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籽】私藏300氣槍博物館 大部份槍開封過

1 : GS(14)@2016-10-19 05:50:22

店舖老闆吳紹文(左)及負責產品開發黃家俊(右),兩人玩氣槍已有30多年。



【科技籽:玩物達人】逢男人都鍾意槍!如果這是一條選擇題,可設定的答案是A)啪啪子、B)黃豆槍、C)手拉氣槍、D)電動氣槍、E)氣動氣槍……不同的選擇,只是顯現出你喜歡氣槍的年代。走入近來網上熱話的Show Guns,這裏是一間博物館級的氣槍店,最特別是一支有霰彈下掛的黑星手槍,須知只在去年《Kingsman》電影中曇花一現,這可是全球首現,加Made in Hong Kong的人手製氣槍。



走入Show Guns,感覺同一般槍舖好唔同!先是長條形展廳,兩邊闊牆掛起了約300支氣槍珍藏,感覺有如博物館,斧頭形、匕首形、西部牛仔左輪手槍,還有充滿力量感的霰彈槍掛滿一室,店舖老闆吳紹文:「這裏大概是我們十分一藏品,以往未開店前,放到一屋都係,現在終於有容身之所!」老實說,隨處擺這種陋習,他們並未完全根治,在櫃隙與長板凳間,不時會發現胡亂擺放的氣槍,當中充滿驚喜!記者隨手拿起一把,槍就走火了!還打中負責產品開發的黃家俊!須知一般槍舖,就是拉一下槍柱,都會以弄花槍身為由,要你全件買起,這裏的槍,竟有不少是在已入氣準備射擊狀態,看家俊隨意在飾櫃中取出一把古色古香的雙管霰彈槍,確認未上膛後,交到我手上把玩:「這裏展出的槍,大部份我們也開封玩過,須知槍是用來玩的,並不是一件純粹擺設。」


3歲開始愛槍 隔周打War Game

家俊愛槍是三歲定八十類型:「記得3歲那年,父親送我第一支SS9000手拉式氣槍,從此一直愛上!」玩物喪志、害死個仔這幾個字,一直陪伴着他的童年,直至年多前與阿文開店,家人也開始重新審視他對槍的熱愛;當一種興趣,維持了三十多個年頭,而且還要每隔個星期,也打上一、兩場War Game才能止癮,這種對興趣的耐力與執着,亦令身邊人心態改變:「說兒時最深刻的一支槍,必定是日本國際出的SMITH& WESSON M10手槍!這支槍好多地方也禁賣,原因是它有撞針及撞鎚,是可以擊發的一支高仿手槍!不過我十來歲見到它一刻,簡直如獲至寶!那時我正在台灣度暑假,閒來無事幫彈殼灌入炮仗的火藥及鋼珠,最後一下擊發,竟然直接貫穿20cm的報紙雜誌,再有半顆彈頭打入水泥地中;先來是一陣興奮,再來是發現槍枝原來炸膛了,幸好是向外炸開,否則今天也不能做訪問了!」



西班牙Denix十七世紀日耳曼人斧頭燧火手槍這支槍屬西班牙廠出品,仿造了十七世紀日耳曼人的斧頭槍,一槍兩用,近身戰時是一把斧頭,可以劈人;中遠距離時可作槍械射擊,予人一種野蠻人的感覺。

Show Guns CustomMade Mauser M712真槍原為Mauser M712手槍,1970年巴西警察更將它變為衝鋒槍!槍形大家可能有點熟悉?這可是「柴九哥」的常用佩槍,中國版稱「駁殼」。

西班牙denix出品轉輪玩具步槍美國Colt廠出品左輪步槍,屬於1855年產品;當年美國內戰,那時的步槍多是逐粒、逐粒子彈裝填的,但這支則可以一次性裝入六發,射速較高。


Show Guns Custom Made華山雙管霰彈獵槍原槍是由華山推出的雙管霰彈獵槍,在磨去黑色槍身顏色及拋光槍管後,還在前、後木槍柄雕上獨特花紋,令它更具古舊風味。

這裏展示的槍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絕大部份都開過,而且可攞上手玩。

這把SS9000手拉式氣槍,也是他們的珍藏,玩氣槍就是由它而起。

Show Guns長沙灣永明街1號恒昌工廠大夏12樓C5室



記者:朱崇德攝影:劉永發、陳健邦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9/19804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39

新書公開從未曝光梵高畫作梵高博物館:係仿製品

1 : GS(14)@2016-11-17 11:30:33

法國一本新書公開號稱荷蘭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65幅失落的畫作,但荷蘭梵高博物館指那些畫作都是仿製品。
Le Seuil出版社的那本新書周四面世,聲稱書中刊登的畫從未曝光,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教授Bogomila Welsh-Ovcharov在法國亞爾(Arles)車站咖啡店(Cafe de la Gare)的檔案中發現的,不過,梵高博物館周二表示,專家早已知道那本畫簿,但研究過那些畫後,認為並非出自梵高手筆。專家指出,畫無論風格和技巧都不像梵高,而那些畫顯然是根據褪色梵高作品繪成,加上畫簿的作品用褐色墨畫,但1888至1890年間的梵高作品中沒出現過褐色墨。法新社/英國《太陽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7/19836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24

張大千畫作多到可開博物館收藏家中醫師:絕不出售

1 : GS(14)@2016-11-18 17:56:30

一個人一生能有一幅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已經很不容易,沒想到竟有收藏家表示,他一個人就有幾百幅,還多到可以年年出月曆!旅居美國洛杉磯40年的于士傑中醫師,因為父親的關係自幼便有機會接觸許多國畫大作。當別人都在看卡通片的年紀,他已跟父親一起欣賞齊白石、石濤、以及張大千等名家作品;耳濡目染之下,于醫師也進入了藝術的世界中,幾十年來四處蒐羅國寶名作,成為一位張大千收藏家。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從小跟父親一起「尋寶」,于醫師的收藏之路已經長達50年。他表示,要搜集這些鉅作本來不是容易的事,「要不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時,中國人民怕惹禍上身,對這些作品唯恐避之而不及,哪能夠輾轉流到我手中」。目前作品數量多到于醫師自己都記不清楚,他表示「大概有幾百幅」;由於收藏有如小型的張大千博物館,抱持着「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想法,于醫師幾年前決定將這些大作集結成冊,一年一次、自掏腰包出版給有興趣的人一起欣賞。他表示,「這麼多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絕對有必要來讓社會大眾一齊觀賞,讓他們了解張大千偉大的地方」。看多了名家作品,于醫師很了解收藏品「不但貴在多,也貴在精」。他對收藏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大部份蒐藏都是張大千在「盛年期」所完成。他表示,張大千在這段時期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開啟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國畫的畫風,其中以仕女畫最為明顯,「有中西合璧的感覺,可能更能被現在的年輕人喜愛」。此外,由於畫技、健康與心態都在巔峯,張大師此時期的作品在細微處的「工筆、勾勒」和寫意的「潑彩、潑墨」上也都顯得運用自如,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當被問到哪一幅作品是他最鍾愛的畫作,于醫師表示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的心頭肉,「我很難說出哪些是我的最愛,硬要我選的話,我只能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幅「槲葉雙雀圖」描繪一對麻雀棲息在槲樹枝頭的秋景,畫中紅槲葉的部份是利用西藏一種特殊的礦物上色,透過不同的光源可以看到顏色不同的變化,有如真正的樹葉一般,充滿趣味。另外,于醫師也特別點名了一幅菩薩手持火珠的畫作。他表示,這幅畫作經過開光,只要將手靠近畫作上的火珠,便可以感受到特殊的能量。記者也實際將雙手攤開靠近畫作,真的可以感覺到靠近火珠的右手有一股暖流緩緩由掌心流入,十分神奇。搜集了這麼多作品,于醫師非常明白「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因此他也特地找了幾個「恆溫、恆濕」的空間珍藏這些大作。他說,雖然收藏品「一平方尺就可以叫價到1,000萬人民幣」,但是熱愛張大千作品的他,完全不會考慮出售任何畫作。有雄心壯志的他表示會繼續他的收藏之路,未來要成立研究中心,讓後代子孫能夠好好欣賞「大千居士」的藝術。與此同時,他也不忘大呼「不要忘了我也是一個很好的中醫師呀!」,深怕大家只記得他的收藏家身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8/198380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04

習訪奧林匹克博物館硬銷一帶一路

1 : GS(14)@2017-01-19 08:07:5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繼續他最後一日的瑞士之旅,前往拜訪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世界衞生組織總部,分別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新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及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會面。



■習近平伉儷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夫婦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起人顧拜旦雕像前留影。路透社

■支持藏獨的示威者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外示威。路透社


訪世衞晤陳馮富珍

雖然上周國際奧委會才決定取消三名中國女舉重選手在2008年北京奧運得到的金牌,但亦無阻習近平昨與巴赫會面。習近平與妻子彭麗媛昨到達洛桑的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巴赫夫婦前往迎接。隨後他們一同前往奧運發起人顧拜旦的雕像前合照,習近平指,國際奧委會長期以來為奧運發展作出良好貢獻,同時亦為中國體育事業提供巨大幫助。習又指,北京是世上首個既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習近平稱,將會堅持辦綠色奧運、廉潔奧運,同時也不忘推銷「一帶一路」,指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將有助推動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巴赫就表示,今次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國際社會都期待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據外交部之前表示,習近平昨亦前往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世界衞生組織總部,分別與聯合國新任秘書長古特雷斯及之前傳出為潛在特首候選人的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會面。世衞昨亦隆重其事,微博在習到訪前,就已上傳一張總部鋪好紅地毯的照片,寫上:「世衞組織日內瓦總部驚現紅地毯,將會有甚麼大事發生?」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17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07

【中西結合】華人博物館搞夜市party飲美酒食鹽酥雞

1 : GS(14)@2017-02-11 18:37:53

為了慶祝農曆新年,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把夜市搬到了酒店內,以創新大膽的形式吸引了中西方餮客,首次將華人夜市文化與美國社交文化相結合!黑人DJ、美酒音樂...不知情的你還以為這是年輕人的party,但當看到鹽酥雞才知道,沒錯、這裏是華人夜市!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美國的華人廚師有自己傳統的手藝,也有美國現代的方式,混在一起就是Chinese in America!」談到舉辦這次創新夜市的初衷,美國華人博物館館長姚南薰認為這是一次中西文化的結合:「有人問廚師這到底是四川菜還是哪裏的菜?廚師說『不,這是我自己的菜!』」姚南薰認為,傳統的夜市越來越難吸引年輕人,把夜市文化和美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也是傳承與創新在美華裔文化的一個方式。美國出生的華裔廚師Jonathan Wu當天帶來了自製的台灣美食,然而母親來自台灣的他卻從來沒有去看過:「我有很多台灣朋友,我太想去台灣了!」他說雖然身在美國,但他被台灣的飲食文化所吸引,一畢業就開始從事餐飲生意:「我覺得美食是維繫我和母親家鄉文化的一個方式。」被問到他的菜品是否道地,他很坦白地說:「不道地!就是我自己的味道!」相比之下,打着台灣招牌的Taiwan Bear House就帶來了正宗的「台灣炸雞」鹽酥雞,成為夜市中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Taiwan Bear House的老闆對《蘋果》記者說,自己來到美國三年,因為留學時想念台灣美食,便決定留下自己創業:「我們專門做台灣便當,現在一天能賣出去300盒。最受歡迎的當然是鹽酥雞啦!」除此之外,夜市也請來了眾多紐約當地的知名中國餐廳參加,包括摘得米其林一星的「傾城」(Cafe China)、老金煎餅、Panda Express、華埠雪糕行等等,每個攤位提供兩個種類的餐點供食客品嘗。一位美國食客對《蘋果》記者說:「每一種都好好吃!」她表示,這也是她第一次離開圓桌,通過「夜市」的方式品嘗中式美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0/199240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81

What we are reading:讓街道變成博物館

1 : GS(14)@2017-03-26 15:35:12

去旅行時,我們總會觀察到香港少見甚至沒有的物件。例如去日本時,抬頭總會見到縱橫交錯的電線,低頭又會見到不同圖案的水渠蓋。尋找與居住環境不同的物件,可能就是去旅行其中一個意義。如果我們重新觀察一次每天都會走的路,又會不會有新發現呢?《路上觀察學入門》的三位編者,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和南伸坊在1986年創立了路上觀察學會,在街上尋找他們所稱的「湯馬森」。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各種社運完結後遺下被破壞的城市面貌,「湯馬森」就是重建後餘下的無用建築殘骸,例如是沒有樓梯的天橋,或被稱為「湯馬森一號」的「純粹樓梯」──一條不連接任何地方,純粹讓人上下移動的樓梯。他們認為現在太多被刻意製造出來,只注重實用性的物件,所以期望找出脫離原本狀態的物件。除了「湯馬森」之外,女高中生的校服和街上的狗糞等等也可以是觀察對像。被問到路上觀察有甚麼用處,南伸坊認為,「如果非要講出用處,就會變得沒趣。」路上觀察儼如人類學的田野考察,設定調查區域的路線,帶備各種工具勘查街道,仔細記錄後寫成報告。路上觀察並沒有特別的技巧,其有趣的地方在於認真地以科學的方法,調查一般人認為無觀察價值的事物。有意圖地觀察街道時,觀察者彷彿置身於博物館,街道上的物件變成博物館的珍藏。但不同於館藏,街道上的物件旁邊並沒有文字說明,所以,觀察者的五感會變得比平常敏銳以了解物件的特質。觀察者未必找到「湯馬森」,但可能會發現在工廠大廈外牆伸出來的街燈,或者避不到雨的避雨亭等等。原來,每件物件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個作者鈴木剛建議,先從自己熟悉的區域開始觀察,因為其空間充滿「理所當然」的氣氛。一旦改以質疑的角度去觀察,埋藏其中的「湯馬森」就會出現。當我由家附近的唐樓開始時尋找「湯馬森」時,發現那些唐樓已經不是我想像的唐樓。翻新後唐樓換上新的鐵閘,外牆也沒有晾衫竹的位置。昔日的痕迹被抹去,換上實用的物件,想找出「湯馬森」實在不容易。那些只有住宅、天橋、商場和地鐵站的新市鎮更加難以找到「湯馬森」了。閱畢這書後,我想起居港廿多年的攝影師Michael Wolf,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及觀察力,透過鏡頭重新詮釋街上看似見慣不怪的事物。看他的攝影集,就像看另一個香港。路上觀察並不是鑑賞藝術品,反而是提供一個新角度去觀察舊有而且尋常的物件。赤瀨川等人推舉路上觀察學,除了因為有趣之外,我想,是讓人保持觀看事物的新鮮感吧。馬廷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6/199698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45

跟雪糕博物館較勁90後女生紐約搞珍珠奶茶藝術展

1 : GS(14)@2017-04-22 10:21:52

紐約集合世界上最有創意的藝術家,時常看到充滿玩味的各式藝術品。本周就有兩名分別來自深圳及北京的「90後」少女,將舉辦全球首個以珍珠奶茶為主題藝術展,短短數日已賣出逾500張門票。兩個因「吃」而認識的策展人對《蘋果》表示,食物不應只有「吃」的功能,希望透過展覽,探索食物與社交生活的意義。駐紐約記者:鄭柏齡來自深圳的曾嬿琼(Yanz)及來自北京的邢丹路(Iris),已非首次舉辦食物相關藝術展。兩名在紐約修讀設計的「吃貨」,2015年成立以「吃飯」為主題的柴米工作室(Chaimi Studio),去年曾帶著一張飯桌,走遍曼哈頓中央公園、唐人街甚至地鐵站內「吃飯」,拍下照片在畫廊展出,「主要想看紐約居民對慢活的態度,」負責產品設計及拍攝的Iris說,「誰知他們根本不care,紐約居民對奇怪事情太有免疫力了」。受去年大受歡迎的雪糕博物館(Museum of Ice Cream)啟發,加上有第一次策展經驗,Yanz及Iris今年初構思第二場活動,最終選定以珍珠奶茶為主題,在4月22日至5月6日舉辦名為「The Boba Room」藝術展。場內最引人矚目的,可算是放滿逾100個體積達25吋至35吋彩色氣球,及高約50吋飲管的「奶茶房」,令參觀者恍如置身於珍珠奶茶杯內。除「奶茶房」外,場內還有以珍珠為主題的霓虹燈、壁畫等多件藝術品,當然亦少不了主角「珍奶」;Iris透露,有贊助商特意為此設計綿花糖珍珠奶茶,免費派發予參觀者。該展覽上周起預售門票,短短數日已售出逾500張門票,其中3天參觀日「客滿」,反應相當熱烈。擁有食品工程學位的Yanz表示,巨型食品展在歐美並不罕見,但以珍珠奶茶為主題的藝術展,卻從未舉辦過,「珍珠奶茶在紐約挺受歡迎,認知度比較高,我常說如果一個人不喜歡珍珠奶茶,他肯定沒有喝過」;平日在奶茶店兼職的Iris則發現,業內「珍奶」包裝「亂七八糟,特別難看」,策劃展覽除了「好玩」,更有助思考「如何把珍珠奶茶包裝得更可愛,更好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0/199957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50

雪糕博物館殺到搶先睇有咩好玩!

1 : GS(14)@2017-04-22 10:49:33

去年暑假在紐約揭幕的雪糕博物館(Museum of Ice-cream)大受歡迎,頭5天門票迅速售罄,成為紐約客消暑的熱門勝地。今年雪糕博物館移師到洛杉磯潮人聚集的藝術區(Art District),面積較紐約大四倍,《蘋果》帶你搶先睇今次展覽有咩好玩!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一轉入第七東街,就不難看到一個巨型粉紅色建築物,就是雪糕博物館的所在地!一入內就被粉紅色厚厚的包圍,感覺相當歡樂!推進貌似士多啤梨朱古力的大門,來到一間有懷舊電話的房間,記得第一件事要拎起聽筒,再撥一下左邊的接收器,收聽雪糕熱線有咩秘密要告訴你,然後就可以進入奇幻的雪糕世界!博物館既然搬到加州洛杉磯,當然少不免荷李活的元素,所以第一部份已經有仿「Hollywood」標誌的佈景版以及粉紅色的「椰樹」,地上亦有仿星光大道的粉紅色星星,佈景版前亦有彈床,相信這個位置絕對是「呃like」之選。攤位上美麗的雪糕女郎為你奉上一杯軟滑的McConnell’s香蕉焦糖雪糕,食着雪糕轉個彎就會見到一幅「蕉氣勃勃」的牆,亦可以在蕉牆內蕩鞦韆,又或者走入一片「蕉林」內,看着一大片粉紅色及黃色香蕉「吊吊揈」,相當有壓逼感!離開蕉林又有另一番小清新,雪糕專員Berkeley為你送上百年老字號My/Mo的薄荷朱古力碎雪米糍,並可以一邊欣賞小薄荷盆栽。轉個彎就來到七彩繽紛的雪葩區了,內裏有一部釣物機,可以夾到雪葩口味的棉花糖,另外亦有一幅純白色的牆貼上雪糕杯及忌廉,可以利用館內的相機拍GIF,然後發到自己電郵。然後跟着雪糕專員George到雪條區,一枝枝巨型雪條插在牆上或放在地上,視覺效果相當震撼!在雪條區影完相,就來到橡膠小熊區,可別忘記問雪糕專員Monica拎一大堆橡膠小熊,她亦都提醒就得按小熊身上的紅色及綠色掣,將會為房間帶來與別不同的燈光效果!經過五顏六色的雪葩區及雪條區後,就來到型格的黑白色雪糕空間,一個個雪糕筒以黑色仿雪糕貼在牆上,加上雪糕專員Kelly送上的曲奇口味雪糕筒,既怪異又有趣。最後就來到重頭戲-彩虹針池!過億條彩虹針在一個泳池上,上面還有水泡及浮波,相信無論是3歲或是80歲都會忍不住跳下去「暢泳」一番,雪糕專員Emily就提醒大家跳入去之前記得要先脫鞋子。來到館內最後一部份「食雪糕做早餐」,除了有雪糕三文治造型的韆鞦外,亦有很多雪糕相關的精品可以買走,可別忘記問雪糕專員拿最後一個神秘口味的雪糕,到底是甚麼味道呢?就要等你來自己試味了!雪糕博物館(Museum of Ice-cream)地址:2018 East7th Place, Los Angeles, CA,90021日期:4月22日至5月29日(逢周二休息)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10時票價:成人29美元(約226港元);13歲以下小童18美元(約140港元);3歲以下免費另有私人導賞團,最多10至15人參加,費用為1,500美元(約1.1萬港元)至2,000美元(約1.5萬港元)車位:代客泊車6美元(約46港元),或於600 Mateo Street及950 South Santa Fe Avenue均有停車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2/199981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14

【旅遊籽】回宜蘭鄉下做農夫 台男要開三星葱博物館

1 : GS(14)@2017-05-13 01:34:18

事事親力親為的農青黃志雄,提醒大家拔葱時盡量抓住葱的最底部慢慢向上拉。



【旅遊籽:追源尋味】台灣宜蘭三星鄉好山好水,孕育出香甜爽口的三星葱,成為全台第一葱,宜蘭縣三星葱油餅更是必吃名物。但葱農人口老化,難免有田無人耕,幸好還有葱農二代願意回鄉,舉辦三星葱體驗活動兼推動農業觀光,更夢想打造三星葱博物館,開拓三星葱的新出路。



葱農二代黃志雄,今年四十歲,本來也是城市上班族,八年前決定回鄉,接手父母在三星鄉三十年的葱業,並開設葱油餅製作工場及體驗農場,由種葱至製作葱油餅,將三星葱的故事發揚光大,「近年很多人也來宜蘭吃三星葱,希望藉由這個場地、設備和葱田,讓更多人知道三星葱的故事。」約一小時多的葱農體驗,包括拔葱、洗葱及製作葱油餅,「拔葱也有技巧,需要盡量從葱的底部慢慢向上拉。」拔葱不難,但在滂沱大雨或烈日當空下進行,着實是苦差,種葱三十年的黃媽媽,雖然弄得腰痠背痛,但說到拔葱技巧時還是滿面笑容,「這些又白又肥,但不算長,比賽的葱有成一百一十厘米長。」台灣俗語「偷拔葱、嫁好尪」,意指偷摘葱的女人會嫁好老公,看來黃媽媽是嫁對郎。在葱田花點力氣,拔幾把又長又肥的三星葱,洗走泥濘後便可以直接製作葱油餅,「我們不加味精調味,才能吃到葱本身的味道。」黃大哥自創的葱油餅,不少台灣五星級酒店也入貨,參加體驗活動便能根據其秘方親手製作,一嚐五星級葱油餅滋味。



小綠的色澤較翠綠,纖維較幼細,較適宜烹調。

葱在每年3月至4月才開花,種子主要用作品種改良。

三星葱的葱白比一般的葱長約兩倍。


農場主要種兩類三星葱,分別是「小綠」和「小黑」,小綠(左)的外形比小黑細,兩者同是一把葱約有6至8根,一般百元台幣一斤。

口味配搭最對胃的是葱爆牛肉。

除了葱油餅,三星葱炒蛋同樣香口惹味。


地理環境得天獨厚 孕育小綠小黑

三星葱的品種又稱「四季葱」,三至四個月便熟成,而剛剛製作葱油餅的葱又稱小綠,「目前三星葱的品種主要歸為兩大類,就是農場主要種植的『小綠』及『小黑』,各有特色及優缺點。」小綠顏色較翠綠,生長期較短,平均約三個月便熟成,纖維較細,水份較多,吃起來有口感,主要作主食用途。小黑的葱管則較粗壯,色澤偏黑,生長期約四個月,一般作配料之用。無論是小綠或小黑,也有得天獨厚的地利環境撐腰,皆因三星鄉地處蘭陽溪上游,水質清澈,土壤肥沃,疏水性高,加上日夜溫差大,又有落山風帶來清新的空氣,所以出品的葱其葱白長約十五厘米,是一般葱的兩倍,葉厚細嫩,味道香甜不辛辣,「三星鄉種葱的高度大概在海拔平均八十米高,加上土質帶點沙,所以排水性非常好,葱其實很怕淹水,下雨時要起到疏水作用。」可惜每遇颱風,土壤再好,也化財為水,「突然一個颱風,我就賺不到錢了。農業的東西,很難在短期可以看到成效,至少要一年才看到整年度的利潤,這個是我們比較難掌握的。」



台灣有句俗語「偷拔葱、嫁好尪」,意謂女生只要偷拔別人家的葱,就能嫁個好老公。

自家製的葱油餅,不含味精,並得到台灣政府三星葱使用認證。


全人手種植 葱農老化僅得六十戶

三星葱是以人手插秧苗方法種植,除了天時地利因素,還要靠葱農悉心照料。三星鄉約有六十個葱農戶,農青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即使近年多了年輕人下鄉,也解決不了農夫老化問題,勞動人口不足,黃大哥雖然擁有八分地(約十八個標準籃球場),但種葱實行貴精不貴多,一年只有三次收成,「種葱沒有機器輔助,全人手種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始終必須有人做這些事情。我們把農業做得比較精緻化,透過宣傳和行銷提高產量利潤,本來一分地(約二點四個標準籃球場)可以賺十萬元,我把一分地提高至十五萬元的產量。」回鄉接近十年,歷盡艱辛,卻沒有想過走回頭路,多少與心願有關,「我的夢想是希望以三星葱為主題,蓋一間三星葱博物館,配合周遭的葱田和生產工場,藉由親身體驗教育下一代。」



農場主要招待15人以上團體參加,下半年開始接受數位預訂。

洗葱時只保留白色及綠色部份,盡量令葱保持一束的狀態,才能賣到好價錢。


葱油餅製作過程

1.將混入了葱粉的麵糰,推開壓平至30厘米×15厘米的橢圓形,放入混合三星葱、葱油及豬油的餡料。

2.將麵皮摺成長條形,並揈至約45厘米長。

3.將麵條頭尾向中心捲成兩個圓圈,交差重叠成為螺旋狀麵糰。


4.放雪櫃兩小時後再壓平。

煎5分鐘即可食用。


三星葱餅體驗活動(葱滿樂趣)

收費:200台幣(約50港元),需預約地址:宜蘭縣三星鄉萬富村大德路3段79號交通:台北乘約1小時台鐵前往宜蘭,再轉乘的士前往三星鄉。網址:http://www.sanxing.com.tw
facebook:onstarfood



記者:王佩兒攝影:梁志永(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英穎欣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0/200159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08

【旅遊籽】法國生蠔博物館 蠔民解說即捕即食

1 : GS(14)@2017-05-28 10:38:57

導賞員Edouard解釋生蠔不一定大便是好,反而要留意蠔味會否齒頰留香。



【旅遊籽:法國五月】老遠來到聖米歇爾山,一般人也會順道去海盜之鄉聖馬洛(Saint Malo)食海鮮大餐,但假若是蠔癡,何不一到聖馬洛旁的法國產蠔重鎮康卡勒(Cancale)即捕即食,一睹蠔的前世今生?



得天獨厚的康卡勒,與聖米歇爾山分享同一片海灣,一望無際的蠔海,同樣擁有歐洲最大的潮汐,為蠔苗帶來多樣的養份,30年代開始營運的蠔場Saint Kerber,是區內難得開設蠔博物館La Ferme Marine的蠔場,提供導賞團介紹各種法國蠔、捕蠔歷史、採收工序,還可以即場試食,「我們主要養殖Flat蠔,即是Belon(銅蠔),蠔殼呈圓形,肉質爽脆,海水味同金屬味較重,另一種是從日本引入的Curve,外形凹陷,海水味更濃。」身兼導賞員的老闆Edouard,謂蠔場還提供沙皇蠔(Tsarskaya)等多個品種的蠔,可以預訂。經過三年大海養育的蠔,先按大小分類,再進行清洗、吐沙等工序,放入舌尖前還要鍛煉肌肉,「蠔在沒有海水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生存,牠們在吐沙池內自動放鬆,脫離池水便會自動收緊肌肉,每隔約8小時重複這個收緊放鬆的動作,持續至少一星期,蠔的肉質就會變得更結實。」以為蠔越大隻越鮮甜,蠔味其實與養殖地點有直接關係,「因為全靠養蠔的海水及食物養份,不論大小,同一品種味道也一樣。」這裏年產800噸蠔,每一隻蠔入盒前都要經人手聽聲檢測,難怪多年來也奪得巴黎農業大獎(Concours General Agricole Paris)。



Curve蠔(前左)及Flat蠔(前右)的外形有明顯不同。

聖馬洛海港停泊不少古色古香的海盜船。

聖馬洛城牆的沙灘築有人工游泳池。


La Ferme Marine蠔博物館

費用:每人14.8歐元起($129)(包括導賞、6隻生蠔、白酒、麵包)地址:L'aurore,35260 Cancale, France交通:從雷恩(Rennes)乘火車到Saint Malo(約40分鐘),火車站外轉乘10號巴士到達Cancale碼頭(約30分鐘),轉乘的士前往網址: http://www.ferme-marine.com



記者:王佩兒攝影:林栢鈞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8/200347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