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三只松鼠雙11戰績:28分40秒銷售額破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11/159720.shtml

2016三只松鼠雙11戰績:28分40秒銷售額破億
王亞奇 王亞奇

2016三只松鼠雙11戰績:28分40秒銷售額破億

28分40秒三只松鼠銷售額破一億,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雙11三只松鼠突破一億元大關的時間為7小時。

i黑馬 11月11日消息  今日淩晨,2016三只松鼠雙11購物狂歡節正式開始。觀戰臺上的數據伴隨著松鼠工作人員的尖叫聲迅速滾動:3分39秒破1000萬,12分鐘破5000萬,28分40秒破一億,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雙11三只松鼠突破一億元大關的時間為7小時。 

此外,9分25秒,三只松鼠銷售額突破3562萬,這一數字是三只松鼠2013年雙11全天銷售額之和。 

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在下午的誓師大會上表示,2016年雙11三只松鼠單日目標銷售額為5億,這是三只松鼠的第五個雙11,和往年一樣的是三只松鼠一定是冠軍,不一樣的是,打完雙11之戰和年貨之戰後,三只松鼠將不再是互聯網電商行業食品行業的第一,而是休閑零售行業的第一。“今天的戰役是占領總統府,但占領不重要,重要的是占領之後建立新中國,建立全新的體驗,全新的標準。這個目標(單日銷售額破5億)的實現也是我們邁向千億市值的第二步。” 

章燎原稱,未來三只松鼠有四大戰略部署,一是大健康板塊;二是大娛樂版塊;三是大品類;四是大消費板塊。四大戰略連接的是商業上的四個舉措和未來的四個變化。第一是新消費,未來消費者的變化可能由過去的對某一品牌單一的體驗需要變成更為多元化的渠道;第二是新商業,未來商業一定是跨界,找到共同的基因,融合一種新商業出來;第三是新零售,未來零售不再是買賣東西,而是娛樂化的零售,就是提供一種場景、提供氛圍,帶來快樂的同時,讓消費者不自覺的掏錢買東西;第四是新制造,不止是技術,一切靠數據驅動,通過數據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每一種關系。

三只松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05

網文成IP主要源頭 寫手年收入破億

過去一年,IP迅速躥紅,成為泛娛樂產業最熱門的詞語,圍繞一些熱門IP進行影視、遊戲、衍生品開發成為行業標配。雖然IP的源頭很多元,但網絡文學目前已經成為IP最主要源頭。

1月11日,網絡文學公司閱文集團CEO吳文輝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指出,雖然目前大IP的來源很多元,但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網絡文學將成為最主要的IP來源。與此同時,網文的版權價格這幾年數倍增長也說明了網文的價值正在被重視,目前一些網文寫手年收入已經破億。

網文成最大IP來源

近年來,各大熱門IP均來自於網絡文學,《步步驚心》、《鬼吹燈》、《盜墓筆記》、《瑯琊榜》等多數人氣IP均來自於網絡文學平臺。網絡文學儼然成為IP最大的源頭。然而,隨著下遊影視、遊戲等產業的發展,網文在IP領域的地位會被動搖麽?

對此,吳文輝表示:“IP本就是一個多元化的詞,決定了其來源必然是多元化的,網絡文學可以成為IP的來源,遊戲、影視等也可以成為IP的來源,但我對網絡文學很有信心,過去網絡文學10幾年里面,通過蓬勃的成長,孕育出非常多有創意的想法或者有創意的作家。網絡文學作家也已經是當前中國最有活力的創意者,從目前來看的話,我還沒有看到另外有同類型,或者更加有活力的群體在其他平臺湧現,所以我是覺得,未來越來越多的內容還是會取材來自於網絡文學,當然我不能說是唯一的來源,我只能說是最為重要的來源。”

在過去幾年,IP幾乎意味著內容產品投資收益保證。IP受追捧在於其背後龐大的粉絲基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流商業模式已從“流量經濟”變為“粉絲經濟”,粉絲對於IP的熱愛要超過產品本身。PC時代人們講的是渠道、流量,內容是不穩定的,但IP使“內容為王”得以實現,IP甚至被認為是內容反抗渠道霸權的秘密武器。

近幾年,無論是影視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甚至BAT,都希望通過IP化留住用戶註意力。目前BAT已全部入局,騰訊文學、百度文學、阿里文學相繼成立,雖各有側重,但目的都在於圍繞IP打通文學、遊戲、影視等泛娛樂產業鏈。

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首席運營官程武率先提出了“泛娛樂”的戰略,IP是該戰略核心,其整合了創世中文網、雲起書院等原創平臺,此前全盤收購盛大文學,也是看中了其豐厚的網絡文學IP,比如《步步驚心》、《裸婚時代》、《鬼吹燈》等著名作品。隨後騰訊又將這些公司整合成國內最大的網文公司閱文集團。

程武向記者表示,五年前騰訊互娛在業界提出了泛娛樂概念,五年後的今天,在遊戲業務基礎上,我們完成了遊戲、動漫、文學、影視、電競五業務的泛娛樂布局,致力於共同構建一個以IP為核心、開放自循環的泛娛樂新生態。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合各內容領域之力,打造中國下一個MonkeyKing。而網文公司,是當今中國數字文化內容領域最活躍的IP源頭。

網絡寫手收入破億

網絡文字在IP產業鏈占據的主動權也直接推高了網文版權價格以及寫手收入。

吳文輝向記者表示,目前閱文集團平臺上寫手最高收入已經超過一億元,2016年,閱文集團向旗下作家發放稿酬近10億。旗下年收入過百萬的作家已經超過100位,其中新人作家比率高達50%。

對於IP版權在這兩年保障數倍的情況,吳文輝認為這是一種價值回歸:“近來三年IP是五到十倍的漲幅,從2014年被很多人認為IP元年開始,這個上漲更加迅速,我自己覺得,IP原先的價值被大大低估,過去十年里面,非常多的人創造非常多的有趣文章,這些作品都沒有被看到,突然下遊產業註意到這些內容,對他們進行發掘,於是得出了價格大大上漲的結論,相比於中國未來萬億文化市場,作為最根本的文學作品作為所有的創意源頭,我覺得相比萬億市場行業,這個價格還遠遠沒有到達極限。”

對於部分作家動輒上億的年收入是由那些組成的,吳文輝透露:“目前來看,作家收入是非常多元化的,從過去出版社稿費版稅,現在已經非常多元化了,包括來自於網上電子閱讀付費,在QQ閱讀上的付費以及打賞的收入,以及小米多看,中國移動的收入,電子的收入,改編的收入,改編影視劇,動漫產品,電影產品,代言等等的收入,這些收入相對來說多元化的,作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越來越多的在向明星化轉變,我覺得是未來作家的優勢。”

對於未來IP的開發,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在整個IP孵化系統當中,要形成一個IP的輪轉消費,包括多層次的輪轉以及根據內容進行消費的預熱和消費的孵化。換言之,我們需要在互聯網平臺上對IP進行輪轉孵化。比如現在有一個網絡文學和有聲產品,再改編成漫畫、網絡劇和電影,IP本身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做一些孵化。現在有些人在互聯網上做孵化,孵化還有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做消費者的預測,因為你在做互聯網IP輪轉時,你就可以看到消費者對你的反映,所以從中去把握你的IP到底有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這是內容孵化的價值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27

知乎宣布個人註冊用戶破億 並開放機構號註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20/165225.shtml

知乎宣布個人註冊用戶破億 並開放機構號註冊
i黑馬 i黑馬

知乎宣布個人註冊用戶破億 並開放機構號註冊

知乎稱,日活躍用戶量達 2600 萬,人均日訪問時長1小時。

i黑馬 9 月 20 日消息,知識平臺知乎宣布開放機構號註冊,並將其原名“機構帳號”改為“機構號”。今後,具有正規資質、合法合規的組織機構,均可通過知乎首頁的機構號註冊入口,直接註冊開通機構號。

截至 2017 年 9 月,知乎個人註冊用戶總數超過 1 億,日活躍用戶量達 2600 萬,人均日訪問時長 1 小時,月瀏覽量 180 億。

“用戶數破億是知乎繼 2013 年社區開放之後,從知識社區走向知識平臺的里程碑。而機構號開放這件事,與 4 年前知乎開放個人用戶註冊一樣,是對知乎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的。它將對知乎正在構建的知識平臺產生重要、積極的影響。”  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稱。

自去年 7 月機構號上線,知乎稱,已吸引 3000 多家企業、媒體、政府機關、科研院所、NGO 等不同機構入駐,覆蓋互聯網、科技、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上百個行業。

圖片1

個人用戶和機構用戶共同構成知乎的用戶主體。為進一步完善知識生態,知乎開放機構號註冊。開放措施包括取消邀請入駐制,在首頁提供機構號註冊入口,建立更高效的審核機制和更完善的反作弊機制。同時,知乎針對機構號推出更多功能,包括專為機構設計的互動分享會“ Live 特別現場”、線上沙龍“知乎圓桌”等。

機構號開放註冊,將推動知乎用戶主體間產生更豐富的連接,使得知識分享和社交產生更大的價值。一方面,機構號可通過其專業的獨家內容、研究成果等,為用戶解決更多實際問題,不斷拓展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關系。另一方面,機構號也可整合自身的獨家資源,通過電子書、“知乎圓桌”、“ Live 特別現場”等多種形式與用戶交互,為知識分享和社交帶來多元有趣的體驗。

除優化機構號這一用戶主體的準入機制和功能外,知乎今年快速推出了多個新的知識分享和社交場景。 5 月,知乎上線知識市場 Tab; 9 月,知乎推出輕量內容創作產品“想法”。在問答社區提供優質長回答、長文章的基礎上,知識市場通過知乎書店和知乎 Live 提供知識付費服務,滿足用戶更加結構化、體系化的知識獲取需求,而“想法”則很好地補足了優質輕量內容的一環。

在平臺規則上,知乎不斷完善舉報、評論折疊、智能 AI 機器人等產品機制來維護社區氛圍。今年上半年,知乎舉報受理量為 400 萬,其中機器處理和人工處理數量各占一半,用戶舉報處理率達到 100%。智能 AI 攔截系統“悟空”和“瓦力”每天 24 小時實時處理違規信息,今年上半年的處理量達到 375 萬條。

而未登陸瀏覽功能可以讓用戶無需註冊即可瀏覽內容,搜索功能的改進使得用戶可以更快捷地查找信息,首頁則通過“發現”和“熱門”功能的優化,幫助用戶隨時分享、獲取多元的優質內容。

未來,知乎還將為機構開發更多針對性功能,幫助機構和用戶之間更好溝通,讓知識平臺服務更多主體。

知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35

我國市場主體破億戶 將再減審批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8/1200220.html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1億戶——尋常人眼中一個天文數字,一個難以企及的“小目標”,卻在3月16日這一天獲得歷史性的突破——當天,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在北京市工商局註冊大廳現場為我國第1億戶市場主體頒發了營業執照!

而在3月17日召開的國家工商總局市場監管專家委員會座談會上,張茅披露,我國市場主體在5年來增加了70%以上。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商事制度改革的大力推進,目前我國企業開辦時間縮短1/3以上。

這樣的成效也獲得與會專家紛紛“點贊”。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推進改革擴大成效,專家們也直擊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其中,“證照分離”改革成為被熱議的話題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證照分離”改革和行政許可制度的改革現在取得了進展,但準入不準營問題還沒解決。“辦照很快,後續辦證很慢,沒有許可證開不了業,這是實踐中的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需進一步放寬準入範圍

對於商事制度改革帶來的市場主體大量湧現的成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周其仁表示,商事制度改革的諸多環節中,5年來最顯著的成效就在工商總局所大力推進的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上,其中註冊登記的便利化是明顯的進步。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日均誕生企業1.66萬戶,而2013年這一數據僅為6900家。

在為企業準入門檻放寬“點贊”的同時,周其仁也指出目前有些領域企業想要進入,卻面臨一些問題。

周其仁舉例說,中國人均收入比美國低,但是設立在美國的制造業企業電價卻比中國低,折合人民幣一度電只要1毛、1毛5。實際上,電價的問題可以解決,其中一個辦法就是采用分布式發電,不需要上網就能送電,很容易形成市場。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會發現,如果想要建一些比較靠近用戶的分布式發電的小電廠,手續非常麻煩,這對中國電力改革進程也造成影響。

周其仁認為,準入的領域、範圍還要擴大,要超出傳統工商管理的範圍,要向很多其他傳統不歸工商局管理的範圍擴大,進一步提高生產力。

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難題

聚焦到商事制度改革本身,周其仁表示,要解決“準入不準營”、“準入很難營”的問題,任務仍然很重。

而這也涉及“證照分離”改革的範疇。“證照”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兩把“鑰匙”。所謂“照”,是指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而“證”,則是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

王一鳴表示,“證照分離”改革已取得了進展,辦照方便了,但是想要營業還有些問題要解決。

王一鳴舉例說,在地方調研時發現,營業執照立等可取。但是後續辦證卻很慢,沒有相關許可證還是開不了業,比如辦餐館,沒有衛生許可證,還是無法營業。

這一問題也已被國家工商總局重視。在近期的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上,張茅在對2018年改革工作部署時強調,將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

“2018年上半年,要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及時總結改革成效。下半年,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推動‘照後減證’,大幅減少行政審批,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張茅說。

全國政協委員、工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證照分離”的實質是減少審批。原來辦理營業執照後,後續還有一些許可事項,而“證照分離”改革則是對這些審批進行全面清理。該取消審批的就取消;該改為備案的就取消審批,改為備案;對於暫時不能取消審批,但通過事中事後監管能夠糾正不符合審批條件的行為,並且不會產生嚴重後果的行政許可事項,就實行告知承諾制。除這三種情況下,剩下的該審批就審批。

形成多部門監管合作機制

在北京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江平看來,工商、食藥、質檢三個市場監管部門合並後,組建的市場大監管部門,將更利於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利於推進行政許可事項的清理。他同時表示,大監管也是有限的大監管,還有一些部委也擁有市場監管職能。建議成立市場監管負面清單改革部際聯席會議,使綜合性的市場監管總局和有關監管部門共同逐一整理出有關許可證的清單。

肖江平說,可以讓市場監管總局先從內部入手,先厘清食品、藥品、廣告、特種設備等方面的許可。再進一步和金融市場、能源市場、建築市場、房地產市場、新聞出版市場等所有市場主管部門逐一明確營業許可證清單。

除上述準入不準營的問題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還註意到,有企業拿到營業執照後,沒有辦應該辦的許可證就營業的情況。

劉俊海表示,私募資本管理公司應當在工商局領營業執照之後去中國證券基金會協會辦理主體登記產品備案手續,但有的公司領到工商局執照以後沒有辦理登記,非法地找老百姓做有限合夥人,購買其產品。

這也將帶來監管上的問題。劉俊海表示,營業執照上確實寫的是該公司是資本管理公司,從事資本相關的管理業務,可以以普通合夥人的身份。但一旦出問題了,很難說清是哪個相關部門的責任。證券監管部門認為自己沒有發行政許可,所以沒責任。協會認為自己沒登記,所以沒責任。而工商部門認為企業應當去辦理行政許可,也覺得自己沒責任。

對於這種局面的產生,劉俊海認為,問題就出在信息在不同部門間出現一定程度斷檔,應當解決這樣的盲區。

劉俊海建議說,應當建立一個24小時全天360度全方位、跨市場、跨地域、跨部門、跨產業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有機銜接的監管合作機制。

在劉俊海看來,三個部門合並成為市場監管總局,有利於聚集監管合力,更好發揮監管作用。同時,還應和銀保會、證監會、央行等共同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31

金棕櫚大獎加持,日式文藝範《小偷家族》票房有望破億?

“我認為此片公映成績可能過不了2000萬。”《小偷家族》點映過後,一位業內人士在朋友圈寫下這樣的判斷,他的理由是,影片所帶來的精神領域的“廢墟感”將無法得到中國觀眾的呼應。與此同時他肯定了影片的品質:“電影真的回味無窮,金棕櫚實至名歸。”上映兩天後,截至8月4日中午12點,《小偷家族》的票房已經超過2070萬元。上述業內人士的預測被擊破。

《小偷家族》中國海報

上海電影節期間,金棕櫚新貴《小偷家族》被秒殺,原價120元的電影票在閑魚被黃牛炒到1000元,搶到首映入場券的影迷如同中了頭彩,經過電影節一輪口碑發酵後,豆瓣標記《小偷家族》想看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上映首日即8月3日的排片量為9.8%,上海地區的排片量為15.3%,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8月4日,排片占比為8.1%,位列第五。

鑒於《小偷家族》的文藝片類型,體量較小,影片代理發行方的華影天下此次篩選以《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等此前一系列文藝片數據表現較好的影院做精準發行。8月1日,以上海地區為例,選擇12家影院進行超前點映,每個場次上座率幾乎都是百分之百。據透露,片方對《小偷家族》票房預期在1億左右。

與此同時,在藝術電影發行方面頗有經驗的大象點映就《小偷家族》組織了十城30場超前點映,場均147人,上座率在96.6%左右,售票情況最好的一場電影位於西安,開票20分鐘內即售罄。《小偷家族》在影迷群體中熱度較高,據了解,此次發起人當中有不少微博電影大V主動加盟,電影博主“次等水貨”在全國八個城市同時發起八場超前點映,相當於一個人買了1000張電影票,這是大象點映以往項目中比較少見的情形。

片方對《小偷家族》票房預期在1億左右。從目前情況來看,《小偷家族》的排片低於預期,原先預計在20%左右。

就影片風格而言,《小偷家族》如同“啞劇”一般,所有的情感輸出近乎沈默與喑啞,隱藏細節都有待於觀眾反複琢磨,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背後是無盡的傷感與悲涼,溫情只存在於幾個微小瞬間。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日式電影的表達節奏和表達方式相對比較陌生,部分觀眾在觀影中途“走神”,觀感壓抑。“電影節的氛圍和正式上映完全不一樣,電影節期間看電影甚至有鼓掌的現象,但到了正式公映,有一個小時看不下去退場的,也有睡著的。”相關發行人士坦言,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的排片低於預期,預期排片原本在20%左右。

上周公映的《西紅市首富》、《狄仁傑:四大天王》本周仍然占據了較大比例的排片量,同檔期的國產動畫《風語咒》、歌舞片《媽媽咪呀2》同樣來勢洶洶。《小偷家族》的生存空間接下來可能會被進一步擠壓。

梳理往屆金棕櫚得主,上一部在國內公映的戛納金棕櫚影片還要追溯到2004年,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鋼琴家》,它同時包攬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影帝殊榮,由於種種原因,影片在獲獎後一年在中國公映,上映時悄無聲息,票房為300萬。在此後的十多年中,沒有一部戛納金棕櫚影片在中國大規模公映,《小偷家族》是多年來首次引進中國並投放商業院線的戛納金棕櫚影片,由此可見,電影市場對於文藝片的票房前景一直都不太樂觀。

以《追捕》、《人證》為代表的日本電影,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紅遍全中國,但2000年之後,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跌入冰點。2017年9月1日在內地公映的《銀魂》以8143萬的成績成為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拿到的最好票房,和排名第二位的《寄生獸》同樣都屬於漫畫改編電影,部分影片票房不足千萬。

與之對比的是日本動畫電影不斷收獲破億票房,《你的名字》以5.7億元成績創造日本引進片票房紀錄,《哆啦A夢》系列縱使口碑下跌,票房依舊穩健。日本真人電影與日本動畫電影從形式到風格都大相徑庭,在日本漫畫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新一代年輕觀眾,日本動漫無疑有著更強烈的親和力與市場號召力。

作為近幾年在中國影迷範圍內炙手可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看上去“自帶流量”,他過往的作品包括《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在電影評分網站上口碑不俗,擁躉眾多。當普通觀眾真正面對敘事如此舒緩、情感如此細膩的作品,市場表現仍然要打上一個巨大問號,事實上,他的上一部作品《第三度嫌疑人》通過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放映,票房僅有452.2萬。此次《小偷家族》能否打破日本真人電影多年來在中國市場的頹靡,待到正式上映之時才能見分曉。

在大象點映內部人士看來,電影市場上的主流觀眾首選商業類型片毋庸置疑,像是枝裕和這樣的藝術片導演的受眾體量一定不大,與此同時,願意主動觀看藝術電影的觀眾數量在穩步增長當中,雖然遠遠未到能與商業類型片受眾抗衡的程度,但也是不能忽視的分眾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李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29

從預售破億到口碑撲街,營銷耍滑頭的《愛情公寓》徹底栽了

8月10日,《愛情公寓》《一出好戲》《巨齒鯊》等影片上映,將單日票房總量拉升至5.8億,創造影史暑期檔單日票房紀錄。同樣也是在戰績輝煌的這一天,圍繞著《愛情公寓》不斷發酵的負面新聞,向一路高歌猛進的電影市場投下一抹暗影。

《愛情公寓》預售破億,上映首日收割3億票房,至上映第七天排片量跌去七成,單日票房斷崖式下跌、票房總量被同檔期的《一出好戲》、《巨齒鯊》接連趕超。截至8月18日8:50,上映9日票房為5:48億元。貓眼專業版預測其最終票房為5.67億,破十億已成泡影。

對《愛情公寓》批評的焦點,除了影片本身不盡如人意,還有影片內容與宣傳嚴重不符,讓粉絲們和觀眾感到情感受到傷害。

比高影院管理副總裁吳鶴滬總結:“首日票房是讓人驚喜的,低評分是苦澀的,逆襲與被反超都是市場的正常反應。電影市場是殘酷的,同行競爭是激烈的,一只手無形地操縱著,那就是觀眾的選擇。”

吳鶴滬認為,從影片本身質量來看,《愛情公寓》並沒有爛到極致,是片方一系列營銷失誤讓“公寓”變成“公墓”,“驚喜”變成了“驚嚇”:“如果能夠在標題中加上‘愛情公寓之盜墓筆記’,諸如此類能夠透露影片真正內容的文字信息,不耍滑頭,也不要保密,大家自然就有思想準備,也不會是現在的局面。”

《愛情公寓》預售破億,上映首日收割3億票房,至上映第七天排片量跌去七成,單日票房斷崖式下跌。

愛情加盜墓的尷尬組合

關於《愛情公寓》最後一則熱度來自“偷票房”傳聞。8月12日,《中國電影報道》在官方微博下征集該片“偷票房”證據,針對網友曬出的問題票據,“愛情公寓”連發20條微博逐個澄清。8月13日,《中國電影報道》發微博稱:“未出現確鑿證據證明《愛情公寓》存在偷票房行為,部分網友表示出現買A電影出B電影票的情況,當時無保留證據的意識。”電影《愛情公寓》官微轉發了這則微博,並“感謝澄清”。

吳鶴滬告訴第一財經,自去年3月出臺電影促進法之後,“偷票房”現象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愛情公寓》的相關曝光極可能是無端指責:“全國電影類的售票處都有舉報電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接到舉報會查處,有問題的影院將會受到嚴厲懲罰,重則歇業一個月,正常情況下,影院不可能鋌而走險,違規成本比較高。”然而,從網友們如潮抨擊來看,《愛情公寓》的信用已經破產。

回到影片首映日,與另外幾部同期公映的影片相比,《愛情公寓》的公映時間有些反常,選擇當天下午兩點,直到傍晚各大電影網站才陸續公布評分。《愛情公寓》在豆瓣得到了2.5分的罕見低分,這一水平逼近影史最低《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比先前因票房失利退檔的《阿修羅》還跌去半分。批評的焦點除了影片本身不盡如人意之外,影片內容與宣傳嚴重不符,讓粉絲們和觀眾的情感受到傷害。滬上一家影院經理告訴第一財經,網上負面評論發酵之後,影院根據情況馬上調整排片,上映第二天就開始大量削減《愛情公寓》尚未出票的場次。

從電影本身來看,“愛情公寓”與“盜墓筆記”的結合,使得整部電影展現出分裂、混亂的結構,玄幻元素、人工智能亂入,一邊盜墓一邊談情說愛,成為一部盜墓不像盜墓,愛情不像愛情的混合體。“搞飛機”、“666”等已經過時的網絡詞匯,再加上與好萊塢大片《環太平洋》極其相似的原聲音樂,種種令人眼熟的笑料,即便有特效場景加持,仍然難讓人對主創們的勞動成果心生尊敬。導演之一韋正稱,他們要“皮一下,搞點大事情,要把電影版做成《愛情公寓》史上最大的腦洞”。然而,大部分觀眾對這個腦洞感到憤怒,真正和“愛情公寓”相關的內容僅有片頭和片尾幾分鐘。

“片方可能覺得,我《愛情公寓》有那麽多粉絲了,那《盜墓筆記》也是一個大IP,結合一下。實際上從內容上看,很可能喜歡《愛情公寓》的人,並不喜歡《盜墓筆記》,喜歡《盜墓筆記》的人,對《愛情公寓》不感興趣。它這個電影勉強把這兩個IP弄到一起,到最後都實現得不理想。”

吳鶴滬分析,《愛情公寓》的粉絲分成兩種,一種從第一季追到第四季,跟隨《愛情公寓》一起成長,他們對於劇情走向非常投入,這批觀眾對電影版《愛情公寓》非常不滿意:“他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想看主角之間的結局,結果發現怎麽弄到墓里去了。這批人打低分的比較多,他們太失望了。”另外一種粉絲,他們喜歡的就是幾個演員,不管他們做什麽都支持。“但是講十年情懷,原班人馬重聚,事實上還有兩個演員沒在里面嘛!”《愛情公寓》劇版關谷神奇的扮演者王傳君、 陸展博的扮演者金世佳都未參與其中,而作為影片主角的袁弘,在前期宣傳時從未被提及。

版權糾紛

如果說“掛羊頭賣狗肉”的營銷是最終壓垮《愛情公寓》的一根稻草,那麽從上映前開始的種種負面曝光就已經預示著《愛情公寓》在口碑上的全面潰敗,如同連鎖反應,綿延多年的抄襲汙點、版權糾紛,片名幾度更改,將觀眾對這一IP的情懷一點點消耗幹凈。

“掛羊頭賣狗肉”的營銷是最終壓垮《愛情公寓》的一根稻草

電影《愛情公寓》在上海舉辦十周年慶生會的第二天,8月6日,微博賬號“愛情公寓”發布一則聲明稱:“《愛情公寓》是由聯凡計算機技術上海公司投資並享有全部權利,在聯凡不知情的情況下,高格公司和汪遠等人擅自投資、制作、發行《愛情公寓》電影,聯凡已向各大出品、發行公司寄送法律文件,提起民事訴訟,並向電影局及中影要求停止上映。”

當天《愛情公寓》電影片方回應稱,影片由高格公司基於電視系列劇《愛情公寓》編劇汪遠的原創劇本制作,高格公司依法擁有電影《愛情公寓》完整著作權,並已事先獲得了一切必需的法律授權與許可。

8月9日,上海高院的官方微博“浦江天平”發布消息稱,上海徐匯法院對該知識產權合同糾紛案一審宣判,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原始微博中的表述:“《愛情公寓》系列影視劇制作方之間長達七年的權利紛爭也畫上了句號。”現更正為:“據了解,原告已提出上訴。”同一天,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受理此案,聯凡請求判令高格公司等六被告停止所有宣傳、發行電影《愛情公寓》的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目前網絡公開的信息,在上海匯臻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敏濤看來,上海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原告聯凡的贏面並不大:“高格擁有完整著作權,這是非常良好的基礎。故事是誰編的,著作權就在誰手里,改編權是著作權的一部分,《愛情公寓》改成歌劇、音樂劇……應當征求《愛情公寓》著作權方的許可。”

陳敏濤告訴第一財經,聯凡最新訴訟理由中的“不正當競爭”,通俗理解就是認為電影版《愛情公寓》蹭劇版熱度:“在影視劇領域,不正當競爭的關鍵點在於對原告是否產生實際利益損害,電影版《愛情公寓》被認為蹭了熱度,但對於劇版沒有產生實際損害,或者說可得利益損失很難計算,這樣看來,聯凡的官司就難打了,很有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題材之爭,現實力壓魔幻

雖然版權糾紛上暫時占據上風,但電影《愛情公寓》在公映期間與競爭對手的角力中敗下陣來。黃渤導演的處女作《一出好戲》後來居上,排片翻了一番,預測票房能突破十億,這部充滿荒誕色彩、隱喻人類文明進程,反映極端環境中人性善惡的故事得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好評,雖然影片後半程的密集反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節奏,但和《愛情公寓》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相比,觀眾給予了較大寬容。

不過同為喜劇類型,吳鶴滬認為,《一出好戲》票房不會超過《西虹市首富》:“如果把電影作為一個娛樂文化產品來看的話,《西虹市首富》淺顯易懂,節奏明快。”

今年的暑期檔也是一出魔幻與現實輪番上演的“好戲”,《我不是藥神》破30億,《西虹市首富》破24億,雖然沒有出現去年《戰狼2》式的巨無霸,但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票房成績都不錯,至8月5日,2018年總票房突破400億,比去年提前近一個月達到這一數字,票房榜前十名的影片中,國產片以七部占據優勢也是往年少見的情形,而七部影片中僅有一部《捉妖記2》是奇幻題材。

“和身邊生活、社會話題比較接近的影片,講究一點,觀眾的受眾面還是蠻廣的。”相比而言,類似《愛情公寓》、《阿修羅》甚至《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這樣強調特效而忽略故事的影片在市場上反應都不算良好,吳鶴滬說:“特效不能當情懷來買單,特效也得建立在內容紮實的基礎上去發揮作用。”由此可見,前幾年盛行的玄幻特效大片,對中國觀眾已經失去吸引力,假如老老實實拍一部真正的“愛情公寓”,或許局面不會像現在這樣難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李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56

遊戲兄弟檔 十四個月賺破億

1 : GS(14)@2010-09-08 23:01:57

2010-9-6 TCW
一款畫風粗糙、有如幼稚園小朋友塗鴉的簡單遊戲,竟能讓兩人公司在十四個月賺進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六千萬元)?

創造這個奇蹟的是住在美國紐約的兩兄弟:伊果( Igor Pusenjak)與馬寇(Marko Pusenjak)。去年四月,他們所推出《跳躍嘟斗》(Doodle Jump),在蘋果的線上軟體市集(App Store)上架後大受歡迎,不只始終位列熱門排行榜前三名,當iPad推出後,兩個平台加起來,每個月還維持有高達二萬八千人的下載量。

「這原本只是一款做給小朋友玩的單機遊戲,沒想到放在iPhone、iPad上會有如此爆炸性的效果,」伊果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議。

事實上,這僅是iPad帶動的遊戲革命中一個小小的火花。今年七月五日,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花高價買下專門為蘋果iPhone與iPad設計音樂遊戲的廠商Tapulous;七月二十七日,又以五億六千萬美元買下了一家行動社交遊戲公司Playdom。而Tapulous這家規模不到百人的公司,在過去一年內,創下三千五百萬次下載量,平均一個月營收達百萬美元。

迪士尼互動媒體集團發言人指出:「『行動遊戲』成長前所未見,為鞏固我們在此一行動市場的地位,這項投資時機再恰當不過。」

線上軟體市集的市場有多大?根據國際市場調查機構顧能(Gartner)預估,在iPad與iPhone的帶動下,今年全球消費者在行動線上市集花費的金額將高達六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億元),到二○一三年,更將成長到二百九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四百億元)。

勝在夠簡單:老遊戲變觸控操作,新鮮刺激加倍 然而仔細分析《跳躍嘟斗》,就會發現這個遊戲幾乎毫無新的創意:控制一隻四腳外星生物不斷往上跳躍,打擊壞人與障礙物,這個點子早在任天堂紅白機問世之前就已存在,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電腦遊戲之一,憑什麼在此刻翻身暴紅?

「它完全掌握到了iPhone使用者的情境與特性,」國內手機遊戲製造商、極致科技副總經理林亮宇說。

情境,對於iPad或iPhone使用者來說,遊戲只是等公車或坐捷運時打發時間的消遣,要能隨時開始、結束,遊玩過程中不能造成太大的壓力,因此「越簡單的遊戲反而越容易吸引他們注意,」林亮宇說。

林亮宇分析,不管是iPhone或者iPad,都具備了多點觸控、感測元件、衛星定位等功能,再古老的遊戲,一旦改變了操作方式,從猛按鍵盤改成搖晃機器、觸摸螢幕,就會帶來不同的新鮮感與刺激。

掌握了這兩個前提後,下一步就是要讓自己的作品在十幾萬個程式中脫穎而出。投入遊戲界之前,伊果其實是個紐約的攝影師,同時也專長數位媒體,擁有自己的工作室與網站。一開始,他曾靠著自己原有的專長,推出多款精緻寫實的遊戲,但沒有一項成功,「我們不斷在嘗試錯誤,」伊果說。

勝在不精緻:粗糙塗鴉,反勾起玩家童心

但當他最後放棄專業路線,不再強調完美與精緻,把小時候塗鴉的筆記本拿來隨手改成《跳躍嘟斗》的原始構想時,卻反而觸動了最多人的心。許多人被它的可愛與隨興的獨特畫風吸引,用電子郵件、部落格、臉書口耳相傳,讓這個遊戲排行迅速上升。一位玩家在伊果的部落格中寫道:「這個遊戲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

「獨一無二的遊戲,通常只有獨一無二的玩家,」林亮宇指出,不少遊戲開發商都有個迷思,希望能把東西做到最好,但卻忽略了玩家真正的需求。他認為,唯有把涵蓋面拉大,才能把iPhone上多達兩千萬使用者的長尾效應發揮到極致。

至於暴紅之後,如何才能把壽命延長?首先,「要不斷丟出新玩意,」伊果說。他們每天上網觀察玩家的使用行為,針對抱怨與建議做出改良版本,讓玩家可以不斷更新,維持新鮮感。

「遊戲推出以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全球最大社群遊戲公司Zynga北京總經理田行智指出,玩家的口味日新月異,每天都有上萬個競爭者跳出來跟你搶眼球,只有不斷蒐集、分析用戶需求,才能讓自己不被淘汰。

再者「一定要結合社交功能,」林亮宇說。在《跳躍嘟斗》上,你可以隨時把分數上傳到臉書,與朋友互動較量;同時,當你在進行遊戲的時候,還可以從螢幕的側邊觀察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所處的位置。

舊的創意,簡單的玩法,加上新的裝置平台,最後融入社交功能的黏性,抓住這四個要素,你也可以在這場iPad遊戲革命中挖到金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71

小米半年售2611萬部手機 按年增2.7倍 明年盼破億

1 : GS(14)@2014-07-03 09:54:4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03/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用互聯網思維幾乎做什事情都是顛覆性的」,這是小米創辦人雷軍近日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說的。雷軍也用數字驗證了這句話,昨日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披露,2014年上半年小米共售出手機2611萬台,按年增長2.7倍;含稅銷售額約33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5倍。今年小米全年出機量目標劍指6,000萬台,明年突破1億。


小米用了3年時間從無到有,並且超越蘋果,成為內地市佔率第三的智能手機(見圖)。2011年小米初出茅廬,首年出貨量僅30萬台,銷售額5.5億人民幣。第二年銷量增長23倍,銷售額突破100億元,當時也引來不少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雷軍近日接受內地《中國企業家》雜誌訪問時表示,當年他為了證明數據是真的,特地公開了交稅紀錄,指2012年交稅19個億,但「大家又說我吹牛,又罵了半天。可是到2013年,好像就沒有人再說我們什了。因為用小米的人太多了,你到處都能看得到。」





雷軍指出,今年小米的出貨量可能要4000至5000萬台。而早前有報道指公司內部其實劍指6,000萬台。對於小米限量發售引發的爭議,雷軍指消費者對小米的期望是每個月賣2,000萬、3,000萬台,但小米的生產能力只有500萬、600萬台。

5年之內不會考慮上市

對於雷軍成日掛在嘴邊的「互聯網思維」,內地獨立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在渠道、營銷和庫存方面利用互聯網做到成本最優、效果最大。小米將主戰場定在網上,令渠道扁平,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口碑營銷,毋須大量廣告支出卻獲得真正的粉絲,此外採用先預定再銷售的模式降低庫存風險,也有助壓低售價。「這些其實都不是小米的原創,早在2009年網上就有鞋商採用類似的模式,但小米勝在做得更細緻。」

另外,對於投資者十分關注的上市問題,雷軍則仍說5年之內不會考慮,因為他希望能將全身心投入公司業務。「這和我自己財務自由有關係,但更多還是智慧……很多人借窗口期上市了,概念很好,股價滿天飛,其實業績不好。」雷軍說,他的夢想是辦一家世界級的品牌公司,小米的目標是成為國際公司。

明報記者 李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773

《復仇者2》今破億追擊《阿凡達》

1 : GS(14)@2015-05-04 14:00:45

Marvel超級英雄片《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Age of Ultron)在港上映11日,前日單日放映了851場,票房收約1,200萬,累計約收8,265萬,預計今日可破1億票房,但面對09年《阿凡達》1.7億票房仍有一段距離。《赤道》則成為華語片代表,該片前日開畫單日收225萬排第二,連優先場票房累積約305萬,內地提早一日開畫,兩日約收7,643萬人民幣,投資者林建岳希望該片內地票房可收過3億人民幣。至於《五個小孩的校長》上映44日,截至昨日票房超過4,500萬,主演的楊千嬅昨日說:「部戲係講4,500元月薪校長嘅感人故事,而家部戲收過4,500萬,係一個完美結局。」採訪:鍾國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503/191335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112

3,500萬買相連獨立屋 佘詩曼資產成功破億

1 : GS(14)@2015-06-18 14:35:31

2015-06-18 NM


賺完人仔再高價返娘家的佘詩曼,去年憑回巢劇《使徒行者》成雙料視后,加上電影一部接一部,獎品獎金,全擸!進賬多,換磚頭,出手鋪鋪過千萬。今年初,阿佘斥資三千五百多萬購入西貢相連獨立屋;手揸五個物業的她,資產已累計過億。買樓如辦年貨

屬於穩陣派的佘詩曼,過去十年因為買磚頭,將身家愈滾愈大。一○年開始返內地賺人仔後,戶口「水浸」,彈藥足夠的她,出手吓吓過千萬,包括現居畢架山帝景峰,是一一年以一千八百多萬購入。之後,阿佘就好似辦年貨一樣,幾乎每年都有郁手。據地產界消息指,阿佘於一二及一三年間,分別以三千多萬買入跑馬地紀雲峰一個千呎單位,以及幾近八百萬的紅磡昇御門,截至去年,手持的物業賬面值接近七千萬。

大台半億留人

億元關口在望,去年憑《使徒行者》中「釘姐」一角,成雙料視后的阿佘,目標明確,賺幾多錢,換幾多磚頭。今年初,她一口氣以三千五百多萬,買下屬於西貢優質地段之一,位於南山的兩幢相連獨立屋,一間送阿媽,一間獎勵自己。「佢哋幾姊弟係媽咪獨力養大,所以阿佘好孝順媽媽,揀相連獨立屋除咗方便自己偶然可以去住吓,投資價值亦會高啲,所以阿佘其實好叻。」知情者說。獨立屋是新落成,位置雖然較偏僻,但自成一國,重點是背山面海好風水,地下的花園面積有近二千呎;相連獨立屋現正裝修中,預計年底可以入伙。資產逾億,阿佘成功達陣,全因財來有方。有指今年底約滿無綫的她,早已被明年四月開台的港娛睇上眼,不斷有所動作,希望從無綫手中撬走這個一姐,大台不容有失,不惜一擲半億成功留人。

有租收冇壓力

雖然愈來愈有,但阿佘收埋富貴,從不炫富。「阿佘同好多圈中人一樣,買嘢唔一定用自己名。好似之前買跑馬地同紅磡嗰兩個單位,都係用秘書公司hold,所以冇乜人知。而家跑馬地個單位收緊八萬租,所以阿佘冇乜供樓壓力;之前佢推咗《呂后傳》,都係因為要戴住十幾磅古裝頭套,隨時會令佢頸椎舊患復發,阿佘話錢賺唔晒,無謂搵命搏。」知情者說。有籌碼就有數講,揸住過億磚頭的阿佘,自然健康優先。

視后變樓后

97年選港姐得季軍入行的佘詩曼,可以稱得上是in born的女主角,在大台紅足十幾年,更由視后變樓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