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QE退場之際 主席又即將換人 柏南克跛腳 聯準會鷹鴿之鬥白熱化

2013-08-12  TCW
 
 

 

全球股市從來沒有這麼好預測過。

台北時間八月五日晚上,美國聯準會達拉斯分行總裁||一向鷹派的費雪(Richard Fisher)發表演說,再次表示,美國央行應該按照計畫,在九月開始減碼過去四年吹漲股市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貨幣政策應該轉趨緊縮。你可以想像股市做何反映。

此話一出,全球股市應聲下跌,包括紐約道瓊、標普五○○、倫敦FTSE全都收低。︽華爾街日報︾股市新聞的標題寫著:「企業獲利好?誰管它!」言下之意,影響股市的早已不是基本面,而是聯準會的官員又透露了什麼線索,可以讓市場推敲聯準會裡對於這個問題未來決策方向的蛛絲馬跡:QE究竟何時會退場?

聯準會每個月買進八五○億美元規模的債券資產政策,正在面臨轉折點的關鍵,一般認為,九月十七至十八日的決策會議中,聯準會將發布關鍵聲明。而這個舉世關注的聲明方向該怎麼走、會怎麼走?如今卻已愈形難測。

退位 引起內部派系失衡原因,就是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明年一月即將退休,而在其權力逐漸真空化之際,聯準會內的派系聲音正在彼此角力,誰能取得貨幣政策的「話語權」,攸關九月的聲明方向、下半年的股市展望,甚至是未來四年的美國及全球資金環境。

才在七月底,聯準會開完會後更新對景氣的看法,美國經濟數據比預期差,這個說法讓市場解讀為「鴿派占上風」,道瓊指數一股氣上漲了三位數。而八月五日發表演說的鷹派費雪,雖然對QE減碼態度強硬,但他甚至不是聯準會的決策成員之一,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也沒有投票權,然而他的發言餘波仍讓股市湧現賣壓。有關聯準會的一舉一動,都正牽動著全球股市與經濟。

其實聯準會內部一直都有「鷹派」與「鴿派」之分。鷹派認為美國經濟強健,現在的寬鬆貨幣政策反而對經濟有害,政府已經做得太多,因此主張盡速讓QE退場;而鴿派則認為美國經濟疲軟,政府做得太少,仍要政策加持才能復甦。這些有投票權的聯準會十二個人的看法,直接或間接地寫下了我們的經濟史。

過去幾年就是因為聯準會鴿派代表居多,因此QE的提案表決能夠橫行無阻,連續四度加碼。不過,隨著柏南克退位在即,聯準會內部鴿派與鷹派的勢力將有可能大地震,兩派人馬的衝突,自然也越演越烈。

為了穩定市場,聯準會對外自始否認有鷹鴿派之分,不但避免公開交鋒,連會議記錄都是匿名。但是,今年四月一場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討會上,兩位聯準會分行總裁:鴿派的伊凡斯與鷹派的雷克卻彼此同台交火,分別就通膨率與QE效果彼此爭得面紅耳赤,充分暴露聯準會內部的嚴重對立;這在過去柏南克權力穩固時,是前所未見的。

柏南克總是會在兩派之間平衡,他最著名的句型就是「雖然這樣……,但另一方面……(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來表示聯準會的中立與客觀。但從內部理事公開對立可以看出,即將退位的柏南克,已出現權力真空的問題。美國巴特農集團首席經濟學家Nigel Gault甚至認為,柏南克已經是「跛腳」,因為連他的老闆、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在打壓他。

七月時,歐巴馬於一場電視專訪中曾說:「柏南克在位的時間,已長到超出他本人意願與應有的任期。」聯準會前理事梅爾(Laurence Meyer)解釋,這形同是「歐巴馬在電視上炒柏南克魷魚」。如今,柏南克已經不會再以主席的身分參加國會聽證會,或許還不到「看守內閣」的程度,但他的影響力確已日漸式微;退位及接班的倒數,已經開始。

雖然接班人選還沒有正式公布,但是接班人問題更進一步造成現在鷹、鴿二派的爭論,因為現在二位呼聲最高的人選:財政部前部長桑默斯( Larry Summers) 及現任聯準會副總裁葉倫(Janet Yellen),分別是鷹派與鴿派的主力代表。這二位候選人各有千秋,分別掌握不同資源。聯準會前理奇蒙分行總裁伯德斯(Alfred Broaddus)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就說:「聯準會主席的提名,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充滿政治角力過。」接班 兩派人馬正面對決曾經公開質疑QE效果的桑默斯,是聯準會裡許多鷹派人士的老師,市場普遍認為,如果桑默斯接下主席的位置,那麼美國這些年來的貨幣政策,可能將會大轉彎。比起印鈔票,桑默斯更相信財政政策的效果。因此,在他的帶領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可能從主動化為被動。

分析師也指出,曾經當過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的桑默斯,從二○○八年開始就幫民主黨政府度過金融風暴,因此,與歐巴馬早已有革命情感。《華爾街日報》就報導,當桑默斯被媒體質疑與金融機構走得太近時,歐巴馬就在電視訪問上為他辯護,兩人關係匪淺。不過,桑默斯需要辯護的,不只這件事。

桑默斯最大的醜聞,是二○○五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時,公開說出:「性別可以解釋為何從事數理研究的女性少於男性」這種性別歧視的發言,引發了哈佛三七○年校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抗爭,最後桑默斯辭職下台,至今都還背負著性別歧視的罪名。

而另外一位能與桑默斯匹敵的,就是現任副主席葉倫。她是柏南克的親密戰友,對通膨的立場,甚至比柏南克還溫和。

鴿派的她,自然受華爾街的銀行家愛戴,不但《華爾街日報》毫不吝惜地讚揚葉倫,說她的經濟預測在聯準會理事中是最準的「水晶球」,參議院也聯署支持她。不只如此,她在經濟學者圈中,也比桑默斯受歡迎,因為她的丈夫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orge Akerlof)。

因此,連一向嘴巴不留情的諾經獎得主保羅.克魯曼,都警告歐巴馬不任用她的後果。「葉倫的資歷無懈可擊,」克魯曼在部落格上寫道:「如果歐巴馬總統最後任用的不是葉倫,那他得給我們一個相當好的理由才行,否則,連那些最支持他的人,可能都會失望透頂。」不過,葉倫也有很多弱點。她不但與歐巴馬相交不深(媒體指出她與歐巴馬見面僅有數次),經濟觀點也與歐巴馬唱反調。歐巴馬之前曾表示,下屆主席首要任務是維持住通膨;但葉倫的觀點則認為聯準會的主要任務是降低失業率,因此和總統的看法相左,為她的接任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動盪 全球市場隨之起伏桑默斯與葉倫誰能勝出?恐怕連歐巴馬都不知道,他日前更釋出第三個名字:柯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唐納.科恩(Donald Kohn)加入候選名單。科恩曾任聯準會副主席,個性以謹慎出名,因此,市場猜測可能是歐巴馬害怕桑默斯落馬,為「消極貨幣政策」或者說QE的退場,能順利執行而準備的人選。

無論誰接任,聯準會內部鷹派與鴿派的權力結構,勢必將經歷一次大調整,直接影響的。

具有投票權的官員們,短則影響QE退場的進程,長則影響未來四年美國的貨幣政策。在人選未能確定前,全球市場恐怕還得隨著「跛腳」聯準會一起動盪一陣子。

柏南克退位造成權力真空

聯準會派系對決加劇

鴿派

副主席J. L. 葉倫( Janet L. Yellen)紐約分行副總裁W. C.杜德利(William C. Dudley)聯準會董事E. A.杜克 (Elizabeth A. Duke)芝加哥分行總裁C. L.伊凡斯 (Charles L. Evans)波士頓分行總裁E.S.羅森格 (Eric S. Rosengren)董事J. C. 史坦(Jeremy C. Stein)

中立

主席B. 柏南克(Ben S. Bernanke)董事J. H.鮑威爾 (Jerome H. Powell)董事S. B.拉斯金 (Sarah Bloom Raskin,)聖路易分行總裁E. J. 布拉德(James Bullard)

鷹派

董事D. K. 特魯洛(Daniel K. Tarullo)堪薩斯分行總裁L.喬治 (Esther L. George)註:此12人為對聯準會公開操作政策具投票資格者

下屆聯準會主席熱門人選

鷹派代表

賴瑞.桑默斯

(Larry Summers)

出生:1954年

現職:哈佛公共行政系教授經歷: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

鴿派代表

珍妮.葉倫

(Janet Yellen)

出生:1946年

現職:聯準會副主席

經歷:柏克萊、哈佛、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舊金山聯儲銀行分行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0

鴿派主席真能帶來長期投資榮景?葉倫若掌聯準會 最怕黑天鵝來襲


2013-09-23  TWM  
 

 

撰文‧黃洪陽

他用哈佛大學的信箋寫了一封短短的信,收件人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寫這封信,是為了把我的名字從聯準會主席人選的考慮名單中移除。」這是他的第一句話。

稍後,消息傳出,接著全球股市同步大漲。

寫信的人是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原本呼聲最高的聯準會主席繼任人選,同時,他的身上也有一塊鮮明標籤:主張貨幣緊縮的鷹派代表。

如今,現任聯準會副主席葉倫︵Janet L. Yellen︶取而代之,成為最有機會接掌大位者;從市場第一時間的反應來看,被貼上「鴿派」標籤的葉倫,顯然比桑默斯來得受歡迎。

不過,葉倫真的比較好嗎?

市場認為的「好」,主要著眼於「聯準會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降低」,葉倫畢竟是柏南克當前貨幣政策主要幕後推動者之一,她與桑默斯接掌主席的差別,在於前者代表聯準會貨幣政策能見度一片清朗,後者則是一團迷霧,充滿不確定。

然而,「不確定」這三個字,卻也是葉倫的最大罩門。評論指出,葉倫幾乎沒有真正處理過重大危機事件的經驗,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方面,桑默斯比葉倫強得多。

早在一九九○年代末期,桑默斯就是當時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的核心要角,九九年二月,美國《時代》雜誌將時任美國財政部次長的桑默斯、財政部長魯賓、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並列於封面,稱為「拯救世界的鐵三角」。

至於葉倫,在金融海嘯最險峻的初期時刻,她在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擔任總裁,並未參與當時「搶救世界經濟」的種種行動;在柏南克與眾財經官員必須對「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壽險公司立即作出痛苦決定時,葉倫也並未參與其中。

與葉倫共事過的人形容,葉倫行事風格極端謹慎,但也缺乏創意和壯士斷腕的魄力,「我懷疑,一旦她在主席任內遇到重大黑天鵝事件,她能不能在資訊尚不充分的情況下,立即、斷然做出該有的快速反應。」葉倫或許是治世的能臣,然而一旦遇上亂世,卻有可能因為反應慢半拍而誤了大事。

「在我們努力化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桑默斯一直是團隊裡的重要成員。」這是歐巴馬對桑默斯信件的回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與葉倫的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83

硬頸大嬸讓歐巴馬親信知難而退 聯準會新主席葉倫 不當柏南克2.0

2013-10-21  TWM
 
 

 

六十七歲的珍妮.葉倫(Jenet Yellen)站在高䠷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身邊,更顯矮小圓胖。配上她那和藹的微笑,如果不是她那一套俐落的黑色套裝,葉倫就像菜市場裡的市井大嬸。

不過,這位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大嬸,即將成為美國聯準會成立百年以來第一位女性首長,也將是全球金融界最有權力的女性。「我在此正式提名珍妮成為下一任的聯準會主席。」歐巴馬在十月九日的記者會上宣布,結束長達半年的聯準會接班競賽。

外表和善

卻是沒輸過的強者

「她很強悍,這不只是因為她在布魯克林(曾是紐約市治安最差的區域)長大。」歐巴馬說,引起台下一陣大笑。不過這不是笑話,一個星期前,葉倫才讓她的鷹派對手知難而退,自行放棄接班。

如果你以為鴿派的葉倫,走的是溫和路線,所以她也一樣溫柔,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葉倫從小到大,從沒在比賽中輸過,她能贏得歐巴馬提名,也是因為她決不退讓的強硬個性。

在角逐聯準會主席的競賽中,葉倫的對手是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他不但是政壇老將,更是歐巴馬親信,從一開始就被視為歐巴馬的內定人選。

反觀學者出生的葉倫,雖然丈夫、兒子都是經濟學家,學術名聲響亮,但政治資源和人脈遠遠不如桑默斯。再加上身為女性,葉倫要在這個沙文色彩濃厚的小圈子裡(桑默斯就曾公開發表性別歧視的言論)獲得歐巴馬青睞,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葉倫是如何打破美國百年潛規則,從一開始的陪榜人選變成眾望所歸,讓歐巴馬「不得不選她」?有了歐巴馬的正式提名後,她只要通過國會同意,聯準會就將改朝換代,這位「人小智商高」的首位女性主席,又會怎麼影響美國及全球經濟?如果你以為她接任後會像「柏南克2.0」般循規蹈矩、毫無驚奇,那你可就錯了。

耶魯時期

啟發對失業率的關注

葉倫生於布魯克林,父親是家庭醫師,在地下室執業,母親則是小學老師,為了照顧葉倫和哥哥辭去工作。平凡的家庭、平凡的公立學校,但不平凡的是,從有紀錄以來,葉倫就不斷的在「贏」。

她不但是獎學金得主、榮譽榜成員、啦啦隊員、心理學會會員、歷史學會會員,還是校刊的總編輯。高中畢業時葉倫拿下了紐約市長獎、數學獎、科學獎、英語寫作獎。那是嬉皮的年代,但葉倫總是拒絕參加那些「不正經」的派對和演唱會,因此,儘管成績優異,同學們並沒有選她為「最可能成功的同學」,反之,她被選為「最像學者的同學(Class Scholar)」。

她在布朗大學時,對於學術及高分的執著絲毫不減。她的經濟學助教傑夫.寇席(Jeff Koshel)接受布朗大學校刊採訪時回憶,改葉倫的考卷很「刺激」,因為如果只考三題申論題,她會自己再延伸兩題出來自問自答。「你得真的讀很多書,才有辦法再對考題提出問題。」寇席說。

不過,真正影響她經濟學思想的,是在她就讀耶魯大學博士時期。她的指導教授正是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James Tobin),葉倫曾在一篇緬懷托賓的文章中說過,她對於勞動市場的關懷以及對中央銀行政策的信任,都是恩師托賓帶給她的影響。

葉倫在畢業之後教書六年,隨即就到聯準會當研究員,在這裡,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她的丈夫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享譽全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對葉倫夫婦讚譽有加:「他們是一對相當難得的『強勢夫妻』,在思想上互不相讓。」史迪格里茲和阿克洛夫,在二○○一年因「效率工資理論」一起獲頒諾貝爾獎,三個人的友情超過三十年。

事實上,效率工資理論的起點,正是葉倫和丈夫在雇保母時,發現薪資和工作意願的關係不是傳統經濟學那樣簡單,才引發阿克洛夫和史迪格里茲一連串的研究計畫。葉倫與丈夫的學術研究,再加上托賓的影響,直接引起她對失業率的關注,葉倫就在今年二月的演說中講到:「失業率對我來說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真實的感受。美國還有許多家庭需要為了付帳單和養家餬口而擔憂。」因此,她說自己並不急於退出刺激措施。

主張鮮明

激進寬鬆政策的推手

這正是葉倫與柏南克最大的不同:柏南克鮮少在媒體面前捍衛自己的觀點,他總是模稜兩可、反覆不一,避免政策被市場看穿。但是,「葉倫非常直接、誠實,」史迪格里茲形容她:「對於金融市場、貨幣經濟學及勞動市場,葉倫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就是因為這樣,反對葉倫的人擔憂,當聯準會在「失業率」及「通膨」這個雙目標之下,葉倫可能會以自己在乎的失業率為優先,而放任通膨上升。甚至有共和黨的議員擔心,葉倫可能會「比柏南克更激進、不擇手段地刺激就業率,造成經濟的反效果。」事實上,被市場稱作溫和派的葉倫,一直都是聯準會激進貨幣政策的關鍵推手。好強的葉倫,曾在一九九九年,以堅持己見、與葛林史班因零通膨政策在辦公室大吵而聞名。

除此之外,從她過去言論也能看出,第二輪、第三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所以能順利推動,在聯準會的公開貨幣操作委員會中,最大推動者就是葉倫。她也在去年公開表示,為了讓失業率下降,她會讓零利率環境持續更久,而且不惜讓通膨上升到二%以上。清楚、明確、沒有灰色地帶,這就是葉倫的作風。

除了把挽救失業率放前面,葉倫較桑默斯更「左傾」,也為她贏得民主黨議員的支持,成為戰情逆轉的關鍵。葉倫正在設立聯準會的新部門「金融穩定辦公室」,因為她,正是主張對銀行更嚴格的風險管控,消滅「大到不能倒」迷思的幕後推手。對銀行嚴格的「政治正確性」,加上她沒有轉圜餘地的個性,讓民主黨轉而支持葉倫。

「美國人民必須明確地知道,未來不會再有無條件金援大銀行的情況。我們要振興就業率,這才是美國現在最需要的。」幫葉倫發起三百五十位經濟學家和議員連署活動的民主黨議員布朗(Sherrod Brown)說。同意歐巴馬提名的國會銀行委員會共有二十二席,其中共和黨僅占十席,因此只要民主黨同意,葉倫繼任可說是十拿九穩。這個關鍵連署,也讓桑默斯發現,他就算獲得歐巴馬提名,也可能無法在銀行委員會闖關成功,才黯然退出。

順利當選

不代表難關已除

就算葉倫順利當選,她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因為在她與柏南克聯手促成的三輪貨幣量化寬鬆之後,因為不斷購買資產,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已經膨脹到空前的三.七兆美元規模。「債券天王」PIMCO創辦人兼共同執行長葛洛斯(Bill Gross)就質疑,就算鴿派教主葉倫上任,也不會再有什麼擴張性的政策出現。

的確,QE退場已成趨勢,葉倫若要在上任後延後QE退場的時間表,她恐怕要拿出比以往更強悍的態勢,才有辦法說服反對者。聯準會達拉斯行長費雪(Richard W. Fisher)說的明白:「她是個固執的好人,但她的政策是完全錯了。」不過反對者終究是少數,像史迪格里茲、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席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等,這些當代最偉大的經濟學腦袋們,都站在她這邊。市場在歡騰之餘,也得當心,上一次我們有被捧得這麼高、又如此有魅力的聯準會主席,是什麼時候呢?

新主席的兩大難題:失業率與 QE退場若葉倫接任聯準會主席,她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如何繼續壓低失業率。第二,就是如何在超低利率及失控的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下,繼續她的非傳統貨幣政策。

珍妮‧葉倫(Jenet Yellen)

出生:1946年

現職:聯準會副主席

經歷:哈佛副教授、倫敦政經學院講師、聯準會董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全球最有權力的金融新教主

葉倫的亮眼資歷

葉倫本身是經濟學家,她哥哥、丈夫和兒子也都是考古學家和經濟學家。

2012年所持資產總身價:

1320萬美元

她是聯準會成立百年以來,第一位女性主席。

有200名經濟學家、

350名金融分析師連署支持葉倫接任聯準會主席。

葉倫過去四年景氣預測,準確度全聯準會No.1(比柏南克還準)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0

美歐印度央行總裁的老師 費雪出任聯準會副主席 確保QE漂亮退場 有請祖師爺上場

2014-01-27  TWM
 
 

 

「一代宗師」費雪出任葉倫的副手,正面來看,葉倫爭取到大師,如虎添翼;但是風險卻也不小,搬了這樣一尊大佛在身邊,兩人只要稍有歧見,就可能帶給金融市場難以想像的衝擊……

撰文‧乾隆來

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提名史丹利費雪(Stanley Fisher)為下一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副主席,協助二月一日接任主席的葉倫(Janet Yellen),共同努力完成QE退場、恢復美國經濟活力的艱鉅任務。

費雪的任命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熱烈討論,也讓不少貼身觀察央行決策的評論家滿地找眼鏡;大家意外的,並不是已經高齡七十歲的費雪老驥伏櫪重出江湖,而是他以「一代宗師」的江湖地位,竟然願意屈居葉倫之下,做個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二號人物。

而費雪與葉倫成為美國聯準會的「兩個太陽」,更是聯準會一百年來從未出現的現象,未來聯準會如何運作,大家都睜大了眼睛在看。

全球金融領域的一代宗師

每年八月,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總裁都會齊聚美國懷俄明州的傑克森洞(Jackson Hole),研討全球最新的金融情勢與政策走向。幾年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巨頭雲集的晚餐中笑著問所有人:「各位知道我們主桌的央行總裁們有什麼共同點嗎?」柏南克眼光瞄向當時還是以色列央行總裁的史丹利費雪說:「我們,都是費雪的學生!」正如武術大師葉問振興詠春拳,被香港武術界推崇為一代宗師,史丹利費雪在今天美國重要經濟決策者、乃至於各主要國家央行總裁心中,無疑享有與葉問相當的「一代宗師」榮耀。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曼丘(Greg Mankiw)的博士論文,都由費雪親自擔任指導教授。做過美國財政部長、也一度是這次聯準會主席熱門人選的桑默斯,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研究員大會中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一個數字:14.462」「這是費雪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開課的代號,正因為這個代號,讓我決定將一生投注在貨幣金融領域。」「我相信,柏南克、IMF前任與現任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布蘭奇,也同樣因為這個數字,改變了他們的一生!」而現在浮上台面的年輕一輩央行總裁中,也不乏費雪的門生,例如剛滿五十歲、在去年九月接任印度央行總裁的拉詹。

引導韓國經濟轉型的幫手

相較於許多學術界的泰斗能教書卻不懂得實作,費雪則以理論與實務結合見長。九七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韓國因為過度背負外債幾乎崩潰,當時費雪在IMF擔任首席經濟學家,他與IMF總裁康德拉蘇扛起拯救亞洲金融安定的任務,提供韓國迫切需要的金援。

最危急的時候,由IMF提供一九五億美元、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提供一○七億美元的金援,但是費雪同時要求韓國做出結構性的經濟改革,最終成功引導韓國經濟開放並且轉型升級,成為國際金融救援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五年,以色列總理夏隆及當時的財政部長納坦雅胡三顧茅廬,請費雪到耶路撒冷出任以色列央行總裁,費雪原本擔任花旗集團副董事長,兼任花旗集團國際總公司總裁,卻願意捨棄高薪,欣然出任經濟規模只有兩千億美元(約為台灣六○%)的中小型經濟體央行總裁。

帶領以色列走出風暴的舵手費雪出任以色列央行總裁後,對以色列經濟國際化產生極大幫助,就任當年以色列吸引二十二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創下多年來的新高,○六年竟然更暴增四倍至一○六億美元。

總理夏隆藉著費雪的名號,強力推動以色列經濟再造運動,舉國奮力轉型的結果,讓以色列連續多年維持高度經濟增長,打造出以科技與創新為基礎的國際化產業結構,一○年全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無異議通過接納以色列成為會員國,以色列從老舊的戰爭經濟,轉型成現代化的開放經濟體,費雪居功甚偉。

費雪在以色列的另一個戰功,是他帶領以色列快速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雖然經濟與美國密切關聯,但是以色列在金融海嘯中,只在○九年第二季出現○.二%的衰退(當季美國GDP重摔四.六%),隨後立刻重回復甦軌道,當柏南克還深陷在零利率、量化寬鬆的泥淖動彈不得,老師傅費雪已經率先所有OECD國家,調升以色列的利率水準,正式宣告脫離海嘯。

費雪當時還出了奇招,他讓以色列幣兌美元的匯價,在短期內劇貶二五%,從海嘯前的三.二以色列幣兌一美元,劇貶至四.二比一。匯率貶值的政策迅速奏效,以色列在○八年原本有二十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但在匯率貶值之後出口大增,○九年竟繳出五十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簡而言之,相較於美國與歐洲被迫使用巨額量化寬鬆政策,費雪善用了以色列小型經濟體的高度彈性,使用簡單的匯率政策,輕舟巧度萬重山,成功帶領以色列走出金融海嘯。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爆發初期,以色列的國內銀行曾經要求政府仿效美國,挹注龐大的政府資金來拯救銀行,但是費雪認為以色列的金融體質與美國不同,堅持銀行業必須自救;其次,當費雪的學生如柏南克、桑默斯在美國大搞自由化,過度鬆綁導致金融風暴,費雪在以色列卻堅持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的政策。費雪禁止銀行無止境的擴張風險,保守的金融政策與他在美國的徒子徒孫迥異。

化解經濟學派歧見的務實派費雪的任命發布之後,大家最感興趣的是他與葉倫的政策是否能夠合作無間。「一代宗師」願意屈就二號人物,正面來看,葉倫爭取到大師,如虎添翼;但是風險卻也不小,搬了這樣一尊大佛在身邊,兩人意見只要有微小的差異,或者被媒體與華盛頓政客操弄兩人的歧見,可能會帶給金融市場難以想像的衝擊。

不過,費雪的出身與四十餘年的工作紀錄顯示,他除了是一位金融學者,還同時是手段高超的外交家與政治人物。

費雪出生在非洲,十七歲之前都住在非洲南邊的贊比亞與津巴布威,直到大學才到倫敦政經學院,研究所再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大多數美國土生土長的經濟學家不同,費雪在最貧窮的非洲國家成長,並且以外國學生的身分逐漸在美國立足,作為流浪多國的猶太後裔,費雪的彈性與生存能力,超出外界想像。

美國經濟學界曾在一九七○年代,爆發長達十年的學派戰爭,以芝加哥大學為主的貨幣學派,強烈挑戰東岸的哈佛、麻省理工,以及西岸柏克萊代表的傳統凱因斯學派,這個被稱為「淡水(芝加哥)大戰鹹水(麻省理工)」的學派鬥爭,彼此鬥到不相往來。

費雪出身東岸的麻省理工,一九六九年獲聘為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在芝加哥教書期間,正好是淡水鹹水大戰的火熱時期,費雪夾在兩派中間,誰也不得罪,還鼓勵學生以開放的態度思考兩邊的論證,最後他回到麻省理工教出柏南克等學生,還帶著曼丘、布蘭奇等學生,發展出融合兩派理論的新凱因斯學派。

柏南克就指出,費雪的學術研究與現實世界密切連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以及廠商價格僵固性(Sticky Prices)等經濟學理論,費雪都是最早提出研究報告的開創者之一。

折衝各國利益的談判高手

費雪後來成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以及擔任IMF首席經濟學家長達八年,經歷墨西哥金融風暴、亞洲金融危機,處理的問題都不單純,而是必須在美、歐、亞糾葛不清的複雜戰略博弈中,尋求解決方案。

費雪不只拿捏金融政策,還親自上談判桌與各國的政治人物周旋。現任英格蘭銀行總裁卡尼就說,央行總裁「必須要完全融合金融理論、政府政策、外交手腕、以及政治折衝的高手才能勝任。」「費雪無疑是我們當中最頂尖的佼佼者。」即將在二月一日上任的葉倫,非常重視聯準會的「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費雪對於央行政策透明、引導市場預期方面,與葉倫的意見一致,只是費雪對於柏南克所說「至二○一五年之前,都不調升利率」的前瞻性指引略有意見,因為即使目前看不到通貨膨脹,央行卻不能保證在二○一五年前都不會發生任何刺激通膨的意外事件。

因此,在葉倫、費雪接掌聯準會後,我們可能會看到他們微調柏南克的前瞻性指引,將聯準會的政策目標更明確鎖定在「失業率降至六.五%、通貨膨脹率不超過二.五%」這兩個具體的「前瞻性指引」上。費雪這位祖師爺爺出場,他會使出怎樣的佛山無影手,更讓各界期待!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費雪(Stanley Fischer)

出生:1943年

現職:美國聯準會副主席

經歷:以色列央行總裁

花旗副董事長

IMF首席副總裁

世銀副總裁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學士與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3

一次看懂美國 聯準會如何運作

2015-04-20 TCW
 
 

 

Fed 由哪些人組成?① 為防止權力壟斷,保持獨立,採合議制② 主要有7名理事(governor),由美國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目前缺額2名③ 總統提名其中1人為主席(現任葉倫,前任即柏南奇),任期4年,可連任④ 另6名理事任期長達14年,不得連任⑤ 轄下有12家地方聯邦準備銀行(以下簡稱分行),各設總裁及理事,提供即時資訊和民情

怎麼做貨幣決策?① 最重要決策組織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由12人組成,決定聯邦基金利率,調控資金借貸成本② 每年召開8次例行會議③ 表決時1人1票,為「記名投票」,主席通常投給原本已居多數的一方

* 召開FOMC會議● 固定班底8人:Fed主席、6名理事、紐約分行總裁● 輪替成員4人:由紐約分行以外的11家分行總裁輪流

如何制定利率?如果調高利率,通膨、就業率會降低,導致蕭條;如果調降利率,通膨、就業率升高,卻可能泡沫化。因此須召集會議,視市場變動調整,以維持平衡

當利率上升 ↑

就業率下降↓(企業利息負擔重,賺錢變難。可能容易倒閉,更不想招募員工)

通膨下降↓(民眾不敢花錢,東西開始跌價。恐引發通縮甚至大蕭條)

當利率下降 ↓

就業率上升↑(企業貸款容易,開更多公司,大舉招募員工)

通膨上升↑(錢變薄,物價高漲,恐引發資產泡沫)

聯準會的由來:1907年華爾街崩盤後,出現銀行倒閉潮,為統整美國金融體系,1913年成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或Fed),地位等同中央銀行

■ 操作手法:① 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存款準備率、非傳統貨幣政策如QE等② QE使Fed資產負債表擴大,到去年底總資產約新台幣141兆元,創歷史紀錄

■ 主要目的:① 降低失業率② 穩定物價

■ 執行單位:① 由紐約分行執行,方式包括購買或賣出公債、抵押債券等②每年獲利均須上繳國庫,2014年Fed上繳約新台幣3兆元,創歷史紀錄

【同場加映】柏南奇如何操作QE?

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

■ 透過訊息管道:官方談話,決定利率預測值■ 透過投資組合管道:買進公債、抵押債等產品QE1 2009年3月18日,買3千億美元公債、7,500億美元房貸抵押債券(MBS)、1千億美元政府擔保機構債券QE2 2010年11月3日,買6千億美元公債QE3

● 2012年9月13日,在失業率改善前,每月買400億美元MBS

● 2012年12月12日,每月加碼買450億美元公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60

聯準會報告:手機正在改變你我的理財行為

2015-06-01  TWM


偷窺!

有錢人都在用的理財App 你有使用App嗎?

身價不俗的達人們說:用對它,能有效克制投資心魔;美國學者研究:用對它,有助改善你的消費行為;聯準會最新報告:用對它,能夠導正你的財務決定。

你天天都在使用App,但,更要學會如何用對App!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紹華、林心怡、周思含 研究員•戴致安他們剛剛拍完婚紗照,按理來說,應該處在浪漫破表的心理狀態,但準新娘此時卻來了一段頗為務實的告白:「結婚是這樣的,一開始你會想,婚紗 要穿得多美多華麗,婚戒亮度要足以和愛情爭輝……,然後,你慢慢和現實妥協,一項一項降低要求。」她接著說:「如果照我以前的標準,這套婚紗的背後起碼得 再加上兩排碎鑽,才能讓我的『耀眼度從雙肩直達背脊』;再說,婚紗照也不可能只在北海岸繞一圈隨便拍拍……。」準新娘就是故事主角「小蓮」,她不願意用真 名受訪,說是怕被男方家長發現,他們的兒媳婦,原來先前是個不折不扣的「敗金女」。

一年前,她還是個卡奴……服飾非名牌不買 月領六萬仍欠十五萬卡債半年前,小蓮已經停用她的信用卡了,但若把時間前移一年,她不但刷起卡來毫不手軟,還是個症狀不輕的「卡奴」,幾乎沒有存款,只有 不斷滾動循環利息的卡債。「總之,每個月都無法付清,循環利息、前期餘額再加新增款項,每月的卡債總額,通常會在十五萬元上下。」今年三十三歲的小蓮,在 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工作,與同儕相比,薪水絕不算低,每月底薪五萬元,加上獎金,常常能拿到六萬元以上;這兩年,年終獎金更都超過二十萬元。但即使如此,花 錢的速度總是比賺錢更快。

「直到現在,我都還搞不清楚,錢究竟去了哪裡?」說這話時,她大概忘了手裡正拿著一只名牌包,那是她在三十一歲生日時買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要價七萬元。「不只包包,鞋子、衣服、皮夾、首飾,她也都非名牌不買,錢就是這樣不見的!」未婚夫補充說明。

大概是從三十歲開始,小蓮驚覺自己進入而立之年,「想要改變財務狀況,開始存錢。我試著學那些理財達人記帳;但,誰有時間每天晚上回想今天花了哪些錢 啊?」她也試過隨身帶著小冊子,花一筆就記一筆,每周再騰到電腦的記帳軟體上,「然後就會很想暈倒,一個月還沒過一半,帳面數字已經嚴重超支,愈記愈挫 折,沒多久就放棄了。」「直到我遇見它,人生從此獲得救贖,哈哈!」小蓮拿出手機,擺出搞笑的購物台來賓姿勢,雖然有點尷尬,一旁的未婚夫還是捧場地乾笑 了幾聲……。而這支手機,正是我們找上小蓮的主要原因。

五月二十二日,金管會宣布雙卡利率上限降至一五%的適用範圍擴大,除了循環信用,刷卡分期、卡債轉信貸等也納入,預估受惠人數超過百萬人;數字的背後,代 表台灣還有超過百萬人正困於卡債漩渦。小蓮本來也是其中一員,但她已在今年年初成功脫身,靠的,就是利用智慧型手機控制預算,而這宛若神蹟的改變,已被美 國聯準會作為重點研究項目。

一個App,扭轉她的命運……半年還完卡債 一年存到五十萬結婚基金二○一五年三月,聯準會在費心思量升息時間點的百忙之中,發布了一份並未受到太多關注的報告:《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這份 報告的關鍵發現之一,是「智慧型手機正在改變美國人的消費與財務決定……;它已成為美國人控制消費的重要工具。」聯準會之所以要苦思何時升息,是因為美國 利率已經位居歷史低點太久;利率之所以長期留在谷底,是為了刺激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沉悶經濟。至於那一場金融海嘯的源起,究其核心,正是美國人太愛 亂花錢,借出了超級大量的次級房貸。

於是,你大概可以了解,聯準會熱中於這項調查的原因:智慧型手機簡直正在扭轉長期以來的世界經濟大問題啊!

讓我們把目光從全球經濟移回台灣準新娘小蓮身上,因為預算不足,而放棄「讓耀眼度直達背脊」的她,堪稱是完美呼應聯準會報告的經典案例。

「去年七月,我開始用手機App(應用程式)記錄消費,半年之後,它的確改變了我的消費習慣,甚至是消費態度。」她以難得的嚴肅表情這麼說。

這是一款由美國人開發的財務預算App,名為YNAB,四個字母的含義非常直白:你需要一套預算(You Need A Budget)!使用者必須先利用電腦下載預算程式,然後編列預算;接著,下載它專屬的手機App,每一次當你透過App記錄消費時,預算表立即同步更 新。

有效記帳,是App改變小蓮的第一步。「因為在消費當下就用App記錄,解決了以前『懶得回想』的問題。使用App第一個月,其實卡債持續增加,但我沒有 太多挫折感,反而因為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完整記帳,有點小得意。」月底,她開始擬訂下個月的預算表,卡債、日常生活費、固定開銷,「三大項目中,卡債的部 分不用多想,反正還愈多愈好,固定開銷則是動不了的部分。所以我的策略很簡單,盡量減少生活費。」去年七月,小蓮的生活費花了四萬三千元,八月,她就大砍 超過一萬元,只給自己三萬兩千元的預算。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原本我是花了錢才用App記帳,但在大砍生活費預算之後,變成在消費前就先提高警覺地打開App,看看還剩多少預算可用,因為這個動 作,少買了一雙上萬元的高跟鞋。」她回憶去年八月的某一天,在百貨公司專櫃裡幾乎已經掏出信用卡,但隨手用App查看預算餘額後,決定收起信用卡,多給自 己一天考慮期,「一天之後,已經失去購物衝動了。」阻止衝動購物,這是App改變小蓮的第二步。

除了查看預算之外,小蓮也開始使用消費品比價App「iCheck」,「可以找到較便宜的商品、計算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總額,也有助於控制消費。」接下來, 她每月生活費多半都能控制在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內,符合理財教科書提示的「三三三法則」;卡債償還的金額則是每月四萬元以上。至去年底,小蓮終於還清卡債。 「有趣的是,經過半年修煉後,我的消費習慣已經自動跟著預算走,以往每個月用來還債的四萬多元,現在多半轉到計畫性的存款帳戶。」消費習慣完全轉變,是 App對小蓮的終極貢獻。今年二月領到的二十三萬元年終獎金,加上半年來的存款,一年前還是卡奴的她,如今戶頭裡已有五十萬元;加上未婚夫一路走來存下的 五十萬元,兩人共同建立了約百萬元的結婚基金。

「它是最有效的財務工具」聯準會:它改變了美國人亂花錢的壞習慣我們無意推薦這款需要收費的預算App,但重點在於,它的確成功地在半年內重建了小蓮的財富基因;而這樣的故事,正在美國廣泛上演。

根據聯準會在一四年針對一七七五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調查,其中有六三%受訪者會像小蓮一樣,在大額消費前,利用手機App查看預算或帳戶餘額;其中,又有五三%的受訪者會因預算不足,而停止這項消費。

不只如此,四七%的受訪者表示,在進入店家消費時,曾經使用手機App進行比價,比完後,超過半數的消費者會決定停止購買,轉到更便宜的商店再做考慮。此 外,在「App曾經顯示帳戶餘額偏低警訊」的受訪者中,有絕大多數的受訪者會設法存錢或減少消費,什麼都不做的,僅有一七%。

「在行為財務學的理論中,有所謂的『有限理性』之說,人性使然,你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忘記對自己的承諾;所以,需要利用各種方法或工具不斷提高『自我承諾』 的強度。」鑽研行為財務學的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說:「黏著度高的手機App,近來的確成為美國相關學者的研究新寵,也被認為是『史上最有效』的控 制財務紀律工具。」一四年十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行為財務學教授班拿滋(Schlomo Benartzi)發表研究報告,下載並且使用財務預算App的美國人,每月平均消費金額會比使用之前減少一五.七%;「你或許有很完整的理財知識,甚至 也有專業的個人財務顧問,但怎麼樣都比不上有一支手機隨時盯著你。」他說。

新的調查數據不斷出爐,今年四月,美國尼爾森顧問公司針對三千六百名智慧型手機用戶進行調查,雖然僅有一八%的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帳戶或預算App;但 在這群使用者當中,有高達六九%的比率,「明顯感受到App正在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有趣的是,並非只有「財務出現問題」的人才會積極使用理財App重 建財富基因,在聯準會的調查中,「有錢人善用App」的比率其實更高,年薪超過新台幣二二五萬元者,使用的比率超過五五%,年所得超過三百萬元者,則有三 成使用App。

身價破億投資高手

靠App克服恐懼和貪婪 強化自己持股信心事實上,本刊採訪多位身價頗高的財經界專家、名人,其中不少都屬「App重度使用者」;只不過,他們使用的目的並非進行預算或帳務規畫, 反而是「財經資訊掌握」、「股市評價分析」等投資App,深受這些高資產族群的喜愛。例如國際票券總經理蔡佳晉的手機頁面上,就有多達十二個財經資訊 App;而瑞展產經研究公司董事長陳忠瑞,則經常使用「愛挖寶」及「FX 168」掌握國內外市場動向;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習慣利用「天天基金網」追蹤陸股基金動向與相關投資資訊,「它甚至可以預測基金的淨值變化,比很多台 灣的基金網站還細緻。」你不免好奇,這群高度專業的財經名家,家中或辦公室裡,多半已有功能強大的財經資訊及股市分析系統,為何還需要仰賴App?關於這 個問題,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張智超的回答,再度把App的角色拉回到了行為財務學層面。

身價上億的張智超,雖然已是專業投資高手,對於投資紀律的把持也已超乎常人,但他每天還是必用「財訊快報」和「彭博資訊」App。他表示,當股價出現波動 時,你必須很快地掌握市場訊息,「這個動作不是為了持股部位的迅速因應;相反的,是強化自己的持股信心。」張智超解釋,恐懼和貪婪是兩大人性弱點,當股市 急漲或急跌時,兩大心魔特別容易出來攪局,如果能快速掌握市場波動的「消息面」原因,就能立即確認手中持股的漲跌,是否與公司基本面有關;或者,是否屬於 非理性的市場反應。釐清之後,往往能夠堅定自己的持股信心。

「原理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自我承諾』的強化效果。」郭迺鋒說,對於年輕族群而言,App具有「緊盯消費紀律」的功能,而當你存下第一桶金、開始「用錢賺 錢」時,則可以利用App,時時刻刻提醒你把持「投資紀律」,「你為何要買這檔股票?投資的理由改變了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利用App不斷重複提醒自 己。」曾在達方電子擔任輸入元件事業部部長的胡國材,就是利用App讓自己的退休金不斷加值。今年四十八歲的他,七年前就決定離開職場,「之前從未買過股 票,退休之後,有時間、有閒錢,我才開始研究股票。」前兩年,胡國材用「做白工」來形容自己的操盤績效,小賺大賠,整體財富不進反退。「後來接觸了價值投 資哲學,獲利逐漸穩定;但,報酬率是『低得很穩定』,一年最多賺一○%。」

年賺二○%的退休族

自製App克制衝動 「勿忘買進初衷」分析原因,「當你的持股部位愈來愈大之後,市場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緊張,很容易忘記自己當時買進的理由,追高殺低。」大約是三年前,他開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選股理念轉化為App,隨時提醒自己「勿忘買進初衷」。

為了開發這款名為「台股價值站」的App,沒有軟體背景的胡國材報名資策會的課程,甚至掏錢向經濟新報社買資料,「花了一年才完成,但很值得。這款App 獲得了三項專利,包括個股評價方式、個股合理價值預估模式、個股掃雷系統。剛上架時,也得到了蘋果官方推薦,到今天,下載量和使用率仍然在iOS榜上有名 呢!」他略顯得意地說。

不過,更讓胡國材感到心血沒有白費的原因,還是在於投資報酬的提升。「這兩年,每年報酬率提高到兩成左右。」在創投業擔任企業價值分析工作的陳小姐,是 「台股價值站」的使用者之一,「雖然我一直都在研究公司基本價值,但是聽到明牌,心裡還是會癢癢的。」她分享心得,「App的好處是,當你聽到明牌之後, 可以很快地看到這檔個股的基本面,立即為你的衝動下單情緒潑上一盆冷水。」從攸關年輕人能否存下第一桶金的「消費紀律」,到關乎能否成功理財的「投資紀 律」,愈來愈多的調查研究證實,App絕對具有重建財富基因、改變財富命運的正面威力;但是郭迺鋒也提醒,「它其實是一把兩面刃!」之所以能扭轉習慣,是 因為App具有超強的黏著力,「但如果你下載了鼓勵花錢、方便消費的App,結果就是一八○度的不同。」他的提醒值得注意,五月二十四日,我們打開台灣 Google Play熱門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前兩百名沒有理財或財經相關App,九成都是遊戲。「今年以來,金管會陸續推動的『數位金融三.○』和『金石計畫』, 都與行動金融服務有關,未來,台灣人至少會更常利用手機App查看帳戶吧!」郭迺鋒說。

無論你的財務狀況如何,是時候打開手機、好好檢查一下你下載的App了。某種程度來說,手機裡App種類,就是你的財富基因強度,從下載一個緊緊黏著你的理財App開始,改變你的財富命運吧!

靠App控制消費

敗金女半年存款多50萬

── 小蓮近一年每月開銷與存款從2014年7月開始用App規畫財務,每月開銷迅速降低卡債還清,開始存錢除了存款,另加年終

獎金23萬元

6月預計存43000元,累計存款已近50萬元愈有錢 愈愛用App為財富增值《今周刊》調查,存款200萬元以上者,92%有使用理財App,未使用者僅有8%。

聯準會調查顯示,55%的App使用者是所得較高族群,年薪較低的使用者僅占13%。

App正改變你我的消費習慣!

── 聯準會發布的《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Q1. 63%會用App查預算夠不夠進行大額消費前,你是否會用App查看預算餘額?

是 63.4%

否 36.4%

拒答 0.2%

Q2. 若預算不足,53.1%會中止消費

是 53.1%

否 46.2%

拒答 0.7%

Q3. 發現預算不足時,大多數人會採取行動App警示預算餘額不足時,你會怎麼做?(複選)設法存入更多的錢 75%

開始減少支出 28%

什麼都不做 17%

資料來源:聯準會《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行為財務學老師 教你選對「帶財App」── 好的理財App的四個條件1.視覺鮮活 每天用筆記錄最能讓人印象深刻,但卻麻煩,App的好處是夠方便,但若要解決「印象不足」的問題,就得靠視覺呈現,能讓你一眼看出自己的財務問題。

2.條件設定 就是要提供「自我承諾」的發揮空間,預算App可設定對自己的消費承諾;投資App最好也能設定選股標準、停損停利條件等。有了條件設定,就像你對自己承諾了財務行為的準繩。

3.主動示警 即使沒有打開App,它也要不時主動提醒你,簡單說,這個功能一方面能叮囑你遵守自我設定的財務行為承諾,另方面,也隨時提醒你別被手機遊戲占用太多時間。

4.每天都想用 可分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增加拉力」,如App可設計目標達成率的競賽,讓你每天都想來看最新進度;第二是「減少阻力」,專家表示,App的任何功能最好都能在三個步驟內完成。

註:以上四個條件為綜合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及專業部落客Tim哥、阿湯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52

美國暫緩升息 葉倫沒說的三個祕密 前大摩首席經濟學家 拆解美國聯準會決策

2015-09-28  TWM

原本最有可能升息的一次機會,美國卻基於國際不穩定因素而決定按兵不動。聯準會主席葉倫真的是為避免引發市場動盪?還是看到什麼我們沒看見的經濟「黑洞」?《今周刊》越洋專訪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史蒂芬.羅奇徹底解析。

九月,美國聯準會例行會議決定不升息,市場沒什麼掌(漲)聲,徒留一堆問號,且漸成一股焦躁不安的情緒。

原本已達升息的成熟時機,美國失業率降至五.一%,來到五年多來低點,逼近二○○七年經濟繁榮承平水準。經濟成長率動能再現,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經修正後高達三.七%。此外,金融市場也對九月升息做好心理準備。

然而,八月的一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再度打亂了聯準會的步調,葉倫公開對外宣稱不升息的理由主要是:海外展望與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可能對經濟活動造成一定的壓抑。

葉倫此說法,按邏輯來說,並沒有錯。國際經濟如果不好,本來就會拖累美國出口,連帶影響美國國內經濟。而且,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目前正飽受資金外流之苦,誇張一點地說,把決定不升息的葉倫,視為穩定全球金融市場的「媽祖婆」似乎也不為過。

不過,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現為耶魯大學傑克森全球事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的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顯然持有不同看法。接受本刊採訪時,羅奇直指這次不升息的盲點:「超低利率,正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愈來愈不穩定的核心問題所在,這次不升息 的藉口竟然是著眼於金融市場不穩定,這豈不是倒果為因的邏輯嗎?」羅奇認為,消除金融市場不穩定釜底抽薪之道,就在於如何把超級寬鬆與超低利率的不正常現 象,回歸正常化。他說:「柏南克的寬鬆貨幣政策(QE)不能說沒有功勞,但是QE對實體經濟的復甦沒有幫助,甚至會帶來資產泡沫與信貸泡沫的種種後遺症, 因此,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的政策工具,應該就要引導它退場。 」

葉倫的憂心——消費力

二戰以來最弱的復甦

事實上,從一四年開始,羅奇就已主張聯準會應該及早進行升息動作。在他看來,九月中旬聯準會對利率之所以「該升而未升」,在於葉倫看到了一些官方數據之外「旁人看不到的問題」,諷刺的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又是來自聯準會的長期低利。

羅奇搬出數字說明,美國GDP總規模從○九年至一四年間,淨增加了二.五兆美元,但同一時間,因為不斷地QE,導致聯準會的總資產從九千億美元激增至目前的四.四兆美元。

換句話說,聯準會五年來總計釋出了高達三.五兆美元的貨幣,但實體經濟規模卻僅增加了二.五兆美元。「三.五兆美元減去二.五兆美元的差額約一兆美元,這 些錢,全部跑到了對實體經濟沒有明顯幫助的金融市場裡。」當然,股票與債券持有人是占了不少便宜,「但大部分的人,包括中產階級在內卻沒得到什麼好處。」 美國經濟的「無感復甦」,正充分表現在疲軟的個人消費支出成長率上。羅奇指出,度過○八與○九年的衰退後,一○年迄今,美國經濟大體維持二.三%上下的中 低速成長,占經濟比重高達七成的消費支出理應也有同步成長才對。但事實上,美國消費支出(通膨調整後)在過去七年半中只擴張了一.四%。

「如果用實質國民成長所得來衡量,這是自二戰之後最弱的復甦。我們的確做得比其他國家好,但實在是非常疲弱而且令人擔心的復甦,尤其對美國家庭與消費者而言。」羅奇憂心地說。

葉倫的警覺——失業率

實情恐超過官方數字一倍

至於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一項最強而有力的證據:失業率從一○%降至迄今的五.一%,也被羅奇質疑這背後藏著一個不能說的祕密。

葉倫的憂心——消費力

二戰以來最弱的復甦

事實上,從一四年開始,羅奇就已主張聯準會應該及早進行升息動作。在他看來,九月中旬聯準會對利率之所以「該升而未升」,在於葉倫看到了一些官方數據之外「旁人看不到的問題」,諷刺的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又是來自聯準會的長期低利。

羅奇搬出數字說明,美國GDP總規模從○九年至一四年間,淨增加了二.五兆美元,但同一時間,因為不斷地QE,導致聯準會的總資產從九千億美元激增至目前的四.四兆美元。

換句話說,聯準會五年來總計釋出了高達三.五兆美元的貨幣,但實體經濟規模卻僅增加了二.五兆美元。「三.五兆美元減去二.五兆美元的差額約一兆美元,這 些錢,全部跑到了對實體經濟沒有明顯幫助的金融市場裡。」當然,股票與債券持有人是占了不少便宜,「但大部分的人,包括中產階級在內卻沒得到什麼好處。」 美國經濟的「無感復甦」,正充分表現在疲軟的個人消費支出成長率上。羅奇指出,度過○八與○九年的衰退後,一○年迄今,美國經濟大體維持二.三%上下的中 低速成長,占經濟比重高達七成的消費支出理應也有同步成長才對。但事實上,美國消費支出(通膨調整後)在過去七年半中只擴張了一.四%。

「如果用實質國民成長所得來衡量,這是自二戰之後最弱的復甦。我們的確做得比其他國家好,但實在是非常疲弱而且令人擔心的復甦,尤其對美國家庭與消費者而言。」羅奇憂心地說。

葉倫的警覺——失業率

實情恐超過官方數字一倍

至於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一項最強而有力的證據:失業率從一○%降至迄今的五.一%,也被羅奇質疑這背後藏著一個不能說的祕密。

「這種擔心未免過慮。」在摩根士丹利服務期間曾長期派駐香港、鑽研中國經濟的羅奇,對此說法不表認同。他分析,中國經濟對聯準會的利率政策並非外界所想的 那麼敏感。「中國正進行從高成長的製造業到低成長的服務業的轉型,方向是正確的。美國利率政策不至於會影響大到改變中國轉型的方向。」亞洲開發銀行 (ADB)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也認為,開發中國家政府如果夠聰明,與其擔心美國升息,應該把重點放在追求自己國內更健康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只要持續強 化金融市場與結構性改革,就更能培養出抵抗國際利率波動的耐受力。他強調,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實證研究顯示,對直接外資愈開放的開發中國家,在各種 國際金融危機中所受的傷害就愈小。

魏尚進同時提出警告,美國升息愈是拖拖拉拉,反而愈會為自己帶來風險。因為,不正常的低利率環境,無疑是變相地讓渴望合理配息率的投資人去承受更高的風險,這可能會誘發未來更激進、更突然的利率調整。

那麼如何因應聯準會延後升息的金融情勢,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 九月聯準會雖暫緩升息,但更早之前的七月,葉倫在國會表示,今年升息是適宜的,因此十月或十二月遂面臨「不得不升」的窘境,否則難脫打臉之慮。

林啟超表示,若無意外,聯準會今年稍後仍將升息,但金融市場會把關注焦點放在中國。這意味年底之前市場極可能將有一波不小動盪。現階段最好降低債券部分、降低新興市場股市部位,並增加現金才是較穩健的作法。

撰文 / 謝富旭、蔡曜蓮、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01

這樣挑美元保單 利息、匯差都賺 聯準會升息前夕,最熱門的金融商品

2015-12-21  TCW

美元保單預定利率上看四%、平均利息是美元定存兩倍,誘人的報酬率背後,理專沒說出口的是,匯兌利損、難變現等風險。

美國聯準會(Fed)將於十二月十七日開會,決定升息動向,在近兩年來美國經濟逐步回溫,各界預期,步入升息循環在即,美元強勢格局確立,新台幣兌一美元更應聲貶破三十三元大關,新台幣、美元匯率「翹翹板效應」浮現,讓美元保單詢問度也水漲船高。

再加上,金管會保險局十一月宣布,將開放「外幣保單滿期金回流」規範,亦即買外幣投資型保單者,拿到外幣滿期金後,可再新買一張外幣保單,而且基於不鼓勵以保單賺取匯差、回歸以保險進行資產配置的考量,僅限於同幣別外幣。由於市面上的外幣投資型保單,以美元為最大宗,業界預估,長期而言,將讓更多民眾對美元保單的興趣有增無減。

這兩年來,保險業者看好美元走強趨勢,競相推出美元保單。最近不少民眾大概也會聽到業務員如此推薦:「目前美元定存的利率都很低,一年期定存只有○.八%到一%左右,但美元保單的預定利率有二%到三%,不如把定存轉來保單。」的確,純粹以數字而言,目前市面上美元保單的利率,平均值是高於定存無誤。以儲蓄險而言,預定利率約在二.五%到三%之間,月配息保單約二.五%左右,投資型保單則視操作績效而異,平均約三%到四%。

因為美元保單利息,平均是美元定存的兩倍,加上美元走強,不少民眾產生興趣之際,也有所疑惑:「現在我是不是可以買美元保單?」「應該怎麼挑選美元保單?」什麼族群適合買?

最適合有長期美元需求者

在思考這些問題之前,得先釐清自己是否需要美元保單,並了解同樣是美元投資部位,美元保單與一般美元定存的差異在哪裡?

美元保單投保時,以美元繳保費,保單到期後或進入給付期後,同樣以美元給付。

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指出,倘若是領取美元薪資、美元資產豐厚,或者退休後打算赴美國定居、子女在美國念書、想去國外置產者,亦即有美元強烈需求,且不須兌換成新台幣或其他外幣者,是最適合投保美元保單的族群。

若為了提升資產配置的報酬率、分散貨幣風險,對於美元保單躍躍欲試者,務必做好「長期規畫」的心理準備,將美元保單列為投資選項之一,而非抱持著「賺匯差」、撈一票就走人的「打帶跑」心態。

投資前最該注意?

提前解約,恐拿不回本金友邦人壽商品暨業務發展部資深協理陳碧玉建議,倘若民眾想做的是為期一到兩年、週轉率很彈性的美元投資,應當優先選擇美元定存、債券商品容易變現的工具,同樣可以達到持有多元貨幣資產的目的。

反觀美元保單,不論繳費或理賠,都以是美元支付,手邊若無美元資產者,必須把新台幣資產換成美元,如此換來換去,扣除換匯費用後,未必划算。

再者,萬一臨時急需用錢,將美元定存解約,頂多損失利息收益,不會損及本金,但若將美元保單解約,解約金令人相當「有感」。以六年期保單為例,不少保單的設計都是,前四年到五年解約,基本上解約金都會高於繳交保費總額,換言之,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如果你是基於長期的資產規畫而投保,打的如意算盤是賺取高於定存的利息收入,仍必須留意「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收益率」,將預定利率扣除支付給業者的相關費用後,還得扣掉至少一%的成本,才是真正落袋的報酬率。

何種保單是首選?

美元升,可挑利變型險種另外,投保美元保單,也得考量到投資所有外幣商品都可能面臨的風險:「賺了利差,賠了匯差」。目前市面上的美元保單,基本上都在六年期以上,但多年後等保單契約到期時,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價,極難預測,無法保證是穩賺不賠的投資。

如果經過評估後,屬意投保美元保單,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多數專家都建議,以自己的風險屬性為主要評估標準,才是上策。

元大人壽商品開發部資深協理鄭中文指出,在美元升值的趨勢下,利率變動型儲蓄險、年金險是現階段最適合列為首選的美元保單;若是相對積極、善於研究經濟走勢的投資人,才考慮波動度較高的投資型保單。

若想降低匯率風險,中國人壽行銷企畫部副總經理蘇錦隆指出,不建議躉繳(期初一次繳費,期滿後領回保費)保單,可選擇分期繳費,或每年給付生存金的險種。

還有一點,民眾若想留意何時解約才不會損及本金,投保前務必留意商品DM的「成本分析表」,以免後來面臨提前解約後血本無歸的困境。

【延伸閱讀】想買美元保單,要有長期抗戰準備—美元保單、美元定存優缺點比較

●美元保單

•適合族群:

1.不在意短期匯價波動

2.對美元資產有強烈需求(如領美元薪資、子女在美念書、想赴美定居)

•優點:利率較高

•缺點:

1.可能蒙受匯損

2.變現不易:在期滿前解約,須付高額違約金3.利變型保單利息增幅未必跟得上升息速度

•利率:

1.儲蓄險:約2.5%∼3% 2.月配息保單:約2.5% •資金門檻:視產品和險種而異●美元定存 •適合族群: 1.想賺取匯差 2.美元投資想保持彈性 •優點:變現容易 •缺點: 1.利率較低 2.可能蒙受匯損 •利率:1年期約0.8%∼1% •資金門檻:多為1,000美元起跳資料來源:花旗銀行、元大人壽、友邦人壽、中國人壽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29

葉倫鴿派談話 衍生三個長期隱憂 聯準會若再出招 效力恐有限

2016-04-11  TWM

葉倫日前公開談話,其立場被解讀為轉趨鴿派,但字裡行間卻隱約透露出,對聯準會公信力未來挑戰的憂心。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 (Janet Yellen)三月二十九日的公開談話,透露出聯準會的政策思惟,市場解讀其立場轉趨鴿派。在她發言幾分鐘後,市場立即給予正面反應:風險資產價格定揚,公債殖利率下跌,美元貶值,波動率指數(VIX,編按:又稱恐慌指數,代表投資市場的信心指標,愈高代表投資人對股市狀況愈感到不安)下跌。

在全球經濟環境維持相對穩定前提下,要持續近日這股正面趨勢,還須同時關注長短期的政策訊號。

葉倫此次出席紐約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發表演說,對於美國的經濟前景表示謹慎看待,並提及聯準會在決策時必須小心維持平衡。

政策工具尚未用盡使用效力卻有限

她表示,二0一六年美國經濟前景雖然好壞互見,但已浮現令人振奮的跡象,其中,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即是一例。

但她也強調景氣存在「外在」風險,包括:全球經濟腳步走緩、美元趨勢,以及市場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反應。她甚至提到,部分結構性利空可能會影響成長力道,且通膨前景面臨異常的不確定性。

為美國經濟體質把脈後,葉倫接著謹慎評估聯準會的政策走向,說明如何進一步維持經濟成長動力,達到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的兩大目標。

她指出,聯準會政策工具尚未用盡,並強調採取貨幣政策必須按部就班,小心為上。

對習於仰賴聯準會抑制金融波動、刺激資產價格的市場而言,這席話彷彿一劑強心針,但她也預警說,聯準會未來若再出招救市,效力恐怕有限。

關於歐洲與日本央行紛紛走上負利率路線,成效引發市場激辯,葉倫此次演講並未對此發表立場。

市場將葉倫的發言解讀

為:聯準會將持續扮演支撐經濟的角色。影響所及,風險資產價格齊漲,股價與公司債價格走高;隨著交易員調降基準利率預測,公債殖利率出現下滑;波動率指數跌落,美元連帶貶值。

短期要維持這樣的正面走

向,還有待聯準會其他官員接下來幾天能支持她的論點。但聯準會內部是否同調,還是未知數,原因除了經濟訊號好壞互見外,聯準會之前一再大手筆祭出非正規貨幣政策,對市場與經濟是否造成間接傷害,令人擔心。也因此,若干聯準會官員日前提出更保守的前景預估,甚至有人表示在四月升息也不無可能。

聯準會頻上陣救火

政策改革卻蹉跎

長遠來看,聯準會還面臨另一個挑戰。即使聯準會願意持續出手救市,為經濟添柴火,但非正規措施能否發揮應有的效力,誰也說不準。一是寬鬆政策執行時間比各界預期長很多,好處已逐漸鈍化;二是聯準會被當成唯一的「救市主」,導致愈來愈多人擔心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影響未來的金融穩定等。

從葉倫談話內容對照目前

市況,最值得讓人省思的,或許並不在於她所討論的特定議題,而是美國與全球經濟的福祉為何。她的字裡行間仿彿在說,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聯準會愈來愈受到三個力量的影響,可能危及它的公信力和政治自主權:

第一、聯準會頻頻出招為政治人物爭取時間,他們卻不懂得善用,反而遲遲未能全盤考量制訂相關政策,解決美國經濟的週期性與結構性挑戰,亦造成美國綁手綁腳,無法在全球政策協調上扮演領導的角色。

第二、隨著結構性與週期性利空因素同時出現,再加上歐洲與部分新興國家的政治環境愈來愈複雜,使得原本已經疲軟的全球經濟,成長動能進一步減弱。

第三、金融市場無視於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覺得有權、也有能力要聯準會表態,採取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48

「比聯準會更可靠」的橋水基金創辦人 達利歐用矩陣思考法 賺贏索羅斯

2016-06-06  TCW

相信投資99%皆有系統,投資標的遍及整個市場、從不預測漲跌,他獨特的投資哲學連美國前財長都推崇。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日前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分公司,該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是否看多中國,以及他獨特的投資哲學都引起關注。

重視邏輯

用兩變數思考投資策略

達利歐旗下的純粹阿爾發(Pure Alpha)基金,超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是史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

他在行家間大名鼎鼎,聯準會前主席沃克(Paul Volcker)、前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都稱達利歐的經濟模型「比聯準會更可靠。」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也推崇達利歐的經濟理論,邀他去哈佛大學授課;《經濟學人》亦稱達利歐的看法「須認真看待」。

達利歐的投資哲學有兩大特色,一是重視邏輯。「我會把做每筆交易的邏輯寫下,」他將其投資理念公開,鼓勵人人吐槽,即使下屬亦可和其當面辯論,「我不在乎結論,我重視的是思考邏輯」。他力行有話直說,公司任何人犯錯都須當面指出,背後議論者一律開除。一位經理曾直接寫信給達利歐,批評他在某次會議二毫無準備,你的表現只有D。」後來達利歐將信轉發給所有員工,讓己過大白於天下。

達利歐投資時慣用「炬陣思考」,用一個2 X 2矩陣,以「經濟成長率」與「通貨膨脹率」兩個變數,分為成長加速、成長減速、通膨率提高、通膨率下降四種情況,各自對應不同投資組合。例如當「成長減速、通膨率下降」,達利歐就增持黃金減持股票。他的投資組合在四種情況間平均分配,這意味著其投資有四分之一是壓在「成長減速、通膨率提高」的經濟體,這和一般人看好某國家前景的邏輯大不相同。

分散風險

每個組合至少15種資產

這就是達利歐投資哲學的第二大特色「分散風險」。他的每個投資組合至少有十五種資產,因為他認為這可將風險降低八成。他的「純粹阿爾發基金」,投資標的遍及整個市場,每次進行三十王四十種資產交易。他自稱無法預知哪項單一資產會漲或跌,「所以我不會在單一標的上孤注一擲。」這源自他初出道時做多豬肉、連續多日無量下跌的慘痛經驗,「我不想惡夢重演。」達利歐稱其投資「九九%都是有系統的」,他買進或賣出某檔股票,不是單純看好或看衰該公司,而是不同狀況下整體投資的調整。這就是為何達利歐用電腦交易:預先設定各種條件,由電腦程式買進或賣出。今年三月他選出橋水新任聯合首席執行長,乃是曾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ne Jobs) 共事過十六年的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因為「他是科技專家,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不信明牌

「只看漲跌,必輸無疑」達利歐的系統化策略,不重視公司經營者素質,和股神巴菲特大異其趣。巴菲特曾說:「我們尋找的是那些擁有一流管理水準的公司。一家公司有優秀的經理人,最後必能取得輝煌成就。」

巴菲特和達利歐的差異有

二,一是巴菲特的策略更易讓一般人模仿。股神買進或賣出個股,反映的是他對該公司未來看法,這等於巴菲特挑出「明牌」,一般人只須「無腦照搬」即可。

但達利歐買賣個股,卻是其整體投資策略的一環。據美國證管會最新公布的報告,達利歐今年第一季賣掉亞馬遜,減持蘋果三分之二及臉書近半持股,買進「字母」(Alphabet,Google母公司)及麥當勞,這不能解釋為他看好或看衰這些公司,而是他整體投資策略的調整,他在上海自貿區設分公司亦是類似邏輯。一般人若無達利歐的整體策略,只仿效他買賣單一資產,是很難賺錢的。這也

是為何達利歐對所

謂「明牌」嗤之以

鼻,「如果投資只

想知道哪檔股票會

漲或跌,你必輸無疑。」

另一差別在於投

資的「藝術」與「科

學」之分。人人都想學巴菲特的策略,但他出過無數本書,

世上仍只有一個「股

神」。因巴菲特的投資眼光,就如畢卡

索等偉大藝術家天分一

樣,是無法複製的。

達利歐視投資為科學,他說:「宇宙萬物皆有規律,經濟也是一樣。」因此他重視投資邏輯而非經營者素質,他的投資策略就和科學一樣,理論上是可被複製的。

兩者立足點不同,卻都是投資大師。他們各自用其人格特質,為不同的投資理念做了最佳注解。

達利歐

出生:1949年

學歷:哈佛商學院

經歷:紐約證交所交易員、

橋水創辦人

現職:橋水首席聯合執行長地位:《富此世》全球富豪

榜48名’個人資產

156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