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者稱轉基因被妖魔化,國外勢力蓄意詆毀中國轉基因政策

近年來中國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玉米,但卻未見轉基因大豆獲得生產安全證書,進行商業化種植。有學者認為,中國目前處於轉基因產品“能吃不能種”的尷尬局面,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謠言影響了公眾對轉基因的接受度。

日前,在“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挑戰及政策研討會”上,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胡瑞法稱,轉基因現在被網絡媒體妖魔化,國外勢力通過刻意篡改和歪曲國際權威機構的報告和文件制造了一系列的謠言,讓消費者形成了轉基因“不安全”的印象。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傳播平臺和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聯合舉辦。胡瑞法主要從事發展經濟和農業技術經濟研究,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科技與生產部主任。曾任世界銀行中國農業科技投資項目顧問、亞洲發展銀行項目顧問、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經濟項目專家、國際水稻研究所經濟項目專家等。

中國轉基因研發的實力

在針對轉基因的眾多質疑中,安全性問題被質疑最多。

胡瑞法表示,他的團隊通過檢索並閱讀SCI(科學引文索引)中有關轉基因農作物安全的全部論文(共9333篇),其中得出食品不安全結論的僅有32篇。而通過對這32篇論文的追蹤研究,發現其最後都被學術界否定了。今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也發布報告支持“轉基因作物安全”這一結論。

在這一條件下,中國的轉基因研發國際競爭力如何?是否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轉基因產品商業化後,外國公司將控制中國的種子市場呢?胡瑞法回應稱,中國的轉基因研發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將控制中國糧食安全的觀點缺乏依據。

胡瑞法跟他的團隊以國際上所發表的全部SCI論文數據為依據,采用文獻計量分析的方法,檢索出美國Web of Science數據庫時間跨度從1973年到2014年有關轉基因的論文共有37334篇。其中,美國研究人員發表的SCI論文高達15748篇(42.2%),遠高於處於第二位日本的3822篇(10.2%)和第三、四位中國的3131篇(8.4%)和德國的3115篇(8.3%)。

不過,值得關註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研究人員所發表的轉基因研究SCI論文的增長速度遠超於其他國家。2014年,中國發表的轉基因論文數量達到447篇,與美國的456篇相比僅相差9篇。胡瑞法稱,這表明在轉基因技術的基礎研究方面,中國已與美國發表的研究成果不相上下,美國和中國成為目前轉基因基礎研究競爭力最強的兩個國家。

另外,轉基因分作物研究方面,水稻、棉花這兩項,中國領先世界,其它作物處於國際第二。而批準授權的轉基因專利數量方面,中國落後於美國,但是遠大於第三位的日本及其他國家。在商業化技術方面,中國農民生產上所采用的轉基因作物技術絕大多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轉基因產業化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玉米,然而早已經於2009年通過了安全評估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到目前為止,仍未能被批準商業化。以轉基因大豆為例,自2003年起中國大豆進口量已超過生產量,2015年進口量已為生產量的7.1倍。進口的大豆基本為轉基因大豆。但卻未見轉基因大豆獲得生產安全證書,進行商業化種植。

“能吃不能種”的現象折射出產業化進程推進緩慢背後的挑戰。為此,胡瑞法跟他的團隊研究分析了公眾對轉基因接受程度,其樣本來自於隨機抽樣調查的北京市12個超市、12個菜市場、1640位普通公眾,以及全國食品、農藥、種子、飼料四個行業的160位企業老總,還有對經常報道轉基因問題的54位記者。

研究發現,公眾接受轉基因食品的比例低於20%,支持轉基因糧食作物商業化的比例低於25%。不過,他同時還提到,網絡、電視、報紙、微信等媒體介質是公眾有關轉基因安全信息來源最多的渠道。

胡瑞法稱,通過對公眾生物技術知識的測試發現,一半以上的公眾缺乏獨立判斷媒體有關轉基因信息正確與否的能力。他認為,轉基因現在處在被網絡媒體妖魔化的大背景下,謠言直接影響了公眾對轉基因的態度。但是生物技術知識水平越高,其接受轉基因食品和比例越高。

此外,調查發現,在多數公眾缺乏生物技術知識的情況下,科普較難被公眾接受。

在研討會上,胡瑞法稱,謠言的產生和流行與國外勢力的介入有關,而地方政府的非科學(反科學)決策,助推了轉基因的反科普宣傳,進一步加深了消費者轉基因“不安全”的印象。

胡瑞法認為,國外勢力通過刻意篡改和歪曲國際權威機構的報告和文件制造了一系列的謠言,這些謠言成為國內反轉人士的主要“科學”依據。並且這些國外勢力還發表大量詆毀國家轉基因政策,蠱惑公眾反政府、反科學與反科學家的帖子,如農業部門主要負責人則常被冠於“利益官員”、“漢奸”等稱號,所有公開發表支持轉基因觀點的科學家都受到攻擊。

胡瑞法稱,國外勢力“有組織”、“有目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功地挑撥了政府、科學家與公眾的對立,醜化了政府和科學家,撕裂了中國社會。他認為,應該立即阻斷國外勢力對國內輿論的介入,充分揭露其試圖幹涉國家內政、顛覆國家政權的陰謀。

胡瑞法還認為,要創造科學理性討論轉基因的輿論環境,采取措施杜絕對政府官員和轉基因科學家的人身攻擊,建立轉基因安全理性討論的平臺,使有關轉基因安全性的討論回歸到以科學和事實為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74

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 黑龍江明年5月起全面禁止轉基因作物

據中新網報道,黑龍江省官方16日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修訂的《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自2017年5月1日起,將在該省行政區域內全面禁止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以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用農產品。

黑龍江作為中國農業大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居中國首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國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黑龍江也在按照中國官方提出的“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思路逐步完成轉變。

此次黑龍江官方出具的材料中,對轉基因技術進行了特別說明——轉基因是一個新興的、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技術領域,轉基因技術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在農業、食品、醫藥、環保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支持轉基因技術在科學的範圍內研究和發展,也不反對轉基因技術在農產品方面的研究與試驗。”黑龍江省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姚大為說:“但是,當這種技術還不能準確回答安全與不安全時,謹慎推廣應該是明智的選擇。”

黑龍江官方表示,在黑龍江省依法禁止種植轉基因糧食作物,是用法律手段保護生態發展空間,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此外,黑龍江的寒地黑土和植物多樣性等特別需要保護,此次通過的新條例規定對於黑龍江這類農業省份尤為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56

農業部部署2017年農業轉基因監管:嚴格試驗審批

1月13日,據農業部網站消息,農業部今日下發關於做好2017年農業轉基因監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嚴格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審批制度,嚴查中間試驗是否依法報告、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是否依法報批、安全控制措施是否落實。

以下為通知全文:

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農業轉基因監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2016年,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切實履行職責,嚴格依法監管,轉基因監管工作不斷加強。為做好2017年農業轉基因監管工作,促進農業轉基因研究與應用健康發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突出監管重點

(一)繼續做好試驗環節監管。嚴格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審批制度,嚴查中間試驗是否依法報告、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是否依法報批、安全控制措施是否落實。對轄區內涉農科研育種單位試驗基地全覆蓋排查,通過抽樣檢測查處轉基因作物非法試驗。對已經批複的轉基因試驗全覆蓋檢查,試驗前檢查控制措施和制度建設情況,試驗中檢查安全隔離等措施落實情況,試驗結束檢查殘余物和收獲物處理、保存情況。加強對被處罰、被通報單位的檢查。

(二)繼續做好南繁基地監管。對南繁基地進行全覆蓋檢測監測,嚴查私自開展轉基因試驗和育繁種行為,對違規試驗和育繁種材料堅決鏟除。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基地的管理,落實基地的設施條件和管理要求,推進生物育種專區建設,逐步將轉基因南繁試驗納入專區管理。

(三)繼續做好品種審定環節監管。申請單位應對參加區域試驗的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品種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試驗組織單位進行複檢,發現非法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立即終止試驗。嚴格落實未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品種一律不得進行區域試驗和品種審定的要求。

(四)繼續做好種子生產、加工經營環節監管。對轄區內的種子生產基地開展拉網式排查,嚴查親本來源,加大苗期檢測力度,發現問題從嚴從速查處。開展種子加工和銷售環節轉基因成分抽檢,嚴防轉基因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等種子冒充非轉基因種子生產經營。

(五)突出抓好番木瓜苗木生產環節監管。以番木瓜育苗企業和育苗基地為重點,對育苗基地和苗場的種子和幼苗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發現問題立即鏟除,依法處理,進一步規範轉基因番木瓜的生產種植。

(六)突出抓好進口環節監管。嚴格落實轉基因生物進口和加工許可制度,嚴查國內進口商和加工企業的安全控制措施、檔案記錄和標識管理,重點核查裝卸、儲藏、運輸、加工過程中安全控制措施落實情況,產品采購、加工、銷售等管理檔案以及轉基因產品標識情況,開展抽樣檢測,確保進口轉基因生物全部用於原料加工,推動境外貿易商、國內進口商、國內加工企業監管工作一體化。

二、加大查處力度

(一)對違法開展田間試驗(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的研發者,責令停止試驗,停止安全評價申請資格,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停止科研項目,停止品種審定資格,追究單位領導責任。

(二)對以轉基因品種冒充非轉基因品種申請試驗審定的,嚴格按《種子法》及相關法規規章進行處罰。

(三)對違法制種、繁種、銷售轉基因種子(種苗)的生產經營者,停止生產經營,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和種子,吊銷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四)對違規進口轉基因生物,安全管控措施落實不力的進口企業和加工企業,依法責令停止進口,停止加工資格,給予行政處罰。

三、落實管理制度

(一)強化屬地管理責任。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監管主體,主要領導負總責。要嚴格按照《種子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要求,勇於擔當、主動監管、嚴格執法,將轉基因監管工作制度化,並在人員、經費和裝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落實主體責任。督導研究試驗單位、種子企業、進口企業、加工企業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進一步提高認識、建立制度、落實監管措施。督促種子生產經營者和進口加工企業依法持證經營,健全管理檔案,規範標識管理。

(三)落實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好績效考核、約談問責、督導檢查制度,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壓實責任。落實好轉基因監管信息報送制度,案件查處信息實行月報,沒有案件的零報告。

(四)加大案件曝光力度。對已結案的違規違法案件,各省要及時在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官方網站公布查處結果,並及時將詳細案情和查處情況報告農業部。

(五)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鼓勵社會各界對違規行為進行舉報,對於舉報的線索,一查到底,主動接受監督。

四、工作安排

(一)動員部署。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本區域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實施方案,明確工作重點、任務分工和牽頭部門,細化工作措施和要求,抓緊部署監管工作。

(二)組織實施。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擔負屬地監管責任,認真開展監管工作,確保各項監管措施落到實處。農業部將對各省監管情況進行督查。

(三)工作總結。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年底對全年轉基因監管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及時總結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科學研判形勢,謀劃下一步工作。

農業部辦公廳

2017年1月1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26

農業部:經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農業部28日對外公布消息說,農業部已對2017年中國的農產品轉基因監管工作進行部署,並指出,經過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

農業部27日召開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科學嚴格的安全評價,經政府批準的轉基因農產品是安全的。發展轉基因是國家戰略,中央對轉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

會議對2017年中國農業轉基因監管工作進行了五項部署。

一是突出監管重點。繼續做好研究試驗、南繁基地(中國重要育種基地,位於海南省)、品種審定、種子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監管,強化番木瓜苗木生產和進口環節監管。

二是落實主體責任。督促研究試驗單位、種子企業、進口企業、加工企業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落實監管措施。

三是強化管理責任。加強屬地管理,繼續做好績效考核、約談問責、督導檢查,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

四是加大科普宣傳。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建好隊伍,科學發聲、主動發聲、經常發聲。

五是提升監管能力。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技術支撐能力,加大案件曝光力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56

商業化種植21年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110倍

在轉基因作物21年的商業化進程中,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迅速上升到2016年的1.851億公頃,實現了110倍的增長。

5月4日,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 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給出前述數據。ISAAA董事會主席Paul Teng稱,轉基因作物已經成為全世界農民一項至關重要的農業資源,因為它能提高農作物的生產率、利潤及保鮮效果,幫助農民實現巨大收益。

ISAAA董事會主席Paul Teng博士發布報告

Paul Teng提到,在新的轉基因品種馬鈴薯和蘋果獲得商業化批準並開始種植以後,消費者將能夠切身體會到生物技術帶來的好處。因為這些農產品不容易腐爛或受損,大幅降低了食物浪費和消費者食品的開支。

上述報告顯示,在一些非洲國家,轉基因作物的應用曾面臨審批程序上的諸多障礙,但這些情況正在改善。2016年,南非和蘇丹把轉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229萬公頃增加到266萬公頃。在非洲大陸的其它地方,一股新的接受浪潮也正在湧現,肯尼亞、馬拉維、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加納、斯威士蘭和烏幹達等國都在各類轉基因作物品種的審查和商業化上取得進展。

ISAAA全球協調員Randy Hautea稱,雖然轉基因作物在非洲長期以來都面臨審批方面的挑戰,但當地的農民不斷應用轉基因作物,因為他們受益於其穩定性和高產性。她補充道,隨著更多國家對香蕉、豇豆和高粱等作物開始進行審批,相信轉基因作物的應用率會在非洲及其它世界各地繼續增長。

報告顯示,2016年轉基因作物的最大種植國仍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這五個國家加起來的種植面積達到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91%。在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26個國家中,有19個發展中國家和7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占總面積的54%,而發達國家占46%。

值得關註的是,在歐洲,西班牙、葡萄牙、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這四個國家在2016年種植了13.6萬公頃的轉基因玉米,較2015年增加17%。這反映出歐盟對於抗蟲玉米的需求。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其它歐盟國家沒有種植,但是他們進口了數百萬噸的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作為飼料使用。

Paul Teng稱,未來情況如何,取決於這些國家的監管部門對農戶的需求作何反應。有些政府針對轉基因技術沒有迫切需求,但是歐盟正在進行很多研究,主要是實驗室和田間試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20

農業部官員:批準任何一個轉基因安全證書都要經得住時間檢驗

5月5日,在2017年農業生物育種產業化高層研討會上,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知識產權處副處長張憲法稱,我國轉基因評價非常嚴格,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都是安全的。

他說,轉基因是給世界多了一種選擇,轉基因產品就是讓我們的貨架多了一種選擇,讓玲瑯滿目的商品又多了一種商品,其實沒什麽,關鍵是讓公眾有選擇,喜歡就買,不喜歡就不買。

 

在安全評價問題上,張憲法表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相關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轉基因評價標準。而我國的評價指標要嚴於國際標準,多於國際標準。轉基因安不安全不能籠統地講,要經過評價之後才能下定論,凡是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品。

那麽,政府的嚴格評價是否會影響到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發展呢?

張憲法認為,“我們要樂觀度看待這件事情,在轉基因安全評價問題上,把關再嚴格都不過分,就是要嚴之又嚴,慎之又慎。我國政府對轉基因安全委員會的要求是,批準的任何一個證書都要經得住時間的檢驗、歷史的檢驗、科學的檢驗,所以,要堅持慎之又慎的原則來進行安全評價。”

在轉基因標識方面,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國對轉基因產品或食品,實行按目錄定性強制標識制度。即凡是列入標識目錄的產品,只要含有轉基因成分或者是轉基因產品加工而成的必須標識。

2002年,我國政府出臺《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識目錄,對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定性標識,其他轉基因產品可自願標識。

除此以外,政府還發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簽的標識》國家標準,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了標識的分段監管。

張憲法提到,雖然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有保障的,但是吃與不吃是自己的選擇,我國在這一點上尊重公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對轉基因食品是有標識的。

除了定性按目錄強制標識這種標識管理制度外,還有定量全面強制標識,對所有產品只要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歐盟(0.9%)。定量部分強制標識,對特定類別產品只要其轉基因成分超過閾值就必須標識。如日本(5%)、韓國(3%)。

張憲法提到,歐盟1997年頒布的新食品管理條例(258/97),設立了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的最低含量閾值,即當食品中某一成分的轉基因含量達到該成分的1%時,需進行標識。到2002年,歐盟將這一閾值降低到0.9%。而日本等國家未批準轉基因國內商業化種植,把轉基因產品標識制度作為農產品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至於美國,對轉基因產品加工和經營沒有特殊要求。轉基因產品可以采取自願進行轉基因標識,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要求轉基因標識必須真實、不能誤導消費者。但由於美國的一個州出臺了轉基因強制標識的法案,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緊急出臺《轉基因信息披露法案》,禁止各州私自制定各州轉基因制度,要求對轉基因產品成分進行標註,但是具體辦法正在制定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87

東北調研:大豆播種面積大幅增長 非轉基因加工或迎轉折

東北大豆玉米春耕接近尾聲,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組織下第一財經記者來到東北三省進行了一輪春耕調研,旨在了解今年東北農作物播種情況。

東北三省是我國農業大省,中國大豆主產區也就在這里,這次調研我們先後走訪了北安、海倫、松原、大連等地的農場以及大豆玉米的深加工企業。

東北大豆播種面積大幅上揚

在調研中記者了解到,由於去年政府取消了玉米托市價格,玉米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挫,不少農戶在玉米上基本沒有賺到錢,有些甚至賠了錢。相比較而言去年大豆價格較為堅挺,種植大豆政策也有所傾斜,因此今年農戶普遍認為大豆種植還是存在一些利潤。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的現象較為普遍。

黑龍江龍江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表示:“因為今年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對種大豆的農民進行‘直補’,對玉米改種大豆的農民,國家每畝地補貼150元,這樣促進了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現在有很多適合種大豆的區域,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非常高。我們認為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應該是大幅增加的,預計黑龍江地區增加30%都打不住。”

黑龍江農墾總局北安管理局趙光農場場長王宏忠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趙光農場有耕地50萬畝,去年60%種植玉米,20%~30%種植大豆,由於國家出臺了鐮刀灣地區要減少玉米種植的相關政策,今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整至30%,大豆種植面積調整至50%,其余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以及雜糧。”

海倫市也是黑龍江大豆的主產區,這次在海倫市大豆種植面積的調研中,海倫市糧食局副局長朱中穎告訴記者:“今年海倫地區預計大豆產量增幅比較大,而玉米產量可能出現大幅縮水。去年我們大豆種植面積是22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是156萬畝,今年海倫市經過結構調整之後,預計種植大豆260萬畝,預計種植玉米80萬畝。”

從記者調研的幾個地方來看,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而這可能對於未來大豆價格形成壓制。

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困局或迎來轉折

高企的大豆價格刺激著農民的種植,而另一方面,對於加工企業而言則是另一番景象。由於收儲價格相對較高導致不少加工行業買不到便宜的大豆來生產豆油,這也導致近幾年東北非轉基因榨油廠開工率連續下滑。隨著播種面積的上揚,加工企業對於下半年的市場充滿希望。

轉基因大豆主要用途就是壓榨成豆油,因此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的主戰場就在豆油市場打響了。一般而言非轉基因大豆價格高於轉基因大豆,在轉基因大豆沖擊下,非轉基因豆油壓榨利潤薄得有限。

理論上非轉基因大豆價格高於轉基因大豆,那麽非轉基因豆油價格也應該高於轉基因豆油。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博弈卻並不成立,在整體供大於求的市場下,價格博弈還是遵循著“木桶定律”來運行,即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高度。豆油市場定價如何取決於成本最低的豆油定價情況。當非轉基因豆油供大於求的時候,多余的那些非轉基因豆油價格自然會往轉基因豆油價格上面去靠,然後逐漸拉低非轉基因豆油與轉基因豆油的價差。上遊政策扶持挺價格,下遊市場定價,與轉基因豆油做競爭,這是東北壓榨企業面臨的尷尬。

據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全國告訴記者:“2016年大豆的總消耗量約為9500萬噸,其中8000多萬噸是轉基因大豆,而非轉基因大豆僅消耗了1000多萬噸。哈爾濱地區的油廠生產的主要是非轉基因豆油,因此生產沒有積極性,一時半會還很難開工,如果將來,老百姓對非轉基因認可度越來越高,也許能好起來。”

宋勝斌告訴記者,這幾年東北大豆每年的種植數量都在下降,加上中儲糧高價收購,這樣導致下遊企業所需的大豆嚴重不足,現在農民手里的大豆很少。 “中儲糧手里有一部分大豆,但是到現在還沒有拍賣出來,我們希望中儲糧抓緊拍賣,我們也能早日開工。”他說。

目前,黑龍江不少非轉基因榨油廠像宋勝斌那樣因為沒有利潤,或買不到合適價格的大豆而處於關停狀態。而另一些則選擇轉型,往深加工方向謀求出路,張全國就選擇了轉型深加工。

張全國認為,只要有轉基因大豆存在,非轉基因豆油廠很難開機。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大豆蛋白粉等深加工產業上去,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張全國的企業實現了減虧,他告訴記者,今年有望扭虧為盈。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05

貿易戰或致美對華大豆出口收縮 主糧轉基因產業化尋找契機

當前正值北美大豆種植季,而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要不要種大豆,對200多萬美國農場主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因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戶,銷往中國的大豆超過總產量的六成。

同樣的,目前,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屢創新高,2017年達到86.2%,而且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為來自美洲的轉基因大豆。那當前中國是否可以打破“只能進口轉基因大豆,卻不能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尷尬,推動國內轉基因玉米、大豆的產業化進程呢?

日前,在《食物進化》觀影暨轉基因科普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科學層面來講,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被批準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當前最需要解決和應對的還是輿論的接受度難題。時值中美貿易摩擦之際,這將會為中國社會進一步認識和接受包括大豆在內的主糧轉基因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

大豆買賣雙方博弈

4月初,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此舉著實讓美國農場主們一下子慌了陣腳。因為種植季已經來臨,美國從南到北正在準備播種計劃。而改種玉米又受制於中國每年玉米的配額而進口數量有限。根據中國官方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玉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720萬噸,更何況玉米也位列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之列。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440萬噸,總需求量達到11079萬噸。這意味著,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僅有13%。

大豆在中國的糧食進口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呈現明顯的大豆主導型糧食進口特征。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累計9553萬噸,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

此外,2017年,我國大豆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分別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3%和34%。

在國內的總需求中,大豆的消費可分為三類,其中榨油為主要用途。上述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豆榨油消費956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86.3%,其中國內大豆180萬噸,進口大豆9380萬噸。也就是說,來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在國內的榨油需求中占據支配地位,達到98.1%。其次,大豆還用於食用及工業消費,達到1445萬噸,此外,還有種用及損耗,達到54萬噸。

然而,從當前形勢看,中美雙方如果不能及時達成貿易妥協,貿易戰或將導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縮。

大豆缺口填補路徑

面對剛性需求,該如何填補美國大豆收縮所帶來的供給缺口呢?

轉投南美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不過,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大豆產量在1.5億噸左右,去掉國內消費,出口大豆的80%都已經由中國進口,剩余的20%被歐盟、日本等進口。中國從這兩國取得進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獲季不同,難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幹旱,大豆減產1500萬噸左右,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出口量。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價格水漲船高,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價的價格上漲。

當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類產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內難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應。這是當前的生產與供應格局所決定的。如果美國大豆進口受阻,南美大豆產量必將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開墾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環保的制約。

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升國內大豆自給率,也是一條路徑。

目前盡管中國正大力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但是以國產大豆1851.7公斤/公頃的單位面積產量來計算,要替代美國大豆,就需要2.66億畝耕地,如果全部替代進口,就需要7.6億畝耕地。但一直以來,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則被視為有效緩解國內耕地、勞動力和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國內當前正在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可以緩解一部分的供給缺口。考慮到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大豆單產,隨著合適時機的到來,中國批準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種植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業內認為,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將這一部分市場拱手相讓,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轉基因技術。

與此同時,應對大豆缺口也應該考慮從節約糧食著手。據統計,全國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糧食每年達到3500萬噸以上。

主糧轉基因產業化的爭論

不論是從美國,還是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均為經過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批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由於中國的買家市場,沒有經過中國官方批準的轉基因大豆品種,美洲農場主斷然不會種植,因為根本無法出口到中國市場,即便運來也會被海關退運。

轉基因大豆有著顯著的優勢。比如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會減少黑土地翻耕,保護地力,而這也會大幅的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為農民增加收入。種植抗蟲轉基因大豆,可以減少農藥使用,對食品安全也是利好。

對於發展轉基因,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經濟學會黃季焜稱,農業生產並不只是“增產”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民的收入提高、健康和環保問題。

針對“國產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的機會已經不大”的觀點,姜韜認為,對於科學家來說,更關註政策本身對自主科技成果的支持。最重要的還是,中國是否能盡早邁出轉基因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化步伐。至於國產轉基因大豆被批準種植以後,到底具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能不能幫助中國挽回一部分市場份額,這是來自經濟效益層面的考慮,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對於轉基因抗蟲玉米和水稻的競爭力,國內科學家還是充滿信心的。

其實,在頂層設計上,國家已經為了主糧轉基因的產業化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比如,“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稱,“十三五”期間要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等。

2017年10月,隨著國務院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修訂,規範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審批流程,為未來轉基因商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石。

面對輿論接受的難題,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18年將繼續加大轉基因科普宣傳力度,組建科普聯盟,舉辦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回應公眾的關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67

內地61院士 硬推「轉基因大米」

1 : GS(14)@2013-10-21 23:55: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21/18472599
民間一向對轉基因大米的副作用心存疑惑,但內地有61位科學院及工程院士就不同意民間的擔心,他們聯名上書,要求推廣基因改造水稻的產業化種植,但以綠色和平為首的環保組織就大力反對。
「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嚐會」上周五在武漢舉行,300多名轉基因鐵桿支持者試吃了由轉基因的「黃金大米」(圖)熬製的米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透露,今年7月有61名兩院院士上書政府:「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
然而綠色和平的代表認為,轉基因大米對人體的影響未有定論,貿然推廣的風險巨大。他們更質疑內地不少轉基因的專家同時也在種業公司持有股份,有為己謀利的嫌疑。去年曾曝光美國一大學將湖南的24名兒童當成黃金大米的試驗對象,事件引起社會激烈批評。
英國廣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