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的菲斯科汽車債務拍賣會中,中國投資者扮演了主角,最後亞洲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贏得標的。
美國電動汽車企業菲斯科公司在其運營的6年期間從未盈利過,一年前已經被迫停產,其做出多種融資努力後,於今年5月宣佈無力償還債務。菲斯科走向末路的根源是內部管理混亂,管理層的分歧甚至導致了創始人之一的亨裡克·菲斯科離開。
但這並沒有阻擋中國投資者的興趣,最近一年先後有五家汽車企業與其接觸,開出價碼洽談收購事宜。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王曉麟的美國GTA汽車公司走到了最後,參與了10月11日的競拍,但最終不敵李澤楷的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
環保汽車GTA公司創始人王曉麟團隊為競拍菲斯科做足了準備,競拍失敗當晚,王遺憾地說:「在李先生(李澤楷)志在必得的投標策略下,GTA和萬向均決定放棄繼續跟進。恭喜李先生!感謝GTA和朋友們支持!」
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李澤楷的商業邏輯是,把汽車和IT軟硬件集合,打造新的商業帝國。他認為IT已經超越了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的範疇,「軟硬件結合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
作為新汽車的嘗試者,新能源汽車企業更加注重智能化技術,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者特斯拉計劃三年內打造一款「自動駕駛車」,亨裡克·菲斯科在掌管菲斯科公司時也曾嘗試和電訊商合作。
菲斯科成了香餑餑
菲斯科在2007年成立,因其增程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產品定位紅極一時,去年春季其債務危機出現前的資產評估高達22億美元。
但其第一款產品Karma充電式混合動力跑車在推出後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拖累了菲斯科的下一步計劃。這款售價高達10萬美元的車型,在2011年上市後的一年多里只賣出了2450輛。菲斯科持續虧損,最大的負債是一筆來自美國能源部的1.68億美元貸款未償付。
今年3月,菲斯科創始人之一亨裡克·菲斯科被迫出走。不久,菲斯科公司宣佈無力償還美國能源部的貸款,政府派出的重組建議團隊接管菲斯科公司。
不過,中國汽車企業卻對這家垂死的公司充滿興趣,先後有吉利汽車[微博]、東風集團、北汽集團、萬向集團派出團隊前往美國菲斯科調查,進行出價評估。不過前三者在接觸的過程中先後退出,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美國GTA公司走到了最後。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拍賣會前夕,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經理倪頻仍然頗有信心,他表示:「我們對菲斯科的立場沒有變。」
但李澤楷的加入改變了倪頻設想的軌跡。早在今年5月,被迫出走的亨裡克·菲斯科與李澤楷進行了接觸,表達了希望重新掌管菲斯科公司的意願。菲斯科此舉經過深思熟慮,李澤楷資金雄厚,而且對菲斯科汽車關注已久,早已經是其投資人和股東。
李澤楷帶著其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的投資團隊對菲斯科汽車進行了更加詳盡的調查,本身具有的優勢全面蓋過了其他競爭對手。一位瞭解到菲斯科債務拍賣會狀況的汽車分析師表示:「李澤楷沒有給其他競拍者機會,報價高到其他競拍者無法接受。」
10月14日,本報記者致電李澤楷香港公司相關部門,但並沒有獲得收購價格和收購相關事宜的信息。
上述分析師認為,李澤楷至少在兩個方面具有優勢:一是除了償還債務外,對菲斯科的出價遠高於其他競爭者。按照此前報價,大部分競價者喊出2000萬美元上下,最高報價為德國投資公司 Fritz Nois AG開出的2500萬美元,但李澤楷一開始就標出了2500萬美元至3000萬美元;二是李澤楷聯合了菲斯科的創始人亨裡克·菲斯科競拍。
要下一盤大棋?
菲斯科在2011年4月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卡瑪,能在純電力驅動下行駛80公里,其後依靠混合動力可行駛403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為5.9秒,最高速度201公里/小時。
不過,菲斯科的核心技術僅在於車身製造,底盤、混合動力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來自於合作方量子技術公司,菲斯科只有使用權。這也成為不少洽購者最後退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以資本運作著稱的「小超人」李澤楷這次卻有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李澤楷在通訊行業征戰多年,其可以利用掌握的IT、通信技術和資源進軍汽車電子化和智能化,同時也為IT產業找到新的出路。
據相關信息顯示,李旗下的電訊盈科和香港電訊,主要經營業務是提供本地、流動及國際電訊服務、互聯網接駁服務、互動多媒體及收費電視服務、出售及租賃電訊設備,以及提供電腦、工程及其他技術服務,投資及發展系統整合、網絡工程以及與技術相關的業務。
對於IT業的發展,李做出了明確的判斷,他認為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都已經過時,軟硬件結合才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在不久前其贊助的「2013滬港台青少年IT夏令營」上,李澤楷演講稱:「我要提醒你們,搜索和社交網絡已經用爛了,你需要看得更遠。」
李澤楷對移動互聯有敏銳的嗅覺,今年4月結識網龍首席財務官胡澤民後,就投資了網龍旗下的手機程序平台「91無線」,4個月後獲益超過4倍。他也看到了汽車廠商和電訊結合的新商業機會,比如德國大陸集團已經與電訊設備商思科Cisco達成協議,共同開發汽車自動駕駛。
與菲斯科的結合,是李澤楷探索IT業未來和汽車互聯化的一個嘗試。互聯網過去10年改變了世界,但並沒有在傳統產業創造出足夠多的價值。汽車廠家也在為產品加載移動互聯而努力,但其缺少IT式思維,目的往往為了多賣車,利益主體停留在汽車廠家自身;但互聯網思維更加開放,它的終端模塊可能是為了給客戶一個工具,在產業鏈條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管理和供應鏈。
在新式的車聯網思維看來,汽車的移動互聯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大數據,需要傳統汽車廠家與其他技術擁有者進行碎片整合。未來的汽車將先後進入兩個階段:汽車自動駕駛以及車輛之間互相「對話」的數據傳輸。
李嘉誠歐美投資路線
李澤楷近年進行私人收購主要集中在移動互聯及保險業務上,去年底收購荷蘭國際集團(ING)的港澳及泰國壽險業務,收購菲斯科後,李澤楷跟隨其父李嘉誠進軍歐美的路線也逐漸顯露。
李嘉誠主導下的家族收購今年以來加速了歐美投資,其中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249億港元的四宗歐洲收購,此舉被成為「李嘉誠西進歐美抄底的路徑」。
今年6月,李嘉誠斥資9.43億歐元(約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2011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以24億英鎊收購了英國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N orthum brian水務;去年又以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
不過,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主要經營港口、地產、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為主業,海外收購也以電訊和能源為主要目標,2012年其以9億歐元和1.25億美元收購了電訊公司Orange的奧地利和以色列業務;2010年,李嘉誠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收購了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 F Energy的電網資產;更早的時候李澤鉅完成了對英國「兔子」電訊公司的收購。
電動汽車目前市場化推廣的最大難題是充電樁欠缺和標準難以統一。據美國IHS信息諮詢公司預測今年全球電動車快速充電站為5900座,明年可達15200座,到2020年可達199000座,但日本、歐美各國的標準各不一樣。
李氏家族在電訊和電力上的「西進」可為李澤楷的「未來汽車」提供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支持。儘管菲斯科有便捷的充電技術,第一款產品卡瑪的優勢在於只需在110伏、220伏或240伏的插座上完成充電,但有電網的配合仍然是其市場化的關鍵。
【i黑馬導讀】騰訊成為香港股市股王,近期股價極可能衝破450港元關卡,有一位香港「富二代」,心中肯定懊悔不已,他就是46歲的電訊盈科集團董事長、被港人暱稱為「小超人」的李澤楷。李澤楷曾經在1999年投入220萬美元資金、持有騰訊兩成股權,這也是騰訊當年創業維艱時獲得的最重要的一筆風險投資。但隔不到兩年,李澤楷就將此股權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的MIH控股集團。
雖然李澤楷得到了超過五倍的報酬,但如果到今天李澤楷手上仍持有騰訊兩成股權,比起創始人馬化騰的一成股權還多上一倍的話,李澤楷如今肯定是華人首富了。
騰訊成為香港股市股王,近期股價極可能衝破450港元關卡,有一位香港「富二代」,心中肯定懊悔不已,他就是46歲的電訊盈科集團董事長、被港人暱稱為「小超人」的李澤楷。這些年,他為父親李嘉誠生了三個孫子,如今仍不受婚姻束縛。
李澤楷
懊悔?因為李澤楷這一生最「失敗」的投資案,肯定就是騰訊了。李澤楷曾經在1999年投入220萬美元資金、持有騰訊兩成股權,這也是騰訊當年創業維艱時獲得的最重要的一筆風險投資。但隔不到兩年,李澤楷就將此股權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的MIH控股集團。
雖然李澤楷得到了超過五倍的報酬,但如果到今天李澤楷手上仍持有騰訊兩成股權,比起創始人馬化騰的一成股權還多上一倍的話,李澤楷如今肯定是華人首富了。真是這樣的話,他不僅能真正走出李嘉誠的影子,更掌握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至高無上的權柄。
2012年5月,李嘉誠正式宣佈分家,讓長子李澤鉅接班和黃集團,而李澤楷則獲得超過300億港元現金。根據《Forbes》的估計,李澤楷截至2012年底的個人資產在香港最富有的50人中,排行第28位。
雖然李澤楷以前從來沒有對騰訊的投資發表過感想,但最近他公開談到了這十多年來的失誤和教訓,他笑著說:「我覺得我很多時候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而且從良好的機會中學到的東西不夠,好多東西都是從錯誤中才能學到的。」
在香港這座沒有太多創新性格的城市中,給人叛逆形象的李澤楷,就像是個總是創造奇蹟的小王子,象徵了香港年輕世代的顛覆能力。就在20年前年僅26歲時,他就以10億美元價格把Star TV賣給了新聞集團,成了與默多克平起平坐的國際媒體大亨。這消息無疑是撼動人心的。美國《WIRED》雜誌當時曾經評論:或許歷史會證明李澤楷是21世紀亞洲最富顛覆性影響力的人,一個真正的人民革命煽動者——如同列寧、毛澤東以及其他許多亞洲民眾的失敗的解放者。
直到1999年,他爭取得到香港政府的「數碼港」大計劃,企圖把香港打造成除全球金融中心、貿易重鎮之外嶄新的高科技城市。十多年過去了,這個科技大夢仍然沒有實現,我們看到的李澤楷,也越來越保守了。
他旗下的PCCW,雖然仍是香港最大的運營商,但其實只是創造現金流量的機器,雖然光纖鋪進了香港多數家庭,但這只是高科技中的「保守行業」。從Web 2.0到社交網站,從網絡遊戲到APP軟件,我們都看不到李澤楷太多的身影,他好像消失了,自己把自己「高科技創業家」的標籤撕掉了。
去年他大手筆投入保險市場,以21.4億港元收購ING港澳泰保險業務。更早時他分拆地產業務,借東方燃氣上市,改名盈科大衍地產發展。不論是收購、借殼、分拆,這些都是香港企業家的傳統套路,李澤楷好像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了。
李澤楷如今沒有嘗試著繼續破壞秩序,反倒成為了秩序的構建者。不論是收購《信報》,成立寬帶電視網NOW與無線電視(TVB)分庭抗禮,或者是在金融行業佈局保險公司,他都「轉型」成為符合香港意義的商業人物,揚棄了他自己的顛覆形象。
更不用說,在與梁洛施非婚生子後,當了爸爸的李澤楷為了躲避狗仔隊,避免成為兩岸三地社會關注的焦點,也幾乎不出席公開場合了。大家也更難聽到他的真正心聲:無論是對父親李嘉誠,對家庭或者是對生意。
當上父親這個角色,也真的改變了李澤楷。現在他最常掛在嘴上的是「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這個英文單詞,不論是對客戶的可持續性、對員工的可持續性、對股東的可持續性,我們都看到了,李澤楷確實已經不再是李澤楷了。
| ||||||
今年聖誕節,小小超李澤楷為香港電訊(6823)準備了份「大禮」,以近一百八十九億元收購價,翻兜香港最大流動電訊公司CSL。這份禮物新意欠奉,但話題十足,待通訊局「放行」,李澤楷將重奪香港電訊業一哥位置。向來做生意就好像其緋聞女友一樣,快來快去的小小超,突然「轉性」,翻兜舊情人。講情意結就太天真,今次重做電訊一哥,為得通訊局支持,他開出優厚條件:不會競投3G頻譜之餘,並額外「上繳」10MHz頻譜,變相令現時沒3G頻譜在手的中移動(941),競投出價大大減少。這局面對於現時「北望神州」的李澤楷來說,利己利人,可謂一箭雙鵰。 上週五,李澤楷旗下的香港電訊突然宣布,向澳洲電訊商及新世界發展(17),分別收購CSL全數股權。收購完成後,香港電訊將擁有「PCCW Mobile」、「one2free」、「1010」及「新世界傳動網」四個流動網絡品牌,由全港最細的流動電訊商變為市場一哥。消息一出,香港電訊股價一日急升超過一成三,母公司電訊盈科(8),亦升近百分之六。 順水推舟益中移動 不單香港電訊被市場睇好,股價有得升,其他電訊商如數碼通(315),本因政府收回頻譜拍賣,令股價受壓,但香港電訊收購CSL的消息一出,即時彈升十多個巴仙。計一計數,在香港電訊未收購CSL之前,電訊商屬「四分天下」,由市佔率最高的CSL、數碼通、和記電訊(215)及香港電訊瓜分。這個穩定局面,因政府提出收回部分頻譜而出現變化。現時四個電訊商各有三條共約30MHz的3G頻譜,政府提出收回其中三分之一(即共四條頻譜)出來拍賣,即每間只餘兩條,再加上中移動加入競爭,即五間電訊商須爭奪四條頻譜,成本自然大增。今年五月李澤楷便以此為由,提出強烈反對:「如果係咁,每一間移動公司會將增加嘅成本轉嫁消費者……好唔公平,每一家香港電訊商都係反對。」不過,因今次香港電訊收購CSL,承諾主動「繳」多一條頻譜及不再競投被收回的頻譜,便變成其餘三間電訊商(包括中移動)競投五條頻譜,拍賣價自然大大降低;最有利的,莫過於現時一條都無的新競爭者中移動。 協同效應除笨有精 在生意角度上,這個做法香港電訊屬「除笨有精」。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方保僑解釋:「收購後,香港電訊就算放棄一條3G頻譜,仲剩番三條,夠晒用。佢話放棄參與拍賣,其實係根本無需要競投。其他電訊商,到時要再拿錢去參與拍賣,最後每間最多都係各揸住三條,對香港電訊無威脅。」如此一來,在3G頻譜上,大家都「咁高咁大」。但論整體頻譜數量,香港電訊可謂「全勝對手」。收購前,由於香港電訊沒有低於1GHz的頻譜,在頻譜調動上一直存在困難,而CSL剛好修補這方面的不足,令香港電訊在不同頻譜上,都擁有充足頻寬,在客戶分流上,更加靈活。 「香港電訊收埋咁多頻譜,可以有好多嘢玩,好似依家最興嘅『三網合一』。」方保僑指,三網合一即是手提電話網絡、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網三線發展。另外,有外資分析員亦睇好兩間公司的協同效應:「收購CSL,幫佢增加好多客。就算將部分頻譜還番俾政府,嗰啲對佢嚟講係剩餘物資,佢仲慳番維修費用添。」他指出,一六年政府拍賣3G頻譜,電訊商動輒要花上二十億元,才可買回一條頻譜,合併後,香港電訊已省回拍賣費,加上門店可共用,有助節省成本。未來各電訊商的目標,都是改革頻譜迎接「4G」大戰,香港電訊可謂裝備最齊。 現金牛多次轉手 身為主席的李澤楷表示,收購CSL是為給香港電訊股東帶來穩定而經常的派息。事實上,雖然香港電訊業市場已飽和,但入場門檻高、擁有穩定收入的電訊公司,向來是投資者眼中的「現金牛」。截至今年六月底,擁有三百九十萬客戶的CSL,一年的EBITDA(扣除稅息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為二十二億元,遠遠多過只有一百六十萬客戶、年賺(同期的EBITDA)七億四千萬的香港電訊。向來鍾情資訊科技的李澤楷,對流動通訊市場念念不忘,多次出入。○一年,為還債,前後以一百七十多億元,悉售CSL予澳洲電訊Telstra。○五年,與Telstra的不競爭協議限期屆滿,李澤楷隨即收購SUNDAY(前866),重返流動電訊市場,○六年私有化,改名PCCW Mobile。不過,過去十年李澤楷仍不改做刁作風,玩殘電盈股東。先是○六年出售固網業務不成,○八年又提出以每股四點二元私有化電盈,後因種票疑雲,被證監會及廉政公署調查而告吹。至一一年,李澤楷一改作風,並分拆香港電訊,以信託形式上市,變回收息股。不過,經過幾年折騰,市場份額最小的香港電訊,聲勢明顯不及其他電訊商,一直捱打。是次收購CSL,可說是李澤楷表達意圖之舉。 老闆攞威公司埋單 是次收購的第二關,是小股東。收購總代價的一百八十九億元,要全數以現金支付。現時香港電訊手頭現金只得三十四億元,所以已打算安排約一百九十五億元的銀團貸款,亦不排除要配股。有分析員就擔心,收購影響香港電訊財政狀況,公司吸引力反而降低。他解釋:「一旦配股,每股派息就會攤薄;如果問銀行借,負債就會增加。」券商DBS Vickers估計,假如香港電訊以現價七元五毫八配股,每股派息會減少一成三,若全數銀行貸款,對小股東會較有利。股價難得攀升,對日盼夜盼返「家鄉」的電盈長情股東來說,總算有安慰,但卻不敢「開心得太早」,因為最驚就是李澤楷玩財技。「電盈小股東大聯盟」代表陳仲翔,坦言「又驚又喜」:「依家最擔心怎樣融資,問銀行借錢又驚加重負債,配股又擔心唔知用咩價錢、配俾咩人,會唔會影響小股東權益,希望管理層盡快交代。」 小股東找數怕怕 小股東陳仲翔持有八號仔十多年,前年電盈分拆香港電訊,以信託形式上市,他亦分得股份,至今仍揸住一手蟹貨,同李澤楷鬥長命,「依家股價雖然喺低位,但已經跌定咗,唔再好似以前咁,升市又跌,跌市又跌。」電盈是香港電訊母公司,香港電訊的一舉一動,足以影響電盈收入及股價。每次電盈股東會,陳仲翔必出席,並踴躍舉手發言。一一年電盈股東會後,更獲李澤楷親自接見。陳仲翔指,他與家人投資很多錢在李澤楷的股份身上,雖然累他輸身家,但折騰多年,已變得心平氣和:「公司做得好唔好,同我個人榮辱息息相關!」觀察多年,他指以往鍾意「做刁」的李澤楷,正在轉變:「Richard大個咗o架啦,成熟咗,聰明咗。話晒都係三個小朋友嘅爸爸,諗嘢唔同五年前、十年前。我對佢仲有希望,希望佢可以透過自己的才幹,令股價回升。」 協同效應 在五間電訊商中,香港電訊擁有的頻譜最少,亦沒有1GHz以下的頻譜,因此2G、3G及4G用戶都是用高速頻譜。即是快車、慢車都用一條線,容易造成網絡擠塞。 頻譜數量大增,包括1GHz以下的頻譜,不同的頻寬可靈活調配及分流,如2G及3G用較慢的頻寬。另外,用戶亦大大增加。 |
2015年1月9日,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同時發布公告宣布將進行重組,轟動香江兩岸。彼時,兩家公司有股權隸屬關系,長和系的掌門人還是李嘉誠。
8月11日,兩家公司重組成功的兩個月後,長江和記實業(00001.HK)(下稱“長和”)旗下的屈臣氏在全球第12000家分店的開門活動在銅鑼灣舉行,平時不喜交際的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李澤鉅竟然現身了,還開腔強調長和將持續在香港投資,“香港是我們的家,在家里創造出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我來講是特別有意義的。”此時,雖然董事局坐席並未發生改變,但給市場派“定心丸”的事,李澤鉅居然代替李嘉誠幹了。
“一般這些穩定投資信心的話都是由李嘉誠來說的,大家對香港企業家其實是有期待的。”豐盛金融資產管理部分析員馮宏遠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即將到來的8月25日,長和將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半年業績,這是長和系重組後向市場遞交的首份業績,因此令市場非常期待。不過,就在半年報公布前夕,李家的一舉一動,似乎正預示隨著重組的成功,“交接班”也接近尾聲了。
2015年6月3日,隨著長實地產(01113.HK)(下稱“長地”)的掛牌,標誌著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重組正式畫上句號,李氏家族的商業王國開始新的征程。
重組完成後,長和系資產的股權架構由原來的三層縮減為兩層。李氏家族信托將成為長和、長地的直接控股股東,李嘉誠分別擔任兩公司主席,其長子李澤鉅擔任副主席及(聯席)董事總經理。
曾有資深港股分析師表示,重組的目的除提升股東價值和股價,把原來交叉持股的複雜型關聯集團整合為單一的控股公司外,還有強化李氏家族領導、為交接班消除政治風險的考慮。
長和官網顯示,6月以來,關於長和企業本身的新聞只有一則,是8月6日關於長和與VimpelCom成立合資公司營運意大利電訊業務的。新聞稿稱,長和與VimpelCom訂立協議,合組50/50的合資企業,共同擁有並營運長和旗下的3Italia與VimpelCom旗下的WIND在意大利的電訊業務,整筆交易的價值達到218億歐元。
這一次合作徹底改變了意大利電信行業的格局,使得長和又一次在歐洲的版圖上搶占先機,合資公司在意大利電訊市場獲得了龍頭地位,並在歐洲市場取得第4名的名次,一旦交易通過,這將成為意大利8年以來最大的一宗並購交易。
但是,由於近來歐元的貶值及油價的下挫,讓人覺得長和此時大舉投資歐洲有些奇怪。
瑞信發表報告稱,受歐元貶值和油價大跌的影響,長和在歐洲地區的3G、零售及港口等業務都會直接受到損害,該行預計長和2015年上半年的EBIT(除稅息後盈利)將出現4%的倒退,至296億港元。
“新成立的兩個公司註冊地在開曼,上市地在香港,營業地在全球。它們是全球化、多元型、綜合性的財閥,歐洲、美國、亞太,任何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危機都不足以動搖這個巨無霸的根基。”上述分析師表示,像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等都有去本地化的意圖,理清思路也是為下一代接班掃清障礙。
而李澤鉅8月11日的高調現身似乎也正在告訴市場,李家的“交接班”快完成了。
眾所周知,李澤鉅平時很少見傳媒,每年只有在全年業績發布會上才會露一次面,而且,與李嘉誠開朗的性格不同,李澤鉅在業績發布會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沈默地記筆記,李嘉誠自己也曾承認,李澤鉅並不喜歡應酬。
馮宏遠對本報記者稱,大家對香港的企業家都會有所期待,尤其在最近香港股市並不太好的情況下,大型企業家開腔支持繼續在香港投資的聲音顯得尤其重要。
但是,就如上述市場分析人士所言,長和系重組前後,穩定投資信心的話此前都是由李嘉誠來說的。
另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長和在完成整合後,盡管從控股權的層面並沒有直接反映這是李嘉誠為了接班人作準備,但實際上,從長和與長地的具體分工和前景來看,這確實跟接班人有一定關系。而此次李澤鉅出席屈臣氏旗艦店的開幕儀式,並在媒體面前發聲,可能是為了接班作準備。
李超人專註“第三個兒子”
自從今年6月長和完成重組以來,更多的新聞則是來自李嘉誠基金會的公益慈善項目,在長和的官方網站,大部分的新聞都來自李嘉誠基金會。
6月26日,李嘉誠作為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時,告誡年輕人“同理心”是回報最好的投資,而李嘉誠基金會對汕頭大學的支持款項至2018年將達到80億港元。
7月21日,李嘉誠向衛生部原副部長兼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負責的器官捐贈項目捐資800萬元,作為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的種子基金。
8月3日,李嘉誠基金會通過多媒體投影的方式,把瀕危動物的影像投射到紐約帝國大廈的外墻上,希望社會能夠正視生物滅絕對人類的影響,提高生態保育意識。
這一系列的舉動,都顯示了李超人已經開始把一部分精力轉向公益慈善事業,開始為退休作準備。
李嘉誠基金會創辦於1980年,其三大核心策略為培育奉獻文化、推動教育改革、支持醫療發展。李嘉誠更一直對外宣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並投入了其三分之一的資產,自成立至今,李嘉誠基金會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的捐款超過170億港元,其中87%用於支持大中華地區項目。
除了慈善以外,李嘉誠還偶爾炒炒股,但隨著6月3日長和重組的完成,李嘉誠當天拋售了不少手中的股,其中包括軍工股中航國際(00161.HK)、中航工業(00232.HK)等一共6只股票,如果按照6月3日當天的收市價計算,大約套現15億港元。
不過有賣就有買,最近港股表現極弱,李嘉誠也忍不住抄了一把底。8月14日,五龍電動車(00729.HK)在港交所的公告顯示,李嘉誠以每股0.46港元的價格,買入了公司7.43億股,總代價3.42億港元,而他目前持有五龍電動車14.57億股,占已發行股本比例7.96%。
泓福證券聯席主席林嘉麒對記者表示,李嘉誠的這項投資可能與之前他在美國投資的人造雞蛋一樣,屬於李嘉誠個人名義投資的項目,不會與李嘉誠旗下的上市公司有太多交集。而且,電動車項目的投資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暫且不論項目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效,另一方面,雖然能夠吸引李嘉誠的眼球,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成功。
李嘉誠現在持有的股份還有中國資源交通(00269.HK)和瑞年國際(02010.HK),他在2014年8月27日買入中國資源交通40.63億股,今年2月再次增持,目前持有這家公司43.33億股,以昨日收市價0.062港元計算,市值相當於2.52億港元,在2014年8月27日,中國資源交通的股價是0.32港元。
而他在2014年11月5日買入瑞年國際5628.7萬股,至今未拋,若以昨日收市價1.57港元計算,總市值為8837萬港元,2014年11月5日當天收市價為2.6港元。
現在看來,李超人上述兩項投資目前仍處於浮虧狀態。
小小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李嘉誠的另一個兒子李澤楷則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日前,他旗下的香港電訊(06823.HK)宣布推出“拍住賞”手機錢包服務,用戶儲值後可以在香港超過6000家零售店進行支付,儲值及每日增值上限均為1萬港元,還能在實體店每次最多消費1000港元。
這項服務的推出意味著香港電訊已經成為發卡機構,而且比八達通在支付市場的消費金額和儲值金額都要高出許多,算是打破了八達通在香港的多年壟斷地位。
而且,這項服務是香港第一家可以提供點對點轉賬的機構,客戶只需要將手機互相碰一下,就可以實現即時付款或收款。
其實,通過李澤楷的背景不難發現,他一直在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1983年,他入讀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系,1991年回香港後,從投資4億美元創立StarTV開始,就一直在做相關的事情。
自從2013年12月,李澤楷旗下香港電訊公布,以24.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SL(香港流動通訊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香港電訊在申請收購CSL的文件中顯示,以用戶數量計算,CSL及香港電訊公司分別占流動電訊市場份額約20%及11%,而和記電訊香港(00215.HK)旗下的3香港是最大的電訊商,用戶市場占有率達到24%,根據和記電訊最新公布的半年報,公司在香港及澳門的總客戶人數約為290萬名。
這意味著香港大約有55%的流動電訊業務屬於李家,唯獨剩下中移動(00941.HK)旗下的中移動香港和數碼通(00315.HK)。
近年,除了電訊行業,李澤楷還進軍保險領域,2012年10月19日,盈科拓展以2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NG在中國香港、澳門和泰國的保險業務,隨後改名為“富衛”。
市場一直有言論稱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略顯偏心,不過李嘉誠在2012年曾在公開場合回應稱,“Richard(李澤楷)有自己很喜歡的事業,我會全力幫他。我支持他的這些新業務,如果不成事,我會預備些錢讓他發展新事業。”
編者按:9月中旬,長實地產在香港的銷售總額已超過250億港元,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度目標,並有望突破去年成績。這個成績或許一掃因香港股價低迷導致的長實地產重組上市以來股價下跌的陰影。
事實上,始於上半年的李氏商業帝國大重組,或許已經開啟從超人父親過渡到守業兒子的時代。250億港元的業績,是李氏二代交出的第一份李氏商業帝國地產業務的成績單。無論是內地及香港地產業務的不斷收縮,還是海外投資步伐的加快,戰略布局及投資風格的變化,無不顯示出李澤鉅的風格與特點。而近兩周前的長江基建合並電能實業,或將為李氏父子大規模海外並購準備更加充裕的資金。
而除了李氏父子,九龍倉、新鴻基等其他港資房企在內地也出現了戰略布局的分化與調整。這背後共同的原因是內地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與轉折期,黃金十年的結束、白銀時代的到來,必將引發更多的房企加入到調整的陣營。
在商言商,是永恒的商業規則。無論是李嘉誠還是其他港資房企,都將遵循這一規則。
制圖/蔣皓明
9月21日的港媒報道指出,截至9月中旬,長實地產(01113.HK)在香港銷售總額已超過250億港元,累計售出逾3100戶,提前完成全年目標,有望突破去年全年成績。
長實地產執行董事趙國雄表示,今年250億元售樓目標已經達到,現時無意上調全年售樓目標。
長實地產今年在港推出多個全新項目,包括致藍天、峻瀅II及悅目已經清盤,成交單位達2736戶,三個項目合計套現近195億港元。
在忙於套現的同時,長實地產並未有購地的動作及計劃。
忙套現
8月25日下午,長實房地產(01113.HK)遞上了長和系資產重組以來的首份中期報告,根據港交所披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上升22%,至68.9億港元,而在業績報告中的展望未來中,李嘉誠似乎顯得對業績並不算特別滿意,他“預期下半年的整體業績將較上半年為佳”,兩地物業市場將維持穩定,只是長遠發展方向將繼續由房屋政策所主導。
不過,從長實房地產的半年報告中可以看出,公司似乎開始對市場抱有畏懼心態,在李嘉誠的展望未來一欄中,兩次提到“如無不可預見之重大不利發展”,公司業績可保持平穩,重組後的長實房地產發生了什麽,讓公司對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顯得憂心忡忡呢?
一名原本分析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分析員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由於公司認為長江和記實業(00001. HK)的分析價值已經不如長實房地產,已經調派他去分析長實房地產,自從6月3日長實房地產掛牌以來,關於長實房地產的分析報告及新聞都絡繹不絕。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部分析員馮宏遠對本報記者稱,房地產一直都是可以獲得較高估值的產業,過去長江實業旗下的產業範圍極廣,作為大型綜合性企業,長江實業的估值有一定程度的折讓,但在重組以後,將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地產業務合並在一起,可以令公司獲得更好的估值。
不過,恰逢香港股市非常低迷,李嘉誠旗下的地產板塊並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9月22日,長實地產的收盤價為58.95港元,比上市價70港元下跌了不少。
盡管長實房地產上半年在香港有好幾個大型賣房項目,但上半年公司的物業銷售收益還是同比下跌了18.5%。
不過,在上半年在一個月內賣掉大型樓盤“致藍天”後,長實地產下半年的新賣樓計劃開始啟動,而每一次長實有新樓盤推出,都能造成一股瘋搶潮。
同時長實地產今年所推出的豪宅銷售亦不俗,8月初推出的維港星岸,至今累售逾100戶,套現近26億港元。作為整個紅磡最貴的房子,維港星岸的折後價格在每平方呎在1.9萬至3.55萬港元之間,比同區房價貴了30%左右,但看房的買家也異常爆滿。長實地產董事郭子威稱,此次購房熱潮中,湧現了一批內地“土豪”,內地客戶占到總數超過10%,同時購房客戶中,有30%為投資者。
雖然長實地產今年銷售成績提早達標,但其推盤步伐並未減慢。據悉,長實地產旗下馬頭角君柏以及元朗世宙兩個項目分別主打大單位及上車戶。發展商早前表示,兩盤預售獲批後會隨即推出,其中世宙售樓收益預計可達數10億港元,君柏亦估計有70至80億港元。
上述兩盤預售未批時,長實地產目前續推紅磡維港星岸,項目本周將加推新品,市值約25億港元,繼續套現。
少拿地
而在高速賣樓的套現同時,長實地產卻鮮有拿地,8月7日,香港政府推售位於元朗牛譚尾新譚路的住宅地塊,有港媒報道,現場見到長實地產入標,這塊住宅地塊的占地面積約9.4萬平方呎(約8736平方米),最高可建築面積為4.5萬平方呎(約4182平方米),市場估價大約2.7億至4億港元。
但這一次入標實際上是今年以來長實第一次出手拿地,且不說成功與否,在近3年以來,長實僅僅成功奪得深水埗海壇街一幅地皮,這與過往長實進取拿地有很大差距。
李嘉誠在今年6月份出席長和(00001.HK)股東會後曾經承認,集團近來不論在內地還是香港,買地的活動都相對較少,不過他稱,長實買不到地是因為超出集團預算,直言要計算“面粉價”及“面包價”,“如果面粉貴過面包,當然不買,要為股東爭取利益”。李嘉誠強調,長實買地需要符合集團預算及商業原則,如果超出預算只能采取觀望態度。
長實房地產在剛公布的半年報中稱,期內公司繼續尋求機會購入具發展潛力的物業及農地,部分物業及農地現在正進行不同階段的規劃設計及作出有關申請。
而長實地產上半年年報顯示,公司在香港還有7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而內地仍有1380萬平方米,海外也有4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
摩根大通近日發布報告稱,長實地產開始專註於提高回報率,隨著公司中內地的低地價成本,加上在香港近日的土地儲備活動不多,有助於維持香港業務的高毛利率。該行維持長實地產“增持”評級,目標價84港元。
長實地產進入李澤鉅時代?
實際上,細心的市場人士已經發現,長實房地產投資風格的轉變,要從李澤鉅正式掌握大權的時候說起。
2012年5月,李嘉誠宣布李澤鉅將接手旗下長和系的資產,獲得超過40%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拿大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權,7月22日,隨著股權的正式交接,李澤鉅正式掌控李嘉誠的商業王國。
李澤鉅在接手長和的商業王國已經超過3年,而嗅覺敏銳的市場人士已經聞到了跟以往不一樣的味道。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部分析員馮宏遠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長和系的投資風格自從李澤鉅開始主持大局以後,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從分拆電能實業(00006.HK)到長江基建(01038. HK)收購歐洲的一系列資產,李家的投資風格已經變得非常穩健。
馮宏遠稱,李澤鉅在遇到項目的時候,對於回報率計算得非常清楚,一般每年回報率至少8%才會考慮,而且對低風險的項目更有興趣,如果風險相對較高,回報也不穩定,很可能不會考慮。
這一風格最明顯的轉變就是在長實的拿地策略上,翻查過往歷史,在李嘉誠掌權時代,長實地產曾經連續奪地,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長實先後購入11塊土地,但自從2012年底,長實投得馬鞍山白石地後,長實雖然有多次參與政府賣地投標,以及港鐵及市建局推出的大型項目外,但多數都沒有收獲,顯示其趨於謹慎的風格轉變。
這種投資風格,與李澤鉅沈穩的性格有脫不開的幹系,而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李澤鉅,對內地市場並不算太感冒。根據長實房地產遞交給港交所掛牌的上市材料顯示,公司對中國業務的比重開始減少。2014年,長實房地產的營業額及其攤占合資企業物業銷售有19.2%來自內地,在2013年,這一比重高達50.9%,超過了長實房地產在香港的比重,而期內和黃房地產在內地的相關占比則由過去的65%跌至42.1%。
另一方面,長實在海外也有積極擴充的計劃,根據長實地產上半年的報告,長實地產在海外有4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其中主要是在英國、新加坡及巴哈馬群島。最引人註目的,還是公司在英國的項目,其中一個項目臨近英國倫敦的重要商業區金絲雀碼頭,主要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預計2024年竣工。曾經有外媒報道,該項目可建3500個住宅單位,投資額約10億英鎊。
而另一英國項目,是位於南劍橋郡Fulbourn的一幅占地約6900平米的地皮,該幅地皮可以建設不超過110套豪宅。
另一方面,對於內地的資產,李氏父子可能未來還有出售的打算,在長實房地產的半年報中指出,集團將繼續在內地及海外將適時推動項目發展、銷售及出租。
相關閱讀
【行業觀察】從李嘉誠撤資看港資房企內地布局策略的變化
【策劃】李嘉誠內地撤資路線圖
在李嘉誠進入耄耋之年後,其長子李澤鉅對李家這個龐大商業帝國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2012 年,李澤鉅正式掌控市值逾8500 億港元的產業,賬面身家資產超過李嘉誠。此後,在李澤鉅的主導下,李家先後大規模收購和入股英國的天然氣、電網和水務等基礎民生領域。
擁有加拿大國籍的李澤鉅,沒有任何中國內地生活經驗。有評價認為,他的這一特點,影響到了李家產業和投資的布局,是近些年李家鐘情海外投資,減持甚至拋售內地和香港物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上述影響外,在外界及其內部員工看來,相比李嘉誠,李澤鉅行事刻板、謹慎,甚至有些“計到盡”(算計至極)的感覺。但在李嘉誠心中,對這個兒子的評價幾乎是完美的。
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李家的商業帝國正在進入李澤鉅時代。他對整個家族產業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超越李嘉誠。
計到盡
身為一名資深的地產界人士,王強(化名)近年來遇到了很多煩惱,很多項目自從由李澤鉅負責以後,要求便開始多了,而且預算也開始卡得很緊。
王強的感受並非個案,早在2013 年8 月,曾經長實地產的禦用建築商俊和發展公司,就慈山寺項目提出訴訟,稱項目發展公司“無信用”,還拖欠工程費用,而且價格壓得很低,令俊和和其他發展商賺得不夠多,要求也比原來高了很多。
“以前在李嘉誠話事(負責)的年代,大家做事都是有商有量,現在都是老板說了算。”王強抱怨道。不少市場人士亦反映,李澤鉅對於項目經常“計到盡”,要求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一定要達標,如果有些許沒有達到要求,寧願不做。這種謹慎甚至刻板的態度,是很多業內人士對李澤鉅的印象。
除了外界人士,一名直接為李澤鉅打工的林麗麗(化名)也有同感,她從李嘉誠年代就加入了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實地產”,01113.HK),而在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後,她被派往上海負責長實地產內地地產業務。
從上海往返香港的機票都能報銷,但是燃油稅、機場建設費需要自掏腰包。這令她非常不解,為什麽公司連幾千塊的機票都能報銷,幾十塊的稅不能報銷呢?
除此之外,所有長實的外派員工都可以享受房屋津貼,但如果要提取這筆津貼,會被算為工資收入,要扣掉30%的稅。這筆房屋津貼4至5年都沒有加過。
穩重低調的行事風格
“計到盡”,對外界而言,可能會顯得刻薄,但對一家公司內部而言,卻不一定是壞事。
隨著香港中環中心的出售、內地上海世紀匯項目的出售、總部公司註冊地由香港遷至開曼群島,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的產業越來越少了。而海外資產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少已經有穩定收成。這樣的投資風格,讓很多人都看到了李澤鉅的影子。
一直以來,李嘉誠對於李澤鉅都不吝贊美。1996 年長江基建分拆上市時,李澤鉅負責整體工作。當時上市獲得了25倍超額認購的成績,李嘉誠曾表示,李澤鉅這次的表現有90 多分,如果李澤鉅不是他的孩子,更會給他100分。
1999 年,李澤鉅花2000 萬港元購買了“TOM 網”域名,僅用兩個半月,就將其運作上市並成功運營,上市首日收盤價飆升了335.4%,創下香港創業板上市首日漲幅的紀錄。
近年來,由李澤鉅掌勺的長江基建成為李嘉誠商業王國向外擴張的主力軍。從1999 年開始,長江基建與香港電燈合作,以34 億澳元投得南澳洲ETSA電網權益,是長江基建業務國際化踏出的第一步。
2003 年,李澤鉅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在他的帶領下,長江基建也多次與香港電燈,即電能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電能”,00006.HK)的前身,攜手收購海外資產,包括英國、法國、新西蘭、加拿大等地,這也為長江基建與電能去年的合並埋下伏筆。
2015 年9 月,長江基建計劃和旗下公司電能合並。電能以1 股換取長江基建1.04 股,長江基建則派發5 港元的股息。不過,最終這一合並案在股東大會上未獲通過,讓李澤鉅碰了釘子。
李澤鉅在長江基建的股東大會上稱,此次合並交易並非誌在必得,也不能“亂出價”損害長江基建股東利益,但他也沒有充分考慮電能小股東的利益和訴求。實際上,當時市場上普遍認為,電能是公用股,而且股息很高,不願意與長江基建合並。
相反,李澤鉅認為,長江基建對合並電能的出價已經十分公道,他曾在公開場合談起此次並購,稱“我提議好東西給你吃,你不吃,那我就自己吃”。有業內人士評價,由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李澤鉅的個性里,欠缺了少許圓滑,多了些許倔強。
在經歷20 年前的綁架事件後,李澤鉅的行事風格更加低調和穩重。
鐘情海外投資
翻查李澤鉅的個人履歷,可以看出他的海外背景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
李澤鉅小學和中學都就讀“一條龍”式的香港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之後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按照父親的安排,李澤鉅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之後又攻讀了結構工程碩士學位。
1985 年,21 歲的李澤鉅正式加入長江集團,從基層做起,被安排在當時長江實業中環華人行的辦公室上班,跟隨父親和叔父輩們學習經營之道。
長實是長江集團的上市旗艦,李澤鉅25 歲就成為了長實的執行董事,28 歲代替父親進入匯豐董事會擔任非執行董事,29 歲成為長實副董事總經理,30 歲成為長實副主席,35 歲成為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
2012 年,李嘉誠曾公開表示,李澤鉅將管理長和系全部資產,其中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香港電燈集團等近10 家公司,市值近萬億港元。
近兩年來,李嘉誠交棒意味更加明顯。他越來越少公開出現在業績發布會上,取而代之的,是李澤鉅。在2013 年以前,李嘉誠除了曾因割膽結石缺席2013 年中期業績發布會後,就一直沒有缺席記錄,而香港媒體每年有3 次機會可以采訪到李嘉誠,除了中期業績發布會、全年業績發布會,還有每年5 月舉行的股東大會。
眾所周知,李澤鉅持有加拿大護照。1986 年,李嘉誠打算一舉收購加拿大上市公司赫斯基石油52%的股權時,按照當時加拿大法律規定,外國人不能購買“財政狀況健全”的能源公司。所幸,李澤鉅在1983 年已經拿到加拿大國籍,成功避開這一限制,此次收購也成為了李嘉誠“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除此之外,李澤鉅持有的私人公司在2003 年打算投資加拿大航空公司,最終因退休金問題與工會不合退出收購。
近年來,關於李嘉誠公司收購加拿大產業的新聞不斷,最近的一次是2016 年10月,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01038.HK)宣布透過聯營公司Park’N Fly,收購加拿大溫尼伯國際機場外的停車場,擴大其在加拿大業務版圖,總收購價為7100萬港元。交易完成後,可令相關業務在加拿大當地擴張至7 個城市,牽涉2.24萬個車位。
在英國,李澤鉅更是主導了在天然氣、電網和水務等基礎民生領域的投資布局。
李澤鉅的個性和人生經歷正在替代李嘉誠影響到李家整個商業帝國。
《李澤厚著作集》。(資料圖/圖)
出版大作家的作品系列,整合版權難度較大。我們在2006年前後曾考慮領先一步,出版中生代領軍學者的著作集,選定了一批堪稱大家的中年學者,然後分頭組稿和策劃。但是經過聯絡和洽談,最終只有《陳來學術著作集》和《李零作品系列》得到落實。而李零的作品,也只是整合了他解讀中國古代經典的著作和一部分學術隨筆。他那些以考古學為主的學術著作,仍然不包含在內。這是由於作者著作以往版權分散所致。在這方面,更為特殊的例子是李澤厚的著作權問題。
李澤厚先生是中國當代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以其學術地位而論,他早就該在三聯出版著作全集或文集了。他的後期作品,如《論語今讀》《批判哲學的批判》《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等都在三聯出版,為此三聯早有為他出版文集的意向,而這也是李澤厚先生本人的一個心願。然而,令人糾結的是,李的早期作品著作權,卻不在他自己手里。早在1994年,李澤厚與臺灣三民書局總經理劉振強簽訂了一紙合約,將自己早期作品10種(包括《華夏美學》《美的歷程》和關於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的三本論著等等)著作權以10萬美金的價格賣斷給了對方,使之永久在全世界範圍擁有中文版權。因為我與劉振強先生熟稔,預先聞知此事,所以曾考慮在三聯出版《李澤厚著作集》時,請李放棄這10部著作的版稅收益,由三聯將版稅直接劃給三民書局,征得李同意後,據此與李簽訂了出版合同。因為三聯和三民也是親密合作的夥伴,我原以為這樣處理十分圓滿,既能促成著作集的整合出版,又不損害三民書局的權益,還顧全了李澤厚先生的面子。我將此事通報三民的版權經理,請他轉告劉振強。誰知幾天後的一個節假日,早上七點,我被劉振強先生的電話吵醒。這位老朋友竟然在電話中警告我,不要出《李澤厚著作集》,否則三聯和三民兩家會有法律糾紛。我忙問緣故,劉解釋說,既然李澤厚早期10部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三民書局,他本人便不能再與三聯簽訂出版協議,哪怕他放棄版稅收入,這也仍屬不合法授權行為。此事唯一的正確解決方法,是三聯書店與三民書局簽訂協議,從三民書局得到李澤厚早期作品的授權。
我承認劉振強先生是堅持原則,而我的抹稀泥占不住理。於是我們又去說服李澤厚,將與他簽訂的協議作廢,以便我們重新與三民書局簽約。當時李澤厚為了促成著作集出版,表示不持異議。這樣,我們幾經周折,總算把版權搞定,確定了一套書中不同作品由兩家分頭授權的版權合作模式,最終使這套作者和讀者都期待已久的著作集以布面精裝的形式隆重推出,成為2009年三聯書店的一件盛事。可以不誇張地說,對於《李澤厚著作集》,除了三聯以外,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整合,因為李的後期作品版權在三聯,其他出版社無法獲得。見到精致美觀的著作集,李澤厚的興奮自不必說,他一再表示感謝三聯促成其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年以後,由於臺灣三民書局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臺北三地起訴李澤厚十幾年中多次違背著作權轉讓協議,授權內地的幾家出版社(當然不包括三聯)侵權出版他本人的一系列著作,李澤厚在應訴時,表示他並不承認他與三民書局簽訂的“賣斷”版權合同的約束力。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竟然分別在合肥和南京兩地,起訴三聯書店與臺灣三民書局簽約出版《李澤厚著作集》中的部分著作是侵犯了他的著作權。一時弄得他與三聯關系緊張。這個案子是我直接處理的,我專程飛到南京與合肥,出示大量確鑿證據,向當地法院陳明利害。兩家法院的主審法官聽了我的解析,對是非心知肚明。不久,李澤厚可能是考慮到勝訴無望,主動在兩家法院撤訴。隨後,北京和臺北的法院也都作出判決,臺灣三民書局勝訴,李澤厚敗訴。(本文標題系編輯代擬,與作者無關)
昔日的長實、和黃經過重組後,改名為長江實業地產(1113)以及長和(1),上個禮拜,公司又宣布改名,把長江實業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其實此舉睇得出李澤鉅「識嘢」,攬住個正印。 觀乎李嘉誠創業之路,做塑膠花廠的誠哥最初在西環士美菲路開檔,一九五○年尚未有規模時,公司只以商業登記為長江塑膠廠,於一九六四年十月二日才成立第一間有限公司,那時李澤鉅剛出世兩個月,仍為廠佬的誠哥把公司命名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英文是Cheung Kong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及至一九七二年,此公司的中文名改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何解?因為要讓路給做地產的「長江實業」於一九七二年上市,可見「長江實業」才是誠哥的金漆招牌,即將接棒的長子李澤鉅又焉不懂要揸實個「招牌」,延續李家傳奇,即使公司英文名改為CK Asset Holdings Limited,中文名仍以「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正所謂正印即係正印! 作大波萍? 發叔過身,生前對他最大「整蠱」的非簡炳墀莫屬,簡Sir當年爆料,發叔有位紅顏知己一齊炒樓,但又唔記得人家個全名——余紅萍(Ada Yu),遂以鄉下人繪形繪聲作花名——大波萍作稱呼,終找到余小姐玉照,簡Sir,你似乎誇張咗啲喎。 中環寸嘴啲錢都唔知點使?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利物浦球隊嚟香港,銀行佬請我哋VIP出席球星簽名活動,咪去Sky 100睇吓有咩souvenir攞,跟住踩去Ritz Carlton酒店上面個Caviar Bar,搵啲魚子醬啷吓口,如果唔係,啲錢都唔知點使?本少爺貴為國際金融白紙扇及食評家嘅混合體,又冇紅包收,又冇車馬費,冇錢又點掂?我都好敬重《壹》仔可以捱咗咁耐,只不過我想喺度講吓有錢佬啲衰格嘢,講吓啲庸官,點樣講咗當做咗,嗌完口號過日子,位位都去睇劏房,然後哽咽,無嚟新意。 好似陳茂波個assumption咁,以為世界好香港就一定好,就去微調香港經濟增長預測;去Caviar Bar同靚女侍應傾都知,仲邊有強國人嘅高端消費吖?我就係攝強國人嘅空檔去歎吓,因為香港人消費已經冇面咗好耐,曾幾何時,喺食肆、酒樓、奢侈品商鋪,唔識講普通話反而是被歧視的一群! 醒大家一招,國泰頭等機艙六個位,但只係準備一客魚子醬,一上機就要第一時間order,first come first serveo架!成盒攞返屋企都抵啦! 乜春春魚子醬 正所謂女人唔補好易老,男人唔補就好易冇,今年已五十六歲的周凱旋都好識保養,喺中環千挑萬選魚子醬,呢啲被捧為「Black Gold」的天價食材可以滋養皮膚,返老還童咁啦。好似「樓上」位中環寸嘴都去歎番吓,頂級嗰隻Caviar Beluga,30克盛惠$5,800;估計有300粒咁上下,即係成廿蚊一粒,真係乜春春呀?大家不妨睇吓個餐牌見識吓。 |
股市靠着幾隻股票有秩序地發圍,投資銀行家喺中環坐低都離不開講住隻「股王」——騰訊(700),有口痕友話:「當年Richard Li如果唔係咁早賣走騰訊,家陣身家多過佢老豆!」 此話何來?追溯至一九九九年,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僅廿八歲,即創立QQ不到兩年之時,騰訊面臨財困,那時李澤楷乘科網股氣勢,正部署收購香港電訊,並且睇中QQ之潛力,灑胡椒粉咁斥資$860萬入股騰訊兩成股權,只是李澤楷蛇吞象買入香港電訊後自己亦債台高築,急於出售非核心的業務還債,遂於二○○一年,把兩成騰訊股份以$9,800萬賣咗俾南非傳媒王國Naspers旗下的MIH,雖然電盈賺咗近億,但又有誰料到,如李澤楷揸到依家,此金蛋以今天騰訊每股$316計,市值六千億元,身家仲唔係多過佢老豆?(註:按福布斯2017年排名,李嘉誠身家為$2,489億),兩個字——「飲恨!」相反,南非佬控制的Naspers繼續加碼,現時成為騰訊大股東,佔33.25%,不過互聯網業務涉及國家安全,Naspers的大股東是南非政府的主權基金Public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South Africa),○七年,工商銀行以五十五億美元入股非洲最大嘅銀行——Standard Bank Group兩成股權,透過「鍊」住間非洲最大嘅銀行,多少對Naspers發揮到影響力,阿爺就有安全感啦。 甘比手袋外交 前澳門特首何厚鏵去年一個月內喪母繼而喪妻,認真運滯,近日其生意拍檔吳立勝,因賄賂兩名聯合國官員,被美國當局判罪成,或面臨最高六十五年監禁,已年屆六十九歲的吳立勝,不知有冇咁長命坐監?聽講何厚鏵都「病」咗,壓力大也。一代梟雄大劉當日激心地鬧大鼻,還是劉太——甘比看破世情,以和為貴,幫襯何厚鏵個女何芓諄買手袋,買吓靚衫手袋,實行以女人仔手法搞「shopping務實外交」。 中環寸嘴𡃁模收鮑魚撐富聲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行到去灣仔食晏,見到新開張嘅「龍門棧」招牌都唔去住,都係撐吓籮友(順德話即老友)間富聲魚翅海鮮酒家,雖然我冇掂過佢pat pat。老闆鮑魚大王盧德光,叫人入去富聲幫襯仲有誠意過叫人入順德聯誼會,真係抵佢發! 須知道鮑魚盧個仔,堪稱鮑魚王子,仲識得將鮑魚發揮到淋漓盡致。話說幾年前,我撞去九龍國福樓食飯,嗰陣剛開張甚有氣派,見間VIP房好矚目,有人出出入入,唔知乜嘢大人物坐喺入面,以我敏銳嘅觸覺就知有料到,原來係鮑魚王子請𡃁模食飯,仲即席送上鮑魚作見面禮,呢啲咪叫又食又拎囉;鮑魚王子喺人哋架步送鮑魚,好似賭十三張咁,有三啤格局;即係咁講,喺米蘭站買Hermés同你喺專門店買,邊度有feel啲自己諗吓啦。此乃鮑魚王子唔知度咗幾耐嘅「前傳」。 及後,鮑魚王子被狗仔隊拍到,同班𡃁模在自己勢力範圍下的富聲魚翅酒家晚飯,扯啲𡃁模捧自己場,廣告效益真係影響深遠,十年後還記得,我都要寫個「服」字。 歐智華億半肥雞餐到口邊 獅子銀行CEO歐智華時間無多,即將出任滙控主席的Mark Tucker已四出覓新CEO人選,所以歐智華點會唔舉腳支持回購行動,從而刺激股價上升,谷吓自己隻肥雞。佢老哥雖然呢兩年被減薪,但獎勵股份有成兩百萬股,如果可以安安穩穩坐到二○一八年退休後就賣得,歐智華呢筆肥雞餐都好和味,以現股價計市值$1.57億,獅子銀行真係高招,等你CEO臨尾都搏晒老命谷起股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