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初探之十一,定性分析兼結束語 東博老股民
http://xueqiu.com/9528220473/24167034中國平安初探之十一,定性分析兼結束語
中國平安初探系列整體結論:
1,中國平安投資能力欠缺,壽險業務競爭力不足,但綜合金融具備優勢。
2,平安員工有理想、有拚勁、有競爭力,但中高層有問題。
3,保險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未來難免惡性競爭,導致優勝劣汰。
4,平安身有隱疾,處於亞健康狀態,管理層不足信任。
5,整體評價中國平安非優秀企業,但行業內平安優秀,具有綜合金融優勢。
6,中國平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平安是值得期待的。
7,目前股價處於歷史低位,賣出請謹慎。
8,就相對價值短期(一年兩年)看,投資價值低於銀行股;中期(三年五年)看,投機價值高於銀行股;長期(十年二十年)看,保險股投資價值高於銀行股。
9,年內擇機少量買入,靜觀其(戰略方向,股市趨勢)變。
由於這個定性分析兼結束語需要涉及的地方很多,為避免成為「纏腳布」及得罪更多平安持有者,儘量採用點到為止式的三言兩語,語焉不詳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一:銀行與保險
1,就發展空間來說,保險業大於銀行業。
2,有人說保險股比銀行股安全,其實不然,有數據證明,保險業遭受滅頂之災的概率比純銀行高,保險業的風險點比銀行還多。現階段的我國銀行,無非就是兩個主要風險點,一個是流動性風險,一個是經濟衰退風險。保險業具有股市投資風險,流動性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人類瘟疫風險,利率波動風險等等。
3,兩者之間的根本性區別在於:銀行是所有人離不開的行業,保險是我可有可無的行業。
二,前景展望
1,就行業來說,保險業是比較市場化運作的金融子行業,由於競爭性激烈,目前行業存在困難,保險環境有惡化趨勢,掠奪性競爭導致保險業生存環境惡化。在我國,不管從保險深度或廣度看,都是個朝陽行業。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估計在一輪殘酷的優勝劣汰以後,優勢企業才能真正的發揮優勢,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
2,就平安中短期來說,隨著歷史炒股虧損問題的解決,隨著可轉債的發行及轉股,平安的資本約束會逐漸好轉,綜合金融的優勢將逐漸體現,持續五年的低迷或將形成拐點。當然,這期待著平安投資能力或者說資產配置能力的逐漸提高,假如不能提高這一塊重中之重的能力,一切終將是鏡中花水中月。
3,就股價來說,目前市場已低迷五年,豪情萬丈且風度翩翩的牛市在向我們點頭致意,投資者害羞含蓄、欲迎似拒。一旦投身懷抱,將迎來
A,市場估值隨著大盤的提高而提高。
B,每股收益隨著大盤的上漲而水漲船高,速度快了石頭也能浮出水面。
C,可投資資產隨著保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綿綿不絕、錦上添花。
D,牛市追逐高增長的投機力量,美其名為高速成長藍籌股投資,打死也不賣。
以上四方合力,在抱著美人歸理念的你爭我搶,一代花魁橫空出世,把中國平安的股價推向人們瞪目結舌之高位,一百兩百不在話下,三百四百正常合理,五百六百皆有可能,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三,保險股特徵
在我國這個投機性市場中,保險股具有明顯特徵,由於保險股本身也參與炒股票且投資能力低下,其經營業績將隨著大盤的漲漲跌跌大幅波動,也就是具有典型的戴維斯雙擊或雙殺特徵,不宜長期投資,宜牛熊輪換操作為佳,市場瘋狂時不宜持有。
未來,或有可能的市場瘋狂時,需要記住一句話:保險股價的底線在內涵價值,且內涵價值也是可以減少的。
保險股的內在價值或者說根本不在於他的產品,更在於他的投資能力或者說資產配置能力。哪怕是在銀保銷售的短期理財類保險產品,只要具備資產配置能力,照樣可以獲利豐厚,且風險更小。壽險業務的內涵價值是麵糰,一定範圍內可以隨便揉。
四,行業橫向對比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縱觀平安雖有硬傷,但也有他的長處,尤其是在牛市中,其激進的作派更易受市場青睞,一旦擺脫資本約束困境,其狼性一面將展露無遺,短期內將呈現火上澆油之態勢。
對中國平安的綜合評價:業內優秀。
五,平安管理層
太草根,唯我獨尊,不足以信任,且易重蹈歷史覆轍。
六,公司文化
基層有拚勁,為了生存與夢想或者說理想不遺餘力,不怕近身相博,與同行相比成績斐然。中高層似乎有問題,內耗、內鼠與內腐不少;極端的狼性文化,留不住有能力之人才,見不得或者說難容新秀崛起,缺乏人才穩定性,難成大器。
另外,在這裡多說一句,保險代理人的人均/月首年規模保費收入08年-12年的數據為:5423元,6261元,7922元,7527元,5795元(注;這是規模保費收入,不是佣金收入。),這數據意味著處於底層的代理人收入很低,已不如農民工,生存壓力較大,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推銷保單,甚至昧著良心做事,導致人們出現抗拒心理,也預示著業務開拓的不容易,越來越難。為了生存,大家都不容易,多多諒解吧。
七,未來業績增長
這不需擔心,只要牛市來臨,那麼中國平安的經營業績將立馬提高,並隨著大盤的上漲保持高速增長。這究竟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又有誰能說得清楚?
八,結束語
好了,中國平安的初探系列暫告結束,原計劃還剩下《中國平安初探之十,壽險公司內涵價值》擇機碼字出來,也不排除放棄碼字,覺得沒什麼必要,畢竟不是好聽話。再說了,也許今年開始就改善了,投資能力提高了。實際上,對於中國平安,想公開或者說想分享的還有很多,但網上的實際情況似乎沒必要,怕有人誤解為了買入而故意。
有時候想想,說心上人的難聽話,誰喜歡?古人云「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本來就是人性醜陋之一,多多理解吧。
這個系列,讓我從不懂保險到略知一二,保險太難了,整整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來幾乎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都在平安系,摘錄及自己計算生成的數據成百上千。為了給自己的人民幣負責,這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初探系列的作用或者說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歷史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框架性的瞭解中國平安的歷史或者說過去。在我的心裡,對於上市公司,不管你在說什麼,也不管你在做什麼,就看你的結果是什麼,歷史數據就體現了過去的經營結果,長達九年的歷史數據,完全可以勾勒出一家企業的大概狀態。就好比是瞭解一個人,當你完全瞭解了他從16歲到25歲之間,這九年時間內的為人處世,那麼你就差不多已經瞭解了他的未來或者說性格脾氣。假如說中國平安就是家百年企業,那麼現在恰恰就是他的25歲生日。
初探系列終於完成了,不管是對還是錯,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完成了框架性認識或者說整體概念,在我心裡有了個譜,為以後的介入中國平安心裡有了個底。
至於說未來是否進行具體業務層面的分析問題,按我的性格與習慣是不太願意的,因為沒必要,我喜歡知道個毛估估就可以了,何況研究細節方面作用也很小,除非有必要進行同行業橫向對比,否則就沒必要。平安在牛市中的激進或者說狼性,似乎沒必要進行橫向對比。比如說,民生與招商的例子就可見一斑,假如研究業務及經營指標方面,那麼表面看肯定是招商更優秀,或者說工行、建行更優秀,但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就未必,就因為投資是投資於未來,而不是當下。
同時,在這裡,感謝曾經幫助我的朋友,也感謝反對的人,是你們激勵我知難而上,是你們的違背常識,促使我一探究竟。謝謝你們!謝謝大家!
平安初探系列的是是非非,讓我再一次見識了我國股民投資的盲目性,因股價下跌而套牢的持有者,採用典型的駝鳥策略說服自己,那些個依靠百度與專業報告冒充的專家,對自己持有公司的瞭解匪夷所思,竭盡全力的通過選擇性分析來掩蓋自己的憂慮或者說抱團取暖,同時也誤導了不少人。
嗯,其實,這也很正常,上市公司年報是如此,專業分析報告也如此———選擇性分析,挑好的說。平安如此,民生如此,招商也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人性如此,一切釋然。既如此,說好話皆大歡喜,一團和氣。至於說有人上當受騙,心甘情願,關我屁事。
阿門!讓上帝祝福股民吧!
中國平安初探系列整體結論:
1,中國平安投資能力欠缺,壽險業務競爭力不足,但綜合金融具備優勢。
2,平安底層員工有理想、有拚勁、有競爭力,但中高層有問題。
3,保險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未來難免惡性競爭,導致優勝劣汰。
4,平安身有隱疾,處於亞健康狀態,管理層不足信任。
5,整體評價中國平安非優秀企業,但行業內平安優秀,並具有綜合金融優勢。
6,中國平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平安是值得期待的。
7,短期(一年兩年)看,投資價值低於銀行股;中期(三年五年)看,投機價值高於銀行股;長期(十年二十年)看,保險股投資價值高於銀行股。
8,目前股價處於歷史低位,賣出請謹慎。
9,年內擇機少量買入,靜觀其(戰略方向,股市趨勢)變。
另:就常規來說,在市場,那些所謂「價值投資」者的失敗,皆源於對企業價值的瞭解欠缺,就憑著道聽途說去瞭解企業價值,輕信貌似「專家」評論,從不身體力行、深入瞭解持股企業的內在價值,於是就抱怨市場「不適合」價值投資。
所以,我可以那樣說:在自己沒能力、憑道聽途說及專業分析報告瞭解企業內在價值情況下的價值投資,都是耍流氓!
在此,我順便大聲疾呼,並再一次告誡投資同仁:假如想通過價值投資在股市長期生存並超越他人,那麼請少看一點專業報告,多看一點公司年報,少關心一點股價波動,多關心一點行業動態,努力提高自己判斷企業經營趨勢之能力。借用偉人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更需努力。讓我們共勉。
對於市場股價與企業價值的關係,其實就是溜狗的主人與小狗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還是那麼一句話:市場經常是錯誤的,就看你能否發現。市場經常是正確的,就看你能否把握。
作為價值(投機)投資者的本意是———企業創造的價值我就要,市場給予的激勵我也要。
又:由於拿著銀行股沒事幹,閒著也是閒著,有可能在未來會推出《中國平安再探系列》,嗯,看情況吧,隨心所欲,也無所謂。目的是在具體層面解釋這些結論,但似乎也沒必要。
索羅斯 (六十一)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88269「理論及實踐」
八○年代國際借款盛行時的情形如出一轍。銀行家們確信他們用以決定借款國承債能力的負債比率是獨立而不受他們自己的貸款行為影響的。而實際上是,銀行家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估算是他們貸款行為的基礎。貸款國把負債比率看作是一種客觀的指標,但負債比率是受貸款國自身行為的影響的——如果他們停止貸款,國民生產總值就會下降。於是,這裹也存有一個錯誤觀念,貸款人不懂得一種基本價值是不可能完全獨立於決定價值的行為的。這種錯誤觀念也同樣產生了一次榮枯相生過程。這種存在於基本面(在本例中就是負債比率)和基本面的價值(是受借款國行為影響的)之間的聯繫創造了這樣一個過程,以自我推進的鼎盛開始, 繼而惡化為被自我擊敗的崩潰。
在合併企業和借款案例中索羅斯都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存有缺陷的觀念導致市場產生反饋效應,使市場陷於盲目的狂躁狀態。市場參與者形成一個群體,對市場表現反應過分強烈,走向極端,由此產生了「榮枯相生」過程。
如前所述,索羅斯在美國銀行體系中也發現了一次「榮枯相生」過程。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舊瘡未愈,銀行業正處於凋零期。由於它們受到嚴格的監控,在擴張方面難有作為,所以銀行業的股票被投資者冷落,成為一個發展前景暗淡的停滯不前的行業。
到了七○年代初,新一代銀行家帽起了。他們對營利深感興趣,並逐步進入了高級領導階層,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紐約第一國民城市銀行。新生代的銀行創造了一批新的金融工具,在使用資金上更表現出大膽進取的精神;毫無疑問,所有這些都帶來了更佳的經濟效益。這些新的利潤成長刺激點對華爾街毫無觸動,在那裹銀行業的股票依舊以原價或很低的溢價出售。在最早發現銀行業正潛移默化地發生巨變的幾個人中,就有索羅斯。他要比許多人更快地感覺到當時流行的觀念,認為銀行業將繼續無所作為是錯誤的。一份一九七二年的文字記錄顯示,索羅斯指示買進了一些在經營上更進取開拓的銀行的股票。當銀行業股票的價格在同年開始上揚時,他的資金獲得了五○%的利潤。這是「榮枯相生」過程中的盛的環節。
索羅斯清楚地認識到對銀行業股票的熱衷將最終導致衰退,但無法預知這一時刻何時到來。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利率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結果是銀行業的投資報酬率只有三二%,使其股票無法以溢價出售。這就是「榮枯相生」過程中的衰的環節。
喬治.索羅斯並不是循規蹈矩地依照一套傳統的定律來進行在金融市場中的操作。其他人就沒有這麼超脫了,他們篤信世界是有理性的,這個世界包含的所有東西也有理性,股票市場當然包括在內,索羅斯對這些遊戲規則也頗有興趣,但僅是出於試圖瞭解這些規則何時將改變。這是因為規則改變時,可能促使反射關係開始出現,而且反射能夠開敢「榮枯相生」的過程。
索羅斯時刻監視著金融市場,搜尋「榮枯相生」過程的發生。因為懂得有時金融市場的特徵是由這些反射關係塑造的,一旦察覺,他就能比其他投資人更快拔腳上馬,所以索羅斯有時候會感到自己在投資界已立於不敗之地。但是擁有這個投資秘訣,並不保證索羅斯能夠每戰必勝,一直賺錢。有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他本身的投資技巧無關,有時卻它關係緊密。比方說,有時「榮枯相生」過程根本不存在;或者有時這一過程存在,但索羅斯沒有及時發現。
最糟的是,當索羅斯尋找「榮枯相生」過程的某個階段,並自信已經找到一個,後來卻發現這只是一個並不美麗的錯誤。有些時候,他在決定建立部位之前,沒有徹底思考某一特定金融市場是怎麼運作的——也就是說,在那個金融市場裹,反射以及「榮枯相生」過程到底是怎麼樣運作的。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他總是在尋找著這一過程。當他一旦發現有這樣的過程存在,而且能善加運用時,就賺到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