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曾為律政司長大熱

1 : GS(14)@2016-12-27 12:15:08

【本報訊】失竊約千萬元珠寶首飾的是有「公職王」之稱的資深大律師鄭若驊,現年58歲的她作風低調,回歸前後擔任多個公職,2013年更盛傳是律政司司長大熱人選,現為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今年7月,她就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裁定中國「九段線」和歷史性權利無法律效力,提出多項質疑。鄭若驊除為資深大律師、亦是特許工程師、特許仲裁員及專業調解員。2008年,她通過全球選舉成為首位出任特許仲裁學會主席的亞洲女性。這位公職王,曾任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城市規劃上訴委員團、環境影響評估上訴委員會小組、上訴審裁團(建築物)等機構的主席。有傳她與回歸後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稔熟。2011年因病放下所有公職,2013年重出江湖,盛傳她很大機會問鼎律政司司長寶座,最終袁國強獲委任為律政司司長。■記者曾海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7/198779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50

張建宗接任政務司長大熱

1 : GS(14)@2017-01-07 07:05:36

【本報訊】假如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下周四請辭,官場普遍相信,現時問責局長中最資深的張建宗(圖),將代替林鄭接任政務司司長;更有政界中人相信,一旦林鄭當選下屆特首,與她長期在扶貧和退保議題上合作的張,有望成為林鄭的接任人選。但有立會議員直言,張處事方式較「油條」,若他真的做下屆政務司司長,希望他處理問題時可以「爽手啲」。有政界及及官場中人稱,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相比,張建宗一向是下屆政務司司長人選的冷門,但林鄭一旦當選特首,張接任的機會遠高於譚志源,因林鄭與張長期合作,對其表現滿意,反而有指林鄭與譚合作推銷政改期間,不滿譚不願承擔政治爭議,令譚失分,「如果林鄭喺譚志源同張建宗之間揀一個政務司司長,好多人相信佢揀張建宗」。


黃國健:處事較「油條」


張另一優勢是他長期處理勞工問題,與工聯會有不錯關係,「雖然佢能力唔算強,但一向好重視工聯會意見,左派對佢唔反感」。工聯會黃國健認為,雖然張處事向來較為「油條」,但以官場資歷計,張確實勝任政務司司長一職。但黃提到,現時勞工界極為關注的取消強積金對沖和退保問題都由張建宗負責,若日後確實由張升任政務司司長,他希望張能繼續關注這兩大議題,並且要「爽手啲」,如在本屆政府任滿前,將取消對沖的方案提交立法會。■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7/198892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05

出世時得1.2磅 掌心BB奇蹟長大

1 : GS(14)@2017-01-24 03:00:10

曾被擔心難以生存下去的湖南長沙「掌心BB」,去年7月7日在媽媽腹中只27周便出生,當時體重僅570克(1.2磅)。經過多月來的照料,取名「7月」的掌心BB,日前在父母的陪同下返回當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七月的各項生長發育指標穩步增長,一切安好。七月來得不易,其母親曾三次懷孕失敗,做試管嬰兒至第四次才懷上。去年7月7日,母親「重度子癇前期、胎兒臍動脈血流缺失」,提早13周分娩。剛出生時的七月,四肢瘦弱不堪,僅570克,身體嬌小得可以捧在手心,因而被取名為掌心BB。呼吸是七月面對最大的難關之一。歷經66日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9天無創呼吸支持,期間無數次生命垂危奮力搶救,終於在去年9月20日撤掉呼吸機,改為低流量鼻導管吸氧。由於七月出生時體重太輕,生後出現很多併發症。新生兒科特別打開「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的大門,讓七月媽媽到病房餵哺母乳,參與床旁袋鼠式護理。醫護人員還對七月的父母提供各項護理培訓。爸媽亦專門錄製約10分鐘的「說給七月聽」溫暖錄音,放在七月床旁每天播放,堅持了兩個月,助她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終於在127天後離開醫院。中青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3/199062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797

【讀書好×果籽】本土感性:丘世文《在香港長大》出新版了

1 : GS(14)@2017-07-29 03:42:06

【文化籽:讀書好】身份認同近年變得十分敏感,大家似乎忘記了人的身份認同是流動、多元的事實。在近年熱烈討論的香港人身份認同中,只有「民族」一種概念,要麼是地獄鬼國大陸人,要麼是香港民族。大家有否想過,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都與種族無關,而是源於文化,以粵語流行文化為主體。在海外移民的生活中,這種對港式文化認同更形突出,文化,正是我們表達身份的方式。戰後嬰兒潮一代建構出香港文化身份,發展出華人社會中最活潑生猛的城市文化,香港在八十年代一切蓄勢待發的美好。這是殖民地良政善治的歲月,經濟起飛,社會流動。在七十年代讀大學的本地年輕人,接受西方普世價值,希望改革香港,他們有的組織議政團體如觀察社,有的創辦媒體如《號外》雜誌,創造出香港中產都市文化。呂大樂說過《號外》的特色是「理直氣壯地、毫無歉意地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的人和事」。《號外》創刊時也說:「這是香港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一本刊物,宣稱香港作為一個如同紐約、巴黎、東京的城市,有其性格、有其文化精血與自我精神。Every great city deserves a city magazine。


《號外》與本土身份

丘世文是《號外》文化的中堅,因他化身多個筆名在雜誌撰稿,他由1978年開始,以筆名胡冠文發表了一系列的懷舊文章,「有系統地梳理自身成長的經歷及同代人的經驗,詳述戰後香港嬰兒潮一代的單純與好奇、反叛與覺醒、理想與迷失;從1951年說起,沿着城市自由發展四十年,走到1997年大限,一邊見證不可理喻的潮流和現象、一邊緬懷已被遺忘的往昔和舊事。」丘世文曾說:「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回憶往事,是價值觀的泉源。只有不能忘記舊事的人才能珍惜現在寄望將來。當年的《號外》及丘世文,在嬉戲玩樂之中建立香港本土的感性,當經過四十年,就成為了香港的heritage。這系列文章在1986年整理成書首度出版成博益袋裝書,1997年重新整理成為青文書店出版的《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2017年七月又有美藝畫報社最新版本面世,新增十八篇同類型文章及同名電影劇本,全書分成五個類別:「懷舊」、「偏見·代溝」、「潮流·心態·儀態」、「性·愛·浪漫」及「變遷·感懷」。


緬懷丘世文

《在香港長大》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人類學考察報告及口述歷史,並非停留在資訊性的懷舊掌故層次,更多是一種關於香港人的「心態史」。丘世文的文字獨特之處是「貼地」,由生活細節觀察出發,行文故事性強,夾雜主角們的廣東口語對白,作者本人白話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一種獨特的香港文字感性。在書中《半山老旦》一文中,他描述半山區曾經高不可攀,到自己住上半山時體會到那種侷促破落,猶如他目睹年華老去的老明星,丘世文說:「真的﹐歲月可以不饒人﹐而最痛苦的還是﹐當歲月僅餘給你的一段如詩般美的往事﹐總那麼因為得以舊地重訪而頓時變得色彩剝落﹐索然無味﹐至於貪戀緬懷過往的人就比如舊約中不聽警誡要回首看過究竟﹐在違命的剎那登時要變作鹽柱死灰來。」貪戀過往變鹽柱,不就是今天香港的集體悲劇寫照。緬懷過去,是歷史感的開始,也是本土身份認同的起點。所謂本土主義,其實從來都存在。



《號外》雜誌四位創辦人,後排由左至右胡君毅、陳冠中、丘世文,前排鄧小宇。

青文版《在香港長大》

撰文:劉細良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28/201034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98

【神技】大雄長大變暴走族?日本電單車奏《多啦A夢》主題曲

1 : GS(14)@2017-10-09 03:25:09

電單車、改裝跑車的排氣喉聲可以玩到出神入化,高音甜低音勁都屬等閒事。不過如果要用到排氣喉聲來奏出一首歌,應該都算高手中的高高手。日本有網民把影片放上網,就是一位暴走族風格的電單車駕駛者,一邊駕車一邊用排氣喉聲奏出《多啦A夢》主題曲。


原post形容這位駕駛者為17歲的大雄......

不過他奏的主題曲不是我們熟悉的「叮噹呀」或者「袋仔的法寶」,而係名為〈ぼくドラえもん〉。這首主題曲在日本於1979年10月1日至1981年9月26日間使用,作曲者係菊池俊輔,作詞者就係藤子・F・不二雄,至於主唱方面,就是多啦A夢的聲優大山のぶ代,她由1979年至2005年間都是日本版《多啦A夢》動畫的「多啦A夢」聲優,即是演了機械貓26年!



http://bit.ly/2ycFPZ4聽原曲,似唔似?
https://youtu.be/5hn-3Th5nRw文:Joestar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30/201683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