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上線搜狗的意義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9601306搜狗上線微信內容搜索,在本已熱鬧的中國搜索大戰中劃分出了一塊只屬於自己的市場。這讓原本不在核心戰鬥圈內的搜狗,一下子因為騰訊賜予的尚方寶劍,有了自己的獨門武器。
查看原图通過簡單的試用,微信內容搜索還是很有效的,查閱自己的公告號碼,也排名靠前(廣告插入)。
查看原图從新增內容上,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SNS移動社區,每日所產生的內容是巨量的,尤其是公共號和訂閱號持續增長的內容和貨幣化的發展,搜索的上線顯得十分必要,這次上線並沒有改變微信APP內的搜索結構,只是在PC端,不知道是出於測試的需求還是以此劃分用戶使用習慣?
微信的PC內容搜索在我看來目前有幾大優勢:1、內容比較純粹,沒有厭惡的硬廣告。眾所周知,微信的公共號碼與用戶的關係是強 連接。用戶之所以關注這個公共號碼肯定是這個號碼所提供的內容和資訊是用戶 感興趣的。因為用戶可以輕易的取消關注,所以公共號在經營上為了討好用戶,也 不會插入生硬的廣告宣傳。
在內容的有效性上,相比傳統的PC搜索SNS搜索有先天的優勢。微博在搜索上本也 可以大有作為,看看twitter對視頻內容導航的重要性。SNS通過用戶過濾內容,相 比計算機過濾有更高的準確性,無奈新浪微博站內信息早已經被營銷賬號弄成了污 水潭。但這依然無法改變新浪微博搜索突發時事件資訊的優勢。(下圖所示)
查看原图2、 微信的公共號因為都是按照不同行業和領域劃分,所以在內容的連貫性和專業性上 會優於傳統的搜索結果。之前公共號的訂閱者往往是通過相同的愛好或需求從傳統 媒體引導到微信平台,而PC的開放,讓用戶多了一個公開的渠道去尋找自己感興 趣的公共號。我曾經在研究光伏的時候訂閱了幾十個光伏相關的號碼,但是在手機 端查閱過濾這些號碼的歷史文章體驗畢竟受限於狹小的屏幕。現在通過PC端,用戶 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求的公共號。騰訊可以通過PC端搜索與用戶微信內部管 理,把微信的收藏做成XX筆記那樣。讓用戶與內容之間實現更有效的分類管理。
3、 借助微信PC搜索,公共號單一身份識別,公共號管理者發佈的時效性需求更容易被 非關注用戶所察覺,比如促銷信息,招聘信息等。上搜索引擎查詢的都是知道自己 不知道什麼,所以去需求答案的。上微博等SNS的,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忽略了什 麼,所以去尋找驚喜的。SNS通過熟人,興趣圈等推送的內容讓用戶忽略的需求被 滿足。但這還是依賴興趣圈,關注大V(公共號)等紐帶,而微信PC搜索等於是讓 原本在強紐帶中流通的信息被散播,被陌生人檢索。
查看原图通過CNZZ五月的中國搜索引擎使用率趨勢,新搜狗的份額從2014年1約1日合併後到五月底微漲1.5%。360搜索從年初到現在份額上漲3%。百度下降3.5%。(這個統計只是PC端的份額,如果統計上移動端,份額會有較大差異)
微信PC搜索未來是否可以成為中國搜索市場一個重要的組成,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騰訊的開放態度。雖然騰訊幾年前就以開放平台的態度去擁抱市場,但是在中國互聯網這個劍拔弩張的全球最大「內網」市場,互聯網巨鱷在享受綠色長城抵禦外來入侵者的同時也讓同在這個池子裡日益變大的鱷魚感到來自其他鱷魚的摩擦。
微信搜索如果開放接口給所有市面上的搜索引擎服務商,一定會給騰訊的市值再增加個幾百億美金。就好像蘋果在剛過去的WWDC發佈會上開放指紋識別接口直接釋放了無法估量的移動支付市場一樣。封閉系統只能加快解鎖屏幕的功能,所蘊藏的潛力必須通過整個市場的參與者去釋放。微信PC搜索同樣是這樣,而這取決於騰訊的格局。
O2O時代 流量的意義正在消減貶值
http://bbs.iheima.com/thread-43699-1-1.html流量的價值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在前面加個定語,就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下,那些曾經被所有人追逐搶佔的流量正在遭遇貶值。就像當你想打車的時候,你還是會選擇從嘀嘀打車或快的打車這樣的App進入而不是從微信一樣。用戶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懶、而不是越來越高級,越來越智慧。在手機端,沒有誰還在壟斷流量,或是成為入口。當一切越來越分散和碎片化,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流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好的流量是在用戶有需求的時候出現的流量。
流量價值的四個階段回看從PC互聯網到移動的時代,並不難發現,流量經歷的幾次變化過程。第一個時期的核心詞是用戶。那個階段,通過互聯網改造的模式,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獲取用戶的能力,無論是搜索引擎、網址導航,還是電子商務的巔峰歷程,有流量就有用戶,有流量就有轉化率和變現能力。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商業模式以此為生。第二次是效率。這個過程中,互聯網的很多模式都是基於對「流量」不斷提高和精細化的需求而衍生的。當流量的轉化率越來越低,當曾經單純、粗放的獲取流量方式不能充分地滿足需求。各種更加精細準確、有效的運營管控才是核心的考驗,比如聚合搜索、互聯網廣告、紅極一時的導購模式等等。時代的脈搏,需要不斷有符合新頻率、新效率的事情出現。但歸根結底,就像很多投資人常用的形容詞,「還是流量生意。」第三次的關鍵詞是時間。當移動互聯網襲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所有人的手機代替了PC成為使用時長和頻率最高的終端。互聯網的不再產生增量,而是向移動端全面遷移。在各種客戶端極為分散的環境下,整個世界被碎片化了。誰能讓用戶更久的停留在自己的產品上,誰就擁有移動上的全新機會。不過,最近的一種變化很多人還沒有明顯察覺——是來自流量屬性的變化。
在手機上,很難形成流量壟斷的狀態。即使小米影響和佔據了25%的用戶,即使微信佔據了大部分人的時間,都不意味著他們的流量真的具備PC時代同等的價值。這個轉化過程很難,很多流量是轉化不過來的,中間的流量損耗要高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雷軍一定會思考,小米的流量如何和微信或各個移動互聯網巨頭的流量等量齊觀。不過這裡面的屬性是不一樣的。流量分發和應用商店當然是流量,但是對於O2O以及一切基於場景的商業,影響相對有限,或者說這樣的流量是被高估的。「當互聯網越來越精確,所有沒有到達本質和核心的東西都突顯出沒有效率。」航班管家CEO王江說。例如團購時期初始,「千團大戰」的時候,所有的團購公司都去找百度買流量。很快,美團就發現因此而帶來的流量轉化率都很低,而真正擁有高轉化率的流量,很多都是通過那些三四線城市的合作商戶,通過線下店面真實帶過來的。相比通過搜索引擎的獲取渠道,美團CEO王興認為這才是高質量的流量。並不難解釋所謂的流量失效。BAT三家,尤其在O2O這件事上,百度和阿里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資格,大多是以填空式的併購策略彌補缺失,但無論是自己做還是外生併購,都相當於重新創業,或者難以為被投公司直接導流。在這個層面,騰訊稍有優勢但也有限。就像不久前,大眾點評和騰訊之間產生了聯盟關係,被大眾點評投資的「餓了麼」也因此與騰訊有了二級關聯,但是微信本身對本地生活的戰略線條也並非明朗。一旦涉及到向線下導流,又涉及全國性的業務,複雜程度很高,儘管大家都在想怎麼能將流量引爆,但究竟怎麼將微信的流量導過來一直沒有明確。從賣商品到賣服務移動互聯網時代,PC時代積累下來的流量性質已經產生了變化,我們看待流量的視角不該和從前一樣了。本地生活領域有很多場景,因為場景而生長出相對應的流量。這些流量發展起來,會比原來的流量大10倍甚至更多。以打車為例,當大街上通過伸手招車的動作替換為打車應用,也就是基於場景不同把用戶的行為替換成為線上的流量,對於O2O來說,這才是最大的價值窪地。其實O2O就是一個線上線下資源和流量相互引導的過程。尤其在PC時代,BAT本身就各自都是巨大的流量入口,以美團和大眾點評為代表的互聯網重要變量們也都想成為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流量入口。但是本地生活其實分得很垂直,在這個垂直細分領域,從前的流量入口是不是有用?是不是依然可以把流量轉化過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裡不得不參考到阿里的O2O外賣點餐類業務淘點點。一度在阿里體內被多次調撥干將負責的淘點點,現在的位置很微妙。此前負責天貓的喬峰(王煜磊)被調任負責淘點點,很短的時間,喬峰再次重返負責天貓,也就是他一個人分管三件事,天貓、聚划算、淘點點。淘點點在阿里內部的重要級別明顯在下降。淘點點是在阿里體內產生的O2O產品,但也沒有能如想像般得到阿里的巨大流量加持。儘管巨頭們擁有龐大的流量,但是在O2O時代,有一些流量是可以遷移,而有一些則不能。幾個月前的3·8手機淘寶節。同樣是造出來的節日,為什麼天貓的「雙十一」能成為全民的購物狂歡節,而手機淘寶節卻難以形成規模僅是停留在營銷噱頭上?
當從「賣商品」到「賣服務」的時候,大批流量是失效的。所有的貨可以累積到一天來賣,用戶買回家即使不立刻使用也能囤著。但是所有的飯也不可能同一天吃,這個邏輯並不適合吃喝玩樂的服務性消費,服務型的O2O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淘寶10多年積累下來了巨大的商品流量,購買商品的時候轉化就會很高。但是如果轉到本地生活服務上,一個是商品屬性,一個服務屬性,中間不可能做到無縫轉化。而基於微信社交關係下的社交流量,是否能導到線下服務上來,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就像餓了麼的CEO張旭豪為什麼在眾多潛在投資者裡選擇了大眾點評的投資:「大眾點評的流量本身就是吃喝玩樂的流量,它自身已經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性質,並且在一二線的城市中高端白領圈子裡成為了日常必備工具。」不僅如此,大眾點評的流量還包括媒體屬性——在點評上,你搜出來或被推薦的店舖都有名稱、電話、位置信息。「如果是查一個餐廳聯繫方式,從流量的角度來說大眾點評更綜合,媒體屬性更強,打開點評直接是可以撥打的,而在美團上我更直接的就是選擇一個交易了。」對於餓了麼而言,在本地生活領域大眾點評的流量屬性相對更優質。移動互聯網下,如何讓「屬性匹配的高濃度流量」更好的發揮出來?如何結合場景的特點,讓流量迅速場景化?如何配合商業模式的設計,讓流量更有價值?是一系列非常值得思考的話題,它背後是一個更好的二次紅利機會,就看誰能夠抓住了。
花旗財報的意義:華爾街大行的交易收入下滑可能沒那麽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341
此前市場預計,交易收入的下滑將給財報季的華爾街大行蒙上陰影。然而,昨天花旗公布的財報顯示,情況並沒有那麽糟。
花旗財報顯示,第二季度花旗股票交易、固定收益以及外匯商品交易部門共計收入36.6億美元。在收入和盈利兩大指標上,花旗都超越了分析師預期。
花旗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5%,大幅好於預期。今年5月,花旗集團首席財務官John Gerspach警告稱,花旗收入很可能在二季度同比下跌20%-25%。
作為第一家公布財報的大銀行,花旗財報無疑給其他華爾街大銀行的財報提供了指引。花旗財報之後,銀行股整體上漲。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上漲都在1%上下。銀行股的上漲帶動美股上漲,標普收盤上漲0.48%。
Gerspach稱,在五月最後一周及六月,市場回暖。他說,
隨著烏克蘭危機局勢緩和,市場松了一口氣。其他銀行也將從中獲益。然而,獲益多少將取決於其FICC的構成比例。
各大銀行對FICC部門的構成比例都沒有明確的披露,這遭到不少分析師抱怨。
花旗固定收益部門收入同比下跌12%,至30億美元。Gerspach表示,固定收益部門本季度收入上漲30%,而利率和外匯產品收入下跌30%。
這樣的情況對某些銀行來說會更加利好。
據預計,美國銀行第二季度表現將優於同行,因其業務較少依賴外匯部門,而更傾向於固定收益部門。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Vining Sparks分析師Marty Mosby預計高盛財報或將高於此前分析師預期10%。
花旗好於預期的收入主要來自固定收益息差產品需求的增長,對高盛的財報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然而,由於其固定收益部門規模較小,摩根士丹利收入很可能在二季度下滑。據瑞信,二季度日均股票交易量下跌超過15%,從一季度的69億股下跌至58億股。花旗股票交易部門的收入同比下跌26%,至6.59億美元。花旗股票交易部門規模較小。Gerspach稱,如果在烏克蘭危機時,花旗沒有過於謹慎,收入或將僅下降15%。
姚勁波:花10億元去收購趕集網,沒意義!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17.html「我們不會收購一個沒有意義的公司。 」被問到58同城會不會考慮收購趕集網時,姚勁波回答得很堅決,「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用戶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
7月24日,筆者隨搜狐IT自媒體觀察團走訪了位於北美國際商務中心的58同城總部。與霸氣的商務中心名字不相匹配的是,58同城的主樓外觀很屌絲,裡面裝修也毫無美感可言。不僅讓人感嘆:都上市了,姚老闆也應該考慮換個土豪一點的辦公環境啦。
除了對話58同城的明星CEO(上過好幾次電視)姚勁波之外,一行人還與分別負責招聘、房產、汽車三條產品線的王毅、車林、徐貴鵬進行了深入探討。閒話少敘,進入上料環節。
不會收購趕集網
最近經常有媒體人幫老姚出策略,鼓勵58同城收購最大的競爭對手趕集網。大家經常拿來探討可行性的一個例子是:2012年初,在登陸紐交所一年多後,優酷收購了昔日與自己打得不可開交的對手土豆。
去年10月31日,58同城正式登陸紐交所,把趕集網甩在了身後。如今58財大氣粗,姚勁波聲稱要拿10億人民幣用於外部併購,那為什麼不像優酷吞併土豆一樣,把趕集網收入麾下呢?倘若交易能夠達成,大家也許再也不用在各種媒體上看這個神奇的網站和那個啥都有的網站打架了。
不過,這一聽起來很好的點子,姚勁波似乎不太感冒。「我們不會收購一個沒有意義的公司。」他回答得很堅決,「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用戶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
確實,58同城和趕集網的顧客群體和業務形態相似度太高,很難達到1+1>2的效果。一般來說,一家公司對另一家公司進行收購,有可能出於這樣幾種考慮:1,獲取更大的用戶群體,或者覆蓋更廣泛的地域。很顯然,58同城和趕集網的用戶群和地域分佈是高度重合的;2,獲取後者的優勢產品、技術,或者人力資源。產品和技術就不說了,分類信息網站的內在技術含量本身不高,外在長得又太像,沒有差異化可言。至於人力資源,58同城目前在全國380多個城市有著3000多名負責地面推廣運營的人員,倘若再把趕集網的這群人並過來,人力成本急劇上升,而商戶總體數量卻沒增加,太不划算了。當然,併購可能會導致58同城對商戶的議價能力上升,但也翻不到兩倍,除非58也想像搜房網一樣被全面抵制。 3,惡意收購。姚勁波貌似看起來沒那麼壞。所以,58收購趕集網這種事,大家還是別再繼續意淫了,姚勁波說:「毫無疑問,我們未來會一家獨大。」言外之意乃是,要在競爭中扼殺趕集網,而不會聽你們忽悠當冤大頭花冤枉錢。
那麼,58同城的10億人民幣會花在什麼地方呢?姚老闆說,會更多關注一些做本地服務的創新型公司,比如專注於更為細分品類的一些企業。簡而言之,58同城做的是大平台,自身沒有精力去把所有細分品類都做一遍,所以要用收購來補齊這一短板。
專注信息本身
不做新聞,不做評測,不做論壇,不做調查,也不會玩banner廣告。姚勁波表示,目前58同城的三個最重要的品類是招聘、房產、二手車,它們貢獻的流量比例幾乎為1:1:1。 而58同城九年來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信息展示,未來也還是堅持這個方向。
「我們是典型的慢公司,2005年成立時就選擇了一條注定艱難的路。用戶在58同城,不管是找工作、找房還是買二手車,都是很低頻的需求。」賺不到快錢的姚勁波認為,正是這種苦逼的生存方式為58同城構築起了很高的行業壁壘,BAT這種高富帥,一定不會像他一樣僱傭幾千名地推人員來玩這麼重和收效慢的生意。
58同城目前有500多萬商戶,而付費商戶只有50多萬。根 據2013年財報,其年度總營收為1.457億美元,會員費和在線推廣是58同城的兩大主要收入來源。姚勁波認為,想讓B端500萬商戶中有更多人來使用付費服務,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改善C端的體驗。把虛假信息、干擾信息排除出去,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工作、房子或者車子。
「我們的商戶都是很現實的,你帶不來效果,人家為什麼要掏錢?」姚勁波認為,正因如此,58同城從來沒想過經營什麼高大上的品牌,整天喊一些low一點的口號也挺不錯的,讓更多人記住58同城,當他們有信息需求的時候首先就想到這個神奇的網站。
時下,《後會無期》和《小時代3》正在熱映,據說,這兩部雌雄對決的影片中都有58同城的廣告植入。
招聘房產二手車
招聘、房產、二手車這三條主線的負責人都說了啥?
王毅(負責招聘):
58同城、趕集網做的是低端人群的招聘,往上一層是拉勾網等垂直招聘網站,以及智聯、前程無憂等中高端招聘類網站,最上面是專注高端招聘的獵聘網等。58同城只要鎖定低端人群,就夠了。
車林(負責房產):
58同城未來也不會做新房銷售,只做二手房和租房;58同城鼓勵房源真實性認證,鏈家地產在這方面做得最好。
徐貴鵬(負責汽車):
2012年58同城開始發力二手車交易,勢頭很猛,前景廣闊,這是個大市場;58同城目前還是堅守在信息展示上,汽車後市場未來可能會涉足。
(作者:賀樹龍,《財經》雜誌記者,微信公眾號「賀樹龍」(heshulong1988),歡迎關注、溝通。)
俄羅斯總統普京: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29

對歷史和地緣政治充滿熱情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五又向公眾展示了他的另一面。普京11月7日在俄羅斯地理學會大會上講話時說,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愛。
普京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愛。 這就是愛家人,愛孩子,愛祖國。這是一個多層面的現象,建立在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礎之上” 。
在談到地理學會的活動時,普京表示,希望社會能夠加強對祖國的熱愛。 “這恰好是我們大家都必須努力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標,我完全相信,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功。” 普京說。
普京目前擔任俄羅斯地理學會監事會主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美減排協議:沒有突破 政治外交意義更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67

中美周三發布的聯合氣候變化聲明,其政治、外交上的意義或大於實際能減排的效果。
昨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核心內容是:
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國計劃於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並將努力減排28%。
但奧巴馬幾年前就已經承諾到202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17%,該計劃能否達成尚不知曉的情況下,新的提議能否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獲得通過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時,中國仍缺乏任何絕對的減排目標。
聯合聲明中美國提出的減排時間框架、減排量等內容基本上與今年6月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出臺的“清潔能源計劃”相同。該計劃要求2030年之前削減30%的碳排放(相對於2005年的水平),在國內引起了較大的批評聲。
值得註意的是,自從奧巴馬首次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都在抵制他的立法議程,自上周共和黨贏得參議院控制權後,美國參眾兩院全部被共和黨控制。共和黨籍的兩院領導人已經明確表態將抵制減排協議。所以奧巴馬想要真的將減排一事落實到立法層面可能性比較小。
而中國方面並未宣布任何減排目標的數字,只是計劃在2030年停止碳排放增長,並未指明屆時中國的排放會到達何種高度。聲明中還提到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
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做出了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的長期計劃,政府討論的目標是在2025~2030年間達到碳排放量峰值,而本次聯合聲明的2030年時點顯然是相對更容易完成那個選項。
並且聯合聲明中使用的措辭也是比較謹慎,在中文版中使用了“計劃”、在英文版中使用了“ intends”和“intention”,這或意味著該聲明並不是在創造任何新的義務性目標。
此外,路透社分析師John Kemp指出在聯合聲明的開頭便提到的“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這句話十分關鍵,因為這個合約並不具備法律效力,一旦觸及到國家核心利益便可能用這句話作為理由搪塞過去。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想要完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至20%這個目標的難度也比較大。中國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作為發達國家同時也是推進綠色能源比較激進的歐盟,在不久前通過的《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中,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也不過才27%,而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用15年的時間提升十個百分點,難度非常大。
所以有市場人士指出,在明年巴黎即將舉行多邊氣候峰會之前,該協議的最大意義並不是真的減排多少二氧化碳,而是在於鼓勵全球國家在氣候談判的問題上向前邁進一步。
中美兩國的排放量加到一起幾乎相當於世界其余國家的總和。這兩個國家之間達不成協議,已導致達成全球氣候協議的努力屢屢受阻。
三年前,近200個國家的領導人同意在明年底的巴黎會談上敲定一項協議,以取代全球在減排方面唯一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不過各國至今還在為此事爭論不休。迄今,只有歐盟公布了它將在巴黎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上月,歐盟同意到2023年,其總排放量較1990年降低至少40%。
也許,本次聯合聲明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聲明中寫到的那樣:“中美兩國希望,現在宣布上述目標能夠為全球氣候談判註入動力,並帶動其他國家也一道盡快並最好是2015年第一季度提出有力度的行動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滬港通試點三年免徵稅的意義——A股市場長期大牛市要啟動了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006377
特別提醒:
歡迎謙虛、友好的討論和交流,對嘲諷及惡意擡杠子言論一概拉黑。1、從韓國、臺灣、印度等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開放資本市場給外資的進程中,能夠在市場開放初期的數年里免征資本利得所得稅的只有A股市場!A股市場的長期大牛市已經確定馬上來臨,上漲幅度要遠超過2007年的大牛市(因為現在上市公司的利潤額已經是2007年的數倍,而這次牛市的主角將是優質藍籌,所以大盤點位超過6000點時不代表屆時市盈率水平也象2007年的6000點時那樣的居高不下),這次牛市將是長周期牛市,時間跨度可能長達數年,現在A股市場的點位基本類同於香港市場恒生指數在1990年時的位置(當然我不是說滬指也會象恒指一樣從90年的3000點漲8倍到現在的24000點,我是認為滬指在2000點基礎上漲幾倍正常)。如果經濟發展情況不出意外,A股市場將吸引全球資本大舉介入,原本我認為外圍資本介入A股市場的高峰可能要等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但從國家財政部剛頒布的《滬港通時點及QFII等稅收政策》看,政府為吸引全球資本進入A股市場已經下血本,那麽高經濟增速的背景,對外資許以力度如此大的稅收優惠,表明政府對搞好資本市場給予了最大限度的犧牲,免征外資機構資本利得稅的利好遠大於給滬港通標的實施“T+0“的影響力,這將促成A股市場在未來若幹年里成為全球資本重點配置的新興市場,因為現在A股市場低估值的優勢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極大,A股市場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上最耀眼明星的夢想已經不再是奢望,而將成為現實。
(備註:有同學說此前一直沒收資本利得稅,那是對內資,對外資不是這樣的,此前相關部門好像一直沒明確說法,我印象中記得外資機構是把所得稅按一定稅率已經計提預留出來了,但具體細節情況我記不清了,誰有興趣可以認真查詢下此前針對QFII的稅收政策。)2、這次財政部對滬港通及QFII實施的所得稅免征意義之大在於,從根本上解決了外資進入中國A股市場最大的禁忌,因外資不怕收稅,但怕的是沒有明確的稅收說法。而這次政府免征外資機構及個人的所得稅之舉,甚至讓我產生這已經快到了斷其他新興市場後路的程度,因周邊新興市場對外資的收稅征收很嚴格,如印度為鼓勵外資長期投資,是通過高稅率來控制外資進出的時間周期,而韓國對外資也是實行高稅率,具體如:“ 韓國政府對QFII資金匯出、匯入的控制采取稅收政策進行管控,韓國的公司稅法規定:外國投資者獲得的股息收入按收入額的25%征收預提稅,但跟韓國簽訂有《雙重征稅協定》國家的投資者可以根據《協定》降低稅率;韓國當局還對外國投資者按所得稅的71.5%再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稅。此外,外國投資者還要按資本利得的26.875%或者出售證券後總收益的10.75%(按兩者較低者)繳納資本利得稅,但跟韓國當局簽有《雙重征稅協定》國家的投資者可以免除此項稅費“,而印度的稅率規定同樣苛刻,印度政府規定:“FII的資金在進入印度證券市場的一年內匯出,政府要征收10%資本增值稅和20%的股利與利息所得稅後可以匯出,無需再經過進一步的審批;但是在資金進來後的一年以上再匯出,則只征收10%的資本增值稅”,而這次A股市場對外資3年免稅,甚至可能把周邊新興市場的部分資金吸引到A股市場來(但對按照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的權值做配置的資金影響不大,因不管稅收如何,都要按指數權重值做配置),所以此舉真是意義極為重大。
2013年9月份拍攝於華爾街:


3、 關於A股市場發展趨勢,我有幾篇文章可參考,是我關於此前政府對引進外資求賢若渴程度表現的分析:
1、2014年6月《請珍惜眼前的2000點,這是一個世紀大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xgm.html …2、2014年6月《MSCI新興指數的矛何以輕易刺穿QFII額度這個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xgl.html …3、《臺灣市場開放進程中的稅收情況》可參見: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23925404、《韓國、印度市場開放過程中的稅收情況》可參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7a.html …

附:
財政部公布滬港通試點及QFII等稅收政策
2014年11月14日
自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7年11月16日止,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公布滬港通試點及QFII、RQFII稅收政策
經國務院批準,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下發《關於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和《關於QFII和RQFII取得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對滬港通試點涉及的所得稅、營業稅和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等稅收政策以及QFII、RQFII所得稅政策問題予以明確。
自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7年11月16日止,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自2014年11月17日起,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單位和個人)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香港市場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上交所上市A股,按內地現行稅制規定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聯交所上市股票,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稅法規定繳納印花稅。同時對其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根據現行稅制規定予以明確。
自2014年11月17日起,對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取得來源於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
上述稅收政策對支持滬港通試點順利開展,促進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浦發銀行(SH600000)$
【專欄】千呼萬喚始出來—央行降息的邏輯與意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35

本文作者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21日晚,央行網站發布開啟新一輪降息,並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在筆者看來,上述舉措實屬不易,是面臨當前弱增長與低通脹局面采取的積極之舉。同時,央行打破了市場對於“央行僅僅依靠創新型工具,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被束之高閣”的禁忌,且存款利率進一步上浮,有利於加快利率市場化,以及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轉向價格型的轉型過程,符合筆者在本周《增長通脹雙低促貨幣政策轉型》中的判斷。
值得註意的是,筆者自今年5月份是便發文提出,降息降準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逆周期使用絕不應該予以刺激的含義,且相比於定向措施傳統工具更具透明性,切傳導機制更加通暢。從這個意義來講,筆者預計12月降準也是大概率事件,而在政策方向更加清晰之下,筆者對明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觸底反彈抱有更大信心。
本輪降息的背景在於當前中國經濟的雙低格局
10月中國經濟延續著弱增長與低通脹格局,最新匯豐PMI更不容樂觀。結合央行早前發布《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不難發現,面對中國經濟下行態勢,央行其實早已采取了行動,不過措施並非常規政策工具,而是更多創新工具的使用。
對此,筆者層多次發文表示,當前增長通脹雙低的背景下,尤其是存在通縮風險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確實需要更加積極。而在工具選取方面,筆者認為常規性工具被束之高閣並不符合貨幣政策轉型的要求,進一步降準降息仍有必要。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此次啟動降息對於扭轉經濟下滑態勢具有積極意義。
常規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難言刺激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這樣的舉措解讀為刺激。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言,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弱增長與低通脹的時期,貨幣政策更加積極是需要的,相機抉擇是宏觀政策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內容,無所謂刺激,甚至是大規模刺激。
而從創新型工具的應用來看,央行其實已經在采取行動,即近一兩年來,央行並沒有采取常規性工具如降息降準,而是通過更多創新型工具如SLF、MLF、PSl等,達到定向支持的目的。但實際上,定向的力度也不小,本輪約7700億的MLF對於流動性的支持力度其實要超出一次降準的力度。但盡管采取不少創新手段,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融十條剛剛出臺,利率隨後大漲,便凸顯了政策困境。而早前對小微企業定向也有流向房地產企業的部分。
以數量型向價格型工具轉變的貨幣政策
可以看到,與此次降息相伴的是利率市場化的加快。正如筆者早前文章《貨幣政策新框架思辨》文章中所提,在貨幣政策轉型的背景下,常規性工具仍應該是主要選擇。筆者認為,當前央行通過創新手段實際上是貨幣政策承擔改革發展任務下,面對結構性矛盾所采取的次優選擇,只是過渡性手段,並非長久之計。
貨幣政策框架仍然需要沿著加速利率市場化,以數量型工具轉向價格型工具的方向前進。從這一意義而言,當前基準利率體系尚未清晰,利率傳導機制並不暢通,發展各類金融市場,打造基準利率體系,通過確定短期利率進而引導中期利率,形成反映流動性偏好與風險溢價的收益率曲線似乎更為緊迫。
央行打破“禁忌”,更多常規政策或有可期。
早在今年5月的時候,筆者便曾多次發文討論降準的必要性,提到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當前外匯占款降低,資金雙向流動更加平常降低了維持高準備金率的必要性;
二是貨幣政策工具未來需要更多地采用價格型工具,保持過嚴的數量控制,不利於價格發揮作用;
三是伴隨著存貸差的縮減,當前20%的準備金率或已超出最優準備金率的理論值;
四是相對於國際上其他國家,當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過高。
如今看來,上述支持降低準備金率的理由仍然成立。早前融十條表明了決策層降低融資難融資貴的決心堅定。筆者預計,12月或將啟動新一輪降準,而在政策信號更加明晰之下,經濟企穩也或有可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減息的意義
RaymondJook祝振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2v4dz.html
香港經濟日報MoneyTimes原文(簡體版),28-11-2014
早在數個月前,筆者已聽聞內地人民銀行可能減息的消息,有業界朋友說7月恒指大升是由於內地資金收到減息消息,所以提早偷步入市。9月的跌市某程度上否定了那次減息的傳聞。筆者猜測11月21日的減息決定(自2012年7月以來第一次),可能是由於日本於10月31日宣布加大量化寬松額度(增加30萬億日圓至毎年80萬億),令日圓再度急跌,加上歐洲央行於10月20日開始回購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並計劃於年底前回購資產抵押債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前者規模可能達6,000億歐元,後者則達4,000億歐元。
人民銀行被迫出手減息
換言之,除了美國,世界其余兩大經濟體系歐洲及日本均差不多同一時間增加力度進行某種量化寬松,希望透過貶值來增加各自的出口競爭力。假如中國不作任何相應貨幣政策,人民幣必然加快升值。在經濟已經加速下行的環境下,人民幣升值肯定進一步削弱其出口。當經濟的火車頭開始慢慢停下來,要從新啟動便會愈加困難。人民銀行這次不等稱的減息(一年期貸款減息0.4%至5.6%,相對一年期存款減息只有0.25%至3%),目的是釋放更多信貨到市場,減輕企業利息支出,更重要的是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進行貨幣貶值競賽。已有市場聲音認為這次減息只是周期的剛剛開始,更多的減息或削減銀行準備金率(Reserve
Required Ratio)會陸續有來。
假如寬松貨幣政策趨勢形成,配合著滬港通的開通,內地A股牛市真的有可能重臨。息口敏感的中國地產及金融類(主要為保險及證券商),於減息消息出臺後已急彈,很快進入短線超買區域(RSI接近或超過70),上證指數更加跑贏恒指。假如內地A股牛市形成,這類高Beta及股市受惠者股份走勢必定持續優於大市。
教育乃中國另類新經濟
中國廣核電力(01816)因為概念獨特及預期收入隱定,備受基金歡迎,招股預計會賣過滿堂紅。另一只剛剛上市而市值不到40億港元的楓葉教育(01317),概念同樣吸引。中國教育板塊在美國上市的已有龍頭股新東方(EDU),好未來(XRS),達內科技(TEDU),正保遠程教育(DL),學大教育(XUE)及英式國際學校諾德安達教育(Nord
Anglia
Education,NORD)(全球設有31間分校,包括中國5間及香港1間)。除了NORD從事中小學教育外,其他都以針對高考或英語補習和其他專業考試培訓課程(例如會計及科技)為主。這些股份大部分上巿後都受到機構投資者追捧。楓葉為內地規模最大的國際學校(7.6%市占率),全國擁有共40間分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純國際),主要提供雙語課程(傳統課程加英語),到了高中更完全轉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課程,大部分畢業生都是以出國留學為目標。其獨特之處乃收生對象為內地中產家庭子女(NORD及其他純國際學校在國內招生對象必須為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學費較純國際學校便宜(中學學費約5萬多人民幣一年,平均低50%至70以上)。因為一孩政策,中間家庭都不惜工本培養下一代,所以商業模式基本不受經濟周期影響。此外,國際著名風投基金紅杉資本於上市後仍持有15%股份,公司管治應有保證。
權益披露 :
筆者旗下基金持有部份上述股份,並隨時於市場買入或沽出。
投資總結的重要意義在哪裡?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99q.html
得悉,今年許多朋友投資業績非常出色,捷報頻傳,令人高興!這些天,看了不少朋友寫的年度投資總結,很受啟發,受益匪淺!
竊以為,年度投資總結的重要意義在於思考投資理念及方法怎樣,而不在於晾曬的業績如何。時值全年最後一天,突然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本人有關這個問題的一篇小文:
投資總結的意義所在
今天,有位朋友問我:怎麽不對投資業績作個年度總結呢?
我解釋說:我不是券業人士,不是基金經理,不搞私募,不代客理財,也不對任何人負責投資之事……我只是個業余小散,平時入市資金都是零零散散的,也沒個準,瞧我這副自由散漫的狀態,叫我怎麽個總結呢?汗!
看了許多投資者的年度總結文章,他們業績大都不俗,有的非常輝煌!令人叫好,很是羨慕!
其實,股市具有周期性和輪動性,而股票投資又是一門被動性生意,比如,今年重倉房地產或銀行股的可能最為出色;前期吃藥喝酒的晚節不保,快到年底突然病倒酒醉……也就是說,現在很好的,之前卻還十分糟糕;前幾年過得舒服的,今年苦日子也許要輪到。哈哈!風水輪流轉嘛!還有,股市運行中,時間(T)永遠是空間(V)的函數,即T=f(V),空間是主導因素,所以,你截取某個時間段來評定業績(空間),是否很妥?所以,只看一年的業績表現你說有多大意義呢?
還是一位博友說得中肯,真要總結的話,等到5年以後再說了。
然而,透過不少投資者的總結文章,可以看到,他們對投資理念及投資方法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這倒是最為寶貴和最有意義的!本人拜讀後,受益匪淺!贊!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