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億光入主泰谷 鑫晶鑽與兆晶合併 力抗中、韓大軍 LED廠購併風起

2011-8-8  TWM




台灣LED大老葉寅夫,即將入主上游磊晶廠泰谷,鴻海旗下小金雞鑫晶鑽和兆晶也宣布合併,一場購併海嘯似乎正慢慢醞釀,朝LED廠撲來。

撰文‧翁書婷

七月二十九日,泰谷臨時股東會,億光拿下四席董事,泰谷三席,正式宣告泰谷改朝換代 。雖然億光不如市場預期,大獲全勝拿下五席董事:不過,並未削減億光要奪下泰谷的野心和決心。

億 光董事長葉寅夫拿下泰谷,並不讓人意外,早在六月中,他就自信滿滿表示:「原則上,泰谷的員工會全部留任,至於晶電那邊會怎麼整合,還沒有定論。」投身業 界超過三十五年,創建千億元LED版圖的葉寅夫,雖然個性強悍如虎、作風鐵血,但之前的案子都是雙方你情我願,「很少看到葉寅夫如此心急,對方都還不想放 棄董事長大位時,就想一口吃下。」業者私下透露。

億光、泰谷從合作到翻臉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億光欲入主泰谷是LED台廠大整併 的跡象,到二○一二、一三年就會到達高峰,擁有技術、規模優勢的大廠會是贏家。」LED廠高層說,「而啟動整併引擎的,就是LED供過於求。」供過於求 LED寒冬來了翻開︽LEDinside︾調查報告,今年全球LED晶片可供給一千億顆,但需求只有八九○億顆,供過於求比率高達一二%,今年六月台灣 LED產業營收總額僅有九十二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一成,上游晶片廠衰退六%,下游封裝則更衰退一五%。

LED的供需狀況,直接反映在股價上。上游晶棒大廠越峰,從三月底的一五二元,腰斬到七月底的七十七元,中下游的磊晶封裝廠晶電、億光LED產業雙霸,也好不到哪裡,晶電從三月的破百元,跌到七月底的六十八元,億光也跌到六十四元,已是金融海嘯後的最低點。

更糟的,這不是單月狀況,葉寅夫臉一沉說道:「今年下半年全球LED景氣,沒有原先樂觀,最多就是持平。」這位LED大老直接宣告LED業的冬天到來。

事實上,LED市況的確不妙。LED背光重要應用的中國白牌手機、LED電視和筆電等終端產品,需求不振,現在又是聖誕節的備貨期,六月產值的衰退,間接意味今年的旺季根本旺不起來;而LED照明市場雖然開始起飛,還不足以彌補背光的需求缺口。

台 廠不僅面臨景氣低落的困境,近年中國、韓國業者快速崛起,也讓原先跑在前頭的台廠喘不過氣。中國地方政府端出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機台補貼牛 肉,業者裝設一台就補助一千萬元人民幣,讓中國磊晶廠迅速崛起,安裝數量直衝四百台大關,直到最近景氣不佳,才稍微慢下來。

而讓郭台銘、張忠謀緊張的韓國三星,在LED封裝和模組的產值已經超越原本領先的台灣,最近更切入LED照明,想要搶食全球高達百億美元的商機。

韓 廠進逼 台廠整併以對今年六月南韓政府更祭出作多政策,喊出全國LED照明普及率提升至六○%,二○二○年實現公共機構一○○%的目標,帶動內需市場。七月初三星 更與日企合作,共闢LED藍寶石晶片廠,只要廠一建完,產能開出,三星就和LED世界級大廠歐司朗、通用一樣,從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成品全包。

韓 國三星的步步進逼,讓台廠十分緊張。去年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就大喊:「台灣LED廠一定要再整併。」同為鴻海集團,位於台灣LED產業鏈上游的晶棒和基板廠 鑫晶鑽與兆晶,在七月初宣布合併,鑫晶鑽去年整年的平均毛利達四八%,兆晶去年平均毛利也有三二%,但今年第二季兩者營收都大減二成,兆晶更是大虧二.三 億元。︽LEDinside︾綠能事業處協理儲于超說,「台廠上游合併,主要是降低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以便在景氣不佳時提高競爭力。」處於優勢的上 游廠商,也嗅到這不對的氣氛,趕在這時整合資源。而在高毛利的上游晶棒廠和基板廠競相合併的同時,身處中下游的,今年第二季毛利在二五%左右的封裝廠,如 億光也難置身事外。

葉寅夫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積極尋找出海口,走上品牌之路。今年光電展,葉寅夫高興宣示:「億光進軍照明市場,立志成為 華人的第一品牌。」但在中國通路布局上,就遇到困難,讓他不得不承認,「照明品牌的效益,要反映在營收上,最快也是五年之後。」而擁有友達面板出海口的隆 達董事長蘇峰正也強調:「我們很難和品牌廠競爭,因此沒有做品牌的打算。」東貝發言人翁聰智也說,「東貝主要專供ODM代工模式,做品牌牽涉行銷、消費者 意識、品牌經營,因此不會做品牌。」台廠品牌之路緩不濟急,整併是另一種考量。不過,整併不代表會馬上發揮經濟效益。在泰谷臨時股東會前,葉寅夫強調: 「兩間公司整併,公司文化、技術不同,所以原公司的人會離開,容易跑到大陸去,使人才流失。」更何況億光、泰谷董事都未超過三分之二,因此在公司重大議案 表決,可能互相杯葛。看來,台灣LED廠利用購併,在這場中、韓、台競賽中勝出,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億光泰谷爭奪戰始末

兩 個月前,億光與泰谷上演一場董監事爭奪戰,泰谷董事長劉騰隆直指葉寅夫,大買泰谷股票,意圖併吞公司;葉寅夫則重炮反擊,直指劉騰隆先不顧道義,引進競爭 對手首爾半導體,又不顧股東權益,延遲董監改選。雙方各執一辭,有如羅生門,最後億光以召集權人身分,7月29日召開泰谷臨時股東會。

近三年台廠LED合併動作頻頻時間(合併基準日) 整併公司名稱 隸屬集團2011.7 鑫晶鑽、兆晶 鴻海2010.3 隆達、凱鼎 友達2009.12 洲磊、旭晶光 李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7

新契約保費收入 十月躍升第四名 尹衍樑入主三個月 南山人壽恢復神采

2011-11-21  TWM




潤成控股甫接手經營,南山人壽已逐漸恢復往日風采,展現後來居上之姿!今年高鑫零售才在港股掛牌上市,成功寫下「中國大潤發傳奇」的尹衍樑,是否能續創 「南山奇蹟」?

撰文‧劉俞青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正式接手南山人壽才剛剛要滿三個月,這塊昔日台灣壽險公司閃亮亮的招牌,一度因為股權交易的不順遂,業績跟著直直落;但尹衍樑接手之 後,業績迅速回升,轉眼又恢復昔日風采。

南山的股權交易案在驚濤駭浪中過關,即便易主三個月,仍見署名「小股東」的無名氏,闊氣地在報紙買下半版廣告,抨擊尹衍樑與寶成集團蔡其瑞合組的潤成控股 入主南山人壽的合理性,姑且不論登廣告背後藏鏡人的目的何在,但足以想見這樁交易背後,牽動多少政商的利益糾葛。

「越是複雜,我越要坦蕩蕩,」入主三個月後,尹衍樑首度對媒體吐露心聲。為了證明自己的「坦蕩蕩」,在向金管會報告的文件中,潤成保證股東結構清清楚楚, 就是潤泰集團和寶成集團,都是台灣本土集團,負責人就是尹衍樑和蔡其瑞,而且提出長期經營承諾,股權全數送交信託,此外,潤成還破天荒提出三百億元作為南 山人壽未來的增資證明。

將士用命 新契約收入急起直追事實上,這項「三百億元」的要求毫無法令依據,但金管會提出,尹衍樑不但一一照辦,事後據說還私下自我調侃,直說感謝金管會這項要求, 因為這筆錢提存在此,才能不受八月以後的這波全球股災影響,毫髮無傷。

但無論股權交易的紛爭何時才能完全落幕,南山人壽這艘航空母艦必須全速前進,不能停歇,如今經過三個月的擦拭、重新上油,效果已經逐漸顯現;今年八月,潤 成入主第一個月,南山的新契約保費收入(FYP)連前十名都沒有,名列全部壽險公司第十一名,九月迅速晉升到第六名,十月分則躍進到第四名,短短三個月不 到的時間,幾乎已追上之前南山人壽名列全台第二大壽險公司的地位,據悉副董事長杜英宗更在內部會議上宣示,明年南山人壽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就要重返坐二望一 的寶座。

為此,尹衍樑這位總舵手提前做好三項布局,就是為了重新擦亮南山人壽這塊金字招牌。首先,他自己雖然是常務董事,但卻不涉入經營,他在公司裡的角色就像位 「慈祥的老媽媽」一樣,經常苦口婆心地和大家討論各種議題,透過一封一封電郵寫給同仁,每封信的主題都不一樣。

舉例來說,十一月初,尹衍樑就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和大家談「溝通」,因為他深刻了解,在業務員為主的產業裡,溝通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例如信中的第三點就是 要大家「講出來」,講出心中的期望、感受、痛苦與想法,但絕不是抱怨和彼此攻擊。

書信「踹共」 柔情融化員工心據悉這封信經過轉載,還在南山內部引起不小的回響;有年輕同事戲說,「總裁很懂年輕人的語言,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踹共﹄嘛。」尤其南山經 過近兩年的波折不斷,基層許多員工確實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尹衍樑家書式的「柔情攻勢」,顯然融化許多員工的心。

又例如之前尹衍樑還寫了一封名為「好命從哪來?能發光、發熱,替周遭的人帶來幸福就是最好的命」給多位主管,雖沒有刻意標榜,但尹衍樑自己長期對磁場、能 量有所研究,因此這封信也被許多主管視為招好運的「吉祥物」。

除了一封封書信收攬人心,收提振士氣之效外,尹衍樑平日雖不坐鎮辦公室、參與日常經營決策,但第一線的業務同仁如有需要,他反而跑得比誰都勤快。例如日前 鹿港的龍山通訊處簽到一張二千二百萬元的大保單,尹衍樑聞訊,和杜英宗兩人親自南下鹿港,請整個通訊處同仁吃飯,讓這個位在小鎮上小小的通訊處一夕暴紅。

尹衍樑還細細詢問簽單的過程,才知道這位業務員就是因為「雞婆」,原本保戶只是因為騎機車小挫傷,本來還不想申請理賠,但業務員堅持維護保戶的基本權益, 為她申請了六千多元的理賠金,沒想到隔兩天,這位保戶就親自上門簽下這張二千多萬元的保單。

尹衍樑聽了大表激賞,他說絕大多數的保戶都誠實善良,未來南山人壽一定是一家極力為所有保戶爭取理賠的保險公司,這是經營保險公司的基本原則;據悉,這一 番話又在業務員間口耳相傳,激勵不少工作士氣,有資深業務員說,「賣了一輩子保險,還沒有遇過這麼有肩膀的老闆。」尹衍樑知道南山人壽已經「悶」了整整兩 年,很多基層員工真的非常需要打氣,他用這種方式,不動聲色地為員工加油,效果正在逐步蔓延。

此外,他自己雖不涉及經營,但當然知道經營團隊的重要性。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一個一個親自面試,親自找來一組精英團隊,包括「杜老師」||前花旗環球 證券董事長杜英宗、以及他口中「全台最棒的財務長」||前中信金財務長許妙靜等人,他常在各種內部主管聚餐、或透過寫信,讚美經營團隊。

尹衍樑最常掛在口中的就是「充分授權」,事實證明他找對了大潤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明端,不僅在中國創下「大潤發傳奇」,今年在香港掛牌上市的高鑫零售, 更幾乎為他自己招來上千億元的財富。如今,尹衍樑顯然用同樣的模式在南山人壽身上,他是否可以再創「南山奇蹟」?值得期待。

尹衍樑寫給同仁的一封信

溝通原則17條

01. 同理心

02. 溝通從關懷出發,從傾聽開始

03. 講出來

04.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

05. 互相尊重

06. 絕不口出惡言

07. 不說不該說的話

08. 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09. 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10. 覺知,不只認錯,還要改過,這就是一種覺知11. 承認我錯了,這是修補彼此心靈傷痕較好的辦法

12. 說對不起

13. 讓奇蹟發生

14. 愛

15. 等待轉機

16. 耐心

17. 智慧,但請注意,聰明、專業與智慧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9

從三十坪舊公寓到入主LV金店面八個堅持小業務成為房產大戶

2012-4-2  TWM



 

二十五年前,劉 大仁還只是月薪九千元、家境窮困的女性保養品業務員。

這二十五年來,他到底默默做了哪些一般人忽略的事,竟能入主台北市敦化南路LV金店 面,成為坐擁五億元房產的投資大戶?

撰文‧林心怡

在假日的空閒時刻,我不是在看房子,就是在去看房子的路 上。」眼前說話的這位身形清瘦、穿著樸實的劉大仁(化名),就是日前大手筆買下「LV敦南店」兩層樓、目前市價至少三.四億元的房市大戶。

劉 大仁雖然住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上市價七千萬元的豪宅,手握國內店面與國外房產至少超過五億元,但從劉大仁全身的行頭看來,卻絲毫沒有任何名牌的「貴氣」加 持,「我平常每天花費大概只有數百元。」劉大仁笑著說。

祖籍江蘇的劉大仁,父親是退伍榮民,原本經營的染整廠生意還不錯,但卻在他高中時 代,一場無情的大火,讓父親的工廠付之一炬,家庭的經濟環境急轉直下。

「當時工廠沒有保險,又被倒債,加上父親已年邁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全 家人一度只靠母親到食品工廠做女工賺錢養家。」身為長子的劉大仁回憶說。

「台語有句俗諺叫『窮到快被鬼抓走了!』這就是我當年的心情寫 照。」勉強完成大專學業後,劉大仁開始做起銷售女性保養品的業務員,「剛出社會的時候,一個月薪水才九千元,需要負擔家計,怎麼算都不夠用,所以只好拚命 跑業務、接單,省吃儉用,想說能夠多賺點錢,先存錢買個房子,讓家人有好日子過。」

家境窮困 創業翻身

沒想到,劉大仁當了 三年多的業務員,好不容易省吃儉用存下二十幾萬元,但公司卻宣布要結束營運。「我當時已經拚到業務經理了,同事們見我能力還不錯,就拱我出來創業。我心 想,只要做得好就能賺得多,就拿出十幾萬元資本,在台北景美租了一戶二十多坪的房子開始做生意。」一九八八年開始創業的劉大仁,曾歷經不少困境與挑戰,但 一股「我一定不能倒下去」的堅定信念,讓他解決了幾次被客戶倒帳上千萬元的財務危機,也在生意上賺到了錢。經過七年的打拚,一九九五年,也就是在劉大仁三 十二歲時,雖然經濟環境仍不算寬裕,還是以一百萬元頭期款,在現在的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買下了一戶屋齡老舊,總價約三百多萬元的房子。

以自 住、自用為出發點 貴精不貴多「當時購屋自住的邏輯只是先求保值,並沒有多想,後來賺了錢,劉大仁經濟環境變好了,看了超過五十戶房子後,才又換了一戶當時位在台北市信義路 四十坪、總價約一二○○萬元的房子,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房價就漲了二成,讓我開始對投資房地產產生濃厚的興趣。」自此之後,下了班的空閒時間,「看房 子」就成了劉大仁最大的休閒娛樂,尤其是地段好的店面,最受他的青睞。

劉大仁透露,他從新店安康路三十坪舊公寓,到如今成為台北市敦化南路 LV店面房東,最重要的祕訣在於:從不把自己當投資客!「購買每一筆房地產,我都是以自住或公司自用作為出發點,即使萬一未來LV不向我租敦化南路的店 面,我甚至打算把辦公室搬去自用。」以這種出發點挑選物件,都是劉大仁真心真意喜歡的,不論在交通、採光、格局、保值種種方面,都經過處女座A型的他嚴格 篩選後的一時之選。

在這種原則下,劉大仁目前手上的房地產物件數其實相當稀少,可說貴精不貴多。在自住房地產上,除了他與媽媽同住的敦化南 路豪宅價值七千多萬元,還有一戶位於加拿大目前太太與兒女居住的房子;自家公司的辦公室則位在大安區安和路,然後就是目前租給LV的敦南店面。「我的房地 產件數並沒有越來越多,但面積越來越大、價值越來越貴倒是真的!」他如此說。

低於市價一成、租金投報率三%才出手重視地段的劉大仁,現在購 屋幾乎只投資台北市大安區、信義區等交通便利的物件,並且對合理買進價位有一定的堅持。「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決心,心臟總是比賣方強,沒有他要的價位就不 買。」與劉大仁熟識十多年的住商不動產安和仁愛加盟店店長許孝仁形容,「比方說,不論大環境好壞,總是堅持至少要買低於市價行情一成的價位。」劉大仁透 露,「一成談判法」是他房地產多年來累積的重要心得。「一開始就向賣方砍二、三成,人家覺得你根本沒誠意,不願與你談,可能錯失機會。」「但如果不對自己 心中合理價位有定見,卻可能買在高點,顯得不夠精明。」「但以一成議價買到的物件是否低於市場行情,光看資料是不夠的,背後要做很多功課,要在附近多看、 多聽、多比較,才能培養對市場的敏感度。」「賣方的開價若在殺價一成後仍覺得貴,即使是很喜歡的物件,我也寧願等待,等到賣方自動降到我認為合理的價位再 去談判。」劉大仁指出,像他後來在信義路買的自用住宅,以及首次在安和路上買的店面,投資前他都會勤看附近的房子,對當地市場行情瞭若指掌後,自然可以在 第一時間談出低於市價一成以上的精準價位。

大部分房地產投資客極為關注景氣,因為,如果房地產景氣走下坡,非但脫手不易,手上物件還有貶值 之虞。對此,劉大仁說:「與其關注景氣,不如關注租金的投資報酬率,只要高於三%以上,景氣不好也值得出手!」「重視短期景氣的一定是投機客,我不是投機 客,所以我比較喜歡在不景氣時出手買進,反而容易揀到便宜貨!」劉大仁舉例,像他在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買下總價四千萬元的店 面標的,正是市場恐慌的低迷時刻,議價空間也相對較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賣方,不但戴著口罩來簽約,還一副如釋重負的樣子,彷彿 拋開手上的燙手山芋似的。」沒想到,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間標的就讓劉大仁進帳八百多萬元的獲利。

劉大仁不同於一般拉大槓桿投資的投資客, 他大多以中長期投資的眼光來投資房地產,而且租金投報率一定要三%以上,才願意出手投資。

「對我來說,投資房子,是先求穩再求好,也就是先 求保值再求增值,並且以自用的角度挑選房子。」劉大仁笑著說,他從不碰像是師大夜市小巷小弄的店面,因為在他眼中,那些標的比較像是「投機股」,自己則是 比較從中長線的角度投資持有。

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他去年出脫,持有六年、位於南京東路上的九十坪店面。不但地段佳、位於三角窗位置,一年租 金報酬率近四%,增值空間更是從一億多元攀升到三億多元,獲利至少翻二倍。

「我覺得買房子就是要勇於走出第一步,否則永遠都在觀望,到最後 發現房子越來越貴。」劉大仁分析,對於有自住需求的人來說,要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懂得議價,買到低於市場行情價格的房子才是重點。過分執著房市景氣多空說 法,反而更容易錯失購屋保值、累積財富的好時機。

大部分人買房,不管自住還是投資,對仲介費用斤斤計較。與劉大仁合作近二十年的許孝仁說: 「劉先生買房挑歸挑,卻把我們仲介商視為合作夥伴,而不是胡亂使喚的傭人,而且還不會把仲介費殺到讓人心頭滴血,這點讓人『足感心』。」劉大仁認為,房地 產買賣是很專業的領域,牽涉的層面很廣,需要有經驗,而且夠專業的人士細心地協助。「基本上我把房仲業者視為我的貴人,因為他們不僅幫我解決很多我不懂的 專業問題,把他們當夥伴,有好的物件他們也會優先讓我知道。」「要在房地產領域成功,一定要至少有一個以上房仲業知心的好朋友!」除此之外,劉大仁也不吝 分享自己購屋經驗,甚至自掏腰包協助公司年輕員工買房。三年前,他介紹同事在台北市基隆路靠近臨江街買了一坪三十五萬元的房子,現在一坪七十萬元,當初一 千多萬元的房子,現在都已增值到二千多萬元。

去年,他也曾幫一位從台中上來工作的三十幾歲員工,物色到一戶位在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上的小 套房,這戶鄰近捷運的小套房,一坪六十五萬元、總價七百多萬元的成交價,硬是比當地行情的七十幾萬元來得便宜。為了搶到這個好物件,劉大仁甚至當場簽了支 票,幫員工墊付斡旋金,順利買到這戶在仲介眼中的「秒殺屋」。

對財富的態度決定未來財富的格局劉大仁說:「一個人對財富的態度,會決定自己 未來財富的格局。」雖然現在的他以賓士車代步,但年輕時即使財力已足以買豪華汽車,他卻寧願買差一點的車子,為買好一點的房子儲存財力。

劉 大仁人生第一輛車,是因業務需要所買的裕隆「速利」,是他只花了二萬多元買來的二手車。即使有了房子、經濟稍微寬裕時也只換了一輛國產的福特「全壘打」。 因為他深知只有先把錢花在對的投資身上,累積財富的速度才會快,而「房子」就是他眼中最有價值的收藏。

現在的劉大仁,還是每天早上六點起 床,七點前到公司,一直到晚上七、八點才下班。他早已達到財富自由,每年數次與移民加拿大的家人團聚,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看到家人幸福快樂,把員工的生 活照顧好,然後做公益讓社會更和諧,我想這是財富為我帶來最大的成就感吧!」他如是說。

劉大仁默默在做的八件事

劉 大仁

出生:1963年

現職:保養品代理商

經歷:保養品業務員

學 歷:大專理工科

1.

把每一塊錢花在刀口上。

2.

不隨市場起舞,懂得過濾媒體資訊。

3.

以 自住的角度更謹慎的買房投資,重視細節。

4.

買租金報酬率至少高於3%的好房子。

5.

堅持低於 市價一成議價法則。

6.

一定要交幾位房地產仲介的好朋友。

7.

寧願買差一點的車子,也要買好一 點的房子。

8.

購屋前至少看過50戶房子,平日持續留意購屋資訊。

劉大仁

的 房地產賺錢智慧

1 .以自住、自己開店的角度挑選房子,並有長期投資與景氣變壞的打算。

2. 假日積極尋找投資標的,常常不是在看房子,就是在看房子的路上。

3. 買前精挑細選,買後無怨無悔,一旦出手投資就有長抱的打算。

4. 投資店面以三角窗、投報率3%以上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5

雀巢有望入主惠氏奶粉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9/zNNDE4XzQyMTIzNw.html

惠氏奶粉業務外嫁即將塵埃落定,瑞士雀巢集團機會最大。

4月18日,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輝瑞與雀巢接近達成協議,出售惠氏營養業務,價格在90億美元。

自2011年7月輝瑞宣佈剝離惠氏營養業務之後,有多家食品和奶粉巨頭表示參與併購,這其中包括法國達能、美國卡夫、亨氏等。其中美贊臣與達能結成了併購聯盟。

雀巢如果併購惠氏成功,在中國市場將躍居第一,成為新「霸主」。曾任職過惠氏的奶粉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誰收購惠氏都會成為中國奶粉市場的冠軍,惠氏在國內2011年稅後收入為50億元,佔據約10%的市場份額,而雀巢約4%-5%的市場份額」。

4月18日,雀巢中國和輝瑞中國都表示未得到總部最新消息,輝瑞中國公關總監喜慶表示,「還處於評估和分析的過程中。」

雀巢或迎娶惠氏奶粉

雀巢是世界上最大的配方奶粉生產企業之一,雀巢2011年業績報告顯示,其嬰幼兒配方食品銷售收入為7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3%。而在中國市場,雀巢市場份額在4%-5%之間,銷售額約25億元左右。

而被併購的對象惠氏奶粉2011年銷售額為21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5%。奶粉行業資深人士指,中國市場是惠氏奶粉最主要的市場,佔到惠氏總銷售額三分之一。

一國內奶粉人士透露,「惠氏內部人透露惠氏去年計劃奶粉銷售額為40億元」。而上述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惠氏2011年稅後銷售收入在50億元,比雀巢大一倍多。惠氏2011年的市場份額約10%。」

如果雀巢成功收購惠氏奶粉,在某些市場可能面臨反壟斷的障礙,為了達成交易,雀巢可能會在某些市場上出售資產以贏得監管部門的批准。加上惠氏奶粉的份額後,雀巢在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市場份額將達到60%以上,在當地具有壟斷地位。

外資巨頭的壓力

AC尼爾森公司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國內排名前十位的奶粉品牌中,5大外資品牌多美滋、美贊臣、雅培、惠氏、雀巢等位列其中,他們合起來佔據中國內地奶粉市場份額的50%以上,並且幾乎都是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市場。

外資品牌佔據國內奶粉市場高端市場約80%,從原料奶粉和市場價格對國內奶粉進行雙重擠壓。

事實上,無論哪一家獲得惠氏奶粉,其在中國市場都將佔據老大的位置。

上述奶粉資深人士透露,美贊臣去年在國內市場稅後銷售額為58.5億元,達能旗下的多美滋稅後銷售額為46億元,雅培則為40億元。

由於外資品牌在國內的市場話語權,每年各大外資品牌輪番漲價,毛利率都保持在60%以上。

雀巢併購惠氏如果成功,雀巢與惠氏在中國奶粉市場稅後的銷售額將約為75億元左右,超過目前第一名的美贊臣約17億元,將是名副其實的老大。這更將衝擊實力相對弱的國產品牌。

目前雀巢主做成人粉,惠氏主做嬰幼兒配方粉。一奶粉企業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如果收購成功,會對雙方的渠道、團隊管理和市場運營帶來影響,兩個品牌存在著競爭,至於好與壞需要看最後的運營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8

入主台揚 郭董為何不搶主導權?

2012-12-01  TCW



九月二十一日,才自日本堺工廠記者會缺席、神隱三個多星期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意外現身土城總部,無視於外界對「鴻夏戀」結局的殷殷期盼,郭台銘宣布的,是另一宗親事。

這一次,由建漢出資十六億元、鴻海兩億元,共同參與九月底台揚科技的私募案,合計取得台揚三三%股權,並成為最大法人股東。這不僅讓成立二十九年的台揚,成為鴻海集團最新的成員,更令外界驚訝的是,這一回,郭台銘竟然不要主導權。

鴻海入股夏普案至今還沒談成,就是卡在郭台銘雖然預計持股比率不到一○%,卻要求參與夏普營運與改造計畫,夏普經營團隊卻只想要鴻海的錢、不要被干預;但 這回入股老牌微波通訊公司台揚,持股比率超過三成,郭台銘卻公開喊話:「整個入股談判,我只參與了五分鐘」、「能少管就少管」,更強調台揚的營運團隊不會 換人。

是什麼,讓一向強勢的郭台銘改變作風?答案,或許是十三年來,鴻海集團的網通布局成績單。

鴻海靠連接器這個小電子零組件起家,一九九九年營收只有去年的一‧七%時,隔年郭台銘就大手筆宣布將投資三十億美元,投入當時最夯的光通訊「鳳凰計畫」;只可惜不多時就被網路泡沫波及,光通訊產業一走就是十年的大空頭,鳳凰計畫投入十億美元後,最後鎩羽而歸。

國?痋A用慣用邏輯管理》不符高度客製化產業特性

二○○三年,鴻海放棄從頭修練內功,改以購併縮短學習曲線,以新台幣三百六十七億元購併當紅炸子雞——國?痋A跨入筆電周邊的網通領域。然而,當年的國?皏D力部隊隨著時間過去,也逐漸鳥獸散。

因為被併入鴻海內部,當年購併國?眭漁蠕q難以被分割計算,但網通與鴻海專注的電子製造服務(EMS)天差地別的產業特性,卻逐漸顯現。

「網通因為各國政府開放的通訊頻段不同,因此產品必須是少量多樣,用餐廳來比喻的話,網通業就是高度客製化的精緻小菜,可以抱著食譜到客戶家裡去辦桌。」 一位網通大廠高層表示,但是「鴻海是追求經濟規模的大廚房、大餐廳,客戶得自備食譜」,因此用鴻海慣用的邏輯來管理網通公司,就會驅逐那些需要高度客製化 的客戶。

建漢,以鴻海發展為主》難像中磊、正文放手一搏

二○○五年底鴻海再度出招,選在建漢爆發營運危機的股價最低點入股時,這回鴻海學乖了,不讓建漢成為消滅公司,而是繼續維持獨立運作的企業體。然而,二 ○○六年起建漢董事長由鴻海網通主管出任,身為鴻海集團的一員,處處要以集團發展策略為上,難以如同業中磊、正文等放手一搏。

這幾年正文與中磊等業者,抓住iPhone、íPad帶起的電信產業革命,也就是家用網通設備採購主導者,從一般消費者轉變為運營商,正文去年營收年增率三成、達二百八十億元,中磊今年前八月營收年增率約五九%,超過五季都連創新高紀錄。

今年建漢卻因為沿海工資高漲,將總計兩千人的生產基地,從上海與廣東龍華,搬遷到內陸的四川重慶,導致前八月營收,較去年出現三四%的衰退率。建漢發言人 郭文玲表示,遷廠將在九月底完成,與台揚結盟的效益,明年起將會顯現。而鴻海入股建漢後,除了賺到股價上的帳面投資收益,營運並未有明顯的突破。

台揚,放下身段少管》渴望搶得規格轉換商機

十餘年來,鴻海在網通業投資超過六百八十億元,至今卻沒有令人津津樂道的亮眼成績單,讓郭台銘在這次的台揚入股案中,決定放下身段,「能少管就少管」,一切交給集團副總裁呂芳銘,以及自動請纓出任建漢董事長的李廣益。

台揚是台灣最老牌的微波通訊公司,但在網通產品高度IC化之後,台揚奉行的傳統微波電路模式,讓它只能強攻基地台設備的商機,偏偏台灣欠缺基地台產業鏈, 台揚只能往國際市場發展,並在兩年前接連購併TelASIC及RadioComp兩家公司,積極往下一代無線通訊規格4G LTE轉型。

台揚自二○○九年虧損至今,今年估計仍將因為提列購併相關費用而呈現虧損,不過LTE目前營收貢獻度已有兩成至三成,台揚也因為有了LTE技術布局,成了鴻海有興趣的標的物。

研調機構GSA研究顯示,今年三月底,全球已經有一千七百萬的LTE用戶,光是小型基地台設備的商機,未來四年就超過了六千億元;包括了蘋果九月十二日剛 發表的iPhone5,三星、宏達電等業者,都推出支援LTE的智慧型手機,而且賣得嚇嚇叫,LTE成為3G之後的主流已確立。

以投資時機來看,這一次鴻海集團入股台揚,不僅選在台揚長線股價低點,也選在LTE商機起飛的前夕。

過去台揚擁有獨到的通訊技術,但經營成績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一次,鴻海能否突破建漢模式,同時賺到資本利得與規格轉換的大商機,就看鴻海能否擺脫「大廚房」煮不了「精緻小菜」的宿命。

【延伸閱讀】鴻海進軍4G,重振網通布局——歷年網通投資案

時間:2000/6投資對象:投資鳳凰計畫,跨足光通訊交易金額:預計要投資922億元,實際投入307億元目前效益:僅回收約1億5,400萬元後,計畫中止

時間:2003/11投資對象:合併國?砦q子交易金額:367億元目前效益:跨足網通領域,欲增強經濟規模效益,但成效有限

時間:2005/11投資對象:入股建漢科技交易金額:以每股11.55元取得11.46%股權,投資約3億5,700萬元目前效益:連年營收並未突破入股前的高點,今年上半年EPS僅0.11元

時間:2012/9投資對象:入股台揚科技交易金額:以18億元參與私募案,取得33%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目前效益:布局4G LTE網通設備領域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8

整形大亨入主 「胖達人」變生技金雞

2012-11-05  TCW
 
 

 

一顆顆胖嘟嘟的麵包,與生技公司股價,有什麼關係?

暴紅的「パン(日語麵包,音近胖)達人」(以下簡稱胖達人)手感烘焙麵包店,因藝人小S的夫婿許雅鈞、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等名人加持,今年六月在台北東區旗艦店開幕時,曾引發千人排隊人潮;如今,它更搖身一變,成為上櫃生技公司的小金雞。

二○一○年年底,胖達人在台北市南京東路問世,公司登記的正式名稱是「麵包達人」,創辦者為麵包師傅莊鴻銘、蔡昆成,實收資本額僅一百三十萬元。

在今年三月以前,胖達人雖因麵包好吃,在饕客圈小有名氣,但還不到人盡皆知的地步,且原始經營團隊以不超過五家為展店目標,並無快速擴張的企圖。

醫美老闆變最大股東!旗下有整形診所、牙科和月子中心

但一直到了今年的四月以後,胖達人經營策略卻出現大轉彎,半年內在全台大舉展店,到十月一口氣開了六家分店,年底將開到十三家店。

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店名沒換,但背後的主要股東變了。

四月,「麵包達人」更名為「生技達人」,實收資本額暴增為三千萬元。五名董事中,創辦人莊鴻銘、蔡昆成都還在,但另有三名董事,則由生技醫療上櫃公司──基因國際生醫(以下簡稱基因國際)指派。至於許雅鈞,雖不在董事名單上,卻也是生技達人的股東之一。

生技達人變成基因國際的子公司,而基因國際的大股東,就是醫美整形大亨︱︱徐洵平。

翻開基因國際的股東結構,幾乎集中在「徐家」手中,五席董事,徐洵平以韓星公司的名義取得三席;而三席監察人之中,徐洵平的太太姜麗芬和父親徐勝男占了兩席,再加上擔任董事的妻舅姜劍虹,徐洵平家族至今年六月底持有基因國際高達六三.八%股權。

基因國際以一百二十萬元,向麵包達人公司取得商標權,並投資生技達人一千五百萬元,持有五成股權。雖然生技達人仍由莊鴻銘、蔡昆成分別擔任董事長和副董事長,徐洵平卻有實質控制能力。

二○一○年年底,基因國際才透過借殼方式上櫃,是資本市場新兵。它旗下包括韓風整形外科診所、薇閣坐月子中心、戴爾牙醫聯盟、醫美品牌「dr.DNA」等,營業項目多元,從整形、產後護理、牙科,做到醫美。

如今,它竟跨足投資麵包店,也讓胖達人意外成了生技概念股。

借殼個股變上櫃飆股!胖達人灌進營收,股價一個月漲一倍

若按傳統途徑,上市櫃從公開發行到掛牌,普遍要超過三年。但若要快速上市櫃,「借殼」就是最佳捷徑。

只要從市場上直接買進鎖定目標的股票,或者透過私募有價證券的方式入主,進而掌握經營權,或是讓兩家公司合併,利用掛牌公司已上市櫃的地位,讓未掛牌公司也等同上市,就能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基因國際借的「殼」,曾在短短兩年內,二度脫殼。這個殼最早叫亞全科技,二○○八年因未如期繳交財報,遭到櫃買中心下令股票停止交易,二○○九年十一月,亞全科技被一家半導體公司借殼,更名為達鈺,才過了一年,二○一○年十一月,又換成基因國際借殼,達鈺更名為基因國際生醫。

借殼上市的個股,股價普遍有「天蠶變」的功力,甚至一飛沖天,原因是部分借殼成功後的企業,利用業績灌水、美化帳面來拉抬股價,就像烘焙麵包一樣,加一點膨脹劑,再送進烤箱,麵包就突然膨脹了。

不過,胖達人賣再多麵包,都比不上基因國際股價一個月漲幅帶來的財富效果。基因國際借殼上市後,讓這家曾經跌破十元票面價的公司成了上櫃飆股,最近股價再度大幅飆漲,原因就是胖達人的業績即將灌進基因國際,展開烘焙煉金術。

市場估計,胖達人光是原始的南京東路店,一年營收就有五千萬元,今年開到十三家分店,若以單店平均月營收三百六十萬元推估,未來年營收可達五億元。以基因國際去年營收四億一千萬元估算,一旦財務報表合併申報,胖達人至少能讓母公司營收暴增五○%!

第四季通常是生技醫療股旺季,今年年底更有多家生技股掛牌,造成生技股近期群魔亂舞。股本僅二億六千七百萬元的基因國際,搭上這一波生技熱,加上股權集中、胖達人帶來營收等利多,股價從九月十七日的六十二元,一路漲到最高點十月二十三日一百二十七‧五元,足足漲了一○六%,漲幅達一倍。

以徐洵平家族持有基因國際超過六成股權推估,同時間內,徐洵平身價就暴漲逾十一億元,相較他拿出一千五百萬的資金來投資胖達人,投資報酬率高達七十二倍之多!

白手起家的徐洵平,創業之路相當傳奇,他二十歲就創業,半年後失敗告終,但他說過,越早創業,越容易成功。雖然也會失敗,但至少可比別人有更多條件站起來。

二十五歲時,徐洵平靠著土地買賣,很快就滾進第一桶金,二十八歲就成為億萬富翁,三十一歲便退休,專心玩樂。但三年後,徐洵平又重出江湖,原因是「退休後太無聊,快得憂鬱症。」

二○○三年,徐洵平以一千萬元再創業,成立韓風整形外科診所。五專畢業的他,靠電話簿找整形科醫師加入,還找了三十位藝人為他代言,打造出「藝人整形第一品牌」的封號。除了韓風整形外科診所,徐洵平也開了薇閣坐月子中心、戴爾牙醫聯盟、韓風整形醫學美白中心等。

為了師法偶像郭台銘的多角化經營,二○○七年徐洵平還準備了三億元,並且保證年薪一千萬元,公開徵求千里馬,要找人幫他想點子做生意。不過,條件是來提案的人必須保證,一年可以創造五千萬元以上的獲利。

無名小店變人氣紅店!擅打名人牌,找明星站台拉抬買氣

創業點子多元的他,這回幫麵包店「整」成時尚名店,再度發揮其行銷功力。

胖達人成為人氣商店,除了標榜純天然酵母菌製作,賣麵包的手法更是一流,大打「名人牌」、「媒體牌」,處處可見他的風格。首先是名人牌。胖達人剛開始創立時,把麵包送給許多名人試吃,結果一試成主顧,包括連勝文、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達等名人不時坐著瑪莎拉蒂(Maserati)、保時捷(Porsche)或雙B等高貴名車到店裡選購,形成一股名人消費的風潮。

當初傳出連勝文是胖達人股東之一,原因就是胖達人網頁上放了創辦人之一的蔡昆成與連勝文的合照,加上許雅鈞跟連勝文是好友,才傳出這消息。徐洵平與連戰都是豪宅元大栢悅的住戶,但是徐洵平、連勝文兩人是否熟識,外界並不清楚;唯連勝文間接為胖達人拉抬人氣,卻是事實。但連勝文其實不是胖達人的股東。

此外,許雅鈞更找來藝人妻子小S現身站台,偶像明星親臨店裡買麵包,也成為行銷利器,種種手法,讓原本單純的麵包店暴紅。

事實上,二○○三年徐洵平創立韓風整形外科診所時,就大打名人牌,一口氣找了二十幾位藝人,包括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等人當代言人,一字排開秀出他們整形前後對照,塑造出「台灣藝人最愛去的整形診所」,短時間內打響知名度,開業第二個月就損益兩平。

接著,○六年徐洵平跨入了產後護理事業,打造六星級規格的薇閣坐月子中心,同樣大打名人牌,除了挖角台灣前三大坐月子中心的護理長,同時,還找來剛生產完的藝人李詠嫻、和家馨以及主播蕭彤雯當活廣告。

限量產品變秒殺商品!利用媒體牌,造成「不銷而售」效應

徐洵平打造人氣商店的第二招,就是打媒體牌。胖達人的麵包,每日以每種只出爐一次、且分批按固定時間表出爐,如果錯過麵包出爐時間,只能等到隔天,瞄準「越買不到、越要搶購」的消費心理。

結果,北市東區麵包店新開幕時,竟引來千人排隊,人龍綿延一公里,麵包一出爐就被搶光。房市名人劉媽媽及何麗玲都到場,名人加持加上人潮爆滿,在媒體大幅報導下,胖達人的名氣跟著水漲船高。

徐洵平曾說,銷售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銷而售」,不用自己講,大家就搶著跟你買產品。胖達人的麵包,透過限時限量,造成排隊效應,引來媒體競相報導,形成不銷而售的效應。

這位白手起家的神秘富豪,和演藝圈淵源深厚,曾自言成功的關鍵是借力,「成功是五分靠貴人,五分靠人才」,無論是經營整形醫美、坐月子中心或麵包店,都藉由藝人代言、站台,打響知名度。

十月底,台股將邁入第三季財報公布期,當胖達人麵包店的業績灌進來,可望挹注基因國際的營收,如果基因國際的股價扶搖直上,那麼,最大贏家仍是這位把胖達人變身生技股金雞的整形大亨。

【延伸閱讀】胖達人變身,生技母公司股價暴漲1倍

變身前時間:2010/12/20公司名:麵包達人(店名為胖達人)大股東:麵包師傅莊鴻銘、蔡昆成(當時徐洵平不在董監名單內)實收資本額:130萬元店數分佈:至'12年3月共5家(16個月內展5家,僅設點台北市)單月營收:約1,800萬元(註1)

變身後時間:2012/4/5公司名:生技達人(徐洵平以基因國際入股取得5成股權,並將其更名)大股東:徐洵平、麵包師傅莊鴻銘、蔡昆成、小S老公許雅鈞等實收資本額:3,000萬元店數分佈:至'12年12月共13?家(9個月展8家,分店遍及北中南,上海展店籌備中)單月營收:約4,680萬元

》母公司基因國際持股胖達人50%,帶動股價1個月漲(註2)106%》基因國際大股東徐洵平家族身價1個月暴增11億元股東龍巖董事長李世聰持股價值1個月增2,000萬元

註1:單月營收以估計單店平均月營收360萬元乘以店數計算註2:統計自2012/9/17至2012/10/23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徐洵平人脈囊括政商名流徐洵平-基因國際董事長名媛 何麗玲-為胖達人新店站台藝人 蕭薔-曾到訪韓風整形外科診所的好友龍巖董事長 李世聰-基因國際股東知名投資客 劉媽媽-出席胖達人新店開幕小S老公 許雅鈞-胖達人麵包店股東連戰之子 連勝文-連家與徐洵平是元大栢悅鄰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41

入主ING後再一次成功出擊 蔡明忠直取華一 富邦金版圖放眼國際

2013-01-07   TWM
 
 

 

四年前,富邦金購併ING安泰人壽,從此讓富邦金登上台灣金控獲利王寶座至今;四年後,蔡明忠再度發動攻擊,直取中國的華一銀行,就此成為兩岸三地都有子行的銀行家,從此登上世界舞台。

撰文‧劉俞青

﹁這是一場花了很長時間的購併,不是一、兩個月的事。」同樣的話,四年前,其實龔天行也說過。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午三點鐘,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宣布了這項讓外界企盼許久的好消息:富邦金斥資六十四.五億人民幣(合三○六億新台幣),買下中國的華一銀行八成股權,頓時間各種聲音四起。

市場上各式看法都有,面對質疑或挑戰,龔天行回答起來氣定神閒,因為這個情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同樣是冷颼颼的年底,○八年的冬天,富邦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砸六億美元買下ING安泰人壽,當時也引起外界許多質疑,甚至有媒體以ING安泰可能有「千億缺口」,將對富邦金留下禍根形容之。

但購併效益逐漸發酵,隔年富邦金獲利一路攀升,不僅從此穩居國內金控的獲利王寶座,較之第二名金控的每股盈餘,甚至多出一元之多。

如今,富邦金壽險業務對整體金控獲利貢獻度,已經超過銀行,蔡明忠以實際成績證實當初決定是正確的。

不僅正確,上一役的勝利,還在這次推了富邦金一把,才讓蔡明忠在最後一刻,從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手上搶下華一銀。

據了解,一年多前,在華一銀最大股東寶成集團蔡其瑞心中,還是把國泰金當作第一對象,直到蔡明忠以漂亮的出價,吸引蔡其瑞的注意。

據當時參與交易的內部人士表示,除了出價高之外,蔡明忠還邀請蔡其瑞入股富邦金,並秀出富邦金過去幾年的高獲利與配息,終於得到蔡其瑞青睞。

但是時空更替,這一次購併華一銀的實質意義,已經完全與當年的ING安泰不同了。

「上一次的ING讓富邦金一躍成為國內冠軍,但這一次買下華一銀,蔡明忠是直接跳上世界舞台了。」說這話的是一位這次也參與華一銀競逐,最後敗在蔡明忠手上的金控董事長。

與全球性大型銀行並列

華一銀行是一家有中國全區執照的銀行,據點除了上海之外,還包括天津、蘇州與深圳,共四家分行及十家支行。目前除了本地民眾的人民幣零售業務還未能開辦之外,其他所有業務都能執行。

而預估在富邦金正式入主之後,因為終於符合中國銀監會所謂「銀行必須由有經營銀行經驗的業者經營」的規定,預料本地的人民幣零售業務,也會很快核發下來。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在兩岸三地都有子行以上規模的銀行只有五家,台灣除了富邦金躋身其中之外,另外四家分別是花旗、滙豐、渣打與星展銀,都是全球性的大型銀行,蔡明忠靠著華一銀一役,也擠上華人世界舞台。

兩場購併,幫助富邦金脫胎換骨,從此成為全球華人金融市場裡,難以忽視的勁敵。

富邦買華一 到底貴不貴?

任何一樁購併案,買的人說便宜,沒買到的人頻唱衰,究竟,富邦金砸306億元買華一銀,到底貴不貴?

按照富邦金的算法,是用「未來」增資10億人民幣後的淨值,去推算「現在」買價的股價淨值比,算下來是2.18倍,這種算法固然是稍嫌「美化」了點,但即使還原真實面貌,先不看未來的增資,當前富邦金是花56.5億人民幣買下8成華一銀行股權,華一銀今年上半年為止的淨值為27.02億人民幣,換算下來,實際的股價淨值比為「2.61倍」,等於溢價185億新台幣。

以近年台灣內部金融業的購併案來說,被稱之為「天價」的元大證併寶來證,股價淨值比不過1.72倍,2.61倍的價格,當然不能說便宜;但富邦金不是笨蛋,從口袋多掏出來的錢,買的是什麼?

市場資深人士分析,華一銀的特殊性有二:一是稀少性,目前台灣金融業能夠拿下直接經營權的大陸外資銀行,放眼除了華一銀,沒有其他了(一般參股的上限是19.99%);二是規模,以目前華一銀的規模,擁有4家分行10家支行,同業估計,目前台灣只有永豐金已經拿下開立子行資格,要推展到華一銀現今的規模,樂觀預估至少也要5年以上時間。至於其他連子行影子都沒有的台資銀行,蔡明忠這一步跨出去,至少領先8到10年,這個差距,在蔡明忠的算盤上,價值就超過185億元。

貴不貴?見仁見智,但蔡明忠沒時間辯駁或澄清,因為,中國市場的挑戰已經開跑,貴不貴?對不對?時間會證明。

兩岸三地金融業五霸主

——目前在台、港、中都有子行以上規模的銀行

中國

銀行 據點數 總資產

滙豐 139 —

渣打 92 —

花旗 61 5987

星展 28 —

富邦 14 1927

香港

銀行 據點數 總資產

滙豐 100 807300

渣打 77 35941

星展 54 13370

花旗 46 5592

富邦 24 2392

台灣

銀行 據點數 總資產

富邦 127 37858

渣打 88 7270

花旗 65 8148

滙豐 45 5471

星展 41 2539

單位:家;新台幣,億元資料來源:各銀行、《今周刊》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4

騰訊入主,搜狗CEO王小川的內部郵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19.html

今天,我代表公司宣佈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搜狗接受了騰訊公司戰略投資。騰訊將搜搜業務、QQ輸入法業務注入搜狗公司,同時投資4.48億美元現金,並簽署了一份內容龐大的合作計劃。新搜狗騰訊佔股36.5%,並有望在短期內增加至40%以上。雙方將展開在技術、產品、流量和數據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搜索和移動互聯網戰場揭開新的篇章。

依託搜狗的技術創新與騰訊大平台的合作,我們將迅速建立PC搜索三分天下的格局,在無線搜索和社會化搜索方面,也會成為行業唯一的挑戰和顛覆力量。

搜狗的旗艦產品搜狗輸入法,也將與騰訊的旗艦產品進行深度產品合作,給用戶帶來更加驚喜的輸入和社交體驗。

騰訊-搜狗聯合委員會將開始運轉,以促成產品與聯合創新的的持續爆發。

在往下的日子裡,我們將與來自騰訊的兄弟姐妹們並肩作戰,一起去享受艱苦創業帶來的喜悅與回報。我們與騰訊人、也與懷抱夢想的互聯網人有著共同的信仰,一起去打造互聯網生態,為網民建設富饒的互聯網家園。

這個事業得到了張朝陽先生和馬化騰先生的支持和信任,也得到了行業朋友們的祝福與鼓勵。我們定不能辜負他們的期盼,用我們的努力和奉獻來獲得一枚枚勛章,一起走向成功吧。

互聯網行業格局因此而變。新搜狗,大夢想!

搜狗CEO 王小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28

阿里巴巴強勢入主天弘基金 線上金融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246

阿里巴巴將出資11.8億元認購天弘基金26230萬元的註冊資本,完成後佔其股本的51%。

10月9日晚間,因重要事項未公告而停牌一天的內蒙君正發佈公告,內容果然與市場關注的焦點天弘基金有關。據公告,阿里巴巴將出資11.8億元認購天弘基金26230萬元的註冊資本,完成後佔其股本的51%。同時,內蒙君正也將跟隨增資,擬出資6943萬元認購1542.9萬元的註冊資本出資額,不過其持股比例仍將從36%降至15.6%。

天弘基金此次增資的最大看點是阿里巴巴的強勢入主。此前,天弘基金曾攜手阿里巴巴打造重量級產品餘額寶。餘額寶可以將支付寶的餘額轉化成貨幣基金,產品本身可以給餘額帶來超過同期銀行活期存款10倍左右的收益率。在此之前,雙方的合作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而作為天弘基金參股股東的內蒙君正也一度受到二級市場的廣泛追捧。

在天弘基金此次增資前,市場曾傳聞天弘基金與阿里還有一系列更加深入的合作,諸如推出新的互聯網基金產品。

據新華網引述分析認為,一旦此次增資完成,合併後的阿里和天弘基金,在互聯網和金融合作方面無疑有更強的創新動力。

此次天弘基金增資的另一個看點是,天弘基金管理層擬認購5657.1萬元的註冊資本出資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基金公司中管理層實現持股的並不多,天弘基金此舉如能完成,將解決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問題,這無疑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作為天弘基金的重要股東之一,內蒙君正公告稱,該事項有助於天弘基金提升長期競爭力,但對公司本年度業績的影響無法判斷。

此外,據公告表述,阿里巴巴入主天弘基金的框架協議已經相關各方簽署完畢,但該事項最終達成尚需通過天弘基金股東會審議和中國證監會批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58

永義實業(0616)由永義國際(1218)入主後供合拆情況

永義國際(616)上市時稱為益泰國際,當年從事生產潔具及相關用品,在1991年上市,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業績大降,頓生賣殼之念,在2000年2月由漢鼎亞太及i100等財團以認購新股方式入主該公司,並進軍科網及短訊業務,其中1名董事就是中信21世紀(241,前瑞興百貨、永富建設、21世紀通、中信21世紀)的牽線者、現任黃河實業(318,前金龍船)主要股東及主席黃達揚。

但最後科網泡沫爆破後,公司因大幅虧損,陷於財困。在2003年,正式獲永義國際以1仙入股,較最前一交易日收市價5.5仙大幅折讓81.82%,然後開始進入漫漫的股本分合旅途。在固本培元後,公司轉營中國湖州紡織廠業務,易名亞洲聯盟,在2006年間大幅上升,至2007年市值急增至100億港元,以換股收購美國礦業公司為高點,但最後告吹,之後股價又進行慢慢熊途,又供又合,又購入永義國際的貿易業務,最後中國湖州廠的投資失敗,最終進軍至香港地產發展業務,以供股方式購入多個地盤發展,最終引得印度人狙擊,但由於大股東早有準備,最終印度人又失敗,並購回他的股份,但又繼續漫漫的供股旅途,直至現在。綜合入主10年的股權變化交易,合股6次,送紅股1次,供股11次,包括以下各端:
1. 2003年8月,40合1,同時2供1,每股1元(最早合股前2.5仙)。
2. 2004年1月,1供5,每股25仙(最早合股前0.625仙)。
3. 2005年7月,10合1,然後1供10,每股合股後40仙(最早合股前0.1仙)。
4. 2006年5月,1送9紅股。
5. 2007年12月,2供1,每股5.2仙(最早合股前0.13仙)。
6. 2008年8月,100合1。
7. 2008年12月,1供10,每股15仙(最早合股前0.00375仙)。
8. 2009年8月,10合1後,1供4,每股38仙(最早合股前0.00095仙)。
9. 2011年1月,2供1,每股35仙(最早合股前0.000875仙)。
10. 2012年8月,2供1,每股7.7仙(最早合股前0.0001925仙)。
11. 2012年10月,20合1,後1供5,每股40仙(最早合股前0.0002仙)。
12. 2013年4月,1供3,每股10仙(最早合股前0.00005仙)。
13. 2013年11月,40合1,1供5,每股60仙(最早合股前0.000075仙)。


1. 如果以不供股的情況,在2003年8月的40萬股,就等於現時的1股,或者上市後1股,變成0.0000025股,未來合股後會變成400萬股,等於現時的股1股,或者上市上市後1股,變成0.00000025股,估計已創下香港合股股數最多紀錄,如下圖:


2. 如果以供股的情況下,在2003年8月的18.14股,就等於現時的1股,即是上市時1股,變成0.0551股,未來供股後會變成120.92股,等於現時的股1股,或者上市後1股,變成0.0082696股,如下圖:


3. 如果以不供股情況下,不計手續費,你上市投入的2.2萬元至現時會變成5.7仙,已經接近全部輸光,年複合減少69.809%,如下圖:


4. 如果以供股情況下,不計手續費,你上市加供股投入28.55元,至現時會變成5.7仙左右,跌幅達99.8%,年複合減少43.94%,如下圖:


這個禮拜又有個傻仔講,大股東財力好掂,隻股就會炒上。這隻股老闆身家不下20億,比他說的老闆有錢得太多,公司市值也是很少,結果向下炒得瘋狂,其實兩者根本沒有關係,如硬說這些結果,就累死街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