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大選怪象的背後:經濟是複蘇了,可經濟創傷沒有治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109.html

對今年美國政壇怪象背後的原因稍加搜尋,便能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始於2007年的經濟蕭條,以及隨後在2008和2009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給選民帶來的恐懼和創傷,恐怕要比我們之前所承認的更深、也更持久。

是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已經出現了複蘇。可是,許多美國人在精神上還沒有複原,甚至或許永遠都無法複原了。這一經歷改變了他們對於政治經濟體系和領導人的態度,讓他們願意考慮帶有風險的替代選項。

正如民意調查人彼得·哈特(Peter Hart)所比喻的,這個國家(美國)正在經歷的“是撞車事故和住宅被燒之間的差別。撞車的影響3~6個月之後就會消失,可是你住的房子被燒了,這種事情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當然,這里的“新鮮點”並不是經濟蕭條會造成創傷,而是即將成為現實的一件事:它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如此之深、如此之持久。是的,今天美國已經走出來了,可是美國人卻發現,那種“宿醉”的感覺並沒有過去。於是他們做出了反應。

這種“延遲效應”解釋了,如此之多的所謂“聰明人”是如何沒有徹底認識到2016年美國大選即將發生些什麽的。它也解釋了桑德斯為什麽能在民主黨黨內選舉中堅持那麽長時間、希拉里經歷的種種波折、為什麽共和黨會出現好幾個看似強大實則完全傳統的候選人,還有就是,特朗普令人錯愕的崛起。

這里有一種解讀:與其說是美國選擇了特朗普和希拉里(假設她最後能獲得民主黨黨內提名),倒不如說是在初選過後,美國驀然發現,其他候選人都被拋到了一邊,只剩下這兩個人了。

而外界對於這兩人深深的負面看法表明,美國人依然沒有找到他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的答案。特朗普先生的態度迎合了時代的需求,但他的脾性實際上並不合適;克林頓夫人足夠勝任,卻似乎在代表時代、代表美國人想要超越的那種體系上有些過頭了。和2012年一樣,經濟創傷並不能在2016年完全治愈。

這種解釋是有數據支撐的。名義上,美國經濟已經持續擴張6.5年,遠高於二戰後的平均複蘇水平,且連續74個月新增就業崗位。然而,據《華爾街日報》和NBC新聞聯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隨著經濟複蘇的逐步實現,美國人對美國前景的看法反而更加黯淡了。而2009年年初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時,在奧巴馬總統宣誓就職新一屆美國總統的提振下,倒有多達59%的美國人認為這個國家已經脫離了錯誤的軌道。

進入複蘇兩年之後,民眾看法反而開始轉而向下,至少是在上述“錯誤軌道”的看法上是如此。到了2011年年中,67%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走上了錯誤的軌道,2013年年底,這一比例更是進一步上升到78%。盡管之後有所下滑,但上個月該比例仍盤旋在70%的高位。

由美聯儲最新發布的一份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或許有助於解釋這種複蘇背景下的焦慮和憤怒。2015年年底,受訪者中有69%左右認為自己“生活舒適”或“還不錯”,這較2014年的65%和2013年的62%有所上升。比起說自己的生活條件下滑,美國人似乎更稍微願意說自己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

然而這些數據掩蓋了工資增長停滯、甚至是減少,以及飯碗並不穩固的形勢下那正一點一點消逝的信心。僅有23%的人表示預計自己明年的收入會更多。幾乎有半數成年人表示沒法拿出400美元做緊急備用金——真要籌到這筆錢的話,得要賣掉點東西或是靠借錢才能實現了。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研究也是類似的結果。今年年初,對美國經濟表示不滿意的美國人有70%,而2007年年初金融危機尚未來襲時這一比例為61%。

當然,民眾對經濟的態度並不能完全解釋眼下這種全美範圍內的不安感。恐怖主義和文化戰爭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麽,經濟蕭條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創傷之深,以及民眾對替代選項的不滿,著實很難讓美國人做出這樣的期待:無論結果如何,2016年大選結束後美國國內會神奇地出現一種全民滿意和團結一致的情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