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線、美國線、南美線等主要航線幾乎全部出現爆倉情況,海運費價格飛漲。”市場日前傳出了深圳港、天津港等主要口岸航運倉位極度緊張的消息。A股的港口航運板塊也出現集體拉升,日照港(600017.SH)、天津港(600717.SH)、招商輪船(601872.SH)等紛紛上漲,大連港(601880.SH)更是連續三天漲停。
大連港已連續三日漲停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出現上述情況的主因有三點:一是中國貨主習慣在春節前集中出貨;二是歐美航線每年年底都會迎來“聖誕行情”;三是各大航運聯盟一致貫徹了撤船、減艙的方針,以保證年底這個傳統旺季的運價處於高位水平。
不過,中遠海運集團多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爆倉情況主要是從10月中下旬開始,現在用於聖誕節的出口貨物已經基本運送完畢,當前載運率在八九成,但業內還是希望抓住年底的機會上調運價,畢竟之前跌太多。
“從目前的數據看,外部經濟和貿易環境並沒有太大的改善,航運運力過剩依然存在,進入2017年後運價可能又會回調。”航運專家陳弋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爆倉”
航運主要分為集裝箱航運和幹散貨航運,近期都出現運價上漲,這與傳統旺季到來有關。
集裝箱航運方面,除中國貨主習慣在春節前集中出貨外,歐美即將迎來“黑五”、聖誕等重大節日,商家也需要提前備貨。國內各大港口甚至一度出現爆倉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集裝箱航運企業都在上調運價。馬士基航運、地中海航運、達飛航運、東方海外均已漲價。
深圳一位國際貨運公司的業務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近有些航線的業務量的確爆棚,他們已經上調了報價,“上調的是去美洲的線,聖誕節快到了,出貨量很多。”
深圳市九方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儉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的倉位確實緊張,價格也上調了,但是沒那麽誇張。“價格上調一兩成是有的,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航運最旺的季節,所以價格上漲是正常的市場行情。”
上海航交所公布的運價指數顯示,截至11月11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報收於763.78點,較前一周上漲1.4%。歐洲、美東、美西、中國香港、東南亞、澳新、東西非等航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除上述原因外,今年底航運出現爆倉的情況還與整個行業為了提高運價保利潤有關。
由於目前全球集運航運業集中度較高,行業前十名占據了世界60%~70%的運力,因此在傳統旺季,各大航運聯盟都選擇了撤船、減艙,努力保證年底運價處於高位水平。
幹散貨航運方面,反映國際貿易景氣程度的BDI(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11日大漲了7.29%。本周BDI指數繼續上揚,繼2016年2月份刷新歷史低點290點後,截至目前已累計上漲267.24%,創今年年內新高。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
BDI指數是由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而成的重要運價指數,反映了全球對礦產、糧食、煤炭、水泥等初級商品即期市場的供需行情,本次BDI指數上漲主要受大型幹散貨船海岬型船運價大漲的推動。
陳弋告訴記者,每年冬季,國內的企業都會有冬儲的需求,導致鐵礦石、煤炭等進口需求會增加,對航運需求也就隨之增加,比如現在到秦皇島運煤炭的船只就是之前的兩倍。
海關總署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10月,中國進口鐵礦砂增加8.9%,煤增加18.5%,鋼材增加2.1%,未鍛軋銅及銅材增加7%。
航運行業能否“破冰”
可惜的是,年底的“爆倉”並不意味著整個航運行業出現了轉機。
今年下半年,全球第七大航運企業、韓國最大的航運公司韓進海運宣布破產,成為全球航運業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這對本就已經陷入困境的中國造船企業,尤其是那些與它有業務關聯的企業,無異於雪上加霜。
事實上,今年前三季度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沒有多少航運企業能夠獲得盈利。連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企業馬士基的利潤也下降了44%,其中集裝箱業務虧損1.16億美元。馬士基還預計,2016年公司全年利潤將不足10億美元,遠低於去年的31億美元。
“今年是航運行業非常特殊的一年。韓進的破產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很大的震動,而且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發生了若幹起海運公司合並的事件。”深圳一達通物流資深經理劉欣表示,行業不景氣是因為運力過剩,艙位多了之後,運價急劇下跌,各大船務公司都在拼價格。不過韓進破產後,很多船務公司主動減少了船只的數量,初步估計整個行業的運力減少了10%~15%。
國聯證券分析師陳曉表示,長期來看,判斷航運業已出現全面複蘇仍為時尚早,主要是航運行業的供需基本面並沒有根本改善。
在近期舉行的國際海運年會上,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就坦陳,由於對航運產業供需狀況認識的弱化,2011~2015年,年均投資造船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持續的運力快速擴張,導致供需嚴重失衡,截至2015年,全球幹散貨運力過剩率達30%以上,集裝箱運力過剩達25%,油輪運力過剩達20%。
不過,有航運咨詢機構認為,未來幾年內船舶供應增速放緩,加上海運市場貿易前景溫和改善,預計將導致散運市場長期運力過剩情況有所緩解。航運與港口兩大板塊有望維持強勢。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BDI走強或同全球重回基建等實業投資預期有關。最近市場對於下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3.8萬億美元基建投資”預期很高,如果特朗普信守諾言,對於整個航運行業將是利好。
人民幣貶值利好出口企業
11月16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8592元。這意味著,人民幣中間價已經連續9天調降,創2015年12月以來最長連降周期。
對於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在對外出口中的作用,陳弋表示,人民幣對美元雖然持續貶值,但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幅度不大,對外貿的整體影響也不是很大。不過,對於那些利潤較低的傳統出口企業,確實也真切感受到了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好處。
深圳一家經營電子元器件工廠的小老板張興(化名)笑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一周,他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打開匯率網站,看看人民幣是否又貶值了。“對於我們這些小公司來說,匯率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產品的利潤在15%左右,對於我們這種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這個數字不算高,也不算太低。”
兩三天前,一名土耳其客戶支付了12萬美元的貨款,張興沒舍得取出來,而是留在外匯賬戶,準備再等等看。他估算了一下,與不久之前的匯率“1美元兌人民幣6.6元”比起來,12萬美元差不多能讓他們公司多賺3萬元,雖然不多,但是也夠支付六七位工人一個月的薪水了。
不過,人民幣貶值對於產品附加值較高的企業來說,影響要微弱一些。深圳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負責人黃源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的3D傳感產品利潤率較高,人民幣貶值幾個點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比如說,我們一個產品的利潤原本有100元,現在人民幣貶值後多個兩三元,感覺不明顯。”
顯然,長期來說,真正影響企業的仍是是否能研發出新的產品,是否能在產品上獲得價值和利潤。
上述經常與企業打交道的劉欣也表示謹慎樂觀:“中國出口貨物的附加值總體偏低,很多企業真正接單的價格和成本差不多,它們的利潤來自於退稅。人民幣貶值的確會增加它們的利潤,但是一旦人民幣貶值的預期穩定,那些了解中國的國外客戶可能會壓價。”
12月14日的債券市場原本在經歷持續大跌後,短暫持穩。然而午後受某基金貨幣爆倉傳聞影響,債市再續跌勢,且流動性幾乎戛然而止。
當日,金融圈人士在社交軟件中紛傳國內某大型公募旗下貨幣基金“爆倉”,該公司自掏6億真金白銀補足虧損;也有說法稱基金這只基金規模超過了600億。
很快,公募行業旗下擁有大型貨幣基金的公司“人人自危”。華夏、易方達、銀華、博時、天弘、上投摩根、華寶興業、廣發、建信、中銀、南方、興業全球12家基金公司均向《第一財經日報》進行了辟謠。除此之外,其他公司旗下單只貨幣基金都未超過600億規模。
盡管如此,本報記者還從多個渠道獨家獲悉,近日銀行現金頭寸短缺,正在大幅贖回貨幣基金,光一家大型國有銀行近日從多家基金公司贖回了4000億貨幣基金。湊巧的是,有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對本報稱,就在14日當日,華夏基金旗下一只基金遭遇了巨額贖回,但最終公布的凈值沒有出現虧損。
貨基巨贖引熱議
當業內熱議爆倉貨基歸屬哪家公司時,華夏基金第一時間進行了公開辟謠。
華夏基金發表聲明稱:“市場傳言某大基金貨幣基金爆倉,涉事基金公司需要掏自有資金填補虧損。目前我司旗下所有貨幣基金均正常運作,申贖照常,無任何特殊情況,特此聲明。華夏基金是國內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貨幣基金管理運作已有超過10年歷史,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較強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始終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貨幣基金投資管理服務。”
然而,《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華夏基金當日有貨幣基金遭遇了巨額贖回。而在接受本報采訪的幾位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全行業貨幣基金普遍出現大量贖回且債券市場重挫的背景下,個別遭遇巨額贖回的基金出現凈值虧損或者基金公司自行“埋單”的情況也不無可能。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固收投資總監對本報稱,貨幣基金盡管不能放杠桿,但也會有限參與債券投資,債市的波動也會對它的凈值造成影響。尤其是遭遇嚴重的巨額贖回時,若又趕上債券流動性緊張的困境,其他資產被迫大量出賬後,債券的波動效應隨之被放大。
按照業內聲稱的600億債基標準,本報記者發現,華夏基金旗下的一只名為華夏現金增利的貨幣基金滿足了這一條件。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該基金資產凈值高達2363.6億元。它盡管是貨幣基金但債券投資金額高達1941.11億元,占基金總資產比例70.08%。其中,國家債券占基金資產凈值比重4.95%、金融債占比3.64%、企業短融占比1.49%、同業存單占比73.48%。排名前列的重倉債券分別為16光大CD091占基金凈值比重4.3%、16盛京銀行CD082占比4.07%、16浦發CD103占比3.87%、16平安CD317占比2.59%。
基於華夏現金增利70%資產以上資產投資同業存單是否會引發貨幣基金凈值虧損的可能性,記者咨詢了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固收總監。他稱,同業存單是同業存款的替代品,是商業銀行進行主動負債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是上市交易的,存在價格波動,也會對基金凈值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影響。
截至本報發稿時,華夏基金的聲明僅對旗下貨幣基金爆倉一事進行辟謠,但未對華夏現金增利等基金是否巨額贖回一事發表過意見。截至收盤,華夏現金增利A/E七日年化收益2.403%,B份額略高為2.647%。
實際上,並非華夏基金一家公募發生過巨額贖回。本報獲悉,自11月以來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貨幣基金遭遇了大量贖回。華南一家千億貨幣規模的基金自10月以來贖回了百億以上份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機構占比較高的T+1品種贖回了25%以上份額。
12月14日,國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近日一家在香港IPO不久的國有大行從多家基金公司贖回了4000億貨幣基金,他們公司也被贖回了一定規模。
針對當前貨幣基金的贖回現象,上述北京固收投資總監稱,貨幣基金贖回潮大致始於11月份。在美元大幅升值、外匯占款顯著減少的背景下,央行礙於國內房地產調控、通脹擡頭的預期,無法放松貨幣政策,這使得市場資金面吃緊,回購利率最高的時候到過年化10%。
“以前銀行資金多,現在銀行很缺錢。”他進一步稱,“銀行帶頭在贖回。11月30日、12月1日是最緊張的,但隨後短期利率出現回調,但其他一些品種還是仍處高位,銀行跨年資金價格都到了5%的年化利率。”保險等非銀本身不缺錢,但銀行缺錢的同時拉高了資金價格,由此它們的資金也可以獲得比貨幣基金更好的價格,它們也在贖回。
自掏6億傳言的另一種可能
當貨幣基金巨額贖回時,時常又會出現一個1%的強制贖回費用,這一資產通常又會被計入基金資產。
以華夏現金增利為例,該基金招募說明書顯示,不收取申購費用與贖回費用。當基金持有的現金、國債、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券以及5個交易日內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合計低於5%且偏離度為負時,為確保基金平穩運作,避免誘發系統性風險,基金管理人可以與基金托管人協商後,對當日單個基金份額持有人申請贖回基金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1%以上的贖回申請征收1%的強制贖回費用,並將上述贖回費用全額計入基金財產。
眾所周知,公募基金在與銀行的合作溝通一向弱勢。面對銀行等機構巨量贖回,業內鮮有征收這一1%強制贖回費用,當有些規模較小的基金發生巨贖時,基金公司甚至還會自掏腰包代付這部分費用。按照業內傳聞的6億代付款,按照1%的強制贖回費用倒推,則基金贖回的規模高達600億。
不過上海一家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對此表達了不同看法。“強制贖回費用收不收還不一定,掏出6億資金去代付顯然不可能。”他稱。
截至目前,未有一家公司被證實發生過如此規模的贖回的況。也未有公開資料顯示過單一基金一個交易日發生過如此巨量贖回現象。
盡管如此,也有一些基金的貨幣基金表現良好。華寶添益(511990)12月以來規模場內規模增長了21億至824,成為增量最多的場內貨幣基金。本報從接近易方達基金的人士處獲悉,10月以來,其貨幣基金僅有幾億規模的凈贖回。
除了華夏基金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基金公司向《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了辟謠聲明。其中,建信基金稱,公司旗下貨幣基金流動性未有問題,負偏離較低且處於可控範圍。繼續持有建信基金的貨幣基金不會有虧損及不能應付贖回的風險。
14日晚間,有媒體報道稱,華夏基金旗下的一只貨幣基金遭遇投資者巨額贖回,公司可能面臨6億元的巨額賠款。
隨後,華夏基金官方澄清,市場傳言某大型基金公司貨幣基金爆倉,涉事基金公司需要掏自有資金填補虧損。華夏基金表示,目前公司旗下所有貨幣基金均正常運作,申贖照常,無任何特殊情況,特此聲明。
快遞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所有傳統已經丟給過去,一切混沌又逐漸清晰。快遞公司之間的戰爭是一場明爭暗奪的鬥法。
本文由快刀三俠(微信 ID:iyqkpd)授權i黑馬發布。
近日,一則“圓通快遞北京花園橋站點倒閉”的消息在網絡上炸開了鍋,各種關於圓通快遞的輿論甚囂塵上。
快遞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所有傳統已經丟給過去,一切混沌又逐漸清晰。快遞公司之間的戰爭是一場明爭暗奪的鬥法。
戰場風雲卷動,總有人會被推上風口浪尖。這一次,是圓通。
電商之爭
喻渭蛟從來都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雖然出生在江南水鄉,但他追求的是帝王般的所向披靡。
當他於2000年成立圓通速遞時,王者風範就已開始顯山露水,“地球是圓的,我的快遞公司要通往全球,讓地球人都成為圓通速遞的客戶。”
從率先提出7天工作全年無休的概念,到把異地派送費降到每單12元,並率先入駐淘寶派送平臺,喻渭蛟使出的每一招都擊中快遞行業的要害。
圓通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可謂蛟龍得水,進入爆發增長期的電商行業令人瞠目結舌,圓通搭上了電商快車。至今,圓通70%以上的業務都來自淘寶。
彼時,快遞“桐廬幫”按捺不住了,雖然平日里申通、中通和韻達是同行對手,但私底下依舊是一家人。對他們來說,喻渭蛟就好比門外的“野蠻人”。
申通作為老大哥,自然要起領導作用。申通董事長陳德軍把中通和韻達董事長賴梅松及聶騰雲召集起來,決定一起進入淘寶派送平臺。
隨著各個快遞企業爭相進入電商件市場,快遞單件價格進一步從每件12元降到8元。電商件的戰場槍聲四起,煙硝彌漫。
賴梅松和聶騰雲並不甘心一直跟在申通之後,為了做大業績,2013年中通和韻達紛紛引進戰略投資,主動挑起新一輪價格戰,打出“10元3票”“1000元包倉”等“割肉價”。
然而價格混戰帶來的不僅是服務質量的良莠不齊,更甚的是快遞企業年利潤開始持續下滑。表面上,快遞公司的業績看似成倍增長,背後卻是被逼無奈的辛酸。電商為了降低成本,聯手議價。快遞公司如果不接受低價的話,只能接受出局的命運。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快遞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的水平,下滑到目前5%-10%的水平。
快遞企業並不甘心充當跑腿的角色,開始從價格對戰轉為抱團取暖。快遞行業第一場戰火就此平息。
空中激戰
蟄伏在廣東的王衛,一直在暗地里觀察著“通達系”的一舉一動。
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間,王衛及其創立的順豐看似偏安一隅,實則跑馬圈地。當時,行駛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車有70%都是屬於順豐的業務。香港回歸時,海關甚至婉拒了國企中鐵的請求,唯獨青睞順豐。
當“通達系”激戰正酣時,王衛的空中布局正在悄然進行。
2003年,非典時期成了順豐走向全國的發展契機。疫情期間,航空運價大跌,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包機5架的協議,第一個將民營快遞業帶上天空,為其“快”奠定了江湖地位。
飛機沖天,似乎是一個隱喻,順豐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到2010年,順豐的利潤額達到了130億元,僅次於中國郵政,占據全國18%的市場比例。
之後的5年,王衛更是展露出冒險家的氣質,一方面在全國快速布局網點,另一方面開始多元化布局,進軍020、金融和電商企業服務等領域。至2015年,順豐全年經營收入達473億元,是圓通的4倍,申通的6倍。王衛一手締造的順豐帝國儼然已成為行業老大。
江湖地位受到挑戰的喻渭蛟終於按奈不住,他放言:“圓通和順豐之間必有一爭!”這場競爭來勢迅猛,戰火迅速蔓延至整個中國快遞市場。
2015年9月,喻渭蛟遠赴西雅圖,與美國波音民機集團公司簽訂全球協議,訂購15架飛機。喻渭蛟宣稱,未來3年內,圓通將實現15架自有飛機、76個機場間互飛、1000余噸日運量的目標。
此前,圓通基本上是通過包機和腹艙的方式進行運輸,但這種方式時效性差。隨著電商的發展,快遞數量急速增加,包機與腹艙已經無法滿足其運輸需求。
隨後不到半年,喻渭蛟再次增購8架飛機。此次購買,圓通自有貨機總數達到23架,與順豐已啟用的自有全貨機數量相同。
雖然圓通已投入運營的貨機只有3架,在實力上還不足與順豐抗衡,但“通達系”快遞公司逐漸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這表明今後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包括航空貨運領域在內的市場也將加速分化。
螃蟹鬥法
王衛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低調的廣東青年,面對“通達系”的空中挑戰,他在陸地上使出一招“天龍八部”的打法,再一次將對手甩在了身後。
2016年9月,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節拉開序幕,這些大閘蟹近七成是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素來以“快”著稱的順豐自然搶占了大閘蟹運輸的先機,市場上一直有“十蟹九順豐”的說法。
早在7月,順豐就發布了《大閘蟹寄遞行業解決方案》,推出了“天龍八部”打法,分為“物流+3”和“5部物流保障”。前者以物流+銷售、物流+推廣和物流+金融的形式,從多方面幫助商戶,實現互利共贏;後者則從包裝、收件、中轉、派件和售後5個環節保障大閘蟹的寄遞。
僅大閘蟹項目,順豐的收入就超過2.6億元,快件量達800萬件。面對如此可觀的市場利潤,“通達系”一直都躍躍欲試,但由於種種條件限制,未能分得一杯羹。
喻渭蛟卻並不打算將眼前觸手可及的肥肉全部留給王衛一人。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圓通將進軍冷鏈市場。
9月初,圓通正式啟動“2016大閘蟹項目”,開設7條冷鏈專線,覆蓋全國13個外圍省份。時效方面,在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實現當日達,上海全境及江蘇、浙江、安徽省所有地級市核心區域可實現次日達;湖北、山東、北京、廣東和四川等13個省份縣級以上城市實現隔日達。
左右互搏中,難以看出誰更高明,往往是一團亂影,然而砰砰數聲後,已有人被扔出陣外。
雖然圓通冷鏈已經啟動,但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運輸技術,仍然與順豐有著明顯的差距。順豐速運在時效、品牌、IT系統和冷鏈等方面的核心優勢使其在商戶和用戶端均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圓通冷鏈要超越順豐冷運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IPO後的新戰場
2016年,快遞行業進入資本江湖時代。
過去10年,快遞業伴隨著電商一起壯大,如今,在電商壓價的逼迫下,快遞企業利潤持續下降,由此引發的則是如何提高快遞員的收入和待遇問題。因此,不管是“圓通快遞北京花園橋站點倒閉”,還是“快遞小哥跳槽送外賣”,這些行業慘象背後,實際上要探討的則是如何尋找新的模式。
借殼則成為新的突破口,也是進入資本市場最快的一條路徑。
早在2015年末,申通便拉開了快遞業借殼上市的序幕。陳德軍多次與艾迪西接洽,商談並購重組事宜。
世事難料,本來劍指“第一股”的申通,卻被喻渭蛟超了車。圓通憑借6個月零12天的速度,搶先一步,於10月20日完成上市,成為中國“快遞第一股”。
此時的王衛開始焦灼起來。此前多元化的涉足,使得順豐看起來成為了一個涵蓋四大業務板塊的帝國,但也夾雜著一絲無奈。
今年2月,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一份《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統一監管將讓寄生於不同監管管轄下的通道業務喪失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過去幾年,由於通道業務藏匿於監管真空地帶,基金子公司野蠻成長,通道業務更是風靡整個行業,一些產品因管理人職責缺位飽受市場詬病。
銀河資本青昀套利9號資產管理計劃(下稱“銀河青昀套利9號”)就是一款存在諸多爭議的通道產品,它是銀河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資本”)發行的主投於分級基金套利的結構化產品,在成立後的第33個交易日遭遇爆倉,隨後投資顧問上海青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昀投資”)與投資者追加資金,期待挽回損失,但最終敗北。
巨大的虧損倘若緣於市場行情,系統性風險來臨本無可厚非,但事情的發展似乎另有隱情,至少從常理而論,套利產品的凈值波動與市場行情並無直接關系,而銀河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變化卻和大盤走勢較為一致。
作為管理人,運營通道產品的初衷是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收取通道費用,但在粗放型批發模式之下,管理人職責缺位引發的問題不容忽視,銀河資本也因此陷入專戶爆倉的連環糾紛案中。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先是在產品清算後青昀投資狀告銀河資本索要補倉款,接著又有投資者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申請追究管理人的職責缺位致使產品偏離合同約定產生巨虧的責任。
還原爆倉始末
銀河青昀套利9號是一款基於分級基金折溢價套利的結構化產品。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它成立於2015年5月21日,運作期限一年,200戶投資者參與認購,總金額3.079億元。銀河資本為管理人,青昀投資擔任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
資管合同顯示,這款結構化產品分為A、B、C三類份額。一位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張軍(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份額即優先級份額,約定年化6.3%的固定收益。這類投資者通常由銀行等機構投資者充當,保本保息。B、C則是承擔風險與享受浮動收益的“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者。A份額與B+C份額比為3:1,即非A份額的風險和收益加了3倍杠桿。
B、C兩類投資者在滿足A份額的約定收益後剩余部分按照投資金額等比例分配;當B的收益率超過8%時,超額收益的30%將分配給C。
一位接近青昀投資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C類份額由青昀投資指定的投資者認購,實際上這是變相跟投和參與業績分成,當產品到期獲得不錯收益時,C類份額獲得的收益將是最大的。
2014年7月青昀投資發行銀河資本-青昀1號資產管理計劃(下稱“銀河青昀1號”)時,在牛市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期清算時產品凈值高達4.59元,而劣後端凈值高達10元以上,青昀投資間接獲得了2000余萬元的收益。其後,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深度合作,擬複制銀河青昀1號成功經驗,連續發行了銀河資本青昀套利系列的2~10號產品。
銀河青昀套利9號是10款銀河資本青昀套利系列產品中,第一款爆倉的產品。它成立之時正值A股上證綜指位於4500點的相對高位,其凈值在超越1.1元上方後快速墜落,並很快擊穿0.97、0.95元兩條預警線。
然而,彼時多數投資者還沈浸在凈值向上的歡愉中。張軍稱,青昀投資在2015年6月29日通過微信向投資者發送的信息顯示B份額凈值尚在1.08元。隨著股災的發生,有投資者擔心產品凈值隨行就市,便與銀河資本、青昀投資做過溝通,要求控制風險,得到回複諸如“凈值低估、凈值實際沒有這麽低、風險可控”的答複。
事後,青昀投資通過郵件發給投資者一份《青昀系列產品業績報告》顯示,6月29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實際的凈值已經跌破1元,報0.9648元,劣後投資者的虧損幅度遠超10%。
之後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2015年7月7日,在產品成立之後的第33個交易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凈值報0.9254元,擊穿了0.93元的止損線,即不幸爆倉。
作為一款專戶產品,銀河青昀套利9號並非每個交易日均公布凈值,平時由青昀投資以約每周一次的頻次向投資者匯報基金凈值波動。
“銀河投資在爆倉後較長時間都沒聯絡投資者。”張軍稱,“個別投資人隱約感受到產品可能爆倉,但是沒有確認,因為青昀投資一直說估值有錯誤,有在途資產未計入、凈值被低估之類。因此沒有正式通知,無法確定是否爆倉。”
銀河資本內部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之所以沒及時通知投資者是“出於保護投資者目的”,剛跌破第一條預警線時他們也曾考慮過能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告知投資者、降低倉位以及讓投顧追加資金。
從事後複盤的情況來看,銀河資本在爆倉之前似乎並未采取多少動作。4倍的杠桿效應之下,產品凈值若進一步下跌,則極有可能危急A類投資者的本金與約定收益,一旦如此情況發生,銀河資本極有可能自掏腰包來彌補虧損。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虹口區法院民事裁定書顯示,在產品爆倉後,銀河資本一方面與青昀投資協商應急處理方案,由青昀投資向銀河青昀套利9號專用賬戶匯入1445.3萬元。
作為C類份額的參與者,青昀投資的壓力及翻本的動機不言而喻。其後,大部分投資者跟進追加,平均100萬元初始資產的投資者追加16萬元,硬是把產品凈值補回了1元。只是事與願違,隨後的日子產品凈值仍在延續跌勢。
2016年5月23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運作一年到期終止,由銀河資本負責對產品進行清算並註銷證券、期貨及托管賬戶。截至清盤,產品凈值報0.985元,B份額凈值為0.6779元。若剔除追加資金,投資者實際的凈值約為0.51元,即投資銀河青昀套利9號一年虧損49%。
無論是投資者、管理人還是投資顧問,彼此的關系本該在合同期滿告終,但實際上在運作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才開始被外界所知曉。
先是投資顧問青昀投資向虹口區法院遞交起訴申請,要求管理人償還1445.3萬元補倉款。該部分資金在追加入市之後出現一定縮水,到產品到期時,計入產品凈值由銀河資本返回予投資者。
因涉及管轄權異議問題,虹口區法院駁回了青昀投資的起訴,其稱應按照投顧合同約定的通過仲裁方式解決任何爭議。
針對資管產品,有關投資者、投資顧問與管理人的糾紛及爭議問題,絕大多數資管合同中有約定,通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等仲裁機構仲裁而非在法院公開審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
基於案情走向,第一財經記者致電青昀投資實際控制人、執行董事朱俊君,對方稱法律糾紛已委托專人處理,自己對於結果暫時並不知情。
在投顧向銀河資本追債之後,投資者也訴諸法律手段向銀河資本追責。第一財經獲悉,日前有投資者已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交了仲裁申請,並獲得受理。
張軍稱:“這是一款套利產品,不是指數跟隨或者普通的權益類產品。如果是一款加杠桿的權益類產品在市場暴跌的系統性風險中遭遇爆倉,尚可以理解。但套利產品與股指波動並無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實際操作過程中,管理人明顯違背了合同約定,才導致了爆倉事件的發生。”
通道亂象頻現
銀河資本為公募基金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7368萬元,64名從業人員創造凈利潤高達3651 萬元。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在2015年銀河資本總共發行了331款備案的資產管理計劃,也就是說在當年銀河資本旗下從業人員人均至少負責5單以上業務,而每單金額動輒上億元。
銀河資本在業內並不知名,偌小的體量撬動如此業務規模,這難免讓人與批發式通道業務聯想到一起。而第一財經記者在跟蹤銀河青昀系列產品,尤其銀河青昀套利9號產品中見識到了這種業務模式。
依據資管合同,基金管理人為銀河資本,青昀投資為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但實際產品運作過程中,前者僅為名義上的管理者。大量投資者與青昀投資的往來郵件顯示,由青昀投資全權負責與投資者交流與溝通,定期推送基金凈值,並解釋基金波動緣由以及運作中自身采取了何種策略。反觀銀河資本則退居於幕後。當產品凈值擊穿爆倉線時,為了產品能夠存續,青昀投資又自掏腰包逾1400萬元與投資者一起補倉使得產品能夠繼續存續。
以上種種,遠遠超越了一個投資顧問的職責。若無意外,銀河青昀套利9號便是一款典型的通道式資管產品。
自2012年11月首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之後,整個行業受益於自身“萬能牌照”的優勢,野蠻生長,業務範圍觸及基金、信托及券商所能及的各個領域。考慮到業務範圍的寬廣、業務數量的巨大,且自身有限的人力、資本金及管理能力等現實問題,基金子公司走上了一條批發式通道的業務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早在去年年中向銀河資本內部工作人員求證產品是否為通道時,對方亦默認其通道特征。該人士稱:“現在他們(銀河資本)壓力很大,拿了這麽少的費用,出了事情,(投資者與投資顧問)都來找他們。”
投資者代理律師仁科律師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張樹學表示,銀河資本的所為有悖資管合同約定,它將資產委托給投資顧問全權運作,違背了合同中關於“不得將基金資產委托第三人運作”的約定,構成了對投資者的侵權。
然而,一如銀河資本類模式,基金子公司由於業務量的爆發式增長很難做到對每個產品作出盡責調查,粗放式的通道業務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隨著大量資管產品運作到期,剛兌風險層出不窮。由於子公司為輕資產公司,自身資產不及動輒億元的產品規模而無法自行兜底。近年來投資者維權活動的“規格”不斷升級,投資者從向子公司追債未果後,遂轉道向基金公司甚至是基金公司的股東方求償。過去兩年間,監管部門介入了一批投資者向基金子公司的維權案件,一方面安撫投資者,另一方面加強對基金子公司的業務模式指導,並對相關涉案公司做出處理。
2016年12月,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基金子公司監管法規正式落地。經歷長達百日的征求意見後,證監會發布修訂後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在18個月的過渡期後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將與凈資本掛鉤,在具體業務開展中還將計提風險準備金,這意味著通道業務的成本大幅增加,行業內掀起了一股轉型熱潮,通道業務占比顯著下降。
今年2月,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一份《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統一監管讓寄生於不同監管管轄下的通道業務喪失了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自此,隨著大批通道產品到期後將不再存續,整個資管行業將回歸主動管理出業績的本源上。
操作違規爭議
在投資者看來,銀河資本的失責絕非通道如此簡單;更為嚴重的是,這款產品在實際操作中極有可能違背了產品合同的約定。
按照合同約定,青昀套利9號投資策略主要有三:首先是常規性策略,即通過配對轉換機制實現分級基金的折溢價套利,即拆分母基金成A、B份額賣出或者合並A、B份額後贖回母基金;預判暴跌行情即將引發分級基金下折,提前買入分級A,在下折後賣出分級A及贖回下折獲得的母基金份額,此為事件性套利;第三種為固定收益類投資策略,主要是保證產品流動性以及沒有套利機會時進行的策略性投資需要,通常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逆回購、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品種。
張軍稱,青昀套利9號既然是一款套利產品,采取上述任何一種策略均可避免爆倉。采用第三種策略可分享債券牛市收益;采用第二種策略的話,分級A強勢亦會推高產品凈值;采用第一種策略時,在獲得一定折溢價率的前提下,若嚴格依據合同約定完成套利,產品凈值在弱市中即便有所下跌,但不至於爆倉。
“合同約定的投資策略是套利策略,但管理人實際操作的是高風險的‘相對收益’投機策略。”張軍稱,持有底倉、買入基金之後不立即拆分、拆分之後不立即賣出、買入之後不立即合並、合並之後不立即贖回等,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套利策略,這部分主動的風險暴露屬於相對收益操作,不在合同約定允許範圍之內。
《青昀系列產品業績報告》顯示,有多個交易日,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跌幅超過了指數。比如,6月17日滬深300指數漲1.46%,產品凈值跌1.57%;6月23日滬深300指數漲3.2%,青昀套利9號跌1.57%。
上海一位公募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分級基金的套利者是沖著母基金的整體折溢價率去的,即便申購母基金或者合並得到母基金將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程度的市場風險暴露,但既然擁有了折溢價的安全墊,套利失敗的損失幅度正常會小於指數跌幅。
青昀投資在郵件中也肯定了青昀套利系列產品進行了指數跟隨。青昀投資相陽松稱,在青昀套利9號凈值出現大幅回撤期間,市場本身的折溢價不顯著,投資策略上跟隨指數較重。
銀河資本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銀河資本在給媒體的回複中表示,青昀投資的套利策略在2010年形成,經過五年市場反複檢驗後定型。但在股災和2016年初股市熔斷暴跌期間,青昀投資的套利模型短期失效,需要立即降低倉位,但是由於市場喪失了流動性,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降倉操作,從而引起產品凈值出現超常規的回撤。“這是青昀投資之前幾年的套利實踐過程中所未曾遇見的, 甚至超出了其最板端的預測。”銀河資本表示。
另一方面,基金定期報告也揭示出銀河青昀9號運作中有違合同約定策略操作的端倪。
銀河青昀套利9號成立之後,很快出現在國投瑞銀成長B級(下稱“成長B級”)的持有人名單中。據成長B級2015年中報,截至6月30日,青昀套利9號持有232.92萬份成長B級份額,以2.06%持有比例成為後者的第五大持有人。
同期,未有公開數據顯示,該產品持有等份額的成長A級。成長A級2015年中報顯示,第十大股東朱茂昌所持份額300萬份,占比2.66%。鑒於基金中報僅披露了前十大持有人,據此無法判斷是否銀河青昀套利9號所持成長A級的份額與成長B級相一致。如果未參與拆分母基金而僅持倉成長B級,那投資方式絕非套利,而是依靠分級B來加杠桿博收益;倘若持倉相同份額的成長A級,那則意味著彼時產品的運作思路應該為,合並成長A、B子份額,通過二級市場贖回母基金,實現反向套利。
6月30日,成長B級母基金國投瑞銀中證創業板分級凈值報1.05元,成長B級、成長A級二級市場價格分別為1.2元、0.776元,即按照1:1A、B份額的配對比例,二級市場價格相對基金凈值折價6%。即二級市場直接買入A、B份額相比合並則可享受6%的套利空間。
如果說中報無法判斷銀河青昀9號操作策略有無偏離套利初衷,那2015年年報的指向性則較為明確。截至2015年末,青昀套利9號持有855.9028萬份成長A級,持有比例高達9.99%。若當時青昀套利9號持有與成長A級相一致的855.9025萬份成長B級基金,可位列其第二大持有人,但成長B年報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均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的身影,且此前數日成長B級的成交極為清淡,一個交易日總成交量約為2萬多手,要做到在截止年末的數個交易日出倉數百萬份成長B級幾無可能。
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彼時成長B級對應的凈值為0.8090元,離0.25元的下折閾值尚有69%的距離。並不存在持有分級A級進行事件性套利的可能性。
http://www.xcf.cn/tt2/201705/t20170512_780762.htm
根据新财富的计算,宝能的9个资管计划,整体预警价为16.82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1个跌停板;整体平仓价为14.75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2个跌停板。
整体而言,宝能的资管计划于万科的持股压力,尚有一定的承压空间,但也不甚乐观。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作者:苏龙飞
2017年5月10日,万科A(000002)收盘于18.67元/股,微涨0.27%,这是继前一个交易日上涨0.81%之后连续连续2个交易日收红。
自4月27日以来,受安邦概念股全线下挫的影响,安邦参股的万科也未能幸免,其股价从20.36元/股一路走低至18.32元/股的最低点,累计最大跌幅达到10%。
随着万科股价的一路走低,关于宝能资管计划所持有的万科股票面临平仓压力的问题,又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根据万科披露的数据,宝能系目前持有万科25.4%股权,其中10.38%是通过9个资管计划持有的。而9个资管计划的平均持股成本,均高于前海人寿与钜盛华直接持股部分。
万科自2016年7月4日复牌以来,股价曾在短期内累计下跌超过30%,最低曾跌至16.74元/股。当时就引发过一轮吃瓜群众围观讨论宝能的杆杠持股是否爆仓。
2016年7月19日,万科管理层曾公开一封名为《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的万言举报信,特别是详细披露了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规模、仓位、持股数、持股成本等明细数据,令外界对宝能资管计划的承压能力一目了然。
2016年7月19日之后,宝能系既未再增持也未减持过万科的股票,换句话说,其资管计划的持股详情,依然维持着万科曝光该等资管计划时的状态。那么,我们不防再来详细计算一下9个资管计划详细的平仓价及预警价。
数据显示,宝能9个资管计划的总规模为236.25亿元,累计使用资金215.7亿元,意味着其整体仓位为91.3%。
从披露数据来看,9个资管计划的规模从15亿元到45亿元不等,除了广钜2号、泰信1号、信鑫7号之外,其余全部满仓。规模为18.75亿元的信鑫7号,已经累计使用资金18.15亿元,实际也已经接近满仓。
根据宝能的资金使用额及持股数计算,各个资管计划的持股成本介于15.31元/股至22.06元/股之间,持股成本最低的是安盛1号,持股成本最高的是广钜2号(下表)。
通常而言,资管计划的杠杆比例为1:2,即自有资金占1/3、外部融资占2/3。外部融资为优先资金,自有资金为劣后资金,假如产生本金亏损,首先由劣后资金承担。为了确保优先资金的安全性,资管计划往往会设定“预警线”及“平仓线”,分别为计划份额净值0.9及0.8。
当资管计划触及预警线式,则劣后资金方须向资管计划补充资金,如果未及时补充资金且资管计划净值进一步下跌并触及平仓线时则会被强制平仓。换句话说,无论是预警线还是平仓线,并非持股成本直接打9折及8折,而是实际要根据该账户的持股市值与剩余现金合计的金额计算,如果合计金额低于初始金额的90%,则需补充资金;如果合计金额低于初始金额的80%,才进行强制平仓。
根据新财富的计算,宝能的9个资管计划,整体预警价为16.82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1个跌停板;整体平仓价为14.75元/股,相较万科当前股价可承受2个跌停板。
就平仓线而言,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平仓价介于12.24元/股至15.96元/股之间,整体平均平仓价为14.75元/股。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相较于2017年5月10日的收盘价18.67元/股而言,皆还有不小的距离。即便按平仓价最高的金裕1号资管计划来说,在当前股价的基础上再有1.5个跌停板才能触及平仓线。
就预警线而言,宝能9个资管计划各自的预警价介于13.77元/股至17.99元/股之间,整体平均预警价为16.82元/股。换句话说,目前尚无哪个资管计划需要补充资金。按照预警价最高的信泰1号资管计划来说,尚有0.68元/股(3.64%)的下跌空间方触及预警线。
不过,按照9个资管计划的平均持股成本18.89元/股计算,相较于18.67元/股的当前股价,已经产生约1%的轻微浮亏。如果再加上各资管计划杆杠融资的利息成本,则其整体浮亏或达到5%左右。
因而,整体而言,宝能的资管计划于万科的持股压力,尚有一定的承压空间,但也不甚乐观。■
基金公司今天公告將樂視網估值在三個跌停基礎上,再下調30%,兩次下調相當於從15.33元幹到7.82元,暴跌49%,腰斬了股價!
賈躍亭目前還有150多億股票被質押和凍結,這部分質押基本確定發生到2016年11月危機前,當時市值在230億到300億,如果按平均30%股權質押率計算,可從券商銀行拿到69到90億,按7.82元算,賈的股權只值80億,已不是平倉線的問題,而是直接“爆倉”了!
保守一點,如果按20%的低質押比例測算,賈從銀行券商借到46億到60億,算利息後現在相當於50億到70億,80億的市值和140%的平倉線差不多了!
持有樂視網的多只基金沒有等到樂視網的複牌公告,反而等來樂視網三季報巨虧的消息。
樂視網發布三季度報告稱,樂視網2017年前三季度虧損16.52億元,同比下降435.02%,就在同一天,嘉實基金發布公告再次下調樂視網估值,調整後估值價格為7.82元。
先說第一次下調。
今年7月8日,嘉實,中郵,易方達等多家基金公司就曾下調樂視網估值,多數按照3個跌停調整樂視估值。
在今年8月25日,樂視網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28元,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在10轉贈10,分紅除權後,樂視網的向前除權價格由停牌前的30.68元變為15.33元。
然而樂視三季報又出了一些新的事情。
1、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60.95億元,同比去年下降63.67%,凈利潤虧損16.516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35.02%。
2、樂視網也同時做出全年虧損的預警,樂視網在三季報中稱,由於前三季度受到關聯方債務及資金緊張、流動性風波影響,對公司聲譽和信譽度造成負面影響,公司廣告收入、終端收入、會員收入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預計公司 2017 年全年累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
3、在發布三季報的同時,樂視網也宣布總經理梁軍因個人原因辭職,不再在上市公司擔任任何職務。根據樂視網披露的信息,梁軍在加入樂視前,在聯想集團曾任職17年。2012年,梁軍加盟樂視網負責電視業務,同時擔任子公司樂視致新總裁。
於是有了現在第二次的估值調整。
10月28日,嘉實基金發布關於旗下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估值方法調整的公告,公告中稱,根據樂視的三季報,自2017年10月27日起,對旗下證券投資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進行重新估值,在上述除權除息價格的基礎上再下調30%,即7.82元進行估值。
中郵基金同日也發布公告稱,自2017年10月27日起對公司旗下部分基金持有的樂視網股票的估值進行調整,考慮到停牌期間公司股本轉增和分紅的情況後,估值價格調整7.83元。
此次7.82元的估值下調後價格相比15.33元下跌49%。相當於先來三個跌停,還遠遠不夠,再來三個半跌停,合計來了6個半跌停!
屋漏偏逢連夜雨。
停牌了半年的樂視網,不僅沒法複牌,還被眾多基金下了“加多幾個跌停”的戲碼,這讓一類機構很難受,瑟瑟發抖。
那就是眾多涉足二級市場股權質押業務的券商,各種量級的股權質押是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風險點,誰也不知這個坑挖得到底有多深。
2015年下半年,賈躍亭一次性質押了5.07億股,套現近百億資金,投入樂視生態業務。
尷尬的是,樂視網跟賈躍亭催債了。
樂視網公告說,樂視網董事會發函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亭、賈躍芳繼續履行借款承諾。催款公告中稱,賈躍亭於2015分多次與樂視網簽訂借款合同,總計承諾向樂視網借款57億元,但迄今實際借款額為0元。賈躍芳於2014年12月、2015年2月承諾借款1.78億元、15億元,實際借款余額為11萬元。
不僅如此,沒回國的賈躍亭還時不時爆出新的負面新聞。
昨天賈躍亭被媒體爆料說,有投資人七八月收到賈躍亭一份關於FF汽車的融資計劃書。文中透露,法樂第未來工廠停擺很久了,根本沒有生產。8月,賈躍亭向美國聯邦破產法院申請FF的破產,且通過破產重整把公司賣給其他投資人,自己退出。
賈躍亭當然是選擇了辟謠。
再說回股權質押的事情。如果樂視網複牌,連續跌停已經是定局。上述的5億股的股權質押將遭遇爆倉風險。
三季報顯示,賈躍亭10億股相當於150多億市值還在質押,這些質押從券商銀行具體拿到多少錢並不清楚。
而基金君查閱wind時發現,涉及到這一部分二級市場股權質押的機構有多家券商以及信托公司跟銀行。
如果樂視網複牌,那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大跌、接著觸及質押線、再接著觸及平倉線,最後強平出現踩踏。
所謂股權質押,就是以所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進行融資的一種方式,其目的無疑是為了融資。
如果上市公司股價頻頻出現下跌,大股東的股權質押往往也會面臨猶如杠桿一樣的風險,可能會遭遇強行平倉。而賈躍亭所質押的樂視網股權,其實就遭遇著這種跌價可能帶來的風險。
自從去年11月份首度爆發資金危機至今,樂視網的股價多次創下新低,對於賈躍亭所質押股份是否面臨平倉危機也屢屢成為外界的熱議話題。
此前,賈躍亭2015年10月26日質押的5億多股股份平倉線為35.21元。而在去年底那場危機中,樂視網的股價曾在盤中已經跌破這一價格。但隨後樂視方面就出來澄清:“(平倉的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純屬臆測。”隨後賈躍亭也表示自己的平倉線肯定比35.21元要低不少。
對此,有人推測35.21元的平倉線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方法推測,與實際情況肯定是有距離的。
通常股權質押中,預警線通常為股價的160%,平倉線通常為股價的140%。那麽按照2015年10月26日樂視網大約50元/股的股價計算,如果賈躍亭質押率為50%,那麽預警線就大約是40元/股,平倉線大約為35元/股,這種35.21元/股的平倉線猜測應該就是這麽來的。但如果賈躍亭表示其實平倉線遠低於這一價格,那麽就意味著他的質押率低於50%。實際上,股東的股權質押率是無需對外披露的,因此外界對於賈躍亭的“平倉線”只能是猜測,而且這一數字還會隨著質押者後期的補倉等手段出現變化。
不過後來網上又流傳消息,稱賈躍亭的平倉線應該在30元附近,是因為樂視在股價跌到30元附近時就會宣告停牌。
多只重倉樂視網基金出現在10月27日基金跌幅榜前列,數據顯示,有基金10月27日凈值大跌4.02%,位居當日基金跌幅榜首位,基金三季報顯示,樂視網為該基金第三大重倉股。此外,同樣重倉樂視網的幾只基金凈值跌幅也超過3%。
最新發布的基金三季報顯示,多只重倉樂視網的主動型基金也面臨不小的贖回壓力。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研究總監表示,樂視網第3季度營業收入僅有5.53億,相比第一,第二季度41億、14億,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第3季度凈利潤也由2季度的虧損7.61億擴大至10.14億,說明公司基本面已經惡化,目前除了等待是否有戰略投資者進場之外,沒有看到好轉的可能性。基金公司下調樂視網估值合情合理。
上海另一位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則稱,樂視網資金鏈出現問題之後,無法在視頻網站等公司戰略布局的領域繼續投入資源,目前其所在行業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優酷等其他視頻網站已經超越樂視網的行業地位,基金公司下調估值也考慮了這部分原因。
來源:中國基金報(微信號:chinafundnews)記者:陸慧婧 季豹 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