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貼身觀察 施振榮替長子掌權拉盟友

2015-04-27  TCW
 
 

 

是什麼大生意,讓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暌違十年後,再度踏上德國?四月十六日,德國柏林,施振榮一下飛機就不停奔波,參觀當地新創公司,他說,要在物聯網時代,搭起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橋梁。

施振榮未說出口的另一座橋梁,則是搭在他的長子施宣輝,與宏碁經營權接班大位之間。

去年剛上任宏碁新事業群總經理的施宣輝,在柏林物聯網高峰會中擔任講者,介紹宏碁「自建雲」(BYOC,電腦變身雲端伺服器的應用服務)在物聯網的應用。活動當天,現場氣氛活潑,不過,忙進忙出的他,臉上卻沒有太多笑容。

在外界眼裡,他就是施振榮的兒子,他很少對媒體單獨發言,每一次公開露面,總是言必稱「施先生說」,傳述父親的理念。除了董事長黃少華、執行長陳俊聖擔起宏碁改造的重任,施宣輝的名字,也將與宏碁轉型之路緊緊相扣。

老爸首次定位:他以後一定是宏碁大股東

施振榮父子此次帶台灣物聯網新創公司遠赴柏林,一方面協助新創業者與國際接軌;一方面,也因為,距宏碁改造年限只剩一年半,施宣輝在集團內孤掌難鳴,真的很需要盟友。

「他以後一定是大股東,會是一個很有附加價值的董事。」《商業周刊》一路貼身採訪施振榮父子,從台北到柏林的旅途,施振榮也首次公開向外界定義兒子的職掌。

在柏林,施振榮對宏碁轉型成功的指標訂下定義。他說,未來一年半內,自建雲事業群獲利要占全集團一○%;三到五年內,要貢獻出全集團超過一半的獲利。達到這個標準,宏碁轉型才叫成功。這個左右成敗關鍵的事業群總經理,就是施宣輝。

而且,未來施家在宏碁的持股,也將傳承給施宣輝。亦即行使最大股東權利的所有權人,將是施宣輝。無論從經營權或所有權來看,不管接不接執行長大位,施宣輝在宏碁集團的重要性確認無疑。

六十二年次的施宣輝,年輕時不愛念書,喜歡玩車,也有點愛花錢,但他曾為了當飛行員減肥成功,這番毅力至今仍讓施振榮佩服。隨著年紀漸長,施宣輝身上的公子氣息漸漸消失,作風越趨低調,就連親和力的展現都有些刻意。他的每一次公開發言,都像事先擬好了答案。對比施振榮總是笑口常開、侃侃而談,連施太太都覺得大兒子太嚴肅。

尚未立下戰功進駐三年,新事業還在燒錢

那是因為,他肩上的壓力非常巨大。在科技業二代接班梯隊中,大老闆多會早早安排兒子進入集團累積戰功。然而,攤開施宣輝手上的成績單,卻是一個仍在燒錢的事業群,以及一次失敗的創業經驗。

「我只能說,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談到過去創業經驗,施宣輝只是一句話簡短帶過。那是他第一次體會,實驗室與商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研究所畢業後,施宣輝在台灣成立智輝公司,開發出一套掌握數十項專利的獨家影片分析技術,要靠技術授權來賺錢。不過,一年半就認賠殺出。「起步的時間點太早了。」郭宗杰是施宣輝在南加大的指導教授,他稱讚施宣輝學有所用,但可惜沒有打開市場。

一位當時智輝主管私下表示,施宣輝很努力的四處拜訪潛在客戶,比如第四台業者,甚至透過施家人脈主動出擊,但卻沒有斬獲,就連宏碁也不埋單。他形容,戰場從實驗室變成商場,工程師背景的施宣輝沒有業務經驗,顯得無力可施。

陸續待過揚智、神盾兩家宏碁轉投資公司,二○一一年,宏碁砸三億二千萬美元購併雲端公司iGware,施宣輝才正式進入宏碁雲端事業群上班。雖然一步步走入集團,但,施宣輝就像一個在邊疆守衛的親王,負責的都是燒錢的新事業,碰不到宏碁權力核心。

一直以來,施振榮強調傳賢不傳子,沒有刻意安排施宣輝在賺錢的部門累積歷練。但二○一四年,這個邊疆親王,突然成為整個新事業群的總經理。

原來,二○一三年施振榮回到宏碁救火,對於傳承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才讓施宣輝也順勢登上關鍵地位。

「歐洲很多百年企業都有很強的傳承價值觀,我退休十年,創業初衷都消失掉了……,現在Jason(陳俊聖)有很強的使命感,但是再來呢?再來呢?」施振榮說。

幾度孤單戰鬥缺實務經驗,叫不動老員工

「施先生見多識廣,怎麼把自己的兒子放在這危險的位置上?」一位宏碁合作夥伴至今仍感不解。雖然施振榮強調這是陳俊聖的決定,但,大老闆的兒子,沒有戰功,卻成為集團新事業的救世主,很多人都質疑他取得權力的正當性。

這項大膽人事案,不但讓自己的尊賢佳話備受質疑,也讓施宣輝面對艱難挑戰。

施宣輝以「每天都在戰鬥」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生活。一位宏碁高階主管說,走馬上任後,有大半年時間,施宣輝受到無比的挫折打擊。光是人事問題就搞不定,施宣輝希望從其他部門輪調,但資深員工對於燒錢的事業指派任務,態度是能閃則閃。施宣輝雖在總經理之位,但缺乏實戰經驗,根本叫不動不服他的老員工。

「他其實很照顧屬下。」一位剛從新事業群離職的資深工程師印象很深,遞出辭呈後,施宣輝找他長談一個鐘頭,除了談工作,也關心他的職涯發展。這位工程師嘆了一口氣說,新事業部門很難評估工作績效,施宣輝講話分量不如其他賺錢的單位來得重,基層員工在他底下做事,只能說有心無力。

在董事會,施宣輝要面對殷殷期盼的長輩;在經營會議,他要面對比自己年長,且更有戰功的專業經理人。看到兒子站在這麼困難的位置,施振榮難道不心疼?「他受到很多打擊,我當然會關切,但如果他有企圖心,這些磨練本來就要這樣,」施振榮坦白說道。

敏感接班問題本人避談,老爸表示樂觀

兒子的困難,施振榮不是不知道,但,做為台灣企業「傳賢不傳子」代表人物,他也有難處,不能全然偏袒兒子,比如自建雲事業群缺人,他就反對向外大舉徵才。「PC那邊在縮編,要兼顧集團和諧,」他說。於公,他不會每次都站在施宣輝這邊。

不過,於私,施振榮搶救少主的行動倒很多。每當媒體問他為施宣輝打幾分,他總給出九十九分高分。他還找好幾個信賴的人來輔佐,如通信總經理沙舟、自建雲應用事業單位總經理王定愷,都是業界的戰將,擅長業務、行銷,正好補足施宣輝弱點。

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努力幫兒子加持。施振榮雖然卸下董座身分,但仍然身兼宏碁自建雲計畫的首席建構師。短線上,他跟黃少華都幫忙牽了不少生意;長線上,施振榮更親自出馬,替整個事業群的未來方向定調。這一次到柏林,施振榮也抓緊時間,替自建雲尋找汽車領域的合作機會。

每週二早晨,施振榮與施宣輝開會討論自建雲發展進度。「宣輝的意見開始超過施先生了。」旁觀幕僚形容,雖然距離集團領導人之姿,施宣輝還有一段距離,但,「重點不是他什麼時候才會準備好,而是,時間到的時候,誰是最適合的人?」

施宣輝拒絕回答所有關於接班的問題。而施振榮則樂觀的說:「若有意願、有能力,還要有成熟的客觀條件。我也不能阻止。」

替兒子披上了戰袍,施振榮能幫的,都幫了。接下來,施宣輝必須拿出具體的經營成績單,證明自己有意願也有能力,否則,將永遠只是替父親傳道的「科技大老闆之子」。

【延伸閱讀】科技業第2代,都在做什麼?

●集團任職

˙林恩平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之子現職:大立光執行長

˙林宇軒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長子現職:任職雲端運算應用服務研發中心

˙施宣輝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長子現職:宏碁新事業群總經理

˙郭守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子現職:三創董事長

˙鄭平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之子現職:台達電執行長

●自行創業

˙李晏榕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之女現職:自行開業執業律師,今年宣布參選立委

˙林宇輝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次子現職:創立交友網站愛魅奇

˙施宣麟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次子現職:智林運動行銷公司董事長

˙簡民一大眾電腦集團董事長簡明仁長子現職:KKBOX董事長

●國外定居

˙張孝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之女現況:在美就業定居

˙曹之昊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之子現況:在美國創立遊戲公司Muse Games

˙蔡其軒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之子現況:在香港巴克萊證券上班

整理:朱致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1

施振榮、蔡宏圖、鄭崇華、童子賢合發聲明 四位大老 48小時搶救內線交易犯內幕

2015-12-28  TCW

創投教父柯文昌身陷內線交易案,遭判九年徒刑定讞,甚至炸出業界巨頭出面聲援;但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十二月二十一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與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四位掌控台股市值超過一兆一千六百億元的大老闆們,為了一起二○○七年起訴的內線交易案聚集一堂。

這樁內線交易案的主角,是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上週五下午,判決出爐,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判處柯文昌有期徒刑九年定讞,是台灣近年內線交易案少見的重刑。

創投教父柯文昌被判刑確定後,為什麼大老們四十八小時內就串聯,決定公開聲援?

時間回到上週五(十二月十八日)判決出來後。

據了解,柯文昌第一時間便打電話給施振榮,希望施振榮能出來說些話。童子賢則主動打電話關心柯文昌,知道週一(二十二日)施振榮將出面,便立刻答應出席記者會。與柯文昌有私交的鄭崇華在飛機上得知此事後,也主動跳出來聲援。低調的蔡宏圖,甚至跑到柯文昌家安慰他。

鄭崇華一向溫和,記者會中的發言卻異常辛辣。他說:「假如是我遇到這事,會全身發麻,因此被關到牢裡,我死也不瞑目。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會覺得是非顛 倒。」他們挺柯文昌,當然有私交的情義成分。柯文昌三十歲就當上台灣惠普(HP)第一位本土總經理,當年,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創見董事長束崇萬等人都是他 的部屬。一九八九年成立普訊創投後,更是鴻海等電子廠的早期投資人,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等人都有深厚交情。

在柯文昌內線交易案受審時,從施振榮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曾替其擔任證人。

但,這宗案件現在已經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三審定讞,除非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發現有力的新證據或是程序有問題,否則翻案機率幾乎是零。相挺背後,大老們還有什麼沒說的話?

是內線還是投資?

「消息點」暴露灰色地帶

所謂內線交易,根據證券交易法解釋,是受規範對象在得知發行股票公司有影響公司股價的重大消息時,在此重大消息未公開,或公開後十八個小時內,若買賣該公司之股票,則構成內線交易。

「這案子爭議在於,法官跟企業大老認為的『重大消息明確的時點』不一樣。」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說。

內線交易案中,重大消息發生的時間點是個非常關鍵的認定標準。根據蔡宏圖所說,過去力晶的內線交易案,認定的重大消息時間點,是在比較後期的實地查核 (Due Diligence),但為何柯文昌的普訊內線交易案,認定的時間點,卻是在更早之前簽訂「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之時呢?

四位產業大老都主張,就購併案件而言,「重大消息何時明確」的合理認定點,最早應在做完實地查核之後。「因為『實地查核』包括財務、業務、人事、環保、法務等詳細調查,須費時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是考慮購併時最重要的工作程序之一。」施振榮說。

葉銀華解釋,如果柯買進綠點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後到訊息公開發布前,就叫內線交易,如果買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前,那就叫作投資。

「既然有灰色地帶,應該其情可憫,可以判他把錢返回,或判緩刑,需要這麼重的罪嗎?」童子賢質疑。

但,這真的是紅線嗎?是灰色地帶嗎?

各界對「內線」歧義多

學界從嚴看,業界籲講明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不願對個案發表意見,但他以美國的例子指出,關鍵點不是「何時簽無拘束力意向書」、「實地查核才算重大消息成立起點」,以美國規定相對寬鬆的行為法院(類似台灣高等法院)來說,也是價格、購併架構出來,重大消息就算成立。

學界從嚴看待,但這是美國的實況。劉連煜還提出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對內線交易判例解釋,兩個董事長一坐下來喝咖啡談合併,「重大消息時點」就成立,之後如果其中一個去買自家公司股票,就犯了內線交易罪。

從這次產業界與法務界的反映,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大家對內線交易的看法,仍有很大的認知歧異。法界認為,法令很清楚,但是大老卻認為隨地有紅線。

例如對重大消息時點的認知。業界認為不清楚,但是學界認為,企業本就應用最嚴格的標準自律,法界則認為,就算只簽合作意向書,但意向書中涉及股價、合併架構等,就是重大訊息時間點。

比如說,大家批遊戲規則不清楚。如童子賢主張:「除非現在把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嚴厲檢視後,說清楚,然後大家遵照執行,這樣我同意。」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 持律師黃日燦則主張,請最高法院針對內線交易的認定召開會議,說清楚法院對於內線交易的見解,讓大眾有遵循標準,「而不會因為你碰到的法官是開明、是保 守,判決結果就差很多。」但,法律確實不可能鉅細靡遺到把每個點都規定清楚。

這些大老身邊的法律專家,不可能不清楚這點。增修版的內線交易法規上路八年,政商界還出現這麼大的認知歧異。我們,該如何想這件事情?

九年刑震出的機會教育

購併潮前談妥「遊戲規則」我們可以樂觀想,如施振榮所說:「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因為後續台灣將會有更多購併案發生,把這件事情攤在檯面上辯論,能提醒其他廠商用更高的標準自許。

我們也可以把這次討論當作大老闆與政府間的「商業談判」,大家都希望對方秀出底線(雖然法條根本不可能鉅細靡遺至此),替產業找到更多轉圜空間。

但我們最不希望的是,台灣商界對灰色地帶的恐懼,超越對法治政府的信任,才會讓鄭崇華說出「是非顛倒」的評語。

當越多政商之間的懷疑批判產生,可怕的,將不是紅線,而是越來越大的信任鴻溝。

【延伸閱讀】纏訟8年,從無罪再改判9年牢—審理柯文昌案關鍵時間點

2006年:賣股獲利

柯文昌得知捷普將購併綠點後,透過旗下公司買入綠點股票,消息公開後再賣股,獲利逾4億

2007年:檢方起訴

檢方起訴柯文昌等人涉及內線交易

2010年:一審判9年

台北地院認為柯文昌知道重大消息後,在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買賣股票獲利

2012年:二審無罪

高院認為證據力不足,且自白來自「不正方法」,依無罪推定原則判柯無罪

2013年:發回更審

最高法院認為柯等人仍有內線交易之犯罪事實,發回高院更審

2014年:更審判9年

高等法院更一審,柯遭判處9年徒刑

2015年:有罪定讞

最高法院駁回柯之上訴,全案有罪定讞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台灣內線交易案,多半認定困難—台灣近年重大內線交易案

●時間:2007年

•事件:英華達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張景嵩等13名高階經理人與親屬涉嫌在股價最高點時申讓持股,獲利出場•判決結果:檢方無法證明重大消息屬於內線消息, 13人全數獲判無罪

●時間:2007年

•事件:明基電通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李焜耀等人涉嫌在重大虧損前後,高賣低買明基股票維護經營利益•判決結果:無法證明犯意與重大消息時點。李焜耀與明基前總經理李錫華一、二審判無罪;2013年,前財務副總游克用等3人無罪定讞

●時間:2008年

•事件:茂德內線交易案

•內容: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涉嫌在聯電大舉買入茂德股票前,先以個人和創投公司名義買進茂德股票•判決結果:因內線交易罪證不足,檢方以不起訴結案

●時間:2009年

•事件:開發金內線交易案•內容:辜仲在2005年擔任開發金總經理期間,涉嫌在購併金鼎證前買股,待股價上漲再賣給開發金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認為辜仲等人僅是部署股票,未觸法,二審無罪

●時間:2012年

•事件:日月光內線交易案•內容:日月光前財務經理甘智文,2009年底在公司宣布購併環電前,透過人頭購買環電,出脫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判定,因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判緩刑

●時間:2014年

•事件:宏碁內線交易案

•內容:宏碁前公關處處長汪島雄在重大虧損公布前,洩漏給友人,再藉由友人前夫等人之證券帳戶賣股放空•判決結果: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後,判處緩刑

整理:吳中傑

撰文者張瀞文、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198

Acer創始人施振榮新作《王道的經營》 講述永續發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24/158374.shtml

Acer創始人施振榮新作《王道的經營》 講述永續發展
張雪 張雪

Acer創始人施振榮新作《王道的經營》 講述永續發展

《王道的經營》是華人創業教父施振榮的最新力作,是他畢生經營理念的精髓,也是最適合華人企業的永續發展之道的分享。

8月24日,以“王道的經營——共創價值的新商道”為主題的王道論壇暨施振榮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Acer創始人施振榮在現場為讀者分享最新力作《王道的經營》,分享其獨創的王道三大信念、四項修煉方法及六面向價值總賬思維。

並在楊三角學習聯盟會長楊國安教授的主持下,與高紀凡、梁小雷兩位成功企業家進行經營管理心得對談。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始人,1976年創立宏碁,現任智榮基金會創辦人、臺藝會董事長。宏碁是一個國際化的自有品牌公司,主要從事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顯示產品與服務器的研發、設計、行銷、銷售及服務,也結合物聯網積極發展雲端技術與解決方案,是一個整合軟件、硬件與服務的企業。

宏碁2014年個人電腦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四,營收為103.9億美元,擁有全球約7000名員工。

施振榮最新代表作《王道的經營》

 《王道的經營》是華人創業教父施振榮的最新力作,是他畢生經營理念的精髓,也是最適合華人企業的永續發展之道的分享。

在現場,施先生在分享時帶領讀者運用他最擅長的“逆向思維”揭秘創造價值的關鍵,在於從瓶頸處著手,哪里有瓶頸哪里就有機會--沒有瓶頸哪里輪得到我們。當你把一個瓶頸研究透了展開了,你也就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物質方面的回饋自然不用再擔心。同時他也強調“不打輸不起的仗”的王道思維,提醒讀者創新必然經歷挫折與失敗,不要在自己“輸不起”的領域,要敢於認輸,才會贏。

探討共創價值的新商道

 在探討王道經營理念時,施振榮先生表示,“宏碁從成立之初就秉承王道經營, 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歷程,曾三造宏碁。註重顯性價值的同時,還註重方向把握、組織人性化、企業傳承等隱形價值,並提出訓練人才是重要的隱形價值。”

在被問到PC傳統產業如何向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型時,施振榮先生提出自建雲的重要性,在雲時代,要讓每個家庭、企業有自己的一朵雲,以PC為基礎,搭建硬件+軟件+服務的商業模式。和各個產業聯盟,建立王道生態,建構未來價值。

正如作者施振榮所說,雖然各行各業、各個時空不同,但王道思維是原則性的東西,可以作為參考,帶領大家破除西方管理盲點,厘清經營本質,提升組織領導之道。 

宏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18

施振荣创业10年:只懂技术,办企业赤膊上阵

1 : GS(14)@2010-11-20 17:19:47

http://www.iceo.com.cn/nwfx/2010/1120/204162.shtml

“我只懂技术,办企业可以说是赤膊上阵”,施正荣常这样自嘲,他更喜欢被人称为“施博士”而非“施总”



21世纪头10年,是个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投资的时代,更是个创业英雄、创业明星辈出的时代。

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陈天桥、施正荣、江南春、季琦、牛根生……这个名单长得几乎数不胜数。

与他们的创业前辈们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是,借助了资本的孵化或助推。

尽管原拟于2000年推出的创业板,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最终在9年后才得以推出。但与此相关的那一波风险投资热潮,点燃了国内创业激情的火种。

不过,直到2005年之前,主要还是一个VC的时代,一个由外资VC占主导的海外上市时代。

2005年,高盛、英联等投资无锡尚德以后后者的上市,给国内大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PE普及课”。

自此,“VC”开始“PE化”,“PE”开始“普及化”、“VC/PE”开始“本土化”。本土人民币基金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遍地开花,成为主流。

2009年,随着创业板正式推出,国内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打通,创业富豪们的批量产生,更是将国内创业、人民币投资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于是,创业圈几乎言必称“创业板”,投资圈几乎言必称“人民币基金”。

10年,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他就是施正荣。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从澳大利亚来到无锡,经洽谈筹备,于次年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

此前,他的身份是,太阳能科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执行技术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没做过生意。

如今,47岁的他,被贴上了更多“标签”,比如,光伏企业领袖、中国首富、环保英雄等等。

近10年来,尚德经历过高歌猛进,也遭遇过行业低谷,亦是中国光伏产业兴起、调整和发展的缩影。

首次闯荡纽交所的民营企业家

2005年12月14日,纽交所犹如一壶沸水。

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尚德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举行庆祝Party。这是被纽交所总经理Joseph Fung破例批准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迎来的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当日,尚德在纽交所挂牌,股价大涨40%,收于21.20美元。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登录纽交所。彼时,施正荣已经在太阳能行业浸淫10多年。

1988年,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领域“教父”级人物马丁·格林。博士毕业时,马丁·格林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当时,他们筹到 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施正荣担任薄膜课题组的组长。

2000年,想回国做事的施正荣,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浑身的技术”和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回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无锡市政府,在他们的帮助下,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国企纷纷参与,共投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开始尚德的“逐日”之旅。

负责经营的施正荣,“从建厂、技术、市场、管理,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亲自操心”,当时他向董事会承诺,多晶硅的转换效率是14%,结果,试产一个月他就做到了。

2002 年9 月,尚德的首条封装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 兆瓦。

2002 年11 月至2003 年4 月,施正荣经常在海外市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

“到2003 年5 月,已经把2003 年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都卖光了”。此前的2002年12月,尚德就开始盈利,当月即盈利20多万元。

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施正荣大胆决定扩产。为此,他从法国NBP、高盛、普凯等机构那里融资8000多万美金。

“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一位投资人解释,这是当年投资尚德的理由之一。

投资机构的介入帮助尚德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尚德的上市也为他们带来巨额回报,使得尚德成为中国PE界标志性的投资案例之一,很多投资机构一度言必称尚德。

当然,尚德也赶上了好时机。

比如,2004年德国出台《上网电价法》,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随着德国市场的崛起,尚德的第二条15万兆瓦的生产线和第三条25万兆瓦的生产线相继投产。

紧接着,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采用了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扶持光伏产业。

“尚德过去7-8年的发展是抓住了机遇”,但施正荣认为,技术先导很重要。

直到今天,施正荣也从未从学界抽身,他经常出入国内外的各种行业高端会议。他早前就公开表示,尚德要保持领先,“每5年要有一个杀手锏的技术”。

目前,尚德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有4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袖地位。

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至19%,而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它成本要高得多,且只适于单晶硅;冥王星产品将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了17.5%,远超过业内“一般都在15%”的水平。

这让一位分析师感到“Too good to believe!(好到难以置信!)”。美国著名的光伏分析师Jesse W. Pichel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冥王星将给尚德带来可观的毛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按照尚德的计划,到今年底,冥王星产品的产能将扩张到 200MW。

科学家创业

尽管曾经一度高居“首富”位置,施正荣认为,那不过是“数字游戏”。

“我不是一个商人,没想过要赚多少钱”,施正荣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当年回国创业冲动,就是把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以获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满足感。

但尚德的资本神话显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紧随其后,江西赛维、天威英利、天合光能、CSI阿特斯、江苏林洋等光伏企业迅速崛起,并先后有10多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事实上,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助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

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一哄而上,数量多达几百家。而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光伏行业爆炸式的发展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也随之暴涨,2004年仅30美元/公斤,2008年9月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这导致国内硅料生产投资趋于疯狂。

光伏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海外光伏市场众多光伏发电项目暂停,市场需求出现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硅料价格暴跌,2009年第二季度曾跌至50至70美元/公斤。

金融危机让光伏泡沫 “提前6-10个月” 破裂。尚德也成为这次危机的受袭者之一。

2008年第四季度,尚德单季净亏损6590万美元,硅价暴跌后第四季度的毛利润率仅剩0.6%。2009年3月,尚德股价下跌至5.34美元的低谷,而2007年12月曾一度高达85.16美元。

这场危机也让施正荣遭遇“创业之最大考验”,曾经的“中国首富”似乎一夜间被贴上了“失误”、“反思”、“煎熬”等标签。

面对这场危机,他展开一系列自救。在产业链上,施正荣的策略是,向下走,进入光伏产品系统集成与安装,参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新市场开发。

“我只懂技术,办企业可以说是赤膊上阵”,施正荣常这样自嘲,他更喜欢被人称为“施博士”而非“施总”。

这样一个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在经历了高歌猛进之后,2009年,内部管理问题也集中爆发,人员流失、企业向心力和管理力遭质疑。

这背后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施正荣认为,尚德的商业价值观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赚钱”,而“赚钱”的冲动恰恰是光伏行业泡沫起来的原因。

事实上,从2005年上市之后,他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金融危机中爆发的管理问题令他更加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公开场合宣扬这些想法。

对于那些“大学毕业两年,以年薪40-50万被挖走的人”,施正荣觉得“走得越快越好”,因为他们没有尚德的价值观。但他也更重视人才的培养,甚至会跟尚德的人力资源部讲,“抓紧招聘大学生,一天都不能耽搁”。

在商业战场上,施正荣也只谈技术,不谈价格。他每次参加展会,每天只和前来参观的客户聊技术,对价格避而不谈。

在价格问题上,施正荣科学家的质朴和耿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对国内同行在国际市场以“低价”赢取市场的做法,施正荣在公开场合“怒其不争”, “我们(国内同行)的本事就是降价”,他警告说,这无疑是在重蹈家电行业的覆辙。

2009年3月,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开始招标,有国内同行爆出了0.69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创下最低记录。

是年9月,在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施正荣公开表示,“谁能做到0.8/千瓦时还赚钱,我愿意拿出1000万美元”。

因为,在施正荣看来,价格战无益于行业进步,新兴产业和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不过,在他自己看来,知识分子创业,有一个特点是,“往往创业的思路和对产品的设计都是以自己作为主导,不太会容忍他人的错误,或者对别人的要求非常苛刻,甚至还有一些清高”。

“不务正业”?

2010年6月5日,施正荣赶到黄浦江畔,与上海市领导和国盛集团的施德容博士一起主持了中国第一艘太阳能游船“尚德国盛”号的首航仪式;6月11 日,又在无锡总部,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先生一起揭幕了“尚德低碳理念馆”。

在许多人看来,施正荣似乎有点“不务正业”。

然而,在他看来,这些都符合他的“超越商业”理念,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地球卫士”的责任,他执着于对所有来尚德参观的客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

7月26日,江苏泰州中学,第四届中国尚德创意大赛吸引了全国(包括香港地区)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所学校3000名青少年学生,而在之前举行的37场选拔赛更是吸引了150万学生。

谈到这些活动投入皆不菲,却不能给尚德的业务带来直接的回报,施正荣却坚定地说,“一切始于教育”,他相信目前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爱护地球家园的环保价值观,而只有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把员工、客户、商业伙伴、政府官员凝聚在一起。

十年间,施正荣把尚德带到了世界光伏第一的宝座,引领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当许多人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施正荣却在不断提醒着人们,中国的光伏产业有着内忧外患之虞,青黄不接之忧。

2009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经突破了4吉瓦,而中国市场的安装量却只有300兆瓦,10%都不到。在他看来,目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市场,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需要政府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协调统筹,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可执行的action plan(行动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72

「品牌教父」施振榮重金搶進 「廚神」阿發師號召整合 兩岸新食代

1 : GS(14)@2011-02-03 00:22:50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880[/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