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個故事:英「真正皇位繼承人」逝世
1 :
GS(14)@2012-07-07 18:23:48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707/16491793
英國「真正皇位繼承人」逝世了!說的不是皇儲查理斯,而是澳洲一位名叫黑斯廷斯( Mike Hastings)的鏟車司機。有歷史學者追溯歷史,認為他才是「真正皇位繼承人」,但他上月底逝世,終年71歲。
貴族任鏟車司機
黑斯廷斯貴族出身,是15世紀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 Edward IV)的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 George)的後裔。他世襲成為第14世代勞登伯爵( Earl of Loudoun),1960年由英國移居澳洲新南威爾省一個城鎮。
他被指是英國真正皇位繼承人,因為專家2004年翻查法國魯昂大教堂的文獻,發現愛德華四世根本不是父親約克公爵的親生子,沒有皇室血統。有資格取代父親挑戰當時英皇亨利六世皇位的,應是弟弟喬治,但喬治反而因為挑戰愛德華的權力被殺,否則英國皇位繼承將會改寫。
按血統黑斯廷斯雖應是今日白金漢宮的主人,但他反對君主制,對皇室人員活在鎂光燈下的生活更不屑一顧,只曾笑稱或會向女皇追收她家族租住皇宮500年的租金。兒子西蒙現成為第15代勞登伯爵,他亦不急於要取回皇位。英國《每日郵報》
一個人一個故事:創980億傳奇 松下二代社長逝世
1 :
GS(14)@2012-07-18 23:16:40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718/16523837
生於1912年的松下正治,出身名門平田家,祖父和外祖父是伯爵和子爵。在現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他在三井銀行工作五年,之後與松下幸子結婚,入贅松下家,1940年以接班人姿態進入松下公司,1961年接替岳父成為松下電器社長。
在任16年間,松下正治致力建立海外業務,為松下電器國際化打下基礎,將公司打造成產值超過1萬億日圓(約980億港元)的電子業巨頭。
松下正治繼承了松下幸之助的管理精神,有人評價他「在促進松下管理現代化方面有卓越貢獻」,但1977年後他歷任會長和名譽會長,仍參與公司發展,據說更不時與後任社長鬧意見,被轟搞「世襲」。事實上,接替他當第三任社長的山下俊彥,是松下幸之助一手提拔的「外人」。
松下正治有三個子女,66歲長子正幸是 Panasonic副會長,也是該公司管理層目前唯一的松下幸之助直系後人。美聯社
一代大師趙無極逝世
1 :
GS(14)@2013-04-12 00:32:51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49797&d=2015
【am730訊】大師,一路走好。法籍華裔殿堂級藝術大師趙無極,周二在瑞士家中病逝,終年92歲。趙無極以別樹一格、糅合中西元素的畫風見稱,被譽為「海外最有成就的華裔藝術大師」,作品享譽國際,亦是法蘭西藝術院(Academie des beaux-arts)第二位華裔終身院士,外界把他與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及作曲家周文中,合稱為海外華人「藝術三寶」。台灣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形容,趙無極離世「有點像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趙無極作為走在中西方藝術交融最前端的藝術家,畫作獲全球多間著名博物館爭相收藏,亦受私人收藏家追捧,可惜他晚年受病魔困擾,05年患上腦退化症,並往瑞士定居養病。
去年10月,美國《華爾街日報》邀請他接受訪問,但其妻馬凱(Francoise Marquet)以健康欠佳為由婉拒。趙的兒子趙嘉陵表示,父親上月兩度入院,病重期間家人一直陪伴左右,其家人感謝各界關心。據稱馬凱不理趙嘉陵反對,中止對丈夫的治療。
趙無極作品身價近年屢創新高,名為《10.1.68》的作品,是他最受注目畫作之一,前年10月以6,898萬港元成交,刷新他個人拍賣紀錄。早在05年,他的三聯畫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作》,亦以1,804萬港元成交,是當時拍賣價格最高的華人油畫;上周於香港舉行的蘇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拍賣會,趙無極1983年創作的《10.03.83》油彩畫布,亦以3,708萬港元成交,遠超原先估計的2,500萬元。(相關新聞見A.4)

2 :
GS(14)@2013-04-12 01:03:46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411/18224048
【特寫】
趙無極出生於北京一個古老世家,族譜可上溯至宋朝皇族,祖父是名士秀才,父親趙漢是銀行家、收藏家。他的母親一度希望他長大後做銀行家,但他天性叛逆,6歲學書,14歲就決定選擇繪畫作為職業。父親見狀惟有支持,認為他若去管理銀行,銀行必定倒閉。
不願接受中國畫觀念
趙漢曾親自陪同趙無極去杭州應考,使他順利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繪畫。當時杭州藝專人才濟濟,校長是林風眠,老師包括中國第一代油畫大師吳大羽和國畫大師潘天壽。首位獲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華裔畫家朱德群比他還低一級,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比他低兩級。
在深厚東方文化背景滋養下長大的趙無極,似乎天生就是「逆子」。在杭州藝專時,導師潘天壽要他臨摹古畫,他不喜歡,就設法逃課,甚至有時從教室的窗子跳出去;他不喜歡黃賓虹大師的畫,還公開放話說「我就看不上他那一口」,氣得老師要開除他,最後是校長林風眠把他「保」了下來。
畢業後,趙留在杭州藝專任教,是學校裏最年輕的教師,但卻一直不願意接受傳統中國畫的觀念,認為中國繪畫從16世紀起,就已失去了創造力,只會抄襲漢朝和宋朝創立的偉大傳統,在重複和臨摹間停滯。趙向往的是西方的繪畫藝術。
林風眠因此勸他出國到國外留學。他選擇了法國,並告訴林風眠,如果自己能夠靠創作生存,就留在那裏。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做到這點。趙曾說:「雖然我入了法國籍,但我的創作源泉在中國,本身骨子裏的東西還是中國人的,這是最重要的。」
《廣州日報》/人民網
港藝術館藏八幅趙氏作品
趙無極作品是世界藝術品拍賣焦點,他本人連續多年登中國畫家富豪榜首,作品廣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美術館等珍藏。香港藝術館1996年曾辦《無極意象——趙無極回顧展》,該館迄今共藏八幅趙氏作品,康文署正研究將趙氏作品重向市民展現。
為北京香山飯店做壁畫
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部國際董事張丁元稱,自1994年起,每年都在拍場推出趙無極的作品,今年春拍也包括趙的《水之音》、《24.1.63》,其作品未來價格亦會穩步上升。
趙無極早期酷愛意大利、荷蘭和法國等古典繪畫風格,深受畢加索等西方現代派藝術大師影響,創作主要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像油畫。
中年技巧日臻嫻熟,色彩變艷麗明亮,畫面側重對空間和光線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大自然要素。晚年繪畫爐火純青,傳達大自然蓬勃生機,體現中國哲學「天人合一、虛靜忘我」境界。他的作品從自然感受上升為抽象語言,但充滿生命的自然世界讓人生發審美聯想,看到變化的廣袤自然。這是東方傳統為根基的抽象形態繪畫,與西方抽象派畫作明顯有別。
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剛開始,北京邀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特邀趙無極為飯店做壁畫,趙抽象的畫作竟不被中方人員理解,一位飯店經理看着那幅如「信手塗鴉」的壁畫,不以為然地稱:「這樣的畫,我也能畫!」但當1999年在北京舉辦《趙無極60年回顧展》時,轟動了整個中國藝術界。
《蘋果》記者
3 :
GS(14)@2013-04-13 16:56:16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412/18225243
哲人其萎!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前日與世長辭,留下的除了價值連城的畫作,還有一生傳奇。《蘋果》專訪兩位趙無極的好友,憶述與趙鮮為人知的往事;瑣碎之間,呈現一個對藝術執着、重情重義,並且充滿中國傳統士大夫情懷的趙無極。
「我一生之中,他是最坦誠的朋友。無所不談。」有「小雲雀」之稱的歌星顧媚,與趙無極有超過半世紀的深厚友情,趙離世,她並不意外,只感深深的懷念:「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一絲不苟。他太愛畫畫,有鋪癮,不畫不行。他總說畫得很慢,越來越慢,好辛苦,他晚年畫不了,因為爬不了梯。」
《蘋果》記者昨致電時,身處加拿大的顧媚正在讀趙無極的六、七十封舊信:「美琴死後我們通信從未間斷,生活工作,他都會在信中說。娶了法國妻子後(他)心情低落,老婆不太喜歡中國人,他許多話無處訴,在信裏寫:『為甚麼女人這麼麻煩。』之類。他是非常坦誠的人,罵和讚都直接,不會『閘住』。」
「為甚麼女人這麼煩」
1958年,離異不久的趙無極到香港玩,對邵氏大型義演《清宮怨》中飾演珍妃的陳美琴(藝名朱纓)一見鍾情,同時結識了陳的閨中密友顧媚。顧說:「我們一起認識他。他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人,對美琴最情深,可惜……我想她不是因趙無極而自殺,兩夫婦感情很好的。她家族遺傳精神病,直到死時,與前夫所生的兒子還在青山病院留醫。」
趙無極對第二任妻子陳美琴與前夫生的兒女視如己出,陳的女兒改姓趙,名「善美」,在巴黎做模特多年,顧說:「我十幾年前去巴黎,他還帶這個女兒和我吃飯,他們感情很好。對老婆之前的子女都這麼好,這個人真是很好、很難得!」這是顧與趙最後一次見面,五年前電話和通信也斷了,直到去年,顧才聽說趙患腦退化症。
香港是趙無極非常留戀的地方,這裏有他與美琴戀愛的美好回憶,七、八十年代多次到訪,都是顧媚接機。他對內地印象不太好,一次給顧寫信說北京香山飯店不喜歡他的畫,掛兩天就取下來了,很生氣。「他說中國政府不重視他,嬲了幾天;這人就是這樣直接,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毫不留情。又說不想去北京,因為妹妹叫所以才去。反而他去台灣比較多。」
大量畫作送贈朋友
退出影藝圈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顧媚,已是饒有名氣的水墨畫家,她說繪畫之路受趙無極影響最大:「他信中一直指點我畫畫。」趙每一幅畫一定是十分滿意才拿出來:「他叫我們不好的畫立刻要毀掉,不要留。一些大師的後人不管甚麼垃圾都拿出來賣錢,對畫家聲譽不好。趙無極很仔細想這些。」趙的畫作價值連城,但他不吝嗇送贈朋友:「他很闊佬,水墨、版畫都拿來送朋友,還帶到香港叫我選。又介紹林風眠給我認識,很照顧朋友和後輩。」
《蘋果》記者楊倩
楊凡導演 窮學生獲大師利是
「雖然他的生活非常西方、非常藝術化;他思想非常中國,保持儒家傳統,對人好,中庸之道。」香港導演楊凡1970年首次在巴黎登門拜訪趙無極,當時趙已是舉世知名的畫家,卻欣然接受一個陌生窮學生的來訪:「還請我喝茶、閒聊,當時我只是二十多歲,他已很出名;我離開巴黎時去和他辭行,他還封了『利是』給我。只是見過兩次,他知我是窮學生,給封利是,祝我去英國旅途愉快,我覺得很感動。」
楊凡第三次上巴黎趙府已是二十年後,以攝影師的身份為趙無極拍照;其後在各種不同場合二人都有交流,包括1997年楊在法國巴黎總統府獲受勳儀式(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趙也有參加;趙到香港開畫展楊也有去見他,最後的會面在十年前,楊說:「當時我還送了幾幅張大千大風堂特製畫紙給他,因為他提起會畫些水墨畫。」
「趙作品啟發想像力」
楊凡去年從畫商朋友處獲悉趙無極患病,熟悉的訪客多不再認得,最近一次執筆是把整個畫架變成粉紅色,太太問新畫在哪兒,趙就笑指粉紅畫架。楊說:「他的作品啟發了我很多想像力,這是他給我最深刻的影響。」
《蘋果》記者
搞逝世40年展覽 李小龍弟轟康文署過橋抽板
1 :
GS(14)@2013-07-11 01:26:21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0710/18328630
為期5年的「武.藝.人生──李小龍」於本月20日李小龍逝世40週年當日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展開,日前有消息指展覽涉及太多李小龍童年在李家的資料,由於主辦單位康文署事前沒徵求李小龍胞弟李振輝等家人同意,李振輝及其家人也不獲主辦單位邀請出席,故李振輝去信康文署投訴不受尊重。
大前日記者聯絡上移居美國洛杉磯的李振輝,他大爆整件事始末,直斥康文署過橋抽板,不受尊重。64歲的李振輝在電話說:「大概兩年前,康文署首先contact我同我大家姐(李秋源),話想搞個李小龍展覽,仲帶埋我去沙田個展覽館度參觀。跟住我同家姐返番美國,佢哋話想過嚟同我哋再繼續傾,我話好呀,我特登上三藩市同佢哋再傾。我話我哋拍咗《李小龍》呢部電影,有個set不如拎出嚟擺喺展覽館度,可以畀人睇以前我哋屋企係點,佢哋仲話:『好呀!好意見。』但跟住冇曬下文。」
擅用故居設計
直至月前,李振輝從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口中獲悉康文署如期本月舉行李小龍展覽會,改邀李小龍遺孀Linda及女兒李香凝合作,初時李振輝還不以為意,他說:「我話唔緊要,佢哋鍾意點就點,但黃耀強同我講康文署繼續用小龍故居個set嚟做。咁就唔啱啦!攞曬我啲idea,同埋個set係我design,我come up每個idea,你攞咗我,咪侵犯咗我知識版權?我話唔得,黃耀強反映番畀佢哋聽,佢哋先至寫封信話對唔住,跟住問我有冇興趣返嚟,請我一個人返嚟參觀呢個展覽,我覺得好似俾人利用咗,攞咗我idea然後跟住佢自己走去搞,所以我好反感,我歡迎你哋搞個博物館,尊重我哥哥,但你一啲都唔尊重我同我家姐。」
駐白宮「拷問」10總統 第一女記者逝世
1 :
GS(14)@2013-07-22 23:41: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722/18343435
問小布殊攻伊有何居心
托馬斯1920年生於肯塔基州,父母是黎巴嫩移民。高中時代搞學生報令她立志做記者,大學畢業就跑到首都闖天下,初在報社當送稿員,給編輯斟茶遞水,43年加入合眾社,但主要寫女性新聞、社交界消息;時來運轉入白宮,全因60年甘迺迪當選,民眾對其妻積琪蓮興趣濃,托馬斯才被派去佛州直擊準第一家庭的假期。
當年通訊社業界競爭激烈,托馬斯表現卻不比男性同行遜色,對着總統窮追猛打不退縮,有白宮新聞秘書形容她像「拷問」般,最出名一次是質問喬治布殊攻打伊拉克有何居心,直斥他要為伊戰負責,又罵他是「美國史上最糟總統」。
托馬斯求真的專業態度,為她贏得同行尊敬,被譽為合眾社的「鬥牛犬」之餘,更獲得長年坐在第一排中間、椅背有名牌的尊貴待遇;同時也令她衝破女記者的多重「玻璃天花」:72年尼克遜訪華,托馬斯是唯一的文字女記者;兩年後成為合眾社駐白宮分社主任,是首位擔此職的通訊社女記者,後來更成為美國全國記者俱樂部首位女幹事和白宮記者團首位女團長。
托馬斯問問題詞鋒銳利,談己見心直口快,她對以色列的敵視也是眾所周知,但2010年她直斥以色列應「滾出巴勒斯坦」,「回到」德國、波蘭或美國,言論太惹火,令她要宣告退休。其時她離開服務57載的合眾社已經10年,加入赫斯特報業集團,影響力已遠遜從前。
對於這位一代「無冕女王」離世,奧巴馬發聲明說「傷感」,讚她「堅信對領袖鍥而不捨的問責,會讓民主制度運作得最好」。前總統克林頓伉儷讚她是女記者的「先驅」。被她臭罵、鄙視的喬治布殊,暫未有表示,但托馬斯大概也不稀罕,她曾說:「若想其他人喜歡自己,幹別的行業吧。」
美聯社/路透社
經濟學巨擘 高斯逝世
1 :
GS(14)@2013-09-08 13:17:48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904/18407946
【Ronald Harry Coase 1910─2013】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高斯,前日(週一)在美國芝加哥聖約瑟醫院逝世,享年102歲。高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論及「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強調只要釐清產權,毋須政府干預,市場就可解決問題,對產權理論、法津經濟學及新制度經濟學有極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
高斯生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執教多年,芝大前日發表聲明公佈他的死訊,但未透露死因。這位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跟一般經濟學家不同,他早已認定數學「不是我杯茶」,故此研究著重於法律規定和企業,當中兩篇重要著作,奠定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
《公司的本質》 避開市場成本
高斯1929年入讀倫敦政經學院,受到新任教的南非開普敦大學商業教授普蘭特(Arnold Plant)影響至深,「普蘭特向我介紹了史密斯的『無形之手』,讓我意識到一個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是如何由價格制度協調」。
1931年他拿獎學金赴美國學習,研究美國工業的截然不同結構。他在福特汽車公司和其他公司進行實地研究,讓他對交易成本有深刻體會,回國後除了在大學教書,還著手將他在美國見聞的體會整理,終於在1937年發表了《公司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以交易成本,包括時間、費用和經常開支,解釋了公司性質和規模。他認為,機構的成立是為避開「市場成本」。
哪些生產工序自行生產、哪些外判的相對成本,決定了一間公司的規模和性質。以美國通用汽車為例,寧願外購輪胎,都不自行生產,因為在外判競投中省掉的成本,遠較自行生產的好處大。
高斯是首位以這理論解釋現代企業規模的人,而直至今時今日,「生產」與「購買」的決定,仍然是大學商學院定時進行的個案研究。
在1960年,高斯再發表《社會耗費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進一步探討交易成本,主張完善的產權界定可解決經濟活動產生的外在問題,即是經濟學上所稱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
這即著名的「高斯定律」,核心思想是產權交易和交易費用──如果交易費用為零,產權清晰而且能自由交換,即使由法律規定的權利分配不當時,市場會通過自由交換得以修正。
高斯1997年受訪時,就以簡單一句解釋:「人們會利用資源,務求生產出價值最高的東西。我覺得這是顯而易見的,根本不需要『高斯定律』。」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提出一個例子說明。如果地主有兩間並列的房子,其中一家養了一隻狗,日夜吠叫,騷擾鄰居,吠叫聲就是「界外效應」。地主可向養狗一家多收租金,作為「購買」養狗的權利;少收另一戶租金,作為承受狗吠聲的補償。計算及交易狗吠聲的費用雖然高,而且過程中沒有直接交易,但狗主已承擔了他所製造出來的「界外效應」,毋須政府干預。
1991年獲頒諾貝爾獎瑞典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在1991年頒獎給高斯時,讚揚「發現和釐清了交易成本和產權,對公司架構和經濟運作的重要性」,「指出傳統基礎微觀經濟理論的不完整,因為它只包括生產和運輸成本,忽略了制訂和執行合約及管理公司的成本」。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和溫特(Sidney Winter)在1993年著書談及高斯時,形容他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
英國《金融時報》/彭博網
高斯生平
29/12/1910 生於倫敦,小時不良於行,雙腿用金屬支架,入讀殘障兒童學校
1923 12歲以獎學金入讀基爾伯恩中學(Kilburn Grammar School)
1927 大學入學試及格,中學畢業前已修畢倫敦大學首年課程
1929-31 入讀倫敦政經學院(LSE)商業學系,最後一年獲獎學金赴美學習一年
1932-34 任教於Dunde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1934-35 任教於利物浦大學
1935-51 任教於LSE
1937 發表《公司的本質》;與Marion Ruth Hartung結婚,兩人一直無所出
1948 以Rockefeller Fellowship獎金赴美9個月
1951 移居美國,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SUNY Buffalo)
1959 轉往維珍尼亞大學任教
1960 發表《社會耗費問題》
1964 加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法律與經濟》期刊編輯至1982年
1982至今 成為芝大榮休教授
1991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02/09/2013 卒於芝加哥,享年102歲
2 :
GS(14)@2013-09-08 13:39: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904/18407949
曾編寫多本經濟學教科書的本港經濟學家林本利表示,高斯的經濟思想透過高足張五常,在本港經濟教育發揚光大,可說影響了「過去30年香港人點睇經濟學」,直到近十年才影響力稍退。
維護積極不干預政策
林本利表示,張五常1982年回港出任港大經濟學系主任之前,香港的中學和大學經濟科都由凱恩斯學派和經濟發展理論主導,張五常在高級程度會考課程中,大力引入高斯的產權和交易費用分析等概念,教科書佔很大篇幅,令老師和學生都對「高斯定律」琅琅上口。
林本利指凱恩斯學派常用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分離的界外效應,印證市場失效需要政府介入,高斯定律則指出只要產權界定清楚,市場機制就能有效分配資源,成為維護香港過去積極不干預政策的主流思想,即政府少介入,可以的都交由市場解決。
他表示,近十年張五常退休,高考亦由新高中課程取代,多了介紹近年經濟學家關注的收入分配問題,如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研究,令高斯影響力稍減。
他指出,高斯經濟思想背後著重的是效率,但市場分配的結果很多時做成貧富不均,在社會開放和民主化下有很多衝突和問題,金融海嘯後很多人亦認為經濟增長並非唯一重要指標,政府應該用甚麼政策應對,涉及的是價值判斷多於市場效率,新高中經濟學課程就在效率以外,引入較多關於經濟公平的討論。
《蘋果》記者
3 :
GS(14)@2013-09-08 13:40:20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904/18407951
香港人認識高斯,都是因為張五常。張五常經常在他的文章提及高斯,對這位亦師亦友的經濟學家推崇備至,曾說「將來的歷史會認為整個20世紀對經濟思想有最大影響的兩個人物,是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和高斯」。
高斯其實不是張五常的博士論文導師,但思想上卻可稱是他師傅。張五常自言曾一次又一次細讀高斯經典論文《社會耗費問題》三年,每次讀後反覆思索,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任職時,第一要事就是拜訪高斯,自我介紹後高斯問他那篇文章說甚麼,張五常答是說「合約的侷限條件」,高斯說:「終於有人明白我了」,兩人就結成好友。
高斯常向其他經濟學家說,張五常是最明白他的經濟思想的人。張五常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中,雖沒引用《社會耗費問題》一文,經濟學界卻都認為是高斯定律的應用典範。
張五常說高斯的最得意軼事,是1960年高斯、佛利民、史德拉(George Stigler)等十大經濟學大師一次辯論,辯論政府應否介入或用其他手段介入,阻止工廠污染,高斯獨排眾議,力陳可用界定產權來解決,在場者都認同最後只有他在這場辯論屹立不倒。張五常指當晚參加辯論的醫學經濟大師嘉素(R. Kessel),多年後對他說:「經過這一晚後,我知道高斯是本世紀對經濟制度認識得最深入的人。」
本報昨天嘗試聯絡張五常談一談高斯死訊,但至截稿時仍未獲回應。
《蘋果》資料室
4 :
GS(14)@2013-09-08 13:40:33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904/18407953
高斯以產權理論傳世,對中國由共產主義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革充滿興趣,亦深刻影響中國經濟改革。他去年以101歲高齡出版的最後著作,就是《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又曾對合著的助手王寧說過,他的一生最大遺憾,就是有生之年沒去過中國。
2010年12月29日,即高斯100歲壽辰,中國十多家學術機構的學者在北京、上海和芝加哥三地舉行一場學術研討會為高斯賀壽,其間高斯在接受王寧的訪問中說,他對中國的濃厚興趣,可能是小時看《馬可孛羅遊記》時就有,後來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他就力促張五常去港大任教,因為他認為香港是研究中國經改的最好地方。
高斯定律影響中國經改
在張五常介紹下,高斯的產權理論在中國產生重大影響,新華網形容「在中國絕大部份經濟學人,都或多或少受到高斯的影響和啟發,而他更是在中國擁有大量忠實擁躉」,包括茅於軾、張維迎、盛洪、周其仁等內地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高斯曾說,「經濟學的未來在中國」,理由一是中國人口多、人才多,理由二是認為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的研究,將對經濟學發展有巨大貢獻。高斯200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用諾貝爾獎金在芝大舉辦大型中國經改研討會,後來亦成立「高斯中國學會」,推動中國經改研究。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高斯說過「中國改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因為成功解決了全世界1/5人口的富裕問題,亦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製度上借鑑。
向松祚說,高斯論證了產權明確保障,是市場經濟運作的最核心先決條件影響,中國的學者從高斯的理論分析出發展經濟的制度障礙,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核心,也是越來越注重產權保護,「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應該是高斯定律很好的實證應用」,今天改革深化,也是繼續完善產權制度,包括改革國有企業壟斷,對民營資本的產權保障。
他又透露,張五常和高斯在中國的好友,積極安排高斯今年10月到中國考察,可惜高斯等不及,留下遺憾。
新浪網/和訊網/新華網
5 :
roadman(34674)@2013-09-08 16:35:59張五常轉述高斯的一句話
高斯: 我不明白的經濟學理論, 就應該是錯的
何等的狂, 但他有資格.
(上面內容只憑個人記憶, 所以不一定百份百正確)
6 :
wilsonchui(9055)@2013-09-09 16:51:20相當年,讀AL micro econ 個個張五常上身
成個micro都係張蛇個人風格既經濟學
而家荷蘭張係HKU冇影響力,新課程cut左好多新制度經濟學(聽講)
諾獎得主 以經濟理論分析人類行為 經濟學大師 貝克逝世
1 :
GS(14)@2014-05-06 19:34: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77
經濟學家研究甚麼?從前絕大多數人都會說還用問嗎,當然是經濟!但在貝克(Gary Becker)之後,無論是歧視、犯罪、結婚成家和教育,經濟學家都有話說。這位以83歲之齡逝世的美國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大師,將經濟學分析引入其他人類行為研究,被譽為是20世紀最重要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之一。
芝加哥大學和貝克的家人前天(周日)表示,貝克因長期患病的併發症,上周六在芝加哥西北醫院逝世。芝大另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漢森(Lars Peter Hanson)表示:「人們將會記得他很有創意地擴大經濟分析的範疇,亦是20世紀最佳經濟學家之一。」
師承佛利民 論文引入歧視研究
貝克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和任教,師承經濟學巨匠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博士論文就將經濟分析引入種族和性別歧視研究,指歧視不能用人唯才、人盡其用,就像一種對歧視者和被歧視者都造成損失的稅項。
在貝克1950年代發表其洞見之前,社會科學各學科門戶分明,經濟學研究經濟、心理學研究心理、社會學研究社會。經濟學家的理性選擇分析,局限於研究買賣和生產等經濟活動,其他學科學者多數認為,犯罪和生育等人類行為,是由習慣和情緒等非理性因素驅動。
貝克打破門戶之見,認為只要假設人們會理性行事但不一定只為私利,人們是會作出計算、平衡各種動機和分析成本效益,然後作出選擇,經濟學的分析就可為這些行為帶來深刻洞見。
貝克將這套分析用於犯罪學,指一個人會否犯罪,是會對成功犯罪所得利益,跟被捉到的風險和懲罰代價作比較,利益高於代價就會犯罪,相反就不會。同樣分析亦可用於父母為子女供書教學的問題,令「人力資本」的概念普及。
在1981年的《家庭論》,貝克對生兒育女和家庭內分工等問題作出經濟學分析,指職業女性傾向生少些孩子,是因為打工賺錢令她們的時間變得寶貴,又指政府向未婚媽媽提供福利援助,是會令人少了結婚和鼓勵貧窮婦女當單親媽媽多生育。
影響社會學犯罪學人口學
貝克的創見最初兩邊不討好。他在諾貝爾基金會的自傳寫道:「我那種研究在很長時間都被多數重要經濟學家忽視,或者非常不喜歡,甚至認為我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其他學者認為他的犯罪成本效益分析,漠視道德對錯問題,教育學家更大罵把讀書當成投資的人力資本理論銅臭味濃,沾污教育理想。行為經濟學派反過來引入羊群效應等心理學現象,挑戰他的理性選擇假設,爭辯亦沒完沒了。
但貝克的分析最終亦得到認同,199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對社會學、犯罪學和人口學等學科帶來深遠影響,不再忽視有關問題的經濟分析層面。密歇根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沃爾弗斯(Justin Wolfers)說:「他的影響遠遠超越經濟學。我個人認為,他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社會科學家。」
美聯社/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2 :
GS(14)@2014-05-06 19:34: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80
貝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原來他求學時期曾在選經濟學和社會學之間徘徊,讀數學出身的他選了經濟學,並完全投入用經濟學的觀念看世界。
1930年12月2日出生的貝克,父親是公司合夥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數學,對社會問題有興趣,卻嫌社會學抽象概念多「太難」,選了副修經濟學,認為學科關乎社會組織之餘,亦有嚴謹的數學工具。
■《人力資本》
是貝克的教育經濟學傑作。 ■《家庭論》
分析生兒育女等家庭決定的理性考慮。 ■《歧視經濟學》
分析歧視造成的經濟代價。
貝克2004年在《商業周刊》最後一篇專欄說:「跟很多同代人一樣,我讀大學初期是個社會主義者,但讀了幾個經濟學課程,我就學會競爭、市場和誘因的威力,瞬即變成古典自由主義者,相信個人責任的力量、市場經濟、政府角色重要但有限。」
貝克在芝加哥大學讀碩士和博士深造經濟學,師從佛利民,畢業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70年回巢芝大經濟系,高足包括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貝克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令他83年同被社會學系聘任為教授。
曾非法泊車「理性犯罪」
芝大形容經濟學世界觀,滲入到貝克生活的各方面。貝克首任妻子早逝,認識第二任妻子、中東史家納沙特(Guity Nashat),就是起於貝克登廣告求售一套飯桌椅,引來納沙特跟他討價還價。英國《金融時報》指貝克一次出席該報午餐會時非法泊車,事後向記者說那是衡量過風險和效益的「理性犯罪」。
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
3 :
GS(14)@2014-05-06 19:35:02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82
貝克多年來在專欄及網誌評論時事與經濟問題,被視為保守派的他,卻有許多觀點與共和黨相左,如認為面對同性婚姻、墮胎等問題應更具彈性;他承認自由市場不完全,但即使金融海嘯禍及全球,他仍堅信自由市場的力量。
[■2007年貝克獲時任總統喬治布殊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2007年貝克獲時任總統喬治布殊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市場不完美 政府做得更差」
銀行及金融機構以高槓桿爭取最大回報,引爆2008年金融海嘯,貝克2010年接受《紐約人》雜誌訪問時說:「市場並不完美,但政府做得更差。」美國經濟起起伏伏,也未動搖他這個信念。
貝克1985年至2004年間為《商業周刊》專欄撰文,原本只打算寫一兩年,結果一寫19年,只因發現「享受以經濟學角度去剖析重要的社會議題」,之後與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上訴法院法官波斯納(Richard Posner)聯手寫網誌,分析政治經濟議題。
屬保守派的貝克,不少立場與共和黨背道而馳,他贊成向古巴全面開放貿易關係,倡議大麻非刑事化;批評共和黨過份集中社會及軍事議題,自製「保守主義危機」,認為若要保守主義運動更具吸引力,最佳方法是「以更靈活態度處理軍中同性戀問題、同性婚姻、墮胎及幹細胞研究」等社會熱話。
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辦首派局長慰問家人趙紫陽逝世十年 中共態度軟化
1 :
GS(14)@2015-01-19 01:00:27
■趙紫陽逝世十周年,骨灰仍無法入土為安。
今日是因六四下台的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逝世十周年,趙家人昨對《蘋果》證實,他們正考慮將親人的骨灰入土為安時,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派局長級高官到家裏溝通,表示中央合適時會安排,要趙家人等一等。來者態度很好,讓趙家人感到當局態度明顯有變。十年前習近平的母親曾代表全家給趙送花圈,事件惹外界揣測。但京城異見者認為,目前看不到習要為趙平反的可能。
「昨天田紀雲(前副總理)來了。」趙紫陽的女婿王志華昨接受《蘋果》記者電話訪問表示,今年是父親去世十周年,家裏(北京富強胡同六號)無特別安排,但像往年一樣開放給外人悼念,近兩天陸續有人前往祭悼,多為父親生前好友、同事,當局也沒禁止,「只要家裏有人,想進來都能進來」。
骨灰入土仍要等一等
王志華證實,日前中辦派人到家裏溝通,因他們正打算把父親和母親骨灰合起來找地方安葬,讓兩老入土為安。「他們知道了,主動來溝通,過問這個事。」王透露,來人要他們暫勿打算,稱當局會找「合適的時機」安排,要趙家等一等,不要急。但來人並未提出骨灰安置的具體方案。
■趙紫陽與夫人梁伯琪生前合照。
■趙紫陽八九民運時到天安門廣場與學生對話,右二為前總理溫家寶。
■習近平(左)及母親齊心。
■趙紫陽二○○五年病逝,習母齊心曾致送花圈,並寫有「齊心率子女敬挽」。
習母2005年送花圈致祭
「說實話,我們不會考慮送八寶山。」王志華說,「我們的原則是喪事家辦。我們希望按中國的傳統,入土為安。我們也不附加其他的條件。」王認為父親骨灰放家中已十年,母親去世也一年多,「作為子女後輩,我們有責任處理好。」王志華透露,來者是中辦秘書局長,此舉多年罕見。被問到是否表示習近平對趙紫陽另有看法,王坦言稱:「他們是主動來溝通的,以前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過,而且態度也很好,我們確實感覺有變化。」二○○五年趙紫陽去世時,習近平的母親齊心曾送花圈致祭,輓聯落款是「齊心率子女敬挽」,其時習近平是浙江省委書記,是習家唯一位高權重的子女。不過,新華社前記者、《炎黃春秋》總編輯楊繼繩對本報表示,趙紫陽的問題是六四,六四定性不改,相信當局對趙的評價也難有變化,中辦的舉動是否代表習近平有新考慮,很難判斷。習近平對趙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但要改變中共既有結論,目前不太可能。北京維權人士胡佳指,聯繫到這兩年習近平對政治異見的嚴酷打壓,看不到習要為趙平反的可能。趙紫陽前秘書鮑彤對本報表示,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趙紫陽的骨灰在家放了十年,當局不能說「現在沒空考慮這個問題」,就讓人家一直放在家裏,「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應該由他的家人決定。現在既不讓人家入土,又不給出怎麼安置,是不人道的。」鮑彤認為,國家領導要管國家大事,「比如說六四真相如何,這是國家的大問題,政府有責任公佈。」《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17/19005573
財經八一八: 亞視前大股東邱德根逝世
1 :
GS(14)@2015-03-23 16:38:52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財經八-八-旭茉jessica-run-2015-220000008.html
當大家近月不時看到亞洲電視欠薪的新聞時,相信已忘了亞視的輝煌歷史,而剛於本月十七日,象徵亞視光輝一頁的遠東集團創辦人兼亞視前大股東邱德根逝世,就更叫人婉惜一個時代的終結。終年九十的邱德根曾帶給香港人很多快樂,曾經風光的本港最大型遊樂場「荔枝園」(簡稱荔園),就是由邱氏於一九四九年創立。當時的遊樂場內有摩天輪、旋轉木馬及咖啡杯等機動遊戲,之後增設有動物園及宋城等,老戴記得當年亦曾到此首次觀賞大笨象真身呢。
至於多名本港歌影視紅星都曾經在荔園內表演,如已故的梅艷芳及仍然活躍影壇的成龍等。不過,荔園於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正式結業,原址位置已成為公屋華荔、居屋荔欣苑及由長實(00001)與邱氏旗下遠東集團合作發展的私人屋苑盈暉臺。邱德根曾透露有意在大嶼山重建荔園,並曾與政府洽談,惜政府未有取態,如今他仙遊,相信重現荔園機會更渺茫。邱德根的另一得意之作是一九八二年全面收購亞視前身麗的電視,並把公司改名為目前的亞視。在他任亞視董事局主席期間,進行多項改革以減開支,滿清十三皇朝、秦始皇及王昭君等當年知名電視劇集都在其任內製作,亞洲小姐也是源於邱,當年的亞視更曾成功轉虧為盈。
【街頭直擊】李光耀逝世 港人最Buy佢房屋政策
1 :
GS(14)@2015-03-24 08:34:13
香港與新加坡經常互相較勁,不過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剛病逝,不知香港人如何看待這位新加坡國父呢?《壹錘定音》記者就此走到街頭,訪問市民看法。有受訪市民讚許李光耀是一個具有能力、敢於在「異鄉」走自己的模式,嘗試改變一個地方;亦有市民認為他有點獨裁等;有幾位市民指出,李光耀生前定下的制度完善,即使他離世以後,也不會對新加坡構成影響。同時,不少受訪市民欣賞新加坡的房屋政策,令當地人得以享受高質素生活︰「整個國家的福利良好,所以人民安居樂業,我也嚮往新加坡的生活,起碼他們不用擔心住屋問題。」其實,當年新加坡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參考了香港的模式,希望國民能夠改善居住環境。因此新加坡的「組屋」等同香港的公屋,發展至今,全國已有85%居民住組屋,當中95%為自置業主,只有5%是租客。基本上,不少「組屋」千餘呎單位,擁有三房兩廳,任何新加坡公民都享有權利租住。對於正煩惱住屋問題的香港人,仍然是望塵莫及,只有羨慕的份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806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