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柏林晤默克爾法德研修條約 改革歐盟
1 :
GS(14)@2017-05-18 01:10:44法國總統馬克龍上任後即出訪德國,前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首腦會議,二人同意重振法、德軸心關係,為深化歐盟整合注入新動力,兩國不排除修改歐盟條約,為改革開路。馬、默在會面後見記者,二人同意歐盟要制訂中長期發展的路線圖,抵銷英國脫歐的衝擊。默克爾說:「我們已有共識,不能只聚焦英國脫歐事宜,當務之急,是要為歐盟能抵禦危機進行深化改革,尤其是歐元區。」馬克龍也指歐洲需要「歷史性重建」來抵擋極右和民粹思潮。馬克龍此行肩負重任,要說服默克爾接納由他倡議的歐元區改革,包括設立歐元區預算、歐元區立法機構和歐元區財長。不過,有關構思在德國受到廣泛質疑,一來跟默克爾嚴格奉行的財政紀律相左,二來在財務共同體下,德國或要為法債埋單。德國財長朔伊布勒直言,要歐盟全體在英國脫歐的風風雨雨下修改條約,根本是「不設實際」。
拋出「多速」發展構思
對於德國的顧慮,馬克龍在柏林大派定心丸,強調歐元區成員國的舊債,應貴客自理,他也不贊成發行歐元區聯合債券,但他中間落墨,聲言可以考慮共同承擔未來區內的財政負擔。默克爾也給足面子,表示對修改歐盟條約持開放態度,又指德國需要法國,「歐洲若要成功,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法國」。馬克龍周日宣誓就職後打破慣例,放棄豪華轎車,改坐軍用吉普車進入愛麗舍宮,表明他決心重振法國聲威,但對內要搞好經濟,對外要同美俄分庭抗禮,法國肯定獨力難支,因此馬克龍需借助歐盟的力量,他陣營已放風會委任一位重量級人物任歐洲事務部長。分析相信,馬克龍將會改變過去法國常在布魯塞爾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較願意在歐盟妥協,爭取其他成員國支持,他已拋出「多速」發展的構思,容許成員國實施共同政策時,採取彈性步速,毋須事事一致。在外軍事行動上,預料馬克龍亦會力爭歐盟成為其後盾。法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7/20023574
奧巴馬柏林暗斥特朗普「不能躲在圍牆內」
1 :
GS(14)@2017-05-27 00:06:43在歐洲人氣高企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昨聯同老朋友德國總理默克爾,到柏林勃蘭登堡門出席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活動,他語重心長寄語世人「不能躲藏在圍牆之內」,隱晦地批評他的繼任人特朗普。
偕默克爾賀宗教改革
奧巴馬在約7萬民眾熱烈歡迎下,於柏林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他先是大讚默克爾成就卓越,是他總統任內的「最佳拍檔」,然後大談醫療、移民及信仰等多個議題,儘管沒點名提及特朗普,但處處流露對他的不滿。奧巴馬強調自己創立的全民醫療保障惠及2,000萬美國人,但正面臨被共和黨推翻。「我當然有遺憾」,指的是他未能有任內把政策做得更盡善盡美。談及民族及排外主義高漲時,奧巴馬提醒人民「要把這違反人權、打壓民主或限制個人自由的浪潮撥亂反正」,並指出外交及發展援助政策,是保障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我們所身處的新世界,我們不能自我孤立,不能躲藏在圍牆之內」。他對中東難民湧入歐美表達關注,「在上帝眼中,國界以外的孩子不會比自己的孩子值得擁有較少的愛」。他亦向英國曼徹斯特恐襲的死難者致哀。勃蘭登堡門鄰近冷戰時期分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在東歐長大的默克爾對奧巴馬的圍牆比喻有深刻體會,她認為要扭轉當下政治環境絕非不能的事,「有好幾十年,人們嘲笑德國永不能統一,但它還是實現了」。美國有線新聞網絡/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6/20034195
【2014年訪問】齊柏林: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
1 :
GS(14)@2017-06-11 16:09:41《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山區今早發生墜機事件,當中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機上其餘二人亦宣罹難。據當地傳媒報道,當時齊正拍攝《看見台灣》續集。
2010年,齊柏林毅然辭去台灣交通部高層工作,並抵押家房,花三年時間及9,000萬台幣(約232萬港元),每天用數小時乘直升機作高空拍攝,為的是記錄台灣如何遭受人為傷害。最後,該片不僅奪得金馬獎,更促成當地政府承諾以後不在高山上開設公路。三年前我們曾訪問齊,就《看見台灣》一片,他曾指﹕「我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敍述環境的問題,沒有批判。」當時他亦曾表示,自己會繼續拍下去,「不管它有沒有第二部,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感,我要做的事情。」
齊柏林空中攝影作品之一。
他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願齊柏林導演一路好走。記者﹕湯珮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1/20051894
【與導演的一席話】再看見柏林的呼喚 溫柔聲音說出鏗鏘
1 :
GS(14)@2017-06-11 16:09:41【編按:記者梁佩芬2014年與齊柏林導演訪談,刻下再書一筆,記下當日的印象與今日的心情】只不過是兩天前,方在你Facebook見到《看見台灣II》的4K宣傳片,為何今天又在Facebook上看見你遇難消息呢?三年了,還記得你那次來港,那時你剛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你那天行程滿滿,甫坐下已滿頭大汗,拿出手帕,頻喝自備開水,即傾說在台灣用直昇機拍攝的種種困難!你先沒資金,要按樓,連兒子也怕沒書讀沒屋住,你這麼大?牲,就是要用雲的高度,鳥的角度,讓世界看到台灣在經濟和旅遊發展下,大量森林和自然環境遭破壞的真實景像,水土流失,也是八八風災的禍根!還記得,那時,香港政府開始初步放風說要將部份郊野公園劃分出來建屋,你第一句就問:「有此需要嗎?何不好好規劃社區。」你用溫柔聲音,說出鏗鏘有力意見。還記得,你說想開拍第二集、第三集,我笑問:「那豈不是指台灣環境繼續遭破壞嗎?我不想看到有續集。」你笑:「我只是拍了很小部份,海底也未拍了。」是啊,你知我曾到屏東潛水,反問我更多有關海底問題,記錄台灣正是他這生使命感……三年了,原來你已籌了資金,今次都不能再按樓,準備前往福島,探索台灣核能問題;到婆羅州森林,到沙漠,到紐西蘭,從北半球走到南半球……齊柏林,你真是再次升空了,你說要探索台灣前世今生,但你今生也奉獻予這個國家,希望,你真的升空了,在天上忠告世人,破壞環境是要付出代價。今天,我們的代價,就是沒了你。撰文:梁佩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1/20051896
【旅遊籽】柏林千八個遊樂場 居德港媽帶路瀡三層樓滑梯
1 :
GS(14)@2017-06-11 16:09:44德國是世界遊樂場天堂,單是首都柏林,已有1,850多個室外社區遊樂場。
【旅遊籽:浪迹遊蹤】德國是世界遊樂場天堂,單是首都柏林,已有1,850多個室外社區遊樂場。德國不鼓勵學前教育,認為孩子6歲前不應學習硬知識,應透過「玩」開發創意和思考能力。跟隨現為兒童職業治療師的居德港媽Freda(張韻盈)走訪柏林遊樂場,從這片小朋友樂土,一探世人趨之若鶩的德國教育。
四年前玩過德國一個遊樂場,爬上樓高四層的極速滑梯和盪得老遠的韆鞦架,尖叫聲直插天際,連旁邊4歲小孩也側目;我卻快樂得很,彌補了被港式playground「膠化」的童年。念念不忘。是次訪德,打算好好走一次柏林遊樂場。約了居德六年的港媽Freda在Moabit公園門口見。架着單車的Freda剛接了4歲大兒子TQ放學,9個月大的小兒子Nukki坐在車尾,準備入公園。咪住!阿媽我要先買雪糕。三人騎車穿過柏林街角買雪糕,瞥眼看以為放假一家去郊遊,這卻是他們每天日常。走進Freda常跟阿仔蹓躂的Moabit「科學」公園,TQ已急不及待狂奔去搵老友記。公園創辦人Bernd和團隊以廢物自製不同遊樂設施,樣子土炮但非常過癮,剛新建的鮮黃色水塔駁上不同管道和裝置,小朋友都換上泳衣,這邊廂忙着運水堆沙,研究如何把水泵上塔,讓風車轉動、電燈發亮和噴水;那邊廂男孩們塔底下鑽研何解杯中紙巾放下水後不會沾濕,人人透過玩耍進行小實驗,活學活用科學知識,樂此不疲。「這公園位於多元民族的社區,回教徒、意大利人、土耳其人甚麼人也有。除了遊樂設施,當地人利用舊箱油罐讓人人種香草,透過社區種植達至種族融合,也教育小朋友世界不止一種人。」為重拾失落童年,跟一班德國小孩爬上三層樓高的大木船滑梯,樓梯又高又窄,未到頂層已氣喘喘,久遺的鐵皮滑梯望住都覺刺激,一瀡,回憶返晒嚟!走進IGA公園內潛艇般大的「鯨魚肚」遊樂場,裏面結構複雜得連大人都會蕩失路,穿過繩網陣成功爬上鯨魚背,發現竟可射水玩水戰;當我猶豫應否放棄挑戰又高又複雜的大螞蟻攀爬架時,被我擋住前路的6歲女孩一個觔斗已經反超前,這也印證了何解這裏的遊樂場咁刺激,德國人熱愛運動,如果遊樂場不夠挑戰性,如何練得一身好武藝?
2017新開 世界花園中的繪本遊樂場
新開幕的IGA柏林世界花園環境優美,仲有得坐纜車,適合一家大細。
IGA把德國膾炙人口的兒童繪本《五月三十五》變成遊樂場,巨大鯨魚內有不同遊樂設施。
公園「主題人物」番茄姐姐多才多藝,識唱歌跳舞彈結他。
又高又複雜的大螞蟻攀爬架連記者也覺得難玩,好不容易才爬到最高。
《五月三十五》是德國版多啦A夢,以「未來世界」為主題的設施像迷宮。
IGA柏林世界花園價錢:大人$175;小童$44網址:
https://iga-berlin-2017.de/
下雨都要玩! Labyrinth兒童迷宮博物館
天氣不好時,Freda會帶阿仔去室內兒童迷宮博物館,每隔3、4個月換一個新主題,透過桌上遊戲、玩具等學習新事物。
博物館設「大型廚房」和「超市」讓小朋友玩煮飯仔,仲有一比一「雪櫃」,不同國家、種類的食物也有,大人見到都想玩。
Labyrinth兒童迷宮博物館價錢:大人/小童$57網址:
http://www.labyrinth-kindermuseum.de/de
Moabit公園 小朋友的科學樂園
公園位於多元民族的社區,除了遊樂設施,當地人利用舊箱油罐給人種香草,透過社區種植達至種族融合。
新建的黃色水塔駁上不同管道和裝置,小朋友需要研究如何把水泵上塔上,讓風車轉動,利用水力發電讓電燈發亮和噴水。
跟德國小孩爬上三層樓高的大木船滑梯,未到頂層已氣喘喘,刺激的鐵皮滑梯讓人重拾回憶。
Moabit社區遊樂場價錢:免費入場網址:
http://moabiter-ratschlag.de/otto-spielplatz/
Travel Memo機票:香港沒有直航機到柏林,可乘阿提哈德航空至法蘭克福,再轉火車或內陸機至柏林,來回票價連稅4,903港元起,查詢:
http://www.etihad.com/en-hk/住宿:25hours Hotel Bikini Berlin(經Booking.com訂房,可享優惠房價1,269港元起)滙率:1歐元約兌8.78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鳴謝:阿提哈德航空、Booking.com、moakid.com
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1/20050487
【旅遊籽】柏林共居生活 適當保持距離免衝突
1 :
GS(14)@2017-06-18 11:19:14年屆70歲的Ingrid不願入住老人院,多代屋成為她安享晚年的理想地方。
【旅遊籽:浪迹遊蹤】跟妻子Judith及兩個孩子住在柏林「燈塔」多代屋的Anton稱:「德國很早前已有混齡共居概念,祖父母跟孩子同住一屋,但現在沒有人再願意這樣做,子女長大後都搬離父母,老人變成獨居,因此對他們而言,共居提供理想環境讓小朋友和老人相處,這是為何很多老人對計劃有興趣的原因,他們找到機會讓自己不再孤單。」
說罷,Anton走進住在地下、大門長期打開的Ingrid的家,年屆70歲的Ingrid不願入住老人院,多代屋成為她安享晚年的理想地方,她丈夫十一年前去世,女兒一家住在柏林,而她就搬到他們附近,在「燈塔」獨住一單位,喜歡時可打開門,不喜歡時可獨享私人空間,最喜歡跟年輕人交流,因為能得知很多新資訊。入住了8年多的David則不太滿意這種共住模式,他說:「我覺得住在一起並不容易,因為你不清楚對方是怎樣的人,當我們處理房屋事務,包括花園、房屋維修等,溝通過程中就易出現問題。」創辦人之一Gaby認為產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懂得適當保持距離是相處關鍵。
Judith和Anton單位共有三房,其中一房有床也是遊戲室,讓小孩有足夠活動空間。
Judith和Anton與Rupay(中)和他女友同住,共用客廳和廚房,有時一周也會共餐一至兩次。
一門之隔,是Rupay和女友的小單位,共有兩個房間和浴室,就像另一個獨立單位。
鳴謝:阿提哈德航空、Booking.com
Leuchtturm地址:Leuchtturm Genossenschaft Pappelallee4310437 Berlin網址:
http://www.leuchtturm-wohnprojekt.de 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8/20058356
【旅遊籽】柏林多代屋 老幼相處互相照應
1 :
GS(14)@2017-06-18 11:19:14Judith(右二)和Anton(左三)和兩名孩子(左二及右一)住在三房約1,000呎共居單位,不時照顧鄰居的孩子。
【旅遊籽:浪迹遊蹤】歐洲近年興起共居跨代屋,同一屋簷下,一班不同年代的陌生人住在一起,分享空間和便宜租金,成為彼此的「家人朋友」,驟看似七、八十年代香港屋邨鄰里關係。2009年建成的柏林「燈塔」多代屋(Leuchtturm),一幢大廈房客有小孩、年輕夫妻、中年獨居者、老人同住,有些共住同一單位共享屋中設施,跨代共居讓老人與年輕人共處一屋,共同生活互相照應。
2005年,柏林一班有心居民自組團隊,找地興建多代屋,向銀行借貸及各自投資17,000至32,000歐元,籌得450萬歐元(約3,900萬港元)興建心目中理想共居房屋「燈塔」,讓租客可以較低租金入住。創辦人及住客之一的Gaby回想道:「我們希望這裏成為混齡住宅,因此興建這房子前我們努力接觸退休群體,嘗試問他們是否願意入住。我們現時有28名成年住客,13名小孩,當中4人是退休人士。」「燈塔」以太陽能板供電,加入地熱裝置、雙層窗戶對流等環保設計,居民可共用花園,花園有蘿蔔和香草田可用以種植;自建樹屋遊樂場、會議室、洗衣房等空間也是共用的。多代屋樓高6層,每單位格局也不盡相同,租戶可因應需要自行設計間隔,更可移動牆壁調節所需的空間。Judith和Anton和他們兩名孩子住在一室三房,約1,000呎共居單位;一門之隔,是Rupay和女友的小單位,共有兩個房間,一屋6人共用客廳和廚房,Anton話:「共用空間有時會一起用,有時輪流使用。我們通常不同時間吃飯,有時一周也會共餐一至兩次。」走出種滿香草盆栽的小露台,發現原來露台也打通了,穿過後便是旁邊另一單位,他們常跟鄰居在露台上吹水。
Judith說:「小朋友還小時,室友可輪流當臨時保母,因為孩子都認識屋裏的人,離開家前把孩子交給鄰居便可」;「我們很欣賞老人家的才華和經驗,例如有位老婆婆教我織毛衣,對手織工藝品很有一套,她非常期待我們的孩子出世,已主動要求照顧她。」
「燈塔」以太陽能板供電,加入地熱裝置、雙層窗戶對流等環保設計。
小孩放學後都回到公園玩一個下晝,晚飯時間家長就從露台中喊他們回家吃飯。
鳴謝:阿提哈德航空、Booking.com
Leuchtturm地址:Leuchtturm Genossenschaft Pappelallee4310437 Berlin網址:
http://www.leuchtturm-wohnprojekt.de 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8/20058354
齊柏林頭七近百人哀悼
1 :
GS(14)@2017-06-18 22:06:58《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小圖)本月10日為高空拍攝勘景墜機亡,昨於台北金寶軒靈堂辦頭七,家屬神情哀痛,一臉疲憊。按習俗,白頭人送黑頭人,長輩頭七時不會到場,但齊柏林父母仍由親友攙扶入場,可見對兒子的不捨。
■齊柏林父母仍由親友攙扶入靈堂。 台灣《蘋果日報》
宋楚瑜 賴清德到場
上午9時許,齊柏林妻兒及父母共十多人先後抵靈堂,隨後與來自法鼓山及彰化縣彌陀助念協會等地的義工近百人,為齊柏林誦經45分鐘。儀式結束後,家屬於12時半離開。為《看見台灣》擔任旁白的台灣導演吳念真昨在靈堂一度哽咽,他忍着傷痛說:「我年紀比他大,一直以為應是他來參加我的告別式吧,也不曉得事情會是這樣子,那有他宣佈說要開拍,就這樣走了?」此外,不少政治人物到場,包括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行政院前院長毛治國及台南市長賴清德等。賴清德表示三年前曾與齊柏林有一面之緣,敬佩對方因使命感放棄公務員退休金投入電影拍攝,「齊導是一個非常熱血、非常客氣的人」,自言代表台南市民致哀。齊柏林所屬的台灣阿布電影公司宣佈喪禮定於下月14日舉行,僅讓親友到場。公眾可參加本月24日到7月13日的《看見台灣齊柏林》展覽或下月16日的追思音樂會。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7/2005894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