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TWM
|
||||||
總計掌管約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坦伯 頓新興市場團隊,每一位都是由墨比爾斯親自挑選、面試的精英,這些跟著大師走遍全球的成員,首次公開團隊合作的幕後故事。 經過新興市場教父 多年的悉心訓練,他們將成為投資界的未來新星。 撰文‧莊 芳 「好奇心。」「要做成功的投資人,最重要 的是好奇心。」研究新興市場投資長達四十年的墨比爾斯,受訪時描繪心中成功投資人的樣貌。話一說完,又立即補充:「我想更精確一點地說,應該要具備對人、 事、物『充滿懷疑的好奇心』。」他說,光是好奇還不足夠,應對每件事情感到懷疑,詳細加以分析,「這個世界非常多變,必須擁有開放思想、不斷學習。」其實 他的看法完全反映在他一手打造的團隊上。除了忙於投資研究、拜訪公司,墨比爾斯還親自管理來自世界各地十七間辦公室,總計約四十八位分析師與投資組合經理 人。 就連挑選成員,也絕不假手他人。「我記得接獲面試通知時,以為主考官是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想不到一進門卻看到墨比爾斯坐在眼 前。」二十八歲即進入坦伯頓新興市場團隊的龐年新坦言,當時感到非常興奮,竟然有機會和大師面對面聊上一個小時。 試煉一:好 奇 每個人都是消息來源 從市井小民問景氣「一小時裡,他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從過去學歷到工作經歷,無一不聊。而且,特別關心對風險分析的看法。」那時龐年新才工作約六年時間, 盡其所能地滿足大師所有疑問,最後成功錄取成為精英部隊的一員。 這些成員要和墨比爾斯一樣,親自走訪每家公司,即使僅有一小時的會談時間, 必須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帶著長長一份問題列表,逐一詢問、檢視公司狀況。 「每日安排五至六家公司拜訪行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和墨比爾斯 共事十三年的莫家良坦言,對於每家公司及其經營者,常常會進行「私下調查」。「我們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懷疑,所以花很多時間和其他競爭對手、同類產業 的公司交叉詢問,以確認所掌握的資訊與事實是否有出入。」「在同一產業中的人,總是知道各公司發生了什麼事。」藉此避免被受訪者矇騙、減少投資失誤。受墨 比爾斯影響,莫家良拜訪公司空檔,也會學習他藉由市井小民來了解經濟狀況。「有時到餐廳吃飯,就順帶問問老闆最近生意如何?有無任何轉變?從他們的態度來 幫助了解現況。」在新興市場團隊任職長達十七年的周國剛,是時常陪著墨比爾斯跑遍各國的分析師之一,日前才跟隨他跑遍歐洲二十幾座城市,長達一個月時間沒 回家。他說,對於這位教父級人物最感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勞」。「對他而言,勤勞就像基本的條件,他要求每個人和他一樣,多跑、多看、多聽。」 試 煉二:熱情 每個時刻都做好準備 多跑、多看、多聽事實上,墨比爾斯之所以勤於工作,正因對投資市場充滿熱情。在這樣的領導氛圍之下,很少有人不受感染。「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待到凌 晨十二點才下班是常有的事。」所以,多數分析師也已習慣四海為家、跟著他全球五大洲走透透。更要和他一樣,熟知各個公司財務狀況,進行投資組合管理。 墨 比爾斯身體力行的風格,期望訓練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部隊,個個成為像他一樣視野寬廣的基金經理人。每一位分析師,除了鎖定單一新興國家、個別產業進行 深入研究,還要同時涵蓋不同新興市場區域,以及額外數十家公司的調查分析。 從拜訪公司到確定投資一檔股票的流程,假使一切順利,大約需要三 周的時間。每次和公司管理階層訪問之後,就得提出研究報告,即使對於公司背景資料已經滾瓜爛熟,他仍仔細閱讀每一份公司報告。 莫家良說,墨 比爾斯不吝於提供機會給團隊,但重點是自己要懂得抓住機會學習。「就算同一家公司,他已經拜訪過無數次,還是希望分析師給予不同觀點。」估計平均每一季, 每人都要交出十五份報告。他會針對內容,例如公司風險管理、未來目標、預期股票價格等,再提出各種疑問。 試煉三:獨立思考 每 個問題都要有不同答案 而且隨時抽考每三個月,還得定期對該份報告更新資訊。「無論用電話或是親自面訪,目的是要求分析師完全掌握該公司的訊息變動。」否則公司內部設定的警報系 統,會直接向你提醒,「該是更新報告的時候了。」而每次跟隨他出訪時,也是片刻不得閒,要有隨時「接招」的心理準備。墨比爾斯總是突如其來,在未事先告知 的情況下,指定分析師解答問題,「就像是隨堂測驗一樣」。他考驗的不僅是反應速度與膽識,同時藉此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記者會上,突 然點名分析師講述中國市場的研究簡報,或在上千名聽眾的投資說明會上,指定同事回答泰國洪水影響、歐洲債務等問題,而墨比爾斯則靜靜坐在一旁,從「講者」 轉為「聽眾」角色,仔細聆聽分析師意見再加以評論。 「喜歡聽到不同意見」是他一貫作風。不僅經常丟出各式各樣問題給每位分析師一一化解,他 也歡迎所有人提問,「他經常和每位分析師說,『我的電話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有問題隨時打來。』」龐年新表示,墨比爾斯既是老闆、老師,有時更像是老爸一 樣。 他十分重視運動,以此作為平衡身心的紓壓管道,並要求團隊成員一起健身。「有時,一整日的拜訪行程下來,他還是堅持大家一同去健身房運 動『減壓』,之後才去用餐。」龐年新說,久而久之,每位團隊成員都養成了運動習慣,有足夠體力與精神充沛的他一起奮戰。 正因墨比爾斯凡事親 力親為、積極培養後進的管理風格,造就了這群如今管理全球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夢幻團隊。 影響墨比爾斯投資台灣的幕後團隊周國剛(Eddie Chow)出生:1963年(48歲),於1994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執行副總裁╱常務董事經歷:新加坡華僑銀行,法人客戶之投資組 合管理學歷:威斯康辛大學企管碩士、香港嶺南學院商業管理學士研究領域:大中華區、汽車產業對台股看法:與中國相關的個股值得注意,特別是有品牌實力的企 業,這些個股將會繼續持有。 莫家良(Eric Mok)出生:1971年 (40歲),於1998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學歷:香港科技大學投資管理碩士多倫多大學精算暨經濟學士研究領域:新興 亞洲、科技上游產業對台股看法:偏好消費類股,以及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科技股,包括半導體及零組件。 龐年新(Jordan Pong)出生:1972年 (39歲),於2000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經歷:德意志證券助理分析師,恆生銀行信用風險分析師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學士研究領域:新興亞洲、科技下游產業對台股看法:看好目前被市場低估的個股,特別是部分NB、手機類股,他們正在調整營運策略,但有很強的市場 定位。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au.html
想一想,這段時間我通過自己學習與穿搜於各博客之間,逐漸瞭解到持有各種各樣觀點的人,但是大 家都是遵循價值投資的,這正如同樣的一套詠春拳,但是衍生了不同的派別一樣,我想大家都沒有必要互相攻擊對方,應該尊重百花齊放,只要大家都能夠為自己尋 找到準確的定位,能夠獲得自己期望的收益目標就好,畢竟是和諧社會。當然在我們都向價值投資鼻祖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學習發起人、還是發揚光大人、還是衍 生的各種各樣的成功角色的人,我們都要立足於結合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自己獨立思考的情況下,給自己在投資中準確的定位。
順便總結下自己目前確定的問題:
關於買入:切入點是:低市盈率,低市淨率,對於負債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
選擇:一定要分紅的、一定要感覺是踏踏實實做事情的公司、一定是自己深思熟慮的、掌舵手一定是值得信賴的、一定要低估的,最好是歷史最低,其他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堅決杜絕以超過15倍市盈率為買入點,堅決杜絕不分紅的,我就認定一條,長期不分紅的企業再好也是爛公司。
堅決杜絕搞概念的、不好好經營主業的,堅決杜絕衝動式的買入,除非是大家都說好的公司突然爆發危機,堅決杜絕頻繁換倉,只以高估出2倍以上賣出。買入時要設計好賣出計劃。以上的一定與堅決如果中途調整了,市場讓我永遠不能夠獲利!!!
關於心態:一定不能躊躇滿志,時刻提醒自己越自信,死的越慘。一定要能夠勇於承擔錯誤。
關於持倉:永遠不集中投資,我就不信偌大的市場尋找不到能夠分散風險的優質投資目標。
永遠記住: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永遠不滿倉,永遠不空倉。
見怪談不上,只有交流才有進步。
1、我向來不迷信某人,不論在任何方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階段,不能因為某個人投資行業失敗了,fans們就對此避之不及。本人持有魯泰B,不到一年,收益30%+,不高不低,符合自己的收益。
2、李寧的輔料主要是拉鏈。假設李寧與偉星有業務往來,為什麼一定斷定李寧強勢地位呢?如果李寧的業務量佔不到偉星的3~5%,我何必待見你?
3、議價能力都是相對的。沃爾瑪也不是在全世界取得成功,即使在亞洲也有滑鐵盧。不論是投資,還是其他,
4、我尊重抱著某些股票的投資者,前提是獨立思考。如果因為巴菲特說持有一支股票10年,盲從不一定會有好下場。巴菲特的困境在於盤子太大了,如果仔細去讀巴菲特50、60年代的信,可以發現很多。
5、巴菲特不看好行業,不代表不看好公司。比如鋼鐵公司,巴菲特曾經公開稱讚樂意做紐柯鋼鐵的股東,至於是否買進不曾得知,但是,其曾經持有浦項制鐵。對於航空業,巴菲特也是深惡痛絕,但是,照樣收購一家飛機公司,同樣,西南航空也是佼佼者,也為投資者賺了豐厚利潤。我借用某位前輩的話,我向來不把對行業的偏好強加與公司之上;反之,亦然;
6、我買入的每一隻股票都是為了賣出,這與巴菲特不一樣,巴菲特是實業家,而不是投資者,這是個人淺見。投資成功的有很多種,比如林奇,比如約翰涅夫(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低市盈率投資者),或者,尋找沙漠之花。
任何一個股票都會有異議,這是好事,只有獨立思考才能辨別真偽。
關於偉星,不知道兄台有無看我先前簡陋的分析,一枚小小的紐扣,售價只有幾分錢,門檻是很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盈利,有利可圖,偉星紐扣的毛利超過35%,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我個人問過好幾個做生意的朋友、客戶等,說毛利35%,淨利10%,比較好的生意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c.html
劉祖悅
1、嚴格進行價值投資,始終尋求安全邊際
2、投資組合保持一定的分散,控制單只證券的比例,並進行套利等低風險投資
3、保留一定的現金
4、將規避風險放在第一位,始終避免捲入投機狂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c.html
1、嚴格進行價值投資,始終尋求安全邊際
2、投資組合保持一定的分散,控制單只證券的比例,並進行套利等低風險投資
3、保留一定的現金
4、將規避風險放在第一位,始終避免捲入投機狂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0wuxy.html
一、關於限制性盈餘、通脹敞口
在很多的投資者文章中這兩個問題是提到較少的,且也易於忽略。企業經營是面向未來的,投資者嬴利也取決於預期和現實的差距。這兩個都是和未來相關的。由於現金流的產生原理,生命力長久的企業的價值遠大於生存年限不確定的企業。但從長期來看,大多數企業最終的歸宿都是趨于于消亡。即便不計入競爭性毀滅力量,資本開支和通脹敞口這兩項將消滅大多數企業的保留盈餘。這是巴菲特強調,以一般價格買入優質企業遠優於以非同一般的價格買入一般企業的背後邏輯。投資一旦加入時間的視野後,對價值的估量便不同。這也是很多常見的低估投資者的謬誤所在。
二、管理層評估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對企業的價值評估必然包含對企業未來的評估,管理層的經營和應對必對企業的價值有決定性影響。那麼從哪些方面考量經營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呢?概括可從以下6個方面去觀察:
1、所有者的心態。當企業管理者不是這樣的心態時,股東利益被侵害時,你不應感到驚訝。
2、資金配置。好企業常會有多餘的現金,他打算如何使用呢?所以第1條是綱
3、新股發行。也是涉及股東長遠利益的行為。
4、財務目標。如何處理收購兼併、要規模還是要價值、是否是有質量的成長,反映管理層心態。
5、信息披露。什麼樣的披露吸引到什麼的股東,披露應反映企業價值、管理層的努力、達成目標的客觀可能性。一個經常扯淡的你應該明白他是什麼樣的人,不要和小人為伍,要不將來別後悔。
6、股票回購。反映管理層如何對待股東。
三、沒有合適的時機將最優質的企業脫手
企業經營中那些本質因素是無法量化的,你又如何進行企業價值的高估、低估的量化呢?換股很容易造成所謂的剷除鮮花,澆灌雜草。
四、企業所處行業空間
股票投資的主要利潤來源是企業經營的複利,沒有行業和企業的巨大發展空間複利從何而來?藍籌股估值低難道不是合理的嗎?所以要安全邊際更要重視企業增長空間,棄銀行而選人壽這是最主要考量。
五、追加資本開支與新增年度股東盈餘
或者說邊際利潤率,面向未來的話,這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
六、股票投資主要是一項預測企業未來的活計
所以做好投資要學習的內容遠不止投資方法、財務估值等等內容。沒有對整個世界的過去歷史、人類的由來、人性的認識,人類生存環境的認識,你又如何知到哪些是不可持續的,在物競天擇中哪些會成為主流呢。沒有對世界的整體看法和框架作背景,你就很難做出一個合理的哪怕是細小的預測。
沒有宏大的知識背景,反正股票不是漲就是跌,你會有很多時候蒙對,但那不是你正確分析出來的。你就是那個隨著池墉水位上升的鴨子,你要知道這一點。
七、牢記只與超級明星為伍。你與誰在一起,決定了你的未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2v.html
【註:以極為苛刻的眼光,很變態的尋找著每一目標的弱點,不要愛上任何一個企業,才能理性、客觀的發現本質。逆向、逆向、永遠逆向。】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 劉禹錫《浪淘沙》
藥,一直以來,最讓我頭疼。總有種迷霧重重的感覺,能力圈延伸進去的阻力很大。
中藥,在我自己的認知能力下,已經大概把握了幾個龍頭企業的定性分析。就我個人來說,已經得出結論,不適用於別人。
西藥、生物製藥,對我來說,永遠充滿迷霧。尤其是,恆瑞製藥的「達寧」,出現問題以後,更加意識到產品不確定性的問題。一般投資者,缺少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沒辦法準確的把握住西藥、生物製藥的確定性。一旦,潮水退去,很容易就裸奔了。
四環製藥上市,曾經跟蹤過一段時間,死活沒研究明白,索羅斯為什麼會買入。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很重要。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會什麼。
華蘭生物、天壇生物,是徹底研究不明白,放棄了。
面對國際化競爭,躲在自己家門口,研究自己家裡的幾個製藥公司,是不太靠譜的選擇。
巴菲特、芒格,都看不懂的行業,鄙人也沒這個道行。非要投資,就只能選擇一籃子,往裡裝了(最好是國際製藥公司)。
藥,基本圈定範圍了,偶,也就這個水平了。
關於藥的思考,最大的收穫就是:知止方為贏家。
這個世界上,總有不能把握的事物,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給個很便宜的價格,打個大折扣,哥們就吃藥。否則,就這樣看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2w.html
市場,對酒藥展開估值調整,引來一批價值投資者關注。
過去幾年,酒藥縱橫馳騁的威力,在新年裡變得不那麼讓人放心。實際上,企業還是那個企業,行業還是那個行業,市場依然是那個市場。
變化的,只是,人心。
《中藥》,裡面提到關於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藥、東阿阿膠、馬應龍的判斷,依然維持不變。
同仁堂、片仔癀,是管理相對差的。
同仁堂有品牌優勢、產品質量有保障。中藥,作為一種保健、藥用文化的各種延伸方向,同仁堂都可以涉足。業績增長力不強,不等於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大。
片仔癀,其優勢就在於單一產品無同類型概念競爭。產品屬於國家保密配方,無法替代,有絕對定價權。這種類型企業,在估值合理、低估時買入,只要不在 量、價出現萎縮,就可以保持穩定的現金流貼現回報,是非常好的防禦性弱週期企業。如果,企業在管理、科研上有更大的內生性成長,將會帶來更佳的成長性。
同仁堂、片仔癀的這種內在特點,已經被市場爆炒,估值過高。
中藥類企業,銷售的除了產品,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附加值、品牌附加值。
中國最早的中草藥牙膏,是康齒靈。但是,這個概念,並沒有給這個地方小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卻給整個中國牙膏行業帶來一個同西方牙膏企業競爭的產品 類別,並借助這個類別形成產業鏈。云南白藥,更是直接把止血活血這種概念嫁接到中草藥牙膏市場,毫不費力的佔領了高端市場。云南白藥牙膏,歸根結底,靠的 是品牌的力量。所以,靈活運用這種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擴張產業發展空間,才是中藥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藥用的角度去刺激發展中藥產業,難度非常大。
中藥現代化,也必須要一步步的走現代醫藥發展的科學過程。炒概念,不等於就能炒出來頂尖的新藥。把傳統中藥炒作成神奇無比,不等於能夠紮紮實實的解決實際醫患問題。
《藥的思考》,對於西藥的理解,現在發生很大的改變。
事實上,在患者實際醫患問題解決上,醫院真正使用的就是大量的西藥。現代醫學,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資本市場,在炒作過程中,會把神乎其神的概念爆炒。但是,客觀上,真正創造價值的,是默默無聞賺大錢的輝瑞、強生。
醫藥企業,必須要具備極強的產品,很好的創新能力,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長期成長股。
恆瑞、四環,屬於這種比較純粹的藥企。在多個醫藥領域,都有拳頭產品,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比較好的成長史。市場先生,給個極為有利的估值,是可以賭一把的。
估值過高,是以上優質藥企的共同特點。
重慶啤酒、中恆集團,這兩個地雷引爆,造成整個醫藥股出現調整。
一輪概念的瘋狂炒作過後,總是會剩下一地死屍,也會,留下真正優秀的企業。
理性的投資者,需要面對市場的恐懼與貪婪,在你最該出現的時刻,出現在你最該出現的地方。
沒有一個企業,可以因為所謂的優秀而永遠理直氣壯的承受高估值。因為成長,而付出過高的代價,必然會被市場摧殘。
理性、客觀,是尋找價值與安全邊際的基礎。
當機遇真正來臨時,你才不會擦肩而過。
等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l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ek.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k3g.html
簡單梳理下邏輯:
1、產能擴張、產能利用率問題:
2、固定資產的虛增問題:
3、上游屠宰環節毛利率問題:
4、收入造假問題:
5、政府補貼和商譽問題:
6、折舊問題:
7、雨潤集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