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米投資人:雷軍的“七字訣”,很多創業者都想錯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8/148791.html

i黑馬:“專註口碑極致快”小米的七字訣早已傳遍江湖,然而很少有人能夠正確解讀這其中的含義,雷軍說的“極致快”是什麽,創業者說的“極致快”又是什麽。2015年1月7日,湛廬文化與浙江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管理與互聯網思維大博弈——暨《柳問》新書發布會”上,投資過小米的IDG(中國)常務副總裁黃翔指出,小米七字箴言,雷軍的真正意思是:快速創建一個公司,做到平衡的極致。
 

\以下是黃翔的發言:
 

年輕創業者的短板在於管理

IDG的一個業務,就是幫助創業者。我們在接觸很多創業者,尤其是互聯網創業者,80後、90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可以說樣樣都好,萬事俱備,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短板,他們自己都承認,這就是管理的問題。

我們IDG在創業投資領域里面做了這麽長時間以來,如果說有什麽經驗?確實發現了大部分創業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三要素:建班子、帶隊伍、有戰略。最重要的就是建班子跟帶隊伍,戰略在我們這個行業里面沒有這麽突出,前面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大家知道做投資,看項目,很多程度是看人,這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60後和90後之間的管理有代溝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講,不管是年輕的創業者,還是已經成功的這些互聯網公司,很多公司出了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方面出了問題。很多公司面臨的這些困惑,比如說我們投了大概有20家左右的90後,但實際上是85後跟90後的公司。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60後可能不會理解90後。但是90後在創業中不可能只跟90後、80後打交道,他們要懂得怎麽跟比他們更年長的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團隊,包括自己的員工,包括自己的合作夥伴,這是他們非常大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管理問題。當然,60後說看不懂90後,所以也會有這個問題 。
 

小米的“快”不是快速叠代

我最近就碰到一個創業者,是做油畫的,他說他能背雷軍的七字絕,最後一個字是“快”。他問我畫油畫怎麽能做到快速叠代呢?我說你做油畫,為什麽要快速叠代呢?他說因為是雷總說的“快”,我說雷軍說的那個“快”,不是快速叠代。我聽過雷總的報告,因為我們投資了小米,請雷軍給我們做過詳細的講解,怎麽樣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公司,尤其是怎麽樣做互聯網產品的硬件。其中雷軍就講他的“快”,雷軍說自己過去不擅長管理,在金山管理很痛苦,所以當他出來創業的時候,就想避免企業在發展中的一些矛盾。企業一慢,各種各樣矛盾就來了,雷軍說他自己不擅長管理,所以他要出來做一個公司一定是要做一個“快”公司,等公司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讓他騰出時間來管理,這就是雷軍說的“快”。雷軍說的“快”,跟創業者說的“快”完全不相幹,但是創業者在網上看見了大量的人這樣解讀雷軍管理思想的“快”字。
 

雷軍的“極致”——平衡or 百分百

再比如說雷軍講的“極致”,網上什麽樣的解讀都有,雷軍自己是怎麽解釋的?極致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他說我們是做小米的,不是做蘋果的,我這個團隊當中有搞技術的,搞技術的人就喜歡極致。極致極致,就把小米做成了蘋果,但蘋果不是我的市場,我要做的是小米,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能太極致。

雷軍說“極致”是個平衡的概念,因為總是追求極致,就總出不了產品,雷軍就著急,所以告訴技術人員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極致。但是,對小米的服務來講,服務是用心做的,就是一個真心百分之百要把它做到極致的。雷軍用“極致”兩個字來概括,這里面有很豐富的含義。

假如說沒有人仔細去看,又沒有人很好地去解讀,大家就會有很多的問題。一個“極致”,你做產品該怎麽理解,做服務又該怎麽樣理解。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很偉大的管理思想,雷軍是很成功的企業家,即使他講的這些,也是需要有合適的人,做很合適的解讀。

即使雷軍這樣的成功,這麽快速增長的一個互聯網企業,他也認識到他自己管理的這些短板,他也認為企業發展到他現在這樣一個規模,是需要重新回到一個管理的時代,所以不管是從創業者,還是像雷軍這樣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已經認識到管理的價值,尤其在現在複雜多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當中,管理的價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68

馬雲噴完京東後道歉:哥錯了 這年紀不該童言無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9/148809.html

i黑馬:這一次,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被賣了:與朋友扯淡時不小心被錄音,怒噴同行的私秘話全被曝光。

\什麽是大師?

大師就是你問他格局,他跟你說驕傲——阿里、騰訊、百度已經不是一個檔次,我們阿里一馬當先。

你問他戰略,他跟你說孤獨——再過三五年,有幾個人看得懂我在買樓?

你問他未來,他跟你說命運——如果美國有一個阿里巴巴,亞馬遜還能活嗎?

你問他競爭,他跟你說悲憫——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這個悲劇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

(以上意為:哥的格局,馬雲你懂個毛?)

其中禪語機鋒,我慢慢悟。但目光憐憫又讓我糊塗。

你起於講臺,縱橫捭闔,大展雲圖。

我興於櫃臺,附身躬耕,專註服務。

你舌綻蓮花,構建系統,俯瞰眾生。

我篳路藍縷,傻大黑粗,建設商路。

你建場收租,八方來財,輕松自如。

我采銷合一,質量把關,不敢馬虎。

你點鈔機一開,好運自然來,我們羨慕,卻不嫉妒。

我子弟兵數萬,努力做自己,盡心只為,感動主顧。

雖然我們常常相互盼顧,但其實並不同路。


(以上意為:哥跟你走的本來就不是一條路。你牛逼,你賺錢輕松,你有號召力,我出身卑微,傻大黑粗... ...)

讓你如此操心,使我淚流如註。

莫名感(qi)動(miao)之後,既然你要穿越三個世紀,我們相約百年好不好?

 改一首詩送給你,時間會證明,它是個公正的和事老:

一馬悠忽不見,我自躬耕而行。

心懷虛無之念,不必妄自多情。


(以上意為:哥未來走得如何幹你鳥事?有種百年後約架。)

馬雲的毀,強東的詩,兩相對照,馬雲節操碎滿太空:後者的格調更高雅,罵人於無形。一個字點評:毒。

稍晚一點,馬雲即站出來道歉,在來往、紮堆、微博到處發文:說這些言論為自己同一“朋友”聊天時所說,但是該“朋友”並未完全表達他的意思,斷章取義了一小段話。而且,把私下聊天內容當做文章發布,是對所有人都不公平。

原來,此話是在方興東與劉偉合著的《阿里巴巴正傳》一書中,馬雲與作者聊天時說到的。好吧,此書作者這麽一來,黑馬哥鬥膽預測,他與馬雲緣分已盡。

文內,馬雲的認錯態度誠懇:輕狂和無知總是一路伴隨著我... ...我這年齡真不該“童言無忌”啊!眼淚掉下來。他還說,很多話確實出自他口,但友人間的吹牛聊天,被媒體弄出一個批評京東的標題文章,對大家都不公平。

看上去馬雲是真反思了,具體請看其在紮堆原文:
 
上午,收到公關部王老總一條短信:“恭喜您馬總,聊天聊嗨了?沒想到朋友錄音成文吧?”我回他:防不勝防,下次聊天上澡堂... ...
 
我這個人喜歡聊天,漫無目的,海闊天空,痛快淋漓而只圖“嘴爽”。這些年在很多不同場合,我說了不少的“瘋話”“胡話”和“愚蠢的吹牛”,給自己也給別人帶去了不少問題和麻煩:輕狂和無知總是一路伴隨著我... ...我這年齡真不該“童言無忌”啊!眼淚掉下來
 
這次聊天,沒想到一個朋友把聊天再次錄音成文,很多話確實是我說的,但媒體卻弄出一個我批評京東的標題文章,傳播得很快。友人間的吹牛聊天被公開成報道,對大家都不公平,特別是對京東公司可能會造成無端的困擾和添亂,我深表歉意。
 
我補充一下我對京東的另外一些思考吧:任何商業模式都是不完美的,沒有所謂真正正確的模式。適合自己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鞋子。適合自己理想的,受客戶歡迎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中國互聯網只有一種所謂的正確模式才是我們的悲哀和無知。當然,我們這些創業者都是在每天被人挑戰指責下走出來的。今天的京東也已經不是昨天的京東,我們真心關註並祝福它的努力和變革。
 
我估計也改不了自己“好為人師,毀人不倦”的性格,也習慣了被各種“語錄觀點”... ...但是我希望把自己的觀點盡量完整表達,以免少再“出口傷人”。新年快樂!其實下次誰要“錄音”,一定記得請帶兩塊電池,萬一沒電了多麻煩... ...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错了就加倍再来!总得回来吧!——永远有人信的赌徒谬误 许哲

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749464
随便什么时候猜一个方向,如果错了就反向加倍开仓再来,价格总得回来吧,不可能一路涨不回头(跌不回头)吧,我每次翻倍再来,回来一次我就翻本+赢钱了。

输1块钱不要紧,下次下注2块钱,如果赢了就赚4元,多了1元,如果再错就下注4元,回来就是8块钱,总投入1+2+4=7,还是赚一元。

如此这般如意算盘,啥都不需要知道,每回稳赚1元。

再来!再来!最后总是我赚钱!

看过我上一篇旁氏骗局文章的朋友们对复利的魔法已经有所了解了,看到这里应该已经能明白这个如意算盘的问题所在了。

可这种经典的赌徒谬误却如同庞氏骗局(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665677)一般,拥有惊人的生命力,长时间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坑骗着一代又一代的投机客们。
查看原图
抛掷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或期望值是0.5,但如果仅抛掷一次,则出现正面的概率是0或1(远远偏离0.5)。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即样本的增大),那么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就逐渐接近0.5。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小数定律”,人们通常会忽视样本大小的影响,认为小样本和大样本具有同样的期望值。

出现了好多次正面之后,大家总会觉得出现反面的概率增加了。

轮盘赌的赌桌上,在红色连续出现了多次后,永远有大量的赌客选择重注黑色。

知乎上曾经有个精彩的回答总结了这种策略的本质:赌徒 “必胜方法” 对不对? - 韩一的回答(原作者@韩一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5599/answer/21048281

摘录一点有意思的模拟,使用这种策略的话,资金曲线也必然是这样的:
查看原图
实践的时候,资金曲线是一路向上的,而且似乎表现得还很稳定。实践到底361次附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次连错,然后坚持该策略的话,不但回本了,而且还继续傲娇得一路向上。

当然啦,这类策略的最后归宿一定是清零,血本无归。不但血本无归,还会带上美梦破灭的强烈痛苦感。

笔者见过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每每有人向我宣布一个几乎没有回撤的交易新思路的时候,我就会怀疑,是不是又有人中了赌徒谬误的招了。

沉迷其中的人,往往不能自拔,所谓的网格交易策略,马丁格尔加仓法,诸如此类的,永远也逃不出赌徒谬误的魔掌,但它必然能获得永生般的生命力。

因为决定一个策略流行程度的,永远不是它的收益能力,而是他是否契合人性。

世间上的任何事物,似乎只要符合人性的期望,就会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就如同旁氏骗局一样。网格策略也好,马丁格尔策略也罢,一开始总是给你一个非常非常稳定个的回报 预期。而且没有资金回撤。

人类的大脑厌恶损失,远甚于收益。这是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期进化而来的策略,因为草原上的祖先们可来不及思考太久远之后的事情,填饱肚子,干完这一餐再说。

然而,人类的文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仍然以百万年作为单位进化着。一颗远古的大脑,如何能够面对如今的金融市场呢?故而,千万别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市场,判断策略;需要依赖人类的知识,而非感受。

(吐血推荐一本神书:Neu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16965/

各位如果被人推荐了稳赚不赔的交易策略,并且推广者信心满满得认为不需要对市场有任何洞见,以“资金管理”作为主要交易法则。那你要当心了,很有可能是赌徒谬误的另外一个新装。

金融市场有点类似热力学的系统,大家需要牢记热力学提供的结论,防止上当受骗。

最重要的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市场上,你不做任何贡献或者洞见的话,也没有使得市场变得更有效的资源的话,不可能凭空产生利润,这是违反自然定律的事情。


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可以违反自然规律,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每一种有效的策略,必然是用到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或者拥有超人的洞见能力,或者动用了自己的资源,使得市场更加有效。你得做出相应的贡献,才可能让市场回报你。

网格交易策略(错了就翻倍加仓),妄图不提供任何输出,就获得收益,就好比想要制造永动机一样,必然是痴人说梦。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网格策略(随便做一个方向,永不止损平仓,一旦对了,立马兑现利润,一旦错了,做反向,仓位翻倍。)的预期收益为零。

这个预期收益为零仅仅是数学上的,考虑到交易成本的话,预期收益是负的,也就是必亏策略。

复次,考虑到网格策略说需要追加的投资是符合复利模型(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665677)的,故而连错几次之后,需要的新投入资金将是天文数字。而不坚持这个局,就会血本无归。

融资能力,终归是有上限的,因为该约束的存在,不太美妙的下场是必然的。
道理人人都懂,坚守,却如此艰难。

说了那么多天上没馅饼,大家看得好失望,我们懂得了赌徒谬误后,来看看什么叫棋高一招的聪明人吧。

转自人人网上的一位网友的妙文,作者我不认识,但因为作者已经删除了原文,故而已经丢失了原作者的信息。现在引用该文,如果原作者看到这篇,请告知我您的信息,我会补上出处。(顺便强烈谴责一下,许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号在没有我授权的情况下,转载了我这专栏的许多文章,并且故意删除有关作者的信息,我保留相关权力,必要时会追究责任)

"一个怎么看都很“公平”的游戏: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有两个投币口,分别代表黑色与白色。玩家则把相应押注的游戏币投进去(游戏币与一元现金等值)。等到所有玩家投币结束,机器开始运转,并随机从黑白两个小孔中掉出一个球来。输家清空,赢家有一倍奖金。


S君讲到这里,我意识到这个赌局等于说老板为一个各占1/2的互斥事件都开了1的赔率。这种模型下,无论玩家采用怎样的混合策略,期望收益始终为零。


我没想出怎样获胜,我也不认为有可能获胜。


S君接着说,他的策略很简单。即一次选定一种颜色,如黑色。则第一次赌一块钱在黑色;如果输了,第二次压两块钱继续黑色;如果再输,第三次四块钱黑色……如此往复。如果n轮不赢,就在第n+1轮压2的n方于黑色。如果一旦赢了就收手开始下一次一元、两元、四元的新循环。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无论前面亏了多少钱,只要接下来赢一次,就能扭亏为盈,净赚一元,而n次连续失败的概率非常小,仅为1/(2^n)。


当然了,这种方法不足以唬到我。当我之前说任何混和策略期望都为零的时候自然也把这种策略包括在内。


这种策略看起来失手的概率很小,为什么期望还是零呢?很简单,因为他的赌注太大了,假设前7次都输了,那么第八次就不得不压上256元才有可能翻本。但是第八次再输,就累计亏损511元,我不认为身为初中生的S还有资本继续赌下去。换句话说,失败的概率虽小,但每次出现七八次不中的小概率事件时损失也是致命的,足以让他几周之内都没钱继续游戏。再者,这个策略每一个成功的循环只能收益1元,要想获得稳定收益,必须大量重复。以每次循环两次估计,要想赚到20块钱就需要玩40把。四十已经超过了2的五次方32,也就是说,想用这个策略赚20块就几乎肯定会遭遇连续五次白色,以至于亏掉32元。这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


老实说,我非常怀疑这个策略的可行性。"


行文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个和网格策略一样的简单策略,是赌徒谬误的经典形式。看到这里,我本来以为是另外一个上当的赌徒而已。



"然而事实上,S君确实采用这个策略,每次在游戏机房里赚到20-30个币之后,接着去玩其他游戏逍遥一下午。我并非只是完全相信他的一面之词,而是他后来的分析使我不得不相信这种策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我之前的分析犯了致命的错误。


“汉平,你的致命错误在于……你相信这是一个完全公平的博弈。”"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超级干货。


“什么意思?”


S君笑着说,“你的分析从数学角度无懈可击。可是别忘了,你的结论是玩家期望为零,换句话说,庄家的期望也是零。可是庄家的收益真的是零吗,如果是零,他买这个机器教这份租金岂不是亏了?”


事实上S君的想法我也想过,庄家一定会赚钱。唯一的方法就是庄家在操纵小球。做个极端的假设,假如有人赌一万在白色,那么他能获胜的概率就非常小了,庄家不会坐视几周的流水付之东流。虽然不会有人在游戏机房赌上一万,但是据S说,一次赌上200-300的成年土豪并不少见。


对庄家来说,最贪心的情况莫过于每次都操控小球落在投注较小的颜色上,这样每次都赚。但这样显然不是常态,如果太明显而被玩家意识到,那就无法愉快的玩耍了。


庄家应该有赢有输,总体上维持一个适当的小收益,比如每十局10%,虽然不大但是比起什么金融理财产品还是堪称暴利了。


我有些疑惑:“那么对玩家来说,应该每次都站在少数一方,那也不是你这个策略呀。”


S接着说,这个机器设置是每个玩家走上前投币的。不与玩家交流的话,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玩家把币投到了那个地方,而每次都与其他玩家交流再做决策又是不可能的。


我:“所以“少数获胜”这个“潜规则”并没有实际意义?”


S:“不能这么孤立地看——其实当你意识到这个博弈存在‘潜规则’的时候,就已经比之前前进很多了。我们接下来思考其他的、足以利用的潜规则。”


我:“还有其他的吗,我觉得少数获胜已经足以让老板赚钱了。”


S:“老板事先已经承担了机器以及场地的成本,也就是说,他在这次博弈中是负债的。他不仅不能亏欠,还必须要赚钱。而赚钱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不能让某人一次赚走巨款,这就是所谓少数获胜,但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在稳定收益的前提下吸引尽可能多的玩家。”


我:“从赌徒的心里来说,这场博弈不用交税,胜负看起来各半,其实已经非常诱人了。”


S:“但是不具备数学思维的其他玩家并不这么看。我们回到一开始你质疑我的问题,你说我的策略虽然失败的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失败就会损失惨重是吧?”
我:“对啊,虽然失败的概率只有1/(2^n),但是一旦失败就会亏损2^n左右——总体期望始终为零。”


S:“你不妨仔细想想我可能失败的情况。我手里一般有300元左右,足以从压1块开始支撑我到压128元,也就是玩8次。我失败的唯一可能是,连续八次都是白色,那我就完了。”


我:“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确实存在……而且损失很大……”


S:“你错了,这种概率只存在于数学之中。实际上绝无可能——老板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试想在游戏中,一旦出现八次同一颜色,对于我来说,固然可以接受,因为我玩过上千次了,八次白色的概率是1/128,总会遇到的。但是对于其他偶尔只玩过一次的玩家,他们会怎么想,是愿意接受自己就是撞到了1/128的运气,还是开始质疑庄家?何况这游戏庄家本来就在操控。”


想要让玩家不质疑游戏被操控,不是真的不操控,而是只要让他们不感觉到被操控。


基于这样的原则,即便是正常分布下的小概率事件也必须拿掉,因为他们会引来质疑。反而温水煮青蛙式的偶尔操纵几盘少数获胜,因为庄家事先也不知道白色与黑色那个是少数,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并不会破坏黑白色的平均分布。


所以庄家并不顾忌让少数获胜,因为这种诡计并不打破直观上黑白的平衡。但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是“连续多次出现同一种颜色”,虽然在大量游戏中理应出现这种小概率事件。


它们是数学中的小概率事件,却在现实中被修正为零概率事件。


讲到这里我才完全明白了S真正敏锐的地方,也明白为何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可以在这样一个“公平”的博弈中始终获胜了。


后来S又补充说,他认为老板刻意控制10%的收益太麻烦了,毕竟老板还要照顾其他游戏和玩家。所以更接近事实的推测是,这个机器本身自带了一种随机分布。在这种分布下,老板确实收益和玩家整体一样,都是零。而老板只要每天抽一段时间,操纵几次游戏,使得这几次游戏中老板始终赚到足够钱,其他时间就让机器自动运转。这样除非出现有人压一万这种情况老板如临大敌以外,这个公平的机器就是一个聚宝盆了。


而S的策略不仅对贪心的老板有效,对看似公平的机器同样也试用。道理很简单,那是一个十几年前的机器,里面固然有电子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其实包括电脑在内,任何人造机器都无法真正地表示出“随机性”,任何程序中的随机数本质上都是一种复杂运算下的伪随机。当然,由于电脑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它产生的随机性非常强,可以模拟数百万种情况。


但对于简单的机械,模拟数十种情况就需要很大的成本,并且毫无必要——假设这台机器只预存了黑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白黑黑黑……白白白白白等五次博弈的全部分布,也就是2^5=32种情况,这对于偶尔玩之的玩家来说已经足够随机与公平了——除了S。


对S而言,如果机器只预存了这32种情况并且反复调用,那么他的策略只要准备五次赌博所必须的1+2+4+8+16=31元就可以始终获胜了。


事实上S在第一次就提钱买好30多个币。每一次以这些币为资本,赚到额外的20-30个币之后,去玩真正想玩的游戏。也就是说机器预存的情况确实小于等于32钟。
到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与S的思维差距有多么大,我的所有判断都基于数学,而这部分在之前两三百字就解决的“无懈可击”,可是后面的数千字才是S所真正思考的领域。"




笔者第一次看完这段后,如同醍醐灌顶,脱胎换骨!

毕竟是和人博弈,笔者之前一直陶醉在数字组成的量化世界里,搜索着期望收益更高的策略,而忽略了一个就在眼前,天一般大的基本事实:

投机交易是在和有血有肉的人在博弈啊!量化永远只是手段和方法,交易者毕竟是在和人做交易啊。所谓的交易,是有一个交易对手和你完成的。投机市场,是和人博弈,不是一个算式。

顿悟到这一点,后面的话便不难理解。


S说有时候有急事或者其他原因,他来不及把赚的游戏币花光就要回家了。他很少会找老板把剩余的币换成钱(原则上可以)。但是考虑到他要重复使用这个策略,那么事实上就不可以贪图小利而让老板起疑——他会选择一个数学上明显会输的游戏把币迅速输光。当然了,偶尔也会小赚一点——一直到初三那家店忽然倒闭,扣去手上的30多个游戏币,也赚了几十块钱,毕竟主要还是为了开心,不是靠这个发财。


这就是S的故事。




高明的S君,必然是能明白老板拥有的信息优势,作为交易对手的赌场老板有权力中止这场游戏,聪明的策略是见好就收。

唯有更高一层,才能胜过你的对手,唯有不同的洞见,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

妄图凭空获利,不劳而获,是受骗上当的根本原因。


治了这个病根,什么赠金平台套利,旁氏骗局,赌徒谬误都蒙不了你。可谓是行走江湖的百毒不侵。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判断价格走势的获利策略呢?

是有的,但它们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贡献了,并非不劳而获。

试简单举一例子,国外的伦敦金也好,纽约金也好,和上海的沪金都是完全拥有一样化学属性的东西。

但因为两者在不同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故而能产生一种叫“跨市套利”的策略。该策略利用了“一价定律”,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在同样的时刻只可能有一种价格。

有交易优势的机构,利用自己在IT和资金上的优势,抢先在价格发生偏离的时候,做空高价格的黄金,做多价格比较低的黄金产品。

价格必然回归,则这一组合投资将获利,无须关心黄金未来的涨是跌,就能雯雯得获利。(如果黄金未来上涨,则低价做多的黄金赚钱要多余高价做空的头寸损失,反之亦然)

因为该机构输出了自己的资源,帮助市场更加有效,从而获得应有的回报。(跨市套利策略是大机构的菜,大家别贸然去介入)

再再再次告诫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

如同我专栏第一篇文章里就不断反复强调的一样:如果你不知道这笔生意,你的优势在哪里,别人为什么需要你,你的上限在哪里,不对为什么产生利润,清晰透彻。那这笔交易,你别去做。

没把握的交易,不做,比及时止损还要好。当然如果已经做了交易,有问题了,还是及时止损,这是生存前提。

小总结一下:

不要相信所谓的赠金和返头寸类的策略能够产生真实的收益,除非你对旁氏骗局的爆发点能有洞见。(就算你很清楚内幕,依然不主张,不鼓励大家去旁氏骗局里火中取栗)

对于任何高息承诺,心里都要有个疑问在。不搞清楚投资的去向,都应该小心谨慎。

如同网格类策略一样,没有任何回撤的策略,都要当心一点。为什么能有如此漂亮的业绩,到底是有哪方面的优势?它掌握了什么别人还没掌握的资源或者知识?
如果没有什么非凡的创见或者资源,那必然是要被市场要回去的。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包括此专栏之前的文章和之后的文章,都需要得到我的授权。我保留一切追究责任的权力。

你們都錯了!紅包大戰微信根本沒有完勝 阿里還是老大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1/149208.html

i黑馬:昨日,i黑馬發布專欄作者王東烽一文《紅包大戰,阿里城池是如何丟的?》,微信閱讀量近10萬,微博轉發量也快破2000。不少人專門提筆應戰,投稿為馬雲鳴不平:誰說支付寶輸了?它明明還是老大呀。下面這篇文章就從金融角度提供了詳實了的解答。它說:1、支付寶掌握著資金清算的權利。2、余額寶有上千億的資金沈澱。3、移動電商戰局仍不明。So,支付寶還是老大。對這篇文章有異議的也千萬別藏著掖著,黑馬哥歡迎來稿,助你們上頭條!

\ 
文/張議雲 極豆網絡CEO 95後創業者
編輯/王方

 
我是個很少打開朋友圈看文章的人,除夕至今發現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微信紅包大勝的文章,騰訊大樓內部傳來各種數據喜訊,搖一搖突破多少個億、紅包交易額達到多少個億等等比比皆是。
 
還有幾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微信花了2天時間,把支付寶花了8年綁定銀行卡的事情給幹了》、《阿里的城池是怎麽丟的》。這種場景讓我想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媒體自捧日軍大勝,花了2天時間把美軍多年建設的珍珠港給幹了。
 
西方媒體也在吹捧,美軍城池是怎麽丟的。可是大家都知道,幾年以後美軍兩顆原子彈就把日本給打趴了。在這里我不想過多的去討論騰訊和阿里之間的鬥爭和結果,也不從創業的角度和產品體驗的角度去解析這場紅包大戰,我會從金融的角度帶大家觀賞這場紅包大戰。
 
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2013、2014甚至是2015的一個重量級話題,但是雲里霧里很多人沒有理解基本原理,無論是傳統金融業還是互聯網金融業,它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三個哲學的終極問題:1、你是誰?2、你從哪里來?3、你到哪里去?金融亦是如此,金融哲學的三大基本問題:1、錢在哪?2、錢去哪?3、錢怎麽去?
 
1、錢在哪?

紅包大戰中,錢在哪?微信紅包當然在微信支付系統里,支付寶紅包當然在支付寶支付系統里。如果是傳統銀行,錢當然在銀行里。
 
我們用微信綁定了銀行卡,給好友發紅包的時候,實際上是將自己在銀行賬上的錢轉到微信里,而微信有一個賬本,就從你這扣100,從你好友的賬上加100。而銀行在其中的角色只充當了快遞員,把錢送到微信門口就被卡住了,至於你的錢轉給誰銀行是不知道的。
 
大家可能會問,這對我們來說不都是一樣的嗎?各位且慢,聽我往下分析,現在角度切換回支付寶,我為什麽說支付寶還是老大,比方說張三要在淘寶買衣服,他通過支付寶下單,錢轉到李四那了,實際上在銀行的角度看來錢送到支付寶門口就沒銀行什麽事了,而支付寶里掌握著大量資金流動的記錄,比如某某廠商大批量的貨物銷量很棒,浙商賣家的客戶需求量非常大,支付寶掌握著這些信息就可以設計出我的物流中心應該建在哪成本會比較低,資金沈澱時間會更長,能計算出投資哪家廠商回報率會更高,因為我支付寶掌握著你整個工廠的資金流動記錄,哪個月銷量如何,物流倉庫還有多少貨物我都了如指掌。
 
而支付寶相當於搶了銀行一塊大蛋糕業務,原來投資理財的事是銀行做的,現在支付寶也能做了。這里有一個關鍵詞,資金清算,部分銀行的資金清算的權利被支付寶搶走了,所以支付寶非常強大。
 
當年共產黨創業的時候為什麽第一件事要弄一家中央銀行,發紅軍貨幣,道理是一樣的,誰掌握了資金清算的權利,誰就是老大。從這個角度就不難解釋為什麽紅包大戰中支付寶任占上風,因為微信紅包沒有辦法實現電商生態,錢只是單純的從個體轉移到個體,實際上沒有發生真正的清算交易,微信只是做到了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步——綁定銀行卡,接收銀行快遞員的快遞,微信支付社區里還沒發展成淘寶那樣成熟的經濟電商體。
 
所以說騰訊投資京東的戰略意義就是搶占電商生態的資金清算中心,京東拒絕使用支付寶接口的原因亦是如此。但長遠角度來說,淘寶仍會在一段時間內是電商界的老大,以後的事大家都說不準。紅包大戰,只能算是騰訊贏得了一次戰役,比較好的結果是公司內部士氣驟增,阿里內部士氣大跌。
 
結論:所以錢在哪?要麽在你私人的銀行賬戶上,要麽在微信的銀行賬戶上,要麽在支付寶的銀行賬戶上。

2、錢去哪?

 
這個問題比較好玩,中國互聯網金融真正崛起的時間段是余額寶橫空出世那一天。余額寶牛在什麽地方,利率比銀行高,而且資金當日可用,加上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渠道不寬,這就造成了余額寶有上千億的資金沈澱下來。
 
那沈澱的這些錢用來幹嘛呢,當然是做銀行能夠做的事啦,銀行做消費領域,我支付寶也做,銀行做公司投資,我支付寶也能做,而且做的用戶體驗要比銀行好個上百倍。就好比老鼠掉進大米缸,恨不得把所有大米吃光。又過了一段時間,中國崛起了非常多的P2P金融、大學生分期、白領分期等公司,這些公司都在做互聯網金融,但實際上都跟微信一樣,沒有形成資金清算的中心。
 
互聯網公司盈利模式無非就兩種,一種是做閉環,另一種是賣流量。而沒有形成清算中心的互聯網公司實際上都是在賣流量,通道思維。但是中國商業生態比較特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征信系統不成熟,不像美國,征信系統非常成熟,但結果導致了美國進化不出支付寶這樣一個互聯網金融的老大。
 
於是中國互聯網中小金融公司需要大量的線下團隊去給借錢方做盡職調查,因為我得調查你這個人收入如何、學生的話成績如何、有沒賭博習慣、家庭環境、以及你這個人靠不靠譜,我才能決定這筆錢借不借你。
 
這就導致了P2P金融業務越大,線下團隊的邊際成本無法趨於零,而是更大。大部分通過賣流量掙差價賺來的錢又被線下團隊給吃了。這是中小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一大詬病。但支付寶牛逼的很,因為掌握了資金清算的權利,盡職調查的成本一下降低了,再加上有淘寶這麽成熟的電商生態,支付寶對資金的吸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結論:所以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錢都拿去做投資理財了,正所謂錢生錢。
 
3、錢怎麽去?
 
比如說我們要買一個東西,總得需要一個支付橋梁吧,在淘寶買東西支付手段是支付寶,在線下買東西,支付手段可以是現金或銀聯。實際上“錢怎麽去”這個問題一下就能知道了,那我們來探討一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走向。
 
線上電商生態,PC端基本上是阿里稱霸天下,而移動電商這塊蛋糕正是騰訊和阿里正在爭奪的業務,包括為什麽騰訊投資滴滴,阿里投資快的,都是為了爭奪移動領域資金清算的權利。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要燒錢補貼,這不是一直在虧錢嗎?
 
其實我看未必虧錢,商人會虧本做生意嗎?他們只是讓大家錯以為虧錢,實際上燒錢補貼的公司也在做資金沈澱,資金沈澱的金額越大,燒錢虧損的邊際成本越低,反而能鋪移動支付領域的基礎設施。而移動支付基礎設施一旦成形,線下支付將會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銀行的一場廝殺。
 
為什麽這麽說?線上資金的清算中心已被支付寶壟斷,只剩線下的大蛋糕還在銀行手中。最近我去公司樓下便利店買東西基本都是在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支付,銀行卡或現金實在是太麻煩了。而微信也在著力研究線下支付的一套完整支付系統,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線下購物資金清算中心一定是掌握在騰訊或阿里的手上。
 
長遠角度來看,我更看好微信,因為微信使用頻率實在太高,微信支付實在太方便,掃一掃就給錢。假設線下清算中心的基礎設施一旦成形,未來我們交學費、交水電、衣食住行都依靠移動支付,美好的生活還會遠麽?
 
結論:所以錢是通過支付橋梁過去的,至於橋梁是誰,這些都是大佬們和銀行的事,我們作為消費者只管你們哪家體驗做的好我就用哪家。

 
總結:從紅包大戰可以看出中國商業生態圈對失敗者的容忍度是極低的,微信不過是打贏了一場戰役而已,大家都紛紛來糟蹋馬雲,我認為心態是不正的,形態是不公平的。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迎接騰訊和阿里帶來的生活便利。作為創業者,我們也應該多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大佬們的每一場戰役是否帶來戰略上的勝利,而不是不假思索的人雲亦雲。
 
大部分人看戰爭看到的只是表象,年輕人應該學會以辯證的思維看世界。未來有空我會寫一篇毛澤東作為共產黨CEO是如何花28年打江山的創業史。
 
我是一名比較年輕的95後創業者,不是什麽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只是想通過更多的角度去認知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想從道的層面解析問題,而不是從術的層面看到現象,但我所說的觀點可能都是錯的。
 
本文作者張議雲,為廣州極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口袋兼職創始人。
本文部分觀點引用《貨幣戰爭》、《鴻觀》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如有疑問請聯系微信korchagin。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korchagin,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5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7 09:52 編輯

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作者:Charles Yonts ;

Johnny Lau


導讀:周四我們發了格隆匯能源行業資深專家Michael對漢能疑惑的系列分析之一:《奔向外太空,還是墮入地獄——漢能疑惑》,表達了市場對漢能的疑惑。本著兼聽則明的態度,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一篇來自里昂的深度報告,這也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關於漢能的報告,供大家參考。


以下內容摘譯自里昂的報告:《The 10th man on Hanergy 》


當大家意見都一致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

有著遠大追求的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已經成功擺脫了媒體對其關於影子銀行、與母公司簽署的有爭議合同的詢問,市值扶搖直上已經大於CGN、華能、長城和聯想。在我們去年12月份的報告中,我們其實沒有真正抨擊其股價過高,而在那之後,股價繼續上升了70%。所以,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錯了,而市場是對的?


明顯的共識:

自從去年12月份我們發布漢能的報告(Global Solar (Are they really that good?))以來,我們了解到每個人—從投資者到記者到業內人士–似乎都認為股價嚴重高估,但是所有的這些觀點,以我們來看,都沒有考慮到基本面和我們對其估值的看法(即使最樂觀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其估值還有2-3倍升值空間),而其股價自那以來繼續上漲了70%,與去年相比上漲324%。


看到這種情況,作為一個投資者,我最大的疑問是:那又如何?大多數這些問題都是一年前的,或者更早時間。


根據Factset數據,80.5%的股份是由內部投資人(大多數是主席)持有,3.7%由機構持有,15.8%則由未知個人拿著。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大多數是指數基金,李主席目前來看不太可能大規模拋售股票,那麽,是什麽原因讓那16%的未知投資者來買呢?


有許多關於這部分未知投資者的推斷,我就不重複了。現在讓我們來聚焦一些市場沒有的聲音,那就是關於“第十人”的觀點:


在僵屍電影《世界大戰Z》中,以色列從僵屍大災變中生存過來,原因是他們堅持的第十條教義:如果9個人看同樣的信息得出同樣的結論,那麽第十個人必須站出來表達不同意見並積極尋找證據來證明。


從我了解到的,目前沒有人持有這種觀點:這支股票很便宜因為漢能將會不止在太陽能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根據李河君的視野,也將在整個能源領域帶來變化。


接下來我將證明以上論斷是正確的,漢能是一家低估值的有遠見的高科技企業。


這家企業到底有多大?

目前最接近漢能市值的是特斯拉。像漢能一樣,特斯拉市盈率也非常高(176x 15CL)。2家公司在新能源領域都旨在改變目前根深蒂固的現狀(漢能是化石能源發電;特斯拉是內燃機)。對特斯拉來說,只有你相信其電動車市場份額將繼續擴大,馬斯克是真正有遠大而不是一個自大狂,其高估值才有意義。


同樣對於漢能來說,也許你可以剔除它1-2年的盈利預測,投資者不應當僅局限於短期的盈利預期看待漢能,而應當放眼2020年的業務發展。


從特斯拉的劇本來看漢能

Considering this as a pure technology company, the sky is the limit.考慮到這是個純技術的公司,天空才是極限。


在下面的4種情景中,按照傳統業務來審視漢能的話,我也不能接受它的高估值。所以,讓我們住在未來,而不去過去。


情景1——普通面板制造商(Plain vanilla panels)。到2020年,如果是單純作為一個面板制造商,漢能的PE估值為13倍。


情景2——讓關聯方做建設和運營:太無聊(Build & flip: Too boring)。結果將是還不如選擇情景1,做面板生產商。因其利潤率不如做面板高,又需要更高的營運資金要求等。


情景3——自己做建設運營(Keep all projects on the books)。在這種情形下,漢能可以達到20年1.2倍PB的估值。如果超過20%ROE的話,那麽公司將會是小於1倍PB。


情景4——未來在一個充滿太陽能汽車、智能手機和集成太陽能屋頂的世界(iPads, iCars and the works)。漢能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汽車市場將達到46GW,基於500-1000萬的電動汽車用量。而個性化定制的面板將使每瓦面板的賣價更高。


以2美元/瓦賣出13.6GW 的面板,而成本為0.2美元/瓦,這將使得其利潤達到160億美元/1270億港元。這將使得漢能在20年的PE估值在1.4倍。


這一次和以前不一樣

我的這些觀點並不是說漢能從Solibro, Alta Devices, Global Solar購買的太陽能技術沒有吸引力或者無法正常工作。對於像我這樣的愚笨的新能源愛好者,這些技術是難以置信令人興奮的。尤其是MiaSolé  and  Alta Devices 以及潛在的革命性的東西。不僅如此,這些技術已經被更為聰明和更有資格的來自矽谷的主投資商和技術制造專家審視。


問題是,所有的這些人都沒有投資,是什麽原因讓漢能撿到一個如此大的便宜。以“第十人”的精神,我們必須思考是什麽讓漢能獲得成功,那些人失敗在哪里?


沒人走過的路

漢能打造他們以前缺乏技術的平臺想幹什麽?——尤其是並購Miasole

首先,規模。除去Solar Frontier,沒人曾經嘗試過加強一個誘人的CIGS標準的薄膜技術以擴大規模,TSMC好像曾經緩慢的幹過,而三星似乎一直在猶豫,solar frontier 實現這一過程可以說,代價非常大。漢能有兩個300MW光伏工廠將在2015年運行。


第二、協同效應。對於這一點,我稍顯猶豫,漢能購買的這一技術自使用以來有較大的分歧。然而,那些被並購的公司都很神秘,操作這些小作坊式的公司並不能有效的幫助公司的技術升級。


第三,爭奪早期的終端市場。即使漢能設法達成目標,銷售也會由於技術困難和成本上升導致困境,而漢能擁有強大的股東背景,母公司是一個相當大發電業務,能夠為漢能提供強大的需求,以驅動漢能業務的增長。


鑒於漢能母公司的神秘,以及報表中不尋常的關聯交易,公司的財務被懷很正常。這一現象在李主席宣布用其股權進行股權質押獲得50億貸款之後,更不用說在金融時報刊登的本集團的高息信托產品,另外,關於漢能和母公司的支付問題也在影響著投資者的信任。


盡管有較多的風險,但讓我們思考積極的一些東西。當很少有人了解李河君,中國首富他的焦點和財富看上去都和再生能源有非常強的關聯。因此,他大概會花35億人民幣在信托產品,3.45億港元的股權質押貸款以及10億美元的現金流到水電已經推動太陽能發展,而最終受益的是漢能的股東。


實際上,在緬甸的1.4GW的大壩建設充滿爭議,但是李河君和集團公司背負這些債務所得到的現金除了去購買這個大壩還能去幹什麽呢?


由於這個項目的緣故,我們假設李先生會用這些錢保證下遊太陽設備,而隨後會被以一個公平或者便宜的估值註入上市公司。投資者應該相信李主席能夠精明和創造性的運用和掌控能夠有效率推進薄膜項目的資本和債務。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公司估值已經高到那種程度,你會不去抵押股票嗎?


最新的金融時報的文章

2月17日,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能詳細闡述了漢能主席李河君一直堅持高息的影子銀行貸款的行為。考慮到漢能沒能立即出來反駁,我們姑且認為金融時報的文章並非空穴來風,但我們沒辦法去驗證這個事情。

根據彭博發表的文章,漢能集團在過去兩年,已經通過信托產品獲得35億人民幣資金,利息在7.5%-10.5%之間,表明加上費用之後,漢能的成本在8.5%-11.5%之間。


花錢如流水

根據金融時報的文章,大部分債務被綁定在漢能金安橋水電項目,李先生在接受CNBC專訪上說,那是在那條小河上最大的一個,每年將提供10億港幣的現金流。鑒於缺乏評估數據,我們不能確切的說這是正確的。基於我們的估計,其母公司擁有40億的現金流來由於6GW的水電資產,那麽對於金安橋項目20億人民幣的是有可能的。


首先,漢能擁有多少水電資產?在其網站上,漢能說其有6GW的容量,盡管僅僅只有3.1GW被分解,(3GW在金安橋項目)。我們回到前面,即假設6GW的數據時正確的,我們估計這個稅前現金流可能在40億元人民幣範圍之內。


我們的關鍵假設在於,近乎沒有真實的數據來計算,並且水電是比其他再能能源和熱能源更為特別。對於稅收、費用和效用的估計,我們以華電福新和CPI的全國平均水平為參考指標。 對於利息,我們更多的傾向於選擇央行標準利率而非利率在6.5%以上信托產品的利率。總之,模糊意義上的ROE在10%左右基本上是比較合理的估算了。



但是,以上的計算式基於6GW的容量。僅就金安橋項目,這個數字大概是一半,或在20億元的稅前現金流PA,並且假設漢能擁有100%的股權。


我們並不完全肯定集團如何實現6GW的水電容量。除了3GW的金安橋項目,集團的網站上還披露了3個小水電項目,共計82MW 容量。集團同時運營著地處緬甸薩爾溫江的坤龍大壩。公司更新於2010年,但沒有給出更多的數據,當地媒體暗示其實一個在2007年動工容量達到1.4GW,並計劃於2018年完工的項目。


然而,根據相關報告,這個工程一直有較大爭議,在撣邦地區的北部的當地人強烈反對大壩修建(有時會放炸藥阻礙進程)(這也許會轉移到太陽能)。



李河君:中國的馬斯克?


大多數評論都關註李河君的2件事:(1)我們對他了解的有多少?;(2)他有多富?然而,作為第十人,我們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李首富不是富有遠見的話,我們的論證是站不住的。想想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和沒有馬斯克的特斯拉。


政府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 富人的金山卻坐視不管 財政部長你錯了!拆穿公平稅改假象

2015-05-18  TWM

總統馬英九在最近一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出,「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是在《今周刊》的獨家民調中,總統的觀察,卻與全民感受完全相反!

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

正視財富不均,台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吳沛璇報稅的季節又來了,你是否已經開始準備報稅的資料?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深刻的剝削感

房東坐擁房產 該繳的所得稅卻比上班族少晚上九點,在企畫公司上班的李苑珍與丈夫才剛下班,回到台北市南港的租屋處,兩房一廳,室內不到三十坪,一個月房租三萬多元。

打開財政部的報稅軟體,他們夫妻,今年要繳的稅接近十萬元。除了保險,李苑珍並沒有投資,他們的薪資,每一分都得計稅。「辛苦賺來的錢,每年都要吐出這麼多、要繳這麼多的稅!」她苦笑著說。

她和丈夫早就放棄買房子,「房東每次來作客,都問我們什麼時候生孩子,我們都只能尷尬苦笑。連房子都買不起,怎麼會想生小孩?」李苑珍說。坐擁房產的房東,真實財富遠高過他們夫妻倆,但每年繳的稅卻遠比自己少。「看著房東送小孩去英國念書,退休後也不用工作,就等著收我們的房租,這叫我們怎麼甘願?」其實,就在李苑珍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才到國外領回了「全球最佳財政部長」大獎;頒獎單位是英國專業財經雜誌《The Banker》,主要得獎原因是去年推動了以「回饋稅」為名的稅制改革,對「高所得」族群加稅,「英國人崇拜羅賓漢,他們可能認為我做了一些羅賓漢會做的事吧!」張盛和這麼說。

羅賓漢,英國傳說中劫富濟貧的大英雄,他劫的富,是一路世襲財富的大地主,而非辛苦工作賺取所得的勞工階層,「但,部長去年的稅改,好像只是針對所得稅,沒有碰到這些大地主啊!」這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正是現下台灣中產階級的心聲。

今年四月,《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稅負問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七成民眾認為台灣稅制不公;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台灣稅制應該要修改,讓有錢人繳更多稅。

揭開殘酷事實

《今周刊》調查發現 台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那麼,在一般民眾的想像中,台灣的有錢人究竟多有錢?財富分配究竟是多麼傾斜?五月間,《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台灣民眾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對比真實情況的結果顯示,民眾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據調查,民眾「以為」目前台灣前二○%的有錢人,擁有全台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眾擁有全台五%的財富。

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群可以分到「台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五二.三%。

然而,事實比大家想像得更加不堪,距離希望差距更遠。在一份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揭開更殘酷的事實。台灣前五分之一的富人,擁有全台七四.七%的財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二五.三%,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四%的財富。

細看這份「真實」的調查,前一○%的富人,拿走全台灣六二%的財富;而前一%的富人,則拿走三二%的財富!

台灣貧富差距,絕不是官員想告訴我們的漂亮外表,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台灣,已經完全失靈。

根據行政院的國富淨額統計,二○一三年房屋及土地資產共計一一二兆元,較前一年增加了八.一兆元,占台灣資產淨額的七成之重。但是同一年的稅收中,房屋稅和地價稅等財產稅僅收到一三六一億元,只占總稅收的六.八%。同時,台灣的個人所得淨額只增長了三九二三億元,卻貢獻了總稅收的二二%。更誇張的是,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來源裡,七三%都是薪資所得!

這個數字,呼應了李苑珍的感受,也描繪了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惡化的主因:勞工賺來的薪水,每一分都跑不掉,坐擁財富的地主,政府卻視而不見。這個數字,也點出了稅制的「財富分配」功能失靈的根本問題:推動稅改的財政部部長與立法委員,提供貧富差距情況資料的政府部門,根本搞錯了方向。

他們只有「所得腦」,沒有「財富腦」,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他們永遠只會從「所得稅」下手。官員自比劫富濟貧的英雄羅賓漢,但卻完全搞錯了羅賓漢眼裡的富人定義。

政府缺﹁財富腦﹂

財富集中度高於所得集中度 二十四年前已揭露政府官員缺乏「財富腦」的現象,大概已經存在二十年以上了。

在稅收資料上,政府公布的資訊看不到財產,而台灣唯一一份關於財產的官方調查「國富統計」中,也沒有財產的分配統計。事實上,主計總處︵原為主計處︶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富統計中公布了財富分配狀況,二十四年前的台灣,最富前二○%家庭擁有全台五○%的「財富」,而這些富人之家在當年的「所得」,則占全台三八%左右。這代表從所得分配中,根本無法看出有錢人與其他階級的財富差距。

令人不解的是,國富統計自此之後再無公布財富分配的變化,彷彿忘了財富分配惡化程度高於所得分配的現實,而我們的立委,竟也像是被政府牽著走似的,逐漸忘了貧富擴大的根本原因。

過去兩年,在立法院的報告和質詢的公報裡,真正討論到「財產稅」三個字,只有兩次。其中一次,立委曾巨威還因為張盛和請假,而無奈放下原本的討論。這就是台灣,政府、財長、立委,多年來他們推動的稅改,不只是讓「稅」的財富重分配功能失靈,甚至,是一種適得其反的、迷航暴走式的荒謬稅改。

回顧過去的稅制大戰,不但圍繞著都是提高所得稅,竟然還降低財產稅。整個稅改的荒謬,從一場戰役中可以看出來。

強行降遺贈稅

五○%砍至一○%過程粗糙 竟無配套措施○八年,政府打算調降屬於財產稅中的「遺產及贈與稅」。時任財政部部長的李述德召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這一群專家中,包括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朱敬一是台灣經濟與財政專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來台灣,就是朱敬一與他對談。

談起當年的賦改會,個性剛烈的朱敬一立刻搖頭:「︵遺贈稅稅率︶早就決定好了啊!邀請全國最專業的人做討論,都是白費工夫!」朱敬一說。

簡單地說,遺贈稅課的是「不勞而獲」的繼承財產,是教科書中載明最具財富重分配功能的一種財產稅。那一年,稅率直接從五○%砍到一○%。

原來,賦改會提出了各種稅率方案,即使其中一案的稅率確實降到一○%,也認定必須搭配消費稅與資本利得稅的補強配套。但是,提出建議案五天後,李述德在行政院提出的案子,就是直接降到一○%。最後,朱敬一乾脆退出賦改會。

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也提出過降遺贈稅,但連他都認為,政府降遺贈稅過程太粗糙,「我們那時候計算,降到二○%是比較合理的,但是財政部卻沒有配套,直接降到一○%。」他說。在︽今周刊︾獨家民調中,也是最多民眾認為二○%至二九%才是合理稅率。一○%的遺贈稅率,到底何憑何據?

也難怪,財政部前部長林全痛批:「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的!」他指出,除了遺贈稅的「胡鬧」之外,台灣房地產持有稅的「土地價格」與「房屋價格」分切,始終無法房地合一,造成財產稅稅基嚴重不足,與降低遺贈稅後的資金效應相乘,不但造就了台灣房地產盛世,更成為皮凱提口中的「世襲資本主義」經典案例。財富差距,越擴越大。

沒有「財富腦」的官員,放著大筆財產不課,在過去幾年間,反而不斷回過頭來課所得稅。去年,張盛和喊出「有錢人回饋社會」的口號開徵所謂「富人稅」,將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但是,「有錢人回饋社會」這句話,凸顯了稅改的最大荒謬。

財政部認定富人是「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這些人可能有相當高的年度所得,但不一定有很多財產,離真正『富人』還有一段距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說。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的稅收資料,這些「富人」的所得,雖然收入比多數人高,仍有三成以上的收入來源是薪資。

高所得 富人

「有錢人回饋社會」凸顯稅改最大荒謬今年開始,除了調高所得稅率,兩稅合一股利所得扣抵也減半,再加上補充健保費二%,一刀一刀都是朝﹁高所得﹂下手,卻放走﹁高財富﹂。也就是說,年薪千萬的高階經理,在扣掉近半的所得稅後,根本談不上是擁有大筆財產的富人。

稅改十年,放掉財產,努力搾乾受薪階級,讓台灣的總稅收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年下降,一三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二.九%,就算加上社會安全捐,在全球都是偏低。政府放著富人的金山不管,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沒有效率的所得稅雖然高稅率,卻是低稅收,更讓勞動者苦不堪言。

「為什麼我們的租稅負擔率是偏低的,但是一般人的感覺卻很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策略長吳德豐解答:「這是因為台灣的租稅結構出了問題。」吳德豐分析,現在台灣稅制的面向,「針對國內所得課高稅,但是財產稅及消費稅偏低課稅,這是台灣稅制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地方。」他說。

現在,台灣的未來已經可以想像。第一個可能性,全民持續要求「公平」,政府則持續以「所得公平」回應,忽視台灣嚴重傾斜的「財富公平」。為了安撫全民對貧富差距的氣憤,政府不斷推動提高所得稅的假稅改,未來,台灣越來越多稅收僅依靠我們的薪資課稅。所得稅課的是「人」,而人都有腳── 人才不斷外流,就是台灣的未來。

後遺症一籮筐

受薪階級壓力大 人才出走成隱憂穿著高跟鞋,輕盈走過機場海關的黃小姐,就是「外逃」的年輕人之一。她看著熟悉的桃園機場,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香港身分證,心中只有無奈。她是台灣人,擔任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持有香港身分證已經三年。雖然還有台灣國籍,她每年的新台幣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的工作所得收入,都在香港申報。

「以我的收入,第一年、第二年,我不但不用繳所得稅,香港還退稅給我。今年終於要繳稅了,心裡還很緊張,但是一看,要繳的稅大概不到新台幣五千元。」黃小姐說。香港的低所得稅,不只吸引她,「很多同事像我一樣,但是,能怎麼辦呢?我又不是什麼有錢人,為什麼要負擔那麼重的稅?」提高所得稅,課的是流動速度快的人才。年薪百萬元的年輕人不願負擔這個荒謬稅率,更高薪的白領階級又怎能留得住?這就是現在張盛和打著租稅正義的大旗,調高所得稅的結果。吳德豐說:「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所得稅的趨勢都是往下調。今天我們財政部推出稅改,不是要追求公平,而是增加稅收。」他憂慮地說:「台灣的薪資水準低,高所得稅率讓它的實質收入更低,這是無庸置疑的。」當高薪人才出走台灣,誰來負擔稅負?答案就是「傻傻的」李苑珍,讓走不了的人,稅負更重。

另外一群人,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想走。六十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例。他與妻子退休多年,沒有收入,但是住著新北市三層樓的房子。而且,因為沒有收入,在財政部眼裡,他是「沒有生存能力」的老人,還可以給他的兒子報扶養親屬,夫妻一扣就是十七萬元扣除額。

沒有收入的劉先生,名下房地產是繼承而來,世代相襲,若制度不變,未來也幾乎不用繳稅。去年台灣的核定遺產總額達六三三○億元,占所得淨額五分之一,但這些財產只要課一○%的單一稅率;反觀努力工作的所得稅,不但一分錢都跑不掉,最高稅率還到四五%,加上健保補充費,最高四七%。世襲財產低稅、努力工作繳高稅。

別悲觀,台灣,可以有第二個可能性。在這個可能性裡面,台灣人終於認清,稅改不能感情用事,人民能分辨真正的問題不在所得分配,而在財富分配。沒有財產稅的改革,都是假稅改。

民間越來越多的聲音,逼迫民意代表、政府官員,能夠對財產稅改革有更重要的影響。台灣的新稅改,油然而生,這個稅改,需要新腦袋、新工具。稅制將從財富角度出發,不只再探討所得稅,而是將財產稅、消費稅等稅制一併討論。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周刊》民調中,民眾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眾最希望調升的稅目。

這股力量,需要引導到正確的地方,台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貧富差距的真相遠比你想的更醜陋《今周刊》「財富分配大調查」台灣前1/5富人,擁有全台74.7%的財富最富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中產階級占有全國財富比率 最窮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你以為,台灣的現狀是這樣的… 57.8% 37.2% 5% 你希望,美好的台灣應該是這樣的…37.7% 52.3% 10% 然而,這才是台灣的貧富差距真實模樣… 74.7% 25.3% 0.04% 註:調查時間2015/4/27至2015/5/2 抽樣誤差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3.00%以內。

不限對象,有效樣本數1,068筆。問卷採Dan Ariely, et al.模型,受訪者分別回答各階層財富比率,以簡單加權平均數統計最終比率。委託單位: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48% 的民眾期待政府稅改,讓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中的分配

同意 48%

不同意 13%

不回答 39%

加所得稅、減財產稅,讓財富分配更惡化!—— 三稅系成長變化12年來,所得稅成長79%,但財產稅只成長15%

2002 房地產稅減半

2009 調降遺贈稅

2013 重施證所稅、健保補充保費2015 調高邊際稅率、股利扣抵率減半未來 房地合一稅、房屋稅提高財富增長速度遠超過所得 9成 土地及房屋等財產都未課到稅

8.2兆元

財富

2012年國富淨額(總財富)增加了8.2兆元,其中9成都是土地及房屋,這些財產都未課到稅或僅課到微稅。

3920億元

所得

所得稅課稅範圍只有所得淨額,在2012年增加不到4000億元。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民眾最想要的稅改是什麼?

—— 《今周刊》台灣稅制改革大調查發現,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單位:%台灣租稅負擔率12%,但因租稅結構失衡,近半數民眾的實際感受更沉重Q:「租稅負擔率」是各國衡量租稅水準的重要指標,是總稅收(不含社會安全捐)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日本為16.7%、韓國為18.9%,你覺得台灣現在的租稅負擔率是多少?

負擔率14?29% 49.4% 負擔率11?13% 25.3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25.3 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Q:如果政府進行稅制改革,讓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你希望政府調升哪種稅?(複選)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要繳的稅) 61 資本利得稅(例如房地產和股票的獲利課稅) 54.3 財產稅(例如房地產持有稅、遺產及贈與稅) 44.9

個人綜合所得稅 17

消費稅(例如加值營業稅) 15 62.8%民眾認為,遺贈稅的合理稅率應在10% 以上Q:台灣遺產及贈與稅稅率,在2009年從50%調降到10%,你認為合理的稅率區間應是多少?

稅率0?9% 19.3 稅率10?29% 39.1 稅率30?39% 11.2 稅率40?49% 5.3

稅率50%以上 7.2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17.9 多數民眾不希望台灣消費稅調升Q:台灣的消費稅(加值型營業稅)從實施以來一直維持5%的最低稅率。鄰近各國消費稅日本為8%、新加坡7%、韓國10%、瑞士為7%,你是否同意調升消費稅?

同意 25.1%

不同意 42.0%

沒意見/不知道 32.9%



颱風假放錯了嗎?「聰神」給柯P上的一堂課

2015-07-20  TWM


昌鴻颱風來襲,北北基桃宣布放假一天,唯獨宜蘭未放,宜蘭縣縣長林聰賢當下被罵翻,事後卻因風雨不大,網友反過來稱讚英明。反觀北北基,前一晚十點就宣布放假,沒想到當天風雨不大。

看來,對政府首長來說,做出放假決定似乎比較「安全」,縱使放錯了,民眾賺到一天假,也不致引來罵名。事實上,雙北針對颱風是否放假,有一定標準作業程序,最早可在前一晚八時宣布,最晚則是當天清晨四時三十分,為何雙北不等到清晨四點三十分,更能掌握颱風動態時宣布?

「晚上九點多開會時,氣象局所發的預報,已達放假標準。」台北市政府人事處考訓科陳科長表示,這也是柯P事先就打預防針,「我們相信專業。」把責任全交給 氣象局。然而,氣象預測非百分百準確,柯P所言非一個關乎大局的行政首長該有的想法,畢竟放一天颱風假就是中斷一日國家生產力。

像鄰近日韓,沒有「颱風假」。去年九月,海鷗颱風侵襲香港,也是上午放假,中午後復班,股市立刻開盤。它們對是否放颱風假「斤斤計較」,台灣卻失之輕率。有擔當抵擋民粹看法的首長難能可貴,該給林聰賢按個讚,而雙北首長?就期待他們下次做得更好了。

(賴若函)

搶占信用卡龍頭寶座 國泰少主蔡宗翰「動起來」前年成功搶下好市多量販店聯名卡的國泰世華銀行,近日再度簽下含金量最高的亞洲萬里通聯名信用卡。為了搶占信用卡的龍頭寶座,國泰世華銀行策略長蔡宗翰不僅親自出席十四日的記者會,還獻出飛輪處女秀代言,噱頭十足。

國泰世華今年前五月信用卡簽帳金額已超越中國信託,發卡數也只以四十萬張的差距緊追在中信之後,在蔡宗翰率領的團隊積極爭取下,日前又拿下消費實力雄厚的亞洲萬里通信用卡發卡權,預計今年底前衝十萬名卡友,要加速縮短與對手之間的距離。

國泰航空旗下的亞洲萬里通,全球會員數逾七百五十萬名,香港會員數一百五十萬名最多,台灣約七十五萬名,還有很大成長空間。看好台灣市場,亞洲萬里通去即 與國泰集團旗下的國泰商旅合作,為雙方合作打下良好基礎。此次蔡宗翰親自飛香港洽談,並祭出高額點數回饋機制,終於爭取到亞洲萬里通發行聯名信用卡。

雖一如往常,他在記者會上沒說一句話,但親自騎飛輪,已比往常多了點「動作」。據了解,蔡宗翰有騎車習慣,也參加朋友組成的單車隊,騎飛輪遊刃有餘,氣勢上頗有替信用卡業績開紅盤的架勢,也成為鎂光燈捕捉焦點。

(梁任瑋)



雅士利雙十一破億被指“刷單”,盧敏放回應稱“你們錯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935.html

雅士利雙十一破億被指“刷單”,盧敏放回應稱“你們錯了”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11-12 18:54:00

在乳業專家宋亮看來,企業要想贏得消費者信任和塑造好的口碑,需要在渠道服務水平提升和消費者教育方面努力,如果這兩方面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在雙十一這一天虧本賺吆喝。

在天貓“雙十一”912億成交額中,國內嬰幼兒奶粉品牌雅士利貢獻了1.06億,這一新紀錄已經超過去年720萬銷售額的14倍。

在蒙牛及雅士利為此歡呼雀躍的同時,眼紅的同行們也傳來了質疑聲:是否在“通過線下轉線上來刷業績”?對此,雅士利新任總裁盧敏放第一時間對此回應稱:“我要對我們的競爭對手說一句:如果大家還在認為我們刷單的話,我想你們錯了,我也很高興你們繼續這樣認為,因為下次我會讓你們錯得更厲害!”

“一日狂歡能否贏得消費者持續的信任,今日線上交易是否透支了明日線下消費。”在乳業觀察人士看來,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終究需要靜下心來,從品質和服務水平提升著手,日久見人心。

“破億”的價值

11日淩晨開始,僅僅2個小時,雅士利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就突破5000萬,隨後記錄不斷刷新,截至當日23點59分,這一紀錄鎖定在106298016元。

至此,雅士利創造了歷史,成為2015年雙十一奶粉品類銷量冠軍。

“冠軍”稱號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很重要,起碼說明產品是受到消費者信任和認可的,換言之,這也是營銷與品牌宣傳兼得的策略。去年,伊利、蒙牛發布的2014年財報中,分別強調各自是常溫液態奶和低溫乳制品市場的冠軍,其實都是在給公司團隊、經銷商、投資者和消費者傳遞信心。

2014年,雅士利營收28.16億元,同比下降27.6%;凈利潤為2.49億元,同比下降43.1%;2015年1-6月,雅士利營收11.62億元,同比下降24.9%;凈利潤為7560萬元,同比下降63.9%。

今年1月,曾在達能旗下多美滋任職多年的盧敏放接任雅士利總裁一職,7月底,在達能和蒙牛的撮合下,雅士利又把多美滋收入囊中。沒過多久,蒙牛旗下奶粉品牌歐世蒙牛也並入雅士利。

“蒙牛正在推動旗下奶粉業務重組,這對於新任高管及團隊是機會,同時更是挑戰。”一位接近雅士利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雙十一期間,雅士利線上幾乎全部產品都五折促銷,同時又投入很大的廣告宣傳費用,拼出了一個破億的銷量冠軍。“其實,盧敏放是通過這種方式和結果來給新團隊和市場信心,同時告訴董事會,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

此種說法並沒有得到雅士利方面的證實。

不過,在總結和慶祝雙十一破億奪冠的時候,盧敏放這樣表示:“首先要先感謝我們的消費者,感謝我們有這樣好的品牌,還要感謝我們的員工,特別是電商團隊還有所有支持電商團隊的員工。”他認為,這場勝利的戰役體現了雅士利的執行力、團結、有夢想的精神。

盧敏放說,“我們需要這種精神。”

“破億”的煩惱

對於所有商家而言,雙十一單日狂歡過後,可能需要面臨一段時間的冷清了。

“線上賣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一位進口奶粉品牌代理商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雙十一守著電腦手機搶奶粉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貪圖便宜的新消費者,發現品牌還很熟悉同時又這麽便宜,於是就搶購一點兒;另一類,很大部分則是線下門店的老客戶,平時門店賣198元/罐,雙十一天貓只賣99元,反正平時也要買,於是就囤了很多貨。

所以,問題就來了:這些老客戶雙十一囤貨後,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就不再光顧線下門店了。

一位熟悉電商渠道的行業人士分析,“其實這是各行各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促銷節狂歡過後,線下門店可能就需要做好面臨長時間冷清的準備了。”尤其奶粉行業,寶寶需求量是穩定的,而且對於產品的新鮮度又有要求,媽媽們不可能會因為低價而儲存太多的貨。

雅士利方面介紹,雙十一期間,公司開創性舉行線上線下同慶雙11活動,當天全國近4000家實體店參與踐行“線上下單、線下取貨”的全新O2O消費模式。

事實上,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里極具創新,一直以來,因為過度依賴嬰童店及商超渠道,奶粉企業在電商渠道步步驚心,互聯網+探索也是束手束腳,因為線上成本費用與線下門店不在同一個水平,如何在迎合消費者購買習慣的同時又維護傳統經銷商的利益,的確讓眾多企業很頭疼。

在雅士利創新模式並取得銷售額單日破億的同時,有同行對於他們的操作方式也提出了質疑,懷疑雅士利是在“刷單”。“為了提振市場信心,並向董事會證明新團隊能行,雅士利方面不計成本。”上述人士稱,數據背後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奶粉不是快消品,其實不太適合在雙十一大力度促銷,最近一年市場價格戰已經很激烈,平時買三贈一、買二贈一等優惠也很常見。”

在他看來,企業要想贏得消費者信任和塑造好的口碑,需要在渠道服務水平提升和消費者教育方面努力,如果這兩方面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在雙十一這一天虧本賺吆喝。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你錯了,比CEO更難做的是聯合創始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9/154605.shtml

導讀 : 你知道嗎,來自一份權威的創業調查問卷顯示,“創始團隊合作失敗”居然力壓“資金缺乏”,位列創業項目最大殺手的榜首。

 

第一

 

電影里,周星馳無奈地說,“如果你一定要說我是跑龍套的,請不要加一個‘死’字。”

在現實語境中,在創業蕓蕓眾生間,在我們身邊,創始人名正言順,員工沒有心理壓力,最敏感的角色,其實是聯合創始人——不是跑龍套的,可又不是領銜主演。

什麽是敏感?沒有,不行。弱了,沒用。太強,團隊可能就分行李、散夥了。

你知道嗎,來自一份權威的創業調查問卷顯示,“創始團隊合作失敗”居然力壓“資金缺乏”,位列創業項目最大殺手的榜首。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創業項目“大V店”的聯合創始人,哈爸。在洪泰幫家族里,這個項目擁有一個重要的標簽:它是洪泰基金投資的第一個項目。

簡單說,“大V店”是幫“中國媽媽”們開網店的——成立一年多至今,這個平臺團結了數十萬來自各個階層的中國媽媽。

哈爸這篇文章,犀利,又直指痛處,對笨蛋聯合創始人絲毫不留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聯合創始人應當如何作為。

不信,你讀讀看。

ˇ

一個初創公司是否有合格優秀的CEO非常重要,這是被公認的。那聯合創始人呢?創業最好不要單打獨鬥,徐小平老師甚至說,只有一個創始人的公司他不投,“聯合創始人比你的商業方向更加重要”。拉勾、泡面吧、西少爺等創始人內訌的消息時有傳出,對公司有毀滅性的打擊,這也從反面說明聯合創始人對公司的重要性。

CEO雖難做,但市面上有針對怎麽做好CEO的書籍、文章、培訓、顧問、投資人等。但我發現,對於怎麽做好聯合創始人,可以參考的信息就非常少。那我就拋磚引玉,來分享作為一個初創公司聯合創始人的經驗。我也希望,借著這一次的思考梳理,自己能更好地扮演“聯合創始人”這一角色。

第二

大V店聯合創始人哈爸

1、想做CEO的聯合創始人不是好夥伴

2014年年底,我和我的高中同學吳方華一起創辦媽媽社群電商“大V店”,以讓媽媽輕松開店、隨時隨地學習,認識更多優秀媽媽為服務宗旨,是媽媽創業、學習、社交、購物的一站式平臺。

公司還未註冊就獲得“洪泰基金”的投資,後又獲得金沙江創投等投資。一年以後,吳方華被創業邦雜誌評為30位“2015創業邦30歲以下創業新貴”之一。

在真正創業之前,創始人就應該搞清楚自己的位置。首先是名稱,對我們而言,要不都是聯合創始人,要不都是創始人,而不是一位創始人,一位聯合創始人。我們覺得這樣是可以的,當時參考了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堅持這樣做,是為了地位的平等。如此,聯合創始人以後就可以和CEO處在平等的位置溝通,而不至於唯唯諾諾。

其次,誰是老大?這個問題是我先意識到的,我認為一個公司應該有一個老大。我就打電話給方華(當時我在重慶生活,他在北京工作),很直接地告訴他我的想法。我說不好意思,公司里應該有一個老大,而我是不合適的,希望你可以做公司的CEO,為此我願意出讓一部分股份給你。

按一般人對我們的了解,會覺得大V店最初的想法和用戶,都是來自於我,我是發起人,應該我做CEO。但我很清楚我自己做不了CEO,雖然那時對CEO要做什麽不了解,但我想,CEO最起碼要找到更多人一起幹,要管理公司很多的事情。而我不是這塊料!我大學專業學的是管理,但我這個人怕麻煩。我不善交際,不是那種一呼百應的人。

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前,我們就確定了吳方華是CEO。我有一句玩笑話:想做CEO的聯合創始人不是好夥伴。

2、創業夥伴如夫妻,別觸碰底線

有一些文章會說,創始人的分裂很多是因為價值觀不同導致的。對此,我並不是十分認同。

我倒不是見過很多創業者分裂的事情。不過我看了很多夫妻的分裂。因為我比較關註親子教育和婚姻家庭。夫妻離婚大多不是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價值觀不同”導致的,而是因為一些日常瑣事吵架,以致於在情緒失控時說出“離婚”這樣的話。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等平靜下來,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了。

所以,當親朋好友向我咨詢夫妻相處之道時,很多時候我會給一個建議:“離婚”、“分開”之類的字眼提都不要對配偶提。

我把我在夫妻相處上的心得挪到了創始人相處上。在創業之初,我就很嚴肅地向方華做了我的底線說明(不要違背我的基督信仰)。他也非常嚴肅地給予反饋,說出了他的底線(不要破壞我們的同學之情)。

我們各自非常清楚對方的底線在哪里。底線就是高壓線,觸碰不得。有了底線,我們就可以坦誠布公地溝通,就算聊再艱難的話題,也不會一拍兩散。

3、對全世界說:他是我的BOSS

在公司創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其實大家都沒有具體的職位頭銜,也沒有名片。而我們這個組合,在最初看來,我的貢獻好像要大一些,我對用戶更為了解,更清楚要做什麽。

但我沒有出頭,首先是因為方華一開始的工作就贏得了我和大家的信任,我從重慶舉家搬遷來北京與他匯合,公司還沒有組成,他就找到了三位非常重要的同事加入我們。其次是我了解到在創業初期需要快速試錯、快速叠代,因此需要快速決策。而在這方面,方華更勝一籌。再者,我也願意承擔他決策所帶來的後果,因為我信任他,而且知道創業初期的試錯成本低。

所以,平時和團隊溝通,我都會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我說的只是意見,僅供參考,做決策的是方華,我們大家都聽他的。這樣的話,一年多的時間,我不知道說了多少次。

尤其是在同事開會時,聯合創始人更應該註意自己的言行。這方面,我自己有教訓。在一次部門負責人的會議上,我希望能快一點開發app,因為當時有部分用戶對app的需求很強烈,也有部分同事支持我的觀點,我就在會議上很堅決地提出我的想法。但方華是不贊同的。

我這次行為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讓同事們感覺我和方華之間有矛盾。幸運的是,在同事提醒後我自己也進行了反思,就主動地跟方華溝通道歉。

在用戶面前也要維護CEO。現在比較知名的公司,其CEO也往往比較知名,甚至有所謂的CEO營銷。方華善於面對面的溝通,不太擅長寫文字,而我不僅善於寫作,且最初的用戶都基本是從我這里來的。所以,要讓CEO感受到價值,我就不斷言說他是CEO,我針對用戶發出的內容,總是有意地表明這一點。

有投資人、媒體人、合作夥伴等在現場時,都需要維護CEO。

4、經過磨合,就越發彼此珍惜

雖然我至今認為,大V店如果早一點開發app(2015年年底才正式上線)會發展得更為迅猛,但我還是服從方華當時暫時不做app的決定(他也說明了暫時不做的理由,如有更重要的事情,開發人員不足等)。

這是因為,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對方華有更多的了解。我知道他不會輕易做他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旦想清楚了,他就會全力以赴,一定可以把它做好。

當初邀請他和我一起創業,可以說,費了我很多口舌。如果加上我鋪墊的時間,恐怕有三四個月,而真正跟他說我的想法並得到他的認可,恐怕也花了我一個多月的時間。而我做事又比較著急,有想法就要快速去做去嘗試。

這無疑是一個比較痛苦的磨合過程:一個比較慢,一個比較急躁。但經過磨合之後,我們就越發地珍惜彼此。我不會嫌他慢吞吞,他不會怪我急躁。而是會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我知道他穩重,他知道我有想法。

第三

大V店CEO吳方華(左)與聯合創始人哈爸

後來我有什麽想法,會先在自己腦子里轉一段時間,並且在小範圍內做嘗試。然後更有耐心地向他說清楚我的想法,這個想法經過了哪些驗證,有什麽結果。我清楚地知道,想法一旦被他認可,就會得以實現。我清楚自己是有想法而方華是能實現想法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想法被他認可,我就會很高興。他也知道我的價值所在,因為他知道公司需要創新。

5、沒有職位不要緊,怕的是沒有職責

隨著公司的發展,CEO的職責會越來越明確,找人管人,找錢管錢。公司的各個職位負責人,都找到更為專業的人士承擔。而聯合創始人很有可能沒有存在感,不僅在公司、在CEO那里沒有存在感,甚至在自己心里都覺得沒有存在感,好像自己沒有為公司提供價值。

解決方案不是要求CEO給聯合創始人一個職位或做COO,有當然很好,但也存在沒辦法給一個具體職位的情況。

到現在,除了創始人這個身份,我並沒有明確的職位和頭銜。我們也討論過是不是要給我一個職位,比如大V店首席體驗官、首席內容官甚至是首席創新官。但都比較是玩笑,沒有正式提出,名片上更沒有這樣印。

如果沒有具體的職位,聯合創始人應該梳理平時做的事情,明確自己的職責。如此,自己不會妄自菲薄,CEO或團隊也不會輕視聯合創始人,並且知道怎麽與你進行工作協同。

我梳理自己的職責,只是舉例:創新、意見反饋、提升影響力、輔助部門負責人、守住創業初心、與方華配搭等。並且對每一個職責加以說明,如果不能有量化指標的,要以事例解釋。比如“輔助部門負責人”,就是有些部門要做一些活動,合作方會邀請我去當評委、嘉賓或者做演講,我安排得過來就盡量去。

我認為聯合創始人要把自己的職責白紙黑字寫出來,並且與CEO甚至是核心同事主動溝通。

如果不主動溝通,CEO因為太忙、接觸的人太多、要處理的事情太多,而對聯合創始人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進而可能失去對聯合創始人的信任,以為聯合創始人在打醬油。所以,聯合創始人要主動出擊,通過陳述自己的職責、事例、目標等,向CEO表明你對CEO和公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對於聯合創始人來說,沒有職位不要緊,最起碼還有創始人這樣的身份。可怕的是既沒有職位,又不清楚自己的職責。

6、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隨著公司的發展,CEO的聲望會越來越高,不僅僅是在公司內部,也包括在外面的名聲。這個時候,如果聯合創始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麽,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因為CEO比你有權,比你有名,股權也比你多。這些可以說是平時“累得像條狗的CEO”所應得的。

有一個記者問洪泰基金的創始人泰哥“最在意不能帶給團隊的是什麽”。泰哥有一段豪言:“如果核心團隊跟著我,最後還不能實現財務自由,那是我的失敗。我是混蛋。”泰哥為什麽這麽說?隨後他解釋到:“我非常清楚做一個老大,你享受很多的名,這種情況下,你必須把更多的利帶給大家。”

如果一個聯合創始人非常在乎財務自由,跟著泰哥這樣的人,自然好得無比。但一個人的需要有很多種,哪怕就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一個人也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就我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需要不是權不是名,也不是財務自由,而是:大V店是否能守住“為媽媽服務”的使命,公司是否純凈,不忘初心。

我知道方華非常優秀,如果這一次他功成身退,他也能夠另起爐竈再次創業,會贏得更多人跟隨他、更多投資人投資他。如果他需要,我也很樂意繼續跟隨他。但是,如果他做的事情與“媽媽”這個群體無關,那我就只能和他分道揚鑣。這些是我很清楚地向方華表達過的,至於公司要純凈,這是我的底線,早已聲明。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大V店幹幹凈凈地實踐“為媽媽服務”的使命。若此,我可以不要權力,出讓股份。這是我心甘情願的。我想,這與高尚無關,只與我想要什麽有關。

作為聯合創始人,你想要什麽?清楚之後,說給CEO聽。

7、聯合創始人也難做,請CEO幫幫忙

隨著公司進一步發展,同事越來越多,如果一個聯合創始人沒有具體的職位,容易受到其他同事的忽視。這種忽視,一是會造成對聯合創始人的輕視,二是不利於工作的開展,三是讓不明就里的同事猜測公司高層是否團結穩定。

這種忽視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積累到一定程度,聯合創始人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聯合創始人有可能會“爭權奪位”,以尋找存在感。即使不是爭著要做CEO,也總是見縫插針地突顯自己,表現出對CEO的不尊重,對同事發號施令,愛顯擺。對此,我總是存有一份警惕之心。尤其是在開公司全體會議時,很多時候方華會當著大家的面問我是否有什麽話要說。我通常都會說“沒有”。如果我有的話,我也會在私底下告訴方華,由方華告訴同事。如果我自己說,我就會把我要說的內容,事先和方華溝通。我覺得方華做得好,雖然他每次邀請我發言,我一般不發言,他還是邀請。這就是一個CEO的智慧。

另外一個極端是聯合創始人會自暴自棄,在公司里混日子,得過且過。這對整個公司的管理會帶來困擾。比如,公司的規章制度不遵守,別說加班,正常上下班都沒有。這樣,公司的創業氛圍就有可能煙消雲散。

無疑,不被重視的聯合創始人走以上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作為聯合創始人,你要一直維護CEO的權威,而不要急於跳出來爭取別人的重視,通過這種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更不能養閑人,尤其是聯合創始人有不少股份。

你應該建議CEO,讓CEO在同事面前維護你,讓CEO告訴同事們你的價值和職責,以便同事們有什麽需要可以找聯合創始人幫助。這樣,也會讓同事們感受到創始人之間是和諧的。

聯合創始人也難做,對自己和CEO要有清晰的認知,既不能貪戀權力,也不能妄自菲薄,守住邊界,凡事多主動溝通,維護和CEO之間的信任。

而我,非常幸運與方華共事,使我能大言不慚地說“像我這樣做聯合創始人”。有不少同事說,我和他是踐行公司核心價值觀“互相成就”的榜樣。

“中國媽媽是最需要服務的群體”,這是大V店天使投資人俞敏洪老師對我們的囑托。誠願大V店不辱使命。


阿里3萬億,巴倫周刊質疑錯了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2/154820.shtml

導讀 : 阿里巴巴被全球知名專業財經雜誌《巴倫周刊》質疑半年後發布了2015財年數據,在8000位全職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下創造了3萬億的在線零售奇跡。如果算算人均產出快4億了!如果《巴倫周刊》有什麽能發難的話,肯定是“真實交易有多少呢?”

阿里巴巴被全球知名專業財經雜誌《巴倫周刊》質疑半年後發布了2015財年數據,在8000位全職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下創造了3萬億的在線零售奇跡。如果算算人均產出快4億了!如果《巴倫周刊》有什麽能發難的話,肯定是“真實交易有多少呢?”

625249644

《巴倫周刊》質疑阿里數據的真實性

2015年9月阿里巴巴業務數據遭到巴倫周刊的質疑,懷疑阿里用戶人均消費數據並不真實。“消費者每年在阿里網站上的平均支出要比美國在線購物者在所有網站上的總支出高26%。按中國線上和線下每年人均支出2260美元來看,在阿里巴巴網站上每年人均1215美元的支出顯得過高。這意味著,阿里巴巴用戶平均每年有一半的消費是在淘寶和天貓上完成的。”

此後阿里就質疑做出回應:“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和Forrester Research估計,2014年美國人均網購約為1665美元。另外,作者對阿里用戶年平均消費額1215美元還計算錯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1056美元。

淘寶用戶比Amazon和京東用戶更有錢嗎?

阿里在2015年零售GMV為2.95萬億,活躍用戶(有一次購買行為的)數4.07億,人均GMV為7248元(1117.9美元)。如果按照2015財年3萬億算,人均差不多1135美元。最大競爭對手京東在2015年的GMV為4627億,活躍用戶數1.55億,人均GMV為2985元(460.6美元)

東哥同時查閱了美國商務部網站數據,2015年全美在線零售規模為3417億美元(22142億人民幣),較2014年同比增長14.6%,占社會零售總額7.3%。網購用戶2億多,人均在線消費1708.5美元。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的報告數據,交了99美元,也就是差不多650元年會的4000多萬Amazon Prime核心會員,平均每年在亞馬遜網站上消費是1500美元,而非會員平均年消費則是僅有625美元。

阿里平臺在線零售一年成交3萬億,而全美在線零售規模不過2.2萬億,阿里一家的交易額就超過全美在線零售規模總量的35.4%。雖然巴倫周刊的數據有出入,結合Amazon普通用戶消費625美元,以及京東人均用戶消費460.6美元的數據看,淘寶用戶的人均消費1117美元的確超出一般的常識判斷。或許淘寶用戶真的比大部分感覺得要有錢的多?

真富有還是真屌絲?

感謝淘寶這次開放數據,讓我們一瞥淘寶買家的真實消費能力。昨天東哥看朋友圈朋友秀的淘寶真實消費數據,還是很讓人驚訝的。7年消費4.2萬就打敗了94%的用戶,年均消費6000多。8年消費13200打敗了83%的用戶,年均消費1515元。5年消費7179元打敗了74.44%的用戶,年均消費1435元。東哥在想83%的用戶年人均消費都不超過1520元,94%的用戶年均消費不超過6000元,即便考慮到增長曲線分布情況,全平臺人均是如何超過7248元的?

阿里巴巴在回應《巴倫周刊》質疑中指出,“阿里平臺上消費的買家,多數是新科技使用者,屬於相對富裕的城市居民。把他們的消費水平和整個中國平均消費水平比較,顯然沒有意義。”從上面一組數據來看,似乎並沒有看出來淘寶大部分用戶是很富裕的。

刷單太多,GMV喪失了意義

2015年天貓雙十一當天成交額創出了新高912億元,遠超投資人預期,股價卻不漲反跌了。因為刷單等原因,實際上大部分投資人對GMV質量是持懷疑態度的。華為和小米互掐彼此刷單,微博上有大量曝光刷單後臺和聊天記錄的截屏。比如下面一張,讓人大跌眼鏡。

 

關於GMV,和圈內的朋友也聊過,沒有平臺是不刷單的,這是迎合搜索規則排序和用戶下單習慣導致的結果。京東發布2015年財報超出投資人預期,說的也還是收入大幅超出預期,虧損低於預期,GMV超預期也只是參考值並不作為重點。東哥這幾天也認真咨詢了十幾位二級市場對沖基金朋友,怎麽看京東,以及如何估值的?雖然也有用EV/GMV,但主要還是通過 EV/Revenue,EV/EBITA(企業價值倍數)算,或者假設幾年後京東會盈利,然後再用PE(市盈率)估算。

京東是一個零售商,GMV沒有實質意義,同行和某些媒體沒有必要在618,雙十一的時候挖苦京東為什麽不披露GMV數據。投資人會關註京東POP平臺的GMV情況,重點還是要看其它收入增長情況,GMV增長最後是否產生了更多的實質收益利潤。最後也建議京東學習一下Amazon的做法,以後在財報里也不必披露GMV的數據了。

一個賣流量的,一個是做零售的

周一阿里開發布會,2015財年突破3萬億,而2016年有望超越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平臺,有投行朋友評價,“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阿里要和沃爾瑪比,上海交易所肯定比沃爾瑪和阿里大多了, 全球的外匯市場交易額更大。 ”

阿里巴巴關註GMV,更要關註take rate變化 ,而京東更多關註收入、毛利潤率和成本效率指標。本質上一個是賣廣告流量的,追求流量變現的最大化,一個是做零售搬貨的,追求成本效率的最大化,模式不同就應該用不同的指標去評估。如果真的想通過比GMV比出誰牛逼,阿里應該選上交所會做對手會比較合適!

最後東哥想補刀一句,就如阿里上市讓賣家快遞員去敲鐘一樣。阿里的3萬億,不是阿里8000員工努力的結果,最主要依靠的是1000萬商家,300多萬快遞等第三方服務商辛勤勞動的結果。新的零售商業模式是否更好更先進,最核心考量的就是成本效率。如果算人效,其實阿里生態整體成本效率還是很低的,這並不值得阿里驕傲!

預告下一篇:《李成東:刷單為什麽越禁越多,因為買廣告越來越不劃算》。核心觀點:不允許刷單賣家就會轉向買阿里廣告嗎?依然很難,只要買流量模式下不賺錢就不會去買廣告。阿里打擊刷單但並不會杜絕刷單,而只是讓刷單成本上漲了。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