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間,新浪電影發布微博稱,據Variety消息,由黃進執導,余文樂、曾誌偉、金燕玲、方皓玟等主演的電影《一念無明》將代表中國香港地區參加第90屆奧斯卡外語片競逐。據悉,《一念無明》是在與《追龍》《擺渡人》《七月與安生》的競爭中勝出。
《一念無明》海報
隨後,電影《一念無明》的官方微博轉發了新浪電影的該條微博,並附上“我會加油”。
電影《一念無明》官方微博截圖
關於這部電影,每經影視記者曾在電影上映時做過相關報道(更多關於影片信息請點擊查看文章《成本200萬。謝謝《一念無明》。》)
(綜合來源:新浪電影、Variety)
珍惜創業,遠離文青!
來源 | 南七道
作者 | 南七道
中國歷史上,太監的名聲都不太好,歷來被人、尤其是讀書人鄙視。魏忠賢就是其中一個。在各種影視作品中,他和其他得勢的太監並無差異,專權獨斷,貪財暴戾,心理變態。這其中有很多確實屬實,包括火燒東林書院,殺害名士,貪汙受賄等等。
但是我們看看另外一面的魏忠賢,在當權的三年內做了什麽:在抗擊遼軍的過程中,支持孫承宗主動出擊,重新啟用熊廷弼,放權袁崇煥督師遼東,安撫毛文龍鎮守朝鮮等地。
及時發放軍隊軍餉,修葺城池,支持軍隊采購裝備大炮火器,針對民間黃河泛濫,免除稅收,但是對富商征收重稅,打死清軍統帥努爾哈赤。
如果說明朝是一家公司的話,剛剛上任的CEO兼董事長崇禎是想大幹一番的,勵精圖治,重振河山。按照當時明朝的內憂外患,這對他來說無異於是二次創業。明朝這家大公司就像一塊燙手的大山芋,迫切需要做一些深度改革。草根出身的魏忠賢作為首席運營官,整體還是做得及格的,與CEO早期相處得還算不錯。
但是公司另外一派高管,東林黨人。他們出身顯貴,大多是富二代和官二代,飽讀詩書,心懷理想,每天拈花喝酒,詩詞歌賦,心里念叨著詩和遠方。動不動就要去追求自由奔放的魂靈,幻想著像那些史書中的名人誌士一樣,安邦治國平天下。
他們壓根看不上草根出身的閹黨魏忠賢,積極支持CEO崇禎將魏及其親信清除,從而自己上臺,主持大局,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
很快,在CEO的支持下,東林黨排除異己,順利上臺。但是,他們並不了解一個國家真實的運轉有多麽困難,以為抗擊遼軍的銀子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這幫以家國情懷為己任的文藝青年,不過是一群擅長空談、缺乏實幹的文人腐儒,他們制定了各種空話套話和無法落地的政策,在抗擊遼軍方面裁撤大將、坑害忠臣、紙上談兵、屢戰屢敗。他們更善於的是指點江山,黨同伐異,相互攻訐,彼此掣肘。
當國家財政遇到了困難時,由於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取消富人稅負,致使明末的財政收入銳減,盤剝農民,大量農民破產,直接導致各種明末農民起義的發生。
甚至在CEO崇禎向這些大臣借錢時,他們都紛紛推脫,說資金緊張,無錢可借。但是在李自成進京後,斬殺已經投降的東林黨人,搜出來的金銀高達7000多萬兩。
在這其中,東林黨人的領袖之一,著名文藝青年,以“清流”、“道德達人”自居的錢謙益,就是一個特別的典型的案例。這位明朝進士,在主持科舉考試時配合考生舞弊,被貶官。後來59歲時,迎娶23歲的名妓柳如是,兩人每天玩得不亦樂乎。
但是,在清軍入關時,他的小妾柳如是跳河自殺以示不屈。然而,這位文藝青年走到水里後,又上了岸,說“水太冷了”。在清朝統治了整個江南後,要求老百姓必須剃頭,不然就處死。很多有識之士留發明誌,被處死。但是,有一天,錢謙益在家突然說,頭皮好癢,要處理下。等他回來時,已經剃頭完畢。
這就是文藝青年領袖的節操。
相比起來,魏忠賢雖然結黨營私,中飽私囊,大權獨斷,排除異己,幹了不少壞事,但是他有一個東林黨文藝青年們所不具備的長處:視野和格局。他知道,不管怎麽內鬥,如果抗擊遼軍失敗了,整個國家都完蛋了,他自己也會完蛋。
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積極抗遼,充實國庫。而文藝青年,確實截然相反。而他們遇到的CEO崇禎,又是一個剛愎自用、搖擺不定、生性多疑的人,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內憂外患迅速沖垮了大明王朝這個本來基石還算紮實的龐大的公司。
400多年過去了,在當下的創業熱潮中,之前在書院和山林、酒肆里把酒當歌的文藝青年已經散布在各家創業公司里,他們的陣地轉移到微博微信朋友圈,依然善於指點江山、激昂慷慨、侃侃而談。
指出別人錯誤言無不盡,動輒學習谷歌蘋果,言必談情懷和夢想,遇到困難溜得比博爾特速度還快。在一個又一個虛妄的風口處,哪都有他們的口水和身影。只是忘了,他們每月的工資並不是大風刮來的。珍惜創業,遠離文青!
每經影視記者 溫夢華 實習記者 王禮迪
【專訪·《嘉年華》導演文晏】
平靜,理性,不緊不慢,卻又暗藏勇氣,力量。這樣的《嘉年華》,像極了坐在對面的文晏。
見到文晏是在首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上,其執導的影片《嘉年華》作為開幕影片在峨影1958影城展映,而隨著影片11月底的即將上映,文晏及其團隊也開始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影片的路演。
▲《白日焰火》制片人、《嘉年華》導演文晏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每經實習記者 王禮迪攝)
2006年至今,10年多的時間里,文晏一直走在文藝路上。2014年,文晏擔任制片人的《白日焰火》擒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主演廖凡更是憑借此片一舉奪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影帝。3年後的今天,她再次帶著她的影片《嘉年華》來了,不同的是,這次是作為導演。
從制片人轉型編劇、導演,相比性格的溫婉,文晏的作品一直都“大膽”的多。《白日焰火》、導演處女作《水印街》(未在國內上映)、今年的《嘉年華》,影片處理的題材越來越敏感、尖銳,兒童性侵、偷窺癖、女性成長困惑…對於這些難以把控的題材,文晏不僅情有獨鐘,更是始終保持一種克制方式講述故事,而這種方式恰恰是最不討觀眾喜歡的。
面對“女導演拍愛情片就可以了”的偏見,文晏平靜地回應:“我不會去跟別人爭論,我覺得爭論沒有用,用自己的作品去說話就好了。”
文藝片、女導演、敏感題材……文晏身上的種種標簽,都意味著無疑是難上加難,也在無形中加大了其做電影的風險和壓力。
堅持不受待見的表現手法,平靜面對外界的懷疑,文晏的底氣從哪兒來?在將近半小時的專訪里,這位溫婉、沈穩的女導演向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一一道來。
▲文晏導演在首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主辦方供圖)
“文藝片不存在過多商務運作 從制片人到導演幾乎不用做轉換”
作為文晏擔任導演來第一部走上大銀幕的作品,《嘉年華》聚焦的題材,是兒童性侵。
早在此之前影片就被標榜為“中國版《熔爐》”且入圍2017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以及金馬獎等國內外知名電影獎重要獎項提名。
不過,相比同類題材《熔爐》和《素媛》,《嘉年華》則冷靜、克制的多。
兩個小女孩,一個親歷者,一個目擊者,卻因影片中頻繁提到的“那件事”命運緊緊的連在一起。從旁觀者小米,到親歷者小文,再到女律師,受害者父母……面對“那件事”發生後帶來的一系列傷害和影響,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掙紮和抉擇。
▲影片中的受害者小文面獨自一人默默的註視著海邊形形色色的歡樂人群(圖/劇照)
文晏曾在映後交流中談到:“我想展現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這件事情發生後社會的反應。”《嘉年華》恰恰通過這些“社會反應”,不僅展現了中國當代社會底層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危機四伏,更是反映了人與社會的關系。
談起影片的初衷,文晏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嘉年華似的時代,喧囂之下我們沒有時間與耐心去重新審視成長的意義,“這部電影是一個假設,也是一個兼具過去、現在及未來時態的提問。”
她要拍的,恰恰是“嘉年華”背後的事情。
細數文晏的作品,無論是擔任制片人還是導演,除了都是文藝片外,題材的敏感性也使其明顯區別於其他女導演,甚至男導演。
從《白日焰火》《夜車》到《水印街》《嘉年華》,從“碎屍案件”、“偷窺癖”到“兒童性侵”,文晏擔任制片或執導的每一部影片的素材都和當下的社會事件相關聯,但又有意識的隔開一段距離。
▲文晏擔任制片人的《白日焰火》運用一貫的清淡風格將“碎屍、拋屍、愛情、奸情等拍出了十分克制的味道(圖/劇照)
她帶著審視的眼光始終將視線落在現實社會,並逐漸將焦點對準了女性和兒童,以一種平靜的音調“打破沈默”。
“其實《嘉年華》的緣起就是因為看到很多特別難受的東西,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表達,所以我把情感沈澱下來,加上我自己的思考,用一種負責任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這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梳理。”坐在對面的文晏不緊不慢的說到。
不過,雖然題材敏感、難以處理,但文晏卻用自己巧妙的角度和方式來展現。
沒有竭嘶底里的情感表達和渲染,反而將那些觸目驚心的黑暗包裹在冷靜、理智、克制里。正如《嘉年華》里,對於施暴者我們甚至從頭到尾看到的只有監控錄像中一個模糊的背影。
談到這里,文晏思考了一下說:“我其實很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喜歡那種過於宣泄、強迫觀眾流淚、感到憤怒的電影,我就用我最大的誠意把我想表達的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如果你現在接收不到,希望你將來能接受到;如果你接收到了說明我們是在一個頻道上。”
從制片人到導演,文晏一直清楚、專註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就連轉型也沒有給她帶來什麽困惑與不適。
“因為文藝片不存在特別多的商務運作,不存在附加的東西,能專註在創作方面,所以從制片人到導演這個轉換非常順暢,幾乎不用做什麽轉換。我有做制片人的經歷,明白一個導演在有限的條件下,要非常清楚取什麽,舍什麽,這關乎到創作的品質。所以當我做導演時,就不需要制片人說服我,我自己就明白。”
而未來會不會選擇轉型商業片或類型片?文晏表示沒有明顯的界定。“不刻意吧,關鍵要拍自己最想表達的東西。如果剛好是一個兼具商業性的東西,那它就呈現出一點商業性。”
國內外知名電影節積攢口碑 降低對票房回報的依賴
對多數觀眾而言,文藝片絕不是他們走進影院的首選,面對市場冷遇,不少導演、制片都難以淡定,有的“怒懟”觀眾和影院,有的“跪求”排片。然而文藝片並非總是賠本買賣,國內文藝片的“頭牌”賈樟柯就曾公開表示,自己的影片每年都有分紅,商業回報很好。
賈樟柯的電影賺錢,一方面是影片質量不錯,另一方面是通過各大電影節積攢的國際聲譽。而這種經營文藝片的路數完全是可以重複的。
觀察文晏制片、導演電影的履歷,她之前的作品也是頻頻赴國內外參加知名電影節,早在《白日焰火》《嘉年華》之前就攢下了口碑。而2014年文晏攜《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斬獲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國內上映後票房破億,這樣的票房成績連賈樟柯都只能望其項背。
▲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不僅攬獲獎項無數,更是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圖/CBO中國票房)
《白日焰火》的成功離不開廖凡、桂綸鎂、王學兵三個實力派演員的貢獻。對文藝片而言,他們的片酬可以承受,在觀眾中又有識別度,同時又能有效提升影片表演質量。於是文晏在新片《嘉年華》中吸取了這一經驗,選擇耿樂出演“父親”的角色。
《嘉年華》先後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中國臺北金馬影展、平遙電影節,截至目前,影片還未公映就在豆瓣獲得了8.2分的好口碑。
在刻板印象里,文藝片導演需承擔巨大票房風險,一談起創作總是一把辛酸淚。但對於文晏而言,拍文藝片反而沒有太多風險,她向每經影視記者分析:“藝術電影的回報是長線的,它的投資普遍相對較低,所以幾乎是百分之百有回報;反而商業片的高回報只是個例,非常多的商業片都是很快下線,之後也不會有人再想看它,成本永遠回不來。”
從開始籌備到最後成片,《嘉年華》花了將近4年的時間。
影片最初是由文晏他們自己的公司奇遇影業主推,劇本完成後制片人又吸收完美世界、喀什嘉映文化等公司加入,五家公司共計投入大約1000萬元。4年5家公司分攤1000萬成本,文晏坦言“沒什麽壓力”。
▲2017年9月,《嘉年華》作為唯一一部華語片入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導演文晏,主演史可、耿樂、王櫟鑫、周美君等出席影片新聞發布會(圖/視覺中國)
文晏的目標很明確,她要把影片推上國內外的重要平臺,必須保證精良的制作。
但1000萬成本對文藝片也並非大手筆,好在文晏做制片人的時間比當導演的時間要長的多,對於怎麽花這筆錢心里很有數。文晏向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透露:“其實沒有什麽占比最大,可能還是拍攝吧。演員的片酬都不高,我們把錢都花在制作上了,調色、中混等都是在法國做的。”
而當每經影視記者詢問文晏對《嘉年華》票房的預期,她表現的很輕松:“沒有期待。就是希望所有的文藝青年都去看,也能帶動身邊的觀眾去看。”
“你不要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
來源 | 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
作者 | 周銳
今天(1月15日)是電影《無問西東》上映第四天,票房達到1.71億,截至目前綜合票房3276萬超過進口片《勇敢者遊戲》3204萬,成為單日票房冠軍。昨天該電影同樣完成單日票房逆襲,以首周日5423萬的票房超過《前任3》的5060萬。可以說一連四天,《無問西東》的票房節節攀升,形勢喜人——顯然,“托底”已經完成了。
同樣上升趨勢的還有《無問西東》的電影口碑,映前豆瓣評分6.5分,正式開畫後評分最低跌至6.2分,口碑兩極進入拉鋸戰,但隨後局勢逆轉一路攀升,三天內評分上升至7.4分,這種峰回路轉的情況並不常見。
“事出反常必有妖”,近幾年輿論浪潮一波接一波,公眾不免習慣以陰謀論為前提揣測各種出乎意料的情況,《無問西東》票房與口碑跌宕式的變化讓它《無問西東》備受輿論矚目。而口水戰之外,業界更關心的是《無問西東》背後的意義。橫向對比,目前同為懷舊大時代的文藝電影《芳華》票房已超過14億,並成功拿到密鑰延期1個月,期限延長為2018年1月16日至2月15日,豆瓣評分達到7.8分,口碑票房雙豐收。《無問西東》跨越百年的時代背景,同樣有時代變遷、戰爭殘酷的故事敘述,明星卡司上章子怡、張震、黃曉明等更不遜色於《芳華》,那麽《無問西東》是否能成為下一部收割市場的文藝大片?
縱向來看,《芳華》的火爆、《無問西東》的逆襲現象,接連兩部文藝電影打破往時文藝片市場的冷淡印象,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文藝片市場也將迎來大片時代?但無論如何,《無問西東》已經是2018年一月最亮眼的華語電影了。
《無問西東》“被偷走的那五年”
七年前,《無問西東》為了紀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而籌備開拍,2012年4月,《無問西東》在清華大學首次舉辦電影發布會,同年年底殺青。此前媒體報道,電影演員班底聚齊了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等一線陣容,制作班底則包括了《妖貓傳》的攝影曹郁、《胭脂扣》的藝術指導樸若木、張藝謀禦用美術設計曹久平以及《一代宗師》的聲音指導陳光。放到2018年,這樣的電影班底導演不是王家衛就是李安了,但是這部電影導演並不是大眾熟知的一線大導,而是青年女導演李芳芳。然而萬眾期待下,這部電影了消失五年。
今年1月12日《無問西東》正式上映,無意做舊的海報卻顯示出了一種遲緩的時代感,“被偷走的五年”引起了公眾諸多猜測。據悉,該電影上映之前一共舉辦過四次發布會(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但靴子遲遲無法落地。貓眼數據顯示,《無問西東》出品方一共11家,其中企鵝影視、太合娛樂等為主要出品方,黃曉明以東陽易星傳媒也參與了出品,發行方是企鵝影視與聚合影聯。而媒體報道,早期該片主要投資方是南廣影視與文津時代。
2012年《無問西東》電影發布會上,李芳芳被詢問電影檔期時,回答道“上映的問題要去發行方”,可見當時電影檔期並未確定。2013年南廣影視董事長徐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透露,《無問西東》已經進入修改剪輯階段,有望在該年暑期檔上映,但隨後電影杳無音信。隨後幾年電影官方再次虛晃幾槍,電影公映像是海市蜃樓。直到2016年企鵝影業才參與出品發行,《無問西東》正式上映開始有了眉目。這種情況下,有業界人士猜測,或許《無問西東》雪藏的五年是因為內部發行原因。
影片正式上映後,電影中四段看似平行其實各有牽連的故事,年代背景從1920年一直綿延到2010年,敘事過程中涉及到民國學人思潮、抗日空戰、文革批鬥等特殊歷史事件,章子怡與黃曉明主演的故事則不避諱的展現出了個人面對時代洪流下的渺小與脆弱。這樣的電影內容讓人猜測,《無問西東》放之五年前的電影環境或許內容較為敏感尖銳,被迫雪藏。而近幾年隨著審核部門對電影內容尺度的放松,電影人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芳華》的熱映也為讓年代懷舊片打開了新的市場,《無問西東》此時上映算是天時地利人和。
《無問西東》聯合制片人之一陳煥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於電影的延期,表示“很多特技、效果花了很長時間,好在導演李芳芳對她拍的東西很自信,毛片出來以後效果很好,又有更多公司加入投資”。
據悉,這部電影投資規模過億,但並未透露具體數額。目前《無問西東》貓眼預測票房4.14億,綜合票房占比33.2%,排片占比21.7%,上座率則達到了15.6%,同期電影中該電影上座率最高。
《無問西東》、《芳華》皆陷輿論風波, 文藝片的最終歸宿是何處?
《無問西東》與《芳華》的接連成功是出乎意料的。
近幾年,《芳華》14億票房登頂文藝片票房榜首,剩下是一個巨大的斷層,2016年同樣的文藝大片《我不是潘金蓮》票房4.82億,《羅曼蒂克消亡史》票房1.22億,2015年代歷史片《太平輪》上下兩部總票房2.4億左右。有媒體統計,2013年至今,票房過億的文藝片一共11部,但其中票房兩億以上的電影只有4部,而這四部電影均是王家衛、張藝謀、馮小剛等一線大導作品。
文藝片已經打破叫好不叫座的魔咒甚至從低成本走向大體量了嗎?或許言之尚早。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一共51部,其中文藝片只有兩部《二十二天》(票房1.03億)與《岡仁波齊》(票房1億)。而這兩部片都引起了很大的輿論風潮,前者因為慰安婦的問題受到爭議,後者被認為是“放下藝術片身段,情懷營銷”。
《芳華》雖達到高票房,但在去年年底臨門一腳陷入撤檔事件,導演馮小剛在微博上幾次發言引起一波網絡輿論,輿論導向下部分公眾認為電影是因為內容敏感而審核失敗,不允公映,一時群情憤慨。而就在公眾認為《芳華》無法再次上映時,去年12月15日電影正式上映,一番波折下來,《芳華》獲得了極高的輿論關註度,但是不免被詬病“悲情營銷”。雖然後期《芳華》憑借口碑獲得大眾認可,但是輿論風波始終是個黑點。
而《無問西東》前期因為5年延期勾起了公眾的好奇心,但因為檔期處在春節前的冷淡期,關註度比起商業大片並不算高,豆瓣口碑6.5分也並不亮眼。而在第一天公映後豆瓣評分跌至6.2分,電影宣發方發朋友圈,指出有人惡意1分差評《無問西東》,並強調此次的惡意差評是背後有組織、有紀律的行為,痛斥惡意踐踏的公關團隊是電影行業的毒瘤,而惡意毀壞電影口碑則是“電影行業的自殺行為”。
而吸引眼球的是,公映第二天《無問西東》的口碑迅速回升,這看起來像是一次眾誌成城的口碑救援行動,公眾為良心電影進行正名。但豆瓣上確有網友爆料《無問西東》 1 月 14 日周日刷分,ID 為“達康書記的 GDP”的豆瓣網友發帖稱,“一個半小時漲 2881 個評價,三個多小時漲 4377 個評價 ”。並有網友加碼爆料,水軍群里布置為《無問西東》刷分的任務截圖,“一年以上的賬號且沒做過《無問西東》的看到直接做,點看過,打五星,評語自己寫15 字”。
這些消息是否屬實並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是《無問西東》的口碑兩極化又急速回暖現象讓它有了爭議,也有了輿論關註度。
於是不難發現,似乎完成市場收割的文藝片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得先在輿論風波里滾得一身泥,才能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而無法得到輿論關註的文藝片,即便口碑上得到大眾認可,也很難在票房市場上獲得成功。2017年映前入圍金馬獎7項提名的《相愛相親》票房1824萬,業界備受期待的《嘉年華》票房2220萬,段奕宏演技爆發的《暴雪將至》票房2715萬。
《無問西東》里有一句臺詞,“什麽是真實?你看到什麽、聽到什麽、做什麽、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或許也是所有電影市場該有的真實。
“我認為此片公映成績可能過不了2000萬。”《小偷家族》點映過後,一位業內人士在朋友圈寫下這樣的判斷,他的理由是,影片所帶來的精神領域的“廢墟感”將無法得到中國觀眾的呼應。與此同時他肯定了影片的品質:“電影真的回味無窮,金棕櫚實至名歸。”上映兩天後,截至8月4日中午12點,《小偷家族》的票房已經超過2070萬元。上述業內人士的預測被擊破。
上海電影節期間,金棕櫚新貴《小偷家族》被秒殺,原價120元的電影票在閑魚被黃牛炒到1000元,搶到首映入場券的影迷如同中了頭彩,經過電影節一輪口碑發酵後,豆瓣標記《小偷家族》想看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上映首日即8月3日的排片量為9.8%,上海地區的排片量為15.3%,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8月4日,排片占比為8.1%,位列第五。
鑒於《小偷家族》的文藝片類型,體量較小,影片代理發行方的華影天下此次篩選以《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等此前一系列文藝片數據表現較好的影院做精準發行。8月1日,以上海地區為例,選擇12家影院進行超前點映,每個場次上座率幾乎都是百分之百。據透露,片方對《小偷家族》票房預期在1億左右。
與此同時,在藝術電影發行方面頗有經驗的大象點映就《小偷家族》組織了十城30場超前點映,場均147人,上座率在96.6%左右,售票情況最好的一場電影位於西安,開票20分鐘內即售罄。《小偷家族》在影迷群體中熱度較高,據了解,此次發起人當中有不少微博電影大V主動加盟,電影博主“次等水貨”在全國八個城市同時發起八場超前點映,相當於一個人買了1000張電影票,這是大象點映以往項目中比較少見的情形。
就影片風格而言,《小偷家族》如同“啞劇”一般,所有的情感輸出近乎沈默與喑啞,隱藏細節都有待於觀眾反複琢磨,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背後是無盡的傷感與悲涼,溫情只存在於幾個微小瞬間。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日式電影的表達節奏和表達方式相對比較陌生,部分觀眾在觀影中途“走神”,觀感壓抑。“電影節的氛圍和正式上映完全不一樣,電影節期間看電影甚至有鼓掌的現象,但到了正式公映,有一個小時看不下去退場的,也有睡著的。”相關發行人士坦言,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的排片低於預期,預期排片原本在20%左右。
上周公映的《西紅市首富》、《狄仁傑:四大天王》本周仍然占據了較大比例的排片量,同檔期的國產動畫《風語咒》、歌舞片《媽媽咪呀2》同樣來勢洶洶。《小偷家族》的生存空間接下來可能會被進一步擠壓。
梳理往屆金棕櫚得主,上一部在國內公映的戛納金棕櫚影片還要追溯到2004年,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鋼琴家》,它同時包攬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影帝殊榮,由於種種原因,影片在獲獎後一年在中國公映,上映時悄無聲息,票房為300萬。在此後的十多年中,沒有一部戛納金棕櫚影片在中國大規模公映,《小偷家族》是多年來首次引進中國並投放商業院線的戛納金棕櫚影片,由此可見,電影市場對於文藝片的票房前景一直都不太樂觀。
以《追捕》、《人證》為代表的日本電影,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紅遍全中國,但2000年之後,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跌入冰點。2017年9月1日在內地公映的《銀魂》以8143萬的成績成為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拿到的最好票房,和排名第二位的《寄生獸》同樣都屬於漫畫改編電影,部分影片票房不足千萬。
與之對比的是日本動畫電影不斷收獲破億票房,《你的名字》以5.7億元成績創造日本引進片票房紀錄,《哆啦A夢》系列縱使口碑下跌,票房依舊穩健。日本真人電影與日本動畫電影從形式到風格都大相徑庭,在日本漫畫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新一代年輕觀眾,日本動漫無疑有著更強烈的親和力與市場號召力。
作為近幾年在中國影迷範圍內炙手可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看上去“自帶流量”,他過往的作品包括《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在電影評分網站上口碑不俗,擁躉眾多。當普通觀眾真正面對敘事如此舒緩、情感如此細膩的作品,市場表現仍然要打上一個巨大問號,事實上,他的上一部作品《第三度嫌疑人》通過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放映,票房僅有452.2萬。此次《小偷家族》能否打破日本真人電影多年來在中國市場的頹靡,待到正式上映之時才能見分曉。
在大象點映內部人士看來,電影市場上的主流觀眾首選商業類型片毋庸置疑,像是枝裕和這樣的藝術片導演的受眾體量一定不大,與此同時,願意主動觀看藝術電影的觀眾數量在穩步增長當中,雖然遠遠未到能與商業類型片受眾抗衡的程度,但也是不能忽視的分眾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