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東方明珠:攜手阿里雲持續發力物聯網產業 打造城市“大腦”

6月7日, 2018雲棲大會·上海峰會,阿里雲與東方明珠宣布,雙方達成合作。依托東方明珠獨有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以及阿里雲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雙方將在上海地區共建智聯城市,包含網絡、平臺、應用、生態等,助力上海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

東方明珠是上海地區的重量級物聯網領跑者之一,依托傳統廣電頻譜資源,開發出豐富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為市、區、街鎮、委辦等政府單位提供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系統級解決方案,也為社區、校園、消防、醫療、工廠等垂直行業提供應用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產品。此前已在上海楊浦、虹口、普陀等區落地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等相關應用100余項,包括煙感消防預警;實時監測高空拋物;打造無人值守車棚、手機APP開門等,效果顯著。

今年3月,阿里雲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推出了城市、生活、汽車等一系列物聯網平臺,提供端到端的物聯網開發和支撐配套能力,幫助合作夥伴加速智能物聯場景的搭建和落地。

按照規劃,雙方將基於東方明珠搭建的專用網絡、規模部署的城市神經元工程,及阿里雲提供技術和協議、支撐海量數據並發、高安全可靠的阿里雲Link城市物聯網平臺,共同打造服務於上海市級、區級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的智聯城市平臺,深耕城市大數據所面臨的分布式存儲、多維度分析、實時分發等技術難點,充分挖掘和運用各自的專業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科技產業集群。

東方明珠高級副總裁盧寶豐表示,"物聯網既是當下產業集聚的高地,同樣也是東方明珠‘文娛+’戰略的重要延伸,在智能終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東方明珠積極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響應國家‘智慧廣電’的大戰略,有效發揮廣電行業頻譜和屬地化運營的優勢,創新廣電的綜合公共服務領域,從技術角度突破行業發展瓶頸,服務好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據悉,東方明珠目前正在規劃交付首個區級智聯城市平臺,相比於社區大腦,前者需要更強的物聯網接入能力、數據流通能力、混合雲支撐能力、流程處置能力等,東方明珠和阿里雲將共同定制、開發符合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需求的賦能平臺。

未來,隨著雙方宣布在上海地區互為優選合作夥伴,雙方的合作勢必將會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共同打造產業園區,設立產業基金等多種可能性。

物聯網被認為是繼互聯網之後最大的產業浪潮。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1.8萬億元,而上海市政府近年出臺系列政策推動物聯網發展,產業規模達千億。目前,上海已明確規劃,建設以物聯為基礎、數聯為紐帶、智聯為驅動的新型無線城市。東方明珠在城市建設、市場運營等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與阿里雲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相結合,必將成為行業示範的標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18

阿里雲開放ET工業大腦:未來三年要連接100萬個產線和設備

在累積20多個成功案例後,阿里雲宣布將ET工業大腦平臺對外開放。

8月1日,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數據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

據悉,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將開放三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數據模型以及20多個行業算法模型,同時,生態夥伴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編程,將行業知識、大數據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為工廠量身定制智能應用。

以石化行業為例,今年3月,阿里雲與恒逸石化開始進行工業數字化合作,使得石化生產煤炭消耗量下降3%。

對於企業來說,在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上,只需兩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廠,即先通過數據工廠實現快捷上雲,再基於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能。

阿里雲ET工業大腦產品總監陳鵬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ET工業大腦可以快速訓練出企業專屬的工業智能,即利用來自數據工廠的數據,根據業務經驗,得出企業專屬的工業智能應用。

“目前,ET工業大腦團隊擁有不足25個人。”閔萬里告訴記者,ET工業大腦平臺的目標是三年要連接100萬個產線和設備。

看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不止阿里雲。

作為阿里雲的競爭對手,騰訊雲很早就布局工業互聯網領域。基於騰訊多年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優勢,此前,騰訊雲已與三一重工(600031.SH)、富士康等多家工業制造領域企業達成合作,為企業提供從生產制造到客戶關系管理的一整套數字化應用,進而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相比傳統制造企業,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對工業制造業的部署,其背後的主線是發揮在互聯網、雲計算方面的優勢。區分於消費雲,工業雲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消費雲的數倍,準確性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但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本身擅長的是互聯網技術,但雲平臺的搭建還需要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做支撐,能夠深刻理解工業制造業的痛點和邏輯,這些並不是阿里和騰訊所擅長的。

記者了解到,工業數字化轉型有三層——產線數據的采集、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分析結果與控制指令的實時下達,ET工業大腦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其他環節都與生態夥伴合作。

阿里雲稱,未來3年,阿里雲將面向工業領域招募上千家生態合作夥伴,以實現智能制造成功案例的規模化複制,加速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824

《最強大腦》比拼腦力

1 : GS(14)@2015-01-06 01:05:50





【話你知】《最強大腦》是江蘇衞視製作的腦力競技電視節目,製作起因是廣電總局於前年提出的加強版「限娛令」,限制歌唱選秀節目於黃金時間播放,江蘇衞視便製作《最強大腦》這文化類節目,於去年1月開播。節目原版是德國Endemol公司製作、於德電視二台播放的《Superhirn》,中國版跟原版不同,不設獎金。節目主旨從科學角度,剖析天才的世界,「讓科學流行起來」。賽制由三位嘉賓評審先就參賽者的才藝描述,先給予0至5分預判分,當才藝表演完後,專家評判就會給予1至10分難度分,三位評審加起來的預判分和難度分相乘就是最終分數,高於80分就可晉級,最後跟外國選手一較高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05/189916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82

肌肉神經連接義肢 全球首例三男移植仿生手 大腦直接操控

1 : GS(14)@2015-02-26 08:54:20





奧地利三名男子成功裝上靠大腦操控的仿生手,成為全球首例。新技術要求病人切掉已失去功能的真手,靠移植自身肌肉及神經連接義肢,跟接受真手移植相比,病人毋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利多於弊。



三名男子均在意外中傷及「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雖然手不是真的斷掉,但就再接收不到大腦訊息,跟「內部截肢」無異,於是在二○一一年四月至去年五月,進行前無古人的仿生重建(bionic reconstruction)手術,報告昨天在醫學期刊《刺針》發表。



■仿生手全靠大腦傳遞訊息來控制。

■馬里克維奇執筆寫上自己名字。




能拿蛋倒水寫字

手術關鍵在於「如何讓腦部訊息傳遞給金屬」,醫生以病人自身肌肉與神經組織作為橋樑,從他們的大腿抽取這些組織移植到臂上,同時病人要忍心切掉已失去活動能力的真手,以騰出空間裝上內置感應器的仿生手,事後還要學習如何操控義肢,整個手術連康復費用要三萬歐元(約二十六萬港元)。傳統義肢靠指令或預設程式活動,仿生手不但突破這個框框,還可避免真手移植可能出現的排斥,病人毋須終身依賴抗排斥藥,雖然敏感度始終遜於真手,但三人現已做到拿起雞蛋、倒水、寫字、用鎖匙、以刀切食物及用兩隻手解鈕扣等日常小動作,對三十歲病人馬里克維奇(Milorad Marinkovic)而言,更重要是重拾跟三名孩子玩樂的時光,「我幾乎所有事都做到,沒甚麼特別感覺……只是撿起皮球時有點困難」。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接受使用這款仿生手,三人在截肢前都花了九個月做準備,學習如何操控移植肌肉等。發明技術的維也納醫學大學博士奧斯曼(Oskar Aszmann)指:「有些人可能最終因為缺乏神經線做移植,或心理質素欠佳而不能接受手術。」法新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26/19055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043

【每日健康】愛運動的人有福了 體能越好大腦越年輕

1 : GS(14)@2015-11-02 00:10:29

要有至Fit的身體,勤做運動當然是最佳選擇。但原來做運動,不單可以操Fit大家的身體,更能操Fit大腦。日本筑波大學近日就發表研究報告,表示只要維持良好體魄,即使隨着年紀增長,我們運用大腦的方式就可以依舊年輕。研究人員指出,年輕人偏向運用左腦,越年長的人則越偏向運用右腦,再找來了60位年齡介乎64-75歲的男長者,進行了體能和腦反應時間等測試。發現長者體能越佳,越不受歲月影響,仍然偏向多運用左腦,並在短期記憶和語言等方面有較佳表現。要注意的是,由於今次研究對象只有男性,所以暫時未知此結論能否套用在女士身上,但與其等進一步的研究結果,不如由今日開始多做運動吧!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Tsukuba."Active body, active mind: The secret to a younger brain may lie in exercising your body."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23 October2015.記者:黃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31/19354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94

美F35「大腦」易故障恐停飛

1 : GS(14)@2016-04-23 18:37:39

美國國會屬下的審計署發表報告,指美軍最新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的「大腦」易出問題,或會導致這種第5代先進戰機被迫停飛。有F35大腦之稱的是「自主後勤資訊系統」(Autonom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跟機體和引擎並稱為F35的三大重要系統,但該系統並非安裝在機上,而是設在地面電腦上,能夠同空中的F35連線並提供支援,例如策動攻擊和檢測戰機是否有異常。假如沒有這個大腦,F35便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審計署擔心,系統到2019年還未能解決整合問題,並指欠缺後備系統,一有故障就會令整支機隊「下線」。F35的研製總成本近1.5萬億美元(11.7萬億港元),美軍計劃採購2,457架作為新一代的主力戰鬥機種之一,首個中隊已在去年中服役。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23/19582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67

飲水變橙汁「魔法膠杯」呃大腦都得?

1 : GS(14)@2016-08-13 14:59:29

台灣媒體近日報道,一個塑膠杯掀起當地熱議。這個杯是由美國一間公司發明,放在網上眾籌,迄今已籌到約530萬港元,並稱會在下月發貨。這個杯有神奇功效,明明你喝的是水,卻好像喝橙汁、蘋果汁或可樂。一個普通的膠杯,居然能騙過大腦?美國的研發團隊稱這是與嗅覺有關,《蘋果》記者訪問了專家,拆解這個塑膠杯是否真的這麼神奇?
The Right Cup的創辦人,發現人在品嚐東西時,大腦判斷食物味道的機制是這樣,20%依靠嘴巴吃下的味道,其餘八成全靠聞到的氣味!你吃的食物,會放出香味,一路到達嘴巴和鼻子深處,最後傳遞訊息給嗅覺神經,告訴你吃到甚麼。廠商在杯子製造過程中,把做飲料的原料,加入杯子裡。透過散發的香氣,暗示味覺,就能成功騙過大腦!今天想喝橙汁、水蜜桃汁、可樂,都任你挑選,據說越用這款神奇杯子,香味會越強烈,因為腦袋已記起這個飲用經驗。這款杯子的創辦人Isaac Lavi稱,在30歲患糖尿病,要遠離所有含糖飲料,於是他想出了這個方法。經過六年多實驗、研發,在今年一月登上Indiegogo募資,杯子售價約29美元(約225港元)。《蘋果》記者訪問了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陳浩懷博士,他表示「神奇杯」因透過散發香氣感受果汁的甜味,原則上是說得通的,但不可能與濃縮果汁的口感相提並論,味道不會濃烈到等同喝果汁。他解釋,人們進食時需要色香味俱全,從而喚醒對食物的感覺。由於大腦負責產生味道的記憶,譬如食橙一向是甜味,拿着橙色的杯、嗅着橙味,也會感受到類似橙的味道;若然用藍色的杯喝橙汁,主觀味道可能有一些變化。至於「神奇杯」聲稱大腦判斷食物味道的機制是20%依靠嘴巴吃下的味道,其餘80%全靠聞到的氣味。他坦言,這研究數字則未能找到相關報道,但有不少科學數據顯示,嗅覺是會影響對味道的感應。若然加入梳打水的「可樂神奇杯」,又會否猶如喝可樂一樣呢?陳浩懷指,有氣的梳打水帶有氣泡刺激舌頭,另外當中的二氧化碳會令到味道出現苦澀味,若然可樂氣味帶出嗅覺上的甜味再飲一口梳打水,與真正可樂的口感有落差,甜度顯然不足。他推斷,該「神奇杯」散發的香味,在化學的角度看來,天然與人工合成的果味完全一樣,因為水果香味的化學物質穩定性較高,所以做到果汁味的杯應該較容易;但做咖啡味的杯則有難度,因為咖啡的化學物質活躍性較高,容易誘發化學反應,香味難以保存在杯內。至於從技術層面來看,陳浩懷認為,「神奇杯」的原理應與驅蚊手帶類似,使用納米技術的微孔設計,杯邊能夠將鎖緊的味道逐漸滲透出來,味道可以維持約半年時間,至於可否再注滿香味,相信技術有一定難度。但有醫生質疑「神奇杯」成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向《蘋果》記者表示,進食時的味覺和嗅覺有很大關連,不同的研究指出,食物吃得出當中的美味,嗅覺佔有重要影響,佔一半的味道來自嗅覺,甚至可達到四分之三。顧醫生進一步解釋,這個杯是倒轉來說,就是給予嗅覺就能達到味覺的感受?他指需要科學進一步研究證明。顧醫生續稱,純粹聽到這個新產品,直覺上未必能透過嗅覺就獲得味覺感受,譬如一邊拿着一個橙,一邊拿杯喝白開水,會否感到自己喝的橙汁呢?至於,飲用梳打水又是否有不同效果?顧醫生指,梳打水含有二氧化碳,帶有微酸性,接近汽水的感覺,但始終沒有汽水的味道,應不會混淆兩者的味道。《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3/19734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634

斥111萬元請員工「大腦」羅永聰做義工

1 : GS(14)@2017-04-29 22:49:56

【本報訊】曾俊華申報的1,017萬開支中,有關代理人及選舉助理開支約111萬元,較林鄭陣營的208萬為少。而連林鄭也大讚的曾辦「大腦」、負責出謀獻策兼搞公關騷的前政治助理羅永聰,則以義工身份助選,分文不收,與林鄭豪花32萬聘請資深公關麥黃小珍有天壤之別。曾俊華競選工程普遍被認定優於林鄭月娥,團隊功不可沒。他向選舉事務處申報共聘請22名選舉助理,多名為其競選辦要員的前AO要員,如前常任秘書長黎高穎怡及李淑儀等,未有申領薪酬。其他申領人工的員工,工作約兩個月多,最高的也只支薪12萬多元,平均則每人有5萬薪酬,相對林鄭公關要員麥黃小珍一人獨領薪達32萬,薯片陣營似乎「有情飲水飽」。


杜琪峰捐12萬拍片費


去年底隨曾俊華辭職的羅永聰則以義工身份助選,零薪酬助曾俊華打硬仗;其身兼大律師的哥哥羅敏聰亦兄弟同心,捐款9萬元支持曾俊華選特首,他接受傳媒查詢時稱沒有參選曾辦選舉工程。而曾為曾俊華站台的導演杜琪峰則捐出「杜sir飯局」的11.8萬短片製作費以示支持。選舉申報可見,有關「飯局」由買餸到食飯以9天攝製,導演、攝影師與燈光師的酬金約為2.4萬元,加上其他製作費用總開支其實達28.7萬,當中500元是版權費,因曾俊華飯局中曾拿結他自彈《浪子心聲》。■記者許偉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8/200046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763

【檢閱林鄭班子】致光IQ稱得上十分之高超 民主黨「大腦」有咩橋?

1 : GS(14)@2017-06-23 02:46:39

羅致光為民主黨創黨成員,曾在黨內負責政策研究、亦長期擔任選舉策略及民調數據分析;丹麥Mensa分會曾給羅致光進行智商測試,評估智商高達160,故民主黨人認定其IQ高、亦有該黨「大腦」之稱。羅致光港大年代已認識林鄭月娥,兩人當年已就社會政策看法相近,其後林鄭加入政府、羅於1995年參選立法局社福界功能組別選舉勝出,踏入政界,兩人仍不時就社會問題、社福政策有交流。羅致光2005年至2007年獲任扶貧委員會委員,到2012年林鄭任政務司司長主打扶貧政策,羅再獲委任入扶委會,並擔任轄下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不時為林鄭社福政策護航,被視為繼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外,林鄭另一社福政策主力推手,他在全民退保等問題與民主黨內左翼有分歧,批評他的福利政策立場太親政府。‧姓名:羅致光‧年齡:60歲‧學歷:1973年英皇書院預科畢業1976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經濟與統計)1981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1988年美國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福利博士‧婚姻狀況:已離婚,有一子一女‧月薪:不詳‧資產:不詳‧仕途/政途:1976年加入香港匯豐銀行受訓電腦程序編寫員1981年入職港大、1985年任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師,1990年至今任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任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曾為民主黨前身的港同盟核心成員,1995年至1997年、1998年至2004年任社福界議員2005年2007年,及2012年起獲任扶貧委員會成員,現任轄下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任內爭議/政壇代表作:智商達160,被視為民主黨「大腦」,負責選舉策略及民調分析2015年政改討論期間,曾去信中委會指該黨應提出修訂,如接受公司票轉個人票和「白票守尾門」元素,盡力實現政改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2/200650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