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禁穆斯林惹禍】抗特朗普入境禁令 48國會議員聯函抵制

1 : GS(14)@2017-02-05 10:48:24

特朗普一紙入境禁令引爆多元族裔民怨,美國紐約台裔國會眾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帶頭發起國會議員連署法案,反對執行特朗普涉「違憲」的難民及穆斯林禁令(No Funds for Unconstitutional Executive Orders Act),目前法案已獲得48位議員聯署支持,要求國會不得撥款用於任何支持特朗普的難民禁令項目。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孟昭文三天前發函串連國會議員,表示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不僅「惡劣」且「違憲」,信中援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國會不可制訂法律設立宗教,或禁止宗教活動的自由。」她表示,總統特朗普一再違反這項法令,甚至給予信仰基督教的難民以優先權,批准他們進入美國。她表示:「我們必須確保違憲行政命令因正義被推翻,這項立法可以讓它實現。我敦促所有的同仁支持這項立法!」孟昭文辦公室傳媒主任高迪斯(Jordan Goldes),周四則帶着信函原稿現身紐約法拉盛亞裔社區,聯合當地民選官員、亞裔代表集體發聲,包括亞裔紐約州眾議員金兌錫(Ron Kim)、紐約移民聯盟中心執行主任James Hong、州參議員史塔文斯基(Toby Ann Stavisky),紛紛現身一同高喊:「抵制特朗普」!金兌錫表示:「真正可怕的是,特朗普正在集聚、鞏固自己的力量,他在測試總統行政辦公室的底線,這還僅是第一周,後面會有無窮無盡無法想象的事可能發生!」他稱,特朗普和他支持者的做法是有策略性的,並不是一個短期的衝動之舉:「任何意見不一樣的人,都會直接被他連根拔除,這些有着『邪惡思想』(Evil-minded)的人,正一步一步掌握參眾兩院,日後將沒有人能阻止他們!」紐約移民聯盟中心執行主任James Hong是韓裔,他說:「特朗普的排外主義(xenophobia)和反移民思想威脅到我們每個人,不僅是韓國人、亞洲人,更是每個他們認為『不屬於美國一部分』的人,這是破壞性的、分裂性的,這根本不是美國!」他強調,1965年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和國會付出了巨大努力來取消苛刻的種族歧視,如今特朗普做的卻與之相悖。
James稱,周四的亞裔成員集會,就是要向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們發出一個信號:「我們會與市級、州級和華盛頓代表一同作戰,通過投票、倡議、表決等種種行動,與特朗普抗爭到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8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14

保安新規被指「新穆斯林禁令」

1 : GS(14)@2017-03-23 06:51:08

美國政府針對中東及北非八國部份直航美國客機的隨身電子產品限制令,被指表面上是提升航空保安之舉,但實際只是特朗普政府新一輪的反伊斯蘭以及貿易保護的措施。加州大學的電腦保安專家韋弗批評,限制乘客手提行李內放置手提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邏輯不合常理,「如認為施襲者將手提電腦變成炸彈,那麼它放在寄艙行李內也會爆炸」。英國航空保安專家艾哈邁德直言,恐怖分子近年在巴黎和布魯塞爾活躍,限制令阻不了他們從這些歐洲城市登機施襲。國際特赦組織於是質疑這又是特朗普政府另一歧視穆斯林措施。


學者︰貿易報復措施

美國學者法雷爾和紐曼相信特朗普借反恐為名,向外資進行貿易報復,「阿聯酋航空、阿提哈德航空和卡塔爾航空是最受限制令影響的公司,美國同業多年來一直指摘他們獲政府大量補貼不公平競爭。三家航企擔心多月的事情終於發生,限制令可能就是特朗普政府的報復」。由於美國的航空公司在受限制的八國機場無直航機到美國,因此不受影響。美國《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3/199669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70

美國大媽喪鬧穆斯林混血少女仗義執言反歧視

1 : GS(14)@2017-03-24 17:07:48

一名23歲中國秘魯混血女孩本月初在紐約地鐵上,看到一名美國大媽大聲質問一對穆斯林男女「為甚麼你在這裡」時,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全程被乘客拍攝,影片曝光後引起關注,不少網民轉發並點讚。影片開始時,該名美國大媽在地鐵車廂內,對穆斯林男女大聲質問:「為甚麼你在這裡?你和我們不同,為甚麼你在這個國家?」她的質問引來不少乘客的反感,一名男子出言阻止,但她卻道:「她和我們不一樣,為甚麼她會在這裡?」站在她旁邊的一名女士也忍不住開口說:「你應該停下來,我們聽夠了!」但大媽卻反擊:「你不是美國人,你不了解。而我不同,我出生在美國。」此時,站在她身後的23歲混血兒Tracey Tong對她說:「我也出生在這裡,但我很不喜歡你對待他人的方式。」她問大媽來自哪裡,對方說:「我來自波多黎各。」於是Tracey義憤填膺地用西班牙語說:「我們處在這種現況十分可笑。你應該問問自己,為何要敵對他人,和他人爭鬥?」當女子要求Tracey不要罵她時,Tracey用英語說,「我並不是要你安靜,只要請你尊重她(指被罵的穆斯林男女)」,「不論你要我說西班牙語、英語、中文、法語,或其他語言,我都會這麼告訴你。不管你是在美國本土出生,或者波多黎各,或其他國家,我都會這麼說!」這段影片於8日發佈在分享網站YouTube後,至今已有逾73萬點擊,不少網民大讚Tracey勇敢。Tracey隨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她當時看到這種種族歧視的情況時,「腎上腺素飆升」,於是立即出言阻止。但她並不知道有人拍下了過程,並發佈網上,她也是後來友人告訴她,才知道自己已成為網紅。英國《衞報》/看看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4/19968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626

穆斯林無視傷者看手機網民掀爭議

1 : GS(14)@2017-03-25 10:33:46

一個動作,一個神情,可能也會成為民眾口誅筆伐的對象。在倫敦恐襲發生後,西敏橋上有多人受傷倒地,一名穆斯林女子被拍到在現場若無其事地直行直過(圖),沒有幫忙,被網民圍剿罵她冷血,但也有人認為她神色驚恐,而且未清楚實情,不能苛責。


有人罵冷血 有指她驚恐

照片可見,該名戴頭巾、穿灰色衫的女子未有望向身後的傷者,低頭按着手機走過,也無上前幫忙,暫未知她的身份。照片在社交網瘋傳,一名相信來自美國德州的網民在Twitter表示:「穆斯林女子對恐襲漠不關心,面對性命垂危的男子直行直過,一邊玩着手機。」貼文至昨日已有2,000多人讚「好」。不過也有大批網民為該女子辯護。一名網民指:「她看起來相當驚恐,她很可能是英國人,也可能在事件中受到攻擊。」有人則痛斥發文者先入為主,藉故攻擊穆斯林:「你根本未弄清楚當時發生甚麼事,就決定作出自己想要的結論。」拍攝這照片的攝影師亦指她神情憂慮、害怕。英國《每日郵報》/Twit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5/199693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5

插手敍內戰俄激化穆斯林

1 : GS(14)@2017-04-04 08:55:50

俄羅斯有大約3,000萬穆斯林,而莫斯科政府持續打壓國內伊斯蘭教徒,又插手敍利亞內戰,分析認為成了穆斯林「激進化提供了藉口和原因」。


分離主義高漲


前蘇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的高加索成員諸如車臣的民族分離主義情緒高漲,俄羅斯出兵鎮壓,普京1999年就任總理後辣手夷平車臣首府格羅茲尼,更令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更盛,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以至莫斯科接連發生恐怖襲擊。2009年莫斯科宣佈車臣戰爭結束,但伊斯蘭激進分子絕未就此消失。相反,從中東回流的伊瑪目將伊斯蘭激進主義散播到俄羅斯各地,打動年輕一代穆斯林,包括在莫斯科的中亞移民,互聯網影片與社交網訊息激發他們對西方「十字軍」的恨意。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2014年「立國」後,亦在達吉斯坦建立了勢力。前年9月莫斯科軍事介入敍利亞內戰, IS即向俄「宣戰」,隨後發生載着224人的俄羅斯客機墜毀於埃及事件,IS自稱幕後黑手。據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估計,自2014年起至去年初有近3,000俄羅斯人赴敍利亞和伊拉克加入IS陣營。《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4/199794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16

穆斯林「罩袍女」搭巴士?睇真啲否則畀人笑

1 : GS(14)@2017-08-04 06:36:17

戴著有色眼鏡往往看不清真相。挪威一個反移民facebook群組最近有成員上載一張看似有多名穿著罩袍的穆斯林婦女一起乘坐巴士的照片,群組火力全開大罵「可怕」、「可能是持械恐怖分子」云云。有網民指出︰其實照片中的「婦女」只不過是數張空座椅。有人在名為「祖國優先」(Fatherland first)的反移民facebook群組內,上載一張照片,並寫道:「大家對這情景有什麼感想?」照片攝於巴士內,驟眼看似乎有數個人影,但只要稍為留神,不難看出只是數個空座椅罷了。不過群組內的網民卻看成是多名穆斯林女子乘巴士,說盡極難聽的歧視說話。有人形容照片「可怕」、「悲劇」,甚至語帶歧視稱挪威已被「伊斯蘭化」,「看來很可怕,應被禁止。你永不知道罩袍下的是甚麼人,可能是有武器的恐怖分子」。也有人說︰「我以為到2050年才會這樣,可是現在就發生了!」有人還建議把他們全都驅逐出國。終於一名名為拜爾(Sindre Beyer)的網民點出真相,令這個反移民群組立即出醜。他轉發帖文並嘲道:「一張沒人的巴士座位照片,發佈到令人噁心的fb群組後,幾乎所有人都以為看到一堆罩袍,之後會發生甚麼事?我震驚於這個群組竟散播著如此強烈的仇恨與假新聞。」拜爾又表示︰「因一些空的巴士座椅而激起仇視,充份顯示了偏見如何勝過智慧。我分享這照片,就是想更多人知道網上世界的黑暗角落是甚麼模樣。」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5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69

【詠物誌】穆斯林祈禱做啲乜?懶人包一圖睇晒

1 : GS(14)@2018-02-04 23:58:19

Ammar Al Attar的作品Salah系列,一圖解釋了穆斯林每天五次入寺祈禱做甚麼,和意義何在。

【文化籽:詠物誌】民風淳樸的沙迦(Sharjah)像脫下面紗的中東姑娘,讓你窺見真實的伊斯蘭內涵。每天五次,只要回教寺的歌聲響徹大地,沙迦市民便會放下手頭任何工作,如螻蟻走到最近的寺廟虔誠禱告。而沙迦的回教寺特別多,有堂皇宏偉的,也有簡陋親民的,任君選擇,這是我在其他中東國家看不見的。


祈禱是穆斯林定時的義務,絕對是祈禱多過吃飯,他們每天必須在固定時間祈禱五次,分別稱為晨拜、晌拜、晡拜、昏拜和宵拜,日出前便開始祈禱,非常有規律。這次參觀沙迦藝節時忍不住好奇問當地朋友,究竟大家進寺後做甚麼呢?朋友興奮地介紹Ammar Al Attar的作品給我,說那是讓外界了解神秘回教的懶人包,一圖便能解構穆斯林祈禱做啲乜和有甚麼意義,好用過長篇大論的「說明書」。果然有圖有真相。
Ammar本尊在Salah系列作品粉墨登場,拍下自己每天五次祈禱所做的每一個微細動作,再打印並排序出來,外人一眼便清楚。導覽文字他還附加了愛因斯坦的名句:「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腳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

叩頭越貼地 和神的關係越親密

Ammar說,穆斯林自小未學曉刷牙前父母或老師已開始教祈禱。「很多時老師只教你怎樣做,不是問為甚麼?我作品就是要問為甚麼?」我看圖索驥,Ammar從每個動作解釋背後的意義。「最初我們開始祈禱是先跟神打招呼,這動作代表神是偉大的,同時代表洗滌你心思,可能你仍在思考工作或者仔女、太太待你不好,統統拋諸腦後,只專注祈禱。」他舉起雙手說。叩頭的意義更大,Ammar解釋指,當你的頭越貼近地下,你和神的關係便越親密。「跪下叩頭代表我們存在,代表我們跟神聯繫,更表達我們放下自我,再把負能量掃走。」1981年出生的Ammar,生於阿聯酋七個酋長國中最小的阿吉曼(Ajman),他是交通部的公務員,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和多媒體藝術家,作品不時反映社會真實面,Salah系列是他2015年開始創作的,他拍下自己在公共場所,例如繁忙的街道或十字路口祈禱,並留意路人回應,有系統地研究和審視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他之前也創作過「祈禱室」(Prayer Rooms)系列,抓拍城市所有禱告空間,由宏偉的清真寺、大型購物中心設置的祈禱室、一個人的祈禱室都有,他說是為了記錄空間的美學和目的,不為探求形式。「No prayer is complete without presence.」Ammar引用十三世紀伊斯蘭.蘇菲教重要詩人魯米(Rumi)的詩說。


撰文:鄭天儀攝影:Ron Chiu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3/20293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950

【旅遊籽】穆斯林買起「耶穌」 《救世主》落戶阿布扎比羅浮宮

1 : GS(14)@2018-03-19 05:02:56

文化旅遊部重金以約35億港元拍下達文西巨作《救世主》放於阿布扎比羅浮宮,但館方仍未公佈這矚目藝術品何時「入伙」。

【旅遊籽:浪迹遊蹤】阿布扎比羅浮宮很快便有「一位」極受歡迎的「貴賓」進駐,它就是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的經典作《救世主》。


這幅話題作品去年11月在紐約佳士得以破紀錄的約35億港元落槌,成為全球最高售價的藝術品,之後已傳此作將會落戶中東,但市場仍熱烈猜測是誰(有如此實力)買走《救世主》。後來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揭露,《救世主》買家疑似是名不經傳的沙地阿拉伯巴德王子(Bader bin Abdullah bin Mohammed bin Farhan al-Saud),但阿布扎比羅浮宮不久便罕有地在社交媒體上澄清,該幅經典已被博物館收藏,而付錢的是阿布扎比文化旅遊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達文西的《救世主》將落戶阿布扎比羅浮宮,在一個伊斯蘭宗教國家,非常值得討論。正如法國羅浮宮館長Jean-Luc Martinez就形容阿布扎比羅浮宮:「可以說是21世紀初最富有野心的文化項目。它傳達了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至關重要的一個訊息:開放性。」跟不少中東藝術家與策展人聊過,他們異口同聲指作為穆斯林,他們同時包容其他宗教,而阿布扎比羅浮宮的定位更是普世價值博物館,自然特別表現出對文化多元的包容與視野。


阿布扎比羅浮宮官方網站可訂購門票
https://www.louvreabudhabi.ae
Travel memo機票:香港飛阿布扎比來回機票價格約4,500港元起(未連稅)簽證:特區護照持有人可於阿聯酋駐港總領事館獲發簽證,或到達阿聯酋國家後獲發落地簽證;BNO持有人必須事先申請簽證才能入境匯率:阿布扎比及沙迦通用貨幣均為阿聯酋迪拉姆(AED或Dhs),1港元約兌0.5阿聯酋迪拉姆,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採訪:鄭天儀 攝影:Ron Chiu、鄭天儀@The Culturist(部份圖片由阿布扎比羅浮宮提供)編輯:彭錦文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9/203339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