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學生留學台灣創新高赴台學中文成趨勢

1 : GS(14)@2017-07-01 10:50:15

「我希望能到一個中文說的國家??台灣說中文,我去台灣啦」。雖然說着不甚流利的中文,努力向《蘋果》記者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是剛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畢業的任德偉(David Reimer)。剛獲得台灣獎學金補助的他,即將在幾周後動身前往台北師範大學進行9個月的中文進修。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台灣政府從2004年開始,便設立「台灣獎學金」以及「教育華語文獎學金」,希望能吸引更多各國的優秀學子前往台灣學習,以此提高國際能見度以及認同感。長久耕耘下來似乎漸收成效──今年美國學生前往台灣留學的總數首次突破4,000大關。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特地在周四舉行行前說明會,讓這些學生能有初步了解。聽到台灣豐富有趣的風土民情,美國學子都笑得合不攏嘴。尤其台灣的「友善」好名聲似乎在國際間已經赫赫有名,很多人都表示,對於台灣人的好客早有耳聞。「你好,我叫唐曉,很高興認識你」本名Devin Thompson的唐曉,有着一個很藝術的中文名字。唐曉說,自己的中文名字是她的漢學老師取的,她很喜歡也覺得十分好聽。當被記者問到為何想要前往台灣,唐曉表示:「台灣有多元的文化,在那邊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且聽說每個人都很友善,因此很容易讓外國人迅速的融入當地環境。」她強調,到了台灣除了要精進中文外,也希望能趁這個機會到周邊國家看看,體驗不同亞洲文化。任德偉說,他則是從朋友的口中聽到很多台灣的趣事。他表示,去年有一位朋友也拿獎學金到台灣學習,分享的故事讓他對台灣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除了要把中文學到呱呱叫之外,任德偉說自己最期待嚐嚐台灣的特色小吃,「我要去吃飯,聽說那邊吃飯很好吃」。而不同於前兩位留學生,李燕玲(Christie Lee Ford)則是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增進對男友故鄉的了解。有個交往多年的台灣男友,李燕玲的中文發音已經比許多人贏在起跑點。「我與他家人時常碰面,這對我的中文很有幫助」。她強調,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就是環境;為了要學好漢語,「到台灣長住」的想法其實已經在心中存在多年,現在得以實現,她感到十分開心。當被問到台灣男友有何特別之處,李燕玲嬌羞地說,「他很愛乾淨,也十分體貼,而且長得很帥!」駐洛杉磯經文處副處長王秉慎表示,台灣的教育資源充足,民眾也十分友善,對於出國留學的美國學子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他認為,台灣在教育輸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從2007年只佔大學生總數2.3%的境外學生,一直到2015年的9%,成長超過3倍的數字,也能被視為一種另類的外交成果,「經由這樣的經驗,讓更多的外國朋友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把這樣的經驗帶回社區,讓每個人都成為一個台灣大使」!去年在台灣待留了9個月、到場分享經驗的馮康恆(Chales Fervandez)顯然就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台灣大使」。他表示,自己已經計劃再度前往台灣長居,除了加強中文之外,也要成為一名有所貢獻的英語教師。馮康恆十分鼓勵大家到台灣一遊,他也感性的表示,「台灣對我來說就像是第二個家,不管在哪裏,我都對它有很強烈的情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1/200752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09

指「成大搞台獨」陸拒發簽證予學生赴台

1 : GS(14)@2017-08-06 18:40:33

大陸當局打壓台灣近日又添舉措。大陸一名學生向台灣中央社投訴,稱自己獲台灣國立成功大學錄取讀博士課程後,到當地台辦申請證件時竟被阻撓,更稱他非唯一個案,自己認識另一名陸生更被以「成大搞台獨,不准去讀」為由拒發簽證。成大回應稱事件應是中方「政治認知上的問題」。大陸國台辦昨稱,相關部門做法「是在正常履職」。


多人遭勸說或禁赴台

近日大陸已網傳某縣市區教育局收到通知,明言「當前兩岸形勢嚴峻、複雜且敏感」,提醒錄取台灣大專院校的學生,要慎重考慮是否赴台。該投訴的陸生稱,今年初報考成大,至5月收到錄取書,原本準備9月赴台,卻遇到戶籍地的台辦阻撓。他與其他同樣錄取成大的陸生交流,才驚悉自己非個別個案,包括江蘇、福建、北京市等地的成大大陸生,都在近日收到電話被勸說,甚至直接告知不准赴台。他還稱包括台灣政大、清大和交大的陸生近日都收到勸說電話,而成大則被針對得最嚴重。成大昨回應,校方未曾公開發表類似「搞台獨」的政治立場,中方以此阻止學生來台是政治認知問題。台灣教育部前日稱,近日收到相關資訊,惟應是個別省市或學校做法,而非大陸官方通令。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回應,相關主管部門只是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對大陸學生赴台就讀「予以提醒,是在正常履職」,是否赴台就讀「仍由學生和家長自行決定」。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6/201131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859

【文化籽】赴台取經 大學生×露宿者鬥木杯墊

1 : GS(14)@2017-09-17 13:44:55

(左起)Waiman、Tina和培欣本來對木工一竅不通,參與計劃令她們愛上木工,更學會欣賞街友的用心專注。



【文化籽:港情講趣】提起露宿者,腦海總會浮現污糟頹廢的形象,十多個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卻選擇與露宿者一齊做木工。他們參與了以「探討世界露宿者」為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大學青年會(香港浸會大學)的「世界大同小組」計劃,小組成員楊培欣(培欣)、陳慧雯(Waiman)和陳婉婷(Tina)更前往台灣參與當地的義工活動取經,並在香港與露宿者一起搞木工工作坊。培欣稱:「以前有探訪露宿者的經驗,發覺露宿者有不同的面貌,各有自己的故事和興趣,而這些面貌是年輕人甚至社會很少看到的。」你可能會覺得露宿者終日無所事事,不過原來他們早上會去上班,晚上再回去露宿,也有不同興趣,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畫畫,若不接觸他們是不會知道的。正因如此,學生義工不喜歡叫他們「露宿者」,反而以「街友」——街上的朋友稱呼他們。不少人受露宿者一向給人的印象影響,探訪時都會帶着莫名的恐懼,Waiman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被街友拒絕過,只要你願意坐下來與他們對話,他們都樂意與你談天說地。」這班年輕義工亦漸漸與街友建立了互信關係。



初期學生義工也經歷過迷惘,不知道可以做甚麼去幫助露宿者,於是決定前往台灣考察及取經,參與當地不同的「街友機構」活動。她們在台灣接觸過一位街友黃大哥,雖已60多歲,學了沖咖啡技術後在街上賣咖啡,後來透過資助,創立了「路行者咖啡」。她們又從台大社工學生口中得知台北車站旁邊都是街友,於是做了兩次探訪,交流中了解更多台灣的社會環境。這趟旅程為她們打了一支強心針,培欣指,「台灣的社工不會視街友為社會的弱勢社群,只當他們普通人,只要為他們安排合適的崗位,潛能得以發揮,自然能為社會帶來貢獻。」


開工作坊 讚嘆街友投入專注

從台灣回來後,學生開始構思與街友共同體驗的計劃,她們發現街友多有裝修和維修的經驗,於是由學生負責構思開設工作坊,街友則負責落手落腳,在工作坊做了70多個木杯墊售賣,所得款項全數給予參加計劃的7位街友,街友的投入令學生們印象深刻,培欣笑說:「有個街友一來便把所有木卡板切割好,我們這些年輕人切一會已氣喘。」有街友把杯墊用沙紙磨至比例準確的八角形和圓形,培欣感嘆:「我們平時看不到露宿者這些面貌的,他們不但專注去做一件事,而且做得好好。」除與街友一起製作木杯墊,他們甚至邀請街友在深水埗教年輕人木工技術,過程中街友亦慢慢建立自信,不再是往日的「被服務者」,搖身一變成為「服務提供者」。



義工與街友一同製成各式各樣的杯墊。

開設木工工作坊,街友比預期中積極。

Tina覺得台灣的街友比香港的更健談和熱情。

facebook:chineseymcahk記者:鄧天蔚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資料來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活動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7/201447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85

【專題籽】辭工赴台由砍樹學起 港女夢想開造紙工房

1 : GS(14)@2018-01-07 15:50:36

彤彤說未來有個夢想:「希望有自己的造紙工房,住在森林裏,在門前種樹自給自足。」

【專題籽:九十後話】鄰近的台灣和日本早有不少紙品品牌,甚至環保紙家具,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傳承紙工藝,反觀香港卻極少本地出品的紙品,或因沒有市場,或因沒有技術。居然有人在香港辭工全職造紙,值得嗎?她說當然值得,「紙可以是心意卡,可以是杯墊,親手做更是張張不同,千變萬化。」九十後林希彤(彤彤)三年前辭工赴台灣學造紙,回港創立古法造紙品牌「浪花花」。


彤彤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常要到紙行選紙做功課。可是現成的紙多由機器製,款式不多,她寧願自己動手造紙。當時用回收的廢料,如牛奶盒、紙行的紙頭紙尾等,打碎再製成紙,她笑說:「成品可用但粗糙不好看。」眼見台灣的紙品平滑精美,又有不同厚薄和紋路,她反覆思索箇中原因。「試過拾樹枝和種子,打碎後放入紙漿內,想仿製出紋路。」甚至曾想過以人手削下樹皮造紙……名副其實,為造紙癡迷,還癡到赴台中向三代造紙的紙匠拜師,學習傳統古法造紙。

A4大小 至少六小時才成形

因為好奇,一個女生忽然走到台中的「紙匠工房」,學習用純植物纖維造紙。工房位處鄉郊,門前種有很多造紙用的構樹和香蕉樹,以自給自足,因此學徒都得先學砍樹。「樹枝只能砍去一半,另一半留下來讓它自然生長。取出纖維後煲煮,再搥打數十次,令纖維變得軟綿,成品才會夠平滑。」搥打後,要用隔網抄紙壓紙,最後一步是天然曬乾。一張張蕉樹紙放在陽光底下,透出分佈不一的樹木纖維。每張紙的厚薄、手感和紋路都不同。細緻工序,過程比機械製作複雜緩慢得多,原來一張A4大小的手造紙,由煲煮纖維算起,就需要至少五、六小時才成形,見證紙匠心血。

朋友笑「量地」 媽媽支持提議染色

「終於知道如何令紙張平滑,原來要花如此多工夫!」她覺得過程花力又費時,但那是首次感覺到自己是個紙匠,「滴着汗卻非常滿足。」學成後,她決定回港全面用古法造紙,在香港取材、製造和出售。「香港好像已沒甚麼是香港製造的,人家台灣和日本有本地製造紙,我想香港都有!」三年間,彤彤由一年擺數次市集,變成一年只擺兩次;由不斷生產手造紙,變為只接定單。即使收入因而減少,她希望把大部份時間用在開班教造紙。「市集本來就賺不到錢,人們喜歡我的紙卻不願花20元買紙。不如我專注教班,他們喜歡的便動手做,又可以把紙工藝傳開去。」為此,她更辭去兩份兼職,停接平面設計freelance,這豈不盡斷自己財路?「朋友都笑我在『量地』,但他們不明白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錢是賺不完,要專心做一件事才會做得好。」朋友不解,反而媽媽十分支持。彤彤笑說,媽媽教她「行行出狀元」,她自小就相信只要專注和努力,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媽媽有時會很有創意,見我的紙品白色沒生氣,便提議用家中的過期化妝品染色。我很少化妝,若媽媽不提出,我是絕不會想到的!」今日或者她賺錢不多,卻也算是略有所成。「這三年間遇過一些人,願意花他的時間幫我處理材料;有心支持的,有時會叫我不用找錢,又要請我吃飯,當中的情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這些恩惠我要怎樣還?」她承諾會更努力,製作香港製造的紙品。訪問那天,她正好在上水「自然脈絡」教育農場的教室教小朋友造紙,「教小朋友是推廣的好方法!他們對事事都充滿好奇,摸過紙後會發問,又問我可否多做一張,這正是我想專注教班的原意。」這就是金錢以外的收穫,也是彤彤繼續做的動力來源。「我打算做很久很久!第二次去台灣再找師傅時,我不知為何在飛機上有個幻想,自己40歲時在大自然生活,仍在努力造紙。」


紙張呈淡褐色,是植物原有的顏色;中間的顆粒和粗紋,是植物不能溶於水的纖維。

她定期帶小朋友入村,即場割下蕉葉造紙。

造紙的工具,包括搥打纖維用的木槌,全是彤彤自己設計。


她會讓小朋友摸摸不同紙張,參與每個造紙步驟,其中最令小朋友興奮的是清洗纖維。

洗好蕉葉纖維後,要開始蒸煮,這樣的一鍋要用柴火煮足八小時才可用。

小朋友的錢雖不易賺,彤彤喜歡他們對事事都好奇,摸着紙張不斷發問。



facebook:浪花花造紙教室 LomfaFair記者:黃凱婷攝影:劉永發、許先煜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4/202637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