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只要動手指,就能監控23棟雞舍 老雞農iPhone養雞 年增兩百萬業績

 

2011-3-28  TCM




今年六十二歲的順興牧場主人周銀 水,腰間所掛著的手機,是時下最「潮」的iPhone。談話間,他就像一般年輕人一樣,不時拿出iPhone,點閱螢幕。

只不過多數人拿iPhone看的是即時新聞、玩的是應用程式(App)、臉書(Facebook),但周銀水卻拿iPhone來日理萬「雞」:在他的手機 上監控二十萬隻雞的生長情形。

一般雞農,得隨時到雞舍巡邏,沒有休假可言;但周銀水帶著一支iPhone,不但可以和朋友遊山玩水,還能同時遙控他的二十三棟雞舍,透過鏡頭察看雞群的 活動,動動手指就能連線操作雞舍的風扇、料線等設備,更有效率的管理他的六萬隻母種雞、十四萬隻雛雞。

iPhone不但讓周銀水得以偷閒,而且科技的監控降低了人為疏忽的風險,因此讓雞舍運作效率大幅提升,母雞產蛋期平均產子數(子代數量)從一百五十二‧ 八隻提升到一百五十五‧八隻,依照現有市場價格計算,一年至少增加兩百萬元的營收。

更自由! 用軟體監控,減少巡雞舍

把iPhone等科技設備變成養雞助手,幕後的功臣是周銀水的兒子——周志遠。他曾在台北當工程師,一年半以前回家接手家業,也把科技帶回了傳統的雞舍。

傳統雞舍為求密集飼養,乃是用水簾、風扇打造出全密閉的空間,雞群生長的溫、濕度,吃的水和食物,皆由人為訂定操作,一旦人為控管有所疏失,密集的雞群, 會產生連鎖反應,嚴重情況如溫度過高,甚至「半小時內(雞群)會全死光,」周銀水解釋。

雖然異常時雞舍會發出警報系統,但一律以震耳欲聾的鈴聲示警,無法判讀原因。警報一響,就算僅是十座風扇中的一座故障,不會影響雞群,也得等周銀水衝到現 場後,才能抓出肇事元兇、解除警報。「一般牧場都只是傳統的控制箱方式,沒有(連線)到個人身上,管理者需要被綁在廠址內(才能操作),」台大生物產業機 電工程學系教授方煒觀察。

因此過去的周銀水,深怕來不及搶救緊急異常,只敢在距離雞舍一小時車程內的範圍活動,「連和朋友吃頓飯,都是坐立不安的樣子,」周志遠回憶。

周銀水長年來全年無休,白天每小時得到雞舍巡邏,檢視雞群生長情況,更得隨時視天候變化,調整雞舍溫溼度、甚或雞隻的給水量,遑論只要警報一響,「不管颳 風下雨,半夜也要進去,」周銀水說。

更精準! 自動偵測異常,即時搶救

「每天都要被綁在雞舍,連過年也是,」周志遠回憶:「從小到現在,我們全家一起出門的次數,一隻手就數得出來。」爸爸的養雞方式,看在周志遠眼裡,是不 捨,也是耗費人力、時間,於是他拿出科技業的看家本領,自行撰寫出一套現場監控軟體,想讓電腦代替人工。

「這可不是偷懶,電腦能做的,就不應該給人做,」周志遠強調。例如曾有一次,本應自動將飼料打入料線的馬達故障,偏偏工人沒有察覺,導致該條料線上的公 雞,因飢餓而睪丸萎縮,造成雞蛋孵化率減低。獲報後的周志遠,沒有要求工人加強巡邏,反而在各個飼料桶中放置感應器,往後只要感應器偵測到投料數量不足, 就會自動通報異常,因此一勞永逸。

他還將原本各自獨立的飼料、水簾運作等監控設備整合成一套全面系統,原本每項設施得在現場一一設定,但整合到電腦系統上後,不但可以隨時透過iPhone 監控,更可直接重新設定。例如一座風扇壞掉,可直接關掉警報、打開另一座風扇。方煒評論:「周志遠這套系統的強項,主要是自主開發,應用最新資通訊技術做 系統整合,不是單兵作戰。」

此外,對於影響小雞孵化最主要的因素——溫度、溼度,他則以每分鐘為單位紀錄,就算一天沒進雞舍,事後也能憑著圖表判讀當天雞舍的運作。「看這個 curve(曲線)會說話,」周銀水滿意的笑說。

例如打開出雛機(雛雞破殼時所在的設備),其溫度、濕度會驟降,但在十分鐘內能回升至標準值,因此只要看報表,就能知道工人有沒有準時打開出雛機檢查,甚 至當圖線起伏不定,就是機器快要故障的前兆,好讓他們提早準備維修。

更先進! 市場和期貨價格,全報上

儘管現在iPhone不離身,坐在電腦前眉開眼笑,但在七個月前,周銀水卻無法接受周志遠的「革新」,還和家族中的其他長輩們異口同聲數落周志遠:「偷 懶!哪有養雞的不進雞舍(隨時巡視)!」

為了降低爸爸對科技的疏離感,周志遠絕口不提遠端監控、程式設計等專業技術,只敢問爸爸:「那收發簡訊你OK吧?」他為爸爸買來iPhone手機,讓警報 化為解釋異常原因的簡訊,讓爸爸得以判斷是否需要回到雞舍。還把複雜的系統資訊,簡化成一頁單純頁面,只要按下不同選項,就只會出現所需資訊。

此外,他更從網路上蒐集飼料、肉雞、雞蛋……等當日價格,甚至連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也通通整理在同一頁面上,讓爸爸和舅舅們省去打電話、翻報紙的工夫, 只要拿出iPhone點兩下,就掌握市場行情。

兩個月後,這套系統成功讓周銀水「上癮」:「有了iPhone我才敢出門。」而少有的抱怨是:「兒子,你把畫面的顏色換一下。」甚至還自發的學上網購物、 下載各式Apps,趕上時下最「夯」的流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2

有這麼兩個養雞專業戶朋友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jxt.html

兩個青年養雞專業戶朋友最近可說是傷心透頂了!她們剛剛幹得有點起色,但人算不如天算,H7N9禽流感襲來,當地政府下令八月底之前必須拆除雞棚,而補損費卻很低,搞得她們比瘟雞還要瘟。

   兩人來訴苦,商量咋辦。我講了一些道理和意見,但兩個人的反應卻完全兩樣。

   小熊呢,學識不高,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積極應對。她打算先把最後一批到七月份可養好的成雞賣完,然後拆棚,並把建材保存好,甚至再想趁機買一些其他養雞戶放棄的便宜材料,為危機過後迅速恢復或擴大營業做好準備,因為她同意我所說的,到時市面上十有八九會鬧雞荒;這就相當於把現在的業務延遲到以後做,眼前損失以後補嘛!

   而小M呢,有點學識,但仍然滿腔怒火,哭天喊地,跺腳罵娘,譏諷天朝,「拿古代話來講就是,國無智者全是庸才!」「青山都沒有了,怎麼留得住柴?」「隨遇而安,怎麼個安?」「血本無歸,又怎復活?」於是乎,她徹底心灰意冷,決定放棄不干了,不做這個「雞頭」也罷!

   思路決定出路,心態決定成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22

雙匯大手筆養雞想做麥當勞、肯德基供應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206.html

雙匯大手筆養雞想做麥當勞、肯德基供應商

第一財經日報 胡軍華 2015-05-15 06:00:00

日前,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視察了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陪同。雙匯方面稱,此項目是雙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總投資18.3億元。

雙匯又上馬了一個大項目。

日前,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視察了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陪同。雙匯方面稱,此項目是雙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總投資18.3億元,投產後,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55億元,利稅4.5億元。該項目按照國際標準建設,是全產業鏈運作的大型現代化養殖加工項目,包括種雞繁育、種蛋孵化、商品雞飼養、飼料加工、肉雞屠宰、肉制品深加工、生物工程、有機肥料等36個小項。

雙匯是國內最大的豬肉制品生產商,年屠宰生豬量居全國首位,突然大舉投資養雞,葫蘆里賣的是什麽藥?

權威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養殖肉雞,首先是滿足雙匯自用,未來運作順利,雙匯希望成為麥當勞、肯德基的雞肉供應商。

消息人士介紹,現在雙匯的一些重大經營策略,萬隆拍板要不要實施時,首先考慮的是食品安全風險是否可控,沒有把握的話,先暫時擱置。

雞肉是火腿腸等肉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雙匯年消化雞肉60萬至70萬噸。這些雞肉從外部采購而來,存在一定的風險。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近年來中國雞肉消費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從2004年的0.10億噸,增長到2013年的0.13億噸,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9%。

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肉雞養殖場規模仍然不大,規模化程度依然不高。2013年,全國養殖場數量合計約為2360萬個,年出欄規模2000只及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數量約為45萬個,僅占全國養殖場總數比約1.9%。

按照發展規劃,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在未來兩年內實現5000萬只飼養規模,將進入中國白羽肉雞養殖行業前十強。雙匯自己養雞後,一般規模的養雞場預計將很難進入雙匯的采購名單中。

另一方面,全面投產實現5000萬只肉雞的飼養規模,還是不能滿足雙匯年消耗60萬~70萬噸的用量,雙匯還得外購,不過由於有相當比例的雞肉是自己提供,在與外部供應商談判時,雙匯的議價能力將增強。

雙匯並不打算將來雞肉全部自產自銷。雙匯養殖事業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我們是5000萬只肉雞飼養規模,下一步將根據該項目運營的情況,再考慮進一步的擴大規模。”

消息人士透露,短時間內不會繼續擴大肉雞的養殖規模,主要是養殖業發展太艱難。雙匯此前也啟動了生豬養殖項目,目前年出欄量約為30萬頭,與雙匯年屠宰1500萬頭左右的體量相比,比例有限。制約養殖規模放大的因素一個是需要大量資金,另外現在環保受到各地的重視,找到合適的養殖場地並不容易。

雙匯的養殖項目主要放在河南本地,熟悉內情的人士說,目前的操作原則是量力而為,不貪大。

雙匯自養的肉雞出欄後,權威人士介紹,雞胸肉、雞腿肉將用於自有品牌肉制品的加工,其他比如雞翅、雞腳等全部外銷;將來肯德肯、麥當勞也是潛在客戶。也有一部分肉雞將作為冰鮮雞在市面上出售。雙匯養殖事業部負責人稱,雙匯冰鮮雞主要在自有的商業公司連鎖店銷售,一方面在國內知名商超連鎖銷售,還有一部分深加工後推向市場銷售。

雙匯進入肉雞養殖領域,可能還有後手。有關人士稱,未來不排除發展牛羊、魚肉制品,實現雙匯產品的進一步多元化。

對於雙匯進入肉雞養殖領域,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雙匯有做全能企業的可能,實際上,雙匯在體現自身核心掌控能力的環節,比如冷鏈、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投放更多資源,對外部企業開放,也許更有發展前途。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42

養雞養豬如何養出“創業板第一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118

 

自動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圖為溫氏集團種雞場工人在撿種雞蛋。 (CFP/圖)

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小縣城里的養豬養雞企業,為什麽能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最大的“巨無霸”?創始人早年留下的“企業性格”、全員持股制度以及對技術進步的重視,成就了它的財富神話。但現在,它遭遇了新的問題,包括環保紅線、土地瓶頸等。

“沒什麽變化呀?要說感覺,就是又被你們打擾了。”

2015年11月10日下午,48歲的黃植強一邊為南方周末記者倒茶,一邊操著“粵式普通話”開玩笑。

就在一周前,他的“合作夥伴”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溫氏股份”)通過換股吸收合並方式登陸創業板,上市當天流動市值超過2000億元,一舉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

一時間,溫氏財富神話引起議論紛紛,許多人質疑為資本泡沫。

不過,外界並不熟悉的溫氏股份,在行業里卻早有聲名:2005-2014年10年間,溫氏年複合增長率20%,利潤增速21.47%,成為國內最大的畜牧企業。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380億元,凈利潤26億多元,銷售肉雞近7億只,占全國銷售總額近1/10,肉豬銷售1200多萬頭,生產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

拋開估值等資本市場因素,一家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叫新興的小縣城里的養雞養豬企業,為什麽能成為這樣一個“巨無霸”?

全員持股的背後

相比起溫氏上市引發的市場喧囂,老黃更關心自己豬欄里的現實:他身後的電視屏幕里沒有播電視節目,而是分格顯示著不同的監控畫面——十余個監控攝像頭掃視著他的六十余畝豬舍和魚塘。全自動的投料和刮糞清掃、溫濕度調節養殖系統,讓他在房間里“輕松養豬”。

早在1998年便開始以“公司+農戶”形式與溫氏合作養豬的黃植強,養殖規模從17年前的數十頭增長到今年的1800頭,並在2012年成為溫氏集團的首家“物聯網自動化養殖示範戶”。

自此之後,黃植強最主要的工作反而成了“接待參觀”: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參觀者們,好奇地打量著“物聯網豬舍”內的每一個細節,反反複複地問著相似的問題——養了十幾年豬的老黃現在覺得“這活兒比養豬還累”。

1990年代,黃植強是新興縣城里為數不多的西餅店“面包師傅”,但他的小店沒有頂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倒閉,思前想後之下,他最終包了60畝土地養豬養魚,並成為溫氏的農戶。

此時,溫氏已經養了十幾年雞,在當地越來越有名氣。

已故的溫氏創始人溫北英,1932年出生於新興縣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的坎坷經歷和自身佛儒綜雜的學理思想,使其在青年時期便形成了兼具儒家社會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大同主義”價值觀。1983年,身為新興縣食品公司幹部的溫北英停薪留職,聯合七戶八人集資8000元創辦的簕竹雞場,也因此帶上某種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所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式的理想色彩。

在當地人的講述中,溫北英在1986年為了幫助經營磚窯生意失敗的村民何鳳林改行養雞,針對其缺乏經驗和技術的狀況,提出“養戶記賬領雞苗和物料,公司統一收購代銷”的辦法,其後成為溫氏發展壯大的里程碑,“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就此延續下去。

在這個模式中,不能不提的一項重要制度,便是全員持股。

這也是溫氏“同創(業)共富(裕)”的企業經營理念與“文化基因”的早期標誌:1990年溫氏養雞產業初具規模後,推行“全員持股”制度,發展了幾千名股東——這一與華為近乎同時推出的全員持股機制一直延續至今,早期入股的員工如今大多身家千萬甚至上億。

據溫氏股份上市報告顯示,在公司上市前夕,現任董事長溫鵬程所持股份不足5%,11名溫氏家族成員所持股份比例僅為16.74%——由於員工股東人數超過了“公司發起股東不得超過200人”的法規限制,溫氏集團在等待近十年之後,才依照新政策以首家“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身份通過上市審批。

承載著創始人理想的員工持股機制不僅增強了企業凝聚力,更在此後遭遇行業性巨災時成為共度難關的精神紐帶。

上世紀90年代新興養雞業曾經歷過一段“年年倍增”的高速發展階段,並在1990年代中期形成了號稱“三溫一古”的四大養殖場格局。溫氏僅為其中之一,與其他三家規模相當。

1997年全國性禽流感爆發,養雞行業陷入“滅頂之災”:肉雞銷量暴跌的同時,價格從每斤五六元暴跌至一兩元。幾乎同時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信貸緊縮,更加劇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三溫一古”中的另外三家就此分別退出。而溫氏憑著其全員持股機制下的“同舟共濟”,與前期穩健經營所建立的風險基金,不但繼續履約收雞,而且還保證農戶能有盈利。

“當時公司基本上是收一只虧一只,但農民還有賺,只是賺多賺少而已。”一位1990年代初便關註溫氏的當地縣畜牧部門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發揮了關鍵作用,“農民都是眼看口傳的,看見跟溫氏合作能賺錢,自然就去了”。

經此一役,溫氏於1998年反而擴張,正式跨入養豬行業。包括這位負責人的親戚和黃植強在內的諸多養殖戶們,都是沖著“跟溫氏能賺錢”的口碑,跨入了他們此前從未接觸過的生豬養殖領域。

此後,公司與農戶的合作模式,也不斷在變化:先是“義務幫忙”,幫周邊農戶代買雞苗飼料,順便幫他們收購肉雞銷售;隨著公司自身的種苗場和飼料廠陸續建立,“代買代銷”模式便漸漸變成了產業鏈分工——溫氏負責投資大、技術性強和市場風險較高的育苗、飼料、防疫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農戶們則漸漸集中到養殖環節,最終形成了市場研究機構們所觀察到的“養殖服務企業”模式。

一位溫氏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現在的模式:農戶建好場地之後,就去溫氏領豬苗和飼料、疫苗等,“記好賬,不用給錢,光給每頭一兩百塊左右的押金。”每一戶溫氏都會派技術員跟蹤,一個技術員大概管三五十戶,養到5個月200多斤左右,“技術員就告訴他明天或者後天這個豬要怎麽出欄,就帶買豬的人直接去他那里”。

這一被研究機構總結的“輕資產、高回報”的“公司+農戶”模式,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被無數同行學習和模仿,但總是被形容為“看得見、學不會”。

在溫氏工作了十余年的溫氏股份董事會秘書梅錦方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這些研究者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背景,“其實溫氏的商業模式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在二十多年發展過程中自然生長起來的。從先董事長到現任管理層都非常註意各方勞動者的利益平衡。”

在梅錦方看來,“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下,農戶還是屬於弱勢群體,“你不去考慮他的利益,他也不會跟你長期合作下去”。

“生意人每一單生意都要賺錢,但企業家會認為,今年虧了明年我還能賺回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把事業做大。”梅錦方表示,這種思維方式已經不是“商業計算”,而是近乎某種“企業性格”。

(梁淑怡/圖)

六百多篇論文

“溫氏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進步”,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1992年他們曾請來華南農業大學兩位教授為新興縣養殖企業講課,最後兩位教授一直跟溫氏合作到退休。

當時,溫北英就以10%的技術股權形式邀請華南農業大學與公司全面技術合作,後來漸漸發展到“產學研一體化”基地模式。

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知網”網絡數據庫中的檢索顯示,以華南農業大學為發表單位的溫氏集團論文便達六百多篇,涉及疫病防治、養殖技術到經營管理乃至三農政策等諸多領域。現任公司副董事長的溫誌芬亦兼任華南農大客座教授,並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

這在養殖企業中並不多見。不僅幫助溫氏在養殖技術上進步,而且在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發展視野上也與傳統的“鄉鎮企業”有了明顯不同:早在1990年代初溫氏便在華南農大的技術支持下,開始了自建局域網式的“信息化管理”嘗試;到了2005年,經營規模已經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氏,在企業管理軟件巨頭金蝶配合下,建立起“量身訂制”的集中式信息系統(EAS系統)與集團運營決策支持數據平臺。

這一系統不但能及時反饋全國各個區域市場銷售狀況和經營數據,而且還能直接觀察到養殖戶聯網豬舍每一頭豬的養殖數據。

在溫氏“起家之地”簕竹鎮石頭沖村,“自動化養雞示範戶”溫誌開的妻子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2012年前他們兩夫妻一起能養六七千只雞,而她現在一個人管著三個大棚里的18000只雞。

騎著摩托剛從山上回來的溫誌開則告訴記者,空下來的他在2013年又包了幾十畝林地種案樹,“兩年後就能砍了,到時看看能賺多少。”

這種自動化改造,大大解放了農戶的生產力。養豬戶黃植強的一棟自動化豬舍可養豬1000頭,只需他一人管理;而另外兩棟尚未完成改造的傳統豬舍,一共只能養800頭豬,還需要另外請兩名工人。

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新興縣現有八千余戶養雞戶,多年以來平均養雞規模在六七千只,“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兩個人在家也只能養這麽多”。但是隨著自動化養雞技術的推出和不斷完善,近兩年養雞規模達到3萬-5萬只的“大戶”已經有兩三百戶了。

“前兩年溫氏給我一個數據我不信,打電話到養戶家問他養了多少只雞。”該人士說,他看到的數據是3萬只,但到打電話時才發現“人家已經養到5萬只了”。

“養雞和養豬都是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你可以適應周期但不能回避周期,”梅錦方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像2013年和2014年就是“雞周期”和“豬周期”共同的低谷,對企業利潤影響很大。對此溫氏通過這些信息平臺所作的前期信息搜集分析,一方面控制規模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則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進行投資套保以減少損失,“前兩年我們養殖業收益才兩三億元,但投資收益也搞了幾個億,對利潤下滑有個緩沖作用”。

與此同時,溫氏對養殖戶們的收購價格仍然穩定上漲。“漲幅也許不太大,但是能保證你勞有所得。”梅錦方表示。某種意義上,龐大的溫氏集團就象市場波動的“緩沖器”與“安全墊”。

環保中的危與機

“既然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關鍵,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中小規模的散養戶?”

面對南方周末記者的這個問題,梅錦方沈吟片刻:“不好找地”。

這是溫氏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近年農村土地功能調整和流轉增加,養殖大戶們不時發現自己看上的地因為是基本農田而沒法承包。

同時,隨著各級政府對環保的重視,許多地區劃定了嚴格的“限養區”和“禁養區”,養殖規模也難以擴大。

“2000年前你來新興,一進城就聞到滿街的雞豬屎味”,前述畜牧部門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因為當時沒有相應環保政策,許多有機肥加工廠把收來的糞便堆在街道旁晾幹,“連新興本地人也受不了”。

但現在,“滿城糞味”在新興已成歷史,近兩年又成立了新興江環境治理辦公室,“把沿江附近的養殖場都清理了”。

環境治理的效果有目共睹,但對於農戶們而言,“環保指標”卻成了他們擴大養殖規模“政策紅線”。

養豬大戶為黃植強為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算下來是一戶養500頭豬(一年兩欄1000頭)還不如出門打工劃算,因此散養戶近年逐漸出現“棄養”現象。

他指著自家豬場旁邊一片拋荒的耕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沒法包下來,是因為“沒有指標”——這個指標,是指政府根據豬場的糞便汙水處理能力,為豬場設定的“養殖上限”,要提高養殖數量,就必須相應提高環保排汙處理能力。

黃植強說,豬糞可以通過固液分離機幹燥後作為有機肥或魚飼料,比較難處理的是豬尿和汙水——必須在凈化池中通過水浮蓮等植物分解後,再排入魚塘進行二次“生物凈化”,此後才能排入溝渠,“直接排放是要罰款甚至關場的”。

但對溫氏股份而言,“環保紅線”並非僅僅意味著成本與風險。

梅錦方坦承,由於畜牧業的環保概念剛提出不久,公司在這方面“找不到什麽現成的經驗和技術”,只能自己摸索創新,比如聯合技術研究部門對各種地理和氣候環境下的環保模式進行專項研究,設計出符合不同區域特質的環保技術體系和實施標準。

就在黃植強的養豬場旁,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一個桶狀的設備。“那是溫氏在這里測試的凈化裝置”,黃植強說,公司技術員已經來“搞了好幾個月”,現在的凈化效果還不太理想。

“你看外邊玻璃管里的水還是黑的,什麽時候能變成透明的,就表示這個水可以直接排放了。”黃植強聽說,溫氏最近在韓國找了一家技術公司合作,“過幾天可能韓國公司的技術員也會來這里”。

(南方周末實習生陳綺穎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440

炸雞啤酒風光不減,然而韓國養雞業已被 “玩壞”

據新華社報道,當全球養禽人都想從韓國的炸雞啤酒熱中撈一筆時,韓國本地的雞肉市場卻陷入價格走低、利潤縮水的境地。

2014年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引發韓國人對炸雞啤酒的狂熱追捧。此後,出售炸雞啤酒的連鎖店在韓國猶如雨後春筍。

據韓國農林畜產檢疫本部2014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啤酒配炸雞人氣持續火爆等因素影響,當年1月至10月,韓國雞肉進口量超過10.7萬噸,超過2013年全年的10.3萬多噸。兩年過去,這一風潮並未消退。外賣炸雞啤酒的服務可謂無處不在,可以把最新鮮的炸雞啤酒——現在韓國簡稱“炸啤(Chimaek)”——送達至家門口、辦公室和野餐現場。

美國的肯德基也未能免俗,已在韓國開設“肯德基‘炸啤’”店面。

在首爾一家烤肉連鎖店,現年24歲的金倉厚(音譯)說,他和同事本計劃前往一家壽司店用餐,但最終決定去吃“炸啤”。路透社16日援引金倉厚的話說:“我情不自禁地想吃雞,即使我在吃壽司的時候也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是這樣,但我總能想起雞,而且雞肉總是好吃。”

而為爭奪雞肉市場份額,韓國本土養雞商競爭日益白熱化,已形成供應過剩和價格下跌的情況。

韓國雞肉市場現在由哈里姆、同宇和馬尼克三家供應商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哈里姆董事總經理樸朱諾(音譯)承認,雞肉商正在進行“懦夫博弈”,都在寄望自己的競爭對手先舉白旗。

樸朱諾認為,隨著遭到宰殺的雞數量今年夏季減少,市場失衡狀態今年下半年有望緩解,但隨著美國和泰國的雞肉再度出口到韓國,明年市場將再次供應過量。

韓國今年7月取消從美國進口雞肉的禁令,可能今年11月恢複從泰國進口雞肉。韓國政府當時下達禁令的原因都是禽流感。

不過,美國對韓國雞肉市場的現狀並不悲觀。美國農業部預期,受“炸啤”風潮影響,韓國雞肉市場今年將增長5%至101萬噸,2017年將繼續增長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顯示,韓國人2015年人均食用雞肉14.2千克,是1990年時的近3倍,但仍僅為全球人均食用量28.6千克的一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28

溫氏養豬養雞利潤過百億 讓五百強公司“臉紅”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入圍門檻為209.2億美元,溫氏股份去年的收入不到入圍金額的一半,它的凈利潤卻超高,遠遠甩開一些高居500強前列的中國公司。

溫氏股份(300498.SZ)最新公告,2016年凈利潤118億元,這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

30多年前,溫氏股份靠養雞發家,現在養豬貢獻的收入已經超過養雞,占到溫氏收入將近七成。

養豬養雞,幾千年前就有的行業,從來沒有站到過“風口”上,跟紅得發紫的“互聯網思維”沒有一毛錢的關系,老掉牙的養殖業,沒有任何花頭,一年凈利潤超過100億,溫氏股份是第一個。

公告顯示,2016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約為59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8億元,同比增長89.70%。這種掙錢的速度,實體經濟里,估計只有房地產等少數行業能叫板。

2016年,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豬肉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飆漲。上海的房子,房價漲50%的樓盤不要太多。豬肉價格全年處於高位運行,溫氏股份的商品肉豬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20.26%,使養豬業務盈利水平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讓人嘆服的是,很多人看到豬價節節上漲的時候,才想起來趕緊補欄,擴大養殖規模。溫氏股份老早就已經布局好了。溫氏股份副總裁黃松德此前表示,1995年,溫氏開始布局生豬養殖,將近20年的時間里,不管豬周期如何變化,養豬業再虧損,決心也沒有動搖。

以2014年為例,中國生豬養殖業仍處於虧損或者微利的狀態,當年溫氏前十大在建工程均為養豬業板塊投資項目,截至2014 年9 月末,溫氏在建的投資子項目共有412 個,預算總投資140.27億元,其中約122億元投入生豬養殖項目。

提前布局的溫氏股份趕上了2016年養豬業的黃金時間,當年商品肉豬出欄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1.57%。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用在溫氏股份上可不合適。去年豬肉價格上漲,飼料價格反而掉頭下跌,跟溫氏合作的養殖戶應該笑得合不攏嘴吧。玉米是養豬的主要原料,被國庫里玉米高庫存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國政府降低玉米收儲價格,甚至放棄托市,玉米市場價格兩位數跳水,玉米種植上遊的農民叫苦不叠,對養殖業是極大利好。

溫氏股份去年獲得的巨大成功,給踏實做實業的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對熱衷於沖刺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們潑了一頭冷水。

中糧集團與溫氏股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更多。中糧也養豬,在全國大建養豬場,還有自己的終端品牌“家佳康”。中糧集團還賣東西給溫氏股份,中糧旗下的中糧貿易公司多年是溫氏股份的第一大供應商,向溫氏股份銷售玉米等原材料。

過去10年,中糧集團總資產從727億元增長到4609億元,在國際大糧商中排名第一。雖然企業總資產快速增長,但企業利潤並未同步做大,2016年中糧實現利潤總額61.5億元,只有溫氏股份的一半,如果扣除政府補貼,中糧的利潤還要大打折扣。

與中糧不同,溫氏股份的業務主要在養殖領域,有一部分延伸到動物疫苗、飼料生產,與養殖共同構成養殖產業鏈的上下遊,業務相關性強。中糧旗下,有農業,有工業,還有商業;既養豬,也造房子,開酒店,還搞電商。中糧生產的產品,開一個小超市綽綽有余。什麽都做,最壞的結果是什麽都不強,中糧面臨相似的問題。

趙雙連在寧高寧之後接任中糧集團董事長,砍掉了巧克力業務、方便面業務,聚焦主業,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雙匯發展(000895.SZ)與溫氏股份也有淵源。溫氏股份養的豬賣給雙匯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約384億元,凈利潤約31億元,預計全年收入過500億問題不大,凈利潤40億左右,與溫氏股份相比,總收入相差不大,但是凈利潤就相差懸殊。

萬老爺子擅長殺豬賣肉,對豬肉產業鏈上遊的養豬心懷謹慎。雙匯有自己的養豬場,2016年也賺到了錢,但是養殖規模並沒有放大。

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發的時候,外界呼籲雙匯擴建養殖場,解決上遊豬源安全風險,雙匯有所回應,但是自養生豬的規模並沒有大幅增加,還是年出欄30多萬頭,同期溫氏股份的養豬規模翻倍都不止。

萬隆堅定選擇殺豬賣肉,溫氏股份堅定養豬,很難說誰對誰錯,賺多賺少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做企業總是要賺錢越多越好,萬隆把美國最大的養豬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收入囊中,可以視作補齊了生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2016年大量進口美國豬肉,賺得也不少,與溫氏股份各有千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99

互聯網企業養豬養雞,消費升級下更多“外行”跨界農業

從網易的未央黑豬到京東的跑步雞,互聯網越來越多企業跨界農業。背後的邏輯,就是在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日前,在新經濟100人2018年CEO峰會上,網易農業事業部總裁蕢鶯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表示,網易進軍農業最初並非想到要去做多大的規模,而是為了解決食物“又安全、又好吃”的問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解決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對於高調跨界,互聯網企業將之視為“解決行業痛點”,農業企業則更看到行業所面臨的轉型,認為“並非壞事,反而是好事”。

深圳市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董事總經理唐忠誠稱,從2006年開始,包括KKR、凱雷投資、黑石集團等在內的外資PE機構開始關註農業企業,之後國內的一些PE基金也陸續加入這個行業。此外,產業資本是另一股重要的力量,一些非農產業資本也已經開始跨界,比如聯想集團、網易、武鋼、複星集團等。近年來,互聯網的顛覆性力量也給農業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跨界的邏輯

蕢鶯春說,在傳統農業中,流傳著一句話——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意思是畜禽養殖業的風險很大,而且賺錢很難。

蕢鶯春認為,目前農業領域存在著三個痛點:一是農產品還無法全部實現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產;二是廣袤農村缺乏有誌青年去建設,而且是具備一定素質的年輕人,能夠帶動當地農民進行標準化種植養殖;三是農業需要解決農產品上行的問題,這有待於借助電商平臺擴大銷售半徑。

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進軍農業的初衷並非為了跟傳統農業行業正面交鋒,而是希望實現傳統農業升級。

面對“外行”跨界敲門的情況,2014年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接受第一財經專訪表示,“這並非壞事,反而是好事”。他認為,當全社會關心農業、支持農業、投資農業的時候,農業發展的春天就來了,農業的現代化就加快了。但一定要保證農民利益,在提高農民收益上多做文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秦英林也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表示,當“外行”們跨界做得比內行更好的時候,內行要看到這個正在發生變化的時代。當前,傳統養殖業正受到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影響,亟待實現智能化的跨越。

對外行來說,想要跨界農業,僅靠情懷可不行,還需要一套完整的商業邏輯。

距離丁磊宣布進入養豬事業8年之後,2017年4月,網易味央宣布完成1.6億元的A輪融資,由美團點評、創新工場領投,京東戰略投資。業內認為,網易這次的融資,主要是看中投資方美團點評、京東在電商領域所擁有的豐富資源。據網易方面介紹,希望通過此次融資,和戰略合作夥伴進一步探索合作空間。

除了電商渠道,在餐飲行業,網易味央還投資了一家名為杭州豬爸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豬爸”是外婆家旗下的一家高端豬肉體驗店,食材上靠的還是網紅黑豬肉。

至此,網易味央圍繞著豬肉,在養殖端、電商渠道以及線下餐飲,已搭建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丁磊說,農業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低俗,也沒有想象中那麽困難,只要用心去做,一個外行也能做的出來。顯然,網易味央是一個樣本,它的成功融資,對於其他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農業的投資機會

國內消費者收入的增加,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使得消費需求呈現高質量、個性化的態勢。國外農產品的大量進口正是這部分需求的外溢,當然進口也受國外農產品價格優勢的驅動。此外,以網易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高調進軍傳統養殖行業也可視之為當前國內消費升級的表現之一。

再比如,京東推出“跑步雞”項目,也是希望把農村比較好的東西打造成一個品牌,靠品牌實現農產品的溢價,同時解決城里人食品安全的問題。值得關註的是,“跑步雞”在京東金融、京東生鮮事業部等不同部門的支持下,實現了產養銷的閉環,有利於做好品控。

互聯網企業跨界農業,更多的是借助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解決行業痛點,同時也豐富了“互聯網+”的內涵。

不過,互聯網企業在農業領域的跨界僅是試水而非轉型,其根源在於農業的投資回報無法跟互聯網行業相提並論。農業企業本身的回報率相對偏低,而且周期長,行業的周期波動也十分明顯,想要有爆發性的業績增長幾無可能,這導致在中國做農業投資並不容易。另外,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初期,符合投資標準的標的也相對稀缺。在農業企業的管理和規範性方面,更是考驗投資人的眼光及投後的綜合服務能力。除了必須面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風險,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短缺也是投資農業的難題。

那麽,農業到底還有沒有投資機會呢?

答案是肯定的。從大的趨勢來看,中國農業的投資機會至少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帶來的產業成長空間;二是政策紅利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三是城鎮化及消費需求升級;四是產業橫向及縱向整合的需求;五是科技進步尤其是生物科學的發展給農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六是市場化導致的農產品價格在較長時期處於上升通道。

從長期趨勢來看,農業投資是值得投資者關註的。這是因為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農業轉型的成功必將催生出一批世界級的農業及基礎消費品企業。所以,農業投資的窪地必將得到各路資本的青睞。

唐忠誠說,農業企業要真正實現成功轉型,需要擁抱互聯網,需要農業企業家們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對投資者而言,農業企業擁抱互聯網產生的新經濟類型帶來了新的機會,距離在農業領域找到有爆發力的投資標的或許已為期不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88

【旅遊籽】150人自我殖民 留守災區種菜養雞過活

1 : GS(14)@2017-10-22 17:23:13

Saviour Cardinine是居住在隔離區內的「自我殖民者」。



【旅遊籽:心導遊】提起烏克蘭,很自然會聯想到史上最大規模的核電廠爆炸。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剎那,時間如頃刻靜止,前蘇聯烏克蘭核電廠爆炸後釋出相等於廣島原子彈400倍的輻射,31年來導致逾十萬人患癌喪命;35萬人流離失所;7,000人失去工作。今日回看,歷史被整理成一堆無情的數字,惟獨踏足事發現場,才能切身感受到核劫帶來的哀鳴。



今年72歲的Saviour Cardinine,目前住在距離核電廠30公里內的隔離區,當年緊急疏散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我們被通知要短暫疏散三日,兩小時內收拾好細軟便匆忙離開。」政府當局隱瞞爆炸的嚴重性,只稱輻射水平暫時對健康構成影響。「我們心裏有數,知道要離開一段更長的時間。」只是沒預想過,這一走就是永遠。「政府遷置我們到一座新建的大廈,但根本不足以容納五條村的人數,五至六個家庭擠在一間屋。」


每周聚會上教堂

核電廠曾經代表着一片光明的前景,寄載無數人的夢想,誰知一夜間變成頹垣敗瓦,村民們失去工作和家園,淪為一無所有的難民。很多人接受不到現實,患上抑鬱、酗酒,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直至翌年春天,政府允許他們回家,條件是不能帶小孩。「官員指輻射水平已回復正常,沒有受到高度感染,所以我選擇回來,差不多所有村民都如此決定。」自願返回隔離區的1,200人,平均年齡介乎40至50歲,隨着年邁離世,如今僅剩150人,他們被稱為「自我殖民者」。甫見面,Saviour便熱情地遞水招呼,導遊眼梢着意我婉拒,因為外來人是禁止食用及接觸本地的農作和飲用水。「我有耕種和養雞,後院有很棒的農作,實驗室人員每逢秋天來抽取樣本,檢測輻射水平。」她急不及待邀請我們參觀屋外的農田,番茄、葡萄剛好收成,家貓也跳出來歡迎。其他日用品購自從首都基輔駛來的電單車,形式類似流動超市,價錢相宜。「子女每月都來探我,有時也會順便帶東西。現在制度很好,每個自我殖民者的探訪清單可填上十個親友,每年更新,抵達檢查站登記,就可取得許可證進入隔離區。」獨居生活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不過打理農務已佔用她大部份時間。她周末就會相約其餘的17名村民聚會,唱歌、喫茶,志在一起打發時間。區內還有一座運作的教堂,不少教徒星期日都會前去團拜。「教堂本應會受到輻射感染,但卻因為災後風向突變,令它能夠逃過一劫。」當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他們特地寄出心意卡打氣,上面寫着「我們能倖存,你都可以!」切爾諾貝爾是Saviour最自在的家,甚麼也不缺,除了偶爾有點寂寥,終究仍是快樂。



切爾諾貝爾的河水被高度感染,曾有三名潛水員嘗試清理水底的放射物質,結果兩星期後死亡。

幼稚園哭鬧聲不再,只剩下洋娃娃獨守空床。

學校的一桌一物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31年。


St. Elijah Church是隔離區內唯一繼續運作的教堂,背景輻射水平比基輔還要低。

Travel Memo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免簽證網上報名:核電廠一日團每位79美元,包括來回基輔交通及午餐,詳情請參考https://www.tourkiev.com機票:卡塔爾航空9月新開通來往多哈與基輔的航線,乘坐香港至基輔的經濟客位,來回票價連稅約6,513港元,包30公斤託運行李,本月22日前預訂,推廣價為3,905港元。滙率︰1港元約兌3.4烏克蘭格里夫納查詢︰https://www.qatarairways.com



記者、攝影:陳海利編輯︰黃世恩鳴謝:卡塔爾航空、Soloeast Travel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22/201893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0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