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貸奇葩事(上)孫姐跑路記:40萬換美國L1簽證跑全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9775.html
高利貸奇葩事(上)孫姐跑路記:40萬換美國L1簽證跑全家
一財網 夏心愉 2015-02-28 18:05:00
在澳門某知名賭場長長的扶手電梯上,下樓的孫姐和上樓的某“圈內人”朋友正巧遇上。孫姐眉開眼笑、大呼小叫,麻利地從手提包里翻出一沓錢,下了電梯又轉向蹬蹬蹬爬上對方的電梯追了上去,客套了幾句後就要對方收下紅包,說那是新年“利市錢”,可以開運。
“過年就是時來運轉,你說我運氣怎麽那麽好,財神爺賭桌上送錢不算,還能在這里遇上你。”孫姐的調子特別高,一連跟對方說了好幾遍自己財運好。
這一幕看得我哭笑不得。孫姐,在東部沿海城市明里幹著擔保公司,暗里幹著放錢賺息的生意,其中不少遠超同期銀行利率4倍,因此也就是個高利貸。去年整年孫姐都在煎熬,由於放出去的錢壞了好幾筆,因此在融資端,孫姐也欠債累累,就怕債主逼債或起訴她。
雖然不知孫姐具體欠債數目,但她的手頭早已不寬裕,澳門之行她也並未像自己說的那樣豪賭豪贏。當被問及為何主動散財,別過朋友收斂了笑容的孫姐說:“和你們媒體一樣,打個廣告做個宣傳,剛剛那筆就當廣告費。”
原來,這已是孫姐第二次使用“上澳門”的公關伎倆了。自從資金鏈告急,“江湖”上就有對她的不利傳言和各路打探。就像那個發生了某高管突然變動的股份制銀行要緊急應對負面輿情、暗中布置各基層行防擠兌風險一樣,孫姐也有她的防“擠兌”。
要是所有的金主都鬧去法院排隊起訴,所有給她公司貸款的銀行都來收貸,那還得了?
打扮身家防“擠兌”
在答我問題前,孫姐指了指自己鎖扣鋥亮、荔枝紋清晰的皮包,交相輝映的Vertu手機和陀飛輪精確擺轉的腕表。做資金的,除了他們自個兒腦袋里印著一張資產負債表,沒有外人能真正看得清他們的身家。就像孫姐,哪怕是借,都要繼續開好車,只有這樣,才能讓金主們以為她的身家還在。
這是一個充滿張力的過程。“現在還沒人起訴我,他們都在互相盯著,打聽著我的情況,只要有一個債主踏出第一步,後面的全部會跟上,誰都會怕自己下手慢。到時候我就玩完。”
孫姐的描述讓我想到一個被吹漲的氣球,一根細針可以刺爆全局。
其實,這兩年行走業內,這種債主們集體虎視眈眈卻又集體按兵不動的局面,我已屢見不鮮。有時得知某債務主體已經周轉不靈,剛想調查報道,卻被銀行分管人士而非企業勸說求情或教導我“顧全大局”。
“你不曝光,我們都有‘時間換空間’的機會,你一曝光,銀行肯定一哄而上一起動手,鐵定壞賬。”我曾被這樣勸說。
在這種張力下,孫姐幾個月前已經來過一次澳門。那次她的目的一樣不是豪賭,而是在微信朋友圈里PO了不少顯示自己逢賭必贏和“敗家娘們”購物形象的照片,並且帶了豪禮回家送圈內朋友,為的就是裱糊自己的身家,迷惑那些虎視眈眈的債主們。
“我都不急你急什麽,我是欠你兩千萬,但老張欠我四千萬,下月初就還了。”孫姐曾這樣氣定神閑跟一討債上門的朋友說。
而剛剛電梯偶遇的朋友,是孫姐資金圈里的一個“碎嘴”。這對孫姐來說,是個“投放廣告”的好標的。
爭取時間鋪後路
孫姐也不傻,不可能白耗著“公關成本”等死。她面前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是她眼下放出去收不回的資金能被回攏,但是按孫姐對她債務人的判斷,希望渺茫;第二條路,是她能夠妝扮好身家去開拓更多的融資渠道,但是她的“名片”身份所從事的民營擔保行業已經被銀行們基本拋棄,不來收貸已經謝天謝地,而嗅覺靈敏的民間資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去往了資本市場,這兩年民間資金運作盤子不斷爆掉,也讓不少金主長了記性,孫姐忽悠不到錢。
在孫姐看來,第三條、也是她正在謀劃的一條路,便是用表面的樂觀和打扮起來的身家,來爭取時間——逃廢債。
“我花了5000美金買了一本非洲護照。”據孫姐自己說,市場上有這樣“服務”,而且完全不需要本人去非洲該國就能買到,更不必因此放棄中國國籍(中國公民不允許雙重國籍)。孫姐信誓旦旦說這護照是“真”的,可以用來進入非洲該國,只不過,護照上只有非洲該國的出境章,但沒有中國的入境章,因此必須想辦法托關系去搞一個入境章,否則未來憑該護照從中國出境會遇到阻礙。
當然,我本人並未見到過這本“神奇”的護照,無從判斷是否真可以有這麽個“5000美金”救命招數。
40萬搞定一個美國L1簽證
“神奇”的非洲護照還缺一個入境章搞不定,孫姐另有更“靠譜”的辦法:花40萬搞定一個美國L1簽證,這下“跑路”可以跑全家。
孫姐介紹做法是這樣的:一家在中國成立2年以上的公司,有個小幾百萬人民幣的註冊資本,有個大幾百萬年營業額,證明有需要有能力在美國開分支機構,並且在當地租房辦公雇傭勞動力解決就業,就可以在美國擁有分公司。在美國的分公司註冊資金有至少5萬美元的要求,註冊資金是由申請人掌控的。以上這些步驟看似繁瑣,但國內不少移民公司都已有協助辦理的成熟經驗。
移民怎麽移?孫姐說,只要讓境內公司往分公司“派駐”高管,無論是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市場總監,都可以相應獲得“跨國公司高管”L1簽證。雖然簽證期限一般是首次申請獲批一年,但只要“勞動關系”在,日後可以延期為兩年或三年、最長可達七年。
在孫姐看來,這種跑出國的辦法好處在於:第一,她可以把手上最後捏著的流動資金通過給赴美以後的自己發工資的形式,順利搞到海外去;第二,這種簽證允許帶家屬出國,老公能合法工作、小孩能上公立學校;第三,一定期限後她還可以申請綠卡。
對曾經玩資金長袖善舞的孫姐來說,借個殼搞一個成立2年的貿易公司去美國開個分支做做平進平出的所謂貿易並不難,或者直接將其控制的公司投資美國分公司也可行。但是,比這些都好辦的是,孫姐從移民中介那里獲得的一條便捷路子:有已經搭好橋梁的公司,願意全套收費40萬“渡”一個人。孫姐只需要把國內的勞動關系轉入該公司,然後補交社保和稅收,一段時間之後便可“成行”。
眼下,孫姐正慢慢把手頭的資產想盡辦法悄悄變現,再把可騰挪的資金都暗地轉去該公司。這些“預存”的錢,將是孫姐作為高管被派駐美國後的“工資”。
孫姐謀“跑路”的故事講完了,下期“愉見財經”專欄將接著講孫姐前傳,扒一扒這個精明的玩資金高手是如何背靠擔保行業風生水起、又急轉直下的。敬請關註。
編輯:孫汝祥
卡住風險,跑路更難十部委力推互聯網金融“基本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770

資金鏈斷裂、盲目擴張是民辦學校倒閉的兩個主要原因。CFP中國互聯網金融“基本法”出臺。 (CFP/圖)
一紙公文,20條意見,結束了互聯網金融兩年多無監管的“野蠻”狀態。
從此,客戶的資金安全更有保障,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更接地氣。
業內人士預計,可能會出現“爆發性增長”,誕生一些巨頭,但也可能90%的P2P公司都會“死掉”。
“基本法”來了
央行的政策框架,就是“卡住”最核心的風險點。
2015年7月18日,業內期待已久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終於出臺。這部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意見》,在行業內被視為互聯網金融層面的“基本法”。
此份《意見》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從2013年開始,央行等部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意見就在討論,而業內普遍預計將在2014年底就出臺的《意見》,遲遲未露面。直到2015年7月12日,央行條法司司長張濤在上海的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傳遞出“即將公布”的重要信號。於是,在一周後,“基本法”終於落地。
在“互聯網+”還沒浸潤到各個行業時,互聯網+金融便已然瘋狂生長。但直到7月18日《意見》出臺前,對於“什麽是互聯網金融”,業內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
《意見》由20條內容組成,首先為互聯網金融劃定了“邊界”: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主要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多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認為,該《意見》的出臺,讓互聯網金融領域第一次有了“基本法”,是互聯網金融的“憲法”。
業內人士、積木盒子聯合創始人魏偉稱,“不能不說,互聯網金融往前走了一大步”,是“值得歡呼的”。
這是監管層首次從中央層面“肯定”了互聯網金融,並且讓各個業務都找到了對應的主管單位。“有人管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原來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要找哪個監管部門。”人人貸原首席運營官、人人操盤創始人顧崇倫說。
根據《意見》規定,互聯網支付將歸人民銀行管,網絡借貸、互聯網信托業務、消費金融歸銀監會,股權眾籌、互聯網基金歸證監會,互聯網保險則由保監會監管。
互聯網金融的提法最早出現在2013年,但伴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各種風險也在不斷暴露出來,尤其是近兩年間P2P平臺的老板“隔三差五”地“跑路”,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因此,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也隨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與之前的預期相比,出臺的《意見》也比P2P平臺公司人人聚財CEO許建文之前預想的“要寬松”,“央行定了一個大框架,很多地方沒有明確化。比如出借人主體、資本金等方面”。
不過這也為未來各個監管部門制定細則,留出了可操作的空間。
根據《意見》,央行的政策框架,就是“卡住”最核心的風險點,“把最核心的問題比如非法集資、龐氏騙局、資金挪用,這些風險口卡住,其他的還是留有空間的。”許建文說。
而“卡住”這些風險口的主要措施就是《意見》十四條規定的,“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P2P平臺要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這意味著,今後客戶的資金將不再存放在P2P平臺上,而是放在銀行托管的資金賬戶上,與證券股票交易中的資金賬戶單獨托管類似。
相對於其他業務形態,《意見》對網絡借貸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誌武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基本規則和框架確定了,這是規則出臺的最大意義所在。”
互聯網金融經歷了兩年“無監管”期後,如今大的指導方向終於明確。業內人士預計,行業可能會出現“爆發性增長”,出現一些巨頭,但是也可能90%的P2P公司都會“死掉”。
P2P公司老板難“跑路”
銀行的資金存管真正讓客戶資金與P2P平臺“絕緣”,讓P2P回歸信息平臺。
7月11、12日,在上海召開的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雖然聚集了來自監管層、傳統銀行、支付機構的高層們,但在這里,人數最多的卻是眾多P2P平臺的老總們。
兩天的會上,受關註最多的也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P2P業務。毫無疑問,P2P是過去兩年“彌漫”在國內各個省市縣最多的行業之一,一下子受熱捧,一下子又“人人喊打”,唯恐避之不及。
而如今,《意見》承認了網絡借貸的合法身份。網絡借貸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而P2P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融資雙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
這就是說,P2P平臺的定位應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所以不得提供增信服務,更不得非法集資。
“原來大部分的P2P平臺做的業務和工行沒有區別,都是一邊吸收存款,一邊放貸。”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總結,這種業務模式等同於商業銀行的資金池業務,投資人的錢進入到公司的資金池,貸出去的錢從資金池中出,P2P平臺對每筆資金的期限和信用都進行轉換,這樣自然產生了跑路風險,平臺有機會把客戶的錢卷走。
過去兩年間,包括南方周末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了發生在河南、四川、山東、浙江等地的P2P老板“跑路”的情況,而現在仍有諸多P2P平臺仍在“非法集資”,隨時會發生“跑路”風險。
根據網貸之家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P2P網貸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共計2028家,相對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上半年出現問題的平臺約為419家,占比20%,其中近一半問題平臺是發生“跑路”問題而被曝光。
所以,要防止P2P老板“跑路”,首先要做的是,讓客戶資金不再放在P2P平臺上,所以就必須進行第三方存管。目前,P2P公司主要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資金托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匯付天下托管系統,其P2P賬戶托管業務已經接入七百多家平臺。
《意見》明確規定了,未來將由銀行來進行資金存管。而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否真的就告別存管業務,還有待於監管細則的進一步明確,畢竟,《意見》中的規定還有一個“除特別規定外”。魏偉認為,未來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達成合作,共同為P2P平臺提供資金存管也並不是不可以的。
但事實上,還有很多P2P平臺並未實行第三方資金存管,仍在建“資金池”。而一些號稱建立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存管模式,也只是在進行“名義”上的資金托管。
魏偉說,這就好比“一家銀行號稱要幫大家管錢了”,那每個人就要去銀行開戶,但是銀行門口突然站著一個“大媽”說,“你們把錢先都給我,我來存到銀行里面去”。在銀行眼里,只有“大媽”這一個賬戶,如果“大媽”說往張三或李四賬戶上轉200,銀行只能照辦。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資金托管中就相當於“大媽”的角色。所以,看一個P2P平臺到底有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資金托管,標準答案就是“看用戶有沒有跑到托管方那邊再開一個賬戶”,魏偉分析。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評價,目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托管方案並不是實質性的資金托管,而是“虛擬賬戶”層面的托管,即托管的僅僅是“資金的信息”。而如果銀行進行資金托管,即真正實現的是“錢的托管”。
由銀行進行資金托管,意味著客戶的資金將更“安全”。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在監管要求上會更嚴格,因此會比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要“好一些”,而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一個企業,也有可能會發生“跑路”或者挪用P2P平臺資金的風險,中金支付的一位市場部人士分析。
所以,銀行的資金存管真正讓客戶資金與P2P平臺“絕緣”,從而使P2P平臺回歸信息中介的性質。未來,P2P公司只能依據規則提取相應的服務費,對於客戶的資金與其無關。
在第三方托管體系下,嚴格的紅線是“只要用戶不授權,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移動客戶資金”,“這是非常鐵的一條紅線。”魏偉說。這樣,P2P老板就很難接觸到客戶資金,難以“跑路”。
銀行的尷尬選擇
“就像信托,賺小錢,出了問題吃大虧。”
央行要求銀行作為P2P的資金存管方,但是這對於銀行來說,是否就意味著多了一塊“肉”呢?然而,對於銀行來說,這塊業務形同雞肋。
7月初,P2P平臺積木盒子宣布與匯付天下正式解除資金托管關系,而轉投民生銀行“懷抱”。在現在開戶的頁面上,也清楚地看到與過去的不同,只要在積木盒子上新開戶,便會自動跳轉到民生銀行頁面,重新開一個資金賬戶。這是業內第一家真正實現完全意義上銀行資金托管的P2P平臺。
據積木盒子的魏偉稱,從2014年7月份就開始和浦發、民生等多家銀行談合作,最終敲定了民生銀行。但從開始設計研發到真正上線,用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現在仍處於試運行階段。
而對民生來講,這也是第一次與P2P平臺進行合作。多位業內人士均分析,雖然與銀行合作,資金能夠確保與平臺隔離,但是資金托管是基於“P2P平臺提供的是真實信息”這樣一種基本的假設之下。
而如果P2P平臺制造了虛假標的或者交易信息等,“銀行是無法識別其中的風險的”,所以,這時一旦發生風險,“銀行是不承擔責任的。”魏偉說。
但若真發生風險之後,因為銀行都有每個客戶的賬戶信息,所以可以做到“事後追責”。
正是考慮到這樣的風險,“現在是要求銀行進行資金存管,在調研的時候,討論稿里面是資金監管。”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只是存放資金,沒有監管的責任,“也有可能是因為目前條件不太成熟。”他說。
毫無疑問,如果做資金存管,肯定會為銀行創造一個新的收入來源。但這部分收入來源對傳統銀行這類“大象”來說,實際上是很小的一部分。
一位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果P2P公司在銀行進行資金托管,銀行收取的服務費基數很大,但針對每一筆業務收取的費用相對較低。而P2P目前跟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正好相反,第三方支付機構每年收取的服務費基數很低,但按業務量收取的費用較高。
因此,對於年成交量比較大的P2P公司來說,選擇兩種方式真正的成本差別不大,而對於規模較小的P2P公司,選擇第三方支付機構毫無疑問成本更低。
不僅僅是P2P選擇銀行的過程,同時還要考慮“銀行願不願意跟P2P公司合作”。
據周世平了解,大部分銀行不願意做監管,但對於資金存管他們還是願意的。如果做監管,“一是增加工作量,增加資金成本。另外,目前由銀行對資金監管也不太現實”。
但一位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高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現在銀行還在研究中,“也怕有風險”。只要涉及P2P,“不管是存管還是托管,都是有風險的。”萬一出現問題,銀行總是“逃不了幹系”。他說,“就像信托,賺小錢,出了問題吃大虧。”
他說,理論上,如果和P2P合作,銀行並沒有責任去監管客戶的資金,出了問題也不用承擔責任,但是投資者只要虧損了,“天然地會去找銀行鬧”。大家就認為存在銀行就是安全的,但P2P資金的存管或者托管,銀行其實是無法為資金安全負責的。“銀行自己的貸款都有不良,何況存管的資金呢?”
不管銀行願不願意,根據《意見》,這趟“水”,銀行是趟定了,但是從民生銀行與積木盒子目前合作的進度來看,銀行和P2P公司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研發適合彼此的系統。
未來的方向
“邊角料也可以吃,也是有油水的,大的就別想了,那是銀行的。”
《意見》為互聯網金融已經定了調,未來將“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鼓勵從業機構相互合作。未來,著重於“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融資需求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可相互“抱團取暖”,拓展普惠金融。
在7月11日的互聯網外灘峰會上,來自傳統銀行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大佬們坐在一起,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說,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沖擊比較大的是零售業務。
零售方面,恰恰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所在,也是目標。許建文認為,《意見》的出臺已經明確了,互聯網金融要做所有非銀行的差異化的業務產品,核心是“解決銀行不願意做的事情”。
互聯網支付領域,要求“小額”“快捷”“便民”;對P2P的要求,“小微”“普惠”,這都是“做銀行不願意做的”。許建文說,“這也是塊肉,雖然不那麽好吃。”當然對銀行來說,銀行也可以“吃”。
但《意見》的基本原則和態度就是,“邊角料也可以吃,也是有油水的,只是油水少一點,大的就別想了,那是銀行的。”許建文認為,起碼這相當於給了互聯網金融生存的空間。
雖然傳統銀行也在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布局,但借助於大數據、靈活的機制和商業模式,不管是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還是中小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大踏步地朝互聯網金融集團的方向前進。
快錢的相關負責人稱,未來互聯網金融肯定是要走混業發展的模式,包括BAT、快錢都在往這方面走。過去單一的業務模式,未來在整個互聯網金融的框架下,不再是主要的趨勢。未來,如何在金融存貸匯各個方向上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為用戶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才是互聯網金融更大的價值。
雖然《意見》作為“基本法”為互聯網金融描繪了大致的發展思路和監管框架,但具體到每個行業,仍無法根據其開展具體的業務。所以,業內人士期待更多的監管細則盡快出臺。
目前受關註最多的P2P行業,據許建文透露,銀監會已經新成立了普惠金融部。他們將原來一部分小貸、擔保等業務人員從過去的部門里抽調出來,組合在一起,這種合並的邏輯還是很有道理的。
至於監管細則將何時出臺,許建文說,P2P領域的可能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會出來。
但魏偉稱,不同的監管部門對不同的行業掌握的情況都不同,有些波及面比較小的,可能很快就會出來。而在P2P行業里,有兩千多家公司,至少有上百種不同的模式,如果把這些模式全部摸清楚之後,可能前面的模式又發生變化,所以很難說短時間內會出臺具體的細則。
但在他看來,雖然監管細則沒出,但是監管思路在兩年前就說清楚了,不能建“資金池”,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未來細則要解決的問題是具體到每個業務形態領域,該怎樣操作。但《意見》留給監管部門可操作的空間,還需要看市場的反應,需要時間來期待。
P2P仍在跑路:讓它走向規範的信息披露卻沒人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42.shtml
導讀 : 讓互聯網金融平臺充分披露信息,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這件事在目前看來些遙遠。
早在一月前的3月10日,還未掛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召集行業專家和機構研討《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範(初稿)》。 這被業內稱為“最嚴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媒體在標題中稱“P2P至此‘全裸’出鏡”。
然而,轟轟烈烈的媒體報道過後,網易科技卻發現,在互聯網金融業內,很少有人把這個《規範》當回事。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讓互聯網金融平臺充分披露信息,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這件事在目前看來些遙遠。
早在一月前,3月10日,還未掛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召集行業專家和機構研討《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範(初稿)》(以下簡稱“《規範》”)。
開會的當天,便有自媒體拿到並發布了全文。這份《規範》頗受關註,其中關於P2P平臺的信息披露內容關註度尤其高。去年12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將P2P定義為“信息中介”,如果按照這個定位,充分的信息披露將是未來P2P監管的核心。
同時,該規範的起草機構也很權威。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是按照2015年7月18日頒布的互聯網金融“基本法”《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組建的。它起草的《規範》將來可能成為行業標準,進而逐漸上升為法律。
《規範》針對個體網絡借貸、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和互聯網消費金融從業機構的信息披露標準進行了單獨要求。被業內稱為“最嚴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媒體在標題中稱“P2P至此‘全裸’出鏡”。
然而,轟轟烈烈的媒體報道過後,網易科技卻發現,在互聯網金融業內,很少有人把這個《規範》當回事。
平臺的聲音:太苛刻
仔細梳理這份《規範》的內容,其核心是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公布公司基本信息、平臺運營信息、項目基本信息等三大類信息。這份規範所指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主要是個體網絡借貸平臺(P2P)、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機構、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三大類。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綜觀其要求披露的信息內容,都是投資人在將錢投入一個平臺時希望了解的信息。如果這些信息能夠真實充分披露,能夠大大降低投資風險。
然而,多家P2P平臺向網易科技表示,這些規定如果真能落到實處,是非常好的。問題就在於,落地太難。幾年來一直對P2P平臺的數據進行監測的行業媒體網貸之家、網貸天眼也持同樣看法。
首先,有些要求公開的信息能否真正公開,是個問題。
易通貸成立於2011年,是現有的P2P平臺當中成立較早的一家,也是在業內首個提出信息披露制度的P2P企業。易通貸CEO康文告訴網易科技,易通貸最早對平臺上的項目信息公開非常細致透明,對借款人的聯系方式等公開非常詳細,可是後來卻遇到了問題。
很多投資人跑到發布借款標的的企業去考察,企業都接待不過來。而且他們發現,這樣做會使得一些優質的借款企業不願意到平臺上來借款。
“有時越是優質的借款企業,越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借錢了,因為他們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企業實力很強。借款對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時不了解情況的人會由此認為企業實力有問題,從而帶來負面影響。”康文總結,信息公開有時和P2P平臺自身的業務擴張是有矛盾之處的。
因此,作為P2P平臺來說,應該公開哪些信息、對誰公開、公開到什麽程度,也是在不斷摸索當中。
盈燦咨詢首席執行官、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官馬駿告訴網易科技,對P2P平臺的數據監測,平臺的財務數據是比較核心的,但是這些平臺一般都不會公布。“在中國,一般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才要求進行信息披露,一般的P2P企業既不是上市公司,也不算金融機構,在法律上沒有披露自身經營狀況的強制規定。”他說。
其次,即使是公布的信息,標準是否統一、真假也是個問題。多家P2P平臺都向網易科技提到,比如關於“逾期率”的計算就非常典型,各家計算方法五花八門。首先關於“逾期”的定義就不同,逾期多長時間才算作“逾期”,30天、60天、90天、180天、甚至一年的都有。
此外,很多平臺逾期率的分母為有史以來的累積放貸額。P2P公司只要不斷擴大放貸規模,把分母做大,就能讓逾期率看起來很低。
馬駿向網易科技指出,讓P2P平臺公開信息不難,難的是公開之後如何交叉驗證這些信息。這還需要其他相關方,比如第三方支付平臺、擔保機構等也公開相關信息,這些信息之間才能相互驗證真假,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實際上,P2P平臺的信息披露狀況並不樂觀。金融搜索平臺融360在春節前夕所做的一項針對P2P融資方信息披露的實際投資調研顯示,目前P2P對融資方信息披露普遍不完整,甚至個別平臺不向投資人提供借款合同(或協議)。
一位P2P平臺高管甚至稱沒太關註上述《規範》。看過之後,他稱:“太苛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投資人的聲音:不關心項目信息
當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息披露不夠真實充分,從邏輯上來講,最著急、呼聲最強烈的應該是投資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投資人早已順應現實,調整了投資思路。
當網易科技將這份初稿全文給P2P資深投資人羿飛看時,出乎意料地,他只掃了幾眼,說:“如果公開是挺好的,可是怎麽保證是真的呢?”
羿飛告訴網易科技,他從2009年開始投資P2P平臺,最初也是認認真真看平臺上借款標的詳細信息,可是後來發現根本沒用,因為這些信息未必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無法判斷借款人的信用。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網站上顯示借款方是個教師或者公務員,借的錢也不多,預想中這樣的人應該不會不還錢,早期他投了很多這樣的借款標的。
“可是最後發現,照樣不還。根本判斷不出來誰能還,誰不能還。”羿飛擺著手說,“分析啥都沒用,到最後我們圈里流行的投資方法就是‘看相’。就是看借款人是不是長得忠厚可靠,完全憑感覺。”
羿飛向網易科技回憶,一開始P2P平臺還很少。在他的印象中,P2P平臺的飛速發展,是從紅嶺創投開創了擔保模式開始的。紅嶺創投成立於2009年3月,其開創了平臺擔保本息墊付的模式,這樣風險就由每個借款人轉移到平臺整體壞賬率上來,之後陸續成立的上千家P2P網站大都采用了此類模式。
這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剛性兌付”,目前大約90%以上的平臺都承諾剛性兌付。對投資人來說,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再也不用一個個地去判斷每個項目的風險,因為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下,這基本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要平臺不倒,資金就是安全的。
因此,羿飛告訴網易科技,現在P2P平臺的投資邏輯不是投項目,而是投平臺。他現在投資P2P平臺,是基於平臺公開的數據,核心思想是分析平臺的現金流,只要平臺不倒就行。
他分析的數據包括:借款標的的平均利率、月成交量、平均借款周期、月活躍投資人、人均投資額、人均借款額、交易額增長率,再綜合品牌認知、風控保障、服務品質,一共十項指標。他對這些指標進行打分排名,最後得出應該投哪家平臺。他認為,用這些更為客觀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是更加可靠的。
羿飛的投資邏輯,目前看來還是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羿飛把自己總結的網貸平臺的排名榜單放到網上和網友分享,受到了非常多的認可。現在“羿飛網貸評級”每月月初推出一次。他告訴網易科技,他自己的投資也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回報。
最大問題在哪?沒有強制力!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少軍看完《規範》全文之後,認為這個《規範》最大的麻煩就是:誰來保真?他向網易科技表示:“這個規範只是要求披露哪些信息,可是並沒有說明誰來監督檢查,如果不遵照規範,有什麽樣的處罰措施。這只是一個宣示性的東西,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可實施的規範。”
他擔心,一旦這樣的規範公布,將帶來與預期完全相反的效應。很可能有平臺打著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旗號公布虛假信息,同時對外宣稱是根據互聯網金融協會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給別人造成“權威”的假象,後果更麻煩。
劉少軍建議,雖然這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起草的一份規範,有行業自律的性質,很難有法律方面的強制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行業協會的自律公約就沒有任何強制力可言,因為還可以利用合同的強制力。比如要求凡是進入協會的會員,應該符合哪些要求、披露哪些信息。
他舉例,比如起源於“梧桐樹協議”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步發展起了嚴格的交易規則,這些最初都是民間組織。因此,他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信息披露方面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易通貸CEO康文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擬定的自律規範對整個行業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會逐漸形成全行業的標準。他希望未來整個行業的信息披露能夠統一標準,這樣各個平臺的數據才有對話的基礎。他認為,“哪怕最初要求公開的只是兩項或者四項信息,但是這些信息都是一個標準、大家都公開,這樣才能慢慢形成行業共識。”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網易科技,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全球P2P龍頭因醜聞股價暴跌 卻解釋了美國為何沒有P2P跑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784.html
一系列“跑路事件”後,P2P在中國儼然成了“高危詞”。然而,美國的全球P2P網貸平臺龍頭LendingClub的日子也不好過。

2014年12月12日,該公司以每股15美元開始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代碼LC
北京時間5月9日美股開盤後,LendingClub股價暴跌逾26%,截至北京時間5月10日上午收盤,跌幅擴大至34.93%,收報4.62美元。該公司表示,一項內部調查發現公司存在違規放貸的問題,首席執行官(CEO)兼董事長雷諾·拉普朗什(RenaudLaplanche)及另三名高級經理已經辭職。第一獨立董事斯克特·桑伯恩(ScottSanborn)將擔任代理CEO,漢斯·莫里斯(HansMorris)將擔任新增設的執行主席一職。

LendingClub股價暴跌34.93%
“公司展開內部調查後發現,平臺此前將高達2200萬美元的近優質貸款產品(near-primeloans)發放給了同一名平臺投資者。”該公司在本周一發布的聲明中表示。另有外媒報道稱,拉普朗什被指存在內部交易(self-dealing)的行為。
長期活躍在紐約的海投金融聯合創始人王金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除上述影響之外,LendingClub貸款量增長已經放緩,伴隨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預期。
股價一年暴跌逾74%
作為美國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合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公司的關鍵原則是維持與借貸人、投資人、監管者、股東及員工之間最高程度的信任。”莫里斯在聲明中稱,“2200萬美元貸款產品的財務影響雖然很小,但觸犯了公司的商業準則,事前缺乏信息披露,這是董事會無法接受的。因此,董事會迅速、果斷地作出決定,並授權采取額外的補救措施來矯正這些問題。”
2200萬美元僅占LendingClub今年一季度貸款總量的0.6%,但事件對於公司而言影響堪稱惡劣。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拉普朗什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其他借貸平臺相比,LendingClub的優勢在於透明度、與監管者之間的信任,以及通過禁止公司內部持有平臺貸款來規避信用風險。”但現在看來,拉普朗什的這番話無異於“打臉”。

拉普朗什
當然,LendingClub股價暴跌也並不都是因為這件“小事”。早在2015年,便有一名美股交易員對本報記者表示,LendingClub的股價已被大幅高估,該公司去年6月份的股價一度高達18.4美元,當前股價已經較此高點暴跌逾74%。
LendingClub創立於2006年。2014年12月12日,該公司以每股15美元開始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代碼LC。根據公司財報,今年第一季獲利41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為虧損640萬美元。
美國為什麽沒有“跑路事件”
LendingClub的醜聞在美國已經足夠震撼,因為美國的P2P網貸平臺至今未出現過類似中國平臺的“跑路事件”,更鮮有聽說平臺充當“資金池”。該公司此次大動幹戈,足以體現美國對於P2P平臺的監管有多麽嚴格。
反觀中國,自2014年以來,伴隨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行業內魚龍混雜,經常發生平臺跑路、項目逾期等事件。“據業界比較認同的數據,2015年全國有約660家平臺跑路,今年1~2月又有約200家平臺跑路。平臺每次跑路,都造成一批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受損,一些家庭甚至因此破裂。“網金中國·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總監徐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王金龍告訴本報記者,美國之所以沒有“跑路事件”,主要因為美國監管部門的行動快速且堅決。“比如2008年時LendingClub因為沒有滿足合規要求,因此被勒令關門。關門半年後,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的要求進行改造,借了銀行牌照、完善信息披露,並不是像中國P2P行業亂象出現一兩年後才陸續修正。”他表示。
2008年3月,SEC認定LendingClub票據為證券性質,需要準備申請註冊。同年4月7日,LendingClub主動關閉投資部分業務,且光是申請註冊流程的律師費就高達400萬美元,且在此過程中,新投資者不能註冊,現有投資者也不能發放新貸款。
就監管的細節方面,王金龍表示,美國P2P網貸行業受到了SEC的嚴厲監管,其複雜的透明化披露手續、高昂的註冊成本等都是P2P行業起步時的門檻,若不能滿足則無法涉足P2P市場。反觀中國P2P行業,平臺甚至無需嚴格註冊,部分平臺一度還扮演著資金池的角色。
SEC對於事後的持續信息披露規定也十分嚴格,要求P2P網貸平臺對所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和對應的借款信息做全面的披露,並需要對信息變更進行動態披露。
此外,SEC還會對P2P網絡平臺的發行說明書及相關材料進行審核,以保障投資者能夠獲得決策的信息。
完善的征信、風控體系
其實,嚴格的監管只是一部分,整個信用生態所產生的制約平衡及完善的平臺風控才是長久之道。
LendingClub誕生之初,美國社會已擁有完善的征信機制和信用體系,美國網貸平臺所采用的借貸模式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創新,這也是其與國內P2P模式存在的較大差異。
海投金融研究報告指出,美國P2P網貸平臺在整個交易流程中僅作為一個信息中介存在,投資者主要依據借款方的FICO信用評級(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開發出的一種個人信用評級法)分數對投資者進行信用評估,平臺對投資活動不進行擔保。
也正是有了信用評分體系,這就有助於LendingClub區分各種風險及衡量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意願。根據借款人申請貸款時提供的基本信息,LendingClub將貸款分為A~G七大類,其中A類等級最高、風險最小,G類等級最低、風險最大,A~G風險逐漸遞增,以此來決定每筆貸款的利率。貸款人需要最低信用評分達到660分,貸款申請才會被采納;若達到780分以上,貸款則能享受最為優惠的利率。
在美國,信用卡的貸款年化利率都高達18%,個人的無抵押借貸更是在15%~25%之間。由於LendingClub的中間環節更少,技術手段讓每筆貸款的經營成本更低,相比傳統銀行有著成本和利率上的優勢,因此大部分貸款發放利率僅為11%。
具體而言,投資人的年化收益率根據標的級別不同,A~G的收益率從5%左右到13%左右不等。最低投資額度從25美元起投,交易成功後,投資者將在30~45天內按月獲取回報。
從貸款端來看,借款會員註冊後,可以向LendingClub提交貸款需求,審核後將在平臺上公布,最高貸款金額為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8萬元),貸款期限為3年或5年。根據借款人信用等級不同,貸款利率從A到G為6%到24%不等。
除了信用生態,美國P2P的平臺風控也是一大法寶。當然,此次LendingClub的醜聞可能也緣於平臺風控出現問題。
“它的模式主要還是信用貸款,較之銀行信用卡利率存在較大套利空間,但P2P是非標產品,規模小,因此傳統金融機構不負責這一部分的生態建設,例如保險公司不提供保險、分級公司不提供服務,因此LendingClub通過FICO征信數據做了自己的評級模型。”王金龍對本報記者表示,其產品能夠將風險和收益合理匹配,風控功不可沒。
其實,由於金融危機、系統不完善等原因,2007、2008年時LendingClub的壞賬率也較高,但此後便不斷調整,迎合監管合規要求。
不過,該公司的上述醜聞究竟會如何發酵?未知的加息變數以及市場預期變化會對其產生何種影響?一切仍有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