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PO放緩或因審核部門前後台輪崗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78157.html

近期IPO的步調放緩讓市場稍稍喘了口氣,不曾想,這一放緩竟是審核部門「人為」造成的?據證券市場週刊報導,某地方上市辦相關人士透露,IPO放緩主要是因為IPO審核部門前後台的輪崗和企業補半年報導致。

記者瞭解到,證監會在今年3月份啟動大範圍職位調整,此次輪崗方案涉及處級以上幹部共41人。作為掌握IPO和再融資生殺大權的「權力部門」,發行 部是干部輪崗的重點區域。消息人士稱,發行部6個處長都要輪崗到其他「非權力部門」,即證監會18個內部職能部門中其他9個不具有行政審核權限的部門。

據瞭解,發行一處和二處主要負責主板和中小板的IPO審核,三處、四處主要負責審核上市公司再融資,五處主要負責對保薦人和保代人的註冊管理,綜合處主要負責將申請文件分發並向國家發改委徵求意見以及組織初審會並負責記錄。上述處室部分領導出現在輪崗名單中。

某地方上市辦相關人士表示,IPO不會停,目前正處在審企業補充審計半年報、更新招股材料的高峰期,預披露和發審會出現空窗期主因還是證監會IPO審核部門前後台的輪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19

2013年下半年香港貸款增長放緩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2/2013.html
根據金融管理局佈告,2012年12月全港貸款總額為港幣55,693.33億元,同比増長9.62%,而2012年全港貸款平均總額較2011年高11.00%。其中貸款增長動力源自2011年第四季的增長,令2012年上半年全港貸款平均總額較2011年上半年高13.82%。
雖然貸款有近一成增加,但2012年12月全港貸存比率是67.12%,與2011年12月相若。其原因是2012年內有大量熱錢流入,2012年12月全港存款總額為港幣82,973.57億元,同比増長9.30%,而2012年全港存款平均總額較2011年高7.83%。
 
按道理今年本地零售銀行業浄利息收入亦應該有近一成增長,但實際上仍要看個別銀行的息差變化和貸款政策而定。根據恆生銀行(00011:HK)2012年6月的中期報告,每股中期盈利4.87港元,同比增長14.05%;淨利息收入港幣82.86億元,同比增長8.50%;浄息差174點子,同比增長3.57%;客戶貸款港幣5,049.02億元,同比增長僅有0.25%。值得留意的是恆生銀行(00011:HK)2012年下半年客戶貸款港幣4,805.74億元,並沒有隨外圍有所增加。至於由中銀香港(02388:HK)2012年6月的中期報告所示,每股中期盈利1.0634港元,因雷曼迷債於2010年回撥令其同比減少6.25%;淨利息收入港幣126.19億元,同比增長23.70%;浄息差164點子,同比增長16.31%;客戶貸款港幣7,467.52億元,同比增長6.80%。整體而言中銀香港(02388:HK)貸款政策較恆生銀行(00011:HK)進取,但其2012年上半年增長卻不如外圍,浄息差拓寬是其淨利息收入增加動力來源。
 
由於香港貸款於2012年下半年增長放緩,而不管是恆生銀行(00011:HK)或中銀香港(02388:HK)於2012年上半年客戶貸款增長亦不如大圍積極,因此以淨利息收入計兩隻本地零售銀行難以有大突破,固2012年全年業績估計只有低兩位數字增長。由無論如何,中銀香港(02388:HK)營運上始終較恆生銀行(00011:HK),這個亦是中銀香港(02388:HK)長期股價把恆生銀行(00011:HK)愈拋愈遠的原因。以2013年2月15日收市計,中銀香港(02388:HK)收報每股26.95港元,息率4.41%,市盈率13.95;恆生銀行(00011:HK)收報每股126.20港元,息率4.12%,市盈率14.46。以現息率和市盈率計,恆生銀行(00011:HK)相對中銀香港(02388:HK)偏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21

中國增速放緩與危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06

FTav:很明顯,中國正在發生一些重要的事情。

兩位數的增速已經被時間遺忘,接近十的單位數增長也已經高於市場預期(不管這是否有價值)。單是增速下滑的影響就是巨大的,任何預測的數值都可能對大宗商品價格、全球經濟不平衡和其它更多方面造成潛在的影響。野村證券認為,今年晚些時候,中國經濟增長有30%的幾率會跌至7%以下,而巴克萊銀行甚至談論了經濟增長只有3%的可能性。

我們不得不開門見山:越來越多跡象說明,中國經濟不能也不會以過去幾年的方式繼續發展下去。其中包括了增長的組成,以及我們下面提到的增速本身。

中央政府已經認識到,事情不能再以過去的方式發展,並公開談論了擺脫極度依賴投資的經濟結構的再平衡過程。最近,中央政府也積極表態願意容忍經濟增速下滑,但看起來,他們對最近某些不佳的經濟數據感到越來越擔憂了。

最近有中國高官公開談論今年可能無法到達7.5%的增長目標,這可能並非巧合,雖然這個目標已經低於很多人的預期。上個月,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至令人震驚的水平,導致了巨大的市場恐慌,很難相信這完全是有意策劃的,今年公佈的大量經濟數據也遠低於預期——尤其是一季度的GDP。二季度GDP雖然達到了被下調的預期,但數據細節仍難以讓人安心。

這是否意味這危機降至?比如說,這是否意味著一場金融危機、GDP馬上萎縮、或社會不穩?

我們不肯定。

與過去出現經濟增長下滑跡象相比,中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很不一樣,出現了很多改變(流動性、房地產市場、不穩定的理財產品等),這和基本面潛在的改變有關係:由出口驅動的增長下滑、人口狀況變化,以及最近信貸驅動的投資潮。

這可以認為是區分症狀和病因的問題。

預測這一切將怎麼結束和具體的時間框架就更難了。據我們最近的觀察,看起來現在驅動增長和製造不平衡的兩樣最重要的工具——流動性和信貸,現在已經開始受到衝擊了。

為瞭解釋這點,我們回到一開始關於失衡和增速下滑的論點。

這裡,我們希望利用北大教授佩蒂斯的分析——基於投資和消費在經濟中比例的分析。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級高點42%飆升2010年令人發狂的48%。如下圖所示,這絕對是令人發狂的,極端不穩定的水平。總而言之,這是史無前例而且不可持續的。

(投資佔GDP比重的歷史變化:深藍色代表中國,其它代表其它亞洲國家)

如下表所示,中國09-11年投資佔GDP的比重達到48.2%,但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也上升至5%,ICOR越高意味著資本的生產效率越低。一個認為中國高度依賴投資的發展模式行之有效的觀點是,這是城鎮化驅動的,同時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仍很低。但這兩個論點都有點離題了。

問題在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基建投資已經驅動了越來越大比重的GDP增長。為了讓增長保持在接近最近的水平,並擺脫債務驅動型投資的過高比重,實現再平衡,中國的消費將不得不出現現象級的快速增長,填補投資下滑帶來的空缺。在去年12月9日的文章裡,佩蒂斯給出了如果中國經濟未來5年投資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佩蒂斯還表現出擔憂,10個百分點並不足以完成轉型,而且在不會引起金融危機風險的前提下,中國實際上並沒有5年的時間完成這個目標。)佩蒂斯寫道:

為了讓轉型發生,中國投資增長必須遠低於GDP增長。那要低多少呢?這個算術問題很簡單。這取決於我們假設未來5年的GDP增長是多少,同時為了滿足經濟轉型的條件,投資增長必須低於GDP增長約4.5個百分點,甚至更多。

如果中國GDP增長維持在7%,那麼,中國投資增長必須為2.3%。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為5%,投資增長必須為0.4%。同時,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為3%——這非常接近我未來10年的預期,那麼投資增長就必須每年萎縮1.5%。只有通過這個方式,未來5年中國投資佔GDP的比重才能下降10個百分點。

這個結論應該很明顯,但對於很多分析師而言,特別是那些賣方分析師,這可能仍需要作進一步的解釋。在中國過度投資仍以極高增速增長的情況下,任何有意義的再平衡過程,都必須伴隨這投資增長的大幅下滑,甚至可能出現投資增速的萎縮。

中國一直把增長放在首位。投資一直驅動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增長也帶動了更多的投資。

為了完成增長目標,中國一直故意通過一系列的資本措施,壓制家庭消費。這些措施與廣泛的政治和社會政策存在高度的聯繫,而且在不得罪在現有體制下廣泛獲益的固有利益集團的前提下,短期內撤銷這些政策是極其困難的。

這些利益集團包括大型國有企業、通過發展房地產獲利的地方政府、以及不希望他們的孩子與農民工兒女競爭學位的城市中層家庭。

回到主題。中國二季度GDP數據和其它相關的數據可能是雙重的不利消息。經濟增速在放緩——二季度的數據本身看起來就充滿了疑問,而且經濟的再平衡過程並沒有發生。只要看一下以下來自資本經濟研究中心的圖表就知道:

(灰色為消費對增長的貢獻,藍色為投資對增長的貢獻、黑色為淨出口對增長的貢獻)

另一方面,中國影子銀行部門過去幾年蓬勃的、創新性的增長並非偶然。這只是大規模流動性注入中國經濟體所造成的影響——一個傳統銀行部門規則狹隘受限的經濟體。對中國影子銀行累積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感到越來越不安,但人民銀行已經默許這些活動好多年了,尤其是因為這支持了那些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的經濟部門的增長。

中國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理財產品管理者想盡辦法滿足客戶的贖回,以及鄂爾多斯政府不得不借錢支付工資,這些都是病狀。

這都是嚴重的病狀。路透已經撰文表示,如果北京當局繼續推進公佈的金融改革計劃,那麼市場將會出現更多的波動和不安。著名對沖基金經理Jim Chanos認為,房價下跌會造成中國中產階級的不安,同時,給予銀行更多設定存貸款利率的自由可能意味著大規模的爭搶存款行為。Quartz編輯Matt Phillips也認為,如果中國的資本流入出現逆轉,將可能帶來可怕的影響。同樣的,理財產品的大規模違約可能導致銀行擠兌。

實際上,像這樣的意外事件之前已經發生過。2012年年底發生的理財產品違約事件就導致了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前的示威活動,還有2011年底溫州發生的債務危機,以及不斷展期的地方政府債務。至今,北京當局已經找到方法限制這些事件的破壞力,避免事件進一步發酵。

除了以上這些,中國人民對空氣污染和徵地問題的不滿越來越大。(略去數百字)。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對銀行系統、媒體和互聯網有更大的控制力。但中國的法制和產權規則仍然薄弱。與擁有城市戶口的人相比,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享受的權利更少。可能正如很多人所說的,中國人民的權利一直向經濟增長妥協。可能沒人願意想像,這種妥協能持續多久,如果不能持續下去可能會發生什麼。

不要低估資本流動的重要性,這可能可以稱為是一個「病狀」。外資資本流動和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資本控制和其國內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

西北大學的Victor Shih教授在2011年估計,如果中國的資本外流達到1萬億美元將給中國的銀行系統帶來麻煩。但儘管到那時候,如果人民銀行希望向系統注入流動性,它仍可以贖回央票,重新激活回購操作,甚至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中國當局維持這種不平衡但高速增長模式的能力肯定有一個極限。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就業問題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就是一個明顯的傳導機制。但中國的人口老年化問題似乎更早地激起了大家的注意。但這可能出現變化。中國製造業PMI中的「就業」部分已經萎靡了一段時間了。雖然存在價格控制,策略豬肉儲備,但消費者物價仍是另一個制約因素。

總之,「中國特色」並沒有太多的內涵。中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很多問題,因為中國獨特的增長方式已經證明了。但最終,這一切都是另一種形式的踢皮球,從本質上說,「中國特色」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43

一張圖預測美聯儲何時開始放緩QE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24

近些日子關於美聯儲何時開始放緩QE的推測層出不窮,據PaddyPower統計,從各家投行、機構的預測來看,預測美聯儲至少要等到2014年之後開始放緩QE的機構最多,也有許多機構預計這個時間點會在今年12月到來。

據彭博調查,PaddyPawer統計得出下圖,清楚地顯示了預計美聯儲何時放緩QE的華爾街投行意見:

一些華爾街投行的對於今年9月美聯儲是否會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推測:

巴克萊銀行:「美聯儲的鴿派聲明並不能妨礙美聯儲在9月開始縮減QE規模。」

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美聯儲的聲明不能改變在9月開始放緩QE(的預期)。」

CRT資本:「就業數據不會妨礙美聯儲放緩QE的計劃。」

GMP:「非農就業報告不會改變美聯儲於9月開始縮減QE的計劃。」

MFR:「8月就業數據即使沒有反彈,美聯儲也有可能推遲縮減QE規模。」

Miller Tabak:「美國就業數據處於支持縮減QE規模的『範圍』內。」

Newedge:「7月的就業數據對於美聯儲來講具有『迷惑性』。」

PIMCO:「美聯儲依然有可能在9月放緩QE。」

RBS:「美聯儲依然處於9月放緩QE的軌道上。」

法興銀行:「非農就業報告不太可能改變美聯儲放緩QE的時間表。」

道明證券:「就業數據並不意味著美聯儲9月放緩QE的步伐會推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69

亞洲困局:增長放緩+利率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38

ZeroHedge:

全球信貸週期會同時面臨兩大挑戰:增長放緩為收入和現金流的產生增加了壓力,而融資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信貸情況在增長復甦時表現最佳,同時資產負債表的改善使得信貸情況有顯著進步。在信貸週期的中期,由於增長平穩、融資情況好轉,信貸情況也會表現良好(當然息差交易是重要的改善因素;以及隨著資產負債表變得複雜,也會有新的風險產生)。

然而,當信貸週期步入後期,當槓桿增加、週期步入下行階段時,負面風險開始出現;而這就是亞洲的現狀。

這對我們的違約處於良性狀態下的環境來說很關鍵,因為高槓桿的公司、放緩的GDP以及上升的真實利率都是2007-2009年違約高峰(唯有動用史上最大規模貨幣援助來緩解危機)出現的原因。

真實GDP和真實利率之間差異變小甚至為負的時期,公司融資環境尤其困難:要麼現金流的產生很艱難,要麼融資成本高昂,要麼二者皆有。結果就是違約率升高。

融資成本升高是廣泛出現的現象;即使美國國債收益率變得穩定,但還有很多因素使得這種現象很難扭轉。融資成本升高是「真實」出現的——高利率再也不能被高通脹所解釋,而且目前融資成本的上升意味著真實GDP增長率和真實利率之間的差異是自從2008/2009年以來和與2001/2002年之前相比來說最小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9

美聯儲Rosengren:放緩QE為時過早 且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29

鴿派的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表示,9月美聯儲沒有宣佈放緩QE是因為美國經濟增長低於預期,以及財政政策問題給經濟前景帶來的風險。

「如果美國財政問題不是那麼不確定,美國真實GDP數據和就業數據更加強勁,美聯儲應該在9月份就採取行動了。」Rosengren週三表示,他今年擁有投票權。

上個月FOMC會議美聯儲維持QE的決定震驚了投資者,在國會討論如何結束政府關門,以及是否提高債務上限時,美聯儲保持了貨幣刺激。

Rosengren表示,他「明確地強烈」支持美聯儲上個月的決定,「未來經濟前景依然面臨很大的下行風險,」如果經濟像官方預測的那樣增長,那麼「美聯儲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放緩QE。」但是他也警告,「如果經濟出乎意料地放緩,我們可能將實施比現在預計的更大的刺激計劃。

Rosengren同時還表示,美國政府預算問題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利率上升危及部分地區的經濟表現,這讓美聯儲保持了QE刺激。

至於美聯儲何時開始放緩QE,Rosengren稱,「我們需要看經濟數據,看它在未來3年內是否像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達到充分就業,是否達到2%的通脹目標。」

他強調,美聯儲的行動不是由華爾街想要我們做什麼或者我們應該做什麼來決定的。

如果政府關門持續,「很難計算對經濟的影響」,Rosengren表示,「我們將從私營部門獲得數據,但是如果我們無法獲得可靠的政府統計數據,那我們很難衡量現在的狀況。」

他表示,隨著美聯儲即將召開下一次會議,九十月份的數據將非常重要,如果無法獲得這些數據,那將很難要求改變刺激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59

美銀美林調查:基金經理們仍認為美聯儲最可能在12月份開始放緩QE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705

美銀美林的利率和外匯策略小組公佈10月份的調查顯示了一個有趣的結果,接受調查的基金經理們仍然認為美聯儲在12月份的FOMC會議上最有可能開始削減QE

美銀美林10月4日-9日的調查顯示,在全球接受調查的80個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中,

37%認為美聯儲將於今年12月份開始削減QE

31%認為美聯儲將於明年1月份開始削減QE;

25%認為美聯儲將於明年3月份開始削減QE。

但是,因為美國政府關門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華爾街(包括美銀美林)的許多經濟學家都已經排除了美聯儲2014年前開始削減QE的可能

上週,美銀美林經濟學家Ethan Harris調降了美國三季度和四季度的GDP增長預期,稱政府支出下降,以及政府關門導致僱員暫時離崗是重要原因。他還稱:

雖然美聯儲仍有可能在12月份削減QE,但是美聯儲更有可能等到明年1月份開始行動。」

美銀美林的調查還顯示,做多美股成為最「擁擠」的交易,緊隨其後的是做空美債和做多美元/日元。

Harris稱:「實際上,美聯儲不可能會在10月29日-30日的FOMC會議上開始削減Q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7

三星利潤增速大幅放緩 承諾派息至創紀錄的2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980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發布2013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其營業利潤自2011年來首次出現環比下滑。三星警告稱,疲軟的盈利增長勢頭將延續至2014年。 三星第四季度營業利潤為8.31萬億韓元,同比減少5.95%,環比減少18.23%,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降。其第四季度凈利潤為7.3萬億韓元,凈利潤率12.3%。相較之下,去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為8.24萬韓元,凈利潤率為14%。 作為營業收入主動力的三星移動數碼事業部利潤失速,主要因為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其移動業務第四季度的運營利潤為5.47萬億韓元,低於第三季度的6.7萬億韓元。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於蘋果公司的新款iPhone吸引了高端用戶,而來自中國廠商的廉價智能手機則沖擊了三星的中低端產品。去年年底蘋果與中移動簽署了協議,目前中移動已經開始發售支持自主網絡的iPhone。 此外,迫於投資者要求增加對股民回饋的壓力,三星電子承諾將全年的紅利增加至創紀錄的20億美元。去年11月份該公司稱,將把2013年的股息收益率從過去的0.5%提高到1%,但仍然不及蘋果的2%。 三星股價周五上午在首爾證券交易所上漲1%。三星表示,由於正值IT行業“淡季”,收入增長不太可能在本季出現,但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重拾動能。 本次財報亮點在於三星的半導體業務,該部門斬獲營業利潤1.99萬億韓元,環比下降3%,但同比高出40%。該部門業績攀升主要受益於存儲芯片價格反彈、部分業者退出市場,以及現存生產企業產能增加。 該公司指出,去年第四季度業績下滑的部分原因在於韓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勁的韓元蠶食了大約7000億韓元的收益。 本周早些時候,韓元已比去年6月的低谷時期上漲10%。 進一步的盈利阻力來自於上季度三星支付給員工的高達8000億韓元的特殊獎金,以此紀念李健熙的管理策略實行20周年。該管理策略是三星集團主席李健熙(Lee Kun-hee)在1993年公布的一項新戰略。 盡管三星希望借4月份新一代智能旗艦手機Galaxy S5的上市來促進銷量增長,但三星與蘋果在高端產品市場的競爭仍然激烈。移動設備行業的增長愈加集中於低端智能手機領域。不過,該領域來自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威脅也在增加。 據FT引述德國貝倫貝格銀行分析師Adnaan  Ahmad本月評論稱: 這僅僅是營業利潤下降的開始,三星手機的利潤結構將在未來12-18個月承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58

Twitter遭遇「成長煩惱」:新用戶增長放緩 殭屍賬戶攀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485

Twitter開年就迎來三大打擊:新增用戶數量極少,股價大幅跳水,財報電話會議上,CEO Dick Costolo遭受華爾街分析師的質疑。

投資者將目光都聚集在用戶增長放緩上了:用以衡量用戶參與度的時間軸(Timeline)瀏覽量下滑,用戶增長不及當初承諾的水平。Twitter披露其月均活躍用戶數總計有2.41億。自上季度以來,新增用戶數僅900萬人,其中,美國地區新用戶微增了區區100萬。

Twitter

Twitter

Twitter

一位分析師表示,他不相信Twitter美國用戶數量能夠加速增長。Twitter首席執行官Dick Costolo被不斷質問:「在吸引新用戶方面,你究竟做了些什麼?」

Twitter

在分析師提出的諸多問題當中,華爾街見聞節選了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問答對話:

問題一:Twitter用戶數量能夠達到2億人嗎?

Costolo可能將僅有100萬美國新用戶的實際情況假想為了300萬。縱然將實際增量翻三倍,那也要12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美國本土用戶增加到2億人。但是,公司能達到這個目標嗎?五年還是六年?

Costolo回答: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Twitter,吸引更多新用戶,我們已經制定了相關計劃。現在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相信這項變革的累積效應能在今年令用戶增長曲線向好的方向發展。對此,我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過,目前還無法預計用戶增長將改善到何種程度,以及將何時發生

那正是Twitter的問題所在——多數社交媒體用戶增長曲線要麼是利好的,要麼是有害的。這些增長曲線基本遵循可預測的「曲棍球球棍式的增長」模式,也就是增長非常迅速。但之後將進入「高原模式」——即遭遇增長瓶頸,一如攀上了更高的海拔線,卻無法再持續上漲。Costolo相信他能夠將局面從「高原模式」扭轉為「曲棍球球棍式的增長模式」。

問題二:」殭屍賬戶「究竟有多少?

Costolo是否可以回答一個長久以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問,就是那個Twitter一再拒絕回答的問題——究竟有多少人登陸這個社交平台之後又迅速將其拋棄?

Costolo 回答:

關於那些留下來並活躍於Twitter的新用戶的具體人數,我們不會明確公佈。

Twitter已經意識到,新用戶很難說清楚使用這個社交媒體工具的最佳使用方式,公司也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使Twitter變得更好,使用起來更為簡單方便。提升用戶體驗正是Twitter將努力實現的目標。

Business Insider認為,

只有那些持續活躍的用戶數據才是比較可靠的,也是衡量一個社交媒體是否健康發展的最為有用的指引。

根據Twitter賬戶獨立跟蹤機構Twopcharts的監控數據顯示,Twitter共有9.384億註冊賬戶。換句話說,有10億人曾經試用過Twitter,但實際上每月僅有將近1/4的人登陸他們的賬戶。這意味著6.97億用戶註冊了Twitter,但之後並未再登陸。

Twitter

此外,非活躍賬戶數量還在攀升Business Insider去年11月在檢視該數據時發現,Twitter註冊賬戶共有8.83億,但其中6.51億都是不活躍賬號。過去三個月間,這些」殭屍賬戶「已經攀升到了4600萬。簡單來說,假設有5個人註冊成為Twitter新用戶,那麼其中約有4個人就會變成」殭屍賬號「,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Twitter

也就是說,在新增用戶群中,6人中僅有1個人的Twitter賬戶是活躍,其餘5個就變成了「殭屍賬戶」。

還有很多人登陸賬戶的目的就是為了看看他們感興趣的人都發了什麼內容,匆匆瀏覽一下而不是自己發一條Twitter。但這類群體也被Twitter劃歸為活躍賬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70

習近平明確經濟發展適應新常態 中國容忍經濟放緩(轉發) 世德散人

http://xueqiu.com/6355936297/29218692
國家領導人近期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令外界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確認「新常態」:中國容忍經濟放緩

  國家領導人近期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令外界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作為近年來重要的經濟術語,「新常態」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裡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儘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但「新常態」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一名部委官員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也呈現出「新常態」,「從近兩年的宏觀數據和工作實踐來看,我們應該盡快轉變認識,從過去的『常態』轉變到『新常態』。」

  上述官員表示,「新常態」的提法在大部分經濟領域的官員中有較高的認可度,此次習主席明確這一提法統一了思想。同時,中國容忍經濟放緩的態度有了基礎,調結構的思路再次得到確認。

  中國式「新常態」

  在埃裡安提出「新常態」概念後,不同領域的人士在金融、商業和宏觀經濟等領域給出過不同的含義。在2010年舉行的第40屆達沃斯論壇上,有嘉賓提出,世界也許再也無法回到金融和經濟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它將面臨一個全新的「正常」狀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一篇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文章中提到,全球危機步入「新常態」,傳統上,經濟危機可能表現為連續若干年的負增長,但是,由於大劑量的調控政策被強力推出,現階段的危機並不表現為負增長,而是表現為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

  後危機時代,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聚焦「新常態」這一概念,越來越多的人士用這一概念來分析中國經濟。2012年,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表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符合「新常態」增長率。惠譽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將避免「硬著陸」。

  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到底有著怎樣的特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昨日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考慮到中國技術水平與前沿國家的差距,與過去的常態相比,「新常態」可能會有幾方面的特點:增長速度可能會比過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與全球範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較高水平;推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將轉向主要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多元的創新;經濟結構也將會發生新的變化,比如,服務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投資的比重會達到峰值並緩慢降低。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則對本報稱,在「新常態」下,一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高速增長,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式增長變成創新和消費驅動增長,三是同一般經濟增長時期相比,這個時期要把防風險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困難,充分估計風險釋放的壓力。

  「新常態」下的新危機

  面對「新常態」,世界主流輿論均在反思中尋求突破,不同經濟體的危機和解決方法成為討論的焦點。本報梳理多位分析人士的觀點發現,目前主流輿論口中的「中國危機」主要體現在地方債務壓力、金融風險、產能過剩、要素成本上升等方面。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王一鳴就曾表示,「新常態」下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四點:第一,產能過剩矛盾趨於突出;第二,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第四,財政金融風險有可能增大。

  一位多年從事債券投資的市場人士對本報稱,現在和10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正在走入瓶頸。「過去10年我們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國際經濟貿易的市場份額,靠的是低成本,而這個成本優勢在今後5~10年內很可能被大幅削弱甚至喪失。」

  大華銀行(行情 專區)的最新研究報告稱,隨著中國進入改革、結構重組和再平衡的新階段,其經濟亦進入溫和增長的「新常態」,這一緩慢增長勢頭有可能延續到2014年第二季度。

  最新的數據也證實了上述觀點。剛剛公佈的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雖環比回升0.1個百分點,但絕對數值仍為歷年同期最低。交通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鵠飛亦撰文表示,中國4月PMI雖實現了連續兩個月的小幅回升,但與歷年同期相比,製造業景氣回升動力偏弱。

  對於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有官方人士對本報表示,中國近期經濟增速的放緩其實是從2010年四季度開始的,這是經濟增長「轉階段」的必然過程,經過了3年多的時間後,「基本快調整到位了,低也低不到哪裡去,高也高不到哪裡去,大家要適應」。

  劉培林認為,「新常態」的基本特點,主要是由與前沿國家的技術差距決定的,是由經濟基本面因素變化決定的。識別「新常態」,要點是客觀,而不是樂觀或悲觀。比較準確的預期,會使新舊常態之間的轉換得以平穩實現。

  戰術上如何未雨綢繆

  為應對新形勢,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出台了各自的措施。其中,中國的「轉型」和「溫和刺激」引來較大關注。大華銀行的前述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已經對潛在的增長阻力做出了切實的響應,只是政策較為溫和且更具針對性,這與全球金融危機後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截然相反。

  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係,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多位市場人士均表示,中國目前的總體調控思路是不出台大規模刺激、堅持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落實減政放權等舉措。與此同時,推行自貿區和「兩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盡快挖掘新的紅利。事實上,中國政府此前已經加快了對基礎設施和保障房建設的投資。

  劉培林稱,「新常態」的最終形成,不光要靠客觀的預期,更離不開順應規律的政策,和紮紮實實的改革與行動。中國現階段的「新常態」,有兩方面主要任務:眼下比較緊迫的是,化解舊常態下形成的一些經濟、金融和社會風險因素;同樣緊迫但意義更加重大、影響更為深遠的任務,則是推動轉型升級。

  具體來說,劉培林認為能否推動設備更新升級盡快取代房地產(行情 專區)成為帶動投資增長的新力量,已經成為攸關全局的關鍵。「倘若做不到這一點,不僅眼下的風險化解缺乏高質量的增長做保障;更值得擔憂的是,期待中的『新常態』將遲遲難以形成,增速長期低於目前發展階段應有的水平,這將是我們非常不願意看到的被動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1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