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
第一財經研究院在2018年博鰲論壇期間推出了《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中國為基準點,追蹤和比較本世紀以來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19個制造業分類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變化。
這是全球第一份覆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報告,全面評估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實力崛起和變遷趨勢。
報告將“競爭力”定義為生產單位價值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資本和勞動力),其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
報告通過測算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主要制造業行業生產每個單位實際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義勞動成本,也就是單位勞動力成本(ULC),從而去揭示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格局的變化。
報告顯示,在全球制造業版圖中,“中國權重”至關重要。
根據一財研究院的測算,中國制造業總產出在2005年超越了德國,隨後在2008年超越日本,2010年超越美國。截至2016年,中國制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2000年的7倍,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從8.5%提高到了30.9%。
巨大的市場份額不僅意味著規模帶來的獨特競爭優勢,即所謂的“中國權重”,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和德國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28.5%、17.0%和10.1%,下降到19.3%、11.6%和7.0%。
估算“中國權重”2000-2016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CIP/ChinaKLEMS
若以金融危機前後來區分“中國權重”,從2000年到2008年,全球制造業增加值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增長,其中60%來自就業增長的貢獻,中國不僅是全球就業增長的唯一源泉,還補償了其他經濟體就業的凈減少。在2000-2008年,中國大規模就業增長將全球制造業的勞動報酬總額推高了三分之一,但也使全球制造業平均勞動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
後危機時代,全球制造業增速從危機前的年平均2.7%提高到了3.3%。中國的貢獻大致維持在危機前的水平,動力來源從就業增長切換到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由於平均勞動成本的上升速度顯著高於勞動力生產率,全球制造業勞動報酬總額及平均勞動成本因中國的加入分別由危機前年平均下降0.4%和1.4%,轉變成危機後年平均上升2.3%和1.8%。
而在“中國權重”的影響方面,報告稱,“中國權重”一方面使得中國制造商在加工制造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勝出,爭得全球範圍內產品市場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議價權,另一方面,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相輔相成,加快了標準零部件成本下降,進而是組裝和整機成本的下降。這不但鼓勵了最終消費,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處於技術高端領域經濟體的生產和研發成本,因而推動了技術進步。
從制造業的細分行業影響力來看, 引領“中國速度”的是汽車制造業, 在整個2000-2016年期間該部門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5%,緊隨其後的是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
此外,在6個全球產出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部門中,中國勞動生產率向世界技術前沿(美國)逼近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主要經濟體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美元)及分時期年複合增長率(%)
(勞動生產率以2010年美元計算,按照2016年水平排序)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CIP/ChinaKLEMS
對此,一財研究院也提出了相關建議,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因“中國權重”而被強化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速度優勢”,正面對日益上升的成本壓力。
報告稱,在過去的增長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間由追求治理政績所激勵的GDP競賽,導致各個地區不遺余力地通過壓低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各種補貼方式招商引資,環境成本也往往未被計入。在勞動力充分供給的條件下,加上得益於信息技術時代的制造技術條件,“中國權重”將這個效果迅速地不斷地放大,使中國制造業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實現了超高速度增長。危機後,高投資、高杠桿、低估環境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降低效率的弊端暴露無疑,這種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圖從供給端全面解決過往增長模式的弊端,雖然初見成效,但依舊任重道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環境和要素的成本被更多直至全額計入,加之勞動力供給短缺等原因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如若效率提高不足以彌補這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將會快速下滑。
推出該報告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出品年度旗艦報告、全球與中國宏觀/市場分析(季報、月報、周報),以及指數和排名等系列產品。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伴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日益緊張,其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也開始日益增大。在隔夜美股回調的背景下,周四滬深兩市股指也雙雙出現回調走勢,上證指數更是全天“水下運行”,並回補了周三留下的跳空缺口,兩市全天成交量也降至4300億元的水平。
市場人士認為,盡管A股整體運行態勢穩定、估值也不高,但短期還是會受到境外因素的影響,在時間即將進入績差年報、一季報披露密集期之時,投資者還是需要提高對於風險的警惕性,以免踩雷。
從市場全天的運行態勢來看,盡管周三上證指數日K線出現了一個小幅的跳空缺口,但周四早盤其還是在隔夜美股回調等因素的影響下低開低走。銀行、交運、煤炭、有色等權重股的持續回調嚴重拖累了主板指數的走勢,這也使得上證指數於午後就回補了周三留下的跳空缺口。
盡管這個缺口會被回補早在筆者的預期之中,但是其回補時間之晚還是有點出乎預料,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目前A股市場在存量博弈的大格局之下,市場整體走勢還是偏於弱勢運行。像上證指數3月23日那樣的大型向下跳空缺口在20天之後還未回補,使得該缺口對於股指的壓制作用越發增大,而小型的上行缺口往往隔日就被回補,則說明做多能量不足,增量資金不足使得股指無力持續上行,市場成交量持續不能放大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情況。
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再結合近來國際局勢的緊張情況,投資者短期或許要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一旦有個股股價跌破重要支撐位,還是應該及時止損離場,等市場走勢更加穩定之時再入場不遲。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進入4月中下旬,一些績差的年報也將集中登場亮相,從去年的經驗來看,投資者還是要提高警惕,防止踩雷。同時這一時間也是一季報的密集公布區,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能否走出持續上漲行情,這也將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業績、成交量、外圍局勢將成為近期影響股指走勢的三大要素。
剛剛過去的周末消息面可謂是多空夾雜,而其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是冰火兩重天:受到自由貿易港消息刺激的海南板塊掀起了漲停潮,一如去年的雄安新區概念;而受到美英法襲擊敘利亞中東局勢惡化消息影響的藍籌股們則紛紛大幅下挫,使得上證指數再度處於將破位下行的危險境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合理控制倉位規避風險成為了投資者的最好選擇。
從周一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盡管受到利好消息刺激的海南板塊開盤即出現漲停潮,但對於股指整體的帶動效應相當有限,以煤炭、銀行、地產、保險、家電、證券、建材、鋼鐵等板塊為代表的藍籌股出現集體回調,使得上證指數全天處於震蕩下跌之中,盤中更是一度跌破了3100點整數位。早盤一度強勢反彈的創業板指數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也出現了沖高回落走勢,午後一度翻綠,只是在尾盤有所回升才勉強收紅。
從目前的K線圖來看,上證50指數已經創出年內新低出現破位走勢,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均接近年內新低,如果繼續下行股指也將破位;深成指得益於創業板指數的強勢而暫時不會破位,但是近期股指走勢明顯趨弱,一旦出現加速補跌的情況也不能完全排除創出年內新低的可能,而創業板指數的強弱將是決定性因素。其實這也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筆者一直重點提醒的。
盡管從盤面來看海南、國產軟件等板塊走勢較強,但在成交量遲遲不能放大、創業板近來反彈的勢頭又未能持續的背景下,投資者此時還是應該註意控制整體倉位,規避市場短線破位風險,因為一旦股指破位,一些個股往往會出現加速下跌走勢,其跌幅會遠大於股指跌幅,不得不防。
與此同時,時間臨近4月底,績差年報和一季報也終究將見光,這些個股股價大跌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股指調整的壓力,這同樣也是投資者需要嚴防的,只有等4月底這一風險完全過去,或許才是新的投資周期的開端。
雖然周末消息面上還是有不少利好消息傳來,但在上周五大跌的慣性之下,滬深兩市股指周一還是出現了下跌走勢,盤中盡管有金融、電信、家電等藍籌股板塊不斷拉升護盤,但是市場趨勢一旦形成顯然不是那麽容易扭轉的,只是在尾盤股指才有所回升,避免了當天上證指數就再創年內新低的尷尬,但是兩市萎縮至4000億元以下的成交量或在說明,這或許是A股很難擺脫的結果。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盡管開盤不久電信、家電、證券、保險、銀行等權重板塊就開始強力護盤,但是市場趨勢的力量一旦形成顯然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權重股拉升指數更是成為資金出逃小盤股的絕佳掩護,承接無力的市場很快就步入了漫漫熊途。
眼看護盤無果,多方被迫使出了殺手鐧——直接將中國聯通(600050.SH)股價拉至漲停!這也使得上證指數在岌岌可危之時被直線拉起,並快速翻紅,在此期間,權重最大的銀行股也助了中國聯通一臂之力。不過,就算是這樣明顯的護盤動作,也沒有讓市場領情,在勉強維持了半小時的強勢交易之後,股指又一次步入了跌勢。
股指的跌勢直到下午2點25分左右才開始真正止住!隨著上證指數逼近年內新低,多方在尾盤再度啟動強力護盤模式,時間的限制使得股指的反彈成果被暫時保住了,但其在周二能否持續則仍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一個關鍵的制約就是成交量水平的快速下降,周一兩市合計成交僅有3938億元,這樣一個低於4000億元的成交水平即便能夠有所反彈,空間也會非常有限。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目前最好的策略一定是降低倉位等待時機。因為近來創業板指數開始明顯走弱,而多方護盤又以權重藍籌為主要目標,所以有時候盡管指數跌幅並不大,但個股跌幅會非常驚人,周一創業板指數盤中跌幅一度達到3%就是一個例子,而個股的波動幅度更是將遠高於指數。這段時間投資者一定要多看少動,保住此前的盈利成果將非常重要,過於頻繁的操作可能幾次就會將你的盈利全部抹掉。在股指破位下跌風險沒有完全消除之前,暫時不合適重倉A股,對於看好的個股投資者可建立一些極低倉位如1%、2%的觀察哨持續關註,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加倉出擊不遲。
周四滬深兩市股指持續震蕩走低,權重股表現疲軟。滬指盤中再度跌超1%,指數失守3100點關口。深圳市場上,作為重要權重股之一的格力電器因拒絕分紅而導致股價一度跌停,受此影響,深成指盤中大幅下挫,中小板指、創業板指也受到波及,創業板指盤中先後失守1800點及60日均線,收盤跌幅逾2%。截至全天收盤,兩市股指全線飄綠,市場成交量較昨日放量。
滬深兩市全天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75.03點,下跌42.94點,跌幅1.38%,成交額1,637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292.12點,下跌254.98點,跌幅2.42%,成交額2,611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781.28點,下跌38.13點,跌幅2.1%,成交額900億元。資金方面,央行今日開展1000億逆回購操作。因當日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故實現凈回籠1500億元。
盤面上,截至收盤時兩市僅有電子發票、園區開發、養殖業、國產軟件等板塊收紅,跌幅榜上,海南、啤酒、語音技術、賽馬概念以及次新股板塊領跌。
熱點板塊:
國產軟件概念周四逆勢走強,盡管午後板塊整體漲幅收窄,但依然是兩市為數不多的上漲板塊。截至全天收盤,湘郵科技、科大國創仍封漲停,浪潮軟件漲逾7%,科藍軟件漲逾5%,泛微網絡漲逾3%,安碩信息、頂點軟件、久其軟件漲逾2%。
集成電路板塊早盤一度強勢領漲,但隨著權重股京東方A午後加速下跌,板塊整體翻綠。個股中,長川科技、海特高新、曉程科技依然漲停,全誌科技、士蘭微、北方華創以及振華科技漲逾3%。
跌幅榜上,海南、啤酒、語音技術、賽馬概念以及次新股板塊領跌。
個股監控:
消息面:
1、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裝備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工作日前全面啟動,相關通知要求已下發各軍種裝備部門,這是為提升我軍裝備整體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而進行的一項關鍵性標準化工作。
2、中國聯通公布5G商用計劃,即2018年規模試點,2019年預商用,2020年規模商用。據悉,今年中國聯通將在國內16城市開展5G規模試點,包括北京(智慧奧運)、雄安(智慧城市)等。
機構觀點:
中原證券指出,目前市場賺錢效應依然較弱,導致場外資金進場做多的意願較弱。未來階段性底部的確認仍需成交量的逐級放大,建議投資者密切關註近期市場的變化情況。預計滬指短線繼續圍繞3100點震蕩整固的可能性較大,創業板市場短線圍繞1800點蓄勢整理的可能性較大。 建議投資者短線謹慎關註軟件服務、醫藥制造以及環保工程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山西證券認為,目前指數處於底部區域基本可以確認,深跌的可能性變的很小,但市場各板塊輪動速率較快,最近幾個交易日出現沖高回落的現象頻發出現,因此建議投資者不要追高,在回調的行情中適當參與,並在盈利的情況下落袋為安,不要期望個別板塊具有持續沖高的可能性。短線維度下,投資者應對大飛機、國產芯片等國產替代板塊開始逐漸獲利了結,適當配置一些大盤藍籌與白馬股;中期維度下,市場流動性並不像想象中的悲觀,而經濟的不確定性有所升高,市場也將繼續維持結構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