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什麼大生意,讓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暌違十年後,再度踏上德國?四月十六日,德國柏林,施振榮一下飛機就不停奔波,參觀當地新創公司,他說,要在物聯網時代,搭起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橋梁。 施振榮未說出口的另一座橋梁,則是搭在他的長子施宣輝,與宏碁經營權接班大位之間。 去年剛上任宏碁新事業群總經理的施宣輝,在柏林物聯網高峰會中擔任講者,介紹宏碁「自建雲」(BYOC,電腦變身雲端伺服器的應用服務)在物聯網的應用。活動當天,現場氣氛活潑,不過,忙進忙出的他,臉上卻沒有太多笑容。 在外界眼裡,他就是施振榮的兒子,他很少對媒體單獨發言,每一次公開露面,總是言必稱「施先生說」,傳述父親的理念。除了董事長黃少華、執行長陳俊聖擔起宏碁改造的重任,施宣輝的名字,也將與宏碁轉型之路緊緊相扣。 老爸首次定位:他以後一定是宏碁大股東 施振榮父子此次帶台灣物聯網新創公司遠赴柏林,一方面協助新創業者與國際接軌;一方面,也因為,距宏碁改造年限只剩一年半,施宣輝在集團內孤掌難鳴,真的很需要盟友。 「他以後一定是大股東,會是一個很有附加價值的董事。」《商業周刊》一路貼身採訪施振榮父子,從台北到柏林的旅途,施振榮也首次公開向外界定義兒子的職掌。 在柏林,施振榮對宏碁轉型成功的指標訂下定義。他說,未來一年半內,自建雲事業群獲利要占全集團一○%;三到五年內,要貢獻出全集團超過一半的獲利。達到這個標準,宏碁轉型才叫成功。這個左右成敗關鍵的事業群總經理,就是施宣輝。 而且,未來施家在宏碁的持股,也將傳承給施宣輝。亦即行使最大股東權利的所有權人,將是施宣輝。無論從經營權或所有權來看,不管接不接執行長大位,施宣輝在宏碁集團的重要性確認無疑。 六十二年次的施宣輝,年輕時不愛念書,喜歡玩車,也有點愛花錢,但他曾為了當飛行員減肥成功,這番毅力至今仍讓施振榮佩服。隨著年紀漸長,施宣輝身上的公子氣息漸漸消失,作風越趨低調,就連親和力的展現都有些刻意。他的每一次公開發言,都像事先擬好了答案。對比施振榮總是笑口常開、侃侃而談,連施太太都覺得大兒子太嚴肅。 尚未立下戰功進駐三年,新事業還在燒錢 那是因為,他肩上的壓力非常巨大。在科技業二代接班梯隊中,大老闆多會早早安排兒子進入集團累積戰功。然而,攤開施宣輝手上的成績單,卻是一個仍在燒錢的事業群,以及一次失敗的創業經驗。 「我只能說,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談到過去創業經驗,施宣輝只是一句話簡短帶過。那是他第一次體會,實驗室與商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研究所畢業後,施宣輝在台灣成立智輝公司,開發出一套掌握數十項專利的獨家影片分析技術,要靠技術授權來賺錢。不過,一年半就認賠殺出。「起步的時間點太早了。」郭宗杰是施宣輝在南加大的指導教授,他稱讚施宣輝學有所用,但可惜沒有打開市場。 一位當時智輝主管私下表示,施宣輝很努力的四處拜訪潛在客戶,比如第四台業者,甚至透過施家人脈主動出擊,但卻沒有斬獲,就連宏碁也不埋單。他形容,戰場從實驗室變成商場,工程師背景的施宣輝沒有業務經驗,顯得無力可施。 陸續待過揚智、神盾兩家宏碁轉投資公司,二○一一年,宏碁砸三億二千萬美元購併雲端公司iGware,施宣輝才正式進入宏碁雲端事業群上班。雖然一步步走入集團,但,施宣輝就像一個在邊疆守衛的親王,負責的都是燒錢的新事業,碰不到宏碁權力核心。 一直以來,施振榮強調傳賢不傳子,沒有刻意安排施宣輝在賺錢的部門累積歷練。但二○一四年,這個邊疆親王,突然成為整個新事業群的總經理。 原來,二○一三年施振榮回到宏碁救火,對於傳承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才讓施宣輝也順勢登上關鍵地位。 「歐洲很多百年企業都有很強的傳承價值觀,我退休十年,創業初衷都消失掉了……,現在Jason(陳俊聖)有很強的使命感,但是再來呢?再來呢?」施振榮說。 幾度孤單戰鬥缺實務經驗,叫不動老員工 「施先生見多識廣,怎麼把自己的兒子放在這危險的位置上?」一位宏碁合作夥伴至今仍感不解。雖然施振榮強調這是陳俊聖的決定,但,大老闆的兒子,沒有戰功,卻成為集團新事業的救世主,很多人都質疑他取得權力的正當性。 這項大膽人事案,不但讓自己的尊賢佳話備受質疑,也讓施宣輝面對艱難挑戰。 施宣輝以「每天都在戰鬥」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生活。一位宏碁高階主管說,走馬上任後,有大半年時間,施宣輝受到無比的挫折打擊。光是人事問題就搞不定,施宣輝希望從其他部門輪調,但資深員工對於燒錢的事業指派任務,態度是能閃則閃。施宣輝雖在總經理之位,但缺乏實戰經驗,根本叫不動不服他的老員工。 「他其實很照顧屬下。」一位剛從新事業群離職的資深工程師印象很深,遞出辭呈後,施宣輝找他長談一個鐘頭,除了談工作,也關心他的職涯發展。這位工程師嘆了一口氣說,新事業部門很難評估工作績效,施宣輝講話分量不如其他賺錢的單位來得重,基層員工在他底下做事,只能說有心無力。 在董事會,施宣輝要面對殷殷期盼的長輩;在經營會議,他要面對比自己年長,且更有戰功的專業經理人。看到兒子站在這麼困難的位置,施振榮難道不心疼?「他受到很多打擊,我當然會關切,但如果他有企圖心,這些磨練本來就要這樣,」施振榮坦白說道。 敏感接班問題本人避談,老爸表示樂觀 兒子的困難,施振榮不是不知道,但,做為台灣企業「傳賢不傳子」代表人物,他也有難處,不能全然偏袒兒子,比如自建雲事業群缺人,他就反對向外大舉徵才。「PC那邊在縮編,要兼顧集團和諧,」他說。於公,他不會每次都站在施宣輝這邊。 不過,於私,施振榮搶救少主的行動倒很多。每當媒體問他為施宣輝打幾分,他總給出九十九分高分。他還找好幾個信賴的人來輔佐,如通信總經理沙舟、自建雲應用事業單位總經理王定愷,都是業界的戰將,擅長業務、行銷,正好補足施宣輝弱點。 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努力幫兒子加持。施振榮雖然卸下董座身分,但仍然身兼宏碁自建雲計畫的首席建構師。短線上,他跟黃少華都幫忙牽了不少生意;長線上,施振榮更親自出馬,替整個事業群的未來方向定調。這一次到柏林,施振榮也抓緊時間,替自建雲尋找汽車領域的合作機會。 每週二早晨,施振榮與施宣輝開會討論自建雲發展進度。「宣輝的意見開始超過施先生了。」旁觀幕僚形容,雖然距離集團領導人之姿,施宣輝還有一段距離,但,「重點不是他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而是,時間到的時候,誰是最適合的人?」 施宣輝拒絕回答所有關於接班的問題。而施振榮則樂觀的說:「若有意願、有能力,還要有成熟的客觀條件。我也不能阻止。」 替兒子披上了戰袍,施振榮能幫的,都幫了。接下來,施宣輝必須拿出具體的經營成績單,證明自己有意願也有能力,否則,將永遠只是替父親傳道的「科技大老闆之子」。 【延伸閱讀】科技業第2代,都在做什麼? ●集團任職 ˙林恩平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之子現職:大立光執行長 ˙林宇軒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長子現職:任職雲端運算應用服務研發中心 ˙施宣輝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長子現職:宏碁新事業群總經理 ˙郭守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子現職:三創董事長 ˙鄭平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之子現職:台達電執行長 ●自行創業 ˙李晏榕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之女現職:自行開業執業律師,今年宣布參選立委 ˙林宇輝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次子現職:創立交友網站愛魅奇 ˙施宣麟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次子現職:智林運動行銷公司董事長 ˙簡民一大眾電腦集團董事長簡明仁長子現職:KKBOX董事長 ●國外定居 ˙張孝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之女現況:在美就業定居 ˙曹之昊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之子現況:在美國創立遊戲公司Muse Games ˙蔡其軒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之子現況:在香港巴克萊證券上班 整理:朱致宜 |
創投教父柯文昌身陷內線交易案,遭判九年徒刑定讞,甚至炸出業界巨頭出面聲援;但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十二月二十一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與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四位掌控台股市值超過一兆一千六百億元的大老闆們,為了一起二○○七年起訴的內線交易案聚集一堂。 這樁內線交易案的主角,是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上週五下午,判決出爐,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判處柯文昌有期徒刑九年定讞,是台灣近年內線交易案少見的重刑。 創投教父柯文昌被判刑確定後,為什麼大老們四十八小時內就串聯,決定公開聲援? 時間回到上週五(十二月十八日)判決出來後。 據了解,柯文昌第一時間便打電話給施振榮,希望施振榮能出來說些話。童子賢則主動打電話關心柯文昌,知道週一(二十二日)施振榮將出面,便立刻答應出席記者會。與柯文昌有私交的鄭崇華在飛機上得知此事後,也主動跳出來聲援。低調的蔡宏圖,甚至跑到柯文昌家安慰他。 鄭崇華一向溫和,記者會中的發言卻異常辛辣。他說:「假如是我遇到這事,會全身發麻,因此被關到牢裡,我死也不瞑目。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會覺得是非顛 倒。」他們挺柯文昌,當然有私交的情義成分。柯文昌三十歲就當上台灣惠普(HP)第一位本土總經理,當年,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創見董事長束崇萬等人都是他 的部屬。一九八九年成立普訊創投後,更是鴻海等電子廠的早期投資人,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等人都有深厚交情。 在柯文昌內線交易案受審時,從施振榮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曾替其擔任證人。 但,這宗案件現在已經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三審定讞,除非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發現有力的新證據或是程序有問題,否則翻案機率幾乎是零。相挺背後,大老們還有什麼沒說的話? 是內線還是投資? 「消息點」暴露灰色地帶 所謂內線交易,根據證券交易法解釋,是受規範對象在得知發行股票公司有影響公司股價的重大消息時,在此重大消息未公開,或公開後十八個小時內,若買賣該公司之股票,則構成內線交易。 「這案子爭議在於,法官跟企業大老認為的『重大消息明確的時點』不一樣。」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說。 內線交易案中,重大消息發生的時間點是個非常關鍵的認定標準。根據蔡宏圖所說,過去力晶的內線交易案,認定的重大消息時間點,是在比較後期的實地查核 (Due Diligence),但為何柯文昌的普訊內線交易案,認定的時間點,卻是在更早之前簽訂「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之時呢? 四位產業大老都主張,就購併案件而言,「重大消息何時明確」的合理認定點,最早應在做完實地查核之後。「因為『實地查核』包括財務、業務、人事、環保、法務等詳細調查,須費時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是考慮購併時最重要的工作程序之一。」施振榮說。 葉銀華解釋,如果柯買進綠點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後到訊息公開發布前,就叫內線交易,如果買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前,那就叫作投資。 「既然有灰色地帶,應該其情可憫,可以判他把錢返回,或判緩刑,需要這麼重的罪嗎?」童子賢質疑。 但,這真的是紅線嗎?是灰色地帶嗎? 各界對「內線」歧義多 學界從嚴看,業界籲講明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不願對個案發表意見,但他以美國的例子指出,關鍵點不是「何時簽無拘束力意向書」、「實地查核才算重大消息成立起點」,以美國規定相對寬鬆的行為法院(類似台灣高等法院)來說,也是價格、購併架構出來,重大消息就算成立。 學界從嚴看待,但這是美國的實況。劉連煜還提出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對內線交易判例解釋,兩個董事長一坐下來喝咖啡談合併,「重大消息時點」就成立,之後如果其中一個去買自家公司股票,就犯了內線交易罪。 從這次產業界與法務界的反映,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大家對內線交易的看法,仍有很大的認知歧異。法界認為,法令很清楚,但是大老卻認為隨地有紅線。 例如對重大消息時點的認知。業界認為不清楚,但是學界認為,企業本就應用最嚴格的標準自律,法界則認為,就算只簽合作意向書,但意向書中涉及股價、合併架構等,就是重大訊息時間點。 比如說,大家批遊戲規則不清楚。如童子賢主張:「除非現在把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嚴厲檢視後,說清楚,然後大家遵照執行,這樣我同意。」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 持律師黃日燦則主張,請最高法院針對內線交易的認定召開會議,說清楚法院對於內線交易的見解,讓大眾有遵循標準,「而不會因為你碰到的法官是開明、是保 守,判決結果就差很多。」但,法律確實不可能鉅細靡遺到把每個點都規定清楚。 這些大老身邊的法律專家,不可能不清楚這點。增修版的內線交易法規上路八年,政商界還出現這麼大的認知歧異。我們,該如何想這件事情? 九年刑震出的機會教育 購併潮前談妥「遊戲規則」我們可以樂觀想,如施振榮所說:「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因為後續台灣將會有更多購併案發生,把這件事情攤在檯面上辯論,能提醒其他廠商用更高的標準自許。 我們也可以把這次討論當作大老闆與政府間的「商業談判」,大家都希望對方秀出底線(雖然法條根本不可能鉅細靡遺至此),替產業找到更多轉圜空間。 但我們最不希望的是,台灣商界對灰色地帶的恐懼,超越對法治政府的信任,才會讓鄭崇華說出「是非顛倒」的評語。 當越多政商之間的懷疑批判產生,可怕的,將不是紅線,而是越來越大的信任鴻溝。 【延伸閱讀】纏訟8年,從無罪再改判9年牢—審理柯文昌案關鍵時間點 2006年:賣股獲利 柯文昌得知捷普將購併綠點後,透過旗下公司買入綠點股票,消息公開後再賣股,獲利逾4億 2007年:檢方起訴 檢方起訴柯文昌等人涉及內線交易 2010年:一審判9年 台北地院認為柯文昌知道重大消息後,在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買賣股票獲利 2012年:二審無罪 高院認為證據力不足,且自白來自「不正方法」,依無罪推定原則判柯無罪 2013年:發回更審 最高法院認為柯等人仍有內線交易之犯罪事實,發回高院更審 2014年:更審判9年 高等法院更一審,柯遭判處9年徒刑 2015年:有罪定讞 最高法院駁回柯之上訴,全案有罪定讞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台灣內線交易案,多半認定困難—台灣近年重大內線交易案 ●時間:2007年 •事件:英華達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張景嵩等13名高階經理人與親屬涉嫌在股價最高點時申讓持股,獲利出場•判決結果:檢方無法證明重大消息屬於內線消息, 13人全數獲判無罪 ●時間:2007年 •事件:明基電通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李焜耀等人涉嫌在重大虧損前後,高賣低買明基股票維護經營利益•判決結果:無法證明犯意與重大消息時點。李焜耀與明基前總經理李錫華一、二審判無罪;2013年,前財務副總游克用等3人無罪定讞 ●時間:2008年 •事件:茂德內線交易案 •內容: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涉嫌在聯電大舉買入茂德股票前,先以個人和創投公司名義買進茂德股票•判決結果:因內線交易罪證不足,檢方以不起訴結案 ●時間:2009年 •事件:開發金內線交易案•內容:辜仲在2005年擔任開發金總經理期間,涉嫌在購併金鼎證前買股,待股價上漲再賣給開發金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認為辜仲等人僅是部署股票,未觸法,二審無罪 ●時間:2012年 •事件:日月光內線交易案•內容:日月光前財務經理甘智文,2009年底在公司宣布購併環電前,透過人頭購買環電,出脫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判定,因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判緩刑 ●時間:2014年 •事件:宏碁內線交易案 •內容:宏碁前公關處處長汪島雄在重大虧損公布前,洩漏給友人,再藉由友人前夫等人之證券帳戶賣股放空•判決結果: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後,判處緩刑 整理:吳中傑 撰文者張瀞文、吳中傑 |
《王道的經營》是華人創業教父施振榮的最新力作,是他畢生經營理念的精髓,也是最適合華人企業的永續發展之道的分享。
8月24日,以“王道的經營——共創價值的新商道”為主題的王道論壇暨施振榮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Acer創始人施振榮在現場為讀者分享最新力作《王道的經營》,分享其獨創的王道三大信念、四項修煉方法及六面向價值總賬思維。
並在楊三角學習聯盟會長楊國安教授的主持下,與高紀凡、梁小雷兩位成功企業家進行經營管理心得對談。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始人,1976年創立宏碁,現任智榮基金會創辦人、臺藝會董事長。宏碁是一個國際化的自有品牌公司,主要從事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顯示產品與服務器的研發、設計、行銷、銷售及服務,也結合物聯網積極發展雲端技術與解決方案,是一個整合軟件、硬件與服務的企業。
宏碁2014年個人電腦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四,營收為103.9億美元,擁有全球約7000名員工。
施振榮最新代表作《王道的經營》
《王道的經營》是華人創業教父施振榮的最新力作,是他畢生經營理念的精髓,也是最適合華人企業的永續發展之道的分享。
在現場,施先生在分享時帶領讀者運用他最擅長的“逆向思維”揭秘創造價值的關鍵,在於從瓶頸處著手,哪里有瓶頸哪里就有機會--沒有瓶頸哪里輪得到我們。當你把一個瓶頸研究透了展開了,你也就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物質方面的回饋自然不用再擔心。同時他也強調“不打輸不起的仗”的王道思維,提醒讀者創新必然經歷挫折與失敗,不要在自己“輸不起”的領域,要敢於認輸,才會贏。
探討共創價值的新商道
在探討王道經營理念時,施振榮先生表示,“宏碁從成立之初就秉承王道經營, 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歷程,曾三造宏碁。註重顯性價值的同時,還註重方向把握、組織人性化、企業傳承等隱形價值,並提出訓練人才是重要的隱形價值。”
在被問到PC傳統產業如何向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時,施振榮先生提出自建雲的重要性,在雲時代,要讓每個家庭、企業有自己的一朵雲,以PC為基礎,搭建硬件+軟件+服務的商業模式。和各個產業聯盟,建立王道生態,建構未來價值。
正如作者施振榮所說,雖然各行各業、各個時空不同,但王道思維是原則性的東西,可以作為參考,帶領大家破除西方管理盲點,厘清經營本質,提升組織領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