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香港冇李光耀?學者分析香港輸在起跑點
1 :
GS(14)@2015-03-26 00:34:02
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令新加坡成為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病逝,他的管治手段被批評為專制獨裁,但亦有人讚揚他能有效管治國家。專研國際關係的中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接受《壹錘定音》訪問,分析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逝世後對新加坡影響。新加坡和香港是全球罕有的繁榮地區,兩地有不少共通點,包括土地面積少、均是中西文化交匯、有較大自主性而非一般城市等,不少人將兩地加以比較。然而,沈旭暉則認為兩地的情況並不相同,香港亦難有李光耀般人才。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新加坡是獨立國家,政府若認為需要作出重大改變,他們絕對有能力做到;但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成為了特別行政區,很多政策不能自行決定。最明顯的例子是上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得票減少,他們隨即進行調查,發現失去支持的主因是新加坡人對新移民政策不滿,政府便隨即收緊移民政策;但香港根本不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移民政策。沈旭暉亦提到李光耀的外交手腕厲害,在建國獨立初期,面對內憂外患,須應付共產黨,又要訓練軍隊,後來又以「平衡政策」處理對中國及美國的關係,令新加坡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如想了解李光耀昔日的政治手腕及其逝世的影響,馬上看足本重溫!足本重溫連結:
http://bit.ly/18STG6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8066
【街頭直擊】李光耀逝世 港人最Buy佢房屋政策
1 :
GS(14)@2015-03-26 00:34:08
香港與新加坡經常互相較勁,不過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剛病逝,不知香港人如何看待這位新加坡國父呢?《壹錘定音》記者就此走到街頭,訪問市民看法。有受訪市民讚許李光耀是一個具有能力、敢於在「異鄉」走自己的模式,嘗試改變一個地方;亦有市民認為他有點獨裁等;有幾位市民指出,李光耀生前定下的制度完善,即使他離世以後,也不會對新加坡構成影響。同時,不少受訪市民欣賞新加坡的房屋政策,令當地人得以享受高質素生活︰「整個國家的福利良好,所以人民安居樂業,我也嚮往新加坡的生活,起碼他們不用擔心住屋問題。」其實,當年新加坡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參考了香港的模式,希望國民能夠改善居住環境。因此新加坡的「組屋」等同香港的公屋,發展至今,全國已有85%居民住組屋,當中95%為自置業主,只有5%是租客。基本上,不少「組屋」千餘呎單位,擁有三房兩廳,任何新加坡公民都享有權利租住。對於正煩惱住屋問題的香港人,仍然是望塵莫及,只有羨慕的份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8068
李光耀趨衰弱民眾專程送祝福
1 :
GS(14)@2015-03-26 00:55:44
■新加坡昨午下起傾盆大雨,但無阻民眾到中央醫院的慰問區向李光耀送花。羅君豪攝
【記者雷子樂、羅君豪新加坡直擊】【本報訊】因嚴重肺炎入院四十六天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病情繼續惡化。總理公署昨公佈,李光耀身體進一步衰弱。民眾昨紛紛前來新加坡中央醫院送花,獻上祝福。下午五時,新加坡中央醫院一帶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前來送花祝福李光耀的年輕人低呼了一句:「The sky is crying again!(天再哭泣)。」
■有小朋友在慰問區寫上對李光耀的祝福。羅君豪攝
天氣時晴時雨,帳篷下放滿get well soon的彩色氣球。有民眾在Hello Kitty氣球上寫上we love you Lee K.Y。接近黃昏突下起大雨,市民撐起雨傘,走到帳篷,獻上白色、淺黃的鮮花。前來送花的民眾,大都稱頌李光耀是偉人。大學二年級女生Wei Qing認為,李最大的功勞是為新加坡帶來穩定、和諧及治安良好的環境。李光耀治下,在六十至八十年代曾大舉囚禁異己,及後也不斷以誹謗訴訟打擊政敵。對於外界認為新加坡有繁榮、沒自由,她承認新一代也有兩派意見,有的認為不應再有政治打壓、要放寬表達自由,她個人則認為:「你得到一些,就要犧牲一些。」她滿足於目前經濟繁華、年輕人不用擔心工作、住屋的現狀。
「沒有他就沒有新加坡」
四十八歲的Sally則大讚李光耀是偉人,「沒有他就沒有新加坡」。本身是虔誠基督徒的她只希望,這位政治強人在生命重要關頭,能決志信主。李光耀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但對神的存在既不接受也不否定。對於李光耀執政期間對民主發展和自由的打壓,她只認為人非聖人,在這個國家,要統領四大種族實非易事。她甚至將李光耀比喻做天父、李顯龍為聖子,深信兩人能帶領新加坡踏上坦途。三十九歲的馬來西亞人李先生則認為,李光耀執政以來,能真正做到國泰民安,鄰國經濟幾許起伏,但新加坡仍能做到經濟穩定增長,「人人有屋住,又有醫療保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3/19086581
李光耀逝世 政府仍壟斷話語權
1 :
GS(14)@2015-04-08 00:05:30新加坡自由媒體人李慧敏指出,兩名青年走上街頭抗議,問題的關鍵在於非法集會法令是否合理、是否無視公民的表達權利。她批評:「表達權利和空間被剝奪、擠壓,大家若無其事,我很不明白新加坡人為甚麼不生氣,反而對那些挺身而出的人指指點點。」著有《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李慧敏昨向本報表示,李光耀逝世後,新加坡媒體只聽到一種聲音,有媒體甚至免費派發80頁厚的《李光耀特輯》,「這種做法難道不是在壟斷話語權?奇怪的是,沒有多少人質問官方和媒體的做法到底應不應該」。
星人多不認同挺身而出
此外,亞洲通訊網站新加坡專欄作家Carlton Tan發表評論指出,大部份新加坡人認為,兩名上街青年行為愚笨,幾乎無人會認為兩人被捕是新加坡政府打壓言論自由的鐵證。他指出,新加坡人大致上仍然是保守的,仍然接受李光耀的那一套:「你不上街,人民行動黨就會保你飯碗。」他指出,新加坡人看來傾向透過網上媒體以及選票表達政治意見,但兩種途徑卻受到政府限制。至於新加坡人會否走上街頭,就高樓價、就業不足以及貧富懸殊等問題,向政府施壓,他認為仍有待觀察。《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07/19103673
偽造李光耀死訊公告 男生遭警告
1 :
GS(14)@2015-04-09 00:51:48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離世前五天,網上曾瘋傳李光耀死訊的虛假總理公署公告截圖,連國際傳媒亦信以為真誤報這項假消息。警方經連日調查,終揪出發放假消息的幕後黑手是未成年少年,決定對他從輕發落,不予起訴,只警告了事。警方昨天發聲明,經調查後證實發放假死訊的是一名未滿16歲的男學生,並無同謀。雖然干犯濫用電腦罪在當地最高可判監10年,或罰款5萬新加坡元(28.6萬港元),但警方在徵詢過檢察總署的意見後,決定向男生發出「嚴正警告」,而不予起訴。
罵星洲人失敗 菲籍男護被控
新加坡《海峽時報》引述檢察總署消息說,策劃這宗惡作劇的男生,是為了向朋友證明在網上造假是何等容易,才在3月18日偽造李光耀已死的總理公署網站公告截圖,沒料到截圖隨即被人轉貼,並在網上瘋傳,引起軒然大波。另外,一名在新加坡國營醫院工作的菲律賓籍男護士貝洛,今年1月在facebook留言侮辱「新加坡人是失敗者,我們搶走他們的工作、未來和女人,我們會把所有失敗的新加坡人趕走……新加坡將會成為全新的菲律賓」。他又三度向警員提供虛假資料,昨日正式被當局以發表煽動性言論和向公務員提供假資料落案起訴。若兩項罪名都成立,每項罪最高可罰款5,000新加坡元(逾2.8萬港元)和監禁一或三年。法新社/新加坡《海峽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08/19104379
李光耀:港人須學懂愛國
1 :
GS(14)@2016-12-31 10:15:48【本報訊】六四屠城後一個月,英國駐新加坡專員與時任總理李光耀會面,了解他對中港局勢看法。李斷言指中國不會容忍香港的分離主張,認為港人無論真實情感如何,都必須學懂愛國。李又指,鄧小平在六四後的中國無清晰繼任人,更批評江澤民不夠強硬,若由他接棒,「一年都捱不到」。
斷言江澤民無力接棒
李光耀在1989年7月與英國駐新加坡專員Michael Pike會面時,形容港人對六四反應「強烈而不尋常(violent and quite untypical)」,他對此感不解,認為唯一解釋是電視大幅報道事件所致。李又指事件引發港人對加快民主改革訴求高漲,同樣超出他預期,但他認為現象難免令北京生敵意。他稱現實是中國不會接受任何顛覆團體,同樣不會接受任何主張分離、具民主基礎的香港身份(any assertion of a separate, democratically-based Hong Kong identity)。他寄語港人不論真實情感如何,要生存就必須學懂愛中國。
Michael Pike分析認為李光耀相信中國只會容忍香港在1997年前以經過計算及循序漸進形式、在嚴密控制下步向民主,形容英政府眼前局面是中國擁有大部份控制權。對於六四,李光耀形容是中國災難,他不解的是學生在5月將訴求由爭取改革轉為直接攻擊李鵬及鄧小平,李形容此舉是愚蠢。他憑華人的直覺,就預視鄧小平必定鎮壓反對他的學生。李又指趙紫陽失勢後,鄧小平再無可見的接任人。他指江澤民不夠強硬,若接任將「一年都捱不到」。他又認為,國務委員李鐵映不夠老謀深算,國家主席楊尚昆又太年長,副總理田紀雲和天津市長李瑞環是較佳人選。然而,這次李光耀估錯了,結果是江澤民於1993年當上中國國家主席,並順利完成10年任期。■記者林偉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31/19882496
辱李光耀遭星判囚 芝加哥官指是迫害余澎杉獲美政治庇護
1 :
GS(14)@2017-03-26 15:38:06■新加坡異見人士余澎杉(中)獲美國政治庇護,料明日重獲自由。
新加坡18歲異見青年余澎杉(Amos Yee)前年在網上發佈侮辱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短片後,兩度被當局以「傷害宗教情感」等名目以言入罪。遠赴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的他,前日獲芝加哥移民法官批准。他對判決感到欣喜,預料最快明日可以政治難民身份在美國重獲自由。余澎杉前年在YouTube發佈題為「李光耀終於死了!」的短片,批評對方是獨裁者,與耶穌一樣偽善;他又在多篇網誌及社交網站帖文中批評新加坡領袖。他最終因侮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去年及前年先後被判囚四周及六周,去年底持旅遊簽證出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抵埗後被拘留至今。在經歷逾兩周的閉門聆訊後,移民法官科爾前日宣讀13頁判決書,形容余澎杉是「年輕的異見者」,新加坡政府控告他「傷害宗教情感」不過是藉口,「真正目的是要把余的政治意見噤聲」,當局對他的起訴、拘禁和虐待足以構成政治迫害,而對年紀輕輕的余澎杉而言,監禁刑期更是「不尋常地長久及殘酷」,令他有理由對將來可能在新加坡受到的迫害感到畏懼。在聆訊中,國土安全部曾反對給予余澎杉政治庇護,指他不符合因政治信仰而受迫害的政治難民資格,但未知當局會否在30日限期內提上訴。倘若他被判敗訴,將會被遣返新加坡,或面臨逃避兵役控罪。
星:處理仇恨言論標準不同
余澎杉明日將由威斯康辛州被移送到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在芝加哥的拘留所,代表律師指他已符合獲釋資格,料最快明日可重獲自由。余母形容這是「新階段的開始」,但拒作進一步評論。他的代表律師讚揚裁決「公開宣示支持個人批評政府的權利」,余對結果「感到愉快及鼓舞,因為有機會在美國享有自由」。有出庭作證的新加坡反對派領袖惹耶勒南指判決或在新加坡捲起波濤,「顯示出星政府不過是一頭紙老虎」。余澎杉在新加坡是極具爭議性人物。著名律師圖萊辛甘指案件激發民眾思考國家應否提高言論自由。新加坡內政部發聲明,指美國在處理仇恨言論上所持的標準跟新加坡不同,「容許部份仇恨言論,在言論自由的光環下出現」,毫無疑問令各地很多故意發表這類言論的人考慮向美申請庇護。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6/19970145
達觀心戰:當柯P遇上李光耀
1 :
GS(14)@2017-04-22 10:21:31柯文哲一再低貶香港,特區政府沒有甚麼反應。他接着揶揄新加坡為鳥籠裡的金絲雀,當地官員也沒有哼一聲。我心想如果李光耀仍然在世,這位辭鋒銳利的強人絕不會容忍柯P以新加坡來逞口舌之快。柯選台北市長時,在藍綠陣營以外,以白色獨立候選人形象參選,不時穿上白色的襯衫四出拉票。他的競選歌曲是《白色力量》,後來更出版了《白色的力量》一書。柯P營造白色驅走黑暗的政治符號,其實帶有濃厚的李光耀色彩。1959年,李光耀領導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他帶領其餘42位候任黨友議員,穿着開脖子長袖白裇衫、白西褲出席在大會堂外面的祝捷集會,展示要政府廉潔的決心。兩日後,他們在大會堂內宣誓就職,會堂內沒有華麗裝飾,競選團隊的主力成員也是清一色以白衫白褲亮相。印象中,香港的政團從沒有選用白色為主調,世界各地的政黨大多以紅藍黃綠黑等顏色,起用白色的屬於少數。
Candidate一詞其實本來就是源自白色。古羅馬人的寬大長袍都是白色的,只有當選了的參議員或次一等的騎士,才能以紫色綑邊。Candidate由拉丁文candidus(亮白)演變出來。二千多年前的「候選人」都會把白色長袍漂得得更雪白,以示純潔。在競選連任的壓力之下,柯文哲以蔑視其他地方來抬舉台北市,已經偏離了白色的初心。
何安達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0/19995236
瑞銀鄭汪清:李光耀強勢填海 港難效法
1 :
GS(14)@2019-01-17 08:07:34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057&issue=20190117
【明報專訊】「星人安居,港人蝸居」,曾是討論房屋政策的熱門話題。本身是新加坡人的瑞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鄭汪清接受專訪時表示,本港樓價近年急升,拋離大部分港人購買力,供應不足是主要原因,而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希望國民均可以有瓦遮頭,在1980年代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排除各方阻力大規模填海造地;惟由於環境不同,相信今日港府難以「照辦煮碗」效法這個做法。鄭又說,港府若有決心壓抑樓價,照顧港人住屋權利,除增加供應外,亦可從需求着手,規定外地買家最多只可購入一個本港住宅物業。
新加坡在1980年代起積極填海造地,興建平均單位面積近千呎的組屋,讓逾八成人口能安居樂業;相比之下,本港過去20年均沒有大型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不但令港人面對「擠、細、貴」的居住環境,而住宅以外,港人現時享用的生活配套措施平均面積亦只有8.9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26.9平方米,拖低生活質素。新加坡優秀的房屋政策,相信令不少港人既羨慕又妒忌。
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長達16個月的公眾諮詢後,上月底已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政府優先處理8個土地供應選項,估計合共提供約3235公頃土地,當中包括可提供約320公頃土地的3個短中期選項,分別是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及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以及提供約2915公頃土地的5個中長期選項,分別是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發展新界新發展區和發展內河碼頭。本港社會各界普遍希望政府盡快將土地小組的建議付諸實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紓緩樓價升勢。
住宅地不足 發展商改用途增供應
鄭汪清上周來港出席「2019瑞銀財富透視」論壇期間接受專訪,除分析今年亞洲投資市場的賺錢機會外(見另稿),亦暢談本港樓市現象,以及新加坡房屋政策值得借鏡之處。他首先談到近日的一宗新聞,指長實(1113)旗下天水圍嘉湖海逸酒店擬重建成兩幢樓高53層住宅,預計可提供5000個平均面積約300方呎單位,即每層樓大概有50個單位,他笑說:「這麼多家庭住在同一層樓的話,發展商需要興建很多部電梯了,否則住客便會很不方便」。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帶頭印鈔,大量熱錢流入本港樓市,加上內地人大量湧港帶來殷切置業需求,惟港府卻遲遲未能大幅增加住宅供應滿足需求,故香港樓價過去10年急漲逾兩倍後,近月始見輕微回落。上月接受本欄訪問的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曾比喻,「任何政府移山填海造地,等於種小麥用麵粉來做麵包,這需要一個過程;由於港府過去20年均沒有積極造地,故目前我們都缺乏小麥做麵粉做麵包,那麼短期的麵包如何做出來呢?因為我們無麵包食,見到隔籬有人食麵,便將人家的麵拿過來搓成麵粉做麵包,即是發展商改變非住宅土地用途來興建住宅」。
人要有瓦遮頭 住宅是必需品
即使本港住宅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土地小組向林鄭提交報告至今已半個月,港府仍未有具體造地政策推出。那麼在1980年代新加坡又如何成功大量填海造地呢?鄭汪清自豪地回答說,「因為我們(新加坡人)有李光耀」。
鄭汪清解釋,雖然本港四分之三土地尚未開發,當中大部分屬郊野公園,但開發郊野公園遭環保人士反對;至於若發展粉嶺高球場,也損害現正享用該球場的會員利益,當中不少會員屬達官貴人;至於本港大部分居住在細小單位的市民,當然希望港府移山填海多管齊下造地增加供宅供應。
他續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團體或個人均有既得利益,不論政府如何諮詢,某一政策會令某些人受惠,也會令另一些人憤怒,關鍵是若該政策能讓大部分人中長線受惠,政府負責人是否有足夠魄力擺平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推動該政策。
可限制外地人只買一個物業
他相信,李光耀當年推動在新加坡大規模填海,是認為該政策長線有利新加坡整體利益,故此排除萬難果斷推行,「這便要看政府到底是為誰服務了,如果着重大多數人的利益,便會考慮到住宅是必需品,每個人都需要有瓦遮頭,這比行山或打高球重要」。
本港政治制度與新加坡不同,當年李光耀可以擺平各方阻力填海造地,今日港府未必具備同樣條件。鄭汪清認為,港府假如真的無法大量增加住宅土地供應,可從控制需求着手,照顧港人的置業需求。他解釋,內地多個城市及亞洲多個國家均有措施限制外國人到當地買樓,以保障本土居民的住屋權力,故港府可在目前向海外買家徵收買家印花稅的基礎上,規定海外買家即使願意付稅也最多可以購買一個本港住宅,「按現時的情况,假如買家是海外富豪,他既然擁有大量資金,便不介意付稅,可以一次過購買一層、兩層甚至三層樓層的多個住宅單位,令供應迅速減少」。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9-01-17 08:07:4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352&issue=20190117
【明報專訊】近月美國聯儲局貨幣政策轉變備受市場關注,主席鮑威爾本月初表示,若縮表在金融市場引發問題,將毫不猶豫地調整縮表步伐,此言論與該局上月議息會議所表述的「縮表以自動駕駛方式進行」比較明顯偏鴿,市場憧憬當局放緩收水,利好風險資產,近兩星期不論美股及港股均顯著向好。
鄭汪清分析,不少美國人揸重美股,而美股在12月傳統上穩中有升,這亦刺激美國人在聖誕節消費,利好當地經濟表現;惟美股上月卻大幅波動(編按:道指上月大跌2211點或8.7%,當中有8個交易日升跌逾400點),令投資者承受帳面虧損,不利消費及經濟表現,故鮑威爾在本月初發言目的是穩定市場信心。
看好亞洲高息債多於亞股
有批評指鮑威爾是次在非官方場合突然「放鴿」引發市場混亂,鄭汪清卻不認同,指聯儲局主席及官員首先向市場「試水溫」一段時間後,才在議息會議上推出政策,是當局近年的一貫做法,例如2015年12月展開今次加息周期前6至9個月,儲局已就此與市場充分溝通。
向前望的話,鄭汪清認為,從美國上月非農職位增加31.2萬份及工人時薪按年增長3.2%可見,美國勞工市場仍然非常強勁,經濟底子不錯,可望支持聯儲局按計劃每月縮表500億美元,並且在6月及12月各加息1次。
亞洲股市方面,他相信中美貿易戰及英國脫歐的發展短期仍會為市場帶來波動,目前他看好亞洲高息債多於亞洲股市。
[名人樓市論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