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就講】人生沒出路?薯伯伯:給別人聆聽自己聲音
1 :
GS(14)@2016-04-13 17:05:28窮途,未必是絕路!香港早前頻現學生自殺案,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本周「有理就講」以「出路、絕路:怎樣看生死?」為議題,邀請了旅遊達人「薯伯伯」談談自殺與抑鬱。讀者如對此議題有興趣,可將文章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以下薯伯伯的文章:人生總有幾個日子,你能清楚憶起近乎每個細節,像是照片定格。而我的那個記憶,發生在中學2年級的某日,當天午飯過後,一輛貨車剷上行人路,把我撞至雙腳折斷,腦有瘀血,並需留院治療39天,事隔20多年,臉上疤痕還是清晰可見。最讓我介懷的,是那輛貨車撞死了我最好的朋友,而我是在車禍後兩個星期後才知道此事。車禍過後,不知緣何,我發覺自己有些自殺的念頭,從來沒有實行過,但當時幾乎每天都會想到。回想那些年頭,自己應該有點創傷後抑鬱。九零年代的香港,心理創傷治療,屬新鮮事,我根本不知甚麼是抑鬱,更不知道自己可能有抑鬱,只是覺得有點不開心。我是直到2003年,張國榮死後,才知道原來抑鬱跟悲傷是兩回事。我在療傷期間,院方為我安排見了一次心理醫生,不是懷疑我有抑鬱,而是因為我的顎骨移位,要做短期的箍牙手術,兩星期內不能張開牙骹,進食甚為不便。我媽見我無甚胃口,偷偷買了家鄉雞的黑椒薯蓉,我一天能吃上10多盒,護士不知就裏,見剩飯過多,擔心我有厭食症,就安排我做心理評估。那次與心理醫生的談話時間不長,我只記得她沒有批判或分析我的話,只是很細心聆聽,間中做些筆記。心理醫生說我對之後的生活有適當預期,也許她的評估是對的,因為我大概到了中四下學期,就沒有任何自殺念頭,只是中間還是有個漫長過程。也許是自己逐漸放開,也許是因為自己很幸運,找到可以傾訴的朋友。總之,轉變的過程很漫長,也很微妙,連自己也不為意。每個人的情況都可能不同,我只是用自己當時的心態,寫下一些抑鬱時的感受:1.有次一名不太相熟的同學跟我說:「點解你成日都咁開心?」我當時覺得,你真的不了解我。也許,有抑鬱的人,表面看起來,可以是很開心,不是裝出來。2.車禍之後,有些人總會用很奇怪的理由去開解我。我心知那人好意,所以不需要重複說別人只是出於好意之類的話。車禍後兩星期,我才得知好友死去,難過哭泣,腦外科病房的護士長就跟我說:「你以為自己好慘?之前有個女仔被泥頭車壓爆頭,佢咪重慘,佢屋企人咪重慘……你要好好活下去。」這些出於好意的說話,對我而言,實在毫無共鳴。3.抑鬱是奇怪感覺,它可以很負面,但抑鬱是有癮頭。若有抑鬱徵狀,自身多少也知想法有害,還是會忍不住踩這個泥氹。每晚憑空想像,讓抑鬱感覺佈滿全身,想像身周的人一個一個離開,想像得躲在被窩裡淚流滿面。這種負面感覺,卻又矛盾地能帶給我一點安慰。任何勸你停止悲觀想法的建議,都是無效。如果有人說:「唔好諗太多」、「早啲瞓啦」、「時間會沖淡一切」、「神自有安排」,我都覺得我們活在兩個世界。4.抑鬱看起來很負面,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抑鬱會讓人有快感,聽起好像好變態。抑?的過程不是完全失控,自主意識很是強烈,並非純粹處於被動狀態,自己很多人生的念頭、思維以及世界觀,都可以在抑鬱的過程裡做出深刻的反思。我有時會想,如果人類經過千百萬代的演化,仍然保留抑鬱,也許它真的有存在價值。5.承上一點,抑鬱的過程,由於感覺非常主動,誤判自身擁有足夠能力去改變想法,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而沒意識到需要在外界尋求幫助。就像深度煙剷跟你說自己沒煙癮,因為他可以連續數天不吸煙云云,這種人其實最應該主動尋求外界幫助。6.我回顧自身轉變,算是非常幸運,找到願意聆聽自己的朋友,尤其是K君。記得那年頭,每到放假前夕就會與他煲電話粥,實在沒有甚麼話題,拿著聽筒也睡著了。有些人以為聊天一定是交換資訊,但那只是表象,找朋友聊通宵不一定是相互分享故事,也可以只是尋求安全感和慰藉而已。7.聽到別人對我訴說他的哀傷,我也同樣覺得難過,但因自身經歷,我總不願去安慰別人,因為我覺得沒作用。雖說抑鬱有藥可食,但又似乎無藥可醫。如果要幫助朋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心聆聽他們的感受,既不必覺得在幫助他,又不可以嘗試改變他,不要抱著開導他的心態,更不要分析或批判對方的想法。談話的內容可以完全跟抑鬱或自殺毫無關係,找個安靜的環境,專注聽聽對方的說法,其實已經足夠了。8.抑鬱的結束,不是一扇明確的出口,而是一條漫漫的長途。走出抑鬱的那天,當事人也許連自己也不察覺。聆聽的過程很漫長,漫長得你誤以為自己束手無策,但真的會有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新聞上看到多宗學童自殺,學童的母親走到殮房認屍,激動得昏倒過去,聽到這類報道,總覺非常難過。我真的希望,那些看不見出路的同學仔,能找到聆聽他們的親人或朋友,或者起碼給別人聆聽自己聲音的機會。數年前我打電話去車禍時死去的同學家裡,約了他媽媽出來飲茶。臨走之前,他母親忽然對我說:「我見到你去旅行,就好似見到自己個仔去旅行。」說起失去了20多年的孩子,她還是哭成淚人。一個人離去,不論走的原因是外在還是內在,就算過了數十年,卻一直是最疼愛自己的人心裡一道疤痕。假如離去的原因是內在,若然只是暫看不見前路,想走最後一步,可以的話,不如再多忍一會吧。文:薯伯伯(西藏拉薩「風轉咖啡館」館主,長期遊走於香港及西藏的香港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3/19569424
【有理就講】點解咁多剩女剩男 卓韻芝:因為有得揀
1 :
GS(14)@2016-08-04 04:06:09本港陰盛陽衰情況加劇,不想做剩女,還是要揀港男?據統計處最新報告,港女北上嫁內地男有增加之勢,由2011年的5,867宗增至去年的7,136宗,增幅約22%。港女要同內地男拍拖,有甚麼問題?「有理就講」今次議題為「港女:吾愛,唔愛港男」,讀者如對此議題有興趣,可撰寫1,000字以內的文章,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以下是人稱「芝See菇Bi」的才女卓韻芝撰寫的文章:《風大雨大,情願單身》感謝《蘋果》的邀請,在此被委派談談香港男女的擇偶問題,為何港女不愛港男,為何單身人數上升,諸如此類,也許由於本人上一個talk show名為《你個樣好單身One Night Stand》。有話直說:如果將單身現象理解為「發生在女性身上的問題」,就是判錯症。城中現象並非「大量剩女而男人全部已婚」,並非如此。香港女比男多,但男女比例尚算平均,而香港並沒採取一夫多妻制,換句話說,市場裡有多少單身女性,也就隱喻市場中有多少單身男性。容我向閣下介紹一個地方:九龍太子區有一家健身室,白光管,沒空調,沒女性會員,陽氣極重,一個睪丸素過盛的直場(異性戀者聚集地)。男人們去,不為涼空調,而是專心一意健身。會員中有輔警、消防、文員、餐飲界,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27歲,當設計,異性戀,斯文,高大,英俊。然而他單身,而且身邊幾乎全部同性朋友皆單身。他告訴我:「你知道甚麼最悲?那間健身室,每逢大時大節,擠滿了人;新年、聖誕、情人節,人特別多。」我知道他為何知道,因為節日期間,他都在那裡。另一邊廂,本人有不少女性朋友,外貌可以,工作蠻好,人品可接受,絕無怪癖好......全部單身。她們晚上去哪裡呢?就是一群單身女孩互相邀約對方gathering, home cooking, wine tasting,或者捉精靈......單身現象並非女性的專屬問題,而是兩性的問題。悲哀是,達適婚年齡的女性獨身,被冠以「剩女、賣剩蔗」等污名,而且被視為「要求高,看不起港男」。相反,達適婚年齡的男性單身,只被喻為「未遇到意中人」,天剎的這群男人竟然連一個花名也沒有,男人們應當盡快上街爭取一個花名,以便爭取平等。我看普遍女性並沒看扁異性,坦白說,做得「中女」,最知世情,世道就是你選人,人選你——現在問題是大家都沒有選擇對方。現代社會,娛樂太多,手到拿來的娛樂才是真正的感情競爭者。甲認為打機實在不錯,乙認為在家看netflix很好;他倆分別認同躲在家中勝過到酒吧碰運氣。人們不僅跟其他同性互相爭奪異性,還要跟整個娛樂工業去爭奪異性的注意力。親愛的,你的情場對手不僅其他同性,還有韓劇和Pokémon。另一方面,如果將這認知為「香港現象」,未免太自我特色化;單身及不婚人士急劇增長,幾乎是大部份發達國家的共通現象。英國:結婚人士的比例進入歷史性新低點,不婚人士已經多於已婚人士[1](多個歐盟國家情況相若[2])。美國:50.2%成人單身;獨身者才是大多數[3]。泰國:單身、不婚及不生育人數持續上昇,該國此刻面對的問題是人口零增長[4]。日本:僅有單身族趨勢,更要面對要命的現象「日本年輕人沒有了性慾」[5]——因此單身並非香港問題,而是人類的命題。好了,為何單身成為現象?因為當代女性擁有經濟能力?因為傳統家庭觀念之改變?當然是啦,但這些原因太陳腐,無謂在此浪費筆墨。那麼為何單身成為趨勢呢?2006年的離婚數目,是1981年的8倍[6],這就是提示。我外婆的年代,許多盲婚啞嫁,很少人離婚,因為沒得選。我阿媽的年代,自由戀愛,社會離婚率上升。當閣下目睹這兩個年代的改變,不難預視到下一步就是「人們對婚姻的興趣大減」。如果這是一齣連續劇,上一代的劇情講到:「如果可以選,人們選離婚。」下一代的劇情,順利成章就是:「如果可以選,人們選不結婚。」而再下一集的劇情就是「人們直情懶於拍拖」。所以為何單身?因為我們有得選,因為人們自由了,這是modernity。單身現象並非「男女找不到對方」,不是太子健身室的男人沒遇上我的中女朋友,而是人們自由了,體內的「自我」宏大了,「與另一個人分享生命」的意志力也就稍減了。我深信人們仍然相信愛,渴望找到愛,但說到要「跟他者咬緊牙關,共同面對風大雨大,保持恆忍、體諒、妥協、犧牲」的話......又好像太吸引囉。就是這樣。【註】1
http://bit.ly/2aroHSr2 http://bit.ly/1SbZ9FX3 http://bit.ly/XnQNV44 http://bit.ly/2avtgJw5 http://bit.ly/2aYiVGA6 http://bit.ly/1uc0MuZ卓韻芝(簡介:卓韻芝,跨媒體創作人,暢銷作家。先後成為電影導演、編劇、棟篤笑藝人。曾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修讀美術,本月底將在港舉行Talk Show「風大雨大One night stand」。)【繼續睇】必揀港男?NO!港女嫁韓男:當公主咁錫(
http://bit.ly/2alz5ZB)中港姊弟戀講李波內地男:港人咪妄想被迫害(
http://bit.ly/2akNmsq)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0993
周顯﹕延期諮詢 「暑假」有理
1 :
GS(14)@2016-09-15 08:08:17【明報專訊】我記得兩個月前,全香港公開反對上市改革諮詢文件的,只有我和小朋友渾水兩個人,所有的財經演員,所有的財經作者都是支持的,而兩位立法會金融服務界的參選人,張華峰和徐聯安,一個公開支持,一個並未表態,至於公眾人物,不是噤若寒蟬,就是只有支持。兩個月後的今天,形勢完全扭轉過來,所有的財經演員均已轉軚,一個一個的出來反對了,三位立法會參選人,全數反對,包括後來當選的張華峰在內,至於金融界的猛人,從梁伯韜到史美倫,以至上市公司商會、中資證券行,一個一個的出來表態反對,而證監的態度,也從鴨霸式的「沒有Plan B」,到延遲諮詢期了。
財演紛轉軚 反對證監諮詢
我對渾水笑說,我們是由兩隻牌,打到清一色索子,不過,我並沒有告訴他,究竟為何是清一色索子,皆因這是出自許冠傑的《打雀英雄傳麻雀耍樂》:「留二索扣六索……」但能不能吃得出,就看天意了,因為對家的牌都好靚呢,差不多是清一色番子,全都是外國人呢!
至於政府的態度,最初當然有局長級官員去撐啦,還叫埋一班啦啦隊
【移民有理】香港衣食住行貴台北76% 全球第四高
1 :
GS(14)@2016-10-18 08:15:58不少人認為香港生活逼人,數據亦顯示香港的生活成本相當高。 資料圖片
Google前軟件工程師Mladen Adamovic開發的網站Numbeo.com,按世界各地民眾上載的各項數據,分析和比較各地物價、租金、污染問題、罪案率等不同數字,每半年大規模更新一次,最新分析的是截至2016年上半年的數據。反映物價、並未計算房租或物業按揭的「生活成本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香港在全球12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14位,連同租金一同計算的「生活成本連租金指數」(Cost of Living Plus Rent Index),香港更位列全球第4,反映香港物價及樓價都非常高。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上月的一項電話調查發現,台灣是最多港人選擇的移民目的地,我們就以台北與香港比較,看看衣、食、住、行四方面的使費差距。
衣:以港幣計算,牛仔褲(台北售$653.15,香港售$667.86)、H&M等連鎖服裝店的裙(台北售$298.87,香港售$284.81)、Nike跑鞋(台北售$650.92,香港售$638.64),等貨品價格差距不大,但男裝皮鞋的差距就相當明顯,台北售$762.79,香港售$1,015.88,香港比台北貴33.18%。食:去過台灣旅行都知道,夜市和餐廳的食物價錢比香港便宜得多。根據網站,這的確是事實。以港幣計算,普通餐廳每份餐點台北售$29.36,而香港則售$50.00;中價餐廳二人餐,台北售$195.73,香港售$350.00,貴78.82%。不過,如果要自己下廚,在台灣其實隨時比在香港貴,如白米(每公斤台北售$21.26,香港售$15.56)、蘋果(每公斤台北售$25.75,香港售$21.58)、生菜(台北售$11.69,香港售$8.88)及其他蔬果等等,香港比台北便宜一至三成。住:至於住屋,其實大家都心裏有數。不論你是租樓還是買樓,香港都比台北貴得多,價錢可以有3倍差距之多。一房單位月租,台北$2,691.28,香港$10,782.27;三房單位月租,台北$5,920.82,香港$21,979.24;買樓平均呎價,台北$3,966.35,香港$11,503.85;900呎單位每月水電煤雜費,台北$503.98,香港$1,444.53。行:交通方面,一般交通工具單程票價,香港平均$10,而台北則只需$4.89。就算自駕,台北的油價也比香港便宜不少,每公升汽油台北售$6.26,香港售$14.71,差距超過一倍。綜合衣食住行幾方面,香港的生活租金成本比台北高76.12%,難怪台灣是最多港人想移民的地方。註:所有價格為網站按所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的平均價格。資料來源:numbeo.com記者:李煒汯
numbeo由Google前軟件工程師Mladen Adamovic開發,2009年起運作至今。
在全球123個國家或地區中,香港的生活成本連租金指數(Cost of Living Plus Rent Index)位列全球第四,反映香港物價及樓價非常高。
香港的生活成本(衣食住行)比台北高76.12%。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上月的一項電話調查發現,台灣是最多港人選擇的移民目的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8/19803944
【動畫‧有理就講】禮貌地講粗口?蘋民爆女高層完美示範
1 :
GS(14)@2016-10-28 06:24:08「講粗口,唔代表無禮貌」有幾真?青年新政立法會議員游蕙禎在宣誓期間加插粗口,被社會大眾口誅筆伐;但網台主持唔講粗口節目無人like,男女YouTuber拍片不斷「炒蝦拆蟹」;港姐爆粗,成娛樂版頭條。讓蘋民以筆會友的網上欄目「有理就講」,特別以「講粗口,唔代表無禮貌」為議論,歡迎有興趣讀者投稿
[email protected]。以下是「蘋民」卜卜的來稿:見識過最精彩絕倫,一句點題戳在痛癢處的粗口,不是勞動人民氣勢磅礡口中飛出生殖器官互片,也不是紋身索K男女,而是一位穿Prada的marketing女高層,在IFC(國際金融中心)會議室裏談笑用兵,對着大客戶「有媽有叉」,兼令對方當場「騎騎笑納」。粗口要講得聲色藝俱全,講求動詞、助語詞、形容詞穿插互補,如莫邪煉劍、道士煉丹,皆得文武火反覆互煎,有稜有角,才能直搗黃龍。若單靠狂爆五字真言,則只屬粗疏入門版,要上得大枱,讓人明白「講粗口,唔代表無禮貌」,除了招式,更講求獨門內功心法。曾適逢其會參與過一場粗口武林大會,奇招暗發,這邊廂拳拳到肉霹靂霹靂,那邊廂彈指間暗勁飛彈,話說一位陳姓暴發CEO,在一個業務會議上談得失論前景,說到肉緊關頭,忍不住左一句「死X得喇!」;右一句「仆街喇!」男士們眼尾都偷偷瞄向在場唯一女士,只見她若無其事認真淡定在做筆記,直至CEO問:「以上我提出咁多問題,究竟有乜辦法解決?」女高層點了點頭主動發言,按筆記本上各點逐一解答與澄清,並作出實質建議,用詞專業,言簡意賅,語氣平和中帶點女性獨有的溫婉,CEO聽着聽着,起初摸鼻抓頭托眼鏡,繼而頻頻點頭,似乎相當受落,最後女高層作個總結:「產品開發及生產上的難題,八成已經解決,剩下兩成正積極改善,而且效果顯著,至於宣傳推廣,亦在銷售數字上反映了持續向上的趨勢,所以,陳先生,你先前提到的各種『死X得喇!』及『聽仆X喇!』等情況是不會發生的,請放心!」那X字與「仆X」說出來「四平八穩」,與先前一大段專業marketing報告構成一種非常「黃子華式」的黑色幽默,在IFC向海落地玻璃的偌大會議室裏,形成了一種無法壓抑的喜劇感,引發一陣爆笑,那位陳姓CEO也尷尬,怔了怔,然後整一整那條BOSS領呔,隨大伙哈哈哈笑起來。女高層「高」的地方,在於談笑用兵,不費一兵一卒,簡單直接「搬字過紙」重複對方粗口,不加主觀批判,成功製造出一種充滿矛盾與對比的立體喜劇效果,既不得罪人,也表示她不但不怕粗口,更識講流利粗口,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她控制得住自己的一張嘴,在適當時說適當的話,完美示範了作為一個有識見有吉士的working woman,連粗口也可玩到這種層次!粗口這門功夫,使出來要時機準場合對,正如「扑嘢」,也非與任何對手、在任何地方、使出任何花式也恰當,若然搞錯了對手,找錯了地方,玩錯了花式,何止無禮貌,簡直羞家兼死得!看來,在找地方「扑嘢」的同時,我們也該好好學習一下禮貌地講粗口。讀者卜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8/19815045
【動畫‧有理就講】大陸作家眼中的台北「成熟少女的胸」
1 :
GS(14)@2016-11-06 15:48:57內地《三聯生活周刊》文化記者、blogger、導演、作家,多重身份於一身的王小峰(真名王曉峰),日前首次到台北旅遊,返回大陸後於上月28日寫了一篇《台北散記》,文中提及台北和中國城市最大分別。他形容:「如果說台北城市細節是成熟少女的胸,那麼大陸的城市細節就是矽膠。」他曾寫過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但他遲遲沒來過台北。他當年想像着台北是座古樸、破舊的城市。想像了大半輩子,他終於造訪了台北。文章寫道,台北確實不大,和現在大陸的一個中等城市差不多,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其中的區別。他說,台北的巷子裏轉悠,仔細觀察這裏的細節,才發現,台北和大陸城市最大不同的是,「穿行於街頭巷尾,雖感覺城市有些破舊,甚至還有衰敗跡像,但它真實、可愛、自然,不那麼矯情。每個人看上去都那麼放鬆自然,不像這邊的人焦慮匆忙,言談話語之間充滿慾望。」文章提到在台北問路的感覺,不認識的陌生人細心為他指路,所以,他感覺到「一個在這邊老享受列兵待遇的人,突然被當成師長對待,真他X不適應。」,這害他後來在街上都不好意思問路了。「我常想,大陸這邊沒見過世面的人,整天在網上曬洗過的豬腦子,幹嘛不出去看看,看看人該怎麼活着。」王小峰寫道,他在離開台灣之前,特別去逛了酒店附近的巷子,他一邊走一邊想,台北是座不大的城市,「在今天大陸人看來,可能不及一座二線城市,為甚麼他們創造的流行文化影響大陸好幾代人,而大陸這邊,為甚麼在最近這幾十年給地球上製造了那麼多文化垃圾?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污染了世界還是世界污染了我們?」(簡介:王小峰網名為「帶三個表」,網民稱他為「三表哥」。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畢業的他,博客文風獨特,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趣味性。他著有音樂隨筆集《不是我點的火》、《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博客文集《不許聯想》、《文化@私生活》;小說《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中央社對《台北散記》有興趣的讀者,可到:
http://bit.ly/2fp7VDa閱覽全文;本欄亦歡迎讀者投稿或撰文回應此文章,本欄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6/19824570
【特首爸爸】不爭連任有理 研究:子女對父母有負面印象易出事
1 :
GS(14)@2016-12-10 13:31:13四年前,齊昕只是一個普通的少女,但四年後的今日,她一再成為媒體的焦點,因為她是梁振英不爭連任的原因。或者你會因而感謝齊昕,但事實上,梁振英不爭連任是需要的,齊昕的確更需要一個好爸爸的照顧。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指,當青少年對父母的行為產生負面感受的時候,他們會容易對父母做出情感或物理上的攻擊。
研究調查了220個家庭,並嘗試找出父母令子女產生的負面情緒,和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否存在關係。結果發現,當青少年對父母的行為產生負面情緒時,青少年會容易對父母做出情感或物理上的攻擊,即侵略性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s)。研究人員表示,過住的研究對父子或父女的關係,並沒充足的研究,但今次研究的結果就能夠表明,父親和青少年的關係不亞於母親,並有可能加劇子女的問題行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許梁振英終於知道自己平不了天下,也治不了香港這個地方。今天退一步先齊家,希望不是為了明日捲土重來,再治國平天下。資料來源:Laura M. Dimler, Misaki N. Natsuaki, Paul D. Hastings, Carolyn Zahn-Waxler, Bonnie Klimes-Dougan. Parenting Effects are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Parent-Adolesce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ffects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6; DOI:10.1007/s10964-016-0612-1記者:盧逸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10/19860531
【放蛇實試】劣鳩飯堂踩得有理?海膽麻婆豆腐麵伏到爆粗
1 :
GS(14)@2017-01-09 08:11:54日本婆海膽沾竹炭烏冬麵是伏中之伏,呈「一餅嘢」的狀態,記者只好弄斷麵條,才能一嚐這款獨特的沾麵。
劣鳩飯堂不時都會出post插芝士紫薯海膽及其他奇怪配搭的食物,記者挑戰其中四款,睇吓係咪真係咁騎呢咁伏。一、鮑魚綠豆沙$38/位(兩位起)以海鮮煮糖水,不少人聽到都嚇一跳,但原來用鮑魚煮綠豆沙,是塔門的傳統食法。綠豆沙一上檯,徐徐白煙升起,原來這是熱食的糖水,除了每碗都有一隻鮮鮑魚,它跟一般用又扁又長的海帶煲的海帶綠豆沙亦有不同,因為它用了「茜米棟」入饌。記者最初都擔心綠豆沙有鮑魚會腥,但吃下無腥味之餘,亦夠清甜,跟一般「死甜」的糖水不同,可以一試。樂天漁港大埔汀角路29-35號榮暉花園地舖二、日本婆海膽沾竹炭烏冬麵$268索價$268的沾麵,甫上檯就聞到麻婆豆腐的香辣味,沾湯上有被麻婆豆腐蒸熟的加拿大海膽,毫無鮮味可言,拌後呈「嘔吐物」形狀,絕對是浪費食材之作。而竹炭烏冬就呈「一餅嘢」的狀態,記者只好弄斷麵條,才能一嚐這款獨特的沾麵。蘸好沾湯放入口,記者即面容扭曲,只能夠說這款配搭是浪費──麻婆豆腐的辣味完全將海膽鮮味蓋過,而沾湯的鹹味更是濃得化不開。記者為免浪費食物及近三百大元,最後只好邊吃邊罵,將沾麵吃完,可以非常肯定地跟大家講:「一定無下次」!
S2 Kitchen中環威靈頓街51號地下A舖三、五層流心紫薯芝士竹炭包$35十一個字的名稱夠架勢,但吃下卻不如名字般有層次。麵包以膠袋包裝,感覺不太新鮮,扳開麵包,以為餡料會如瀑布般傾瀉而來,惟流心效果強差人意,室溫下品嚐只能稱之為「軟心」。味道方面,雖然稱不上難食,但紫薯味欠奉,忌廉芝士味亦過濃,多吃會膩,紫薯迷定必失望。麥上日光灣仔軒尼詩道338號北海中心地下C舖記者、攝影:吳業紅、李煒汯
日本婆海膽沾竹炭烏冬麵是攪拌後呈「嘔吐物」形狀,味道強差人意卻要索價$268元,記者認為絕對不值。
沾湯上有被麻婆豆腐蒸熟的加拿大海膽,毫無鮮味可言,絕對是浪費。
鮑魚煮綠豆沙是塔門的傳統食法,每碗都有一隻鮮鮑魚,記者實試後味道不俗。
五層流心紫薯芝士竹炭包吃下卻不如名字般有層次,紫薯味欠奉,忌廉芝士味亦過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9/19890633
陳茂峰﹕香港終於有理財月
1 :
GS(14)@2017-02-07 04:56:50【明報專訊】香港第一個全港大型理財教育活動「香港理財月」,將於2月18日至3月18日舉行。香港理財月由證監會屬下的投資者教育中心主辦,近100家政府部門、志願機構及金融機構參與。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理財教育不足,落後新加坡。這幾年急起直追,遲到好過無到,活動始終是值得支持的。
活動始於13年前美國
今次活動主題是「齊來學理財」,活動包括展覽、講座、論壇等等。活動重頭戲是2月18及19日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舉行的教育展,現場有遊戲、講座、表演、「香港策略」大使及藝人的理財經驗分享。此外亦有團體在港九各地舉辦理財講座,題目多樣,從年輕人理財、退休理財、婦女理財到債務管理都有。大家想了解活動詳情,可以登入「香港理財月」或「理財學習資訊平台」網站(
www.moneymonth.hk 及
https://www.hksfl.hk/money-learn ... ublic/tc/index.html)。投資者教育中心還有一個網站「錢家有道」(
http://www.thechinfamily.hk),也可以找到理財教育活動資訊。
「理財教育月」的概念,始於美國,參議院在2004年3月,通過的第316項決議,把4月定為美國的理財教育月(Financial Literacy Month),以提高國民對理財教育的重視。在這個月,美國全國各地、各機構舉辦大大小小的理財活動,涵蓋小孩、青少年、成年到老人,非常熱鬧。更有專門網站登載全國活動和理財資訊(
http://www.financialliteracymonth.com)。
小孩到老人 全方位教育市民
2008年金融海嘯,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發達國家驚覺國民的理財知識貧乏、風險意識不足。各國政府一方面收緊法例,加強對業界的監管;另方面亦開始重視對投資者的教育,紛紛開展國民理財教育運動。加拿大在2011年11月首次舉辦理財教育月,國會在2012年通過法例規定每年11月是加拿大的全國理財教育月。歐盟在2008年發表報告,要求成員國提升國民的理財知識,並把理財教育定位為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澳洲證監會則在2011年釐定該國的金融知識策略(National Financial Literacy Strategy 2011)。
金融海嘯後 各國惡補理財知識
在亞洲地區,新加坡是最早開展國民理財教育工作。新加坡的MoneySENSE自2003年10月開始,已在當地推展全民理財教育活動。新加坡這個全民運動,除金管局外,還有社區發展及體育部、教育部、人力資源部等政府部門、新加坡財務策略師學會及新加坡街坊會合作,聲勢浩大。其後更成立理財通識學院(Institute for Financial Literacy),為新加坡國民提供免費的理財教育課程。日本在2007年也經訂立了在學校施行的各級學生理財教育課程大綱。
香港則遲至2012年11月才成立投資者教育中心,肩負起「提升香港公眾的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的使命,並在2015年9月公告「香港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策略」(Hong Kong Strategy for Financial Literacy),2016年4月啟動「錢家有道」金融理財教育平台,今年則開始理財月。這個罕見的政府主導活動,是曾俊華任內出現,算不算是薯片叔叔的政績?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51&issue=2017020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