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磅收藏:投資大師箴言錄合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vdgw.html

索羅斯、巴菲特、彼得-林奇、保羅-瓊斯……投資大師們的箴言名句是他們投資人生的結晶,是每一位成長中的交易者和投資者的良師。我們將這些名言佳句蒐羅到一處,讓閱讀成為與大師們面對面的交談。

乔治-索罗斯喬治-索羅斯

  我的特殊之處在於我沒有特殊的投資風格,更準確地說,我會嘗試根據不同的環境來改變我的風格。

  普遍的看法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我採取反面的立場。我假設市場永遠是錯誤的。即便我的假設偶爾會錯,我可以將它用作一種「工作假說」(working hypothesis)。大部分時候逆趨勢而動都會受到懲罰,只有在拐點的時候才會獲得回報。

  我們(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試圖抓住新趨勢的早期階段,在後期階段,我們試圖抓住趨勢的反轉。因此,我們的做法傾向於穩定市場而非動搖市場。我們這麼做並非一種公共服務,這只是我們賺錢的風格。

  唯一能夠傷害我的是,我的成功鼓勵我回到童年時期對全知全能的幻想。但只要我繼續參與金融市場,這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市場不斷提醒我自身的侷限性。

  投資中最難判斷的一點就是什麼風險水平是安全的。

  不幸的是,越是複雜的體系,出錯的概率就越大。

  機構投資者的問題在於,他們的表現通常是通過相對於同行的水平來衡量的,而非某種絕對標準。這就使得他們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趨勢追隨者。

  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即市場價格傾向於精確地提前反映未來的進展,即便當這些進展尚不明晰的時候。我的基本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市場價格永遠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代表了一種對未來帶有偏見的錯誤理解。

  如果非要我歸納一下我的實際技能,那我會用一個詞:逃生。運作一隻對沖基金充分利用了我的逃生訓練。

  我之所以富有,僅僅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錯了。我基本上是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屢屢大難不死、存活至今。

  股市泡沫並非憑空而來,它們在現實中有著堅實的基礎,但這個現實是被一種錯誤觀念所扭曲的現實。

  一旦我們認識到有缺陷的理解就是人類的處境,那麼犯錯便沒有什麼可恥的,可恥之處在於我們不能改正錯誤。

  金融市場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幾手準備、考慮到多種情況。

  重要的不在於你判斷正確還是錯誤,而在於當你正確的時候你賺了多少錢、當你錯誤的時候虧了多少錢。

  市場永遠處於不確定和變遷之中,忽略那些顯而易見的所謂機會、把賭注壓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上面,這樣才能賺錢。

  如果投資成了娛樂,如果你從中得到樂趣,那麼你可能根本掙不到錢。真正的投資是乏味的。

沃伦-巴菲特沃倫-巴菲特

  告訴你我為何喜歡香煙行業——成本只有1美分,但能賣1塊錢,吸煙上癮,而且煙民有極強的品牌忠誠度。

  我們長期以來感到,股市預測的唯一價值就是替算命行業做廣告。即便現在,查理和我依然相信,短期的市場預測是有毒的,應該鎖在安全的地方,遠離孩子,以及那些在市場中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的成年人。

  股市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場所,錢從頻繁進出者的口袋轉到耐心者的口袋裡。

  如果你是投資者,你關心的是資產如何表現;如果你是投機者,你一般只關注標的的價格怎麼走。

  我總試圖尋找那種白痴都能經營的好公司的股票,因為遲早會有一位白痴來掌舵。

  給孩子留多少錢合適呢?最好是讓他們感覺足以拿這些錢來做點什麼,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感覺自己可以什麼都不用做——1986年接受《財富》採訪時如是說。

  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一家很棒的公司,要遠遠好過以很棒的(很低的)價格買入一家合理的(一般的、尚可的)公司。

  你一生中只需做很少幾件正確的事情,只要你不做太多錯誤的事情。

  我們認為,將那些頻繁交易的機構稱之為「投資者」就好像把頻頻發生一夜情的人許為「浪漫」一樣。

  人類似乎有某種頑固不化的本性,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

  風險是上帝的遊戲的一部分,對個人和國家皆然。

  在我所認識的億萬富翁中,金錢只會讓他們暴露出基本特性。如果他們原來就是蠢貨,那麼現在也只是擁有億萬財富的蠢貨。

  永遠別指望賣上一個好價錢,如果你的買入價足夠有吸引力,那麼即便賣出價格馬馬虎虎,你也能夠獲得不錯的回報。

  一個人贏得好名聲需要20年,變成聲名狼藉只需5分鐘。如果你想清楚這一點,你做人做事就會有所不同。

  只有在退潮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誰在裸泳。

  在商業世界,從後視鏡永遠比從擋風玻璃看得更清楚。

  最好與比你強的人交往。找那些為人處事比你強的人做夥伴,這樣你也會被潛移默化。

  很久以前,牛頓發現了力學三定律,這是天才的發現。但牛頓沒有投資天賦,他在「南海泡沫」中巨虧。他後來自嘲道:「我會計算星辰的運行,卻不會計算人 們的瘋狂。」若牛頓沒有因虧損遭受精神創傷,也許他很可能發現「力學第四定律」:對於整體投資者,回報與運動速度成反比。

  我從未試圖在股市上賺錢。我購買股票時抱著這樣的假設:明天股市就要關閉,五年之內不會重新開市。

  我們只是試圖做到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我們對過程的享受遠遠超過結果。

  我一直都知道我要成為富人,對此從未懷疑過。

  習慣之鎖鏈起初毫無感覺,想掙脫時它已牢不可破。

  只有當投資者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才需要大範圍的分散投資。

  公眾意見調查不能代替思考。

  只應該買這樣的股票——如果股市休市十年,你將非常樂意一直持有。

  將市場波動視為你的朋友,不要把它當成敵人;從大眾的愚蠢中獲利,而不要參與其中。

  投資的第一條原則是千萬別虧錢,第二條原則就是千萬別忘記第一條。

  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麼就連10分鐘都不要持有。

彼得-林奇彼得-林奇

  過去30年,股票市場逐漸被一群(a herd of)專業投資者所主導。與普遍看法不同,我認為這可以讓業餘投資者更容易賺錢。你可以通過忽略這群人(herd)來戰勝市場。

  「彼得的原則」選摘1)不要投資於無法用蠟筆畫出來的理念(idea);2)你無法從後視鏡窺見未來;3)並非所有普通股都一樣普通;4)在商業中, 競爭永遠沒有佔絕對主導那麼健康;5)如果連分析師都已感到厭倦,買入時機到了;6)除非你是做空者或尋找富婆的詩人,悲觀沒什麼好處。

  一個屢試不爽的投資技巧——等大家對某行業的的普遍看法從「糟糕」變成「惡化」,然後買入該行業中最強的個股。

  買一隻股票,按理說你應該瞭解它的行業和它在行業中的位置,以及它在衰退中的表現如何等。

  一家公司辦公場所的過分鋪張奢華與管理層不願回饋股東的心理是直接成正比的。

  定期投資。

  永遠不要愛上一隻股票,要時刻保持頭腦開放。

  你不應只是選出一隻股票——你要先做功課。

  你應該投資多支股票,因為在你選出來的每5支股票中,有一支將會很不錯,有一支將會很爛,其他3支馬馬虎虎。

  虧錢可能只是一會兒,賺錢卻需要很長時間。

  一個善於投資的人,往往10次有6次判斷正確。你絕不可能10次裡正確9次。

  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冷門、無增長行業中的好公司向來是大贏家。

  觀察敏銳的業餘投資者能夠遠在專業投資者之前發現高增長的公司。

  所有人都有在股市中賺錢的智力,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胃口。如果你容易在恐慌中賣出股票,那麼你應該徹底避開股票和股票基金。

保罗-琼斯保羅-瓊斯

  我相信在市場的拐點處最容易賺錢。所有人都說,如果你試圖去判斷頂部或底部,你會被殺死,因此你應該賺趨勢中段的錢。然而12年來,我一直錯過中段行情,但我在頂部和底部賺了很多錢。

  如果一個頭寸與我的判斷相悖,我就出局;如果它與我的判斷一致,我就繼續持有。風險控制是交易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虧損頭寸讓你感到不舒服,解決辦法很簡單:賣出,因為你總有機會再進來。

  不要逞英雄,不要有自我,永遠質問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永遠不要感覺沾沾自喜,一旦這麼做,你就死定了。

  我知道,要想成功,我必須時刻如履薄冰。

  不要想著賺錢,想著保護你所擁有的。

  智力資本將永遠戰勝金融資本。

  從交易角度來講,成功的秘訣是對信息和知識有不知疲倦的、無法自拔的渴望。

  交易的第一要義是穩固防守,而非猛烈進攻。每天我都假設我的每個頭寸都是錯誤的。

吉姆-罗杰斯吉姆-羅傑斯

  大宗商品的價格永遠不會跌到零。投資商品期貨與投資股票不同,股票代表你持有一家公司不可見的一部分,而任何公司都可能破產。

  成功的投資意味著,當東西很便宜時、當一切都受到壓抑時、當所有人都氣餒沮喪時,你要提早進入。如果想發一筆橫財,那麼你就真的需要在絕望的時期入場。

  年復一年,指數型被動投資一直都跑贏積極管理型投資。

  如果你從公司總裁那裡獲得內幕消息,你將虧掉一半;如果你從董事長那裡獲得消息,你將虧光你的錢。

  在投資領域,4年低點通常不是底部,10或15年低點才是。

  大宗商品每二三十年就有一輪牛市。

  學習投資首先應該學會,除非有必要採取行動,否則什麼都不要做,徹底不作為。

约翰-保尔森約翰-保爾森

  一般來講,當風險很高的時候,我們應該降低倉位或徹底退出交易,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自己陷入恐慌。

  《史上最偉大交易》一書總結出約翰·保爾森成功8大秘訣:1. 勿從眾;2. 泡沫破裂前想好退出策略;3. 關注債市,它比股市更有預見性;4. 花時間瞭解CDS等新投資品;5. 給自己買保險(期權);6. 別忘記過去;7. 任何交易都非永恆,所以別愛上你的投資;8. 選時決定一切,運氣提供幫助。

约翰-邓普顿約翰-鄧普頓

  牛市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發育,在樂觀中成熟,在欣快中死亡。

  在英語中,代價最高昂的6個字是「這次不同以往」。

  如果你不自我中心,你將獲得學習的機會。(振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01

追隨大師,與大師同行,超越大師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n2m.html

 

 

一、青年巴菲特、中年巴菲特與晚年巴菲特

青年巴菲特(1956-1969)於1965年便投資了伯克希爾,儘管當時的伯克希爾就有了一部分保險業務及浮存金,但是在1965年-1969年間,作為巴菲特眾多持股中的一隻股票——伯克希爾反而拖累了他的總體業績,所以青年巴菲特(1956-1969)獲得29.4%整體年化收益率是完全的實際投資收益率,保險浮存金並沒有給他帶來額外的收益,說明在此階段,巴菲特使用的「撿煙蒂」策略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
中年巴菲特(1970-1998) 面臨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可以「抽得爽快的煙蒂」越來越少了,隨著美國勞工制度及工會勢力的強大,煙蒂反而有些燙手了,怎麼辦?與日俱多的保險浮存金如何 處理?巴菲特也是想出路,此時,他的策略必須調整,否則就是等死!幸好,芒格的理念進入了他的視野,巴菲特本人描述其為「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我並不認為這個「進化」後的策略就一定優於「進化」前的策略,只是它更適合相應的時代、市場特點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而已,此期間巴菲特的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約17.5% ,大大低於青年巴菲特的業績
晚年巴菲特(1999—至今)從1999年開始,業績驟然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第一重倉股可口可樂股嚴重的拖累了他的業績,剔除浮存金後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5.3%
                               表1:大師們的業績數據 
大師們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
剔除浮層金(約1.5倍槓桿)
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
1956-1969
13年
29.4%
約29.4%
 
伯克希爾(中年)
1970-1998
29年
26.2%
約17.5%
13.4%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年
8%
約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
20.6%
 
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年
29%
14.5%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年
19%
10.7%
1998-2008
10年
15.9%
1.4%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年
13.8%
10.52%

 

 
二、關於巴菲特「保險浮存金」
 
表2:保險浮存金佔比(1967年-2007年)(單位:億美元)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1997年
2007年
保險浮存金
0.20
1.71
15.08
73.86
586.98
公司淨值
0.36
1.56
28.43
314.60
1241.20
浮存金佔比(%)
55
109.61
53.04
23.48
47.29
                                                           ——摘自《奧馬哈之霧》
在伯克希爾發展的歷史上,截至2007年底,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1.1%。與此同時,伯克希爾的浮存金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3%。兩者幾乎保持著一致前進的步伐。結合上表及相關數據可以保守估計,保險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50%左右,也就是說,巴菲特用了1.5倍的零成本槓桿實現了公司淨值的增長。
 
 
三、剔除「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的投資收益率
 
雖然巴菲特1965年就參股了伯克希爾,但是解散合夥企業,將自己的身家全部壓在伯克希爾身上並全身心經營伯克希爾公司卻是在1970年,所以我選取1970年-2010年的業績數據,如表1,巴菲特從1970年後實現伯克希爾淨值的年復合收益率約20.6%,剔除保險浮存金的影響後,其年復合收益率約13.7%。綜上,巴菲特做合夥企業的13年,業績的確極其優秀,但是從事保險業之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就趨於一般大師的水平甚至更低,很幸運,其中原因已經找到,以後再系統闡述。
 
四、巴菲特第一次提出「護城河」的概念後的收益狀況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首次提出了「護城河」概念,摘錄如下:「最近幾年可樂和吉列剃鬚刀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實際上還在增加。他們的品牌威力。他們的產品特性,以及銷售實力,賦予他們一種巨大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經濟堡壘周圍形成了一條護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沒有這樣的保護之下奮戰。就像彼得·林奇說的那樣,銷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應當貼上這樣一條簽:『競爭有害健康。』」
巴菲特1993年第一次闡述「護城河」的理念後,到2010年為止,公司淨值的年複合增長率約15%,剔除1.5倍的零成本槓桿(保險浮存金)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約10%
 
五、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收益狀況
 
表3: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
公司名稱
統計年限及區間
投資收益(總計)
年復合收益率
同期淨值增長率(年化)
同期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估計值)
對投資業績的貢獻
GEICO
1919771995
 52.37 
23%
27.1%
18.1%
貢獻
大都會/ABC
1019861995
7.15 
22% 
24.2%
16.13%
貢獻
華盛頓郵報
3119742004
154.36
17%
23.8%
15.87%
貢獻
美國運通
1119942004
5.81
17% 
17.16%
11.44%
貢獻
吉列公司
1419912004
7.16
15%
19.5%
13%
貢獻
富國銀行
1519902004
7. 58
14% 
14.1%
9.4%
貢獻
可口可樂
1719882004
6.41 
12%
20.01%
13.34%
 
拖累
——部分資料摘自《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除了大白馬「可口可樂」拖累業績之外,其它六家企業對整體的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都有巨大的貢獻。
 
六、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
 
對於沒有保險浮存金的我們更應該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待各位大師的投資理念,然後結合以下歷史背景: 在1964年-1981年期間,美國處於加息週期,企業雖有盈利增長,但是整個市場的估值體系處在下降通道之中,標普指數在此期間都維持震盪盤整狀態;1981年-1999年,在高科技推動企業利潤增長及估值上移的過程中,標普指數走出非常穩健的上升通道。相對於巴菲特(從1970年起計算業績)和約翰聶夫(從1964年起計算業績)來說,林奇(從1977年起計算業績)及塞思卡拉曼(從1982年起計算業績)獲得超額的收益與市場環境的助力具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可以粗略的得出一個結論:剔除市場環境、個人運氣及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純粹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巴菲特一枝獨秀」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把腦袋中神化的巴菲特請下神壇。
 
七、合理的收益目標
 
在沒有槓桿的前提下,大師們在長週期裡(30年以上)的投資業績普遍在20%以下,普通的投資者應該如何訂立目標收益率,並且練就與之相匹配的投資能力呢?北斗投資要想在長週期裡實現30%左右的年復合收益如何得以可能?哪些策略能夠匹配這樣的收益率?大資金如何規避低收益率的魔罩?釐清以上的基本資料之後,我對我們「站在前輩肩上」開發的策略更生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4

機場裡的「大師」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492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告訴他該怎麼做,他就跟著怎麼做。你只要很有信心地告訴他們,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們會感激你。

                                                                      ——楊德昌《麻將》,一部講述騙子與傻子的電影
 

  他們找到了最好的顧客,那些有錢但口味並不挑剔的中小企業主。就像張悟本、馬悅凌找到了那些急於治療的病人。

  他們被叫作「培訓大師」,前面冠以「國學」、「易經」、「宗教智慧」等在這個國家容易引起敬意的修飾語。他們大都履歷不詳,橫空出世,可以在成千上萬人面前滔滔不絕地演講並贏得觀眾讚歎。

  他們喜歡談論科學。他們不討厭汽車、電腦、互聯網、手機、現代醫療設備等西方科學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同時認為中國人的陰陽五行易經八卦「更科學」。但他們通常對此並不做科學的論證。

  他們喜歡談論國學。顯然,他們改變了這一學科的研究範圍。在這個舊學傳統斷裂多年的國家,他們掌握的「國學」並不比一個評書藝人更多,但他們很輕易地做到了讓人們相信,國學是舊籍中的一些格言玄語和子虛烏有的故事傳說。


大師們喜歡談論科學,但通常並不做科學的論證

  他們喜歡談論企業管理。他們並不研究和創造管理理論。他們擅長用已有案例證明來自「易經」、「老子」乃至宗教的模糊萬能的教訓。他們守株待兔,不可戰勝。

  他們喜歡懾人的頭銜並願意編造和使用它們。

  他們喜歡錢。他們收取高昂的費用。一個被稱作「秒哥」的「培訓大師」劉一秒,其「高端課程」收費每人30萬元。

  中小企業主們喜歡他們。

  各地政府機構喜歡他們。

  立志創業的年輕人喜歡他們。

  多年來,他們成為各大年會、論壇、各地政府機構的座上賓,在中國各地「培訓」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主、企業管理者。

  很遺憾,我們不太喜歡他們。我們認為他們與下述人士並無不同。

  叱咤風雲近20年的氣功大師、具有特異功能者。

  10年來培養出無數捨生忘死的推銷員、傳銷團夥的成功學教練。

  不久前剛淪落為平民的養生大師張悟本、李一、馬悅凌。

  他們的法術從小魔術、廉價的勵志童話、一些植物(綠豆和茄子)以及某種動物(活泥鰍)換成了一本《易經》、半部《論語》、幾段《老子》、數句佛經。

  我們不反對聽說過甩手療法、打雞血、紅茶菌以及那些舉國沸騰的政治運動、《新聞聯播》的人繼續聯想。

  我們應該感到羞愧。堂而皇之在各種「高端」場合信口開河的「大師」遠非高明,但他們能夠不斷捲土重來,公然藐視大眾的智力。他們何以敢?

  他們竟然敢。因為我們的辨識能力一貫低下。「即使有提高,也不是很大。」一直堅持打擊學術造假的方舟子博士說。「我們沒有科學傳統或者說理性素養,所以迷信大師、高人。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已經陷入其中,不管(陷入的)形式是什麼。」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說法,但是事實。這個民族長期以來被教育得渴望被引領,被告知答案,他們滿腔熱血,他們頭腦空空。百年間,數次精神啟蒙均被迫中斷,他們像受了天譴一般在原地徘徊,「大師」們只需稍微變換一下道具即可讓他們再次甘之如飴。

  當然,「大師」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那些被社會信任的人物和機構或有意(因其利益)或無意(因其顢頇)在為「大師」提供背書:

  「神醫」胡萬林及眾多「氣功大師」的後面有作家柯云路,李一的後面有各大媒體及中央電視台編導樊馨蔓(早年她也曾撰長文「發現」胡萬林。把馬云 放在李一後面或許不公正,但這位影響極廣且被視為智商極高的企業家在被報導與李一的密切接觸後並未做出適當的反應),張悟本的後面是電視台和書商。


大師們的顧客是最好的顧客——那些有錢但口味並不挑剔的中小企業主

  「培訓大師」們有更好的合作者。他們出現在與包括清華(曾與「氣功大師」嚴新合作「實驗」)、北大(其教授湯一介曾為李一的國學院授匾)在內的 著名高校合辦的「總裁班」、「高級研修班」的課堂上,從此自封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而這些高校對此不聞不問。「大師」們受到各地政府機構、黨校 (不排除其租用黨校場地的可能,效果相同)的邀請,更如虎添翼,後者的作用,一如當年為「氣功大師」題字並與其合影的「老幹部」。

  背書提供者總能輕易獲得原諒。這個奇妙的民族,幻想長生,更善於遺忘。誰還記得如今改寫「婚姻、情感」的作家柯云路曾借「神醫」、「人體科學」 大賺其錢呢?誰還記得錢學森曾「以黨性保證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呢?李一被揭露後,曾與李一在鳳凰衛視「論道」的竇文濤、梁文道沒有道歉,只有極力自辯。 為李一寫出《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的樊馨蔓說:「即便所有針對於他(李一)的污衊是真的,但是我不相信怎麼了?」

  她確實沒有被「怎麼」。即便是「大師」本人,也鮮有遭到徹底追究者。「氣功大師」們攜帶錢財作鳥獸散,張悟本、李一均不了了之。2008年因涉 嫌「精神傳銷」被取締的「匯才人力技術有限公司」又於2010年更名「匯才國際」而重生,公司簡介中並不諱言歷史,且稱「青出於藍」,其網站首頁高掛「中 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CETTIC核准」字樣。

  「我非常憤怒的是當局不管。」把「國學應用大師」翟鴻燊稱作「文化的三聚氰胺」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士林說。「翟的『教授』什麼的全是假的,完全是詐騙。張悟本不外乎是搞不下去了,不義之財發就發了,中介公司,那些包裝炒作他的托兒,毫無法律責任。」

  「有的人(「培訓大師」)不止一兩年地紅,說明還是有一點功效的。就像保健品,又吃不死人,你說對健康有多少作用短期很難看出來,但吃完感覺好 了,信心增強了,也是一種功能,只是把功效誇大了。」北大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何志毅態度溫和。「我們在搜尋講國學講得好的人,翟(鴻燊)在我們視野 裡。」

  追究「大師」們的法律責任可能比較困難,讓「大師」們「修身養性」大概也是與虎謀皮。那麼,我們贊同方舟子博士的態度:「我本來就不想去改變他們,我想改變的是觀眾。」(來源:節選《創業家》雜誌 作者:劉建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5

視覺溝通大師南西杜爾傳授 懂得說故事 你也可以翻轉人生

2011-11-14  TCW




經典演講如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和賈伯斯的蘋果新品發表會,總能讓人口耳相傳。《今周刊》特別邀請視覺溝通大師南西杜爾與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 龍,分享成功演說的祕訣。

撰文‧辛曉昀

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震撼全球,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精湛演說的背後,其功臣就是南西杜爾(Nancy Duarte)。十一月二日,《今周刊》在十五周年慶之際,特別邀請這位曾擔任高爾演講簡報製作人的視覺溝通大師南西到台灣,發表在台唯一一場公開演講: 「改變世界的偉大溝通術」,六百人座的論壇現場座無虛席,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從南西杜爾身上,學到那些精湛且令人臣服的簡報溝通技巧。

杜爾設計(Duarte Design)公司,於一九八八年由南西杜爾的先生所創辦,想藉由當時購買的MAC電腦繪圖,幫助客戶做簡報。南西杜爾一度覺得這想法很瘋狂,而且當時創 業風氣並不盛行,勸說她先生尋找其他工作。但杜爾先生卻看到了用「簡報」作為溝通的趨勢,在他堅持之下,南西只好妥協;沒料到第一天開工,便在矽谷談成了 三件生意。

好的簡報,就像好的劇本有了好的開始,他們從古老的三十六釐米投影片,到現今普遍使用的PowerPoint中,建築他們的「簡報帝國」。

但新興國家的崛起,「簡報」變成委外的工作之一,在備受威脅的情況下,南西杜爾必須將公司轉型。她發現,許多的故事能夠傳承,都是因為內容精采,讓人一再 回味,如果將故事的架構套用在簡報上,勢必能讓演講更為精采,讓觀眾回味無窮、有所收穫。於是,她開始拆解「故事」結構,一一分析好的故事所具備的條件, 並讓生硬的簡報內容「故事化」和「視覺化」。

杜爾發現好的簡報內容,與好的劇本有些相似處:「亞里斯多德曾提出三幕式結構(Three-Act Structure),包含三個場合的故事:開端、中段和結尾,每個故事之間都有轉折穿插,有了這些元素,才會豐富劇情。」而演講要「故事化」才精采,是 因為每個人一生之中,總會遇到高低起伏,當遇到挫折、挑戰時,希望能找到方法脫離困境。

「在演講當中,觀眾才是『英雄』!」長相酷似好萊塢女星珊卓布拉克的杜爾說,講者像是戲劇裡的良師益友,能引導觀眾走向成為英雄之路,也就是所要傳達、接 收的觀點裡。

「故事的每個轉折點,就是觀眾所遇到的障礙,好的演講者(良師益友),必須帶領觀眾(英雄)跨越這些障礙。這些衝突,正是讓觀眾融入劇情的關鍵,激起聽眾 內心想要恢復平衡的渴望!」但杜爾認為這樣還不夠,畢竟想要說服他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考量到「英雄」的困境:「想要聽眾接納你的觀點,必須考量到他們 不願接納的原因有哪些:是時間嗎?還是金錢?執行的難度還有哪些?」好的演講,要能產生共鳴杜爾特別強調,演說的內容必須和觀眾產生共鳴,了解他們的想 法,讓他們有熟悉的感覺,藉此來抓住他們的心。簡而言之,利用「障礙」產生刺激的作用,與「熟悉」產生的安慰作用相互結合,不斷地在兩者之間往返,保持觀 眾的注意力,才會讓人逐漸接受新的、不同的觀點。

南西杜爾舉了許多中外有名的演講為例,從馬丁.路德.金恩的經典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熱門講座、賈伯斯總是引領風潮的蘋果新品發表會,到馬英九在二○○八年總統大選時的談話,也都 符合上述的結構。

「理性與感性的相互交錯下,加上對事物的熱情,才能清楚明瞭表達你的想法,演講的目的就是有新的見解,想要改變這個世界。」杜爾堅定地說著,同時也印證她 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幹勁,居然可以讓一部紀錄片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不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殊榮,也改變了世界!

加入故事,更能吸引觀眾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表示,倫敦能獲選為二○一二年的奧運主辦城市,也是因為簡報做得非常精采。

黑幼龍提出好演講的三大要素:親身經歷、令人振奮的內容,和渴望分享。他說,當今的社會,不論你是銀行家、保險業務員,或是政治人物,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 良好的溝通技巧;所有的演講、簡報,都需要不斷地練習,增添論調的魅力。

他舉例「卡內基方程式」,即是在兩分鐘的演講中,利用一分四十五秒描述事件的本身,另外的十五秒告訴聽眾該如何實踐,來產生共鳴;而三十分鐘的演講則要有 十個故事來輔佐,比起談容易枯燥乏味的大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

「當時高爾在副總統提名時的演講,引起了我的興趣,他不同於其他人高談闊論自己的政見,反而訴諸感性地提到姊姊因抽菸的緣故得肺癌身亡,所以推行禁菸運 動。」黑幼龍指出,加入真實故事的談話,能夠加深演說者的說服力道,讓聽眾感動進而認同。

演講的過程中,聽眾的反應也是相當重要,因為他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代表著投入的程度。

「別忽視了眼神交會的魔力。」黑幼龍表示,當聽眾對演講內容有所回饋,講者必須用眼神傳達關心,一來一往的互動,讓講者的闡述更容易被接受。

例如在面對投資金主的三十分鐘面試,杜爾會只花十五分鐘在簡報內容上,而利用另外的十五分鐘去了解投資者的意見,並建立彼此的關係,「我會設想,他們想要 什麼,並且了解他們的背景,用最短的時間得到他們認可。另外,適當的停頓,能讓聽眾去消化和吸收講者所要傳達的訊息。」不斷練習,才能精進技巧黑幼龍也有 自己的一套妙招,他幽默打趣地說:「當觀眾打瞌睡時,突然的停頓也能讓他們清醒。」全場不禁哄堂大笑,杜爾也被逗得樂不可支,頻向黑幼龍說「我真的很喜歡 你」。

杜爾的事業如日中天,演講魅力席捲全場,其實她在舞台上的經驗不過三年半,卻懂得透過攝影機錄下簡報過程,來精進演講的技巧,造就舞台上的她看起來相當優 雅大方。

黑幼龍也強調了準備的重要性,「即使是邱吉爾的演講,忘詞和停頓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事前排演而成。」想要良好的溝通說服術,除了謹記亞里斯多德的三幕式 結構,不斷地練習,在故事中加入令人感動的元素,才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南西杜爾(Nancy Duarte)現職:Duarte設計公司執行長全球TED論壇委員會成員經歷: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簡報製作人

多家跨國企業的演說顧問

著作:全球暢銷書《Resonate》(中文版《視覺溝通的法則》)、《Slide:ology》

向劇本學演講

—— 南西杜爾利用開端、中段和結尾的結構,分析賈伯斯發表第一支iPhone時的精采演說

開端

建立現實狀況

賈伯斯提出市場和幾項產品的最新狀況,建立可能狀況 結合觸控式寬螢幕、手機,和網際網路通訊功能的三合一新型手機,我們叫它iPhone。

中段

創造對比、讓觀眾驚訝

比較iPhone和市場上現有產品功能上的差別,放大iPhone突破的重要性。

製造懸疑、讓觀眾投入

每30秒展示iPhone的新功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像是用捲軸看照片,一共展示了47次,並用手機訂了4000杯的咖啡給在場的觀眾。

結尾

嶄新的幸福

已將觀眾從「現實狀況」引導至「可能的狀況」,但仍提醒著蘋果歷年來所推出的產品都具有革命性,並向觀眾保證他們以後會再次做到,結尾確立了一個嶄新的舞 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2

[轉載]逆向投資的大師智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af.html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許多現在衰落的將會復興,許多現在榮耀的將會衰落。」正因如此,敢於逆向而為者往往並非逆歷史潮流而動,而恰恰是他們擁有洞悉事物發展興衰規律背後蘊藏玄機的大智慧。

「現代證券之父」格雷厄姆告訴我們:股票市場上絕大部分理論收益並不是那些處於連續繁榮的公司所創造的,而是那些經歷大起大落的公司所創造的,是通過 在股票低價時購進、高價時出售創造出來的。購買機會產生的原因是整個市場的低迷及公眾對個人股票的極端厭惡,並能確定現行令人失望的結果只是暫時的。

巴菲特堪稱是逆向
投資大 師中的大師,他那句幾乎人盡皆知的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早已成為逆向投資的經典闡釋。他還說過:「當人們對一些大環境事件的憂慮 升到最高點時,事實上也就是我們做成交易的時機。」在所羅門債券危機事件時力挽狂瀾,在美國運通卡發生危機時親自到餐廳觀察後繼續買入股票,以及次貸危機 暴跌後買入金融資產等,都是巴菲特對逆向投資的身體力行和成功實踐。

國際投資家羅傑斯這樣講述自己對逆向投資的理解:被人嘲笑是成功的關鍵。假如週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 作可能成功的指標。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靠自己研究,儘可能學習面對挑戰的本事,自行判斷訊息的真偽並自己做決定。

戴維·德雷曼,美國知名
價值型基金經理人,出版過《反向投資策略:市場勝利的心理學》和《反向投資策略:下一代,背離大眾以跑贏大市》兩本逆向投資著作的傳奇逆向投資者,也曾說:「我的頭號投資選擇是股票。人們現在所畏縮不敢投資的領域,作為反向投資者,我是很喜歡對其進行投資的。」

「金融狙擊手」索羅斯語出驚人:「投資應選擇兩種目標:一是最好的公司,二是最差的公司。」他認為,一些行業中最差的公司,一旦業績出現好轉,會吸引 市場資金的參與,反而容易獲取超額收益。如1972年,索羅斯瞄準了銀行板塊。當時銀行業的信譽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後,投資者中很少有人購買銀行股票。 索羅斯經過觀察研究,發現從高等學府畢業的專業人才正成為新一代的銀行家,他們正著手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銀行盈利開始逐步上升,於是索羅斯果斷地大量介入 銀行股票。一段時間以後,銀行股票開始大幅上漲,索羅斯獲得了50%的利潤。

不過,也許正如投資大師塞思·卡拉曼所說,
價值投資從本質上看,就是逆向投資,反之亦然。純價值投資或者說逆向投資,就像一把玄鐵重劍,只有功力達到一定境界的高手才能運用自如,否則很可能不僅戰勝不了對手,反而一不小心把自己砍傷。

逆向投資流派的一位大師安東尼·波頓曾頻頻告誡同行,逆向投資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買入過早,要有耐心。2008年就有許多人犯了這樣的錯誤。一定 要記得,當股票價值在不斷下跌的時候,前景總是看起來越來越悲觀,而媒體報導出來的經濟新聞也總是越來越悲觀,在最低的時候,前景看起來總是最糟糕的。而 股票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體現經濟週期的指針,在光明之前它總是最黑暗的。

要成功運用逆向投資法克敵制勝,投資者也需具備一些特有的素質,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能力、勇氣和耐心這三個方面。首先,投資者應該對行業的基本面有充 分的認識,並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深入的瞭解。其次,要有敢於挑戰慣性思維的勇氣,在一些關鍵時點,做出與普通大眾不同的投資抉擇。最後,超乎常人的耐心 也是不可或缺的,逆向投資需要我們堅決擯棄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態,無論是等待合適的介入機會還是之後的否極泰來。 (匯添富基金劉勁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42

破壞式創新大師 來台投資小網站

2012-2-6  TCW




提出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編按:指後進者以顛覆市場規則的創新,改變了大者恆大的市場限制)理論的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怎麼會到台灣投資一群來自彰化的七年級生,而且,他們還是「做餐廳」生意的?

關鍵,就是結合虛擬與實體的破壞式創新趨勢。

走進易訂網(Eztable)辦公室,由陳翰林等四位七年級生創立的線上餐廳網路訂位公司,牆上滿是卡通塗鴉和標語,難以想像,這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 《富比世》(Forbes)雜誌報導中,被票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大中華區唯一指名投資的新創公司。

虛實整合成趨勢!易訂網淨利率高達三成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會透過旗下的Rose Park Advisors投資基金投資這家公司,是因為它成功搭起實體與虛擬世界的橋。他接受本刊專訪時則表示,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與線下連結)的趨勢,是破壞式創新的最佳舞台。

所有人都知道,網路是大勢所趨。只是,「各個產業都想走向線上,有太多的障礙出現了,」克里斯汀生觀察。

先以美國擁有三分之一市占的電子產品零售商BEST BUY與美國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Amazon)的對抗為例。

現在,消費者在BEST BUY的賣場逛街,決定要購買的產品後,卻透過智慧型手機可直接上亞馬遜網站比價,在實體店面、大量的店員雇用和訓練成本拖累下,最後結果是BEST BUY的價格沒有競爭力,只能淪為網購商的展示間。

雖然,BEST BUY決心跨足電子商務。但去年耶誕節的消費旺季,擁有大量實體店面的BEST BUY,不但沒有發揮優勢,反而因為庫存管理、訂單處理問題,而在耶誕節前夕,公告將取消大筆訂單,引來大量罵名,同時,亞馬遜卻創了歷年同期最大交易 量。

至去年十一月底,BEST BUY的淨利總計下滑近三成,去年市值從一百七十億美元跌到九十億美元。市場的不看好,美國各大媒體直指其在虛實整合的布局失敗,就是主因之一。

鏡頭拉回易訂網的辦公室,他們,就是找到把實體與虛擬平台整合的鑰匙,所以大贏。

易訂網○八年底創立至今,三年多的時間,從當時連餐廳業者都覺得多餘的網路訂位服務,如今成為四百家中高階餐廳、飯店的長期合作夥伴,年營收二千八百萬 元,淨利率兩成到三成。

他們讓餐廳利潤不縮水反拉高客人來店消費金額

「他們切入市場方式,和近期快速成長,完全符合破壞式創新理論,」Rose Park Advisors投資基金經理人麥特.克里斯汀生(Matt Christensen)說。

易訂網表面上只是讓消費者透過網路可以訂餐廳,但,他們卻改變下述遊戲規則。 讓網路業者做訂位服務,會讓餐廳利潤被抽成縮水?錯!

陳翰林以一家高檔素食餐廳為例,三種價格帶本來以最低價一千三百元為大宗,但易訂網在網路上提供獨家優惠,讓會員線上預付一千三百元套餐價格,現場能折抵 一千五百元,活動結束後發現,一千八百元的套餐銷售反成了大宗,「十個人裡有三個人會加購(三百元)!」

易訂網的服務提早確認了當天的消費額,又提高了每位客人的來店消費,漂亮的成績單,提高餐廳合作意願,採用更多服務,讓易訂網平均與一家店的合作收入,從 一千元開始,如今已突破八萬元。

他們做大訂位商機電信商、發卡銀行搶合作 做餐廳訂位服務的餅太小,成長幅度有限?錯!

易訂網的成功,其實還引來國內主要電信商、發卡銀行搶著合作。

消費者透過易訂網線上刷卡方式向餐廳訂位,銀行不只能保證行銷費用的效果,跟易訂網合作的中高階餐廳,還能給高消費卡友獨家的餐廳訂位服務,這讓銀行卡友 向心力更高,創造三贏的效果。

中高階餐廳往往一位難求,易訂網卻能說服它們,攜其與異業合作,關鍵在於易訂網打破了過去餐廳訂位的規則。

以往,在春節除夕假期,這是很特別的時段,客人可能很多,但,也罕有隨機式的客人會上門。餐廳對於要不要開放消費者訂位,只有要與不要兩種選擇。有把握 的,讓客人在現場等,但也可能等不到人。沒把握的,承擔了客人訂桌不到場的風險,賠上備料成本和推掉的客人。但,透過易訂網的服務,以全台近三十家分店的 石頭日式燒肉為例,他們對客人訂位一次收取一千元保證金,選擇開放訂位,對於備料和財務管理,都是加分。

可喜的是,未來世界將更容許破壞式創新存在,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就有可能成為贏家,如易訂網的例子來說,一開始提出的訂位服務,只是比傳統的電話訂位,多了 社群評比、訂位優惠等特色。而當時,這對餐廳業者來說,服務並不起眼,甚至,連其他網路公司也看不上眼。

實體業者小心了!上億廣告,不如鄉民意見

但風險則是,你今日經營的實體事業,就算是一家小雜貨店,也可能因這趨勢而毀壞。

「這是實體業者要面對的自我革命。」網路家庭營運長謝振豐說。

聽來很誇張?據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統計,連較傳統的四十到四十九歲的消費者,對網路口碑的重視程度都有四四%,在網路上做消費決策的比率也已 過半。也就是說,你的服務再好,你有一半的客人最後都可能對你說:「我再想一下。」然後,他們回家後先上網。在社群網站上尋求意見,到BBS站詢問專家, 最後上網路購物平台進行比價,然後刷卡購買。

至此,品牌廠商在電視台大砸上億的廣告,可能還抵不過網路上「鄉民」們的消費意見,以擁有專業社群的美國最大電子商品購物網站新蛋網(New Egg)為例, 惠普(HP)的高階遊戲個人電腦Blackbird 002當時就選擇在新蛋網率先推出,有了專業口碑加持,三個月內,其銷量竟是Amazon和BEST BUY銷量總和的兩倍。

有趣的是,很多人自以為了解這股趨勢,並已起身而行,但走的都是老路,並未創造出破壞式創新的效果。

你,準備好正視這股創新風潮了嗎?

【延伸閱讀】虛實整合創業者,成功兩大關鍵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一九九七年提出了破壞式創新,接受本刊專訪時,他對虛實整合潮流,有兩點提醒,因為這是很多人自以為走向網路,但卻未 有預期效果的關鍵。

一、「對抗不消費的消費者,永遠比對抗你的競爭者(其他企業)重要。」

「虛實整合的趨勢,雖然帶來了很多機會,但大部分都不符合破壞式創新的精神,」他解釋。如Groupon在全球帶起的團購浪潮,就是讓原本不進入網路廣告 市場的中小企業,也開始進行網路行銷,鼓勵網路上的消費者走進實體店面。「它拿到了Google都拿不到的廣告市場。」但其他後進者,卻一味的跟風,甚至 靠著更多折扣搶市,忘了自身服務的本意,帶來消費者權益受損、店家倒閉、團購網站泡沫化的下場。

二、「永遠要記得產品(或服務)要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以韓國Home Plus超市為例,實體門市出身,卻能大玩虛實應用,繼續發揮通路「用展示促使消費」功能,從實到虛都緊抓消費者荷包。

它在地鐵站設置「虛擬超市」,以圖片配上二維條碼展示,等車民眾只要用手機對準條碼,就能購買,半天後產品將直達你家。推出三個月,就讓Home Plus線上銷售額增加了一三○%。如此服務,也在去年八月攻進上海地鐵站及北京五百個公車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7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 凱文.凱利新觀點 巨變 1000天的大預言


2012-03-19  TWM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 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 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 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 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 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 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 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 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 (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 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 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 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 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 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 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 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 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 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 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 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 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 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 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 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 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 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 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 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 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 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 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 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 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 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 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 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 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 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 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 《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 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 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 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 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 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 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 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 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 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 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 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 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 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 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 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 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 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 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 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 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 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 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 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 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 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 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 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8

回應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預言 PC將死 台灣科技廠如何浴火重生?

2012-4-9  TWM



當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擘畫出未來一千天的科技趨勢,他斬釘截鐵地預言著PC榮景已不再,握有全球超過九○%電腦生產權的台廠,將如何蛻變重生?

撰文‧賴筱凡

科技業快速變化,競爭速度不再是以年計,而是以分秒計算,五年後的世界科技版圖會大洗牌嗎?依據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預言,未來不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 大變化,而且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個人電腦(PC)即將死亡,台灣科技業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劫難?

對於大師的警告(詳見《今周刊》第七九五期),有人認為危言聳聽,公開駁斥,有人則早已聽到大師的警鐘,默默開始轉型,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如果五年前有人說「光碟已死」,大概會被人視為瘋子,但是蘋果、華碩在二○○七年推動新革命,將光碟機及鍵盤消滅,在台灣PC生產供應鏈的光碟機、鍵盤、 軸承、機殼、電源器產業中,首先中箭落馬的就是光碟機、鍵盤與軸承。

求轉型

光碟一哥強攻車用電子

「你看看我們做過的產品,從CRT(傳統顯示器)、LCD(液晶顯示器),到光碟機,沒有任何一樣產品,能讓我們安心立命二十年,轉型、改變就是IT產業 的宿命。」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早就從昔日的PC榮景裡醒來,去年,建興電以全球第一大光碟機廠之姿,衝出六一二.八億元的營收,改寫歷史新高,可是他沒有 半丁點興奮之情,因為危機已迫在眉睫。

建興電,全世界第一大光碟機廠商,握有三○%的市占率,不論是內建在PC、筆記型電腦,抑或外接式薄型光碟機,可說全球每三台光碟機裡,就有一台是建興電 出品。然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卻抵不過科技革新的浪潮!

一張、一張地秀出正在開發中的醫療器材照片,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語帶興奮地介紹新生力軍,為了趕上變化,建興電決定大舉轉型,「今年我們要將三○%資本支 出投進車用電子,三○%拿來投資開發醫材,剩下的一樣用來研發新產品。」廖學福很清楚,不轉型就注定被淘汰。

他逐一檢視建興電的各項產品線,既然PC的光碟機需求不如以往,車用光碟機成了建興電轉型的第一步。

○六年,建興電花了二十一億元,從飛利浦手上買來車用光碟機部門,坐擁地利之便的車用光碟機部門,成了建興電轉型的急先鋒。「從飛利浦手上接下來的德國團 隊,他們一直都與歐洲車廠有高度的合作,車用光碟機只是轉型的第一步,後面其他類的車用電子,才是關鍵。」廖學福說。

去年底,建興電開發出車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器,相中消費者離不開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又善用了建興電開拓車用市場的優勢,「原本要花一年以上的認證時 間,我們壓縮到一年以內,無線充電器只是起頭,我們甚至希望它能成為另類揚聲器,不用拿著手機就能通話。」如何搶進汽車裡的資訊產品市場,廖學福已有好些 個想法,今年建興電要將光碟機營收貢獻比重再往下降到七成,車用電子營收貢獻可望衝上一○%,一步步推動建興電的寧靜轉型。

於是,原本站在PC淘汰賽邊緣的建興電,瞬間領先跑在前頭,成了全球科技大變遷下,轉型的領先者,更從凱文.凱利口中的被淘汰者,變為率先走在趨勢的先行 者。

在過去的五千天中,凱文.凱利預言過許多科技大趨勢,仔細聆聽的如蘋果賈伯斯、臉書的馬克.佐克伯都成為科技贏家,在新一波的改變浪潮中,台灣還有哪些人 聽到改變的聲音?

拚整合

多合一功能產品新主流

在凱文.凱利全球科技大變遷的預言裡,除了PC將消失,被智慧型手機取而代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觀點,便是科技產品終將整合在一起,智慧型手機將集多數科 技功能於一身,甚至有朝一日,我們連智慧型手機都不需要,處處都將是螢幕,讓我們隨時可以登入網路,邁向雲端。

凱文.凱利的話聽起來很抽象,然而,就在三年前的北美消費性電子展(CES),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曾這麼說過:「為了讓數位家庭成為 可能,家裡所有的牆壁都將變成螢幕,鏡子也可能成為顯示器。」施崇棠口中的一席話,無疑是呼應了凱文.凱利所提出的「鏡子世界」理論。於是乎,當華碩從變 形金剛的平板電腦,到今年西班牙世界通訊大展(MWC)提出的PadFone,都開始看得到凱文.凱利預言裡的趨勢逐一兌現。

「很快地,NB將不再是你想像的那樣。」去年《今周刊》專訪施崇棠時,他在最後露出一抹微笑,留下這個看似懸疑的線索,其實,他只是在預告,PC已經回不 去了。

宏達電今年的關鍵大作「One系列」,也呼應了凱文的預言,整合的趨勢已經開始威脅到數位相機的生存,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不諱言,「新產品媲美單眼相機的 高品質,就是要消費者拍照時只需要One,不再需要數位相機。」這也難怪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會逗趣地說:「我們也只能跟相機廠商說抱歉了。」總之,在凱 文.凱利所預言的全球科技大變遷裡,轉型將是全球科技廠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然身為PC生產大國的台灣,尋找新產品更是迫在眉睫,但也不全然地悲觀,因為 在凱文.凱利看來,台廠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可喜的是,台灣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整體供應鏈一旦發動轉型,競爭力也遠比其他國家強,端看台廠能否走出自己 的路。」看來,台廠如何在後PC時代重新找到定位,關鍵還是握在台廠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4

廣告大師秘笈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20412&sec_id=12187389&art_id=16239588&cat_id=255&coln_id=22

走入曼谷 Siam Paragon嘅「紀依國屋」,入門當眼處擺放了一本新書,就係美國廣告界傳奇人物 George Lois之 2012年新著作 Damn Good Advice(For People With Talent!)。呢位希臘裔 Lois先生已經 81歲咯喎,仲有新書出版?於是買番一本睇吓,呢啲小書好易睇嘅啫,大隻字, 120頁,好快睇完。「紀依國屋」賣書送埋「包書」,一俾完錢,櫃枱夥計即刻用透明膠紙包書,服務好過香港書局唔知幾多倍。
呢位作者幾沙塵嘅噃,開宗明義就話世上只有四種人:(一)非常聰明兼工作勤奮,(二)非常聰明而懶散,(三)愚蠢又懶,(四)蠢人但好勤力,呢種人最為危險;如果你係(一)或(二),你會讀呢本書有所得,如果你係第三或第四種人,唔該你慳番啲時間,唔駛買,唔好讀呢本書!
講 得咁巴辣,左丁山點都自認係第一類或第二類人,急不及待,趁曼谷塞車塞到無可奈何嘅時間,坐的士時翻閱吓先。呢位廣告設計大師話要注重簡潔,唔好講廢話, 林肯總統在 1862年發表 Gettysburg演說,傳誦後世,整篇演辭只有 272字,講咗只係三分鐘,但事先係林肯總統寫完又改,改完又寫嘅精心傑作。之後冇幾耐,林肯總統寫咗一封長信俾一位朋友,然後收尾寫咗一句:「抱歉我不 能給你一封短柬,但我沒有時間。」明白未,寫萬言書與寫 272個字係有好大分別嘅。
Lois有不少過癮故事,刺激讀者思維,左丁山認為其中一個 非常震撼,就係講到二十世紀初美國最大藝術收藏家,大銀行家 JP摩根在曼赫頓第五大道豪宅接見英國著名藝術交易商 Lord Duveen。摩根一見到呢位英國勳爵,懶得打招呼就話:「雲石廳上有五隻明朝花瓶,三個係無價真品,另外兩個係我以重金叫專家仿製嘅,你睇真啲,然後講 俾我聽,邊兩隻係仿製品?」勳爵二話不說,行近五個花瓶,砰砰嘭嘭就打爛兩件,其餘就係歷史,以後摩根所有藝術收藏品全部由勳爵代為買入,不假手其他人! 故事嘅教訓係乜嘢?要想成功食大茶飯,自己必定要有真材實料及對自己判斷有超級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6

科技大師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即精準預言 臉書股價直直落 獲利模式是關鍵

2012-6-11  TWM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掛牌,投資人不買單,股價從掛牌價三十八美元一路跌。而《今周刊》四月十一日邀請來台的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早就預料,他直指:「問題出在獲利模式。」

撰文‧賴筱凡

六月第一個交易日,位在美國西岸的矽谷是個大晴天,但東岸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卻宛如烏雲罩頂。以團購聞名的Groupon大跌八.九%,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才剛掛牌兩周的臉書(Facebook),從掛牌的三十八美元,直落至二十七.七二美元。

看壞臉書上市

網路創新不等於獲利能力

當臉書投資人看著股價直直落,邊罵邊為投資虧損傷神時,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則和新婚妻子在義大利南部馬爾菲海岸享受蜜月旅行,絲毫不為所動。

許多人不禁想問,網路創業夢破碎了嗎?

就在五月十八日臉書掛牌的前兩個月,初春的舊金山透著微寒空氣,坐在堆滿書籍的工作室裡,捧著三十年前寫的文章。那是第一次,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他緩緩地開了口,「我並不看好臉書,即使至今,它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他曾是最準確預言社群網站誕生的觀察家, 卻也是最不看好臉書公開發行的人,這樣的答案或許令人意外,但凱文.凱利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臉書的看法。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是凱文.凱利觀察網路社群得出的最真切心得。他很清楚,分享將讓更多人「自願」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

而臉書確實成功運用了這些要素,卻不代表臉書能用這些內容,進一步從中獲利。

看在凱文.凱利眼中,佐克柏與當年一手創辦Google的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一樣,都想改變世界。佩吉與布林曾經堅持搜尋網站可以靠著廣告獲利,「我們堅信,人與人的分享與連結,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認同分享、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絕對是社群網路裡重要的一環,但重點是然後呢?如何從中獲利?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議題。」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的分析一針見血。

就在臉書掛牌前幾天,巡迴法說也還在進行,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Scott Devitt就出手下修臉書的營收預估,理由無他,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臉書,手機版的臉書貢獻獲利卻有限。

幾天後,臉書股價大跌,身為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證券成為箭靶,而Scott Devitt則是一炮而紅,被喻為「網路天后」米克(Mary Meeker)離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新一代的接班人。

姑且不論Scott Devitt發報告的時間點,試著冷靜一想,他所點出臉書的隱憂,不就是所有網站的共同問題——獲利模式。

不可諱言的,臉書帶起新一波網路創業潮,這是繼二○○○年網路泡沫後,前所未見的榮景。所以Groupon能以每股二十美元之姿掛牌,吸金一二七億美元; 臉書遊戲開發商Zynga用每股十美元掛牌,成功募到十億美元;甚至臉書得以改寫Google紀錄,成為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案。

資本市場現實

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事

但激情過後,資本市場開始回歸冷靜,投資人要的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夢,而是扎扎實實的獲利。於是,Groupon在員工持股閉鎖期結束的六月一日,股 價僅剩九.六九美元,Zynga股價則來到六.○一美元,臉書股價跌破二十八美元,誰又能想見數月前,Groupon、Zynga是何等風光掛牌。

網路創業大浪一來,身為老船長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不忙著高興,卻把舵抓得更緊,「我們得更小心,Groupon的例子告訴我們,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 事。」他分析,Groupon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到了亞洲後卻又是另一回事,成功在資本市場募資,反而讓Groupon更有獲利的壓力。

不論如何,佐克柏確實寫下科技史的一頁傳奇,看盡Google、臉書等網路巨擎起落的米克,格外淡定,「狂熱、失望之後,回歸現實和成長,向來是科技股的正常循環。」或許,在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失望情緒湧現後,就等著佐克柏帶領臉書回歸現實與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