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行海外發售120億人民幣債券 規模創紀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26

彭博社報道,工商銀行擬發行總規模價值57億美元(價值340億人民幣)的債券。其中人民幣債券為120億元,發行規模創紀錄。

美元品種的發行規模約29.5億美元,歐元品種為6億歐元。此前中國政府曾在今年5月發行過84億人民幣的點心債券。

工行有權在美元和人民幣品種債券發行滿第5年後提早贖回,而歐元品種則有權在發行滿第7年後提早贖回。

CreditSights分析師Matthew Phan向彭博表示,“中國可以藉此為離岸人民幣市場設立一個基準空間,從而為人民幣全球化打下基礎。”

銀行壞賬飆升以及中國增速滑落至五年來新低,引發中資銀行今年發行720億美元用於補充資本金的證券,募資額超過全球其他地方的銀行業。這個金額高於法國和英國金融機構的募資總和,也是美國銀行業為補充資本金而募集的金額三倍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87

美國120年房價的歷史和規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vf62.html

近年來,國內一線城市房價屢創新高,同時國人海外購房熱情也空前高漲。

複星國際以總價格7.25億美元購得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綠地集團以50億美元購得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大西洋廣場項目,SOHO與巴西財團聯手以7億美元購買了美國紐約通用大樓40%的股權,中國平安以24億人民幣買下了英國倫敦地標性建築勞合社大樓。2013年12月,萬科亦表示將進軍曼哈頓的摩天大樓。

中國企業在歐美大都市的購房狂潮的背後,是中國高凈值人群的移民潮。

根據中國財富研究機構胡潤的研究,64%的中國百萬富翁已經移民或正在準備帶著他們的財富移民,而有三分之一的中國超級富豪(億萬富翁)已經移民。如果假設這個高凈值人群把5%的可投資產投資在海外房地產,將產生上萬億的需求,還不包括其他的配套服務。這種需求,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以及國內房地產的限制和風險,構成了海外擴張的主要原因。

熟悉歷史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80年代末的日本。那時的日本正在經歷長期的地產和股票市場的牛市。很多大企業成立了理財部,經營地產和股票投資,其盈利甚至超過了主營業務。日本大東京的地價據說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的企業和富人,在經歷了房市的大牛市和日元的升值後,把目光投向海外,而投資的一個主要標的就是美國的房地產。其標誌性事件是1989年三菱地產用13.7億美元買下了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無獨有偶,20多年後的今天,根據胡潤報告,中國海外購房的第一目標仍然是美國;曼哈頓的地標建築頻頻被國人拿下。中國人已經成為僅次於加拿大的在美國最大的海外購房團體。

做為投資者,很關心的幾個問題會是,美國現在的房價貴嗎?美國房市的主要規律是什麽?現在在美國購房,會有多高的回報率?

美國的房價歷史和規律

根據美國最權威的凱西·席勒房價指數(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從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是下跌的(占23%),95年是上漲的(占77%)。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即金融危機最糟糕的一年,跌幅達18%。連續下跌達到5年的只有兩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累積跌幅達26%;第二次是2006-2011年的由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金融危機,累積跌幅達33%。

那麽美國的房價在一個正常的年份漲得會有多快?在過去的123年中,美國房價平均內生(幾何)增長率為3.07%。這個數字的邏輯是從哪里來的?在同樣的123年中,美國CPI通脹率為2.82%。如圖一,美國的房價以高於通脹率千分之2.5%的速度漲了一百多年。一般的常識是房地產是抗通脹的,此言不虛。在扣除通脹率後,房價就基本不漲了。

如果我們看10年的累積漲幅,美國過去123年中發生過3次十年累積漲幅超過100%的階段,分別是在1938-1954之間,1969-1986之間,和1995-2007之間。

1938-1954之間的地產大牛市是因為1943-1947年間由於二戰帶來的工業和消費需求,這5年的年均漲幅為17%,扣除通脹後的平均漲幅仍然有10%;其余年份的平均漲幅只有2%,扣除通脹後是負增長。

1969-1986之間的大牛市主要發生在1974-1979之間,平均年增長為11%,但扣除通脹後年增長只有2%;其余年份的平均增長率為5%,扣除通脹率後為負增長。

1995-2007之間的大牛市主要發生在1999-2005年間,年平均漲幅為11%,扣除通脹後仍然有8%。這個超越通脹的漲幅後來被證明是泡沫,房價從2006年開始下跌,引發次貸危機,到2011年,美國房價在扣除通脹後已經低於一個多世紀以前的1895年。

總結一下,美國過去一百多年曾經發生過三次房產牛市。70年代的牛市完全是被同時代的通脹驅動,90年代末到金融危機前的牛市展示的是一個泡沫的形成,即假牛市。真正是由需求拉動的、超過通脹的增長只有1943-1947。長期來說,美國房價的漲幅基本是美國通脹率。​

圖一:美國123年扣除通脹後的房價歷史

資料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


美國房價會漲多快?

如下圖一表現出美國房市的兩個規律。第一,美國房價的長期增長率為3.07%,略高於美國通脹率。第二,如果房價變動偏離這條軸線,無論太高或太低,其後的趨勢可以預測,即會回到這條軸線。

圖一:美國123年扣除通脹後的房價歷史

資料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

這條軸線也告訴我們,截止到2013年,美國的房價在經歷了2006-2011的下跌,和2012-13的上漲後,已經回到、甚至略高於扣除通脹後的歷史平均價位。這表明美國的房價在將來的漲幅不會高於歷史平均(3%)。其他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由於美國退出量化寬松帶來的融資成本的上升,以及美國經濟回暖;這兩個因素對房價的影響是相反的。

除了看通脹調整後的房價,另外一個公認的衡量房價貴賤和預測房價走勢的重要指標是房租對房價的比率。其邏輯是房租代表了真實的需求(而非投資價值),相對於這個需求的房價就可以衡量房價的貴賤。

如下圖二所示,在1960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之間,美國平均房租對房價比率為4.98%。21世紀初的房地產泡沫,表現在房租對房價比率從1999年初的4.8%下降到2006年第一季度的2.98%,下降比率達38%。​


圖二:美國房租房價比

數據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

如果房租對房價比率遠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就像一只市盈率很高的股票,要麽相對於房價來說房租太低,意味著房租會上漲得很快,要麽相對於房租來說房價太高,意味著房價會下跌,或者房租漲房價不漲。

那麽到底是通過房租上升還是房價下跌來讓房租對房價的比率回到歷史平均呢?2007年,美國三位經濟學家(Davisa, Lehnertb,和Martinb)發表了一篇研究美國整體房租對房價比率的文章。文章的摘要,現在讀起來讓人凜然心驚,這樣寫道:“根據美國1960年以來數據我們構建了房租對房價比率的時間序列。我們發現在1960到1995年之間美國的房租對房價比率在5%到5.5%之間,但是1995年後很快下降。到2006年末,房租對房價比率已經到了3.5%的歷史低位。如果房租對房價比率要在今後五年回到歷史平均,房價可能會下降很多。”

後來的故事,如圖二所示,是房租對房價比率的大幅度上升,接近歷史平均。這個調整是通過房價的下降來完成的,包括在2008年發生的美國過去100多年最大的單年跌幅。

個別城市的房價歷史 ​

圖 3.1 紐約實際房價

圖 3.2 波士頓實際房價與通脹率

數據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

那麽美國的一線城市是否會遵循不同的房價規律呢?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美國一些大城市在80年代末以來的房價歷史。

圖 3.1 紐約實際房價

圖 3.2 波士頓實際房價與通脹率

數據來源:美國勞動力統計局,威斯康辛大學

圖三表現了四個美國一線城市: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和舊金山從80年代末到2013年的扣除通脹後的實際房價。如果把紐約房價在1988年初的房價折成一塊錢,那麽到2013年紐約房價在扣除美國通脹後剛好是0.99元;換句話說,紐約過去25年的房價增長率非常準確,正好是美國通脹率;其間經歷了90年代房價大幅度下滑,包括三菱地產於1996年宣布洛克菲勒中心項目破產,以3.08億美元的價格,加上8億美元的債務,賣回給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在內的美國人;紐約房價在21世紀初開始大幅度上漲,到2006年達到頂點的1.5元,到2013年跌回0.99元,完成了25年的輪回。

類似的,如果在1988年初把波士頓的房價折成1元,那麽到2013年漲到1.08元,相當於扣除通脹後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長,其間也經歷了和紐約一樣的漲跌周期。如果在1988年初把洛杉磯的房價折成1元,那麽到2013年漲到1.12元,相當於扣除通脹後以每年0.46%的速度增長;如果在1988年初把舊金山的房價折成1元,那麽到2013年漲到1.29元,相當於扣除通脹後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舊金山的房價漲幅是最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矽谷造富的驅動。​


圖 3.3 洛杉磯實際房價與通脹率​


圖 3.4 舊金山實際房價與通脹率

結語

        作為結語,我希望讀者能夠記住這樣幾個規律。

        美國的房價在過去的100多年中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略高於美國的通脹率(2.8%)。如果漲幅遠高於通脹率,後面就會沒有增長,或下跌。

        這個規律是如此的精準,以至於在這100年中只有1943-1947是唯一的明顯跑通脹又沒有跌回去的階段。這個規律不僅適用於美國平均,而且適用於一線城市。到2013年,美國的平均房價已經超過扣除通脹後的歷史平均,並不是便宜貨,意味著將來房價的年平均漲幅應該會低於3%。這個回報率是否足夠高,是否能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見仁見智。但是中國投資者應該知道這個規律。

長江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37

路透:特斯拉中國1月只賣了120輛 馬斯克打算開除高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29

QQ圖片20150211105103

一位特斯拉(Tesla)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特斯拉1月在中國的銷量僅120輛。

由於銷量大幅低於目標,特斯拉創始人、CEO 馬斯克(Elon Musk)現在準備開除幾位海外高管。 

路透援引看過馬斯克郵件的消息源報道稱

(馬斯克)威脅稱,如果他們“沒有清晰的路徑產生正的長期現金流”,將開除地區負責人或降級。 

2014年,特斯拉已有兩位中國高管離職。 

對於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問詢郵件和電話,特斯拉發言人稱拒絕對路透的報道置評。

如果1月中國區銷售數據屬實,這將是去年四季度消極之勢的延續,當時馬斯克稱銷售“意外疲軟”。 

馬斯克近期闡述了特斯拉中國業務出現的一些問題,表示在讓消費者明白特斯拉電動汽車如何配合該國充電網絡使用上遇到了一些困難。

不過,在今年1月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汽車展上,馬斯克告訴眾多記者,那些困惑已經掃清。

特斯拉本周三將公布2014年四季盈利數據。分析師預計特斯拉全年出貨量將低於預期,但仍然會達到3萬輛。 

特斯拉視中國為一個銷量增長的重要來源,一直在該國穩步推進超級充電樁的建設。特斯拉S型去年已在中國上市。

BusinessInsider指出,不及預期的銷量讓人有些困惑,因為它顯示特斯拉的需求減弱。 

但是馬斯克反複重申,特斯拉沒有需求問題。相反,他曾表示,特斯拉的限制在於產量,不希望迫使交了訂金的客戶等著拿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52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053.html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一財網 劉瓊 2015-06-18 15:21:00

經過上周的最後一輪競標,全球最大消費品制造商寶潔(P&G )待出售的三項美容資產歸屬或已清晰。

外媒引述消息稱,美國香水及化妝品集團科蒂(COTY)在競價中勝出,但交易需至少兩周時間才能確定,若順利推進,將成為近十年來全球美容市場最大的交易,科蒂將因此成為全球香水與護發用品領軍企業。

寶潔出售的三項資產估值最高達到120億美元,分別是其美發業務,包括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品牌,香水部門和化妝品業務,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品牌,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若交易順利完成後,Euromonitor 預計,已經是Marc Jacobs和Chloe等暢銷香水品牌代理商的科蒂集團將超越歐萊雅集團成為全球最大香水制造商。美妝市場方面其排名亦會從全球第5躍升至第2大美妝公司,僅次於歐萊雅集團,其美妝品牌組合將包括OPI、Rimmel、Covergirl和Max Factor等。

出於避免巨額稅項的考慮,交易擬通過“Reverse Morris Trust”(逆向莫里斯信托)進行,具體措施是寶潔將要出售的資產剝離成為新的獨立公司,再由科蒂集團與新公司合並,合並後的新科蒂集團須向寶潔股東派發股份。交易後,現在持有科蒂集團75%股權的Reimann 家族控股公司JAB Holding 將擁有新公司約1/3的股權和47%~48%的投票權。

科蒂的野心

“過去幾年一直通過並購尋求發展的科蒂集團,已顯露出在化妝品市場上的野心,雖然不見的每次都很成功。”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本次收購是其進一步謀求其在全球美容市場的份額與地位。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分析師Chris Ferrara稱,該交易將給科蒂帶來巨大規模變化,估計將使其營收從45億美元左右增至近110億美元。

2014年初,科蒂就收購了一直是其主打品牌的OPI專業美甲及零售美容渠道的英國分銷商Lena White Ltd.,當年10月又就收購法國香奈兒旗下彩妝品牌Bourjois。

此前,2012年,科蒂集團還曾向美國化妝品直銷公司雅芳提交了價值10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不過該要約後來被雅芳拒絕。2011年,其收購了中國化妝品牌丁家宜,但此後幾年該品牌嚴重拖累科蒂業績,因此被停售。

更早之前,它還100%收購俄羅斯領先的化妝品公司Kalina Group所有的Dr.Scheller CosmeticsAG及其附屬公司,並且還向全球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凱雷集團收購護膚及化妝品公司Philosophy,進一步增強了其的化妝品產品組合。

科蒂的業績近年來一直不盡如人意。在截止2014年6月30日的財年,科蒂集團收入為45.52億美元,比上一財年46.49億美元下降2.1%,並出現凈虧損9740萬美元,而全年錄得凈利潤1.68億美元,每股收益從上一財年的0.81億美元下降至0.26美元。

面對業績困境,去年7月,科蒂宣布新的組織結構,旨在鞏固該公司的增長路徑,增強其作為美容行業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其組織設計將從兩個獨立運營的部門Coty Prestige和Coty Beauty演變成一個按類別和地區劃分的更加統一的模式,同時保持了聲望和大眾差異化,以及品牌建立、產品開發與代表關鍵成功因素的銷售執行方面的獨特處理方法。

與此同時,科蒂集團原CEO Michele Scannavini於去年9月離職,今年4月,科蒂任命Elio Leoni Sceti為其新任CEO。但對於這位曾在冰凍食品公司擔任CEO的高管能否重振科蒂,不少分析師都感到擔憂。

寶潔的瘦身計劃

對於寶潔來說,出售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品類資產是其正在進行的瘦身計劃的一部分。寶潔2014年8月發布2014財年四季度財報時表示,計劃通過出售、停產及自然淘汰等形式,放棄旗下約100個品牌,希望通過簡化來加速銷售的增長。

其目標是在2015年7月完成100個品牌拆分,留下10個品類中65個核心品牌,而目前已處理約40個品牌,包括向競爭對手聯合利華出售香皂及沐浴露品牌Camay卡玫爾的全球業務及Zest激爽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區外的業務等。

據悉,數據顯示,2014財年寶潔的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銷售總計195.1億美元,在五大業務中排名第三(占比24%),已經連續兩個財年同比下降2%。知情人士透露美發業務年核心盈利EBITDA約5億美元,彩妝業務年EBITDA為3.5億美元,香水業務年EBITDA為2.5億美元。

而寶潔最近發布的2015財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連續9個季度出現倒退,有機銷售同比減少3%,拖累集團整體有機銷售僅實現1%的增長,為過去6年最低。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銷售大幅倒退11%至41.72億美元,售價2%的提升難以抵消銷量同比下降5%。除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外,其他4個業務部門均錄得有機銷售增長(或持平於去年同期)。

日化行業人士白雲虎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寶潔過去幾年雖然在美容領域不斷嘗試,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業務已經成為其業績的拖累,扔掉這部分業務也能更好地專註其傳統日化的專業強項。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12

證監會“因故取消”太平洋證券配股審核 原計劃募集資金120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612.html

證監會“因故取消”太平洋證券配股審核 原計劃募集資金120億

一財網 杜卿卿 2015-07-03 22:36:00

​證監會宣布,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2015年第147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因故取消。

證監會3日宣布,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2015年第147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因故取消。事實上,此次會議原計劃審核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申請。

根據計劃,太平洋證券將通過本次配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20億,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公司營運資金,擴大公司業務規模,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其中,部分募集資金用於“適時拓展國際業務,收購、參股境內外金融類公司”。太平洋證券稱,鑒於公司經營現狀以及行業發展態勢,公司目前拓展國際業務所需資金較少,且暫無收購、參股境內外金融類公司的計劃或安排,因此,不會使用本次募集資金用於拓展國際業務或收購、參股境內外金融類公司。

據公司介紹,計劃投入不超過50億元用於擴大信用交易業務規模投資;不超過35億元用於擴大證券投資業務規模;不超過10億元用於擴大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超過5億元用於增加證券承銷準備金,適時擴大新三板做市業務規模;不超過10億元對直投子公司增資,設立基金、期貨、另類投資等子公司;不超過5億元用於開展互聯網金融,實現線上市場與線下市場的互聯互通;不超過3億元用於擴大信息系統的資金投入,滿足業務發展需求;不超過2億元用於優化經紀業務網點布局,整合與拓展營銷服務渠道。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67

捐120億元還挨罵的投機家

2015-06-15  TCW

捐錢也會挨罵,這是對沖基金經營者包爾森(John Paulson)的處境。六月初他捐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給美國哈佛大學,創該校史上最大筆捐款紀錄,不過卻引來輿論批評。

身價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的包爾森,是厄瓜多移民後代。 一九八○年他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後,就專注公司購併業務。不過成名作乃是次貸危機。二○○六年包爾森認為次貸市場將崩盤,於是做空金融機構,一開始賠了數千 萬美元。直到二○○七年夏季市場開始向下,他在該年底一舉獲利一百五十億美元,比投機大鱷索羅斯一九九二年狙擊英鎊賺得還多,這也被為包爾森寫傳記的《華 爾街日報》作者稱為「史上最偉大的交易」。

此次包爾森捐四億美元給哈佛工程學院,獲得該學院冠名權,引來輿論譏評。《紐約客》專欄作家、同時也是暢銷書《異數》(Outliers)作者葛拉威爾, 就譏刺包爾森:「放著那麼多窮人不救,卻捐給最有錢的大學。」他建議包爾森下次乾脆捐錢給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的精品店。《金融時報》讀者也留言稱包爾森捐款 哈佛是「菁英幫助菁英」。包爾森不認為他是菁英,「我在紐約上的是公立學校,靠獎學金上哈佛。」他稱這筆捐款主要將用來提供獎學金。

其實這些批評不外兩個原因,一是哈佛坐擁超過三百六十億美元資產,不但是全美最富有學校,它收到的捐款也是最多的:去年度該校收到超過十一億美元的捐款。 二是包爾森在二○一二年,曾捐一億美元給有「全球最豪華公園」之稱的紐約中央公園,如今他又捐錢給全美最富有大學,錦上添花難免引起批評。

不過與其將包爾森捐款當慈善,不如把它當消費更適合。今年五月私募基金「黑石」(Blackstone)創辦人史瓦茲曼(Steve Schwarzman),捐給耶魯一億五千萬美元,也獲該校建築冠名權,其實這和他們花大錢去買豪宅、名車沒什麼兩樣。此外,這些捐款確實有幫助到某些人 ——儘管不是批評者認為最該被幫助的那些人。不過批評者或許也可效法這些富豪,自掏腰包去幫助他們認為最該被幫助的人,這將對社會更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09

教客人早餐升級 四川姑娘拚月收120萬

2015-09-24  TWM

麥味登》 新住民勇闖餐飲戰區 一圓創業夢小小的台灣,連鎖品牌竟然超過兩千個, 許多創業主運用連鎖加盟形式晉級為大企業, 甚至成為上市、上櫃公司,成功進軍國際。 除了庶民經濟當道,飲料、早餐等餐飲連鎖店益發興盛之外, 隨著生活趨勢改變,戶外旅遊用品、運動健身等休閒產業, 也成為連鎖加盟行業的一員。 另一方面,台灣的新住民已達五十萬人,卻礙於種種限制而無法順利求職, 此時加盟門檻較低的行業,就成為他們的選擇之一; 據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統計,目前有五%的加盟主為新住民, 這批生力軍,也豐富了連鎖加盟行業的面貌。

老闆娘,我要火腿蛋餅跟燻雞三明治,還有冰奶茶。」「阿姨,給我蘿蔔糕加蛋,再來一份鐵板麵。」沒這樣點過早餐,別說你住在台灣。

以人口比例來說,台灣中西式連鎖早餐店的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光是麥味登、弘爺漢堡、拉亞漢堡這三大連鎖品牌加起來,店數便已突破二千五百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九八七年創立的麥味登,加盟店數逾千家,另有十二家直營店作為示範門市。

去年起,麥味登推行CI(企業識別)重塑,希望全國加盟主能配合改裝店面,未料第一個報名參加的不是台灣加盟主,而是來自中國四川的爽利姑娘劉小燕。

「小燕很積極主動,當時內湖新明店已經開了三、四年,業績難再突破,她藉由重建CI同時增加內用區,營業額就往上提升,今年她還頂下文湖街的店面,開了第二家店。」麥味登北區督導黃明玲讚賞地說。

採訪團隊與劉小燕約在嶄新的二店,假日中午時分,近四十席的客座區全坐滿,嬌小纖瘦的她忙進忙出,點單、備料、出餐、清理,每個環節都能幫上忙,不時還與熟客寒暄招呼;前來外帶的常客王先生發現店東換人了,直說「感覺現在的服務有比較用心。」

訴求精緻

耐 心教育顧客 打趴傳統店高中畢業後,才二十歲的劉小燕嫁來台灣,由於台灣法令規定,中國籍配偶必須結婚滿兩年或已生育子女,才能依親居留並工作,遵守規矩的她前兩年當 家庭主婦,後來陸續至火鍋店、生活百貨等地方打工,她說:「我是獨生女耶!在家鄉沒工作過,但來這裡才發現我工作能力很強,請我的老闆都說賺到了,一人能 當三人用。

當時,生活百貨店的老闆鼓勵她,承諾再努力下去可能升為管理職,讓劉小燕開始有了「當老闆」的念頭。

第一家早餐店開在鄰近小型工業區的路上,周遭已有十家早餐店,可說是強敵環伺,「我開店前有觀察,那裡上班人潮很多,而且我做的是精緻化早午餐店,不是傳統又髒又吵的店,我不相信抓不到客人。」

投資員工

不 當慣老闆 得到十倍回饋劉小燕形容自己很「跳tone」,起初當地客群不習慣精緻化消費,前兩年的月營業額僅約二十萬元,幾乎沒有利潤,但她不斷做活動促銷,並改變 作業流程,告知客人出餐的等待時間,慢慢教育顧客,現在月營業額翻了三倍,甚至「汰弱留強」,將附近的早餐店打趴至只剩五家。

即使是小小的早餐店,但劉小燕的管理制度比照麥味登直營門市,她堅持只請正職員工,且兩家店各請五人,每人月薪平均有三萬元,還有三節、年終獎金,光人事成本就占了營業額近三成,相較一般加盟業主高出不少。

劉小燕說:「我覺得子彈要備齊、刀劍要磨利,我對員工好,他就會十倍回饋你,沒有不OK的人,只有不OK的老闆!」一番話,透露出不同於時下「慣老闆」(指要求多又不願意付錢的老闆)的特質。

黃明玲認為,劉小燕不會只想把錢放進口袋,而是懂得投資人才,未來甚至不排除招攬她進總部上班;看來,新住民也將成為台灣連鎖加盟業界的一股新興勢力。

加盟主:劉小燕

(中,32歲)門市:內湖新明店 &文湖店成績:兩店合計月營收120萬元背景:中國籍配偶,來台6年後創業

經營心法:

1.有錢就能開店,但管理能力才是做好生意的關鍵。

2.早餐店流動率大,不要吝嗇給予員工加薪、獎金,團隊才能做好事。

麥味登加盟資格

加盟金:0元,履約保證金3萬元店面要求:自備10∼25坪店面(自有或承租皆可)建議自備資金:約100萬元

加盟合約年限:2年

特點:麥味登所屬超秦集團為養雞起家,旗下有多個連鎖品牌,具食材供應優勢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23

滴滴推“司乘意外綜合險” 單人保額最高120萬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304.html

滴滴推“司乘意外綜合險” 單人保額最高120萬元

一財網 張曉媚 2015-10-27 22:45:00

滴滴快的方面表示,平臺將統一購買營運性的交通事故強制責任險和第三方承運人責任險,承運人責任險和乘客意外傷害險,每臺車最多能提供600萬元的保額。

作為上海交委正式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的唯一企業,滴滴在積極地推進上海的專車平臺模式。

10月27日,滴滴出行宣布與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正式合作,推出“滴滴平臺司乘意外綜合險”。即日起,該保險將覆蓋滴滴出行平臺專車、快車、順風車、巴士、試駕和企業級業務的司機和乘客,單人保額最高可達120萬元人民幣。

此前的10月10日,國務院法制辦將交通運輸部草擬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公布,並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

該《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四條規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者應當依法納稅,為乘客購買相關保險”。至於應該在何種經營模式下為乘客購買什麽保險、為駕駛員購買什麽保險、為交通事故致害第三人購買什麽保險等信息,該《征求意見稿》並沒有詳細標明。

而在10月8日,滴滴快的剛剛正式獲得上海市交通委頒發的專車平臺“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成為第一家獲得網絡約租車平臺資質的公司。相比交通部的《征求意見稿》,上海的專車平臺模式比前者要寬松許多,讓作為專車平臺的企業有權利和義務建立專車車輛準入標準,並對平臺車輛進行監督管理。

滴滴快的CEO程維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強調,滴滴快的在保險上的創新是車輛準入標準的設置重點。“這次在專車運營當中所有可能的風險都有一個方案,比如說車子如果發生了損壞誰來承擔,車子撞了,第三方責任險在哪里,有很多的考慮,並不是用原來運營的險,也不是私家車的保險,我們有上海保險的創新,並針對這做了一個方案。”他說。

當時,滴滴快的方面表示,平臺將統一購買營運性的交通事故強制責任險和第三方承運人責任險,承運人責任險和乘客意外傷害險,每臺車最多能提供600萬元的保額。

而眼下,滴滴出行剛剛公布的“滴滴平臺司乘意外綜合險”顯示,新的保險體系覆蓋了從乘客上車至目的地下車的全行程。具體地說,在車輛正常行駛過程中,如不幸遇到意外事故,針對乘客產生的意外醫療、傷殘、意外死亡等費用,平安產險將提供每人最高120萬元的保險保障。

值得註意的是,該產品還專門擴大了司機端的保障範圍,司機自接單開始,便可享受與乘客相同的保險保障。在意外事故發生時,乘客或司機可第一時間撥打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就此產品的報案專線(4008907966),平安產險將由專業人員了解事故進展和具體情況,並提供高效便捷的理賠服務。

今年3月,剛剛合並的滴滴快的發布過與保險相關的《互聯網專車服務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標準》。該《標準》規定,所有車輛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安全行駛條件,行駛手續齊全,運行狀態良好;必須具備有效的交通責任強制險、車輛保險和司乘保障;所有車輛的車齡均為五年以內,且均為知名品牌的中高端車型。

此次新的保險體系,總體來說就是以前的升級。把此前的先行賠付變為整個平臺專車、快車、順風車、巴士、試駕和企業級業務的司機和乘客全部專門賠付,並且提高到最高120萬,額度和覆蓋度都進行了升級

滴滴出行方面表示,“滴滴平臺司乘意外綜合險”由滴滴平臺統一投保,不需要司機和乘客額外支付任何費用。同時滴滴目前正積極與政府、保險公司探討合作,開發適合移動出行服務的新型保險產品,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切實保障大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交通行業是高風險行業,網絡約租車也一樣。對於交通風險的分散,世界通行的做法是運用商業保險。互聯網律師趙占領認為,“滴滴平臺司乘意外綜合險”在現有險種基礎上,擴大了適用範圍和保險金額,與滴滴平臺自身設立的保障基金、平安產險專業便捷的理賠服務共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安全保障體系。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65

恒大淘寶足球踢上新三板估值漲了120倍 完成沖擊A股第一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842

11月6日,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左三)和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右三)等嘉賓手持香檳合影。當日,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舉行新三板掛牌上市儀式。 (新華社記者 郭勇/圖)

11月6日,由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親自敲鐘,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正式登陸新三板掛牌交易,股票代碼為834338。披露的資料顯示,其主辦券商為國泰君安,交易方式為協議交易。

本次掛牌公開的資料顯示,俱樂部2013年虧損5.76億元,2014年虧損4.83億元,今年前5個月虧損2.65億元。恒大官方表示,常年的虧損是由於俱樂部投入持續增加,一線隊和教練組成本過高導致,不過並未影響公司展開正常業務。

此刻炙手可熱的恒大淘寶正在亞冠決戰前夕,一張主場的決賽門票都已面臨爆炒,財報上的數字恐非大佬們所介懷。如果從2010年恒大以2000萬出頭取得俱樂部100%股權算起,至4年後阿里以12億獲得50%股權,4年來恒大足球一直巨虧,但估值卻變成了先前的120倍。足球產業的潛在價值和想象空間才是資本市場所看重的。

本報曾在阿里巴巴初次入股恒大俱樂部時進行報道,許家印還準備將“球”傳給更多人。彼時許家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公司計劃再引進20個投資者,一家占2%,使足球俱樂部有強大的資本實力,“若以後具備上市條件,恒大足球將會申請上市。”有接近恒大俱樂部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確認,這個方向仍然沒有改變,登上新三板就是沖擊A股的第一步。

按照目前的轉板機制,股份公司如果在股本規模和結構等方面完全符合滬深股票市場的上市條件,則可通過介紹上市的方式在滬深股票市場上市。

一位恒大內部人士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恒大集團意圖通過先把俱樂部變成公眾公司的方式,甩掉這個主業的沈重“包袱”——至少讓投資者在買恒大的股票時更樂觀一些。自10月份以來,恒大地產(HK.3333)的股票價格上漲了30%。

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出資12億元人民幣,與恒大集團分別持有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50%的股份後。2015年6月,經雙方協商,恒大集團將恒大足球學校所有球員資產註入俱樂部,並為俱樂部增資4億元現金。增資後,雙方股權比例由各持一半變更為恒大集團持股60%,為控股股東,阿里巴巴集團持股40%。不過由於大股東的股份並未超過三分之二,俱樂部單一股東仍無法控制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的表決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28

從柳丁做到iPhone 台灣標籤帝國曝光 1分錢產品起家,正美如今年印120億張!

2015-11-30  TCW

從茶包吊掛做到RFID,現在還打算跨足IT服務……不上市、不整合,它靠「做功課精神」衝破紅海裡的版圖限制。

如果商場也有金馬獎,它,就是最佳配角。你可能從未注意到它,但是你的身邊,一定有它的產品存在。

正美(cymMetrik),大中華區包材標籤與印刷業龍頭(編按:標籤印刷依服務產業別和區域各據山頭,市場極為分散),從沐浴乳的包裝,茶包棉線上的貼紙,到筆記型電腦背後常見的規格貼紙,甚至是蘋果的iPhone手機,都有它的標籤蹤影。

46歲執行長:我們很專注家庭工廠,變蘋果主要合作夥伴

它的標籤最便宜以毛計算,但在蘋果連續四年的供應商名單中,它都榜上有名。

有意思的是,在殺到見骨的科技供應鏈裡,這家企業的淨利率還能逼近兩位數,而且它所位於的中國,標籤供應商就有六千多家,是個標準的紅海市場。

甚至,這家只是印標籤的公司,去矽谷設立設計中心,還申請了逾百項專利?

這個從柳丁標籤起家的企業,到底是怎麼走到今日?

現年四十六歲、二代接班的執行長蔡國輝給我們的答案,聽起來很平凡:「我們很專注……我跟其他印刷廠不一樣的,他們老是看競爭,我們看客戶……。」

蔡國輝口中說的專注並不誇張,為了這個從柳丁標籤起家的企業,到底是怎麼走到今日?

現年四十六歲、二代接班的執行長蔡國輝給我們的答案,聽起來很平凡:「我們很專注……我跟其他印刷廠不一樣的,他們老是看競爭,我們看客戶……。」

蔡國輝口中說的專注並不誇張,為了接受這個採訪,他們內部至少評估了一個月,只因為這是跟客戶無關的事情。低調的作風,讓其在兩岸印刷界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台北市印刷同業公會甚至連它的名字都沒聽過,中國印刷業則形容它是「潛水中的大鱷」。

要理解正美,得從蔡國輝岳父、正美創辦人蔡意誠的故事開始。一九六九年,憑藉著在四維膠帶的業務經驗,以及對標籤印刷最基礎的材料一自黏膠,累積了基礎知識,他和妻子蔡李玉霞、小舅子李春明創辦了正美,踏入標籤印刷領域。當時,全台同業只有三家。

奠定正美基礎的,是當時外銷暢旺的柳丁。蔡意誠看每顆柳丁都有一張直徑一至兩公分的圓形標籤貼紙,是柳丁的身分證,他便守在全台青果商年度大會會場門口,見到人走出來,就向前彎腰遞名片。從「家庭即工廠」的模式做起,正美包下當時全台灣外銷柳丁七成的標籤生意。

「沒技術的東西不要做」

為一個客戶的抱怨,跑到矽谷開辦事處一九七0年代的台灣,是世界的代工廠。正美搭著時代洪流,陸續做起西洋棋、玩具、家電、菸酒,和消費性電子產品如遊戲機、電腦等市場的標籤印刷生意,而其他同業也陸續崛起。

可是,只要同業一跟進,蔡意誠就開始尋找下一個標的,不讓自己進入殺價戰。他認為,「賺錢的生意,未必永遠有賺頭。」數波轉進經驗告訴他,「沒有技術的東西,不要做。」

在一九七一年,他花了二十一萬元、當時在台北三重可買兩、三棟透天厝的天價,買了一台全新的日本印刷機。一九九三年,它把印刷作業全面改為電腦化,不願轉 型的師傅因此定掉大半。一九九五年,台灣代工廠開始西進中國,它也同步到上海與深圳同步設了廠,分別服務消費品和電子業客戶。

二00三年,它去了矽谷設辦事處,只因為一個客戶抱怨:「你們的標籤老是要送去中國打樣,再寄回來已經是隔夜了,你能不能派個人住在這邊,我有需要,你半小時之內就能趕到?」

簡單一個貼在電池上的標籤,正美要懂材料,才能讓標籤耐熱、耐冷、耐摩擦,因為電池會發熱,還要有阻燃功能。幫P&G或聯合利華的沐浴乳產品做標 籤,它們還參與設計,找材料商一起想,看怎樣做能美觀,又能讓產品的包裝可以遮光、耐腐蝕、不透氣透光,還可以一定程度隔熱。

在矽谷辦事處,客戶思科(Cisco)的工程師設計網路設備插口,決定要更改新規格,正美雖然只是做插口上的圖示標籤,還順便幫電機工程師畫出美工圖來,「當天上午電話一打,下午就畫給他 …… 他就賴著你囉!」

當時,其他台灣標籤印刷同業還在做內需市場,毛利率還有一0%至二0%,日子過得很愜意;正美卻跟著客戶走到國際,滿足難以想像的挑剔需求。為了做國際訂 單,他們一年花上百萬元做國際安全標準U L的認證,還不包含算歐盟規定的危險物質限制指令(ROHS)檢測與ISO9000、ISO14000工作場所安全的檢測。

這些是連市值上千億、上兆的電子大廠鴻海與華碩,都謹慎應對的標準,「它們(客戶)是在我們身上搞電子業的標準。」蔡國輝說,很多印刷同業的反應是:「搞什麼?我幹嘛被你管這些細節?」

但正美卻回應客戶需求,「很多人聽了都覺得我們瘋了,(他們)怎麼可能花這種錢!」蔡國輝說。

「瑣碎也是競爭優勢」

做茶包學食安、接App單學消費者體驗別人眼中的小生意,正美越做越起勁,還有了自己的研發實驗室,單總部就養了五十個研發人員。

「我們有四位博士:材料、電機、機械、化學。做機械的,要配合(印刷)機械的改造,印完有髒點,要挑掉:要如何記錄,需要有光學鏡頭去掃描進資料庫,這需要軟體機電技術;用到油墨相關,就需要材料化工 …… 。」

這四十六年來,正美把心力都用在標籤生意上,不像另一家專做服飾標籤的美國上市大廠艾利做垂直整合,也不做房地產投資,更沒有上市櫃想法,因為一旦上市櫃就需要整天關注股價,會分散注意力。

現在,每做一個生葸,他們都像是在學習一個新功課。做茶包標籤,他們要懂食品安全規則,做電腦上的觸控板印刷,他們找光電顧問來上課,搞懂光學、力學等技術。

做蘋果生意,他們也學會了OOBE(out of box experience),「開箱經驗L的新名詞。如何讓消費者打開包裝時,拆的方式、角度,一整套流程,都能感受到拆禮物般的愉悅。

做手機生意,他們要理解消費者行為。有了他們做的手機內水洗標籤,當消費者把落水手機拿來保固,廠商可以透過標籤變色與否,判斷這是否是人為疏失等。這些 點滴的知識累積,讓正美建立起進入門檻。現在,正美一年印刷一百二十億張標籤,一年產生五萬種新料號,相當一天要開發一百三十七種新產品,這些都是經驗。 這跟一般標準化的書本雜誌印刷,頂多印後在封面上光相比,加工流程極其複雜但單價又低,但「瑣碎也是競爭優勢。」而且,幾十年來,它跟著客戶如富士康到處 設廠,客戶一下子也無法找人取代它。

「大家都不懂最好啊」

不斷轉進新領域,還打入醫藥、汽車界

有關標籤的未來,正美還有好多想像。

蔡國輝要求員工到美國出差,一定要去惠普(H P)當年創業的車庫「朝聖」,最好附近的ID EO(國際知名設計公司)、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也順便走走。「世界這麼大,internet就是internet,怎麼可以甚麼東西都搞得 起來(指影響力很大),標籤也一樣,這麼小的東西,但你真的想清楚後,那個空間是不得了的。」

比如說,他們最近又想出要切入正在中國萌芽的二維碼(OR code)的生意。他們幫客戶印刷標籤條碼與QR code,除了考慮美感問題外,還幫客戶想,可不可以讓這些標籤條碼更有意義?

「以前,每一批沐浴乳的標籤是一樣的,一百萬罐一個碼,是死的;但現在,一百萬罐就有一百萬個碼。如果消費者掃了,你可以和他互動,知道他是誰,可以直接作顧客關係管理(C R M)。」蔡國輝說的極興奮,還當場和我們討論本刊能否應用。

印刷廠想做IT服務生意?「你確定客戶有此需求嗎?不會看錯嗎?」我們問。這或許是正美值得也必須嘗試的路。二0一一年到二0一四年,消費性電子產品不斷 跌價,這讓正美營收成長趨緩,淨利率跌破兩位數。但若以淨利率約九%,淨利八億多元推估,正美今年度光是數位印刷設備的資本支出一年最少一億元,看來確實 是不小的冒險。

但,蔡國輝是這樣回答:「與其等浪打過來,不如現在乘風破浪上去。很挑戰,但換個角度想,大家都不懂最好啊,你趕快懂就贏了!」

就像當年大家只想在台灣做紙標籤生意般,正美一路從各類標籤開始做,做到R FID(射頻識別電子標籤),把產品印上了宏碁、宏達電與小米、華為等電子產品裡,連醫藥與汽車領域都進入。

別人看似是不斷闖關,甚王困難重重(見大事記),蔡國輝卻直說自己只是很幸運,沒什麼特別。他說,本來就該做,只因為「不做,就平庸化了。」

這全球標籤業的隱形冠軍,用它的故事再次提醒我們:沒有注定凋零的傳統產業,也沒有必定虧損的紅海競爭。輸贏,往往源自於我們對自我格局的抉擇。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