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是否品嚐過堅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5e.html

 

 作者:我是李螢

 

    看《百家講壇》,聽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說收藏,聊到一個成化瓷器的故事:那是他的一個朋友20年 前收藏的一個明朝成化時期的小罐,當時他的朋友花了300元錢買下,他心裡也對此罐十分惦記,10年前他碰到這個朋友就打聽這個罐的著落,他朋友說:「我 貪了點小財,賣了。」賣了多少呢?300萬。按馬先生的觀點,這個朋友的確是貪了點小財,因為放在現在,在20年後的今天,這個成化小罐已經是5000萬 的價格了。可見文物的面前,每個人都只是匆匆的過客啊!文物的價值體現就是一個坐標:時間。時間同樣在股票投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期的調整讓我們絕望, 大盤的下跌似乎綿綿無期,要知道調整也是投資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經濟的週期性起伏,沒有繁榮和衰落循環,沒有嚴峻的經濟形勢,選不出那些能夠在惡劣環境中 生存壯大的企業,本欄現在擔心不是調整,唯一的憂慮就是選出來的企業是否真正經得起經濟環境不景氣時的考驗,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投資和收藏性質上不盡相同,但收藏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真 正的收藏家都是這個世界做著最大的夢的人,他中意的是文物古董本身的文化沉澱,並以擁有這些藏品而不是他們的市場標價作為收藏的目的,就像價值投資者收藏 公司參與企業而不是為了短期利潤的起伏兌現;搞投資和搞收藏的人一樣,要不斷地在市場中試水,嗆水,不斷地積累經驗和知識,只有比較瞭解投資或收藏的本 質,才能知道哪種資產(藏品)配置真正符合自己的投資能力和價值取向,才可能長期堅持自己的承諾:收藏家都有自己的強項、原則和專業技術和知識,否則就面 臨被贋品騙得血本無歸的地步,對投資人而言,要達到優異的成果,真正的機會不在於努力超越大盤,而在於建立並遵守適當的長期投資政策,使投資的標的能夠隨 著市場的長期主要動力而受益,有收藏意識的投資者往往對於市場行情變動的忍受度比較大,如果一般投資者特別難以忍受之際,會產生一種龐大的壓力,這種壓力 要求改變當前的投資策略,此時此刻想一想那個成化小罐,心理的壓力就會忽然減輕許多許多。

 

   俗話說,盛世玩收藏,荒年買黃金,這是胡扯!珍藏是超越世代的盛衰的,極品的企業何嘗不是如斯?殊不知多少珍品極品在戰爭年代,饑荒之年不過是一袋米幾斤 肉的價錢,到了盛世則是幾十萬倍、幾百萬倍的暴利,這一點和股票道理一樣,只有股災來臨的時候,暴利和超值的好東西才會低三下四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關鍵 看你是否發展出深遠、正確的洞察力,看出什麼力量推動股市特定類股、公司或產業,再有系統地利用這種投資遠見或觀念。一種投資理念或哲學的重要考驗,有沒 有能力基於健全的長期原因,堅持到底,即使短期成果令人不快和氣餒之至也堅持不懈。
 
   你是否品嚐過堅持?——伴隨沉悶和無人理解的孤獨,安居在世 界的一角,盡享那一份至苦至澀後陡生甘甜的精神聖餐。你是否瞭解真正的華貴和奢侈?懂得什麼樣的珍藏才是珍藏?在中國古代家具收藏中曾經有這樣的奇品:技 藝最高超的工匠會把最好的設計和藝術圖案雕刻在櫃子或床的底面,那是無須向世人述說的無極珍品。這種華貴的珍品只能塵封在我的夢裡,而手邊一個黃花梨木小 盒,因多年被手反覆搓摩,也同樣發出幾近琥珀的光澤,收藏並堅持著收藏,你會在其中深深感動,感動於歲月對你智慧和心靈的撫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0

蔡衍明駁斥斷章取義 《華郵》記者: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

2012-02-13 TWM




台灣富豪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這個年一定過得很辛苦。他在過年前,於台北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德魯.希金斯(Andrew Higgins)專訪時表示,「迫不及待看到統一」、「有選舉是好事,但經濟應該擺第一」、「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死那麼多人」等言論,引起軒然大波。面對民 間團體反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也親自在民運人士王丹的臉書頁面指責《華郵》記者安德魯斷章取義,甚至要求記者提供錄音帶,還他清白。

面對蔡衍明的指控,目前在大陸採訪的安德魯,簡短回應《今周刊》的提問:「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We stand by our story)。」這是他的專訪報導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後,首次公開回應台灣媒體。

蔡衍明槓上的安德魯不是普通記者,他精通法、中、俄語,一九九九年曾因《華爾街日報》一篇俄國金融風暴的報導榮獲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如今面對受訪對象指控 他斷章取義,正在中國挖掘內幕報導的安德魯,保持低調,並未出面公開反駁,只是他的一句「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已說明他的態度與立場。

只能怪蔡衍明接受採訪前沒有做足功課。安德魯曾在一九八九年寫過一本書《天安門:北京暴行》,書的封面正是一群倒在街上的學生。面對這位天安門專家,蔡衍 明竟還在採訪中大談「坦克車事件」怎麼讓他對中國民主有信心,以及他「不認為天安門廣場有死那麼多人」等言論。也難怪安德魯在報導中難掩憂心,列舉出許多 《中時》、《旺報》、中天電視台等媒體因商業利益而傾中的跡象。

想悍衛清白的蔡衍明,可能得透過法律手段才能如願拿到錄音帶。而他這位「媒體大亨」,因為接受國際媒體專訪,不僅惹了一身腥,還牽連他的媒體事業,因為過 了一個年,除了王丹發起「拒看《中時》」,知識分子跟進,並發起拒絕投書《中時》及接受採訪,著名學者郭力昕、瞿海源等都加入這超過六十人的連署。蔡衍明 想用「冷處理」熬過社會撻罰,恐怕很難。

(楊卓翰)

蔡衍明入主媒體爭議不斷

時間 事件

2008年11月 以個人名義買下中時集團,不久後即下達全力擁護馬英九總統、化解兩岸人民誤會、所有新聞皆無關統獨等三項指令,確立媒體親中路線。

2009年6月 對中天、中視董監事變更案條款不滿,在報紙以半版廣告質問官員「賣米果有罪?還是在大陸賺錢回台灣投資者皆有罪!」2010年1月 《中時》於頭版批評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是「C咖」等相關新聞,總編輯夏珍遭到撤換。

2011年10月 名下旺旺集團擬斥資700億元標下中嘉有線系統,學者呼籲將造成壟斷輿論的「媒體怪獸」。

2012年1月 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六四沒有那麼多人死」等親中言論,引發各界拒買《中時》,學者拒絕投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

renne:如何在跨市場投資中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1498111

作者:投資類書籍《奧馬哈之霧》作者之一朱曉芸  ID:@renne |

 

雪球財經於今日下午在京舉辦「2012雪球財經論壇-資產全球化時代的投資策略」。以下為投資類書籍《奧馬哈之霧》作者之一朱曉芸演講全文:

 

 

謝謝雪球財經給我一個機會在這兒跟大家做面對面的交流,剛才跟方總分享的精彩行業觀點不同,他也說了,我現在講的是純理念的東西,純理念的東西可能大而空,但我相信它不假。

   今 年春節之前我參加了一次朋友的聚會,在那個聚會上大家相談甚歡,可是中間突然有一個人問我,好像某某年時你曾經說過某一家公司是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但現在 反過頭來看好像事實並不是這樣,我當時一愣,當時現場有很多人,他給了我一個很難堪的問題,但我後來想了想,我說,投資其實是一個在不斷犯錯過程中不斷進 步的過程。

   這句話講出來並不是我在狡辯,事實上我認為對於剛剛進入投資領域時間不長的人來說,失敗的經歷可能比成功的經歷更為寶貴, 因為失敗會讓人警醒、反思,但成功有可能讓人盲目膨脹,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一次特別大的成功之後遭受大敗的人,比如去年有很多境外戰績特別顯赫的投資 者,在中國市場上都輸得比較慘,像鮑爾森、安東尼波頓等人。

   儘管我們並不提倡用一年的業績評價一個投資者的成績,但去年的事情還是蠻有意思的,我覺得可以拍一部電影,片名就叫《那一年,我們一起輸過的中資股》,今天這就是我要談的話題,我們如何儘量避免犯錯,雖然犯錯的經歷非常重要,但輸錢畢竟不是特別好的體驗。

   如 何儘量避免犯錯呢?首先我想說一句,高球屆裡有句特別著名的話:冠軍就是犯錯最少的人,尼克.佛度說的,他基本是90年代的老虎伍茲。一個小股東問了巴菲 特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當時巴菲特侃侃而談了很多觀點,蒙格在旁邊插了一句嘴「我們不要吸毒,不要闖紅燈,不要染上艾滋病」,這話背後 的道理不言而喻,也就是說,如果想成功,最好要減少犯錯。

   具體怎樣減少犯錯呢?在座的都是價值投資的追隨者,可能大家都會認為減少犯錯就是用便宜的價格買一些公司,這是不是比較好的辦法?OK,這是一個辦法,但我們認為僅僅有這個還不是全部。

   我們自己可以去遵循的解決方案時,首先我們要認識自己,把握這個市場的規律,接下來建立我們自己的投研框架,最後我們儘量少去決策。

   「認識你自己」,這是德爾菲神廟上刻的三句真言其中之一,蘇格拉底基本是在這句話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哲學體系,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其實人只有在認識了自己之後才能夠在決策和做事情時減少盲目,盲目必然會引致犯錯。

   認 識自己通常包括三個層面:需求、性格和能力。在投資領域,我們認為需求應該也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回報的需求。各位想一下,我們自己在投資上對每 年的回報目標有沒有什麼想法?比如有沒有30%以上的?20%左右的呢?10-15%的呢?舉手的都不多,但無論怎麼說,其實30%的回報很可怕的,什麼 概念呢?假定我們100萬進去,30%的回報滾下去,20年之後,大概是將近2億出來。

   第二個需求是對過程輕鬆度的需求,換句話說,做投資時我們是否很緊張?如果精神高度緊張,我們能得到比較高的回報,或者是過程輕鬆,但我們能得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回報,這之間我們怎樣選擇呢?我的選擇是輕鬆的過程和滿意的回報。

   認 識了需求之後我們可能需要瞭解一下自己的性格,性格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為投資本身是能把人性中的優缺點無限放大的領域,我覺得不管用哪種方法投資,都需要 問自己兩個問題:「我自己是否有一個內部積分卡?」具體我不展開了,可以看《奧馬哈之物》,第二個問題「我自己是否有堅持和毅力」,所謂堅持和毅力是我有 沒有自己的標準,能夠堅持我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一直堅持到閃電打下來為止。其實堅持不是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堅持是需要一些信唸作為支撐的,對於投資來 說,信念最重要的來源就是我們對市場規律的把握。

   最後是你的能力,也就是巴菲特說的「能力圈」,巴菲特認為能力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情,用他的原話說「重要的不在於圈子面積有多大,而是在於你要清楚地知道這個圈子的邊際」,一個能力圈比較小但清楚知道自己圈子邊際的人可能比一個圈子大 很多但不清楚自己邊際的人富有得多。

    2006年時我剛入行一兩年時間,那會兒大家談投資肯定要談萬科、茅台、招行這些公司,當時我 也是這樣,尤其招行,我還嘗試著寫過一些招行的報告,「招行怎樣成長成中國的匯豐」,或者是「招行和富國銀行有怎樣的異同」,當時我不但寫了這樣的報告, 還買了他們的股票,那時候如果手裡沒有招行,是件比較丟臉的事情,號稱你價值投資,竟然連招行都不買。

    2008年時我遇到了一位高 人,當時我也在人家面前特別大言不慚地說起我對招行的理解,對中國銀行業的理解,對匯豐,對富國等等,當時他問了我一句話讓我徹底無言以對,他問我「中國 銀行業這口飯是誰給的?匯豐和富國這口飯又是誰給的?」非常感謝這個人,他讓我瞭解到了,其實我對中國銀行業並沒有那麼瞭解,我瞭解的其實很淺,對於招行 來說,它也完全不是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的,我之前以為它是。

   後來因為這個原因,我找到一個機會把招行賣掉了,還是蠻慶幸的,因為避免了一些機會成本。

   右 邊這張圖是中國市場上現在一些行業的分類,我們可以想想,哪些是在我們自己能力圈範圍之內的,把能力圈範圍內的勾出來,其它的放到一邊,這樣不但能夠提高 我們的研究效率,更是減少了犯錯的機會。當然,可能有人會問,什麼叫能力圈?我怎樣判斷我自己的能力圈?其實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當我們看到這家公司時能否很快意識到這家公司所處的行業,它的核心競爭要素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這家公司為什麼在這個行業裡能夠賺比它的同行更多的錢?

   如果對這兩個問題有相對清晰的答案,OK,這可能在你的能力圈範圍內。

   接 下來我們要做的是瞭解市場規律,對於市場規律,大家記住一句簡單的話就好了,「近的模糊,遠的清楚」,這八個字是一位網友在我博客上的留言,我非常喜歡, 經常在各種場合用到它。當然,如果通俗地說這句話就是「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我們可以來看一下股票價格長短期的決定因素,時間關係這裡不展開 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短期對股票價格的因素是多因素決定的,而且在很多不同情景之下不同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因素 放在不同時點,市場反應完全不一樣,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於短期這個事情,至少我覺得我沒有能力把握,而長期的話,其實它的決定因素只有一個,公司 內在價值。對於公司的內在價值,相信我們通過日積月累嚴謹的研究和分析,還是有可能得到模糊正確的結論。

   說到短期的不可測,我這邊可 以舉個例子,這是在同一家行業裡的兩家公司,這是2009年上半年兩家公司股價的對比,上面紅線的A公司在2009年上半年大概入得了70%多的漲幅,B 公司只有15%左右的漲幅,單從這張圖來看,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A公司是這個行業的後起之秀,而B公司已經垂垂老矣,未來空間不會太大。

   但 如果把時間放長了看,我們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A公司儘管在最初時有特別好的表現,但最終三年下來,基本就是打了個平手,而B公司在這三年中獲得了 178%的回報,兩家公司分別是莫高股份合張裕,都是葡萄酒行業的公司,而莫高股份最輝煌的那段只不過是最早那個小小的時間段。

   這裡說一個非常重要的題外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很久以前方總給我佈置過這個功課,但當時沒有講,「中國股市是否適合價值投資」,中國股市是否適合價值投資,我們可以嘗試從兩個問題上來解答: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市場是否具備有長期價值的企業?這裡有一張表格,這張表格是我們能容易清晰辨析出來的公司過去十年淨利潤的增幅,我們可以看到,增幅在20-40%的公司還是蠻多的,對於中國市場,如果我們有一定的邏輯和框架,還是能找到一些具備長期價值的企業。

   第二個問題,這些企業的價值是否能夠在股價上得到反應?顯而易見,基本上可以看到,相關性非常強,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股價的表現基本和它的利潤增幅呈現顯著正相關,這都是過去十年的數據。

   有 人可能會講,剛才我說的都是個股案例,是不是來談一些系統性風險的東西呢?對於系統性風險,大家完全不必擔心,這是美國股市過去幾十年的圖,這張圖告訴我 們,當我們的持股期超過十年時,所有回報都為正,而當我們的持有超過15年時,最小的回報已經高於了無風險收益。

   中國市場的情況又是 怎樣的?一樣,前段時間經常有報導,「中國股市十年不漲」之類的,但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結果並不像報導說的那樣。因為我們是個人投資者,投資期可能會相 對長,至少十年、二十年以上,我看了一下,在座各位都還很年輕,這種情況下,對於系統性風險,我覺得不需要太過擔心。

   在瞭解了市場規律之後,可能我們需要去建立一個投研框架,可能因為我的理科背景,我特別喜歡框框架架地做事情,有了框架之後可能我們會規避一些錯看、漏看的負面影響。

   這個框架其實是按照巴菲特的四角理論提出的,我要強調一點的是,這個框架裡「有長遠的經濟前景」和「德才兼備的管理人」這兩項,大家還是要以定量和定性作為綜合考察。

   最後是「要減少決策的次數」,牛頓有三大運動定律可能大家都知道,第四個運動定律是老巴提出來的一句有趣的話,他說「如果牛頓不是因為在南海泡沫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可能他就會提出第四個運動定律,對於投資來說,行為的增加將會導致回報的減少。」

   這 兒有兩個實證,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事後再看,這兩個實證證明了確實是這樣,如果現在說減少決策次數容易導致高回報還是會引起爭議的,因為有偉大的文藝復興 在那邊,每年40%的回報,高頻交易。但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我們沒辦法做那麼複雜的東西,而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人通過頻繁交易獲得高回報,我們要想一想到底是 運氣的因素還是能力的因素。

   總得來說,避免投資犯錯總的來說是四點:認識自己、瞭解市場規律、建立投研框架,最後是少做決策。即便這樣,我們還是有可能犯錯,畢竟每個人對事物理解的程度不一樣,事物本身也有很高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況下有一些小機制可能能夠讓小錯誤避免曾經大錯。

   首先,我們要組合投資,包括我自己在內,投資從來不會只買一兩支股票,一般會建立一個小組合,當然要確保這些公司都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

   第二步,我會對組合裡的公司作出定期檢疫,看看這些公司發生過什麼事情,哪些事情只是短期市場的噪音,而哪些事情又會影響到它的長期價值。

   第三步,我們需要持續學習投資這件事情。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多上雪球。

   謝謝大家,這就是我的分享。

 

 

方三文:

   一般我們認為價值投資者都是老頭,沒想到一個美女也能談價值投資,是否很出乎大家的意料?接下來大概有10分鐘的時間我們可以和這位年輕美麗的價值投資者朱曉芸互動、提問,誰有問題?

    

 

 

現場提問:

   剛才你說了系統性風險,你選擇了美國市場為例,假如我們拿日本市場作為系統性風險作為例子分析,您覺得還會有那麼高的收益率嗎?

 

朱曉芸:

   其實這個問題我考慮過,日本市場和美國市場最大的不同,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對。

   其實每個市場的特徵和它背後的文化背景有關係,日本更多是僱主文化,這些公司的社會責任是解決大量就業的問題,而美國是股權文化,這確實有差異。我覺得中國現在屬於文化不太清晰的時候,所以我們也不太適合和日本做對比。

 

 

現場提問:

   我覺得美國最大的優點就是創新文化,而中國創新少點,難免會遇到經濟下滑和資產泡沫破滅的情況,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朱曉芸:

   完 全有可能,但按照我們過去的經歷,22年,12個10年的觀測期,怎麼說呢,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把在座各位歸在價值投資的門下,真的不需要太過擔心,因 為風險是三方面,系統性風險只是其中一方面,而我們最應該提防的兩個風險,一個就是錯誤判斷某家公司的風險,第二個風險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性格和情 緒。剛才我想說的意思其實是這個,抱歉。

 

現場提問:

   我這個問題是關於你和另一名先生合寫的《奧馬哈之物》,我看了,而且印象很深刻,解答了我很多關於巴菲特投資理念、手段的迷惑。

   現在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一下,你在講到巴菲特最後做估值的時候,巴菲特自己說過,他在估值時最好的估值方法就是現金流貼現的方式,這應該是他在一個股東信裡寫的。

 

朱曉芸:

   您剛才提到的這本書,在我印象中應該是他的一個親屬寫的,關於現金流貼現。

 

 

現場提問:

   最 後你跟那位先生在書裡得出來的結論是,巴菲特做這個公司的估值,最後做投資決定時是不以這個模型作為依據進行投資決策的,您提的例子,巴菲特在投資中石油 時是以一種相對估值的方法,橫向相對和歷史相對,這是那本書裡得出來的結論,我現在的疑惑是,您得出來的結論是有資料可查的歷史記錄?還是說沒有這方面的 記錄,您自己的推測?

 

 

朱曉芸:

   首先我們書裡並沒有很肯定地說巴菲特不是用那種方法做決策,那本書是2009年寫成,如果我記得沒有錯,我們應該沒有說巴菲特不是用那種方法來決策,而巴菲特本人也說過,一個企業的價值就是它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這是股東信裡說過。

   但 為什麼後來他會採用其它的估值方式呢?第一,巴菲特是一個特別精於數學的人,可能他的腦子裡會有一套模型,這個企業未來數據增長的情況輸入他腦子裡的計算 機後很快會得出類似結論,這是第一點。第二,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中石油這樣的公司,我理解它並不是巴菲特投資裡的主要投資部位,所謂主要投資部位就是有強 大護城河、強大商譽,並且可以存在很久的公司,對這些公司估值可能不一定要採用現金流貼現的方式。我想我們書裡表達的可能也是這個意思,有兩種不一樣的估 值方法,在某種情景下我們要用這種,某種情景下我們用那種。

   比如之前和方總聊到的,互聯網公司這樣的估值顯然沒辦法用現金流貼現來估 值,我覺得價值投資是框架性的東西,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我們應該設置不同的表現項,框架裡一些項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市場的很多公司,我們真的沒有辦法 現金流貼現,這些公司現在還處於現金為負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估值呢?直接一點的就是相對估值法,另外是預期回報估值法,比如現在我以20倍買 進去,未來五年有20%的復合回報,假定我五年後能賣出去,整個投資期就是20%的回報,我理解應該是這兩種不同的模式,而不是撇除現金流貼現的方法只談 另一個方法。

 

 

方三文:

   因為時間緊張,再給一個問題,不過我說一下,希望提問時效率更高,第一,提問的問題三句話說完。第二,不要借提問的時間闡釋自己的看法。

 

 現場提問:

   能不能請你以實例來說一下對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怎麼分析出來的?

  

朱曉芸:

   當時我認為招商銀行的競爭力是它在零售銀行上比別的銀行做得多,而零售銀行是可以取得高利差收入的領域,這是我當時認為的招商銀行的核心利潤率,OK,我經不起別人的推敲,這是我當時理解的。

 

 現場提問:

   你的分析方法是什麼?

 

 朱曉芸:

   我沒有那麼濃厚的商業公司經驗,所以是用笨辦法,把這些公司五到八年的商業數據看一遍,把年報看一遍,然後再進行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5

進軍中國 它堅持比別人慢十年

2012-02-27  TCW




二月十八日,中國海南島三亞由一 個落後小城鎮,變成國際關注焦點,因為這裡從超過一百個申辦城市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三大國際體育賽事之一的「富豪環球帆船賽」(Volvo Ocean Race),本屆十個停靠站之一。這一天西班牙休閒鞋品牌Camper創辦人兼總裁羅倫佐‧佛朗薩(Lorenzo Fluxa)帶著妻子,從西班牙地中海的一個小島馬約卡(Mallorca),飛了二十個小時到三亞。因為Camper是本屆的主要贊助商,贊助了一整支 隊伍。

不急著展店找合作夥伴像談戀愛

這也是該品牌成立三十七年來,投資金額最大的一項行銷活動。

「這次和中國 有很大的關係,」Camper副總裁米蓋爾‧佛朗薩(Miguel Fluxa)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讓我們的品牌被更多人看見。」

相較於LV、Gucci等時尚品牌, 或是Puma、Nike等運動品牌,幾乎都在十年以前就進入中國,Camper卻是去年底才開出第一家店。在搶灘中國這個大市場上,Camper的腳步明 顯慢了許多,但就像這個來自地中海小島的品牌標語「Walk. Don't Run.」一樣,他們認為,做得對遠比做得快重要,而做對的事情,永遠不嫌晚。

「我們習慣站穩腳步再出發,」米蓋爾說。例如,Camper 一九九二年開始跨入國際,但從不急著擴張。一九九七年引進Camper、成為台灣代理商的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馮亞敏表示,通常都是各國的代理商或合作 夥伴主動找上Camper,而他們還不一定會答應。馮亞敏形容,就像談戀愛一樣,他要先確認你很喜歡他們家品牌,而他也喜歡你,雙方要有共通的特質,才有 合作的可能。

不先卡位等市場成熟才進入

可以說,如此慎選合作夥伴,也是Camper「站穩腳步」的策略之一。二○○六 年,Camper全球總營業額為一‧五億歐元,這個數字在二○一一年成長到二.三億歐元。去年歐洲經濟局勢不好,Camper還逆勢成長七%。

如 今,Camper已經行銷全球四十七個國家及地區,超過三百間專賣店,即使去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他們也不急著開店。「因為,每開一家店我們都希望它是能 夠長久經營的,不希望貿然進入一個市場,開了店然後又關掉,這會對品牌造成很大的傷害。」

所以,他們的策略不會是「先進入市場卡位」,反而 是等市場成熟了,才評估開店,「所謂成熟,不光是經濟方面,還有當地消費者對生活文化的體驗。」米蓋爾說,奢侈品品牌是針對少數的金字塔頂端,所以可以較 早進入中國市場,但是Camper鎖定的是中高階層,需要的是更成熟市場。

舉例來說,台灣就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十五年前,馮亞敏希望引進 Camper,羅倫佐甚至親自來台灣,請馮亞敏帶他去逛每個重要商圈。羅倫佐逛百貨公司,不僅看它的位置,也會問主要賣什麼?客層為何?有沒有書店?馮亞 敏說,Camper是非常注重人文深度和素養的企業,最後還是她用毛筆寫企畫書,才感動了羅倫佐。而第一家店也不是開在熱鬧的大馬路,而是開在鬧中取靜的 台北市安和路上。她認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懂得Camper的價值,產品才會被欣賞。

所以,亞洲最早進入的市場是日本,再來是台灣、香 港,而這些地區都有不錯的業績表現,米蓋爾說:「相反的,南美洲就是太早進入的市場,所以銷售狀況較差,當地人還是偏好本土品牌。」

目前 Camper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開了專賣店,因為在米蓋爾眼中,他認為在中國,這三個城市才算已成熟市場,進入的時機點到了。他不看人民平均年所得,也 不委託專業市調機構做市場調查,他觀察的指標是當地百貨公司類型、家數、營業額的成長,以及觀光人數,「這才能顯示當地的生活水平和消費層次,」他說。像 是北京在奧運之後,觀光方面建設得更完善,人民的消費意識增長,社會媒體創造出消費的氛圍……,這些偏向生活消費面的觀察,讓Camper這種定位為 「urban casual」(都會休閒)類型的品牌,覺得時機對了。

不受他人影響,維持自己的步調,是這個品牌的最大特色。佛朗薩家族打 算用最慢的速度,走最長的距離。就像這次,他們雖砸了大錢,增加品牌在中國的知名度,但今年也只打算在中國開四家新店,「未來五到十年,還有很大成長空 間,我們不用急,」米蓋爾說。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也許Camper的擴張速度會加快,或是策略也會有所調整,但不變的是,「我們會站穩腳步 再出發,」米蓋爾再次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6

現實。堅持。選擇。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我對中環的Sevva有點偏見,每次在這裡跟人談公事,總是有點不歡而散收場的情況出現。也許是我迷信,但有些地方,你就是覺得唔多利自己,唔多「老黎」。

*****

「Let's be frank…」Roger用這句開場白,我就有點唔多好既預感:「Behind我地公司既基金,對你地好有興趣,想at least take a stake。如果你地唔介意既話,我地可以簽個NDA,an then你地send us your financial statement,let's see我地有冇機會合作。」

Roger係行家,一個比我早近十年入行既行家。佢既創業故事,同我其實有點相似。然而Roger既公司比我成功,規模比我間蚊型企業大好多。經過十幾年 既日子,佢地既公司,響亞洲區算係行內規模最大既三間之一。我入行既時候,佢地既規模同現在既我地差唔多,不過冇幾耐,佢地就極速咁擴張,直到現在變成行 業巨人。

聞說當年,佢地俾基金睇中,得到巨額資金既幫助,然後打後果七、八年,佢地由一個基金,賣左去俾另一個基金,又再賣過俾又另一個基金,縱使我尚算緊貼行家新聞,但我都已經搞唔清,佢地到底轉左幾多次手。

「Hey Roger…」我吸了口大氣:「Let me be frank as well,我地唔需要新既shareholders,我地現在背後既股東有足夠實力提供funding俾我地,多謝你睇得起我,不過我睇唔到有呢個需要。」

這句對白,根本就係劇本既一部份。姑勿論我希唔希望得到private equity入股都好,有人問,我必定係會咁答既。莫非我會話:「好呀,你快d黎投資我啦,please…」?商業社會討厭既地方,就係大家都唔知點解係要跟住呢類「劇本」去做,又假,又浪費時間。

「CK,行業唔同左啦。」Roger低頭想了想:「以前我地呢行,係好實在既生意。今時今日,全行都唔同晒,特別係香港。同我地同級既competitors,唔係上市既就係有基金背景,我知道你地背後既shareholders有實力,不過同唔到基金鬥架。」

Which is true。這個我當然明白。如果唔係,當Roger約我出黎傾既時候,我就連果少少時間都費事浪費啦。事實上,呢幾年,成行都變晒。大家都係行家,條數其 實大家都知點計。當有人願意不斷用「賣一件蝕一件」既方式黎經營既時候,你就清楚知道,背後必定係有d野。有能力「賣一件蝕一件」既人,變得越黎越多,市 場上既demand冇增加,但supply卻非理性地瘋狂增加,不斷做,不斷蝕,到底為乜?

「"Market share"對騙子黎講,is a perfect tool。」Roger苦笑。

「So you are talking about yourself?」我老實不客氣。

「Think about it CK,你地其實好危險。」Roger拍了一拍我膊頭:「我知道你地呢兩年不斷try to走出香港,香港既market經已爛晒,有排都返唔到轉頭。但係你到既地方,好快都會同香港一樣,你一樣走唔甩。」

我心裡面忽然記起一句話:「如果你鬥唔過佢地,就只好加入佢地。」

唉。

Roger既公司,經過N手Private Equity持股之後,據我所知,有極大量既借貸。我有時好懷疑,如此既借貸比例,市場上萬一有d乜風吹草動,到底應唔應付得到。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過人 既經營能力,係「企業神醫」化身。當接手一間公司既時候,發現盤數唔靚,經營出現結構性問題,會一廂情願咁認為,係上一手果個冇自己既能力同智慧,先至會 搞成咁。內裡有暗病既企業落在自己手上,係會有得救,而且前景一片光明。但係日子一耐,就發現大家原來殊途同歸,重病既企業,還是繼續病重,於是只能執靚 個樣,幫佢化個靚妝,然後幫佢搵主好人家賣俾下一手,一齊玩音樂椅既遊戲。音樂未停,呢d公司表面上仍然風光無限,直至音樂停既一刻,就要睇睇火棒到底 「花落誰家」。

Roger響過去十年既持股,又最初100%,去到今天less than 10%。

我估,佢既目標,其實係0%。

我響度諗,響金融業主導既商業社會裡面,到底仲有幾多空間,讓規模較小既企業,可以正正經經,實實在在咁做生意?

*****

有些餐廳,對我黎講依然係「唔太老黎」。


Philip 提到...

睇的財經書, 話 pe 都係靠借債, 高 leverage 黎骨水同套現去收佣同 trading, 好似你話齋, 咁樣玩落去,同個的 cds mbs 咁玩落去, 遲早爆煲, 如你諗住中途落車, 當然係另一回事勒, 但最后必有死傷. 而一盤生意能無限燒錢, 一係就佢死, 一係你地遲早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8

巴菲特投資之中石油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w5k.html

男人不止一面。投資亦如此。中石油是巴菲特的另一次經典投資案例。


 

  2003年4月,巴菲特以約每股1.65港幣的價格,買入中石油H股23.38億股,總投資成本約為4.88億美元。2007年巴菲特以約12港幣的均價賣出中石油,約獲利35億美元。4年時間,巴菲特獲利約7.17倍,複合增長率近70%。

    在買入可口可樂之前,巴菲特看了可口可樂近50年的年報;而在買入中石油之前,巴菲特只看了中石油最近兩年的年報。是什麼原因讓巴菲特買入中石油呢?

    照我分析,巴菲特買入中石油可能有如下原因:
    1.估值低,具有極好的安全邊際。巴菲特買進中石油之時,中石油市值大約為370億美元,而巴菲特認為中石油的內在價值應該在1000億美元左右(中石油 和可口可樂不一樣,並不屬於資本支出極少的企業,而且當時上市時間很短,巴菲特應該不是根據現金流折現來給中石油估值的)。此時的中石油的價格約為內在價 值的0.37倍。
    2.分紅高,巴菲特在後來多次強調,當時中石油的管理層承諾每年分紅不少於淨利潤的45%。巴菲特2003買入時中國石油靜態市盈率約為6.5倍,股息率約為6.86%(對應的收益率約為15.4%,另外,中國石油當時的市淨率約為1.06倍,ROE約為20%)。
    3.能力圈內,巴菲特說:「石油在30美金一桶時,我們很樂觀,如果到了75美金,我不是說他就會下跌,但我就不像以前那麼自信。」巴菲特對大宗商品很有研究(巴菲特在1999年到2006年期間,投資白銀賺了很多錢)。石油企業在巴菲特的能力圈之內。

    很明顯,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和中石油,是兩種不同的投資類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成長股投資和價值股投資。但其實這兩種投資類型並不需要區分的那麼明顯,因為巴菲特看重的,只是安全邊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7

《怎樣選擇成長股》摘錄 潘潘_坚持价值投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5x.html

   《怎樣選擇成長股》看完了,感覺可讀性不如《聰明的投資者》。

 

    《怎樣選擇成長股》最出名的就是閒聊法和15條投資原則,這些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不介紹。書中有些觸動的片段摘錄如下:

 

    費雪:決定一隻股票價格過高還是便低的不是當年的收益率,而且未來幾年的收益率。(潘潘按:未來幾年的收益率誰又能準確地預測到?應該是未來幾年的預期收益率,現在銀行股就是如此!)

 

    費雪:大公司需要從外部招聘執行官是一個失敗的信號。

 

    費雪談利潤率:如果兩家公司的運營成本都上升2%,而且都沒辦法提高價格,那麼利潤率為1%的公司將因為虧損而淘汰,而利潤率為10%的另一家公司,成本的增加只會導致利潤減少五分之一。

 

    費雪:如果利潤或者投資回報率太過引人注目,反而會產生危險,因為各種各樣的公司不可能經得起在不同尋常的蜜罐中獲得的誘惑。相反,只要利潤率比實力最接近的競爭對手高出2%或者3%,就足以成為相當出色的投資對象。(潘潘按:格力的答投資者問中有類似的說法,淨利潤率不是越高越好,太高了容易引來大量的競爭對手,就像現在的房地產行業。)

 

    費雪:觀點相反,但要正確。當你的投資思想和整體趨勢相反時,你必須非常非常確信自己是正確的。

 

    費雪:不要認為一隻股票的市盈率高,必然表示收益的進一步增長已經反映在了價格上。(潘潘按:費雪解釋這段 話時,虛擬了一個XYZ公司,最近30年業績優異,PE一直是20~30倍,幾乎是道瓊斯指數中股票平均市盈率的兩倍。XYZ公司預計5年後的公司收益將 增長一倍,而根據資料,這一預期看上去是可信的。相當多的投資者認為該股票的價格是一般股票的兩倍,並且5年後收益才能翻倍,那麼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未 來的收益,他們確信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費雪說到,這些投資者很有可能是錯的,因為他們假設該股票5年後的市盈率等於道瓊斯指數的平均市盈率,而該公司近 30年業績優異,一定有其內在因素,很有可能該公司5年後的市盈率仍然是普通股票的兩倍,就像以前那樣。我認為費雪的這個觀點值得思考!《怎样选择成长股》摘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7

民生銀行的分紅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47.html

【潘潘按:網傳民生銀行發公告,會每年分紅兩次,2011年分紅每股0.3元。我看了下民生銀 行的公告,2011年分紅每股0.3元是真(預案),但每年分紅兩次是有前提的,即要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而民生銀行2011年末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是 7.87%,相比2010年末下降了0.2個百分點,很明顯並不滿足要求。民生銀行最近推遲了融資的期限,應該是希望在今年能融資補充資本。當然了,如果 民生銀行未來能做到每年分紅率在40%-50%的話,那無疑給股份制銀行帶了個好頭,無疑是股民之福。】

     根據《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對利潤分配的有關規定,綜合考慮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本行業務可持續發展等因素,擬以本公司2011年度股東大會後利潤分配實施公告指定的股權登記日本公司總股本為基數,向股權登記日在冊的A股和H股股東派發現金股利,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0元(含稅)。現金股利以人民幣計值和宣佈,以人民幣向A股股東支付,以港幣向H 股股東支付。港幣實際派發金額按照股東大會召開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人民幣兌換港幣基準匯率折算。
    公司董事會建議2012年進行中期利潤分配,在達到監管部門對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在未來實施每年兩次分紅並保持分紅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建議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定2012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2012年中期利潤分配的現金分紅比例不低於本公司2012上半年淨利潤的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8

[轉載]2012是蘇寧趕超京東最後一次機會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38.html
   讀評:我還是比較贊同這個觀點的。就看蘇寧易購今年的改變了,品類的豐富,採購的加強,物流的建設,界面的完善,工作還很多。但是,我相信,蘇寧有這個實力。
原文地址:2012是蘇寧趕超京東最後一次機會作者:寧缺毋濫

3月19號(週一),雪球邀請到光大證券研究員唐佳睿與大家交$蘇寧電器(SZ002024)$相關話題。以下為此次訪談整理稿件。與唐佳睿交流請直接@光大唐老鴨

1、談蘇寧運營狀況及估值

提問:關於蘇寧電器的上漲,看到這樣一些觀點,求評價1)低點10 倍的動態低PE 是上漲的基礎;(2)最差的基本面預期在一季度,且已經充分反映,我們估計公司2012 年春節銷售情況一般,估計1-2 月收入同比增長10%多,而同店負增長在5%左右;(3)投資者對蘇寧易購的認識逐漸深入,理解趨向正面,且有望由量變向質變轉化;(4)與家電板塊甚至地產板塊有共同屬性也導致出現補漲;(5)資金的自我實現。
唐佳睿:
1)認同,10倍可能是零售板塊一個較為現實的底部估值,至少上游家電也是這個倍數。
2)要動態的看基本面,是否環比出現變化,單單說一季度是最差的現在還難說,但是我個人也傾向於一季度是一個近期低谷。
3)最近上漲,主要原因還是大家開始關注到了蘇寧易購,認為未來電商這塊可以給予PS估值。
4)認同,市場關注板塊輪動性,我認為從家電輪動到了家電銷售。
5)認同,資金面流向大消費板塊(尤其是價值投資為主的QFII資金),即使近期行業數據平平,也無礙目前蘇寧的上漲。事實上港股的零售行情提前於A股, 早在2012年1-2月已經提前反彈,即使業績和銷售數據平平的國美(無數港股賣方分析師short該股),國美近期表現依然也讓投資者刮目相看。

提問:能否談談蘇寧電器的線下店的業績增長問題,現在看單店同比增長已經在4%以下,費用增長較快,未來單店業績還有空間嗎?

唐:這個是行業的問題,整個家電銷售行業目前的情況增速都不太好,包括百貨店內銷售家電的增速也在下滑。

提問:問題是單店利潤未來還有增長空間嗎?費用增長快,收入規模增速慢,前景如何看?

唐:我個人(不代表蘇寧)其實認為實體店在一線城市不用再迅速大幅開店了,有些社區店完全可以關掉,今後就留下旗艦店作為展示和主力銷售。

提問:蘇寧電器的三項費用持續攀升,能不能談談未來兩年費用率變化的情況,以及對利潤的影響?
唐佳睿:費用率我覺得不太會有很大變化,未來毛利率的變化可能對於蘇寧業績影響更大把.

提問:能不能談談近期蘇寧電器上漲的原因?這種上漲是可持續的嗎?
唐佳睿:基本面沒有很大的變化,關鍵是市場情緒起來了,而且短期我認為市場更關注消費板塊,估值修復的因素也很重要

提問:您估計有多少比例的基金經理會用電商的估值方法去看蘇寧?

唐:未來肯定要用PS看蘇寧的電商銷售,目前蘇寧股價大幅上漲,研究員圈子也認為有一部分因素是給予蘇寧網購PS估值帶來的估值修復。

提問:您覺得對於蘇寧,用PEG這個指標來估值合理嗎?

唐:未來我覺得蘇寧越來越多要用PS估值了(前提是網購業務迅猛發展),所以PEG將來可能用處不大了。

提問:電商用PS估值,實體用PE估值

唐:PS理論上可以從1倍給到4倍,還是看未來空間多大,京東我覺得至少可以給1倍來看未來市值,有可能甚至是2X的PS

2、談蘇寧傳統業務

提問:請問您對蘇寧渠道下沉後,要面對的當地連鎖賣場的競爭怎麼看?同時,低級別城市中,相比於當地賣場,蘇寧的物流是不是不佔優勢?

唐:蘇寧的規模和後台優勢應該比低級別城市的賣場更有優勢。當然會遇到很多阻力,從別人的蛋糕中挖一塊,不會一帆風順的。

提問:網上有一篇文章說,蘇寧要做沃爾瑪,除了生鮮食品以外的零售市場都要進入,這個規模及改變會在什麼時候?
唐:這個是遠期目標,因為2015年蘇寧的網購銷售目標是3000億,我想如果單單是家電的話,很難做到這麼大規模,肯定要全產品突破。

提問:蘇寧打算去掉「電器」2個字,你認為線下的蘇寧的這個轉型最終會變成沃爾瑪這種?未來會不會把現在的線下的蘇寧電器做成綜合百貨類的成功率有多大?

唐:這個很難現在判斷,只能說物流方面可以支持蘇寧很多東西,全產品綜合百貨其實做電商難度很大的,我個人覺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蘇寧線上未來的發展。因為網上做百貨全產品,對於採購,管理以及物流都是極大地考研,人才方面也會遇到瓶頸。

提問:蘇寧易購銷售不斷增長,同時也不斷拉低蘇寧整體收益。你不覺得對於蘇寧來說這是在革自己的命嗎?

唐:一定要革命,必須革命,如果沒有創業者從頭到尾的革命,蘇寧將來就沒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必須破斧的干網購電商銷售,如果今年不抓住機會反攻電商業務,那麼京東如果明年真的600億銷售,而且還能上市的話,蘇寧電器追趕起來就更難了。當然現在的道路是很艱難的,但是你想想,當年張近東創業,面對百貨渠道的圍攻,也是一樣艱難的。蘇寧和國美交鋒,大家都覺得黃光裕是狼性文化的體現,不講規則的出牌,但是我相信,蘇寧未來要獲勝,要獲得話語權,肯定也要撕破臉皮,做一頭狼去搶奪份額才有勝算。

提問:我就覺得蘇寧相對於京東的優勢是他的實體店渠道。能實現網上付款,然後實體店出貨。這樣能大幅縮短配送的時間。

唐:我覺得蘇寧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捨得捨得,要有捨棄才會有收穫,蘇寧短期如果犧牲利潤來做線上,我個人是很支持和看好的,咱們不要線下的肥肉行不行? 眼光放長看,線上業務的潛力更大,尤其是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未來一線城市的網購業務會非常迅猛發展。很多賣方分析師說網購對於傳統零售業務衝擊有限, 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未來要尋找零售的牛股,網購肯定是一個突破口。

提問:有人認為蘇寧易購最大的優勢在於老闆的決心很大,這一點在蘇寧易購的發展中有多大的作用?張近東有多大決心?不拋棄傳統的方向,同時在電商的方向上做出很大投入的話,蘇寧的實力能夠支撐嗎?

唐:認同,必須有決心,今年如果再沒有發力,明年就更辛苦。今年其實是蘇寧趕超京東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今年能把易購規模搞上去,那麼還有和京東爭網購霸主的機會,如果舉棋不定還沒有痛定思痛做好網購虧損幾年的準備(我不相信網購未來幾年就能盈利的故事,只要市場份額沒有足夠大,就必須砸錢犧牲短期利益,市場其實不會因為你短期不賺錢而喪失信心,相反錯過了網購最佳時期,其實用再多的金子也買不回時間,蘇寧其實已經錯失了把京東掐死在搖籃裡的最佳時點,這個我們以前研究員不斷和蘇寧公司交流過,但是公司之前沒有想明白,2012年以來,我認為張近東已經意識到,網購關係到蘇寧未來生死存亡了),今年讓京東追上整體規模,明年將很難再和京東繼續玩這個電商燒錢的遊戲了。

提問:怎麼看蘇寧易購的CEO?這人物有魄力改變現狀嗎

唐:大家都認為張近東溫文爾雅,其實我個人覺得他也有狼性的一面,到生死關頭,誰都會為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和事業而拚死搏鬥的。如果你在張總這個位置,花了這麼多年打拚的江山,會拱手讓給京東這類其他電商麼?一輩子的事業啊。。

提問:能否談談蘇寧電器進軍三四級城市甚至農村市場的難度?您認為傳統農村家電分銷模式還能維持多長時間?

唐:我覺得農村還要看供應商的策略,畢竟目前農村方面,主流和有話語權的是海爾,格力,美的這樣的家電製造商,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但是我認為最後家電渠道下沉農村是趨勢,供應商很難兩頭兼顧,除非他們也痛下決心砸100個億和蘇寧拼物流。

3、談蘇寧易購及競爭對手

提問:您覺得蘇寧這種「資源豐富」的公司做電商,成功率高嘛?蘇寧2011年銷售額僅59億RMB,今年提出年銷售額兩三百億RMB的目標,依據你們的經驗,這種擴張速度,配送、服務什麼的能跟上嗎?
唐佳睿:您好,從客觀數據上,易購佔比在未來上升是幾乎板上釘釘的事。易購2011年的含稅銷售額為59億元,按17%增值稅率計算,對應收入約50億 元,佔蘇寧總收入比約為5.4%。假設實體渠道按15%的社銷總額增速發展,則2012年蘇寧的總收入可達到1200億元左右,易購佔比可達14%。而根 據易觀國際和艾瑞諮詢各自的預測,網購市場/B2C市場2013年的增速仍高達32.5%/47.8%。即使易購2013年不能維持2012年爆炸性的增 長速度,整個網購市場的高增速仍然可以帶動其業務規模佔公司總規模的比重不斷加大。從目前市場反應看,投資者對蘇寧2012年的網購戰略還是認可的,我個 人在盈利預測中給予公司160億元網購的保守估計,但是我覺得下半年努力一下應該可以做得到200億元,當然還要看競爭對手京東的策略了。

提問:請問如何看國美的在線商城(庫巴網)?與蘇寧易購相比,國美電商上的步子邁的並不大,而且說不上有成績。
唐:國美的電商比蘇寧弱很多,至少後台上,蘇寧已經遠遠超過了國美。

提問:蘇寧易購不給力,難以抵擋京東,淘寶的競爭,會不會又是另外一個bestbuy?看兩者表現,很像。

唐:請給蘇寧一點時間,我覺得前台購物體驗不好比較容易改變的,如果後台不好的話,將來問題會更大,個人中長期還是比較看好蘇寧的。國內能做那麼大物流體 系的,只有蘇寧一家能和京東抗衡,我看其他零售公司都不行。哪怕蘇寧倒下,那麼強大的物流體系也很值錢,提前建好的護城河並不是輕易可被跨越的。

提問:蘇寧在物流、採購方面的經驗和資源,相比京東,有優勢嗎?

唐:物流的話,哪個零售企業敢砸100億投資物流體系?我看只有蘇寧有這個魄力,所以我覺得未來A股如果不是蘇寧作為電商看待的話,其他零售企業也沒機會 做全國電商。採購方面,蘇寧目前大家電的進貨成本要比京東便宜6-7%,但是銷售價京東有時候更便宜,其實是策略問題,我個人覺得電商目前還是無法擺脫, 用投資者VCPE的錢去補貼消費者的怪圈,而這種盈利模式,我認為是無法長期持續的

提問:蘇寧在電商可謂是百貨商場,但是線下依舊是傳統的優勢項目。您認為蘇寧是否應當將線下店面與電商結合,從而節省物流成本呢?比如可以讓用戶選擇就近商場提貨之類的。

唐:這個我不是蘇寧的決策層,無法給與答案,但是我認為未來蘇寧完全可以利用這種線下優勢。

提問:蘇寧和京東對比,他要追上京東,你認為蘇寧最大的優勢在哪裡

唐:物流體系和目前大家電方面的規模優勢。蘇寧想清楚了,自己要革命,要革掉自己實體店固有思維的命,這種魄力只有民營企業才有,而國有體制下,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制度體制的問題決定著網購這類盈利模式只可能出現在民企制度下,國有企業體制下的零售公司做大做強網購業務,我是不信的。因此未來中國網購的霸 主,我相信應該是出現在民企,而京東和蘇寧的網購霸主地位,我不認為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局面,事實上當年「美蘇爭霸」,從現在來看,也沒有到了一山不容二虎 的慘烈局面。因此這個遊戲,至少是燒錢遊戲,沒有贏家,但搶佔市場份額肯定是目前戰略的制高點。

提問:對這個燒錢遊戲的長久判斷是什麼?

唐:我認為是破壞了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但是京東一開始要步入被蘇寧和國美壟斷的行業,必須打破原有的遊戲規則。然後就想出了低價策略,破壞了行業的原有 規則。但是從目前來看,沒有贏家。零售行業之前為何2011年整個年度的關鍵詞是「估值中樞下移「?很多人說是網購衝擊,事實上網購衝擊我認為只是表面現 象(事實上中國消費者只認價格而已,哪個渠道價格便宜,消費者會自然分流向較為廉價的渠道),對於渠道分流而言,即使沒有網購,今後也有電視導購,團購等 新的營銷模式以及購物中心和商業地產等新業態衝擊。只要大家想做網購,短期就必須要不計成本的燒錢。事實上,如果蘇寧今年能把網購規模做到200億以上, 即使虧損5個億,我個人也非常認同,會給予線上遠高於線下的估值溢價。

跑馬圈地是必須的階段,市場不會因為你短期虧損就無法忍受的,因為市場份額和規模擴張對於這類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客戶粘度在這個行業裡其實很大的,如果讓消費者習慣了京東,那麼讓他從京東轉移到蘇寧的機會成本會非常大。

提問:我感覺沒什麼規則可講,便宜就是硬道理

唐:所以我一直說,國內的沒有什麼其他道理,目前就是便宜低價為王,什麼品類管理,精細化管理都是發展到後期階段的產物了。但是你要看這個低價是否能持續,盈利模式是否可長久,我認為低價也有一個限度。現在破壞了遊戲規則以後,是兩敗俱傷,我不認為有贏家。

提問:@從容投資陳宸 在雪球論壇上曾表示「B2C從現金流來說是毀壞投資者價值的業態,不僅毀壞B2C企業投資者的價值,也毀壞傳統零售企業的價值」,B2C電子商 務對家電連鎖產生了巨大的殺傷性,並且「如果產品價格的增長速度和租金的增長速度不匹配,這個渠道在我眼裡沒有任何價值」。您怎麼看陳女士的觀點?您認為 蘇寧的渠道有價值嗎,價值在哪裡,值多少錢?

唐:蘇寧的渠道價值還有品牌價值還是給與肯定的,退一萬步說,蘇寧如果真做不起來,至少100億砸下去的物流還可以開物流公司。當然我中長期對蘇寧變革還 是比較有信心的,關鍵看公司是否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如果他們自己人不革命自己,未來發力做網購,那麼市值挎一個台階就很難有突破。

4、談電商行業

提問:從家電網購的角度看,請問空調、彩電、冰箱這類大件家電和日常小電器以及電腦、配件產品的利潤情況是怎麼樣的?之前有報導顯示京東主要是銷售小家電及電子產品,而蘇寧國美在大件上比較有市場,這中間原因您認為是基於消費習慣還是售後保障或者其他?
唐佳睿:從毛利率來看,大家電還是最賺錢的,一般都有15%左右毛利率,但是電腦和3C產品毛利率只有6-7%,配件是最賺錢的,一般有40%左右毛利率,我個人認為蘇寧優勢在於大家電,因為這方面產品規模遠遠比京東大,3C產品的話京東規模也很大,當然蘇寧3C的銷售增速是非常驚人的,還是很有潛力的

提問:小家電方面,目前大概的一個毛利率情況是怎樣呢

唐:小家電毛利率還是挺高的,一般有20-30%

提問:你說「蘇寧目前大家電的進貨成本要比京東便宜6-7%」 為什麼蘇寧能做到,而京東和國美等不行? 是量的原因嗎?

唐:國美在大家電方面應該也比京東進價便宜,完全就是規模因素,沒有別的因素,如果京東大家電也做到國美和蘇寧的規模,那麼進貨成本也應該差不多

提問:京東電腦的銷售額很大了,進貨成本和蘇寧國美差不多吧

唐:電腦和3C產品,我覺得蘇寧和國美沒有什麼優勢的

提問:你覺得對國美、蘇寧來說,地麵店舖會不會越來越少,甚至完全消失?

唐:不會完全消失,但是未來我認為更多的看點,至少國美和蘇寧的看點在於網購規模優勢,因為只有電商這塊市場才願意給高估值,線下這塊我認為未來基本就在10-15X的估值了。

提問:電子商務會是國美、蘇寧的掘墓人嗎?從體驗上看,蘇寧易購與京東等還有比較大差距,你如何看它未來勝出的可能?

唐:不會,我覺得是對傳統零售業的一種機遇,會迫使他們轉型,而不是消滅。因為盈利方面,我不認為京東可以無休止的燒錢下去,現在的消費者還可以好好享受 VC/PE補貼帶來的價格優惠,我想以後競爭緩和以後,產品價格就會上升了,這無法避免的。初級階段肯定是打價格戰,擴大市場份額,跑馬圈地,這個當年蘇 寧和國美大戰時候,也是跑馬圈地走規模優勢,這個我認為是中國零售業的一種必由之路,線上和線下都一樣

提問:你對易購進入圖書市場怎麼看,我個人試過幾次,體驗都非常不理想,感覺蘇寧純粹是因為京東先進入圖書市場,而去攪局的!

唐:哈哈,這個呢,作分析研究,有一個忌諱,就是你拿自己的購物體驗,去認為所有消費者都是這麼想的,會得出很奇怪的結論。買圖書我目前從來沒有在噹噹和亞馬遜以外買過,但是不代表其他電商渠道就不能做圖書業務,畢竟圖書業務毛利率做大以後有15-20%,還是很肥的。

提問:我對易購體驗很好

唐:這個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但是網購有一個特點,一旦一次網購不愉快經驗,客戶可能就會從一個網購網站轉移到另外一個,所謂第一感覺很重要。我相信易購 未來的客戶體驗會越來越好,前台的改進遠遠比後台改進要容易,你讓京東從後台物流大幅改進,速度肯定比易購網站的平台設計要難很多。

(雪球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9

卡拉曼投資組合分析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fp.html

【潘潘按:轉自藍海投資者的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f5cb401010w48.html。格雷厄姆的信徒們,不應該只是學習如何撿煙頭,而應該學習如何遵守安全邊際。】

 

規律:1.買入小行業的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
      2,買入價格要絕對低估,Pe小於10,甚至小於5;
      3.有變好的趨勢,比如說減低成本等催化劑;
      4.業務簡單易懂不複雜;行業穩定不萎縮。
      5,現金流不錯。
最重要的是價格低,這才是關鍵! 所以要有耐心等待!
 
附錄:卡拉曼在1999年買進的一些主要股票。
   1、天納克(Tenneco)公司,生產食品袋和垃圾袋,在其他各種塑料包裝產品中擁有領先的市場份額。因為分拆導致股價跌到利潤的10倍左右,約為稅前 現金流的5.5倍左右,卡拉曼買進。理由是,公司採取一些措施使成本降低,資產重新配置,隨著銷售額的成長以及預期原材料的降低作用,利潤將增加;管理層 得到了大額的認股權,並且用個人的資金買入股票。
   2、由天納克(Tenneco)公司分拆後的天納克汽車公司,生產減震器和降噪音器,幾乎所有產品和市場份額都在市場前列。先是標普500指數剔除了它。 其次分拆又使這家公司成為小盤股,迫使很多股東退出,因為市值太小不符合他們的規模標準。最後是另外一些股東,僅僅因為其市值處於谷底,於是又繼續拋售, 其股價最終重挫至稅後利潤的4倍,卡拉曼買進。  
   3、Harcourt Genegal公司,一家純粹的出版和電腦化學習和培訓企業,但在混亂的市場環境中,為公眾遺忘。其股價為幾年中的最低點,不到現金利潤的12倍,市值只 是估算出來的公司資產價值的一半。其估值很低但質量卻很高,業務成長能力強勁,預計年度利潤增長率在12%-15%之間。管理層又將他們大多數財富投資在 自己的公司裡。基於此,卡拉曼買進。
   4、Octel公司,也是從一家公司分拆出來的,但沒能吸引投資者的注意。這家公司是世界TEL(四乙基鉛)行業佔統治地位的製造商兼營銷商。TEL是一 種汽油添加劑,會導致汽油中含鉛,因此其行業被稱為夕陽行業。不過這也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幾乎無需再投資。同時控制著全世界市場90%以上的份額。 Octel每年回購10%的股票。當時的股價是稅後利潤的3倍,卡拉曼買進。
   5、Stewart Enterprises公司,其業務是葬禮和墓地。由於定價過高的收購、過量的負債,死亡率短暫的下降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股價極端低迷,大約只有稅後利 潤的6倍。不過,當時公司正在積極回購股票,高管增加持股。卡拉曼認為新的管理層將會將公司的經營方向調整為最大化自由現金流的產生,於是買進。
   6、Ucar公司,一家世界領先的石墨電極製造商。當行業一致同意固定產品價格的時候,這家公司便處於陰云之下。後來管理層宣佈一個徹底的成本削減計劃。 卡拉曼預計在未來幾年,由於成本降低、需求強勁而且價格可能上漲。並且公司還有一個新型燃料電池的產品開發項目,而股價僅有預期利潤的8倍左右,於是買 進。
   7、Chargeurs公司,一家法國公司,加工羊毛並從事羊毛貿易,生產紡織品、衣服內襯和保護膜。在細分市場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經營所產生的自由現 金流充沛。不過由於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影響,業績比較低迷,市值只有利潤的7倍,卡拉曼買進。這是卡拉曼的一筆海外的投資。
   8、......
   卡拉曼在回顧2009年的投資時說,他能夠對股票的購買價格相對於潛在價值或自由市場價值的折扣超出50%,說明那時市場確實存在著很好的價值投資機會。 請注意,並不只是在股市整體沉淪的時候。這些公司,通常是小盤股,幾乎都是細分市場的領先企業,佔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有的具有催化劑,有的則沒有,但是 價格都非常低廉,市盈率只有個位數那麼高,這就體現出極好的價值。既然如此,那麼就有多少就買多少吧。1999年4月,卡拉曼投資組合中的現金為 42.1%,一年以後的2000年4月僅為4.1%。可見卡拉曼決心準備用桶來接金子了,因為這種機會並不多見。
   一個投資組合必須有效,所謂的「有效」就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僅僅「做對的事情」。當然在投資領域,即使「把事情做對」,也並不意味就沒有問題。卡拉 曼的那幾年業績就不是十分好看。只是在科技股和網絡股的灰飛煙滅以後,業績才得到了改觀。所以,堅持並很有韌性地「把事情做對」十分重要。卡拉曼說,投資 者或者機構一定首先在一件事情上做出抉擇:究竟是要保證在牛市中賺大錢,然後時不時在有些年份虧錢呢,還是保證在暴跌時不承受巨大損失,而牛市時不過分貪 婪呢?卡拉曼顯然選擇了後者。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深信,這是一種連天上和人間的暴風雨都無法奪走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