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退休大調查》起步晚、活太長、存不夠三大迫切危機沒有閒錢四成青壯族未準備退休金

2013-11-18  TWM
 
 

 

多數人對存退休金抱持「還早」的心態,偏偏退休這檔事,時間到了,肯定來不及。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對全台二十二縣市青壯族群所進行的「二○一三年台灣退休趨勢大調查」,可以看出,台灣人正面臨三大迫切的退休金危機。

撰文‧劉育菁

十五年前,到科學園區找一份好工作,認真上進、存十年股票,人生想在四十五歲輕鬆退休過好日子,並非絕無可能;但也不過十年的光景,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打碎了提前退休的美夢,更因全球進入低利率超過十年以上,國家也面臨退休金準備不足的窘境,只好把法定退休年齡往後延。

「延退」手段,只是把退休危機向後遞延,但台灣卻不能喘息,因為不婚、不生的少子化氛圍,讓台灣晉升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經建會今年的統計數字,二五年台灣即步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達全民二○%。

「台灣人面臨的是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語重心長地說,並呼籲對於退休金的準備,政府、家庭或個人及企業三方面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

因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與政大商學院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七日,針對全台二十二縣市,年滿三十歲至六十歲且仍未退休民眾,進行「二○一三台灣退休趨勢大調查」的電話訪問,透過分層系統抽樣並以縣市為分層單位,取得一○六九份樣本。從調查結果中,可清楚觀察出支撐台灣的青壯年族群,在面對退休規畫時出現三大難題。

難題一:開支壓縮﹁未來財﹂

計畫退休年齡往後遞延

究竟該幾歲退休?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為五十七.三歲,較七年前延後近二.五歲;本刊一○年與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公司的退休調查中,計畫五十六至六十歲退休的比率最高,約二三%。

若對比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最新二○一三年退休趨勢調查,打算退休的平均年齡六十一歲,比去年全台實際的退休年齡多出四歲,也高於本刊在一○年的調查結果,凸顯國人對於計畫退休年齡向後遞延的趨勢。

對自己的工作年齡向後拉長,背後的意涵,是國人對於退休財務規畫的缺乏信心。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調查,高達四四%受訪者目前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沒有準備原因是手上沒有多餘的錢,占了七八%,比率遠遠高於不知如何準備、認為子女會奉養或目前還不需要的選項。

這二年台灣人對退休金的準備,有種「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的無奈。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發起人陳登源表示,台灣的物價雖然不高,但卻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在台北市中心就算不買房子,租金負擔也不低;把居住地向南位移,到中南部租房子很容易,但找工作卻大不易,就算找到了,薪水卻不動如山。

要把「未來」會花用的錢,「現在」就存下來的確不容易,這對於剛成家立業的三十至四十歲族群更是難上加難,在調查中,四十歲以下受訪者當中,已開始準備退休金的不到一半。

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幾年產官學積極的宣導之下,國人都有「愈早準備愈好」的概念,三六%受訪者認為,最慢也該在二十五歲時開始準備退休金,也就是第一份薪水就要開始存退休金。

然而,理想與現實終究存在差距,根據調查,實際上真正開始存退休金的平均年齡落在三十三歲,至於尚未存退休金者,多半計畫在四十五歲開始準備,但距離預計退休的年齡六十一歲,只剩十六年時間準備。

全美首席理財大師大衛.巴哈在《起步晚,照樣致富》一書中說,與其把自己放在「早知道??」的懊悔裡,還不如現在開始下定決心改頭換面,開始行動。楊子江說,在求學階段只有商學院學生建立較佳的基本財經知識,理財教育扎根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對尚未起步者,他建議,從現在開始做好理財三大基本功。

第一,開始記帳,記錄每日收支項目;經過半年後,進入「檢視」階段,重新檢視消費習慣,找出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絕對可以找到省下二分之一開銷的方法。在關掉漏水龍頭後,則要開始學習編列預算,導入「收入-儲蓄=支出」的觀念,一定能存下退休金。

難題二:低估生命長度

忽略長壽風險隱憂

究竟要存多少退休金才足夠?澳洲公認最成功的理財規畫大師、安睿理財顧問集團(ipac)總裁艾貝(Arun Abey)在《多少才夠》書中指出,理財的目標就是管理生活。退休後究竟需要多少錢?取決於能活多久、以及想要過什麼生活。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調查,國人對自己壽命的平均想像是七十七歲,男性比女性略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年齡層中,三十五歲至三十九歲對於壽命的長度預期最短,僅七十四歲,低於平均值三歲。

若對比日前內政部公布的去年國人平均壽命七十九.五歲,再考慮長壽化趨勢,那麼,三十五至三十九歲族群對自己的「長壽風險」顯然嚴重低估。

低估自己的生命長度,可能會有哪些風險?楊子江認為,隨著年齡增加,活太久且活得不夠健康,需要的醫療費用會增加,倘若退休金準備不足,沉重壓力就得由下一代撐起來,可能拖垮年輕人。

究竟該如何因應活太久的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建議,除了政府在長期照護制度的政策制訂要加把勁之外,個人對於購買長照險的風險意識也應加強,年紀已過了四十歲的彭金隆,已經開始認真評估長照險的需求。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費用,根據這份調查,受訪者對於退休後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費需二萬四六八一元,比退休前生活開銷高出一成六。除了生活費之外,醫療費用成為最主要的支出,進一步用性別分析,女性比男性更擔心醫療費不足。

難題三:退休金仰賴政府

理財工具過度保守

對於退休金的來源,根據調查,把政府及雇主退休金當成主要來源者占六一%,其中軍警公教占八成以上,而金融保險業占四三%。陳登源表示,在歐美國家,政府與企業原是退休金來源的二大支柱,台灣人對政府退休金「有感」,最主要的關鍵是○九年政府修改勞工退休金制度,把勞保年金化。

楊子江認為,歐美福利社會國家的退休制度,政府與企業責無旁貸,然而金融海嘯後,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加劇,政府退休金朝向「晚退少領」的趨勢改革,因此不妨把退休規畫的主動權拿回自己手上,透過積極的準備,讓自己沒有退休後顧之憂。

但很不幸地,國人對退休金規畫主要來源,除了靠政府之外,也有四六%受訪者會利用最保守的「儲蓄」作法,但仰賴「個人投資所得」者則只有一五%。換句話說,台灣人對存退休金的理財工具的選擇,似乎有過度保守的隱憂。

從理財規畫的角度來說,「準備退休金」必須依照生命週期的風險承受度,進行積極或保守的布局調整,如果一味傾向於利用「最保守」的低報酬率工具,在起步太晚又低估長壽風險的情況下,可想而知,要在退休前存到足夠退休金,恐比登天還難,這一點,從將近五成民眾沒信心在退休前備妥退休金,也可略窺一二。

退休雖然是人生重要的最後關卡,但想要過好的生活,其實並不難。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估算,以六十一歲退休、活到八十歲為例,每月生活費二萬五千元,以年報酬率二%計算,四十五歲才開始起步,每月約存二萬五千元;提早到三十三歲準備,每月約存一萬三千元;若從最理想的二十五歲開始,每月約需九千元。

其實只要把握二十五歲不嫌早,四十歲也不嫌晚的心態,踏出第一步,不僅能確保退休基本保障,甚至還能繼續追求人生夢想。

沒有閒錢,是尚未啟動退休規畫的主因逾四成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Q:請問您是否已經開始準備退休金了? 單位:%

開始準備56

還沒準備44

近八成是因沒有閒錢,未開始退休準備 單位:%Q:還沒開始準備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手邊沒有多餘的錢 78

覺得目前還不需要 9

不知道該怎麼準備 4

沒有時間準備 3

認為子女會奉養 3

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高於現在,

但理財動作卻極度保守

退休後預計生活費較退休前高一成六Q:你預估退休前和退休後,你個人每月生活費大約需要多少錢?

現在 21184元

退休後 24681元

規畫退休金,普遍傾向低報酬率的保守工具Q:預估退休金的主要來源為何? 單位:%政府及雇主提供的退休金 61

個人儲蓄 46

保險 18

個人投資所得 15

親人奉養 3

房租租金 2

不知道 7

近一半的人沒把握能在退休前備妥退休金Q:是否有信心在退休前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 單位:%

沒信心 48

有信心 39

不知道 13

退休準備應及早起跑

35-39歲族群,明顯低估長壽風險Q:請問你想活到幾歲?

30-34歲 76

35-39歲 74

40-44歲 76

45-49歲 77

50-54歲 79

55-59歲 82

準備退休金愈早愈好,但知易行難…Q:你覺得應該幾歲開始準備退休金最理想?

25歲以前 36%

26-30歲 15%

31-35歲 9%

36-40歲 11%

41-45歲 7%

46歲-50歲 5%

51歲以後 7%

不知道 10%

及早準備與尚未準備者啟動時間落差12年Q:你從幾歲開始(計畫在幾歲才要開始)準備退休金?

25歲 開始準備的理想起點

33歲 已準備退休金者

平均在33歲開始規畫

45歲 尚未準備退休金者

平均打算在45歲開始

61歲 預計退休年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2

麥肯錫:中國金改會使信託業五年內失去四成收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516

麥肯錫與平安信託聯合發佈的《中國信託業發展研究報告(2013)》預計,因中國政府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導致行業收入來源減少,國內投資信託業將在五年內收益銳減,相當於失去40%的預期收益,傳統以私募投行業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信託業將面臨轉型挑戰,平台通道業務或將五年內逐步消亡。

中國信託業是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產業,其大多數收入來自為風險較高的借貸者融資,以及幫助銀行和其他機構購買因監管因素而無法投資的資產。

研究還預計,約90%的信託業收入面臨長期風險,目前的收入來源將隨著中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而瀕臨枯竭,因為市場自由化將允許投資者購買多種資產,使高風險的借貸者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

研究稱

現在還不清楚這會給信託公司造成多大的收入缺口、會影響多少利潤。

麥肯錫主管 Stephan Binder認為,中國信託公司必須調整戰略,轉變為高盛那樣的金融機構,專營投行、私人財富管理和替代性資產管理業務。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資產規模達10.13萬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60.3%,但環比增速已連降3個季度,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指出: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周小明認為,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3

巨頭折戟比特幣:Fortress出師不利虧四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681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有敢為天下先的傳統:在美國同行中率先公開上市。去年這家公司又大膽實驗虛擬貨幣交易,成為第一家資產負債表上出現比特幣的主流投資公司。不過這次出師不利,截至去年底賠了將近20%。以比特幣交易指數Coindesk價格計算,到本週五虧損幅度擴大到40%左右。

Fortress近日公佈的2013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該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618億美元。去年年末幾個月,該公司投入2000萬美元購買比特幣,到年底市值1630萬美元,浮虧370萬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以比特幣交易指數Coindesk價格計算,截至本週五盤中,Fortress的比特幣持倉市值縮水至1210萬美元,虧損將近40%。Fortress對這一損失未予置評。

Fortress的高管此前多次公開表示支持比特幣,業內還曾傳言該公司希望啟動某種比特幣投資工具。去年10月,Fortress的宏觀基金聯席投資官Michael Novogratz披露自己持有比特幣,成為首位公示投資比特幣的大型對沖基金經理。

去年11月,比特幣的兌價一度突破1200美元,但目前尚不足600美元。今年比特幣全球大型網上交易平台Mt.Gox又技術故障頻發,無法正常兌幣取款,挫傷用戶信心,連累比特幣幣值多次因Mt.Gox事件大跌。昨日華爾街見聞援引外媒消息發佈,Mt.Gox已申請破產保護,未償債務合計約6360萬美元。

去年Fortress投資淨利增長121%,純利增至4.84億美元,從持有規模看,投資比特幣只是小試牛刀的實驗。

Fortress認為比特幣投機性太強,所以沒有為其他投資者代管比特幣資產。

而正如《金融時報》報導指出的,通過這種實驗,Fortress更加瞭解怎樣將比特幣用作未來的金融工具,以及開展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可能性。

雖然眼下投資比特幣虧損,但Fortress的嘗試對華爾街意義重大,因為比特幣為首的「新型點對點基於密碼學數字貨幣」正是華爾街越來越感興趣的領域。

有業內人士認為,Fortress首開先例,示範了怎樣記錄投資比特幣這類數字貨幣。

一位銀行家就這樣向《紐約時報》旗下媒體Dealbook表示

現在這是個藍本,演示了在公開遞交SEC的文件中怎樣匯報持有的比特幣。

下圖為Fortress公開的截至至2013年12月31日數據。

比特币, Bitcoin, 对冲基金, 虚拟货币,Fortress

以下可見今年1月25日以來比特幣對美元走勢,目前比特幣兌美元在553左右。

比特币, Bitcoin, 对冲基金, 虚拟货币, Fortre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84

獨家揭露 財務操作佔廣達獲利四成 英業達二成六 人民幣貶值 台灣科技大廠獲利隱憂

2014-04-28  TWM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5

四成營收看他 精品業搶攻「雅美男」

2014-06-09  TCW
 
 

 

日前,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報導,越來越多精品業者把重點放在男客身上,除了數據證明「雅美男」貢獻營收已達四成外,智慧型手機越普遍,它們賺男客的錢就越容易。

新趨勢主力:新興市場年輕男性

管理諮詢機構貝恩(Bain & Co.)統計,二○一○至二○一三年,全球精品業的男裝每年平均成長七%,勝過女裝的四%,其中,美國時尚品牌蔻馳(Coach)業績猛飆,三年營收翻七倍;而旗下名牌如雲的歐洲開雲集團(Kering)也將去年成衣品牌生意成長逾五成,歸功於男裝銷售勁揚。

滙豐集團(HSBC)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新興市場的年輕男客是領頭這一波趨勢的生力軍,尤其在中國,男客數約佔整體一半,而且平均比歐、美客層年輕近一個世代。分析師藍伯格(Erwan Rambourg)比喻這群時髦的消費者是「雅美男(Yummy)」,專指年輕都會男性。

他分析,雅美男購買精品的成長速度與他們對網路的依存度息息相關,從素人型男或潮男隨地街拍興起,到Youtube上不時有名人親身上陣傳授穿搭術,老式的著裝規範隨著搭配行動網路的智慧型手機一一被打破,進而重塑。

就以男鞋為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四年級銀行家觀察,如今每人平均最少擁有七雙鞋,「兩雙上班替換穿、一雙慢跑鞋、一雙拖鞋的年代已不復見。」不僅如此,上班穿運動鞋甚至已是精品業者的獨立產品類別,一雙五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五千元)是最低價,四位數才是市場行情。

「一談到鞋子,男人的態度開始變得像女人。」時尚專欄作家歐維德(John Ortved)觀察。但事實上,放諸男裝世界,這樣的反應比比皆是。精品百貨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副總裁詹寧斯(Eric Jennings)評論:「整個行業都在興頭上。」

雅美男為精品業者帶來業績,同時也帶來挑戰。藍伯格說,過去的顧客注重名牌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相較之下,新興國家雅美男更注重質感與使用經驗。「他們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一位業者說:「我們只能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36

巴菲特再現股神本色 伯克希爾利潤飆升四成創歷史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567

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二季度利潤上漲41%創歷史新高,巴菲特拋售華盛頓郵報在內的投資決策成為盈利的關鍵。 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報告二季度盈利63.95億美元,折合A類股每股盈利3889美元;去年同期的凈利潤是45.4億美元,折合A類股每股盈利2763美元。 二季度不包括投資收益的運營利潤是43.3億美元,相當於A類股每股盈利2634美元,高於彭博預期的每股2482美元。 美國經濟反彈推升了巴菲特的股票組合價值,他控股的大多數公司均出現大幅增長。 伯克希爾-哈薩維控股的鐵路業務伯靈頓北方聖塔菲(BNSF)貢獻了9.16億美元盈利,高於去年同期的8.84億美元,工業和農產品運費收入上漲推高了收入。 伯克希爾-哈薩維的衍生和投資品業務盈利達到20.6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6.22億美元的水平。這主要巴菲特把持有的華盛頓郵報股份,出售給了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索斯。 巴菲特通過與貝索斯的這筆交易套現超過10億美元,由於雙方進行的資產互換交易,巴菲特的獲利不需要繳稅。自上世紀70年代巴菲特持有華盛頓郵報以來,該報紙股價翻了100多倍。 截至6月30日巴菲特的股票組合價值1192億美元,高於3月底時1185億美元的水平,帳上現金攀升至創紀錄的555億美元。 二季度巴菲特旗下的公共事業部門,即伯克希爾哈薩維能源公司,盈利3.7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2.79億美元。巴菲特投資亨氏帶來了約1.52億美元的利潤。 保險部門盈利出現下滑,二季度該部門盈利4.11億美元,不及去年同期5.30億美元的水平。這主要是受旗下再保險公司Ajit Jain業績下滑的拖累。 今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A類股上漲了6.4%,至每股189,279美元,跑贏了標普500指數4.2%的漲幅。截至6月30日,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的每股賬面價值(資產減去相關備抵的余額)達到142,483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6

大行裁員 四成歐洲股票陷入無人追蹤窘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094

由於投行裁員,近40%的歐洲股票無人追蹤分析,這為企業家創造了機會。當大行退出市場某一分支,小型創業對沖基金就將填補空白。

隨著大銀行削減其高風險的交易業務,其對小盤股的研究也遭到削減。

路透社的報道指出,受裁員影響,在歐股中,每10個股票就有4個股票沒有銀行員工的追蹤分析。歐洲最大的30家銀行僅在2013年就削減了8萬個工作崗位。

大銀行削減研究為創業型對沖基金創造了機會。當市場效率不足時,套利機會出現。缺乏傳統銀行的研究,對沖基金正在獲得機會。大銀行的研究正在被對沖基金所取代。

舉例來說, Gotham City Research通過研究,發現了Quindell PLC的刑事欺詐事件,就此進行了做空大戰。而一般大行的研究並不會如此深入。大行的研究一般集中於更傳統的問題,而欺詐的檢測一般都由激進投資者完成。

激進投資公司Glaucus研究部主管Soren Aandahl表示,

大行的收縮意味著獨立研究公司和對沖基金將進行研究。他們對公司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公開根據這些理念投資。在這個24小時新聞不間斷的世界里,大行減少研究範圍意味著強勁的投資理念遭到埋沒,而這正是投資機會的靈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05

慧聰網轉板一月股價跌四成 “叔叔的禮物”失成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1-07/874413.html

每經記者 賈麗娟

距離慧聰網(02280,HK)從創業板轉向主板已經快一個月,但在這期間,慧聰網的股價卻下跌了近40%,目前股價為8.65港元,與轉板前的14港元上方相比,跌幅令人扼腕。

關註股價的可不止是慧聰網的投資者,更有慧聰網的所有員工。轉板前,公司董事長郭凡生欲和CEO郭江一起,向在冊所有員工贈股,並稱之為“叔叔的禮物”,贈股來源為兩人的個人股份。而慧聰網股價的下跌,意味著員工手中股票的價值縮水。

轉板一月跌幅達40%

1992年成立的慧聰網,可謂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家“慢公司”。這家公司2003年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後,一度淪為“仙股”,又在2010年以後一路上漲,成為眾人矚目的黑馬股,2014年一季度其股價最高達到22港元。

上市11年後的2014年10月10日,慧聰網由創業板轉向主板。在轉板前夕,慧聰網官方向其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來自董事長郭凡生的郵件,標題為“一份來自叔叔的禮物”。

郭凡生在郵件中表示,將與CEO郭江一起從個人股份中向全體員工贈股:“凡今天在冊的每一位員工,管理人員將收到每人10000股原始股,總價值超過7000萬港幣,一般員工每人1000股原始股,總價值約4000萬港幣,鎖定時間2年。這些股份以慧聰目前市值超過一億港元。”

郭凡生表示,“我們要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第一家真正全員持股的公司,只要你是慧聰人,你就將成為慧聰的股東。”

不過,在10月10日轉板後,慧聰網股價開始下跌,轉板當日其開盤價為14.5港元,但截至昨日收盤,公司股價僅為8.65港元,較轉板當日開盤價,跌幅達39.93%。

按此計算,當時價值1億港元的“叔叔的禮物”,如今賬面價值只剩6000余萬港元。

三季報預告被指不及預期

出現如此大幅的下跌,恐怕與公司的業績不無關系。

10月30日,公司發布了第三季度的業績預告,表示今年前九個月的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和銷售收入,預計分別同比增長超過50%和20%。公司表示,增長原因為“公司互聯網業務的穩定增長”。

看上去這是個不錯的業績,但對比慧聰網2014年上半年的業績,三季度單季數據不容樂觀。

2014年上半年,慧聰網實現了4.65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0.1%;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為1.03億元,同比增長95.8%。再回看一季度的數據,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8.8%,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增長108.5%。

可以看出,公司在上半年的利潤增速為95%以上,前三季度利潤增速就下降到了“超過50%”,也就是說,三季度單季的業績拖累了整體增速。

對此記者聯系了慧聰網方面,但對方表示即將發布季報,不方便詳細回應。

對於慧聰網股價的下跌,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歐陽新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的環境來看,在阿里巴巴上市後,身處B2B行業的慧聰網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三季度業績有所影響;另一方面,公司從創業板轉到主板,再加上公司在戰略上的轉型調整,即公司的盈利模式將轉向交易傭金、互聯網金融和配套服務等,使得投資者對於慧聰網持一定的保留態度。

而輝立證券在昨日對慧聰網給出了“買入”評級,該行稱,今年前九個月的增長似乎比中期業績有所放緩,不過在過去的幾年期間,毛利率和純利率於近年均穩步上升,從2011年的84.7%和9.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7%和22%,顯示盈利能力持續改善。而股價在轉向主板後,一直遭遇嚴重沽壓。輝立稱,無法從財務報表找到股價下跌的原因,而可能的解釋是,投資者對於其收入和利潤增長放緩的關註。另一個原因是,資金自今年第一季開始流出軟件服務類別,當中許多表現良好的公司都遭遇同樣情況。輝立認為,公司股價自轉板後大跌是市場的過度反應,給予慧聰網 “買入”評級,目標價14.92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25

佔中被捕真係可以「慳稅」四成? 馬沙筆記 Char Blogger

來源: http://charblogger.blogspot.hk/2015/01/blog-post.html

尋日明報有一篇題為「佔中被捕「慳稅」四成」嘅報導,馬沙作為資深流氓會計師,當然要認真了解一下點解佔中被捕,即係走去犯法被捕,竟然可以「慳稅」四成咁正!


尋日喺明報網站,見到一篇題為「佔中被捕「慳稅」四成」嘅報導,馬沙作為資深流氓會計師,當然要認真了解一下點解佔中被捕,即係走去犯法被捕,竟然可以「慳稅」四成咁正!

睇完篇文,真係「唔識嘅就開心死、識嘅就笑Q死」! 首先,有乜嘢證明報導中嗰位得到稅務局批準暫緩繳付薪俸稅嘅申請理由 (其實正確應該係叫緩繳 2014/15 暫繳薪俸稅 Provisional Salaries Tax held over 先啱) , 真係用 「曾參與佔領而被警方拘捕,可能會遭到刑事檢控而被僱主開除,喺收入有可能受影響下,要求稅務局重新評稅。」?

明報有無查證過嗰位申請人嘅申請信稅局吸收副本? 人講明報就信?

稅務局回覆話基於《稅務條例》嘅規定,唔方便評論個別個案。既然稅局唔方便講,就由我呢位流氓會計師講下。根據《稅務條例》,在一般情況下,要申請 「緩繳暫繳薪俸稅」,申請人係需要在申請書內清楚填寫整個課稅年度估計入息的數額,而該估計入息的數額要少於或可能會少於前一年度的應課稅入息實額的90 %,又或少於或可能會少於暫繳稅課稅年度估計入息的90%! 單係用「曾參與佔領而被警方拘捕,可能會遭到刑事檢控而被僱主開除,喺收入有可能受影響下,要求稅務局重新評稅」呢個理由,似乎唔係事實之全部!

下次唔該明報記者Emily専業一啲,即使「緩繳暫繳薪俸稅」申請獲得稅局接納,該納稅人只係申請「緩繳暫繳薪俸稅」,即係只針對預繳稅呢部份,而課稅年度2013/14嘅已評定稅款係絕不會減,因此稅局「重估」呢個行為根本不存在。

而成篇文最誤導無知市民嘅,係大字標題用「慳稅」二字,仲要「慳稅」四成咁Q多! 你依家只不過係向稅局申請唔交預繳稅獲得稅局接納而已,唔係向稅局申請免稅或扣減成功,你今年 (課稅年度2013/14) 嘅稅款一毫子都無減過, 下年(課稅年度2014/15) 嘅稅款亦一樣一毫子都無得減, 何來「慳稅」四成? 一個唔好彩,如果下年 (課稅年度2014/15) 即1/4/2014 – 31/3/2015間, 最後應課稅入息實額高過今年呢, 仲分分鐘比稅局罸錢!

今次寫呢篇文嘅目的,純粹係希望點化下對稅務毫無認識嘅無知市民,尤其係嗰班誤信佔中被捕竟然可以「慳稅四成」嘅佔中被捕者。千期咪咁輕易信人,以為曾經被警方拘捕,今年真係可以「慳稅四成」咁爽!

 (2015年1月8日刊於 全民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04

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四成滿二免營業稅(附最全解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22

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四成滿二免營業稅(附最全解讀)
作者:李庚南


①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房貸未結清的居民家庭,改善性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40%;②使用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0%;③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經結清房貸的,改善性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30%。

今日央行網站公告稱,對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40%,具體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等合理確定。

  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營業管理部、各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級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城鄉建設廳(建委)、銀監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為進一步完善個人住房信貸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經國務院批準,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繼續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滿足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繼續發放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與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的組合貸款,支持居民家庭購買普通自住房。對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40%,具體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等合理確定。

  二、進一步發揮住房公積金對合理住房消費的支持作用。繳存職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0%;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繳存職工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30%。

  三、加強政策指導,做好貫徹落實、監督和政策評估工作。人民銀行、銀監會各級派出機構要按照“因地施策,分類指導”的原則,做好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工作,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情況的監督;在國家統一信貸政策基礎上,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確定轄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密切跟蹤和評估住房信貸政策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有效防範風險,促進當地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請人民銀行各分行、營業管理部、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級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銀監局將本通知轉發至轄區內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城鄉信用社、外資銀行、村鎮銀行。

相關
政策

  財政部:購買2年以上普通住房銷售免征營業稅

  財稅[2015]3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地方稅務局,西藏、寧夏、青海省(自治區)國家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經國務院批準,現將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政策通知如下:

  一、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全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其銷售收入減去購買房屋的價款後的差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營業稅。

  二、上述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的標準、辦理免稅的具體程序、購買房屋的時間、開具發票、差額征稅扣除憑證、非購買形式取得住房行為及其他相關稅收管理規定,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5﹞26號)、《國家稅務總局[微博] 財政部 建設部關於加強房地產稅收管理的通知》(國稅發﹝2005﹞89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房地產稅收政策執行中幾個具體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172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本通知自2015年3月31日起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2號)同時廢止。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

2015年3月30日

2014年下半年以來樓市救市政策一覽 大面積松綁限購

去年,樓市迅速冷下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到了下半年,地方政府紛紛出手救市,實施了3年多的樓市“限購令”在多地以各種形式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第一波救市潮。到目前為止,全國46個限購城市中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三亞還沒有解除限購。

房貸新政、降息降準

去年的“9·30”房貸新政出臺,松綁房貸、降息、降準被視為第二波救市政策。幾個月內央行兩次降息、一次降準,目前五年期以上的商業貸款利率是5.9%,是11年來最低的貸款利率。業界分析,目前已進入降息通道,未來還有降息降準的可能。

多地實施公積金新政

繼“9·30”央行新政發布之後,去年10月9日,住建部、財政部及央行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主要包括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以及推進公積金異地貸款等方面內容。在公積金新政發布後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已有超過32個省市陸續出臺了公積金貸款調整細則,主要體現在降門檻、提額度、認貸不認房以及實現異地貸款這幾方面。

國土部住建部樓市新政落地

2015年3月25日,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聯合下發《關於優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2015年各地有供、有限,合理安排住房和其用地供應規模;優化住房供應套型,促進用地結構調整;多措並舉,統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部門聯動,加大市場秩序和供應實施監督力度。

相關
解讀

  樓市是拉動經濟的第四匹馬,你信麽

不應把房地產業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經濟一熱就控,一冷就放,否則,只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房地產化”,紊亂老百姓對樓市的預期。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這幾乎是最淺顯的經濟學常識了;但咬文嚼字細究其理,筆者以為這種表述其實很沒道理。

  試想,三架馬車並駕齊驅,怎麽走,拉什麽?馬拉的是車,馬車拉的又是什麽呢?筆者實在難以想象。比較合乎情理的表述應該是,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之車的三匹馬。

  古時常以千乘之國來比喻泱泱大國。這里的“乘”即四匹馬拉的戰車,其風快無比,所以有了駟馬難追之說。那麽,拉動我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泱泱大國經濟發展的大概也非駟馬莫屬了吧?難道在投資、消費、出口之外還存在第四匹馬嗎?細思量,還真存在,這就是一度被人們視為野馬、烈馬、瘋馬的房地產。筆者以為,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使之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拉動經濟的第四匹馬。

  這絕非筆者的故弄玄虛。回顧我國房地產走過的軌跡,伴隨調控政策的變化,樓市經歷了起伏跌宕、在冰與火的交互中,推動著城市化進程,帶動著上下遊行業的共生共贏,推動著大國經濟在顛簸中前行。

  眾所周知,房地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融資量大、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特點,在拉動投資、擴大內需,促進全社會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言自明。一方面,房地產業直接拉動全社會的投資。2013年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達15%。另一方面,商品房銷售是拉動社會消費的重要力量。

  除了商品房銷售本身對居民消費的直接拉動外,房地產行業還通過對其他行業的輻射、帶動效應,直接、間接影響到上下遊大大小小130多個行業的生產經營,大到鋼鐵、水泥、玻璃、木材及非金屬制品等行業,小到五金、燈具、窗簾等。

  據估算,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通過拉動上下遊的其他產業投資、居民消費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房地產自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說,房地產業在拉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拉動投資、消費的雙重功能,是拉動內需最直接、最有效的市場。所以,何妨將房地產歸為遊走於投資、消費之間的第四匹馬?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今年的兩會上就坦言“沒有房產來帶動,經濟拉力不夠”,他呼籲“不要一談到房地產就泡沫,最後要吃虧的。實際上今天仍然需要振興房地產業”。全國政協委員、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茅永紅則認為房地產應成經濟突圍的火車頭。當然,也不乏反對的意見,有專家呼籲不能把房地產當“救火工具”。

  火車頭也罷,救火工具也罷,房地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正方和反方給出的結論其實是殊途而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況,政府也已慣於將房地產作為調控經濟冷熱的工具。所以我願意相信,它是一匹馬,一匹拉動經濟向前,但又因恣意癲狂而不時被市場抽打、為輿論所針砭的馬。

  存在就是合理。房地產實際上充當了拉動經濟發展的第四匹馬角色,這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絕非是一種好的安排。房地產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的確是一匹不讓人省心的野馬、瘋馬。這匹瘋馬的狂奔,踢傷了許多弱勢群體。

  面對樓市的瘋狂,不同的人群表現出不同的情緒來,憂慮,恐慌,無助,憤怒,迷惘……甚至演繹出各種人間悲喜劇。房地產之馬的桀驁不馴,使經濟這架馬車踉踉蹌蹌,無疑加劇了社會經濟的風險和震蕩性。也因此長時間受“泡沫論”浸淫,甚至因為流淌著“不道德血液”,而受到輿論的口誅筆伐。

  但房地產本身終究不過是一個行業,它承載了太多不應由它承載的東西。房地產本身出現的問題本應交給市場,應該按市場的規則、用市場的手段來調控。

  不幸的是,以限購、限貸為主要特色的行政式調控,忽松忽緊的稅收政策,讓市場迷迷糊糊,讓人們的預期變得紊亂,讓老百姓“老不信”!實際上到最後房地產調控自身也迷失了方向:是屬意民生,欲使房價回歸到百姓的購買力嗎?“買漲不買跌”樓市鐵律並沒有帶來百姓的歡呼。

  當房地產低迷沈默的時候,市井間不乏拍手稱快、幸災樂禍者,但是,市場的無情還往往還以的是一地雞毛。是著眼於調控經濟嗎?從上下遊企業的低迷,到房價大幅縮水後居民資產的縮水、以房地產為主要抵押物的銀行貸款的劣變,還有四萬億刺激後無數盲目涉入房地產的企業風險的頻發,其結果,你懂的!

  毋庸諱言,中國經濟的房地產化特征已非常明顯,房地產化已然是尾大不掉。但是,放任這匹馬繼續瘋狂,或者任其衰退下滑,顯然都不是理性之舉。今年“兩會”所釋放出的決策層的定調,包括近日住建部和國土部出臺的《國土資源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優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無疑是基於平衡上述兩種趨向的考量。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也許,在當下的經濟困境下,繼續把房地產當做拉動經濟複蘇的第四匹馬,讓房地產穩住陣腳,無論從宏觀考量、微觀考量,還是民生,不失為牽一發而動全局的策略。

  但是,房地產發展經歷了近些年的變化,當痛定思痛:問題出在哪里,在哪跌倒在哪爬起,即使要重啟房地產這匹馬,讓它重新擡步、奮蹄,還得先給它來個刮骨療傷!

  關鍵是創新調控思維和手段。在調控理念上,要客觀定位房地產,把房地產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按照房地產市場運行的規律和周期性特點,適時適度進行調控;而不是把房地產業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經濟一熱就控,一冷就放,否則,只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房地產化”,紊亂老百姓對樓市的預期。在調控手段上,要去行政化,遵循市場運行規律,通過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性的手段駕馭樓市這匹野馬。

(來自新浪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