關主管部門迅速介入。三天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官網上通報稱,通過抽檢樣品發現,霸王洗發水樣品中二惡烷的含量水平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任何危害,霸王洗發水健康安全。
同時,通過對比美國食品藥品監控局(FDA)、澳大利亞國家職業衛生和安全委員會下屬專業機構等權威機構關於二惡烷含量的限定,霸王洗發水的二惡烷含量遠低於限定標準,亦能證明霸王洗發水的健康安全性。
雖然有權威機構的澄清和證明,但消除誤解和恐慌絕非一時之功,為維護自身權益、挽回損失並證明清白,霸王集團不得不狀告《壹周刊》誹謗,並索償逾5.6億港元。香港高等法院受理了此案。
霸王內部人士指出,《壹周刊》“霸王致癌”的報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失實調查報道,背後其實是競爭對手的惡意誹謗。在《壹周刊》刊出涉案報道後,某洗發水公司開始大登廣告,聲稱自己的品牌不含“二惡烷”成份。事後發現,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前述報道中的陳姓消費者,正是他投訴了霸王洗發水。
據前期報道的庭審資料顯示,《壹周刊》致癌風波事件的記者在接受法院聆訊時坦承,涉案報道“現在看回來是不公道”。當時,法院提出盤問,霸王競爭對手O'Naomi曾在《壹周刊》旗下另一份報紙刊登廣告,其內容所顯示的化驗報告,與投訴人向記者出示的報告一模一樣,《壹周刊》是否被利用?該記者回應時聲稱:“現在看回報道同廣告內容,覺得是。”
圖為陳啟源為記者介紹他們家族的中醫方面的藏書
“很多消費者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陳正鶴說。這期事件一出來,消費者對霸王的信任度降到了冰點。這場惡意誹謗造成的信任危機持續時間很長,就在前一、兩個月,霸王某位員工去超市里問起霸王的銷售情況,還有促銷人員回答說:“那個會致癌啊,現在沒什麽人買。”
自這起事件起,霸王集團業績出現大幅下滑。2009年,霸王集團還盈利3.64億元,但從2010年起霸王集團就開始連續虧損:2010年虧損1.18億元;2011年虧損5.59億元;2012年虧損6.18億元;2013年虧損1.44億元;2014年虧損1.16億元;2015年虧損1.11億元。
波折的多元化之路
這場風波對霸王的影響是巨大的。銷量迅速下滑後,霸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縮減開支。比如,轉變銷售模式,以前霸王的銷售模式以直營為主,直接對接各大賣場。現在大部分改成經銷商模式。
人員方面也有精簡。2萬余名龐大的促銷員隊伍幾乎全部裁掉。霸王的員工從最輝煌時期的有600多人到現在差不多100人左右。曾經多年以高價請港星成龍代言的霸王,也於去年終止了合同。
“現在基本上是從頭再來。”陳正鶴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霸王為了重塑當年輝煌還曾嘗試做過涼茶,在5月24日的媒體溝通會上,陳啟源承認這是個錯誤。“之前認為涼茶跟洗發水的渠道是一樣的,後來發現涼茶在大賣場賣得少,在士多店賣得多,無法借力洗發水現有的渠道,而是要重新開拓新的渠道。”涼茶的嘗試最終導致霸王虧損了幾億。2013年,霸王果斷地砍掉了涼茶的業務。
盡管有不少人的非議,霸王依舊在走多元化之路。最新的一項嘗試是嬰童類洗護用品。據陳正鶴介紹,嬰童類的產品包括嬰童的洗護用品、護膚霜、洗衣液等。這些是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很容易實現的。新品類並不會以“霸王”作為品牌,而是會推另外的品牌。現在正在做規劃,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目前霸王的產品結構為三塊:洗發用品、護膚品以及嬰童類洗護用品。洗發用品依然是重中之重。陳正鶴表示,這三類產品的共性就是依然圍繞中草藥、天然健康的主題,並且渠道是可以共用的。
在霸王今年的發展策略中,銷售增長不是關鍵詞,增加利潤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能夠活下來最重要。”陳正鶴說。增加利潤的方式包括,推出毛利潤更高的中高端洗發水,把相對於洗發水來說毛利潤更高的護膚品品牌本草堂做起來,以及把以前失去的銷售網點激活、優化。這些都是霸王這兩年的工作重點。霸王自去年開始推出中高端洗發水,據稱市場反應還不錯。
霸王還希望嘗試直銷。從2014年起,陳啟源就不斷在為直銷的牌照做努力,比如赴泰國收購公司、將總部遷去廣州南沙自貿區等。
霸王的管理層看上去似乎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他們給今年定的目標是平穩,不虧損。從第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大環境非常糟糕,零售市場的數據基本是下跌的,霸王第一季度銷售目標是達成的。
“霸王利潤好的時候,每個人都相信我。公司要怎麽發展都相信我。而現在霸王賠了六年,有什麽新動作股東們都擔心會賠本。因此轉型的步伐不能太大。”陳啟源說,“有盈利了,管理層才能相信我。”
上市公司霸王集團(1338),與《壹週刊》的世紀誹謗官司,於本週一有判決。霸王勝訴,獲賠償三百萬元,算是暫時讓這場糾纏六年的官司抖抖氣。霸王原先的索償金額,高達六億,如果如願獲賠,將是扭轉霸王財務的乾坤。本週一霸王股價不升反跌,到本週二才大升超過一成。霸王之為人熟悉,是找來成龍拍動L廣告。創辦人陳啟源夫婦,更加是農民出身。六年人事幾番新,記者前往霸王的生產基地察看,當地街坊指,近兩三年間,霸王員工人數大減,部分廠房更已租予他人使用。要回復當年盛況,還有遙遙長路。 霸王現在與六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記者來到霸王(1338)位於廣州廣花路的工業園視察,這裡距離廣州火車東站,約一小時多車程。工業園於二○一二年八月開幕,聲稱投資約八億元人民幣,佔地三百二十五畝(約二十二萬平方米),相當於一點二個維園。從霸王發放的開幕影片看到,開幕典禮當日相當熱鬧,出席嘉賓不乏廣東省各級官員,當然還有當時的代言人成龍。成龍致辭時,還強調自己八年來,一直都用霸王洗髮水。記者在現場外圍察看,發現這個工業園的確龐大,有六幢大樓及起碼三幢宿舍,部分大樓用來存放貨物。閘口有保安看守,附近亦有公安巡邏,偶然有員工以電單車或單車代步出入。有做生產線的霸王員工透露,工人一日工作十二小時,無加班但很辛苦。被問到宿舍情況,她表示,工人宿舍提供八個床位,但人較少,通常三至四個人住一間。不過她認為宿舍很熱,因為每間房只有一把裝在天花板的小風扇︰「我未感覺到一絲絲的風。」而附近士多老闆娘則指,不時有霸王員工前來光顧打躉。有霸王員工曾跟她提到,近兩三年間員工人數大減︰「以前(規模)就大,依家縮咗好多,以前有二千(人),依家聽講得二百!」工業園面積大,員工少,所以某部分地方已出租予其他工廠。 廣州超市大量出售 記者再前往廣州的大型超市,看到單是「霸王」的產品,已放滿兩格五行,產品除了洗髮水,還有育髮膏、髮膜等。產品放在內側中間位置,偶然有市民停低望望,亦有人將「霸王」放入購物車。另外同為霸王出品的「追風」定形啫喱,則放在隔壁架下方位置。其中廣州市民梁先生表示,父母兩、三年前開始用霸王洗髮水。他曾經跟父母提過公司有官司,但他們選擇繼續用︰「他們還是用。」劉先生直言,近年已停用︰「若是有一些物質對頭皮有影響的話,我還是比較在意!」他又認為,霸王的洗髮水太香。不過亦有市民表示,她不擔心霸王品質,因為政府有監管。她以前用過霸王試用裝︰「唔知係咪心理(作用),(覺得)倒出來嘅顏色好核突。」而在香港,霸王仍然有售,但規模遠不及廣州。記者到了八間個人護理產品店及超市觀察,只有四間有霸王產品出售,並且放在層架最底位置,毫不顯眼。除了有最出名的防脫髮系列,還有烏髮回髮及育髮等產品,最神奇是有一款還加了薑汁!當記者拿着霸王到收銀處付款時,職員更誤以為記者是內地人,竟用普通話跟記者溝通。 六年共蝕十六億 回顧這六年來,霸王的財務狀況,可謂驚心動魄。二○一○年霸王的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一○年上半年,集團純利一點五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七。二○○九年,霸王洗髮水亦佔中國市場最大的份額,約百分之九點六。不過一個月後爆出二噁烷醜聞。其後業績急轉直下,開始賺變蝕。 一○年全年錄得一點二億元虧損,一二年虧損更擴大至六點二億元!為令虧損收窄,嚴格控制成本,但六年來仍總共蝕了十六點七億元。其中核心品牌霸王的收入大減,一○年上半年有關收入七點一億元,到一五年有關收入只有一點八億元,六年累跌百分之八十七。 現金大流走 為了救亡,集團開始推出新產品。一○年四月推出與本業大相逕庭的涼茶業務,更找來甄子丹任代言人。不過涼茶業務於二○一二年收入為一千七百六十萬元,按年跌百分之九十,更於一三年結束。另外,又推出新的洗髮水和沐浴露產品系列——麗濤,希望成為增長點。宣傳方面又毫不吝嗇,早年仍邀請成龍、金喜善、韓庚等名人做品牌代言人。密密燒錢,可惜仍然年年蝕錢。手上的現金,亦愈來愈少。二○一五年集團銀行存款、結存及現金僅二千九百六十萬元,與二○一○年時的十一點九億元相比,已暴跌了百分之九十八!霸王本月中亦配股集資七千七百幾萬元,以償還股東貸款。 農民變上市公司主席 霸王未來能否翻身,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創辦人陳啟源與妻子萬玉華,經歷的就相當傳奇。兩人均是農民出身,八十年代是做農藥生意的個體戶,後來以山寨廠形式生產洗髮水。霸王原本只屬國內二、三線品牌,○五年開始更改包裝、又大灑金錢請名人任代言人、賣廣告。短時間內,由一間山寨廠變成「中藥世家」,品牌的銷售量由○六年起,每年以倍數增長。○九年的招股書顯示,陳啟源與萬玉華,已住在廣州白雲區白雲堡內的別墅。不過,自六年前醜聞傳出後,霸王業績長期虧損,二○一五年四月時,由陳啟源及萬玉華持有的Fortune Station Limited,將所持十九億股股份,抵押予Wisdom Bright Ventures;抵押的股份當時值九億元,以作為股東貸款融資的擔保。有關抵押在同年九月解除後,二人隨即將同等數目的股份,抵押予鼎珮投資,再次用以作為貸款融資擔保。到現時為止,未知這筆貸款是否已經完全歸還。 兒子代母掌舵 去年十二月,萬玉華突辭任首席執行官,由只有二十六歲的兒子陳正鶴接任,並只收取每年一百元的董事袍金。資料顯示,陳正鶴於多倫多大學商業學士畢業,十八歲已加入霸王集團,並出任霸王廣州的董事,四年前開始擔任母親的私人助理,負責霸王廣州的日常行政及管理。在陳正鶴接棒後,霸王繼續有新搞作。年報指,集團今年將推出針對孕婦和嬰兒的個人護理產品,又會通過與新的電子商務公司合作,擴大網絡銷售平台,以及跟一些知名的線上銷售平台合作。早於前年集團已在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等平台建立旗艦店,希望增加銷售額。 股價不升反跌 今次與《壹週刊》的官司,霸王索償金額高達六億,如果如願獲賠,將是扭轉霸王財務的乾坤。上週五霸王股價,曾創一個月新高。不過本週一霸王勝訴,並獲賠三百萬元後,霸王股價不升反跌,收市跌了近百分之六。到本週二再大升,股價曾升一成七,相當波動。 其實在一○年七月,《壹週刊》報導後,當日霸王股價由5.84元,跌百分之十四至5.01元,下午隨即停牌。翌日再跌百分之八。三個月後,霸王在高等法院向《壹週刊》提出法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公司股價持續下挫,一五年一月低見0.275元,創上市以來新低。不過一五年三月案件開審,至八月底雙方完成結案陳詞,其間股價由0.315元升至0.57元,累升百分之八十。要再創造神話,還看陳啟源夫婦有何板斧。 誹謗案法官:勿礙傳媒監察 霸王控告《壹週刊》誹謗官司糾纏六年,法官陸啟康本週一頒下共二百九十八頁書面判詞,裁定被告壹週刊出版有限公司敗訴,須向兩名原告,即霸王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旗下霸王(廣州)有限公司,賠償聲譽損失,分別為二百萬及一百萬元,合共三百萬元,另需支付原告一方八成訟費,以及霸王集團在本港發公告所花的四千六百多元。陸官於判詞中指出,被告嚴重破壞原告的聲譽,令原告難以再銷售或推出新產品,造成的影響可以是長期的。但他亦認為,賠償金額不能定得過高,否則會妨礙新聞自由。他指出,本案涉及重要議題,包括公眾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法庭須謹慎考慮,並於言論自由及保護個人聲譽之間取得平衡。假如將負責任報導的門檻定得太低,傳媒的可信性會下降、失實及誹謗內容會充斥社會;但若把門檻定得過高,將會阻礙傳媒作為監察者的作用。 記者不是科學家 陸官認為,根據案中各專家報告,科學界目前只能確定二噁烷會令動物致癌,現時沒有任何科學或醫學報告,指出二噁烷對人類致癌,二噁烷對人類的影響並不清晰,屬於未知範疇。涉案報導指,霸王洗髮用品含10ppm至27ppm二噁烷。陸官認為,已符合加拿大、澳洲及歐盟等地的安全標準。負責撰寫報導的女記者林瑜婷,陸官指她並非科學家,卻以個人判斷,將原告的洗髮用品含10ppm二噁烷,定為「危險邊緣」。陸官批評是「完全不合邏輯、武斷及無科學根據」的做法。他又指出,林沒有查證投訴人的身份、質疑其提供的樣本、只給予被告短時間回應、亦無公平及準確地報導原告的回應,是不負責任的報導。 沒影響內地生意 陸官批評,有關報導「錯誤、幼稚和不專業」,但亦認為報導並非惡意。他續稱,原告分別在內地及本港出現銷售損失。但《壹週刊》沒在內地發行,內地讀者應該無機會閱讀涉案報導。原告在內地的生意損失,主要是內地傳媒轉載涉案報導所致,但內地傳媒轉載時,有自行蒐集資料及尋找內地專家評論,故此所謂的內地傳媒「轉載」,未必重複有關誹謗言論。此外,根據內地法律,文章的原始發布人,並不需要因為其他人轉載文章,而負擔加倍傷害的責任。而且,內地人選擇不購買霸王的產品,並不一定因為相關報導影響。陸官認為,原告產品在內地銷售下跌,與涉案報導沒有必然關係,裁定被告毋須就原告於內地的損失負責。陸官續指,涉案報導令霸王在本港損失了二千多萬港元的利潤損失,但霸王在香港的銷售業務,是由原告之一霸王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兩間香港子公司負責,兩間子公司才是真正蒙受損失的事主。惟根據本港法律原則,霸王國際作為母公司,並不能為子公司提出訴訟,裁定被告亦毋須負責原告在港的銷售損失。陸官對於兩間子公司並沒加入成為原告之一,感到難以理解。 壹週刊考慮上訴 《壹週刊》總編輯黃麗裳索取判詞後,離開高等法院時表示,法官裁定《壹週刊》並非惡意中傷霸王一方,判罰的金額亦比原告要求的低很多,會考慮就判決提出上訴。被問及法官批評報導加入了不少個人評論,她表示不認同。壹傳媒(282)其後發出通告,指判決不會對集團日常運作及財務狀況有任何重大的不利影響。霸王一方發出新聞稿,引述集團主席陳啟源表示,判決是對霸王聲譽及公司追求高產品安全標準的肯定,公司已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為消費者提供進一步保障。中草藥洗髮水生產商霸王集團,今次控告《壹週刊》誹謗,源於《壹週刊》一○年七月刊登一篇投訴報導,指霸王洗髮水被驗出含有可致癌化學物二噁烷。霸王同年入稟高院,指報導失實及惡意中傷,令其產品銷量及集團股價大跌,市值蒸發二十四億,向《壹週刊》索償。 索償六億創紀錄 本案去年三月開審,審訊三十九日。霸王一方於審訊期間質疑,陳姓投訴人其實同為洗頭水生產商,動機可疑,想抹黑霸王。他們曾向記者解釋,二噁烷在原材料出現是無可避免,又將有關二噁烷法規提供予記者,惟被告選擇性報導,更將二噁烷可令動物患癌,寫成可令人類患癌。時任《壹週刊》內容顧問張劍虹及撰文記者林瑜婷均有出庭作供,並否認報導是想整死霸王。張劍虹指出,只給原告一日時間回覆,是編採上的政策,分題由「二噁烷可致癌」改為「二噁烷致癌」,也只屬刪減虛字。至於今次霸王索償逾六億,相信創下本港誹謗案索償額的最高紀錄。 霸王時間表 14/7/2010《壹週刊》刊登報導,指霸王洗髮水含可致癌的二噁烷。10/2010霸王在高等法院向《壹週刊》提出法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並禁止出版該內容或類似內容。11/12/2012霸王聲稱報導令收入損失至少5.6億元。2/3/2015案件在高院開審,資深大律師余若海為《壹週刊》代表律師,資深大律師鮑永年為霸王代表律師。23/3/2015《壹週刊》的毒理學專家Dr. William Sawyer作供,引述丹麥學者於93年出版的研究,證明二噁烷對人體致癌,指工人工作時接觸到二噁烷,患癌風險比一般人增加0.64倍。26/3/2015霸王的毒理兼生物化學系專家Dr. Richard Parent表示,二噁烷只是「可能對人體致癌」,但他承認,若人類吸入用於動物實驗的高劑量二噁烷,患癌機會高於五成。8/5/2015霸王的會計專家Steven Skalak指,據來自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在2009年時霸王在中國洗頭水市場具領導地位,及報導出版後,其市場佔有率下降。12/5/2015《壹週刊》的會計專家Trevor Dick指,假設洗頭水市場增長率為9%、而霸王維持原有市場佔有率,霸王於報導刊登後的來年業績、即2010年下半年至翌年上半年,應為16.8億元,較前一年下跌8%。29/8/2015雙方完成結案陳詞,法官押後裁決。23/5/2016裁定《壹週刊》敗訴,須賠償霸王300萬元。 撰文:黃嘉慧、李啟發[email protected] |
工作時間大概為一年,沒有薪水,沒有固定職位,沒有固定辦公地點和時間,且很多時候都是節假日工作,這是很多政治競選的誌願者要面對的現實。盡管如此,每到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仍有大量的申請者想成為競選陣營的誌願者。
同以往誌願者不同的是,要想成為今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誌願者的話,你還必須要簽一份“發誓終身效忠特朗普”的保密合同。
效忠終身
CNN本周公布了這份總共6頁、2271字,所有想為特朗普的誌願者都要簽訂的保密協議。根據協議,特朗普的誌願者“終身禁止進行任何批評特朗普的行為,禁止在任何情況下批評特朗普的家庭,特朗普的商業和品牌”。同時,誌願者還被要求對有關特朗普的任何私人信息進行保密,比如有關特朗普的報稅和私生活等信息。
此外,不僅誌願者被禁止這樣做,如果誌願者是一位商業雇主的話,他還要確保他的雇員們一樣“不得從事任何反特朗普的行為”。
也就是說,只要你同特朗普競選有任何雇傭關系的話,即使是沒有薪水和員工福利的誌願者,你也不能說特朗普的壞話,永遠都不。即使特朗普在11月份沒有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如果你曾經是他的競選誌願者,而如果你或者你公司的雇員因對特朗普品牌的產品有不滿,而在自己的社交網站“推特”上發了一下牢騷的話,特朗普就可以把你告上法庭。
此外,如果你簽了這份協議而你公司的任何一個雇員要為希拉里競選工作的話,特朗普也可以把你告上法庭。
這份協議不僅針對特朗普的誌願者,特朗普競選陣營的任何一位雇員,包括高層雇員也要簽。
特朗普的前競選經理萊萬多夫斯基(Corey Lewandowski) 就簽了這份協議。所以,在萊萬多夫斯基離開特朗普競選陣營加入CNN成為一名政治評論員之後,根據此前的那份協議,他不得發表任何批評特朗普的言論。
違反這份協議會有嚴重後果的案例是,特朗普競選前助手紐伯格(Sam Nunberg) 因為將特朗普競選的兩位工作人員“發展浪漫關系並在公開場合吵架”的信息透露給《紐約郵報》而被特朗普解雇,特朗普還向紐伯格索要1千萬美元的法律賠償。
法律專家:很難有法律效力
雖然這份措辭嚴謹,將保護特朗普和他家人的一切武裝到牙齒的協議同特朗普多年經商的商人習慣有關,但法律專家認為,通常情況下,這樣的保密協議只在正式雇員,也就是同企業有正式雇傭和薪酬關系的情況下才有約束力,誌願者通常沒有薪水和福利,因此這樣的法律合同很難產生約束力。
“特朗普的競選沒有給誌願者任何報酬,因此沒有砝碼來交換他們不要同外界泄露有關他們工作中的信息。”紐約州勞工法律師佩里(Davida Perry)如此表示。
紐約大學法律系教授艾斯徹(Samuel Estreicher)則說,特朗普將很難提供有關證據證明他因為誌願者的“公開評論”而遭到什麽樣的重要損失。他稱:“這極度誇張。我不認為這可以產生法律效力,我不知道他(特朗普)為什麽要這樣做。”
雖然如此,“特朗普愛告人”卻是紐約州人盡皆知的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特朗普狀告過報紙、他的前妻、多個州的商業公司,印地安人的部落和幾乎整個紐約市的各個部門,甚至還有其他國家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